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范例6篇

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

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范文1

一、实施三大工程,努力提高节能减排工作成效

重点工程是节能减排任务能否完成的关键。三年来,我市累计投资18.2亿元建设了63项节能减排重点工程,目前,已全部竣工投入运行,年可节能39.8万吨标煤,削减化学需氧量2821.86吨、二氧化硫6251.12吨,为全面实现“双三十”目标任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实施“技改”工程,提升治理水平。企业是开展节能减排的主体,我们通过积极引导、典型示范,使全市企业充分认识到,节能减排不是企业的负担,而是其良性发展的“助推器”,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的同时,也可以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提高了企业开展节能减排的主动性。

2.建设“基础”工程,提升承载能力。我们努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场和集中供热管网、天然气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全市承载水平。目前,“两厂(场)两网”均已竣工投入运行。

3.推进“生态”工程,提升环境质量。深入开展燃煤设施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广太阳能、地热、沼气清洁能源,减少主要污染物污染。加强衡水湖保护,大力度实施了衡水湖网箱、围埝、拦网养殖取缔活动,共取缔网箱1058个、围埝5800亩、拦网4350亩,发放补偿款1117万元,有效减少了渔业养殖对衡水湖的污染。目前,衡水湖水质已由劣五类提高到三类,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

二、推进结构转型,努力建立节能减排长效机制

1.淘汰落后做减法。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双三十”活动以来,关停取缔了兴达铸造、圣春新铸业等13家企业,削减化学需氧量694.48吨、二氧化硫894.6吨。同时,淘汰落后设备39台套。严格准入门槛,认真落实环评和项目建设“三同时”等制度,坚决杜绝“两高一资”项目,2008年以来,先后否决了总投资10.3亿元的17个不达标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执行率达到了100%。

2.优化增量做加法。坚持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发展商贸旅游等环保型产业。发挥“滨湖、文化”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在衡水湖南岸拆迁旧址,建设了湖滨公园、九州文化广场等旅游基础设施,其中,湖滨公园总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是北方地区县一级最大的亲水公园。同时,借助产业优势和区域优势,加快物流业发展,建设了恒通棉花仓储物流中心、医药物流园、华林家居装饰仓储物流中心和永生小麦仓储物流等项目,三产比重不断提高。

3.搭建平台做乘法。我们依托冀州省级经济开发区,搭建了“一区三园六基地”架构,加快推进产业聚集。围绕采暖铸造、化工、玻璃钢等重点产业,建设了现代铸造园、循环经济园、玻璃钢产业园和6个乡镇创业辅导基地,引导全市企业向园区集聚,延伸产业链条,优化产业要素配置,实现资源利用最大化、污染排放最小化。目前,冀州市各级园区共入驻企业179家,总投资达到了138亿元。

三、几点体会

三年来的节能减排工作,使我们深深体会到:

1.解放思想是超额完成“双三十”任务的重要前提。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双三十”活动开展以来,我们没有简单地将节能减排看做上级的要求、外在的压力,而是将其作为推进经济、环境、资源和谐发展的难得机遇,加快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的必由之路,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民生活幸福指数的必然选择,由外在变内在,由外生变内生,由要求变自觉。通过召开四套班子联席会、全市节能减排工作动员会等多层次会议,结合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广泛开展节能减排与经济发展大讨论,引导全市干部群众对节能减排工作形成了共识,为全面推进“双三十”活动奠定了扎实的思想基础。同时,坚持高标定位。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自我加压,坚持“速度快一点、要求严一点、标准高一点”,在2008年初提出了“三步并作两步走”的工作目标,力争“2009年完成主要指标,2010年进行巩固提高”,全力打造生态冀州、绿色冀州、和谐冀州。并邀请国家、省、市专家进行科学论证,明确了这一目标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目标的高标准,带来了工作的高效率,2008年以来,我们始终以坚定不移的态度、壮士断腕的勇气、背水一战的决心,不留退路,不留余地,重拳出击,全力以赴,持之以恒地深入推进节能减排,于2009年顺利实现了既定目标。

2.科学技术是超额完成“双三十”任务的关键环节。积极借助“外脑”排忧解难,“双三十”活动以来,我们先后邀请省内外节能环保专家200余人次来我市指导工作,共同开展专题技术攻关,在污水处理厂、热电厂脱硫工程等重点项目建设过程中,先后采纳专家意见和建议21条,有效解决了污水管网铺设过程中的大面积坍塌、热电厂脱硫工程烟道角度等问题。积极开展业务培训,举办节能减排专题讲座20余期,培训业务骨干500余人次,大大提高了我市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平。同时,加强与中国氮肥协会、中国铸造协会和河北工大等行业协会、科研院校的联系,加大节能环保先进技术的引进力度。目前,已在全市推广使用了余热余压回收利用、变压变频等200多项节能环保技术。

