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的定义范例6篇

电化教育的定义

电化教育的定义范文1

论文摘要:一直以来,我国的教育技术定义在很大程度上都依赖于aect教育技术定义。通过对历年来aect教育技术定义的演变与美国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的关系研究,发现其定义的制定是与其当时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及技术发展水平密切相关的。由此,笔者认为我国要发展自己的教育技术,不仅要借鉴西方的成果,更要结合我国国情,在自己国家的本土化进程中发展适合我们自己的教育技术。最后提出新的时代背景下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0引言

    我国目前对教育技术的研究以及学科体系的形成基本依据美国aect对教育技术的定义,由此围绕定义也就产生了一系列的争论。有人认为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没有多大必要,因为不管我们怎么讨论,事物还是一直向前发展的。也有人认为,有了对教育技术的定义就必然有不同的理解及其理论指导下的不同的合理性教育实践的发展,形成不同的教育技术学本质及其规律,进而推动教育技术的向前发展。笔者认为,我们不仅需要对教育技术进行定义,而且还要发展教育技术定义,即在新的文化背景下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定义。

1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发展及定义的比较分析

1.1美国教育技术的发展与定义

1. 1. 1   1963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63年aect的定义:视听传播是教育理论与实践的一个分支,它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内容包括:研究在有目的的学习过程中可以使用的图像信息和非表征性信息的独特的和相对的优缺点;在教育环境中,利用人员和设备将信息结构化、系统化。这些任务包括对整个教学系统及其组成部分的计划、制作、选择、管理和应用。内容实际目标是:有效地使用每一种传播方法和媒体,以开发学习者的全部潜力。

    63定义中,把教育技术主要集中于视听传播。以期以高效率的利用传播中的每一种方法和媒体,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习者的潜能为目的。定义中指出视听传播主要研究对控制学习过程的信息进行设计和使用,暗示了教学干预与学习之间有种更直接的因果关系。这与早期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有密切的关系。63定义是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产生的,是与当时社会的发展相协调的。

1. 1. 2  1972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2年aeg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这样一个领域,它通过对所有学习资源的系统化鉴别、开发、组织和利用,以及通过对这些过程的管理,来促进人类的学习。

    在这个定义中表明教育技术的研究对象是学习资源,教育技术是开发和使用教学资源的系统化过程。把视听传播作为一个领域来下定义。在这段时间,人们对教学机器的兴趣转向了计算机辅助教学的研究。计算机成为实现程序教学思想的高级程序教学机。

1. 1. 3   1977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77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一个复杂的、整合的过程,这个过程涉及人员、程序、思想、设备和组织,其目的在于分析遍及人类学习所有方面的问题,和设计、实施、评价与管理对那些问题的解决方法。

    该定义是在教学理论中越来越重视方法和方法论的背景下提出的,开始使用系统方法来解决人类学习的过程。根据巴纳赛的解释,教学系统方法实际上是一种设计和改进教学的实验方法。77定义充分认识到研究领域的复杂性.强调系统方法在过程整合、因素分析、问题解决中的应用。以学习问题的分析和解决为中心,突出了学习者的主体地位。将教育技术定义为一种理论、一个领域和一个行业。

1. 1. 4  1994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1994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对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设计、开发、运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与实践。

      aect94定义的结构,它明确定义了教育技术作为一个学科领域的研究形态、研究对象和研究任务。定义中没有直接描述媒体,表明教育技术已从硬技术进化到软技术,即以技术方法和方法论为主体的学科。当然,这并不排斥媒体在现代教育技术中的作用,它实际上是学习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支撑技术。

1. 1. 5   2005年,aect教育技术定义

    2005年aect的定义:教育技术是为了促进学习和改善绩效,而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及其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近年来由于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发展的最新成果映射到教育中,给教育技术带来了深刻的变化。随着学习资源的数字化以及数字资源呈现方式的丰富与传播方式的变化,我们长期以来形成的有关学习、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的观念开始发生了深刻的改变。因此05定义提出对各种恰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进行创造、利用和管理的研究。另外随着企业培训与e-learning的迅猛发展,社会不仅从技术方面而且在人员素质方面对教育技术的专业队伍提出了更综合、更有适应性的水平要求。因此在05定义中提出合乎伦理道德的实践。

    总结以上的教育技术定义,我们可以发现其研究对象都是与促进人类的学习相关的内容,2004的研究对象的范畴有所扩大,暗含了与学习有关的技术过程和资源。这与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有关,随着绩效技术理论的成熟,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教育技术的运用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于是与时俱进的有了新的研究对象的提法,这个研究对象的提出是符合当今的时展要求的,是在对以前5次定义中的研究对象的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

1. 2我国教育技术的发展

    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可以文化大革命为分界线划分为两个阶段: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阶段(1920-1965) ;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阶段(1978年至今)。

1. 2. 1电化教育的出现与初步发展

    20世纪20年代初期,从美国归来的陶行知在嘉兴举办千字课教学试验时就使用了幻灯。30年代中期,广播教学也开展了起来。1935年6月,当时的教育部要求中等学校和民众教育馆分期装设收音机,并聘请专家通过广播电台播放教育节目。1937年7月建立了播音教育委员会,同时一些民众教育馆也开始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

    1949年,电化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表现在首先是社会电化教育得到发展,学校电化教育也得到了发展,在普通教育中,许多地方也相继建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动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工作。1966 - 1976的10年间整个电化教育事业处于瘫痪停止状态。

1.2.2电化教育的重新起步与迅速发展

    1978年以后,党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拨乱反正的政策和措施,使得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包括在全国各地建立电化教育机构,高校开办电教专业,广播电视教育和卫星电视教育发展迅速,计算机辅助教学和计算机管理教学逐步开展,各级学校“三件”建设方面成绩显著。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进人了深入发展的阶段。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教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入,对于理论建设和实践都产生了重大影响。我国的信息高速公路“中国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络”的初步开通,及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的多项大规模的电化教育实验都大大推进了我国电化教育的发展。

1.2.3中美两国教育技术的比较

    由以上可以看出:我国电化教育最早是在大众化教育中兴起的,起初广泛的应用于社会教育中,后来逐渐的才在学校教育中发展壮大。而关国教育技术就诞生于学校教育中,最初兴起视觉教学运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学效率。此后,美国的教育技术向军事,工业领域渗人,并且取得了较好的发展,为军事及企业获得了可观的效益。因此,我们看出中国的教育技术学与美国教育技术学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别是由于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背景所形成的。

2关于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思考

    考虑我国的教育技术学的建构不能忽视中美教育技术差异的存在。讨论这种差异,不是为了拒绝学习国外的理论和方法,而是为了避免不看本国的实际,盲目照搬的思想和做法,是为了更明智地、有效地学习他人的东西。我们要积极引进与消化教育技术定义,必须从定义的内涵与形成背景去理解与表述。并根据我国国情和教育技术事业发展的需要,对有关理论进行必要的改造,以建立起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向21世纪的教育技术学定义。

2. 1教育技术定义的本土化

    笔者认为在中西方问题上应倡导思想的本土化,思想的木土化是非常必要的,因为中国教育技术学真正具有引导力的“思想”,最终只能形成于中国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同理,由于西方学者身处于西方的文化与社会背景之中,其所构建的思想也就只是适应类似于西方那样的条件。思想本土化的实施对于建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技术学思想来说,最宝贵的资源在于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身,在于研究者的本土实践。是我们自身,我们自己的家园从根本上赋予了我们思想的智慧。对于西方学者的大多思想,当然也可以了解,可以学习,但前提是需要有一种平视的目光与平和的心态,在中西两种文化之间进行主体间对话、交融、会通,这不仅仅是一种同化,也不局限于顺应,这是一种真正的超越与建构。

   改造和转化现代教育技术学传统:一方面,尽可能的从西方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西方的逻辑去理解西方的问题,以及产生于这一问题情境中的西方教育理论;另一方面,尽可能从中国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出发,按照中国的逻辑去思考中国的问题,这就要求人们把中国传统教育学术纳人研究视野,在传统与现代的对话中寻找出路。既要借鉴西方文化,又要尊重个人权利,实现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之交融互补,协调发展。在寻求理论基础的过程中,应从我国的国情出发,对我们国家在教育方面做出的重大决策及思想导向及时关注,并据此发展我国的教育技术学。

2. 2教育技术定义的时代化

    aect教育技术定义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的,是与理念的更新及技术的发展分不开的,我国教育技术定义也要随时代的发展而发展,从历史上看,教育技术学中媒介技术的革新曾经引起了该领域组织方式的变革。“技术”具有历史阶段性,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断更新的,“教育技术”也必然具有时代性。因此,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要有新的教育技术定义。

3我国教育技术定义的确定

    教育技术学科术语用词的统一规范和标准化不是一劳永逸的,是需要更新和发展的。我们要以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当前教育技术学发展过程中定义不断更新的趋势,因势利导,更好地理解教育技术定义问题。

