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理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环境管理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范文1

关键词:生态环境大数据;环境管理;转型

在开展环境管理的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环境数据,其中主要包括环境质量问题数据以及污染源数据问题,应用生态环境大数据技术能够促使相关部门更加及时地收集、整理、处理与存储相关数据,保障环境管理工作的水平,为环境管理工作的转型打下坚实的基础。

1环境管理的含义

对污染源进行处理是环境管理的主要内容,而所谓的处理并不是完全的禁止,而是将污染物的含量通过最有效的手段调节降到最低。目前在我国关于环境管理的研究并没有十分深入,对于环境的治理仍然停留在简单地减少污染物、杜绝污染源层面上。而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提升了环境治理工作水平,就目前而言,通常从3个角度去进行环境工作的管理:生态环境、绿化环境、大气环境。环境管理需要处理的不仅仅只有污染源,还应当优化生活环境。

2我国环境管理现状

2.1环境建设管理意识缺乏。人为因素是导致我国城市建设中环境出现严重污染的主要因素[1]。环境保护意识是民众在生活中异常缺乏的、屡禁不止的乱扔垃圾现象,随意倾倒的废水、污水,大肆使用非环保塑料制品,以及为了获取经济效益大肆破坏开采的自然资源,这些因素都是导致我国生态环境污染问题层出不穷的主要因素,而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因为我国人民对于环境管理意识的缺乏。同时,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在人口增长问题以及经济发展方面会与生态环境之间产生一定的矛盾,这也使我们必须用科学的环境建设管理理念去解决这一问题。当下,我国国民素质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民众的文化素质程度与城市发展的速度有明显的偏差,政府环保部门也没有完善的系统化环保管理制度,这都是环保管理工作主观意识缺乏的侧面体现。

2.2环境管理专业性人才缺失。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升,环保意识也在我国民众心中开始扎根,但是政府相关部门并没有深入研究与了解环境管理[2]。在我国很多地区,即便有相关的环境污染治理部门的成立,但是在管理以及实际操作方面还有很严重的欠缺。要将环境管理工作水平全面提升,相关专业人才的支持必不可少。但是我国目前环境管理方面的人才储备尤为稀少,我国对于环保人才的需求难以被满足。同时,在我国的众多高校中,真正与环保相关的专业很少,很难培养出具有针对性的实用性专业人才。而且就环境相关人才的就业情况来说,并不是十分乐观,社会中并没有提供给这些专业人才良好的发展空间,于是有大量的人才选择转行,对于人才的培养以及人才的使用上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环境是一项需要较高技术素养的专业,为了能够有效地解决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需要相关人员对于附加值高以及技术含量高的环保产品进行研发,但是鉴于环境管理与其他管理工作有着本质上的差别,因此对于技术性产品的研发,还需要相关专业人员对造价以及财会知识有一定的涉猎,保证更好地完成环境管理工作。

2.3系统的环境管理体系欠缺。建设环境管理体系中,环境管理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工作人员在这个体系中并没有太多的实践工作要求,只需要大体地将特定的数据进行描述或是范围限定,没有什么操作难度,更没有针对性,所以就会出现在实际工作中目的性严重缺乏的现象,工作质量难以保证。甚至在实际工作中,面对问题,工作人员第一时间并不是想着怎么解决,而是选择逃避,环境管理工作难以正常开展[3]。

3生态环境大数据助力环境管理转型的策略

3.1生态环境大数据的信息聚合。环境保护系统中有多个不同的部门,各个部门所担负的责任也不尽相同,因此导致各个部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也不尽相同,生态环境数据多元化是环境管理工作中最重要的特征[4]。现阶段,每个工作部门采用的数据采集技术五花八门,其对环境数据的编码标准也不尽相同,无法及时地共享和对接所采集到的环境数据,使数据资源的利用率受到了严重的影响。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是对当下局面作出改变的重要举措,高度整合分散的数据信息,提供可靠的数据源为环境管理工作提供保障。生态环境大数据能够更加快速地采集数据,并在此基础上整合了原有对于环境的要求,实现跨部门的信息数据整合。在利用生态环境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过程中,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充分保障各个部门工作职能得以充分发挥,并在此基础上实现对其他部门工作的协同,针对气象部门以及水利部门的数据信息对环保相关的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聚合化的信息数据发展趋势能够从内部解决环境管理数据复杂、繁杂的问题,充分保障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利用效率。

3.2建立环境管理新要求。作为当下推动环境发展的一项重要目标之一,生态环境大数据建设的意义重大。但是,我们应当意识到,我国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设并不是一帆风顺,更多人片面地以为大数据的建设需要互联网的支持,简单地将其认为是一项新技术。但是生态环境大数据的建立并不仅仅是技术上的问题,而是思维上问题,利用生态环境大数据开展环境管理工作的问题不在技术上,而是在于管理理念。大数据形成发展的必要就是数据上的思维方式,要充分参照当下已经形成的环境管理方式对数据管理方式进行考量。因此,相关部门应当更加高效地整合数据资源,建立数据信息共享平台,保障各类生态环境信息得以流通,充分发挥数据信息的作用,保障环境管理的效率以及质量,引导环境管理工作向着高效化转型。

4结语

环境管理范文2

虽然我国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多年,但这项制度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对生态环境空前重视的新形势下,应强化这一制度的施行。本文从强化许可证制度优势、促进持续性达标排放、整合相关法规制度三个方面探讨了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必要行、可行性与实效性以及新的定位策略。

关键词:

