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例6篇

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

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1

关键词:建筑电气类;课程改革;教学模式

建筑电气类课程传统教学方法已难以适应新形势的需要,因此需要对建筑电气类课程的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进行改革,以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人才。

一、教学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河北建筑工程学院作为第一所开办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本科专业的高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人才培养、教学团队、课程体系、精品课程的建设等教学研究。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依托在土木工程学科下,以建筑物为载体,对电能的生产、传输、转换、控制、分配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利用的专业。而建筑电气类课程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专业核心课程。

二、教与学关系分析

我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从工程教育角度出发,基于厚基础模式下的宽口径、应用型本科教育。同时还要避免只求实用,忽视学理的现象。本科教学需建立在实力深厚的基础上的宽口径理念,倡导通才教育理念和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毕业之后可从事研究、应用、教育等;使学生具有深厚的基础,以便后来转向各种实用学科也能适应任务需求。

三、建立“理论与工程应用并重”的教学模式

在分析人才培养目标及教与学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强、弱电结合的课程链和课程教学团队。一支优秀的教学团队,对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专业发展特色至关重要。我校课程组集中优势力量,整合教育资源,通过三年建设,使核心课程达到精品课程的建设目标。教学的出发点在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需要实现“四个转变”:①课堂教学的转变:从传统填鸭式灌输教学转变为探索性教学;②实验教学的转变:从验证演示性实验转变为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③考试环节的转变:从知识考核转变为能力考核;④毕业设计的转变:从模拟仿真训练转变为工程实践。教师采用项目教学法、探究法、案例法、研讨法等,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教学内容的中心载体,遵循先基本知识、后高级应用、再综合设计的顺序,增强教学的直观性、生动性、深刻性、实践性。充分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旨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让学生充分地将知识与实践相结合。

(一)建立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

我校属于建筑类院校,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今后将进入建筑设计行业,所以,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的建设尤为重要。我院通过多年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构建了强电以供配电工程课程为核心、弱电以建筑弱电系统课程为核心的建筑电气核心课程群,以强电与弱电相互结合的两大类课程,联合进行课程群建设,最后由建筑电气系统设计课程构建建筑电气系统化的思想,构建“强弱结合”的建筑电气课程链,突出了课程特色,有利于知识的融会贯通。

(二)推进“实际工程”的项目化改革

以“实际工程项目”为核心的教学方式,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体现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如在建筑弱电系统课程的教学中,讲课重心从“授”转变为“导”,包括引导、指导、诱导、教导等,使学生由被动的思维方式向积极主动的思维方式转变。首先紧扣课程大纲重点内容,精心设计教学单元的项目主题。理论教学围绕着完成项目来组织知识内容,主题的设计要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其知识的应用能力。其次,将相应所需理论进行分解,逐一讲解,教师提供分析的思路及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学生依据课堂教学内容去选择类似项目,选择实际工程地作为学生实践教学地点,让学生观察设备的安装位置,结合实际完成设计大作业,自主完成对问题的分析和解答。最后,教师进行讲评和总结,纠正问题。课题组在视频监控系统设计、防盗探测系统设计和安防自动报警系统联动设计、有线电视系统设计等环节做了尝试。综上所述,“实际工程项目”使整个教学内容遵循着“基本知识—高级应用—综合设计”的教学线索,让学生亲身经历获取知识的过程,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郑也夫.吾国教育病理[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9.

[2]乔希•维茨金.学习的艺术[M].苏鸿雁,谢京秀,译.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8:1.

[3]蒋慧灵.消防工程专业电气防火课程群的设置与改革[J].武警学院学报,2012:9.

