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设施设计范例

环境设施设计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1

关键词:地学智慧;元素;高校环境;景观设施设计;地域文化;环境设计

引言

国内高校景观与地域文化的可读性逐渐引起了社会关注,各高校在文化引申中外延了包含艺术、情感以及诸多其他感知要素的内容。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第一任校长约旦,在开学典礼中曾对环境空间与高校文化的关系有过一段精彩的讲话,“长长的连廊和庄重的列柱也将是对学生教育的一部分。四方院中每块石头都教导人们要知道体面和诚实。”[1]构筑物发展的历史离不开人类意识形态的发展与沿革,其形态的生成逻辑也与人的精神形态、当地地域条件、场所的历史脉络紧密联系,从而反映着所在地域特有的文化。可见校园构筑物与景观陈设在提升校园环境空间的内涵上起到了重要作用,而由它们引申象征出的文化精神,更构成了当今高校教育体系中相当重要的一部分。现今校园的景观环境表现出了较多的问题,大多数高校校园,从规划格局到植物配置,从环境要素到景观陈设,往往会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单以环境空间来看,各高校间似有诸多雷同,故往往难以通过高校环境空间来辨别各校的文化与当地特色,更无法从中感知其特有的文化脉络与场所精神,这是一种缺失地域文化元素的体现。另外,当谈到对校园环境的设计,大部分高校在规划设计校园空间时往往重轮廓,轻细节。对于校园特征的体现,一般校园在设计时通常只考虑图书馆与礼堂等重要建筑的形态与相关设计,而容易忽略那些与师生日常工作、学习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景观场所与设施的设计,这种仅关注主要建筑的校园空间往往是缺失整体协调性美感与地域环境特征的。所以针对上述提出的高校校园问题,为有效改变现状,避免校园空间的单调性,强化高校环境景观设施及其场所的地域特征。本文针对这一现状将提出“地学智慧元素”这一概念,并将概念引入到高校的景观设施与空间场所的设计中去。“融入环境,而非环境适应人类”,地学智慧元素在高校环境空间中的渗透应当呈现出一种油然而生的状态,这种对地学智慧元素进行吸纳的设计在师生的校园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提升上,也有着较为积极的作用,是设计者在设计前期应当去思考的内容。

一、地学智慧元素的概念及前人研究

(一)“地学智慧元素”的概念定义

“地学”,指基于地域文化延展出的学问研究。它由各维度与地域相关的信息,如当地自然环境的风格特征、人文历史的发展沿革、特色产业的形成脉络以及相关社会环境组成。地学是一种综合自然环境与社会历史,以时间与空间为轴双重维度发展,并着重以地域为基础展开的学问研究。“智慧”突出了这一概念的特点,是对“地学”中丰富而庞杂的学问研究进行有针对性的提炼浓缩与合理抽象。“元素”,则是将经地学智慧浓缩出的文化信息进行符号化的提炼[2],成为可视化、可运用的符号标志,并转化为可多维度运用的元素融合到景观设施与小品的设计中去。图1为剖析上述步骤的分解流程图。本文将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即针对高校环境景观设施的设计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进行地学智慧元素的引入方法探索。需要注意的是,“地学智慧元素”是从地域文化的角度出发,但较之是更为深层次的递进概念。相比通常论述的地域文化,地学智慧更注重其中能够被拓展,延伸,追根朔源的具体要素,是一种以具象的形体展现抽象文化的方式。引入地学智慧元素对高校的环境场所与景观设施进行设计,将不论从轮廓还是细节上,都可以相呼相应,相辅相成。高校作为诸多文化的载体,成功引入这一概念进行设计的成果可成为其文化的宣传实体,成为高校环境内在的品质与风范,形成一种“态”,而这种“态”对环境的融入也可以更好地塑造每位环境体验者的内心。

(二)国内高校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相关设计研究

通过调研分析,现国内许多大学的校园景观设施及场所设计,已有较多以地学智慧元素作为设计切入点的案例。主要表现为对地域传统文化的保留与融合,对周围环境风格的吸纳与对场地肌理的顺应。[3]首先介绍的案例,是将保留历史作为校园景观设计切入点的北京大学,北大校园内保留了多处古园林遗址与一批经典老建筑,充分体现了校园对传统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校园以未名湖为中心点,在校园主轴线上分布了诸多体现地学历史文化价值的景观陈设,如蔡元培雕塑,钟亭,翻尾石鱼等,这些文化构筑物以未名湖为中心进行环绕排布,产生了一种文化的向心性。同时,该校诸多学生设计团队也在不断基于地学智慧元素对校园空间改造提出意见,产生新的景观改造项目。对于环境风格的吸纳汲取,中国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的环境空间设计是应用这一地学智慧元素线索的典范。作为中国最有历史沿革的艺术院校之一,王澍先生以“山水观”作为校园设计的基本理念,校园中的建筑、景观空间、构筑物的设计都汲取了江南地区山水交融的风格特色。这一地学智慧理念在整个校园空间中交融贯通,校园融汇了杭州最原始的山水文化,使这里的环境与现代城市缺少特色的钢筋水泥丛林分离而自成体系。校园内一系列山水画卷式极具江南风情的景观设施与构筑物,成功塑造出了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山水书卷式校园。[4]对于地域肌理的顺应,本文将主要以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研究对象。川美的校园设计,结合着重庆原始的农业产业以及当地特殊的地形地貌,以“乡土景观”为地学智慧主题。整个校园的环境设计,从自然界面到人工界面,从建筑物到景观构筑小品,无一不顺应着场地肌理与人文肌理。校园内布置着各类具有乡土特色的环境艺术装置,景观小品设施,这些设施的建成空间也都保留了诸多场地原始信息,将整个川美校园营造成一处颇具艺术气息的山林桃源。[5]以上引入地学智慧元素营造校园景观环境与设施的研究案例,可为本文提出设计策略做参考。下文将对几所高校的案例进行更为细致的剖析,分析它们应用相关元素的具体手法,这样可进一步帮助探索“地学智慧元素”的研究切入点与引入方法,并进行相应设计策略的归纳总结。

二、地学智慧元素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该部分将剖析几所高校景观设施设计案例的优缺点与具体操作手法,总结引入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一些已有方法。从而这些实践研究可为最后梳理出应用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方法策略做支撑。

(一)以地域自然环境为主导的地学智慧元素应用

以北京大学的“果雨花园”项目为例,该项目将重点放于利用原有地域资源进行景观环境设计上,对原场地的自然资源采取了环保的再利用措施:设计团队将几段原场地中从被大风吹折的古树上切好的木桩,进行修整与塑形,作为了场地里的临时座位。利用场地原有的清水混凝土墙强调空间边界,甚至激发了一些其他功能—墙顶部的台沿面被作为了一种非正式的座位,可供过往的学生休息,作为了一种临时休憩场所。同时,场地环境中原有的柿子树和核桃树被保留下来,进行了再利用,利用它们限定出主要的活动场地,避免了使用其他材料来限定空间的不必要资源浪费,也回应了场地原有的自然地学环境,如图2。由此案例可以得到一些今后设计的理论实践经验,在这个校园空间改造项目中,对于原有地域资源的再利用手法多而丰富:如取材于校园内被风吹折的古树,将之进行简单处理后作为天然的景观座椅,是一种贴近周围地域自然环境的校园家具[6];同时,该设计也利用场地原有的混凝土墙与果树进行空间界定,尊重自然,顺应地域的同时也避免了额外界定空间的材料资源的浪费。通过多种手法利用了周边自然地域资源,紧密结合自然环境关系[7],该案例的操作手法是一种典型的,提取了与环境相关的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的策略,从而使该处景观空间具备了地域自然环境中的特殊性。

(二)地域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地学智慧元素应用

若要做到应用以地域历史文化为主线的地学智慧元素进行设计,应当提前深入了解当地历史文化沿革与成因,从而梳理条条脉络与线索。一个地域长时间发展以来的传统根基产业以及历史文化脉络是重要的地域历史文化线索,也是设计景观设施时应当进行研究和利用的地学智慧元素。以重庆的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为例,重庆的根基产业为农业,四川美术学院校区内的景观设施也都遵循着当地的文脉印记[8],相关设计都广泛吸取了诸多与农业生产相关的元素。在校园的景观设施中,将很多传统农业生产用具如石磨、水车、耕地犁,以及农村传统生活用具如水缸、陶罐以及古建中的花窗,都转化为了景观小品,一并融合到了乡土特色的景观环境之中。[9]将传统根基产业内的乡土材料与现代艺术设计手法相结合,是现代高校空间艺术设计与乡土地学文化元素充分结合的代表。

三、地学智慧元素在高校景观设施中的应用策略

在地学智慧元素中“地学”含义的中,最核心的要点就是其“地域”。地学智慧元素的形成与表达,离不开与地域相关的各分支脉络。由“地学”引申出的设计策略分为表象层面与内在层面。表象层面通过即日常可观察到的空间环境特色,如以选材与形态为出发点提取地学元素运用于设计中。内在层面则是剖析与地域环境相关的历史文化,结合当地人们相关记忆,探寻该空间的场所精神,从而引申出与之相契合的环境设施内部的文化内涵与寓意。[10]

(一)以地域环境因素为要点进行设计

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设施设计首先应当植根于当地的自然环境:高校所在场地的地形地貌、原生自然植物、当地气候变化等自然元素特征都可引入地学智慧元素的设计,这些与表象层面的相关元素往往能给设计形态带来十分直观且显著的影响,也使设计具有了特殊性。对于地域环境的特征元素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点来进行具体提取与利用:

1.提取地域特色文化凝炼为设计元素:地域环境要素的提取,也可以以某一地区的特色文化为设计灵感,如江南地区的纹样多变的花窗窗格。图3是笔者的一项设计成果效果图,本方法将以该设计项目为参照进行阐述。该项目设定场地于江南地区某大学校园内的一片空旷湿地处,面朝溪水,设计内容为一处特色窗格文化廊架。该设计着重以江南地区建筑立面上的的窗格纹样为灵感,笔者收集、整理并提取了各式窗格纹理,进行了窗格形态的归类,从而将选定的,提炼出的窗格纹样图案通过艺术处理手段,运用到廊架隔断面的设计当中。如图4的廊架立面图可见得,用文化窗格的方式代替传统形态隔断的设计效果。这项设计以窗格纹样为元素设计廊架内部隔断;顶部以不规则起伏面做构筑物屋顶,两端相对来说起翘,也是提取了传统中国建筑屋顶中飞檐翘角的特征;支撑柱伞状撑起屋顶,其形态远看正如水乡常见的油纸伞形态。上述手法均是以地域特征作为地学智慧元素主线的策略与运用手段,使得该构筑物除形式上较为新颖,风格上更加契合江南地区的传统建筑风格。作用上,镂空的窗格相较于传统的实墙面,更易于促进廊架内外空间的渗透,加强构筑物两侧的空气流通,光线交融,配合特殊的窗格纹样,阳光洒于地面,更形成了特殊的光影艺术效果。同时,灵活的风格空隙更增加了过往人群的视线交流。无形之间,廊架成为了校园空间内的一处文化纽带,易于唤起师生对中华传统优美纹样的记忆,更是一处能够校园地域片区特色的象征。这种从地域环境要素出发进行设计的手段,因其设计成果的文化易读性,且地域指向性明确,可作为是一种对江南地区窗格纹样魅力的弘扬手段,是一种将地域特色文化转化为地学智慧元素的操作手法。所以,该项目的设计手段可为今后着重于地域要素进行地学智慧元素的引入设计提供一些参考与借鉴。

2.选材于周边已有构筑物进行设施设计:对于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设施设计,也应关注如何利用场地区域内周边原有构筑物的材料、形态等来进行相契合呼应的设计。这种契合具体表现可以是在设计时,选材于周边已有构筑物,或吸取其形态特征,这样的设计对周边地域环境的创作包容度更高,可以使环境小品和谐地融入到周边环境中。例如,若周围大都是砖石材料的构筑物,则可以设计以砖墙等砖石作材料的环境小品作为校园内的空间分界设施,以起到装饰校园、分隔校园功能区的作用;同样的,如果周围大多是钢筋水泥的现代构筑物,那么也可以相应选用合适的混凝土、玻璃、钢等作为材料以及现代造型的设计形态,设计具有现代感的环境设施,配合极具现代感的流线型造型设计景观座椅、景观花池等小品以契合整体氛围。[11]

3.提取自然风格融汇于设计基调:针对地域环境因素的景观设施设计,另一种设计策略是要顺应当地的风格基调进行设计。一般高校的风格与城市风格是融汇一体的,就好比在江南地区,应当融合依山傍水的江南风情,如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校园内构筑物设计大部分都吸取了江南地区典型的白墙灰瓦的颜色特征,运用清淡朴素的颜色,以及运用木材、灰瓦等材料进行校园休憩构筑物的设计,让师生穿过廊架等构筑物时仿佛置身于江南小巷中,感受到宁静的水乡地域氛围;在地势复杂的区域,则可以充分利用当地层叠变换的地形,将之转化为设计的独到亮点。如四川美术学院虎溪校区,在多级高差处设计层叠向上的景观大阶梯,相关小品的形态都顺应着特殊的场地特征,多运用曲线、折线等不规则无序元素设计构筑物形态。这些操作手法可以化解地形起伏不规则的难题,同时又有着与平原地区不同的特殊环境装饰效果,也具有着引导行人行进方向等其他的作用与功能。从而这些操作手法与策略都可以做到融汇当地城市或片区风格,设计出具有地域性特征的景观环境设施与空间。

(二)提取人文历史元素为文脉进行设计

以历史文化元素为文脉的地学智慧元素主要指高校所在的地理片区,历史上经过长时间的发展、积淀,文化与思想上的交流与碰撞,从而形成的具有当地特色的历史文物、民俗文化、自然古迹等并与所研究高校有所关联的人文文化历史遗存元素线索。[12]这种历史遗存元素,时刻渗透着人们与高校师生的生活日常,配合时间线的串联,形成历史脉络。设计者应当在了解当地历史与文化沿革的基础上,汇总分类不同主题的发展线,将主题精神融入到地学文化符号中去。

1.以历史沿革为设计脉络:一所高校的建校历史往往是与社会历史相互交织而非常复杂的,其中将对高校历来有所贡献的人物线索,建校历史上着重突出的事迹线索,两条线相串联起来,就是一条具有丰富内涵与深刻纪念意义的历史遗存元素脉络。以历史人物与事件为设计主体,首先应从高校的历史文化脉络出发,进行相关梳理总结并作为设计主题。设计调研初期可以从探访校史馆,研究母校前身开始,探寻根源。如原国立中央大学后拆分为江苏九所高校,并有被九所高校着重纪念的九鼎。以此为法寻得根源后,则可以相关事件作为题材,可将纪念性的年份数字、地理位置信息、名人寄语等元素进行相关艺术处理,将之可视化、实体化、元素化,以此为源设计出的相关景观雕塑小品将带有强烈的纪念性,更易唤起师生归属与认同感,凸显高校悠久的历史沿革。同样的,对本校发展极具贡献的人物也可以作为纪念性对象,设立雕塑小品于纪念性广场中或相关教学楼前,配以相关历史背景介绍,也是一种凸显高校地学历史文脉的典型操作手法。

2.以文化学科产业为设计主体:对高校历史文化事件追根朔源的同时,不能忽略相关特色学科产业的历史发展沿革。这种更深层次的历史发展脉络,往往对高校的历史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与推进作用。这些设施小品的设计若做到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印象或是感官体验,方能体现地学智慧元素的应用。例如江苏大学的特色农机学科,中国美术学院的国画学科等,都是值得被各高校重点宣传展示的对象。可以将这些重点学科的特色通过相关学科成果的形式展现、宣传,并将之转化为相关主题的设施设计,例如在江苏大学设计相关农机应用的小型环境小品,给学生提供与小品互动参与的可能性,让学生切实体验到这些小品设施与学科的相关性,体验其可操作性,更能给人以强烈的肌肉记忆,并深化精神感受。这样可互动性的环境小品,往往便是设计能够体现文化学科产业特色,应用地学智慧元素的环境小品的切入点。

结语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2

关键词:新时期;福州市;疾控中心;景观环境设计

“预防大于治疗”,疾控中心作为防疫、检疫、控制、预防疾病的职能单位,与医院有很大区别。疾控中心与冷冰冰的医院并不同,医院可能每天都会进行多台手术,发生很多生离死别的事情,但是疾控中心主要进行免疫接种、健康预约、健康检查等。人们在进医院时,心情是低沉的、压抑的,而在进疾控中心时的心情却是放松的。所以,在建筑环境的设计上,疾控中心也少了医院的那份威严、压抑,多了一份温馨的感觉。

1新时期疾控中心景观环境设计考虑因素

1.1项目区位因素

项目区位顾名思义就是疾控中心建设落地位置,比如:疾控中心一般位于交通方便的主干道或辅道,这样在建设初期方便运输物资,后期也能方便患者进出。以福州市疾控中心为例,项目基地位于福州市长乐区滨海新区,西侧为201国道,北侧为万漳路,南侧为壶井路,东侧为华山支路,东临在建的滨海新城综合医院,本地块为疾控中心。福州市疾控中心,区位选择较好,交通便利,方便进出。背靠医院,方便共享资源、借鉴经验、共同促进发展。

1.2自然背景因素

自然背景一般与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有较大的关系,但在选择建址时,可以多考察,尽量选择温度适宜、植被丰富的市区。以福州市疾控中心为例,长乐区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区,温暖湿润,夏长少酷暑,冬短少霜雪,水文资源丰富,河网密布,植被资源丰富,有马尾松、杉、湿地松、果树等多种植被覆盖。在疾控中心建设初期,考虑到这些因素,有利于为疾控中心营造良好的自然景观环境设计理念。

1.3疾控文化因素

疾控文化背景是另一需要考虑的因素,疾控中心景观环境设计应与疾控中心文化背景相符合。以福州市疾控中心为例,它的前身是福州市卫生防疫站,主要承担疾病预防与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疫情报告及健康相关因素信息管理、健康危害因素监测评价与干预、实验室检测分析与评价、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技术管理与应用研究指导,因此设计应围绕疾控文化因素,不能过于偏离。

2新时期疾控中心景观环境设计策略

2.1合规设计

当前提倡可持续绿色健康发展,在环境设计时要注重保护周围生态环境[1]。所以,在进行景观环境设计时,注意要合乎法律法规,符合环境保护法及当地城市建设管理办法。以福州市疾控中心为例,它的建设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它以《福州市城市总体规划》《福州市建筑景观规划管理办法》为上位规划依据,并将《城市道路绿化规划与设计规范》《福建省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作为技术指导。在进行景观环境设计时,一定要遵守合规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后期项目进行顺利,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危害因素。

2.2需求设计

疾控中心最终要为人所用,所以,要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计,充分考虑多层次人员的使用体验和使用需求,结合疾控中心设备实际情况、运营需求等,建立更完善的景观环境。福州市疾控中心主要使用人群为每日在这里办公的医护人员,应充分考虑到设计能给他们带来最大的工作便利,所以设计中应考虑简洁要素。其次为来院患者,所以设计中应包含更多健康的、绿色的设计理念。福州市疾控中心可根据需要,主动创造一些充满人文氛围的景观空间。