排污许可证;环境管理;新定位

1引言

当前,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我国已经实行了20余年。但是,长期以来,该制度的施行仅限于试点的省份。而且,在这一制度的施行过程中,对有关行为的限制还局限于排污的申请登记与总量控制方面,其在限制污染物排放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并不明确。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下,可对产权进行明晰,从而减少交易的成本,解决因产权不清晰而产生的外部性与搭便车等问题[1]。在我国,治理污染的很多制度都是在特定历史时期形成的,有其阶段性的针对性,多项制度之间的衔接和联系不够紧密。在此情况下,进一步强化优化排污许可证制度,并以此为契机对制度体系进行整合,可以有效解决制度之间的矛盾问题。当前,我国大气污染、水资源污染等形势严峻,这对发挥排污许可证制度作用提出了新要求,即不但要对排放问题进行控制,还要做到持续性的达标排放。全面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有利于整合我国存在的繁杂松散、高成本、低效率的政策制度,从而提高管理效率,增强管理效果。

2进一步强化排污许可证制度的优势

在排污许可证制度下,企业排污必须以购买排污许可证为前提,为有利于实现排污收费和排污权交易之间的协调互动。当前,对于建设项目进行环境管理的制度,主要有环评和三同时。在环评中,对项目建成后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按照排放有关标准、企业生产工艺以及当地环境容量提出环境保护要求。按照这一要求,三同时对建设施工是否符合要求、环保方案有没有落实、周边环境有无影响与恶化等进行检测与验收,并给予评价。验收通过以后,政府才予以发放排污许可证。未通过的,按照要求进行整改合格后才予以发放许可证。企业获得许可证后方可投入生产,在生产阶段由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管。在这里,环保与三同时制度为企业设定了准入的条件,也使排污许可证发挥了生产合法性的证明功能,使环境管理更加具有可控性[2]。在排污许可证中,详细规定排放的问题、浓度等具体指标,这是环保行政主管部门进行监管的重要依据。当前,在环评与三同时制度执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先建后评,项目设计不执行有关要求,项目建成后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等,因此,需要排放许可证作为法律文件对企业行为进行准入性和持续性的管理。

3通过排污许可证制度实现持续性达标排放

在大气环境治理中,其目标应确定为改善空气质量,强化公共福利,保障公众健康,提升生产能力。对于大气排放的管理与控制,其工作的核心应为确定排放标准,使排污许可证制度在排放管理方面发挥作用,一方面在总量控制的前提下对排放权进行分配,另一方面还要重点关注排污的持续达标。在我国的环境管理工作中,对于年均数据关注较多,而对于日均数据或时均数据则重视不够。目前,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经把排污许可证制度当作控制固定污染源排放的重要政策手段。实施许可证制度,把排放源须遵循的标准和法规进行整合,使排放标准具体化、可操作化,有利于环境管理的规范化,有利于实现污染源的持续性达标排放。在美国,许可证把所有的适用法规要求包含了进来,其中有排放标准、排放限值、达标举证、达标计划、监测要求、检查要求等,这为排放源遵循有关法规和政府进行监督提供了可靠依据。按照目前我国的法规,在排污许可证目标的界定上,还是以控制总量为主,对于持续性达标排放没有作为重点。依据当前的排放标准,也不能清晰对“达标”进行界定。因对污染源的监测没有统一的技术规范指导,故不能保证排放源与政府监测的数据完全一致,有关部门对企业的监查与处罚也缺少准确的依据,导致管理上不统一、不规范。实施许可证制度,在大气质量管理方面,要以大气总体质量的改善为终极的目标,不局限于控制总量,而是通过实施许可证制度,对排放源从建设到使用的全过程的排放进行控制,从每一个环节上降低污染。

4围绕许可证制度整合相关法规制度

对建设项目的全过程进行环境管理,需要一个复杂的制度体系为支撑,这个体系应立足于全局,形成相互协调、完整严密、可操作性强、运作高效的制度系统。实施许可证制度,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作为日常管理的手段,它不仅发挥“许可”的功用。在许可证制度实施过程中,可将其进行制度性设计,在制度体系中把排放标准作为核心,再捆绑其他的法规政策,如环评、三同时、监测方案、排放收费、环保监管、排放口管理、环境统计、达标识别、排放标准、排放申报等,从而形成一个综合的、整体的制度体系[3]。其中,将环评、三同时和排放申报作为发放许可证的必要条件,不达到标准不予发放,那么其生产经营行为也失去了合法性,这对环境管理来讲具有较强的确定性。这也有利于使排放企业更具警觉性与责任感,加强自我监管,从而降低由于环境问题而付出高昂成本。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排放单位所提供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具备了这些内容,排污许可证就不再是“通行证”,一通无忧,而对于排放单位全过程的行为形成了制度约束,使排放单位更具法治意识。

5结语

在我国的排污许可证制度实行上,一方面尚未得到普遍性推广,一方面对持续性排放的关注不足,致使其发挥作用有限。在当前污染治理形势严峻,大力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要高度重视排污许可证的现实重要性。要进一步强化这一制度在政策法规体系中的地位,发挥其优势,并通过实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持续性达标排放作为关注的重点。同时,以排污许可证为核心,对相关的政策法规制度进行整合,增强对排放监管的实效性与连续性。

作者:李春霞 单位:宝安区环境保护和和水务局

参考文献:

[1]宋国君,韩冬梅,王军霞等.中国水排污许可证制度的定位及改革建议[J].环境科学研究,2012,25(9):1071~1076.

