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范例6篇

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范文1

关键词:金属有机化合物 有机锂化合物 化学合成

一、引言

金属有机化合物是指分子中至少含有一个金属—碳键的化合物,可以看作是一类特殊的混合物。大体上,金属有机化合物可以分为烷基金属化合物和芳香基金属化合物两种,而烷氧基与金属的化合物以及碳酸盐等不属于金属有机化合物的范畴,这些化合物虽然含有金属-碳键,但是仍然属于典型的无机物。金属化合物的发展历史比较久远,1827年至1950年是金属有机化学的萌芽期,在这期间丹麦化学家第一次制出了金属有机化合物Zeise盐,但是由于当时条件限制以及相关认识的匮乏,人们还没能发现Zeise盐所具有的不同寻常的性能。而后,Frankland也成功研制出了乙基和锌相结合的金属有机化合物。到二十世纪中叶,化学家相继发现了二茂铁,并成功测定了二茂铁的结构,这在很大程度上成为了金属有机化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后随着人们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从侧面催生了有机合成化学中对于催化不对称合成反应的研究。1966年,日本化学家研制出了以希夫碱和铜合成的催化剂,并进行了首例不对称催化反应。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人们开始将研究指向金属有机化合物的潜在应用价值,如研究配位分子,将金属有机化合物当做试剂来合成其他有机化合物,Grignard制成的亲核性有机镁化合物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这也就是人们熟知的格氏试剂。

二、有机锂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1.卤代烷和金属锂反应

金属锂元素和卤代烷在无水乙醚、苯等非极性溶剂中进行化学反应可生成有机锂化合物。反应过程如式(1)所示:

RX + 2Li——RLi + LiX (1)

在实际应用中,常用溴代烷或是氯代烷来制取RLi。由于锂的化学活性要高于镁,而烷基锂的活性也要高于烷基卤化镁,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有机锂在有机合成中所具有的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有机锂中的碳—锂键离子性过强,很容易被氧化或者是和氢相结合,所以在制备有机锂时,要特别注意气体保护作用以及无水环境的设置。下面以丁基锂的制备为例,来说明有机锂化合物的制备方法和过程:首先是准备好1/3无水乙醚和2/3溴代正丁烷,将温度设置成10摄氏度;然后将上述原料放入反应容器中,在氮气的保护下加入锂丝,并搅拌滴入少量溴代正丁烷乙醚溶液。注意观察液体是否变浑浊,锂丝出现金属光泽后,继续添加溴代正丁烷溶液并持续搅拌将近两个小时;最后滤去固体LiBr(也需在氮气的保护下操作),得到正丁基锂乙醚溶液,并进行及时有效地封存。

2.金属和卤素交换制备

金属与卤素交换配备也是制作有机锂的重要方法之一,锂—卤交换反应的过程如式所示:

RLi + R’X——R’Li + RX (2)

锂—卤素交换制备方法目前主要是用于芳基锂或是1—烯基锂的制备,其反应过程实际上就是将金属连接到负性更强的碳键上从而生成更加稳定的有机锂化合物。其中有一些活性很低的卤苯和化学活性非常高的烯丙基卤不适合直接与锂进行化学反应生成有机锂化合物,这时也可采用活泼的有机锂和相应的卤苯进行置换反应来制取。

三、有机锂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

1.有机锂化合物是重要的有机合成试剂

我们通常所说的格利雅试剂(有机镁化合物)是不能与拥有很大空间位阻的化合物发生亲核反应的,而大体积的烷基锂却能够和拥有很大空间位阻的羰基化合物发生亲核加成反应。这主要是由于有机锂化合物的亲核性和碱性都要比有机镁化合物强。其中有机锂与羰基化合物的反应过程如式(3)所示:

(3)

格利雅试剂主要发生1、4加成反应,而有机锂化合物则主要发生1、2加成反应。反应过程及对比如式(4)所示:

2.有机锂与碳—碳双键的加成反应

烃基锂与简单的烯烃在高压下反应可以生成链长不定的混合化合物,烯烃中含有碳—碳键。反应过程如式(5)所示:

3.有机锂与羰酸脂的反应

有机锂与羰酸脂的反应目前主要是应用在格利雅试剂没法进行正常工作的场合,这种化学反应的中间产物为酮,且不容易被分离出来,而反应的最终产物为叔醇。有机锂与羰酸脂的化学反应过程如式(6)所示:

四、结论

本文以有机锂化合物为例,从有机锂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碳—碳键的反应、与羰酸脂的反应和作为有机合成试剂等方面,详细说明了金属有机化合物在合成中的应用。应该说,当前金属有机化合物是化学科学方面的热门研究领域,具有很多传统化合物无法比拟的特点和优势,尤其是作为试剂和催化剂在有机合成化学方面所发挥的重要作用。需要注意的是,由于金属有机化合物一般比较活跃、性质不稳定,在制备金属有机化合物过程中,要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氮气等气体进行保护。

参考文献

[1]梁强,王倩,王璟琳. 有机锂化合物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J]. 晋东南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05).

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范文2

该类试题常以框图题形式出现,解题的关键是找出解题的突破口,一般采用“由特征反应推知官能团的种类,由反应机理推知官能团的位置,由转化关系和产物结构推知碳架结构,再综合分析验证,最终确定有机物的结构”的思路进行推理求解。每种类型的案件都有独特的破案方法,“有机推断案”亦是如此。