2.3风格设计

新时期,人们都较喜欢简约、大气的风格,对疾控中心景观环境设计,应充分了解当下人们喜欢的风格的同时,结合周边环境,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建筑整体风格。例如,福州市疾病控制中心的周边环境为商务混合环境,其中不仅有城市景观,也有商务用地,在疾控文化思想的影响下,景观的构建以及展示,都紧紧围绕疾控的人文氛围设置,简约中充满大气,既能融入到周围环境,也有疾控中心独有的特色,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2.4灵感设计

疾控中心和生物学有一定的联系,所以,在设计时可以利用一些医学知识进行更贴合主题的创新设计。以福州市疾控中心为例,设计灵感来源于神经,以神经细胞为概念,表达生命概念主题,用突触表达生命的蔓延,以能量脉络为设计语言,串联整个交通动线及功能景观空间,将现代感的景观元素与疾控中心景观风格融为一体,打造了简洁又绿色生态的景观空间。

3福州市疾控中心设计概况

福州市疾控中心总建面积5万m2,建筑占地面积7675m2,建筑密度32%,容积率1.52,绿地率30%,机动车位322个,其中充电桩停车位66个,标准车位299个,微型车位8个,满足了多种停车需求。主要建筑群有:综合大楼、应急指挥中心、业务楼、实验楼。主要区域分为:入口景观区:入口大门采用简洁现代的折线构成,选用石材、钢构、玻璃各种现代材质,呈现一个大气简洁入口景观。林荫广场(如图2)树影婆娑,异型特色坐凳为人们提供一个休憩交流的林下空间,地面铺装融合疾控文化,展示场地人文精神(如图1所示)。次入口景观区:次入口是外部人员的体检通道,同时也是物资的应急通道,所以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交通功能。不仅在入口处设置了铭牌,也设置了岗亭,以便于园区的管理,除此以外,在流线的分割上,合理地分流人车,并设置斑马线,而且在人行道上,设置了标识牌,以便于更好地引导,外来就医人员进入大门映入眼帘跌水景观让人动容和引人注目(其效果如图3)。公共景观区:疾控中心映入眼帘的区域就是公共景观区,此区域分布大型花坛、大型林荫区、绿荫石阶区,让人一进入疾控中心就有心旷神怡的感觉,而且可以在此自由自在的漫步,较放松。楼间休闲区:围绕建筑物设计的区域,有少量植被作为遮阳,并设置有椅子等,方便人员休息。屋顶花园区:屋顶设计以简洁实用为主,其中综合大楼屋顶创造一个共享有温度的空间,给人们提供了一个舒适的室外座位区,可以欣赏邻近公园的壮丽景色。该空间的设计旨在为人们创造身体活动和娱乐的户外空间。应急指挥中心、业务楼、理化楼、生物楼及消杀隔离楼统一留出设备区,设置检修及通行园路,其他区域草皮绿化。城市共享绿地:主要围绕疾控中心临近马路的位置,此区域有一定的植被分布,另外,疾控中心共享绿地不设围墙,应用绿化及小挡墙软隔离处理手法,符合滨海新区的总体规划不设围墙的要求。整体设计延续现代简洁风格,将干净的线条贯穿整个场地空间,融入疾控中心文化精神,展现了人文自然,舒适清新的生态景观空间。从入口到迎宾广场运用欲扬先抑(园林设计)手法,用铺装和植物引导,漫步至开敞的阳光草坪,同时在阳光草坪与园路间布置了错落有致的林荫空间和树阵广场,让人感受到舒适轻松。主入口因为对内办公需要,没有就诊病患进入,所以入口道路设计较窄,且较安静,满足办公需要。次入口是业务楼对外就诊人流的管控,相关铭牌设置颜色较鲜亮,容易引人注意,出于安全保障需要,还设置了门卫,主要进行检查、维护秩序。

4提高疾控中心景观环境设计有效途径

4.1注重植物景观设计

绿化设计以植物设计为体现,需要合理利用疾控中心地理环境特点进行设计,使绿化景观更接近自然,但同时也满足人们各方面的需求[2]。以福州市疾控中心为例,植物景观设计兼具乡土特色,即根据福州气候条件,选择了以当地乡土树种为主,且较耐盐碱、抗风、抗污染的植被为主。另外,考虑需求原则,所种植植被较适合医院安静、空气清新、湿润、无粉尘、无噪音的环境需求。还进行了中心广场绿荫区、内廷空间繁花区等细分设计。其实,在众多景观环境设计中,植物景观设计都是最基础以及最受人关注的,因为人们都喜欢亲近自然得到健康。

4.2提高特色景观设计

根据疾控中心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特色景观设计,使疾控中心得到特色优势发展,巧妙融入创新元素,构建一种可持续的生态景观空间[3]。以福州市疾控中心为例,能有效地蓄集、调配雨水,进行“海绵城市设计”的特色设计,主要通过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雨水花园的形式体现。其中透水铺装,能起到短时雨水储蓄以及初步过滤作用。下沉式绿地,可以更好地净化园区绿化带。雨水花园则是生态可持续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鉴于此,其他地方的疾控中心,应多结合当地特色进行设计。

4.3加强景观配套设施设计

疾控中心对景观配套设施的设计也应充分做好功能分区及美观设计,如疾控中心道路、标识牌、坐凳、停车位、垃圾收集点等按照功能分区并注意这些设施的位置设计。一般道路应便捷,方便进出,地面停车场一般设置在对外业务的楼前,美观且方便临时停车。垃圾点一般放在较隐蔽的角落,远离人群。疾控中心灯具设计,留意庭院灯、路灯、乔木投光灯、草坪灯等的尺寸、颜色、明暗、高矮的设计,一般路灯为最高最亮,需要照射的范围较广,次高为庭院灯,保证其照亮小范围的庭院即可,最后为草坪灯,以不刺眼,柔和,小范围照射为宜。疾控中心各种大、小型标识标牌设计,主要注意字体、颜色、标牌尺寸以及logo搭配协调。如:福州疾控中心指示牌设计应用主题生长线型装饰,颜色应用疾控LOGO的蓝色搭配灰白色,给人安详与广阔的视觉效果。

5结语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3

关键词:疫情;农贸市场;室内环境改造

1农贸市场改造的背景

2020年世界范围内爆发的肺炎疫情,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肺炎,是一种具有极强传染性的急性呼吸道疾病[1]。北京新发地农产品批发市场的聚集性感染,暴露出老旧农贸市场在环境卫生、产品供应、市场管理、销售渠道等方面问题,引发了全社会关注。农贸市场是市民购买生鲜产品的主要场所,是人群密集的交易空间,而其封闭脏乱的室内环境却为提供了温床,因此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在疫情背景下,为控制病毒传播必然会对建筑室内空间提出的更高要求,这为传统农贸市场转型带来严峻考验的同时,也带来了行业发展和变革的重大机遇[2]。例如武汉市近期进行了有史以来规模最大、标准最严的一次颠覆式改造,政府推出强有力的补贴政策,全市各区分别成立农贸市场改造指挥部,总共规划改造升级425家农贸市场,因与城市规划冲突、不具备改造条件而关停或转向经营的有100家,其余300多家进行了改造升级[3]。几乎在同一时期,深圳宝安73家农贸市场完成改造升级,无锡51家农贸市场进行标准化改造,郑州主城区148家农贸市场,改造新建105家……全国各地都掀起了农贸市场改造热潮。

2改造设计思路

农贸市场改造是一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需要多学科理论指导,再结合各地区具体情况,而目前关于农贸市场的改造设计的相关研究还处在初级阶段,亦缺乏相应标准规范,要形成完善的改造体系还需更多的理论与实践基础,本文拟就以下几个改造设计思路进行探讨。

2.1功能分区再设计

在建设之初就要对农贸市场的单体规模进行适度控制,合理的建筑面积有利于形成更好的通风采光条件,还能有效降低人群交叉感染的风险[4]。为满足农贸市场的使用者需求与功能需求,农贸市场的功能分区应由办公服务区和购物区两部分组成。办公服务区应规划在市场主入口,包含办公室、检测室、监控室、配电室、开水间、卫生间、服务台、休息区等功能区域,应配备测温仪、消毒用品、宣传栏、监督投诉箱、电子信息屏、公平秤等设施,主要负责市场的经营管理工作。购物区按商品种类可分为熟食区、干货区、水果区、蔬菜区、粮油区、水产区、肉类区、百货区,以及垃圾处理、库房等辅助空间(图1)。2020年7月,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负责人在新闻会上表示: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交易,限制活禽交易和宰杀,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推广活禽集中宰杀,逐步取消活禽市场交易,推广生鲜上市[5]。应尽量不设置家禽区或将家禽放于室外空间,若有必要在室内进行活禽售卖,应将此区域单独设门隔离,布置在次要出入口周围,有独立的进出口和排风系统,并设立集中屠宰区。按照经营环境的清洁程度,水产、生肉、活禽等高污染区应放置于靠窗一侧并设置独立抽风设施,在采光较好的一侧更佳;熟食、干货、百货等中污染区,所需摊位面积较大,适宜采用店面经营靠边放置;其他种类商品多为成品售卖,属于低污染区,需求量较大适宜在市场中央区域排布摊位,同时还要注意生熟、干湿、鲜活分离。消费者的购物流线是在入口进入并进行测温与消毒,经过服务台进入购物区,以无论从哪个入口进入都能形成环形动线为宜(图2)。在每个路口都应有导向标识,指示各功能区位置、安全出口方向和禁止吸烟等指示标志。