3. 1提出教育技术学的新定义

    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

    总结美国的教育技术概念的演化,结合我国的国情,我认为教育技术的定义可以这样描述:教育技术是在相关理论的指导下,通过创设、运用、管理现有的适当的技术过程和技术资源的理论与实践,并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从而达到提高学习者创新能力,力争达到教育公平,提高教学效率,提高教育质量的目的。

3. 2新定义提出的原则或依据

3. 2. 1本土化

    依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年)工作方针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方面的规定。教育技术学要与时俱进,因此其定义的制定要与政策相一致,要在促进公平,提高质量这两个方面体现出时代的特点。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

    创新是培养新世纪人才的标尺,是一个国家不断前行的不竭动力和源泉,是一个民族甚至国家赖以生存的灵魂,是成为高新人才所应具备的素质。技术在不断地发展,观念在不停的更新,成果取得飞越的进步。这些都是离不开创新,没有创新,就没有进步。因此我们要学会创新,敢于创新,让我们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走向成功。

3. 2. 2时代性

    积极开发新的还未出现或出现了还未运用到教育中,但有可能运用到教育中并起到促进作用的技术资源,有一句名言:在我们这个世界,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教育技术领域是一个不断追新的领域,不管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还是技术的更新。教育技术作为一个以技术促进教育与学习的专门领域,其几次历史性转折一方面在于不断地引进新的思想与理念;另一方面,其之所以能够不断进步的物质基础在于科学发展而带来的技术创新不断地被引进教育领域。从教育技术历年来的定义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定义不断变化的线索中有一条就是随着其技术的演进而不断发展变化,技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更新的,所以笔者觉得教育技术的定义要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作为教育技术人要有预测未来技术的能力,并将其引用到教育中来。

电化教育的定义范文2

这次全国第九届党员教育电视片观摩评比活动暨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会议,是经国强同志批准同意举办和召开的。会议的主要议题是,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回顾总结****年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会议以来的工作情况,表彰奖励本届观摩评比活动中的获奖单位,研究部署今后一个时期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

参加今天会议的有,各省区市、副省级城市和部分地市党委组织部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中央和国家机关有关部门的党员电化教育中心主任,已经成立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管理中心的主任。担任本次观摩评比活动的各位评委也应邀参加了会议。在此,我代表中央组织部,向给予我们工作大力支持的各位评委表示衷心的感谢,向获奖单位表示热烈的祝贺,向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表示亲切的问候!

这次观摩评比活动集中展示了近两年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丰硕成果。各地各部门精心准备,踊跃参加,参评作品数量和种类较上届有较大增加,总体水平有了很大提高,涌现出许多思想性、艺术性都很强的上乘之作,有的堪称精品。本次参评作品的显著特点:一是主题鲜明。紧扣时代脉搏,高扬党的旗帜,弘扬社会正气,唱响主旋律,贴近党员、贴近群众、贴近实际。二是选材广泛。既有农村党建和街道社区党建工作的题材,也有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的题材;既有正面教育的题材,也有反面警示题材,展现了百花齐放、异彩纷呈的繁荣景象。三是挖掘深入。典型人物形象饱满,精神世界内涵丰富,故事情节生动感人。四是风格多样。借鉴各种艺术形式,大胆探索创新,形式不断丰富,风格日益多样,表现了较高的艺术水准。这不仅反映了党员电化教育制片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也展示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广阔发展前景。

今年10月,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作出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指导全党全国人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纲领性文件,是按照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行动指南。为了认真贯彻落实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中央组织部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很快中央组织部将召开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回顾总结一年来的组织工作,安排部署明年的组织工作,国强同志要作重要讲话。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紧紧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学习贯彻好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落实好全国组织部长会议精神,作为明年的重要任务。下面,我讲几点意见。

一、充分肯定成绩,不断总结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新经验

在全党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各级党委组织部门十分重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作用,广大党员电化教育干部主动配合,积极参与,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以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为着力点,在提高党员素质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积极利用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站点,开办党建电视栏目、党建网站,开展党员电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着力打造先进性教育的“点播课堂”、“空中课堂”、“网络课堂”、“实践课堂”,对广大党员进行正面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进行自我教育。北京、辽宁、河北、四川、贵州等地制作了《永葆先进》、《旗帜》、《党旗下的奉献》等一大批先进性教育电视教材,组织党员学习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教育引导广大党员进一步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通过组织广大党员收看学习《十六大电视教材》,教育引导党员自觉学习、遵守、贯彻、维护,增强了党的观念和党员意识。一些地方把“领导讲党课”、“模范讲事迹”、“专家讲理论”制成电视教材,组织党员收看学习。河南、黑龙江、湖南、新疆、甘肃等地制作了《不懈的追求》、《楷模之歌》、《共产党员风采》等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的电视片,组织广大党员收看学习《群星灿烂--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风采录》以及反映牛玉儒、任长霞、宋鱼水、丁晓兵、王顺友、张云泉等先进典型的党员教育电视片,用新时期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和高尚精神激励鼓舞党员,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党员意识、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为切入点,在加强基层组织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紧密配合基层组织建设的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宣传先进典型,推广工作经验,丰富活动形式,有力促进了基层组织建设。开展思想文化、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知识教育,促进了基层党组织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增强了创造力;开展形式多样的党员电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丰富了基层党组织开展活动的方式和形式,增强了凝聚力;宣传了一大批先进典型,促进基层党组织比照先进、寻找差距、改进工作,增强了战斗力。江西、广西、云南、内蒙古、宁波等地通过制作和播放收看《我来说说新农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百部乡土电教片”》、《治村三十六计》、《架起金桥奔小康》等党员教育电视教材,有力推进了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浙江、福建等地制作了《闪光的力量》、《新阵地上的党旗》、《追求》等一批党员教育电视片,反映了国有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的成果和经验。山西、吉林、青海等地制作了《构筑和谐》、《“小巷总理”谭竹青》、《郭艳荣》等电视片,宣传了一批街道社区党建工作先进典型。天津、宁夏、重庆、陕西等通过制作和收看学习《架起政治文明的桥梁》、《大家的事情大家办》、《说事》、《承诺》等电视片,有力推动了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等项工作。富有成效的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使党的基层组织的活动内容更加丰富,活动空间更加广阔,活动形式更加多样,成为推动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一个重要抓手。

(三)以密切同群众的血肉联系为出发点,在服务人民群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在服务基层党员干部的同时,把党员电化教育的课堂和内容向群众开放,传递党的声音,宣讲党的政策,传播科技文化知识,进一步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一些地方党员电化教育积极配合支持基层党组织做好宣传群众、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的工作,把教育引导群众与服务群众结合起来,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上海、天津、武汉、济南等地广泛开展党员电化教育进社区、送戏下基层、送电影到农村、送温暖到困难户等主题实践活动。杭州市开展“党员电化教育新干线”活动,在车站候车室、公交车站、长途客车和公交车上滚动播放党员教育电视片,为旅客群众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套餐”。长春市利用农村党支部活动场所和党员电化教育资源,开展“农民夜校”试点工作,对农村党员群众进行思想道德教育和科技文化培训,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深受农民群众欢迎,中央领导同志对此给予了充分肯定。一些地方通过电教超市、电教圩场、电教进农家等富有特色的方式对党员群众进行宣传教育,既促进了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又服务了人民群众。

(四)以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为立足点,在促进各项工作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各地利用党员电化教育这个阵地,开展政治理论教育和科学文化培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明确改革发展思路,积极促进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推动了各项工作。山东、湖北、江苏、安徽、海南等地深入开展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工程,使党员电化教育直接服务经济建设,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石家庄市开展的“党员电化教育百村帮扶工程”,沈阳、大连等地开展的“党员电化教育科技大集”、“农村百千万科技致富奔小康共产党员工程活动”各具特色,提高了农村党员群众的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哈尔滨、广州、青岛等地在企业开展政策宣讲、技能培训、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活动,提高了职工科技文化素质,促进了企业的经营发展。南京、深圳、厦门、成都、西安等地积极运用党员电化教育手段参与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开展“电教送科学”、“电教送文化”等活动,举办主题晚会、知识竞赛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广东省把党员电化教育纳入“固本强基工程”的总体部署,通过扎实有效的工作,使党员电化教育的功能不断拓展,越来越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成为党的各项工作的有力“推手”。