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2

关键词:CBL;PBL;建筑电气;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45-0225-02

我校是浙江省首批应用型本科试点示范高校,如何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课程建设,是一项重要的课题之一。改革和构建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学模式,将课堂教学和工程设计相结合,突出“工程”意识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学建设与改革的必然方向。本文是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Problem-Based Learning,PBL)和以案例为引导的教学(Case-Based Learning,C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在建筑电气技术课程中的探索应用。

一、CBL和PBL教学模式

CBL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对现实问题和特定事实进行交互式探索的过程,根据教学目的和培养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真实案例,把学生带入特定的事件情景中进行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并形成技能技巧的一种教学方法。在CBL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着设计者和激励者的角色,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解决真实案例,透过这种方式,有助于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PBL即“基于问题的学习模式”,是一种以问题为基础,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自觉学习动机,以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教学目标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PBL由于其在促进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联系方面的教学优势突出,在教育领域迅速得到推广[1]。

PBL教学法具有强大的环境适应能力,其教学模式可适用于其他寻求实践能力养成、专业素质培养的学科与专业。作为全新的教学方法,PBL虽然始于医学教育领域,但它的理念与方法同各专业实务课程却有着内在的高度契合性,在对学生的实务能力及专业素质培养要求上,医学的课程教育同工学的建筑电气技术课程教育是一致的[2]。

目前世界上大部分的高校都或多或少的采用了PBL教学模式。并且除了医学教育,其他学科也越来越多的开始采用PBL教学模式。但国内外高校PBL教学实施方式却各有不同。而在PBL教学模式中引入CBL教学模式是目前为数不多高校的研究热点之一,且处于探索阶段。

二、课程设置

建筑电气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专业方向之一,建筑电气技术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专业性课程,是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的核心必修课,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掌握建筑电气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相关规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及电气设计与施工的能力,并懂得电气设备与建筑、结构及给水排水和暖通等专业间的配合关系,从而设计出适用性和经济性强的电气图纸,及在工程项目施工和管理中更加规范化与科学。

CBL和PBL教学模式的探索是在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学生中实施的。本课程安排的大学三年级上学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只学习了为期两个学期的电工电子学,电工电子学分为两部分即电工部分和电子部分,分别在两个学期进行。因此,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生相比,我校学生在相关电气方面的理论基础相对薄弱。如何在电气理论基础较为薄弱的前提下有序、有效的开展建筑电气技术课程的教学至关重要,这关系到是否能够完全实现教学目的。

建筑电气技术一种“应用型”课程,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培养高素质的人才,使学生毕业后更好地适应社会,具备建筑电气设计和施工及管理方面的相关能力,结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对建筑电气技术课程在教学上采取CBL结合PBL教学法。采取CBL与PBL相结合的方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在增强学生的查阅规范图集的意识基础上,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实施

我校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有两个班,实行小班化区教学,选择1班实施传统的教学模式;选择2班实施CBL和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此外,该年级两个班的学生在学习基础、学习积极性、学习认知等方面的程度基本相同。

1.传统教学模式。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1班的教学过程中,对建筑电气施工图设计过程中涉及到的各个系统进行以专题形式进行讲解。在讲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的过程中,穿插讲解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相关图集等。并针对各个系统布置纸质作业。

2.CBL和PBL相结合教学模式。在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2013级2班的教学过程中,以“某养老服务中心电气施工图设计”为导引,并如何以相关电气规范为准绳完成该工程的照明配电系统、动力配电系统、消防电气系统等电气系统设计贯穿整个课程的教学。

某老养老服务中心工程概况:本工程位于浙江省宁波市,总建筑面积6794.8平方米,地下面积283.2平方米。建筑层数为五层,建筑高度为22.9米;本工程为框架结构,结构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地上建筑耐火等级为二级。

课程过程中需要完成的任务:照明配电系统设计、动力配电系统设计、火灾自动报警与消防联动系统设计,及消防电源监控系统设计、电气火灾监控系统设计、防火门监控系统设计等。

本课程在CBL和PBL教学模式实施过程中,以每个系统设计任务为导向设置专题进行讲解,在此过程中穿插讲解相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最新的国家标准规范、地方标准规范和相关图集等。并在每个专题讲授过程中,以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进行自主能动性学习为第一出发点,布置系统设计任务,并让学生按时完成,授课老师及时为每个学生做出批改。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在问题中出现错误,在错误中收获知识。

