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范例6篇

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

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范文1

[关键词] 传统媒体 盈利模式 创新

传统媒体主要是指电视、广播和报纸,是相对于以 网络 为代表的新媒体而言的。在当前媒体的大竞争 时代 ,传统媒体单一依靠广告收入的盈利模式已经不能很好的应对新形势的挑战。传统媒体要获得进一步 发展 ,就必须在盈利模式的理念和措施上有所创新。

一、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正面临“拐点”

长期以来,我国传统媒体的盈利模式一般都遵循着“二次售卖”模式,即媒体将媒介产品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卖给媒体受众,再将受众卖给广告商,通过收取广告费来获得利润。在这一模式下,媒体靠“买 内容 ”盈利,利润往往很小或不盈利甚至亏损。但从利润总额看,由于广告收入的增加,就可以弥补相应的损失,甚至能够增加利润总量。这种盈利模式的关键因素是媒体要占有较大的媒体传播市场份额,才能依此获得较多的广告收益。 目前 ,广告收入在传统媒体的盈利中所占的比例是非常的大。据统计,将近有一半的传统媒介,其广告收人占经营收人的90%以上。而美国的许多媒介集团的广告、发行或节目收人往往只占其全部经营收人的三分之一左右。

单一广告盈利模式必然会对传媒产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带来限制和威胁。由于广告投放深受 经济 形势的 影响 ,因此对“广告收入”的高度依赖,势必使传媒经营的风险增高。从目前的情况看,这种风险正在成为传统媒体需要认真面对的现实。

1.传统媒体间的竞争,导致媒体间广告收入差距拉大

过去,由于我国广告业发展还不成熟,加之媒体之间竞争并不剧烈,使得我国传统媒体利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就能获得较大的收益,媒体也借此获得了较快的发展。但在当前我国总体的广告市场投入没有太大变化的情况下,媒体数量的扩充,必然会导致传统媒体广告收入减少。

另外,由于创新不足,媒体数量的发展直接导致了同质化竞争不断加剧。一些强势媒体,依靠其强大的影响力,在广告市场上占有着比较多的份额。据尼尔森媒介 研究 的最新报告显示,2007年三大主流媒体——电视、报纸、杂志的广告投放总额达4415亿元。而电视媒体仍位居

三、传统媒体盈利模式的创新方向

目前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一些媒体已经逐步意识到广告、发行等传统盈利模式已很难满足利润的高速增长和跨越式 发展 的需要。因此,创新媒体的盈利模式,运用市场化的运作理念和多元化的产出模式,已成为传统媒体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1.适当提高“一次售卖”的获利比重,缓解媒体经营的成本压力

从产业的角度看,传媒产业要想盈利,首先就要能够制做出有价值的、能够对受众产生较大 影响 力的“ 内容 ”。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良性的互动的关系,将促进媒体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传统媒体一方面要继续依靠“二次售卖”来获利,另一方面要在拥有高质量的“内容”的基础上,根据受众的 经济 承受能力,适当提高“一次售卖”在收入中的比例。例如,上海的《新闻晨报》历年来发行量和广告额不断攀升,但每天的发行亏损却在80万元左右。在对市场仔细 分析 后决定从2005年7月1日起,把报纸的零售价提到7角。如今该报日均发行量达50万以上,仅此一项就增收2400万元。报价的适当提高,将使这些媒体主业的盈利能力得到提高,从而为进一步办好报纸提供非常好的物质基础。

2.注重活动营销策略,提高媒体品牌的增值盈利能力。

活动营销,也叫事件营销,是指新闻媒体在把握市场需求的前提下,通过整合自身的资源,借用 社会 关注的焦点,策划各种富有创意的活动或事件进行创收的一种市场营销活动和过程。从美国《财富》杂志举办的“财富全球论坛”到中央电视台的“春节晚会”、“年度经济人物”,从《21世纪经济报道》、《经济观察报》的系列峰会,“活动营销”在媒体营销和增加创收方面开始扮演重要角色,逐渐成为媒体发展的一种新盈利模式。

3.实行多元经营,扩展传统媒体的盈利空间

多元经营是指在传媒行业之外的更大范围内进行扩张探索。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许多传统媒体就已经开始涉足其它行业,多元化发展已触及房地产、 金融 、贸易、物流、it、办学等高端行业。南方日报报业集团就在系列化和一体化的基础上,不断开拓多元化发展。它旗下不仅有南方广告有限公司、南方报刊发行总公司还有南方房地产公司和南方新发展顾问公司等多家 企业 。这些企业利用南方报业的影响力在各自的领域内谋求更大的发展。多元化发展实现了报业集团对相关产业的开发,并大大增强了媒体的实力。

4.进军新媒体领域,开拓传统传媒盈利新天地

数字新媒体不仅给传统媒体带来了竞争,也是传统媒体未来的发展新方向。面对数字媒体迅猛发展的态势,许多传统媒体采取跨媒体的方式,通过与新媒体的嫁接,使自身发展成一种数字化多媒体传播平台。而这种数字化的传统媒体也就多提供了一种收入来源。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就大力进军新媒体,从经营网上视听业务的东方宽频到经营数字电视与高清电视的文广互动,从经营iptv的百视通到经营手机电视的东方龙,文广的触角延伸到电视、电脑、手机三大终端。

总之,由于形势的变化,传统媒体正面临空前的挑战。要获得生存与发展,必须在创新盈利模式上做更多的探索。

参考 文献 :

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范文2

记者:张教授,作为一名有着丰富实践经验和深厚学术功力的传媒研究学者,您一直关注和跟踪着中国传媒经济的发展。最新数据显示,中国传媒产业的规模和总价值已经超过3000亿,未来5年还会有倍数以上的增量空间。发展很炫目,很繁乱,但令人困惑的问题也不少。今天您能否谈谈对传媒经济发展走势和存在问题的见解?

张伟:我对目前我国传媒业的发展,尤其是传媒产业的发展,持一种积极而审慎的态度。积极是因为。伴随着中国经济的转型,传媒由事业向“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转型,体制的松绑激活了传媒蕴涵的巨大潜力,促使传媒经济迅猛发展,形成一个利税已经超出烟草业的庞大产业,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经济生活中最引人注目的一道风景。

记者:您所谈的审慎是指什么?

张伟:撇开体制因素不谈,仅从市场角度来讲,传媒业的竞争正日益加剧。这突出反映在报业,有人预言报纸的“严冬提前到来”。一面是形势喜人,一面是形势骇人,问题出在哪里?业界和学界开出了很多的诊断书,有“网媒冲击”说,有“单一盈利模式”说,有“同质化竞争”说,有“单一媒体”说,等等。诊断一出来,便跟着开出各种各样的药方,例如“报网互动”、“价值链营销”、“分众经营”、“媒介整合”等等的策论,可以说铺天盖地,但业界的困惑和茫然并没有因此而完全消散,药方用上了,效益却未有明显的改观。这时我们就该反思一下,是不是哪里出了问题?

记者:传媒界确实需要这样的反思。您是选择从问题出发,回到对基本规律的研究,以回答传媒经济所面临的问题?

张伟:对。不能否认的是,新技术的浪潮,正在改变着传媒的形态和生态,非常彻底。初级的市场竞争,带着“痞子运动”般的蛮性,正在给传媒秩序重新洗牌。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世界性潮头,重新定义技术和经济意义上的传播活动。但是这一切,并不必然地会使传媒经济一定获利。这是因为,这一切并没有,也不可能改变传媒经济活动的基本规律,只是条件会变,变得很实质,但它仍然改变不了传媒这一特殊商品的本质,即信息特性,也因此改变不了由这一特性所决定的独特的商业模式。

“二次销售”的盈利模式

记者:您所说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和现在流行的盈利模式是不是一回事?

