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化教育研究范例6篇

电化教育研究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1

 [摘要] 教育电子商务化是一种教育消费活动,是一种基于网络的特殊商务运营模式。需要在低成本运营的可能性评估、网络教育学习信誉化制度的建立、短期标准与长期的质量保证体系建立、教育机构与企业的互补联合等方面进行有效的构建和尝试。

[关键词] 教育电子商务化信誉化现代教育运作准备

教育电子商务化是一种教育消费活动,它的运行模式,除了包含传统的电子商务所涉及的信息流、物流以及资金流等环节外,更是一种具有自己特色的商务运行模式,它提供的是一种基于学习者心志的特殊服务。在运行模式上不同于传统教育模式和常规电子商务模式,是一个需要建立短期标准和长期规划的综合性教育商务化模式。

教育电子商务化是建立在具有一定成熟度的网络之上的,它已摒除了网络发展初期的浮躁化,开始向健康、高效益、规范化方向发展。教育电子商务化需要在技术、理论、管理等方面与网络上的普通电子商务靠拢。教育电子商务化的商业运作需要在以下四个方面进行准备。

一、教育电子商务化的低成本运营的可能性评估

教育电子商务的成本问题是需要优先考虑的根本问题。教育电子商务化的成本审核应该包括投资成本审核、中期的应用开发成本审核、版权成本审核和全程的维护服务成本审核的认定。教育的电子商务的发展要求它依托的应该是在教学质量、教学管理、电子教育产品制作等都具有一定经验的高等学校。

对于学习者方面涉及到的客户成本也应该在成本审核之列。同普通电子商务相似,这是一种完全依赖网络的服务,这些费用虽然不列入商务化的运营成本,但最大限度的减少用户开支,也是教育电子商务化被学习者接受并得以发展的必然选择。其中,高校已有的技术、硬件和拥有的人才、人文环境、信誉、社会地位等软环境,将会大大减少投入增加产出,增加相对竞争力。

二、网络教育学习信誉化制度的建立:学习者个人学习信誉与电子商务教育资格审查机制的结合

学习者、电子商务化教育提供机构双层次的信誉问题是需要一定制度保障的。电子商务化教育提供机构需要部级的审核,并走向国际化。而学习者作为行为个体在电子商务教育中的收益需要以认证的形式得到证明。

在权威部门认证管理上,有必要设立严格的资格审查机制,严格把握控制非正规办学单位的申请,注意思想传播的健康化,不给歪理邪说等邪恶、极端言行渗入到教育系统的机会。在交易信息的传输过程中,为参与交易的个人、企业或国家提供可靠的标识。

除了在国家的高度上承认其办学资格,还需要在国际合作上下功夫,也就是说要认识到网络的无国界性,教育电子商务提供的教育服务和教育产品面向的是网络。这就要求教育电子商务交易的虚拟性和实名性并重,也就是说要使用有效的电子签名技术及其立法为教育电子商务安全运行提供有力保障,而电子商务立法还有待时日研究,那么可以考虑暂时性的设立教育电子商务的实名化规则。

三、短期标准与长期的质量保证体系相结合的制度保障:技术支持与监管双管齐下

规矩的设定和遵守应该在教育电子商业化的初期建立起就纳入日程。网络经济初期出现的泡沫经济至今还让人心存余悸。在建设初期可以做出短期标准,也就是说不允许有标准缺失的情况存在。之后在发展中逐步完善和成熟。这种质量标准应该包括教育电子商品质量评估标准、价格水平制定办法、网络交货质量验证体系、相关整体服务水平标准、监管机制的建立等。

这些质量评估标准的来源渠道主要通过广泛听取专家意见;使用者即学习者的需求;参照各级别比赛的成功教育案例及评比标准;调查正在使用中的远程教育系统;专业从业人员的发现的问题和经验总结等。

在评估原则上,强调和注重持续性的对教育的电子商务资格做出鉴定和质量评估。除在开办教育电子商务化资格时进行评定外,还要定时对教育电子商务化机构进行评估,以使教育电子商务化在教学产品制作、售后服务、社会信誉、产品质量等方面保持质量,及时吸收普通教育的先进思路和做法,争取与普通教育同步。这种评估应该包含三种:地区性评估团体、部级评估团体、民间临时性评估团体、专业性评估团体。

四、教育电子商务化需要教育机构与企业的互补联合

从教育电子商务化的面向对象来看,包括面向继续教育、成人教育和残疾人教育(特殊教育),又可以适当融入到义务教育当中去,可以起到平衡师资,提高偏远山区教学质量,解决部分地区师资短缺的问题;同时,教育的电子商务化,还有利于吸引企业界的投资和进行企业的业务培训等;还可以进行休闲教育和社区教育。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2

1 小学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体系的建构

因媒介制度、教育制度不同,各个国家媒介素养教育着眼点也不尽相同。小学生的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媒介把关人、媒介类型及特征、信息制造技术、电视语言等。媒介素养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帮助受众学会建设性地使用媒介资源完善自我,在儿童发展的敏感阶段,主要是培养认识各种媒体,鉴别各媒体的优缺点,学会合理地管理自身的媒介使用情况。参照国外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实践,本人认为:目前我国小学阶段媒介素养教育内容可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媒介意识、媒介知识和媒介能力。

2 小学儿童媒介素养教育内容与现行课程体系融合的方案的建构

2.1 媒介素养教育与现行课程体系的融合。国家新课程标准中的小学的语文、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中已经包含有媒介素养的成分。我们可以在此基础上拓展相关的媒介素养教育。

2.1.1 语文:扩展阅读范围,提高媒介文本解读能力。当代社会,信息传播的方式日益多样化,学生需要掌握各种媒介文本的符号语言、编辑规则和流程,才能积极地、批判地、创造性地解读并运用媒介,可以说语文媒介素养是一种以积极、批判而又创造性的态度进行媒介识读和交流的能力。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向学生传授基本的媒介知识,能区分不同媒介的类型及形态,了解媒所熟悉的媒介的编辑规则、主要版式和特征。各种媒介文本如图表、图片、电子作品、录像片断等应成为课堂讨论、分析研究的对象,学生通过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师生互动等方式再现教学内容,在活动过程中提高自身的听、说、读、写能力;同学之间相互协作,通过编写报纸杂志等来表达信息、思想和学习成果,提高媒体表达能力。

2.1.2 信息技术:提高信息素养,学会鉴别和评价信息。小学的信息技术课程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习者的信息素养,依托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知识,通过专题活动、探究性学习等多种形式的学习,逐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小学阶段,学生主要学习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及常用的微软办公软件简单应用,文稿的演示,因特网初步使用,以及简单多媒体软件的使用。在课堂上掌握多媒体的简单制作技术,然后在老师的指导下,通过多种途径获取信息,并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评价、筛选、重组,最后根据各媒介的编辑规则制作多媒体课件、电视节目、网页等以此来实现思想、观点的可视化过程,在提高技术素养的同时又提高信息素养。

2.1.3 英语:培养文化鉴别能力,客观对待外来的文化。语言不仅是一种交流工具,也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文化现象,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传播和延续的工具。教师要帮助学生通过接触、欣赏、分析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文学、绘画等作品了解异国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使学生利用媒介素材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掌握外语,提高英语语言能力。通过中外文化对比,体会中外文化的异同,提高对异国文化的欣赏能力、分析能力和鉴别能力,通过语言分析提高媒介素养,加深对中国文化的理解,客观地对待语言中的文化内涵,取其精华为我所用。

