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例6篇

外伤急救常用技术

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文1

[关键词]口腔颌面部;急诊;手术;护理管理;护理对策

[中图分类号]R7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3)13-1111-03

手术室是医院的重要科室,是医务人员对患者实施手术治疗、病情探查、确认诊断并担负抢救工作的重要场所。急诊手术一般指病情紧迫,经医生评估后为抢救患者生命、防止病情进一步恶化而采取的紧急治疗措施[1]。颌面部急诊手术在口腔医院手术室手术中所占比重较大。由于急诊手术大多数患者病情危重[2],加之颌面部血管丰富,神经、淋巴、窦腔组织多且复杂,颌面部急诊患者常因感染或损伤引起组织移位,因水肿、血肿及异物堵塞呼吸道引起呼吸不畅,或因失血过多引起失血性休克。如果抢救不及时,可能危及患者生命。本文对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手术室的颌面部急诊手术的特点进行总结和归纳,并提出相应的护理管理措施和对策,以期为口腔专科医院的颌面部急诊手术护理提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2012年8月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手术室记录在案的所有手术病例。 1.2方法:主要运用描述性定性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年间各月份期间,不同类型的急诊手术的例数及百分比。

2 结果

2.1 2011年1月~2012年8月全院口腔颌面部急诊手术的类型和分布时间(见图1)。

2.2通过对2011年1月~2012年8月我院颌面部急诊手术患者资料的统计与分析,得出如下结果:①手术类型:颌面部急诊手术外伤最多见,占比76.33%,平均每月5.63例;间隙感染占急诊手术总数19.52%,平均每月1.5例。②时间分布:总体趋势呈现为外伤夏季发病率较高,主要集中在6~9月份;颌面部感染季节性不强,无明显趋势。

3 讨论

深化急诊护理人力资源管理,可细化为排班、基本业务、器械掌握和应急能力4个方面进行优化配置,以下将从这4个方面进行详细讨论。

3.1.1根据急诊手术时间分布,合理配置人力资源,科学排班。手术室是一个复杂紧张的特殊工作环境,手术室工作节奏快,负荷大、易变性强,同时协作的人员涵盖多个专业领域:医疗、麻醉、护理、技师、工程师、保洁工等[3]。正常上班时间如果遇到困难尚有护士长和其他人员帮助,急诊手术的全部护理工作则由值班护士独立承担。手术室值班护士必须具备国家认证的独立工作资格,良好的沟通能力,精湛的护理技术,灵活的应变能力和一定预判能力,练就镇定、敏锐、快速、准确的工作能力。手术室人力资源应遵循保证编制、优化配置、合理分工的原则,按国家要求配备护理人员,对不同年资的医护人员给予合理的调配、既实现个人能力的互补,又保证工作热情的饱满[4]。因为工龄因素在情感衰竭维度上存在着显著差异。研究显示,16~20年工龄医护人员工作倦怠最为严重[5]。特别对高龄护士,要根据个人特点切合实际的安排岗位。根据生物钟及女性特有的生理变化进行弹性排班。为特别重大的急诊手术安排备用人员。

3.1.2根据急诊手术的疾病谱,针对性强化护理业务学习。颌面部急诊手术中,80%为面部外伤患者,为了适应急诊工作需求,手术室每月进行1次急诊知识学习,内容包括颌面部骨折的易发部位,钛板、钛钉的规格和适应部位,颌面部骨折患者搬运注意事项,颌面部骨折患者的意识观察,面部出血的止血方法等。颌面部急诊手术中,有19%为间隙感染。由于颌面部窦腔组织较多而复杂,间隙感染患者多数病情危重,如果处理不及时或不妥当,有继发颅内感染或引起窒息的可能,严重威胁患者生命[6]。针对间隙感染患者,手术室重点学习间隙感染患者搬运(半坐卧位),术中冲洗药液(大量过氧化氢溶液和生理盐水),常规备用气管切开包、镰状刀片、粗针头。面部软组织损伤和上腭穿通伤也较常见,由于颌面部血管、神经、淋巴丰富,面部软组织损伤出血较多,肿胀明显[7],对患者情绪影响较大。而上腭穿通伤多见于儿童,由于疼痛患儿哭闹严重,使家属产生恐惧心理。对以上两类患者,重视情绪抚慰和心理护理,尽量减轻患者恐惧和紧张情绪,争取患者积极配合手术。