张伟:是一回事,商业模式就是盈利模式,也叫利润模式,就是获取利润的途径。这个概念是伴着互联网的兴起而流行的。由于传媒产品的信息特性,使它形成与一般物质性产品的生产不同的盈利模式。一般物质性产品,产品与服务是不分离的,生产者销售一部热水器,消费者获得的就是一部热水器,和围绕热水嚣的一些服务,如适用性、安装、维护、回访等,消费者是连同产品与服务一同消费。而传媒却不同,产品与服务是分离的,即一种产品,参与两个市场:产品市场和广告市场。

记者:就是您曾经谈到的“二次销售”吧?

张伟:是的。传媒将信息产品销售到尽量多的受众那里,再将受众,连同由此产生的最大限度的注意力和影响力,卖给广告主,以获得最大的利益回报。这是传媒产品的特性,产品与服务的消费者是不同的人,产品的消费者为受众,受众消费的是产品内容。服务的消费者为广告主,广告主消费的却不是产品内容,而是被产品内容俘获的受众。在这一循环中,受众既是传媒产品内容的消费者,也成为传媒产品的一部分,被广告主所消费。

三种盈利模式辨析

记者:各种类型的传媒产品都有这个特点吗?

张伟:各类传媒包括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都以不同的物理技术特性和方式。参与到这两个不同的市场运作中来。由于传媒产品的定价远低于平均生产成本,80多个版的报纸,直接成本就得2元钱,才卖5毛钱,传媒在第一个市场的收益,是亏损的,只有通过第二个市场获取最大的广告收益,既弥补产品生产的总成本,又能获得巨额利润,传媒组织也因此有了充足的资本投入以提高内容产品的质量,从而形成一个上升的螺旋。这是传媒产业占支配地位的盈利模式。我们只有识别它,驾驭它,却超越不了它。

记者:但据我所知,还有一些传媒产品,就只有一次销售就实现利润的啊,比如《体坛周报》,怎么理解这种情况呢?

张伟:就传媒业而言,盈利模式大致有三种,除上面谈到的“二次销售”主导模式外,还有两种,一种是单一广告模式,一种是单一产品模式。单一广告模式是只出售广告资源,产品是免费提供的,如免费报纸和电视广播节目的收看,传媒收益完全依靠广告。但这只是表面现象,实际上受众在接受此类产品时,是有花费的,他付出了一种更稀缺的资源,就是时间,注意力和影响力就是由受众时间所获得的。

记者:看来受众付出的时间,也是比金钱更有价值的资源。

张伟:是这样的。男一种是只出售内容产品,就实现了利润。你谈到的《体坛周报》就属于这种情况,日本的《读卖新闻》、《朝日新闻》等,在一次销售中,就盈利了。看来它的经营活动就完成了,如果到此为止.从传媒特性讲,受众时间还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由此形成的巨大影响力所带来的巨大经济潜力,就有可能被浪费掉了,这是对传媒特殊盈利模式的浅视。事实是,《读卖新闻》、《朝日新闻》并没有停留在一次销售上,其收益的更大部分,还是来自第二次销售。《体坛周报》虽然在广告经营上无大建树,却以另外的方式,把受众时间这一资源转化成了企业的另外一种资本,与境外内容提供商合作,靠品牌获益。一分析你就会明白,这两种盈利模式.都能够被“二次销售”模式所解释,所覆盖。

关键是重合度

记者:这是一种很特别的解释。

张伟:不特别,这是一个基本规律,具有很强的解释力。但我要说明,弄懂这一规律,并不能保证传媒一定会在市场上盈利,问题在于如何对付影响这一模式盈利的约束条件。再说明白点,就是一次销售与二次销售能否对应,并在多大程度上达到重合。设计一个统一的,能够贯穿两个市场和两次销售的内容、市场定位与目标,是实现最大重合度的关键。谁既是传媒产品的消费者,又是传媒广告消费者,是受众。用什么办法可以使二者重合呢?如果传媒内容产品的消费与广告消费,在受众那里成为一个人,那就是最大的重合度,把贯穿的市场目标统一在受众身上,利益就能实现最大化,这是传媒经营的理想境界。

记者:“二次销售”耳熟能详,但是否盈利却不一定,关键是重合度,我还是第一次在您这听到。

张伟:的确,重合度这个关键词,就我有限的阅读,此前的文献没有见到,是我的说法。这一成果,最近发表在由喻国明主编的《新闻学论集》上。我在这篇论文中,提到的不仅有重合度,还有关联度和集中度。这两个概念不是我

的发明,但用这“三度”从微观、宏观和产业三方面解释传媒经济的盈利模式,是我的思路。

关联度和集中度

记者:关联度指的是什么?

张伟:按照“二次销售”的盈利模式,传媒主要的利润源是广告,而影响广告收益的外部因素有两个方面.一个是区域经济规模关联度,一个是产业景气关联度。总的看,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广告总量与其国内生产总值(ODP)存在着一种正向的相关关系,广告总量在GDP中占有一个固定的比例,世界平均水平是1.5%,发达国家能占到GDP2%左右,英国最高,占到3-5%。我国已经接近1%。掌握了广告与GDP的关系,就可以根据一个城市GDP的水平来预测这个城市的广告规模,从而测定传媒的利润源和市场机会。

记者:按照这一比例。我国传媒经济的发展空间还很大呀。

张伟:是增长的态势。空间的确很大。产业景气的波动也影响着传媒的广告收益。产业不同和广告业之间的关联度也就不同。有广告关联度高的产业,也有广告度低的产业,对广告市场发生重大影响的是关联度高的产业,关联度越高,当这个行业广告投放的规模越大,对广告市场的影响也就越大。了解这些产业与广告的关联度,就可以帮助传媒认识市场,把握机会,有针对性地调整战略。

记者:集中度呢?

张伟:找到利润源,还要看在一个特定的市场中,有多少家传媒在瓜分这些利润源,各自占有多大的市场份额,采取何种市场策略才能获取市场地位。这就涉及到市场结构的分析和在这个市场中传媒企业集中度的测量。集中度是一种指标体系,某一市场前4家最大传媒所占市场份额超过50%,或前8家最大传媒所占市场份额超过75%,就被视为集中化程度高,存在明显的进入障碍,不具备比较优势,这个市场上的利润源就不属于你,你的盈利模式就无法实现。也就是说,集中度是盈利模式的市场条件。

“度”的哲学味道

记者:这“三度”概括得很到位。

张伟:我用重合度、关联度、集中度这三个度,来表达对传媒盈利模式如何实现的理解。经济学意义上的度,就是均衡的意思。掌握好这三个度,就是在各种约束条件和复杂变量中,找到那个均衡的点。换一个角度,也可以理解为“掌握分寸,恰到好处”,这是哲学意义上的度。中国传统思想的“中”与“和”,强调的就是这种和谐的境界。潜心于这三个度的把握,才能抓住传媒经济的纲,找到传媒盈利模式的机构。

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范文3

关键词:新媒体;传统电视媒体;冲击;生存与发展;策略

中图分类号:G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7)01-0123-02

据互联网信息中心公布的数据显示,截止到2015年底,国内网民数量已经超过了6.88亿,而且互联网的覆盖率已经超过了50.3%,手机网民数量为6.2亿,占比90.1%,Wi-Fi使用率超过了91.8%。由上述数据可知,互联网逐渐渗入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等各个领域和层面。然而,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面对新媒体的冲击,传统电视媒体如何生存和发展,成为一个重大的研究课题。

