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范例6篇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范文1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 档案 管理 规范化

0 引言

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是高校实验管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真实记载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和发展历程,记载了高校的实验教学、科研情况以及管理经验,是对高校教学质量、科学研究以及管理水平的真实反映。只有不断完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使其成为高校日常管理的基础性工作,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才能有效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管理水平,从而更好的发挥其在高校的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作用。

1 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范围

1.1 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档案。具体包括:实验室的具置、面积大小以及内部设置等基本信息;实验室工作计划;校级以及相关主管部门下发的与实验室工作和实验教学相关的文件;批准建立、撤销、合并、调整实验室的文件;与实验室相关的考核评估资料;与实验室教学和工作相关的评优及获奖材料和证书;各项实验室规章制度。

1.2 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档案。具体包括:实验教学仪器设备的购置计划、验收单、入库单、固定资产备查簿、使用和维修记录等单据;大型仪器设备的安装验收报告、说明书、技术资料、使用和维修记录以及样品测试的相关数据及其分析记录等;实验材料以及低值消耗品领用记录。

1.3 高校实验教学管理档案。具体包括:实验教学计划、实验课程表、实验教材、实验指导手册、实验教学考核评估办法等相关记录;科研实验研究成果;申请开设新实验报告、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及相关鉴定报告。

1.4 高校实验室管理人员档案。具体包括:实验室工作人员的岗位责任制、组织分工以及管理制度;实验室工作人员日志;实验室科研活动记录;专业论文、科研成果鉴定证书;自制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的验收报告;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专业培训情况记录、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考核评估资料等。

1.5 高校实验室经费管理档案。具体包括:申请经费项目立项报告、经费使用情况及使用效益报告;年度购置仪器设备预算;实验用品消耗、仪器设备维修等经费支出情况统计;实验室年度科研项目、对外培训、专业测试、业务协作以及劳务收入情况统计等。

1.6 科研项目管理档案。具体包括:科研项目的立项报告、合同及委托协议书、科研项目完成情况的鉴定报告;专利申请相关资料、科研成果转让等。

2 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和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完备的高校实验室档案准确记录了实验室建设和发展的全过程,也准确记录了实验室现有的仪器设备以及实验教学等与实验室相关的工作,它能为高校实验室的管理和决策提供真实、可靠、完整、及时的信息,为高校实验室的科学规划和正确决策提供有效的依据和支撑。

2.2 提升高校实验室管理水平的重要手段。随着我国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实验室在人才培养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高校实验室的数量越来越多,规模也逐渐壮大,实验室的等级和层次也越来越高。高水平的实验室是建立在长期的实验室工作和管理所积累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的,并以此来不断改进和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高校实验室档案真实记录和反映了高校实验室的建设、发展、工作和管理等方面的情况,这对提高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起着重要的作用。

2.3 为搞好高校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和实验室的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高校实验室是高校的教学科研人员进行实验教学和科研实验的主要场所,高校实验室的建设与实验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密切相关。高校实验室档案真实记录了高校实验教学、科研实验以及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的内容、存在的问题以及取得的成果。只有对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才能为搞好高校的实验教学、科研实验和实验室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2.4 为组织开展高校实验室的考核评估提供基础材料。高校实验室档案记录了与实验室工作相关的实验教学和科研成果,真实反映了高校实验室的管理水平。只有对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所记录的各项内容的完整性,从而真实准确的反映了高校实验室的发展历程,这也为组织开展高校实验室的考核评估提供了可靠的基础材料,保证了高校实验室考核评估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2.5 为高校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购置和管理提供参考。目前,高校实验室绝大部分的仪器设备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很多专业技术人员受其专业知识的限制,需要有关部门提供相关的技术信息咨询服务。高校实验室档案则可以提供包括设备的品种、型号、价格、功能用途、关键技术指标、使用维修保养情况以及生产厂商等一系列资料,这就为专业技术人员在对相关仪器设备的选择、使用、维护以及保养等方面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2.6 为改进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为了改进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工作,需要充分利用高校实验室档案,因为高校实验室档案记载了实验室改革和发展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和汲取的教训,这些高校实验室档案为改进和完善高校实验室工作提供了第一手材料。

3 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规范化管理的对策

3.1 建立健全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规范化管理必须有有效的规章制度作为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的管理涉及到很多方面,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和综合性。有效的规章制度能够改变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随意性,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的科学化和规范化管理。因此,高校应当深入调查实验室档案的管理工作,并认真的分析研究,了解目前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一套切合实际、操作性强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制度,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的规范化管理。

3.2 加强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高校领导应当高度重视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加强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机构的建设,特别是要重视高校实验室日常工作档案的收集、整理、分类、汇总和管理过程中所涉及的经费以及设备和档案用品等问题,不断改善高校实验室档案的工作环境和条件,构建覆盖全校的实验室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将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列入高校领导的职责范围,引起高校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列入高校的档案和实验室工作计划,并对归档内容、归档时间、归档类型、档案保管和使用制度等做出具体详细的规定。

3.3 建立一支专业素质高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才队伍。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高校实验室档案的数量将会越来越多,其管理手段和利用途径也将越来越先进。为了适应这一变化,高校必须加强对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的专业指导和培训,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提高他们的责任心,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此外,要继续加强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队伍的建设,打造一支责任心强、业务素质高的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队伍,通过引进人才、评定职称、发放津贴以及奖惩评优等方面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才队伍的持续发展,改变目前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人员不足、年龄结构不合理和业务水平低的现状。

3.4 加大经费投入,做好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高校实验室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必须有一定场所和设备条件,因此,高校必须投入必要的经费,才能保证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基础设施和设备。此外,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工作的重点已经从原先的档案收集、整理、归档和保存转向现在的档案开发、利用和服务上来,原先的人工服务和手工查询方式已经不利于更好的发挥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作用。随着大学校园电脑和校园网的普及,这就为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信息化建设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因此,应当尽快利用现代电子计算机网络信息技术,实现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建立高校实验室档案信息数据库,满足不同层次用户的需要,从而更好的发挥高校实验室档案的作用和功能。

参考文献:

[1]张萍,李咏梅.高校实验室档案管理[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03,(2):117―118.

