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质量管理范例

实验室质量管理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开始积极追求产品质量的高要求以及物质生活的高标准,对检测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大,需要建立有效的质检实验室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一般而言,实验室主要是将检测的结果或数据准确提供给社会,确保质量运行体系的规范性和科学性,提高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的水平,有效满足社会的实际需求。本文就关于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要点及控制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

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控制;要点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添加剂和新技术在产品加工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但是质量安全问题也随之出现,危害了人们的生命安全和健康。基于这种现象,社会对质检机构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检测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1]。目前,我国检测市场已经对外开发,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质检实验室必须要建立完善科学的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从而强化实验室的管理与监督,促进检测工作质量和水平的提升,保证实验室数据的准确性,为社会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

1质检实验室量管理和控制体系概述

对于质检实验室而言,其进行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主要是为了对质量进行管理和控制,达到质量的目标和方针。这样才能对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有效指导,协调好信息和设备等相关活动,实现成本的降低,为顾客提供优质的服务,满足其实际需求。一般而言,质量管理和控制的实施核心就是质量管控体系,质检实验室只有将质量管理和控制体系的作用与功能加以充分发挥,才能不断健全和完善质量管控体系,有效实施质量的控制与管理,实现质量目标的相关要求。

2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要点分析

2.1准确的检测数据

质检实验室要想保证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考虑:首先是检测方法的要求。检测工作的技术依据就是检测方法,只有对检测方法进行正确选择,才能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和准确性,对检测工作的随意性加以规范化。在选择方法的过程中,必须要以实验室实际情况为依据,选择地方标准、行业标准和国家标准的检测依据,并对作业指导书进行有效制定,保证方法的本地化[2]。检测方法可以利用动态管理,如收集、跟踪变更、确认备案、受控发放等,从而保证检测结果的依法性和时效性。其次是检测设备的要求。实验室在开展检测工作时,应配备齐全的设备,选择具有良好稳定性、灵敏度以及技术性能的仪器设备,使其能够满足检验要求和标准。耗材、仪器设备在使用前,必须要经过合格的验证和鉴定、校准/检定,这样才能保证检验结果的准确性。由于环境条件的控制和监测以及检测样品的特征性和代表性能够决定数据的准确定,因此实验室应保证环境条件和设施的可靠性,从而实现安全防护实验室、保护环境的目的,创造检测必要条件。最后是控制的要求。质量控制作为一种作业技术活动,应保证数据的准确性,因此可以采用科学合理的质量控制方式,对检测过程进行监控,及时发现问题,从而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避免不符合工作的出现。实验室可以采用不确定度评估、统计学技术、方法对比、人员比对、留样再测、盲样考核等方式进行内部控制,也可通过能力验证和实验间比对等验证检测能力进行外部质量控制,从而保证数据的准确性、稳定性和可靠性。

2.2科学的档案管理

实验室档案在内容性质、记录方式以及形成过程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专业性,因此档案需要保证溯源性、准确性以及完整性。一般实验室档案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业务档案,其包括客户处理和投诉情况、检验报告发放台账、名录供应品和合格供应商评价、分包合同以及合同评审等[3]。二是技术档案,其包括内务管理检查表、环境监测记录、原始记录、检验报告、检测标准、计量合格证书、设备档案以及作业指导书等。三是体系运行档案,其包括人员培训计划、内部质量控制记录、质量监督记录、文件修改通知、文件审批表、档案借(查、复)登记、文件总目录等。四是组织档案,其包括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制度、程序文件、质量手册、人事任命文件以及实验室法律地位文件等。实验室档案应由专人管理,需要进行定期整理和检查,防止档案材料的丢失和损坏,并且需设立专门固定场所对档案进行管理,保证电磁、湿度、稳定和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有效预防失效、潮湿和火灾等情况的发生。

2.3质量体系文件化管理的改进

质量体系具有模式化、规范化和文件化等特点,其可分为质量与技术记录表格、作业指导书、程序文件和质量手册。其中作业指导书是对活动进行的文件加以规范,并利用编制的作业书来对检测工作加以规范,达到活动的预期效果;实验室程序文件则是要求全员参与,做到工作执行和分工编写;质量手册则是对认可准则的所有要素加以覆盖。在改进体系的过程中,往往会利用管理评审和内部审核等方法定期审定体系,保证其具有适宜性、有效性和符合性。实验室质量体系可利用自我诊断形式,对问题进行发现和分析,实施纠正措施并加以验证跟踪,防止问题发生或再次发生。

