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层教学概念范例6篇

分层教学概念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1

关键词:分层教学;高职院校;化学教学

一、化学新课程的特点

1.化学新课程教学实施的价值取向

(1)以学生发展为本的课程价值观。

(2)科学与人文整合的课程文化观。

(3)回归生活世界的课程生态观。

2.从注重知识传授转向注重学生全面发展

(1)传统教学中注重的是知识的传授。新课程改革要求以人为本,突出培养学生的创新和实践能力、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协作的能力,发展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

(2)化学教学要抛弃“为考试而教”的教育价值观。

3.从注重教学结果转向注重教学过程

(1)“重结果轻过程”这是传统课堂教学的弊端。传统的教学,只重视结论性知识,忽略知识的来龙去脉,有意无意压缩了学生对新知识学习的思维过程。

(2)化学课程教学要结合本学科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单一的记忆、接受、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4.从教师以权威来教学转向师生平等的交往与对话

传统教学中,教师处于至高无上的权威地位。学生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一切灌输,师生之间显然是不平等的。这种状态下的教学,势必事倍功半。

5.用新的课程资源观拓展课程实施空间

在新课程改革中,教材是基本的课程资源,但不能当作唯一的课程资源,特别是信息时代,视教材为“圣经”已经不可行,一套相对静止的教材无法承载一个不断变化的新世界。因此,我们除了要用好教材之外,还要努力开发和利用其他课程资源。

二、分层教学在化学课堂当中的应用策略

1.分层教学的概念

所谓分层教学是指针对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和学习需求的不同,将其划分为不同的教学层次,并利用不同的教学目标和教学热菔迪忠虿氖┙獭T谥兄盎学教学中应用分层教学法,不论是对于学生发展、教师发展,还是对于教学改革而言都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学生发展而言,通过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评价的区分,可以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够在化学学习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并根据个体的自身素质选择合适的学习方法,这样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学生化学学习的选择空间,从而使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实现自身素质的提升和综合能力的改善;对于教师的发展而言,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能否及时地更新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法,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已经成为衡量一个教师综合素质的重要指标,而分层教学法作为符合新课程改革基本理论的重要教学方法,将其应用在教学实践中,不仅可以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还可以增强教师应用新型教学模式的意识;对于学校的教学改革而言,化学教学改革是中职教学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单个学科的改革可以为学校的全面改革提供经验和教训,从而保证高职院校整体教学改革的顺利进行。

2.分层教学的实施办法

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目标是引导各层次学生展开有效活动的基础,根据教育理论,化学教学目标可分为总目标、阶段目标和课次目标三种,而对于不同层次的学生而言,每一个目标又被分为三个等级,以保证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做到量力而行。例如酸碱平衡的课次目标而言,C层次学生需要掌握酸碱方程式的配平方法,B层次学生需要在C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掌握能量释放算法,而A层学生则要在B层次目标的基础上掌握通过化学反应特点推断酸碱物质。而这样不同的目标设计可以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提高学习效率。

合理对学生进行分层。因为化学课程需要做许多的实验,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分组、需要团队合作,但是在团队合作当中必须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层,明白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关注他们的自身优势和综合能力,对学生进行因材施教。尊重学生的个性,制定出适合学生的发展方式和战略。

注重分层教学的过程。对于分层教学模式在各地的应用,有些地方在最后的成绩上表现不是非常突出,但是这种教学模式能够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因此是值得大家去肯定的。所以要推广分层教学模式,就要使各个化学老师不要关注分层教学最后的成绩结果。改革评分标准是我们在分层的基础上进行的,在评分时,我们要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只要是学生在以前的基础上有所进步,有所发展,那么我们就要对学生的努力给予一定的肯定,这样的评分标准,也会激发学生的运动热情,促进学生的身体素质发展。中职学校应根据教学目标,优化考核标准,改变一张试卷定输赢的考核方式。例如对于A层学生可将考核标准订的高一些,并着重注意对其化学态度的考核;而对于C层学生可适当降低标准,并增加“进步系数”的考核,从而让学生看到自身的进步,并树立化学锻炼的信心和积极性。

三、实施分层教学的优越性

针对性强。学生在初中时代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如经济条件、试验场地、师资力量、时间等问题,使学生对化学实验项目的了解和掌握等情况有所差异。在教学中实施分层教学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生主动、愉悦的学习热情。