[2]魏伟,林少波,何湘民,加强档案建设,促进实验室规范化管理[J],实验科学与技术,2008,(2):141―143.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范文2

关键词 化学实验室;药品;仪器;财产登记

中图分类号:G48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31-02

1 化学实验室管理粗放隐忧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数据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应用于化学教学的化学实验室管理状况对教育教学质量起着重要影响。目前的实验室药品和仪器的管理还存在一些管理粗放导致的现象和问题,未引起足够重视。如:实验台上撒了一桌的药品,无人收拾;易氧化的药品长期暴露在空气中,造成实验数据误差;指示剂瓶身上标签不清楚,造成实验误用;器材、资料借进借出的记录不及时完善,造成仪器的丢失。这些现象和问题影响着实验教学的有效开展,同时也在安全性、经费使用效益方面带来一些隐忧。应加强精细化、标准化管理,重视解决好这些日常问题,充分发挥实验应用,保障化学实验教学需要。

2 化学实验室的药品与仪器管理

化学实验室药品管理 实验室中药品应遵循常用药品分类分层存放,危险有毒药品和相互作用药品专门专柜存放的规定保存管理,实验室管理人员要保证所有药品的外包装上都有明显的说明标签,标签要标明药品的称谓、生产规格及厂家的生产日期,并且要经常检查药品瓶子或其他外包装的完整情况,如标签是否完整,以及有无其他潜在危险。无标签物质、产生质量问题的要及时清理并统一销毁。

在实验过程中,我们往往会用到不少有毒易燃易爆的物质。有毒物质指的是能够对人体产生危害的物质,此类物质有苯、苯酚、氰化物、单质汞、亚硝酸盐等,这类药品存放时要瓶装密封,标签明确表明其性质,并且提醒学生使用有毒物质后要迅速洗口洗脸洗手;易燃的物质指的是能在较低温度下与氧气接触,发生燃烧的固质或液体,此类物质有黄磷、汽油、钠等活泼金属,由于可以燃烧,所以这类药品应当远离火源和高温物体,而且要存放在低温、通风、阴凉、干燥的地方;易爆类物质指的是在发生摩擦和碰撞时或在受到外界高温的影响时易发生爆炸、自爆现象的物质。此类物质有氯酸盐、硝酸盐、乙炔类化合物。这类药品取用时应当轻拿轻放,还要与酸性物质、强还原性物质隔开存放,且远离着火点。

化学实验室仪器管理 化学仪器的管理可以分为精密仪器和非精密仪器以及实验室水电的管理。对精密仪器,工作人员应当妥善保管,为每台贵重精密仪器建立完善工作档案,安装、使用信息完整记录,其中包含了调试、安装、鉴定及使用记录等方面,还要定期为精密仪器做腐蚀、除尘等方面的防护工作;对于非精密仪器的管理来说,我们可以按玻璃仪器、瓷质仪器、金属器具、橡胶制品、木制品等五个大类进行分类管理。

玻璃仪器与瓷质仪器存放原则:防尘防碰,标签明确,整齐美观。

1)小件仪器,如温度计、滴管等应分别放在各层抽屉中,并将抽屉隔成相应的不同大小、不同分类的区间格子,为了防止因为取放仪器而造成的震动和碰撞,管理人员应在抽屉的底部、接触垫加上棉布或其他避免或减缓震动。

2)具有磨口塞的仪器,如滴定管、分液漏斗、容量瓶等,由于不同瓶子的塞子之间不能任意配合使用,一是混用可能会造成溶液的混杂,而且混用可能会造成瓶身与瓶盖无法严密结合,造成液体泄漏,所以存放时,管理人员需要用橡皮筋将玻璃塞和仪器固定在一起存放,并在瓶子的磨口处与塞子之间垫放上一张薄纸,防止不用时粘结。

3)长件仪器,如滴定管、冷凝管、移液管等,存放时要把这类仪器横置于抽屉中,而不能将洗涮过的仪器直接挂放在仪器台上,以免仪器掉落。

橡胶材质仪器在不用时,应用水冲洗干净,尽可能置于密闭柜子中,并且最好在柜子内放一杯清水,时刻保持橡胶不会因为干燥而发生脆裂。

对于金属仪器与木制仪器,金属器具如铁架台、滴定管夹等因为长期暴露在空气中容易生锈。为防止生锈,管理人员可在仪器的表面封蜡或其他无害化防腐处理,并定期检查、定期补涂。对于木制设施主要应当防止因为接触空气中的水而膨胀,从而产生误差,必要时相应做封闭处理。

3 化学实验室的药品与仪器规范

完善制度规定,强化管理规范化意识 制定并实施完善的实验室制度和规则是实验工作正常运转的保证。只有建立起完善、科学、人性化的规章制度,才能提高工作效率,使实验室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建立一系列仪器设备保管使用制度,做好仪器购买损坏记录、以及一套完善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安全防护及危险品管理等制度,并严格执行是至关重要的。

