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例6篇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1

一、我县新农村建设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和全国、全省、全市其他地方一样,我县的新农村建设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受历史条件和环境因素制约,村庄规划改造难度大。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庄规划晚。截止到20__年,全县333个行政村只有173个村有规划。我县的大多数村存在的房屋建设标准高矮、宽窄、方向不一,宅基地乱占,街道不整齐,甚至没有一条象样的街道等等,都是因为缺少规划或者不按规划建设造成的。二是村庄建设不按规划执行。即使有了村庄规划,但规划型同虚设、不按规划建设的村庄非常普遍,任意占宅基,想在那里盖就在那里盖,想盖多大就盖多大,想盖多高就盖多高,还有多占宅基地的问题等,严重影响了村庄的面貌。三是人口流动造成村内闲置房。有些家庭,人员长期在外居住,或打工、或经商、或种地,房屋及院子长期无人管理,杂草丛生,房屋、院墙破旧。四是一些传统的不良生活方式造成了房前屋后、房内房外脏、乱、差。五是房台村人均住房面积小。我县沿黄河大堤的房台村,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为治理黄河而由国家投资集中搬迁建设的,已经有三十年左右的历史,房屋破旧、面积窄小,已经非常不适合现在的生活需求。据了解,这些房台村每户院落的面积是160平米,正房面积只有51个平方。这样的村在我县所占的比例很大,全市共有5万左右的人口,我县就占了56个村、8421户的3.5万人,房台村人口数占了我县农村人口总数的五分之一左右。六是村庄小而分散。全县333个行政村中,100户以下的村有125个,其中最小的村仅有49口人。现代黄河三角洲是以垦利镇的渔洼村为顶点,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以前,入海口在垦利境内不断改道,农民种地跟着黄河走,许多种地的生产屋子慢慢地演变成村落。这些村落都没有规划,随意建设,房屋基本是低矮的泥土房,特点是散、乱、小、差、偏、远。总之村庄规划建设滞后、村庄小而分散,加之我县历史比较短,群众来自全国11个省,109个县,居民的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背景差异很大,进行新村建设、旧村改造难度很大。

(二)经济收入差距大。一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我县20__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是10700元,而同期全县农村农民的人均纯收入为4477元,差距比为2.4:1。二是乡村集体经济收入差距大。据调查,目前我县集体经济在100万元以上的村仅有14个,10万元以上的村72个,而集体经济空壳村却有133个。三是村民收入差距大。虽然我县20__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477元,但仍然还有一部分刚解决温饱甚至连温饱还没有解决好的困难户。四是境内城中村、油区村、纯农业村之间以及乡镇之间区位、资源、条件、基础差异较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

(三)环境卫生整治不够彻底。通过近两年小康文明村的创建和集中整治,我县农村环境卫生得到了加强,村容村貌明显改观,但保持村庄整洁还没有成为广大村民的自觉习惯,卫生保洁的长效机制还没有真正建立,乱堆乱放现象仍不同程度的存在,整治并不彻底。

(四)公共设施档次较低。许多村的医疗卫生服务站、幼儿园、道路、饮水等公共基础设施还不配套完善,村庄文化大院设施不配套且档次低,文化阵地作用发挥不明显,还有不少村庄没有文化大院等。

(五)建设机制和制度有待于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工作是一项系统复杂的社会工程,涉及三农工作的方方面面,工作量大、面广、任务重,必须建立起一套高效的工作机制和完善的制度,才能更好地推动建设工作。目前,我县新农村建设工作刚进入起步阶段,工作的运行机制和制度需进一步探索与健全。

二、推动我县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对策

(一)从发展经济、强化基础入手,切实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非农收入是农民增收的新的增长点。怎样才能增加群众和集体收入,结合我县实际,首先要把资源开发作为农民增收的重头戏。我县可开发利用的土地多,要继续实施好中低产田改造项目,要继续积极争取上级农业开发项目和土地整理项目,改善生产条件,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增强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畜牧、水产、棉花是我县农业上最大的优势,并且潜力巨大,是农民增收的抓手,要坚定不移地推进畜牧、水产大县强县建设,而且要精、要快、要好。二是要毫不放松地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高效农业。重点培植冬枣、蜜桃、桑蚕、蔬菜、食用菌等新兴产业,努力实现一乡一业或多业、一村一品或多品。三是要实施好能人带动战略,重点培植几个块头大、带动力强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走企业加农户、企业带产业、吸收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农民自然人入股等多种模式的发展路子。四是要抓好对农民的就业技能培训,加快农民向城镇和非农产业转移。把增强农民劳动技能和提高劳动力素质作为加快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换的手段,培育技能型、高工资型劳动力队伍,如黄河口镇的栾家村输出的主要是农业机械手和农业技术员,年收入每人都在2——3万元以上。五是想方设法增加集体收入。没有集体收入和公共积累的村,新农村建设就是空架子,要鼓励有积累的村进行投资上项目,让死钱变活钱;无积累的村想尽千方百计寻求资金来源渠道,可以采取成立协会、公司、合作组织等方式,为村民搞好服务来增加收入。六是积极启动民间资本,制定优惠政策,引导有公共积累的村集体和能人积极发展二、三产业,掀起一场发展

