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例6篇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1

生态旅游目前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旅游业发展的热点,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方式。生态旅游在倍受关注、并被寄予厚望的同时也招致了很多的非议。什么才是真正的生态旅游?

一、生态旅游兴起的时代背景

人类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增强了人类认识和开发地球的能力,但也严重扭曲了人类与地球之间的正常关系。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得到极大的丰富,资源、环境、生态等一系列全球性生存危机使人类的环境意识开始觉醒。人类开始思考自身的生存方式和发展模式。人类社会对经济高速增长的执着追求,甚至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在这种发展模式下,人类生存环境急剧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壤沙化、森林资源减少、海洋资源的破坏、能源的急剧消耗、自然灾害频繁、化学物质的滥用、人口与经济的发展、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等等。面对这一系列的严重问题与矛盾,人类不得不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必须继承传统的发展模式和重新探索新的发展模式之间做出选择。环境和自然保护的绿色浪潮开始在世界各国兴起,人类逐步调整其与地球之间的关系。最终人们在深刻认识了环境与资源可持续的基础作用之后,最终选择了可持续发展,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协调,可持续发展思想便应运而生。

随着可持续发展思想的传播和渗透,旅游业可持续发展也日渐成为人们关注的问题。旅游业曾一度被认为是“无烟工业”,因而在世界各国都得到高度重视。但是,传统旅游业对旅游对象“掠夺式”的开发利用,使得旅游活动的范围和程度超过了自然环境的承载力,从而严重破坏了旅游目的地的生态环境,造成旅游资源极大浪费,阻碍了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全球“可持续发展”思潮的兴起为旅游业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道路。生态旅游这一新型的旅游概念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

二、生态旅游概念的提出与探索

“生态旅游”概念是由谁最早提出的,目前尚未有定论。但大多数观点认为是由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特别顾问、墨西哥专家谢贝洛斯・拉斯喀瑞(Ceballos-Lascurain)在20世纪80年代初首次提出的。直到1992年“联合国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召开,在世界范围内提出并推广了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和原则之后,生态旅游才作为旅游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形式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

生态旅游一词虽在世界范围内被广泛的研究和实践,但是对其概念仍存在较大争议,有的仍沿续绿色旅游和自然旅游的概念,将其定义为一种旅游产品。而新的观点则认为生态旅游是在自然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方面达到可持续旅游目标的有效手段和途径。

世界银行环境部和生态旅游学会给生态旅游下的定义是“有目的地前往自然地区去了解环境的文化和自然历史,它不会破坏自然,而且它会使当地社区从保护自然资源中得到经济收益。”

日本自然保护协会(NACS-J)对生态旅游的定义是――“提供爱护环境的设施和环境教育,使旅游参加者得以理解、鉴赏自然地域,从而为地域自然及文化的保护,为地域经济做出贡献。”此定义将生态旅游定义为一种新的旅游形态,以认识自然、欣赏自然、保护自然、不破坏其生态平衡为其基本特征,同时强调应具有观光、度假、休养、科学考察、探险和科普教育等多重功能,以自然生态景观和人文生态景观为消费客体,陶冶性情、净化心灵。

国内出现的“生态旅游”的定义达几十种之多。大致分为四种类型。第一类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回归大自然的“自然之旅”,由于城市人长期“困扰”在嘈杂拥挤的城市环境中,他们愿意通过亲近自然而使自己的身心得到放松,还有一部分认为“生态态旅游就是自然条件下的大众旅游”。第二类认为“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理为指针的可持续旅游”,这种观点强调人们在欣赏自然风景时并能对自然环境进行有意识的保护,是一种能利用自然环境供人们观赏的同时,又对自然进行保护的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活动。第三类认为“生态旅游既能满足游客游览观赏自然风景,又能通过旅游探索自然奥秘,了解和认识自然,进行环境教育的特殊旅游形式”,这种观点认为生态旅游就是在生态学的观点和理论指导下享受、认识、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带有生态教育,生态科普色彩的一种特殊形式的旅游活动。第四类认为生态旅游首先表现为一种经济活动。如果发展生态旅游不能为当地人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不能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不能使当地人从旅游中活动直接受益,则会出现旅游发展与当地居民发展经济的矛盾,从而就会导致既不能时游客得到旅游的满足,也不能时当地群众受益,更谈不上保护生态环境了。结果生态环境也破坏了,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持续,旅游地经济发展也受到干扰。