2.4实验室检测管理建设的信息化

检测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新型管理方式,其具有高效迅速、无纸化和自动化特点,能够有效满足实验室管理的现代化要求。要想实现实验室检测管理建设的信息化,应结合实际情况,对各个环节进行实时监控,满足考核需求,对财务报表、样品、资源、检测过程和结果等进行闭环管理[4]。此外,由于报告编号、样品号、任务号等都是系统自动生成,难以修改,因此在检测的每一环节都有需要具备相应的流转记录,严格按照流程转移信息。这样才能保证样品的唯一性,提高检测工作的公正性和科学性,确保检测管理建设信息化的实现。

3结束语

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和控制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要实现检测工作质量和水平提升的目标,在创建质检实验室时,必须要保证管理的信息化和规范化、档案的完整性、技术的精湛,从而实现质检实验室的现代化建设,满足产品质量监管和社会相应需求。

作者:何海 单位:西藏自治区产品质量监督检验所

参考文献:

[1]余方方.探讨质检实验室质量管理与控制的要素[J].科技传播,2013(11):123-124.

[2]王嘉滨,李月梅,宁月辉.浅谈质检机构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立[J].黑龙江科学,2013(03):85-86.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2

关键词:质量管理;食品实验室;应用

引言

质量管理在食品实验室管理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相关部门应该针对目前存在的各类食品质量问题,加强食品实验室中食品质量控制,加强监测过程管理,同时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进而保证食品的质量以及安全。

一、提高质量管理在食品实验室管理中应用的措施

(一)加强检测人员的素质培养。对于食品的质量管理工作来说,加强检测人员的专业素养培养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具有较高专业素养的检测人员可以极大程度地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定期对检测工作人员进行培训,针对员工的个性以及共性进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培养,从而保证检测人员的专业水平得到有效的提升。同时,相关的管理人员也要加强自身的管理水平,保证对相关的设备以及人员有全面的了解,进而更好地对相关的技术人员进行培养,保证食品实验室中相关工作的质量。

(二)加强食品实验室环境管理。实验室的环境管理对于质量管理也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加强对实验室温度以及湿度的管理,对不同检测内容以及检测设备所需要的检测温度以及湿度要有充分的了解以及认识,之后才能更好地进行全面的调控。一般来说,食品实验室中这两项参数的控制对于检测的结果来说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决定着数据的准确性。所以,相关的管理人员应该采取科学合理的监测方式来对环境进行监测以及控制,进而达到食品实验室的质量控制要求。

(三)使用正确合理的检测方法。适当的检测手段对于食品质量的检测来说有着决定性的作用。相关的技术人员应该对要检测的食品有着充分的认识,对其检测所使用的设备以及技术手段进行全面了解,并熟悉相关的检测流程,进而保证食品检测结果更具科学性。同时,在某些情况下,相关的检测人员要同时进行不同种食品的检测工作,这就需要相关的检测人员应该严格地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以及技术要求,进行食品的检测工作。

(四)检测试样的合理管理。在完成相关的食品检测工作之后,相关的技术人员要注意检测试样的管理工作,这是整个食品检测工作之中最为重要的一环。首先,相关的技术人员要保证试样不会被环境所污染,保证试样的储藏以及转移的过程均符合相关的标准以及要求。其次,相关的技术人员在进行不同的实验试样的管理过程中,要确定好各自的名称,按名称贴好相关的标签,从而方便后期进行结果的收集以及整理。

(五)食品检测实验设备的维护。以及保养食品质量的检测工作中,相关的实验设备对实验的结果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首先,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安排专职的维护以及保养人员进行每日定期的设备维护以及保养工作,同时还要与相关的维修企业签订协议,出现问题及时地进行维修,进而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同时,还要安排专门的人员每半个月进行一次实验设备的校准工作,一旦出现实验结果的偏差,要及时地进行数据的筛查,分析实验设备的问题点,进而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校。

(六)提高质量管理意识。相关的管理人员要定期地对单位内的工作人员进行质量管理意识的培养。对于食品实验室的工作人员来说,只有具有良好的质量管理意识,才能更好地进行全面的质量控制。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对国家以及地区的相关要求进行全面的学习,从而更好地进行相关的检测工作。

二、结束语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3

实验室应积极要求和参与上级主管部门举行的能力考核工作,不定期开展同等实验室间的比对试验,来验证本实验室的检测质量,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质量隐患,不断提高检测数据的准确性。外部质量管理通常采取参加能力验证或考核,开展实验室间比对试验两种形式。