2.2各功能区的规划

农贸市场建设在符合国家的《农贸市场管理技术规范》和《城市农贸市场建设标准》以及一些地方类标准的同时,在防疫的大背景下,还应对一些设计细节进行完善。据有关研究表明,在封闭环境内空调所产生的热风,推动带有病毒的飞沫颗粒传播距离最远能达4.5m。在公共场所普遍要求人群间隔1~2m,应当加大农贸市场内通道宽度,主要出入口及疏散通道宽度不小于4m,次通道宽度应不小于2m[6]。据实地调研,目前大部分市场都采用边缘门店、中部摊位的岛式布置形式,同品类档口最好沿通道间隔排列,而不是集中于同一个岛式摊位,这样可以减少购买率高的品类档口前人群密集的情况。蔬果档口的柜台宜采用斜面结合阶梯摆放式设计,在坡度最低处连接排水管,在柜台外沿设10cm以上挡水边,下放果皮箱用于丢弃果皮、菜叶等。干货、粮油、调味品等档口要注意防潮,进深小于3m可采用柜台式,后方设置储藏空间,进深大于3m可采用门店式,仿照超市货架展柜进行步入式设计,利用更多立面空间来展示货品。熟食区通常属于独立经营型店面,需用玻璃格挡并留出售卖窗口,设置预进间供营业员洗手、更衣和消毒,加工间用于食品制作和熟食分切,需配备加热或冷藏设备、洗手池和操作台,售卖间用于食品的展示与售卖,应配备玻璃柜全封闭式防尘、防蝇罩,三个空间最好独立间隔,进一步保障食品安全[7]。生肉区柜台面积应不低于1.4?,应统一配置不锈钢操作台、砧板、冷藏柜、不锈钢制挂架等专用器具。鲜肉柜高度在1.3~1.5m为宜,应有玻璃格挡,挂肉架高度在1.9m左右,操作台与售卖台最好呈“L”型,既可以让消费者看到处理过程,又不占用展示区面积。水产区档口污染较重,需做好污水和垃圾处理工作,应统一配置不锈钢或贴面砖的操作台、砧板、蓄养池等专用设施与器具,鱼池、鱼缸前设挡水板需高20cm以上[8]。市场活禽经营区应尽量封闭,最好有大门将此部分与其他种类产品隔离,每一活禽档口面积不小于5?,最好外侧有窗通风,内侧设玻璃隔断供消费者观察选购,并设置独立抽风设施,售卖活体禽类需使用不锈钢笼装载,笼底设置接载禽类粪便的活动设施[9]。将存放、宰杀、销售三区域进行分离,家禽展示笼子与前面墙或玻璃应距离30cm左右,客户在玻璃外挑选好货品后,由经营户拿到屠宰间屠杀,客户只需在售卖窗口等候取禽。集中屠宰区要配备打毛机、清洗水池、操作台以及垃圾收集设施,配备足够的排水、抽风设施,并在此功能区的出入口设立消毒区,最大程度减少对外部空间的影响。市场建设应选用具有自洁性的装饰材料(图3),如金属板、玻璃、复合饰面板、耐擦涂料等,可有效防止粉尘或有害物质吸附[10]。地面要铺防滑砖,内墙宜贴墙砖,高度不低于1.5m,还要配备清洁墙面、地面和设施设备的冲洗装置以便于日常清洁。

2.3物理环境

(1)通风农贸市场环境质量差的很大一部分原因是通风问题导致的。由于自然通风少,主要依赖集中式空调,人的呼吸、水产品及调味料气味、垃圾异味等废气在室内聚集,空气流通不畅,这些都成为传播的“温床”。颗粒物粒径比细菌小百倍,颗粒越小,在室内空气中稳定度越高,被人吸入呼吸道概率越大,更易引发疾病[11]。而空调会助推飞沫的传播,病毒通过空调风机盘管的回风和送风将病毒散播到室内空气中。为响应国家节能减排号召,农贸市场应在尽量实现自然通风的基础上,采用辅助机械通风。常见的自然通风方式有热压通风、风压通风和热压风压相结合通风,建筑进深较小或外部风环境较好,可考虑利用风压原理来通风;建筑进深较大或外部风环境条件较差可利用热压原理来通风;如果在同一个空间中,需要分析风压通风与热压通风的互动关系,两种作用相互促进[12]。自然通风主要通过建筑设计和外立面开窗来实现,机械辅助通风需要运用中央空调和新风系统,最好具备日常和疫情两种模式,既满足日常节能需求,又能满足应急防疫要求。要保证足够的新风量,在出风口采用不低于H13级别的高效过滤芯,在海鲜、肉禽、卤味等感染风险大的区域设置独立抽风设施,并且参照WS/T396《公共场所集中空调系统清洗消毒规范》的要求进行定期清洗消毒,定期更换空净集尘过滤部件[13]。良好的通风设计可以降低运营成本,同时也可有效控制疫情的传播。(2)采光农贸市场属于低端商业空间,是高人流量的自助消费模式,仅需达到基础照明需求,提供足够的亮度给消费者识读商品信息,营造整洁干净的氛围即可[14]。在进行照明设计时需充分考虑建筑整体环境,侧窗与天窗相结合,最大面积采用自然光,内部棚面采用彩钢瓦和阳光板间隔搭配,既能防雨雪又不影响采光。在光线不足的区域采用人工照明,主出入口及各通道设置疏散指示灯和应急照明灯具,选用具有足够显色性和较长使用寿命的荧光灯作为基础照明,以射灯、生鲜灯作为重点照明,使用灯带、洗墙灯等相对照度低的光源作为装饰照明营造氛围。(3)给排水给排水系统水源由附近道路给水管网引入,生活给水、消防给水各为独立系统。排水系统包括生活用水排放和屋面雨水排放,科学合理的排水设计应以地面积水能快速排干为标准[15]。可将地坪设计为鲫鱼背式,并保证下水口足够大,且于地下设置合适的集水井。市场内部下水通道宜设计为沉井式暗渠,可以有效防止下水道中的异味上传,而且便于设置防鼠隔离层。摊位柜台内部应设有地漏,且地漏材质质应当选择耐腐蚀的,柜台外侧应设置宽度在一分米左右的排水槽。水产冰鲜、畜禽肉类等区域应增设具有一定排水坡度的下水明沟,污水排放口设隔离过滤设施,强化杀菌消毒,防止病毒通过污水扩散传播。2.4配套设施在应急配套系统方面,农贸市场基本都有消防与应急措施条例,要更加注重疏散通道是否顺畅,基础的医疗设施是否齐备,遇到公共性突发事件是否有完整预案等问题。每个出入口设立专门的测温消毒区,体温超过37.3℃者应将其引导至临时观察点等待5-10分钟,再进行第二次测量,发现发热人员立即带至临时隔离室。临时隔离室应分为前室消毒区、病房诊疗区和卫生间三部分,设置前室用于进出人员的消毒,防止病毒带出,病房用于病人休息与诊疗,配有独立的卫生间和一些必需的医疗设备及药品,并保证通风效率和日常的消毒打扫。在卫生系统方面,规定固定频次对公共区域及时清洁消毒,设立专门的垃圾处理区将垃圾进行分类管理、定点暂放、及时清理,废弃口罩、废弃手套等垃圾投入指定的垃圾桶内,单独收集,单独运输[16]。公共卫生间隔间分隔挡板宜采用通高密闭做法,采用自动感应冲水或脚动开关冲水装置,防止疫病交叉感染。在管理系统方面,市场应储备常用疫情防控物资、生活物资及应急物资,运用智能设备落实食品安全监测、疫情防控等工作。通过智慧农贸市场追溯体系强化供应链管理,实现农贸市场商品从生产源头到流通终端的全方位监控,实现商品交易信息化、运营监管数据化、线上线下销售一体化和支付手段多样化[17]。在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应增加疫情信息公告栏、问询处、监督投诉信箱、电子展示屏、宣传栏等设施,利用农贸市场人流量大的优势,向公众宣传防疫与食品安全知识,及时市场疫情信息。

3结语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4

关键词:公共环境标识;标识设计;生态设计技术

1公共环境标识设计原则

简洁原则。公共环境标识的主要作用是指示、宣传、告知、引导等,设计要简洁,保证其功能发挥,设计尽量简化,交代清楚用途,不要过多装饰,材料不要堆积,避免过多占用资源。简洁设计不等同于单一设计,要保证其符号功能,巧妙运用材料、色彩、文字等搭配,传递实际含义。高效原则。城市公共环境标识设计属于平面设计的一部分。生态设计要遵循高效原则,标识从制作到投入工业制作要保证效率,实现资源的高效利用,节约资源和能源,减少标识设计中产生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等问题。设计过程要严格把握设计、生产、使用、废弃等步骤,要考虑环保材料的使用,降低制作时间成本和制造成本。工业生产环节采用高科技,提升资源使用效率。可持续原则。公共环境标识生态设计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选择绿化环保材料,如木质、可降解颗粒材料等,减少对塑料制品的使用,降低对环境的污染,减少对水资源和土地资源的破坏。环境标识生态设计必须重视可持续理念的融入,设计中尽量减少使用不可再生资源,标识的载体尽量可回收循环利用,如木头制造的路线标识等可以粉碎进行二次利用。融合性原则。城市公共环境标识生态设计要体现一定的融合性。生态设计要考虑与周围环境的关系,结合当地的气候、土壤、地形等因素,合理设计,保证生态系统不被破坏。要因地制宜合理设计公共环境标识。

2公共环境标识生态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2.1标识设计不够规范

部分城市标识设计缺乏规范性,标识设计较为混乱,甚至会污染人们的视觉。设计师缺乏科学的设计观念,对于生态设计技术掌握不够熟练,导致公共环境标识设计水平较低。部分设计师对生态设计及技术不够重视,使用很多不环保材质,如金属、塑料等,规划设计不够合理和规范。部分地区对于标识保护不够,很多标识遭到破坏,资源消耗严重。