党员电化教育在实践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今后工作带来了一些有益启示:一是必须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从党和国家工作的中心、大局来谋划、推动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把握正确方向,找准自身位置,用服务中心和大局的成果,来检验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成效。二是必须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坚持正面引导,激发党员自我完善、自我提高的内在动力,引导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树立和宣传先进典型,弘扬正气,用榜样教育、激励党员。三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按需施教。以提高党员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技能素质为目的,联系党员思想实际和工作实际,根据党员的不同特点和需求,确定教育内容、时间和方式,按需施教,有的放矢。四是必须坚持求真务实,面向基层。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面向基层、立足基层、服务基层,帮助基层解决实际问题。五是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紧跟时代步伐,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变化,以改革的精神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探索新途径,创造新办法。以上这些,既是党员电化教育20多年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今后开展工作应当遵循的基本要求。我们既要继承过去的成功经验和优良传统,也要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

二、善于把握机遇,不断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对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新要求

党的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审时度势,提出了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建设创新型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及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建设和谐世界等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这些重大战略思想,与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学习贯彻这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是全党的重要任务。在新形势和新任务面前,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既面临着新的挑战,也面临着新的机遇。

第一,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任务,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重心在基层。这一重要论断,深刻阐明了基层党建工作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也为抓好基层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党员电化教育作为推进组织建设的一个抓手和服务党的建设的一种手段,在正面教育、宣传典型、引导舆论、传播文化等方面具有自身独特优势。通过运用党员电化教育手段对广大党员群众开展教育宣传,有利于建设和谐文化,巩固社会和谐的思想道德基础,有利于促进基层组织发挥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有利于动员和组织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

第二,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的长期任务,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同志在庆祝建党85周年暨总结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大会上指出:“党员是党的肌体的细胞和党的活动的主体,党员队伍的先进性是党的先进性的重要基础。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必须始终抓好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这个基础工程,必须始终抓住党员队伍这个主体,充分依*全党同志共同努力。”巩固和扩大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使全党同志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需要全党上下共同努力,需要各个方面充分发挥作用,其中也包括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党员电化教育作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重要形式,作为加强党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手段,在保持和发展党员队伍的先进性中,承担着重要职责和神圣使命,大有可为,也大有作为。

第三,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举措,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离不开千千万万坚强有力的农村基层党组织,离不开千千万万素质高、能力强的共产党员,离不开千千万万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抓好基层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的教育培训,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基础工程。中央要求,要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大规模培训农村党员,大规模培训农民群众。作为现代化教育培训形式的党员电化教育,在大规模培训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工作中,义不容辞,责无旁贷。通过开展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加强对农村基层干部、农村党员和农民群众的培训,把这项工作做好了,是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最直接的支持,是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最直接的体现。中央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特别是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也为开展农村党员电化教育工作创造了良好条件。

总之,新的形势和新的任务,使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站在了新的发展起点上。各级组织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增强机遇意识,增强政治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不断推进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迈上新台阶。

三、突出工作重点,不断开创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新局面

当前,组织工作面临的任务非常繁重。最近一段时间,要学习贯彻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马上要召开全国组织部长会议,今年底到明年上半年,各省区市党委要进行集中换届,明年要召开党的十七大。我们要按照中组部的总体工作部署,抓好各项任务的落实。明年组织局的工作重点是:落实四个长效机制文件、完成四项试点工作、抓好三个方面建设,简称为“四四三”。具体来说,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四个长效机制文件,不断巩固和发展先进性教育活动成果。以大规模教育培训农村党员为切入点,贯彻落实《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以建立党员联系、服务群众网络和全面推行党员服务群众公开承诺制度为切入点,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做好党员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意见》;以修改完善流动党员活动证制度,进一步规范党员组织关系接转手续为切入点,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流动党员教育管理工作的意见》;以推广建立党委党组书记定期就基层党建工作向上级党委进行述职制度为切入点,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建立健全地方党委、部门党组(党委)抓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的意见》。二是扎实推进中央部署开展的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试点、扩大基层党组织领导班子成员直接选举范围试点、党代会常任制试点和留学回国人员党员恢复组织生活试点,进一步加大基层党建改革创新的力度。三是以夯实组织基础、建好表率队伍、提供制度保障为着力点,努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要按照“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要求,全面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按照“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的要求抓好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按照“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的要求抓好组织制度建设。这些是基层组织建设的工作重点,也应当是党员电化教育工作配合服务的重点。

明年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总的思路是:坚持“两个服务”,突出“四个重点”,办好“四大课堂”,抓好“三个环节”。“两个服务”是:为宣传贯彻党的基本路线服务,为提高党员素质和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服务。“四个重点”是: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突出农村党建这个重点;围绕建设和谐社区,突出街道社区党建这个重点;围绕抓党组织组建和发挥作用,突出非公有制企业党建工作这个重点;围绕提高党员素质、永葆先进性,突出党员教育培训这个重点。“四大课堂”是:办好以党建电视栏目为主要形式的“空中课堂”,注意贴近党员,贴近基层,贴近实际,不断提升节目质量,努力打造名牌栏目,增强吸引力,使党员群众更好地从中受教育、学知识;办好以定期收看电视教材为主要形式的“点播课堂”,扩大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点覆盖面,不断提升播放网点建设水平,利用遍布城乡的播放网点,组织广大党员群众按规定收看学习;办好以党建网站为主要形式的“网络课堂”,丰富网站内容,活跃网页形式,及时更新信息,提高网站利用率;办好以主题实践活动为主要形式的“实践课堂”,精心谋划,周密组织,使党员电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丰富多彩,扎实有效。“三个环节”是:抓好行政指导。进一步健全党员电化教育管理机制,加强对基层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指导,注重调查研究,完善各项规章制度,严格内部管理,保证工作运转有序。抓好教材制作。紧扣时代脉搏,适应党员需求,努力提高教材制作水平,既要种类多样,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数量,更要重视质量,多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致的“精品”教材。抓好播放收看。认真落实播放收看的各项制度,做到有部署、有安排、有检查;严格播放程序,丰富播放内容,搞活播放形式,总结推广过去实践中行之有效的做法和经验,不断增强教育效果。

围绕上述思路,具体要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目标,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教育引导功能。要紧紧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着力在建设和谐文化、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基层基础工作等方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贡献力量。要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优势,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党员。通过开展党员电化教育进社区、进农家、进学校、进广场等不同形式的活动,坚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党员电化教育全过程,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教育党员群众,大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加强国情和形势政策教育,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要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优势,大力培育文明道德风尚。在党员群众中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加强以诚实守信为重点的道德教育,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引导党员群众树立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促和谐的风尚。要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优势,大力营造积极健康的思想舆论氛围。要坚持正确导向,唱响主旋律,宣传党的主张,弘扬社会正气,通达社情民意,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正确反映群众利益诉求,及时化解各种社会矛盾。要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优势,大力开展和谐创建活动。运用党员电化教育手段,积极参与和谐村庄、和谐社区、和谐家庭等和谐创建活动,把党员电化教育主题实践活动同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结合起来,突出思想教育内涵,广泛吸引群众参与。通过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占领基层文化活动阵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促进社会和谐。要发挥党员电化教育优势,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做促进社会和谐的表率。加强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精神的宣传教育,教育引导广大党员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意义、深刻内涵、目标任务和基本要求,进一步增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把共产党员的先进性体现到推动和谐社会建设的实际行动上。

(二)以建立健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长效机制为基础,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阵地平台功能。中央在《关于加强党员经常性教育的意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运用党员电化教育等手段,拓展党员教育培训和党员自主学习的途径。中央对我们的要求很明确、很具体,我们必须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要按照提高思想政治素质、增强党员工作能力、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要求,改进培训方法,丰富培训内容,拓宽培训渠道,增强培训效果。要充分借鉴各地播放网点建在企业、建在广场、建在码头、建在车站等经验,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中党员教育的力度,加强和改进对流动党员的教育,保证教育的覆盖面。要加强政治理论教育,引导广大党员不断增强先进性意识,提高贯彻执行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要加强党员做好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教育,引导广大党员结对帮扶困难群众、向群众承诺、参加设岗定责活动、参加社会公益活动等,做好群众的思想政治王作,尊重和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听取和反映群众的意见,帮助群众解决实际困难。

(三)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重点,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的服务推动功能。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着力在更新观念、强化功能、重心下移、丰富内容、改进方法、注重实效上下功夫。更新观念,就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强化为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服务的观念,强化为提高党员素质服务的观念,强化为培养新型农民服务的观念,强化为推动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协调发展服务的观念,把服务新农村建设、推动新农村建设、宣传新农村建设作为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强化功能,就是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中心任务,不断强化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宣传功能、教育功能和服务功能,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意义,教育和引导广大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自觉投身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伟大实践。重心下移,就是思想感情要下移、工作精力要下移、工作重点要下移、服务手段要下移,真正做到面向基层,面向实际,面向党员,面向群众,把镜头对准农村党员群众,把工作做到田间地头,把教材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内容,就是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创新艺术形式,丰富培训内容,做到形式上灵活多样,内容上丰富多彩,增强可视性和针对性,让农村党员干部和农民群众愿意看、愿意学,看了受教育,学了长本领。改进方法,就是综合运用覆盖广泛的播放网点、党建电视栏目、党建网站、固定教材等多种形式、多种途径开展教育培训,扎实推进农村党员电化教育科技培训工程,广泛开展经济、文化等多种形式的主题实践活动。注重实效,就是通过大规模教育培训,不断增强广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不断提高农村基层干部执行政策的能力、加快发展的能力、服务群众的能力、依法办事的能力和解决自身问题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村党员带头致富的能力和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不断提高农民群众文化水平、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各地要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努力实现“六个一批”:即制作一批有利于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电视教材,开办一批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电视栏目,提升一批高水平的党员电化教育播放网点,丰富一批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网络内容,开展一批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内容的主题实践活动,宣传弘扬一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先进典型。通过卓有成效的工作,真正把党员电化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工作做得扎扎实实,使党员电化教育服务新农村建设的功能,由愿望变为现实,由宏观变为具体,由务虚变为务实,由间接变为直接。

