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例6篇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1

(一)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价值研究从忽略转向重视

美国的学前教育历来不注重数学教育,儿童一般要到学前班时(相当于我国的大班)才有机会接触一些简单的数学知识,如加减法运算等。许多教师和家长甚至认为数学的启蒙教育对儿童可能有害。[2]但从20世纪末开始,一系列新的研究表明,早期的数学教育问题正在引起人们的关注。1983年,美国全国优质教育委员会发表了《国家处于危险之中:教育改革势在必行》的报告,列举了儿童的SAT数学成绩在1963~1980年下降了40分之多等现象。[3]1989年,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在《人人关心数学教育的未来》中指出了数学教育改革的转变:“学校教育应从双重使命(为多数人的数学很少,为少数人的数学很多)转到单一使命(为所有学生提供共同的核心数学)”“公众对数学的态度从冷漠和敌意转到承认数学在现今社会中的重要性”“公众对数学的理解从随心所欲的法则的不变教条转到欢愉模式的严格而又生动的学科”。[4]同年,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公布了美国有史以来第一个全国性的《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分析了现代信息社会对教育的各种需求,提出数学教育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数学素养的社会成员,并对“数学素养”提出了五项条件:懂得数学的价值,对自己的数学能力有信心,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学会数学交流,学会数学推理。[5]作为数学教育的组成部分,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也逐渐受到重视,首先是学术界的广泛重视。美国全国数学教师协会在2000年正式出版的《学校数学的原则和标准》中第一次加入了2~5岁儿童数学教育标准。同时,美国国家科学研究基金会出资召集了数十名知名儿童数学发展研究专家,召开了专门研究6岁以下儿童数学教育问题的会议,并且史无前例地提供了大笔研究经费用于学前儿童数学教育课程开发及儿童数学发展的跨文化研究。2002年,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和美国数学教师委员会又联合发表了有关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联合声明(《幼儿数学:良好开端》),提出要为3~6岁儿童提供高质量的、具有挑战性的、可行的数学教育。美国幼儿教育协会刊物《早期儿童》(YoungChildren)2003年的第一期是数学教育专刊。[6]其次是政府的高度关注。2001年,美国政府通过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NoChildLeftBehind,简称NCLB)要求各州实行以标准为基础的改革,所有各州都应在阅读、数学与科学课程内容方面采用富于挑战性的标准。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理论从单一转向多元

20世纪初,进步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以儿童为中心,通过数学活动获得经验,这一理论的兴起对美国数学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随着1957年苏联将第一颗人造卫星送入太空后,美国开始了“新数”运动。①“新数”运动是在现代数学理论指导下兴起的,要求从中小学起就要用现代数学精确的语言去传授公理化的数学体系,严格按照现代数学的逻辑来教育学生。至此,进步主义的影响趋于衰落。美国数学界越来越重视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且不再遵循进步主义或现代数学等单一理论的指导,而是注重从多元化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借鉴与创新中开展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

1.社会建构主义学习(Socialconstructionistlearning)。建构主义学习强调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共同主动参与。在这一过程中,婴幼儿通过自己的活动建构知识,这与简单的灌输完全不同。[7]每个学习者(包括成年人和儿童)都通过观察、提问、查阅文献和反思等方式来建构知识。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知识并不是通过他人的传授获得的,而是婴幼儿通过操作实物,在学习过程中建构出来的。[8]同时,婴幼儿不是独立地进行建构,输入到他们头脑中的信息来自于实物操作、试验和失误以及他人(包括同龄及成年人)的信息。这种理论强调学习中儿童自身的观察和聆听以及同伴的参与,因而被称作社会建构主义学习。[9]

2.最近发展区。“为了理解儿童,我们必须了解他们成长所处的社会、文化和社会情境”。[10]“维果斯基认为,儿童通过与那些更为熟练地掌握了思维工具的同伴交往,来学习使用由文化赋予的这些思维工具。”[11]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zoneofproximaldevelopment,ZPD)这一概念。[12]最近发展区是指在同伴、年长一些的幼儿或细心的成人的帮助下,儿童能达到认知发展的下一个阶段。运用最近发展区理论,在婴幼儿数学教育中衍生出了支架式教学这一课程组织形式,即教师提供给儿童一种学习辅助结构,使儿童能够在其帮助下完成任务并获得思维的发展。由此可见,美国学者在研究的过程中很注重研究理论的借鉴、思考与创新。

3.感觉学习。为了解决婴幼儿数学教育中的各种困惑,美国学者不但运用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还借鉴了脑科学相关研究成果,强调感觉学习在婴幼儿期数学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中有很多区域会参与加工感觉到的信息,最初的感觉加工是发生在大脑皮层外层,大约在前额后方中部区域。这个特定区域是专门处理精确定位和感觉输入类型信息的区域,为人类的感觉学习提供了生理学基础。感觉学习(sensorystudy)是婴儿期认识世界、习得知识的主要途径:儿童从婴儿时期就认识到客体、声音和运动,并运用不同的分析器(视觉的、听觉的等)进行感知和比较,从数量上区分物体的不同。对于处于感知运动阶段的婴幼儿而言,很多学习与感觉输入直接相关。他们不断以不同的动作来操作物体,从而建构起他们感觉加工的知识储备。[13]感知活动是最初数概念形成的基础,婴幼儿会在感知觉活动中对物体的形状、大小和数量进行比较,并把这些活动的经验与其过去的经验进行对比。为什么前运算阶段的幼儿难以理解数的守恒?因为这个年龄的幼儿容易为事物的知觉特征(如纽扣排列的方式)所迷惑,于是通常判断排列得更长的一排纽扣数量多。从认识论的角度来看,这个年龄的幼儿基本上是“经验论者”,而不是“理性论者”,他们的知识建立在感觉经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理性推理的基础之上。因而这一阶段的幼儿运用自己的各种感官收集信息,了解并认识周围的环境,感觉学习是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