实验室的废物实行分类处理 一个良好的通风环境能够为实验室的师生提供健康的保证,并为师生创造良好的实验环境,通常实验室会采取通风橱、抽风设备以达到排出室内有毒气体换入新鲜空气的目的。另外,实验室人员要在显眼的地方放置专门收集废液的容器,分类收集学生做实验所剩余的固体废弃杂物、有毒危害的溶液,并且定时做统一的销毁和更换。

培养学生规范操作意识 大部分学生初始对实验室的一切都感到好奇,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往往在使用仪器设备方面不拘于常人,会使一些常用仪器发生损坏和无法正常使用,教师应当细致耐心地为学生答疑解惑,教授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药品使用的安全事项。

同时,为了避免学生不规范的操作引发事故,实验室应当配备灭火器、药品箱之类的安全设施。

减少不必要的开支 变废为宝,聚沙成塔,处处留心,精打细算。实验室的课堂要能够培养学生做实验时良好的节约习惯,教育学生用量杯量取液体时精确到数字来取代半杯这个模糊的概念,既保证实验操作的准确和规范,给学生带来准确的概念,又减少实验药品不必要的损耗,给实验室减少无谓的开支。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直接或者是经过简单处理便可以运用到试验中去的材料,最简单的例子便是加工用过的废旧钢板,将钢板表面铁锈刮下来便是氧化铁,将钢板剩余的边角料磨细就是实验所用的铁屑。很多坏了的实验仪器经过改造一样可以在实验中运用,碱式滴定管与酸式滴定管的区别只是在于一个下方是旋转活塞,一个下方是橡皮管,所以破损的酸式或碱式滴定管可以拆卸互用。

4 结语

实验室可成为学生验证科学规律的场所和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地,在实验室做实验可以增强学生动手动脑协作互助的能力,学生在这里接受课本以外的教育。随着实验教学水平和难度的提高,对化学实验室药品与仪器管理水平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实验室仪器与药品管理应从健全规范管理制度作为切入点,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在管理上的应用,建立药品、仪器、试剂的分类管理数据库,管理人员能够随时随地了解仪器借出和借入情况、药品与试剂的库存量情况,从而了解整理相关信息,及时购进添置有需求的仪器、补充匮乏的实验药品,能够对实验室的药品与仪器做到了然于心,更好地管理好实验仪器、药品、试剂。

参考文献

[1]刘曾明.浅谈怎样当好新时期实验室管理员[J].读写算,2011,22(3):103-104.

[2]杨贵才.加强实验室建设和管理的探讨[J].高校实验室工作研究,2003(3).

[3]屈永年,余志玲,高海涛.浅议化学实验室科学化管理[J].数理医药学杂志,2003,16(5):447.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范文3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以学科涵盖的水、大气、固体废物、物理因素等涉及的技术参数为核心,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运用标准化原理和方法建立的技术标准体系、管理标准体系和工作标准体系组成完整的标准体系。为了保证实验室工作质量,使实验数据科学、准确、有效,实验室必须依照标准对实验过程进行规范化管理[5]。实验室的现代化不仅需要先进的仪器设备和熟练的实验室工作人员,还需要一套完整的实验技术规范、管理制度和工作规范。通过实施标准体系,促进实验室的标准化基础工作建设,使实验室在教学、科研、服务中所需的技术规范、管理规范、工作规范形成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统一的有机整体,产生系统效应,从而提高实验室的管理水平、节约成本、保证数据质量,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和增强科研权威性,实现实验室良性运行,以获得最佳的社会经济效益。标准化及标准管理是实验室全部工作环节中一项重要而且是十分关键的系统工程,建立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现代化的迫切需要。高校实验室既是实验教学和科研工作的平台,也是培养学生实验技能和科学素养的技术平台。因此,规范的实验室管理对培养学生严谨的科研精神、娴熟的实验操作和良好的实验室安全意识非常必要,同时这也是实验室质量控制的保障[6]。规范的实验室管理会大大提高实验人员的工作效率和实验过程的可控性,保障实验操作人员的健康安全。

    2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现状

    2.1有必要,无做法

    目前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的技术与管理存在不少缺位,很多方面有必要完善和充实[7-8]。第一,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新的污染物或环境控制指标被纳入环境教学与科研检测的范畴,这就需要实验室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管理措施和执行路线,以确保实验室管理的完备性和检验方法的完整性。如在水污染技术指标的检测方面,多溴联苯醚(PBDEs)类逐渐成为环境科学研究的一个热点。但目前国内外各科研机构对于该类物质在水环境中微含量的测定方法不统一,更谈不上检测方法的权威性,极大地影响了该领域的科研交流和相关成果的鉴定。第二,针对实验室已有的管理事项缺乏应有的管理标准或相关制度。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属于高危险区域,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废渣和电磁辐射等会直接危害操作人员的身体健康,同时也会严重污染周围环境[9]。因此必须建立实验室有毒物质的处置规程和突发事故应急管理程序。但是目前大多数高校的实验室在这方面尚有较大差距。第三,随着高校科研项目的逐年增加和研究生的扩招,实验室规模扩大,功能也更齐全,但是实验室管理技术人员的编制有限,无法完成大量的实验仪器购置、维护、管理和众多学生实验技能的培训工作,实验室仪器损坏率高,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10]。因此,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实验室标准(包括实验室准入制度、仪器使用操作规范、样品分析测试标准方法、实验室安全注意事项、仪器维护制度等)来保证进入实验室的人员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2有做法,无标准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对于很多事项已经有大量规范的做法,但未形成相应的标准。在实验技术方面,虽然已经形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规范的环境样品采集、预处理及检测方法,但这些方法没有用规范性的文本流程化,不利用于科研团队间的学术合作与交流。在管理方面,近年来实验室逐步购入一些大型仪器设备,必然面临维修保养、耗材购置和故障处理等问题。目前针对这一管理事项缺少明确的报告程序,应加快制定管理程序“外部提供支持性服务管理标准”等规范管理制度。另外,仪器设备的说明书、维护和保养方法、使用注意事项等往往没有在实验室进行明示,学生盲目操作甚至错误的操作可能造成仪器的损坏或其他安全事故。