(四)以迎接党的十七大召开为主题,充分发挥党员电化教育舆论导向功能。党的十七大将于明年召开,这是全党全国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热情,饱满的精神状态,扎实的工作作风,加大党员教育和党建宣传力度,大张旗鼓地宣传十六大以来以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的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大张旗鼓地宣传十六大以来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取得的辉煌成就和党的建设取得的巨大成绩,大张旗鼓地宣传优秀基层党组织、优秀共产党员的先进事迹,为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我们初步考虑,从明年初开始,按照部里的统一部署,由组织局牵头,以电教中心为主,组织全国党员电化教育力量,联合制作一批优秀电教片。各地也要结合实际,抓好组织落实,以实际行动向党的十七大献礼。

四、努力提高素质,不断树立党员电化教育干部队伍的新形象

近几年,通过开展树组工干部形象集中教育活动,特别是通过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广大党员电化教育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和业务能力不断提高,创造了良好的工作业绩,树立了良好形象,为党的建设和组织工作做出了重要贡献。希望大家再接再厉,发奋图强,甘于奉献,勤奋工作,以一流的工作创造一流的业绩。

第一,要不断加强理论学习,坚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党员电化教育干部首先是组工干部,要做一个合格的组工干部,就必须注重学习,加强修养。要把学习作为一种政治责任,作为一种精神追求,作为一种看家本领,一以贯之,坚持不懈,自我加压,自我鞭策。要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明确新时期党的工作大局和中心任务。党员电化教育干部,应该是政治理论的阐释者,方针政策的宣传者,党建工作的推动者。党员电化教育干部,应该对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学得更深,理解得更透。在学习中,要注意把握好三点:一要学与思并重,把学习和思考紧密结合起来,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做到获其精髓,得其真谛。二要知与行统一,把所学的知识转化为智慧,把掌握的科学理论转化为物质力量。三要学与工互促,正确处理好工作与学习的关系,用学习推动工作,用工作来检验学习。

第二,要不断加强能力建设,努力提高履行职责的本领。国强同志强调组工干部要努力提高“五种能力”,即政治鉴别、政策运用、知人善任、组工业务、拒腐防变能力。我们一定要按照国强同志的要求,结合党员电化教育工作的特点,着重在以下几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在提高政治鉴别能力上下功夫。如果没有高度的政治鉴别能力,拍出的片子就很可能境界不高,立意不远,教育的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党员电化教育干部要想大事、想全局,密切关注当前存在的热点、难点问题,善于从工作中发现带有普遍意义的典型,从而为各级党委推动工作、做出决策提供借鉴。二是在提高政策运用能力上下功夫。要准确把握政策,善于运用政策,努力把深刻的理论形象化,把艰深的道理通俗化,把优秀的典型艺术化,使党员教育电视片既有较高的思想性、政策性,又有较强的艺术性和可看性。三是要在提高专业技术能力上下功夫。随着科技的发展,信息传播技术突飞猛进,新技术新产品层出不穷,广大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者要紧跟时代潮流,认真钻研新技术,善于把新技术新手段运用到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中。四是要在提高艺术表现能力上下功夫。制片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教育效果。要不断增强艺术修养,提高党员教育电视片的制片水平。一方面,要加大业务培训力度,尽快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另一方面,要学会在于中学,学中干,在实践中增长才干。五是在提高组工业务能力上下功夫。要成为一名出色的电教干部,就要首先成为一名出色的组工干部。党员电化教育干部要钻研电教业务,更要钻研组工业务,熟悉组织部门的每一项工作,了解组织工作的大局,从而更好地为组织工作服务,为党的建设服务。

第三,要切实加强作风建设,树立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工作作风。广大党员电化教育干部,是一支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队伍。要继续发扬二十多年来形成的好传统,好作风,敢于吃苦,勇于奉献,顽强拼搏,不怕困难,在急难险重的任务面前,拉得出,干得好。要大力弘扬艰苦奋斗,求真务实的作风,以敏锐的政治视角,求实的工作态度,扎实的工作作风做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要树立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大胆探索,自我加压,负重前进,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以有为求有位,不断开创党员电化教育工作新局面。要保持奋发有为,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带着感情做好党员电化教育工作,以勤勉的态度,优良的业绩,树立起新时期党员电化教育干部良好的形象。

电化教育的定义范文3

【关键词】后现代教育观;电视教材;创作理念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10)05―0154―03

一 问题的提出

信息革命让人类告别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当今社会,信息技术无孔不入。作为向学生传授知识、技能和思想的教材也不再只是局限于教科书的狭窄范畴,而应向多元化教材的方向发展。电视教材就是在多媒体技术介入到教育领域后催生的新兴事物。电视教材是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培养目标要求,用电视图像与声音去呈现教学内容,并且用电视录像技术进行记录、存储与重放的一种视听教材[1]。电视教材因其形象生动、视听结合等特点,起到传统教材不能比拟的作用,从而受到教育界的高度重视。

目前,中国的教育理念顺应国际教育潮流,正从现代教育观转向后现代教育观,课程、教材、教法、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过程、教学设计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革。电视教材是视觉与听觉的合作,抽象与形象的统一,时间与空间的汇集,科学与艺术的融合,是多媒体技术与教育相碰撞后的产物,是一种重要的教材形式,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电视教材的编制应紧密结合当前的教育思想和方针政策,结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适时调整创作理念,以适应后现代教育思潮,发挥电视教材辅助教学的巨大作用。

二 后现代教育观的本质特征

“后现代”是相对“现代”而言的,现代主义由笛卡尔与康德所肇始,强调人通过对自然的理性把握和技术征服而确证人的主体性和本质力量,“技术理性”是它的本质,利用规律、规则、秩序、效率可控制一切,以牛顿的形而上学观与宇宙观为基础,强调“自然是自足而简单的”。以此构建的课程具有因果确定性与线性序列性,所有的知识是线性排序的、可确定的,围绕预定的目标与经验由教师展开,教师是知识的代言人。后现代主义描述了一个有别于笛卡尔、牛顿、爱因斯坦时代的世界图景,认为世界不再是决定论的、有序的、简单的,而是随机的、混沌的、分形的,对传统的课程观、知识观、教学观、师生观进行批判与解构,否认科学知识的绝对权威性和客观真理性,反对只注重认知与智力的学习理论,反对严格控制的模式化的教学观,反对教师的权威作用[2]。后现代教育观主要具有以下几个本质特征。

1 人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后现代主义认为,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关注人性化,追求完善、丰富的人性,是教育的基本价值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教育的真正目的在于能够使人们看清他们自己和他们的生活世界,并且能够去变革自己和世界,从而能够拥有更美好的生活。教育的首要任务在于弘扬、唤醒并形成学生的主体意识和批判意识[3]。现代主义教育观把学习者看作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而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和情感的主体,忽视了学生在接受知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研究创作性。后现代主义教育观认为知识不再是永恒不变的真理,教学过程不再是单方向的知识灌输,学习者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传授对象。后现代教育旨在为学习者创设能够激发学习情趣和探究动机的情景,为学习者提供探究知识的工具或条件,在教育者的帮助和有效引导下主动完成知识的建构,并且在探究过程中敢于向知识的权威挑战,提出具有新意的观点,培养学生对于知识的鉴赏、判断和批判的能力,不断创造出新的知识和新的文化,真正将人从知识的权威中解放出来,从而在对知识的理解和创造中寻求人的“自由精神”,寻找人生的真正意义和价值,使每位学生得到发展[4]。

2 多元:教育目标的不确定性

现代主义教育观将教学行为定义为达到已制定教学目标的活动过程,认为每一个具体的教育行为都具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即知识的传递。后现代教育观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创新能力,其重点不是为了准确全面地实现某个具体的知识性目标,而是强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创造过程和情感体验。因此,教育目标带有不确定性,有时没有办法预先确定学生将要发生什么行为。

