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学范例6篇

电化学

电化学范文1

一、电化教学在化学课改教学中的作用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电化教学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态为动态,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

“课堂引入”是少激发学生兴趣的开门锁。做为一名有经验的化学教师,可以联系日常生活、国防、工业、农业等各种素材引出一节课的内容。如:课堂引入可从下四幅图片的多媒体视频引入:

画外音:2004年4月16日,美丽的山城城市重庆;天源化工厂突然发生惊天大爆炸,一股极其可怕的黄绿色烟雾从现场冲天而起,直冲向百米高空;花儿遇它褪色,鸟兽遇之死亡,十五万市民紧急大转移,有9人当场死亡;我们的英勇的消防队员从天而降,现场应急措施:

(1)迅速向逆风方向,高处转移市民

(2)用纯碱液、水打湿的毛巾捂住口、鼻

(3)向现场空中喷洒纯碱液,向有泄漏物地面上洒石灰

(4)用浓氨水检查管道是否还有泄漏处

它是什么?夺去了这么多人的生命;迫使这么多市民离开家园?它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氯气。

如上的课堂引入,不仅少激起学生兴趣,而且还在图片画外音中渗入氯气物理性质:黄绿色、密度比空气大,有毒;化学性质:与水、碱液反应、漂白性等,也同时培养学生保护环境、安全生产的意识。

电化教学综合了图像、图形、动画、声音、文本,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

2.加强直观教学,丰富感性认识,突破重点、难点

人们认识事物的过程遵循从感性到理性、从具体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认识规律,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也是一样。但化学学科对理性要求比较高,因此长期以来学生普遍认为化学难学,对化学产生了一种畏惧心理。如果我们能利用电化教学,采用化小为大、化微观为宏观、化虚为实、化远为近、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等方法来表现教学内容,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帮助学生突破学习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顺利完成认知目标的实现。

3.利用多媒体辅助化学实验,增强实验效果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说明化学中的一些现象、变化,当然必须充分通过课堂化学试验来说明。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动态、高效、大容量的现代化的教学媒体,传递的信息具有生动、直观、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容易再现等特点。可以形象、逼真的表示宏观世界的化学现象和微观世界的原子、分子等物质的内部变化和发展过程,能艺术的表现化学世界的奥秘,从而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学生理解化学知识。

4.利用多媒体技术,有助于个别化学习,拓宽学生的视野

由于学生各自的兴趣、爱好不同,能力不同,掌握知识程度不同,思维方式不同,造成在掌握和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上存在着差异。电化教学的运用,可以较好地实现个别化学习。学生可以通过化学课件,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的掌握情况,选择相关的分支进行学习,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自由性。

5.丰富化学课改教学内容,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多媒体具有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的特点,不仅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知识内容,而且能够调动学生的各种感觉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化抽象为形象,化繁为简,使学生学得快,记得牢,加快教学进度。特别是对一些在普通条件下无法实现的化学实验,用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微观粒子,可以通过课件模拟出来,将一些抽象的理论、复杂的变化过程和运动形式,以内容生动、图像逼真、声音动听的教学信息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和认识。

二、电化教学在应用中应注意的几个方面

1.不能用化学电化教学取代化学实验

化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许多概念和原理都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教学中不能盲目用多媒体等手段去替代化学实验。在用电化教学的同时要加强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化学课件只能辅助化学实验,弥补实验的不足。

2.要提高教师的理论素质和技术素质

教师必须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树立现代教育技术的观念,学会教学设计的基本技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使电化教学在现代教育理论的指导下,为素质教育服务,为提高教学质量服务。教师还必须熟练掌握现代教学手段的操作方法,多媒体课件制作的一般方法,这样才能在课堂上很好地驾驭教学课件,灵活运用课件,从而优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正确运用电化教学,需要注意与传统媒体有机结合

电化教学的作用应根据教学的需要,为教学服务。多媒体并非用得越多越好,它是创设学习的情境,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和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认知工具,而不是教师向学生灌输所使用的手段和方法。由此可见,在化学教学过程中,电化教学不能代替教师的传授,仍然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同时突出电化教学的优势功能。

电化学范文2

一、 原电池的分析

在进行分析之时,必须明确下列观点:

1 每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都可设计成原电池;同理,每一个原电池都对应一个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