环境管理范文3

关键词:环境管理制度;转型;对策

为了能够充分的满足新形势下对于环境管理的要求、提高现代人们环保意识以及生态化城市的发展,因而针对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制度进行转型是现代环境管理能够顺利进行的主要方式。在环境管理制度实际进行转型的过程中会出现诸多问题,例如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管理人员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不仅会对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型造成影响,同时也会对促进现代城市生态化发展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就需要针对现有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对策。

1环境管理制度转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

环境管理体系不完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在城市中的环境管理体系都会出现分散管理的情况,相关部门也没有针对城市内所有区域的环境管理单位实施统一管理,这样就会导致环境管理的体系无法发挥出自身实际的作用。其次是目前在部分城市中环境监测的信号覆盖率较差,这使得相关管理人员在针对部分区域的环境进行管理的过程中,无法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相应环境进行管理。最后环境管理工作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会出现因信息收集、结果比对、实际分析以及处理结果等方面工作管理不足而导致实际环境管理工作出现受到影响,最终就会造成城市环境管理的工作无法正常开展。

1.2管理人员能力不足

在现代城市中环境管理工作能否顺利开展主要取决与管理人员的能力与水平,但在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制度在转型的过程中会因管理人员能力不足而导致出现问题,最终会对城市环境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较为严重的影响。首先在城市环境管理部门中的相关人员的工作意识较为缺乏。因为在有些城市中环境管理部门的主要思想是重发展轻环保,这一思想不仅会对实际工作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同时也会影响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最终就会导致环境管理制度转型在进行的过程中出现问题。其次是管理人员的综合能力不足。管理人员综合能力不足主要体现在管理人员在针对收集的信息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中会出现分析结果不准确的情况,同时管理人员在针对设备进行操作的过程中会出现运用设备经验不足或操作不当的情况,这样就会导致环境管理工作在进行过程中出现诸多问题[1]。

2新形势下环境管理制度转型的有效对策

2.1完善环境管理体系

在目前新形势下,为了能够使现代城市中的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型工作井而有序的开展,所以就需要充分的完善环境管理的相关体系,以便能够为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型工作起到一定程度上的推动作用。首先需要针对城市环境管理部门内部的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因为在环境管理制度实际转型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分散管理的现象,因此就需要制定出统一管理制度,针对城市各个区域内的环境管理单位进行统一管理,例如将城市所有区域内的环境管理制度实施统一,针对现有的内部运行机制进行完善,并在原有制度的基础上增加奖罚制度,还可以根据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情况适当的给予奖励或处罚。其次需要针对城市中信号覆盖效果较差的地区进行完善。信号覆盖情况较差会对环境管理实际工作的开展造成影响,因此就需要将城市中信号较差的区域进行信号覆盖,并在信号较差的区域设置定向天线、铺设光纤以及安装信号接收器等,这样一来就可以使得在对该地区的环境进行管理时提高互联网在区域内的使用几率,最大程度降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压力。

2.2针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培训

为了能够确保环境管理制度的转型工作顺利进行,就需要针对城市环境管理部门中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培训,以此来提高管理人员在日常工作中的实际能力。首先需要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进行培训。由于传统社会更加注重发展而忽略了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保护,而且不断的开发与建造也会对周围的环境造成损伤甚至是较为严重的环境污染,因此就需要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意识进行培训,为管理人员树立正确的工作意识,并针对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进行监督,以便能够提高管理人员的实际工作能力与工作效率。其次需要针对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进行培养。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创新与发展,使得在城市环境的管理工作中也会应用多种互联网软件与先进的设备,但部分管理人员会出现软件与设备操作不当或操作能力不足的情况,因此就需要根据相关问题对管理人员开展有所针对的培训工作,从而对管理人员的操作能力进行全面培训,以便确保管理人员在实际环境管理工作时可以将设备与软件应用到相应的位置,从而能够发挥出设备与软件的实际作用。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由于在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制度转型的过程中会存在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不仅会影响到实际转型工作的顺利进行同时,也会对城市环境的管理工作造成影响,因此在针对实际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过程中就需要制定出相应的有效对策,例如完善环境管理体系、针对管理人员的能力进行培训以及加大对于环境管理工作的扶持力度等方式,以便使得新形势下的环境管理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环境管理范文4

部分高校在本科课程设置中已经开展过与《环境管理系统工程》相关的课程,与本科教育不同,研究生的教学内容不能局限在一本教材上,要开阔视野,博览群书,同时在理论知识和知识结构上都要有所丰富和发展,这就要求理论教育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要有别于本科教育。一方面部分学生对这门课程有了一定的了解,具备了一定的基础,如果再一味地灌输讲解,一则浪费时间,二则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另一方面生源所在高校不同,教师不同,授课侧重点不同,所以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也不相同。为了各取所需,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吃透,理解得更深入、更全面,我们在教学中采取“三化原则”的教学理念,即“讲授的知识全面化,应用于实践的知识重点精细化,理论讲授形式多样化”。采取学生为主导,课堂教师讲解为辅助的授课方法。在学习环境管理体系基本术语和环境管理体系审核的基本概念时,我们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的参考书、制作PPT进行课堂讲解,别人讲过的知识,不允许第二个人重复。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对重点部分提出疑问,引发学生思考,如有争议进行小组讨论。这种授课形式既能查缺补漏,又能照顾全面。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法比大课堂上教师一言堂的传统授课方式效果要好得多。不仅锻炼了硕士研究生能通过阅读、检索等手段,利用图书、媒体、期刊、报告、计算机网络等一切可能的途径获取本领域相关信息,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从理论到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对环境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社会对高校培养出的环境工程硕士研究生的个人素质包括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2011年,我国为满足社会和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在各大高等院校进行全日制专业硕士的培养工作,目的就在于和学术型硕士区分出来,不在着重于学术上的研究,而是致力于和社会的接轨。环境工程领域的专业硕士主要是面向政府环保部门及其他各行业企事业单位的相关部门的环境工程领域。这要求环境工程的专业硕士必须基础扎实、素质全面、工程实践能力强并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理论知识体系的学习目的就是在实践中应用。所以培养工程硕士一定要注重于实践能力的培养。