三、生态旅游概念再探析

上述对生态旅游概念的众多阐述,虽然都没有能全面地反映生态旅游的全部内涵,但他们都从不同方面涉及到了生态旅游的本质含义,那就是:1、生态旅游必须强调旅游者的旅游动机,。这一类概念主要是针对现代化的工业和城市发展过程中,长年生活工作在钢筋混凝土构筑都市与工厂中的城市居民,他们生活节奏紧张,竞争激烈,希望能返璞归真,到静谧、优美、洁净、开阔的野外去感悟大自然,考察生态,增长阅历,放松身心。这类定义明确了生态旅游是人类旅游活动的形式之一,也反映了现代旅游者的主要动机。2、生态旅游必须强调对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这是生态旅游的核心内容之一,这一点是生态旅游与传统自然山水观光旅游的本质区别。生态旅游是一种带有责任的旅游,其旅游活动要受一定的限制。3、生态旅游必须强调的旅游环境的教育作用,通过生态旅游达到保护环境,教育旅游者的目的。它是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认识生态旅游,并赋予生态旅游以重要责任和义务。4、生态旅游必须强调是一种可持续的经济活动。生态旅游是以生态学原则为指针,以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为取向,所展开的一种既能获得社会效益,又能促进边缘性生态工程的旅游活动,可见,生态旅游只有在为当地创造足够的经济效益,进而阻止生态环境进一步破坏的情况下,才能真正显示出它的意义”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2

【关键词】农村;儿童;班级环境;自我

【中图分类号】G62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074(2009)05-0216-01

自我概念是个体对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它是自我意识中比较重要的一部分,它反映着自我意识发展水平的高低。对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影响深刻”。库利认为自我概念是个体在与他人的互动过程中觉知他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我评价而逐步形成的。马斯的研究显示自我概念在小学、初中和高中的发展呈U字形曲线。影响自我概念的因素有很多,但对儿童来说主要是两大因素:家庭和学校。在儿童早期,家庭因素对自我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进入学校后,老师、同学及其它学校因素将对自我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学生长期在班级环境中生活,会对自我等人格特征产生深刻影响。本文研究的班级环境是班级社会心理环境,主要指人际关系和心理氛围。

1研究方法

1.1被试在江西、贵州和浙江三个省的6个县市中抽取6所农村初中和12所农村小学,小学只抽取五、六年级的学生,共抽取56个班,每个班抽取20人左右,发放问卷1120份,回收有效问卷998份。

1.2研究工具班级环境问卷:采用江光荣编制的《我的班级》问卷;学校态度问卷:采用邹泓修订《学校态度》问卷;自我问卷:采用苏林雁修订的《儿童自我意识量表》。

2研究结果

2.1班级环境的类型与分布见表1。

我们分别以学生个体和班级为单位进行了聚类分析,两个水平的聚类结果都归为三种类型:良好型,一般型,问题型。聚类后各类型分布比例如下:从个体水平聚类看,第一类444人,第二类381人第三类173人,;从班级水平聚类看,第一类班级13个,第二类班级28个,第三类15个。

2.2农村儿童班级环境与自我概念的关系

2.2.1班级环境类型与农村儿童自我概念的关系单变量的方差分析发现,自我概念5个维度得分在三类班级中的差异均非常显著(见表2)。

2.2.2班级环境与自我概念的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将班级环境各维度与自我概念的各维度进行相关分析,发现班级环境各因子中除了学习负担只跟行为、外貌属性两个维度的相关是显著,其余四个班级环境维度都跟自我概念各个维度存在极为显著相关。以班级环境五个维度为自变量,自我概念总分为因变量,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同学关系和秩序纪律进入了回归方程,这两者可以解释自我概念总分变异的29%。