满足了不同层次学生的兴趣和个性发展。兴趣是人认识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活动而具有的积极情绪的心理倾向。这种倾向与情绪和注意紧密相关,以致对感兴趣的事物优先注意,而产生向往心情。

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传统化学教学模式的核心可用“统一、集权、呆板、封闭”来概括。分层教学突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突出了以人为本、因人因地制宜、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新课标的要求。

四、结束语

总之,将分层教学应用于化学教学中,不仅可以引导学生转变化学观念,增强化学认识,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化学实验技能,还可以实现化学教学效果的全面提升,因此化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学校办学力量,保证在调动学生活动积极性的基础上,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2

概念图,就是以图表为载体能够清晰地表示不同的概念含义及其相互关系,清晰地表明同一学科不同概念的共同点与相异点,它作为整体性思维养成的重要工具,相应的具有严密的逻辑性,通过概念图可以把分散的知识结构化、整体化、系统化、框架化,是提升学习效率完善学生的的知识体系的重要工具.它主要通过节点、连线、连接词和层级组成,并以此进行命题概念的形象化表达.

对于从初中化学的概念图应用来说,要明白化学概念图的本质是为了对已经学过的、明了的知识进行总结,为之后的知识进行基础的铺垫,所以概念图在化学教学中应用,首先就是发挥教师的教学向导作用,选择学生们已经学习过的并相对熟悉的领域进行最初概念图的教授.在教学过程中,最初由于学生不了解概念图,所以可以采用学生熟悉的知识结构图来进行比较教学,同时也为了使学生能够明了基本知识网络使用与活动方法并以此为基准,帮助学生进行基本的概念图构造了解,为他们之后自己独立地进行概念图设计提供经验.并且通过学生已学过知识点的概念图化还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型复习.以《水的净化》这一章为例,在进行教学时可以播放关于水净化的影片以及自来水厂的视频,通过不同传播媒介的相互结合,让学生有一个感性的知识概念,能够把知识融入生活,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进行关键概念与概念等级的规划.对于化学概念图来说这是最重要的方面,对于概念图设计的好坏起着决定性的影响.在进行概念图的设计时,要确定概念图的基本原则是由特殊到一般,以一般概念为中心,通过分析与其相关的特殊概念进行概念图的构建,而这些一般概念就需要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进行提示,帮助学生明了学习中心,同时在此基础上进行挑选出最具有普遍化的概念,通过对于概念背景的的介绍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总结,同时以此为突破口确定概念的层级与提供一个基本的概念图结构,同时也要适时的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调整教科书上的概念出现顺序,对于学生们提供的基础概念图教师应该反复修正,并通过学生讨论的方式进行概念图的修改,让学生们能够充分深入概念图的构建中.

我们仍旧以《水的净化》这一章为例其中主要的概念有:纯水、净化水、天然水、软水、硬水,以及水的基本概念,在进行概念分组的情况下,很明显水的基本概念是其中最普遍的概念,是中心概念;天然水和净化水是同一层级的概念,软水硬水是同一层级概念,他们都属于子概念的系列,作为教师重要的就是不能让学生的概念层级出现混乱,对学生的概念层级进行规范化指导,提升他们概念划分的准确度,尤其在新课改的前提下,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帮助者,更可以突出学生课堂的主体,提升他们自主学习与自我学习的能力与水平.

第三,进行概念图知识体系的构建.在经历了前面的教学准备后进行还概念图知识体系的构建自然顺理成章.首先,教师指导学生将所有的概念写下小纸片上,然后学生进行随机分组,把他们的概念进行组合,在组合过程中教师可以进行关键点的适当提示,这种教学方法既体现了教师的引导作用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复习巩固.对普遍性的概念,放到概念图的顶层,将辅概念放在其下,进行直观的概念归纳与概括,比如在《水的净化》中可以把水的概念放到顶层,同时将天然水、净化水;软水、硬水;纯水,进行向下相互的分类,明确概念图的纵向模式与横向模式,初步拟定概念图的分类.