方法一 利用有机物的特殊结构与性质进行推断

有机物的性质,本质上是官能团的性质,每种官能团都有其特征反应。

1. 依据特征反应确定官能团的种类

2. 由官能团的特殊结构确定有机物的类别

(1)羟基连在脂肪烃基或苯环侧链上的物质为醇,而直接连在苯环上的物质为酚。

(2)与连接醇羟基(或卤素原子)碳原子相邻的碳原子上没有氢原子,则不能发生消去反应。

(3)-CH2OH氧化生成醛,进一步氧化生成羧酸;氧化生成酮。

CO2。

3. 根据特定的反应条件推断反应类型

(1)“光照”是烷烃和烷基中的氢原子被取代的反应条件,如:烷烃的取代、芳香烃及其他芳香族化合物侧链烷基的取代、不饱和烃中烷基的取代。

(2)“”为不饱和键加氢反应的条件,包括

与H2的加成。

(3)“”是醇消去H2O生成烯烃或炔烃、

酯化反应、醇分子间脱水生成醚的反应、纤维素的水解反应条件。

(4)“”是卤代烃消去HX生成不

饱和有机物的反应条件。

(5)“”是卤代烃水解生成醇、

酯类水解反应的反应条件。

(6)“”是酯类水解、糖类水解、油脂的

酸性水解、淀粉水解的反应条件。

(7)“”为醇氧化的条件;“”

是醛氧化的条件。

(8)“”为苯及其同系物苯环上的氢原子被卤素原子取代的反应条件。

(9)溴水或Br2的CCl4溶液是不饱和烃加成反应的反应条件。

4. 根据有机反应中定量关系进行推断

(1)烃和卤素单质的取代:取代1 mol 氢原子,消耗1 mol 卤素单质(X2)。

(2) 的加成:与H2、Br2、HCl、H2O等加

成时按物质的量比1∶1加成。

(3)含-OH有机物与Na反应时:2 mol-OH生成1 mol H2。

(4)1 mol-CHO对应2 mol Ag或1 mol-CHO对应1 mol Cu2O。

(5)1mol-COOH与碳酸氢钠溶液反应放出1molCO2。

(6)物质转化过程中相对分子质量的变化:

(M代

表第一种有机物的相对分子质量)

【案件1】(2016・全国卷II)氰基丙烯酸酯在碱性

条件下能快速聚合为,从而具有胶

黏性。某种氰基丙烯酸酯(G)的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

①A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8,氧元素质量分数为0.276,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单峰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化学名称为 。

(2)B的结构简式为 ,其核磁共振氢谱显示为 组峰,峰面积比为 。

(3)由C生成D的反应类型为 。

(4)由D生成E的化学方程式为 。

(5)G中的官能团有 、 、 。(填官能团名称)

(6)G的同分异构体中,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共有 种。(不含立体异构)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有机合成和推断,意在考查考生τ谢合成路线的综合分析能力。

(1)根据A能发生已知②中的反应,则A含有

(羰基),根据已知①中氧元素质量分数,可知

A中O的个数为=1,根据核磁共振氢谱显示

为单峰,知两端的取代基相同,结合相对分子质

量为58,推出A的结构简式为,化学名称为丙酮。

(2)B的结构简式为,有两种类型的

氢原子,故其核磁共振氢谱有2组峰,峰面积比为1∶6或6∶1。

(3)C为,CD的反应条件为光

照,反应类型为取代反应。

(4) D为, DE为D的水解反应,

生成的E的结构简式为。

(5)G为,所含官能团有碳碳

双键、酯基、氰基。

(6)与G具有相同官能团且能发生银镜反应的G的同分异构体应含有甲酸酯基,包括、

、、HCOOCH2-CH=

CHCN、HCOOCH=CHCH2CN、、

、,共8种。

【答案】(1)丙酮 (2) 2 6∶1

(或1∶6) (3)取代反应 (4)+

NaOH+NaCl (5)碳碳双

键 酯基 氰基

(6)8

【“名探”点招】三招助解“有机推断案”

招式一:已知的分子式、结构简式为第一突破口。分析近年高考有机试题,不难发现其衍变关系大多是官能团的改变,碳链结构没有特别指明一般不会改变,所以只要根据已知的分子式或结构简式就可以按照其碳链情况简单判断其他物质的碳原子组成情况。

招式二:反条件为重要突破口。所有的有机推断题,在转化关系上通常会给出反应的条件,可以结合所学知识准确判断该反应的反应类型或前后物质,如“光照”通常为烷烃、不饱和烃(或芳香烃)烷基上的卤代反应,“”为卤代烃的消去反

应,“”是醇的催化氧化反应、

“”为卤代烃或酯的水解反应等。

招式三:所给信息必须用,即题目中给出的信息是解题的关键,推断时必须结合使用。也就是流程图中的条件只要是和信息一致的就肯定可以按照信息模仿写出前后物质。

方法二 依据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关系

有机综合推断题常以框图或变相框图的形式呈现一系列物质的衍变关系,经常是在一系列衍变关系中有部分产物已知或衍变条件已知,因此解答此类问题的关键是熟悉烃及各种衍生物之间的转化关系及转化条件。

1.甲苯的一系列常见的衍变关系

2.二甲苯的一系列常见的衍变关系

【案件2】(2015・重庆卷)某“化学鸡尾酒”通过模拟臭虫散发的聚集信息素可高效诱捕臭虫,其中一种组分T可通过下列反应路线合成(部分反应条件略)。

(1)A的化学名称是________,AB新生成的官能团是________。

(2)D的核磁共振氢谱显示峰的组数为________。

(3)DE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G与新制的Cu(OH)2发生反应,所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5)L可由B与H2发生加成反应而得,已知R1CH2Br+NaCCR2R1CH2CCR2+NaBr,则M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已知:,

则T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

【解析】(1)由A的结构简式H2C=CHCH3知,其化学名称是丙烯;比较A、B两分子的结构简式,可以看出B分子比A分子多的官能团为-Br。

(2)D分子中共有2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其核磁共振氢谱应显示2组峰。

(3)D生成E为溴代烃在氢氧化钠醇溶液作用下的消去反应,其反应方程式为CH2BrCHBrCH2Br + 2NaOHHCCCH2Br + 2NaBr + 2H2O。

(4)G分子中含有醛基,与新制氢氧化铜发生反应:HCCCHO + 2Cu(OH)2 + NaOHHCCCOONa+

Cu2O+3H2O,因此所得有机物的结构简式为HC CCOONa。

(5)L由B(CH2=CHCH2Br)与H2发生加成反应而得,则L为CH3CH2CH2Br。根据信息,L生成M的化学方程式为CH3CH2CH2Br + NaCCCHO CH3CH2CH2CCCHO + NaBr,因此M的结构简式为CH3CH2CH2CCCHO。