1.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与本科生只注重基础知识的教育相比,硕士研究生的教育侧重点是注重对利用所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解决社会和专业领域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也就是专业实践能力的培养。尽管课时和授课场所有所局限,但培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的专业实践的应用能力,是我们教学过程中的一大重点。在授课过程中,我们注重学生发现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的培养。力求将知识融会贯通,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用以促学”。例如,学习环境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时,离不开对基础理论的阐述,但理论需要服务于实践,需要围绕应用性展开。我们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引入大量经典案例,尤其是社会生活中发生的显著案例及其环境保护法中常见的法律法规实践问题,同时和国外发达国家环境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相比较。反思我国环保法的缺陷,这样学生不仅系统学习、理解掌握这些法律法规,同时还能理论联系实际,更能从本质层次上剖析问题。即使这样还不能保证课堂上面面俱到。为了查缺补漏,我们聘请市环保局做环评的工作人员,为我们介绍环评流程,开阔了学生视野。我们在学习环境管理体系认证的时候,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分别模拟企业管理人、内审员、第三方认证机构等角色,进行认证的模拟实践,提高工程专业硕士的培养质量。让学生熟知内审和认证的整个过程……通过这一系列教学活动的开展,大大激发了本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采用这种快速有效的教学方式培养出的硕士研究生具备环境工程的专业能力和素养,完全具备就业的基本条件。

2.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硕士研究生的创新能力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国家创新体系的发展和建设。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一直都是国内外教育界侧重的研究课题。对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更应该体现在教学过程中。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锻炼,引导学生运用掌握的丰富知识,通过探索研究,运用创造性的思维,使学生独立地分析、解决实际问题,进而锻炼培养学生攻关新课题的创新能力。传统的一言堂,教师为主体,学生被动地听课,不利于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不利于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必须要打破原始单一的教学模式,探索尝试有效的教学形式。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说过,“能正确地提出问题就是迈出了创新的第一步。”在课堂上我们将案例、问题、项目和课题引入教学内容中,通过对其分析启发学生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在课后自己查找资料,参阅文献,分析问题,最后提出对策,设计解决方案。通过课堂上启发学生在环境工程学术领域中的求知欲望和创造性思维,培养了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交流能力。例如我们在学习企业管理运作的相关知识时,对于企业如何在生产过程中节约成本;怎样对环境零污染零负荷,企业开发用新能源,建立绿色化工的新途径……启发学生思考,让学生产生新思想、新理念、新制度或者新的组合形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有需求的学习和研究。从一个问题为中心,从一个目标出发,运用多种方法、知识或手段,从不同方向、角度、途径找到一个最合理的解决问题的创新思维。

三、增强环保意识,强化责任感

近些年,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也日益严重。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强调要实现国富民强,必须要守住“绿水青山”,提出“建设美丽中国”的概念。作为未来社会环保工作者的主力军———环境工程专业硕士更应该注重环保意识的培养。环保意识是一个地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对环保生态环境的认识、态度、习惯和行为。是为实现人类与生态环境协调均衡良性发展,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是一种积极进步的价值观,也是现代社会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刚从大学生本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可塑性强,作为环境工程专业对学生加强环保意识的形成,对全社会的生态环境问题可能产生很大的影响作用。要重视培养大学生拥有高度的责任感和高环保素质,他们的环境保护意识的强弱,直接关系到中华民族的未来,也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在教学中要引导渗透,通过课堂引导,让学生意识到环境恶化的严峻性,强化保护生态环境的整体意识,培养学生将来做环保工作者的责任心,激发学生积极投身到环保工作中的热情。例如,课程中涉及到雾霾对空气的污染,提问为什么空气污染变得这么严重,为什么人们以前没有意识到?采用什么方法治理更好?让学生意识到,无论社会如何进步,经济如何振兴,都不可以以环境的恶化为代价换取经济的增长。保护环境,人人有责。充分运用法律、技术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加大环境监督管理。同时对比发达国家环保法的相应条款,引导学生产生环境保护和治理的紧迫感,认识到保护环境任重道远,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保护环境是当代青年的责任,我们人类只有一个地球,环境质量的好坏,关系到人们生活质量的高低。保护环境就是保护我们自己。

四、结语

环境管理范文5

1.1硬件电路设计

现场智能管理系统主要由嵌入式单片机(STM32F20x系列)、数据采集(含液位电力参数,环境参数)、输出模块、GSM通信模块和人机界面(HMI)组成。嵌入式单片机是现场智能管理系统的核心单元。STM32F20x系列处理器是基于工作频率高达120MHz的高性能ARM-M332位RISC内核,整合了高速嵌入式存储器,Flash存储器和系统SRAM的容量分别高达1M字节和128K字节和高达4K字节的后备SRAM,以及1个32位多AHB总线矩阵的增强型I/O与外设,带有3个12位ADC模块、2个DAC模块、1个低功耗RTC、12个通用16位定时器和2个通用32位定时器。数据采集电路:采集液位传感器、电流互感器、电压互感器数据,经转换电路转换成适于单片机模拟端口的电压值后才能送到单片机,并做相应的量程转换;温、湿度采用高精度DS18B20单总线数字传感器,直接接入单片机I/O端口,减少转换电路。输出模块:将单片机输出的控制信号放大,以驱动相应的执行机构,即含水泵、风机。其中排水装置2套,以提高排水效率。GSM通信模块:实现通信链路的链接,短信数据的收发。人机界面:实现对人机交互功能,采用LCD液晶显示,支持全中文显示。