二、美国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的特点

(一)广泛而独特的研究视角

婴幼儿数概念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化过程,大量的感性经验和与日常生活相联系的数学活动是促进婴幼儿数概念发展的基本条件。因而,美国的数学教育非常强调数学与生活、数学与其他学科的关联,其对婴幼儿数学教育的研究涉及的范围和研究视角也非常广泛。首先,重视研究文化等社会因素对婴幼儿数学学习的影响。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民族众多。因此,在婴幼儿数学教育研究中,就不得不考虑文化对婴幼儿数学学习的作用。研究发现,文化兼容教学法(Culturalcompatibilityteachingmethod)(通过合作学习、鼓励相互支持以及强调个性化学习至上的公共性,发挥黑人儿童家庭参与模式的有效性,从而影响儿童的学习)就是在重视文化对教育影响的前提下发展起来的。[14]其次,关于婴幼儿所处的家庭教育环境对其数学思维的影响也研究颇多,甚至发展出了一系列的相关项目。美国“家庭数学”(FAMILYMATH)的研究就是例子。“家庭数学”即家长与孩子一起做、一起学习的数学。“家庭数学”突出趣味性,强调在做中学,使家长和孩子通过手头材料(积木、豆子、牙签、硬币、扣子等随处可得的材料)建立对数学概念的理解,逐步发展孩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数学交流的能力。[15]第三,对教育机构(包括幼儿园、托儿所等正规的教育机构,也包括社会上的各种私立教育机构)内婴幼儿数学学习的相关因素研究更为全面。这一研究包括选择适宜的课程方案、在教学中有效使用技术、教师怎样给予婴幼儿支持、探究有意义的数学、[16]选择适合的数学教材、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儿童开发数学材料、进行真实性评价[17]等。

(二)生态化的研究方法

生态化趋向是当代婴幼儿教育研究中备受关注的理念。它强调在真实的自然与社会生态环境中研究婴幼儿的成长规律,提高婴幼儿教育研究的实际应用价值。当代美国心理学家布朗芬布伦纳提出了婴幼儿发展的生态理论。这一理论指出:婴幼儿的环境———发展得以发生的社会生态体系———远远超出直接影响他们的活动与事件。婴幼儿所处的环境可以分为四个不同层面的生态系统:微小系统、中间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18]由于婴幼儿教育的启蒙性和保育性的特点,其研究离不开与婴幼儿成长有重要关系的家庭、幼儿园、同伴及重要的教养人等微小系统。而自然观察法和自然实验法就是通过婴幼儿直接接触和体验到的环境开展研究而采用的研究方法。

1.自然观察法。观察法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上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对于婴幼儿来说,更适合的观察法是自然观察法,即让其在自然、生态的环境中进行活动和操作,然后对幼儿的活动和操作进行观察。美国对婴幼儿数学思维的观察记录多采用记叙性描述,即现场实况详录,通常是着重记录观察者认为有价值有意义的资料和信息,如观察对象的典型行为及表现等。得宝(Duplos)②玩具桌旁,4个学龄前幼儿都将他们的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积木建筑物上。很快,所有长方形的得宝玩具都被用完了。阿利森想要更多的长方形得宝玩具。她找到了两个正方形的得宝玩具,把它们拼接在一起,并且准确地放在她的建筑物上面的长方形空缺上。这时,她发现了一个更大的得宝玩具,就抛开原来的那个。当时,戴文蒂在搭建拼图的过程中也缺少相同大小的长方形得宝玩具。他注意到阿利森放置两块正方形得宝玩具的方法,看看自己的建筑物,于是开始模仿她的做法。[19]这一案例表明,学前期幼儿已经具备了初步的分类、比较和对比等初步数学技能。这一结论完全是经由自然观察得出的,可见自然观察在确定婴幼儿数学思维发展水平,以及在真实情境中设计教学方案及策略方面的重要作用。