3.资金投入是超额完成“双三十”任务的重要保障。我们采取超常举措,多管齐下破解资金难题。一是市场融资金。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资节能减排。二是财政挤资金。加大节能减排财政投入力度,2008年以来,我市财政对节能减排的投入达到了2.07亿元。三是向上争取资金。抢抓国家政策机遇,向上申报节能减排重点项目30个。目前,争取上级专项资金1.01亿元。四是企业筹资金。全市企业自筹资金10余亿元,有力推进了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4.强化领导是超额完成“双三十”任务的主导因素。在“双三十”活动当中,我市始终坚持政府主导,把加强组织领导作为推进节能减排的重中之重。一是加强工作调度。我们实行“月调度、季通报、半年总结、一年考核”工作制度,定期召开节能减排会议,研究分析工作开展情况,安排部署重点工作。3年来,全市召开有关节能减排的市委常委会21次、政府常务会25次,切实将节能减排纳入了重要议事日程。二是加强督查问效。根据工作落实情况,安排市委、市政府两办督查室加强督查,跟踪问效,对工作不力、进展缓慢的单位及时通报批评,督促全市各级各部门始终保持做好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双三十”活动以来,先后针对热网改造、污水处理厂建设等重点工程开展多次跟踪督查,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作出批示21次,有力地推动了工作顺利开展。三是加强政策引导。在注重管理的同时,我们研究制定优惠政策,推动工作顺利开展。如我市将原来按照企业纳税贡献大小进行奖励,调整为按照企业节能减排贡献大小进行奖励,每年市财政都要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对在循环经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环保治理等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和企业进行重奖,有效地调动了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工作的积极性。

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范文2

关键词:“5·12”地震;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协调配合

2008年5月12日,我国四川省汶川市发上了历史上罕见的8.0 级大地震。在美国经济可能出现衰退的国际经济背景下以及近期国内发生的严重雪灾,这次地震的发上无疑是对我国宏观经济的又一个严峻的考验。在去年防通胀、防过热“双防”背景下确立的从紧货币政策和稳健财政政策,现在显露微调的可能。如何打好“稳健财政从紧货币”这张牌,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如何配合的问题成为影响今年我国经济走势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关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的理论综述

1.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基础

凯恩斯主义认为,经济经常处于非充分就业状态,不时出现膨胀或紧缩缺口,只有采取权衡性政策,才能使之接近物价稳定或充分就业水平。在通货膨胀和经济过热时期,财政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紧缩性货币政策,如公开市场业务卖出债券、提高再贴现率或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等来抑制投资,降低总需求,从而消除膨胀缺口;在严重的通货紧缩和经济衰退时,货币政策的作用不明显,要通过扩大支出、支持公共工程建设、降低税收等来拉动经济复苏。这就是着名的凯恩斯需求管理理论。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宏观经济政策应该是相机抉择性质的,这种模式对于当前的中国经济有更大的借鉴作用。而正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效的协调配合,采取不同的协调模式,才构成了宏观经济调控相机选择的主要内容。

2.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常见的配合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松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即“双松”政策。当社会总需求严重不足,生产资源大量闲置,解决失业和刺激经济增长成为宏观调控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取以财政政策为主的“双松”政策配合模式。

(2)紧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即“双紧”政策。当社会总需求极度膨胀,社会总供给严重不足和物价大幅度攀升,抑制通货膨胀成为首要调控目标时,适宜采取“双紧”政策。

(3)紧的财政政策和松的货币政策。当政府开支过大,物价基本稳定,经济结构合理,但企业投资并不十分旺盛,经济也非过度繁荣,促进经济较快增长成为经济运行的主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4)松的财政政策和紧的货币政策。当社会运行表现为通货膨胀与经济停滞并存,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失衡,治理“滞胀”、刺激经济成长成为政府调节经济的首要目标时,适宜采用此政策配合模式。

除紧缩和扩张这两种情况外,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可以呈现中性状态。若将中性(稳健)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分别与上述松紧状况搭配,又可产生多种不同配合[1]。

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两大政策协调的历史考察

我国理论界学者关于两大政策协调方式的历史演变阶段划分方式很多,但大致都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一是从1979年到1984年。这一阶段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配合更多着眼于影响总供给,并且以“松”为主的扩张性政策搭配出现更多。二是从1985年到1997年。该阶段财政货币政策一直采取“双紧”配合,政策协调目标就是通过紧缩性政策来控制赤字、减少发债、压缩政府开支、控制货币总投放量等。三是从1998年到2004年。1997年以后,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由适度从紧快速转为“双松”配合,此间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重点,是集中在为建设项目和企业共同提供流动性和信用支持方面,试图通过刺激微观主体的活力,来带动有效需求的提高。四是从2004年至今。2004年开始,中国经济形势再次发生变化,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在这一背景下,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开始出现向“双紧”过渡的趋势。两大政策协调的一个新特点,是除了共同作用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目标之外,在更多的领域有了配合的创新和实践[2]。

三、“5·12”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的影响

目前来看,此次地震不会对国民经济造成太大冲击,但据官方数据显示此次地震灾区总人口在5 000万左右,受灾面积超过10万平方公里。地震波及的范围如此之大,在短期内对国民经济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从宏观层面来看,首先主要是对我国控制物价不利,此次大灾将推高粮食与生猪供应紧张和价格的预期。地震可能会使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中国今年前四个月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2%,其中4月份CPI较上年同期上升8.5%,徘徊于12年高点附近。4月份食品价格上涨22.1%,增速快于3月份的21.4%[3]。而四川是中国第一大猪肉生产省份和第五大粮食生产省份。地震的发生,或许会使已经很高的粮食价格水平再度向上推动,从而对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将造成进一步压力。其次,可能对我国今年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造成影响。虽然目前还没有获得影响国民经济的准确数字,具体的测算还需要一段时间,但是西部是我国的产粮区,这次地震对局部的影响又相当大,因此对当地的生产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四、灾后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在协调配合中的角色侧重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此次地震对于我国宏观经济主要在对于物价水平的影响。在抗震救灾是当前第一要务的大背景下,防止CPI出现“普涨”关系到经济的平稳运行的意义更显突出。而流动性管理、维护物价稳定、稳定人民币升值趋势等多重调控目标已对货币政策形成一定牵制,因此抗震救灾、稳定物价的重心应主要落在财政政策身上。财政政策应发挥更大作用:一方面加大财政支出,加快救灾和灾后恢复,将地震灾害的损失降低到最小;另一方面在保持财力的前提下,对部分区域或行业实行适当的税收减免,为维持物价和经济稳定买单,这样才能把缓解货币政策的压力走出目前的瓶颈,有效控制过剩流动性等总量问题。