(6)由题目所给的信息,炔能与钠、液氨发生反应,

三键变双键,因此T的结构简式为 。

【答案】(1)丙烯 -Br (2)2

(3)CH2BrCHBrCH2Br+2NaOHHCCCH2Br +

2NaBr+2H2O (4)HCCCOONa

(5)CH3CH2CH2CCCHO

(6)

【“名探”点招】有机合成和推断的解题思路

(1) 有机合成的解题思路

(2) 有机推断的解题思路

方法三 利用题目所给信息推断

有机信息题常以新材料、高科技为背景,考查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这类题目要求通过阅读理解、分析整理给予信息,找出关键。这类试题要求解答的问题通常并不难,特点是“起点高、落点低”。

1. 苯环侧链引进羧基

如 (R代表烃基)被酸性KMnO4溶液

氧化生成,此反应可缩短碳链。

2. 溴乙烷跟氰化钠溶液反应再水解可以得到丙酸

如CH3CH2BrCH3CH2CNCH3CH2COOH;卤代烃与氰化物发生取代反应后,再水解得到羧酸,这是增加一个碳原子的常用方法。

3. 烯烃通过臭氧氧化,再经过锌与水处理得到醛或酮

。RCH===CHR′(R、R′代表H或烃基)与碱

性KMnO4溶液共热后酸化,发生双键断裂生成羧酸,通过该反应可知碳碳双键的位置。

4. 双烯合成

如1,3?丁二烯与乙烯发生环化加成反应得到环己烯,这是著名的双烯合成,是合成六元环的首选方法。

5. 羟醛缩合

有α-?H的醛在稀碱(10% NaOH)溶液中能和另一分子醛相互作用,生成β-羟基醛,称为羟醛缩合反应。

【案件3】(2016・武汉调研)G(异戊酸薄荷醇酯)是一种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其合成路线如下:

已知:①A能与FeCl3溶液发生显色反应

②RCH===CH2+CO+H2RCH2CH2CHO

(1)A的名称为________。

(2)G中含氧官能团名称为________。

(3)D的分子中含有____种不同化学环境的氢原子。

(4)E与新制的氢氧化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出符合下列条件的A的所有同分异构体的结构简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

a. 分子中有6个碳原子在一条直线上;

b. 分子中含有―OH。

(6)正戊醛可用作香料、橡胶促进剂等,写出以乙醇为原料制备CH3(CH2)3CHO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选)。合成路线流程图示例如下:

H2C=CH2CH3CH2BrCH3CH2OH

【解析】A分子式为C7H8O,遇FeCl3溶液显色,说明含有酚羟基,结合G的结构可知甲基与酚羟基处

于邻位,结构为;由信息③及G的结构可

知C为。

由C和G的结构可以反推出F为(CH3)2CHCH2COOH,E为(CH3)2CHCH2CHO,由信息②可知D为CH2===C(CH3)2。(5)由A的分子式可知不饱和度为4,分子中含有―OH,由于6个碳原子共直线,可知含有2个碳碳三键。(6)利用信息④可知通过醛醛加成生成4个碳原子的有机物,再通过信息②生成5个碳原子的醛。

【答案】(1)3?-甲基苯酚(或间甲基苯酚) (2)酯基 (3)2 (4)

NaOHCOONa+Cu2O+3H2O

(5)CH3-CC-CC-CH2-CH2OH、CH3―CC―C

、CH3-CH2-CC-CC-CH2OH

(6)CH3CH2OHCH3CHOCH2CH===

CHCHOCH3CH2CH2CH2OHCH3CH2CH===

CH2CH3CH2CH2CH2CHO

【“名探”点招】书写陌生有机反应的一般方法

(1)遇到陌生有机物及其反应时要抓住两点:一是迅速识别有机物中熟悉的官能团,推断其性质;二是仔细对比反应前后有机物结构的变化,找出反应发生的关键之处,忽略结构中没有发生变化的部分。

(2)观察已知反应,对比反应前后有机物的结构,忽视没有变化的部分,细致观察变化的部分,哪些键发生了断裂,形成了什么键或官能团。

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范文3

关键词:有机信息;格氏试剂;有机备考

盘点近两年高考化学试题及模拟试题中的有机信息可以发现,除了双烯合成反应、羟醛缩合反应等以外,格氏试剂也作为信息载体多次出现,如2013年江苏高考17题,2012年天津理综化学部分第8题等。格氏试剂到底是什么样的试剂,在有机合成中又有什么应用,命题者为何如此青睐格氏试剂,本文试作分析如下。

一、格氏试剂发现的历史背景

1901年法国化学家格林(V.Grignard)对有机镁化物做了深入研究,当卤代烃RX与金属镁Mg在无水醚类等适当溶剂中作用时,生成的烃基卤化镁就是广泛应用于有机合成及药物合成的格氏试剂。他指出格氏反应分两步进行,第一步是生成有机镁化合物,第二步是有机镁化合物与其他试剂的反应。格氏试剂是与含羰基物质(醛、酮、酯)进行亲核加成反应很好的反应物,在合成醇类化合物中有特殊功效,而且格氏试剂是目前有机化学家所知的最有用和最多能的试剂之一。因此格氏试剂是20世纪初有机化学合成的重大发现之一,格林(V.Grignard)也因此获得1912年的诺贝尔化学奖。

二、格氏试剂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格氏试剂的化学性质非常活泼,其中的C―Mg键为极性共价键,碳上带部分负电荷,镁上带部分正电荷,因此格氏试剂中R是一个亲核试剂,可与正离子或某些分子中具有部分正电荷的部位发生发应。格氏试剂的反应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图1):