2.自然实验法。实验法是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由于婴幼儿的注意力发展还不完善,在实验中极易受外界干扰因素的影响,因此适合婴幼儿心理特点的实验方法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是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的自然条件下,研究者适当地控制或改变一些条件,以引起被试某些心理现象的方法。[20]自然实验法既能适当地控制一定条件,又能结合日常的教育工作,因而在美国婴幼儿数学研究中应用广泛,相关的实验研究不胜枚举。例如:婴儿已经表现出区分一个和两个物体的稳固观念。在发现前不久放在自己面前的两个玩具娃娃只剩下一个时,一个五个月大的婴儿会露出惊讶的表情。[21]又如,在请幼儿往一只船上放小立方体,看看究竟需要多少立方体才能使船沉入水中的实验中,第一组对实验过程的安排是让感兴趣的幼儿一个接一个参加,只见幼儿不断把木立方体放到船中,直到船沉没为止。接着,幼儿和成人一起点数,并将实际的数字与自己先前的预测数字相比较。第二组4名幼儿则围坐在桌边,用船和立方体做实验。他们将立方体拿出来,又放进去,水洒满了桌子。过了一会儿,他们似乎意识到自己想要的东西是什么了,立方体变成了“船长和船员”。在孩子们看来,船翻了,不是因为装了太多的立方体,而是因为想象中的船长和船员的出现。[22]可见,在运用自然实验法研究时,研究者必须跳出他们自己的思维方式,理解并思考婴幼儿的想法,以便更好地探究其心理发展的特点和规律。

(三)连贯的研究过程

美国数学教育注重连贯性,如《学校数学课程与评价标准》只划分了四个学段:K-2年级、3-5年级、6-8年级、9-12年级,没有以年级或年龄为分水岭,而是将婴幼儿的学习看做一个连贯、整体的过程。这种教育上的连贯性给学前数学教育与小学数学教育的衔接和教学方面的交流提供了便利。美国教育注重连贯性,相应地,对教育的研究也注重连贯性。如国际教育成就调查委员会(TheInternationalAssociationfortheEvaluationofEducationAchievement,IEA)的“第三次国际数学与科学研究”(TIMSS:Mullis,Martin,Beaton,Gonzalez,Kelly&Smith,1997)、[23]零点调查公司(HorizonRe-search,Inc.,HRI)的“2000年全国科学与数学教学报告”(Weiss,Banilower,McMahon&Smith,2001)[24]、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NationalScienceBoard,NSB)的“美国紧迫的挑战—构建更坚实的基础”[25]等调查报告中,对数学部分的调查研究都是连贯的,“K-12科学和数学教育面临的挑战”子目录[26]等也证明了这一点。

(四)有针对性的研究内容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  免疫注射;体格检查;配合程度;婴幼儿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的儿童保健意识逐渐增强,对儿童健康体格检查日益重视,按时带婴幼儿到儿童保健门诊体格检查的家长越来越多。而由于我国计划免疫工作的加强,婴幼儿每月都有计划内计划外疫苗接种。家长工作繁忙,常常想把孩子带到医院后,把体格检查、预防接种等都集中在一起完成。以至于婴幼儿在接种疫苗时所产生的疼痛、恐惧心理一直延续到体格检查时,影响了婴幼儿的身心健康,也影响了测量数据的准确性。笔者对582例的婴幼儿在接受预防接种后,进行体格检查过程中的配合程度进行观察分析,找出相应的护理措施。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2009年2月16日至5月30日在我院儿童保健门诊进行体格检查的2岁6个月以下婴幼儿。wwW.133229.cOm

1.2 方法

1.2.1 操作方法 由专人对接受预防接种后的婴幼儿按婴幼儿体格检查测量要求对婴幼儿进行头围、胸围、体重、身长的测量。按年龄<6个月,6个月~1岁,1~2岁6个月分为3组。1.2.2 评估方法 在接受体格检查时表现为哭闹、手足挥舞、拒绝躺下,不让医务人员测量为不配合。

2 结果

见表1,2。干预前后婴幼儿体检配合程度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表1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情况 表2 不同年龄婴幼儿配合体检干预前后配合程度分析

3 讨论

免疫注射过程对婴幼儿是一种不愉快的经历与感受,而婴幼儿对疼痛刺激的反应更为强烈。由于儿童的认知、语言表达和发育水平不同,各个年龄段儿童发生疼痛时表现也有所不同。可受年龄、应对方式,父母对疼痛的反应,过去疼痛的经历以及文化背景,教育方式等影响,因而影响婴幼儿体检的配合程度。表1显示:6个月以下婴儿在体检时80.55%都配合,没有痛苦表情,这与小于6个月的婴儿对疼痛经历没有记忆,而且对疼痛几乎没有恐惧感[1]有关,与《不同干预方法缓解新生儿疼痛效果的对比》中120名婴幼儿在5 min后疼痛减少到10%相符[2]。6个月~1岁婴幼儿71.79%不配合。6个月以后,对疼痛的反应受到以往疼痛刺激经历以及父母所给予的情感的影响,常规的护理操作就可以刺激婴儿,但反应程度不同。在婴幼儿阶段对疼痛刺激不理解但可以有记忆,且婴幼儿对身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体格检查等操作也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1~2岁半幼儿有72.15%不配合。幼儿对机体各部位的功能是没有任何概念的,对测体温、血压、检查耳朵等都非常恐惧,其反应程度与疼痛刺激的操作几乎是一样的,他们对疼痛的反应相似于婴儿阶段,但较强烈。

在体格检查过程中婴幼儿的不合作会造成所测量的数据不准确。由于头围大小反映了脑和头部骨骼发育情况,是认知功能好坏的标志,身高、体重是衡量儿童体格生长发育的主要指标,体重能敏感地反应小儿近期营养状况,身高是反应小儿长期营养状况和生长速度的可靠指标[3]。不精确的数据会影响到小儿生长发育曲线的走势,影响医务人员对小儿营养状况和生长发育的评估。

