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与化学论文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3-18 18:02:07

环境与化学论文

环境与化学论文范文1

1. 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概况

我院环境工程专业是江苏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共建设点,在招收的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中,大多数学生选读了《高等环境化学》这门课程。研究生的培养目标是毕业后能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工作或担任专门技术工作,而且具备主持较大型科研、技术开发项目的能力。我们学院攻读环境工程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的主要课题方向列于表1。从表1可见,他们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三个方向,研究的内容主要以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脱氮除磷技术、生态区域规划。

2. 课程教学内容与硕士论文课题相结合

与建设理论、循环经济研究、环境污染物分析方法研究等。

从表1可见,大多数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方向的,其次是进行环境规划与管理的,另外还有一些学生是专攻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向的。根据上面的情况,如何讲解此门课程,为他们在结束课程学习后进入到课题研究的关键问题是确定课程的主要内容。为此,我们作了大量的调研工作,并结合研究生的课题研究方向,修改、制定了该课程的教学大纲和讲课的主要内容。由于本课程的教学时数只有36学时,环境化学的内容又是那么多,因此必须进行合理安排。我们把讲解的内容分为六章,每章节的主要内容和教学时间安排见表2。由表1可知,较大部分学生是从事水污染控制工程研究的,他们很需要有关水污染这一方面的环境化学基本知识。我们在这一门课程的教学中就是根据此情况来安排我们的教学内容和时间的。由表2可见,第三章水环境化学的内容最多,共有10节,教学时数为18,占了总学时的一半。其内容包含了天然水的基本特征、主要离子的形成、溶解性气体,酸碱化学平衡、沉淀和溶解、配位平衡、吸附平衡等的基本原理,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氧化还原技术和生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等。

在讲解天然水的基本特征时,我们主要介绍了天然水的存在形式,各种水的主要组成、特点和污染物情况。如湖水中含钙、镁、钠、钾、硅、氮、磷、锰、铁等元素,其中氮、磷等元素引起的富营养化问题是湖泊的主要污染问题。在2007年夏天,无锡太湖发生了严重的蓝藻事件,给无锡市部分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困难。蓝藻出现的主要原因:一是气温比较合适,二是水中的氮磷浓度较高,三是太湖水域水流缓慢,这些都是蓝藻大面积繁殖的必要条件。根据此情况,我们讲解了水体中的异相物质——藻类的基本知识。藻类是湖泊、水库等缓慢流动水体中最常见的能进行光合作用的浮游类植物,有一个明显核。在没有阳光的条件下,藻类将消耗自身体内有机物以满足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消耗着水中的溶解氧。

对目前经常使用的生化法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有针对性地介绍了水体中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表示如下:

CxHyOz+O2—^C02+H20+能量水体中,细菌、酵母菌、真菌等微生物的催化作用的结果使得许多无机化合物的生物氧化还原反应经常发生。细菌等微生物的呼吸过程是在微生物细胞内的各种氧化还原酶和一系列辅酶的催化作用下完成的,有机污染物被细菌等微生物降解的中间产物生成了各种有机酸'这些有机酸在水体溶解氧不足的条件下,将利用较弱的NO;-、Fe3+、Mn4+、SO42-、CO2等电子受体,进行反硝化、反硫化、甲烷发酵、酸性发酵等厌氧过程,其最终产物有CO2和氏0,以及NHhH2S、CH4、有机酸、醇等。在缺氧条件发生的生物反硫化作用可在淤泥、沼泽、排水池中进行。由此引起硫酸盐转化为HS气体的反应,从而产生Cu、Pb、Zn、Ag等金属的硫化物沉淀,以至减弱了这些金属在所在环境介质中的迁移能力。

另外对水体中有机污染物和无机物的的迁移转化机理进行了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水体中有机污染物的污染更为重要和复杂。到目前为至,世界上已有700多万种有机物,其中大多数都是有毒有害的,如排入到环境中会造成环境质量的恶化。而我们对环境中的有机污染物控制和处理还较簿弱,需要我们做很多工作。

水中有机污染物以及农药残留的分析、监测是环境中有机污染物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部分研究生在这方面进行了一定的研究。

从环境科学的角度,土壤是人类环境的重要组成要素。随着环境科学的发展,人们愈来愈认识到土壤环境的复杂性和重要性。土壤环境化学就是研究化学物质,包括各种污染物进入土壤后的化学行为及其影响。包括污染物在土壤环境中的迁移、转化、降解和累积过程中的化学行为、反应机制、历程和归宿。此章重点放在几类有代表性的化学物质,即化学农药(代表土壤中外源有机化学物)、化肥、重金属和固体废弃物的土壤污染化学,并对土壤污染中复杂的化学过程作一介绍。首先,我们介绍了土壤的组成和性质;然后介绍了土壤负载容量或土壤环境容量;让学生对土壤有一个大概的了解。

重金属是土壤无机污染物中比较突出的一类。通过各种途径进入土壤的重金属通常以可溶态或颗粒态存在。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及生物可利用性均直接与重金属的存在形态相关。例如重金属对植物和其他土壤生物的毒性,不是与土壤溶液中重金属总浓度相关,主要取决于游离(水合)的金属离子。对镉,则主要取决于游离Cd2+浓度,对铜则取决于游离Cu2+及其氢氧化物。而大部分稳定配合物及其与胶体颗粒结合的形态则是低毒的。仅脂溶性金属配合物是例外,因为它们能够迅速透过生物膜,并对细胞产生很大的破坏作用。

我们学院有些教师在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研究也开展了一些研究并取得了某些研究成果,并将此作为研究生的研究课题之一。根据此情况,我们给学生介绍重金属形态分析方面的基本理论和最新研究情况。近年来,以北美Tesskr等人提出的五步系列萃取法和欧共体BCR的四步系列萃取法应用较多[3,4]。我们也将这二种方法存在的缺点摆了出来,主要是萃取操作的时间过于冗长,使实际应用不易实现。在此同时,我们向学生展示了国际上应用超声波或微波的能量加速萃取样品中组分和缩短操作时间的研究工作情况,并把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作为研究生研究的课题之一。

3.已取得的部分研究成果

通过学习,学生们很好地了解和掌握了有关高等环境化学的基本知识。学生使用已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在水污染控制工程、环境规划与管理和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已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各类期刊上发表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在水污染控制方面的数最多,主要是利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法技术处理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如厌氧氨氧化细菌、双循环两相生物处理工艺、磁场对污泥沉降影响、水生植物修复技术等。在环境规划与管理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是对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等。在环境监测分析与技术方面取得的成果主要在样品预处理现代技术的应用、重金属形态和有机污染物分析测定等方面。如在使用膜生物反应器生化技术处理废水时就运用在此门课程中学到的水体中的微生物在有氧气存在的情况下,进行有氧呼吸时,有机物质发生的氧化还原反应的原理对一体式射流曝气膜生物反应器处理废水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以及对膜生物反应器的优缺点及改进思路进行了探讨,成果分别发表在《环境科学与技术》和《江苏环境科技》期刊上。在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方面,如对城镇化过程中水环境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和盛泽湖湿地生态恢复初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分别在《江苏环境科技》和《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上发表了研究成果。在重金属形态分析研究方面,研究生应用课堂上学习到的关于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的基本原理和

利用超声波或微波的能量能加速萃取样品中组分和缩短操作时间,如对利用微波能进行土壤中重金属形态分析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与常规的Tessier法比较,使重金属前4步形态的操作时间从17.5小时缩短为14分钟,并改善了萃取效率。研究成果已在《苏州科技学院学报(工程版)》上发表。

环境与化学论文范文2

论文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主体 文化 文化迁徙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一、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与影响因素

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内涵,张耀灿先生在其主编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一书中给出了明确的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影响人的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这个概念,我们是认同的。此外,陈秉公先生在其著作《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一书中,给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亦作出了界定:“所谓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就是指思想政治教育所面对的环绕在教育对象周围并对其产生影响的客观现实。也可以这样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指除了教育以外,影响教育对象的一切外因的总和。”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两种界定,虽然表述不同,但是在实质上,两者趋向一致。

既然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是影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所有外部因素,那么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因素必然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主要有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文化因素、社会因素等方面。这些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其发生作用往往是多种因素的合力。可是,从微观方面看,单个因素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亦是存在的。我们试着从文化传播与迁徙的角度,来探讨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从而为优化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创造条件。应当指出的是,这里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主要是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二、文化迁徙的含义与途径

文化迁徙,或文化变迁是指文化从一个地方和环境传播或迁移到另一个地方和环境。在这当中,人既是文化的创造者,又是文化传播的推动者或实践者。在人类文明史上,曾经的四大文明已经随着漫长的历史长河的不断迁移或消融或消失或融入到一种新的文化中,成为新的文化形态。在中国近现代史上,马克思主义的传播可谓是经典之传。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巨大生命力,特别是与中国文化的某种可相容性,使得马克思主义不断中国化,从而成为指导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科学理论,成功推动了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进程,在实践中丰富了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就是说,文化迁徙是人类文明不断向前发展和实现理论创新的重要途径。