    2.3有标准,无体系

    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是实验室各项标准按其内在联系形成的科学的有机整体。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经有大量实验室规范,但未形成相应的体系,如暨南大学通用的“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暨南大学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放射性药品管理办法”、“暨南大学核技术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等。在技术标准方面,目前实验室所使用的标准散布于各类技术资料中或由实验室使用者各自保管,多局限于实验方法标准。如涉及水污染的技术标准目前有pH值、DO、BOD5、CODcr、TN、TP等实验方法标准。而国家标准仅水污染技术标准分体系方面,就应涵盖技术基础标准、采样技术标准、样品预处理技术标准、水质标准、污染物排放标准、采购技术标准、试验方法技术标准、设备设施技术标准(含操作规程)、服务技术标准、能源技术标准、安全技术标准、职业健康技术标准、信息技术标准等,其中水质标准应包含地表水水质标准、地下水水质标准、海水水质标准等。因此我们需要将这些标准纳入实验室标准体系,让学生了解标准的意义和作用,并学会使用标准来规范自己的实验过程。

    2.4有体系,未信息化

    有些高校的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已建立初步的标准体系,但未形成实验室标准信息数据库。有些高校的实验室按照国家标准GB/T27025-2008《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的通用要求》建成了实验室管理体系,但仍存在不足[11]。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关注实验室管理事项,主要涵盖管理标准,而缺乏实验室标准体系中的技术层面和工作层面的规范。另一方面,该体系仅仅停留于纸质文件,而未实现网络化和信息化,不利于文件的使用和换版。

    3如何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

    在加强环境科学学科实验室标准化工作方面,主要涉及实验室标准体系建立、实验室设备设施的标准化以及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管理三个方面,,三者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1建立健全标准体系

    作为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基本组成部分,每一项标准都不是孤立的,标准的作用只有通过标准体系才能有效地发挥,体系的完善程度在一定意义上决定了标准和体系的效用。在系统学习GB/T13017《企业标准体系表编制指南》的基础上,结合实验室自身的特点,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策划、制定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参考企业标准体系系列国家标准的要求,首先进行环境因素分类,以环境质量标准和污染物排放标准为核心,根据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各环节涉及到的技术事项,收集、制定技术标准,构建完善的技术标准体系;再根据技术事项所涉及的管理事项制定管理标准,构建完善管理标准体系;同时为落实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要求,制定工作标准,构建完善工作标准体系,从而形成完整、科学、系统的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并在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的各阶段加以贯彻和执行,确保采样、样品预处理、仪器操作、实验分析等各环节的标准化运作。具体可分三步走:第一步,清理文件,整体策划。体系文件编制前,对实验室内部以往各种标准、管理制度、工作规则以及历年下发的文件进行全面清理和整理,参照企业标准体系系列标准,结合实验室实验技术与管理现状,形成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结构图,编制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确定学科实验室标准化蓝图。第二步,按照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表,通过网络、专业期刊、专业标准信息服务机构等收集国际、区域、国家、行业、地方等各层次标准。第三步,依照GB/T1.1之规定,编写所缺少的标准文件或补充更新所缺文件条款。逐步编制、完善标准体系。

    3.2设备设施标准化

    实验室设备设施是实验室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重要对象。实验室设备设施标准化包括设备设施产品技术规范(如相关法定标准及使用说明书等)的收集整理、设备设施操作规程的编制、设备设施定制管理的合理规划与实施等。尤其是设备设施操作规程,其描述应简洁、明确、无误。一名具备基本实验技能的实验参与者按该操作规程应能自行操作设备设施。做好仪器设备维护是保证实验室可持续、安全运行的基础。一是严格控制仪器使用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振动、腐蚀性气体等,确保仪器的正常运转和实验数据的可靠性。二是仪器的定期维护,如更换老化、损坏部件,仪器内部定期清洗等,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3.3标准信息库的建立与使用

    标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更新是维护学科实验室标准体系的重要环节,相关人员可通过互联网搜索查询、订阅报刊杂志等形式进行标准信息的广泛收集,通过建立标准信息数据库的方式实现集中和网络化管理,通过国家环境保护部官方网站、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官方网站、深圳标准信息网等查询最新学科标准信息,不断完善标准信息库并保持其有效性。标准信息收集范围包括:国家和地方有关学科实验室标准化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性文件;环境监测与分析实验等方面有效的标准文本;国内外有关标准化的期刊、专着等出版物;有关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区域标准、技术法规;其他与学科实验室有关的标准化信息。学科实验室标准信息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建立广泛而稳定的信息搜集渠道,如环保、实验室监管、质量、职业健康等行政主管部门、情报部门、报刊、杂志、网络等;及时地了解并收集有关的标准、修订、更改和废止的信息;对收集到的信息及时进行整理、分类、登记和编目,并及时传递到实验室。收藏的标准信息应及时更替、更改,保持良好的时效性;建立标准电子文档信息库;开通标准的网络服务系统。标准信息库的使用:实验中心应建立专门的标准化信息数据库,并对申请进入实验室的人员进行岗前培训,使其熟悉实验室的准入条件、工作准则、实验室功能、实验室环境和相关实验方法,同时也养成了规范化的工作作风。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范文4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安全;内容;建议