首先,抗震救灾是当前财政政策最需发力的领域。只有迅速调拨财力、保障物资供应和人员调配才能完成要求。在救灾过程中,必须大力发挥财政政策的作用,加大财政支出,及时制定和部署灾后重建的一些税收优惠等。其次,四川拥有电力、天然气等优势资源,但这些相关企业的总部并不在本省,导致本地税收收入流向总部所在地政府。企业所得税政策应立即进行调整,将灾区企业分支机构的所得税全部留给当地政府,以增强其自救和重建的能力。再次,防止物价上涨,特别是在防止价格上涨趋势由食品向非食品的传导中,财政政策也能起到积极作用。四川向外输出的猪肉约占全国消费的4%,地震短期内可能导致调出猪肉减少,物价水平可能会因部分商品供给的减少而抬头。如果出现这样的问题,可以考虑在受灾地区实行区域税

收优惠,这样,既可以鼓励当地企业生产自救,又可以降低企业生产成本,达到抑制物价上涨的目的。最后,对中国经济增长未来可能出现的波动,财税政策也应未雨绸缪。南方雪灾和“5·12”大地震,基础设施损毁严重,灾区重建需投入大量资金,这为增值税转型在全国推开提供了良机。增值税转型的一个重要意义,是为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节能减排、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提供政策支持。增值税转型将大大降低企业更新设备和技术升级的投入成本。

五、加强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控结合部重点领域的合理协调

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宏观调控过程中虽然覆盖不同领域,使用不同的政策工具,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又在某些领域存在天然的结合点,例如国债。国债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一个最基本的结合部。首先国债可作为弥补财政赤字的重要手段,筹集财政资金[6]。因此,针对目前举国全力抗震救灾的形势,目前可行的政策措施,就是中央财政增发国债,用于地震灾区灾民安置和重建。近几年,中央财政收入高速增长的同时,中央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持续下降。2007年末中央政府债务余额占GDP比重为20.9%。2008年,中央财政减少了赤字规模,赤字率将下降至0.7%[4]。中央财政第一季度收入实际增长远高出年度预算增长,目前赤字率和债务率保持在较低水平,表明中央政府财政状况良好,不仅可动用财力充裕,而且有较大的减税和发债空间。其次,从另一个角度看,国债规模的扩大或者缩小,正是财政政策实现扩张或紧缩效果的一个重要工具,而国债进入二级市场之后,由于其低风险和高流动性,则成为中央银行通过回购或逆回购方式以回收或投放基础货币的重要载体,作为公开市场操作的工具。按照凯恩斯的观点: 公开市场业务交易不仅可以改变货币数量,而且还可以改变人们对于金融当局未来政策之预期,故可以双管齐下,影响利率[5]。所以,央行可以将利率作为公开市场业务的调控目标。并且自2003年之后,央行为避免通货膨胀,已经大规模发行央行票据并对基础货币投放量进行对冲,央行票据已成为货币市场的主体交易品种,成为中央银行回收流动性的主要手段。

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另一个方面,中央财政与央行相关政策相配合,应为救灾和灾后重建贷款提供利息补贴,分担灾区金融机构风险,鼓励灾区金融机构放贷。可以选择的一项政策是降低灾区金融机构营业税税率。中国现行税收政策,对金融机构征收5%的营业税,和国际水平相比,中国金融机构税负明显偏重[7]。给与地震灾区金融机构降低营业税税收优惠政策,不仅支持灾区融机构积极参与救灾和重建,也为下一步营业税改革提供经验。

参考文献:

[1] 邓子基.财政与宏观调控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54.

[2] 邓子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同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当代财经,2006,(1).

[3] 新华网.震灾引发经济运行三大焦点问题强震难撼从紧政策[EB/OL]./fortune/2008-05/15/content_

8174242.htm.

[4] 财经网.“经济震波”加大财税政策力度支持救灾[EB/OL]..cn/20080519/63589.shtml.

[5] 凯恩斯.就业利息与货币通论[M].中译本.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169.

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范文3

大家好!