四、教学效果

在课程结束后,进行了为期两周的课程设计,并进行了课程设计答辩。在课程设计结束后进行了期末理论考试。最后,进行了统计学上的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结果表明:CBL与PBL相结合的模式,在自主学习、设计、查找规范过程中使学生的知识系统性、实际与理论相结合性,及工程实践创新意识、设计能力等都得到了显著提高,实现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的。

五、结论

CBL与PBL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不仅解决了对于专业性极强的课程,学生难学、教师难教的难题,而且更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及规范性意识,提高学生为能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增强学生的工程设计能力及适应新,并最终提高学生的应用型能力、综合素质,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专业课程教学提供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3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由于专业开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如何体现建筑电气及智能专业特色就成为相关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文章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的基础,对如何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建筑节能;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专业特色;学科研究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

10052909(2013)04000504

自2005年底教育部正式批准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以来,已经有40多所大学设置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在校生已达3 000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已经成为土建一级学科下的五个二级学科之一。尽管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知识体系和学科基础与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通信工程等其他专业学科有交汇重叠之处,但这些传统的专业

又无法完全涵盖和体现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发展与特征;另一方面,在建筑领域,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非常迅速,不仅对相关专业技术人才需求快速上升,而且也显示出区别于传统专业的技术特征,需要以学科的角度和专业的视野审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的发展。正是这一发展趋势促使了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成为土建专业的二级学科,可以说该专业的设置,既体现了专业的发展需求,也填补了土建类专业的空缺。然而,由于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创办历史短,缺乏专业沉淀,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又具有多学科交叉的特征,如何体现该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的特色,如何确定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等,成为专业指导小组和开办该专业的学校关注和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结合建筑节能的大环境和该专业的基础,对如何体现和提升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进行了探讨,以期能够为该专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

一、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发展

(一) 建筑节能是中国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

节能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题,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工业的增长,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使得对能源、经济资源的需求更加迫切。目前,建筑耗能已与工业耗能、交通耗能并列,成为中国能源消耗的三大“耗能大户”。据中国国家统计局2010年8月的统计数据,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总量达30.66亿t标准煤,建筑用电和其他类型的建筑用能折合为电力,总计约为5500亿度/年。图1是2009年中国能耗构成示意图,由图可见,建筑能耗占全国社会终端电耗的比例达28%,而且普遍认为该比例非常保守。根据发达国家经验,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能耗将超越工业、交通等其他行业而居于社会能源消耗的首位。按目前的能耗趋势,2020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1亿t标准煤,相当于目前建筑能耗的三倍[1]。因此,建筑能耗不容小视,中国国家“十二五”规划明确要求完成17%的节能减排目标。要完成这一目标,有效降低建筑能耗是节能减排的重要内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 建筑节能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优势

建筑能耗属于终端能耗,有效降低终端能耗,不仅可直接降低建筑能耗,而且对能源生产投资、改善环境具有更重要的意义。降低建筑终端能耗一般有几类基本措施:一是采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提高设备运行能效;二是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减小能源损耗;三是优化设备运行方式,降低运行能耗;四是通过管理手段,合理使用建筑设备,直接减小能耗。