1.2软件设计系

统软件主要由主监控模块、短信报警、数据采集,控制输出、设备健康监测、系统设置功能等。各模块的具体功能如下:主监控模块:主监控模块负责整个系统的实时输入信息的处理,并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进行各种信息输出:短信报警,自动启动排水泵,系统自检,工作模式切换等工作,对所有应用功能模块起到协调管理的功能。短信报警:当水位传感器或水位开关检测到配电房发生积水时,发送短信给运维人员进行短信报警,通知工作人员当前配电房内的险情。数据采集:当远程网络监控功能开启时,系统则会把实时采集到的当前的各种外部设备状态信息和积水情况信息实时发送给远程监控主机,供组态软件监控使用。控制输出:

(1)自动模式时,根据水位传感器采集到的液位数据,根据控制逻辑判断是否启动排水泵进行排水。

(2)在人工干预模式工作室,工作人员可以代替系统的主监控模块进行系统的各种操作:启停水泵排、风机、强制降温除湿等功能。设备健康监测:对设备的工作状态或故障情况进行定期检查,并在检测到故障的时候通过短信或其他通信方式向工作人员进行报警。设备健系统设置功能:此功能模块用于设置系统运行必须的各种参数:工作模式(自动模式和人工模式),报警方式,报警短信文字信息设置,网络通信线路选择,电话号码及权限管理等;

2后台管理系统

后台管理中心由PC机及管理系统软件组成。通信信道采用移动运营商提供的网络,接入方式为以太网,大大提高了通信速度,采集数据量较大,可考虑采用多个IP地址进行传输数据。整个监控中心的管理软件可采用可视化高级语言VB、VC、C#等为开发设计语言来进行程序编写,结合数据库格式存储数据;也可以采用市场成熟的组态软件进行简单二次开发即可实现管理功能。

3结语

环境管理范文6

关键词:环境管理学;案例教学;案例库建设

由于人类的工业生产活动导致生存环境不断恶化,我国的各大院校相继开设了环境科学专业相关课程。鉴于西方发达国家工业化过程出现的包括“环境八大事件”等严重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尽力避免重蹈西方国家发展的老路,然而由于我国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求与落后的生产力极不相匹配,为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在两个“一百年”内实现全民小康生活的目标,我国以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东部及中部地区率先引进了许多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虽然我们经济取得了飞速发展,但环境问题却变得十分严峻。鉴于这种情况,我国坚持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引建设美丽中国,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构建生态文明体系和全面推动绿色发展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作为培养我国环境人才的专业课程之一的环境管理学其教学方法也应该在生态文明思想指引下与时俱进!

1环境管理学课程的教学现状

1.1环境管理学的课程特点。通俗地讲,环境管理学是一门让我们人类如何管理好自己的行为同时也管理好我们的生态环境的课程。本课程重点论述我国环境面临的问题以及我国采取的一系列环境管理政策措施,课程的根本任务是通过教育人类改变旧的环境观、旧的经济发展观来调整人类的环境行为从而达到保护、改善我们生存环境的目的。由于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时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然而,教材的内容显然跟不上时代的变化,有些内容过于陈旧,有些教材中材料所选取的案例结果与现实情况不一致[1]。由于该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传统的“说教式”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教学内容几乎没有深刻理解,产生的教学效果非常有限。在对本科生授课的过程中发现学生难以对课程进行热情主动积极地学习。但同时,有的教材如《环境管理学》(第三版)教材中给出了很多“阅读材料”,而且每一章的末尾部分还给出了许多“思考与讨论题”和课后“练习与实践题”供师生参考[6],这些内容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教材知识的掌握理解,同时“阅读材料”对师生扩展专业知识,进行案例教学都是十分有利的。

1.2传统教学方法的优缺点。目前《环境管理学》的课堂教学方法仍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往往是被动接受知识,教师在授课的过程中没有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和时间,教学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然而,多媒体教学虽然可以在规定的时间内向学生传递大量的教学内容,以及通过图片、声音的形象展示来辅助学生理解和记忆的优点。

2案例库教学

2.1案例库教学的必要性。自21世纪初源自美国的案例教学法问世以来得到了迅速发展,在我国各学科的教学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一个优秀高质量的案例库是决定案例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如何取得质量好的案例是各教育者十分关心的问题。随着案例教学在我国的普及,一线教师希望授课时能方便地从案例库中选取授课需要的案例进行教学,虽然在以往的授课过程中,教师也有使用了案例教学,但是这些案例都比较零散,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的案例库。

2.2案例选取的原则。(1)系统性:由于环境要素组成的复杂性,环境数据的分布性、集成性以及环境的地域性等特点,导致环境管理案例库必须具有系统性。(2)及时性:环境管理案例一定要有时效性。通过对以往的教学总结发现距离现代时间比较久远的案例对环境管理教学的效果不是很好。可以依据授课的日期选择网络上、广播电视里播报的当时比较热的环境事件进行案例教学,例如每年的环境日、每年的“双十一”网上购物节所产生的快递量、包装垃圾、垃圾分类等,尤其是当前大家关注热点的环境问题都可以与学生产生共同的语言,在教学的过程中会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3)本地可得性:在收集环境管理的案例时,案例往往取自全国各地,这样做首先是考虑实现案例库中案例来源的系统性和丰富性。