根据市局年度工作总体部署,我们今天在这里召开关于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会议。此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认真贯彻落实全国退役士兵安置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并且根据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和《退役士兵安置条例》(国务院令第608号),结合本市实际,在总结去年的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同时积极部署2015年安置工作。首先,我借此机会代表我区民政局对于你们多年来关心和支持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的各县市区党委、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和单位表示衷心感谢!也向辛勤工作在安置工作第一线的全体同志表示亲切的问候!下面我就此次安置工作进行相关的汇报总结:

一、2014年我区退役士兵安置工作简要回顾:

2014年,我区退役士兵安置工作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在全局人员的支持下,紧紧围绕“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的要求,坚持加大落实和创新安置政策的宗旨,以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突出重点,解决难点,齐心协力,圆满的完整了年度优抚安置工作。

(一)、狠抓落实抚恤政策,着力解决三难问题:

一是认真落实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新标准,大幅度提高优抚群体抚恤优待水平,有效缓解了优抚对象生活难问题。二是着力解决优抚对象医疗保障难问题并建立重点优抚对象医疗补助制度。三是有效解决优抚对象住房难问题,我们制定并即将出台《区重点优抚对象修(建)租住房实施办法》。四是建立全区重点优抚对象长效慰问机制,并积极开展“关爱功臣、永葆光荣”活动。五是积极录入和更新工作,及时更正问题数据,切实的做好了评残工作。六是积极完成市局布置的临时性工作任务,比如烈属的生活医疗补助资金发放等。

(二)、深化退役安置改革,积极有效的拓宽安置渠道

一是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妥善安置退役士兵。二是积极争取资金,协调区档案局,解决了我区多年来历史遗留问题。三是统一整理我区退役军人档案,并移交区档案局进行规范管理。

(三)、全面落实两个待遇,军休工作管理到位:

一是认真落实政治生活待遇,按时足额将老干部工资及补贴调整到位。二是坚持“两访”制度,实现日常服务到位,重点服务到户,特殊服务到人。三是积极开展军休干部活动,丰富其晚年娱乐生活。

二、优抚安置工作当前面临的形势和存的主要问题

我区优抚安置工作总体发展水平处于**前列,发展势头是好的。但是,也要看到我们工作中存的一些问题,当前所面临的任务还十分艰巨。一是对新形势下双拥工作的新情况缺乏深度,应对措施不够及时。如随着城镇一体化改革进程加快,农村退役士兵与城镇退役士兵享受同等安置待遇的问题更加突出;二是宣传力度还需进一步扩大。

三、2015年优抚安置工作意见:

(一)、理清工作思路,明确目标任务和要求。

2015年优抚安置双拥工作的总体思路是:通过“体现优待、保障权益,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积极稳妥、兼顾平衡”的工作要求,坚持以人为本、积极地维护退役士兵权益的现实需要,以逐步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具有中国特色的退役士兵安置制度体系,以达到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

(二)、落实各项政策,维护对象的合法权益

全市优抚安置对象的类别多、人数多,政策性强,涉及广大优抚安置对象切身利益,必须认真对待。一是政策把关要到位。对新纳入享受相关政策待遇的优抚安置对象,要严把政策关,符合政策的对象一定要纳入,打球的一定要严格控制。二是经费标准要到位。各类优抚安置对象应该享受的经费标准要及时足额兑现到位,不能有遗漏的项目、错漏人员,更不能出现克扣拖欠;需要匹配的资金一定要到位,优抚对象抚恤补助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医疗保障基金必须落实,退役士兵自谋职业一次性补助以及培训费、生活费要逐年给予调整。三是相关的优待、优惠、优先、减免政策落实要到位。现役军人、重点优抚对象、军休人员、城镇退役士兵等,国家法律法规和地方政策规定有优待、优惠、优先、减免的政策,都必须不折不扣的落实到位。

(三)、突出工作重点,积极努力争先创优。

一是认真做好优抚对象和军休人员的年度核查、经费标准公开及打卡直发工作。二是进一步加大各优抚安置事业单位的班子建设、队伍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基础设施建设。三是要管好用好各项经费。特别是自然减员形成的结余经费,必须全部用于保障优抚对象的生活、医疗、住房等方面,严禁违规使用。坚决杜绝和防止虚报冒领、欺上瞒下。四是扎实做好来信来访及维稳调处工作。加大政策落实和宣传力度,切实帮助解决各种困难,做好疏导排查工作。

(四)、采取积极措施,促进工作顺利开展。

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范文4

一、以订单农业为抓手,不断优化种植业结构。

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地处山区、丘陵地带,人均耕地仅有8亩,其中6亩是靠天吃饭的山旱地。种植业结构比较单一,种植业投入产出比低下,职工收入增长缓慢。为此,社区总支一班人认真分析原因后,积极争取上级党委的优惠政策,种植微型马铃薯制种200亩,党员干部亲自带头种植,党总支一班人深入田间地头手把手的教职工,按照微型马铃薯的种植技术要求从种植到田管到收获严格每一个管理环节,功夫不负有心人,由于人努力天帮忙,经过干部职工的精耕细作和精心管理,200亩微型马铃薯平均单产达2700公斤,最高产量达到4000公斤。每公斤1元全部回收,除去每亩不足700元的成本,(因为这是上级党委的一项优惠政策,微型薯种子款免费)每亩纯收入达到XX元。积极发展订单农业种植订单食葵1200亩,每亩纯收入达到千元以上。依托珠海新兴源有机红花有限公司落户奇台农场的优势,在山旱地种植有机红花1500亩,每亩产红花绒14公斤,每公斤售价80元,每亩纯收入1000元以上。通过种植业结构的调整,使职工群众亲眼目睹、亲身体会到了科学技术和种植业结构调整带来的巨大实惠。为今后开垦庙社区种植业结构调整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和经济基础。