(一)与含有活泼氢化合物发生复分解反应

RMgX+H2ORH+Mg(OH)X

RMgX+R’OHRH+R’OMgX

其他如硫醇、酚、羧酸、酰胺、亚胺、胺、乙炔等含有活泼氢原子的化合物也能与格氏试剂反应,格氏试剂中的烃基则转变为烃。

(二)与卤代烃反应,即增长了碳链

RMgX+R’―XR―R’+MgX2

格氏试剂中的烃基与卤代烃中的烃基相连,增长了碳链。

(三)与具有极性的双键或叁键的化合物的加成反应

在加成反应中,RMgX中的烃基加到极性双键或叁键中带部分正电荷的原子上,而MgX则加到带部分负电荷的原子上,在反应过程中第一步必须在非水条件下进行,否则格氏试剂容易转变成烃,第二步水解常在弱酸性中进行,以便形成水溶性镁盐,便于处理。

三、格氏试剂的命题价值

高考有机化学怎么考?通过对近两年高考有机试题研究发现,有机化学的考查源于教材但不拘泥教材、依据考纲但不追求覆盖面,突出对“双基”和学科主干知识的考查,突出化学学科能力的考查特别是学生的信息素养的考查。利用格氏试剂考查有机化学学科知识、学科思想和学科素养具体体现在(图2)

四、涉及格氏试剂的有机试题赏析

例1(2013江苏高考节选)化合物A(分子式为C6H6O)是一种有机化工原料,在空气中易被氧化。A的有关转化反应如下(部分反应条件略去):

已知:■根据已有知识并结合相关信息,写出以A和HCHO为原料制备■的合成路线流程图(无机试剂任用)。

解析:本题是一道基础有机合成题,从基础原料(苯酚)出发,考查学生对新信息的获取、分析以及应用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比目标产物和原料可知该合成的关键是如何将A(苯酚)和HCHO连接以便增加一个碳原子,而醛基的引入可以通过伯醇的氧化得到,结合题给信息应用格氏反应,既可以把A(苯酚)和HCHO连接,又可以引入伯醇。从目标产物入手逆合成分析逆向推导分析如下:

例2(2012天津理综节选)萜品醇可作为消毒剂、抗氧化剂、医药和溶剂。合成α-萜品醇G的路线之一如下:

已知:■

(6)试剂Y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________。

解析:本题是以“α-萜品醇的合成路线”为背景,集卤代烃、醇、羧酸、酯等常见有机物的转化为一体,综合考查常见有机物之间的转化及学生摄取信息并应用信息的能力。由F到G利用题给的信息直接模仿,信息迁移可以解决问题,应该说这一问要想拿分并不困难,但是要想真正理解该信息的反应机理有一定的难度。该过程分析示意图如下:

其实由A到B也可以看成A和CH3MgBr通过格氏反应制得B。

四、对有机复习备考的启示

(一)把握结构,理解反应机理

有机化学主要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合成及相互转化等,而有机物种类繁多,因此要想学好有机化学,必须抓住学习有机化学的核心问题,即“构性相依”。有机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断裂和新化学键形成的过程,因此分析反应过程中化学键的变化,理解有机反应机理是解决有机问题的关键。

(二)突破信息,强化信息素养

《2014年江苏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测试(选修科目)化学科考试说明》明确要求学生要形成信息素养,“能够敏捷、准确地获取试题所给的相关信息,并与已有知识整合,在分析评价的基础上应用新信息。”信息素养是指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是新课程对化学学科提出的高要求,通过对信息的分析、迁移和运用,考查学生对化学基础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事实上,有机信息不论是来自中学化学教材还是大学有机化学教材,大部分信息的反应类型比如加成、氧化、消去等仍是中学化学中的基本反应类型,因此从反应类型着手,分析反应机理,获得有效反应信息,再经联想、推理获取新知,这正是解答有机信息题的有效途径。

(三)回归课本,归纳总结提升

纵观近两年来的各地高考试题,越来越多地呈现出回归教材的趋势,在各地高考试题中不少让学生感到生疏的题目,实际上都是课本上的习题通过变换、整合而来的,像烯烃的O3氧化,马尔可夫尼科夫加成规则,糠醛树脂的制备等。格氏试剂即是苏教版教材现成的信息,从格氏试剂的考查也让笔者感觉到高考命题“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的真谛,课本才是母题库,而回归课本的目的就是要寻“源”,只有在复习备考过程中真正做到回归课本、查漏补缺,才能让学生跳出题海,提高复习效率。

[参 考 文 献]

[1]王永森.浅析高考化学试题中的双烯合成反应[J].化学教学,2012(7).

[2]王永森,魏建业.高考中有机热点背景信息分析――羟醛缩合反应[J].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2(3).

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范文4

一、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

高中有机化学知识建构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之上.从内容上看,九年级化学出现了煤和石油、天然气、乙醇、蛋白质、糖类、油脂和有机合成材料的相关知识.让学生知道一些基本的常识,了解有机化合物特点,为高中《化学2》中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学基础》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符合认知规律,体现了课程标准提出的“认知性学习目标”、“技能性学习目标”、“体验性学习目标”的水平从低到高的要求.有机化合物的组成与结构有机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基础.确定有机物的组成和结构时,教材介绍了科学家及现代化学中常用的一些方法.有机物结构的介绍并没有涉及具体的有机化合物,重点放在系统的、较抽象、具有规律性的有机化学基本知识上,如有机物中碳原子的成键方式、有机物结构的表示方法、同分异构体的识别等.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与反应结构决定性质,有机化学中,官能团决定了有机化合物的类别和化学性质.教材中介绍有机物的性质和反应时,均是通过典型物质的性质来归纳、演绎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同一类别的物质的性质和反应.也是在学习有机物性质的同时认识了基本的有机反应类型:取代、加成、氧化、加聚、缩聚等.有机化合物的合成与应用教材在介绍完有机物的性质之后,紧接着出现了有机物的合成.从简单的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再到稍微复杂的有机物的合成.对学生而言,合成时要考虑到选料的选择,经历的过程,还要综合考虑需要的条件.当然学生学习有机物的合成和应用还能更直接的体会到有机化学的价值,可以更好的服务和造福人类.