提高设备运行能效,开发新型高效节能设备,主要涉及设备制造专业领域;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是建筑节能的有效措施,主要涉及建筑规划专业领域。在建筑规划和设计阶段,充分考虑气候特征,采取相关措施,可获得较好的效果。由于改善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性能涉及建筑外观,涉及到既有建筑节能改造,会受到较多因素的制约。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不仅可以应用于新建建筑,而且由于不涉及建筑立面和围护结构,是既有建筑节能改造最有效的措施,具有更广泛的实用性。这一类节能措施所涉及的技术领域包括建筑环境与设备、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信息等传统专业领域,跨专业特征明显。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是建筑节能领域的主力,主要从营造建筑环境的角度研究、设计和配置建筑设备系统,开发与运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新型能源是其关注重点,或者说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侧重于建筑设备系统的静态设计,而在设备运行控制方面的技术基础则不足,往往无法独立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运行控制。自动控制、电气自动化专业关注动态调节,对设备运行调节技术具有深入的研究,但由于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需要由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后再完成控制模型和实现设备运行控制。计算机、信息类专业关注信息传输与处理过程,在系统集成和信息处理领域具有优势,但同样由于对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认识不够深入,通常也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强调建筑、电气、智能、信息、控制、设备等专业知识的教学[2-4],跨专业特征明显。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具有多学科基础知识的复合型工程技术人才。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的方式都与该专业密切相关。因此把握国家对建筑节能的重视和引导趋势,充分发挥多学科交叉教学的优势,凸显专业技术特征是建筑电气及智能化专业不容错过的发展机遇。

二、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

(一) 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

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申报过程中,该专业的学科基础和发展方向一直是关注的重点,论及控制技术,已经有电气工程、自动化等学科;论及信息处理技术,已经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等学科;论及建筑设备,已经有环境与设备工程等学科,如果仅考虑单一的学科基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都不具备与传统专业竞争的优势。但是如果综合考虑,特别是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通过优化设备运行控制方式和管理技术降低建筑运行能耗是国家倡导的主要发展方向。要实现建筑设备系统的优化运行与管理,既要以现代信息技术和控制技术为主导,同时还需要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和合理的技术管理方案。如前所述,在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传统专业各自的优势非常突出,但不足也十分明显,它们通常无法独立完成建筑设备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与管理,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恰恰能弥补其不足。在总结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特色时,对该专业学科的特征概括为“建筑设备是对象,自动控制是手段,信息技术是支柱,建筑环境是目标”[5],这一特征充分体现了该专业的内涵,这也正是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本质需求。因此,在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上具有优势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无论在人才培养,课程体系建设,还是专业研究方向都应围绕这一专业优势,兼收并蓄,把握建筑节能发展机遇,才能形成专业特色,提升专业核心竞争力。

(二)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在原建筑电气专业和电气自动化专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已设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学校,大部分也将该专业设置在电气自动化、自动控制、计算机等专业学科平台内。在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中,沿袭传统专业优势,但对建筑设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如果单纯以培养“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的人才为目的,这种设置无可厚非。但如果要形成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竞争力,把握建筑节能给专业带来的良好机遇,如果缺乏对建筑设备运行物理过程的深入认识,很难真正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形成竞争力。

目前,建筑节能技术领域仍然以有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背景的研究团队为主导。尽管在智能化技术和控制领域,控制与信息类专业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但在建筑设备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领域,控制和信息类专业仍然处于辅助地位。其主要原因还是在于控制和信息类专业背景的团队,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认识不足,无法独立开展系统的、整体的优化控制模式研究,或提供合适的基于智能化管理与优化控制的节能改造方案,因而仍然需要依靠建筑环境与设备专业提供物理模型,主导节能改造。例如,在建筑中央空调系统中,末端设备都具有换热器和送风机,但由于设备类型不同,其功能和运行模式不同,即便相同的设备,也由于空气处理要求不同,而具有不同的控制策略,因此只有对建筑设备运行的物理过程进行深入研究,才能得到优化的节能控制策略。换句话说,控制技术、信息技术在建筑节能工程应用中,是实现设备优化与节能运行的手段,核心的控制策略必须建立在对建筑设备运行机理的认识之上,亦即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