2.3班级环境、学校态度与自我概念三者关系分析本研究结果显示,班级环境与自我概念之间密切相关。屈智勇发现了学校态度具有较大的中介作用,受此启发,我们建立了班级环境、学校态度和自我概念三者之间的路径模型(见图1),即假设班级环境会直接影响自我概念,同时班级环境也会通过影响学校态度再对自我概念发生影响。

对以上模型,我们运用LISREL进行了路径分析,从得出的数据表明,该模型拟合情况比较理想,证明以上假设成立(见表3)。

3分析与讨论

3.1农村儿童班级环境特点分析本研究发现,小学5年级到初中三年级的班级环境可以归为三种类型:良好型、一般型和问题型。在类型特点上,本研究与屈智勇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但在学习负担维度方面也有差异,屈智勇的研究是第三类班级环境最高,而本研究却发现是第二类的班级环境学习负担得分最高,这种不一致,可能与研究被试的不同有关,本研究的被试皆为农村儿童。至于学习负担的得分是第二类班级最高,可能是这种类型班级的儿童本来不是很有兴趣学习,有时作出些努力,但可能遇到一些阻力,结果不尽人意,因此在学习中,感觉到负担较重。后两类班级我们建议教师要采取一些措施让学生感到学习的乐趣,并有成功感,从而重新振作起来,积极向上。从三类班级环境的分布特点来看,研究调查的问题型的班级占的比例还是不少,学校管理者和相关老师应该更加关注这类班级,努力建立和谐的师生和同学关系,鼓励学生虚心学习,奋发图强,严于律己,为班争光。

3.2农村儿童班级环境与自我概念的关系通过三种类型班级环境之间学生自我概念的的差异比较,三种班级环境类型的自我概念得分均存在极为显著的差异,在自我概念的各个维度上良好型的得分要高于一般型的班级,一般型的得分又高于问题型的班级。学生在越好的班级环境中,自我概念得分越高,这是因为班级气氛是一种精神因素,它对班级成员的思想、情绪和行为都可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董泽芳(1990)认为班级社会气氛具有情绪感染、价值导向和行为制约的作用。在班级环境各维度对自我概念总分回归分析中,有同学关系、秩序纪律进入了回归方程,同学关系的解释力更大。Harris强调:对儿童有重要而深远影响的环境因素,就是儿童的同伴群体。此时儿童正处于青春期发育的预期迹象和逐渐成熟,使自我概念成为显性因素,要求脱离成人的影响,但是他们在社会性上都还不完全成熟,自我还处于不安和动摇之中,需要一个由同龄伙伴组成的团体作为依存对象以求得自我的安定。如果被同伴接纳就会产生归属感和胜任感,对自己充满信心,所以提高了自我认识和评价。秩序纪律进入自我概念的回归方程,我们认为主要原因是:在安静、井然有序的班级环境中,有助于学生个性品德的形成,产生更多的积极情绪,从而提高了对自己的看法。

3.2三者关系分析通过Lisrel统计软件分析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班级环境既可以直接影响儿童的自我概念,也可以先于儿童的学校态度再对自我发生影响。这说明我们也在工作中可以创设良好的班级环境,来培养学生积极的学校态度,从而促进他们在自我和人格等方面的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孙圣涛,卢家媚.自我意识及其研究概述[J].心理学探新,2000.

[2]黄希庭,杨雄.青年学生自我价值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科学,1998,21(4):289-292

[3]邹泓.同伴接纳、友谊与学校适应的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7,3.