一、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传统电视媒体受到的冲击和影响

1.电视媒体受众严重分流

虽然“双十一”已经过去,但是很多消费者依然意犹未尽,每年的11月11日都有数以万计的网民守候在电脑前等待零时的到来,然后就可以抢购。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主要是因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吸引了不计其数的人群从电视机前转向电脑前,利用新媒体进行购物狂欢,新媒体时代下传统电视媒体受众也随之严重分流。对于传统电视节目而言,受时间限制非常的大,观众想看某个电视节目必须等到固定的时间,而新媒体时代完全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传统电视节目观看过程中,沟通交流性差,观众无法表达个人的思想和看法。然而,新媒体时代,人们之间可以进行互动交流,相比之下,人们更喜欢新媒体。自20世纪60年代起,国内电视节目正式开播至今,传统电视媒体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吸引了大批受众,尤其是中老年人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忠实度非常高。传统媒体下的电视是一种重要的大众媒体,受众的视听感官由电视延伸,电视媒体成为人们与外界认知和交流的重要窗口,一方面可以获得信息,另一方面又是一种非常重要的娱乐手段。在此过程中,传统电视媒体对人们的生活、工作等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然而好景不长,这一切都随着以网络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据America Online的一项调查研究,在当前互联网及新媒体技术和设备快速普及的时代背景下,大约有37%的网民减少了电视观看时间。新媒体时代,强调人们的个性需求与满足,受众的具体化、多样化,一方面对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另一方面又对互联网以及新媒体抛去了橄榄枝,以致于传统电视媒体受众被严重的分流、分割,甚至成为需求和特点不同的小众。

2.媒体广告严重分流

对于传统电视媒体而言,其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广告业务对其的支持,出现新媒体以后,特别是上述“双十一”等一系列电商节的出现,不计其数的广告商最先选择的还是用新媒体技术手段来宣传企业和产品,传统电视媒体能够承接的广告业务锐减,以致于媒体广告业务大量分流,电视行业利润大幅度降低。仍以“双十一”电商节为例,大量的消费者浏览观看,电商新媒体成为一种非常好的宣传途径。从2016年天猫“双十一”购物狂欢节的实际成交额来看,官方给出的数据是1207亿,这是传统电视媒体所无法比拟的。值得一提的是,新媒体的各种先进性和特性,让广大受众有了可平等交流以及自由发言的平台,在此平台上受众可以没有门槛的获取信息。传统电视媒体无法及时主流信息,以致于事件报道时间与其发生时间之间存在着一定的时间差,以致于各种流言四起,受众对象转发信息时很可能与事实真相出现偏差,甚至为吸引受众而捏造情节。

二、新媒体时代传统电视媒体的生存和发展策略

基于以上对当前新媒体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冲击和影响分析,笔者认为面对当前严峻的形势,为了求得生存和发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构建“一云多屏”机制,全面推动多屏互动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为了实现传统电视媒体与当前新媒体的融合,建议构建“一云多屏”机制,改善和提高媒体传播能力,增强电视节目内容丰富性和覆盖率;同时,还要让电视节目在各种媒体上得以有效的播放,进一步扩展传统电视媒体发展路径。“一云多屏”机制,能够促进传统电视媒体早日走出新媒体时代的藩篱,这对推动电视媒体行业和产业的快速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第一,“一云多屏”,可以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从而使传统电视媒体以及电视产业结构转型和升级。从实践来看,传统电视媒体、新媒体之间的融合,可以使电视产品的附加值增大,尤其是广电与电信两种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媒体以及信息的传播模式,使受众获得信息资源的渠道更加的广泛。随着现代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传统电视媒体以及产业结构逐渐从原来的纵向转化成为现在的横向,而且朝着一体化、混合一体化方向发展,这对降低电视行业、产业运营成本以及规模效应的形成,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一云多屏”,可以拓展传统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和渠道。就传电视统媒体而言,其盈利点在于广告、内容以及活动和资本运作的买卖交易等方面,而传统电视媒的盈利点则主要集中在“卖广告+内容”。从盈利模式来看,传统盈利模式显得非常的机械和单一,只依靠单一的盈利模式难以应对市场变化。“一云多屏”,可以改变和创新传统电视媒体盈利模式,使其具有多元化的经营条件,形成多点支撑的盈利新局面。

2.构建和完善媒体应用平台

新媒体平台的最显著优势在于扩展空间,传统电视媒体也可以适当的适应和效仿,结合自身的特点,构建和完善应用平台。第一,APP客户端。对传统电视媒体的各种内容以及延伸服务重新包装演绎,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用户将所需资源移植到手机APP上,从而增加社交分享和提高、丰富用户的体验。值得一提的是,该种方式应当持续根据消费者的行为以及需求等及时的调整和改进,不能过分单纯地依靠外包开发。同时,还要组织专业团队,投入过程以及技术支持应当具有长期性;第二,移动版网站作为补充而非主力。传统意义上的新媒体,给人们的印象就是建立一个网站,曾经各主流传统媒体都不甘落后地建立了网站,然实际上多年运作的效果差强人意,比如网站推介受阻、用户访问量不足等,以致于网站增值服务难以实现。笔者认为,移动版网站并非首选,只能作为一个补充而已;第三,新闻客户端。以腾讯、网易以及搜狐新闻等客户端为例,作为其中的子项目,可以有效提高信息的到速度。新闻客户端作为APP业务的补充与外延,能够增加媒体的外链数量,有利于APP的推广和宣传。此外,还有其他一些补充形式,比如官方微博以及微信公众号等,利用这些应用平台,定期推荐一些有金属含量的信息资料。

3.创新传统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

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将传统媒体与现代新媒体融合在一起,可以说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结果。作为现代服务业的主要内容,文化产业不仅为生活服务,而且为生产服务。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文化产业的不断进步,多样化的盈利模式涌现,主要表现如下:

第一,广告精投与服务销售。从实践来看,当前的新媒体可以从先进的技术层面上有效的实现广告精投,而且到达率以及成功转化率均可量化统计。将传统电视媒体与现代网络新媒体有机的融合在一起,能够改变传统媒体同质化传播而造成的微利化局面,借助新媒体应用平台,可以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服务,进而精准、有效地将信息传递给目标人群,从而实现广告服务销售的长远目标。

第二,新型社交广告与盈利模式值得期待。将传统的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新型的移动社交媒体,目前已被广大广告主所关注。从特点上来看,新型的社交媒体用户量非常的大,而且具有非常高的用户活跃度;值得一提的是用户黏性非常的强,不仅能够确保曝光量,而且能够进行口碑营销,由此可见,社交广告是一种值得期待的新的盈利模式。至此,还必须正确认知和应用另一种新型的盈利模式,即“媒体功能+交易平台”。在传统电视媒体与新媒体融合过程中,形成了一种“媒体功能+交易平台”表现形式的新盈利模式,而且还带动相关的一系列新型消费形式产生,多渠道盈利格局已经基本形成。比如,收取流量费、商家费用的前后收费形式,可以为广大用户提供更为人性化、个性化的“私人定制”服务,并且与商家通力合作,实现对产品的促销与宣传,从而为P2P、B2P等提供及时的信息资讯以及交易平台。

第三,广告收益采取分摊机制。事实上,内容提供商、软件开发者,基于传统电视媒体与移动新媒体融合基础上建立的新型广告商业模式,均可为广告客户提供广告应用平台。若新媒体可将广告收益与技术开发者、内容提供商分成,则无疑会对后者产生非常大的鼓励作用,并且为其提供更加优质的内容以及先进的技术,这有利于赢得更多的客户人群,带来可观的广告投放以及广告收益,并在此基础上形成良性循环的经营模式。需要强调的是,魍车缡用教搴托旅教宓南嗷ト诤弦约霸诖嘶础上形成的新盈利模式,并不是非常的成熟,仍需要一段时间去探索,只有这样才能建立适合自身条件以及生存和发展的模式。

三、结 语

总而言之,新媒体时代背景下传统电视媒体,可谓“饱受折磨”、利弊参半。面对新媒体的冲击,虽然传统电视媒体必须迎接巨大挑战,但是也要看到发展机遇。在未来发展过程中,传统电视媒体应当在不断的适应过程中逐渐融合与应用新媒体,认识到自身的不足与弊端,不断地改进和创新手段,从而使二者互利共赢、共同进退。

参考文献:

[1] 马骏.新媒体时代电视面临的挑战与机遇[J].西部广播电视,2015(15):71.

[2] 刘博,李冰.新媒体冲击下传统电视媒体的突围[J].新闻研究导刊,2015(17):85.