二、依托气候资源优势,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有着冬暖夏凉、冬季阳光能见度强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设施农业、种植反季节蔬菜有着得天独厚的气候资源优势。为此,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党总支一班人抢抓机遇,抓住兵、师工会实施的修建一座高架节能日光温棚补助1万元的优惠政策,职工群众的积极性普遍高涨,为达到当年申请,当年修建,当年投入使用,当年见效的目的,社区机关干部、连队干部主动放弃双休日和节假日,每天身穿迷彩服帮助职工放线、挖土、砌墙、稳定钢架、铺麦草,压塑料布、安装卷帘机。利用3个月时间、大干100天,利用丘陵地带的地形优势帮助职工修建了98座半地窝式高架日光节能大棚。专门请来技术人员,每个干部负责2—3座大棚,手把手的教职工种菜,8月底以前98座大棚全部种上了各种蔬菜,春节前全部上市,平均每座大棚收入4000元左右。职工张志闯种植的两棚反季节双孢菇纯收入达到5万元。通过发展设施农业,不仅使职工变冬闲为冬忙、增加职工就业的机会而且增加了职工的收入,减少了职工喝酒、等社会陋习和不良行为的机会,既提高了职工生活质量又增加了职工的收入,使职工足不出户抽空就可以挣到平时的外出打工钱。

三、党员干部带头为其父母或亲属缴纳养老保险金,以实际行动引导和推动此项工作的全面顺利进展。

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纯属集体所有制单位,自2011年5月,兵团党委出台《关于解决城镇集体所有制企业退休职工遗留问题》的惠民政策出台后,由于集体所有制大部分老职工对此项惠民政策不能够正确理解,加之,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地处山区、丘陵地带,人多地少,人土矛盾十分突出,地处偏远,信息闭塞,种植业结构单一等多种因素,大部分职工在温饱线上挣扎,60岁以上的老职工基本靠最低生活保障金维持生活。虽然开垦庙社区组织党员干部、政策专家对此项惠民政策进行了广泛深入的宣传讲解但是大部分老职工还是处于观望状态。为使社区60岁以上的老职工乘坐上最后这辆末班车。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146名党员、干部首先带头为自己的父母、亲属缴纳养老金。共计300多万元。党员、干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这一党的惠民政策,大部分职工纷纷行动起来,通过自己拿一点,子女出一点,亲朋好友帮一点的办法争先恐后的缴纳养老保险金。〖1〗

奇台农场开垦庙社区应参加补费的老职工828人,截止2011年底已有816名老职工补费后领到了退休工资,开垦庙社区有18位孤寡老人,生活无依无靠,靠最低生活保障金和临时救济生活过日子,5户特困老职工生活捉襟见肘。为了使他们也能乘坐上这辆末班车,社区机关干部、连队干部通过金融部门为他们担保贷款56万元,为他们补缴了养老保险金,使这些孤寡老人和贫困老人切实感受到了党的温暖和老有所养的惠民政策。

四、依托自然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

引导职工充分利用山区资源优势,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引导鼓励职工抓住上级党委出台的一系列发展畜牧业的优惠政策,大力发展以养羊、养猪为主的畜牧业,通过饲草过腹还田,加大土地改良力度,减少种植业的投入成本,增加职工的收入,尝到了甜头的职工,坚定了发展畜牧业的信心。通过典型引导,科技示范,增加科技含量,加大牲畜品种改良力度,在发展畜牧业的过程中,十分注重增加科技含量和品种改良力度,每年冬季利用农闲时间,请来畜牧有关科技人员,举办科技培训班,讲解畜牧业发展过程中的有关科技知识,对职工进行科技培训,提高职工发展畜牧业的科技水平,增强职工的科技意识,通过科技培训职工的科技意识明显增强,科技在畜牧业中的含量不断加大,加大品种改良力度,共改良萨福克肉毛兼用羊15000只,推行长草短喂,三贮一化,提高了饲草利用率。为确保牲畜健康成长,每年分春秋两次对全部牲畜进行两次注射防疫,对牲畜圈舍全部进行消毒,从源头上消灭了牲畜的病疫,提高了牲畜的成活率,确保了牲畜的健康成长。

五、“双培双带双提高”工作成效显著。

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范文5

【关键词】 财政政策 货币政策 协调配合

一、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理论分析

1、理论基础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经济的理论依据主要源于两者在宏观调控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源于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主张。两种政策在运用方式和手段、传导机制、调节的侧重点等方面存在着一些差异。但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也具有一致性和互补性。两者的政策目标一致,即防止通货膨胀、促进经济增长、充分就业和保持国际收支平衡;政策的实现手段具有交叉性,财政政策能否顺利实施并取得成效与货币政策的配合密不可分,反之亦然;作用机制上都是通过调节社会资金而影响国民经济运行。但两者各有特点,财政政策更具控制性和时滞性,而货币政策更具灵活性。

2、协调配合方式

两大政策协调配合的方式主要体现在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和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上。

(1)政策工具的协调配合。政府通过直接投资、采购、转移支付、税收、补贴等手段来调节社会总需求与社会总供给,影响产业结构和投资结构。同时中央银行通过利率、公开市场操作、银行准备金率和央行再贴现等手段,最终达到促进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2)政策时效的协调配合。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也是两种长短不同的政策时效搭配。财政政策以政策操作力度为特征,通过直接增减公共支出和税收调节经济,发挥的是经济增长引擎作用,短期效果相对明显。货币政策则以微调为主,主要是通过利率变动影响企业的投资活动在启动经济增长方面时滞性明显,但在抑制经济过热控制通货膨胀方面具有长期成效。