4 对免疫注射后进行体格检查的婴幼儿给予有效的干预

4.1 在进行体格检查时要解除孩子的陌生、恐惧、焦虑等不良心理反应,为体格测量创造良好的条件 孩子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由于陌生环境及旁边孩子哭闹声以及对医护人员的畏惧感,都可以使孩子产生恐惧和焦虑,会影响孩子在体格测量时的准确性。对极度害怕,哭闹强烈的婴幼儿,采取渐进式心理安抚,慢慢消除婴幼儿的紧张和害怕,告诉宝宝,这是在戴帽子,看看宝宝长大了没有?不是打针,不痛,让宝宝在测量前有心理准备,减轻害怕心理,减少恐惧感。建议家长在日常生活遇到孩子不听话时不要用到医院“打针”来吓唬孩子,以免增加对医院的恐惧及不正常的心理认知定位。

4.2 安抚婴幼儿的焦虑、恐惧的心情 医务人员用微笑、亲切的语言感染婴幼儿,使婴幼儿感到医务人员的亲切,可信任。并尊重婴幼儿,对婴幼儿的各种不恰当行为(婴幼儿用脚踢医务人员或婴幼儿不小心尿湿了我们的工作服等),要有母亲般的容忍,从心理上进入母亲的角色,使婴幼儿感受母爱的温暖。当得知体检的婴幼儿正好是生日时,立刻送上一句祝福:祝宝宝生日快乐!聪明漂亮(帅气)!使家长和婴幼儿感受到医务人员虽不是亲人但胜似亲人!

4.3 对于正在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干预护理 进行体格测量前先吸吮再测量,因吸吮是一种减轻疼痛的有效措施。也可让母亲对婴幼儿进行抚摸、拥抱等肌肤性触觉刺激,来减轻婴幼儿免疫注射后的痛觉。

4.4 6个月以下婴儿最好选择在进入深睡眠状态下进行体格测量 指导妈妈轻轻放婴儿到测量床上,双手扶住婴儿的双臂,使婴儿感觉还是被抱在妈妈的怀抱中一样。在这种状态下操作,大多数婴儿都非常安静,不吵、不闹。

4.5 使用赞赏的语言 如婴幼儿不配合,可以先让配合体检的幼儿先测量,医务人员一边操作一边告诉不配合的幼儿:你看哥哥多乖,我们弟弟也很乖的,医生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在测量前多使用赞赏的语言鼓励幼儿,因赞赏和鼓励是一种基本的心理需要,尤其对婴幼儿。

4.6 对于个性、独立性较强的幼儿护理 要耐心,细致把握其性格特点,争取其配合,避免强迫、压制的工作方法,不伤害其强烈的自尊心。

通过以上护理干预措施,582名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中配合体检的婴幼儿由37.45%上升至88.65%。如何避免对婴幼儿进行疼痛刺激,减少对婴幼儿的伤害,是护理人员的职责。因此,在为婴幼儿进行健康体格检查过程中,要满足其身心需要,尽可能不要在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后立即进行体格测量,应先让婴幼儿在做好健康体格检查后才接受预防接种后或侵入性操作,同时,在进行体格检查过程时,动作要轻柔,熟练,尽量消除体格检查过程中的轻微刺激,让婴幼儿在体格检查过程有一个良好的心身健康过程。

【参考文献】

   1 李庆麟,张继兰.不同年龄儿童疼痛反应特点及护理研究.护理研究,2007,21(1):241-242.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3

一、中国古代幼教思想的本要义理

中国古代的幼儿与幼儿教育与现代的概念不同。现代的幼儿教育或者学前教育是由西方传入的概念,特指儿童在3岁以后直至入小学之前所受的教育,并且常指的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那么,什么年龄段为幼儿呢?《礼记曲礼》中说:人生十年曰幼,学。汉郑玄注曰:名曰幼时,始可学也。把人从出生到10岁出外上学之前的年龄段视为幼。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曰:人生八岁,则至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又把人从出生到8岁的年龄段视为幼。不论是把幼儿界定为10岁还是8岁,所指代的都是从出生到外出求学之前这段时间,幼儿是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初始阶段的宽泛概念中国古代从出生之时到外出就学之前所接受的教育统称为幼学,也就是幼儿教育。

中国古代就有教儿婴孩,教妇初来的幼教思想,民间也有小树不剪不成材,小孩儿不教不成人的俗语,反映了古人对幼教的深刻认知。孔圣人周游列国授经讲学,感悟出教习真谛少成若天性,习惯自然成的绝妙论断。汉代的贾谊则明确提出了早谕教的主张:婴幼儿心地纯洁,可塑性大,在婴幼儿纯洁的心境还未受到外界环境的熏染时就要及早教育,造就循规尊礼的言行规范。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颜之推在其所著的《颜氏家训》中倡导:人生小幼,精神专利,长成已后,思虑散逸,固须早教,勿失机也。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从事教育活动四十年之久,对幼教领悟颇深。他认为,幼童时不习之于小学,则无以收其放心,养其德性,而为大学之基本。只有使儿童讲而习之于幼稚之时,才能使其习与智长,化与心成,而无扦格不胜之患也,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明末清初的理学家、教育家张履祥也特别重视婴幼儿的早期教育。他认为:幼稚之时,必见奋起之志,若举动无恒,即将事无一济矣。少年血气未定,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幼童时期,思维稚嫩,早以教育,生性不善者亦易反而之善,否则,善者固易流于不善。任何有所作为者,幼年时就确立了奋发向上之志,必定接受过良好的教育。