3.1.3根据急诊手术特点,进行急救能力培训。颌面部急诊手术因出血多、邻近头部生命中枢、影响患者面容的可能性大等因素[8],需尽快进行手术,术中也经常出现复杂、危险情况,如:失血性休克、突发性心率失常、呼吸心跳骤停等,如果手术室护士急救能力差,可能延误或错失抢救机会而使患者失去生命。急救能力培训包括以下内容:①急救基础理论培训:组织护士每半年参加一次护理部的急救培训,每季度手术室巩固CPR基础知识及技能,常用14类抢救药物的作用、剂量、用法及最严重的不良反应,气道管理技术等。②急救专科理论培训:手术室每月组织一次多媒体形式的集中理论授课,内容为结合颌面部急诊手术特点的急救专科知识,如急重症手术种类、物品器材的准备及手术配合要点,手术中急救状态时巡回护士、器械护士的配合要点。③急救流程培训:手术室修订急救流程-大出血的急救流程、窒息的急救流程、呼吸心跳骤停急救流程、突况急救汇报流程等。培训强调急救时器械护士、巡回护士分工明确,密切配合,高效工作。组织护士讨论,要求护士根据急救流程快速准确的选择应对措施,以及抢救时如何正确执行医嘱、如何与外科医生、麻醉师良好沟通。④急救操作技能培训:手术室急救操作技能分为急救设施操作技能和急救器械、耗材使用技能。根据手术室护理特点,主要对电除颤仪、氧气转换装置(中心吸氧和氧气瓶吸氧)、负压吸引装置使用方法进行培训,科室每年组织两次培训,由带教老师讲解各项功能及原理,演示操作步骤,强调注意事项,让每位护士现场操作,大家观摩,并指出错误,达到熟练掌握,并将使用步骤制作成卡片,配属在急救设施上,方便核对。总务护士负责检查整理急救器械、耗材和急救药品,如气管切开包、急诊敷料包、舌钳、开口器和耗材,14类急救药品有序摆放,示意图和药品对应。所有急救物品均定位放置,定量备用,每天检查,每班交接,准确记录。组织培训使每位护士熟悉急救用物和使用方法,确保在急救时护士能准确无误获取急救用物并正确使用。⑤急救模拟情景训练:以患者出现某种紧急情况为设置背景,引导护士进行模拟抢救和处理,提高护士对临床护理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知识水平和技能。通过模拟各种急救情况,训练护士进行应急处理。颌面部急诊患者以面部外伤和各间隙感染多见,培训护士快速识别和准确判断病情,面部外伤患者注意观察失血指征,按失血性休克抢救流程准备;间隙感染患者要注意观察呼吸,有无脓毒败血症表现,准备气管切开包,参照相关教材按窒息抢救流程做好准备[9]。模拟急救情景训练,采用集中学习,一人模拟急救演示,大家观摩提问的方式进行。每人演示一遍,轮换进行,通过训练,要求护士能及时准确分析、判断病情变化,并能对突况作出迅速反应。培训护士掌握向上级请示汇报,以及寻求帮助的方法。

3.1.4科学进行急救物资的配备:根据急诊手术的疾病谱和时间分布,配备急救物资,争取实现备用充足,保障手术顺利进行,同时不会形成医疗物资积压、过期,造成浪费。从统计资料得知,颌面部急诊手术主要有3大类,颌面部骨折、颌面部软组织挫裂伤、间隙感染。时间分布特点:春夏季颌面部外伤患者多,间隙感染季节性发病不明显。

经统计分析可以认为,颌面部急诊手术病种和季节有相关性。由于人类的活动和季节有相关性,春夏季,服装单薄,白天时间长,人们户外活动方便且时间长,颌面部外伤的机率增加。与常规配置比较,春夏季应多备骨科器械包、清创缝合包各一个。

常规急救物资配备:①急救药品配备:14类急救药品按常规备齐;②急救器材配备:骨科器械包、清创缝合包、切开引流包、气管切开包,一次性急诊敷料包、止血纱布、开口器、舌钳、大圆针粗线,无菌粗针头(患者发生窒息时通气用);③植入物配备:上颌骨钛板钛钉、下颌骨钛板钛钉、动力系统、配套器械;④特殊急救物资配备:除颤仪、血浆代用品、重建钛板钛钉、应急钉、塑型器械、剪切器械等。

随着口腔医学和口腔颌面外科诊疗技术的飞速发展,口腔颌面部急诊手术的护理工作的职责范围与功能已经远远超过了传统领域,口腔颌面部急诊护理的专业化,科学化是临床护理实践发展的策略和方向[10]。本院手术室针对口腔颌面部急诊手术的特点,提出了了科学、规范、专业的急诊手术护理管理对策,受到了医、患双方的好评、社会认可度较高,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及经济效益。文中所提及的对策对口腔专科医院的颌面部急诊手术管理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但仍需在实践中不断改进,凝炼,成为一种实用可参考的模式。

[参考文献]

[1]邵红玉,汤磊雯,叶志弘.急诊手术安全管理的实践[J].中华护理杂志,2013,48(3):235-237.

[2]杨群英.急诊危重患者转运护理进展[J].临床护理杂志,2008,7(5):60-62.

[3]王丽.试论手术室护士心理韧性研究探索[J].医药前沿,2012,26:157-158..

[4]朱建平,陈奕雯.手术室人力资源的优化管理[J].当代护士:学术版,2011,9:171-172.