(三)暖通空调系统优化控制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

公共建筑能耗构成中,暖通空调系统能耗高达60%以上;其次是照明系统,通常二者所占能耗达80%以上。目前,对建筑照明系统,最有效节能措施是采用高效光源,采用智能控制和管理技术节能投入高,节能改造经济效益受到制约。暖通空调系统不仅能耗高,而且系统设备多,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运行模式和控制策略也不尽相同,系统设备和参数之间往往具有多干扰、多参数耦合、滞后大的特征。尽管其节能优化一直是研究热点,但也一直存在较多需要解决和深入研究的问题。如果说建筑设备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重要基础,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优化运行则是最具有研究前景的重要内容。

(四)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核心内涵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要求具有宽口径的知识结构,但如果没有核心内涵,专业就没有核心竞争力。现代技术发展趋势需要宽口径知识结构的人才,但只有依托某一专业核心内涵下的宽口径的知识结构,才能形成核心竞争力。因此,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设备系统,研究建筑节能技术,往往会有不同的视野和思路,并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这也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

例如将网络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应用于建筑中央空调系统,实现对中央空调系统智能化管理、优化运行控制、分户冷量计费等多种功能。在对中央空调系统设备运行模式深入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优化运行为目标,在管理平台与现场控制器中嵌入设备相应的优化控制策略,可以获得更好的综合节能效益[6],这种模式已经成为建筑节能领域的发展趋势。又例如,传统的暖通空调系统中,冷热源系统调节基本上采用以用户当前负荷的集中和滞后效应作为控制依据,不能很好地体现用户负荷变化的实际情况和保证所有用户的舒适性。控制模式的缺陷,已经成为进一步降低中央空调节能运行能耗的技术瓶颈。在应用网络控制技术后,获取中央空调系统末端设备运行和环境参数已没有技术障碍。如果能够直接根据这些参数,以更广阔的视野,以系统的角度研究中央空调系统节能优化控制策略,一定会形成有

别于传统控制模式的新思路。

三、结语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明确指出,该专业以建筑这一特定的对象为核心,以建筑设备为对象,以现代控制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建筑节能为主题,强电与弱电并重,设备与控制一体,以此为基础,开展相应的教学和科研。建筑节能是国家的发展战略,目前还有一系列技术问题需要解决。智能化的管理与优化控制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也是建筑节能的重要内容。以现代控制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的角度研究建筑节能技术,既存在广阔的研究空间,更是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优势和核心内涵,是形成该专业核心竞争力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清华大学建筑节能研究中心.中国建筑节能年度发展研究报告[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 徐晓宁,等. 智能建筑教学体系的探索与思考[J]. 高等建筑教育,2006,12(4) : 82-85.

[3]黄民德.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教学体系的研究[J].吉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12,29(6):57-60.

[4]李界家,片锦香,郭彤颖,等.浅谈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建设[J].教育教学论坛,2012,(29):53-54.

[5] 徐晓宁,等.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应以建筑为基础[C]//《高等学校智能建筑教学与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6] 徐晓宁,等.基于网络控制的中央空调运行管理、控制与分户计费系统[J]. 建筑科学,2009,25(6): 65-67.

Cor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building electrical and intelligent specialty: building energy efficiency

XU Xiaoning, DING Yunfei, WU Huijun, YOU Xiuhua, HAO Haiqing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 Guangzhou University,Guangzhou 510006, P. R. China)

Abstract:

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中职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培优集训;教学方案

中图分类号:G712?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7-0190-02

随着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影响力逐渐扩大,人们对近几年实行的“以赛促教、全面培优”的赛前培优班的学生表示高度的认可。因此,在结合我校其他项目培优班培养方案的基础上,分析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的各项考核指标,结合我校建筑设备安装专业多年来的教学成果,探索提出“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赛项培优班的教学方案。

一、指导思想以及领导机构

一个赛项是否取得好的成绩,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是否规范化的制定方案和落实具体实施工作。我校在组织上首先确定指导思想,具体领导机构由主管教学工作的副校长领导培优班全面开展工作,土木科科长作为副组长负责培优班、集训队各项工作安排与协调,抽调具有实际工作经验和多年教学经验的专业教师成员负责技能培训指导,启用心理教师负责学生心理辅导等工作,安排体育教师负责学生的体能训练工作,做到全方位、立体式地培训学生成为技术过硬、素质优秀的高技能型人才。