中图分类号:C9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3)19-0201-02

随着高校实验室建设的投入大幅度增加、教学与科研活动对实验室资源的依赖性增强、实验室开放性和共享性程度提高,实验室火灾事故、爆炸事故、毒害事故、机电伤人事故和设备损坏事故等也时有发生[1]。加强高校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不仅是教学、科研顺利进行的保障,也是生命、财产安全的保障。

一、实验室安全管理内容

(一)一般性安全管理

主要指防火安全、电气电路安全、仪器设备使用安全、个人防护措施、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实验操作规范、紧急预案等。实验大楼建设要充分考虑实验室的通风、照明以及温度、湿度控制等设施,电路、水、气管道布局安全、规范,有防火、防爆、防盗、防破坏的基本设备和措施等。

(二)化学品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化学品的种类与特性、化学品的储藏与使用等,特别是危险化学品。目前,高校实验室已逐步成为事故发生的高危区域,各种实验室特别是化学生物类实验室成为存在隐患最为突出的场所,实验室每天使用的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和易制毒的化学品种类不计其数,如果在管理上稍为不慎,处理方式稍为不当或不及时,都有可能酿成灾难,严重威胁学校师生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学校的社会声誉。

(三)生物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生物制剂安全、微生物安全、人体血液/体液安全、传染性生物防护与控制等。随着现代生物技术的迅速发展,新的生物安全问题不断出现,对人类健康和环境污染都可能构成极大的危害。近几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条例和法规,以法律形式对生物安全实验室的建设和管理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生物安全实验室建筑技术规范》(GB50346—2004)、《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环境管理办法》、《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GBl9498—2004,2008年修订)等。所有这些法规政策标志着中国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和生物安全认可工作进入了科学化、规范化的发展阶段。

(四)辐射安全管理

主要包括激光辐射安全、X射线安全、电磁辐射安全、辐射性物质与防辐射措施等。为了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的污染防治,国家颁布了《放射性污染防治法》、《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和防护条例》等文件。2004年5月起,国家环保总局、公安部和卫生部联合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为期8个月的“清查放射源,让百姓放心”专项活动,这表明了国家对放射源管理工作的重视。高校作为中国科学研究的中坚力量,在较多领域使用了核技术,因此也存在着如何加强放射源管理的问题[2]。

(五)废弃物安全管理

包括普通实验室废弃物处理、化学品废弃物处理、生物废弃物处理、辐射材料废弃物处理、锐器废弃物处理、混合废弃物的处理等。

2005年7月,教育部和国家环保总局针对高校实验室的排污问题,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实验室排污管理的通知”,把高校实验室的环境保护工作提到了学校管理工作的议事日程上,成为高校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教学科研校园环境的一项重要工作。国家环境保护总局分别于2005年8月和2007年9月通过并实施了《废弃危险化学品污染环境防治办法》和《电子废物污染环境防治管理办法》,但很多高校的化学实验室对废弃危险化学品仍未按该办法处理。部分高校即使在由指定人员收集后,仍然由于处理费用昂贵的问题,将收集后的危险废弃物低价交由不规范的公司运走,其最终结果还是倒入室外某个固定的场址,这对排放点的土壤和地下水将造成更加严重的点源污染[3]。

(六)高温高压设备安全管理

包括各种气瓶、高压反应釜、气体发生装置、高温设备、高真空设备等设备的区分、使用时注意事项、日常维护等。随着高校实验室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地位日益突出,实验室承担的任务和拥有的仪器设备逐渐多样化,各种高温高压等特种设备在实验室中时有发现,随之而来的安全问题也呈现出来。2009年5月1日,国务院出台新的特种设备管理条例并正式实施。条例提高了特种设备事故的等级,提高了处理事故的部门级别,只要锅炉爆炸有人员伤亡,就要成立省级调查组对事故进行调查,同时对管理部门的监察人员也提高了问责力度,这充分说明国家对特种设备安全使用的高度重视。

(七)信息安全管理

信息安全保障实验室信息资源的保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等,关系到实验室良好有序的发展。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4.1.6条款要求“实验室及其人员对其在检测和/或校准活动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负有保密义务,并有相应措施。”为此,实验室应制定有关的措施或文件,并有效实施,以保证利益不受侵害。

二、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的探讨

(一)完善安全工作组织体系和责任体系

研究表明,思想上不重视和管理不善是引发各类事故的主要原因。据中国火灾事故资料显示,90%以上的事故与人的错误有关[4]。因此领导重视,责任明确是安全工作的关键。管理首先要解决体制问题,高校实验室安全管理要完善安全工作体系和责任体系,可采取“学校归口管理—院系集中管理—实验室具体管理,责任到人”的管理模式,成立各级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建立责任分工明确的安全工作管理队伍,明确各个层面所应承担的责任及应履行的职责,并签订相应的安全承诺书,确保实验室安全管理工作落到实处,不留真空地带。

(二)树立安全环保意识,加强防范措施

实验室管理要树立强烈的安全意识,重视实验室安全防范措施的建立,以“防患于未然”为指导思想,对实验室、实验仪器和实验操作进行分级管理,划分出实验室安全监控重点区域,区别对待。针对不同实验室或区域特点,了解可能导致事故的因素,并采用事故树[4]分析方法,获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子,以及每种因素发生后可能导致的破坏范围及威力,针对性地布置各种防范措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