[5]陈广浩.医护人员工作倦怠的因素分析及干预[J].中医临床研究,2010,2(2):129-130.

[6]张春旭,梁新华.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研究进展[J].国际口腔医学杂志,2009,36(1):5-57.

[7]邱尉六.口腔颌面外科学[J].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303-304.

[8]庄春燕,陈银丰,芮建功,等.口腔颌面部创伤急救 97 例分析[J]. 现代实用医学,2009,21(3): 239-240.

[9]胡学华,王华静,曹红.襄樊市部分三级甲等医院手术室护士急救技术掌握状况调查[J].临床误诊误治, 2010,23(1):11-12.

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文2

对我院组建危急重症院前急救体系前后各两个年度的各项工作指标进行分析和比较。

结果:将两组的应诊和转院时间、初步抢救成功率、死亡率、医疗纠纷率、社会满意

度等指标进行比较,P

层医院开展全科医疗院前急救体系,能缩短应诊时间、提高初步抢救成功率、减少患

者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纠纷事故发生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医患和谐。

【关键词】全科医疗;复合伤;院前急救;成效;体会

交通运输和建筑业的发展导致复合伤的发病率逐年上升,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和健康。全科医学是近十多年来新兴的一门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全科医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就是对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和转诊,在复合伤的急救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我院自2012年来开展全科医疗并组建院前急救体系,在抢救复合外伤患者工作中收效显著,现将工作方法和管理体会进行分析并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院是江苏省农垦总公司直属的副处级国营农场的医疗单位,担负着全场及周边地区数万人的医疗救治和预防保健工作。经省卫生厅逐批培训,现共有全科医师6名,全科护士2名;其中副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1名,医师4名,护师1名,护士1名;自2012年开始组建全科医师院前急救体系,负责辖区内及周边地区的各种危急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工作。

1.2工作方法 医院成立危急重症院前急救领导组,由业务院长担任组长,医务科长、护士长和主治医师为成员,负责院前急救工作的规章制度的制订和日常工作监管。将全科医师和护士分为两个急救小组,分别由具有全科医师资格的业务院长和主治医师担任小组长,负责医院危急重症院前急救的日常工作。

1.3评价内容 将我院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收治和接诊的复合外伤患者分为两个组,比较和分析组建危急重症院前急救体系前后,对复合外伤患者的应诊时间、初步抢救成功率、转院时间、死亡率、医疗纠纷率、社会满意度评分等指标。

1.4 统计处理 统计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x2检验,组间用t检验,代入SPSS16.0统计软件中进行处理, P

2 结果

将2010~2011年度和2012~2013年度组建院前急救体系前后的各项指标进行

比较,P

3 讨论

全科医学有别于专科医疗,是近十多年来新兴的一门面向社区和家庭,结合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康复医学及人文社会学科融于一体的综合性医学专业学科,强调以人为中心、以家庭为单位、以社区为范围,涵盖了各种年龄、性别、各个器官系统和各类疾病。全科医师利用信息共享关系和相应的网络,使服务对象获得最方便、有效、及时和适当的服务,主要工作任务就是社区健康的系统管理,处理社区常见病、多发病,急危重症患者的院前急救和转诊等,在复合外伤患者的院前急救和及时转诊等工作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大多基层医院缺乏全科医生,急救人员的技术水平较低,严重威胁广大农村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安全,易致医疗纠纷和事故的发生【1】。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建设的飞跃发展,交通运输业和建筑业中一些意外伤害和创伤所致的复合外伤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复合伤起病急骤、发展迅速、变化较快、病情复杂、程度严重,常合并多脏器损伤和失血性休克,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救治,可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院前急救的目的是挽救生命,优先解决危及伤员生命的情况,为转运和后续确定性治疗创造条件,及时正确的院前急救能挽救不少危重伤者的生命【2】。要充分认识到全科医学院前急救在危急重症中的重要性,培养全科医学人才,组建全科医疗急救队伍,建立健全各项管理规章制度,进行常态化管理。院前急救小组要24小时待命,药品、各种抢救器材要配备齐全、安全到位、行之有效。

院前急救的医务人员要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技术操作水平和丰富的急救经验,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富有同情心。特别是要熟练掌握各种急诊急救的操作技术规程,如心肺复苏术、吸痰吸氧术、深静脉穿刺术、清创缝合术、气管切开术、静脉切开术、骨折外固定术,急诊摄片和超声检查,以及呼吸机、多功能监测仪、心电图机和除颤仪等的使用。接到急救通知后,急救小组成员以最快速度到位,迅速诊查病人,评估病情,明确处理要点,作出可行的急救方案,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给予及时有效的救治【3】。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处理出血、固定骨折和受伤肢体、补充血容量纠正休克;呼吸心跳骤停者立即予以人工心肺复苏术,监测生命体征和神志瞳孔变化,对患者给予心理护理干预等。病情严重者在施行急救措施的同时,积极考虑转院治疗。

综合上述,基层医院开展全科医疗院前急救体系,能缩短处置复合外伤等危急重

症的应诊和转院时间、提高初步抢救成功率、减少患者死亡率和致残率、降低医疗纠

纷事故发生率、提高医疗技术水平、增进医患和谐,有着积极而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蔡碧厦.基层医院院前急救常见的医疗问题与处理对策[J].海南医学,2011,22(10):118-119.