二、培训方案

1.资格审核。动员在校建筑相关专业学生报名参加培训班。结合专业课教师、班主任对学生的平时表现,对学生进行资格审核,择优选择具有良好的心理和身体素质,有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谦虚、谨慎、细心、活泼,严于律己、善于观察、服从指挥的学生。

2.第一阶段基本知识及绘图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图的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的专业知识进行培训,再对建筑给排水和控制电气施工图识读和绘制进行培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四周。(1)给排水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给排水平面图、系统图、大样图的识图与绘制,建筑水电材料工程量表和材料清单编制基础。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给排水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给排水施工图。(2)电气基本知识及识图训练。培训内容:建筑电气工程基础知识培训。建筑电气平面图、原理图的识图与绘制。考核方式:根据平面图结合提供的电气设备,利用绘图工具快速、正确绘制建筑电气施工图。(3)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前四周所学知识点,重点测试学生给水排水、建筑电气识图能力,遴选出10~20人进入下一阶段培训。考试要求:试卷答题,独立完成图纸绘制。

3.第二阶段水电基本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对建筑给排水和电气控制施工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先对学生进行“管工”实操训练,再对学生进行“电工”基本操作训练,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五周。(1)各种管材的加工与连接训练。培训内容:不锈钢复合管、镀锌钢管、PPR管、UPVC管下料、切割和连接。管材的螺纹连接、法兰连接、沟槽连接、卡压连接、热熔连接、粘结。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管道的下料、切割和连接。(2)管道配件、附件的安装以及施工验收训练。培训内容:水泵、压力变送器、水表、信号蝶阀、湿式报警阀、水流指示器、闭式喷头、末端试水装置、水龙头、淋浴器、洗脸盆等水暖器材。管道水压试验、水冲洗、排水管道的通水试验、通球试验。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器件的安装和连接,管道试验。(3)电气安装与接线训练。培训内容:信号蝶阀、压力开关、水流指示器、压力变送器、水表、液位传感器到控制箱端子排之间的连接;水泵到控制箱端子排的连接。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喷淋系统安装和连接。(4)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前五周所学知识点,以手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喷淋系统为重点。考核完毕后,结合心理测试、体能测试、知识水平和动手能力,培优小组老师指定学生两两组合,力求达到一名水工和一名电工相配对。

4.第三阶段自动化操作培优。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对自动化仪器设置、调试考核要求进行制定,对学生进行PLC、变频器和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二周。(1)系统控制与调试训练。培训内容:电气控制柜PLC、变频器、接触器等器件的安装和连接,变频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抄表计费程序设计与调试,喷淋灭火控制程序设计与调试,给排水监控程序设计与调试,组态监控系统设计与调试。考核方式:利用学校现有工具和设备完成简单自动化控制程序设计以及组态设计。(2)阶段考核。综合考核学生手动仪器控制和自动化设计、调试技能,以PLC自动启动生活给水系统和排水系统重点。

5.培优强化集训阶段。此阶段主要培训学生以建筑设备安装与调控(给排水)技能比赛要求对前述考核过关学生两两配对进行综合集训,实施时段为周一至周五下午第七、第八节课以及晚上,时间约一个月。阶段考核: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测验,根据实际情况可调整配对。重点考核绘图准确性,材料表编制,水电系统安装快速,手动启动顺利,自动化程序编写快速,纠错查错准确,文明施工程序,队员配合默契程度,以及体能和心理素质。

6.体能训练及文明施工要求。以上训练计划需适当安排体能训练,如长跑训练体能,铃训练上肢力量,由专业体育老师具体制定体能计划。培训全过程贯穿安全文明施工重要性,训练过程做到佩戴安全帽、手套,材料、工具摆放,工作区卫生清洁,废料处理得当。