(3)政策功能的协调配合。表现为两者在处理公平和效率的矛盾时各有侧重。财政政策要求政府运用税收手段,缩小各种收入分配差距,防止两极分化,保持社会稳定,注重公平;而货币政策侧重效率,这种功能促使商业银行偏重从盈利目标考虑信贷投向,要求货币政策对信贷结构和利率的调节能大体反映市场供求变化,引导资源流向效益好的投资领域,促进生产效率的提高。

二、近年来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运用的实践及现状

1998至2002年,由于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将“双紧”的财政货币政策转变为“双松”的组合方式。从2003年开始,由于出现了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信贷和投资增长过快、外资流入偏多等问题,政府又决定将从2004年开始实施财政和货币政策“双稳健”的模式。从近些年的财政货币政策组合应用来看,财政货币政策搭配体现出以下新特点。

1、政策搭配的目标

新政策组合的核心思想是防止经济过热。财政政策的目标是“控制赤字、调整结构、推进改革、增收节支”,与之相配合,货币政策的目的主要是适当回收流动性。在此阶段,财政和货币政策协调开始出现了向“双紧”过渡的趋势。这意味着除了共同作用于传统的经济总量目标之外,财政货币政策在更多的领域内有了配合的实践,例如以应对流动性问题、推进外汇储备管理改革为目的而发行特别国债的行为,以及调低利息税以引导储蓄资金流向等政策。

2、政策工具的协调

近期财政货币政策工具的协调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央行票据大量运用,国债发行趋缓;“中性”税收工具的使用。由于国债管理是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联接点,为了满足公开市场操作回笼基础货币的需求,近年来央行频繁发行票据进行公开市场操作。2004年,央行票据成为银行间债券市场头号交易品种。而作为传统的政府支出的融资工具的国债逐渐发生功能上的改变,它更多是通过余额管理的手段调节流动性需求。税收政策的“中性”主要体现为优化税收制度,使税收对微观经济主体选择行为的影响中性化,减少税收的额外负担对微观主体行为的扭曲效应。

3、政策着力点方面的搭配

以往财政往往着重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基本建设投资,进而提高社会总需求。而现在政策搭配要求财政政策将总量需求管理转向结构优化,货币政策则更多地负担起总量调控的作用。

首先,财政政策的侧重点在于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推动经济增长同时,更加注重结构调整。2005年财政预算赤字由3198亿元减少到3000亿元,财政赤字占GDP的比重将由2004年的2.5%减少到2005年的2%;长期建设国债的发行额由1100亿元减少到800亿元,减少了300亿元。财政预算执行情况也反映了财政政策的稳健取向。此外,财政支出结构也得到进一步优化,如2005年1-6月的社会保障补助支出、抚恤和社会福利救济费、教育支出分别实现了同比22.6%、21.4%和17%的快速增长;全国实施粮食直补的29个省份安排粮食直补资金预计也会实现13.8%左右的大幅增长。

其次,货币政策总体稳中偏紧,侧重于稳定经济,抑制流动性过剩、防止通货膨胀。(1)调低货币供应量增长的目标,2003年初制定的广义货币M2年度增长率目标为21%,2004年初定于17%,2005年进一步调低至15%。(2)央行调整了商业银行自营性个人住房贷款政策,取消了对住房贷款的优惠利率,对住房贷款利率实行同档次的商业贷款利率。(3)信贷增长率也较上年有所回落,2005年8月末全部金融机构各项贷款本外币并表余额为20万亿元,同比增长13.2%,增幅比上年同期低1.3个百分点。

三、我国财政货币政策协调配合的难点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配合必须以发挥自身的能力为前提,但是目前我国财政和金融都面临着一些困难,这种情况导致财政货币政策在协调运用过程中效力不足。

1、财政调控职能弱化,金融调控独木撑天

财政政策的目标是通过改变财政收支的规模和结构实现的。因此政府有能力改变其收支结构和规模是有效实现财政宏观调控的前提和主要保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财政功能弱化,财政收入占GDP比重有所降低,导致财政调控缺少必要的财力基础,调控功能得不到有效发挥。现代市场经济国家都是双木(财政和金融)撑天,侧重点虽然交替变化,但双木撑天的格局一直未变。我国金融独木撑天并不是金融事业本身真正发达的结果,而是财政收入下滑和国有企业资金紧张衬托出来的。

2、金融状况不佳,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以及银行经营问题,我国商业银行积累了大量的风险,呆账、坏账等不良资产巨大,在整个金融体系处于很不健康的状况下,货币政策会因此而丧失其调控的基础。商业银行既是货币政策的调控对象,又是货币政策的传导者,应该根据货币政策的变化,调整经营行为,并进而影响企业和公众的决策。但目前商业银行的处境使其难以作到这一点。银行“惜贷”现象的出现,可部分地由此得到解释。此外,金融状况的恶化,使资金需求和资金供给的错位难以扭转,甚至由此加剧。金融结构本应随着实体经济结构的变化而相应调整,但在有大量不良资产缠身的情况下,这种调整显得步履蹒跚,迟迟难以到位。这种现状导致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程度的启而不动、控而不止的现象。