2.1.4 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生活:渗透媒介伦理教育,培养健全的伦理道德观念。小学阶段的《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这两门新课程包括社会常识教育、品德教育、历史教育、法规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品德教育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关联,所以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教学切入点,关注学生的兴趣与爱好,结合多种感性活动包括游戏、扮演、小组合作、各种竞赛等,力图在真实的教学环境中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历史鉴别能力,提升其是非认知能力;教授学生健康的生活知识和伦理道德观念,指导学生形成健康的生活价值观和健全的道德人格,使儿童们在与老师、同伴、教育环境等等的相互作用中建构自己的德育教育和媒介伦理教育。

2.1.5 艺术:培养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提高人文素。小学阶段的艺术课程是音乐、美术、舞蹈、书法等多种艺术学科的整合。艺术是文化的抽象表现形式,以其特有的内涵特征陶冶人的精神情操,提高人的道德修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运用歌、舞、图片、游戏相结合的综合手段,让学生感知不同艺术门类的主要表现手段和艺术形式特征,通过对艺术作品情绪、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艺术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尊重艺术,理解艺术的多元文化,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好奇心和求知欲对艺术进行个性化探究,然后运用各种媒介结合艺术的表现形式创作艺术作品,体验艺术创作的过程,发展综合艺术能力。

2.2 课程实施建议。学校教育只是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重要途径之一;家庭是儿童社会化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儿童媒介素养教育的基础;社会媒介教育机构和团体是媒介教育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之一。由于政治体制、社会文化特质、经济条件、教育条件等的差异,世界各国(地区)媒介素养教育的开展模式也有所不同,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一是网络型,表现为由下而上的自发性运动。二是纵向型,表现为由上而下的纵向指引发展,如阿根廷等国家由教育部牵头进行,向中小学进行推广,逐渐发展成遍及全国的教育项目。三是放射型,如菲律宾、日本、智利等国家主要由一、两个机构去推动,随后逐渐在中小学中推广开来。我们拥有强大的媒体资源和庞大的受众群体,媒体对大众的影响与日剧增,所以我国大陆地区的媒介素养教育由可以由政府的教育部牵头以纵向型模式进行,成立或委托某些机构负责领导全国媒介素养教育的试点和推广,在政策上引导媒介素养意识的提升,在人力、财力上扶持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加大宣传力度,详细向家长阐述媒介素养教育的必要性,提供指导孩子利用媒介的方法和建议,引导和规范儿童媒介接触习惯,帮助他们批判思考媒介,理性选择信息,确立批判意识。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3

[关键词]舒新城;电化教育思想;贡献

在中国近代电化教育发展史上,舒新城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重要学者,他不仅积极倡导电化教育之发展,而且提出不少卓有见识的电化教育思想。虽然他并非“专治电化教育”的研究者,但其电化教育思想不仅在当时对电化教育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在现在看来依然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一舒新城生平及主要教育活动

舒新城(1893-1960),初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号遁庵,又号畅吾庐,湖南省溆浦县人。中国近代著名教育学家、出版家和辞书编纂家。

舒新城的求学生涯时断时续,出入中西、新旧学校。早年舒新城在私塾读书,接受中国传统教育。后一度失学,在商店做学徒。此后,时学时辍。1908年舒新城考入溆浦县立高等小学,开始接受新式学校教育,1911年6月因宣传革命,被开除。之后一度在友人开办的学馆教体操和算学。武昌起义前后,舒新城曾在县城“自治研究所”短暂学习。第二年初到一所小学任教。1912年舒新城考入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单级教员养成所。次年春,又到长沙的游学预备学校学英文,并于1913年8月,考入湖南高等师范英语部。求学期间,舒新城曾投书陈独秀,计划在《新青年》杂志开办专栏,以提倡社会服务和改良社会,并与同学陶菊隐等创办杂志《湖南民族》。1917年舒新城从湖南高师毕业,正式到兑泽中学任音乐和英文教员。从舒新城的求学经历来看,既曾在私塾接受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又曾在新式学校接受西方科学文明教育;其求学经历波折不断,却又始终坚持不辍。从其求学经历我们可以看出舒新城对知识孜孜以求的精神。而或许正是这种精神,成就了舒新城以后在多个领域的丰硕成就。

1917年湖南高师与毕业后,舒新城先后执教兑泽中学、长沙福湘女学、长沙省立一中、湖南第一师范学校、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东南大学附中、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等学校,担任英语、音乐、教育学、心理学、中学教学法、现代教育方法等课程教学。在此期间,舒新城受大学读书期间伦理学教师杨昌济和教学法教师徐特立影响,1918年开始教育研究活动。大量购买中文教育书籍,借阅英文原版书籍,并由此萌生从事教育著述之志。1921年任职上海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主任时,舒新城借鉴西方“道尔顿制”,在学校实行选科制和能力分组制实验,并于1922年发表《中国学制问题》等论文,之后编辑出版有关“道尔顿制”的图书多部,在全国名噪一时。同年,舒新城被全国教育联合会指定为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中学课程委员会七名委员之一,并于此后在上海、浙江、江苏、湖南等地做关于道尔顿制和教学法的演讲。1925年6月,任教于成都高等师范学校的舒新城,因学生风潮被迫离开成都,结束专职教师生涯,开始了专门的研究著述生活。舒新城的教书生涯虽是短暂,却非常绚丽多姿。关于这点从其任教地域之广、任教科目之多,被选为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中学课程委员会之一就可以反映出来。而正是这早期的教书经历,使舒新城和教育结下了不解情缘。

1928年应中华书局总经理陆费逵之聘,主持续编大型工具书《辞海》,自此开始其在中华书局的工作生涯,并直到去世。这中间,除抗日战争期间生病、拒绝到伪政府任职而中断数年,舒新城其余时间都和出版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而在任职中华书局之前,舒新城就曾于1926年秋和余家菊等合编《中国教育辞典》,并于1927年完稿。舒新城在中华书局的任职主要有编辑所所长、图书馆馆长两个职务。作为编辑所所长,他主持编订了中国大型工具书《辞海》以及《辞海》合订本,并编辑出版了一大批教科书、学生课外读物、百科丛书、世界文学名著、国防丛书等,还出版《新中华》等一批期刊。作为图书馆馆长,从1930年至1949年的二十年问,舒新城为中华书局图书馆搜集大量珍贵资料,将图书馆藏书由五、六万册增至五寸‘五万余册,使其成为了“国内外出版社中最大的图书馆,其藏书资料之多,其所藏近现代报刊史料之丰,我国省级图书馆能超过者也没几家。”