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范文4

[摘要]手机已成长为移动多媒体,是当代当之无愧的大众媒体。它不仅具有媒体的各种特性,是新一代媒体,而且属平台性媒体,在这个平台上集纳了多种功能与服务。这使得手机媒体具有快速、便捷、可移动、海量信息等多种优点。本文旨在分析手机媒体的各种盈利模式、模型及其利弊,坚持以用户为中心,以利益流为核心,着力构建新的手机媒体盈利模型,并结合产业发展趋势,从信息流量、广告主导、内容整合、平台整合等方面构建了模式,以探求手机新媒体高速成长的动力、效益规模化、效益可持续化的途径。

[

关键词 ]手机媒体 盈利模式 整合`以互联网、手机为主的新媒介,开启了一个新的传媒时代。数字媒介,尤其是以手机为主的移动终端,凭借信息产业新技术,对传统媒体产生了革命性的冲击。

首先是移动终端持有人的海量,远远超出传统媒体的受众,且持续呈现出高速增长态势。2014年1月23日消息,艾瑞咨询集团《2013年中国智能终端规模数据》:2013年中国智能手机的保有量为5.8亿台,同比增长60.3%。全球手机用户注册数达到50亿。目前,新媒体拥有的受众数量,以绝对优势压倒传统媒体,且广告量增长迅速,而传统媒体广告特别是纸媒广告日益下滑,受众流失,前途堪忧。

但同时也应该看到,移动终端盈利模式不清,大部分没有清晰的盈利模式,主要收入还是依靠广告。如苹果APP STORE中,有近40万个APP被称为僵尸应用,6成开发者无收益。艾媒数据显示,APP开发者经济持平的占300%,实现盈利的仅占15%,入不敷出的占55%。

从消费者角度看,不妨归纳为如下几种:

1.订单式,或购买式。消费者直接向内容提供商下订单,支付一定费用,获取所需服务。如手机报、付费游戏、手机购物等。

2.参与式,也称式。参与其中某个环节的互动,支付较小费用,有机会赢得较大金额奖励。如手机电视互动节目等。

3.免费获得式。消费者免费获得某种信息或服务,但必须忍受各种广告的干扰,付出时间成本。内容提供者通过获得广告支持,分摊成本并获取利润。

综上所述,移动终端盈利模式较为单一,研究较少,对于蓬勃发展的手机媒体而言,这些模型失之过简,对平台化的手机媒体而言,失之于零乱,缺乏整体感。且大多囿于业务流程研究,是一种较为简单的归纳总结,务实有余,理论探讨不足,没有充实的理论作支撑,缺乏鲜明的理论框架和新的理论观点,对模式的动力研究不足,还有较大的开创空间。此外,从产业发展的态势看,未能完全勾勒出产业大势下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因而很有必要对手机媒体的盈利模式再研究。

整合理论下的盈利模式

当前,新旧媒体产业融合特征十分明显。为了实现规模效应和持续盈利,整合已成为社会经济生活的一种常态。不仅仅是整合,“‘媒介融合’已经成为一种现实状态。”

北京大学汇丰商学院魏炜认为,商业模式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这个定义有两层意思。

第一层意思,利益相关者不但存在于以往产业价值链分析的环节,还可以向两方面拓展。首先,往外面拓展,跨行业、跨商业生态的合作伙伴、客户等,也可以是利益相关者。苹果IPHONE商业模式的利益相关者包括唱片公司、信用卡公司、第三方软件开发商等等,这些是以往的手机产业没有的,也是苹果能迅速击跨手机巨头诺基亚的重要原因。其次,往内部拓展,一些独立性(有独立输入和独立输出,能独立核算价值)较高的组件也是可以分离出来作为利益相关者的。如现在提倡的开放式平台,被称为独立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就有为独立第三方软件开发商做培训、做营销、做设计的公司等等。

第二层意思,一个交易结构要成立,需要参与的各个利益相关者能得到比其他交易结构更大的利益,换言之,要让利益相关者获得超过机会成本的收益。这就涉及到在设计商业模式时该如何对价值空间进行创造与保护。要让竞争对手无法攻破交易结构堡垒,且无法模仿,至少要做到以下两点:

——掌控有独特的资源,这是必要的关键点。如独家核心技术、独家经营权等。

——商业模式能不断升级,如所谓的快鱼吃慢鱼,能永远先行一步,并确保不被剽窃泄密。

潜在的市场价值非常庞大,很多企业只能做其中若干个环节。但这并不意味着企业只能获得这些环节的价值。事实上,企业可以利用参股、购买股权、股权置换、联合等很多种方式去分享其他环节的价值。如腾讯公司涉足电子金融业、电子商务,均取得了十分巨大的成功,引来业内外的瞩目与争议。

产业链整合

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朱武祥认为,产业链的某些环节,总是存在大量的碎片企业。商业模式的是利益相关者的交易结构安排。如果某企业创建了一个合理的交易结构,让众多碎片企业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扩大业务规模,就有希望打造一个成功的平台,成为聚合商。

碎片化供给主要指某个行业或者企业的产业链的某个环节,存在大量的中小经营规模企业,集中度很低。这个环节可能不存在少数企业主导市场或独占市场技术,也可能有少数企业主导市场或技术。

例如手机开发企业苹果、小米、HTC等,在开发手机时,联合产业链上的手机生产企业,在手机内部预置一些APP,根植于手机系统中,手机用户不能轻易删除,这样,在实现手机销售时,手机开发商和APP开发商,已经掌握了一些潜在的客户资源。

几乎在所有的行业,在不同的产业链环节——研发、配送、制造、服务、营销,都有大量的碎片企业存在。产业链平台整合已成为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趋势。

版权整合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阎晓宏预计,“整合是数字出版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版权集约是数字出版得以实现的前提”。笔者认为,这一规律也适合其他媒体内容资源。

一是深刻理解版权,要整合版权资源,集约版权。目前,传统媒体对版权缺乏控制。把内容资源整合、集约、控制了,其重要性并不亚于搭建平台。出版人要转型成为网络环境下的内容提供商,一定要形成和运营商对等的谈判能力。如湖北手机报对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新闻、内容信息的整合,可以理解为一种版权资源的整合。

二是可以进行些联合,这种联合应该是在资本控制下进行资源整合,整合版权资源,整合人才资源,整合特定作品市场资源。湖北手机报在全省范围内对各地市州的手机报广泛松散联合,资源共享,利益按比例分成,发行量从五六十万份迅速增长到300万份,并向1000万份级新媒体发起冲刺。

三是国家在数字出版过程中,要对企业进行规划指导、政策支持和资金支持。现在,国家对文化的投入很多,但真正投入到对资源控制上的不多,对文化资源的控制不够。从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安全的角度来看,国家控制了相当数量的文化资源,对唱响网上、网下主旋律都非常重要。财产权中权重最大并与出版和数字出版关联度最高的是复制权和信息网络传播权。版权的控制权实际上是文化和内容的控制权,控制了版权就控制了文化和内容,甚至控制版权后也可以选择不出版。

实事求是而言,这三种整合理论,并不是针对移动终端而言的,但是,这些理论完全可以移植到移动终端。笔者认为,通过这几类整合,可以将分散的、碎片式的手机用户聚合起来,如同建立一个超级大市场,里面内容十分丰富,内容的结构,按公司,或产业链,或版权进行聚合。在这个平台,可以预置一些客户端之类的软件作引导,消费者可自由进出。各取所需,公平交易。对消费者和运营商而言,都容易形成规模效益,最大限度降低交易成本。

平台整合

1.手机媒体平台定义。

手机媒体平台定义为:依托手机媒体,通过无线移动传播技术,集多家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于一体、多种服务与功能于一体,为用户提供廉价、快速、便捷、安全服务的一个场所或舞台。这些服务包括融文字、视频、音频于一体的多媒体内容,也包括电子商务、在线支付等跨企业、跨行业的内容与服务。