2内部质量管理

内部质量管理是实验室管理工作的核心,是实验室保证检测质量所必需的要素。实验室内部质量管理环节繁多,应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实验室环境条件管理。

实验室应搭建稳固的工作台,内部布局科学,建立卫生清洁制度和环境监督制度,使实验室随时保持清洁整齐,环境条件满足检验检测工作需要。实验室环境温度应保持在15~35℃,相对湿度保持在20%~75%,含尘量<0.28mg/m3,振动在4级以下。

2)技术人员管理。

人员是开展检测工作必备的要素。实验室应根据工作量、工作性质配备充足的管理人员和检测技术人员,人员应掌握检验检测知识和相关业务知识,经专门培训考核合格后持证上岗,并持续参加相关技术培训。从事实验室工作的人员应相对固定,严禁频繁调动。

3)仪器设备管理。

根据实验室检测工作类型配备所需仪器设备,仪器设备的检出限、灵敏度、稳定性均应符合检测项目要求;仪器应经检定或内部校准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在用仪器设备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运行期间检查和维护;仪器使用人应经培训;仪器设备应规定专人使用和维护。

4)玻璃器皿、试剂管理。

玻璃器皿、试剂的质量应符合实验要求;计量器具在使用前应进行检定或内部校准合格后方可使用,未经检定或内部校准的计量器具不得使用;新购置的试剂务必进行质量检验。

5)建立质量管理体系。

实验室应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实验室自身实际,建立合理的、具有操作性的质量管理体系,确定检测活动流程、岗位职责、人员职责,明确检测的每个环节由谁做、何时做、何地做、如何做、谁来管、谁来监督。质量管理体系应形成文件。

6)标准物质管理。

实验室必须具备相应的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应在有效期内,并具有合法证书。标准物质应保存于固定的地方,专人保管,严格受控。无证、过期的标准物质不得使用。

7)检测标准、方法的管理。

实验室应及时收集所开展检测项目的有效检测标准或方法,检测标准或方法应经有效性确认,确认的有效检测标准或方法应发给相关检测人员。检测标准或方法变更时,要及时更新,废除或过期的标准或方法不得采用。

8)标准溶液的管理。

实验室应准确配制所用的标准溶液,配制好的标准溶液必须经双人标定,明确其真实浓度值后方可使用。标准溶液由高浓度稀释至低浓度时应逐级稀释,吸取量和定容体积必须准确。放置时间较长的标准溶液在使用前务必重新标定。标准液应规定使用期限,密闭保存于冰箱中冷藏。

9)实验室用水质量检测。

实验室应建立实验用水质量检测制度,并根据实验室水源质量、储水池与输水管道卫生状况和实验用水量情况,不定期进行实验用水质量检验。常规项目检测用水水质应达到三级水标准(即蒸馏水);中微量元素检测用水水质应达到二级水标准(即超纯水)。

10)样品管理。

实验室应指定专人负责样品的接收、保存、传递和处置,应由样品管理员负责样品的登记、清理、保存和处置,检测人员负责样品在分析过程中的保存。实验室应确保在接受、制备、传递和保存的整个流转过程中保证样品的唯一性和真实性,保护实验室和客户的利益。实验室应设置独立区域进行样品接收、风干、制备和保存。

11)样品制备管理。

样品制备应由具备专业技术知识的人员完成。制备时,要清除石砾、作物根系和其他外来侵入物;要保证样品全部逐级过筛,不得随意丢样;要保证制样工具清洁,避免前后样品相互污染。测定微量元素的样品,严禁使用金属制具。

12)带空白试验。

空白试验可消除实验室用水、试剂、器皿、仪器、人员操作等带来的系统误差。每批次检测必须进行空白试验,且空白试验不得少于2次,空白试验平行测定结果的相对差值应<50%。

13)进行平行测定。

样品检测时,应进行双杯平行测定,各样品各项目平行测定的绝对相差或相对相差值应符合标准或规范规定的要求,若超出规定允许范围的样品应重新测定。

14)开展准确度判定。

测定精密度好,不一定准确度就好。实验室每批次样品检测时,必须带暗码样(已测样)或内控样或国家标样参与检测,若暗码样或内控样或国家标样的实测值超出允许误差范围(X±不确定度),则整批次样品报废,重新测定。