值得注意的是,抗日战争胜利后,舒新城有感中国经济、政治、文化之落后,民众文盲人数之众,在主持中华书局工作之外,开始致力于电化教育的推广。1945年11月17日舒新城在之江大学作题为《以耳代目的速成建国法一利用无线电广播推进民众教育以增强国力》的演讲报告,该文于1947年元旦确:大公报发表,引起当时广播界的注意,有十余电台联合广播全文三日。同自1945年11月起,舒新城主持购置了外国的科学教育影片200余部,并初步自行摄制了一些教学影片。1946年他又积极参与了上海市教育局、青树基金团和中国建设服务社的电化教育t作。11月借到美国新闻处、英国新闻处、加拿大使馆等之有声及无声影片万尺,在吴兴县放映一周,观众达四万余人。1947年1月,舒新城主持复刊《中华教育界》杂志,并在该刊多次开辟电化教育专刊,传播电化教育精神。同年3月,舒新城参加由中国电影照相器材供应公司主办的“第一次电化教育座谈会”,进一步强调发展电化教育,并应邀主持制作有声教育电影和幻灯片,在中华书局设立教育电影室。此外,舒新城还在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教系讲授电教课程。1948年,舒新城将自己发表的电化教育系列文章,编集为《电化教育讲话》一书正式出版,成为当时影响最大的电化教育专著。1948年之后,舒新城还在中国教育学会电影与播音教育研究委员会与孙明经一起担任会议召集人。建国后,舒新城除在中华书局工作外,还曾担任上海市业余广播学校校长。舒新城虽然称自己“并非专治电化教育”的,但其人生的后期却和中国早期电化教育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

舒新城的一生是丰富多彩的一生,电是硕果累累的一生,在学制改革方面、在公民素质培养方面、教育史学发展方面、职业教育方面、电化教育方面,他都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也正是由于舒新城开阔的学术视野,始终洋溢着的对教育事业发展的热情,对中华民族振兴的激情,使其电化教育思想富有了更丰富的内涵。

二 舒新城电化教育思想概略

舒新城并非“专治电化教育”的学者,或许称其为“电化教育研究业余爱好者”更合适。而正是这“业余爱好者”的身份使其电化教育思想有了更多的新意。舒新城电化教育思想集中反映在其《电化教育讲话》一书中。该书内容主要包括:电化教育的实际问题、电影放映、电影教学、教育电   

影制片问题、教育电影的教育观、教育电影的艺术观、摄影常识、摄制技术、电化教育与中国建设等。解析舒新城的电化教育思想,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从建国的高度认识电化教育之重要性和必要性

经历抗日战争,舒新城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和世界的差距。要缩短这种差距,必须有赖教育。而在“产业落后以及文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中国,要使教育能很快地普及全国,要使全国人民在短期内能接受现代生活知识与技术以建设中国,则绝对不能再采用古老的方法专用文字去作教育工具,必得另采用一种最快最方便方法,这就是现在的电影与播音教育。”舒新城认为,以往政府虽然注意到电化教育,“但由于只把它当作社会或民众教育方法之

种,而不把它当作建国的主要方法,所以十年过去了,成绩不多。我现在提出这个老办法则是从建国的立场去考察,其比重远在旧日观点之上。”

将电化教育拔高到建国的高度,视为建国的“主要方法”,这是舒新城同当时人多数人认识不同之处。之所以将电化教育提高到建国的高度,原因还在于舒新城对中国“愚、病、贫、私”社会现实的深刻认识。在舒新城看来,中国“根本的大病更是在于贫。因为无知识而愚、不健康而弱,缺公德而私,都是无力受教育,无力讲卫生,无法顾公德而然,都是贫困所致。”“要医贫的毛病自然只有增加生产之一法。”而要增加生产就要学习西方走工业化道路,就需要有千千万万懂技术的生产者投入其中。依靠旧的教学方式,不知何时方有成就。正是基于这种原因,舒新城极力倡导发展电化教育。舒新城称:“就我个人浅薄的经验看来,广播与电影之用为教育工具,其效力比任何教育工具为大是可以断言的。”

当然,除上述原因外,还在于经过抗日战争,舒新城认识到中国和世界差距之大,而要奋起直追则要倡导“电气化”。他谈到:“在欧美,教育影片已有代替课本之势,关于民众教育利用影片者尤多;此次世界大战,美国利用影片训练新兵之成效较任何直接训练方法为迅速而正确。去年夏以后有机会与乡村接触,更觉得要专用现在教育上传统方法去教育乡下民众,简直是乘骡车赶飞机,只有愈赶愈远,而世界潮流绝不容我们躺在骡车上安闲自在,我们必得急起直追,而在教育上直追最快的工具是电影与广播。所以我主张用教育电影及广播推行民众教育。”舒新城丰富的人生阅历,开阔的学术视野,使得他能够站在国际化的高度来把握时展的脉搏。而正是基于对国内外社会现状的充分认识,促使舒新城从建国的高度认识电化教育之作用。

2 正确定位电化教育,明确电化教育与教育之关系

对于何为“电化教育”,舒新城曾对其进行界定:“我们称为电化教育的,是利用各种‘感觉辅助教具’(senseaids)以达成基本教育的设施。”对于各种“感觉辅助教具”,舒新城进一步解释说:我们所要提出的内容在视觉方面包括电影、幻灯;……听觉方面包括播音机与留声机。同时我们更以为凡有助于视觉的工具如图画、书报,有助于听觉的工具如乐器等等在基本教育中都不可忽视。虽然舒新城对电化教育的界定较为宽泛,但大多时候他还是以电影(包括幻灯)、广播(包括电视)为电化教育主要内容。而其概念界定中的“利用各种‘感觉辅助教具’以达成基本教育”则诠释了“感觉辅助教具”和“基本教育”之关系,即:“感觉辅助教具”是工具、手段,而“基本教育”则是目的、服务对象。

舒新城曾多次强调“电影与广播不过是教育上的工具”。作为实现教育目的的工具,电化教育虽然是“现代教育上的一种必要的方法”,但它并不是唯一的,而是众多教育方法中的一种,“它们有超过其他工具的效能,但在学校教育中绝不能完全代替书本、仪器、标本、图表等等,在社会教育中绝不能完全代替图书馆、科学馆、体育馆等。”此外,舒新城还强调:“我们从事电化教育的人,固然要重视电影与广播的效用,尤其要重视它们在中国教育上现阶段的效用,但也决不可轻视其他工具的效用。”

在肯定电影教学,因其信息含量大,呈现方式直观、形象、生动,可重复性强,因而有着传统教学方式不具备的优势的同时,舒新城也指出电影教学的弊端,即“电影是活动的,动时虽有若干放映机可以使其静止以令学生明白观察各种活动中之一点,但因遮光设备的关系,其在银幕上所表现的影像光度较弱,给予学生的印象也较弱,而且手续上也不很便利”等。因而,他指出:“电影教学在教学上有其长处,也有其短处,只在教师如何善为利用,万不可视为万能,尤不可轻视其他教学工具。”“用电影作教学工具时,还需要其他教学上的工具如课本、图表、仪器之类。……电影不能替代课本、图表、仪器等,更不能替代教师。只是优良的教学工具,由教师善为利用,给学生以活的知识与技能。”

作为教育的工具和手段,电化教育应当以正确的教育观为指导。舒新城强调:“倘若在教育上无一定的观点为选择设置影片材料的标准,很有流于反教育之可能。……所以我们以为摄制教育影片最重要的问题是教育观点。教育观点决定了,一切取材有标准、制作有目的,影片的制作的难题可算解决了大部分;再有适当的艺术排列与制作技巧以辅之,则制成的教育影片必为‘教育的’,至少亦不是‘反教育’的。”反过来,媒体技术的发展也要求教育观要做适当的调整。舒新城称:“工业革命而后,班级制盛行,教育家的思想对于教育的内容和方法为之大变;电化教育盛行后,教育家的思想能不变吗?”结合电化教育“最经济、最广泛、最便利”的特点,舒新城推知了教育观转变的三个方向,即:(1)教育必须成为全体人类尤其一般民众改善生活的工具,受教育是任何人的权利,也是实际上能办得到的事。(2)教师与学生的分野必得打破,教与学的界限也必得消灭。(3)教与学的时间,同时在缩短与延长。电化教育的便利使得儿童和青年不必用整个悠长的时间在学校里过日子:同时也使终身教育成为可能。(4)电化教育的效力无孔不入,人类的意识,可以相互沟通;人类的隔膜,可以逐渐消除;大同世界,可以因电化教育之发展而完成。试观当今世界教育发展,我们不难发现,舒新城在半个多世纪前的预言已经充分体现在我们的生活中。