(三)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规章制度

规章制度的制订是系统管理的起点,也是监督管理的基础。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发生有其因果性、潜在性,必须要研究实验室安全事故的原因、表现形式以及类型,从而探讨各种消除、控制事故发生的方法,做到有据可依、有章可循[5]。为此要狠抓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的建设,建立健全实验室安全管理制度,以达到规范、约束并指导实验室安全管理行为的目的,为实验室安全提供重要的保障,为教学科研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四)组织各种安全教育,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实验室安全管理要“预防为主,以人为本”。安全教育可以提高人们的认识和安全素质,是防止各类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6]。实现实验室的安全工作目标,不能仅靠赋予师生管理责任,还必须组织各种教育,更重要的是加强实验室日常培训。

学校应在两个层面上开展安全教育工作:(1)学校层面:一是对师生开展常规性安全知识教育,内容涉及安全规章制度、消防知识、案例教育等;二是对师生进行相应的技能培训,例如灭火器使用、报警、火灾逃生等,并且定期组织演练。(2)学院层面:组织学生学习掌握实验室仪器设备设施特别是特种仪器设备和大型精密仪器设备的使用规范、化学试剂的使用与保管规范、实验操作规范以及实验室内部的管理规定等。与此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师生进行安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考核,以促进全校师生树立安全防范意识和安全责任意识,掌握各种规章制度、规范与技能。

(五)加强实验室安全文化建设

实验室安全文化作为实验室文化建设的一部分在中国高校实验室中的应用还存在许多空白点。借鉴各行业的先进经验,构建实验室安全文化体系,充分发挥文化的“软管理”作用来激发师生内在积极性,可以促使师生主动遵守安全规范,自觉消除安全隐患。结合不同实验室特点,建立实验室安全视觉识别系统(主要包括安全色、安全标志、警示线、警示语句及根据工作场所、设备和产品等特定条件下所衍生、组合的各种警示标识),能够形象地传达安全管理理念,提高安全视觉标识的统一性、标准性、系统性和艺术性而具有良好的宣传效应。它能使人感悟到安全文化的个性与内涵,其传播力量与感染力量最为具体而直接[7]。

总之,实验室的安全与环保工作关系到学校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工作的正常开展,是创建“平安校园”与“和谐社会”的基础,是中国高校迈向世界一流的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实验室的安全管理与环保工作涉及面广,责任重大,需要多部门的重视和协调。目前我们的实验室安全管理所开展的工作与国外相比还有差距,仍需要实验室管理部门和实验室工作人员齐心协力、集思广益、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 李五一.高等学校实验室安全概论[M].杭州:浙江摄影出版社,2006.

[2] 王咏妙.对高校实验室辐射安全管理的探讨[J].实验室科学,2008,(4):91-92.

[3] 朱丽华,徐锋.中国高等学校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现状及对策[J].工业安全与环保,2008,(3):40-42.

[4] 王同顺,赵素然.加强实验室安全管理 保证师生的生命安全[J].实验室技术与管理,2004,(6):143-145.

[5] 王立达.成教学院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1):149-151.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范文5

关键词:实验室;规范化;安全管理

实验室是开展教学、科研、培养高素质创新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基地,是学生验证科学理论,训练操作技能、培养科研能力的主要场所,同时也是高等院校教学实力的重要标志。随着实验室条件的改善和实验教学的加强,实验室管理工作日渐复杂,要求日益提高。如何管理好实验室,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已经成为高校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①而化学实验室易燃、易爆、腐蚀性、刺激性、剧毒性等危险物品居多,人员出入较为频繁,因此管理工作至关重要。近几年频发的化学实验室安全事故,更是提醒我们加强实验室管理刻不容缓。笔者作为高校实验系列人员,主要工作就是围绕实验教学以及实验室管理展开,有着多年的实践经验,本文就实验室管理工作谈一些具体的做法和体会。

1完善实验室管理制度,重视实验室技术人员队伍建设

实施实验室管理工作的首要任务是健全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并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规定化学实验室应制定相应实验室规则及实验室安全制度,包括遵守国家对危险化学品的管理规定;实验室常用危险物品、化学试剂的性质、使用和处理方法手册;实验室废弃物处理条例等。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许多高校原有的规章制度并不能满足实验室的现状,如缺乏对实验室安全细节上的规定,缺乏生动的教材或者宣传方式,对制度的执行缺乏力度和持久性,缺乏常规评估和考核等。②因此,为了加强学校的实验室管理工作,使之更加科学化、规范化,我校除贯彻国家已有的管理条例外,还制定了《化学实验室规则》、《实验室安全防火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实验守则》、《实验室仪器损坏处理办法》、《实验室日志》、《化学仪器室管理员职责》等。对进入实验室的学生进行行为上的规范,增强学生遵守实验操作规范、爱护公共财物的自觉性,保护实验仪器设备,减少仪器的损耗,提高实验的成功率和安全性;同时对实验室的管理人员提出要求,使其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为实验室安全管理和实验教学提供更好的服务。实验技术人员作为实验室的一线管理者,是实验室管理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建设一支结构合理,具有优秀的专业技能以及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的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对提高实验室建设管理,保证实验教学质量是非常重要的。我校的实验技术人员是通过正式的招聘程序,吸收学士、硕士、博士进入实验室管理岗位的。在正式工作之前都会进行岗前培训,一方面提高实验室技术人员的师德修养,培养其教书育人、以德修身的教学理念,同时注重培训实验室技术人员实验教学的专业知识和科学素养,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另一方面,重点加强对实验室技术人员管理专业知识的培训,请专业的管理老师授课,同时,充分利用网络多媒体信息技术,建立多渠道、多元化的培训模式,加强本校实验室管理和其他高校实验室管理的沟通与交流,学习先进的管理经验,取长补短。③正式上岗之后,定期各教研室也会组织安全管理讲座,为实验技术人员提供继续教育学习的机会,并将业务培训与实验教学的实践相结合,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保证实验室管理工作顺利进行。