15)记录填写管理。

制定固定的记录表格,及时、清洁、工整填写记录,记录信息齐全,不可涂改,不允许用铅笔或圆珠笔填写。

16)应用单位管理。

实验室所使用的单位必须为法定计量单位,非法定计量单位一律禁用。所用单位类型应与检测标准中的规定一致。

17)数值修约管理。

数值修约应严格按GB8170-2008的规定进行。

18)检测报告(结果)审核。

检测报告(结果)是实验室的最终产品,也是对委托方以及社会的质量承诺。实验室在出示检测报告(结果)时应进行全面严格审核,确认无误后方可出示。

19)器皿洗涤管理。

器皿洗涤是最易产生质量问题的环节。实验室所用器皿应保证清洁干净。常规项目检测所用器皿应放入3%高锰酸钾和1mol/L氢氧化钠混合洗液中浸泡1h;微量项目检测所用器皿应放入20%HNO3溶液中浸泡2h,然后冲洗干净后方可使用。

3结语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4

当前针对国内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保证的研究,不管是从理论,还是实践上,都显得略为滞后,相对国外发达国家,起步较晚;相对于已经小有规模的实验室检测市场,研究成果不够,体系不够系统。而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意义并非在此,要想实现实验室质量体系的稳步运行,不流于形式,就需要加强质量管理体系运行质量的控制工作。其目的就是监视检测质量产生、形成和实现的过程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测试技术和活动,并排除质量环各阶段产生不满的因素,预防质量问题的产生;其作用是要在测试技术和活动当中去发现、掌握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

2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对策研究

只有建立和完善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的质量控制措施和方法,才能真正确保实验室提供科学、可靠的检测结果,并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来不断推动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

2.1环境检测实验室规范化

实现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规范化,就是要实验室内的各种设备配置与人员的操作都要严格按照规范的要求执行,建立相应的实验室管理制度。实验室内应该做到每一项操作,每一个分析方法,每一个设备在使用中都能有法可依,有据可循,实现实验室的科学管理。通过严格的制度来约束操作人员,规范监督人员,管理制度不能仅停留在纸面上,要落到实处,深入到工作人员的心里,最大程度地减轻环境实验室检测中周围环境和人员的影响。

2.2实验室人员建设及其评价

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操作人员必须具有相关的专业技能并已经取得岗位所需要的资格证书,并接受实验室设备使用培训,合格后才能正式上岗操作。针对影响实验室质量的因素,要持续地对实验人员进行培训和业务学习,通过不同渠道来提高检验人员的自身素质和检验水平。首先,应让每一个实验人员了解和认识到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的目的及其重要性。其次,对操作人员所具备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方法应持续地改进和提高,并对各检验人员定期做出评价。

2.3实验室检验方法、仪器和试剂

实验室检测应严格采用规范规定的方法进行,如果出现争议,可以先按照规范要求的仲裁方法和手段进行检测。检测实验中,所有的仪器和设备都应当按照规范要求进行相应的检验和校准,保证所使用仪器设备及其配件应在规范要求的精度范围之内。

2.4实施标准化操作规程

实验室具体检测项目的质量控制往往较为薄弱。而为具体检测项目制定标准化操作规程,可以使检测结果的质量得到有效控制。检测实验室标准操作规程(SOP),是实验室的工作活动的操作规范说明,目的是将与检测工作有关活动过程中的差错控制在最小限度内,以保证检测报告的质量。

2.5实验室设备的维修与校准

实验室中的设备必须定期进行维修与校准,并制定设备维修与校准的制度。仪器设备是实验室开展检测工作的基础,是获得准确可靠依据的重要资源之一。实验室在严格执行仪器设备的检定、维护、期间核查等程序的同时,也要加大投入力度,有选择的购置一些先进的仪器设备,尤其是一些能提高检测精度和效率的仪器设备,适应标准及检测市场的变化需求,增强检测能力。

2.6质量管理体系文件和文件管理

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需要大量的技术文件和记录支持。实验室进行操作时,应严格按照规范或相关技术文件执行,对过程中的原始实验数据进行必要的记录,建立现场采样规程及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质量管理体系及其文件的可操作性。质量体系都是要经过不断地完善和持续地改进,因为实验室内外部环境在随时发生着或大或小的变化,用户与检测业务也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调整,相关的管理体系及文件也必须要不断改进以适应各种变化。实验室体系及文件都应当具备动态的适应能力,不断结合日常质量监督和内外审发现的问题,总结各方汇集的需决策信息,对需要改进的文件由专人负责整理,并组织质量管理相关人员一起进行文件的修订,保证工作中的流程与操作能够与文件体系所规定的一致,具有绝对的可执行性。