3 电化教育要和社会需求、教育对象的需求紧密联系

舒新城将电化教育视为建国的主要方法,其原因就在于他认识到了电化教育满足社会发展需求的功能。因而,强调电化教育密切联系社会发展需要是舒新城电化教育思想中的本有之意。除此之外,作为曾经的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方法课程的教师,舒新城非常重视教育对象的需求。在舒新城看来,电化教育施教内容、表达方式、施教时间唯有符合教育对象需求方能取得最大效果。以广播教育为例,舒新城指出:“要广播有人欢喜听,至少要能满足收听的人的需要。也就是和大众生活及思想感情行为要有最直接关系的材料方能吸得住他们的耳朵。”以当时的社会背景为例,“此时人民最需要者是生活安定和收入增加。倘若教育当局能抓住这个    

中心,搜集材料,而用一般民众所能听得懂的话广播出去,大家没有不愿意听的。”得到民众的信仰了,方可再进一步利用广播从事娱乐的改良、家庭的改革、识字教育的推进、时事的报告与解说、政令的推行等教育活动。在具体谈到广播材料的选取时,舒新城强调,广播的材料极多,必得经过一番整理,更要衡量此时此地的环境是否适合,是否有用。并提醒此方面专家,“在研究时注意中国此时此地的需要,一切大众化,更一切生活化,无论在国民健康方面或农业的种植和防灾方面,工业的制造与减轻成本方面,商业的运输交换方面,都能供给我们以与此时此地所急需而极易实行的中国的材料。”

除教育内容的选择要符合民众需要外,舒新城特意强调教育内容的表达能让民众听懂同样重要。他以自己家的女工为例,称家人常在一起谈论“物价高涨”,而这词语却让女工很困惑,女工不知其何意。因为女工只知道“啥啥事都涨价”,而不知“物价高涨”。针对教育对象的接受水平、接受能力,使用最适合教育对象的语言,是舒新城在自己的论著中经常强调的内容。他总结说:“总括一句话,广播人所说的话必定是大众听得懂而且爱听的,广播的材料必定是大众生活上所必需,听了能照着实行,实行后能增加大众收入,增进大众的健康,也就是能增加国家的富力和国家的地位。”

舒新城还强调教学的时间要和教学对象的活动相配合。以民众为例,通常民众时间足冬季较闲,其他季较忙:白天较忙,晚上较空;不同季节需要知识不同。因而,“广播的时间与材料要依地方及季节之需要而随时规定,随时更动。”

4 结合中国社会实际,培养电化教育的“专才”和“通才”

在谈到“电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时,舒新城强调,电化教育的推行,先决问题在经费和人才。就人才问题而言,舒新城提出,理想的电化教育人才应当懂得教育以外,还要懂得电;懂得电以外还要懂得教育。具体而言,电化教育人才分为三类:一是技术人才,即电影幻灯放映员、放映机修理员、收音机装修人员和摄制影片灯片之摄影、冲印人员以及电台装置及修理之工程师等。二是艺术人才,如绘画卡通画之画家,编制导演剧本的戏剧家以及音乐歌唱家等。三是计划及事物管理人才,他们对于教育必须有精深的研究,正确的认识,同时对电影与播音之艺术与技术亦有相当的了解。前两者是专才,而后者则是通才。

作为设计的“通才”,除对电化教育各方面的事物要有事物管理人的一般知识外,同时更要对于教育和艺术及技术三项有深切的理解和理想,方能把理想付诸实施。作为事物管理“通才”,应当具备企业管理所应有的知识和才能,如科学管理方法、人事应付能力等;同时他还得明白电化教育中各个问题与问题问之联系性和独立性,而且要有明彻的教育意识。倘若他的知识太偏于企业方面,便将成为纯粹的企业家而以营利为日的,同然失去教育的本义;倘若太偏于教育,则工作的效率又将无形减去。

而理想的技术人才和艺术人才并非仅有专项技能技能即可,同样是需要具备“技术、艺术、教育”三项能力。就技术人才而言,在中国乡村设施与经济情况之下,不能养活许多专门技术人员,因而一般对技术人员之需求都是“万能主义”,也即:在电影方面要能兼做放映、修理、制片的工作,在广播方面要能兼做装置、修理、播音的工作。放映、装置、修理通过技能的训练即可习好,而要做好制片、播音工作则在技术外,还需要艺术、教育的才能。以制片为例,在电影上除去故事或纪事的戏剧性、连续性、暗示性以外,一张画面的构图大有好坏,倘若摄影者没有构图上的起码知识,而随便乱摄,放映出来,必使观众感觉不愉快;就教育而言,教育电影的内容是以教育为主体,每一个动作都含有教育的意义或效果,摄影者对于教育,需要适当的理解自不待言,在制字幕与接片时更须应用。作为艺术人才,除了制作上要要求美感外,表达内容要符合教育目的,表达形式要适合传播对象,而要做好这些则需要技术、教育知识的配合。舒新城强调,“要用广播去传播国民的生活上基本知识和生产技能,绝不是什么人都能干得了的,也不是专家所能干得了的,必定要先了解百姓的生活实情,通常对于各科-食物所用的语言,而且要向他们学习他们的语言。”因此,广播的人,“第一要懂得大众的思想和语言,说得出他们的话;第二要能从他们的思想和语言中,归纳出体系;三要向他们说话要亲切而有趣。”

在人才培养方式上,舒新城提出了“用工作训练人才”的口号。他认为人才的养成必有赖于实际的工作。要推行电化教育于基本教育中,必须使从事此项教育的人有使用感觉辅助教具的机会,而从实际工作中获得经验,以发展其才能。

三 舒新城电化教育思想的历史与现实意义

舒新城在《我和教育》一书中曾经谈到:“我以为人的思想之所以如此如彼,除了他的思想能力是根据他的天禀而外,其余都是为时代的轮子所转移;所以~个人的思想,精密讲来,都是反映时代的镜子。舒新城的电化教育思想无例外地也是“反映时代的镜子”。“经过抗日战争国民政府教育部对电化教育的大力宣传和推广,战后电化教育活动有所增多,进入深入发展阶段。”在这“深入发展阶段”,舒新城的加入无疑丰富了这一阶段电化教育研究的成果,并推动了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的发展。

舒新城对电化教育地位之强调,是建立在对中国社会“愚、病、贫、私”、“文盲占百分之八十以上”的现实状况的深入了解基础上、建立在对世界正乘“飞机”飞速发展的国际形势的清晰洞察基础上。对国内、国际发展形势的深刻认识,促使他从建国的高度积极倡导电化教育,以期利用电化教育这种“效力比任何教育工具为大”的工具快速提高民生质量,促进国家政治、经济之发展。姑且不论其将电化教育拔高到建国高度是否合适,但是从对社会的发展趋势的认识出发规划教育发展却是教育者当始终秉持的。