3、两大部门协调沟通不力

财政―货币政策的协调是以一定的制度安排为基础的,由于我国对地方财政、银行的职责界定不明确,银行不时被当作了“第二财政”来运用。正因为职责界定不清,从而造就了财政、银行运作的“独立性”,两大部门更多的是站在本部门的角度,根据自己对当前经济运行状况的认识,依据部门的调控机制来制定政策,缺乏部门之间的相互沟通与协商,常常导致掣肘,相互抵消。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1)财政和银行的调控目标错位。运用银行资金充当财政资金投资于基本建设来提高总量需求超出了银行的内在规定性,反而会导致银行不能充分发挥币值稳定的作用。(2)财政信用混乱。各地财政部门为弥补财力不足而多头融资,这部分信用活动游离于社会信用总量的监控视野之外,加剧了金融秩序的混乱。(3)政策性银行缺乏清晰的定位。由于来自财政和银行两方面对政策性银行的认识分歧,导致政策性银行资金运用潜伏着很大风险,资金来源得不到保证,其生存与发展已到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四、提高我国财政货币政策搭配效果的几点建议

从国际范围来看,各国的财政货币政策以及二者间的搭配框架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国家的财政货币政策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也是有所变化的。这说明作为一种制度供给的财政货币政策是特定地域和特定时间的产物,它受到一国的内外经济环境和发展阶段的制约。各国都应当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财政货币政策,并使其保持足够的弹性、动态性和前瞻性。

1、以制度化形式明确界定财政与银行的职责范围

国有银行在整个金融体系中占有主导和主体地位,它和财政都属于公共部门,目前我国财政与银行的职责划分既不合理,也不明确,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尽管法律也有“明确”规定,但制度化必须落实到每一个具体的过程和每一个环节,仅有原则性的规定,是远远不够的。因此,必须明确界定财政与银行的职责范围,使二者各尽其能,避免出现双重管理和对责任的推诿现象。

2、完善政府债务的管理

要参照国际惯例,改变目前多头对外的外债管理方式,逐步对外债的举借、使用和偿还实行统一管理。将地方政府债务纳入规范化管理轨道,中央政府要继续加强对地方债务的监管。同时要加强对财政债务风险的研究。制定适合我国实际的赤字率和债务负担警戒线,避免财政政策操作的盲目性。同时借鉴国际财政统计方法,全面准确反映财政现金流量及其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3、完善货币政策,推动金融体制改革

继续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进一步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并要加强信贷管理,灵活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货币信贷总量适度增长,为经济发展创造一个良好的货币环境。要积极稳妥地推动金融体制改革,完善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为货币政策发挥作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1] 闫庆悦:论我国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调搭配[J].济南金融,2002(3).

[2] 丛明:正确认识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2(4).

[3] 周菡:2004年货币政策仍将稳字当头[N].证券时报,2003-12-26.

[4]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核算司课题组:如何把握财政与货币政策的协调运用[N].中国信息报,2003-12-8.

[5] 刘尚希、焦建国:转轨经济背景下的财政――货币政策协调[J].管理世界,2000(2).

[6] 傅丽:欧元体系财政与货币政策协调性分析[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3(7).

[7] 萨尔瓦多:国际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双减政策的优点总结范文6

关键词:广西越南边境贸易发展

21世纪以来,随着中越两国高层互访频繁,两国的传统友好、平等、互利、互信关系在各个领域都得到迅速的恢复发展,双方都不断加深改革开放,制定了发展经济的优惠政策,两国的边境贸易的发展也不断增长。尤其广西具有中国联系越南最便捷的地理优势,与越南的经贸将更为密切,经济合作也将更加广泛。广西可以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积极发展对越经贸合作,实现优势互补,促进经济发展。

一、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现状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政府高度重视。越南政府为了发展对外贸易和投资,积极鼓励企业增加进出口,大胆革新法律法规,为广西与越南贸易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二是产品结构具有互补性。广西出口到越南的产品主要是工业品、日用消费品等,越南出口到广西的商品主要以农、林、水产品为主。三是边境贸易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经营。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贸的过程中,交通便利的优势促使双方可以采用很多渠道进行贸易,双方的贸易层次也很明显。以国有企业为主体,集体、个人参与的多元化的小额贸易和易货贸易;家口岸、地方口岸、过境、转口口岸一起的边境贸易;民互市贸易、边境小额贸易和边境地方贸易三种边境贸易形式并存,但以边境小额贸易为主。

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的发展是近二十多年来的事,它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起步阶段(1982年9月~1988年9月)。我国有组织、有控制地先后开办了9个贸易点,允许越南边民前来参加集市贸易。这些贸易既起到了宣传作用,也促进了边境地区经济的启动,改善了边民的生活。(2)快速增长阶段(1988年9月~2002年11月)。自1989年初开始,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决定大力搞活、拓展边境贸易,并提出了“通贸兴边”的战略。自此,广西与越南的边境贸易发展迅速,商品成交额每年成倍增长,商品品种也由以前的农副产品和日用品向工业制成品和生产资料发展。边境贸易也逐渐向越南内地的河内、海防以及胡志明市延伸。(3)新的发展阶段(2002年11月—)。2002年11月在柬埔寨金边召开的第四次东盟和中国(10+1)领导人会议《中国-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和《中国-东盟农业合作的谅解备忘录》的签署标志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进程的开始启动,广西边境贸易开始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随着中国-东盟博览会落户南宁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早期收获计划的实施,广西边境贸易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据中国海关统计,2000年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额达24.66亿美元,比1999年增长87.1%。2001年中越双边贸易额为28.15亿美元,增长14.2%,其中中国出口18.05亿美元,增长17.4%,进口10.1亿美元,增长8.8%。2003年中越贸易总额达到46.34亿美元,增长42%,占越南贸易总额的10.34%。据越南海关统计,2004年中越贸易总额达71.9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47.68%。与此同时,广西与越南的贸易,基本上呈现出一种贸易额持续快速增长、贸易结构逐步改善的态势。越南已连续5年成为广西最大的贸易伙伴。