文化迁徙需要在一定的条件和环境中进行。这就是文化迁徙的途径问题。文化迁徙的途径主要包括口头传播、书本传播、潜移默化式地传播和网络传播。

首先,口头传播。这是最原始的文化传播方式。在人类社会初期,由于生产力水平不发达,人类在群居生活中往往是由长者把本族群积累的知识,用口头传授的方法传给下一代。其中,采取的是讲故事的方式。当然,这种知识不能被称之为知识,只能称之为传说。

其次,书本传播方式。把文化用书写的方式记录下来,是人类文明的巨大进步。甲骨文是人类较早的记录文化的方式,虽不能同现在的文字相比较,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能够说明人类的进步。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特别是造纸术的发明和印刷术的改进,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从此以后,人类文明的发展速度就大大加快了。我们今天能见到和读到的许多书籍,特别那些关于古代史书、传统文化方面的书籍,正是书写方式传播人类文明的重要体现。

再次,潜移默化式地传播模式。在一个固定的环境当中,人总是在潜移默化地受着文化的熏陶。家庭是人所接触和赖以生存的第一个环境,从出生到成长的每个过程,父母总是把自己已经拥有的经验和知识,或用语言,或用行为,总的说来是用一种无形的潜移默化地方式把经验和知识传递给青少年。村落或社区环境,是对人进行潜移默化传播知识的第二个环境。人除了家庭环境外,还有社区或村落环境。在社区环境中,人在与社区其他人的交往时,或多或少都会受到他人的影响。

最后,网络传播模式。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逐渐成为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所谓网络载体,即‘以网络为载体’之意,也就是通过互联网这一最先进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向人们传播丰富、正确、生动的思想政治教育信息,以帮助人们形成时展所要求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健康的精神状态的过程。与传统的大众传媒如报纸、广播、电视等载体相比,网络载体传播信息具有以下优点:一是信息内容的海涵性。二是传播方式的交互性与平等性。三是传播手段的兼容性。四是信息传播的时效性。”

三、文化迁徙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

文化因素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影响因子。在高校中,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起着关键作用。这是由高等学校的职能所决定的。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的讲话》中指出:“不断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的生命线,必须始终贯穿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各项工作之中。”在讲话中,明确指出了高等教育或高等学校的职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人才培养即育人,是高等教育的主要目的,文化传承创新是高等学校不断进步发展和实现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职能。一方面,通过文化传承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另一方面,通过文化创新,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时代性和时效性。由此可见,高等学校是具有丰裕的文化底蕴和文化氛围的教育教学阵地。此外,高校校园文化的包容性和开放性,使得各种文化几乎都能在高校的自由土壤中相互交融。文化之间的相互交融,一是丰富了校园文化,二是为文化创新提供了可能的条件,三是活跃了思想、促进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是人才培养的重要方面,人才的思想政治状况如何,直接影响着人才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影响着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因此,就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这就要求高校创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物质条件和文化氛围,优化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创设和优化,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开展,以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以中国共产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为载体,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主要阵地和途径,以丰富多彩的党团活动和课外活动为辅助手段,把课堂思想政治教育与课外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形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强大合力,为人才培养服务。因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优化,就是在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指导下,优化课堂教学环境和课外即第二课堂育人环境,通过改进教学手段和利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最新成果,优化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通过情境创设潜移默化地使党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融入大学生的头脑,优化第二课堂思想政治教育环境。

人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主体,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每个思想思想政治教育主体对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影响是通过隐匿在主体身上所负载的关于自身阅历、经历及通过家庭、社区和社会耳濡目染所形成的文化因素,体现在主体的言行、生活习惯和方式上。在高校这个具有浓郁文化氛围的环境当中,思想政治教育主体通过社会交往,把自身所载的文化传递给另一个主体。从而使不同的个体文化在交流与碰撞当中,形成一种新的文化形态。这为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提供可能。

“任何两个具不同文化的群体甲和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文化交流。”这就是说,不同文化之间在发展时并不是固步自封的,而是必然地在其发展传播时与其他文化碰撞与交锋。但是,任何文化的产生、形成与发展,都离不开一定的环境。在相同的地域环境中,人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文化。文化的发展、传播与优化,必然要求与其他环境中的文化之间进行交流,或吸收或相抗或互相包容。在不同文化的交流过程中,推动文化交流与发展的主体是人。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性是人的根本属性,而社会交往则是人们赖以生存的主要方式。文化是人类生产实践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是人类的精神符号。人类社会在向前发展,文化的发展亦必须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实际上,文化之间的交流、发展与扩散就是文化的变迁或迁徙。应当看出,文化迁徙与环境之间是相辅相成的关系。

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作为环境中的特殊部分,必须要体现环境的共性。文化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重要组成因素。文化,特别是人类社会的优秀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精神引领作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史,造就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这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方面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另一方面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以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为建设社会主义的指导思想。因此,教育事业也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活动,就是利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武装青少年的头脑。在实践中,积极探索贯彻和践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新模式、新方法和新途径。通过实践,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理论。为卓有成效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要坚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因此,要积极发展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为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文化背景。

环境与化学论文范文3

 

    一

生态存在论主要从有机整体的视角,揭示人与 世界万物的存在是一种系统的关系存在。从其存在 状态看,它是一个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这一大的演 化系统可分为系统自身的自组织演化、系统之间的 自组织演化和系统内在要素(子系统)之间的协同自 组织演化。在这一巨大的生态存在自演化系统中,从 无机界到有机界,从亚原子、原子、分子、细胞原生 物、生物有机体到文化,既是具有自稳自组性的有机 系统,又是生态存在系统的一个部分。从系统哲学范 式的观点看,每一系统相对于整个生态系统都具有 自身的存在价值,都会在自身所处的生态位上获得 相应的价值承认;但它作为整个生态大系统的一部 分,却不应将自己的存在价值凌驾于整个大系统之 上,因为系统价值高于部分价值,每一系统作为一个 部分都必须服从生态大系统的规范。而且就系统内 的各个部分、各个系统来说,它们不是原子式的存在,而是系统关联性的存在。

     因此,生态系统的生命 演化与维系,相对于其他生命系统的存在就构成了 一种终极制约性。恰如著名学者拉兹洛所言,“自然 是终极因”。对于人类的存在来说,没有形而上的 终极预设与追求,便失去存在之根、力量之源。而形 而上的预设作为一种逻辑设定,往往不太容易被经 验证实或证伪。这在现代文化语境中几乎是不言而 喻的通则。但在生态文化视野中,生态存在的终极本 体性,却是人们可以经验感觉的事实。现代人类实践 的无度扩张已经触及到地球的极限,生态灾难频发, 彰显了地球的有限性和生态系的脆弱性。生态存在 作为一种终极本体性设定不仅仅是理论的推演,也 是现代人类存在经验的潜在呼唤。

生态存在论内含了可能性与现实性双重纬度上 的理想设定,从其存在特性看具有六大本质特征,这 六大本质特征既是从生态存在视野对万事万物的存 在本性的概括,也是对生态美的本质特征的概括。第 一,一体性。一体性的基础是人与自然的一体性,在 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上,人与自然是一体的,万物是 平等的,如桑德拉巴哈古纳的诗意吟颂:“我们必须 聆听树木的心跳,因为它和我们一样,都是活生生的 生命。”〔2〕第二,共生性。人、自然、万物的本原一体 性,是生态存在论状态的整体表征。而支持存在一体 性的规则就是共生性,不仅是万物之间的共生,更根 本的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共生。对于人来说,共生不仅 意味着生存规则,而且是一种境界的提升。在机械 论、工业文明的行为模式中,人类越来越淡忘了人与 自然共生这一始源性的终极真实,共生性将重新唤回人与自然的生命连结与亲和。第三,互通性。

     共生的本性必然要求互通,任何生命自组织演化系统都 不是孤立的,其自身生态活力的保持,必须依赖与其 他生命系统进行充分的物质、能量、信息交换;而且 互通不是因与果的线性过程,而是网络式的双向整 合。这种互通并非由于存在者之间的利益需求,而是 植根于存在者之间的生命亲和,“从演化进程来看, 人类可能是在漫长的时间里,发展出一种深植于基 因、渴望其他物种相伴的需求”。为此,威尔森创造了 一个新词“亲生命性” (biophilia)来形容这种需求,意 指“专注于生命与生命互动进程的先天倾向。第 四,融合性。融合性则是互通性的进一步具体化,它 体现为存在者与环境的融合。环境对于存在者并不 是工具性的、手段性的,它本身构成存在的一个有机 部分。融合性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者与环境的共生与 互通。第五,和合性。对于融合性来说,和合性是对它 的一个必要的逻辑制约与提升。融合不是同一,不是 无视万物的差异与对立,否则生态存在便失去了根 基与活性,所谓“同则不继”,所谓“和实生物”。“和” 在此取“以他平他谓之和”之意。同时又赋予辩证法 的对立统一规律以生态学的纬度与滋养。第六,自主 自觉性。自主自觉性则是和合性的逻辑延伸及对一 体性的实践回应,同时又内含了生态美学结构层次 的逻辑预期。在“他”、、对立”的意义上,“自主性”是 “和”的逻辑表征,体现生命存在对自身所处生态位 及价值功能的自主意识;在“合”、“统一”的意义上, 自觉性体现了具体存在在实践层面对和合性、一体 性的潜在认同,开辟了生态美学向其他结构层次过 度的逻辑前景。