3 动态:关注的重点在于过程

现代主义教育观将教学环节设定为一个步骤清晰、逻辑严密的教学实施过程,认为教学环节是可以事先设计好的,而且设计得越周密、考虑得越全面、计划得越详细,效果就越好。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教学环节是个开放的系统,其间充满着未知与不确定。后现代教育观关注的就是实际的教学过程本身,而不是具体的知识内容,在教学的过程中不断解决旧问题,获取新知,提出新问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主观能动性在开放的教学过程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4 善变:注重对象、情境的变化

教学的本质特征是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现代主义教育观试图将教学的不确定性通过周密的计划和严格的设计转化为可控的静态传授,这样势必造成教学的呆板性,学生始终处于被动状态,其丰富的创造力被压制下来。后现代教育观十分尊重教学的复杂性、偶然性或不确定性,认为这才是教学的魅力所在,鼓励学生、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主体、主导地位,共同营造一个平等、民主的和谐的学习氛围。后现代教育观认为,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伴随学习者和教学情境的不同,教学方法、教学理念、教学模式、教学过程等都应该随之调整。总之,后现代教育就是在不断的变化和否定之否定中做着螺旋上升运动。

三 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电视教材编制的新理念

电视教材是一种用电视手段呈现信息内容的教学材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新型教学手段,是为教育服务的。教育观的转型呼吁新型电视教材的出现,这就要求电视教材的编制人员应按照教育理念的变化及时调整编制理念,编制出与新型教育观相适应的电视教材。

1 创作理念的人文化:以学生为中心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电视教材就是辅助文字教材的,把文字教材的重点、难点阐释清楚,把抽象的教学内容形象化,把用语言解释不清楚的教学内容用影像的形式展现出来,因此电视教材中的主角不是人而是教学内容和科学知识,电视教材只要把客观的物质世界通过电视画面展现给观众,达到传播科学知识的目的就算完成任务了。这恰好与以教学内容的传授为焦点的现代教育观相吻合,从而形成了“见物不见人”的灌输式的现代主义电视教材创作理念。这种理念过分强调数字、图表、科技原理等客观因素,收效甚微,学生并不爱看。

马克思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类创造了历史,离开“人”,所有的活动都失去了存在的价值。电视教材离不开人,有了人的思想、人的活动和人的参与,节目才能活灵活现、丰富多彩,其社会价值也才能凸显出来。后现代主义教育观格外注重人的因素,不再将学生作为知识授受的简单对象,而是把学生看成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动参与者,突出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既是电视教材的观众,又是电视教材的“演员”,离开了学生,电视教材就缺乏人文关怀,影像也失去了活力和生机,这样的电视教材自然不会受到学生的欢迎。

电视教材创作理念的人文化还体现在编导的换位思考,即在编制教材的过程中,要时时刻刻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想问题,要把学生的满意不满意、喜欢不喜欢、接受不接受作为衡量电视教材质量的重要标准。当电视教材要叙述科学史料或者科学家的科研历程时,例如,要编制一部介绍居里夫人及其科研成果的电视教材时,除了一些珍贵的影像资料、实物和文字资料外,编导会因缺乏可以拍摄到的电视画面而措手不及,因为这已经是历史,是无法再进行补拍的了。由于人物活动的缺失,使得整部作品缺乏生命力,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有没有补救的办法呢?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电视教材编导会从人文关怀的角度出发,大胆地尝试用情景再现的手法再现居里夫人的科研过程,并通过精妙的特技处理,淡化扮演者的形象,只把扮演者的动作呈现给观众,以使之与情节虚构的剧情片区别开来。这种从“见物不见人”到“见物也见人”的电视教材创作模式从学生的角度出发,化简学生的接受过程,让学生在这种虚拟的意境中去领会科学发现的艰辛,去感受科学精神的伟大,从而印证了后现代教育观的学生主体地位。

2 内容传达的故事化:以过程为重点

现代主义教育观的着眼点是教学结果,即教学内容的传授情况,而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看重的是整个教学过程和教学环节。与此相对应,传统的电视教材大都是静态的知识灌输,而在后现代教育观影响下的新型电视教材应该具有动态性,即将科学原理的发现过程、科学实验的实施过程、科学知识的运用过程、科学价值的体现过程赋予故事的物质外壳,带领观众一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共同探寻科学的奥秘,让观众在一个个身临其境的动态故事的讲述中感悟科学知识的力量。

几千年的生活习惯以及艺术欣赏的潜意识铸就了中国人乐于听故事的习惯。故事化讲述一直是戏剧化影视作品擅长运用的谋篇布局方式,也是最受观众欢迎的结构策略。在现代主义教育观的指导下,这种戏剧化的表现是难以被电视教材编导接受的,他们认为这是对科学的亵渎。以开放和多元为特征的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电视教材编制却理应接纳这一鲜活的内容传达方式。电视教材编导应该仔细研读教材,在不违背科学和客观现实的前提下,努力为其欲传播的教学内容寻找到一个合理的故事外壳,设置一些细节和悬念,让观众在聆听故事、排解疑问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新知。

3 创作手法的多元化:以变化为手段

根据不同的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形式,电视教材的编制可以采用讲授型、图解型、戏剧型和综合型等不同的表达形式。与现代主义教育观相适应的电视教材的编制往往以讲授型和图解性为主,而与后现代主义教育观相匹配的电视教材的表现手法则应以戏剧性和综合型为主。因为后现代教育中的教学目的存在不确定性,教学过程变化不定,教学环节充满创新,在编制与这种新型的教学活动相配合的电视教材时就应该采用多元化的表现手段,吸取戏剧化的表现形式,提取故事外壳,凸显精彩细节,巧妙设置悬念,化呆板为生动,化静态为动态,化无趣为有趣。

创作手法的多元化还体现在电视教材影像的丰富性,不同景别、角度、影调、色彩、形态等的综合运用,实景拍摄镜头、动画、图片、图表、模型、特技、同期声等的穿插使用,示范、扮演、纪实等的合理结合,改变着传统电视教材“画面配解说”的简单模式,利用多种表现元素和表现手段给予学习者丰富的视听体验,从而凝聚学习者的注意力。

创作手法的多元化还体现在电视教材编导要不断地从文学、美术、音乐、戏剧等艺术门类吸取营养,加强对电视教材艺术结构的研究和把握,抓住教材的关键点,找出科学内涵的逻辑线,使作品的形式丰富多彩,使科学传播深入浅出,让学生在追求知识的趣味中接受实实在在的科学知识[5]。

四 结束语

电视教材不仅通过视听结合的音像媒介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和高尚的道德情操,传授新知以发展学生的智力,传播技能以提高学生的能力,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学生探索新知和从事科学研究的精神,提高学生参与科学探索的兴趣。而精神是抽象的,是隐含在物质外壳深处的心灵体验,是难于通过具体的科学知识和教学内容的传播来获得的。后现代教育观视阈下的电视教材就是要通过对科学过程的展现,通过故事化的讲述,通过层层悬念的攻破,在动态和变化中将难以捕捉的科学精神借助故事的外衣视觉化,借助多元的表现手段鲜活化。

参考文献

[1] 李运林,徐福荫.电视教材编导与制作(第二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12-24.

[2] 史许福.中国语境下的后现代主义教育[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17.

[3] 项国雄.后现代主义视野中的教育[J].外国教育研究,2005, (7):1-5.

电化教育的定义范文4

[关键词]爱国主义;电影教育;传播途径;选择;交往共享;可持续传播

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它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交往活动中形成一种“爱国”的社会凝聚力。爱国主义电影是一种信息载体,它以影像的形式渗透着爱国主义精神。如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电影的观看仍然有着“主题的同一性与阐释的差异性并存”的现象。大学生作为特殊受众群,内部仍有着各种分别,如兴趣爱好、知识结构、生活经验等方面的不同,因此,他们对于不同类型电影的接受程度也有所差异。此外,他们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在思想上存在着一定的困惑,对于当前的一些经济、文化方面相对落后的现实以及全球化经济危机的实质。及其在现阶段所表现出的特点缺乏正确的认识。在这种情况下,爱国主义电影教育绝对不能存在看过就完成任务的想法。

“爱国主义教育包含三个递进发展并相互作用的过程结构层面,即激发爱国情感层面、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层面和引导爱国行为层面。”在高校进行爱国主义电影教育也将经历三个过程。因为高校的特殊性,在爱国电影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大学生的自身特点设计特有的传播途径。

第一,针对大学生价值观念的不稳定性及多元化并存的现状,应该有目的性地选择,主要在于对影片的选择,以及对受众群的结构组织形式的选择。

爱国主义电影是社会提供的固定文本源,高校教育者无从修改。如果将所有的学生放在一起放任自流地自由观看,肯定达不到理想效果。因为,受众对电影的接受理解程度,除了电影本身的信息传达外,还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个体的“前理解”;个体之外的文化群落的阐释影响。