第四,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概念图的扩展,其理论指导就是在教师引导下寻找概念图中不同概念的相互联系,并通过相互联系表明相互之间各个概念的关系.当然,由于这些关系比较复杂,所以仅仅依靠学生不能有效发现,而且学生初学,其概括总结能力与寻找关系的能力有很大的欠缺,对于他们来说必须要有来自教师的引导,毕竟知识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横向关系,这就要求对于概念图的建立必须有较高的知识面与知识水平,除了教师以外在初中教学中没有人能够适应这个工作,而且通过学生的进一步思考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完善现有的教学体系.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3

关键词:数学 概念 层次性

数学概念是进行判断、推理和建立定理的基础,清晰的概念是正确思维的前提,数学概念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数学概念本身的复杂性、抽象性,理解和掌握时可将其分解为多个层次,先一层一层地认识,理解每层次表达的含义,然后再分析和综合各层次间的内存联系,使其形成完整的易于掌握的知识。文章将“理解”进一步分为直接性理解、解释性理解、推断性理解、创造性理解四个层次,无疑对我们很有启发。

一般说来,理解一个数学概念也可为分以下几个层次:

(1)直接性理解。即对数学语言、称号的表面理解,能用语言准确地表述数学概念,能识别概念的语言描述中的错误或不妥之处,能直接找出肯定实例或否定的反例等。

(2)解释性理解。即对数学概念内存联系的理解,能理顺概念间的上位、下位、同位关系,深刻理解要领的内涵和外延,能把握概念产生的过程,提示概念间的联系等。

(3)推断性理解。在充分理解数学概念的基础上,能对有关数学对象作出个人推断。

(4)创造性理解。能摆脱有关材料的束缚,对数学概念提出创造性的理解。

进行“分层次的概念教学”能引导和帮助学生克服思维障碍,推动思维多层面逐步深入地发展,使知识和能力不断升华。在概念教学中,我们可根据知识结构的繁简和理解程度的难易,把包含在数学概念内的复杂和隐蔽的内涵层层剥离,进行多层面的展开,从而使教学由表及里、深入清晰地揭示数学概念的本质,提高学生的思维素质。

一、重要数学概念的发生过程及其层次性

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必须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主动建构。为此,从引进新概念开始就要创造启发式的教学环境,揭示概念的本质属性,并用简单的文字加以表述,再对概念进行结构分析和概念的应用,形成一个生动的概念发生的过程。

例1“异面直线”的概念。

教材中定义为“不同在任何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直线”。新课伊始若直接给出这种定义,学生理解难度大。我们在教学改用与教材定义等价的叙述(更换定义形式):首先通过观察实物或模型,引导学生将空间中既不平行又不相交的两条直线定义为异面直线(外延定义);然后根据公理3的推论2、3,得出a、b为异面直线,通过逐次抽象,最后概括成教材中的定义。这样,学生就不会认为难以理解了。

例2“异面直线所成角”的概念。

我们可按以下线索将整个课堂活动分为四个组块。

组块Ⅰ:展示概念产生的背景,从进一步研究异面直线的相对位置的需要出发,揭示异面直线所成角出现的背景,明确新课题研究的必要性,触发学生积极的思维活动的展开。

组块Ⅱ:创设得到概念的求知情境。①复习平面几何中如何用数学量来刻划平行直线和相交直线间的相对位置;②从旧知识的复习逐渐迁移到对新问题的解决,利用化归的思想将空间问题转化为平面问题(将异面直线所成的角转化为相交直线所成的角),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

组块Ⅲ:概念的获得。①由学生概括得出新概念――异面直线所成角的定义;②对得到的概念进行解剖,使学生看到抽象的数学术语和符号与现实存在的具体事物和现象之间的联系,了解整个定义的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严密性。

组块Ⅳ:概念的应用。在运用中巩固和深化概念,加深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进一步理解。

二、重视概念理解和掌握过程中的层次性

一个数学概念的建立和形成需要一个过程,需分层次递进,低层次的理解是高层次理解的基础,各层次之间最好不好越级,任何急功近利的想法或做法都是不可取的,一个数学概念的理解和掌握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例3对“复数的模”的理解。

首先可通过观察,作出表层认识:

复数的三角形式z=r(cosθ+isinθ)进行关联;

在以上表层理解的基础上,通过进一步扩展思维,可使理解进入更深的本质的层次。

层次Ⅲ(推断性和创造性理解);复数的模的概念是实数的绝对值的概念从一维空间到二维空间的推广。

至此,通过这样多层次的概念的展开,逐步揭示了“复数的模”的本质,达到了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概念之目的。