中国古代的幼教主要是家庭教育。施教者一般是婴幼儿的父母尊长,注重根据幼童身心发展和认识水平的特点,因人而异、区别对待,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灵活机动、适时而教,感知知识、遇物而教,应幼儿的性情,引发幼童的兴趣,导幼童行为,讲究教育的方法。能坐、能行则扶持之,勿使倾跌也,教以幼童坐、卧、爬、行等肢体运动、戏耍锻炼;按照幼童生理发育的特点创设幼童感知知识、辨析事相、发展语言能力的环境;造就幼童勤于动手、生活自理、讲求卫生的行为养成;培育幼儿日常生活、接人待物、言行举止等礼仪修养;塑造幼童尊老爱幼、扶弱济困、积德行善的行事之道;确立幼童为人处世、谦卑恭敬、诚实正直的德性;还特别重视对幼童言行举止的垂范和影响作用,朱熹论定为:指引者,师之功也师友之功,但能示之于始,而正之于终尔。

中国古代幼教的品德教育崇尚孝、梯、忠、恕、仁、义、礼、智、信的儒家核心思想,并把其作为品德教育的主旨。汉代的王修教育自己的儿子,未必读书,并学做人。朱熹则倡导:自小便教之以德,教之以尚德不尚力之事。钱穆在其《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教育》一文中说:中国传统教育的主要意义并不专为传授知识,更不专为训练职业,亦不专为幼年、青年乃至中年以下人而设,教育的主要对像乃为全社会,亦可说为全人类。不论幼年、青年、中年、老年,不论男女,不论任何职业,亦不论种族分别,都包括在此项教育精神与教育理想之内。钱穆认为:儒家思想精髓,主要在教人如何为人,孝、梯、忠、恕、仁、义、礼、智、信都是为人的条件,是人所遵守和具备的素养。幼童在天性未染污前,善言易入,塑就长成难以改变。因此人之善心、信心,须在幼小时培养。古代的幼教在立德遵礼、修身养性的铸塑上是成功的,正是在这样的教育理念熏陶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人才成为了世世代代传承中华文明的火种。

二、古代的幼教对幼儿素质教育的借鉴

中国古代的幼教同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相比,是一种比较成功的教育形式。古代教育家倡行的顺应幼儿成长特点和认知规律,顺导幼儿性情,鼓舞幼儿兴趣,因人而异、因材施教;依据幼儿成长规律施行穿衣膳食、肢体运动、感知知识、辨析事相、礼仪规矩、德性品行的塑造养成的幼教理念,对于幼儿素质教育改革、发展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教育是立国之本,幼儿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基础教育的基础,素质教育的根基,以幼儿为本体,顺应幼儿的发展,使幼儿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于身心健康成长的条件和环境,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为幼儿一生的发展打好基础,培养德、智、体等和谐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推进幼儿素质教育根本的目标要求。

道德教育是素质教育本质特征的体现。要借鉴古代幼教以道德教育为主,把道德教育置于重要位置,渗透入幼儿的日常生活、行为培养、感知知识之中。克服幼儿教育为义务教育服务,重智育、轻德育,重识学、轻素质,重结果、轻过程的思想倾向,把道德教育贯穿于幼儿教育的全过程,全面提升幼儿素质教育的质量和水平。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4

创造力是创造出的能力,教育是要培养受教育者的创造力。如可培养家长的创造能力是我们新时代教师所肩负的重任,如果没有新的教育观念去面对时代的各种新变化,那么我们就会迷失方向。

清华洁华亲子学校地处清华大学院内,每期孩子的家长都非常重视对婴幼儿的培养,他们很希望在亲子园中,能够学到一些儿歌、游戏,便于在家中指导婴幼儿的活动,增加亲子娱乐的时间增忝亲情。

由于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更多的家长认识到玩具对婴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家长们不惜价格的昂贵,为自己的宝宝购买他们认为是好的、适合的玩具,提供给孩子们玩耍。殊不知,虽然购买的玩具是漂亮的、耐用的、环保的、便于清洗的,但是这些玩具并非适合自己的宝宝,而且在选择过程中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作为亲子教师,我们要让爸爸妈妈深刻地意识到教育不是花钱就可以解决的事情,还需要付出才智。

在婴幼儿发展阶段,什么样的玩具既适合家长的操作,又能满足婴幼儿的发展需求;既能使玩具的使用期延长,又可以保持婴幼儿对玩具喜爱的兴趣,这是值得我们和家长认真思考的问题。