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文3

关键词 急诊科 护士培训 临床效果

doi:10.3969/j.issn.1007-614x.2009.09.161

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和应急能力,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为了更好地提高急诊护理管理水平和急救技术应用能力,我科采取了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参加急救知识讲座、业务学习以及定期技能培训等方式,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急诊科急救护理的患者,多数是因为突发车祸、食物中毒、酒精中毒、溺水、严重烧烫伤、坠摔伤、农药中毒、突发事件的群死群伤等人群,尤其是突发车祸导致的患者颅脑外伤、内脏破裂以及急性心肌梗死、脑中风等患者。

方法:①制订急诊科学习计划,每月举办1次急救知识业务讲座,尽可能安排护理专家或中级职称以上的护师授课,介绍她们的护理经验和抢救技能应用体会,急诊科护士长要定期对学习的急救知识进行考核与抽查;②制定急救技能培训计划,2次/年,分别在上下半年进行,重点培训年轻护士和新调入科室的人员;③每年组织1次急救知识、技能考核;④选派护理业务骨干,参加上级医疗机构举办的急救技术培训班,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安排急诊护士轮流到上级医院急诊科学习进修。

培训内容

心肺复苏术:判断心跳呼吸骤停方法,要按照气道畅通、人工呼吸、心脏按压和建立人工循环、复苏药物的应用、心电图监护、消除心室颤动等六点进行抢救。要不断学习相关的理论知识和技能演示,直至能熟练操作为止,使心肺复苏术能够熟练地运用于院前、院内的急救中。

护理操作技能:应把基础护理操作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医疗急救护理当中。譬如,护士在静脉输液技术上,尽量做到一针见血,并迅速建立静脉通道;掌握对外伤病人的正确搬动方法和伤口包扎;熟练操作各种医疗急救仪器,并熟悉其性能及保养方法;学而致用,应用所学的知识及时协助抢救病人生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综合急救处理能力:应对大宗车祸的群发群伤、大批食物中毒等公共卫生突发事件能及时准确判断病情、标识、分诊和处置。

病情观察与抢救:急诊护士在面对急症病人时,应该沉着冷静,处事不惊,细心观察病情的变化,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医生,并迅速给予正确的抢救处理。在观察病情时,不能只看表面现象而忽略了潜在的危重者,尤其是脑外伤、内出血的病人,导致病人延误抢救的时机或并发症的发生而危及生命,引起病人及家属的不满,最后引发医疗纠纷或投诉的发生。

实行风险告知制度:急诊护士在医疗护理时,应对病人或家属实行风险告知,因为在急诊的任何护理操作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高风险因素,为此,护士应善于与病人及家属进行沟通,解释治疗的目的以及操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性问题,力争取得病人及家属的理解和配合,尽量减少或降低不必要的医疗护理纠纷。

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要经常组织急救护士学习《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法律本身对医护人员和对患者保护的合法权利[1]。因为在急诊医疗护理活动中,其本身就具有高风险和极易引起医疗纠纷,所以在急诊护理工作中,要规范护理行为,遵守操作规程,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以防范医疗护理的纠纷。如发生医疗护理纠纷,要保持冷静头脑,耐心倾听病人的倾诉,多作解释,尽量化解矛盾;若科室受到患者家属冲击急诊科或打骂医护人员时,护士要尽可能疏散保护病人,避免牵连到患者。在保护自己不受到伤害的同时,尽快求助公安部门解决事件,事后要详细的记录事件的全部经过,学会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结 果

通过对急诊护士有计划、有步骤地合理安排学习和培训,并运用到临床护理工作实践中以外,还把专科理论和演练相结合,使急诊护士的急救技术质量不断提高,以便更好地促进急诊专科知识和急救技术培训管理水平的全面发展。我们急诊科护士,每年都要参加全市急救技术演练,急诊科护士的急救技术水平均在全市各区级医院的前列。在院前和院内危重病人的抢救中,护士能够较熟练地根据各科疾病的特点,密切配合临床医生给予抢救,使生命垂危的病人得到了及时救治。近3年来,抢救成功率从89.5%提高到97.1%。另外护士们还学会了与病人沟通的技巧,掌握了在急救时需告知患者或家属的相关内容以及医患双方在医疗活动中各自应承担的责任与风险,进一步促进了护理服务质量的提高,改善了护患之间的关系,减少了医疗护理纠纷的发生,达到了急救护理的目的,护士的整体素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讨 论