“前理解”指的是以往的经验。情感态度及知识结构等固有的框架。按照海德格尔(Martin Heidegger)的“实存诠释学”,任何理解活动都基于“前理解”,理解活动就是此前结构向未来进行筹划的存在方式。在《存在与时间》一书中,海德格尔指出:“把某某东西加以解释,这在本质上是通过先有、先见和先把握来起作用的。解释从来就不是对某个先行给定的东西所作的无前提的把握”。对于这一点,加达默尔(Gadamer,Hans-Georg)认为:“理解甚至根本不能被认为是一种主体性的行为,而要被认为是一种置自身于传统过程中的行为,在这过程中过去和现在经常地得以中介”。当然,“前理解”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在不断地交流过程中,会得到一定的修正。当然,修正的程度是渐进的。

个体因“前理解”的不同,在人群中会自然地分化为不同类型的群落。因此,教育者在进行电影教育时,必须考虑选择不同类型的爱国主义电影,尽量符合不同类型学生的“前理解”的发展阶段,从而更有效地达到共鸣的效果,以此激发爱国主义情感。

因为存在个体之外的文化群落的阐释影响,所以必须注意传播环境中受众群落的结构构成。现实中的传播不是拉斯韦尔(Harold D.Lasswell)意想中的直线性模式,而是一个网状模式。人们在与接收信息的时候。并不是运用单一的传播方式,而可能同时在使用其他类型的传播方式。观看爱国主义电影的时候,除了受众个体与影片的交流外,个体与个体之间的人际传播以及群体内传播也在同时进行。与身边伙伴的交流(语言和非语言类的交流)以及场地氛围(或称“行为场”)的信息,都会影响电影的接受理解程度。因此,对受众群的结构形式的选择完全有必要。

大学生最大的特点在于还没有形成明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属于多元并存的不稳定期。因此,在众多亚文化群落的集聚地的高校,有区分地看待各种群落,并进行有组织的调配后,可以形成特定的受众群。有限地满足特定受众群的“期待视野”,并加以引导性地播放特定爱国主义电影会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有着“公共期待视域”的受众群在观看符合其“前理解”的电影时,产生的共鸣效果更为强烈;而占主导地位的受众群在观看电影时产生的“行为场”,将对其他类型的少数受众产生引导作用。高校是一个与社会半接壤状态的小型社区。由于社会现实的复杂,价值观念的多元化与不稳定性是大学生比较明显的特点。有选择性地组织观看爱国主义电影会比放任无为式的全体观看更有效果。

第二,在交往共享中产生身份认同。共享不仅包括交往中进行的情感共享,还包括交往中建构起来的命运共享。由于大学生情感存在一定的不稳定性及盲目激进性,所以理性引导是过程中的关键。

美国学者彼得斯(John Durham Peters)在《交流的无奈――传播思想史》一书中,就交流/传播(commuIIica-Lion)的丰富含义进行了梳理,他认为“communicate的拉丁语意义是告知、分享、使之共同。”这种理解在现实经验中也能够感受得到。例如,观看电影,因为受到影片主题的影响,或者人物性格的感染,人们心中一般都会有不同程度的情绪波动,有时会产生短时间内的言行改变。这种现象会因为受众群落产生的“气场”影响的存在,使得受众的趋同性更为加强。这是在观看电影的交往过程中身份认同后的行为强化。

在这种理解背景下,爱国电影的传播内涵应该是多重的。如果说进行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接收在于“告知”的话,那么参与其中的观影行为达到的就是“分享、使之共同”。观看爱国主义电影,这个事件就营造了一个同一环境的仪式化活动。通过与电影主人公同呼吸共命运的一个多小时,受众不仅个体本身,也连带群体一起共享了一段爱国主义情感的洗礼。这份共通的交流中,爱国主义精神的传递并不是最终的,更重要的是如凯瑞(James w.Carey)认为的建构并维系一个有秩序、有意义、能够用来支配和容纳人类行为的文化世界。此时的这个文化世界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阐释空间。

现代大学生并不缺乏爱国热情,但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和不稳定性。观看爱国电影,感受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进行爱国者身份的确认及强化,这种过程在高校比较容易形成一股洪流。这种洪流可以将卷入其中的所有学生进行情感洗礼。这是最终形成爱国主义行为不可或缺的情感积淀。没有真挚和强烈的情感就不可能出现真诚的爱国者。但是,情感的不稳定性可能会将积累起来的爱国热情消散,或者导向为虚无主义或民族主义的情绪。特别在当前全球化的经济危机下,大学生就业问题必然会影响在校大学生的情绪。

爱国主义教育至关重要,但这并不代表着一切皆由国家意志决定,相反,留给大学生一个价值澄清、自主选择、 自我成长的发展空间,培养既有爱国主义精神,又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对于国家的未来才更有希望。爱国主义源于对祖国的深厚感情,它的存在并不需要逻辑推论,就像对母爱的肯定一样,人们不期望通过逻辑思考或现实推理合理地论证。真正需要论证的不是爱国主义本身,而是强调个人与国家丝丝相扣的联系。这时候的交往共享,不仅仅是精神信仰层面的向往,还有着世俗务实层面的追求。个人的利益与国家的命运是共同的。共享不仅仅是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之间的情感共享,同时还是个人与国家命运的共享,在情感共享中,爱国者的身份认同感更为强烈,在命运共享中,爱国者的身份认同更为坚定。

第三,重视传播过程的可持续性,根据大学生的认识发展特点,在情感知识化、情感生活化、情感社会行为化过程中进行可持续性传播。

爱国教育,目的是为了更有效地引导人们的爱国实践。激发爱国情感、培养爱国主义思想意识和引导爱国行为,是一个递进且相互作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就戛然而止,过程的可持续性是关键。如果只是形式主义地走过场,可能就会出现类似以前“雷锋叔叔没户口,三月来了四月走”的现象。这主要是将教育流于表面,没有真正深入。只有将感性的情感转化为知识结构中的一部分,成为日常生活中理所当然的习惯,情感将真正成为理性且自觉的社会行为。

爱国主义电影可以激发、培养大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仅停留此处还不够,还应该将这种情感转化为知识。转化为日常生活中的一部分,转化为一种社会行为。在这之间发生的情感知识化、情感生活化、情感社会行为化的过程是递进并相互作用的过程。

情感知识化。高校可以利用一些文化活动和电影教育结合起来进行知识化的引导。这类文化活动可以将学生在影片观赏后的一些感性情感,引导转化为理性知识。例如,在高校组织一系列的电影讲座,或者开设电影类的人文素质的通识课程。这些内容可以是纯粹的电影欣赏,或者是将电影与民俗、电影与历史、电影与文化等不同主题,结合起来进行的综合型的电影知识化教育。电影可以是知识。感性的领悟成为理性的沉淀,会将生命历程中的一瞬间固化为生命中的一部分维系下去。

情感生活化。高校可以在播放爱国主义影片后,根据影片中的某个主题进行一些能在日常生活中可操作性的引导,让爱国情感渗透到学生的实际生活中。例如,观看与运动竞赛相关的电影,可以将为国争光的爱国情感引导到学生的生活中,鼓励学生加强身体锻炼,将爱国主义情感与日常生活休闲娱乐结合起来;观看与国土、环保相关的电影,可以引导学生将爱国情感化为日常中节能、环保等生活行为。

情感社会行为化。高校可以根据当前的热点问题选择性地播放影片,引导学生参与到社会性的具体活动中,将爱国主义情感外化,在社会性的交往中展现自我,并以理性自觉的爱国行为获得社会肯定。例如,大学生支教活动的招聘时期,可以播放有关教育类的爱国主义电影,引导有志于教育事业的大学生把爱国主义情感具体化为理性自觉地支教行动。

电化教育的定义范文5

    论文摘要我国教育技术自美国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引进以来,总体上的发展趋势是借鉴美国教育技术理论体系和实践标准。这样的教育技术是否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教育技术,是否能指导我国的教育教学。

    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到今天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到今天,是我国教育技术发展的新时期,我们在教育技术领域进行了很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活动,进行了大量尝试,特别是90年代从美国引进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以来,堆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研究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这些影响有很多都值得我们深思,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论证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社会科学关系的依附理论之后,我们可以在这个视角下来论述我国教育技术理论和实践的本土化问题。

    一、我国本土教育技术发展历程简述

    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两个大的发展阶段,从早期的的电化教育阶段,一直到90年代到现在的教育技术阶段。早在20世纪20年代,陶行知的千字课教学试验就开始使用幻灯机。建国以后,在国内一些大城市出现的语言类的广播学校。教育主管部门也设立了电化教育馆,负责推进基础教育中的电化教育。文革时期,电化教育的发展处于半瘫痪的停滞状态。1978年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重新起步,迅速发展.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从1984年起,在30多所高校开办了电教专业,包括专科,本科,研究生三个层次,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电教人员培养体系初步构建了一个以七论为内容的理论体系框架,初步形成了电化教学方法体系。