学习概念的重要目的之一是为了应用,应用的结果又会加深对概念理解,从而形成一个良好的认知结构。运用概念时,我们在用典型的例子从正面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巩固以外,还针对某些概念的定义中某些关键字眼不易被学生所理解,或容易被忽视;某些概念的条件比较多,学生常顾此失彼,不易全面掌握;某些概念与它的邻近概念相似,不易区别;等等来加深学生对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的理解。

三、重视概念的系统化、整体化及其层次性的把握

有些概念的理解一般不是一次可以完成的,教师应有计划地使学生不断丰富和加深理解。可以通过单元复习或阶段复习的方式使所学有关概念系统化和整体化,可用类比启发式和归纳启发式。

例4关于“角”的概念的加深与系统化。

(1)平面角:①从一点出发的两条射线所组成的图形(静态的定义);②以一条射线的端点原点旋转所成的图形(顺时针旋转为负角,逆时针旋转为正角,不作任何旋转为零角)(动态的定义)。

(2)异面直线所成的角:在空间任意取一点,分别引两条异面直线的平行线所成的锐角或直角叫做两条异面直线所成的角。

(3)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若直线在平面内或直线与平面平行,规定它们所成的角为0°;若直线与平面垂直,规定它们所成的角为90°;平面的一条斜线和它在平面上的射影所成的锐角,叫做这条斜线和这个平面所成的角。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4

关键字:高中;地理;概念;有效转变

【中国分类号】G633.55

高中地理概念涵盖了高中生学习地理过程中的所有地理现象、地理过程本质以及地理事物等。高中地理概念往往具有典型的概括性和抽象性,高中生在高中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中通常会产生迷失概念。因此,地理概念的转变是高中地理概念学习中的一个重要内容。研究高中地理概念的有效转变有助于学生真正理解和学习高中地理概念,为高中教师进行地理概念的教学提供帮助。下文主要从高中地理概念作为切入点,研究高中地理有效转变的内容。

一、高中地理概念概括

高中地理概念是指高中生在高中的地理学习过程中对于地理过程、地理现象以及地理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和理解。高中地理概念是描述地理事物的本质属性的,与地理表象有着明显的区别。地理概念是通过对地理过程、地理事物、地理现象的具体特征进行分析、概括和比较而得到的。

高中地理概念的范围一般可以划分为一般地理概念、单独地理概念、具体地理概念以及抽象地理概念。地理概念是对于各种地理过程的概括和精炼,描述了地理事物的本质、全体以及全部的内部联系。要想真正掌握并加以运用必须要采取正确的地理概念教学方式方法。

二、地理概念的有效转变形式

根据高中地理概念的概括以及地理学科教学的实践过程探析,高中地理概念的有效转变形式大致分为四个,既:地理概念关系的有效转变、地理概念内涵的有效转变、地理概念表达方式的有效转变以及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

(一)高中地理概念关系的转变

在高中地理概念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地理概念典型的抽象性特点,学生往往在学习过程中被地理概念的表象迷惑。没有注重地理观念实质关系的内容。因此,地理观念的有效转变要从学生学习状况进行。

首先,学生通常关注地理概念之间的直接关系而不是间接关系。然而现实中高中地理概念的间接关系多于直接关系。因此在地理概念关系有效转变的过程中务必要将地理概念的关系从直接关系转变为间接关系。

其次,地理概念关系要从单一的关系向多重复合关系转变。通过符合的地理概念关系挖掘地理概念中的多层关系。多注重地理概念中的时间、空间关系,矛盾关系等。教师引导学生由单一走向多重复合转变,让学生法伤思维进行地理概念间多重复合关系的学习。

最后地理概念关系的有效转变要实现从表层关系到深沉关系的有效转变。例如在“臭氧层”以及“地球大气层”的两个概念就可以向深沉关系进行转变探究,臭氧层保护大气层是两个概念之间的表层关系,而臭氧层保护大气层是通过减少紫外辐射进行便是二者的深沉关系。因此教师要引导学习从地理概念关系的表层向深沉转变,挖掘出地理概念的深沉关系对于认知地理概念有很重要的作用。