目前急诊科护士获取急救知识和技术操作的途径,大多来自临床工作经验和依靠以往院校教育所学的知识,她们缺乏系统的岗位培训。医院应把急救知识和技能作为岗前培训的一项内容,急诊科作为急救技能的培训基地,通过定期的专科知识、急救和应急能力培训以及老护士的传、帮、带,来缩短每个护士的成熟期。

急诊科病人病情危急,具有突发性和不确定性,医护人员的工作常是突然的、艰巨的,特别是在院外急救中,多数情况下是一医一护参与抢救,急救技术要求较高,同时服务对象对护理的要求越来越高[2]。急诊护士倒班勤、工作强度大,在培训时应注意尽量安排好护士的轮班,务求每个护士都能参加学习培训,以获取更多的急救知识,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一般科室学习可采取多种形式,同一课程不同时间多次的学习讲座,应用滚动的学习方法[3],使护士有更多的时间可利用,护士长要注重加强对低年资护士的个别培训,以促进全体护士整体素质的提高 。

急诊科的急救护理的整体水平、服务质量、应急能力等,代表和体现着一个医院的医疗护理质量。一个学科的发展,急救技术水平的提高,必须拥有一批真正钻研的专业人员,每年要有计划的选派护理骨干到上级医疗机构参加培训学习,有条件时可轮派护士到上级医院作短期进修,时间3~6个月。要重视急诊专科护理人才的培养,护士只有掌握更多的急救知识和操作技术,并熟练应用到临床工作中,才能更好地服务于急诊的危重患者,及时挽救患者的生命,促使医疗纠纷大幅度降低,促进社会的和谐。

参考文献

1 文明溱,孔光妍.加强防范措施减少医疗纠纷.中国医院管理,2000,20(5):40.

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文4

【摘要】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很复杂,除传统的意外事故和战伤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为主要致伤原因的突发性损伤,其特点为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致命性强,死亡率高,因此现场实施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方法尤为重要,从而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

【关键词】创伤现场急救 护理

近年来,随着意外事故的不断发生,创伤这一普遍存在的问题对人类提出愈来愈巨大的挑战?创伤的发病因素和致伤原因很复杂,除传统的意外事故和战伤外,又增加了以爆炸和中毒为主要致伤原因的突发性损伤,其特点为伤情复杂,群体为主,复合伤多,伤势急重,致命性强,死亡率高,因此现场实施快速?准确?有效的急救方法尤为重要,从而能提高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我院急诊科在2011年5月至2013年5月,对多例创伤患者在现场实施综合护理措施,提高了患者的抢救成功率,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一?加强护士的规范化培训

急诊科出诊会遇到受伤人员多?病情重而复杂?急救现场环境差等现象,这就对我们护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急症科护士不仅要具有扎实的急救专业技术水平,还要具有良好的应急处理能力?平时,我科加强护士的各项专业护理技能规范化培训,如熟练掌握各类抢救仪器的使用,抢救药品的运用?创伤现场救护四大技术等知识?并定期按计划落实现场急救演练,不断提高护士的急救意识和团队协作意识?

二?院前急救

在接到出诊任务后应第一时间快速到达急救现场,给予伤员紧急?简要?准确?合理的救护?在抢救过程中要积极配合医生实施简单有效的现场急救处理,协助医生迅速完成伤员的检伤?止血?包扎?固定?建立静脉通道等,迅速转运伤员?

当创伤现场伤员数量大?伤情复杂?重危伤员多时,急救和后运常出现尖锐的四大矛盾:即急救技术力量不足与伤员需要抢救的矛盾;急救物资短缺与需要量的矛盾;重伤员与轻伤员都需要急救的矛盾;轻重伤员都需后运的矛盾?解决这些矛盾的办法就是对伤病员进行分类[1]?因此,护理人员在现场应及时协助医生对伤员进行分类,伤员经过分类后,即可将现场有限的人力?物力和时间,用在抢救有希望者的身上,提高伤病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伤情分类:1?Ⅰ类危重伤用红色标志,表示需要立即运转?2?Ⅱ类重伤用黄色标志,表示需要尽快转运?3?Ⅲ类轻伤用绿色标志,表示病情一般可以暂缓转运?4?0类致命伤用黑色标志,表示已死亡不用转运[2]?

现场救治应具备:1?灵敏可靠的通讯网络?2?安全的急救现场?3?性能完好的急救设备和器材?4?具有良好素质的医护人员?5?必须的急救药品?6?现场急救指挥人员?

急救人员到达现场后,在最短时间内对现场环境和病人伤情进行评估,尽量少搬动伤员,明确脑?胸?腹是否存在致命伤,应特别注意伤员的生命体征变化,迅速判断有无威胁生命体征的征象,如:大出血?休克?呼吸困难等情况,进行有效的紧急救治后迅速转运?坚持先救命,后治伤的原则,如出现心跳呼吸骤停,应就地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心脏电除颤?建立静脉输液通道等处理,根据情况可以在抢救的同时迅速转运?