民营经济的革命。先当小老板,再当大老板,由农业经济、打工经济向工业经济、创业经济发展,使新农村建设有一个强大的经济支撑。(二)从看得见、摸得着的硬件建设做起,抓好村庄规划改造。要想搞好村庄改造,一是规划必须先行。在村庄规划方面我县相对滞后,从现在开始要对各乡镇、各村庄的规划重新进行审核修编,并加快详细规划编制力度,同时搞好乡镇驻地污水、垃圾处理设施等各项专业规划的编制,提升规划层次。除100人以下的小村和偏远村,都应该在年内完成规划编制,越晚越被动。二是采取整体搬迁、撤并、老村改造三种模式想结合的方法,加快村庄规划改造步伐。对有经济实力和条件成熟的村,可采取整体搬迁的方法,这种方法要注意两个问题,一要高起点、大众化,既要量力而行,又要在一定时间内不落后,可以采用不同的标准,分区域建设,不搞一刀切;二要掌握建设时间,对于不能在一个时间段内完成集中搬迁的村,可分步实施,但不能再在老村内建设新房。对于小、偏、远的村,可在搞好试点的基础上,进行村庄的撤并。对于老村的改造,要坚决按规划进行。宅基大小、房台高低、房子高矮宽窄都要有统一的标准,不能随意建设。要坚决杜绝乱占宅基地,对村内的空宅基地要统一收回,搞好合理规划。三是对村庄改造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新农村建设不是建新村,要由群众按规划自主行动。条件好的一类村,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村改居,有条件的建设楼房,实现公寓化;二类村坚持转化升级,提高村庄道路标准,逐步消除土坯房;三类村进行整理提高,全部建有柏油路,争取在两年内全部消除危房。

(三)从群众最容易干、见效最快的方面切入,抓好环境卫生整治。一类村,特别是已经创建为小康文明村的村,要建立起长效机制,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提升卫生环境水平;二类村要建章立制,对骨干道路、村庄道路、村内卫生集中进行治理;三类村的工作重点就是环境卫生的治理,对“三堆”进行集中清理,使全县每个村在20__年都要达到“四个一”标准:即有一条环境卫生示范街,有一批垃圾收集处理设施,有一支环卫队伍,形成一套卫生管理制度。在集中治理的基础上,抓好“一池三改”,从根本上改善卫生状况。环境建设不仅是刷刷墙,挡挡草,要多在绿化上下功夫。目前,文化大院也好,休闲广场也好,大多是全部硬化一个模式,刚一建完,已明显落后。真正的新农村应该是“人在绿中,房在树中,村在林中”,在我县尽管有难度,但这是一个努力的方向,要注重绿化和硬化相结合,宜草则草,宜树则树,提升层次,增添灵气。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2

【关键词】 新农村;法治建设;存在问题;对策

一、新农村法治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立法存在空白

(1)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法制先行,完善的法律体系是开展法治事业的前提。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法治建设,是关乎完成十三五规划中再次重申全面依法治国和第一个百年目标的重要一环。当下农村环境特别复杂,地域差别和时期的不同造成衍生出的问题各不相同,立法空白在所难免,随着法治事业的不断推进,尤其是《农业法》修改后,以法律、法规、规章为三位一体的涉农法律体系初见端倪,但是跟日益复杂的农村新情况、新问题相比仍然存在很多空白的地方。

(2)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大历史背景下,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的农村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化,持续的变化在各地都在呈现。中国涉农法律的立法存在缺陷,例如纷繁复杂的新情况和现有的不符合农村实际情况的法律条文可操作性不强,都导致了农村的法治化困难重重。

2、农村中执法水平低下等问题突出

比如某些执法者素质低下、基层干部违规执法、基层群众监督缺失等。调查报告显示,仅25% 的基层干部熟悉常用的法律规定,比如刑事、民事、婚姻法等法律,45% 的基层干部只是一般了解,甚至还有 30% 的基层干部完全不了解。“执法缺位、执法艰难”是新农村法治中的突出问题,违规执法、随意执法、机械执法、腐败执法现象存在,导致法律权威性的丧失,面对这种现象,只有15% 基层群众会选择提出抗议或向上反映,而这15%的基层群众中只有5%的知晓如何依法维权。

3、法律知识获知渠道很少且成效不明显

受教育程度的限制导致农村的法治教育环境很有限,学生在校期间学习的法律知识一般情况下也不会跟家里或者村里的人交流,调查问卷显示,仅 35% 的人会通过电视、印刷资料等来获取相关法律知识。在调查中,知晓具体的法律部门的仅占25%,占10%的人大致知道有涉农具体法律,在被问及是否知道法律规定的具体内容时,80% 的村民表示不知道。普法宣传活动目前已开展到了农村,诸如各类墙体标语,村委会张贴着涉农涉生育政策的标语,但调查显示,此类活动效果一般。尽管有90% 的人知道普法宣传活动,但是只有35% 的人认为,通过普法宣传了解了法律,人们的认真参与度不高。