就生态存在论来说,这六大本质特性在逻辑上 已不再是单纯的辩证否定与逻辑回归的关系,更根 本的是具有彼此互补协同制约的关系,通过彼此的 协同、制约、互补,形成充满生态活力的和谐境界。也 就是说,生态存在论所具有的这六大特性实质上也 就是生态存在美的最基本特性,因而从生态存在论 的视角看,“和谐”只是万物存在方式的主要存在形 式和状态。所以从生态存在谈论美,我们不同意“美 是和谐”之说,因为这在特定意义上是把存在的形式 看成了美存在的本身,或者说把现象的东西当成了 本质的东西。但和谐美又是我们一直坚持的观点,笔 者在与周来祥先生合写的文章中集中阐发过这一思 想,因而这也可以说是一种自我否定。当然,这种否 定并不意味着不能从“和谐”的角度谈“美”,而是说 “和谐”只是求索美的途径,美的真正的奥秘在和谐 的形式背后。这颇像现象学所说的,出场的事物以未出场的事物为背景,未出场的事物是出场的事物 的内在本质。也就是说,从生态存在论的存在状态 最容易把美定义为“和谐”,而从生态存在论的本质 内涵又深感“美是和谐”之说有待理论上的深化。

     二

 

人的存在实践是一种双重的统一,即以自然的 方式而存在和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在的统一。人“以 自然的方式而存在”指向生态存在本体的终极性诉 求,它力求超越既有文明文化事实的存在语境,含蕴 着向生态存在境界的跃升。而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 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又必须依赖于人的主体性 的实践性活动,这种实践活动,由于植根生态存在的 本体性逻辑制约,便内蕴着、自然以人的方式而存 在”的过程。如此人的实践便展现了人以自然而存在 和自然以人而存在的统一。因此,生态主体论美学, 作为生态美学在认识论和实践论这一命题上的体 现,其本质特性是,以生态存在本体为终极制约,以 生态实践为基本中介,在人与自然的双向整合中,实 现着生态存在境界由潜能向现实的不断转化、拓展。 人作为主体所具有的社会功能都有它的自然本性, 可以说是自然本性的社会化,离开人的自然本性谈 人的社会性是一种无根之谈,自然可以离开人而存 在,而人须臾也不能离开自然而存在。人作为社会性 主体的存在,本质上是人与自然一体性存在的一种 特殊方式,“人及自然二者相互依附于一个连续发展 的整体。这个同时包含人及自然的现实整体必须被 视为一个能容许人及自然能在其中相互转化的动态 的创造转化过程”。

     只有这样理解人作为主体的存 在,才能更全面理解人如何实践、认识、审美。就如何 实践而论,一般强调实践的社会性。实践是人的一种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而人以外的自然物似乎没有, 但这种认识是有缺欠的,且不说动物也有较自觉的 实践行为,就是非动物的自然所具有的自组织的演 化(有机规律)就有一种潜在的价值趋向,也就是合 自然的目的性。就此而论,自然物也是一种合规律性 合目的性的存在,具有主体活动的特性。而且正是自 然的这种存在方式决定了人应该如何实践,但恰恰 在这方面人把它遗忘了,这是人类破坏自然和自己 否定自己的根源,这种实践行为明显是丑的,却成为 以往探讨美和美的本质的哲学基础。就我们自身坚 持的“和谐”美而论,应该承认“和谐”美学在一个辩 证的视野中较为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命题,但受制 于和谐美学诞生时历史语境的制约,在具体认识上 同样也未能摆脱这一局限。如、美的本质是人和自然、人和人、主体和客体的和谐统一,是客观的合规 律性、主观的合目的性,是真和善(客观上的真、主体 实践上的善的和谐统一”。

    这种观点显然是非生 态文化的,作为和谐美的理论基础,有鲜明的以非和 谐的思想谈和谐美之嫌。而现在从生态文化的角度 看实践,就变为双重合规律性与双重合目的性:即既 要合因果规律(合线性规律)又要合有机规律(非线 性规律),而且前者要受后者的统摄;既要合人的目 的,又要合自然的目的,而且要在合自然目的的基础 上实现人的目的。人的这种实践行为,能真正打通人 与自然、人与人之间的生命联系,人与自然互动共 生、相异共荣,人在自然中又在自然外,这是人之为 人的存在本性。进而言之,也就是实践以自然的方式 进行活动而自然却变成了以人的方式而存在,使生 态实践在特定意义上成了生态存在论的展开,并成 了生态美学的一种重要的基础。

现代认识论或实践论美学的思维模式是一种主 客体关系的模式,或者说主体统治客体的模式,除客 观论美学之外,其他美本质论最终落脚于主体的人。 而生态认识论美学与主体认识论思维模式不同,它 从单向的“主体一客体”模式转变为“主体(A)—客 体(自然)一主体(人)”交往关系模式。主体(包括代 内主体与代际主体)之间是一种主体间性关系,这种 主体间性关系在现实的交往活动与非现实的(潜在 的现实 )交往活动中都以人与自然一体性关系为基 础,自然对人都有终极限制性。人类作为一种特殊的 物种,不论过去(已存在)、“现在”(当下在场),还是 “将来”,其活动都要以自然为中介,自然在这三大向 度中规定着人的认识活动和价值活动。 人的现实活 动(现在向度),既要承担前人赋予的历史责任,即对 原本的历史注入应有的现实内容,又要承担后人可 能提出的未来使命,把主客体认识论关系所具有的 单向的工具理性,转向三向度互补相生的自然理性 和社会理性,使之真正成为生态认识论美学的哲学 基础。

    三

生态环境美学是生态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生态存在论美学和生态主体论美学的具体存在方 式。这从生态环境价值与生态存在论和生态主体论 的内在关系可以看得很清楚。从生态环境价值论看 生态环境美,我们认为生态环境价值是“环境价值””与“环境的价值”的统一。所谓“环境价值”,就是从人 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看环境,环境并不在人之外,而 在人之内,环境就是人的生命本身,人离开自身生存的环境就不复存在。人对环境的需求不是一种外在 的需求而是一种内在的本性需求,所谓“大人者,以 天地万物为一体也。大人之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也, 非意之也,其仁之本若是”。这就是环境价值的存 在论本性。但人与环境不只是一种内在的一体性关 系,同时也与环境存在着一种非一体性的外在关系, 或者说主客体关系,即人的某种功利性的需要与环 境建立的价值关系,即所谓“环境的价值”。

    生态环境 美学就建立在具有生态存在论本性的“环境价值”和 具有主体论本性的“环境的价值”的基础上,二者的 统一构成了生态环境美学的哲学基础。因此生态环 境美也有两种形态,即环境美和环境的美。环境美更 多具有生态存在美的特性,但又不能完全归结为生 态存在美,它是作为社会存在的人在特定的具体环 境中与环境建立起来的一种一体性的审美关系,环 境对人自身就具有某种人学的性质,可称之为似存 在美。而环境的美,本质上是一种主客体关系的美, 即作为审美主体的人把环境视为审美对象构成的 美,它更多的具有主体性美的特性,但又不完全同于 主体性的美,在这里环境作为审美对象,美与不美并 不完全取决于主体对它的判断,人与环境同样是一 种同生共运、相异共荣的关系,它内在地渗透着存在 论美的因素,可称之为似生态主体论美。

虽然从两种视角一一“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 值”可把生态环境美学分为环境美与环境的美,但我 们更注重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尤其是环境的美所 具有的存在论美学特性。从生态价值论的角度看,生 态环境价值作为一种有机的价值系统,虽然分为“环 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但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一种 网络关系,其环境价值可以说既是网络的纽结,又是 价值成果的储存单位;环境的价值则既是网络的网 线,又是新价值生成的基本条件。这颇似美国环境伦 理学家罗尔斯顿所说:“在一个功能性的整体中…… 其内在价值恰似波动中的粒子,而工具价值亦如粒 子组成的波动。