在可见平台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利益链接。手机制造商与移动运营商、各类应用软件开发商、内容提供商等联手,以利益为纽带,以满足用户获取利益为目的,共同搭建了一个面向用户的平台。

在这个平台上,用户与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之间的互动性很强,移动运营商、内容提供商、服务提供商之间存在激烈的竞争与博弈,用户与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很强,信息流与利益流瞬时发生。

2.手机媒体平台支撑条件。

在数字内容产业这一大背景下,依附于应用软件的信息内容消费变得愈发重要,因此提高应用的使用频率和内容的下载规模就成为相对重要的盈利方式。同时,由于手机已经成为大众媒体,其传播范围、互动性、伴随性特征越来越被广告主所关注,将移动终端特征与广告客户营销需求结合起来的广告也相应增多。目前,通信类的收入占各运营商总收入的比例已经降到70%左右,多元增值业务收入的比重逐年增加。

在分配方面,之前的移动运营商、CP、SP都根据不同的业务按照相对固定的比例进行收入分成。随着以内容为核心的商业模式的形成,各业务系统参与者的利益分配格局需要进行相应调整。日本NTTDOCOMO开创的I-MODE模式是个较好的参照。这一模式中,移动运营商通过代内容提供商收取信息费的方式与其进行利润分成,留给自己的只有9%,剩下的全归内容提供商。这种方式对内容提供商的激励效果十分显著,有效地促进了业务的良性发展,也十分值得国内借鉴。

数字化条件下贸易方式的改变,突出表现便是贸易手段的电子化。这为创新手机盈利模式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技术基础和便利。

(1)交易工具——电子数据交换(EDI)代替有纸贸易数字化,实现了物流、信息流、商流、资金流的高度统一。

(2)支付方式——电子货币代替纸质货币。

(3)交付方式——在线与非在线的融合(020)。

3.手机媒体平台发展态势。

目前,手机移动客户端主要呈现如下发展态势:

(1)移动新闻客户端内容渠道为自身产生的内容。

(2)移动新闻客户端内容渠道不仅包括自身产生内容,还整合了更多其他媒体的订阅资源,即“新闻+订阅”模式,甚至用户自己生产的新闻。

(3)移动新闻客户端内容渠道是依据算法产生的内容。百度新闻是该类模式的典型例子。

注释:

[1]李晓东 鲁磊 张敏:《传统媒体转型,出路在哪里?》,《新闻前哨》2014年第4期

[2]魏炜:《四步设计卓越商业模式》,《新华文摘》2011年第23期

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范文5

“内容为王”是媒体成长发展的公理和铁律。但从产业的角度看媒体的内容建设与其盈利模式密切相关。没有投入不可能制作出有价值的内容,但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一定必然盈利(除非不要求盈利),而能否盈利或暴利则取决于媒体盈利模式的建立与选择。同时,媒体盈利模式也决定媒体内容的整合与取向,如电视频道专业化等等。

总之,媒体内容建设与媒体盈利模式之间存在互动的逻辑关系,这种关系最终决定媒体的可持续发展。

“内容为王”与媒体盈利模式

尽管遇到重重困难,但网络媒体还在发展,网络的技术服务在不断优化,内容服务更是日益丰富。但是,这就像一个吝啬而饥肠辘辘的食客面对丰富的自助午餐,饭菜可口,选择性强。如果**他可能立刻动手,而如果付钱他也许调头就走。目前网络媒体的内容提供就像这**的自助午餐,食客虽然越来越多(我国网民已达3370万,比上年增长49.8%),但是并不能盈利。虽然餐厅周围也有不少广告牌,这些广告牌甚至有碍观瞻和方便,但食客并不在意,也许看都不看一眼。食客就餐的这种自由方式决定这些广告不可能值钱,因为它们并不能吸引食客的注意。

所以,如果设问人们对网络媒体是否有需求,是否有依赖性等问题,答案当然是肯定的,更不用说未来宽带的诱人前景。但如何收回午餐成本才是网络媒体最头疼的问题,否则**的午餐不可能持久。网络媒体的盈利模式也许确实存在,但至今还没有人能使其付诸实践并产生显著效益。如果这个盈利模式建立不起来,网络媒体在内容上就只能是传统媒体的延伸和整合,而不可能独立,原因是网络媒体目前还无法承担内容独立的成本。网络的文字内容如此,网络的视音频内容更是如此。而一旦网络媒体在内容上不能独立,我们还能称其为独立媒体吗?如果当初与报纸相比广播没有独立的原创内容,电视与广播相比也没有独立的原创节目,那么广播电视还能称其为独立的第二、第三媒体吗?因此网络媒体是新媒体,而且从技术层面说网络媒体确实有传统媒体不具备的诸多优势,但其能否成为独立的第四媒体还是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解答不仅要视网络媒体在阅读和收视技术上的独立,而且还要视其在内容上能否独立。而独立的前提是网络媒体能否找到适位的盈利模式。

媒体具有经济产业和文化政治的双重属性。经济产业属性是指媒体可以盈利,文化政治属性是指媒体传播的内容可以影响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方式并进而控制社会。如将这种双重属性具体到操作层面就可以看出媒体总是把这两种属性相互作为前提和手段。媒体的性质不同决定各自选择的目的和手段正好相反。例如,美国商业电视媒体关注的是其经济产业属性,以盈利为目的,但必须以节目(文化政治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节目就不可能**。而中国中央电视台作为国有媒体关注的是其文化政治属性,以社会效益为目的,但又必须以盈利(经济产业属性)为手段,因为,没有足够的资金就不可能制作有社会效益的电视节目。

早在网络热还在持续的时候,2001年1月4日,世界传媒巨头——新闻集团就带头“撤离”互联网。同时,默多克斩钉截铁地宣布:新闻集团根本不会考虑收购雅虎。不知默多克作出上述决策是否与其看不到网络媒体的盈利前景有关。

人们常把互联网与信息高速公路联系在一起。这使人想起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速度。为什么十几年前高速公路对我们来说还是一种奢望,而目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却已四通八达了呢?原因很简单——设卡收费。否则,如果高速公路都是**使用,高速公路建设不可能快速发展。虽然高速公路边上能看到广告牌,但如果不*收费而是指望这些广告收回建设成本,岂不是天方夜谭。

以此比喻网络媒体似乎恰当。资料表明,在网络媒体的总收入中,广告收入占80%。另据报道,新浪网的广告收入在十大网站中名列前茅,但2001年的广告收入仅为一千万左右。与其巨大的投入相比,商业网站的内容基本是**午餐,离盈利预期还有相当的距离。尽管最近有网络媒体负责人声称其今年将盈利或持平。

网络媒体内容丰富,适位性强,但以什么模式实现盈利仍是目前人们关注的一个焦点问题。从网络媒体的第一次销售(销售载体)看,要让网民付费点击还不现实,至少现在如此。而网络媒体以广告模式(媒体的第二次销售)盈利可能也是错位的,原因是在广告方面传统媒体在空间和时间上的强制性比网络媒体更有优势。

电视频道专业化能走多远

盈利模式问题正困扰着网络媒体的发展,但受困于此的也有传统媒体。就频道专业化而言,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也存在错位问题。

“千台一面”、“专业频道不专业”是业内、甚至观众见怪不怪的一种电视现象。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中国2000多家电视台在形态上大同小异,数千个电视频道在节目内容上个性少而共性多呢?尽管一些电视台主观上在按专业频道设计,但客观上是专业频道不专业或专业化程度很低,一些电视台甚至就是名义上是专业频道而实际上是变相的准综合频道。此外,这种趋同性还可以从一些电视台所属各频道之间的栏目形态、内容取向、风格定位等诸多特征上一目了然。例如,“南北笑星火辣辣”、“真情对对碰”等栏目不是出自湖南卫视频道,而是出自湖南经济频道。又例如,许多电视台都设有财经频道,但目前中国还没有一个财经频道能与CNN的财经频道(CNNFN)相比。相差之处不在于内容的采访制作水平,而在于频道结构的栏目设置和内容的对象性。CNN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是投资者,而我国电视台财经频道的观众对象却大都是消费者和投资者,且以消费者为主,而几乎每个观众都是消费者。这样的观众定位很难使我们的财经频道专业化。目前欧美,甚至我国港台等地的电视频道专业化程度已经很高,“国家地理”、“科学探索”、“历史”这样的专业频道我们已经不陌生。美国还有“电视指南频道”、“气象频道”、“机场频道”、“宗教频道”等等。

有人认为,中国电视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主观因素造成的,是缺少专业电视人才,是电视策划者和决策者缺少办专业频道的决心和水平,我认为实际情况并非完全如此。

从客观上说,各个电视台的决策者都明白频道要专业化,对象化,个性化,而且这些决策者大都是业内精英,有丰富的实践经验。那么究竟是什么在影响我国电视频道的专业化进程呢?