2.3案例信息的来源。环境管理案例基本有以下两种来源,第一种是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放的视频文件,这种类型的案例往往是比较典型的案例,中央电视台播放的案例取材料也比较广泛,有全国发生的,也有世界上其他国家发生的,它的教学效果相对文字案例来说比较好。第二种来源是从地方卫视播放的与环境保护、生态建设相关的节目中取材,此种类型的案例也比较新,其依据是案例的本地可得性来搜集。

3结束语

环境管理范文7

关键词: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建议

一、引言

1.环境管理会计的概念介绍。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指在企业经营决策时把环境成本和环境绩效考虑在内,当企业环境管理系统的财务、非财务信息输入企业时,环境管理会计通过环境成本管理与控制、环境投资决策、环境绩效评价与环境预算管理四个体系的分析后,输出对利益相关人有用的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分析。环境管理会计的应用是基于以下三大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经济的外部性理论、环境资源价值理论。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既有利于环境管理的完善,又有利于管理会计体系的发展。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最早发展于发达国家,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推动了环境管理会计的发展,于1994年公布的《利益相关者行动议程:工作室对环境成本的会计与资本预算的一项报告》成为环境管理会计最早的重要文献,于2002年5月,其与特勒斯协会合作建成了“环境管理会计国际网站”,为国际上研究环境管理会计的机构、学者提供了大量的信息。我国环境管理会计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在1994年7月可持续发展战略提出之后,国内越来越多的会计学学者将研究的方向转移到了环境会计方面,其中开我国环境会计研究先河的是葛家澍、李若山发表的《九十年代西方会计理论的一个新思潮—绿色会计理论》。2.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必然性研究。在20世纪60年代,欧美经济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然而经济发展的初期多是以资源的高投入为代价,这种发展模式导致了一系列危及人类生命安全的环境污染问题,如1952年的“伦敦烟雾事件”等世界八大公害事件,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后,部分企业、政府部门及学术界开始关注企业经营活动与环境责任的问题,环境管理会计营运而生。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尤其在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绿色壁垒”阻碍了我国产品的出口,多方压力促使党在2015年9月政治局会议中审议通过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指出要运用经济杠杆进行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的市场体系。政府等监管机构为了有效地避免“公地悲剧”的发生,以外部环境成本内部化的方式激发企业采取环境保护措施。从企业的角度来看,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使其必须向利益相关者披露财务信息,同时企业承担必要的环境责任成为社会需求。宏观的绿色经济发展方针指导着企业利益相关者的个体行为,如投资者要考虑企业的盈利、发展能力,同时要关注投资的风险,然而企业是否持续经营与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联系紧密;消费者的绿色消费理念也推动着企业环境责任的承担。面临着来自宏、微观的需求,企业为了合法生存与竞争,为其提供决策依据的管理会计需考虑环境因素,环境管理会计可以在利润与环境中做到平衡。

二、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研究

1.外部监管力度小。政府部门多采用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的社会贡献,没有考虑环境因素;监管范围窄,多集中在重污染行业。我国的环境保护法律机制仍需完善,法律违法惩罚力度不够,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建立具有选择性,没有上升到法律层面。2.理论研究不充分。于2012-2016年间发表并被知网收录的文献中,以“环境管理会计”为关键词的文献只有113篇,我国对于环境管理会计的研究集中于对国外相关文献的总结和归纳,其侧重点在于对环境成本、环境管理会计应用现状方面,学术界的理论研究较少基于我国现有会计发展现状。由于环境管理会计是环境会计在企业内部的应用,企业处于自身商业机密的考虑一般不会对外公布企业管理会计信息,理论研究的数据很难获得。3.企业践行能力不足。企业承受较小的环境信息披露压力,披露的信息也较多集中于积极信息,对环保负面影响披露不足,Anbumozhi和LIU在2009年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的环境信息披露属于披露初期,披露情况较差,只有60%的企业有披露信息。国有企业施行环境管理会计主要是基于自身利益与发展,并不是从承担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去主动落实环境管理会计。国内较多企业把建立环境管理会计系统看成是一项额外支出,未意识到环境问题的事后成本大于事前防范成本。我国企业的管理层对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的环境管理方法等方面认识还较薄弱,企业多是被动选择环境管理策略,例如在我国能源行业,环境会计信息披露多采用补充报告的形式;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的生产经营同时受到证券市场监管部门和国有资产监管部门的双重控制和管理,国家要求该类公司披露环境行为,但是其他上市企业一般不会披露非财务信息,没有进行环境管理会计核算的强烈愿望和需求;多数企业对于ISO14000指标也只停留在了解的程度。我国企业的财会人员多注重财务信息,对非财务信息尤其是环境成本等物质流信息关注不多,会计信息与环境决策的相关性较弱。即使有管理会计人员,但也多集中于传统的生产经营活动,对环境管理方面知之甚少。同样企业环境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清楚各种能源、原材料的实物消耗,但是不一定知道这些资源在会计记录中如何反映。