二、高中有机化学的知识体系的特点

组成与结构的复杂性和无机物相比,有机物数目众多,其原因是:①有机物组成丰富.不同的有机物中,碳原子数量可以是1、2个,也可以是几千、几万个.很多有机物不仅含有碳、氢元素,还含有S、O、N、P、Cl、Br等元素.②有机物结构多样性.首先,碳原子的成键方式多样;其次,有机物存在同分异构现象.分类与表征的困难性有机化合物的反应主要是官能团发生变化,官能团是对有机物分类的依据之一.然而,很多有机物拥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官能团,此时,对它们进行分类就显得比较复杂.此外,描述有机物可以采用多种方法.有结构式、结构简式、键线式等.有机物还可以直接用分子式、最简式、电子式表示,也用比例模型和球棍模型表示其空间构型.性质与反应的丰富性有机物在发生反应时,分子的各部分可能都受影响,使得有机反应就变得非常复杂.具体体现为:①副反应很多.由于有机物的分子中各部分相互影响,就使得反应并不限定在分子某一特定部位发生,往往并不是按照某一个反应定量进行,常常会多种反应同时进行.②反应条件影响大.反应条件的变更往往会产生完全不同的产物,有机化学反应的条件控制就显得更为重要.③不同官能团之间相互影响.很多有机物往往含有多个官能团,而官能团的不同决定了性质的不同,所以很多有机物在与另一种物质反应时往往会发生多重反应.合成与应用的多样性不同的官能团性质不同,转化的方式也不同,有机物的合成有时就会出现多种选择.比如:由乙烯合成乙酸乙酯,最终是乙醇和乙酸发生酯化反应得到,乙醇来自乙烯先与水的加成,乙酸则可以有多种路线合成:可以先由乙醇催化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也可以由乙烯氧化到乙醛,乙醛再氧化到乙酸;还可以乙烯直接氧化到乙酸.

三、高中生学习有机化学的能力要求

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范文5

[关键词]研究型大学;有机化学;教学探索;创新能力

在我国工科院校,不论理科方向还是工科方向,有机化学都是相关专业的基础课,有机化学的教学在学生的知识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有机化学教学的实践与探索一直在进行,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改革,市面上针对有机化学的教材层出不穷,但万变不离其宗,历来有机领域所建立起来的基础知识、基本原理不变,仍然是我们教学工作者需要讲授的基本内容与重点,也是对学生提出的基本要求和研究型大学要求学生所必须理解、掌握与融会贯通的基础知识。在信息化技术改革与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获取知识与信息的手段和方法比以往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就对我们现在大学课堂的教学模式与方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对于工科专业基础课的教学,不仅要与时俱进,更要推陈出新,从课程中引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与课本知识学习无缝衔接。但目前存在这样的问题:一是学生群体用于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意识和学习能力发生了较大的质变。近几年来,高校基本上迎来了历史上独生子女比例较高的一批批大学生,个性强但独立性也稍差,用于对课本知识学习的时间不多动力不足[1]。二是先进电子科技的发展,查文献搜索科技信息以及互相之间的信息交流更加便利和及时,为学生提供了便利的同时却也给学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多数学生基本不动手做笔记,而是依赖于教师的课件及希望教师所划出的考试重点,对化学反应的机理理解不透甚至不理解。三是由于课时的压缩,系统复习的时间不够,造成学生复习的仓促和顾此失彼。四是理论教学内容乏味单一,无法与基本的生产生活实际相联系,引起学生感兴趣的新东西新内容太少,教学效果不好[2]。基于这些问题,结合我校实施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的启动,我们从教学内容方面突出工程特点、教学方法方面实践有效学习、教学手段上引入新式工具及教学目标上注重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四个方面对有机化学教学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实践,建立了一套适合于工科专业的有机化学教学模式,增强了学生对有机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了教学质量。