[4]刘胜,呜建斯.初中生学校适应及其与一般生活满意度的关系[J].中国特殊教育,

2006,(72)

[5]叶澜,李晓文.学生自我发展之心理学探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3

环境刑法中法益的确定对污染概念的影响

环境刑法中的法益,是指环境刑法保护的社会利益。环境刑法中的污染,是损害这种法益的一种表现形式。在环境刑法中,法益的规定性对于污染概念的成立有着直接的意义。

在反对环境犯罪的斗争中,人们首先认识的是环境破坏之后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危害。以人类为中心来确定“环境”的范围而形成的“人类环境”(注:“人类环境”这个概念是1972年联合国大会人类环境会议时提出来的,指的是以人类为中心和主体的外部世界,包括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天然的和人工改造过的各种自然因素的综合体。转引自金瑞林主编:《环境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页。)的概念,大致反映了20世纪70年代初之前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和在反对环境犯罪中需要保护的社会利益的性质。在这个时期之前,主要地是由于工业化的程度比较低,人类关心的主要是如何“合理地”向大自然索取。人们对于自己的社会经济活动对环境造成改变从而最终给人类自己带来的不利影响,并没有太深刻的认识。德国在1971年由各方面专家提出的刑法修改建议稿中,“环境保护”的概念也不过是局限在“保护人类生命健康免受环境的危害”这样的认识上。(注:关于德国环境刑法发展的概况,参见拙作:《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第九章,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70年代以来,由于人为原因对环境的破坏,包括由于不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而引起的环境问题,例如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盐碱化、资源枯竭、气候变异、物种灭绝、生态平衡失调等,尤其是通过向自然环境排放污染物的形式对环境的破坏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日益受到重视。酸雨、“温室效应”和臭氧层破坏这些污染环境的后果对人类基本生存环境的威胁,更是震撼了全世界。在这种对环境意义的新认识中,德国刑法学界开始考虑将保护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作为自己保护的社会利益。

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是指以整个生物界为中心和主体而构成的为生物生存所必要的外部空间和无生命物质的总和。生态环境的概念与人类环境的概念对环境刑法的意义有很大的不同。根据人类环境的概念,人类是可以改变自然环境的,并且,只要这种对自然环境的改变没有直接侵害人类自身的生命和健康,就不会有刑事责任问题。根据生态学意义上的环境概念,则很容易得出这样的结论:环境犯罪将以环境是否受到对其不利的侵害为标准,并且,刑事责任的产生不需要以对人类的损害为必要条件。(注:有关的分析,参见杨春洗、向泽选、刘生荣:《危害环境罪的理论与实务》,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9页。)

在根据“人类环境”的识识而确立的环境犯罪概念里,自然环境在实质上并没有成为刑法所要保护的一个自在的和独立的对象。在这种条件下,自然环境受到刑法的保护,其实是以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不受到损害为条件和限度的。在司法实践中,如果人的生命、健康和财产没有受到直接的侵害,或者该种侵害是在人类社会可以忍受的程度之内,对自然环境的破坏行为是不会受到刑法处罚的。因此,在以“人类环境”作为法益的环境刑法中,污染必须达到给人的生命、健康或者财产造成损害的地步,才能在刑法上被承认,也就是说,才能作为犯罪处理。