2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在健全实验室规章管理制度、提升实验技术人员的素质的基础上,加强实验室规范化管理至关重要。实验室管理工作加强,实验室的作用和地位随之增强,就为开展实验教学工作提供了根本的保障。实验室的管理,包括实验试剂的管理、常用仪器和大型仪器的管理、环境与安全的管理等各种事项。

2.1实验试剂与药品的管理

化学实验中,有着大量的实验试剂,种类繁多、性质各异,其类别、数量、品质等关系到实验教学的质量,因此试剂管理是重要一环,应当引起足够重视。④化学试剂申报购买由专人负责。在本学期课程开始之前,各个实验课带教老师必须统计好实验所需试剂种类和数量,向专门负责药品管理的老师申报,老师根据上学期实验教学试剂剩余量和本学期实验教学的需要量,进行合理的归纳和分类,然后由科室主管教学的主任核实审批,最后购买。购买时要从有资质的正规药品销售公司购买,购买试剂上要标有名称、含量、产品标准、生产厂家、规格、生产日期及保质期等信息,入库需要验收和登记。对于验收合格的试剂分类存放。对于常见的药品试剂,按照其各自的化学性质分类后保存,比如氧化剂与还原剂,酸和碱等分开摆放;易潮解、易氧化的药品保存于电子防潮箱中;腐蚀性药品存储于腐蚀性化学试剂药品安全存储柜;毒麻药品、危险品置于专门的毒麻药品柜等。每个类别区域再根据各自特点及性质摆放,方便查找取用,比如无机物可按周期表、试剂的字头排列、阴离子排列来排放,有机物按官能团分类排放,指示剂可按功能、颜色排放等。⑤另一方面,对于配制好的试剂,按实验项目分类存放,在所有的装有化学试剂的容器上贴好标签,标明试剂名称、浓度、配制日期、保质期、存储方法、配制人等信息,以免在使用时出现混用或者存储不当的现象,从而导致不安全的事故发生。并将实验项目名称标记于柜门,以便下次准备实验查找。对化学试剂的领用要做好出库登记,填好领用人、试剂名称、数量等信息。危险品必须专柜存放、严格取用制度,确保人员和仪器设备安全。采取“五双”制度,⑥即双人管理、双本帐目、双把门锁、双人领发、双人使用,严格控制,对有剩余的危险品及时收回,防患于未然,要有安全意识。

2.2常用仪器和大型仪器的管理

化学实验所用玻璃仪器种类繁多,规格各异。烧杯、量筒、锥形瓶等均有不同规格,分门别类的收集在柜子里,并统计好数量规格,做好登记表,以方便找寻。破损的玻璃仪器单独收集,统一回收处理。对于大型仪器,必须建立大型仪器设备档案,包括采购与验收档案、仪器的管理档案等。仪器专管老师需对仪器名称、数量、生产厂家、规格型号、入库时间、入库地点、出库时间、领取人员、仪器编号和教保处编号等建立表格,做好新仪器验收登记,并存与档案室。另外登记教学仪器总分类账和明细账,并对日常仪器的使用、维修做好记录,同时及时做好破损仪器核销工作。

2.3环境与安全的管理

化学实验中常常会接触到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有刺激性气味的化学药品,经常使用各种加热仪器,如电炉、电热套、酒精灯等,因此实验管理人员以及进出实验室的其他工作人员和学生必须在思想上充分认识安全问题的重要性,树立“安全第一、以防为主”的观念,事事都要把安全放在重要位置,决不能麻痹大意,关注实验室安全管理过程中的各个环节,从小事做起,营造一个绿色的、安全的实验环境。实验授课前,教员需向学生讲授实验室安全守则,加强学生安全防范意识,使其充分了解相关实验的安全注意事项,重视安全操作;学生实验时,需严格遵守各项操作规程,按有关安全规则开展实验,做好安全用电、用水、防火、防毒、防爆、防污染等安全防范工作;实验完毕,剩余试剂及时回收,妥善保存,实验废弃物不可随意处置,应分类集中回收,并定期交由有资质的公司处置,避免产生其他不安全事故或对环境造成危害,营造绿色化学实验室。另外,学生应清洗好实验仪器,整理好实验用品和实验台,值日生负责打扫实验室卫生,并必须检查实验室的水、电、气、门窗是否关好。经检查合格后,方可离开实验室。总之,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是一项需要不断完善、常抓不懈的基础性工作,对保障实验教学、科研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多年的工作实践,笔者深刻地体会和认识到要做好化学实验室的管理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不断学习,总结经验,努力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和管理能力,使实验室管理工作朝规范化、制度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确保实验教学和科研各项工作落到实处,努力使实验室管理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作者:张俊娜 李明华 黄雁茹 何炜 单位:第四军医大学药学院化学教研室

注释:

①王文安.加强实验室管理,促进教学水平的提高[J].科学教育,2005(9):109.

②邱琦,罗仲宽,吕维忠等.国内外高校化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J].广州化工,2010.38(5):273-274.

③韩宝庆.高校实验室管理队伍建设探析[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14.30(5):126-128.

④胡翔,张嘉杰.化学试剂管理与实验教学[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8):2482-2483.