2 任何氧化剂均可制成氧化剂电极,任何还原剂均可制成还原剂电极:将固体物质溥在惰性电极材料上,或将惰性电极材料浸没在含有参与电极反应的离子的溶液中,或将气体通到惰性电极材料上可分别形成固体电极、离子(或液体)电极、气体电极。参与反应的金属本身可做直接用作电极。

3 原电池是一种将氧化还原反应中的氧化过程和还原过程分开在两个电极上同时进行的装置。氧化还原反应中的电子通过外电路转移,内电流通过电解质溶液的离子迁移连通电池的两个电极。

一个原电池的各种关系可用上页所示的图示进行描述,这也是分析原电池的思维原型。

如图,只要分析了一个电池反应中物质化合价的变化关系,按上图所示流程就可得出该电池的电极极性,书写电极方程式、判断电流方向、电子流向以及电解质溶液中的离子迁移方向等。在书写电极反应式时,可将其当做离子方程式进行配平。式中的“n”由化合价总变化数确定,正负极电极反应中得失电子不一定要求相等,但一个式子中电荷必须守恒,若不能守恒,则用H+、OH-找平电荷,用H2O找平H和O,同时考虑电解质溶液中的某些离子可能也会参加电极反应,这时也一并加入到电极反应式中。

例1 用镁片、铝片、NaOH溶液、导线和盐桥(装有琼脂-KNO3的U型管)构成一个原电池。以下有关该原电池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 在外电路中,电子由镁电极流向铝电极

② 由于Mg比Al活泼,所以Mg为负极,铝为正极。

③ 实验过程中取出盐桥,由于不能形成闭合回路,原电池不能继续工作

④ 电池的负极反应式为Al―3e-+ 4OH―=AlO-2+2H2O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解析:该原电池对应的电池反应为2Al+2NaOH+6H2O2NaAlO2+3H2+4H2O,分析该反应还原剂为Al,失电子,该电极是电子流出极,就是电流流入极,为电池的负极。氧化剂为H2O,得电子,Mg与水形成液体电极应为电池的正极;在该电池中,虽然Mg比Al更活泼,但Mg不能和NaOH溶液反应,在反应中没有失去电子,因而不是负极。①②错。而③④正确,本题答案D。通过分析电池反应不会产生Mg为负极的错误,避免了机械记忆产生的思维迁移错位。

另外,书写原电池的电极反应式是学生感觉最为困难的,特别是燃料电池的电极反应式。采用电池反应分析之后,学生只要能将氧化还原反应拆写成两个半反应,就知道如何书写电极反应式。看下面的例子:

例2 一种燃料电池中发生的化学反应为:在酸性溶液中甲醇与氧作用生成水和二氧化碳。该电池负极发生的反应是 。

解析:电池负极应是还原剂电极:

(还原剂)C-2H3OH-[4-(-2)]e-=(氧化产物)CO+42

酸性环境中用“H+”找平电荷,在式子的右边加“6H+”,“H、O”守恒,在式子左边加“H2O”

即得CH3OH - 6e-+ H2OCO2+6H+,C正确。

二、 电解池的分析

电解池分析的关键在于:

1 明确粒子放电的本质就粒子与电极之间发生电子转移。当有多个粒子可以在同一电极放电时,存在放电的先后顺序――氧化性、还原性愈强的粒子愈先放电。

2 电源的作用是将不易失电子的粒子强行夺取其电子,再通过电源本身转移到不易得电子的粒子中,从而使不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得以进行,使不易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更易进行。在电解池中电源的作用可用“电子泵”形象描述。(如下图)

电化学范文3

原电池是把电能转化为化学能的一种装置,也是化学与能源相联系的很关键的内容,这些知识不但能让学生大开眼界,而且还能为环境、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教学内涵,所以笔者认为这部分知识是应该以全新的教学理念进行这部分知识的学习。笔者的思路是这样的,从一个水果电池引入电池的内容,这样能激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可以达到教学创设情境的需要。在上课过程中,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让课堂成为学生自主设计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环境。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能源与化学能之间的关系;能设计简单的原电池;能分析电池反应。

2.过程与方法:用直观形象的教具来表现电池的工作原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能够感觉到能源危机,能认识到自己的行为对环境的作用。