2.2环境标识规划的整体性不强

环境标识设计整体性有待加强。对于空间规划不够科学,部分城市街道上公共标识和广告牌较为混乱,图案、文字、体积、大小设计不合理,色彩使用和图文表达比较混乱。公共标识牌设置比较随意,高度和字体设计没有考虑人的需要,部分标识被建筑物或树木遮挡,导致人们视线受阻,标识失去了功能。

2.3后期维护不到位

部分标识年久失修,有的部分已经破损或脱落,没有及时进行维修。有的标识字迹模糊,显示不清,且大型的标识部件脱落容易导致行人安全受到威胁。环境标识维护不足导致城市形象受到影响,一些废弃物会引发环境污染问题,乙烯塑料等材料难以降解,影响土壤成分。

3生态设计技术在公共环境标识设计中的应用

3.1环保材料的科学使用

公共环境标识早期使用布料和木材较多,一般都是通过手工绘画完成。随着现代工艺和设计的发展,公共标识使用的材料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如金属(不锈钢、铝合金等)、塑料、铝塑板、亚克力板、石材、木材、合成材料、有机玻璃、PVC材料等。在公共环境标识生态设计中要使用环保绿色材料,根据不同的环境使用不同的材料,如南北方的不同地域需求不同,设计中要考虑材料的肌理、质感、光泽、气味等因素,考虑材料的使用寿命和耐久性,还要考虑材质对环境的影响,考虑是否可以回收再利用,如高密度复合材料、混凝土路面的永久反光材料、吸收太阳能发光材料。标识设计要结合空间环境等进行选材,室内室外要采用差异化材料,标识的结构、大小、高低要结合实际使用条件,考虑其功能,根据光影关系,合理进行搭配,室外要注意防水,结合温度与湿度确定需要的材料。如玻璃、金属、合成材料等人工材料,或石材、木材、陶土等自然材料。

3.2标识位置与尺度的设置

城市公共空间中标识的设置影响人们对于地理方位和场所的判断,有助于人们的出行,如果设置不当会导致城市视觉感染,影响人对空间的判断。公共环境标识要选择适合的位置进行安装,如公共交通标识,要结合城市道路实际情况、车流量、人流量、商业密集区等因素合理设计,考虑环境变化和空间位置,运用大数据技术和智能操作平台合理安排交通信号灯时长,采取电能灯光设备等,完善交通标识。公共环境标识的大小和光影效果要考虑观看人的身高等,保证标识的功能发挥,标识的位置要与周围的环境相协调,考虑周围建筑物的体积,合理建构,不被其他物体遮挡,以确定标识位置和数量。标识的高低比例和尺度要结合人们的视线合理设计,保证其可识别性,室内室外要区别设计。城市公共环境标识生态设计要符合国家标准,设计中要考虑空间光线、色彩、光影等多种因素。

3.3便捷显眼原则

公共环境标识要考虑其便捷性,要保证显眼,突出其功能性。标识要符合人们的视觉行为习惯,标识设计要结合人流方向安排位置。格式塔心理学理论中提到,人类可以通过一些标志性的物体感知到周围环境的宏观性,从而对于城市格局具有整体性的判断,因为很多标识设置在建筑物出口、转弯处等,人们通过这些标识确定空间位置和方位,道路交汇处一般都会树立标识牌,多是说明性标志牌,便于人们确定视线范围和距离感,如高速公路上的距离指示牌和引路牌等。标识设计要结合人们的视线来确定,人眼水平视野约为左右各60°区域,单眼视野约为左右94°~104°,按照165cm为平均身高计算,标识与人们的最佳视角可以控制在30°~40°,标识的高度与宽度可以考虑这类因素。

3.4照明标识的生态设计

公共环境标识很多都采用灯箱设计,如公共场馆标识牌、灯光指路牌等,LED灯使用寿命较长,维修成本较低。生态设计技术的运用可以开发太阳能,将其转化为电能。城市公共环境照明标识设计可以使用太阳能蓄电装置,充分利用清洁能源,提高能源利用率。如AlmasovAibek设计的太阳能行人红绿灯系统,较为简洁实用,圆环内白天显示黑色,晚上为红色,能够节约能源,亮度高、能耗低、寿命长。公共空间疏散标识可采用蓄光型自发光标识,环保节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4结语

公共环境标识要与周围环境相协调,合理设计标识大小、高度、体积等,强调生态设计技术的合理运用,综合标识材质、色彩、光影、功能等因素,科学规划和设计,发挥环境标识的实际功能。

参考文献:

[1]杨明.基于生态文明观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分析[J].中国文艺家,2017,(04):123-124

[2]王萍,陈文福.环境艺术设计中的生态理念问题[J].设计艺术研究,2013,3(05):51-54

[3]戴珊珊.论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7,38(06):287-289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5

关键词: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创新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综合性较强,涉及建筑、美学、心理、人机工程、材料学等多学科的融合。涉及居住、办公、商业、娱乐、景观等空间设计领域的内容。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升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设计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发展与现状

国内多数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教学模式比较滞后,人才培养不注重实践环节。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与被动式“学”的关系,是以老师为主体教学方式。多数高校教学实践环节未能落地,实践教学形同虚设,培养的学生专业能力差、创新意识薄弱。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培养方案的重构和教学模式的改革入手。

(一)国内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培养的起步与发展

我国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起步较晚,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是在1957年成立室内装饰系,中央工艺美院隶属轻工业部,专业方向多与轻工部的管理范畴相关。80年代后改为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当时的教学模式参考日本的教学体系,专业课程包括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家具设计和公共设施设计等内容,对于施工及材料工艺等方面不够重视,也没有开设相关的课程。由于当时科学技术状况,设计方案多以手绘、马克笔、喷笔等表现为主。90年代末全国高校扩招,美术高考生源剧增,根据国内美术高考网不完全统计,国内目前招收美术生的院校500多所,专科招生达到1000多所,专业设置齐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环境得到快速提升,从事环艺设计的人才数量剧增,也成为美术考生报名的热门专业。由于各高校的办学背景不同,国内各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人才培养也呈现出五花八门的景象。

(二)国内高校环境艺术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在国内,所有招生美术生的院校,基本都设有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报考这个专业的学生大多是受外界因素的影响,认为环艺专业好就业,工资待遇还不错,但是多数学生对环艺专业不了解,缺乏长远的专业发展规划。入学后,把软件学习放在首位,认为软件学好了就可以找工作,实际对环境设计专业认识肤浅,造成毕业后没有发展后劲,从事不了几年设计工作,就感觉力不从心了,不得不改行从事其他的工作。其原因与学校的人才培养和教学模式有直接的联系。国内高校环艺专业传统的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不注重教学与实际项目结合;不注重现场和材料市场的调研;不注重项目的设计过程和施工程序等内容,培养的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缺乏实践能力。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对设计创新思维重视不够

传统教学重视作业的最后效果,而忽略设计的推敲过程,这是专业课程教学的误区,是人才培养的失败。设计是在满足内容使用要求的同时,要以创新为导向,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这是培养优秀设计师的标准。效果图做的再好只是软件掌握的不错,要明确课程教学的本质,重点要放在设计理念标新立异上。

(二)现场调研环节偏少

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是实用艺术,为社会培养应用型性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的是“用”,学生必须深入现场才能明确学习的目标。所以,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增加现场调研环节,由老师组织一起调研,对设计的的风格、功能的设置、空间流线、材料的运用,施工工艺和灯光照明等内容详实的考察,对不同时期、不同规模和不同主题的空间环境进行调研,要求学生撰写调研报告。

(三)教学模式不适应社会需求

人才培养要与社会需求相结合才能符合培养的目标。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完理论知识之后,学生在课堂上做作业,老师给予逐个辅导。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设计思路僵化、思路不系统;缺乏方案推敲过程与方案的表述能力。作为一名设计师不仅要有创新能力,也要有语言表达能力,因为作品要让业主认同需要将自己的设计理念的来龙去脉讲清楚,方案征得业主的认可才是设计师努力的结果。因此,课堂辅导采用汇报的形式,老师和其他的同学一起评论,形成互动的氛围,这种教学模式对每位同学都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三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一)社会发展与用人单位的需求

用人单位需要专业基础扎实、创新能力强的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人才,尤其需要综合素质高、一专多能的优秀人才。国内多数高校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培养的毕业生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适应实际工作,还会出现力不从心的现象。学校的人才培养会影响到一个学生长期的发展,要从根本改变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要与用人单位相结合,与社会发展相适应。更新培养观念,创新教学模式,是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也是社会发展和用人单位的需要。

(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需求

创新思维是培养环境艺术设计学生创造力的关键。创新意识薄弱,培养的学生只会东拼西凑一味的模仿,成了“搬运工”,作品毫无创意,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走入工作岗位很快被淘汰。现在国内一些院校将国外一些先进的教学理念引入教学实践中,例如:南京艺术学院在教学过中重视创意思维与技能训练、概念课程与社会项目有机融合,从高度逻辑性的治学方式中获得启示,从对建构文化、参数化设计方法、影像建筑学、概念设计的研究中得到智性的开发。培养的学生创新意识较强,已经取得显著成果。因此,教学方式要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才能为社会培养更多的优秀设计师。

四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重视课堂过程教学

为适应社会和用人单位需求,必须要更新传统的教学观念。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一种封闭式教学方式,教师讲完理论,剩余的课堂时间就是学生做作业,同学之间缺乏思想上的交流与影响,不利于才培养质量提高。加强课堂的互动性教学,采用课上汇报方案的方式可以促进互动与交流,通过大家评论可以正确把握设计方向。在教学的过程中严格把控学生的时间观念,充分利用课上与课下时间,做好课程设计,严格教学过程,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二)加强项目现场教学