作为一名亲子学校的教师,既要掌握婴幼儿的心理生理特点,又要掌握不同阶段婴幼儿的发展关键期,还应该激发家长学习的兴趣,更多的是教会家长在家中提高指导婴幼儿的能力。教会他们组织设计适合婴幼儿特点的游戏活动,学做简单的教具。特别是能够利用家中的废旧物品制作,设计的玩具应该具有教育的功能、适合婴幼儿的发展,使他们真正成为孩子的游戏伙伴。

我在活动中,注意让家长创编改编游戏,玩出花样,学会创编游戏、改编游戏的方法,在“一物多玩”中,有一些体会。

我根据婴幼儿的发展情况,初步尝试制作了“欢乐棒”这种玩具。它制作简单、易学,而且能够变换多重玩法,引起了家长们的兴趣。

制成成品后,我们请家长们分散活动15分钟,自由玩耍。有的家长不会与宝宝玩耍,就模仿其他家长的样子游戏;有的家长还特别认真的用笔记录玩具的发放与种类;有的家长,在游戏过程中相互讨论;还有的从被动的游戏,到主动的参与一一经过与家长们的探讨,总结出近21个游戏。我们把21个游戏,又细分为三大领域的游戏活动,即体育领域、音乐领域、语言领域。

一、体育领域

1 走的游戏活动:

(1)把欢乐棒摆放在地上,成平行的两行,请家长和婴幼儿从中间走过,依次形成排队过小桥的游戏情景。(短距离直线走)

(2)家长和婴幼儿站在圆圈上,顺时针或逆时针走,手握欢乐棒前后自然摆动,帮助婴幼儿初步形成正确向前走、一个跟着一个走的概念。(弧线走)

(3)把欢乐棒当作需要运送的物品,从指定的地点出发,到达指定的目标。(长距离直线走)

(4)把欢乐棒摆放在地上,有一点弧度,形成弯弯曲曲的小路,请家长和婴幼儿行走。(曲线走)

2 跑的游戏

(1)把欢乐棒别在腰上做尾巴,玩捉尾巴的游戏。(四散跑)

(2)把欢乐棒当成接力棒,进行跑的游戏活动。(直线跑)

(3)教师提供一个铃鼓,在家中可以换成任何物品。家长手拿铃鼓向后移动,婴幼儿手握欢乐棒,击打铃鼓。(追赶目标跑)

3 跳的游戏

(1)家长与婴幼儿手握欢乐棒,婴幼儿站在跳床上,感知一上一下的运动的频率,初步形成跳的概念。(原地跳)

(2)把欢乐棒平放在地上一排,家长与婴幼儿依次跳过。(双脚向前跳)

(3)把欢乐棒平放在地上多排,家长与婴幼儿依次跳过。(双脚向前连跳)

4 投的游戏

(1)学习自编儿歌《放烟花》,家长说儿歌,婴幼儿根据内容做相应的动作。(原地向上投掷)

(2)家长和婴幼儿站成一排或站在圆圈上,手握欢乐棒向指定目标投掷。(向前投掷)

(3)教师提供铃鼓,家长手持铃鼓接近婴幼儿,婴幼儿手拿欢乐棒向铃鼓投去,击打成功,铃鼓会响一次。(击物投掷)

(4)面对面的游戏。家长与婴幼儿面对面站好,距离不宜过长,相互抛接。(互投)

(5)向后投。这种方法婴幼儿做到较难,但是在游戏中能有个别婴幼儿做到。(前提是能够分清前后)

5 踢的游戏

(1)家长双手扶婴幼儿腋下,离开地面10公分左右,让婴幼儿体验脚与欢乐棒的接触可以将它踢动。婴幼儿平衡能力稳定的情况下,可以让婴幼儿自由进行游戏。

二、音乐领域

1 挥舞欢乐棒,进行舞蹈表演,引发婴幼儿喜欢听音乐,并能够根据音乐旋律的快慢做相应的动作。同时,在做动作的同时还可以让婴幼儿感知不同的旋律。舒缓的摇篮曲、节奏明快的进行曲,选择反差较大的音乐表现形式便于婴幼儿感知区分。

2 学习藏猫猫。游戏活动主要训练婴幼儿会听音乐做游戏活动。在游戏活动中,能够进入角色表演。

三、语言领域

1 学习方位词(上下里外)

家长把欢乐棒放在身体的某一个方位,让婴幼儿学说方位词。如:上:把欢乐棒放在头上;肩上;腿上;桌子上;

下:椅子下;脚底下;手下;

里:书包里;兜里;书里;抽屉里;

外:门外;屋外……

2 学说一句话

把欢乐棒当成商品来卖,学说简单的一句话。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幼儿 早期阅读 能力培养 研究

早期阅读包括前阅读和前书写,它是指儿童有系统地学习阅读和书写以前所获得的与阅读和书写有关的知识、概念、行为、技能和态度。它是一个相当宽泛的概念和多方面的准备,而不是仅仅局限于识几个字和学写几个字。如它包括了儿童对口头语言的理解和运用,对图书的熟悉程度,对文字的功能和阅读书写的常规习俗的了解,对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之间关系的理解和运用,以及认读书写一些书面文字,初步地运用这些文字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或达到参与社会生活的目的等等。幼儿早期阅读最为鲜明的特点就是没有经过正规的识字教育,他们完全不识字或只能识别极少量简单的文字。由于幼儿年龄小,身心发育尚不完善,关于自然和社会的知识经验不多,因此,幼儿在阅读中的认知水平尤其是推理水平较低,幼儿自身的特点决定了其认知图式的简单性和单一性,他们的知识单元是简单的、零星的、孤立的,而且不能灵活地、合理地、触类旁通地运用这些知识单元,这必然限制了幼儿的阅读理解水平。因此,不能从文字中获得阅读材料的信息和低级的阅读理解力构成了早期阅读者的主要特征。那么,如何培养幼儿早期阅读能力呢?