    正是“环境价值”和“环境的价值” 的这种内在联系决定了“环境美”和“环境的美”的内 在联系。也就是说,环境的美虽然是一种人与环境的 对象性关系的美,它更具有主体美的特性,但它的生 命之根、审美之源却在于人与环境的一体性关系。这 正如罗尔斯顿在《哲学走向荒野》中所说:“在荒野中 旅行,能让我们的身体获得直接贴近自然的体验”, 荒野“给我们提供接触终极存在的体验,而这种体验 在城市中是无法获得的”。这就是从“环境美”看 “环境的美”。对“环境的美”与“环境美”的关系,如果 进一步用海德格尔“之间”的哲学观点来解释,可以认识得更清楚。

    海德格尔曾对“在某某之间”和“在其 间”,进行过严格的区分,前者是存在者的存在方式, 它既包含物与物之间的关系,也包含现代哲学讲的 主客体关系,它们彼此之间的这种关系当然是一种 非一体性的存在关系;而“在其间”却是“存在论”意 义上的“在其间”,它“为一切存在者开启存在的可 能,因而是提供生存尺度的、构成人生命运的真正的 在之间”。我们所说“环境美”显然更倾向于一种 “在其间”的存在美,而“环境的美”它显然在形式上 以对象性的关系存在,卩“在某某之间”的方式存在, 但实质上却是存在论美的一种特殊体现形式, 它与 环境美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一种互动共生的关系。

生态文艺美学作为生态美学的一种特殊形态或 者更精神化的存在,可以以更自由的方式与生态存 在论美学、 生态主体论美学和生态环境美学发生直 接或间接的联系,变为自己精神反映的内容。但从更 深层次看,生态文艺美学却有不同于以上三大美学 的本质特征,它更具精神生态化,精神生态是生态文 艺美学的主要表现对象。因此,生态文艺美学不但要 以对近现代文艺的非生态化精神的否定来确立自己 的表现的对象,更要以精神生态学家的风姿探索生 态文艺美学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这条道路虽然很艰 难、很漫长,但它是文艺美学最灿烂的明天。

建立精神生态文艺美学当然应该立足于当今时 代,因为文学艺术本质上是一种时代精神的体现。而 生态文艺美学作为精神生态反映形式,它自身就是 一种崭新的时代精神,或者说是在“人类纪”时代特 有的人类“精神圈”的一种突围和重构。在整个现代 文化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精神圈”,奠基于以往人类 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历史,天然缺失生态纬度自然 生命活力的滋润,使人类的生命存在远离与自然相 谐和的感应体验方式,“人类对自然的依存越低,他 的生存便越贫乏和卑微”,“人类自认高于其他物种, 这不会带来人性的提升”。实现人类“精神圈”的 生态化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命题。精神生态化建构的 文化基础是现代文化向生态文化的转型,生态文艺 美学作为精神生态的直接反映形式,不但是现代文 化向生态文化转型的内在推动力,而且能以更为感 性的形式展现生态文化“精神圈”的建立一精神圈 的生态化,起到其他文化形态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吸 收古代和现代文艺精神精华的基础上,建立起一种 既不同于古代也不同于近现代的一种展现精神生态 的文艺美学。

生态美学代表着一种新的美学转型, 美学的转 型意味着美的本质观的提升,及与之相适应的艺术 本质观的结构性转换。生态文艺美学的基本逻辑构 架立足于生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的双重视角。从 生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的双重视角建构生态文艺 美学,更能清晰地凸现以往文艺美学的逻辑缺失。当 然这不是说以往的文艺美学思想没有自身的合理 性,而是说任何理论既得益于自身诞生的历史语境, 也受制于这一历史语境。以往文艺美学思想的最大 缺失就是自然美的边缘化,包括作者1990年出版的 《文艺美学》。艺术是人类主体的精神创造物,其存在 形式是人类精神品格的集中表现,“文学史,就其最 深刻的意义来说,……即人类的精神史”。

     文艺美 学以人类的艺术创造与欣赏为研究对象,是对人类 文艺现象的形而上反思,在更深层的意义上是对人 类精神、情感状态的理论烛照。只是这种理论烛照难 免带有与历史同行的盲点,“先是谢林,后是黑格尔、 左尔格高扬艺术,贬低自然,把审美活动与艺术活动 等同起来,于是美学基本问题便成了艺术与现实生 活的关系,或者更明确地说,成了艺术的超越性问 题”;“百年来中国美学几乎始终囿于艺术活动之内, 把艺术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超越当作美学的基本问 题,自然美(包括社会美)虽然也时时被人提起,却被 置于从属的、边缘的位置。在既有美学理论的探 讨中,虽然也关注到自然美,但并没有给予自然美以 应有的重视,在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视野下,自然无 论如何也不能和人类的主动创造相比,自然美至多 也不过被当做人类某种精神状态的象征,从而遮蔽 了自然美的深刻本质,、心灵和它的艺术美高于自然。

对于自然、自然美的边缘化,属于一个时代的 缺失。随着人类生存困境与难题的凸现,时代呼唤 人类精神回归远离的家园,呼唤培育人类对自然的 谦逊与敬畏,呼唤新型人类精神品格的塑造。文学 艺术作为人类精神境界的集中展现,面临着责无旁 贷的历史重任。而要回应这一呼唤,文艺美学应该 有对自己进行自我否定的勇气,随着时代语境的转 换,如果我们仍然一般地坚持“美的本质反映在艺 术中,就是主观与客观、表现与再现、情感与认识、 真与善的统一”〔14〕,就很难回答新时代提出的问题 和缺乏对现实的应对力,而作为对未来艺术的一种 逻辑预期则隐含着更大的欠缺。因此我们认为从生 态存在论与生态主体论双重视角建构新型的生态文 艺美学就变得十分必要与迫切。

具体来说,在生态存在论和主体论双重视角下构建生态文艺学,首先要确立自然美在艺术本质观 中的基础地位,使自然美成为“精神生态化”逻辑结 构的要素,并以此为前提,文艺具体展现自然美与精 神美两种逻辑视角的协同、制约、互补、共生,这也是 生态文艺美学关于艺术本质观的基本逻辑定位。而 要确立自然美在人类精神结构中的本体地位,就需 要重新认识自然及自然美的深刻内涵。自然并非支 撑人类生存的间接工具、手段,相反,人与自然本就 是一体共生、和合共融的关系,“关于自然,我们认为 它是宇宙普遍生命的大化流行的境域。……自然,对 于我们而言,是广大悉备,生成变化的境域。在时间 中,无一刻不在发育创造;在空间内,无一处不是交 彻互容的。

环境与化学论文范文4

【关键词】环境人类学;理论转向;文化

【作 者】张雯,南京大学社会学系2006级博士研究生。南京,210093

【中图分类号】C91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4X(2007)04-0034-006

A Review on thet Transformation of Current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Theory

Zhang Wen

Abstract:On the basis of previous ecological researches made by anthropologists,this article discusses theory and several case studies of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which has been a new trend of western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in recent20 years.I think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 differs from traditional ecological anthropology in terms of its qualities of synthesis,criticism and participation.

Key Words: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theoretical transformation;culture

生态人类学是人类学的一门重要的分支学科,采用人类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环境、文化与人的关系。在生态人类学理论形成和发展的100多年历史中,特别值得注意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一时段,因为在此期间,西方生态人类学领域出现了某种令人瞩目的转向――从60、70年代以新进化论和新功能论为主导的生态人类学,转向环境人类学或多种生态学①。旧的生态人类学往往持环境――文化的两分法,关注特定民族的生计活动及其手段,强调文化对于该民族适应环境和种群繁衍所发挥的物质,因此常被批评并认为是一种唯物主义简化论。受当代多种学术思潮影响而产生的环境人类学则超越了文化的“物质功能”,从象征、政治、历史等多重视角来探讨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它认为不是环境决定文化,而是文化想象和构建了环境,人们对一定环境空间的理解、表述和行动与其所处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场景紧密相连。环境人类学还突破了原来的“文化孤岛”的研究方式,注重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背景下对各种主体(包括当地人、政府、企业、NGO等)的环境话语和实践进行分析。新的研究视角也使得生态人类学探讨的主题不再局限于“环境适应”和“当地智慧”,而是与更多主题的讨论广泛相连,如发展主义与现代性,知识――权力的生产,统治与抵制技术,国家和社会的关系等。

一、转向之前的生态人类学理论

人类学关于环境和文化关系的讨论由来已久。最早的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流行的“环境决定论”。顾名思义,该学说主张环境对于文化形成和演变具有积极作用,认为环境是文化的原因。环境决定论以德国地理学家和传播论者拉策尔 (Friedrich Ratzel)的“人类地理学”为代表,从气候、地形等环境因素来解释文化的类型和分布。

环境决定论对环境与文化关系作简单的、线形的因果解释,这种解释在经验世界中很容易被否定,因此很快遭到后来人类学家们的拒绝,“环境可能论”继而出现。该理论认为环境与文化的关系并非如此直接,环境只对文化发挥限制或选择的消极性作用,文化的直接原因还是文化。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美国的历史学派的博厄斯(F.Boas)、克鲁伯(A.L.Kroeber)、威斯勒(C.Wissler)等人。凯・米尔顿(Kay Milton)认为环境可能论的优点在于不容易遭到驳斥,缺点则在于缺乏分析力,只能在最肤浅的层面上解释文化多样性。②(P42)