(二)高中地理概念内涵的转变

高中地理概念内涵有效转变是一个量变以及质变的过程。其中,高中地理概念内涵的量变过程是指学生在保证以前地理概念内涵认识的情况下,通常表现为地理概念内涵的增减状况。这种量变的转变过程通常是学生在学习地理概念、认知地理概念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例如在高中地理对于“气团”这一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没有全面了解高中地理概念之前一些学生对于“气团”是有了解的。但是通过全面系统的学习“气团”有关的章节之后才能使了解更为全面,使内涵中的关于“气团”的内容增加,对“气团”内涵中的物理性质等也加强认识。因此,学生而已通过地理概念学习前后的变化进而实现地理概念内涵的有效量变。

而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产生的基础便是地理内涵的量变,“量变产生质变”这句至理名言不止适用于其他领域,当然也符合地理概念领域。因此,地理概念关系有效转变的实质核心是其概念的质变。高中地理中很多地理概念都是和地理概念的内涵相关联的。地理概念的学习过程恰是地理概念内涵质变的进程。通过对地理内涵的转变可以将学生迷茫的概念转为地理认知清晰的概念。

(三)高中地理概念表达方式的有效转变

高中地理概念的表达方式是言语表达与图文表达相结合的。彼此之间的转换过程为阐述地理概念起到了帮助,通过图片转换言语以及言语转换图片的表达方式转变能够加深学生对于地理概念的形象了解。其次,地理概念之间言语表达也可以与数据表达相互转变。通过数据表达地理概念与言语表达地理概念相结合能够形成地理概念文科知识的理科思维理解。

(四)高中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

高中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通常与高中地理概念内涵的有效转变彼此之间相互联系,无论是地理概念内涵的质变或者量变都会导致地理概念外延的转变。因此,地理概念外延的有效转变一分为二的成为质变导致的地理概念外延的转变以及量变导致的地理概念外延转变两种情况。笔者对二者分别举例如下:

1.量变导致的概念外延:高中地理概念当中“工业区”往往是指在市场需要、科学技术水平、交通物流以及原材料多个区位组合而成的工业区域。那么此概念的外延有效转变就表现为:长三角工业区、珠三角工业区、渤海工业区等。如若在此概念中加入“政策”因素,在进行划分原概念,划分出的成果与之前大同小异。

2.质变导致的概念外延:“城市化”往往表示人群实现“农转非”的过程。但是高中地理概念的质变导致了“城市化”内涵变化,进而引发了概念外延,具体表现为:城市数量递增,城镇居民人口增长。因此,“城市化”外延就在其概念内涵质变之下发生了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更是外延为:城市现代化进程发展、城市建设密度发展等。

参考文献:

[1]莫雷.教育心理学[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8-1.

[2]周仁宝.高中地理课堂有效教育的探究[J].中学教学参考,2010(21).

[3]徐芳.高中地理概念教学浅谈[J].学苑教育,2011(9).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概念教学;实验教学

基础概念与实验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初中化学二者缺一不可。为提高初中化学教学效果,无论是教学计划安排还是课堂教学任务都必须做到对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的有效搭配。

一、以概念教学为基础,理清知识脉络

初中阶段学生首次接受系统的化学教学,在学习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这些概念和理论本身具备一定的抽象性,但学生只有将每一种抽象的概念和理论都学会学好之后才能进一步理解更为抽象的整体化学概念。换句话说,初中化学中的每一理论与概念都是组成化学整体框架的一部分,学生需要将这些内容进行感知学习、基础整合和脉络理清,以便掌握化学的整体脉络。

例如在“物质构成的奥秘”这一单元中,就有许多需要感知和整理的基础概念,如原子、元素、原子核等概念内容。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要求将概念知识进行基础整理后再了解这一章主要有四大知识要点分别是原子的构成、元素、离子和化学式,并分别列出这四类知识点的相关信息条例,学生熟悉记忆后便能给自己脑中留下一个比较清晰的物质知识点脉络图。此外,在进行概念理论教学时搞清楚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对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自主学习能力也都有所帮助。