教育技术学是以“技术”为核心,还是以“教育”为核心,犹如不停摆动的钟摆,让教育技术学从业者不时迷惑。舒新城称自己“不是专治电化教育”的,这种“业余”身份使他可以跳出摆动的轨道从另一个视角来看“技术”和“教育”之关系。他对两者关系的阐述,在当时确实起到了“遏制技术万能倾向,努力维持早期电化教育的教育定位和走向”的作用,即便在今天,他的闸述依然值得借鉴。

“中国电化教育发生于社会形态变更、民族危机四起的20世纪初。……这种动荡的社会环境使得电化教育天生就带有救国救民的时代使命”。虽然舒新城极力反对“教育救国”论,认为其有些主观夸大教育功能,但是他却强调:“教育是离不开人生的,教育是社会生活的一种;真正的教育,须与现实的人生相呼应,与当前的社会相吻合:不如此,便是假教育、无用的教育。”“与人生相呼应”、“与当前的社会相吻合”正是舒新城电化教育思想的核心思想。无论是其对电化教育地位的认识、对电化教育与“教育”关系的诠释、对电化教育要适应社会和个体发展需求的强调、对电化教育人才培养的建议,都贯穿了“与人生相呼应”、“与当前的社会相吻合”的思想。两者看似简单,然而人们在实际丁作中却往往将其忽视、将其遗忘,导致教育偏离正途。舒新城的“不如此,便是假教育、无用的教育”当作为我们每位教育者悬挂于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时时警醒自己。

参考文献

[1]王震,王荔芳.舒新城对我国图书馆事业的贡献[j].图书馆,1996,(6):28-31.

[2][3][5][7][8]f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舒新城电化教育讲话[m]上海:中华书局,1948:148,168-169,2,156,序3-4,42-43,42,69-70,1-14,174,174,183,182,181,183,16-165,16,8-12,180,164.

[4][6][27]吕达,刘立德舒新城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97,910,751.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4

【关键词】文化建设;企业文化;教学案例;企业5S管理

高校电子类实验室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是实施素质教育,融合企业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高校实验室是校企合作联合培养的重要基地。学生有大量的课程和时间需在实验室中学习和完成的,因此,如何在实践教学中让学生既要掌握专业技术知识和技术能力,又要将实践教学与企业文化有机结合起来,如何缩小学校教育与企业需求“零距离”、如何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是我们研究的重要内容。

1.问题的引出

我校电工电子实验室隶属于学校直属的电子信息技术实验实训基地,主要承担电工电子类实验、实训等专业基础的实践课程教学任务,此外实验室还积极为学生提供了科技创新、电子科技竞赛等校内外科技活动的指导和活动环境场所。

尽管实验室有严格的管理制度,但是在日常的、大量的实践教学活动中,我们发现学生上课无故迟到;为了完成实验、实训教学任务,学生经常乱抄乱放实验材料,而不是按照原来的位置摆放;学生自己的实验台面工具、材料等随意摆放,没有整洁、调理的实验环境;学生在实验室里随便吃喝,纸屑、废物等随意丢弃地面;下课后尽管老师要求整理实验台面和搞好室内卫生,但一些学生仍是置若罔闻,我行我素,下课就走……

由此可见,学生在基础能力、自我约束和综合素质等几个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问题,这就需要高校必须高度重视人才培养的质量。

2.在电子类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文化教育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美国专家学者在对近80家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一著名论断。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也曾说“未来的企业,经验将被学习的能力所代替”。因此,我们的教师率先走出校园走进企业亲临感受成功企业的企业文化,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在实践教学期间,学生要变换角色,由学生转变成员工,就如同在工厂、企业实习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工位,都有不同的工位号,都有一套工具和调测仪表。教师就是师傅,就是质量检查员,主要起辅助指导、质量监控作用。

企业文化的内涵不仅仅体现在实验室的硬件环境建设中,更突出表现在素质培养中。为此,我们在电工电子的课程设置、课程内容、课程考核等方面充分融入素质教育和素质训练,使学生在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学会怎样做人、怎样做事、怎样协作,以提升道德品质和提高道德素质。以下两个教学案例让学生充分了解和感觉角色的变化。

教学案例一:智能机器猫的制作

* 背景与问题

电子工艺实习课程是以学生亲自动手焊接制作一个有趣的小电子产品(数字万用表或智能机器猫)为载体,让学生了解和掌握电子产品的生产制作工艺过程和流程。每位学生都会领到一套电子产品的零散件(元器件和印制电路板),但是,每个人做出的产品效果确有很大差别,例如有的学生能把智能机器猫做成符合声光电控制要求的能走能叫能发光的玩具,而有的学生完成的作品是哑巴猫,有的是不能行走,有的什么控制功能都没有,还有的猫连续叫唤不能停止……,总之是“病猫”、“残猫”或“死猫”。

* 方案和实施过程描述

焊接制作智能机器猫的操作过程和要领指导老师都讲了,并且还每人提供一本制作的指导书,接下来的任务就是学生自己亲自动手表演了。你看,有的学生很认真地在看指导书,有的心急马上开始焊接了,有的在与其他同学互相切磋,然而有的再用万用表精心测量每个电子元器件。时间过去一个小时后,全班都开始动手做了,都是从焊接电路板开始的。再过一个小时,有的学生焊接完电路板开始焊接各零部件与电路板之间的连线,进行整机电路的焊接和调整了。时间过得飞快,伴随着学生们紧张的忙碌,四五个小时过去了,大部分学生开始通电检验活力活现的成品----能走能叫能发光的玩具猫了。学生们都期盼自己的劳动所得是最完美的最好的,结果是什么样子呢?有的学生万分高兴做成功了,有的学生异常懊悔猫残疾了,有的学生非常失望猫死了,有的学生不甘示弱再认真检查电路。

* 效果评价与解读

为什么同样的电子元器件和零部件,每个人做出的成果会有千差万别呢?最关键应该掌握两点:

1)工作态度:做事要认真要严谨。有的学生急于完成,焊接电子元器件时根本就没有区别各种电阻值的大小、三极管不同的型号,以至于电路板上的电子元器件焊错了多处。

解读:在实验室里焊错了可以进行修改返工,而在企业的生产车间就会造成大批废品!造成大量元器件的浪费和人力的浪费!端正你的工作态度,否则一事无成。

2)操作技能:手工焊接是最基本和必要的操作技能。焊接电路板中,有的学生出现焊点缺陷,造成电路工作状态不对。

解读:小小的一个焊点,在整机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就像一颗小小的螺丝钉一样重要。不能轻视和小看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各种事故、各种失败的原因往往都是因为一个小小的零件、焊点、螺钉。为此,要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技能,时刻以我是企业员工的身份投入工作。

* 学生实习后的感受

电工电子实践课程非常受学生的欢迎和喜爱。学生感受深刻,受益匪浅。如参加过电子工艺实习的学生在实习报告中写道:“当我捧着自己动手做的万用表,用它测量以及把它短路时,听者它发出的声音,有一种说不出的成就感。在整个实习中我学习了很多东西,使我眼界打开,感受颇深。简单的焊接使我了解到人生学习的真谛,课程虽然结束了,但学习还没有结束,我知道作为信息时代的大学生,作为国家重点培养的应用型人才,仅会操作鼠标是不够的,基本的动手能力是一切工作和创造的基础和必备条件。”