20世纪30年代美国人类学家斯图尔德(Julian Steward)将生态学观点引入了人类学对环境和文化关系的认识,创立了“文化生态学”。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斯图尔德不满环境可能论者将环境降到纯属第二位和被动的角色。他将文化视为人们适应环境的工具,关心特定环境下特定社会的适应和变迁过程。因此在文化生态学中,文化与环境虽然是相互作用的,但是环境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米尔顿将文化生态学归于环境决定论之下,认为文化生态学是一种更为精微细致的环境决定论,注重研究特定的环境因素形成特殊的文化特征。③(P297)与文化生态学强调文化的个性相应,斯图尔德的“多线进化论”指出不同环境下的文化可能有着多种的进化路径。“多线进化论”与怀特(L.White)提出的“单线进化论”相对。二战后,美国人类学家萨林斯(M.Salins)和塞维斯(E.Service)综合上述两种进化论,提出“一般进化”和“特殊进化”的概念,对农业和国家起源等文化特定方面的进化进行研究。这便是上世纪60年代在美国颇有影响的新进化论学派。

如果说斯图尔德的文化生态学还试图通过文化概念与生态学保持距离,拉帕波特(Roy Rappaport)的生态系统论则通过将文化概念边缘化,突出人口、生态系统、能量流动、体内平衡等概念,从而接近于生态学。该理论持一种生态系统的整体观,不再寻找特定物质文化的环境解释,而是注意生态系统内部的复杂关系和整体平衡。他的系统生态学同时也被称为“新生态学”和“新功能论”。拉帕波特 1968年出版的《祭祖之猪》因采用系统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新几内亚僧巴加马陵人家猪屠宰的“凯科仪式”(the Kaiko)而广受关注。他指出这种仪式的调节功能“有助于维护现有的环境,限制冲突的频率使其不致威胁地区人群的生存,调整人与土地的比率,推进交易的发展,将过剩的猪以猪肉的形式在整个地区人群中分配……”。④(P224)

新进化论和新功能论在20世纪60、70年代的生态人类学领域中占据主流地位,它们将研究重点放在文化的物质层面,关注人类对环境的适应方式和生态系统的整体平衡。但其视野比较单一,往往变成了“生态化约论”⑤(P159),其解释框架存在诸多不足:忽视文化价值理念和独立结构,忽视个人的能动性,缺乏对相关政治、经济、社会网络的分析,缺乏时间维度等。与上述潮流不同,同时期的民族生态学从语言学的基础上走到了环境决定论的反面,发出其“异端”的声音:文化对于环境具有决定作用,这种作用通过人们界定环境,对环境赋予一定的意义和真实性来体现。但极端的社会建构论往往不能自圆其说,被人们视为“非主流”。另外,70年代末还出现了“过程论”的生态人类学,该理论采用“行动者模式”,将分析重点从社会结构转向社会过程,并引入了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观点。以上两种学说克服了旧生态人类学理论的部分弱点,为80年代后环境人类学的出现做了铺垫。

二、环境人类学理论:象征、政治和历史生态学

美国俄勒冈大学人类学系的比尔赛克(Alctta Biersack)在1999年3月号的《美国人类学家》杂志上发表了论文《从单数的“新生态学”到复数的“新生态学”》。⑥该文在回顾拉帕波特的新生态学基础上,指出生态人类学发展的新趋势――复数的新生态学或多种生态学的理论特点,并介绍了一些相关的研究案例。谢继昌先生的论文《文化、生态与人类学理论》也对比尔赛克此篇文章进行过评介。

比尔赛克认为,旧生态人类学往往陷于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的二元对立中。唯物论者强调文化的物质效果,将文化视为功利性的、适应性的工具,而唯心论者则将文化看作是独立自决的现实秩序。无论是唯物论者还是唯心论者都只关心那些边界明确的、稳定的、自我调控的地方实体及其所生存的环境。新生态人类学则超越旧的自然――文化,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的两分法和化约论,关注全球化和地方――世界的关系,是一种反化约论的唯物主义,具有较强的综合性。

复数的新生态学分为象征、历史和政治生态学。象征生态学受象征人类学的影响,从环境的诗意(poetics of nature)来探讨环境的社会建构。人类社会中的巫术、生育仪式、图腾、世界观、神话和分类体系等都能反映多种环境的文化诗意。这与拉帕波特的“认知模式”的取向是完全不同的,该模式所关心的是参与生态环境的人口的生物祉。象征生态学从很多学科汲取营养:艺术史、文化地理学中的自然景观与地方研究、文学中的生态批评、历史学中自然的社会历史建构研究等。

旧生态人类学持自然――文化的两分法,认为自然是先于人类的客观存在,具有不依赖于社会的独立运行秩序,提供了建立人类社会所需的原材料。而文化则是人类在自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独特的生存适应方式。历史生态学则不完全同意上述看法,提出环境是文化建构的。环境是一定文化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人们实践的积淀,是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互动的体现,是一件“工艺品”(符号和物质的双重意义上)。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是辩证的,在重塑自然的过程中,社会也重塑了自己。

因此,历史生态学在以下两个方面取代了原有的环境决定论:第一,它提出相对的空间概念,认为环境空间是一定条件下的产物;第二,它对人类和环境的关系有着更为辩证的理解。历史生态学将环境与人类的能动性及人类――自然的互动联系起来,因此,它基本上不是以生态为重心而是以人为重心的。它恢复了传统唯物论的“实践理性”,而非传统唯物论的化约主义。

政治生态学批评旧的生态学只关心它们封闭的分析单位,而忽视了村庄与国家,地方与全球的社会关联。当今世界上几乎没有什么地区不受到全球化、殖民计划和资本主义的渗透,因此有必要去关心地方是怎样受到殖民主义、市场化和国家的影响。新生态人类学的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拒绝了原来的“文化孤岛”概念:将文化当作是无时间的和纯粹孤立的观点已经过时了。原来被当作是对当地体系的搅扰与扭曲的外界影响与历史变迁,现在则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因此,作为宏大叙事的政治生态学一方面关注资本主义的历史,并将其批评重心放在此历史在全球范围内所造成的发展不平衡状况(因为资本主义发展需要从世界体系的边缘地区索取廉价的劳动力和自然资源)。这表现为一种强调系统或结构力量的“中心”的分析模式。另一方面,政治生态学中还出现了一种“去中心”的模式:分析特定的地方、区域乃至国家在面对全球化和世界体系时所采用的话语和实践,特别是那些与环境资源有关的社会运动和抵制技术。

除了比尔赛克的该篇论文,阿徒罗・埃斯克巴(Arturo Escobar)的《自然之后:迈向反本质主义的政治生态学》(1999)、康瑞德・科塔克(Conrad Kottak)的《新生态人类学》(1999)和彼得・布罗西斯(Peter Brosius)的《分析和干预:人类学对环境主义的介入》(1999)等论文也对当代生态人类学理论的转向进行过述评。综合上述研究,我们将环境人类学的特点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1.环境人类学力图以更为辩证和互动的方式看待自然与文化的关系,用一种新的“一元论”将生活世界中的诸种现实(包括生态、物质、象征、政治、社会、历史)整合起来。在关注社会文化对环境建构时,环境人类学也没有陷入唯心主义的泥淖,而是一直试图缩小长期存在于生态人类学内部的“自然”和“文化”,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鸿沟。埃斯克巴认为要在“建构的自然”和“真实的自然”两者间保持平衡。前者指自然其实是一件文化产品,后者则承认独立的自然秩序的存在。研究“意义”和研究“自然法则”的人之间需要进行更多的对话。⑦(P3)

2.环境人类学将分析单位从原来的“地方”和“区域”进一步扩展到“国家”和“世界”,关注全球化和现代化的作用。像比尔赛克一样,科塔克也指出系统生态学和民族生态学都具有强调孤立和封闭的系统的缺点。由于全球化和世界体系的影响,今天的生态人类学研究必须关注地方、区域、国家和世界之间的联系,关心全球人口、技术、资本、影像、信息和观念的流动对地方社区生态和文化的影响。⑧(P24)

3.环境人类学带有鲜明的政治批判性和参与性。与旧生态人类学研究持有的文化相对和价值中立的立场不同,环境人类学十分关注全球化条件下环境运动中的冲突对抗以及权力关系,批判环境运动中的权力不平等现象,倡导一种更公正和可持续性的生态和社会关系。

4.环境人类学在研究方法上也具有新的特点。除了传统的民族志方法,今天的生态人类学还开始使用高科技手段(如卫星映象和计算机技术)进行定位和大量数据的处理。另外,多学科合作进行宏观和大规模的研究也成为可能。