2.7加强质量监督

质量监督是保证实验室质量管理有效性的关键环节,实验室应定期或不定期地对实验过程进行监督。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有效性,需要通过质量控制来保证,而质量控制的执行主要靠质量监督员来完成。所以,环境检测实验室应配置专门的质量监督负责人,并负责监督检验实验室的各项工作中是否按照规范要求,同时对检测工作中的关键控制点进行监督,对未按照规范要求的流程或人员及时予以纠正,避免存在严重质量问题的检测结果流出实验室。实验室质量监督员监督的内容主要有:检验活动是否按规定程序进行;检验依据是否有误;检测环境条件是否达标;检测仪器设备是否异常;检验用样品是否符合标准规定的要求;检验数据的记录、换算、校核、修约及结论的判定是否有缺陷;检测人员的技术能力是否有缺陷;检测过程中各项目检测相互之间是否有影响。

3结束语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5

目前各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体系制度相对是比较健全的,但是各个监测站对体系的运行管理常常流于形式,如何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运行落到实处,各流程管理到位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文章针对维护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的具体措施进行详细的论述。

关键词: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措施

1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过程当中需要遵循质量方针相关规定,安排专门的质量监督人员、内审员等,针对各质量管理、技术运行及支持服务在内的组织机构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同时做到权责明确,对具体的监测工作进行全面的分析,确定所需进行的质量控制,通过制定详细的程序对质量控制及方法做出明确的确定,促使其能够科学有效的顺利开展。同时通过运用管理评审、内部审核,各实验室相互间进行比较及能力验证,促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逐渐完善,保证监测数据信息的精准完整。

2创建质量管理框架

按照质量管理基本准求,创建实验室质量管理框架,将质量策划、质量控制、质量保障及质量改进进行明确化,这将是整个实验室质量管理的基本内涵。

3创建评价体系

为能够更好的满足环境监测发展的现实准求,需要针对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实施定量评估,找到全新的管理方法及管理模式,创建与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各项指标相吻合的评价体系。指标体系最少要包含质量控制标准的量化及效果考核。评价体系包含评估实现环境监测数据与相关信息要求具体指标。采用评价体系,不断强化系统化的科学管理,加强全过程的管理观念,对实验室进行质量管理及全方面的科学控制,以确保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得到进一步的提高,保证整个质量管理系统工作的顺利开展。

4加强过程控制

在对实验室全面实施过程控制的基础上,同时需要针对某项具体的工作提出管理要求。质量管理体系正常运行的过程当中,管理层需要制定明确的质量方针及标准,各项政策机制要保持客观公正,管理质量及技术要相互支持,确保整个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健康运行。控制的主要内容如下:

4.1现场调查:评价监测目的和要求是否明确;污染物及来源是否清晰;是否掌握有关水文、地理、气象等环境条件。

4.2制定计划:评价采样点位、数量是否明确;质控措施及要求是否符合;人员、仪器设备、采样工具及车辆等是否明确。

4.3布点:评价监测范围、项目、数量、位置、时间、频次。

4.4样品采集:评价监测现场情况,记录布点和样品采集,评判其代表性及可比性。

4.5样品运输保存:评价是否按照规定保存、运输过程的安全性,样品完好率。

4.6分析测试:评价样品分发、交接记录、分析方法执行情况、质控数据及原始记录的完整性,对分析方法进行准确性、精密性及可靠性评价。

4.7数据处理:数据复核、整理和统计情况。

4.8统计评价: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4.9意见处理:评价是否主动征求客户意见,纠正措施情况。

不断强化过程监控,促使质量监督人员、内审人员的作用得到最大程度上的发挥,通过实施与实际工作控制程序、改善措施及预防措施不相符的情况,在查出存在问题后在第一时间加以改正并采取与之对应的解决方法,以确保整个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完善,促使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水平的显著提升。

5加强质量监督

各部门在实施质量管理工作当中,质量监督员处于最高的位置,实验室需要创建完善的规章制度、实验室监督网络化机制,使整个质量监督工作及途径得到有效的改善。

6争取持续性改进

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持续运行是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关键,为此需时刻坚持管理系统化的基本准则,管理层需采用系统化基本理论及科学方法针对实验室过程开展全面的系统化分析,争取能够对各项工作加以有效的改进,以满足各项工作的实际需求。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管理评审,注重实验室内审结果、监督人员报告、外审结果、广大客户给出的建议、投诉反馈意见、监测工作的相关业务、监测人员机构的变化、管理评审提出的改进方案、各实验室比较过程中发现的一系列问题等,提出与之相应的建议。改进要求主要是为了促使整个实验室监测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升,确保整个监测数据的全面真实有效。目前,随着我国计量认证由原六方面五十条要求转变为与国际接轨的《计量认证/审查认可(验收)评审准则》、《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ISO/IEC17025:2005《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能力认可准则》在我国环境监测实验室当中的广泛应用,使环境监测质量控制产生了本质上的变化,提倡质量保障及质量掌控的科学管理,在固有的监测工作当中实施有效的科学掌控,注重对监测质量的系统化全方位有效管理,不断的促使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确保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健康可持续稳定运行。