1教学内容上突出工科特点

有机化学就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来源、制备、结构、性能、应用及其有关理论和方法的科学。有机化学不仅是化工专业的重要基础课,也是我校矿物加工专业和环境工程专业的必修基础课之一。在人类更加关注地球的生存环境和追求无害化生活质量的今天,有机化学的地位已经越来越突出,其原因是多类行业的污染排放控制中毒害最大也是最难处理的那部分有害物质大多与有机结构的物质有关,因此对有机物质的认识、研究与分析是实现可持续环保化发展所必备的知识与技能[3]。有机化学教学已经延续了上百年的历史,教学内容几十年不变但工科性不强,因此,对于我校研究型工科大学的特点,在教学内容安排上我们突出工科特点,由基本的有机合成原理引伸出这些原理在最新的科研领域中的应用,即能引发学生极大的课堂兴趣,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为后续专业领域的研究奠定一定的基础。首先,对教学内容进行精简和侧重点划分式讲解。目前,我校有机化学课程选择的是由徐寿昌主编的高等教育出版社的《有机化学》作为教材,并且根据我校学科特点及调整后的培养方案,将前十七章即从绪论、烷烃至杂环化合物作为教学内容,该教学内容的设置是按官能团分类方式进行安排,从各章的内容结构来看,基本上每章内容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含有相同官能团的有机化合物的基础性质,包括分子结构、构造特征、物理性质和波谱特征等;第二部分为相同类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与反应、化学性质与反应机制,此部分是有机化学的重点内容,也是有机化学教学的核心部分;第三部分为含有此类官能团有机化合物的典型代表。根据这样一条主线,每章内容都有相同的规律性,便于学生总结归纳,同时把章节之间相互交叉的内容前后渗透着讲解,比如后面章节有机化合物制备的化学反应与前几章节化合物化学性质的反应部分相互重叠,讲课时进行了简化合并,让学生一目了然。从工科体系对有机化学知识的要求来看,每章的第一部分为物质基础知识,内容基本雷同,这部分在绪论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中系统讲解后,后面章节不再累赘,完全可以靠学生自学解决,既能训练学生的总结归纳能力,又能让学生学会自己思考得出其中的规律性,有助于对基础理论的理解、掌握与记忆。而第三部分内容则相对简单易懂但又有些过时和繁琐,因此完全可以不放在课堂讲解,只作为一种常识留给学生自学,把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扩展第二部分内容并向工科基础延伸。其次,对重点内容突出工科特色,强化有机化学在实践中的作用。工科最大的特点在于通过学习化学反应借助于工艺过程不仅仅是解决能得到什么,还要从原材料的来源、工艺路线、条件、以及产率等多方面考虑,而这些工程特点的内容通过引入有机化学最新的科研动态和应用成果体现出来,这也是最能引起学生极大学习兴趣的方式之一。大学生的课堂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学过程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在精简教学内容、适当删除部分过时和繁琐部分内容的背景下,将经典有机化学理论与相关学科前沿发展相结合,适当交叉讲述与有机化学关系密切学科的新成果、新方法和新技术,如材料、环境、食品、能源等等,让学生感受到有机化学与我们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既能激发学生听课与思考的动力,引发学生的兴趣,又能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实用性。例如,讲解“苯酚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时,这历来都是学生最难以理解的几个反应之一,很可能因为难以理解而导致学生逐渐失去了兴趣,有些学生甚至放弃了这一部分,造成对这部分内容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局面。为此,我们首先以生活中最新发生的事例——双酚A事件开始:有机化合物双酚A是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工业原料之一,在塑料制品中添加双酚A可以使其具有无色透明、耐用、轻巧和突出的防冲击性能等特性,广泛用于水瓶、奶瓶、牙齿填充物等。可是最近卫生部明令禁止生产双酚A塑料奶瓶,而且这个禁令最早由欧盟提出而且已经在欧盟实施半年,但双酚A依然以其不可替代的优点广泛应用于其他方面。那双酚A又是什么呢?双酚A正是“苯酚与羰基化合物的缩合反应”的一种产物,由此切入这一反应类型机理的讲解,将复杂繁琐的有机反应机制与生产生活实际产品相结合,不但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更会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在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象,并为后续课程中双酚A作为原材料去制备环氧树脂的工程路线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当然,诸如此类的反应机制大多都能与生产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这些突出工科特点的教学内容既能强化基础又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先进性,使学生充分体会到所学知识的可用性。再者,教学过程中渗透绿色化学,增强环保意识。有机化学的基本反应类型中有些化学反应尽管典型但后来在应用过程中综合考虑环境污染问题,已经过时或基本已被淘汰,对于这些反应,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弱化其地位,只作为了解性内容介绍;同时,结合讲授内容适时补充一些绿色有机合成路线,提高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感受到有机化学发展具备良好的应用前景。例如,酯交换反应是有机化学反应中的一大类,如聚碳酸酯的合成,作为一种工程塑料,聚碳酸酯是五大工程塑料中增长速度最快的,有机化学课程中是由双酚A和光气(COCl2)的酯交换法来合成,而Tundo报道了一种经酯交换和缩聚反应的绿色合成路线,先用二氧化碳代替光气生产碳酸二甲酯,然后在固态熔融状态下由双酚A和碳酸二甲酯聚合生产聚碳酸酯。此工艺取代了常规的光气合成路线,并同时实现了两个绿色化学目标,一是不使用有毒有害的原料,二是不再使用可疑的致癌物——甲基氯化物作为溶剂。通过这样的实例使绿色化学的概念深入人心,让学生意识到有机化学反应具备广阔的可持续化发展的空间,同时也赋予了学生将来从事创新活动的思考空间,学生对此充满兴趣,保证和提高了教学质量。

2教学方法上践行有效学习

有机化学教学内容多、基本概念和理论复杂,需要记忆的化学反应又多,因此,课堂讲解起来显得比较零散,尤其是讲到后面几章时,学生也失去了耐心,造成了前后混淆或者是学了后面忘了前面的局面,复习的时候也是越复习越没有信心[4]。但仔细研究发现,按照官能团分类的教学内容安排,章节内及章节之间内容的规律性还是比较明显的,因此,根据多年教学经验总结,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采取了随时总结归纳的方式,把前后交叉的内容串联起来,合理科学地安排在有限的课时内,这样能激发学生课堂学习效果的最优化,引导学生将重要的知识点都能在课堂上最大化地消化与吸收,达到有效学习。例如:(1)对乙烯的氧化反应产物,不同条件下有不同的氧化机制和产物,学生对此总是把握不好。为此,我们在综合了所有章节内容的基础上,对烯烃的氧化反应条件及相应的产物进行了归纳,如图1所示,这张图就让学生有了清晰的区别式记忆,不容易混淆而且对知识点的把握更加牢固。(2)有机化学中两大类型的四种反应贯穿教学内容的始终,包括亲电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取代和亲核加成四大反应,其反应机理及反应发生的方向与快慢的影响因素这部分知识是教学中的难点,也是最容易让学生感觉到杂乱无章的内容。为此,我们采取了逐级总结、分步展开的方法进行讲解,先对卤代烷烃的化学反应总结,三类反应:亲核取代反应、消除反应和与金属的反应;再对三类反应进行分类总结,如卤代烷烃的亲核取代反应归纳如图2所示。这样的讲解与总结方式,很好地梳理了各类型反应特点、机理与影响因素,如图2所示,对学生理解与掌握难点内容起到了一目了然的作用,不仅记忆起来容易而且能让学生即时在课堂上把这些内容消化掌握,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3)醛酮类的化学反应和β-二羰基化合物的化学反应是有机化学教学的重点,在整个有机体系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其所参与的化学反应是有机工业的基础与纽带。但教学过程中研究发现,学生对这部分内容特别容易混淆,分辨不清,甚至无法正确掌握其反应机理和反应产物。为此,我们对醛酮类官能团的羟醛缩合反应和交叉歧化反应与β-二羰基化合物的合成即“三乙合成”反应进行类比式总结归纳,前后对照,找出其中的差异化,使学生对不同类型官能团的反应机理及产物有了明确的辨别与分析,同时记忆,达到了高效地掌握重点记忆重点,学生也在最短的时间内理解并掌握了这一部分即是重点又是最为复杂的内容。通过这种逐级归纳、分类总结及类比式、区别式归纳教学方法,能让学生对每一部分知识点都一目了然,有助于学生更快更牢固地理清容易混淆的内容,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做到了课堂上有效学习,又培养了学生自主的归纳总结能力。