一、为幼儿创造良好环境,引发幼儿阅读兴趣

在阅读过程中,幼儿的内部动机可以保证幼儿阅读活动的顺利进行,并取得积极的阅读效果。但并不是每个人生来就喜欢看书,而且部分幼儿对图书的好奇心最初也只是受潜在的动机力量驱使,需要通过实践获得成功和乐趣才能逐渐形成和稳固下来,因此,培养幼儿的内部动机是十分必要的。

(一)创设适当的问题情境,激发幼儿的求知欲,这主要指教师在读物内容和幼儿求知心理间制造一种“不协调”,将幼儿引入一种与问题有关的情境中,如:“一只凶狠的大灰狼说晚上要去吃小羊,可最后小羊却把大灰狼赶跑了,你就知道大

灰狼是怎样被赶跑的吗?这本书会告诉我们所发生的一切”。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注意问题要小而具体,新颖而有趣,有适当的难度并具有启发性,易造成幼儿心理上的悬念。

(二)利用兴趣的迁移。即使幼儿不喜欢阅读,但总有自己喜欢的事物或活动,教师可以因势利导地把幼儿对其他事物或活动的兴趣转移到阅读中来,如教师可以向一个对恐龙感兴趣的幼儿推荐说:“这本书叫《恐龙的时代》,里面有好多关于恐龙的故事呢,你想不想看?”

二、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

幼儿在进行阅读活动时,教师要注意观察儿童的阅读习惯,提醒看书的方法,并鼓励幼儿自己修补图书,树立爱护图书的意识。同时注意个别教学,发现阅读有困难的幼儿,及时给予预防性的干预,提供个别帮助,培养阅读的兴趣和习惯。幼儿刚开始阅读时,往往是非常随意的,翻到哪一页就是哪一页,这样的翻书方法不仅不能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还使幼儿无法有效地接受图书所提供的信息。

三、为幼儿提供阅读的机会和场所

早期阅读活动重在为幼儿提供阅读经验。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渗透阅读内容,为幼儿提供机会和场所就显得十分重要。我们根据幼儿的早期阅读教材,利用一切机会和场所,将季节的变化,动植物的生长规律,幼儿的日常生活等与阅读教育相结合,让幼儿充分享受书面语言,潜移默化地接受有关方面语言的知识,通过不断的感知内化,积累阅读经验。

四、引导幼儿早期阅读的方法

(一)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托儿所、幼儿园开展的早期阅读活动不是一种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有纯粹的学习书面语言的活动。提倡整合的阅读活动是将书面语言学习与其他方面的学习有效地结合起来,可以考虑从三种角度整合:一是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的整合;二是语言和其他学习内容的整合;三是静态学习与动态的学习方式的整合。

(二)教师直接介入阅读过程。婴幼儿的早期阅读不同于已初具文字阅读能力的小学生的阅读活动,成人往往要直接介入阅读过程,成人的言语讲解是儿童理解读物内容的关键因素,儿童年龄越小,亲子共读的特征就越明显。教师和婴幼儿一起阅读,创造了教师带领婴幼儿阅读、指导婴幼儿阅读的条件。可以和婴幼儿平行阅读即共读一本书,也可以人手一册图书来阅读。教师按照自己的理解和设想,将要求婴幼儿掌握的书面语言信息贯穿到阅读的过程中去,教师可以采用点画讲解、点读文字等方式帮助婴幼儿明确阅读内容,并正确掌握书面语言的信息。

(三)围绕阅读重点开展相关活动。每一次阅读内容均有一定的重点、难点,教师应当组织婴幼儿围绕阅读重点开展活动,可以灵活采用讨论、表演、游戏等形式,着重帮助婴幼儿深入地掌握学习内容和正确的学习方式。

五、教师早期阅读的指导策略研究

在幼儿园的阅读实践中,教师始终是作用于幼儿阅读兴趣发展的最为直接和最具影响力的重要他人。不同于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对幼儿阅读兴趣较无意的陶冶和熏陶,教师具备专业素质,对幼儿早期阅读心理的把握较家长要正确的多,更倾向于运用多种指导策略有意识地、系统地影响幼儿的阅读兴趣。并且随着阅读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兴趣可以培养,阅读需要学习,幼儿的阅读兴趣受教师的指导策略影响。

教师在幼儿日常生活学习中对早期阅读的渗透。例如,M班的N教师注重将早期阅读渗透于幼儿的生活和学习,通过引导幼儿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自然而然地接触早期阅读、体会早期阅读的快乐和功能,使幼儿在无形中产生对阅读的兴趣。