总之,在环境人类学看来,环境不再是封闭单位内某民族生存方式的简单而直接的原因,而是现代世界中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历史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表现。环境人类学既不是以生态为重的也不是以文化为重的,而是将两者精妙地结合起来,因为人们毕竟是生活在一体化的世界之中。

三、环境人类学的三个研究案例

比尔赛克⑨主要运用象征和历史生态学的理论,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末巴布亚新几内亚凯尔山地区(the Mount Kare)的挖金浪潮。作者注意到当地派尔亚人 (Paiela)图腾信仰内涵的转变对挖金浪潮的兴起和资本主义的迅速渗透发挥的巨大促进作用。

凯尔山派尔亚人的图腾祖先是一条生活在湖中的巨蛇。传统上派尔亚人每年都要举行仪式,用猪群来祭祀巨蛇,换来当地动植物和人类的兴旺。巨蛇信仰在派尔亚人的传统宇宙观中确立了一条关键的“零和原则”:天与地的分隔,远与近的区别,生与死的轮回,报偿与代价的交换等。然而白人的到来似乎打破了这种定律――白人被派尔亚人看作是从天而降的(因为他们乘坐飞机而来);他们具有神秘的力量,能通过望远镜和放大镜看到更远的地方和更小的物质,能通过灯具、火把和电力照亮黑夜,能用《圣经》联系过去;白人似乎特别长寿,并且无需多少努力便过着轻松优越的生活。白人带来的基督教与当地传统神话的结合产生了一种新的“天国”信仰:在天国中,一切都是崭新和美好的。当地人对天国的追求也就是对千禧年(millennium)的追求,对永生、全知和轻松富足的生活(即白人的生活)的追求。于是原来强调时空界限、得失报偿的零和原则转而被希冀以少易多的船货思想(cargoic thinking)所取代。

图腾巨蛇在新宇宙观中仍占据了重要位置,但是其含义却与旧时不同。凯尔山的金矿被解释为是巨蛇的身体,金矿的发掘即为巨蛇秘密的揭开,标志着太平盛世即将到来,使人们找到通往天国的道路。派尔亚人与他们的图腾祖先于是有了一种新关系:它使他们获得金子和更好的生活。作者认为,图腾涵义的变迁史是与殖民主义、民族主义和资本主义历史紧密相连的,而这种意义变化又进一步激发了当地人(配合资本家)的挖金热情。研究凯尔山挖金浪潮的生态学必须充分关注跨文化过程和全球化(包括意识形态、科技、资金等)被当地的信仰体系所调节的事实。

美国乔治亚大学人类学系的布罗西斯⑩运用政治生态学的视角(Peter Brosius)考察了马来西亚沙捞越州(Sarawak)伐木抗议运动的兴衰史。20世纪80年代末,马来西亚和发达国家的环保主义者发出呼吁,立即停止对沙捞越州森林的大规模砍伐,以保护当地皮南人(Penan)的生存权利和减缓环境危机。这场运动立即得到马来西亚国内外各界的响应和支持,却遭到政府的强烈反对。政府指控发达国家的环保组织所施行的是一种“生态帝国主义”(ecoimperialism),干涉他国内政,强调本国有决定自己发展道路的权力。90年代初,马来西亚政府又声称森林砍伐和环境破坏的原因恰恰在于发达国家的消费需求。于是,这场运动的焦点又转移到西方的消费问题上,环保组织转而倡导人们限制自己的消费。而到90年代中期,当国际木材市场的需求量真的降低时,政府又感觉到压力,新的策略随即产生:他们开始实施一种“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包括对伐木企业进行授权,强调科学伐木,对产品质量进行认证等。另外,政府和伐木企业还注重与发达国家的消费者发展和保持良好的公共关系,如发行相关杂志,派遣商务代表团进行访问等。正是可持续发展的话语,木材认证的科技手段以及与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机构,使政府最终在这场较量中占了上风,沙捞越伐木抗议运动到此落下帷幕。

在对这场运动的描述中,布罗西斯特别注意各方力量在不同时期所采取的话语、策略以及由此带来的运动局势的变化。他指出这场运动从开场到结束的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话语转型(人们的注意力也由此转移):从80年代末的“呼吁停止破坏雨林,保护当地人利益”到90年代中期的“可持续的森林管理和木材品质认证”。这个转型同时也是政府将该运动从道德和政治的领域巧妙地转移到管理、经营和行政的领域的过程,借此成功实现了对当地社团和草根社会运动进行“封存”(envelop)的目的。作者最后指出,在制度化的官僚体系和草根环境主义的这场遭遇中,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谁发出了声音,谁沉默了;谁获得了优先权,谁被边缘化了;最终得到了什么,失去的又是什么。

同属政治生态学的研究,美国西乔治亚州立大学人类学系的盖宗[11](Lisa Gezon)更关注的是当地人的能动性。20世纪70年代,马达加斯加北部沿海地区捕虾业的迅速兴起,在为当地安坦卡拉纳人(Antankarana)带来财富的同时,也吸引了国内外渔业公司和其他地区的移民来到该地,从事虾的腌制、保存和运输工作。外来者和本地人在渔业资源的使用和管理上存在一定的紧张关系。安坦卡拉纳人的宗教和政治领袖Ampanjakas(相当于酋长)在传统上并不主动声称他对渔业资源的管理权,但面对外来者对其权威的挑战,他决定采取行动――通过利用历史记忆和祖先显灵仪式掌握斗争中的主动权。他邀请渔业公司来参加他们的宗教仪式,祈求祖先保佑下一个丰收季节的到来,而公司来参加这个活动也等于承认了Ampanjakas的合法权威;每年都举行浴神仪式,这个仪式能使新移民了解安坦卡拉纳人与美瑞拉人(Merina)历史上的不和以及Ampanjakas在当地的权威;另外,对美瑞拉人的愤恨也可转而用于其他不受欢迎的外来者身上,安坦卡拉纳入要求他们尊重当地的宗教禁忌和圣地,并且把不幸之事都归结为其对禁忌的违反上。就是这样,面对国内外更具有权力、财富和名声的竞争者,安坦卡拉纳人充分利用了象征和话语工具,为自己在争取环境控制权和族群斗争中取得优势地位。盖宗的这个环境人类学的研究案例为我们生动地展现出文化是如何创建和改变人与人以及人与环境的关系的。

四、结 语

布罗西斯对以新进化论和新功能论为代表的旧生态人类学和今日的环境人类学间的区别作出经典的总结:前者着重特殊生态系统的地方性适应,并且紧扣科学主义,对于文化或理念的分析也仅从适应的角度;而后者则有较多的灵感来源:后结构主义的社会文化理论,政治经济学,跨国主义与全球化的探讨等等。它留意权力与不平等的议题,文化与历史形成的状况,知识生产的意义以及跨社会往来过程频繁的重要性。正是由于这些区别,布罗西斯才认为环境人类学与传统生态人类学之间存在着“十分显明的断裂”。[12](P278)

环境人类学又被称为“多种生态学”(Ecologies)或“复数的‘新生态学”(New Ecologies),笔者认为,环境人类学这种“复数的”或多样性特征正是表现在:

首先,多种理论来源。除了正统的生态人类学遗产之外,20世纪60年代人类学界兴起的象征人类学,70年代的结构马克思主义和政治经济学派,80年代的实践论,知识与权力关系等思想都对环境人类学产生了重要影响。可以说,环境人类学已经脱离了生态学知识的狭小圈子,表现了当代人类学理论的总体发展趋势。正如米尔顿指出的那样,生态人类学已经失去其自身特性而消融到整个人类学中去了。②(P322-323)

其次,多种分析视角。多种理论来源使环境人类学的分析视角变得多样和复杂。从文化的适应性到象征性、构建性,从社会结构到过程、策略、实践,从动态平衡到矛盾冲突、结构的破坏,从价值中立到政治经济批判,从“无历史”到引入时间维度,从孤立封闭地看待分析单位到将其视为世界体系的一员等,环境人类学摆脱了旧生态人类学较为单一固定和二元对立的分析模式,建立了自己更为综合全面的理论视角。

第三,在具体实践中倡导文化多样性。环境人类学认为每一种文化都有其特定的生态学――包涵着独特的理解和体验世界的方式,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环境人类学特别强调地方性知识的潜力。正如生物学家指出维护生物多样性对于人类生存的重要性一样,保持文化的多样性对于人类的未来也是意义重大的。

正是由于环境人类学的综合性、批判性和参与性,使它区别于传统生态人类学,在西方生态人类学领域中掀起了一场理论革命,并吸引着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类学家关注的目光。

注释:

①就笔者接触到的外文文献而言,指涉这种新生态人类学的名称并不统一,有“环境人类学” (environmental anthropology)、“多种生态学”(ecologies)、“复数的‘新生态学’”(new ecologies,与拉帕波特的单数新生态学new ecology相区别)或“新生态人类学”(new ecological anthropology)。虽然名称不一,但都指上世纪八十年代转向后的生态人类学。本文主要采用“环境人类学”的说法。

②Kay Milton.Environmentalism and Cultural Theory[M].London and New York:Routledge,1996.