二、以实验教学为手段,打牢基础知识

新课改后初中化学课程中的实验数量和类型明显增多,这无形之中也加重了化学实验教学的分量。现在初中化学课程中化学实验已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有关实验教学的手段、方式、效率提升办法的研究也越来越多。以“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教学为例,这一单元的课程中需要涉及到的实验包括实验室制取、收集二氧化碳并验满及二氧化碳溶于水等性质的验证的演示实验。众多不同效果、不同参与形式的化学实验,可以对初中化学教学中基础知识的巩固提供帮助。这样,一方面以不同的形象方式展示了二氧化碳的特性,另一方面在开展实验教学时可以对理论学习的知识进行复习和验证,加固学生对二氧化碳基础知识的记忆。

三、交替开展化学教学,构建基础框架

理论概念与实验教学共存于初中化学之中,从重要程度来看二者属于同等地位。从教学要求来看,只有将二者融会贯通于一体,开展交叉教学,让其相互印证,才能真正发挥这两种不同教学内容的作用。

例如在学习《燃料的合理利用与开发》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可以先通过概念原理教学的方式介绍化石燃料的概念和特点。在这个概念理论学习的过程中,为丰富教学内容增加可信度,可以向学生列举出各种生活中常见的化石燃料,以便帮助大家理解化石燃料,并了解常见化石燃料的基本情况。然后安排一些探究性的实验,如甲烷燃烧的实验等。这些探究性或者演示性的实验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可以一一验证不同化石燃料的理论概念,让大家对化石燃料有一个比较直观的印象。

四、教学内容层层递进,丰富教学成果

学习知识就像盖楼,需要从打地基开始一层一层地往上建设。初中化学教学也采用这种模式,将化学教学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片面到全面的划分。概念原理性内容与实验教学内容除了属于两个独立的部分,也分别遵循了这样的排列规律,由教师安排进行层层递进和逐步上升式的教学。当然,这二者在层次递进快慢程度、节奏步调上都比较相似而且相对稳定,教学时产生的效果也能相互呼应。在这种化学教学中,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效率齐头并进,获得的教学效果也是比较好的,二者的教学效果还可以相互累加,从而使整体教学效果得到提升。初中化学课程教学中,不仅整体遵循这一规律,每一章节的教学内容设置同样符合这一要求。例如初中化学第九单元“溶液”中,课题内容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度――溶质的质量分数。每一层次的内容都更为深化,教学难度和理解难度也相应提升。这一单元的课程设置属于典型的层层递进形式,教学时可以给不同深入层次的概念原理内容搭配不同难度的化学实验。如教学时教授溶液概念时搭配蔗糖溶解实验、教授溶质和溶剂概念时搭配碘和高锰酸钾在水和汽油中的溶解性实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搭配水和乙醇的互溶实验等。

五、培养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在化学学习和实践过程中需要应用到多种能力,而这些能力也正是学生综合能力的一部分,能力的培养也是概念原理教学和实验教学的双重效果。首先,通过化学实验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观察能力。比如学生通过观察碳酸钠和盐酸反应、洗涤玻璃仪器、加热、过氧化氢溶液制取氧气等演示性的实验,可以让他们更加的细心并且锻炼出能从动作、行为、态度等方面发现重要细节的能力。其次,概念原理教学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线索整理分析等方面的能力。比如在学习化学方程式的时候,可以学习到从质量守恒定律中领悟对等的化学方程式必须的条件,还能在不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过程中逐步锻炼出较好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计算能力。第三,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相结合有助于提升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学生可以在综合教学过程中将所学的化学知识与化学教学中培养和锻炼出来的观察、推理和思维整合能力结合在一起,从而对化学知识产生更加深入的理解。比如学习“碳和碳的氧化物”这一单元的时候,就需要将有关碳的概念原理教学与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实验有机结合起来。

事实上,无论是概念原理部分还是实验教学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化学教学中二者都不可缺少。但为了能够更好地提升化学教学效果,大家最好能在开展初中化学教学时将概念原理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有效搭配,使这两部分教学内容的教学效果达到“强强联合”,从而提升化学教学的整体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寇中庆.浅析如何对化学概念、原理进行有效教学[J].化学教

与学,2011(5).

[2]黄金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重要性[J].教师,2011(23).