婴幼儿心理学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 早期婴幼儿启蒙教育 早教机构 师资培训

【中图分类号】 G61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2)07(b)-0163-01

随着当今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知识有了更大的进步与繁荣,尤其是世界各国脑科学研究成果引起了对(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的普遍关注。大量的有关于对婴幼儿认知能力和脑科学的研究成果使得我们对于婴幼儿早期启蒙教育的理解正在逐步走向深入。

1 国际婴幼儿早期教育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脑科学研究出现了爆炸性发展,由美国率先开始提出了“脑的十年计划”,目的在于推进基础临床神经学科的发展,而最终却波及世界各国。而脑科学研究成果对早期教育的发展也带来空前的意义。例如:心理学家平特纳(R.Pintnes)研究认为,"出生到3岁是智力发展的最快时期,"也是教育的最佳期。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指出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在3岁前奠基的,它占整个教育过程的80%。"从脑量来看,新生儿的脑量约为成人的1/3,三四岁时可达成人的2/3。这个时期是孩子脑发育最快的时期,同时说明婴幼儿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生理基础。这些都说明0-3岁前是儿童接受教育的最佳期。因此,许多欧美国家都将婴幼儿早期教育作为主要研究课题,并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秘鲁、加纳等国家,已经将0-3岁幼儿教育,列入国家行动计划。他们认为:3岁以前是大脑发育的黄金期,是早期教育的关键期,也是婴幼儿心理发展最迅速地时期,是口语、数字、逻辑感念掌握的关键期,更是行为、性格、人格发展的奠定期。

2 我国婴幼儿早期教育

我国的婴幼儿早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起步较晚。但在十余年的时间内,发展迅速 ,目前,国内从事早期教育的行业主要是以各类早教中心为主,例如以东方爱婴早期教育机构为例:它在1998年首次在国内第一个明确提出0~3岁早期教育概念。随后十余年间,在全国90余个城市已拥有200多家早教中心。据权威数据显示,目前我国0~6岁的婴幼儿有1.08亿,其中0~3岁婴幼儿保守估计有7000万。城市0~3岁婴幼儿人数为1090万人。而目前从事专业的早期教育机构是远远不能满足早期教育市场的需求。特别是在广大的农村,婴幼儿早期教育还基本处于盲区。

这些状况与我国日益强大的国际地位、与我国飞速发展的经济水平、与我国对各方面人才的大力需求,极不相称。在这样一种历史发展大背景下,必须对婴幼儿实施良好教育,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富强的根本。

3 我国早期音乐教育的问题与对策

3.1 加强政府监管与支持

在我国,婴幼儿教育行业是一个新兴的行业,但由于缺乏监管和行业标准,一些问题也开始显现收费差距悬殊是最明显的问题。目前,就早教市场收费尚无标准可依。物价管理部门对于婴幼儿早教机构的教学收费还没有相关的标准,因此市场是敞开的,收费价格由各机构自定。因此,价格差异相当大。不同机构每课时收费从几十元到百多元不等。

我国提出到2020年基本普及学前教育,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具体目标包括: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70%,学前一年毛入园率达到95%;增加城市公办幼儿园数量,农村每个乡镇建立并办好公办中心幼儿园和村幼儿园。而这主要指3-6岁儿童学前教育,在国外,好多国家都已将学前教育的年龄阶段扩展到(0—8)岁,我国将(0—3)岁婴幼儿教育纳入学前教育阶段也只是时间问题,学前教育正在走向多元化,我们期待看到政府出台政策支持这样的多元化发展。

3.2 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

目前国内市场几个较大早教专业机构有金宝贝、红黄蓝、东方爱婴等等,但是这些机构都没有冠上早教的名称,而是以教育资讯、咨询公司、教育培训中心的名称出现。也就是说,不能算严格意义上的早教机构,没有处于一个完整的早教体系中。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院教授袁爱玲表示,目前早教企业以商业机构的名义在工商局注册登记,因此市场上究竟有多少早教机构也难以统计。这是从整体上来说。从细节出入手,我们不难发现这些早教机构所教授的内容也是缺乏统一的标准。因此,完善早期教育机构体系已刻不容缓,这也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支持。

3.3 加强学前教育改革与师资培训

现有的学前教育专业,它的课程内容主要针对3—6岁的幼儿教师的培训课程,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应当进行相应的调整,建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应用课程和专业实践课程四大类的课程体系。其中,专业基础课程可主要包括幼儿心理学、幼儿教育学、幼儿家庭教育、幼儿行为管理(针对注意分散、攻击性强、淘闹、胆怯退缩等各类行为)等与(0—3)岁婴幼儿身心发展与教育密切有关的专业基础知识。加强婴幼儿学科专业教育,还应与早期教育机构建立联系,为学生提供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为学生提供大量观察婴幼儿、观摩教育活动,以及调查研究、改革实验、社会咨询、组织早教机构教育活动等教育实践的机会。使课程既利于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又能提高实际工作能力,为婴幼儿教师可能从事的早期教育专业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我们要呼吁各方力量来关注和支持早期婴幼儿教育,尽快改变我国婴幼儿启蒙教育的落后状况,成为我国的幼教工作者、学前教育工作者、早教机构所肩负的重大而艰巨的任务。

参考文献

[1] 蒋振声.著.婴幼儿早期音乐启蒙教育.[M].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