严重伤员存活与死亡的时间宽度很窄,稍有耽搁即失去抢救生命的时机?严重创伤死亡的时间大多数发生于伤后1小时内,主要取决于事故本身特性和院前急救状况?因此,有效的运用院前急救措施,把握严重创伤“黄金1小时”是关键,对于降低严重创伤病人的致残率和致死率尤为重要[3]?

三?体会

通过多年的急诊科工作实践,我们体会到采取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措施,对于抢救危重伤员生命至关重要,良好的心理素质?精湛的专业技术加之医生准确的判断是抢救成功的关键?在急救现场,时间就是生命,我们要争分夺秒为伤员赢得抢救的黄金时间?同时,由于创伤事故发生突然,伤员及家属易产生焦虑?悲伤等情绪,我们护理人员在配合医生处理伤情的同时要及时给予他们人文关怀,作好他们的思想工作,鼓励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救死扶伤是我们医务人员的天职,即使只有一线希望,我们也要尽最大的努力去挽救患者的生命?

参考文献

[1] 周秀华;急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1年3月第1版:8

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文5

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健康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120”急救电话已深入到城乡居民日常生活中,“120”呼救范围越来越广泛,出诊愈来愈频繁,院前急救作为急诊医疗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已成为一门独立的集医学和社会性相对统一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分阶段急救护理模式在临床实践中也得到不断完善和发展。院前急救护理作为急诊医疗的首要环节显得尤为重要,院前急救护理由于其工作的特殊性:社会性强、时间紧急、随机性强、急救环境条件差、院前急救车辆设备、医疗质量、技术水平、服务态度、工作责任心等因素的影响极易造成医疗纠纷或事故。因此应加强院前急救知识、技术的学习与培训,组织实施急救技能的演练,最大限度地减少和杜绝医疗纠纷与事故的发生。

1 院前急救护理工作中常见隐患

1.1 出诊前常见隐患

1.1.1 接听“120”电话或者呼救电话记录不详细、未详细询问患者的地址、联系方式、大概伤情、受伤人数等,特别是同一地区有重地名时,救护车容易跑错方向,导致空跑或延时到达,延误病人的救治。

1.1.2 出诊不及时出诊速度慢,急诊急救意识淡薄,未在规定的时间内出诊,特别是基层二线值班人员临时抽调时无法及时出诊,造成出诊到达现场时间延迟,对伤员延时救治。

1.1.3 出诊时救护物品及药品不完备护士出诊忘记带听诊器、氧气枕,特别是需徒步到远离急救车的现场,病人病情危重或猝死,忘记带听诊器无法听心音判断心脏情况,或平时对急救器材准备不重视,氧气筒未及时充足氧气,备用物质不足,放置不规范,影响救治工作的顺利进行。

1.2 现场急救常见隐患。

1.2.1 “120”出诊护士业务技术不熟练护理技术操作不规范,动作迟缓,专业技术不过硬,反复静脉穿刺,不能一针见血,直接影响院前急救的质量。

1.2.2 “120”出诊护士专科护理知识欠缺专科病人护理知识欠缺,对病人护理不当,如不能正确指导担架员正确搬运病人,脊柱骨折病人搬运不当会加重损伤;传染病人消毒隔离措施不到位会造成医护人员和急救车的感染。

1.2.3 现场急救处理不当外伤骨折病人未及时止血包扎固定造成途中颠簸加重病情,胸腹部内出血病人现场未及时作恰当的处置,造成严重休克危及病人的生命。

1.2.4 在急救过程中不能准确评估病情对病情的危重程度不能正确识别,预后、转归及可能出现的危险无预见性,未及时向陪伴或家属交待清楚,如严重多发伤病人危及生命未及时与家属交待,病人死亡引发纠纷。

1.3 转运途中易出现的隐患。

1.3.1 转运本身存在不安全因素对患者未作妥善包扎固定,途中颠簸病人从担架上摔下造成继发伤、意外伤加重患者损伤;输液瓶固定不牢摔下打伤病人,液体外渗反复为病人进行穿刺引发纠纷。

1.3.2 途中监护不严因责任心不强,坐驾驶室未在病人身边,或晕车对病人观察不到位,处理不及时,病情恶化甚至死亡引发医疗纠纷。

1.3.3 急救设备或仪器性能不稳定吸痰器突然无负压,不能正常吸痰,呼吸机突然坏了,不能对病人实施呼吸支持,血糖仪测量数值不准确,影响医生做出正确的病情评估容易引发纠纷。

1.4 护理文件书写常见的隐患。

1.4.1 时间记录不准确出诊时间、接诊时间、到达医院时间记录不准确,医生与护士记录时间不一致,甚至因抢救病人未及时书写护理记录。

1.4.2 护理文件书写质量差记录不详细,关键的阳性体征遗漏,字迹潦草,难以辨认,时间有涂改;语言描述不确切,未使用医学术语;抢救记录书写不规范,过于简单,记录不详细,未及时记录所用抢救药物,未测量体温,护理记录上却记录了温度。