教学案例二、电工接线接力赛

* 背景与问题

企业的工作岗位设置很多,缺一不可。每一项产品的设计生产都离不开产品设计、采购、生产车间、质量检验、财务审核、销售等各个工作岗位和各个环节,企业间各岗位的相互配合、相互支持与帮助,才能使企业具有核心竞争力。因此,企业用人除了具备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外,人员的素质也很重要,特别是要具有团队意识和团队精神。而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家里总有父母爷爷姥姥呵护,不仅骄横跋扈、缺乏自信,在相互帮助、团队合作方面也会因为个性和环境不同而引发问题。在学校的培养教育中,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就不能纸上谈兵,不能空喊口号;那么如何在课堂上引导学生互帮互学团结向上,就要通过设计一些内容让学生表现出来。

* 方案和实施过程描述

我们在电工技术实训课上,完成的一项内容就是电工常用接线练习,每个学生在掌握各种接线要领的情况下反复练习,最后达到接线要求。作为该项内容的考核,一改以前的考核方式,不是由每个人在相同的时间内根据完成接线的质量打分,而是把全班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内每个学生完成后交给下一个学生这种接力比赛的形式在相同的时间内,分小组按照完成接线的质量和数量评定打分,小组内成员得分是一样的。接力比赛本身就是团队配合、互相帮助的活动形式。学生们积极性很高,你争我赶,每一个人都很认真很紧张的投入接线中,每一个组都不甘示弱。

* 效果评价

四个组先后都上交了集体的接线作品,等待指导老师的评判。评判采用公开化的方式,将每组做的最好的和最差的演示给学生们,让学生知道什么样的接线结果最符合规范要求。

大家反映这样的效果非常好,把单调的、枯燥的接线练习变成竞争性项目,不仅考察每个人在其中的表现,更反映了集体团结协作的精神。

* 启示

通过该项目的训练,使学生深刻认识和体会到:团体项目考察的是团队的综合实力,一个人的作用是小但大家凝聚的力量很大,然而,每一个人的表现又是团队综合的表现,往往一个人的作用又会影响团队全局。我们现在身处学校,将来会步入企业、公司,会走入工作岗位,从现在起就要培养团队合作的意识,就要树立团队思想,学会处理个人与个人之间、个人与团队之间、个人与班级之间相互关系。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地团队。

3.实验室建设与企业文化建设相结合

实践课程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室建设,营造一种真实的生产环境和氛围对于实践教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如何利用实验室或实习基地的建设,将企业文化做为软环境的建设对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综合素质,营造良好的教风和学风,创造积极向上、文明和谐、井然有序、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实训教学环境,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在实践课程的教学中,我们一直强调实习实训文化建设,也就是将企业文化的内涵引入到实习实训课程中。实习实训文化建设集中突出体现在实训室环境建设、日常行为规范、规章制度和管理制度、精神文化等方面。

1)实训室环境建设:实训室的硬件条件、环境布置、实训内容等直接影响教学质量。因此实训室建设的重要特征就是实训环境具有真实性,实训条件可重复性,实训任务或项目规范性。我们的电工电子实训室建设都模拟企业生产工位,设置有元器件挑选、焊接、调测、整机装配等生产流程,电工综合实训室建设中采用国家行业标准定制了配电实习柜、配电模拟屏、配电箱等。

2)角色转变:在实训实习期间,学生要变换角色,由学生转变成员工,就如同在工厂、企业实习一样。每个学生都有一个工位,都有不同的工位号,都有一套工具和调测仪表。教师就是师傅,就是质量检查员,主要起辅助指导、质量监控作用。

3)日常行为规范建设:学生的养成教育、教师的教育行为都是在平日的教育学中长期积累的,因此,每一节课内容、每个行为举止都必须渗透行为规范教育,使师生在生活方式、工作态度、实际行为、价值观等有鲜明的表现。

4)规章制度建设:制度是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或行动准则。实习实训制度文化是要求师生共同认可并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是学校办学经验的结晶和反映,它对规范实训教学秩序,完成人才培养目标起着保障作用。

5)精神文化建设:精神文化是一种以隐性为主的文化,是实习实训文化建设的深层结构。实习实训精神文化应与整体的校园精神文化相一致、相协调,要融于校园文化建设之中,要以校训的基本理念进行实习实训的文化建设。

6)与企业共建实验室,增加企业文化氛围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灵魂,是企业成功的重要因素。正如美国专家学者在对近80家企业的深入调查研究之后,提出了“杰出而成功的公司大都有强有力的企业文化”这一著名论断。美国管理大师杜拉克也曾说“未来的企业,经验将被学习的能力所代替”。因此,在高校中加强与行业企业的合作,共建实验室,在教学中融入企业文化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提高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校期间就感受到企业文化氛围和企业文化素养,使学生达到企业用人标准,满足企业用人需求,提高学生就业率。

4.实验室管理与企业5S管理相结合

实验室管理不仅对实验老师、管理人员有相应的规章制度,同样对学生也要进行规范化、制度化的管理。学习和借鉴企业5S管理,是行之有效的举措。

企业5S管理就是整理(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TKETSU)、素养(SHITSUKE)五个项目,因日语的罗马拼音均以”S”开头而简称5S管理。5S管理起源于日本,通过规范现场、现物,营造一目了然的工作环境,培养员工良好的工作习惯,其最终目的是提升人的品质,养成凡事认真、遵守规定、自觉维护工作环境整洁明了、文明礼貌等良好的工作习惯。

作为学生第一次上课必须宣讲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实验室的“5S管理”,与企业5S管理一样,以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为五项内容,其中整理就是及时将用完的实验材料、工具、设备等放回原处,做到不乱放,不丢弃;整顿就是上课纪律的整顿,不能迟到、早退、旷课,不能随便在实验室吃喝,不能大声喧哗等;清扫就是实验台面、地面卫生的打扫,保证台面、地面始终保持干净;清洁就是保持室内整洁,东西摆放有序;素养就是说话要文明有礼貌懂谦让,服从实验室的要求。

实施5S管理后,原来实验室乱、脏的环境有了很大改善,特别是学生养成了自觉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自觉主动清扫卫生的好习惯。不仅如此,我们还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也就是让班干部作为检查责任人监督和负责实践教学期间的实验室管理。良好的职业素养来源于好的习惯,一切应该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开始做起。这是一个无形的,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5.学生课程评价与职业素质相结合

针对学生的特点、个性、喜好、基础不同,对每位学生进行正确评价,教学中将职业素质教育的要求与考核的标准纳入考核体系中。电工电子实践课程的考核内容包括职业素质考核和技能考核两个方面,各占50%。其中职业素质考核主要考察学生的实验实训实习态度、行为规范、考勤、能力表现、团结协作等。让学生知道仅仅完成技能操作、完成课程的内容并没有达到课程的要求,而在完成实习任务的整个过程中你的态度、你的认真程度、你的言行举止,甚至对于操作工位(操作台)的整理、工具摆放等都纳入素质考核的范畴,使每位学生都能以主人翁的态度完成实践教学,并养成了较高的职业素养。

6.实习实训文化建设的研究将有待继续深入

高校实验室是知识物化的有效途径之一,深入研究实践教学、实验室环境的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工业文化在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把企业文化切实落实到实际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到企业文化之魂,把学生培养成既有专业知识专业能力,又有职业素质的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切实达到以文化建设助力学校发展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凌成树,李权.工学结合顶岗实习管理制度与考评方法探索[J].电子世界,2013(6).