在随后的几十年实践中,德国学者认识到,这种“以人类为中心的自私和短浅的目光”,(注:德国弗莱堡马普外国刑法与国际刑法研究所所长艾瑟尔教授:“德国经济刑法的最新发展”(Prof.Dr.Albin Eser,Zur neuesten Entwicklung des deutschen Wirtschaftsstrafrechts),参见拙作:《德国经济犯罪与经济刑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400页。)并不能保护人类社会免除环境犯罪的侵害。一方面,由于人们在没有直接侵害他人生命、健康和财产的范围内,仍然可以不受刑事处罚地损害环境,因此,刑法在保护社会功能中所必须发挥的“禁止性”作用,在人类环境的概念下所制定的环境刑法中,是相当不明确的。人们经常不容易知道自己的行为是法律所允许的还是法律所禁止的。另一方面,现代生态科学的发展也揭示了,由于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作用,特别是食物链中的“生物放大”现象,(注:关于生态系统的功能问题,是指在同一食物链上,某些元素,尤其是那些难以自然分解的元素在生物体内的浓度随着营养级的提高而逐步增大的现象。参见金瑞林:前引书,第12-14页。)使得人类对环境的损害行为实际上可以表现为一个过程。这就是,对环境的损害行为,虽然单个地看可能难以确定对人损害的性质,但是,这些行为不仅可以通过不断地持续地发生而使危害社会的结果得以积累,从而显示其危害社会的性质,更可能通过自然界中低营养级的生物向高营养级的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的过程,而使损害环境的结果得以浓集并最终在人类身上显示出来。由于这个过程可能是在不知不觉中发生的,更由于自然环境被破坏之后恢复的困难性,因此,环境刑法在“生态环境”法益的支配下,对污染的要求可能就会空前地严格:任何改变环境并且可能最终危及人类的行为都有可能被认为是污染。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4

关键词:绿色交通:生态公路;设计

1 绿色交通和生态公路设计的概念

1.1绿色交通的概念

绿色交通系统并不是独立的一个系统,它要依附于城市发展这一要素之中,既然没有独立性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再者可持续发展交通强调的是交通未来的发展,这与绿色交通倡导的从现在就开始转变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也是不科学的。而第三种学说点明了绿色交通与城市发展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了绿色交通的本质和要求,这一定义是科学的、准确的。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低碳思想、生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由此形成的旨在减少城市交通发展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城市交通污染、实现城市交通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目标,且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和谐交通运输系统。

1.2生态公路设计概念

生态公路主要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上公路发展理念,当然这里公路的生态性,并不是要求公路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净化,还是要求公路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学为基础,在遵守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实现公路建设与周围地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协调一致。之所以要强调公路的生态性,主要是为了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观念。而所谓的生态公路设计制止将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公路的建设体系当中,使公路这个人工生态系统能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起来,形成一个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新的生态系统。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公路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内容,科学设计公路路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侵扰,降低公路建设中的碳排放。

2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分析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必须将公路设计与生态设计、绿色交通理念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公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在借鉴生态产品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公路设计一个重要目标,达到公路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将环保设计融入到总体设计当中

目前,我国在公路设计上应该遵循的主要规范是《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这一规范虽然对公路设计做了比较详细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公路项目的总体设计当中,而是提出了一个环保总体设计要求。虽然也强调了公路设计的环保性,但却把公路设计与环保设计割裂开来。

而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在实际勘测的基础上,以掌握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设计路线方案以及其总体布局,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重要考虑环境对公路建设的承载能力,以及保护和恢复的能力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公路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中的环保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的三同时原则。

2.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可行性研究是公路设计的指导和依据,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应该详细分析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进行生态调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区域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和生态环境情况,了解项目路线可能穿越的居民区、农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属性和生物种群特点。(2)根据已有的建设经验和前述调查分析自然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活动的反应。(3)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建设方案的综艺设计,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原则科学的选定路线,确定路线方案。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割裂生态景观空间和视觉空间的联系,如果在设计上不能完全避免则应该在确定路线的同时明确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4)在工程造价计算和路线方案比选的过程中,应该将环境保护支出列入到建设成本当中,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选择路线方案的重要依据。

2.3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

在初步设计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地形图资料为基础,移醐不清的或矛盾的地方应该以实际勘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在初步设计中要遵循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技术要求,以减少设计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主要目标,通过减少设计填挖方量,尊重地形、地貌条件基础上,以纵向桥或者隧道的方式避免隔裂原有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然的连接和过渡。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总体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在方案设计中融入景观、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在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设计过程中要采用一些自然资源消耗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的过程充分考虑到路线经过区域的自然条件、占地面积等情况,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排水设计、植被恢复设计等工作,在设计上在满足环境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工程量。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舒适、美观的高原生态公路,由于该项目区海拔高,人烟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了达到与