2 防范措施

2.1 院前急救护士应选派热爱急诊工作、具有高度责任心和爱心、业务技术熟练、服务态度好、独立工作能力强、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有综合处理问题和应对突发事件应变能力的护理人员从事院前急救工作。

2.2 努力提高出诊护士的业务技术水平,不断拓展业务技术范围,增强护理人员的急诊急救意识,提高急救水平,时刻牢记“病人第一,时间就是生命”这一理念,定期对护士进行急救技术培训、演练,如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电击除颤、呼吸机的使用、外伤止血包扎固定等操作,并定期进行考核,提高院前急救队伍的应急能力,提高抢救成功率,减少病死率,降低伤残率。

2.3 出诊护士应认真接听“120”呼救电话,接到电话后应问清详细地址、联系人、联系方式、病人的大概病情,出诊护士迅速做出判断,备齐必要的抢救器材和药物及时出诊。

2.4 出诊护士应配备通讯设备,通讯联络在出诊抢救工作中至关重要,一旦出车,及时与呼救者联系,了解病人情况,指导患者作必要的现场自救。危重病人及时与科室联系,让病人得到及时的进一步救治。

2.5 加强急救物品器材的管理,急救物品药品器材班班交接,做“四定二及时”:定人管理、定位放置、定量贮备、定期检查维修保养,用后及时补充,急救药品物品要注意失效期,及时更换。

2.6 规范院前急救人员的言行,在患者面前要沉着、稳重、严肃,抢救有条不紊,护士热情耐心细致地关怀病人,满足患者的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切忌当着病人面说“病情不重,没事的”,转诊病人切忌当着病人面说下级医院的过错。容易引发纠纷。

2.7 提高护理文件书写质量,护理文件是一种客观资料,急救记录在医院纠纷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护士应客观、真实、准确、及时、完整、规范地书写护理文件,不得有遗漏、涂改,特别是时间,护士书写完毕要签全名,保证护理文书真实完整,举证有据。

2.8 增强护理人员的法律意识和维权意识,定期组织院前急救人员学习相关的法律法规,如《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护士管理办法》,工作中加强责任心,妥善保留抢救过程中的有效物证如抢救药品用后的空安瓿等。

2.9 加强护理质量控制,认真分析护理过程[1],急诊急救一体化,优质服务和质量控制全过程,抢救治疗全方位,把握好每一个环节的质量,确保终末质量,保证病人的安全,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外伤急救常用技术范文6

【关键词】 损伤控制; 急诊外科; 多发伤

doi:10.14033/ki.cfmr.2017.13.07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3-0149-02

创伤已成为人类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我国创伤成为居民死亡的十大病因之一,成为36岁以下人群死亡的首位病因,且随着社会环境变化,交通工具的普及,创伤发病率仍呈快速上升趋势[1]。近年来,随着创伤发生、进展机制研究的深入,针对不同创伤的损伤控制理论与方法越来越完善。为进一步提高医院急诊外科多发伤的救治水平,医院于2015年10月末,尝试系统分析既往严重多发伤患者预后,强化损伤控制外科策略,于2016年落实,取得一定成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改进前,2015年1-10月医院共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56例,其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21~53岁,平均(36.4±11.1)岁;ISS评分(35.3±6.9)分;受伤到获得救治时间(2.1±1.5)h;受伤部分(3.4±1.1)处;伴颅脑损伤21例,胸腔、盆腹腔脏器损伤11例,并发失血性休克31例,重度烧伤7例。改进后,2016年1-10月,收治严重多发伤患者55例,其中男35例、女20例;年龄20~57岁,平均(35.6±9.8)岁;ISS评分(34.6±6.5)分;受伤到获得救治时间(2.0±1.4)h;受伤部分(3.5±1.0)处,伴颅脑损伤18例,胸腔、盆腹腔脏器损伤12例,并发失血性休克28例,重度烧伤7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ISS评分、主要受创部位、受伤到获救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改进前 采用简单的损伤控制理念操作,入院时进行ISS评价,建立多静脉通路,活动性出血无菌敷料填塞止血加压包扎,不稳定四肢骨折临时支架外固定,床边X线片检查,送CT检查,查血、备血及心电图等术前准备。立即手术,同时手术,腹腔内出血急诊剖腹探查,纱布或止血钳止血,去除污染,严重内脏损伤采用修补或切除治疗,颅内血肿神经外科医师去骨瓣减压或显微镜下钻孔减压引流,四肢开放性骨折,进行清创、冲洗、止血,必要时进行截肢。不稳定的骨盆骨折进行外固定。术后转送ICU监护。二期内固定手术处理骨盆骨折、无法保肢的损伤肢体。