二、新农村法治化困难重重的影响因素

1、农村的经济落后

农村经济发展落后,诸多原因造成了东中西部的农村发展天差地别。总而言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农村较为薄弱的经济基础就形成了不利于法治化推进的客观环境。在消息相对闭塞的落后农村,农民忙于农作物以及挣钱养家,无暇顾及这些在他们看来不能带来利益的法律知识。由于经济拮据,再加上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的孩子在九年义务教育之后便不再继续求学,进一步形成了更严重的恶性循环。农村经济的落后同时造成村里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使得村里只有老人和小孩在留守,而受了一定教育的年轻人向往机会多的大城市,这就更加加剧了新农村法治化工作难以开展。

2、传统观念的捆绑

在农村,农民大多只认这些如“杀人偿命、欠债还钱”等最朴素的“法律”。中国几千年的农耕史,传统文化与现代法治,农民更加奉承前者。充满乡土性的农村,是人情世故的社会,在靠天吃饭的农民眼里法律是难以用上的。农村中长者的权威就可以对很多纠纷进行调解,人们熟知的解决办法往往是最不容易改变的,相反觉得利用正当的方式行使诉讼权力则被认为是丢脸的事情,“民永远不要斗官”以及屈服于“村霸”的观念是根深蒂固,此外,对于基层政府的行为无暇顾及,被违规侵权也是忍受着。调查数据显示,倾向于传统文化中的人群大多是 45 岁以上的农民,在青年的观念中,法治思维已经初步体现,信赖法律,他们有执法、说法、用法的迫切愿望。

三、推进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对策

1、完善相关立法,使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

法制是法治的基础,完善新农村法制体系是重中之重。面对新农村新形势新问题,要结合实际,秉持以人为本、切实维护农民权益、改善民生、促进发展的理念,科学高效的完成立法。全国人大、国务院、地方人大、各政府机关组织齐心协力建立健全富有科学性、适用性、层次性的涉农法制体系,为实现全面依法治国夯实基础。

2、发展农村经济,提高主体参与意识

新农村法治建设的未来牢牢的把握在农民自己手里,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同时,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和法律意识,充分发挥好农民在法治建设道路上的主体推动作用。农民限于表达能力劣势,在“三农”普惠政策面前常常处于不利的境地,从维护农民的利益为主要诉求来激发农民对自由和权力的主动追求;把权力还给农民,让农民从“无奈抵抗”合法的演变为“以法抗争”;进一步完善地方民主,由行政模式转变为司法模式;随着国家屡次扩招大学生,并出台一些奖助学金优惠政策,农村里的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整体素质和文化知识显著提高的高学历人才是法制建设中的高校、农村和政府的有效“粘合剂”。真正做到“经济上还利”和“政治上还权”才能有效提高农民在法制建设中的主动性参与,我们要清楚的认识到农民才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新农村事业全面推进。

3、高校应助力农村法治化,大学生参与农村法治化

高校在新农村法治建设的广阔天地里理应大有作为,可以在农村进行行之有效的普法活动、利用司法思维解决农民的实际纠纷、帮助大学生村官和基层政府解决涉法题。高校服务农村已有先例,但是绝大多数是农业种植技术指导,鲜有从法律角度思考高校服务农村的例子。应该进一步由高校主导在新农村开设“法律诊所”来为农民提供实实在在的法律帮助的同时也为大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土壤。

4、高校与农民互动耦合,推动农村法制建设

新农村法治建设需要农民的积极参与,也需要高等院校提供专业的法律信息支持和人才保障;高等院校可以借用新农村的广阔基地培养出更多适应于新农村建设的优秀人才。两者密切相连才能更好地促进新农村法治化的发展和实现高校培养社会人才的目标。

四、结语

我们通过调查得出结论,法治建设要以保障农民的切身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以经济发展、政治生态良好以及文化繁荣为有序实现的目标。因此,要想加快实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就必须增强全民的法治理念和全民的主体主动性,构建完善的农民法律保障服务体系,加大立法执法的合理性。这个过程必将是困难重重,但是只要我们齐心协力、共同努力,一定会取得最终的胜利。实现这一目标不仅仅需要农民、高校和基层政府的互动耦合,更需要更多的组织和团体加入进来,从而为尽早完成全面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邓琦.论高校法学院系与新农村在法治建设中的耦合互动[J].理论与实践,2016(11)11-12.

[2] 曹益平.论农村法制建设中的政府行为[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16.13(10)83-84.