    90年代之后,我国的电化教育却进入了另一个的阶段。随着西方的多媒体技术与网络技术以及认知学习理论、学设计原理与方法的引进,特别是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进,我国的电化教育也更名为教育技术。原来的电化教育理论体系和框架开始向美国的教育技术理论体系转变。在这一转变过程中,出现了很多值得我们关注和深思的问题。从全局来看,这只是教育依附理论在教育技术学领域中的一个体现。

    二、教育依附理论简析

    依附理论是产生于当展中国家论述不发达与发达关系的一种理论学说,后来移植到教育研究领域,用来论述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在教育领域中的关系。

    依附理论(dependency theory)是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以拉美为代表的不发达国家的发展理论家和西方一些激进派批判西方现代化理论时所运用的重要分析框架,其主旨在于为落后国家的现代化提供理论指导和政策导向。

    教育依附理论是上世纪70到80年代在国外兴起的。它的基本观点是: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在教育和学术领域存在着不可避免的依附甚至依赖,这样一种文化和学术领域的“国际格局”短时内不可逆转。

    教育依附理论流派的代表人物阿尔特巴赫运用了依附理论的中心—边缘与新殖民主义的观点对国际高等教育进行比较研究,认为西方发达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之间在教育上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的不平等关系,广大第三世界国家在世界学术系统中处于边缘地位。他力图以“中心”与“边缘”、“发达”与“不发达”、“工业化国家”与“第三世界国家”等关系来逢释“两极世界”中高等教育发展的关系。

    三、我国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教育依附性倾向

    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基本上是从美国的教育技术领域引进和借鉴来的。特别是自教育技术aect94定义引入以来,堆我国本土的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一)我国教育技术的源头来自美国

    我国电化教育与美国教育技术产生都是在 20世纪20年代初期。当时杜威的民主主义教育思想以及国外传人的电影和播音技术进入中国,于是电化教育就这样萌芽了。20世纪初的中国不具备思想基础和技术基础。这些都是从西方特别是美国来的。教育技术思想基础则是当时具有留学背景的有识之士主动引入的,从其萌芽之日起,我国的电化教育就深受美国的影响,这就注定在今后的发展历程中二者之间仍会相互影响。

    虽然我国的教育技术起源于美国,但是在20世纪20年代到90年代的这段时期,我国教育技术还是处在初期的本土化自我发展阶段,这可以从这段时期中国和美国的教育技术发展历程上得到验证。早期的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不存在依附现象。

    (二)我国当前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的困惑

    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入以后,对我国的教育技术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南国农老先生认为,我国的电教界,特别是理论研究领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主要变化是:名称改了,学科名称,由“电化教育”改为“教育技术”。定位变了,学科定位,由一般定位于“教育”变为一般定位于“技术”。研究领域“泛化”了,学科研究领域,变为所有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变得“泛化”了。培养目标模糊了。努力方向没有了。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育技术aect94定义的引入犹如一支强心针注入了我国的教育技术,然而有些现象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从实际情况来说,“很多教育技术研究者自觉不自觉地认可学科的‘西方中心主义’,呈现一定的主体性迷失”,反映了自我文化殖民的心态,这不仅影响我们的学术自信心,也将对我们的研究和学科建设带来长期的消极影响。依附理论的风靡一时,是西方国家有意无意的文化殖民和我们自我文化殖民心态结合的产物。

    1.教育技术理论基础的依附性

    从美国引入的教育技术有三个最基本的理论基础: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无论是是教育技术的哪个流派,媒体派也好,学习派也罢,都需要这些理论基础。

    传播理论的基本架构不会明显的存在教育依附理论的影子,属于中性的普遍理论。但是如果深入到某个具体的传播模式,我们就会发现里面渗透了西方思维的一些模式。

    学习理论中的各种学习论都是植根于西方的社会和人文背景,这跟我国几千年的儒家文化背景是有很大差异的。虽然我们现在是处在一个社会思想急剧变革的时代,但是我们需要承认,无论是社会形态如何变迁,中国的传统文化背景是不会在短期内就会改变的。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强调人的动物属性,忽略了人的主观的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体差异性。我国本土的学习理论却是倾向于人文的教化作用,通过具体的某个有影响力的任务进行教育活动。同时也兼顾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例如孔子的因材施教理论。所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否适合我国的基本国情还是有待商榷的。

    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强调通过具体的学习环境引发教学,但是我们在研究某个具体的情境时发现跟我们当前的生活情境是大相径庭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基于人本主义的一种学习理论,过于依靠人的主观学习动机,这跟我国当前的教育制度和模式是不协调的。我们几千年的儒家文化提倡的是中庸和谐,强调具体典型人物的教化作用,个人的自主化的建构学习是没有合适的发展土壤的。

    教育技术领域中的其他的理论体系,诸如控制论、信息论、系统论等系统科学理论更是体现了西方的一些意识形态和思维模式。

    2.教育技术实践的依附性

    我国当前的教育技术实践和应用主要是按照教育技术aect94定义中的框架进行的,忽略了这些框架在我国当前特定的国情下实施的合理性。

    目前在我国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学校中学、小学工作,由于信息和信息技术的落后,更重要的是理念落后,教育技术实践很难展开或者实践的内容只是流于形式,没有实际的意义。美国的教育技术实践是基于全国教育系统的高度的教育信息化和网络化,教育信息化观念早已深入人心。我们在不认真思考的情况下、盲目照搬。

电化教育的定义范文6

关键词校企结合 办学模式 电大

中图分类号:G728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f Running School by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LI Jianjun

(Shunyi Branch of Beijing TV &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Beijing 101300)

AbstractTelevision and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part of higher education. This article mainly analyzes 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This pattern of running school proved successful in developing TV &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ies. Some theories from the analysis could be good references to other similar universities.

Key wordscooperation between university and enterprises; pattern of running school; television and radio broadcasting university

如何让电大办学更加科学、理性发展,更好地服务行业人才培养,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成为广大教育工作者关心的重要话题。我们顺义电大近年来一致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30年的办学实践充分证明,电大教育事业是在不断开拓创新中发展壮大的。紧密结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办学,是电大教育发展之本,教育观念转变和教育模式创新,是电大教育活力之源。我们认为,“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是未来电大发展的需要。

1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符合电大自身办学定位

1.1 “校企合作” 是电大育人的重要模式

电视大学是一所 “没有围墙”的学校,是通过计算机网络、卫星电视等现代传媒技术进行培养人才,多层次、多规格、多功能、多形式办学,发挥投资少、见效快、覆盖面广,运用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网络课程等多种媒体进行远程教育的开放性高等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上各层次人才的任务。从国民教育系统来看,电大教学属于普通高等学校、成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五大系统之一。

1.2 “校企合作” 符合顺义新区市场与人才对接的客观需要

近年来,顺义区经济快速发展,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形成了以汽车制造、电子通讯和食品饮料等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拥有索爱通讯、现代汽车、首钢冷轧、江河幕墙、东方雨虹、燕京啤酒、汇源果汁等一大批中外知名企业,顺义区已经由农业县快速发展成为工业大区。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的强劲增长,使顺义人才需求总量、需求规格和层次呈迅速上升趋势,这对顺义电大办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为此,学校领导班子围绕 “怎样办好电大,办什么样的电大以及为谁办电大”的主题,确立了“校企合作”的办学模式,找准办学定位,立足顺义,服务顺义,面向基层、面向行业和企业办学;明确发展思路,以开放教育本、专科学历教育为主,积极发展非学历继续教育、岗位培训和短期培训等办学形式;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大批适应顺义地方基层和行业企业需要的较高层次的应用型高等专门人才;确立了把学校建设成为人才培养质量高、办学有特色、全市一流电大分校发展目标。

2 “校企合作”办学模式是学校成功的运行机制

2.1 “校企合作”办学的定义与内涵

我们认为“校企联合的办学模式”是指学校主动与企业接轨,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办学的一种模式,也即是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学校运行机制。这里所说的“企业”,不仅仅是指工业企业,而是泛指社会上与学校所设专业相关的企事业单位及其他各种行业部门。

校企合作办学的基本内涵有五点:一是学校与企业建立紧密的联系,把企业的需求作为办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二是学校及时掌握企业当前的经济信息、技术信息和今后的发展趋势,及时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使所培养的学生与企业需求相一致;三是学校积极开展企业职工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实现职前教育与职后教育相结合,为在职职工提供继续学习的机会;四是企业强化办学意识,不但为学校的教学与实习就业提供方便,在办学的场地与资金上为学校提供支持,并且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五是校企双方在联合办学中实现双赢,这种办学模式不单是学校的行为,而同时也是企业的自觉行动。