眼界决定一名设计师的设计意识,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对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的学生来讲理论学习要和社会调研实践紧密结合,才能对环境艺术专业全面认识和了解。例如,有的学生作业内容选择的是酒吧空间设计,但从来没有去过酒吧,具体的功能布置的合理性、设施设计的人性化和空间氛围的营造方面一概不知,只是从网络图片上了解,这样设计出来的方案是无根之草,与现实脱离。合理安排好课堂教学与调研实践之间的关系,做好课程的整体规划,老师选择有代表性的项目案例组织调研。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聘请业内专家结合自己设计的项目现场讲解,从方案设计到施工完成,以及如何解决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等,立体化、全方位地展示给学生,便于学生直观地理解和对所学知识的消化。

(三)调整课程考核机制

成绩是考核学生的学习的状态以及掌握知识的程度,国内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传统考核方式多以百分制考核为主,平时成绩占30%,期末成绩占70%。一般将平时的出勤和课堂问答作为平时成绩,将最后完成的作业做为期末成绩。这种传统的考核机制重点放在最后的结果上,一份作业决定学生掌握的水平的高低就会弱化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重点加强教学的过程上,将平时成绩调整40%,增加平时成绩的比重。百分制不适合艺术设计专业的考核特点,特别是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应当采用等级制考核,等级制考核包括优秀、良好、中等、不及格四个等级,这种考核方式更直观、更科学。

五结语

高校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创新教学模式是一项系统的、专业化的改革工程,是解决如何“教”与如何“学”的问题。本文对环境艺术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做了系统梳理,并对改革的必要性进行分析,提出了调整的建议和对策,希望本文的撰写能为国内高校境艺术设计专业教育教学有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参考文献

[1]宋爱慧.新形势下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研究[J].新西部,2010(10):188-188.

[2]吴智萤.环艺专业展示设计课程教学模式的创新性研究[J].读与写杂志,2012(5):56-56.

[3]谭睿光.“动态情景”教学法一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模式改革[J].设计,2014(2):95-97.

[4]钟妍.桂林高校环境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与开发[D].广西师范大学,2009.

[5]孙昕.中美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特点分析及根本性创新研究[J].时代教育,2015(15):73-74.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6

关键词:养老公寓;室内环境;色彩设计;作用

研究表明,色彩对人类具有积极的作用。从视觉传达角度来说,色彩是第一视觉语言,它与人的视觉经验和联想有关,通过与自然界和社会的接触,人们形成了对色彩的概念和联想。随着人步入老年,在肢体、智力以及感官方面都会出现逐年衰退的迹象,老年人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等都会较年轻时发生明显的变化,虽然老年人视觉器官衰退,但色彩在他们辨别物像的过程中仍是第一视觉语言,色彩对老年人具有明显的生理效应和心理效应。在养老公寓室内环境中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色彩系统是非常必要的。

一、养老公寓室内环境色彩设计的“适老性”原则及作用

养老公寓的居住对象是老年群体,老年人的社会功能较年轻时更为弱化、生活时间和空间结构也有较大变化。老年人在室内空间中的活动远远大于室外活动,这决定了老年公寓室内色彩设计与一般设计不同。在室内空间色彩设计上总体上应当遵循“适老性”的设计原则。良好的色彩环境有助于提升养老公寓中老年人的幸福感

(一)养老公寓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应利于老年人识别

色彩在识别性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优越性。在遵循养老公寓统一色彩计划的前提下,根据色彩明度、纯度、色相的区分,有利于对空间及设施设备进行快速识别,从而提高老年人在养老公寓中日常生活的便利度。如室内的紧急报警色彩、室内空间的界面区分色彩、室内视觉引导色彩。老年人视力衰退,色彩间明快的对比关系更利于他们识别对象。

(二)养老公寓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应利于老年人生理健康

色彩具有明度、纯度、色相的基本属性,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可以影响物体或空间的轻重感、新旧感、尺度感、冷暖感、距离感。色彩对老年人生理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体感及视力因素,老年人通常比较怕冷,在暖色环境中,红色的刺激能使人的心跳加快,从而产生热感。而对于容易激动、偏执、焦虑的老人,在蓝色环境中,会给人以清凉之感,具有镇静、安神的作用。

(三)养老公寓室内环境色彩设计应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

色彩的心理效应是通过生理效应产生的,人受到色彩的刺激以后,产生对色彩生理反应的同时,也唤起对色彩的记忆,色彩富有感染力并可以影响老年人的情绪和行为。老年人由于身体机能衰退,在情绪上较年轻时更易伤感、易激怒,观念上趋向保守,喜欢安静但又害怕孤独。良好的色彩环境对老年人心理治疗、缓解心理压力具有积极的作用。比如红、橙等色彩可以营造热闹的空间氛围,减少老年人的孤独感,激发对生活的热情;黄、绿等颜色的搭配可以表达春天的气息,使老年人感受到生命的希望;用浅蓝、蓝、白构成的色调可以表现出宁静、旷远的空间意境,使老年人心境平和,减少烦躁不安的感觉。

(四)养老公寓室内色彩设计应具有空间针对性

现代养老公寓一般都提供了各种功能完善的室内空间,不同空间有不同功能和使用目的,色彩的设计也要针对使用目的不同而做相应变化。即使在同一个空间内,也分为背景色、主体色及点缀色。墙面、地面、家具等也可能因方位、使用功能不同而在色彩布局上有明显差异。空间色彩的变化不仅具有相应的色彩实用功能,也避免了老年人在养老公寓室内活动中的单调感。

二、以个人活动为主的养老公寓居室色彩设计

养老公寓的个人空间即居室空间是老人的私密空间,老人可以在居室空间进行会客、睡眠、洗漱、阅读等一系列个人化的行为。养老公寓一般以单人房或单人套房、双人房或双人套房四种房型居多。养老公寓的居室空间虽然面积不大,但里面包含了基本功能空间———玄关、卧室、洗手间,或有其他升级或拓展性空间———小厨房、会客室、书房、阳台等。养老公寓的居室空间色彩更多的是要考虑到老人的心理感受,并把色彩与实用相结合。

(一)养老公寓卧室空间

卧室是养老公寓居室空间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供老人充分休息、安静睡眠的相对静止的空间。色彩设计对老人的睡眠质量有直接影响。卧室不宜使用饱和度过高或明度过低的色调,因为高饱和度的色调易引起中枢神经兴奋,干扰睡眠,而低明度的色调又会失去温馨的效果,产生沉闷绝望的感觉。一般也不宜用大面积强烈的对比色,否则会增加老年人视觉调节压力,引发焦虑不安的情绪。单纯统一的色彩较为温柔抒情,符合老人对私密性和静态性的要求。养老公寓的居室空间居住人口少,采用暖色调设计可以减少老年人的寂寞感,而且大多数老年人体感温度较低,通过室内暖色的调节可以得到明显改善。卧室背景色中的墙面以中高明度的偏暖浅色为宜,如珍珠白、米黄、浅驼色。养老公寓居室地面大多铺装木质地板或地毯,颜色的选用应与墙面色既有对比又色调和谐。木质地板颜色有深有浅,有偏红、偏黄、偏褐、偏灰白等颜色,浅木色地板可搭配珍珠白墙面、棕色地板可搭配浅驼色墙面,温暖的木色与木材特有的质感结合起来,大大提升了老年人在卧室活动的舒适感。地毯的色彩丰富多样,要避免选择有大型图案且颜色艳丽的地毯。卧室主体色如家具色彩应与背景色相呼应、协调,注意明度、纯度及色相的对比关系要恰当,力求简洁明了,避免大件家具使用黑色以及高纯度色。卧室的纺织品如窗帘、床上用品等的色彩因在卧室占有较大面积,也应属于主体色,在选择色彩时应以雅致柔和为主,使之与整个室内相协调。卧室点缀色主要有墙面挂饰、沙发靠垫、艺术摆件、日用物品、绿植等的颜色。点缀色可以丰富室内色彩的层次感,创造更具情趣品味的个性化卧室空间,可以拉近老年人与所处空间的情感距离。

(二)养老公寓卫生间

养老公寓居室空间的卫生间整体以浅色为主,卫浴设备颜色也以白色为主流。卫生间相对狭小,浅色调可使空间尺度显得更大,具有洁净感,同时易于发现脏污,以便工作人员及时清扫。但即使是整体的浅色调,卫生间中也应避免背景色使用同一种颜色,老年人方位感较差,将地面色彩与墙面色彩做区别化设计会让他们感到更加踏实;马桶后的墙面采用区别化色彩设计更易于老人夜起如厕时快速识别。在养老公寓中,卫生间需要一些特殊的设备,如坐便器旁边的扶手、沐浴凳(椅),这些设备可选用较为鲜艳的色彩如红色、橙色、黄色等,不仅能减少单调感,还可提醒老人使用这些辅助设备,增强安全意识。在其他细节方面,如水龙头冷热水开关应作显著的色彩标识,吸水脚垫的颜色也应当与地板色有所区别等。

(三)养老公寓玄关

居室空间的玄关虽然只是一个过渡性空间,但老人进出门却要在这里完成一系列动作,如开关灯、取放门卡或手杖、脱穿外套及鞋帽等。因此玄关的色彩不论是在心理感受还是识别功能上都应该是友好的。玄关空间一般较为狭小,其墙面及天花板颜色可与室内连接的墙面和天花板颜色一致,使空间看起来连贯一气、整洁宽敞。玄关的地板色彩可以采用区别化设计,或在玄关处铺设颜色醒目的地毯(但要注意地毯的边角必须与地板结合牢实,防止地毯卷边使老人摔倒),以此暗示老人即将由室外(内)空间进入到室内(外)空间,进而完成进(出)门的一系列行为动作。在门厅色彩的细节方面应考虑到色彩的识别功能,如门厅插卡器及开关面板颜色应与墙面颜色有一定对比,方便老人悬挂手杖、衣帽的墙面挂勾或衣帽架的色彩宜醒目。