【作者简介】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3

关键词:山东省;新农村建设;模式;对策

中图分类号:F3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812-2485(2013)12-

新农村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农村稳定,农业增收,农民增收的重要内容之一。山东省作为农业大省,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影响意义。

1 山东省部分试点城市新农村建设的模式

山东省在新农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一定的成就,部分试点城市或地区如青岛市城阳区、寿光市、青州市张南楼村等地在推进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探寻适合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模式,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1.1 城阳模式

为振兴城市中心区,解决郊区化,合理利用土地、公共轨道交通优先等问题,青岛市城阳区因地制宜,坚定不移地实施了农村工业化战略,以旧村改造为重点,加快农村城市化。按照“三个基础稳固、六个清楚到位”的要求,积极稳妥推进旧村改造,对各个环节进行统一要求,做到改出一片新社区、一片新环境、一片新产业。目前,全区实施了56个社区的旧村改造,腾出土地4万余亩,全部发展二、三产业,从根本上重构了农村城市化功能,使周边的农民享受高质量的城市生活水平,还将分散的农村集镇汇集起来,节约居住资源,实现小城镇建设。

1.2 寿光模式

寿光模式又称农业产业化带动模式。寿光市是我国冬暖式大棚的发祥地,蔬菜种植达80多万亩,是著名的“中国蔬菜之乡”,被农业部确定为全国重点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是全国蔬菜集散中心。寿光市依据自身在蔬菜市场领域的发展传统和产业优势,以农业产业化为龙头,实现农村生产发展与农民增收的目标,按照“因村制宜、分类实施”的原则进行了立足农村持续全面科学发展的规划。按照“五通五化两改一有”的硬件建设标准,实行重点突破,全面推进,镇村面貌有了明显改观。

1.3 诸城模式

诸城市是位于潍坊市东南端的一个县级市。农民居住比较分散,资源、交通和区位等方面无明显优势。但其经济发达,有民营企业3600多家,在汽车、食品、服装和纺织等行业创出了一些名牌企业。按照“地域相近、规模适度、便于服务及中心村具有发展潜力”的原则,把地域相邻的几个村庄规划为一个社区,在社区设立公共服务机构,推进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进程。在全市范围内建成了208个社区。每个社区一般包括5—6个村,选择一个交通便利、发展潜力大的村庄作为中心村,作为社区服务中心所在地,其他几个村一般距中心村在2公里半径范围内,共约1000—2000家农户。在资金保障方面,建立了以市、镇财政投入为主体、以部门和单位帮扶为辅助、以社会捐助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吸引距离较远的村民主动集中到中心村居住。对因集中闲置不用的原有住宅用地实行统一规划,用于招商引资或上新项目。诸城中心村模式既有利于改变单一、分散的土地经营方式,又有利于发挥中心村镇的城市化功能,提高村民的生活质量。

1.4 南张楼村模式

青州市南张楼村模式又称“城乡等值化模式”。通过土地整理、村庄革新等方式,实现“与城市生活不同类但等值”。南张楼村,1989年作为山东省和德国巴伐利亚州的一个合作项目,进行“巴伐利亚经验”移植,即“城乡等值化”试验。内容包括片区规划、土地整合、机械化耕作、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修路、发展教育等很多项措施。到目前,用在南张楼的投资已经有8000多万元人民币,各级政府投资了3000多万,村集体投资了3500万元,基金会投资了450万元。试验兴建了80多个企业;农民工作模式发生改变,农业生产成为副业,而企业生产成为正式职业;居民生活方式改善,基础生活设施脱离了农村氛围,人们生活在包括厂区、居民区、文教区、休闲区等准城市化规划的大范围内。尽管现在的南张楼不是德国专家理想中的中国新农村的范本,但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

2 山东新农村建设模式存在的问题

2.1 特色农业发展方面

主要有三个表现。一是盲目跟风。有些地区一提到特色农业的发展就是压粮种棉,压粮上菜,压粮改果,却忘记了应该先从搞市场调查入手,核算投入产出比,分析市场现状,预算投资风险,导致盲目“跟风种地”、“跟风特色”的怪圈。二是强制推行特色。出于种种原因“官逼民富”,不管农民有没有知识、有没有技术就强迫农民进行特色种植,强行命令村民,发展什么,如何发展,这样势必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三是配套设施跟不上。一些基层政府部门服务观念不强,配套基础设施不利,极大的影响了发展农业特色化的进程。

2.2 发展农村经济方面

主要有四个表现。第一,农作物产品的科技含量偏低,农民的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第二,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民增收的基础尚不牢固。第三,农产品加工转化能力有待提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未形成非农产业对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第四、农业组织化程度较低,市场风险使农户难以承担。

2.3 乡镇职能转变方面

主要有三个表现。第一,部分基层政府为了提高政绩,制定了不合理的目标和任务下派给下级组织,对其进行经济和政治方面的奖惩。第二,财政困境。农业税取消后,绝大多数乡镇税源都很缺少,甚至有的乡镇工业税收几乎是空白。第三,干部队伍素质较低。法律、经济、管理、农业、文化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匮乏。第四,管理不足。县乡条块关系不协调,存在机构臃肿、人浮于事、拖泥带水等现象。

2.4 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方面

主要有五个表现。第一,思想观念落后,社区管理体制不完善。第二,管理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不完善,尚未建立城乡一体化社区的建设机制。第三,新型农村社区的服务体系与城市公共服务差距甚大。多数农村社区服务还滞留在传统性、邻里性和救的程度上,服务规模不大且分散不集中,水平偏低,没有从根本上完成乡村管理服务向新型农村社区管理服务的转变。第四,缺乏管理新型农村社区的人才。第五,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基础设施薄弱。

3 对策及建议

针对山东省新农村建设现状与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重点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3.1 完善土地承包责任制,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推动以农业合作制为基础的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制定惠民为民政策,推动特色农业的发展进程,发展多种特色农业合作经营模式。