主要症结就在于前面提到的媒体盈利模式问题。

媒体盈利基本上有两种模式,也就是媒体的两次销售。媒体的第一次销售是销售载体。如印刷媒体第一次销售的是报纸或杂志本身,它们都有定价。广播电视第一次销售的是频道或节目,它们也都是有价格的。媒体第二次销售的是读者或观众,也就是发行量或收视率,具体说就是广告。但从历史上看,印刷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一次销售,而电视媒体最先盈利是*第二次销售。在国外,无论是印刷媒体还是电子媒体,两次销售都是同时存在,有时是合并使用。

我国印刷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基本相同,而电视媒体的盈利模式与国外差别很大。这就是,我国的电视媒体只销售广告(收视率)而不销售电视频道(载体)。据统计,目前国内各电视台95%左右的收入来自广告。例如,中央电视台2000年总收入为57.4亿元,其中广告收入为53.6亿元,占总收入的93%以上。

广告收入基本上是与收视率呈正向互动的,而收视率又与大众化密切相关。这就是说广告商投放广告要看收视率,收视率的提高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而大众化与专业化背道而驰。

这就是我国电视频道不能专业化的根源所在。

我们主观上是想办专业频道,但媒体使用的却是大众化(广告)的盈利模式。这种错位而单一的盈利模式导致了一个悖论:要频道专业化就可能影响收视率并降低广告收入,而要增加广告收入就必须使节目大众化进而提高收视率。大众化的结果致使各频道都追求综合化或准综合化,频道由此而雷同。

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对大众化电视频道是适位的,而对专业化电视频道却是错位的。例如,当地的电视频道许多都有新闻节目、娱乐节目、影视剧节目、体育节目等等。因为一旦没有这些节目,频道就无法提高收视率,就无法吸引广告。从这一点分析,像“阳光卫视”这样的文化历史频道虽然整体内容不错但即使允许在内地落地,由于其非大众化定位也不可能只依*广告盈利,更何况目前只允许其进入三星涉外宾馆了。所以,除非出现奇迹,否则“阳光卫视”不可能在中国内地**。那么,为什么国外与“阳光卫视”类似的“历史”频道、“国家地理”频道和“科学探索”频道能生存并可以盈利呢?原因是这些频道都不使用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而是使用在销售频道(数字电视)的基础上销售广告的双重盈利模式。在美国1999年有线电视收入结构中,频道付费收入为47.5亿美元,而广告收入则为26.82亿美元。前者是后者的近两倍。

付费系统决定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

在目前的地面电视(无线电视)、有线电视和卫星直播电视三种电视广播中,不同国家有不同的选择。美国以有线电视为主,拥有有线电视用户7600万户,是卫星直播用户的七倍。日本则以直播卫星用户为主。但不管选择那种电视广播形式,从经济产业的角度看电视的进一步发展必须依赖对用户的控制。否则,电视媒体只能*单一的广告或销售节目实现盈利。

要实现对有线电视用户的控制首先必须建立用户管理系统,把用户的需求分为不同层次。用户要得到额外层次的服务就必须支付额外的费用,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数字电视目前分卫星数字电视和有线数字电视。我国的政策取向是发展有线电视。原因是人口密集的特点本身就适合发展有线电视,而更关键的因素是有线电视是今后互动电视的必然载体。资料表明,2000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达8000多万户,而且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增加。按此计算2001年我国有线电视用户已超过1亿户。2005年将超过2.5亿户,约占当时我国电视总户数的70%。这正是目前美国有线电视用户占总家庭户数的比例。而根据目前政策,我国将在2004年后才开始实施直播卫星电视。由此可见,有线电视将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国最主要的电视广播形式。

频道专业化是国内外电视媒体发展的潮流。这个理念已在我国电视节目制作者、策划者、决策者之间形成广泛共识。但有趣的是目前还没有发现与“专业频道”相对应的英文词汇。境外的中文媒体有称主题频道(THEME)的,但并无“专业频道”之称。特纳国际亚太有限公司的梅燕女士告诉我,她也曾经遇到过如何把中文的“专业频道”翻译为英文的困难。她说“专业”一词英文中只是指学科的门类,用于电视频道会使人产生误解。梅燕女士无能为力最后只好将“专业频道”简化为“频道”。她说,美国只有频道之称,而并不把频道分为综合频道和专业频道。我认为,不管国外如何划分频道类别,我国使用“专业频道”和“频道专业化”这样的概念是准确的。一是“化”本身是一个过程,目前我们正处于这个过程之中。二是用“专业”一词可以更准确地表达电视频道细分的总体状况和形态。这里的“专业”一词不是指科学的门类,而有“专门”、“专用”和“专题”之意。

当明确了“频道专业化”和“专业频道”这两个概念之后我们可以发现,像美国的“发现”和“历史”等专业频道本身是与有线电视密切相关的。可以说,没有有线电视就不可能有专业(主题)频道。原因是这些专业频道都是有线电视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的产物。而我们现在用无线电视办专业频道和在有线电视中**提供专业频道的方式也许是一个天大的误会。

美国的有线电视萌发于50年代初期,而大发展是在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之所以在这个时期涌现大量的专业频道,是因为有线电视由小镇进入大城市之后在这时具备了大发展的几个前提。一是通信卫星出现后,由卫星发送的信号同时把不同地区的小有线网联成了大的有线网。二是技术上有了巨大突破,可以用一根同轴电缆传送50套以上的电视节目,使得频道资源迅速增加。三是有线电视得到了经营额外数字电视的政府许可。额外数字电视就是,除有线电视的基本业务付费之外,用户如需要另外的频道服务需要额外付费。

由此可见,开办专业频道没有以上三个条件是不可能的。前两个条件我们都不陌生,但后一个条件我们还没有真正认识和理解。

根据目前国内外电视频道的现状和形态,除地面(无线)电视的综合频道之外,我暂且把电视专业频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众化专业频道,如新闻、电影、电视剧、娱乐、体育等频道。第二是分众化专业频道,如财经、历史、探索、国家地理等频道。第三是小众化专业频道,如机场、高尔夫等频道。由于这三种专业频道的价值和受众面不一样,其收视率和占有率大致呈依次降低的趋势,广告价格和份额也依次递减,这体现了供求关系决定价格的经济规律。当然,专业频道的价格也不仅仅取决于广告的多少,它还取决于频道本身的价值,如电影频道的价值就很高,这样的频道在数字电视系统里即使没有广告也有很好的盈利空间。目前,我国能盈利的专业频道都只能停留在第一个层次,如CCTV—2经济生活服务频道、CCTV—3综艺频道、CCTV—5体育频道、CCTV—6电影频道、CCTV—8电视剧频道等等。这些频道都可以通过广告盈利,至少有盈利的潜力,因为它们都是大众化的。

依据目前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盈利模式的状况,我个人认为中国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进程将相当缓慢。中国的电视媒体不可能进入像“历史”这样的分众化专业频道,更不可能进入像“机场”这样的小众化专业频道阶段,否则就将步入雷区,付出沉重代价。现在有些电视台开办少儿频道就存在这种危险,除非他们承担起非盈利的公益或公共的义务。