7结语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日益完善可在很大程度上促使整个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稳定运行,促使实验室发展性能得到较为显著的提升,最大程度上防御及降低环境监测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的误差及缺陷,不断强化环境监测实验室综合实力,为未来实验室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根基。

作者:江文明 单位:江西省鹰潭市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

[1]徐梅玉.我国环境监测质量管理体系的着力点论析[J].湖北工商学院,2012,13(11):119-124.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6

1.1血液标本采集的质量问题

在运送途中,温度过高、时间过长均会对标本质量产生影响。大部分献血者的采血操作是在室外的流动献血车上或某一采血点进行,这就使采集到的血液必须经过一段时间的室外临时储存,才能被送入实验室,如运输过程中的冷链未能符合要求(2℃~10℃),或时间过长都会对标本的质量造成影响。而各项检验的实施,出现的时间差也会对标本的质量造成影响。

1.2检测环境的生物防护安全缺乏

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属于二级实验室,必须按照规定配置生物安全柜、洗眼器、喷淋装置等,但一些人员安全意识较为薄弱,在可能产生致病微生物气溶胶或开启装有传染源的容器时未能在生物安全柜中进行未使用个人防护设备。实验室是对血液实施检验的地点,艾滋病是初筛的疾病,这时实施实验室安全防护尤为重要。

1.3仪器设备管理不规范

最近几年,由于我国科学技术高速发展,血液检测时应用大量的精密仪器,这些仪器对血液检测质量严格把关,但是应用一段时间后需要对其进行维修、校准及维护。

1.4实验结果原始记录存在问题

不规范的原始记录,内容缺失;未明确标记血液的阳性和阴性;未严格按照操作规范进行;得到的资料没有安全保存;应用不规范的表格。

2、如何进行质量控制管理

2.1加强工作人员素质

由于现代医学不断发展和完善,医学检测技术也在不断进步,作为一名血液检测工作人员,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技能和基础知识,满足当今社会对血液检测的需要。想要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就需要组织人员定期学习,相互交流,共同进步。

2.2完善并保存原始文件记录

血液质量管理最重要的一方面就是文件记录,这也是基本操作,要引起工作人员的重视。

2.3样本采集及处理

在对样本进行采集、储存、传递以及运输的操作中,应保证无渗漏、无遗漏、无污染、无溶血。假如无法将样本及时送检,应注意冷藏,但不宜长时间储存,以免出现假阳性或假阴性反应。对于已经完成的检测样本,保存期满应进行销毁处理。

2.4检测仪器、设备管理

假如要新进仪器,应注意国家医疗器械注册证,厂家法人营业执照、生产销售许可证等信息,要确保每项手续齐全,对于已经存在的仪器应通过相关部门检查,根据要求合格后方可投入临床使用。在使用过程中,要注意正确的操作方法,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完成操作后对仪器进行维护、定期保养及校准。

2.5完善质量管理体系

血站血液检测实验室对血液质量检测主要原则为前馈控制,在设计每个环节中,应使用规范化程序管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操作,对每项工作的具体实施情况进行有效的控制,完善各项工作记录,以便需要时有据可依,做到防患于未然,将错误的操作方式摒弃。

3、小结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7

关键词: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管理

1前言

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种类繁多,在设备质量管理过程中,除了要做好仪器设备的检测工作,还要对检测过程进行清晰记录,并做好状态标记,为设备的正常使用提供参考。由于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不断增加,质量管理工作的工作量也随之增加且复杂性更高。目前在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中,还存在许多问题,应从这些问题出发,对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管理方法进行改进。

2仪器设备管理的主要问题

2.1质量管理模式落后

许多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模式落后,没有建立全面性的管理体系,一些小型实验室甚至没有配备专门的管理人员,由使用者负责对设备进行维护管理。实验室的仪器设备数量众多,每次进行实现时可能使用到的设备有限,但其他设备也需要进行定期的维护管理。在缺乏全面性管理手段的情况下,许多设备的老化问题已经过于严重,但是仍没有报废并更换新的设备。在需要使用时会对实验的正常进行产生影响[1]。