3教学手段上拓展新型科技渠道

信息化技术的应用为各行各业的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智能化工具,将其充分地应用于教学工作中,也必将使教师的授课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为我们开创了新的途径和教学模式。同时,学生对信息化工具的使用已经成为常态,观看和应用手机、电脑等影像与视频也越来越方便和快捷,因此,我们所采用的教学手段完全有条件拓展更多更好更新型的信息化科技渠道。首先,电脑多媒体教学手段已经很好地呈现出了其优越性,在有机化学的教学工作中发挥了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有机化学涉及大量的物质结构、分子构象、反应机理等抽象性的概念,这些空间结构不能只靠平面式的讲解和学生的想象力去理解,而是在通过多媒体在教学课件中通过图片、视频及动画的方式,对开拓学生的空间意识、加深学生对抽象知识的理解与掌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很大程度上激发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更愿意去思考和提问,活跃了课堂气氛的同时提高了教学质量。再次,我们将新型的有机化学软件引入到教学工作中,如ChemDraw、ChemWindow、ChemOffice等,这些桌面化学软件不仅能更加准确形象地描绘出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还能够以动画和三维Flash的形式展现出分子结构的3D空间及分子轨道形成过程。这些软件的使用丰富了多媒体教学的内容,使多媒体更加形象生动,由此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更加美观内容更加充实和饱满。与此同时,教师还引导和鼓励学生自学使用这些软件中的一种或几种,增加学生对电脑的应用技能,学生对此也有浓厚的兴趣,因为这对学生将来的毕业论文设计环节和工作环节都颇有帮助。另外,微课是最新发展起来一种教学方式,以其灵活方便、针对性强、教学时间短和与教师随时互动的特点,深受学生喜欢。在网络、信息与通讯技术快速发展的时代,微课在大学教学中作为传统课堂学习的一种重要补充,可以为学生拓展学习资源,实现个性化差异化教学,满足不同学生对不同知识点的按需学习,帮助学生巩固课堂学习内容并进行自我查缺补漏,尤其对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起到了更大的帮助作用。比如我们用微课建立了涉及格利雅(Grignard)试剂的各种合成反应,并把由此建立了一张合成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网状散射图,将各种醇(伯、仲、叔醇)、羧酸及酮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与合成机理呈现得淋漓尽致,微课里的视频将授课内容大幅浓缩,将简单易懂的知识点去掉而仅保留难点重点,学生能够做到专注地记忆与思考;同时附有习题与测试可供学生加以巩固,这在接下来有机合成题的课堂练习与检测中明显地体现出来,以往学生对大部分有机合成题目都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从哪里开始,不知道用哪类简单有机物质去合成,更不知道用什么方法或路线来合成,而通过这样的方式授课,既让学生抓住了课堂内容的主线又让学生有了充分的独立思考与分析的时间,针对不同的有机合成题学生能够做到分步分析,逐步找出正确合理的合成路线,始终保持思路清晰。微课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更是一种学习方式,即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又提高了教师的授课效率,它提供了一种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可以随时跟授课教师沟通交流、可以让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平台。

4教学目标上注重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在教育历史的延展中承担了育人、科研、服务的职能,研究型大学的本质就是“研究与教学相结合”,其发展目标必然是把研究放在首位,在大学的本科阶段即提供全面的学位计划,宽基础的学习也是为今后的科学研究打基础做铺垫。因此,作为专业基础课程的有机化学,我们在讲授过程别地提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是研究型大学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为培养多层次人才所必备的教书育人模式。现代社会是个发展突飞猛进、竞争异常激烈的时代,当代大学生不管是将来走向科研领域还是进入社会,其未来的发展前景必将依赖于创新能力,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自然而然成为教学工作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将有机化学课堂内容、实验课与大学生创新实验训练相结合,针对目前学生在创新实践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不足,在有机化学教学中研究并设计了引导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其创新能力的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注重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首先,当今大学生想象力丰富、思维活跃,总是想追求新颖的东西,但由于他们的知识面不够宽、对行业认知不深,无法把所学知识与行业中的发展需求相联系,从而缺乏创新的源泉和创新性思维的方式。为此,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及时将所学有机合成反应与相应行业的最新发展相联系,引导学生结合行业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自己思考。如“单环芳烃”这一章,在讲到单环芳烃的来源时,学生了解到苯及其同系物主要来源于煤的干馏分解产物,为了让学生更多地了解与之相关的行业发展动向,我们在此引入了目前研究最热的课题之一——煤燃烧过程中的结焦与结渣问题,这是影响燃煤发电厂的经济效益和安全运行的严重问题,要求学生与课堂内容相联系,思考如何去研究,同时与前面章节讲到的红外光谱前后呼应去分析结焦与结渣与哪些因素尤其是哪些有机物质有关,可以采取哪些研究方法去发现、分析并解决问题。同样的例子,我们在讲到“羧酸及其衍生物”一章时,其中一部分有机化学反应学生在高中已经学过且有些反应产物已经被淘汰或过时,在此,在精简课堂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我们适时地引入与羧酸衍生物相关的材料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动向,即一种新型的超塑化剂——聚羧酸系高性能减水剂(PCE),它是一种新型建筑材料添加剂,以减水率高、保坍性能好、强度增长快等特点被广泛用于配制超高强混凝土、高流动性及自密实混凝土,其分子结构与合成路线与本章内容息息相关。通过这些问题的引入,既能让学生接触到了学科发展的前沿,又能为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素材与源动力,同时教育学生要善于自己利用和创造条件,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把握本学科最新发展的动态和相关学科知识的横向关系,由此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才能够得到进一步发展。再者,创新能力培养光有创新灵感和热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学习、掌握并具备相应的创新技能以及持之以恒的信心。为此,我们为充满创新意识又学生余力的学生提供了实验平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运用创新科技的方法,比如上面所提到的“羧酸及其衍生物”部分,教学过程中摒弃了过时的和学生高中所学过的部分内容,而将“聚羧酸减水剂的合成”作为这一章节内容的拓展教学,鼓励并指导大学生发挥其敏捷的思维与创新思想、大胆地去尝试新的合成工艺路线,不怕失败还是从失败中总结规律和经验,通过学生坚持不懈的尝试与创新,通过不断失败的合成路线的实验摸索,综合分析了各种合成工艺条件及对合成的产品的评价后,发现了一种新的合成工艺即低温合成聚羧酸减水剂的方法。因此,在现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与教学模式下,学生的创新能力是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的引导与启发而培养起来的。总之,通过多年的有机化学教学经验体会,我们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及教学目标的研究、探索与实践,很好地结合了我校研究型大学培养工科技术人才的要求,优化了教学内容,改善了课堂教学效果,提高了有机化学的教学质量。当然,有机化学的教学建设与改革仍在不断地向前发展,需要我们不断地提高教学水平,使课堂教学更加充满活力,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更多的创新型合格化工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刘涛,杜荣斌,孔学军,等.突出工程教育特点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以化学工程与工艺为例[J].广东化工,2014,41(21):263-264.