[2]薛岚,杨帅.高职院校科研与教学相结合促进学生学习的实践模式研究[J].电子世界,2013(4).

[3]罗文广,胡波,曾文波,等.地方院校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校企合作培养模式研究[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3(198).

[4]石坚,严东海,柳建.高校实践课类精品课程特色建设研究与实践[J].实验教学与研究,2013(6).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5

德育,即思想品德教育。它担负着全民的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为品德教育,为经济政治的改革发展、两个文明建设、社会关系、人际关系的调整而服务,是国家民族安定团结的支柱。从理论到实际、思想到行为,从意义、目的到具体任务都反映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中国人民物质生活、精神文明、革命意识、风俗习惯的改革以及人民意志、性格、行为品德的情况,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德育是有我国社会主义特色的,德育是教育的首要任务,当然也就是电化教育的首要任务,因此德育和电化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电化教育是根据教育理论,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并与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有目的地传递和控制教育信息,充分发挥多种感官的功能,以实现教育教学最优化的教育活动。它主要是用图像和声音来传授知识、表现教育内容,它使客观事物形象化、具体化,使事物的声、形、色、光直接诉诸学生的感官,这就有助于学生深层的感知,进而上升为理性认识,在德育教育中,凭借现代教育媒体,学生如闻其声、如视其色、如观其形,如临其境,使具体事物概念化、抽象概念具体化,远古历史形象化、遥远的事物直观化,在进行德育过程中,电化教育起了重要的作用,或者说,电化教育是进行德育的一条重要途径。

总之,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媒体同传统教育媒体恰当结合。以传递教育信息的最优化教育,是激励人民思想意志,规范人们行为活动的有效方法,也就是推进德育最有效的方法。

二、电化教育的德育功效

电化教育的德育功效,包含电化教育的传播媒体与心理功能,电化教育是现代教育工具,而不是一般传播媒体。电化教育形式用于德育上,其功效有以下四个方面。

l、电化教育功能主要是形象化、表象化、象征性、理解性,印证性,只要运用恰当,就可把感性的东西逐步引向理性,具体的事物现象引向抽象的概念、规律和理论。反过来又可以把高深理论、规律、哲理逐步分析为各种概念系统、概念关系,由关系引到具体事物现象的感性象征的表象,以至于返回实际形象。这是我们在看电影、电视的时候能够体验到的,只要我们费点心思,把当前的时事、政治经济和政治课所讲的理论由虚到实返引一下,就可以做到联系实际。倒转过来,亦可以就当前时事路线政策逐步抽象概括,上升到理论而印证政策和理论的正确性,推进理论的发展。这样,就可以把政治课讲得活龙活现,使政治思想教育放出异彩。

2、德育重说理说服,重人格感化,这是千古不变的原则。德育中的行为品德教育,重示范,以德服人,言行一致,以身作则。这虽是理性作用,但是要和对象有情感联系,思想交流感到亲切,尊重,热爱,以至成为信任的对象。再和思想、信念、道义联系起来,便成崇拜的对象。对于这样的教师,青少年往往言听计从,即建立了威信。但是讲道理仍要有恰当的事实证明合情合理性,才能使负气者心悦诚服。哪来这么多事例情理呢?这就靠电影电视材料,它们选的都是典型的事例,是非利害得失道义情理具备,教师也就可以直接使用了。

3、德育问题不仅是学校的职责,也是全社会的问题。学校仅居于中间位置,不由它起,也不由它终。它的最终结果是给社会以反馈。道德本质是社会性质功能的反映,是调节社会人际关系的,学校只是社会生活的一个阶段,即主要或正规教育的阶段,它的工作范围和功能是有限度的,它的德育范围和功能也是有限度的,虽然它是德育的主要阶段和主体,可能影响一个人的终身,但不能保证终身。学校德育以后的德育又是社会的了,学校德育给予的效果,就是它教出来的学生的品德,大多数是合格的,这是学校德育给予社会的反馈:好的居多,不好的也有,好的社会欢迎,不好的给社会增加包袱。这个反馈说明:①学校德育功能有限;②学校以外存在着广大范围的德育问题;③社会怎样担负学校以外的德育问题,采用电化教育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它深入家家户户,是一种普及多数或半数人口的德育方式。

4、广义的电化教育(通过日常的影视录像制品、广播宣传达到教育目的)与学校电化教育,在德育上既有相同的目的,又是同样的形式,有相同的功能和效果,这就是电化教育“统一的功能”。这种统一的功能要把它发挥到极点,效果就会又快又好。

三、电化教育在德育中的强化效应

电化教育手段的介入,给德育教育工作打开了新的局面,它以形式生动活泼,内容丰富多彩,具有强大的感染力等优势吸引着广大的青少年学生,拨动着他们心灵的琴弦,激起其内心的情感。大量的实践表明,采用电教手段是进行德育的最佳方式。

1、电教手段为文字教材补充大量典型事例,丰富学生感性认识,引导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电教手段以丰富的教育内容,形象、新颖的艺术表现手法把学生的注意力紧紧地吸引住,消极应付现象有了很大的改观,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例如录像教材《从鸦片战争到》以真实、丰富、生动、形象的历史画面揭露了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疯狂侵略、贪婪掠夺以及本国封建统治者的腐朽卖国,使学生认识到近代中国贫穷落后,中华民族蒙受灾难的根源,从而激发他们振兴祖国的民族责任感。又如,在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传统教育过程中,组织学生观看《林则除》、《甲午风云》等历史影片,用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落后要挨打的历史教训等活生生的画面,直接刺激着学生的感官,激发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增强了他们振兴中华,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使他们真切认识到社会主义是强国之路,没有社会主义,也就没有祖国的今天。

2、电教手段可以不受时空限制,在短时间内提供大量新颖精彩的教育内容,德育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涉及各个领域,要使一项教育活动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的,确实是很困难的,电教手段可以比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许多好的录音、录像通过各学校之间的交流,大大改观了德育教育的途径和效果。例如在开展学雷锋、学十佳活动中,组织学生观看《雷锋》、《赖宁》、《成洁的报告》等电视和录像,以生动具体的先进人物事迹感染学生,激发学生,使广大学生受到深刻的教育,效果很好。电教手段在德育教学中的应用,使许多本来难以得到的教学效果得到了,而且也大大地节省了人力物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成效。

3、电教手段可以提供规范的行为形象,引导学生学习模仿,进行正面教育。德育教育过程中的示范性是不可缺少的,在对学生进行行为规范养成教育中,我们结合有关的教育内容,组织学生观看《中师生守则》、《中师生日常行为规范》、《教师的仪表与教态》等录像,由于这些录像采取了正反事例对比手法,使学生从形象上感知,懂得什么叫“注重仪表”、“礼貌待人”、怎样“遵规守纪”、“勤奋学习”以及礼貌用语在什么场合下运用等,学生看后立即明辨了是非,印象非常深刻。为了密切联系本校实际,趁热打铁,各班都陆续召开了主题班会,全校开展了灵活多样和德育知识竞赛,德育知识抢答等活动。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关心集体,热爱劳动、拾金不昧的好人好事层出不穷。