三、所需要设备设施条件

第一阶段需要40~60人多媒体教室一间,第二、三阶段需要10~20人建筑设备安装实训室,需要THPWSD-1型给排水设备安装与控制实训装置4套、PC电脑4台、配套管材、线材、电气元器件一批。

四、总结

全国技能大赛培优方案的制定是一个系统教学任务,随着越来越多的学校高度重视此项工作,大赛呈现越来越强的竞争态势。上述是我校在交流总结各省队指导教师的经验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的培训方法与手段,以此保证培训的连续性与整体性,努力提高培训效果。同时,指导老师亦应结合学生技能水平、态度、素质等各方面进行科学系统全面的评价,加强培优班学员的心理辅导,增强选手的抗压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房屋建筑制图统一标准,GB/T50001-2010[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S].GB50015-2003.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9.

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5

关键词:土建专业;电工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1-0210-02

一、引言

电工学课程是高院工科非电专业必修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较强。它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会电工的基础知识和操作本领,了解电工技术与本专业的密切关系和今后的发展前景,并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后续专业课程以及从事工程技术工作打好电工技术的基础,并使学生受到实践技能的基本训练。我校是新建地方性本科院校,基本实现了由师范性质向应用性本科院校的全面转型,开设了土建类的土木工程和给排水工程专业。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应用性人才,对所涉及的课程和实验进行了全面的改革,所以电工学的教学改革势在必行。我校以土建专业为试点,在该专业的电工学课程教学中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探索。本文将就此问题谈谈自己的体会。

二、改革教学内容,构建土建专业电工学课程体系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先导。市场经济要求人才必须具有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科学发展要求人才具有更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所以必须培养“厚基础、宽专业、强能力、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这一目的首先需要通过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来实现。对于非电类学生来说,电工学课程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的基础上,能对相关知识进行应用,应该根据不同专业的需要对教材内容有选择性地进行增减,注重与专业的联系,特别是应该结合实例讲授概念与原理的应用,有效地提高学生对本课程的关注程度,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学生只有对课程有兴趣,才能真正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学习中去,从而提高该课程的教学质量。根据土建专业本科生的培养要求,我们首先对课程的教材内容教学进行了改革。电工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以电工理论基础知识为基本内容,根据专业需要适当引入可编程控制技术、建筑供配电技术、建筑照明技术、建筑防雷与安全用电技术等,这样能实际反映电工技术在本专业的具体应用。根据土建专业培养要求,我们选择由李柏龄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出版的《电工学》,该教材比较符合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分为基础篇和应用篇,在基础篇中讲述电路原理和主要应用电器,包括直流电路、交流电路、变压器、电动机与控制等四章;在应用篇中介绍建筑供配电、建筑照明系统、建筑弱电系统、建筑防雷与安全用电。电工学是一门基础学科,其内容必须与后续专业课程相关,其基本理论以必要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突出应用培养技能为教学重点,所以讲授过程有详有略,突出了专业特点,电路部分重点介绍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基本分析方法;变压器、电机与控制主要讨论变压器与异步电动机的外部特性、控制和使用;应用部分以拓宽知识面为目的,尽可能多介绍建筑设计中所涉及各种供电、照明、防雷等系统。课程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教会学生知识,更为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应用所学的知识,让学生认识到电工学课程的作用和意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工程技术上的应用相联系起来,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改革教学方法,强化思维训练

改革教学方法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它与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改革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改革传统的专业教育思想和单纯传授知识的观念,有意识地将创新思想融入到教学过程中去,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因材施教,不断渗透现代科技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相应的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加强学生的思维训练、自学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得到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采用能促进师生双方交流的教学方法。如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通过课前复习、课后总结、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就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采用自学讨论式和启发讨论式,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大学生已具备了初步的阅读能力,具有扎实的文字基础,在有翔实教材的情况下,完全可以通过自学、启发和讨论的形式回答各种问题。自学形式的采用,一方面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同时也有效地缓解了由于新知识涌入导致教育内容膨胀、教学时数增加的现象。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电工学课程中有些章节的内容比较抽象,为此,我们制作了有关的电子课件和动画视频,并应用于课堂教学,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设备结构、工作原理等,更重要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如在讲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和工作原理时利用动画视频,讲解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构造和制造过程及工作原理,取得很好的效果。