(四)养老公寓居室其他空间

随着现代养老模式日趋成熟,一些较为高档的养老公寓还为有需求的老人在居室空间提供了小厨房、书房、会客厅等更多功能的居室空间。养老公寓的厨房并不需要像家庭厨房的功能那么完备,主要是提供给有需求的老人做一些简单的食物。淡雅明亮的厨房色彩可以使老人心情轻松,安静地享受烹饪乐趣,应注意开关、不同电器的插座等位置可以通过鲜艳的色块或彩色文字作必要标注。书房色彩整体应强调安宁、平静的氛围,尽量使用中性色彩。大面积高纯度的红色、黄色易对阅读形成干扰;绿植、艺术品等点缀色不但可以提升书房的文化气息,还可以使空间显得更有生气。会客厅的色彩与卧室相比应有所区别,色调应以明快为主,可以通过家具的色彩使空间气氛显得更轻松活跃,在子女或亲属探望老人时更具有家庭氛围,增进老人与亲人之间的情感沟通。

三、以交流活动为主的养老公寓室内公共空间色彩设计

在养老公寓室内公共空间中,既要根据整体色彩计划按空间的使用目的制定相应的色彩计划,同时也要根据老年人普遍的心理需求,尽量寻求老年人对色彩的共性感知,营造舒适、和谐、愉快的色彩空间,使老年人能积极参与到公共活动中,加强老人之间,老人与工作人员之间的交流,从而减弱老人的孤独感,同时便于工作人员掌握老人的生理及心理动态变化。

(一)养老公寓大厅

养老公寓的大厅不但是通往大楼内电梯和楼梯口的交通中枢空间,还具有多种功能,如接待来访参观的老年人及其亲属,为入住老年人办理手续并提供相关咨询等。养老公寓大厅与酒店大堂的功能有相似之处,但养老公寓大厅的色彩应遵循“适老性”设计原则,注重色彩给老人带来祥和的感受、轻松的氛围,使老年人对该养老机构产生信任感,不可一味追求酒店般的豪华气派。因大厅使用功能较多,空间结构复杂,在色彩的设计上应首先注重整体,然后根据各个功能分区作区别化的色彩设计。大厅一般采光较好,墙面宜避免过亮的黄色、橙色、亮白色,适宜采用中性色调。地面一般采用硬质材料铺装,可以选择那些色泽柔和、纹理漂亮的大理石或花岗石,地面的颜色一般不要超过两种,考虑到防滑及视觉美感的需要,在地面视觉中心或主要动线加铺地毯也是调节大厅色彩氛围的重要手段,要巧妙利用地面材料的颜色强调区域划分及交通引导,做到既美观又实用。大厅的服务台是办理各项事务的主要服务区,往往也是大厅的视觉中心,服务台背景墙可以用区别化的色彩设计,从而达到强调视觉中心的目的。服务台色彩宜稳重大气,并与背景墙形成协调的色彩关系。休息区主要要注意沙发、茶几等色彩的搭配要与大厅的整体色调和风格协调一致。通往电梯、楼道的过渡性空间既要与大厅色彩连贯,又要善于通过色彩的细节变化强调不同。除此以外,大厅的灯具、墙面挂饰、艺术摆件、沙发靠垫、休息区地毯、欢迎门垫等的色彩配置可以与主色调有一些对比关系,色彩可以更加活泼大胆,从而减少大厅空旷冷寂的感觉,为老人们营造出热情洋溢、细致周到的氛围。

(二)养老公寓交通空间

养老公寓的交通空间主要有走廊、楼梯、电梯等过渡性空间,主要作用于各个区域性空间的连接。走廊不仅用来保持各房间水平交通的互达,还是老年人在居室以外的活动空间。根据走廊的分布情况,如果处于采光较弱的方位宜采用明度较高的色彩,处于光线条件好的方位可采用中明度的色彩。地面色彩要与墙面色有所区分,这样更容易让老人感知地面与墙面的界限,墙面的安全扶手颜色应该显著区分于墙面色并以暖色为宜。为了避免走廊空间的单调感,可以适当在走廊的墙面挂一些色彩漂亮的装饰画,或设置宣传栏。使老人即使不到专门的活动室也可以在走廊与邻居轻松交流和休闲。楼梯梯步不宜使用过深的颜色,因为过深的颜色不易看清梯步的踏面与立面,易导致老人摔倒。电梯轿厢的内饰宜采用暖色设计,尽量避免采用镜面不锈钢的内饰,在狭小空间内,反射作用会使老人感到不适甚至眩晕。

(三)养老公寓的公共餐厅

养老公寓公共餐厅的使用目的除了用餐外,也是养老公寓中人流最为集中的公共交流空间,宜以轻快明亮的色调为主,餐厅室内的背景色宜使用偏暖的浅色如白色、米色、浅黄、浅咖等,可以增加空间的开敞感、洁净感。由于老年人普遍方位感较弱,在不同方位的背景色彩可以适当区分,如服务区与就餐区墙面色彩的区分、普通就餐区与轮椅区地面色彩的区分等。餐厅室内的主体色宜使用与背景色具有对比关系的色彩,这样一可以了求得色彩的层次感,二来便于老年人识别不同设施的功能。在餐厅内,餐桌椅的颜色无疑是最为重要的主体色。带有自然气息的木色餐桌椅使人放松,橙色系的餐桌椅可以增进食欲、激发活力,浅绿色的餐桌椅使老年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但主体色的纯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使老年人感到不安,引起情绪上的波动,同时还应尽量避免黑色等过深的颜色,大面积过深的色彩不但令人压抑,还会增加老年人识别物体转折边界的困难。餐厅室内的点缀色如窗帘、艺术陈设、指示牌、植物等主要起到活跃室内氛围、打破单调、便于识别、提升细节感、品质感的作用,使老年人感受到被重视、被尊重,唤起老年人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在色彩配置上可以大胆使用与背景色和主体色有较强对比而又整体和谐的色彩,如色彩运用得当,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养老公寓室

养老公寓的室是老人们休闲娱乐的重要公共空间,对于喜爱的老年人,他们在室的活动时间相对比较长,不宜使用极端的色彩对比,不宜使用大面积鲜艳的色彩,如橙色、红色易使人兴奋,同时也使人不安,久居其中则极易造成老年人的疲劳感,引发不良情绪。因此在室色彩的明度和纯度上宜采用较为折中的设计,可以通过绿植的点缀减少久坐的沉闷感,

(五)养老公寓图书室

养老公寓的图书室应当营造安静的色彩环境,色彩种类不宜过多,色彩纯度不宜过高,温暖的木色系、宁静蓝色系、平和的绿色系、沉稳的灰色系都适合作为图书室的色彩方案,在色彩的细节设计方面也应尽量人性化,比如用不同颜色的书架区分图书种类。

(六)养老公寓诊疗室

养老公寓诊疗室色彩应当使用柔和而明亮的色彩设计,可以摒弃一般医院“一片白”的设计,大面积白色易使人产生虚无感、绝望感。诊疗室适当搭配一些其他色彩,如浅绿、蓝色、浅咖、暖灰等,可使老人减轻对于自身疾病的焦虑。

结语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7

关键词: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

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新型的、综合性学科,涉及建筑知识、美学知识、环保知识、园林艺术等多个领域,跨学科特征明显。环境艺术设计是一门近年来逐步兴起的学科,其受关注程度与传统专业比起来尚有一定距离,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民众生活层次的提高,其价值越来越凸显,因此可以将其归纳为“即将崛起的边缘学科”。

一、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培养目标不明确

对于“学生通过几年的专业课学习需要达到哪一个知识能力级别,能做什么,会做什么?”没有明确的培养目标,导致教学缺乏目标性与针对性。目前,诸多高校在培养学生时,沿用传统教学模式,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缺乏专业培养模式,导致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不能更好的转化为技能,阻碍了“学以致用”目标的实现。

2.教学内容陈旧

这是一个日新月异,信息更新换代极速发展的时代,新的理念、新的行业动态、新的市场需求是每个专业教学都应该密切关注的问题。目前,高校很多专业课本还沿用几年前甚至十年前的,此种现象在高校环境艺术设计教学中普遍存在。最后导致所学非用,学生理论知识、眼界、技能不能跟上时代步伐,不能在学习的过程中更好的了解行业动态、市场需求,不能以革新的眼光学习创造新价值,走出社会后不能快速融入新的行业潮流。

二、高校环境艺术设计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1.适应市场需求,明确培养目标

“学以致用”是任何学习的目标和基本原则,作为新型学科,学校更应该加强对就业市场的了解,全面掌握行业规则和就业导向,一方面用于制定教学目标,另一方面,使学生培养、专业发展与社会就业市场、行业发展动态接轨。这就需要学校对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指导,及时了解学生企业岗位适应状况,分期汇总学生岗位工作能力,及时掌握行业最新动态,了解就业需求,用以指导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使教学模式呈现“工学结合”的形态,使人才培养适应就业市场需求,使教学目标的制定兼具科学性与实用性。

2.充实学习资源,提高师资水平

紧跟行业新态势,丢掉过时教学资源,选用最新教材,将行业热门资讯作为学习素材。定期督促专业课教师下企业实践,了解行业动态,充分掌握专业发展、创新意识,切实提高师资水平。及时跟进教学软硬件设施设备,建造仿真实验室,充实学习资源。