2.2 我校“校企联合办学”的发展阶段

(1)1999年―2002年校企合作起步阶段。1999年,电大进入了开放教育的新时期。学校努力顺应电大教育新形势,理清新思路,抓住机遇,克服困难,深入企业调研先行,与顺义工商银行、农业银行等金融企业合作,开设开放教育试点的金融专业,招生76人。这是我校第一次把企业需求与学校办学正式结合起来,变开门办学为走出校门办学。1999―2002年的四年间,凭借开放教育的办学优势和学校的不懈努力,学校办学合作单位从金融企业扩大到司法部门、农林企业。合作项目重点是开展开放教育学历招生,开发短期培训项目,校企合作稳步、有序开展。

(2)2003年―2005年校企合作迅速发展阶段。2003年,顺义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开放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入。2004年学校在认真总结基础上,出台了《北京广播电视大学顺义分校关于加强校企合作办学的实施意见》,并聘请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北京现代、顺鑫牵手果汁公司、顺义区总工会等单位领导成立“校企合作发展委员会”,为学校发展献计献策。几年里学校先后与北京汇源集团、华颂会计师事务所、北京顺丰速运有限公司、三高科技农业试验示范区、北郎中集团等十几家单位合作办学。学校与企业的合作关系越来越密切,合作的范围越来越广。除进行学历教育招生和开展岗位培训外,学校与企业及时进行专业设置研讨,超前开设适合区域发展需要的新专业。拓展合作办学项目,在企业中建立实习实践基地,学生进企业实习实践,学和做有机结合;教师下厂完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管理制度,教和用有效对接。把企业优秀人力资源引进学校,成为学校外聘教授,开展教师座谈和学生讲座, 开展学生职业生涯教育和就业服务,择优推荐学生就业。学校还依托首都职工素质教育工程,与企业共同搭建职工素质教育平台,广泛了职工素质教育培训。

(3)2006年―2008年校企紧密结合提升阶段。2006年以来,顺义被确定为北京市东部发展带重点建设的新城。面对新城建设、现代制造业基地、空港物流枢纽、航空会展、承办2008年奥运会等重大项目和历史机遇,区委、区政府明确提出全区各部门要切实发挥职能拿出有力举措服务大项目、服务大企业。电大分校如何进一步开展教育服务,迎接新任务新挑战?在深入研究、广泛调查,创新思维基础上,学校创出了“校企合作、定单培养”校企紧密合作办学新路子,与北京汇源集团、北京燕京啤酒集团签订协议成功合作办学。紧密型校企合作办学,是与企业需求“零距离”直接接轨,实行订单式教学,为企业定向培训人才。

3 通过“校企合作” 办学打造出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电大

3.1 校企合作助推学校快速发展,办学规模持续攀升

校企合作使顺义电大融入了社会、对接了企业,校企合作也锤炼了电大、发展了电大,助推学校办学规模迅速扩大。从1999年至2008年秋,顺义电大开放教育招生数量持续攀升,累计招生9746人,招生总数位列北京电大各分校首位。2006-2009年连续四年招生数量全市第一位。由于招生工作成绩突出,2005-2008年连续4年被评为北京电大招生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中央电大评为全国招生工作先进集体。学校坚持发挥开放教育优势,立足社会需求,校企结合办学,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成为重要的招生工作先进经验,在2009年中央电大招生工作会上做典型经验交流。

3.2 校企结合促进学校广泛调研,对接发展开设新专业

电大教育是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密切的教育形式,校企合作促进学校重视社会发展需求,不断研究区域产业结构和人才结构。加强教育需求调研,学校每年都要深入到区内50多家重点企事业单位、劳动及人事部门,了解当前一手信息,掌握今后发展动态。优化专业设置,根据社会和企业需求调整专业结构,优化课程设置。所设置专业尽可能保持与我区企业和劳动力流向相一致,与当前职业发展趋势相适应,人才培养结构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3.3 校企结合促进学校进一步创新办学,开拓紧密型合作办学新模式

紧抓办学机遇,创立“四位一体”汇源班。2006年,学校在对汇源果汁集团调研中得知,面对竞争激烈的果汁市场,过去酒香不怕巷子深的营销理念早已过时,汇源集团越来越需要建设一支职业化和专业化的营销团队。汇源领导高度重视营销团队的组建和培训,正在选拔招聘人员。学校掌握信息后,立即邀请汇源高层会谈提出校企合作办学意向,同时双方共同成立项目组,研究项目实施的可行性和合作方案。经反复协商,凭借优质的电大办学品牌和突出技能培养的“四位一体”实施方案,汇源集团、顺义电大于2006年5月成功签订校企合作协议。

“四位一体”紧密型校企合作的创新点:“招生即招工”,学校和企业共同面试,合格后电大注册入学,并与汇源签订就业合同,学生一进电大门,就成汇源人; 教“学”即教“工”,教学计划执行中央电大开放教育专业计划同时,开设汇源企业文化及生产、管理、营销技巧理论学习;学习即实践,在理论知识学习(工商管理,营销方向)基础上,围绕岗位需要,突出实习实践,培养实际技能;毕业即就业,学生经过培训,思想进步、文化合格、技能过硬,上岗就业。

创新形式,开办燕京啤酒集团“学分银行”。2008年,顺义电大分校在北京燕京啤酒集团启动 “学分银行”校企联合办学项目,开设市场营销专业。“学分银行”是一种新的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突破了传统的专业限制和学习时段限制,采取累积学分,零存整取的方式获得学历。学分银行项目有三个明显特点:学员全部来源于燕京一线产业工人;专业选择、课程设置、教材选择均由企业自主选择和决定;各种证书如职工素质教育证书、岗位资格证书、各种国家认可的证书等可替代课程学分。

在实施过程中,达到了企业与学校全方位合作,学校主动服务企业,企业积极参与教育,其中燕京企业文化、燕京企业管理、市场调研与预测、营销渠道管理等8项课程均由燕京企业领导和知名企业专家来授课。其中燕京企业文化这门课由燕京企业总经理亲自讲授,校企优势互补,共同育人。

3.4 校企结合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质量进一步提高

我校深化五突出教学模式改革,突出教学中心地位,规范教学管理。校企结合办学解决了学校生产实习教学所需的场地、设备、工具、指导教师不足等问题,我校大胆突破传统电大的教育模式,尝试“我的课程能力点”教学,要求任课教师遵循了以能力为导向,以知识为基础,突出实践教学,强化技能培养。学校与顺丰物流、顺义西单商场、燕京啤(下转第33页)(上接第21页)酒集团、大龙物业公司等企业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企业为教师下厂实践、学员实习提供了丰富的实践资源,保证了实践教学的实施。

为培养“双师型”教师,学校每年组织教师参加企业实践,掌握最新的专业知识,了解企业的发展信息,更新课堂教学内容,加强教学实践环节的业务能力,学校先后有34名教师深入到燕京啤酒有限公司、明鉴会计师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教学实践,撰写调研报告。参加企业实践的干部教师把实践经验运用于开放教育教学中,如李海英的《物流实践基地――电大学员应用能力提高的摇篮》等,学校先后有15项创新课题获顺义区教育中心奖励。学校邀请校企合作的企业负责人参加新生开学典礼,如燕京啤酒集团、顺鑫牵手的领导,企业领导对学生在电大学习提出要求、寄予厚望,聘请物流企业经理进课堂,真正把学生在顺义电大的学习结果纳入企业用人评价范围,使校企合作步入新的篇章。

3.5 校企结合搭建平台,短期培训、学生就业形势喜人

在学历招生持续保持增长势头的同时,学校依托企业努力开拓职工岗位培训和其他短期培训项目,非学历教育也在激烈的竞争中显示出有优势,2006年至2008年期间,开展各类培训7000多人次。例如对西单商场800名职工进行营业员资格证书培训,全部获取上岗资格证书;开展银行计算机模块培训,培训顺义农行员工260人;开展实用文体写作项目培训,培训牵手果汁50名员工等等。

就业是民生之本。自2003年以来,学校开始把未就业电大毕业生作为就业的对象择优向社会推荐。学校一方面将“招生办”改为“招生就业办”,不仅承担各类学历生、短期培训招生任务,还负责就业安置工作;另一方面激发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教学过程管理,有计划地开展职业能力训练。学校每年都要召开毕业生用人单位座谈会,了解毕业生在单位的表现,听取用人单位的建议,促进学校的教学工作。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顺义电大依托开放教育优势,校企结合推进了学校发展,提升了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质量,在中央电大、北京电大和区教育主管部门组织的各类评比检查中表现突出,2006年至2009年上半年,共计获得429项奖励,其中集体奖项50项,教师获奖207项,学生获奖172项。2008年上海电大、天津电大等五省电大来学校参观交流。中央电大时讯、北京电大时讯、中国教育报、顺义电视台、新华网等媒体对学校进行了相关报道。展望未来,顺义电大将继续发挥校企结合优势,开拓创新,总结经验,打造品牌,为电大教育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