③(英)凯・米尔顿.多种生态学:人类学,文化与环境.[A]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人类学的趋势.[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

④Roy Rappaport.Pigs for the ancestors[M].New Haven:Yale University Press.1984.

⑤谢继昌.文化、生态与人类学理论.[A]乔健、李沛良、马戎.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C]台北:丽文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2001.

⑥Aletta Biersack.Introduction:From the‘New Ecology’to the New Ecologie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⑦Arturo Escobar.After Nature:Steps to an Anti-essentialist Political Ecology.[J]Current Anthropology,1999.40(1).

⑧Conrad Kottak.The new ecological anthropology.[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⑨Aletta Biersack.The Mount Kare Python and His Gold:Totemism and Ecology in the Papua New Guinea Highlands.[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⑩Peter Brosius.Green Dots,Pink Hearts:Displacing Politics from the Malaysian Rain Forest.[J]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11]Lisa Gezon.of Shrimps and Spirit Possession:Toward a Political Ecology of Resource Management in Northern Madagascar.[J].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99.101(1).

[12]Peter Brosius.Analyses and Interventions:Anthropological Engagements with Environmentalism.[J]Current Anthropology,1999.40(3).

参考文献:

①李霞.文化人类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生态人类学.[J]民族研究,2001.(5).

②任国英.生态人类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发展.[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4.(5).

③(美)唐纳德・L・哈迪斯蒂著、郭凡、邹和译.生态人类学[M].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

环境与化学论文范文5

 

环境科学专业核心知识单元,代表环境科学各个知识领域的不同方向,知识点分核心和选修两种,核心知识单元是所有环境科学专业学生要求具有的基础知识内容。

 

其中,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问题,核心知识点包括水环境问题、大气环境问题、固体废物污染、全球环境问题,选修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物理性污染和污染物生物效应。②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生态基本规律、环境科学学科体系和可持续发展理念。③环境科学研究方法,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科学方法论体系、生态学方法论、环境体系解析方法论,选修知识点包括环境质量调控方法论、综合/系统分析方法论。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生态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生物对环境的适应、种群及其基本特征、生态系统特征及过程分析、生态学原理的应用。②环境生物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污染物在生态系统中的行为、污染物的生物学效应、生物监测原理与方法、环境污染的生物净化、退化环境的生物修复。③环境化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中典型化学污染物、污染物迁移、污染物转化、大气环境化学、水环境化学。④环境地学过程与效应,核心知识点包括地球环境系统的基本组成运动规律及演化过程、地球环境系统有机圈层的组成结构及其功能、各圈层的演变规律及在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作用、地球环境系统中物质和能量的迁移转化及循环过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水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废污水的物理处理技术、废污水化学和物理化学处理技术、废污水生物处理技术、废污水的自然处理技术、污泥处理处置。②大气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颗粒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颗粒污染物的控制技术、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原理、典型气态污染物控制技术。③土壤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土壤污染源与污染特征分析、土壤污染控制技术原理、典型土壤污染物控制技术。④固体废物污染控制,核心知识点包括固体废物分类与特征、固体废弃物无害化技术与方法、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⑤环境监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标准、水环境监测、环境空气监测、固体废物监测、土壤污染监测、物理性污染监测、环境监测质量保证。⑥环境影响评价,核心知识点包括项目环境影响评价、规划环境影响评价、战略环境影响评价。⑦环境规划,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规划的技术方法、水环境规划、大气环境规划、噪声污染控制规划、固体废物污染防治规划。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环境管理,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管理学的理论基础、环境管理的制度和政策手段,选修知识点包括企业/产业环境管理实践、区域一全球环境管理实践。②环境法律,核心知识点包括环境法基本概念原则、环境法律制度及法律效力、环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资源保护法、国际环境法。

 

专业实践类核心知识单元包括:①专业实习,核心知识点包括认识实习、生产实习、综合实习。②科研实践,核心知识点包括观察性实验、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研究性实验。③毕业论文/毕业设计,核心知识点包括文献查阅、论文开题、论文研究、论文撰写、论文答辩。

 

二、建立核心课程体系

 

围绕环境科学专业各专业类别的核心知识单元,建立核心课程体系,承载核心知识点。各门核心课程围绕核心知识点组织基本理论、研究前沿、基本方法、实践案例等内容,形成系统。同时,设置先导课,为核心课程和核心知识点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知识储备。例如,“环境化学”课程,就需要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及物理化学、环境科学概论、环境监测等课程作为先导课,提供环境化学课程各知识点学习所要求的基础知识储备。

 

专业基础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学基础”和“生态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学基础”课程坚持“起点高、容量大和观点新”的教学宗旨,系统介绍环境科学的产生与发展、人口、各环境要素污染与防治、可持续发展等内容,注重学生基本知识、基本技术、基本能力的培养,课程已经建设为国家精品课程,并积极探索慕课教学形式;“生态学基础”全面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现代生态学的最新进展,该课程已经建设成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原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生物学”“环境化学”“地学基础”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生物学”介绍环境生物学领域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结合现实环境中污染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培养学生运用环境生物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环境化学”介绍大气、土壤、水及生物相诸介质中环境物质迁移转化的基本原理,环境中主要污染物的来源及其在环境中的归趋,环境污染控制与修复过程及绿色化学中污染减量及消除的化学原理,“环境化学”课程已经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地学基础”课程介绍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特征,气象要素的基本概念和表征方法、大气稳定度和逆温等与环境有关的基本知识,城市气候的基本特征,地球上水的循环过程,各种水体的基本特征,土壤的组成特征、形态特征、形成因素和成土过程,地图的基本概念、特征、组成要素、我国基本比例尺地形图的分幅和编号的基本方法,地形图的应用,遥感的基本概念、原理、遥感解释标志和方法,要求学生掌握地学的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形成原因,以及地学基本手段的应用,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 专业技术类核心知识由“环境工程学”“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工程学”介绍水污染控制工程、大气污染控制工程、固体废弃物处理与处置工程以及噪声防治与控制等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该课程被评为南开大学精品课程;“环境监测”课程全面介绍根据监测的目的进行调查研究、设计监测方案、选择监测方法、进行数据处理以及测试结果的分析评价,掌握环境样品的采集、保存、制备、预处理、测定及质量控制等方法,培养学生实际环境监测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该课程被评为天津市精品课程;“环境影响评价与环境规划”全面介绍环境评价和环境规划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基本方法以及评价与规划知识的实际应用。

 

专业管理类核心知识由“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为基本载体,“环境管理与环境法学”课程介绍管理学基础知识和主要原理、中国环境管理的原则与政策、中国环境管理的体制与制度、中国环境法体系及内涵、中国环境法的基本原则和基本制度以及部门环境管理、区域环境管理、工业企业环境管理等。

 

三、围绕三条主线推动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

 

1.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主线

 

环境科学是研究环境问题及其解决途径的综合性科学体系,其核心任务是揭示人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环境问题的产生和解决促进了环境科学的产生、形成和发展。围绕着环境问题的识别和分析,形成环境科学基本原理、技术方法、管理工具以及具体实践科学体系。围绕具体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组织核心知识单元、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课程之间科学逻辑关系紧密,便于学生认知和学习。

 

另一方面,在我国当前发展阶段,资源环境限制与社会经济发展矛盾空前突出,迫切需要环境科学培养专业人才,应对污染控制、生态修复与环境建设挑战。围绕我国面对的实际环境问题,针对性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环境问题与人才培养之间的直接联系,建立以环境问题识别和分析为主线的人才培养模式,搭建对应的知识结构和课程体系,有利于为国家培养具备解决实际环境问题能力的急需人才。

 

2.实验与实践教学主线

 

坚持“注重基础训练、强化教学实习、突出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实验教学理念,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平台,建立实践教学基地群,严格毕业论文环节,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对理论教学的有效补充作用。

 

(1)专业课程实验。课程实验和课堂理论教学相辅相成。围绕核心知识单元和核心课程,开设专业实验课程,包括环境监测实验、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环境化学实验、生态学基础实验、环境生物学实验、环境微生物学实验。着重训练实验步骤、实验操作、实验安全、药品管理等基础实验技能,培养环境科学分析基本方法和技术。

 

(2)专业教学实习。合理安排专业教学实习时间,既能促进核心知识的理解和认知,又能为后续毕业论文/设计提供经验。围绕核心知识点搭建专业教学实习平台,建立教学实习基地体系,配合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弃物污染防治、环境管理等核心知识点和核心课程,建立环境监测中心、环保卫生管理中心、科学院、环保科技公司、垃圾处理厂等实践教学基地,形成实践教学基地群,提供直观认识环境科学专业知识在实践中具体应用的机会,培养知识运用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3)毕业论文。设置毕业论文环节,通过学生参与论文选题、查阅文献、开展实验或设计、结果模拟与分析等毕业论文过程,系统锻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实验技能的综合能力。