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目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原则并贯彻于设计和施工中,川九公路路域内植被恢复率达到90%o以上,已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2.4做好施工阶段的环境预防设计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5

【关键词】 生态水利工程 设计理念 设计原则 节能

1 引言

水利工程是一项工期较大、综合性较强的项目。修建其目的主要是为了开发利用水资源和消除自然水灾害。其中,水利工程的节能设计也是项目设计中的一个全新课题,水利节能需要贯穿到工程前期设计的各个工作阶段,其中包括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概算等。因此,水利工程在设计时应需兼顾社会、经济、环境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实现人与水资源的共同发展。

2 什么是生态水利工程

生态环境已被人们日益重视,而生态学概念也被引进到各行各业。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探索的新学科,生态水利是在水利科学发展的基础的发展而来,其实质就是在满足人们各类需求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水资源,统筹兼顾生态环境以及可持续发展,并结合生态学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主要分为四个内容:

(1)在开发水利的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到生态系统。在不影响生态系统的前提下,使水利工程融入到当地的生态系统中,使其在生态系统中变得不可或缺。

(2)由于传统的水利项目的建设过程中,都会影响到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在生态水利建设的建设中,防止发生工程在建时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

(3)生态水利工程在投入运行后,要根据工程所在地的生态规律来调控水资源,杜绝出现工程强制性打破原生态规律的现象。

(4)生态水利工程在建址时,要优先考虑到对生态系统的影响,要尽量选在那些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的地区,减少建设途中和建设以后运行时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3 水利工程功能的节能运用

3.1 提高水利工程的自排能力

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的自排能力主要在于水系的布置和水闸、河道的结构特征,水利工程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有了一套较为完善的抗洪排涝体系,水系经过优化布置,再进行综合技术经济比较,选择合理的水闸的孔宽和河道断面,因此就能够做到建水闸少建泵站,利用闸前后的水位差,通过启闭闸门,用自排来达到排涝和调水的要求。

3.2 利用泵闸结合进行合理布置

当水利工程的自排无法满足排涝的需要而去修建泵站时,应在修建设计中采取泵闸结合的布置,在泵站的周边修建水闸来使其排水,也只是需要在特殊情况如:水位差较大或特大灾害时才进行强排,这样可以大幅降低强排时间,节约能源。

3.3 规划考虑区域排水模式

在设计区域排水系统时,一般将其分成为一级排水和二级排水。首先将整个区域分成若干区域,然后每个区域排出的水再集中到一级泵站,然后通过一级泵站将水排到二级排水河道里,再利用二级排水河道里的出口泵闸将水排到区域外。在排水系统布置的过程中,合理选择二级排水水位,要利用地面和河道水位的落差,使一级排水就近直接排入二级排水河道,就可以减少一级排水泵站,虽然这种排水模式会增加二级排水泵站运行时间,但是二级排水的河道有蓄水功能,而其增加的动力远小于区域内一级排水泵站动力总和,所以节能效果显著。

3.4 使用绿化景观来增强河道的蓄洪能力

在以往设计水利工程的防汛墙时,为了减少占地面积而基本采用直立式结构形式。随着科技进步,人们对环境越来越重视,要求也越来越高,现代河道的修建都要求在两侧布置一定宽度的绿化带。这样既能增加河道的蓄洪能力,减少强排时间,又满足了生态景观的要求,据资料计算统计,利用这种布置方式可以节约大概百分之十六的能源消耗。

3.5 实行就地补偿技术

由于地理环境的因素,泵站的水泵大都是选用低扬程、大流量。而和水泵配套的大部分都是低转速的电动机,这种电动机功率比较低,就需要进行无功功率的补偿,将功率因素提高一倍以上。以往做法是采用集中补偿,靠人工投切在高压侧进行补偿。泵站中需要进行无功补偿的负荷水泵电动机大约占到百分之九十,而且负荷比较固定,因此在泵站设计时应该采用就地补偿技术,让每台电动机就地并联一台就地补偿电容柜。