3.2 建立健全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机制;健全农民持续增收机制以及提高农民综合素质与作用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提高惠农利农资金作用效率;健立健全城镇化、工业化的反哺机制;建立健全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促进农村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进一步构建城乡发展一体化制度。

3.3 深化行政体制改革,构建和谐行政生态环境。推进财政体制改革,建立完善的财政制度;加强学习培训,提高基层公务员素质水平;建立健全行政组织法,明确乡镇政府职能定位。

3.4 科学制定规划社区建设。建立健全新型农村社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基层组织队伍建设;营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大力发展非农产品;以需求为导向,加强新型农村社区的文化文明建设。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4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发展思路;青海湟源;阳坡湾村

1基本概况

阳坡湾村位于寺寨乡政府以东3 km处,平均海拔3 100 m。平均气温-1~3 ℃,最热月(7月)均温5~11℃,最冷月(1月)均温-10.5~10.0 ℃,年平均日照时数2 564 h,年总辐射量597.9 kj,光热资源可满足一季农作物生长需求。年均降水量408.9 mm,雨热同期,春旱频率较高。阳坡湾村水源分2类,一是地表水,水系为三道河,流量0.26 m3/s;二是自来水,主要用于人畜饮用。当地矿产资源贫乏,交通比较偏僻,距县城近25 km;全村通电率100%。全村有172户,总人口708人,人均耕地面积0.15 hm2。村民中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总人口的75%。有劳动力430人,占总人口的52%,其中长期务农、半农半工、长期在外务工人员比例分别为28%、42%、30%。全村共有草场900 hm2,耕地面积97.19 hm2,水浇地面积20 hm2,林地3.33 hm2,以柳树为主。2009年粮油综合产量221 t,其中粮食产量199 t,油籽产量22 t。

2存在的问题

一是农业产业发展滞后,特别是产业结构调整发展缓慢,未形成适合该村发展的优势产业。二是畜牧业发展存在牛羊品种不良、育肥周期长、饲料短缺、粪便对环境的污染大等问题,畜产品没有初、深加工企业和行业协会。三是居住环境差,人畜混住现象突出,圈、厕、厨卫生有待改进;宅前乱堆粪土,违法乱建畜棚、车房、猪圈等现象普遍;住宅条件差,主要以土坯房为主;居民区没有垃圾收集点[1]。四是能源单一,缺乏清洁卫生能源。目前燃料主要以秸秆、柴草为主,对环境污染较大。五是农业生产规模投资大,近年来种子、农药、化肥、水费、油价上涨,造成农民生产性投资过大。六是技术、人才、信息短缺,农民急需科技指导、急需引进适应本村发展的农、畜品种,急需冷冻胚胎移植、市场信息等方面的专业人员[4]。七是缺少活动场所,业余文化单一,农民没有学习、活动、娱乐的场所,缺少报刊、书籍阅览点。

3规划思路与总体目标

3.1指导思想与发展思路

3.1.1指导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目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按照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要求,立足阳坡湾村自身优势,以农民增收为核心,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家园,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将阳坡湾村建设为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

3.1.2发展思路。以发展畜牧业和特色农业为主导产业,通过培育农民协会和农村合作组织,发展产业化经营,引进技术和优良品种,挖掘产业增收潜力,发展现代农业,促进生产发展和农民增收;解决住宅改建、村容整治等问题,改进基础设施;发展以沼气为主的清洁能源,建设生态家园;通过阳光工程、农民科技示范入户工程等,提高农民综合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加强民主管理和农村基层组织,发展教育、卫生等公共事业。

3.2总体目标

按照西宁市新农村建设达到“家富、村美、民乐、人和”的目标,2009—2019年阳坡湾村新农村建设的主要目标如下。

一是按照“布局优化、建筑美化、道路硬化、环境绿化、卫生洁化、路灯亮化"的要求,安排好生活与产业的发展。发展高效、特色、绿色的现代农业,初步形成产业化格局,力求村集体经济纯收入达2万元以上。2019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 560元,比2009年递增10%,实现农民生活宽裕,2019年主导产业畜牧业收入占纯收入的55%以上。二是新增劳动力受教育程度达到12年以上;家庭主要劳动力掌握1~2门以上实用技术。每户至少有1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户数占全村总户数的60%以上。三是初步组建种植业、养殖业营销协会和农畜产品营销协会,培育发展壮大农民经纪人队伍,紧紧联系农户与市场。四是砖木、砖混结构的住房占总户数的80%以上,人均20 m2以上,农户住宅统一规划,新宅比例占60%以上,农村住房设施基本配套,庭院绿化、美化、净化。五是全村建卫生厕所172所,占100%。六是全村100%农户使用以沼气和太阳能为主的清洁能源,建“一池三改”沼气池207座,太阳灶和太阳能热水器各172个。七是2011年垃圾处理率达100%,绿化覆盖率达到15%。

4参考文献

[1] 徐建宏,许百发,严启辉.当前新农村建设要在五个方面下功夫[j].安徽农学通报,2010,16(12):19,86.

[2] 李欣,王长海.浅析乡风文明建设中文化的双重性质[j].商情,2010(13):8.