 

3.科研创新训练主线

 

营造制度、平台、师资环境,建立稳定的科研创新体系。通过部级、省市级、校级、院级各级别科研立项机会,搭建“国家大学生创新计划”“省市大学生创新立项”“学校大学本科创新立项”“学院创新立项”多层次立体化环境科学专业学生创新平台,为不同水平学生提供创新立项机会,逐步提高项目研究质量,严格过程管理,保障创新立项覆盖面。通过团队协作、教师交流、项目答辩等环节,锻炼学生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提高团队合作与交流能力,鼓励学生科研成果报奖。

 

四、核心课程质量保障

 

(1)部级特色专业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获批为国家第六批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特色专业结合南开大学环境科学多年来的本科教学特色以及相关教育、教学理念,面向国际社会发展及现实中国社会大背景下的特征需求,同时考虑到学科本身的实践特征、时代特征和应用特征,推动与现阶段校内学习相补益的数个社会实践与互动教学平台建设。

 

(2)精品课程群建设。提出并实践“精品课程群”建设的教改思路,逐步推动各门课程精品建设,形成“精品课程群”体系,有效保障环境科学专业课程教学的高质量。

 

(3)部级教学团队建设。2010年,南开大学环境科学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部级教学团队。

 

(4)优质教材保证。作为知识的载体,教材是本科生质量的重要保障。为了提高环境科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效果,自编出版环境科学专业系列优秀教材。包括1本部级精品教材《环境化学》,4本“十一五”部级规划教材《环境学基础》《生态学基础》《环境化学》《地理信息系统及其在环境科学中的应用》等。

 

(5)推动天津市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积极推动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室建设,建设天津市环境科学与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为专业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和创新平台。提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的环境科学与工程现代化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实验教学理念,搭建“专业基础实验、教学实践、创新教育”的高素质人才培养实验教学平台,探索“坚守教学神圣,转变师生角色,强化开放综合,学科建设与实验教学相融合”的实验教学模式,取得了丰硕的教学改革与建设成果,学生教学效果突出。

 

(6)推行精细化教学管理。探索精细化教学管理模式并付诸实践,制订“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制度”“教学效果的双评议制度(教学督导组评议和学生评议)”等规章机制,有效实现对教师“教”的目标导向和过程管理。

 

实行环境科学专业本科教学的课程小组负责制,实现了本科教学的优质师资资源配备,有效地促进了全体教师对本科教学的关注和重视。保证教授、副教授百分之百地参与本科教学,优化教师队伍年龄结构和学缘结构,提高教学效果。

 

实行“本科生课程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对列入核心课程群建设的课程实行主讲教师竞聘上岗办法,结合学生评教结果,根据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优选课程主讲教师。

环境与化学论文范文6

关键词:环境教育;卢卡斯;应用

中图分类号:G40-05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0-0151-02

长期以来,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大自然一直被作为人类“征服”和“统治”的对象,因而不断遭到人类的改造与破坏。尤其是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各种技术的广泛应用,本来已经问题重重又“雪上加霜”。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恶化,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历史与现实表明,生态环境的保护与和谐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普及生态环境知识,提高公民保护环境的意识,形成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个人的环境意识培养需要长期的教化和积淀,所以,环境教育迫在眉睫,建立科学的环境教育理论体系是其中及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为了揭示环境教育的本质,使环境教育朝着正确的理论和方向发展,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英国的学术界开始对环境教育理论进行探索。卢卡斯对环境教育理论做了全面的阐述。

一、卢卡斯环境教育的形成及发展

196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巴黎组织了一次生物圈会议,会议呼吁发展各级教育中与环境学习相关的课程资料,促进技术训练,激发全球环境意识。并且倡导在世界各国建立国家环境教育的协调机构,这次会议“也许是第一次世界环境教育的意识得以呈现”。

1.环境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的自然教育和英国的自然学习是卢卡斯环境教育的萌芽。卢梭将人类的教育来源划分为三类:或授之于自然、或授之于事物、或授之于人。授之于自然与环境教育理论有一定关联性,卢梭提出儿童作为自然中的一种生物,应该按照他们的自然天性来生活,而不应该违背他们的自然天性。人们与具体事物接触的必然结果就是他们的行为能够立刻得到回应。

2.卢卡斯环境教育理念。现任英国伦敦大学英王学院院长的卢卡斯教授,1972年从环境与环境教育中提出著名的环境教育模式——“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他把环境教育归结为“关于环境的教育,在环境中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他指出其中任何两者或三者的结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环境教育。其中,关于环境的教育是通过一些环境主题,如气候、土壤、水、动植物、工业化等,发展学生对环境的认识以及对这些知识的理解;为了环境的教育是环境教育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点,是要教会学生在存在着相互矛盾的利益和不同文化观点的事实基础上寻求环境问题的解决办法,即要发展他们的价值观与态度的行为模式,从而在根本上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战略。

二、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在英国环境教育中的实施

英国的环境教育是遵循卢卡斯环境教育模式而实施的,纵向来看,环境教育贯穿于各个阶段的学校教育,而且采取正规教育与非正规教育相结合的方式。

1.关于环境的教育。关于环境的教育是传授环境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环境教育的基础知识有广泛性和跨学科性两大特点。环境教育的内容,体现在各个学科中,贯穿于中小学课程体系中,通过以下主题发展:气候、水、土壤、能源、动植物、人与社会、建筑、工业化和浪费。其中,气候中包括:气候对植物的影响、污染对气候的影响,如臭氧、温室气体。水包括:水污染的问题,水的保护、供给人类活动对水圈的影响等。资源包括:资源的有限利用、能源的保护、能源利用的污染效应。土壤中土壤的侵蚀、肥力和保护、工业发展对土壤的负效应。动植物的濒临灭绝,野生动物的保护,自然界的毁坏。人与社会的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过去的社会是如何影响环境和如何受环境的影响的,等等,与环境有关的各种问题,所有的这些主题都深入到各个学科中,尤其在科学、社会、技术、地理和历史学中。科学课程对环境教育内容的综合体现,地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各国的空间、资源和行为方向的走向。历史学中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环境是如何在人类活动及自然演化的作用下形成的,学生可以利用历史学的方法,来分析书面材料和实际遗留物,从中找出环境长时期变化的线索。

在历史课中,第二阶段某个单元的主题为“1948年以来英国生活的变化”,该主题旨在让学生根据实例讨论过去50年英国发生的变化,包括交通、工业、技术、人口和文化。内容并未涉及50年英国环境的变化,也无工业交通发展对英国环境的影响。但教师采用提问、讨论的形式,正确引导学生英国50来在工作、生活、文化、人口、技术工业、交通等领域的迅速变化,对人们及人们自身产生了何种影响,其中哪些变化对他们看来具有可持续性,哪些变化是否能带来益处,受益对象是谁。讨论这些变化是否能在不破坏或不过渡使用自然资源的情况下持续发展等问题。

2.为了环境的教育。为了环境的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获得关心目前和未来环境利用的方法;找到解决环境问题的方法,并考虑到存在利益冲突和不同文化观的事实;人类不得不做出的抉择。为了环境的教育,鼓励学生培养自己的价值观,以便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自身保护环境的行为,并发展他们开阔的胸怀,尊重他人的观点和信念。英国环境教育大纲规定:通过国家课程为学生提供机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环境问题——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美学、工艺学、伦理学和宗教等,通过学科渗透引导学生形成可持续的价值观,以便用可持续的生态的方法解决环境问题。除此之外,英国十分重视对教学资源和社会机构的利用,在英国有着大大小小的博物馆、生物实验室等机构,这些机构大多是免费的供学生参观学习的,有许多机构大力支持学校进行环境教育,使学生形成社会责任感和环境责任感。

三、环境教育模式下的环境教育问题

环境教育的提出是以培育环境情感为手段,以道德关怀为切入点,以人性回归为终极目标。尽管英国中小学环境的运作模式接近完美,但还是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问题。对此,英国政府和教育界正采取措施进行必要的调整,使其更适合时代和英国的实际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各学科间的协调不好,英国采用学科渗透模式,学科间一旦协调不好,环境教育的内容就会支离破碎,内容出现重复或丢失;虽然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培养学生的环境情感,但忽视了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一定的环境基础知识,环境教育就无法取得良好的实效;还存在着时间性问题,环境教育的跨学科性强,需要教师学量的本学科以外的知识,教师的时间难以把握,此外,加上上课时间的短缺,使得时间因素成为环境教育的一大障碍。

参考文献:

[1]mission on Education:Report on Objectives,Organization and Structure Working Programme,Gland. Switzerland:IUCN,1971

[2][爱尔兰]佛兰克·M·弗拉那根.最伟大的教育家: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M].卢立涛,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3][英]Joy A.Palmer.21世纪的环境教育——理论,实践,进展与前景[M].田青,刘丰,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