2.2管理流程缺乏规范性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管理应建立规范的操作流程,在设备出现老化或损坏时,要按照标准程序进行上报和审批,然后按照流程进行报废、重购或安排维修。但是由于管理流程的复杂和执行力度差,仪器报修或报废审批需要一个较长的周期,还会产生较高的管理经费。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许多管理标准没有得到有效落实,实验室管理人员自身缺乏对设备进行检测和判断的能力,导致实验室仪器设备质量管理不到位,许多仪器设备问题没有得到及时处理[2]。

2.3缺乏有效的维护管理措施

维护管理是仪器设备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应对日常维护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安排,并指定长期的设备维护计划,采取定期和不定期设备维护措施,保证实验室仪器设备处于可正常使用状态。但是由于部分实验室的人员配备不足、管理体系不完善等原因,使得维护管理工作无法正常开展,再加上维护管理措施的缺失,会给仪器设备的使用寿命和实验室的正常运行带来严重影响。

2.4仪器设备归档混乱

对实验室中的仪器设备进行记录和归档时设备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实验室购入设备时,需建立设备监理档案,并做好日常使用和维护的详细记录,同时对设备说明书和保修卡等材料进行妥善保管,为设备的正确使用和维护检修提供依据。但是由于仪器设备种类繁多,数量庞大,再加上缺乏有效的归档办法,所以许多实验室的设备档案较为混乱,档案利用率较低,在档案管理方面投入的成本没有取得应有的作用。

2.5缺乏使用指导

实验室的管理人员应为仪器设备使用者提供必要的使用指导,特别是对实验室新近采购的新型设备,使用者普遍不了解设备的正确使用方法,在缺乏指导的情况下,容易出现错误操作,不仅影响实验检测结果,还容易造成设备损坏。因此,管理人员应以设备使用说明书为依据,向使用者提供必要指导。在这方面出现管理问题也会对设备使用寿命产生影响。

3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方法

3.1明确质量管理原则

实验室的仪器设备质量管理工作主要应遵循以下4点原则:(1)全面性原则,质量管理对象是实验室中的所有仪器设备,应建立完整的质量管理体系;(2)适用性原则,不同的仪器设备有不同的使用方法和维护方法,对其质量进行检测也有所差异,因此,应采取适用的质量管理方法;(3)动态化原则,实验室的仪器设备使用较为频繁,常处于不同的使用状态和检测状态,设备的故障维修等情况变化较多,因此应采取动态管理措施;(4)经济性原则,仪器设备在管理过程中也会产生一定的质量管理成本,应在满足相关标准要求的基础上,尽可能降低成本。

3.2建立完善的质量管理体系和统一的管理标准

实验室仪器设备管理工作应从管理原则出发,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统一的管理标准,为质量管理效果提供保障。针对于目前管理体系和过程存在的问题,应细化管理任务,对仪器设备进行全面管理。并严格按照标准流程开展各项管理工作,确保管理流程的有序进行。

3.3加强设备维护管理

设备维护管理是实验室设备管理的核心部分,应制定科学的维护管理计划,根据各种实验设备的特点,对其进行有效的维护管理。以实验室中使用较为频繁的电子天平为例,电子天平是一种精密性较高的仪器设备,首先要确保操作过程的规范性,确保称量物体不能超过天平最大量程。在安装时,要选择温度波动较小的实验空间,做好防震、防潮措施。保证电子天平的使用环境干燥、清洁,防止灰尘进入壳体。定期检测天平的计量性能,如果在使用中出现异常,应及时关闭天平,有专门技术人员对电源、移门、保险丝等进行检查。

3.4利用信息化手段辅助质量管理

针对于目前实验室设备数量越来越多的情况,应积极采用信息化技术辅助仪器的检测分析和数据整理,建立信息化档案,利用信息检索技术提高档案的调用效率,为仪器设备的检修提供参考。建立信息管理系统,促进管理过程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3.5加强设备档案管理

建立信息档案的同时,加强档案管理力度,对设备的使用过程和检测过程进行详细记录,包括设备名称、技术指标、存放位置、使用说明、启用日期以及故障维修记录等。并对仪器设备的使用状态进行标识,绿色标志代表检验合格可正常使用,黄色标志代表存在缺陷、受限使用,红色标志代表不能使用,等待维修后报废。

4结束语

综上所述,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工作是实验室能够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应制定完整的管理体系,采用统一的管理标准,规范管理过程,确保管理质量。特别是做好仪器设备的维护管理和档案管理,尽可能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降低实验室运行成本。本文主要分析了实验室仪器设备的质量管理原则和现存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对管理方法提出几点改进措施,以期促进管理水平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文明.实验室仪器设备的动态化管理[J].现代测量与实验室管理,2013(6):58~59.