得出这个结论的根据是,目前我国几乎所有电视频道都是**入户而只采取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但这种盈利模式与专业频道的经营是错位的,甚至是背道而驰的。在此方面,专业频道发展较早的美国已有前车之鉴。

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出版,美国人托马斯P.索斯威克著的《美国有线电视50年》一书非常值得中国电视媒体人士一读。美国电视经历过的许多经验教训可令我们茅塞顿开。托马斯说,80年代初期,美国三大广播网看到有线电视发展红火也想在有线电视系统办自己的频道。

第一个尝试的是哥伦比亚广播公司于1981年10月开办了有线电视文化频道,而且在开播时还举行了一场特别盛大的晚会。频道内播出的节目也都精致完美。但不到一年,在亏损了大约3000万美元之后就关张了。步其后尘的是全国广播公司,只是其经营时间更短(仅九个月)就以失败而告终。

托马斯得出结论说,“地面(无线)电视网历来是鼓励在节目提供上大量花费,然后完全*广告获得经营收入。这个常规对有线电视来说行不通”。“有线电视的优势在于双重收费模式”。托马斯说的双重收费模式是指,专业电视频道要*用户的额外付费和广告来同时盈利。

这一教训对我国的电视媒体来说应该是相当深刻而耐人寻味。

但托马斯在其著作中也同时告诉我们了一个同样耐人寻味的成功案例。这个成功案例就是专播探险纪录片的“发现频道”。这个频道由亨德理克斯于1984年创办。频道开办初期每况愈下、岌岌可危。但后来在四家有线电视网组成的财团向“发现频道”注资后,奇迹出现了,原因是他们找到了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这就是:用户的所付费用可以维持“发现频道”的所有运营开支,广告则体现为利润。而且“发现频道”还做了一个经营发明,按过去的有线电视运营惯例,广告全部由节目提供商所得,而作为节目提供商的“发现频道”却拿出广告的一部分与网络服务商分成。这样可以刺激网络服务商不断扩大用户,扩大用户的反作用就是广告的增加。

目前在我国,有线电视用户管理系统正在建立之中,数字电视几乎是零。全国所有电视台的所有频道几乎全部是**进入各有线电视网,甚至有的上星频道要进入异地有线网不仅不能收费而且还要交费。按目前政策,全国只有中央电视台的3、5、6、8套节目经国家计委批准在进入有线网时允许收费。但各地有线网普遍通过瞒报用户数量的方式只把部分收入付给中央电视台。2000年中央电视台所得收视费只有3亿元,而同期全国有线电视的总收入为118亿元。资料表明,1999年在美国有线电视总收入构成中,基本业务收视费占63.72%,额外业务收视费占13.08%,而广告收入只占7.4%。

由此可见,在有线电视网络中,数字电视系统看起来只是一个技术问题,但它却关系到中国电视的发展进程,更关系到电视频道专业化的走向。

根据美国有线电视专业频道的运作经验和教训来分析我国的频道专业化前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在中国有线电视(包括未来的卫星直播电视)用户管理系统建立和额外数字电视政策出台之前中国的电视频道专业化不可能有长足发展。即使已有的专业频道,如影视剧、体育、娱乐、新闻等频道也是大众化的。分众化,甚至小众化的专业化频道对中国观众来说只能是想象而已。不是观众没有需求,而是电视媒体没有能力只依*广告回收其成本,这是由目前单一的电视盈利模式决定的必然结局。

当然,数字电视系统一旦建立并投入运作,内容提供商或电视台就面临理念和决策方面的变革。以广告盈利就必须追求收视率和大众化,而以用户付费盈利就必须考虑如何才能捕获订户并提供有效的服务,从而满足他们专业的对象性需求。

单一盈利模式制约电视媒体发展

媒体经济学或媒体产业化研究是时下的热门话题,国内外的诸多资本也在关注媒体市场的动向。尤其是一些合资媒体的成功和电视媒体广告效应的巨大诱惑,更使人们认为媒体是暴利的行业。甚至有人断言,“媒体是大投入大产出,小投入不产出”。但近一年多来的实际运作情况并非完全如此,至少电视媒体的情况不是这样。例如,湖南经济频道的“南北笑星火辣辣”销售得不错,但湖南电广传媒号称投入8000万巨资制作的“财富中国”,据说2001年回收资金还不到100万。北京银汉传播公司的起步投资比北京光线制作公司的起步投资大得多,但其经营效果远不如后者。而就光线公司本身而言,几十万元起步经营的“中国娱乐报道”(娱乐现场)曾经红红火火,但其再投入更多资本制作的“中国网络报道”等节目并不能盈利。印刷媒体的情况似乎好一些。去年新创办的《北京娱乐信报》和《京华时报》等都经营不错,前景看好。但我认为,社会资本介入印刷媒体的情况之所以好于电视媒体主要原因是印刷媒体已经打破垄断,而且政策相对宽松,更重要的是印刷媒体不仅仅是依*广告这种单一的模式盈利。有资料表明,在中国期刊的总收入中,87%是发行收入(销售载体),广告收入只占13%。报纸的发行收入比例虽然不可能这么高,但其至少也能回收相当的成本,加上广告就可以盈利。

而电视媒体的情况则完全不一样,无论是媒体自己制作节目,还是社会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都只能依赖广告盈利。从这一点分析,像“财富中国”和“网络报道”这样的非大众化栏目想*广告盈利是错位的,出现经营困难完全在意料之中。

80年代初,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有线电视公司曾合力对特纳有线电视新闻网发起攻击并相继开办了两个新闻频道。他们的想法是利用美国广播公司新闻部的新闻采访能力,会同一批地方地面电视台为这两个24小时有线电视新闻频道制作节目。一个频道每半小时播出不断更新的新闻,另一个频道则把专题节目和深入报道合在一起。这些节目**向全部有线电视系统提供,还按照每个订户50美分给签约的有线电视系统发奖金鼓励。但在特纳的强力竞争下,美国广播公司和W集团在不到两年的运营中亏损了一亿多美元。托马斯说,两个频道都**向有线电视网提供节目,但他们不可能销售出足够量的广告来维持庞大的节目制作费用。特纳则相反,他有每个订户的收视费和广告费两个收入来源,所以他能打败比他强大的对手。梅燕女士说,在CNN各频道的收入中,所有频道都是用户费大于广告费,CNN财经频道更是如此。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CNN财经频道才比我国的财经频道办得更专业,观众对象定位才只是投资者而不是一般消费者。

中国电视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对用户接收来说现在已经由无线传播方式进入了有线网络传播时代。在这个时代,美国电视媒体的任何教训都值得我们参考和借鉴。也就是说,我国电视媒体单一的盈利模式必然制约电视媒体和电视产业的发展。

首先是单一盈利模式制约了电视频道专业化进程和电视节目的多样化。这种模式迫使各个电视台和电视频道都追寻大众化路线,最终结果是“千台一面”。在电视台内部则是大众化节目资源的浪费和恶性竞争。一个电视台内部不同部门都制作相似内容和形态的节目,如新闻节目、娱乐节目等等,以致出现同一新闻现场有同一家电视台的七八套摄像机。同一部电视剧由于不同频道的竞争使其价格不断提高。而同样是因为频道之间的竞争,广告的价格正好相反。这种“剪刀差”效应使许多地方电视台深受其苦。

其次是制约电视媒体做强做大。一个社会的广告总额是与这个国家的GDP互动的。也就是说,在一定时期内广告总额虽有消长,但它是有规律可寻的,额度是一定的。所不同的只是这个总额在各媒体之间的分配比例。从这一点看,不管电视台的广告额每年增长多少都只能视其为常规发展。电视媒体的大发展必须摆脱这种单一依*广告的常规发展模式,而转变为既要掏企业的腰包,也要掏用户(观众)的腰包。这就是所谓的数字电视。这是目前除电视广告市场之外的另一个巨大市场,也是电视媒体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一个新的重要增长点。当然,要让观众付费看电视并不能是无理的索取,而是要提供可令其自愿付费的节目和服务。按目前我国1亿有线电视用户计算,每个用户每月用10块钱购买一个他所需要的频道,一年就是120亿,两个频道就是240亿。即使按十分之三的用户有此需求计算,效益也相当可观。