三、教学流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用水果电池引课(橙子电池)。

好奇,有一种想自己来试一试的想法,有同学主动上来感受水果电池产生的电流。

用水果电池能引起学生对本节课的好奇心,同时也让学生有一种对平常事物感兴趣的情绪,为本节课的顺利进行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

分析水果电池的工作原理。

1、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材料。

2、有水果汁起到电解质作用,作为一部分导线使用。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

聆听,想,对水果电池有自己的想法,有同学提出,为什么要同时满足这四个条件,只有其中的一个或两个不行吗?还有的同学提出果汁起到导线的作用是不是太不实在了,我们并没有看到导线在哪儿,只看到一个水果而已;另外还有一部分学生根本就不相信是水果产生了电流,以为是教师做了什么手脚。

用水果电池引入电流后,自然就会让学生产生好奇心,这里学生能通过自己的眼睛看到的联想到知识层面上,这是一个质的突破,也为学生的能力提高打下了基础。

用铜锌稀硫酸原电池展开对学生的释疑过程。

1、分析锌与硫酸反应的过程与原理。

2、分析铜与锌用导线连起来所发生的化学变化。

自己动手做铜锌稀硫酸原电池的装置,并观察所看到的现象。

这里采用分组的形式:

每个小组有六名学生,组里两名学生将铜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将锌放到稀硫酸中并观察现象;两名学生做把铜与锌连到一起并用电流表测电流,观察现象。

此时,学生产生了很多的疑问。有的学生提出,为什么铜与锌连到一起就会在铜和锌上同时看到气泡;有的学生问到为什么单独锌在稀硫酸中反应要比与铜连在一起反应慢;还有的同学提问题:电流从哪来,又到哪去?还有的组把稀硫酸中自己加入了水,观察到电流强度减弱,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浓度影响电流。进而提出问题:影响电流的因素是什么?

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能使学生对原电池的装置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自己产生自己的想法,学生有很多想法是教师课前没有想到的,但都做了详细的解释,这里也让教师有了一个全新的感觉:自己想要教出高水平的学生,就得有足够的知识作为自己在学生面前释放自己的资本。

释疑后,对原电池的产生和发展做一个全面的介绍。

聆听,表现出极强的求知情绪。

达到了教学的效果。

出几道判断是否是原电池的习题让学生做教师活动。

动手做题。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提出疑问:原电池的电子从哪里来?

分组讨论(还是刚才小组)。

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稀硫酸提供的;有的学生说是金属材料提供的,有的说是空气给的。

设计意图。

分析电子的来源:是锌提供了电子。

学生提出疑问,电子不能从溶液中走,而是要通过导线,导线在溶液中并没有连在一起,怎样形成了闭合回路呢?

学生对电子的来源做不同的猜测,能让学生有一种探究的精神。

释疑:溶液中自由移动的离子起到了导线的作用。

马上有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平常的溶液并没有电呵?

通过学生的自己的疑问,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释疑:溶液在没有外加电压的时候,离子做杂乱无章的运动,一旦有外加电压,离子就做定向运动。

马上学生就问:电压从哪儿来,并没有外加电源。

学生的思路跟得很紧,说明本节课是有效果的。

释疑:锌产生电子时,电子带负电,使得锌的电势降低,而此时铜表面没有变化,铜的电势高,这自然就形成了电势差,就是我们说的电压。

马上就有学生说:电子从低电势流向高电势,所以就有了电流的产生。

提出问题:原电池是什么装置?

学生讨论得出自己的结论。有的学生说是产生电流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金属变成电子的装置;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反应中的电子体现出来的装置;还有的学生说是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学生自己得出来的要比教师讲出来的好得多。

提出问题:是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学生讨论。有的学生得出来的结论是肯定的,有的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否定的。

在师生共同的努力下,完成了原电池的定义,这是一个不小的收获。

释疑:不是所有的化学反应都能涉及到原电池,那么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什么样的化学反应可以涉及到原电池?