3.了解学生差异,实行分层教学

不同的成长环境,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性格造成每个学生的学习接受能力、学习状态千差万别,作为高校教师,要改掉以前上课站讲台,下课不与学生接触,一学期下来班里学生都认不全的状况。需要老师走进学生群体,充分了解每个学生的学习基础、学习能力、兴趣动向和学习状态,从而实现异质分组,分层教学,尽量使每个学生都找到擅长和感兴趣的领域,提高学习兴趣与期待。

4.增强实践教学环节,实现理实一体化

改变传统的将教学固定于教室的教学方法,鼓励教师多带领学生下企业参观学习。鼓励教师进行课程改革探索,增强实践教学环节,隐去教师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与学习积极性,唤醒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定期给学生分派项目设计工作,以任务为导向,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将理论学习贯穿在实践操作中,提前适应工作状态,为将来择业、就业、尽快适应工作岗位提前打下基础。

5.加强校企合作,实现双向培养目标

校企合作的推进,一方面利于企业吸纳更多优秀人才,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企业为学生就业提供良好平台,为学校教学改革、课程改革、专业发展与建设提供资源支撑与实践经验。作为双赢模式的校企合作可以大量引进理论研究型高校,为学生培养和专业建设注入新的血液。环境艺术设计专业使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是碍于种种原因,传统教学模式偏于理论,与社会实践脱轨现象严重,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专业的长足发展。这就要求相关高校在专业教学上要探索多种模式,向校企合作靠拢,借助企业平台,实现工学一体化教学,让学生将枯燥、抽象的理论知识贯穿到企业工作实践中来,同时在企业实践时,善于发现问题,掌握行业动态,储备学习资源,提高专业敏感度。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环保的认识越来越深,对于艺术审美的要求越来越高,未来环境艺术设计专业将成为社会新秀。因此,各高校提前把握时代机遇,转变传统专业建设和教学方式势在必行,尽早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是明智科学之举。

参考文献:

[1]海潮.高校环境艺术设计的教学改革初探[J].才智,2011(3):294-295.

环境设施设计范文8

关键词:非正式学习环境;场馆学习环境;特点;设计方法

在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人们对于学习方面的研究一直没有松懈,以往我国学者对于学习的研究将重心放在学习方法的研究方面,而在受到现代化学习理念的影响下,众多学者开始关注点放在学习环境研究上,更加认识到学习环境对于教学质量的影响。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非正式学习环境被提出,并且以其独有的优势、丰富资源、灵活多变的学习方法称为教育、科学领域备受关注的话题。场馆学习环境便是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产物,发挥了教育信息化技术的优势,借助实体场馆与先进科学技术的融合,为大学生提供了新颖的学习环境。

1非正式学习环境概述

1.1概念

非正式学习环境概念的提出是建立在传统学习环境基础之上的,二者具有对立的关系。因在传统观念的影响下,人们将学习环境定位为固定的学校课堂环境,以正式的师生关系、固定的教学方法,完成学生学习的过程。而非正式学习环境主张学习是一种自发性的终身学习行为,不应受到固定学习环境的束缚,学习者更不应该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因此在该理念下构建的非正式学习环境没有固定的、死板的“教”、“学”方法,更加侧重于学生对知识探索的过程,大学生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的学习行为始于“自我”,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自我发起、自我调控、自我负责,属于一种社会性的互动行为,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以及终身学习能力,有效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意愿与学习效果。随着非正式学习环境的推广与普及,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学习者开始关注,并且发挥了其特有的优势,进一步拓展了学生的事业,抛弃了定式思维,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与实践的机会。

1.2分类

通过相关的资料整理与分析,了解到非正式学习环境大致可以分为日常生活、设计环境、项目环境三类:其一,日常生活环境,顾名思义就是指学习者在家庭或者是社会生活中,通过父母、朋友、社会认知的交流、观察,而获得的隐性知识,或者是在网络设备中获得的知识。但是日常生活环境中所获得的知识相对零散。其二,设计环境是指在公共教育机构,如场馆、艺术馆等室内文化展馆、室外设计场地等环境下,经过设计者有意识、有目的的设计,形成结构清晰、连续性强、具备偶然性等特点的学习环境,学生通过在非正式学习环境中的参观,产生兴趣进而积极思考并参与其中。其三,项目环境,一般是指具备项目形势环境特点的学习活动,需要一定的资金吃支持,如俱乐部等集体活动,学生的学习过程主要发生在集体性项目活动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强化情感体验。

2场馆学习环境特点

场馆学习环境特点主要体现在情境感知、具身认知、分布式认知、移动交互与分享、个性化体验五个方面,对此进行以下分析。

2.1情境感知

非正式学习环境是建立在建构理论基础之上的,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学生意义建构的基础,以良好的学习情境下,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协调合作才会起到最佳的效果。任何的学习活动都是建立在社会背景的前提下的,学习情境创设有助于学生情感感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记忆程度、思维的活跃性,并认识到知识与环境之间的联系性。场馆学习环境的设计为学习提供了真实与虚拟结合的学习环境,以文化脉络为核心,以情感脉络为动力,在参与互动中形成学习共同体,有助于互动学习质量的提升。

2.2具身认知

在场馆学习环境具备储存认知信息的能力,强调生理体验与心理认识,以免随时使用。具身认知在场馆环境设计中的运用更加关注身心之间的联系,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构建具有灵活、交互的动态系统。在动态系统具有统一整体有机的特点,突破了传统观念上的机械师学习模式,认为学生在具有生命力的学习环境中,更加有助于教与学活动的开展,推进了教学方式的变革。

2.3分布式认知

分布式认知认为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过程应与大脑的自然学习过程进度相符,因此在这一理念下设计的场馆学习环境,需要遵循达到的社会性与系统性特点。利用交互式设备,构建完整的学习系统,发挥网络信息化设备的优势,满足参观者的大脑信息加工功能,达到海量存储的目标,满足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求。

2.4移动交互与分享

移动交互也是利用了互联网技术搭建的移动场馆学习环境,通过互联网交互与分享功能的发挥,以弥补学生在传统课堂中情感体验少、真实参与机会有限的不足,学生的学习从此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学习。

2.5个性化体验

在非正式学习环境理念下构建的场馆学习环境,以一种碎片化的体验式学习方式,如3D影像等自主性体验,学生可以在场馆学习环境中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想要体验的内容,没有固定化的模式,没有体验的顺序,完善凭借学生自己的意愿安排进度、内容、目标,在个性化体验的情况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

3场馆学习环境设计

3.1实体场馆学习环境的设计

学习环境设计应建立在学习科学理论上,其中包括学习共同体、学习脉络。而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应以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前提,以兴趣为切入点,吸引学生的关注,进而产生观察与体验的欲望,在这种的学习环境下产生视觉的吸引力与冲击力。其中,要以参观者的心理和情感体验因素为导向,作为指导场馆学习环境设计的基础,将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相结合,引导参观者进行深度学习。场馆从来都不缺乏提供教育资源的能力,缺的是寓教于乐的能力,需要设计者真正观察、发掘参观者的需求和爱好。无论是在线数字3D模拟展览,还是自然博物馆互动式的标本制作,历史博物馆开设的制作拓片、器物拼图之类的项目,都是为了让参观者产生体验式的参观感受而设立的。结合学习环境理论和学习科学理论,以及场馆学习环境的特点,我们从展示空间、展品、参观者三个层面对实体场馆学习环境进行设计,如图1所示。实体场馆学习环境要以参观者为中心构建,其中,展示空间支持服务于参观者学习,展示空间是参观者学习的基础,而参观者的思维和行动也影响环境空间的设计;展示空间作为载体呈现展品,展品依托展示空间供参观者学习,参观者通过参观学习展品,进而完成场馆学习。

3.2借助网络技术、移动设备

在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下,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技术已经逐渐渗透到教育事业中,利用先进的网络信息化技术,发挥移动设备的优势,构建场馆学习环境,实现全方位的场馆展示,以更加直观的立体展品呈现在学生眼前,拓展了学生的眼界,拓展学习空间,影响学生的行为与审美观念。网络技术与移动设备在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具体运用如下。首先,利用虚拟现实技术,在实体场馆的环境中营造虚拟环境,将虚拟现实技术贯穿到在整个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中,如VR、AR、MR技术等,创造出具备3D、4D场景的学习情境,并且利用交互设备与可视化特点,促进学生在场馆学习环境中的互动与联系。如在故宫博物馆中,利用虚拟现实技术还原的历史建筑,打破了以往学生在历史知识学习中无法直观可视的局限,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升学习的审美观,为学生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满足了学生对历史文化学习的渴望。其次,利用移动设备的支持。APP应用软件、二维码识别等技术在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中的应用,为学生提供了一个随时随地的社交网络,以学生的细致需求而推动的服务具备针对性,满足了学生在知识学习中的“私人定制”要求,将场馆学习环境延伸到场馆之外,加深了学生的层次感,让学生对知识了解的深度与广度都有所加深。

4结语

综上所述,非正式学习环境符合我国的素质教育需求,能够满足学生必要学习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发展,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意识。场馆学习环境设计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移动设备、虚拟显示技术等,实现了场馆学习环境设计与数字化技术之间的融合,促进了非正式学习环境的发展与推广。

参考文献

[1]张燕,梁涛,张剑平.场馆学习的评价:资源与学习的视角[J].现代教育技术,2015,(10).

[2]黄龙翔.非正式学习环境下移动语言学习研究———新加坡学生校外成语学习及创作活动历程探析[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2,(02).

[3]夏文菁,张剑平.文化传承中的场馆学习:特征、目标与模式[J].现代教育技术,2015,(08).

[4]郑旭东,王婷.家庭行为、身份认知与经验建构:场馆学习理论的解读与启示[J].开放教育研究,201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