实验室质量管理范文8

环境检测事业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得以稳定有序开展的重要支持环节,现阶段,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实务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客观发展问题,本文针对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强化问题展开了简要的论述,仅供参考。

关键词:

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强化策略

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水平,对我国环境保护事业的决策正确性,以及管理科学性具有着重要的影响,在现有发展阶段,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以及发展问题,本文将针对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实施策略展开简要的论述,预期为相关技术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1我国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现状

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我国国内较大数量的环境检测实验室都是在《检测和校准实验室认可准则》和《实验室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指导之下,完成其实际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实务的,而且其实际建立的质量管理工作体系都基本上初步通过了部级实验室建设标准的评价体系,并且有较大数量的环境检测实验室针对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设置的专有化的人员和工作团队。在现有的发展阶段条件之下,想要实现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和运作水平的有效提升,在不断完善相关质量控制文件规范体系的建设和运作路径的基础上,应当切实提升有关管理和检测工作的实施力度,要不断在实验室的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过程中,增加在实践操作环节的系统性以及技术性特征,不断致力于促进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

2强化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建设水平

2.1针对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检验实施方法

在实际的实验室技术化检测操作的实施过程中,应当严格保证所有的技术化操作行为都能严格遵照相关领域的严格性技术规程,在面对实际存在的争议化情境时,可以按照原有的技术规程性实施标准,并参照有关仲裁实践机构规划的技术方法和实施手段展开相关的检测实践工作,在实际进行检测实验的过程中,应当切实保证所有的实际使用的实验仪器,以及实验设备都能按照实际的技术运作过程进行检测以及校准,切实保障所有在实验过程中使用的机器和仪器对象都能具备良好稳定的精确性特征。举例而言,在进行自然水体污染状况监测的实践过程中,实验室在进行水体标本采样过程中,应当对实际取样的水体样本的体积参数展开充分的细致性把握,并且切实对取样过程中所使用的体积测量仪器量筒的准确度展开经常性的检验以及校准,为实验测量工作过程的严谨性提供充分的保障。

2.2强化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的规范

实现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实务的规范化发展,就应当严格依照标准化规范流程,实施环境检测实验室内部人员与各项基础设施的配备行为,建立与质量管理体系相对接的实验室内部化的人员管理工作体系,应当扎实确保实验室工作人员实际使用的所有操作动作、实验分析工作方法,以及科学检验设备都能在环境检测实验室的标准化技术规范文件中找到与之相对应的条文约束,要对实验室空间之内所有工作人员以及机器设备的运行和配备状况保持严格化的实时控制,切实提升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工作体系的建设水平。

2.3扎实坚持标准化技术操作规程

我国现有发展阶段的环境检测实验室,在具体的检测项目的质量水平控制方法往往会表现出相对薄弱的客观特征,而在为具体的检测实验项目制定与之相对应的标准化实验操作规程,将会较为深切地实现对实际检测效果质量水平的有效控制目标。检测实验室实际运作执行的标准操作规程(SOP),是针对现有发展环境之下,实验室的一切日常化检验工作实务行为的技术化规范说明,其实际的制定目的就是要在最大的实践限度上,降低实验室检查工作出现差错现象的可能性。切实提升环境检测实验室报告的编制质量水平。

2.4做好实验室内部人员队伍建设及评价

环境检测实验室中的实验技术人员在上岗之前,必须具备从事实验室技术检测实务的岗位上岗资格,并且有针对性的接受过与实验室内部有关仪器和检测设备使用方法相关的专门化培训工作,在培训考试合格之后,才可以上岗实施执业行为。针对现阶段客观存在的可能影响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水平的有关因素,要实时针对实验室工作人员展开有针对性的培训以及业务学习,逐步提升实验室工作人员的自身素质以及在从事检验工作过程中的技术水平,要逐步引导实验室内的全体工作人员切实认识建构环境监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础之上,切实对实验室技术工作人员实际具备的基础知识和实验操作技能实施不间断的改良以及提升,并在这一过程中,经常性地对实验工作人员的工作表现经常性地实施有针对性的水准评价。

3结语

针对环境检测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中的现存问题,本文首先针对有关质量体系建设工作的开展现状展开了分析,之后对其强化改良策略进行了论述,预期为相关领域的从业人员提供借鉴意义。

作者:陈立锋 楼建光 阮东梁 单位:绍兴市上虞区水务水质检测技术服务有限公司 绍兴市上虞区环境监测站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