讨论,思考,得出结论。

结论是:有电子转移的化学反应,即是氧化还原反应可以设计成原电池。

学生产生疑问,为下一步教学打下基础。

提出问题:用化学反应:Cu+AgNO3=Ag+Cu(NO3)2设计一个原电池。

学生自得设计,分组进行,(刚才的小组),学生设计得还可以,有个别同学对于选择电解质还有疑问,教师做了及时的指导。最后,各组都很好的完成了设计和组装的任务。气氛活跃。

学生自己能把问题解决了,达到了探究的效果,并有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过程。

让学生分析形成原电池的条件。

学生自己总结:

1、两个能导电活泼性不同的金属或金属和非金属作为电极材料;

2、电解质溶液提供自由移动的离子;

3、形成闭合回路;

4、能自发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学生自己得出的结论是他们受用的,能内化为他们自己的东西。

总结:学习了原电池,同学们能从自己的学习中得出自己想要的东西,今天的作业就是根据自己的实际设计一个切实可行的原电池,同时请同学们查找相关资源,了解我国的能源分布和利用情况,下节课我们进行交流。

记录作业,整理笔记。

学生自己设计,能达到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能力,并能自己自主探究和学习,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的能动性。

给学生留下了课后探究的任务,能把课堂的知识进一步升华。通过自己查找资料,能加深对能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认识,达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电化学范文4

【关键词】 电化教学 数学 电教手段的应用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教师要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辅助教学,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计算机发展到今天,多媒体技术应用于教学已成为现实。教育手段现代化的有效性,是教师探索课堂教育方法、手段的方向。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有效地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激发联想,激励探索,为一堂课的成功铺下基石。

一、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体现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

高中解析几何是综合运用代数和几何知识的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特点之一是数和形的紧密结合,基于此,应有效地设计出"数、形动态"演示特点,赋予它特有的魅力,使我们可以随时看到各种情形下的数量变化或不变,图形的动或静,把"数"和"形"的潜在关系动态地显示出来。比如线段的定比分点概念的教学,要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到定比分点的概念的成因,有效地确定线段的唯一分点P的位置,和引入λ值的意义,即在直线、线段上唯一分点P使得有向线段的比值λ与实数对形成了一一对应的关系,进而理解定比分点的实质是通过线段的比"代数化"来确定P点的位置。

二、电教手段的应用有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教师为此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即便如此,学生往往仍是启而不发,感触不深,容易疲劳从而导致厌学的负面心态。在教学中运用多媒体,可以创设出动态情境,以鲜明的色彩和活动的画面把活动过程全面展现出来,那么既可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化抽象为具体,又可促进思维导向由模糊变清晰。使学生通过直观的形象来理解数学中的概念和运算过程。

例如:《函数y=Asin(ωx+φ)的图象》这一课,重点是函数y=A sin(ωx+φ)的图象以及参数A,ω,φ对函数图象变化的影响,难点是y=Asin(ωx+φ)的图象与正弦曲线的关系,在教学中需要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逐步总结图象变换的规律。

利用多媒体课件形象的给出了函数y=sinx到y=3sinx 、y=sinx到y=sin2x及y=sin2x到y=sin(2x+1)的变化过程,总结出y=sinx到y=Asinx、y=sinx到y=sinωx及y=sinωx到y=sin(ωx+φ)的伸缩或平移变换的变化过程。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达到传统教学手段无法达到的效果。

三、利用电教手段有利于解决平面立体图形与真实立体图形在视觉上的差异

计算机绘图多功能的优越性,从多方位、多角度、多侧面描绘立体图形,解决平面立体图形与真实立体图形在视觉上的差异。比如,在纸上画一个立方体,它的某些面就必须呈平行四边形,才给人一种"体"的感觉,而实际上立方体的各个面均为正方形。为了不使学生把直观感觉当作概念,我们设计了一些旋转变形动作。在讲球的体积公式时,应用祖暅原理,找到了一个与半球体积相等的几何体,即与半球等高的圆柱中间挖去一个圆锥,证明的关键是推导出二者在等高处的平行截面面积相等。从图上看,这两个截面分别为椭圆和椭圆环,而实际形状应为圆和圆环。为了更形象地说明问题,我们将这两个截面设计为从原位置水平移动出来,再水平旋转90度使其成为竖直放置,这样两个截面就恢复了实际形状。同时我们又让环形截面中的小圆逐渐缩小至一点,使圆环变成与另一截面大小一样的圆,通过二者色彩的互换闪烁,使学生形象直观地感觉到是两个面积相等的截面,然后通过理论证明它们的面积相等。这样,从直观到理论两方面的配合,加深了学生的理解,使得这个难点顺利解决。