3.6 运用技术科学合理的进行调度

通过多年的建设发展中,我国已经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因此也需要根据气象来对这些水利工程进行高效调度,来达到提高防汛能力,减少强排时间的目地。这是复杂的系统工程问题,目前只依靠传统人工调度方式还无法解决这个难题,只有应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才能满足科学调度的需求。新建的防汛和水资源管理实时监控系统是新时期区域水利工程信息化调度控制的中枢,以现代集散控制和网络技术实现全部水利设施的实时控制、统一调度、集中管理,达到优化运行结构、降低运行成本的目的。

综上所述,当前的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也让生态理念被融入到各行各业中去。以往的水利工程建设把重点放在生活的便利上,而忽略了人类对生态环境的造成的负面影响。因此,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也就成为必然,它转变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学原理,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李正洲,崔方方,王玉英,杨冰.浅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财富,2011,(24):71-71.

[2]吴家丽,刘春喜.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初探[J].轻工设计,2011,(06):123-123.

[3]王光林,廖风.试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博览,2012,(09):201-201.

环境生态工程的概念范文6

【关键词】生态水利工程;概念;设计原则

0.前言

水利工程作为一项综合性工程,其修建主要目的是为了开发使用水资源及消除水害。根据服务对象将水利工程进行划分,水利工程主要存在目的有防洪、农田、水力、港口与航道、排水与供水、环境及海图围垦等工程,即集发电、灌溉、供水和防洪为一体综合工程项目。修建水利工程需对鱼道、水闸、渡槽、渠道、堤、坝、进水口和溢洪道等建筑物进行修建来实现既定目标,而水利工程的修建在给人们生活带来利益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存在诸多不利影响,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因此,设计水利工程时务必要统筹兼顾环境、社会、经济等因素,保持水利工程建设与生态环境的平衡,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引进生态水利工程概念,探究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1.生态水利工程的概念

随着生态环境被人们日益重视,生态学概念已被逐步引用到各行各业。生态水利工程作为一门正在发展探索新学科,它是在水利工程学科基础上发展,主要探究的是水利工程建设在合理利用水资源和满足人们各类需求前提下,统筹兼顾生态健康及可持续发展,并以结合生态学理论、原理和技术方法来确保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和谐共存。[1]生态水利工程大体包括四个内容:(1)生态水利工程在开发水利途中,要首先考虑生态系统,以不影响当地生态环境为导向,将水利工程结合到当地生态系统里,将水利工程看作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重要部分;(2)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在建设途中,会严重影响着当地生态环境,基于此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在进行时,要防止建设途中对生态环境的相关影响;(3)在生态水利工程施工完毕并投入运行后,要按照当地生态规律调节控制水资源,避免强制性打破原有生态规律现象发生,这要求生态水利工程运行不仅要满足实际情况,还需综合考虑当地的生态规律以及水利资源的调配方法;(4)在选择生态水利工程建设地址时,要将对生态系统的影响大小放在首要地位,选址选在对生态系统有着较小影响作用的地方,如此一来就可减少建设途中和今后生态水利工程在运行时对生态系统影响程度。

2.生态水利工程的设计原则

2.1安全、经济性原则

生态水利工程作为综合性、复杂性工程,治理河流时,要在符合水文学、工程学规律基础上,确保工程建设耐久、安全和稳定。建设生态水利工程要以设计规范为标准,严格遵守,保证工程能抵抗侵蚀、冰冻、干旱、洪水等灾害。[2]对生态水利工程进行设计时,要以河流断面为设计依据,并统筹兼顾河流泥沙冲刷能力和运输能力,探索河流变化中规律特征,确保生态水利工程耐久和持续性。因无法事前把握生态演替过程,工程设计具备风险性,故而设计要遵守风险最小、利益最大设计原理,利用经济工具分析生态水利工程,以检测和评估生态系统为基础,结合河流生态体系自复能力,设计投入最少,产出最大技术方法。