4、电教手段可以将来自学生中的不良作风进行反面教育,使思想政治工作既有针对性更有说服力。当今社会各类学校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注重知识,勤奋学习,把重心放在成才上,因此,对平时开展的一些政治活动、公益劳动不太关心,尤其是对长期开展的“五讲四美三热爱”活动产生厌烦情绪,对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缺乏足够的认识,艰苦朴素、勤俭节约的优良传统也被丢掉。其现象为:洗脸间里剩菜剩饭成堆,自来水龙头开了不关,长流不息;一些学生宿舍里.墙上挂着蜘蛛网,地上遍撒瓜子壳,床上乱七八糟,床下臭鞋一大堆,窗口常有脏水“飞流”直下;教学大楼的墙壁上经常有“脚印”、“球印”等“杰作”产生。用传统的方法说服教育很难消除这些现象。如果我们充分运用电教手段,利用摄像机抓拍了这些现象,播放给学生看,学生看后反响强烈,他们目睹自己的不良行为,无不惊讶、痛心,他们谁也不愿意上这样的屏幕,充当不光彩的角色,谁也不愿生活在这样不文明的环境中。从而正确地认识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性,思想的问题解决了,不文明的现象也就消失了。

5、电教手段可以提高德育队伍素质,加强德育队伍建设。德育队伍是一个庞大的队伍,它包括学校教育工作者、家长和社会宣传教育机构,这支队伍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德育的成败。因此,加强德育工作就必须提高德育队伍的素质,而现代教育媒体如电影、电视,录像、广播等能提供大量的教育心理学、儿童心理学、青少年犯罪心理、教育伦理学、马列主义基本原理等资料,这些为德育工作者提供了心理发展规律和德育工作规律的科学知识,很好地指导了德育工作。利用电教手段有计划地组织德育工作者学习观看德育方面的录像片,使教师们掌握德育方法和艺术,提高了德育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从而提高了德育效果。

电化教育在德育中的应用,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和行为品德教育的有力保证。如果说传统的教学手段是从“晓之以理”出发,那么电教手段还能“动之以情”,它以丰富的内容、生动的形象、和谐的音乐引起学生的兴趣,使他们从中获得轻松愉快的情感体验。对教学内容引起积极的思考,不仅给学生以真理的认识,还能够陶冶情操,给予美的享受,使科学性、思想性、教育性、趣味性融于一体。实践证明,电化教育已成为整个德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为德育教育提供了整体的方式。我们坚信,电化教育这支思想教育领域里的新花将开得更加鲜艳。

电化教育研究范文6

关键词: 教育技术学 教育信息技术 更名

2011年4月教育部颁布《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以下简称《专业目录》),并向相关部门征求对《专业目录》的调整意见。[1]新颁布的《专业目录》将现在的“教育技术学”改为“教育信息技术”,这引起了教育技术学界的广泛关注。

一、专家学者的观点

南国农先生提出,教育技术学更名很有必要,但不是把“教育技术学”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而是改为“信息化教育”。因为“教育技术学”不符合中国国情,而“信息化教育”是本土概念,是信息化时代的“电化教育”,是符合中国实际的。何克抗先生对更名提出了三个问题,一是两种专业名称的内涵有何不同?二是采用新专业名称的主要论据是什么?三是更改专业名称将有可能造成什么样的后果?何先生从这三个方面系统地论述了他对更名的反对意见。[2]包国庆教授从有利于学科发展、推进教育信息化、学科包容性、与现行教育学构成互补并列关系,以及建设一级学科等角度论证了教育技术学应更名为“信息化教育”。[3]教育技术学界的前辈、专家、学者的观点明确,论证充分,但是他们的讨论大多是从微观角度去分析的,作为“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一员,笔者从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的历史回顾、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现状、教育技术学的未来抉择三个方面阐述反对教育技术学更名的看法。

二、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发展的历史回顾

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历史是现实的一面镜子,研究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之路,必须对教育技术学发展史进行探究。教育技术学经历了视听教育到电化教育,再到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历程。

(一)视听教育阶段:电化教育的诞生

中国电化教育(视听教育)的诞生正值国难当头的20世纪30年代末40年代中期,“救亡”、“强国”成为当时有良知的全体中国人的最强音。当时在陶行知、蔡元培等教育家的引导下,孙明经、舒新城等的具体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以视听教育为工具和手段的宣传抗日救国的国民教育,视听教育成为当时宣传抗日主张的重要手段。这一时期教育技术学的研究重心是媒体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4]

(二)电化教育阶段:电化教育的发展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电化教育进入了大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电化教育由一项事业发展成为一门学科,并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正式确立了电化教育学专业。电化教育学科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完善最后走向成熟。这一时期,传播理论、教育传播学、教育传播研究方法及教学设计理论等理论引入电化教育学科,丰富电化教育的研究方法,拓宽电化教育的研究领域。但是这一时期的电化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偏向教学媒体和教育传播。

(三)教育技术学阶段:电化教育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美国AECT94定义的引入,电化教育更名为教育技术学,这个更名曾引起了混乱,但是由于教育技术学这一名称使专业领域更扩大,培养方向更具特色,国际交流更畅通;而且由于更名引发的广泛学术争论激发了研究者的学科专业意识,促进了人们对于该学科的“元理论研究”。[5]因此,这次更名还是逐渐被业界人士所接受。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内容包括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弥补了电化教育的主要研究内容偏向教学媒体和教育传播的不足,从而教育技术进入了深入发展的时期。

三、教育技术学的研究现状

教育技术学研究重心由媒体技术到教学设计,再到今天的学习科学,学习科学的研究试图揭示广义的教育环境中发生的学习的本质与条件。学习科学尤其关注两个方面的研究:其一是有关学习、认知和发展的本质、过程和实践的研究;其二是有关从这一研究中获得的对于设计与教育的洞察。显然,学习科学的研究的重点在人的学习上,它促使研究者更多地关注创新性学习工具的开发与支持在有意义的境脉中学习的学习环境的设计与创建。[6]由此可以看出,教育技术学的研究深度不断加深,研究范围不断扩大,更多地关注与人的学习。

四、教育技术学未来的抉择

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技术学得到了跨越式的发展,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此同时教育技术学的发展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专业培养目标不明确、研究内容泛化、教学质量得不到保证、学生就业低下、学科定位不明确等。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来到了一个十字路口,教育技术学该如何抉择?

“现代教育技术是当代教育的制高点”、“现代教育技术是教育改革的突破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教育,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这是实现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党和政府赋予本学科的重托。教育技术学人应该把握这个机遇,以实现教育信息化为己任,加强本学科的内涵建设和实践应用研究,力争为国家的现代化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因此,从教育技术未来的发展来看,教育技术学这个名称更符合时代的要求和本学科发展的内在逻辑。

由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可以看出:其一,教育技术学的每次重大发展都是以扩大专业的口径为基础的,而教育技术学更名为教育信息技术是对专业领域的限制,不仅不会促进专业的发展,反而会成为专业发展的桎梏。其二,教育技术学定性一直是教育而非技术,而教育信息技术给人以技术定性的感觉,这不符合教育技术学的发展规律。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征求对《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修改意见的通知.

[2]何克抗.当前我国“教育技术学”界的一场重大争议[J].现代教育技术,2011(5):24-28.

[3]《电化教育研究》杂志社发起的关于“教育技术学”更名征求意见讨论IEB/OL.http:///2128936063.

[4]朱敬,蔡建东.追寻历史走进先驱—解读我国早期电化教育专家舒新城先生[J].电化教育研究,2009(9):1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