四、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安排课堂教学结构,有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学生获得知识,一是从被动接受中获得,二是从主动学习中获得。我们应提倡让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主动地获取知识。这就要求教师注意研究学生的学习规律,改变重视"教"而忽略"学"的现状,适当的应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可以对学生加强学习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从不知到知,从知之较少到知之较多,并在学会数学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的方法。

电化学范文5

关键词:电化教学;历史教学;探究

21世纪是信息化时代,以计算机和互联网为代表的当代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改变着人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同时也为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电化教学,对推动课堂教学的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必将呈现出传统教学手段无法比拟的优势。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科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的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都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创设教学情境,变动为静,变抽象为具体,可以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使教师原本枯燥的讲解、干巴的概念活起来,生动而迅速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从而引发学习兴趣,诱发强烈的学习动机,促使学生主动学习。

例如,在教学《红军长征》一课时,先播放民歌《十送红军》,接着又用DVD播放电视连续剧《长征》中的一些精彩片段。学生在音乐声和观看电视画面中感受到了长征这段历史。这样的导入方式,可以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本课历史史实的浓厚兴趣。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电化教学手段,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二、引导探究,突破教学的重、难点

问题探究是探究式学习的核心要素。利用电教手段,巧妙设置问题,能很快击中学生的兴奋中心,点燃学生求知的火焰,使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如在历史教学中,在学习《战略大决战》一节时,学生对战略反攻目标和主攻方向及三大战役的进程往往因地理知识所限,难以理解。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制作几幅动态地图,通过流动的箭头把敌我双方的攻防路线及战略态势进行演示,再配上有关三大战役的影视录像片的有关资料,学生在一幅幅鲜明生动的图像刺激下,注意力集中,精力旺盛,不但较清楚地了解了战争进程,而且理解了我军作战方针和意图,更掀起了学习历史知识的热情,沉浸在愉悦的学习氛围中。

综上所述,教学实践证明,充分利用电教手段,引导学生进行问题探究,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学习相结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也更能顺利实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标。

三、激发学生情感,营造情感化的课堂教学

情感教育也是课堂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应该充分利用各种电教手段激发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为了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研究教材内容,抓住时机,在最能吸引学生的“关键处”,精心设计一两框投影片或其他内容,作为激发学生情感的“激发器”。

如在讲“禁烟运动”时,首先用投影打出林则徐像,让学生感受到民族英雄林则徐的高大形象。然后介绍林则徐及其事迹,当鸦片大量输入中国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时,林则徐挺身而出力主禁烟。他的上书使道光帝深受震动,道光帝任命他为钦差大臣到广东禁烟。林则徐到广东后,严禁贩卖和吸食鸦片,命令外国商人必须交出鸦片,写下保证书。1839年6月,林则徐领导了虎门销烟,表现了中国人民抵抗外国侵略的英勇精神,接着再把林则徐的名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和禁烟誓言“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誓与此事相始终,断无中止之理”再现在屏幕上,并投影出虎门销烟的图片。

这样的情感渲染,使一个英雄形象活现在学生面前,更会激起学生的爱国之情。巧用电教手段,充分挖掘教材中刺激学生心理的情感源泉,才能真正打动学生的心,收到“以情感人”的教育效果。又如,在学习有关抗日战争的历史时,精心挑选了部分电影片段和图片来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先播放电影《南京大屠杀》部分片段:日本兵进入南京城后不停地烧杀抢掠,见人就杀,不分男女老幼,甚至将小孩抛起来练刺刀。枪杀、水淹、活埋……日本人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残暴杀害中国人民,人数达30万人以上。

接着又用投影打出几张反映南京大屠杀的图片。这些内容形象生动地表现出日本发动战争,在中国犯下的滔天罪行,同时也使学生看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消灭日寇的爱国精神。利用这些具体、形象生动的资料,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为了维护世界和平,避免战争和悲剧重演,我们要时刻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在祖国遭受外国侵略时,我们要保卫祖国。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好现有电化教学手段辅助教学,不仅能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培养学习能力,还能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激发他们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四、直观形象,活动引导,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一直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目标。过去传统的教学手段践行时有一定的约束和阻碍,而多媒体电教手段的运用则能更好地达到提高学习能力的目的。再加之教师的循循善诱和适时点拨,便为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培养搭建了极佳的平台,在这样轻松愉悦的环境下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然会步步提升。