再次是制约电视节目制作公司的发展。我认为,在真正的电视专业频道形成规模之前,社会电视节目制作公司很难有大的作为。具体说就是,在目前单一的广告盈利模式下,各个电视台不可能把黄金频道和黄金时间段交给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同时也不会把容易拉到广告的节目形态交于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而且许多电视台对社会节目制作公司提供的节目是否在当地经营广告十分敏感,原因是如果这样会冲击当地电视媒体在当地的广告份额。所以,地方电视台与节目制作公司签约时都有类似“不能经营本地广告”的明确条款。据了解,在社会化的电视节目市场中,除电视剧和部分国外进口的专题片之外,大部分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专题或专栏性节目都是以带贴片广告的方式在各级地方电视台播出。这就是说,社会节目制作公司也是在本已你死我活的广告市场领域与电视媒体竞争。如果这样,优势肯定不在制作公司一边,原因是社会制作公司拿到的一般都是下脚料或拾遗补阙的时段。此外,由于社会制作公司使用的盈利模式与电视媒体相同,这必然导致这些公司制作的节目与电视台的节目一样也必须追求大众化,这种节目取向完全重复和趋同的结果就是留给社会制作公司的空间相当有限。现在看,目前经营较好的一些社会节目制作公司制作的节目大都是新闻和娱乐类的,这些节目的供应对象基本是一些对此类大众化节目有需求,但又不能自己制作的地市级电视台。根据国家将要出台的撤销此一级电视机构的政策,在整个电视媒体制播分离体制建立之前,社会制作公司的下一步发展空间将更加严峻。

新媒体产业的盈利模式范文6

关键词:内容; 渠道; 盈利模式; 创新; 扩张; 集成

  目前城市电视台和中国大多数电视台一样,主要盈利模式是广告。但不同之处则在于,城市台作为非卫星传输的地面频道,无法通过在本地播出节目大举实现广告盈利。覆盖范围的狭小决定了广告份额的有限,所以,创新盈利模式,成为城市台必须研究的课题。笔者试图从渠道运营商向渠道和内容集成商转变的视角,探讨城市电视台创新盈利模式的多种途径。

1 何谓内容?何谓渠道

    电视台最重要的两项工作就是制作和播出,简单地说,制作就是内容,播出就是渠道,内容以节目的形式存在,渠道以频道的形式存在。以往电视台的盈利主要靠渠道即播出来实现,而节目内容本身是免费提供给观众的,电视台是通过把观众对节目内容的注意力和关注度—通常以收视率来表示的影响力卖给广告商,从而实现自己的盈利。创新盈利模式就是要使电视台不仅在播出渠道上赚到广告的费用,而且在制作环节赚到节目内容售卖的版权收益;不仅在传统播出渠道上赚到广告的费用,而且要在多媒体终端上赚到广告的费用,从单纯的渠道运营商向内容和渠道的集成商转变。

2 国外电视台的内容经营给我们的启示

在国外,频道的细分是非常专业化和精细化的。美国直播卫星电视公司拥有285个普通频道和130多个全时高清频道,内容涉及新闻、电影、体育、娱乐、宗教、纪实等多种类型,其中各个类型的电视频道又细分为很多专业频道,如新闻类有世界新闻频道、国内新闻频道、财经新闻频道、各地新闻频道;娱乐类频道有音乐频道、电影频道、纪实频道、表演频道等;但这还只是第一层次的细分,还有更细的划分,如音乐频道又分为摇滚频道、古典频道、流行频道、乡村频道、爵士频道;纪实频道有真实频道、探索发现、国家地理、历史频道等等。这些细分的内容极大地满足了受众对电视节目的个性化需求,也使得它的内容制作者有了自己独特的市场空间。在美国,除了新闻节目是电视台自制自播外,其他娱乐类、生活类、纪实类节目大多是委托独立制片人制作或者在辛迪加购买的,就是说,电视节目不仅是自给自足的产品,而且是在市场上流通的商品,靠出售节目内容的版权也可以实现盈利,而且是节目制作者的主要盈利模式。

3 内容创新的几个着力点

中国目前还是制播合一的电视体制,但国家一直鼓励非新闻类的节目制播分离,这也从制度上保证了渠道和内容的分别经营。在覆盖手段和范围无法与央视和省级卫视竞争的情况下,城市电视台要想走出单纯依赖广告的盈利模式,急需从内容制作入手创新和突破。

3.1 找准定位、高端策划

针对目前城市台频道内容严重同质化的现状,频道定位一定要科学、细分,避开央视和其他同行,形成差异和特色。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和自身优势,做深、做专、做精某一个或几个节目品类。如央视做音乐频道,城市台就可以只做流行音乐或古典音乐,甚至可以像《同一首歌》那样只做活动;央视做生活频道,城市台可以只做家居或美食、服装频道,这样才能在内容上突破,做成精品和品牌,不仅能在本台的频道播出、在各种新媒体终端播出,还能成为其他电视台和新媒体的内容提供商,力争占领全国市场、海外市场,从而走出版权销售加多终端广告的复合盈利模式。但无论制作哪一种节目,都必须瞄准行业最高标准,占领某一细分市场制高点,谋得在整个电视市场和产业链中的独特地位。著名的民营节目制作公司光线传媒就已经占领了娱乐节目中演艺圈这块的细分市场。但目前科技节目、体育节目、动画片还有大片的空地,即便是娱乐节目也只是刚刚兴起。

3.2 精品制作、品牌营销

精品制作不仅是制作手段精良,更是创意、策划的精良。我们都喜欢看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的节目,不仅被其中旖旎的风光、刺激的冒险所吸引,而且也为其中独特的哲学、美学视角所折服,而这一切都是依托于一个个好的创意,一幅幅精美的画面,一句句经典的旁白构成的。品牌营销是指节目的推广与发行。长期以来,我们的节目一直是自制自播,一次性使用,所以它只是产品不是商品,也无法进入流通环节。但如果电视台把自己定位于渠道和内容集成商,不仅要运营渠道,还要经营内容,则其节目就必须进入推广和营销的通道并获得广泛的市场认同,只有这样才能最终销售出去,取得广告以外的版权收入。目前很多民营电视机构开始在这一领域显示身手,如光线传媒制作的《娱乐现场》、《音乐风云榜》、《最佳现场》等电视节目,已经在全国620多家电视频道播出,覆盖全国所有地区。

城市台在版权推广方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向努力:1)横向推广、跨区域推广,把节目推广到其他的电视台,立足中国,放眼世界;2)要跨媒体、跨行业推广,把节目的版权推广到广播、报纸、杂志、互联网、手机电视、IPTV、网络电视、移动电视等不同的媒体和终端,实现一个产品的多次盈利;3)要纵向推广,依托版权做上下游产品,拉长产业链。比如,美食、家居节目可以进入品牌授权市场,文艺节目可以进军演艺经纪,少儿节目可以进军动漫制作、以及服装、玩具等衍生品和主题公园的开发,从产业开发角度,拓宽盈利渠道。

4 渠道扩张的着力点

前面我们讲的主要是内容方面的创新。但要做渠道和内容集成商,在渠道方面的运营也不能忽视。城市台在渠道上面的创新主要体现在渠道扩张战略。

一是多开办电视频道,二是运用新媒体传播。在内容不足,覆盖有限的当下,新开电视频道只能分切本地蛋糕,并不是渠道扩张的良策。利用新媒体倒是一个很好的途径。其中网络电视不仅可以增加电视节目传播的渠道,还可以提高覆盖范围,使城市电视台超出节目覆盖的区域,成为实际上的全国媒体、世界媒体,而通过移动电视、手机电视则进一步提高了节目覆盖的深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