1.2.2 改进后 在深入分析既往严重多发伤急诊外科救治工作后,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损伤控制理念的改良。(1)对于失血性休克者,出血控制前,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限制性输血,血压控制目标在SBP达到或接近90 mm Hg,CVP控制在8~10 mm Hg,必要时联合血管活性药物控制血压,出血控制后,提高血压控制目标达到或接近正常水平,原则为CVP

1.3 观察指标

住院时间,出血量,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住院红细胞输注总量,血压恢复正常时间,ICU停留时间;预后指标,包括死亡例、植物生存/自行出院、重度残障率、残障率;严重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器官衰竭、肺炎、败血症等。

1.4 统计学处理

使用Excel表记录数据,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计算,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组间比较前,采用Kolmogorov-Sminmov法检验是否符合正态分布,若符合则采用方差后LDS-t检验,否则采用Mann-Whitney U秩和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检验或Fisher精确性检验,P

2 结果

2.1 改进前后患者病情恢复情况及红细胞输注量比较

改进后出血量、凝血功能恢复时间、住院红细胞输注总量、ICU停留时间、住院时间优于改进前,改进后血压恢复正常时间长于改进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改进前后患者预后比较

改进后重度残障率、残障率、严重并发症发生率均低于改进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绝大多数研究显示,损伤控制理论指导多发外伤急救可改善患者预后[2]。一项基于38篇文献Meta分析显示,相较于常规护理,采用损伤控制技术指导急诊外科多发伤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其认为对于多发腹部穿透伤、腹部大血管损伤、多发内脏损伤、严重代谢性酸中毒、低体温、复苏、休克,及早进行损伤控制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3]。本次研究尽管未得出强化损伤控制技术可降低患者死亡率、植物生存与自行出院的结论,但新的技术确实可改善患者预后,降低残障率、并发症发生风险。目前关于损伤控制外科技术仍远未成熟,随着研究的深入,特别是多器官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纤溶系统功能之间的相关性研究越来越多,直接影响损伤控制外科技术的实施[4]。

笔者所在医院在分析既往的急诊外科损伤控制技术的应用情况后,结合当前的研究结果,尝试引入限制性输血、脏器损伤控制技术、高致死性创伤控制等技术。对于创伤输血目前研究较多,主要集中在休克输血复苏上,研究显示过早过速的恢复血容量反而不利于患者损伤控制,提高血小板、血浆输注量,逐步恢复血压,有助于减轻输血过速造成的二次打击,动物研究也证实限制性液体复苏可减轻大鼠肠道黏膜损伤[5]。脏器损伤控制方法较多,目前主要针对胰腺开展,在过去对中严重的胰腺创伤常采用切除等更积极的策略处理,反而不利于患者的存活,对于严重的创伤,早期损伤控制,进行“桥接式”胰胃肠吻合,对于早期急救非常有益,有助于降低腹腔感染发生风险[6]。近年来,微创手术的进步也为早期损伤控制后期处理创造了条件,避免了二次开腹手术打击,规避了损伤控制分期手术二次手术风险,使患者获益[7]。研究中,在应用新的损伤控制外科技术后,严重并发症、残障率显著下降,同时出血量减少、ICU停留及住院时间缩短,凝血功能恢复更迅速,提示新的损伤控制外科技术落实确实可改善患者预后,加速患者康复。

损伤控制技术仍远未成熟,其并非一种技术,而是一种理念,通过阶段性的处理创伤,抑制疾病进展,帮助患者提高对手术的耐受,从而降低一期手术的打击,同时充分利用当前越来越先进的微创治疗技术,控制二期手术风险。目前,许多损伤控制外科技术仍缺乏足够的循证研究证实,如局麻下的硬膜外血肿引流术[8]。急诊外科医师需要积极总结经验,关注学术进展,逐步提高损伤控制外科技术水平等新的急救理念,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参考文献

[1] Weber D Q,Bendinelli C,Balogh Z J.Damage control surgery for abdominal emergencies[J].Br J Surg,2014,101(l):l09-118.

[2]亚俊.急诊科创伤性休克患者早期急救效果观察[J].临床合理用药,2014,7(4A):136-137.

[3]王高生,马磊.损伤控制外科在严重多发伤救治中疗效Meta分析[J].安徽卫生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2(6):15-18.

[4]张琦,廖瑜,尚卫华,等.多发伤救治体系与损伤控制外科理论在救治严重多发伤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急救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14,3(2):211-213.

[5]S翔,农花品.大量出血时不同比例的血浆和红细胞对创伤性失血患者救治的影响[EB/OL].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2013,13(4):96-97.

[6]常海峰,牛春雨,赵自刚,等.肠淋巴液引流对创伤失血性休克大鼠多器官自由基与一氧化氮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3):3.

[7]陈秀凯,李文雄.急性肾损伤的研究进展与回顾[J].中国急救医学,2012,34(2):1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