根据南宁海关的统计资料,2004年广西与越南边境小额贸易进出口总额达5.54亿美元。同比增长3.4%,占广西对东盟贸易总额的55%。2005年广西与越南的边境口岸进出口贸易总额为101042万美元,而2006年双方贸易额约15亿美元。占中国与越南贸易总额的近六分之一,增速高达50%。

二、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目前面临的困难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1.双方在边境贸易口岸的管理和监督不到位。双方管理部门采用一般贸易的管理手段对待边境贸易的管理;在通关手续方面,程序烦琐、费用高,使得很多企业或个人因难以达到要求而被迫放弃;部分产品质量不合格甚至是假冒伪劣产品,给商品用户造成巨大损失。

2.税收优惠政策无法落实。税务部门对待税收使用的政策是“征多少抵多少,征得少抵得少、缴得多。”这样,国家给予的减半征收进口环节增值税的优惠政策实际就无法落实。中越两国边贸结算绝大多数为人民币,税务机关无法给予边贸出口企业退税;财政部相关文件有:自2004年1月1日起,广西口岸从越南进口的蔬菜水果类产品,已停止执行关税和增值税减半征收的优惠政策。由于此类产品是广西自越南进口的大宗产品,关税的提高使进口成本大幅度上升,导致进口量减少,企业在申请出口退税时必须提供出口收汇核销单,引起越方众多不便。

3.口岸和边贸互市点的基础设施不够完善。有些边境口岸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配套设施不完善,一些口岸没有国门、验货场、储货仓,口岸功能无法发挥应有的整体效用,远远跟不上口岸物流快速增长的需求。互市市场建设还不够完善,仓储装卸能力低,旅馆等服务设施还不配套。

4.配额管制限制了边境贸易的发展。在广西,边境贸易的多种商品受进出口配额的管制。越南自然资源丰富,尤其是热带产品、矿产原料等,在国内有较大市场;而我国的轻工日用品在越南也有较大需求;双方由于受配额的限制,无法进行自由交换。三、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中越边境地区地处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中心地带,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发展经贸的前沿,发展边境贸易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通过制定和规范边贸政策,加大投资力度,加强管理,加快通关速度,中越边贸将会有更大的发展。针对当前中越边境贸易发展的状况对广西与越南边境贸易发展所做的建议有:

1.加快交通建设。加快交通口岸的建设步伐能明显出促进双方物流规模化发展。广西与越南要更好的开展边境贸易,首先要做的就是把双方之间的桥梁建立起来,修路建桥是很必要的,为双方进行多边、多形式贸易打下坚实基础。用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双方的边贸活动。

2.利用边境贸易积极构建广西—越南跨国产业链。广西的区位优势、政策优势已经为广西与越南形成良好的一体化经贸合作关系,为进一步构建双边国际化产业链和扩大进出口也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双方具备了组合资源进行生产加工出口的条件,具有海陆相连的跨国贸易优势。

3.双方加大经济合作。在重大历史机遇面前,广西和越南的有关决策者都应具有宏观的战略眼光,加强广西与越南合作,用崭新的视角来进行双方的边贸活动。

4.改良小额贸易退税政策。由于广西与越南在进行边境贸易时是以人民币结算为主要方式,边境贸易享受出口退税政策增加了地方财政的负担,因此,要通过多方政策联动,把边贸优势转化为税收优势,减轻地方政府财政负担,以此促进边境地区经济的良性发展。对边贸中以人民币结算的出口货物给予退税,这样既鼓励边贸多出口,也有利于巩固人民币的信用,有利于提高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5.放宽政策取消部分限制。国家应该给予边境地区贸易长期稳定的政策,鼓励边民积极参与边贸经营。放宽边民互市贸易商品的限制,给予参与边贸经营的边民以一定的扶持,适当放宽对越南大宗进口商品的限制,减少中越贸易顺差,促进边贸健康发展,边境贸易前景将会十分广阔。

6.推行外贸制。要加快双方边贸的发展,必须采取科学有效的方法改良目前的贸易制。在双方推行制,不仅可以使边境贸易改变过去的传统做法,而且可以转移部分风险,缓解当地的财政压力。

7.采取贸易自由化措施。中越双方都应该采取贸易自由化措施,进一步开放市场,增强双方在关税和非关税等方面的贸易门槛。

8.大力挖掘双方各自的资源优势。广西与越南的边贸资源具有互补及竞争性,因此双方都应该大力挖掘自己国内的资源,产品应该扬长避短。越南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能提供丰富的农副土特产品,广西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能向越南提供生产、生活的工业制成品。双方互惠互利,前景大好。

参考文献:

[1]田孟清钟金伶:广西(中越)边贸发展:现状、问题与对策.第27卷第3期

[2]周英虎:区域经济一体化、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与广西边境贸易研究.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06年6月第19卷第3期

[3](越南)阮文历:越南—广西贸易现状、前景和发展措施.东南亚纵横,2004第1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