实验室的规范化管理范文6

1 完善实验室的管理制度

任何管理性的工作都需要制度保障,没有制度,管理的措施就无法落实。实验室工作的开展需要一套完整的行为规范和管理条例,根据不同实验室特点,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安全行为规范。制定切实有效的管理制度是管理的基础,没有完善的管理制度,管理目标即无法实现。

实验室中会存放很多器械和药品,确保规范管理是管理工作的重点。目前,各个学校的实验室基本都有一套管理制度,但由于其大都是“照抄照搬”,对本校实际考虑不够,因而影响了其可实施性,在应用于日常管理中遇到很多问题,影响了实验教学的有效进行和设施的科学应用。实验室管理制度的制定一定要日常化,要把最平常的工作制度化、规范化,以保证制度的实效性。

在制定管理制度时,可以参照其他学校,但也要充分考虑本校与其他学校资源配置、教学安排的不同情况,要高度重视日常工作的制度化、具体化。在规章制度中着重研究《危化品管理条例》《危险药品安全事故应急预案》以及《实验药品和器械的安全使用规范》,将其作为日常实验室管理的重点。对一些危险性的药品管理工作一定要细致入微,同时将规范的操作写进制度,依靠制度来约束管理和使用人员的行为。规范的制度是实验室管理的基础,也是实验课安全的保证。

2 养成实验操作规范的习惯

2.1 学生良好实验习惯的重要性

教师在科学实验中应从细节上去规范实验操作,从而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对初中学生来说,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时,一定做到示范的规范性,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需要的实验器材、实验的操作步骤,并对实验现象进行认真的观察和思考,以达到实验的目的。教师要用熟练的实验技能技巧、规范的实验操作、认真的实验态度去规范、教育学生。学生在老师的演示实验中理解其意义,掌握实验的技能技巧,从而养成和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及严谨的科学学风。学生在实验课程中应严格要求自己,实验的基本操作和程序必须做到一丝不苟,以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使每次实验都有所得;要做到爱护公物,严格按照实验操作要求进行实验,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每一次实验完成后,自己整理实验桌,做到物品摆放整齐,桌面整洁、卫生,水池里没有杂物和垃圾,危险物品按要求倾倒,让一切安全隐患消灭在萌芽状态,将实验过程同时转化为成长过程。

2.2 学生良好实验习惯考核

学生的实验习惯是实验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考的实验考核中,实验习惯占考核总成绩的30%,表明了实验习惯重要性。以本校为例,为了实验安全和保证实验的成功,学校特别制定了“学生实验习惯管理制度”“学生实验习惯评分记录表”和“学生实验习惯记载”,合订成册,摆放在实验桌上。学校对学生实验习惯的考核大致可以分为三部分:验收、移交和检查。

1)验收。验收的过程是在学生进实验室后,先检查桌面、地面的卫生状况和仪器是否有缺损,仪器的放置是否正确,如果存在问题,进行记录。

2)移交。移交的过程是在实验结束后,再一次检查学生自己的实验各项操作是否规范,若不规范,立即改正,若仪器有破损,一定要记录在实验习惯记载中,并填写《实验器材缺损报告单》。

3)检查。检查的过程是在移交结束后,对每一组学生的实验习惯进行评分,记录在《实验习惯评分记录表》中。

通过强化学生实验习惯管理,本校实验室的卫生状况也有了很大的改善,更重要的是使得学生做实验的认真程度有了很大的提高,实验现象也更加明显。如2009年和2012年的“氧气的制取和性质”这一实验,两次实验对比可以发现,前一次的实验在实验桌上留下了紫黑色的高锰酸钾,而后一次的实验则没有在桌面留下一点高锰酸钾。学生的实验习惯改善后,不仅使实验器材的破损率降到了最低,而且实验课得以有序进行,实验效果也明显提升。

3 强化内部管理,探寻有效方法

3.1 合理利用人力资源

实验室管理是一个比较繁琐的工作,需要主要管理人员和实验课教师协同合作,同时各部分的工作要明确分工。主要负责人可以经过协商把主要的管理工作列出来,然后根据个人的一些专长实施分工,要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落实到人。合理分工以后,还需要大家相互合作,相互帮助,形成合力,保证管理工作落实到位。

3.2 合理利用学校其他资源

实施新课改后,对实验的要求更高,客观上实验室规模扩大,数量增加,实验课内容增加,对实验室的日常管理也提出更高的要求。就卫生而言,面对诸多的实验室,管理人员很难自己完成清洁工作。对此,应该更多地挖掘学校的资源,一方面请求学校分配清洁人员,负责的日常清洁工作,针对实验室内的,较为简单的清洁工作可以安排给各个班级完成,对于专业性强,有一定危险性的工作必须由管理人员完成。实验室的一些基础设施可以交由后勤的专业技工协助维修等。尽量减少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把有限的精力放在做好实验课准备和器械药品管理上。

3.3 加强实验课教师的技能培训

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课程,教师和学生对实验课的要求越来越高。另外,学生现在的课余生活也很丰富,接触到的知识也很广,许多学生很希望能在实验课上找到答案,这对实验课是新的挑战。要求实验室管理在实验课服务方面需要持续提高水平,充分利用实验资源,提高教学效率和水平,不断探索对器械和药品更为科学合理及安全的管理方法,才能更好地做好实验室服务工作。

3.4 加强内部档案的管理

实验室管理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是档案管理,要做到规范、详细。要把每个学年的工作进行详细的记录,对一些管理问题和创新点着重记录,为以后工作的开展提供参考。同时,对实验室管理工作的各项费用以及器械的更换等做好记录,方便学校对账目的管理。

4 结束语

任何管理工作都需要有完善的制度,同时完善的制度需要严格地执行和实施。从近些年的实验室事故来看,大部分事故都是由不规范的操作导致的。同时,实验室的管理必须针对自己学校的情况,将常规工作做到具体化,在符合实际情况的前提下提高管理效益。■

参考文献

[1]丁浩.科学探究:新综合学科实施的突破口[J].科学教育,20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