[2]张军,王启宝,王立艳.矿物加工工程专业有机化学课程建设的探索[J].大学教育,2015(4):164-165.

[3]陈立根,颜秀花,张红,等.化工专业有机化学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广东化工,2014,41(21):268-269.

有机反应与有机合成范文6

现代有机合成工业不断的发展,其化工产品制造过程中的催化剂种类也不断增多。其中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是有机化学反应中十分重要的一种催化剂,其工艺的成熟引起了有机化学的一场重要的变革。由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性能比较好,逐渐取代了其他的催化剂,成为有机化学反应中催化剂的主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不同种类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也不断被研发出来,不断地革新有机化学反应的催化剂使用,成为了现代有机化学的前沿研究领域。

一、非金属有机催化剂

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指的是具有催化剂的基本性能,但元素中不含有金属离子的有机化合物。其催化的原理是通过分子中含有的氮、磷等元素与被反应物的化学键结合从而形成活化的中间体,随后利用自身的结构来控制形成不同产物。目前非金属有机催化剂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有机胺类、一类是有机磷类、一类是手性醇类质子催化剂。相比较于金属有机催化剂,非金属有机催化剂有更好的催化性,在尤其是当应用与不对称合成的时候,经其催化的反应大都有很好的收率和对映选择性。另一方面,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具有成本比较低廉、更容易制造、更容易保存等优势,使得其不断替代金属有机催化剂,成为有机催化剂的主流。目前,我国对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利用还是刚刚起步阶段,对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理论研究比较多,但在实际应用中仍然不多,许多化学反应还仍然未找到合适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只能够使用金属有机催化剂,因此,对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各个方面的研究实验还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就目前已经有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利用原理做一个简单的汇总,对于一些新的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利用做一个简单的展望。

二、非金属有机催化剂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1、重新排列分子结构反应

重新排列分子结构指的是对于分子中的碳骨架进行重新排列,从而发生结构的异化,其模式是一个取代基从一个原子转移到另一个原子中,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过程中,使用的是类似的原理,使用有机叔磷作为催化剂,在化学反应过程中使得叔磷和三建发生加成反应,三苯基膦脱除后又与三苯基膦进行加成,从而生成共轭二烯酮。一个催化反应就完成了,这样一个反应的效率比较高,而且比较简单,在大生产中能够直接用于生成中间体。

2、环加成反应

环加成反应指的是两个共轭体系的分子结合成一个环状分子的反应,是使得两个小分子结合形成一个比较大的环状分子的过程。像是利用丁二烯酸酯和贫电子烯烃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发生环加成反应,形成了环戊烯,或者是通过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得丁二烯酸甲酯和芳环发生环加成反应生成相应的环加成产物,两种反应都是通过原有物质中的烯的结构,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偶极子,再通过加成的方式形成了大型环状分子;另外一种环加成的方式是利用反应的过程中生成的中间体,利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使得醛逐渐加成形成环加成的产物,像是乙烯酮和三氯乙醛的加成反应;此外,环加成的原理还包括不对称的环加成反应,Diels-Alder反应等等不同的方式。

3、缩合反应

缩合反应是指一个以上的有机分子在催化剂的作用下形成一个大分子的反应,在这一过程中往往会失去比较小的分子像是水分子或者是一些结构比较简单的分子。在有机化学反应中,缩合反应包括羟醛缩合反应即烯胺上的氮原子与羧基上的氧原子以及醛羰基上的氧原子共享同一个氢原子从而发生缩合反应,也包括米希尔加成、罗宾森环化反应等等。

4、共轭加成

共轭加成是指共轭体系的两侧或者是中间的原子发生加成从而形成共轭加成反应体。共轭加成包括硫醇的共轭加成、多氮化合物的共轭加成。其原理都是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作用下,共轭体系中的两个原子发生了加成反应形成新的物质,其反应的对映选择性比较高,因此反应的效果比较好。5、氢氰化反应氢氰化反应通过醛和氰化氢在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手性氰醇,作为一种十分重要的反应中间体。原本手性氰醇的生成比较复杂需要使用氰酶进行催化,但由于非金属有机催化剂的使用,同样能实现反应过程中的高转化率和高对映性,因此极大的提高了手性氰醇的生产效率。另外一种是亚胺的氢氰化,其原理与手性氰醇生成的原理是类似的。

6、烷基化反应

烷基化反应是指有机化合物中的碳氮氧中的氢原子被烷基替代,从而形成新的烷基化产物。其包括了不饱和双键烯丙基化等不同种类的烷基化反应。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