[3] 郑进达.推进江北新农村建设的“五突破”[j].宁波通讯,2010(6):50-51.

[4] 陈铿,郑宝华.对新农村建设的再认识[j].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10(3):90-91,96.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5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建议;宝丰县

中图分类号 F320.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3)20-16-02

宝丰县位于河南中西部,属平顶山市辖县,总面积722km2,有12个乡镇325个行政村51万人。按照城乡建设总体规划,全县共规划67个中心村,目前有49个中心村启动了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累计投入资金9.1亿元,累计建成新民居5 099套,入住农户1 750户,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2个,建成幼儿园10个,建成文体广场30个,硬化道路77.6km。新农村建设已成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成绩展示的平台,越来越多的群众希望入住新居,享受城市居民的生活。

1 主要成效

1.1 促进了经济发展,转变了生产方式 许多社区在经济发展方面形成了特色,诸如赵庄乡袁庄、大黄、周菅,商酒务镇赵官营等社区以魔术、歌舞表演为主导产业,发展魔术团体646个,实现了“农民创造文化,文化造福农民”增收计划。肖旗乡潘庄社区、闹店镇刘集社区依托烟叶专业合作社,积极推行集中连片种植经营和膜下栽培新技术,发展烟田200hm2,实现了烟叶增产增效。石桥镇石桥,肖旗乡枣庄社区大力发展畜牧业,实现了农民增收。石桥镇高铁、张八桥镇姚店铺社区发展高效农业53.33hm2,带领群众开辟了新的增收渠道。

1.2 提高了干部水平,规范了管理方式 一是加强了基层组织建设。为适应新农村建设的形势需要,县委加强新农村规范管理,全面推进社区党委(党总支)建设,带领群众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目前,全县有41个社区成立了社区党委。二是促进了干群关系转变。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中,实施“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充分按照民意推进新农村建设,进一步完善了村务公开、一事一议等各项民主管理制度,实现了支部工作规范化、村务工作法制化、民主监督程序化,使干群关系日趋和谐。

1.3 完善了基础设施,优化了人居环境 新型农村社区在建设过程中,加强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建设,为农民生活质量明显改善创造了条件。目前,全县新型农村社区已建成社区服务中心12个,建成幼儿园10个,建成垃圾中转站8个,建成文体广场30个,硬化道路77.6km,安装健身器材680件,完成供水管道58 960m,治理河道9 160m,种植风景树31 356棵,安装太阳能路灯4 492盏。随着“星级文明户”、“五好家庭”、“好媳妇、好婆婆、好妯娌”等农村精神文明新风尚的广泛开展,以及平安社区、文明社区创建活动的深入推进,人居环境正在加快向好发展。

2 存在问题

由于起步晚,建设时间短,还存在农民收入、土地制约、资金短缺等问题。这些问题必须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才能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2.1 农民收入 很多农户非常希望居住设施齐全的社区,但是现阶段大多数农民的实际收入还不能满足马上入住社区的需求。同时农民增收渠道较窄,金融部门对社区建房贷款发放渠道不畅,直接影响社区建设进度。

2.2 土地制约 受土地指标和土地性质的限制,导致一些正常性建设用地难以保障,社区建设新占土地办理土地手续非常难。无土地项目支持的社区,县财政拿不出更多的资金用于拆除旧房补助;有土地项目支持的社区,旧房拆除难以推动。

2.3 资金短缺 随着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需要投入的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更多。目前,市、县级财力不能满足现有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同时,资金受政策性约束,危房改造、安全饮水、农村电力等项目统筹难度较大。

3 对策建议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工作,既不能操之过急,又不能停止不前,要因地制宜,稳妥推进。对已启动的社区,要加快完善配套基础设施,引导群众尽快入住;对区位条件优越、群众经济基础条件好、规模较大的社区加大投资力度,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建设项目,加快建设进度。对没有启动的社区,按照规划,遵循规律,循序渐进,梯次推进。

3.1 发展经济 发展经济是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只有坚持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与高效农业、畜牧养殖、产品加工等农村相关产业的对接,增加农民收入,才能支撑农民进社区享受生活。一是城郊建设型。王子孟、焦楼等社区要利用城郊、产业集聚区附件的区位优势,抓好项目建设,做到社区发展有产业支撑,群众能就近就业。二是镇区建设型。石桥、赵庄、大营等5个中心镇所在地和建制乡镇政府所在地的社区要发挥乡镇的集聚效益,发展商贸物流业,扩大就业面。三是农区建设型。高铁、姚店铺、袁庄、赵官营等社区宜通过推进土地流转,有目的地培植一大批种粮大户、养殖大户、家庭农场和龙头企业,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土地产出率。四是山区建设型。观音堂林站、李庄乡的山区社区,要依托资源优势,做强做大花椒和核桃产业,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3.2 规划建设 规划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龙头。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一是规划编制。按照省住建厅颁布的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标准编制建设规划,融入生态宜居的理念,尤其是对一期建设规划要高标准编制,体现人性化。二是规划执行。坚持按照规划建设,在规划区集中连片建设新民居,扩大社区规模,完善社区配套基础设施,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所有农村新建房屋,必须在有规划的地方盖,不能再盖没有经过设计的房子。规划区以外不准建房,尤其是主要道路、主要路段两侧,要坚决拆除违规违章建筑。三是质量监管。在社区建设中严把质量关,多层建筑要有专业的质量监理部门监理;庭院住房要吸收群众代表、村组干部组成质量监督小组,确保社区新民居建设质量。