三、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对策研究

1.完善环境管理会计法律法规。我国环境管理会计法律涉及到环境法、经济法、会计法,是环境资源保护法律的重要组成部分,环境法律制度促使企业从以经济利益为中心走向关注社会总体利润。我国应借鉴美日环境法律体系的经验,强化以政府职责为本位的观念。同时建立日益规范的环境管理会计准则,使企业在确认、计量、报告环境信息时有“据”可依。2.发挥政府、非政府组织的监督作用。政府在环境管理会计发展中应承担引导、监督的责任,张亚连等人的调查研究表明认为政府压力是企业编写环境报告动因占78.7%,由此可见我国环境管理会计发展处于初级不自觉阶段。我国可以借鉴国外的发展经验,如使用税收优惠政策和政府补贴政策来刺激企业采取保护环境措施。政府部门在督促环境管理会计实施中更要加强监督、惩治力度。同时与已经施行环境管理会计的企业合作,构建网络平台,为环境管理会计理论研究者提供更多更真实的研究数据源。政府、市场、社会公众会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所以NGO在监督企业环保方面同样发挥着重要的作用。3.提高企业的自觉意识。3.1企业文化的树立。20世纪70年代掀起的保护环境的浪潮促使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转变原有的生产经营理念,树立更加符合社会健康发展要求的企业文化,这有助于环境管理会计的完善、发展。企业特别是重污染企业应该树立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文化,在各环节秉承“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再生化”的“4R”原则。以社会责任为主导的企业文化督促着企业把环境因素考虑到财务信息中,环境管理会计成为企业进行内部监督、战略实施计划的有效手段。3.2管理者的引导。管理者是企业战术层面的制定与监督者,环境管理会计是企业内部会计,没有法律强制性要求,其实施与否与管理者的认识能力有关。不论来自企业文化的压力还是管理者对企业经营环境的判断,这些都促使企业建立完善的内部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对外的环境会计信息披露体系,以提高企业竞争力、提升企业形象。管理层可借鉴日本等优秀企业的经验,完善环境效率指标体系,建立一整套环境收益与环境符合的评价标准。3.3提高会计人员的水平。企业应该根据自身的需求对会计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比如说需披露环境信息的上市能源企业应做好会计人才定向培养,在具备基础会计知识的同时提高自身的专业适应性。同时可与高校教育配合,做到人才定向培养与输送。

四、结语

环境问题已逐渐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企业也必将由被动转向主动地承担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在国内外保护环境的政策倡导下,我国企业建立环境管理会计体系已为必然趋势,我国学术界、政府、企业需要认清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现状,同时在当今大数据时代下合理利用资源,完善我国的环境管理会计体系,推动企业、社会的和谐发展。企业也应该重视环境管理会计方法的应用,主动承担起保护环境的社会责任,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卢昭.社会责任下的环境管理会计[J].财经界(学术版),2015,12(24).253.

[2]干胜道,钟朝宏.国外环境管理会计发展综述[J].会计研究,2004,10.84-89.

环境管理范文8

【关键词】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

现代化社会的飞速发展,为我国的社会生产以及人民生活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越来越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是全世界的发展趋势,党的十八大召开,确立我国新的生态强国建设发展目标,对民生工程建设提出新的指导观念,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期间,如何优化其环境管理水平成为重要的研究课题,针对其环境管理的发展特点、现存问题的深入分析,本文提出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的优化对策。

一、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概述

环境保护是我国的重要基本国策,在国家的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必须要加强对各项工程的环境管理优化,水利工程的建设与发展为社会生产、农业灌溉以及居民日常生活用水带来极大的便利,水利工程建设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加强对环境管理的重视,首先是国家生态强国目标建立的要求,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实践措施,对于水利工程环境管理原则国家已经制定出关于环境保护与水土保护的相关法律法规,对工程建设期的环境管理是政策、规章的落实措施;其次,水利工程在建设的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伤害是不可忽视且不可逆转的,需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期不对原有的生态环境产生破坏是工程建设的底线;最后,从时间上看,水利工程的建设具有建设周期长,但使用周期更长的特点,在进行工程建设的过程中对于环境造成的伤害,将会在日后的水利工程应用过程中逐渐显现,因此必须要在水利工程的建设期间进行环境管理的严格管控,排除一切生态破坏风险。

二、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的特点

1.管理复杂性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中,具有的特点是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任务量大且集中、工程建设的人员涉及过多、占地面积较大、施工设备较多等多方面的特点,这些特点为工程附近的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都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为工程建设期的环境管理带来不可忽视的复杂性。除此之外,在水利工程建设的过程中涉及到的环境管理目标既包括短期的工程设施建立、拆卸、噪音、粉尘、废渣等短期环境影响管理,还包括工程建设将对附近水域以及生态造成的长久不利影响管控。

2.管理具有局域性

全国的水利工程建设特点具有地域性的差异,在建设期的环境管理过程中也存在着操作上的局域性,不同的水利工程对附近的生态环境影响、附近的居民社会环境影响具有差异性,环境管理涉及到的干扰因素也具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差异。在这样的差异性影响之下,对环境造成的有利与不利影响也有众多的不同之处,因此,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管理具有局域性,需要做到因时制宜、因地制宜。

3.管理具有多样性

在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环境管理上还具有多样性,环境管理的实施手段具有多样性,其中包括:法律手段,是指对环境管理的立法与执法管理,通过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进行环境管理的强制性管理手段;行政手段,是指在对工程涉及到的环境保护政策、标准与技术上的规定与指令性管理;经济手段,主要是指对水利工程建设中损害环境的企业进行严惩,对积极进行生态保护与修复的施工企业予以奖励;技术手段以及宣传教育手段等多种不同的实施措施。水利工程的建设期环境管理过程中,通常来说,都是多种管理手段交叉应用,通过不同管理手段的结合来强化工程建设的环境管理对策愈加完善与系统化。

