促进乡村革新的财政建设

促进乡村革新的财政建设

作者:史斌 单位:宁波市社会科学院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将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作为新形势下深化改革开放、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抓手。而如何发挥公共财政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主导作用,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普照广大农村地区,是贯彻落实全会决定精神,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关键和重点。

一、高度重视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职能作用

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中央在新形势下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大决策。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离不开公共财政的大力引导和支持。因此,必须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充分意识到公共财政在加快推进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协调发展中所肩负的历史职能和作用。

(一)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公共财政发展的责任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城乡分治财政体制的存在,造成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供给过程中重城市轻农村,农村基础设施和公益事业投入不足,并由此带来了城乡差距增大、农业基础结构薄弱等一系列深层次的问题。因此,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必须以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为基础,以提升民生质量、缩小城乡差别为重点,必须发挥公共财政在其中“有形的手”的作用,按照农村经济社会运行特点和要求,切实加大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水平,扩大公共财政向农村的覆盖范围,把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建设纳入公共财政范畴,构建公共财政阳光普照农村的长效机制,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状况。

(二)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公共财政发展的需要农村公共财政是公共财政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深化,县乡两级政府依存的财政基础发生了深刻变化,尤其是一些欠发达地区的基层政府,财政保障能力的压力进一步增大。这与农村公共产品支出不断扩大的趋势形成了激烈的矛盾,为此需要将完善农村公共财政体制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联系在一起统筹考虑。另一方面,当前启动内需最重要、最直接的途径之一就是启动农村消费市场。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将对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农村生活环境的改善提升带来深刻的变化,将直接刺激农村市场消费需求的兴旺,并进而带动财政收入的累进增长。

二、合理确定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目标

重点财政总量有限的前提决定了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进程中必须明确目标、调整结构、突出重点,发挥财力的最大效益。为此,要紧紧抓住当前宁波“三农”工作的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关键环节,确保财政资金“有的放矢”。

(一)加快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要把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环节的投入作为提高农民收入,保护农业生产者利益的主要着力点。抓好农产品市场的升级换代,加快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进一步深化粮食购销市场化改革,确保各项资金足额到位,支持粮食物流中心建设和储备粮体系建设,确保粮食安全工作。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支持各类贩销户、贩销组织销售农产品,规范发展订单农业。继续抓好以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大户为主体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推介等活动,定期举办各类农产品展销会,扩大农产品的销售规模和销售渠道。

(二)努力促进农民收入提高深入实施农业产业化经营、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助农增收项目,努力提升农民素质和就业、转业能力。大力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认真落实各项惠农政策,进一步完善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政策,大力促进农民增收。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严格执行减轻农民负担工作考核制度和责任追究制度。进一步完善各项财政扶贫政策,通过结对帮扶、定点联系等方式,切实改善贫困村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

(三)积极改善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继续加大农村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基础设施体系。深入实施“百万农民饮水工程”,加快城乡供水联网,保障农村饮用水安全,提高农村饮用水工程资金的补助力度和范围。进一步完善农村电网和服务体系。发展农村通讯事业,基本实现全市宽带网络全覆盖。推进“乡村康庄道路”建设,基本实现农村公路网络化。加大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力度,改善农村卫生环境和村容村貌,初步形成以循环经济为核心的生态经济体系。

(四)全面推进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加快发展农村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积极筹措资金,强化监督管理,确保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各项政策全面落实,积极支持各类职业院校实训基地建设。加快农村卫生事业发展,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加大乡镇卫生院改造扶持力度,切实解决农民“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加强农村文化体育建设,统筹青少年、老年活动场所规划和建设,整合农村文化教育资源。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规范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完善农村五保供养制度,推进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和进城务工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

三、建立健全公共财政在推进农村改革发展中的体制

机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支农体制机制是发挥财政支农作用的核心环节。近年来宁波市各级财政部门不断完善以国家引导、农民为主、社会参与的“三农”投入机制,建立起了稳定的财政支农增长长效机制,推动了财政支农规模的不断扩大和覆盖领域的逐年增多。从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的要求来看,今后一段时期,宁波应进一步创新财政支农体制机制,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作用,全力确保财政支农目标能够落到实处。

(一)建立健全财政均衡保障机制要加大财政转移支付的力度,加快构建财权事权相匹配的均衡财力保障机制。从层级上看,应逐步改变市县乡财力水平差异过大状况,使各级政府都能获得履行基本职能所必需的财力保障。从区域上看,要逐步缩小市与县、北三县(市)与南三县(市)、富裕乡镇与贫困乡镇之间的财政悬殊的状况,缓解因费税改革而带来的县乡财政困难问题。从城乡关系上看,要进一步加大公共财政向农村倾斜的力度,缩小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在城乡之间的供给差距,让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温暖农民。

(二)建立健全多元参与投入机制加快推进农村改革发展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必须充分调动农民、政府、市场、社会组织等各方的积极因素,共同参与新农村建设。首先,必须发挥好农民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农民自主投身农村改革发展大潮的热情和主动性。其次,要加强政府引导,通过以奖代补、以物抵资、先建后补等形式,形成以农民自身为主体,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的财政支农新模式。再次,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通过补助、贴息、奖励、税收等多种手段,积极鼓励和引导社会各方面资金增加对“三农”的投入,逐步实现财政支持与市场调节的有效配置。最后,要发挥社会组织的特殊作用。加大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专业服务公司、农民经纪人、各类农产品行业协会的扶持力度,发挥社会组织在提供跨行政区域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中的特殊作用,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p#分页标题#e#

(三)建立健全财政资金整合机制各级财政部门要整合资源,切实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第一,要积极调整支出结构,压缩资金规模小、扶持效果差的项目资金,增加对那些急需扶持、效果显著项目的投入。同时努力开辟新的资金渠道。第二,要全面整合政策资源。以县为重点,在县级层面建立起财政与各涉农主管部门之间“信息互通、规划统一、统筹协商”工作机制,明确分工,协调合作,形成资源统筹整合、资金共建共享的良好格局。在条件成熟时,考虑改变支农资金的分块管理模式,将涉农资金归入一个部门统一规划安排,确保财政支农资金的使用效率。

(四)建立健全规范监督管理机制继续健全和完善以“项目指南、因素计算、客观分配”为核心内容的资金分配制度,确保支农资金安排的合理公正。严格执行以标准文本、逐级推荐、专家论证、部门会审、集体决策等为主要内容的项目审批机制,确保项目决策的科学合理。积极推行涉农补助项目财政部门集中管理、集中制卡、集中发放模式,确保补助资金能够及时、足额、直接地到达农民的手中。加强对资金使用的跟踪和监督,积极采用抽查、专项检查、联合检查以及委托中介结构进行检查等方式,加强对支农资金使用的监督。进一步加强支农资金使用绩效的考核评价,合理运用绩效评价结果,通过绩效评价促进支农资金整体效益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