3.3 整合项目 整合项目是新农村建设的抓手。实施项目整合,能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巨额的专项资金和必要的建设用地。一是成立组织。尽快成立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为组长、涉农部门分管副县长为副组长,涉农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宝丰县统筹涉农整合领导小组,为全县统筹涉农项目整合工作提供组织保障。二是完善机制。建立由涉农部门参与的项目整合联审会议制度,对土地综合整治、危房改造、安全饮水、扶贫搬迁、环境整治等涉农项目进行捆绑,集中投入到已启动的社区。三是形成常态。各乡镇要汇总社区建设中必要的工程项目需求,向涉农资金整合办上报;县直各涉农单位要主动配合,对涉农项目及时与县涉农资金整合办沟通;县涉农资金整合办要统筹全县涉农项目资金。

参考文献

[1].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12.

新农村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6

Abstract: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new countryside is major strategic measures to comprehensively construct well-off society in the new period, increase the farmers' income, and change urban and rural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and ensur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rural economy, also is the important way to realize modernization and promote the balanced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Yan'an city is located in loess plateau areas,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hich is relatively backward, the new rural construction foundation is weak, there are many problems, based on 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perspective, this paper discussed the major problems in new countryside construction in Yan'an from the farmers' income, agricultural industrial structure adjustment, agricultur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public affairs construction of the countryside, rural land system, farmers' training and the building of rural grassroots organizations and so on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关键词: 延安市;新农村;建设;问题;对策

Key words: Yan'an city;new countryside;construction;problem;countermeasures

中图分类号:C912.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31-0282-02

0 引言

2005年10月11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实现农村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全面发展指明了方向。延安作为陕西农业大市之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近年来有较快增长,新农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三个问题是:怎样才能做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发展。为此延安市以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思想为指导,努力进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处理好“三农”问题,促进经济不断发展,也遇到了不少问题,本文对此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1 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及存在的突出问题

1.1 延安市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 延安作为革命老区,农村人口比例大,经济发展相对落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延安市政府在新农村建设中按照形成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格局的新要求,统筹城乡区域发展,从社会主义现代化全局出发,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近年来大力实施绿色产业富民战略,突出加强农村基础建设,努力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收入持续快速增加。延安市新农村建设中重点的工作内容是:

1.1.1 做大做强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 首先,我们的目标是建设世界优质苹果生产营销研发加工基地,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以苹果为主的绿色产业发展的决定》中提出的各项要求,推行 “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的模式,努力发展现代农业,把苹果产业做得越来越大,在改善该产业的质量和效益下功夫,最终让洛川苹果成为陕西苹果的典型代表,成为享誉国内外的优质品种 [1]。

1.1.2 大力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进一步做好对农业五大服务体系的建设,尤其是不断提高防灾减灾能力,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使农业抵御灾害的能力更强。使农技得到更大范围的应用。延安市将在农技服务体系的构建上加大力度,努力成为农业科技发展的典型,不断地提高科技人员技能,对当地的农民进行相关的培训,预计建设15个农业科技示范园。积极引进大型龙头企业,尽最大的努力,给现有企业提供相关支持,帮助他们做大做强,保障农产品的不断增收增值。对于农村专业合作社、行业协会和经纪人队伍建设给予更多的政策及其他方面的支持,使农民更具组织性。

1.1.3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 一定要做好支持农业生产的各项工作,包括切实贯彻相关的支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民的补贴力度,给农民提供更多的补贴。不断的进行农村综合改革,把农村义务教育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要解决好。抓住每个更好的进行农村建设的机遇,如:国家对农村银行业市场的要求比较低,我们可以利用这一时机,更好地进行各类农村金融机构的建设,加大农村小额信贷的适用领域。

1.2 延安市新农村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

1.2.1 农民增收困难 首先是种养殖业增收难。现在农业并不具备比较强的抵抗自然灾害,以及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不能够实现稳定的增收。即使现在国家给种粮的农民一定的经济补助,但现在还要面临越来越高的生产资料和机械作业费等问题,这就不可避免的使生产成本变多了,农民若是要发展种植养殖事业种养殖业,则不容易增收。其次是产业化带动难;“公司+农户”和“协会+农户”等模式实际上未能在农民增收问题上提供更多的便利。公司、协会和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系还不是很紧密,农民几乎不能从企业或协会的二次分配中达到增收获益的目的。最后是政策性增收困难;从2005年起,国家不再收取农业税及附加,实行“一免三补”政策,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提升了,但农民在相关政策扶持下实现增收的空间越来越小,实现的途径明显太少了。