三、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存在的问题

1.环境管理力度弱

在水利工程的建设过程中,对于环境管理的实施力度不足是首要存在的问题。首先,政府部门缺少专业性的水利工程环境管理规章制度,不够重视水利工程建设期对环境造成的影响,忽视环境管理的重要价值;其次,在工程的建设过程中水利工程施工单位过度追求经济效益,严重忽视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环境管理程序在水利工程建设期间的缺失;最后,是社会各界对水利工程的关注都落在其质量管理上,缺少全民环保的意识。

2.缺乏系统化的环境保护体系

水利工程的建设期质量管理缺少系统化的环境保护体系,在现有的环境管理程序上,内容繁杂、混乱、具有不规范的缺点,在管理的细则中缺少对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渣、噪音等影响,同时缺少工程建设期对大气污染、水源污染等多方面的细节环境管理规定,导致在管理的过程中缺少规模性的管理程序、专业化的管理手段,严重影响环境管理的作用与优势发挥,不利于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不利于生态水利工程建设与发展。

3.现场环境监管力度不足

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现场环境监管力度几乎形同虚设,没有发挥该有的作用,对于工程造成的生态环境影响处于忽视的状态之中,现场监督管理的形式化不仅仅表现在水利工程建设的环境管理部分,同时对于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忽视,工程建设的现场环境管理完善程度将严重影响工程建设的每一步衔接效果,水利工程的环境管理承担着保护与改善人类居住环境的重任,必须要予以足够的重视与实践措施应用。

四、水利工程建设期环境管理优化对策

1.加强生态水利宣传力度,强化水利工程的环境保护意识

在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环境管理优化过程中,首先要加强对生态水利工程的宣传力度,提升社会各界对水利工程环境保护的意识,加强公众舆论在水利环境保护过程中发挥的作用。政府要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对人类生存环境可能产生的重要影响,必须要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生态保护的重要性与艰难性,促进社会全体成员参与到环境管理的监督任务之中。在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环境管理意识提升过程中,需要加强对可能造成的或已经造成的不利影响进行宣传与调查,提出明确的批评与惩罚,并进行及时的社会通告,提升环境管理的透明公开程度。通过树立典型的方式来增强环境管理在施工团队与人民群众心中的认识,并针对已经产生环境负面影响的工程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弥补工程建设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扩大环境管理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同时,需要加大在工程建设期的执法力度,维护工程建设的稳定,在进行环境管理的过程中强化政府各部门之间的联合执法行动,全面清除工程建设可能存在的生态隐患,提升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安全。

2.完善工程建设期的环境保护体系

水利工程建设期的环境管理优化对策需要提升对环境保护体系的建立与完善,提升水源污染的环境控制,根据国家标准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对施工队附近的水域进行水源检测;提升对大气污染的控制,在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要做好粉尘排放管理,控制污染源头,排查原材料在运输与使用的过程中是否进行规范性的掩盖;提升对噪声污染的管理,根据国家的施工噪音管控标准,检查施工团队是否对可能产生噪音的设施进行降噪处理,排查工程建设对附近居民生活的影响;提升对废渣、废水排放的管理,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会产生废物,对于废物的排放是否符合标准,不可随意丢弃,严格检查工程建设过程中废渣、废水的排放对附近环境的不利影响;提升对水土流失以及乱砍乱伐现象的严格管控,在工程施工建设中,要提升对河道护坡的建设管理,防止水土流失现象的产生,加强工程建设中对附近植被的砍伐现象予以严格管控。在进行环境保护体系的建立过程中要加强对工程建设的多方面细节排查,并将应有的管理办法进行联合管理,提升管理的效率与系统化。

3.提升建设期的现场监督管理功能

在新时期的水利工程建设中,对于环境管理的优化办法,需要加强对现场环境监督管理的制度优化,建立现场环境监督部门,对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程度进行实时的监察,才能保障工程建设的生态保护程度。目前来说,我国的大部分水利工程建设期都缺乏环境管理的监督程序,在其优化的过程中,可以与现场质量监督形成统一协调的体系,减小工程监督的繁琐程度,建立完善的现场工程质量以及环境保护的监督管理制度。制度的建立与实行需要加强政府的宏观调节管控能力,建立相应的考察标准,将工程建设对环境的破坏以及保护程度进行实时的记录,面对不达标的工程必须予以重惩。在现场监督管理制度中为水利工程的企业以及施工团队建立积分制度,工程建设质量与环境两者相结合效果进行积分的累计,面对屡次不合格的工程项目,要对其工程建设团队进行整治,对水利工程进行专业化管理。现场监督管理不仅仅应该存在于水利工程的建设期,还需要对工程前期准备以及工程最后验收形成协调,促进水利工程的相关企业对环境管理引起足够的重视,强化企业对生态水利工程的认识,不仅有利于水利工程的环境管理同时有利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可以借助新时期的管理水平推动水利工程建设企业创新发展。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民生建设越来越进步,水利工程的建设也越来越完善,民生工程关系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需要国家、社会以及水利工程的工作人员共同努力,进行工程建设的改革升级,以此促进我国民生建设,从而促进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利工程中的环境管理优化需要针对其特点与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才能做到生态水利的进一步完善,才能保障生态强国目标的稳定有序开展,才能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进步。

【参考文献】

[1]谭必美.浅论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意义及措施[J].中外企业家,2019(01):95.

[2]姜瑞霞.浅论水利工程建设中加强生态环境管理的意义及措施[A].中国标准化协会.第十五届中国标准化论坛论文集[C].中国标准化协会:中国标准化协会,20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