分层教学概念范文6

在教学论和教学法著作中,对概念教学的过程一般都表述为: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这是从学生对概念的认识过程来理解数学概念教学过程的。

的确,数学概念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认识和理解是一个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过渡的过程。对于一个数学概念,学生要先认识其特殊、具体的形式,从具体、感性的认识逐步过渡到对概念的本质的认识。然后再运用概念解决问题,达到巩固和应用。但是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和认识,不应该局限在某一节概念教学课上,也不应该孤立地看待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而是应该用整体的观点,把一个(或一组)具有完整意义的概念作为一个整体,从整体上认识其形成的规律和教学中所应采取的对策,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应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从整体上设计教学方法。下面结合“分数意义”的教学谈一 谈对这个问题的认识。

概念教学的目标要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总目标一致,应该包括知识、能力、思想教育等几个方面的内容。但这并不是说在每一节课上都简单地考虑这几个方面的目标,面面俱到地完成各项要求,而是应该在具体设计教学目标时,要从总体上全面把握大纲中所规定的各项目标。具体的落实到某一部分内容的教学时,就要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分清层次,逐项落实。“分数意义”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从总体上看,作为一个单元教学的内容,应该达到使学生建立准确的分数概念,培养学生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逻辑思维能力,认识分数与整数、小数等知识的联系,以及对学生进行包括学习目的、实践的观点、学习的习惯等方面内容的思想品德教育等。这就较为充分地体现了教学目的的完整性和全面性。在对这一 单元教学内容进行研究和分析时,就要充分考虑这些教学目的,每一节课也都应该围绕这些总目标来设计。这些目标构成了一个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设计教学时,只有从总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才能使教学大纲中规定的总的教学目的得到落实。而具体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既要服从于总体的目标,又应该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和差异性。要把总体设计的教学目标具体化,落实到每一节课之中,一节 课教学目标就应该是有所侧重,即应突出某一个方面的内容。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开始认识分数意义时,重点是使学生通过具体问题,从具体到抽象认识什么是分数,分数是来自于生活和生产实践的,以后逐步使学生运用分数概念分析解决问题,了解分数与其他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逐步达到灵活地运用和系统化。

概念教学方法,一般来说要经过感知、理解、巩固、应用、系统化等几个不同的阶段。但这也并不是说每一节课都要经过这样几个阶段,而是要从学生形成数学概念全过程的整体上看应该经过这样几个阶段。因此在设计概念教学方法时,就要从整体上思考,按照学生形成数学概念的不同阶段设计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整体上保证学生经历建立数学概念的几个阶段,才能很好地完成概念教学的任务,实现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在整体思考的前提下,要按照教学内容的进度,根据学生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和掌握的情况,按照不同的层次,组织概念教学。一节课可能只是概念教学全过程中的一个或几个阶段。在具体的教学中,要把概念的全过程看作是一个整体,把学生对于概念的形成过程看作是一个连续的,但又相对独立的一些课堂学习内容组成的整体。按照这样一个思考,具体地设计一个单元的概念教学时,就要做到整体设计、重点突出、前后联系、逐步深入。

1.整体设计。就是把每一节课都看作是整个概念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从整体上设计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保证概念教学的总体目标的实现。在“分数意义”教学中,总体的目标是使学生形成完整、系统的关于分数的概念。这应该包括对概念的初步理解,对概念的深入理解,对概念的进一步巩固,以及概念的系统化等几个环节。这些任务不可能在一节课里完成,在设计时要把这些任务科学地安排分散到各节课的教学中。如第一课的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在对具体事物感知的基础上,形成分数的概念,用恰当的语言概括出什么是分数,以及认识分数各部分名称。而分数概念的巩固、应用和系统化的任务则要安排在后面各节课中来完成。

2.重点突出。就是在每一节课中重点体现和落实概念教学中的一项或几项具体的任务。这是设计每一节课所必须考虑的问题。每一节课都有一个重点内容。

而在概念教学中,一节课的重点内容是什么,应该从这节课在整个概念教学的全过程中的地位而定。抓住这节课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使一节课真正成为学生掌握一个完整的数学概念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分数意义”教学中,学生初步理解了分数的意义后,接下来的课就是要学生重点巩固所学的概念。那么教学的重点就是采用各种“变式”的问题,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况下认识分数,并学会用分数的意义解释一个具体的数是不是分数,其含意是什么,能够完成“在直线上表示一个分数”;“5/6是()个1/6,3个1/8是()”等等诸如此类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