1.2.2 农业产业结构单一 在进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时,依旧有指挥不当和形式主义的错误,农民是农村结构调整的主体,依据的是市场的需求,但很多乡镇领导总是不能很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主观性太强,忽视了某些客观因素,甚至强行要求农民调整结构[2]。现在已开展的农业结构调整依旧是常规性调整,战略性调整非常少。出现了盲目进行农业结构调整、没有进行科学规划、没有一个有序的组织等问题。因为农民不能及时的掌握市场变化的信息,容易造成跟风现象,导致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市场调节的盲目性。

1.2.3 农业科学技术欠缺 ①农业科技体制不完善科技投入资金不足;由于受传统科技体制的影响,技术创新和技术者的利益,技术创新与科研人员,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之间的利益没有很好地紧密结合起来,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没有利益的工作,是不会做得很好的。②农技推广投入经费低,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小,大大低于其他产业和相关经济部门的投入比重[3]。③村民用科技的积极性没有调动起来。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存在着系统失效;这主要表现在产品生产基地与科研结构、大学、企业之间的合作联系和知识流动不足,国家资助的基础研究方向与产业界的应用和生产研究不匹配,高校不能培养产品生产迫切需要的具有强烈创新意识的人才,金融机构回避创新创业风险,技术转移等中介机构在促进知识流动方面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4]。

1.2.4 土地用途管制失控 用于新农村建设的土地很多都转变成了非农用途,形成“国家建设”、“园区开发”、“乡村圈占”三分天下的情况。这一情况的出现说明国家没能够很好的控制和管理对土地的利用情况,致使农民和政府之间发生直接冲突。因为不公平的土地承包现状、对土地调整的限制等,使很多农民都没有足够的土地,这实际上存在着许多的隐含危机。

1.2.5 农民自身文化和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低 现在农村的农民文化水平很低,在广大地区仍然存在文盲,这些就导致了农村致富人才缺乏,致富的门路受到限制,农村地区与外面市场的沟通信息不畅。延安市农村,特别是某些地处偏远的农村,几乎每户农民都只是守着自家的一亩三分田,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既不懂现代科技和农业新技术,也不了解相关的致富信息,更没有其他的致富渠道,生活水准十分低下。总之延安市在新农村建设中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可以在进一步的改革与发展实践中得到逐步解决。

2 加快推进延安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2.1 增加农民收入 在“多予少取放活”方针的指导下,不断地寻找增收的渠道,最大限度的开发增收潜力,使农民能够快速增收,实现其收入的可持续增长。对农业和农村的发展给予更多的支持,继续实施并逐步增加和提高对农民的各项补贴,保障“以工哺农”、“以城带乡”机制的完善和有效运行,为农业和农村的发展提供更多的资金。

2.2 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 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要不断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是农业产业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标准,对林果、草畜、棚栽三大产业投入更多的关注,努力用质量效益型代替数量规模型,高度重视优化林果业,壮大草畜业,提升棚栽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

2.3 推广农业科学技术 延安市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大力推广和发展农业科学技术。不断深入开展科技兴农战略,与大中院校和科研院所进行深入合作,生产更多更具科技含量的农产品,创造优质品种。不断完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为推广农业科学技术提供典范。

2.4 加快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以“统筹规划、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注重实效”的原则为指导,在以下十个方面下功夫,搞好农村公共文化事业,包括农村道路、饮水安全、通信、能源、农民教育、文化基础设施、人居环境、乡村医疗服务网络、农村安全保障等。采用多种方式,多管齐下筹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资金,政府、个人及相关组织都要为此作出努力,建立农村新风貌。[5]

2.5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最重要的是要完善农村征地制度,保障失地农民的土地收益。不断完善和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使农民在土地征用过程中保持主体地位,对于土地征用的一些具体内容,包括土地征用的范围、目的、条件、方式等都要有详细的规定,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延安地区经济发展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农业发展还是比较落后,推进新农村建设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搞形象工程,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各地的实际情况,然后进行规划,分类指导,试点示范,努力走出一条适合自己实际情况发展的新农村建设路子。具体来说,就是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新农村的二十字方针的要求,坚持从延安市各地实际出发,扎实稳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延安市落实中央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策,是受广大农民朋友欢迎的好事,但是,延安市如果在新农村建设中不考虑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特点,片面的强调新房新道路建设,不考虑农民的经济负担,就会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入歧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一项宏伟而远大的系统工程,它不仅仅是改善农村居住环境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农村产业如何发展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在新农村建设当中一定要防止一哄而起,搞业绩工程,形象工程,要防止不从农村实际出发,大拆大建,要防止不尊重农民,侵害农民利益的事,防止华而不实,做表面文章,浪费资源资金的事。要加强管理,加强指导,搞好试点工作,严格干部管理。延安市各县区在新农村建设当中,要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深入广大农村地区做调查研究。充分尊重广大老百姓的意愿,把农民增收和改善农民生活条件放在首要位置,要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新农村建设的最终目的还让广大老百姓真真得到实惠,使延安市农村经济得到又快又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延安市政府信息网[R]http:///structure/index.htm.

[2]刘田喜.围绕新农村建设做好农村工作[J].政策,2006(3) 42-43.

[3]黄蕙.农业资金投入如何“划时代”——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韩俊[J].瞭望,2006(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