四、加强实践环节,培养学生工程意识

传统电工学实验教学基本依附于课程的理论教学,实验项目也是配合理论教学的验证性实验,与素质教育的要求差距较大。因此对实验内容、实验模式及实验方法必须进行全面改革,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我们做了以下的尝试:根据培养目标要求,结合课时安排和实验条件,更新实验内容,由验证型实验向综合型、设计型实验转换,电工学实验内容的实用性、综合性、先进性,让学生感觉到开设电工学课程的作用和意义,以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工程意识。在实验过程中以教师讲解为引导,指引学生运用所学的专业知识自己去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鼓励学生设计实验方案,相互讨论实验方法。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也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给学生留有独立思考的空间,激发其灵感,培养其创新能力,提高其应用能力。如在做三相电路实验过程中,当做到不对称三相负载的星形连接时,学生对一些测试结果感到疑惑。这时让学生主动思考、互相讨论,以得出正确的数据解释针对实验学时少的问题,开放实验室,增设一些设计性和综合性实验,对这实验只提出目的要求,鼓励学生自己设计电路,并独立完成每个实验。这样的改革尝试,大大地培养学生实验设计能力和创新能力。建立CAI(计算机辅助教学)实验系统。利用CAI软件可以让学生通过人机对话学习常用仪器的正确使用和实验技术,演示错误操作带来的后果。这样,学生在生动、活泼的环境下学习,既增加了学习趣味性,也提高了学习效率。

建筑电工的基础知识范文6

现有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主要包括建筑给排水、供暖工程、通风空调、电气照明等内容。这些内容主要是房屋建筑内的设备工程,只涉及了与土木工程专业有关的部分内容,而对于与房屋建筑外的土木工程有关的设备工程没有讲述。如课程中涉及到供暖工程,只讲述了室内采暖,没有室外采暖管网的布置敷设以及施工安装等内容,而这些内容涉及到管沟的建造以及与室外构筑物、交通线路、各种管道的相互协调等,与土木工程有一定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

建筑设备工程课程重点应放在建筑设备与建筑主体结构的关系,以及建筑设备与建筑施工技术的结合上,而建筑设备工程施工图能充分反映这两个方面的内容。在现有的教材中,具有专业针对性的教材很少,各种专业使用的建筑设备工程教材内容基本相同,教材中没有完整的室内外给排水施工图、室内外供热管网施工图、空调和通风系统施工图,以及这些图纸的识读方法,教材中关于各种建筑设备工程施工与土建施工相互配合的内容也较少。土木专业的学生看不懂设备施工图,在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设备与结构、建筑外形的相互协调。

删去各个系统水力计算内容,删去课程中流体力学和电工学相关知识建筑设备工程课程涉及内容繁杂,包括采暖、通风空调、室内给排水、燃气供应以及相应的专业基础知识—热工流体知识。内容几乎涵盖了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的所有内容。内容非常多,而建筑设备工程课程对于土木专业来说并非主干课,教学时数较少,因而在较少的时间要学习较多的内容,教师和学生都很吃力,且效果不佳。因此,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应删去供热、给排水、通风空调系统的水力计算以及流体电工等专业基本知识和内容。增加室外管网的布置敷设及施工内容建筑设备工程包括各种管网,如给排水管网、供热管网、通风空调管网、燃气管网等。建筑设备工程与土木工程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各种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与土木工程的相互协调上,这些内容也应该作为建筑设备工程的主要内容之一。教材不仅要讲述室内管网的布置敷设,而且还应增加室外管网布置敷设及施工安装等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