2.2河流环境多元化原则

河流中存在不同类型植物与动物,只有保障河流环境多元化才能确保生物维持多样化。生态环境多样化不仅包含河流形状,还包括土壤情况。河流的生态系统主要由气、水相结合,具备纵向渗透性和横向生物多样性,而水陆与水气间密切关系组成了生态环境系统,因河流系统的异质性,使得水文脉冲、水质、水深、水温、流速和流量处在不断变化中。[3]又因河床材料的异质性,使得生态环境具备多样性特点,进而河流周围生物群落在朝着多样化方向不断发展。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扩大了水利工程建设规模,大规模河流治理工程,导致河流走向了渠道化、非连续化、单一化发展道路,生物群落种类在日益减少,河流生态系统在逐步退化。基于这种情况,生态水利工程要将生物维持多样化看作设计原则,并在设计途中,保护河流原有多样化物种和生态环境,降低河流渠道化、非连续性特征,确保生物群落生存环境良好。

2.3生态系统修复原则

河流在与周围乡村、城市、森林、田地构成生态系统的同时,自身也为河流生态体系。基于这种背景,河流是生物生存重要场所,河流生态系统不仅包括生物系统和水文系统,还包含人造工程设施系统等。河流始发地到终点站所有地带地下水和地表水构成了水文系统,水文系统与生物系统一起构成河流自然生态系统。此外,人类活动和人类工程设施会对水域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影响,一旦水域生态体系遭到危害,就需整合性探究各类影响因素,在充分利用河流自身修复能力、整个水域修复能力基础上,清晰掌握生态系统中各要素特点,根据要素间共同作用来归纳河流系统综合修复方案。

2.4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原则

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力主要表现在适应生态发展上,即为适应生态环境,在生态环境选择中存活物种,寻找能促进其生存的能源条件和生存环境。根据生态系统自我恢复力,自然界在选择适应生态发展物种基础上,构建合适生态体系。对此,生态水利工程设计要有效控制河流,结合生态理念,以自然观念为导向,促进河流其自我修复力的充分发挥,确保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并根据建设地址实际状况,参照河流自然、美学价值来制定设计方案。具体设计中,要以大尺度景观作为基础,避免短时期、小尺度景观,大尺度对河流自我修复有着重要影响,而小尺度景观对河流自我修复不利。[4]景观整体性要求着眼于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掌握不同生态体系各要素间作用,来提出整体性、综合性修复河流生态系统设计方案。

2.5反馈调整原则

设计生态水利工程虽在结构上与河流生态系统相统一来确保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但具体执行中,却不可一味按照既定目标来执行,要根据自身特性来不断发展。河流生态在修复中难免会遭受人类干扰,对此可采取监控技术,监控生态变量,促进生态走向良好发展方向。因生态、社会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存在不确定,且生态系统不仅会受到自然系统影响,还会受到人类系统影响,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发生转变成为了必然,要求采取反馈调整方法,按照既定流程来设计。 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中监测要贯穿始终,成为工作开展基础,并按照完整历史数据和监测资料来有效评价,追踪河流生态结构与功能,预测发展方向。评价中可采取参数比较方法,可通过比较河流初期状况,或其他条件类似生态水利工程,来得出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的日益重视,生态理念被融入到了各行各业。由于传统水利工程建设重点放在了人类生活便利上,忽视了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对此,生态水利工程概念的提出成为了必然,它转变了传统水利工程设计理念,在水利工程建设中融入了生态学原理,讲究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并以可持续发展观为导向,制定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参考文献】

[1]贾振周,崔方方,王宇英,杨冰.浅论生态水利工程的基本设计原则[J].中国科技财富,2011,(24):71-71.

[2]武庆玲,刘春秀.生态水利工程设计初探[J].轻工设计,2011,(06):123-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