如,在学习《中外的交往与冲突》一课时,先用幻灯片展示郑和画像和一套郑和下西洋的纪念邮票;再让学生欣赏南亚、非洲的音乐;创设了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情境。在这样的历史氛围中,不失时机地抛出几个问题,诸如“郑和为什么要下西洋?”“假如你是郑和的随行者,请你介绍沿途的风光、趣事及航行中的忧与乐。”等问题。这样,学生的好奇心、探究心便会激发出来,主动参与教学活动,进行讨论和交流,获得学习历史的兴趣,历史课堂气氛就会大大活跃起来。

综上所述,充分利用好现有电化教学手段,不仅可以突破时空限制,增强直观感染力,还可以使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电化学范文6

案例背景:本单元知识内容在必修1中,讲到了很多的关于电能的生活实例但还没有形成具体的知识概念。教材利用活动与探究铜锌原电池的装置,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出两极的反应方程式,通过上面知识的构建总结出原电池的原理,提出原电池的概念。

学情分析:学习者为高一学生。学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能积极主动地学习,同时已具备一定的化学思维基础和基础实验技能,但对实验现象及结果的分析和处理能力还有一定的欠缺,需要教师不失时机的引导。此外,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于直接感性的事物接触能较快的接受,而对于较抽象的概念则存在理解模糊或概念不清晰的问题。对于《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主要知识点中,构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涉及到较多需要想象的抽象思维概念,学生理解起来较为费力。因此,采用实验结合课件模拟的教学形式有利于学生更快更深刻地理解相关概念。

另外,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掌握氧化还原反应的概念及化学反应中存在能量的变化和转化,是学习本节重要的知识基础。

设计与思路:

1、基本流程:

2、教学过程:

首先根据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及火电能量转化示意图分析火力发电体系中存在的缺陷,创设情景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奇妙趣味的硬币电池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其次在新课中指导学生按照发给学案内容完成书上的实验内容,并记录现象,做完实验交流结果,引出原电池的概念,让学生亲身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且抓住反常的实验现象――铜片上产生气泡,及时提问,气泡的成分可能是什么?如何产生?并借助于多媒体动画演示分析,帮助学生突破重难点。后追加提问,究竟满足什么条件才能构成原电池呢?设置分组的探究性实验,注意指导学生如实认真记录实验现象,巧妙的利用对比实验寻找答案。学生通过动手实验,根据实验现象,汇报、总结、归纳并内化抽象得出规律。让学生体验分工协作和共同分享实验的结果,从而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最后设计两类习题加强知识巩固:一类是巩固知识的习题。另一类是原电池知识的应用习题。

总之本节课力图以问题为导向,以实验为基础,以探究为方法,以微机为手段,不断创设情景。让学生自主建构知识。通过化学史的引入和实验模拟,让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在探究中学会科学研究方法,提高实验能力、学习能力,从而真正改变学习方式。

案例设计:表1

板书设计:

一、原电池: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负极:(较活泼金属)

正极:(不活泼金属或非金属导体)

二、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锌片--Zn2+(Zn-2e-=Zn2+发生氧化反应)

失去电子

经外电路流入 阴离子

阳离子得到电子

铜片--析出H2(2H++2e-=H2发生还原反应)

电池总反应:Zn+2H+=Zn2++H2(氧化还原反应)

电子方向:由负极经导线到正极

电流方向:由正极到负极

三、形成原电池的一般条件

自我评价和反思:

本节课学生有强烈的参与意识,有浓厚的学习兴趣,特别是引课的环节学生都跃跃欲试,给整节课奠定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在实验探究原电池理论时,学生在自主探究铜锌原电池实验中,通过观察和分析实验现象,再结合Flash形象地理解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又进行了分组试验探究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较好的掌握了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同时也培养了各种能力。通过硬币实验的探究又呼应了课前提出的问题,同时进一步运用原理,再通过生活实例巩固原理。这样层层递进的设计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实验探究是学习新课程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在本节课上得到了很好的运用。

上一篇高效训练方法

下一篇国庆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