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例6篇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1

关键词:农作物;病虫草害;防治对策;黑龙江北安

北安市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但近年来,农作物病虫草害困扰着粮豆生产全过程,遇暴发流行年份造成大面积减产。虽然近年来,北安市防治病虫草害的种类逐年增加,防治手段逐步改善,防治效果逐步提高,但仍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防治方法,化学防治落实的多,发挥农业、生物、物理技术措施较少;二是防治策略,从单一病虫草的综合防治考虑的多,而从作物的生物防治出发,统筹安排不同生长期各种病虫草综合治理体现的少;三是防治效益,过去强调增加产量最多,忽视对主要病虫草害防治指标的研究,讲究提高防治的经济、生态、社会之大效益少。因此,北安市农作物病虫草的整体防治水平有待提高。

1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组织实施

1.1 建立综防领导组织,明确责任制

农作物病虫草综合防治技术具有技术复杂、涉及面广、工作量大等特点,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一定的技术基础统一的领导和组织保证。根据北安市作物生产地域广、区型多的实际情况,落实综合防治技术的各项任务,提高综合防治水平,使农作物综防工作有组织上的保证,研究制定《农作物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方案》,并建立综防领导小组和综防技术小组,按照方案规定保证实施,做到责任分明,层层有人抓。

1.2建立基点,以点带面

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在广大农村是技术性很强的一项工作,抓好基点极为必要。为此要做到市有基点乡、乡有基点村、村有基点户,逐级设点,以点带面搞好综防技术的推广工作。试验基点侧重在作物品种抗性鉴评、病虫及天敌种类调查、必要的生物、化学试验和防治指标、施药技术研究等方面;示范基点主要做好农作物对比试验,示范区按方案落实到乡村的实际面积,发挥各基点的示范作用,使综防技术在广大农民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1]。

1.3 搞好技术培训,普及综防知识

结合“科技之冬”、“指百联十”科技大集等形式,培训乡、村、户的技术骨干,充分利用媒体及时普及综防知识,提高广大农民的综防意识,从而推动综防工作的开展。

2综合防治重点与策略

2.1防治重点

根据“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工作方针,全面考虑农作物整个生育期病虫草害防治,结合地域特点,形成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合理使用农药,积极保护利用自然天敌的防治技术体系,将病虫草造成的损失控制在经济允许水平之下,对主要危害农作物的大豆菌核病,水稻稻瘟病、恶苗病、立枯病,玉米黑穗病、大斑病,大豆食心豆,地下害虫,苗期害虫,二条叶甲、蚜虫、潜叶蝇,突发性草地螟恶性杂草重点防治。

2.2防治策略

鉴于北安市农作物苗期害虫多为点片发生,且具有明显的补偿功能,应重点抓好播种期和成株期防治。其中播种期以预防为主,通过抓好“三种”、“三推广”,对主要病虫草害进行田间防治,苗期为管防结合,以测报为依据,合理使用农药进行田间挑治;成株期要根据不同区域的明确主攻对象对病虫进行兼治,推广应用生物防治,良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作物健身栽培,配合各种措施,综合治理草害[2]。

3防治对策

3.1充分发挥农业措施预防病虫害的作用

一是选用抗病高产质优良种,选用良种是防治农作物病虫害既经济又有效的途径,也是落实综合防治措施的重要一环。二是实行人工和机械选种,防止病粒、虫体、虫瘿、草籽、菌核等随种播种,成为初侵染来源。三是种子处理,实行药剂拌种防治地下害虫和杀菌剂拌种。四是轮作,实行统种分管。实行轮作是不增加任何投资减轻病虫损失最有效的途径。五是推广农业措施,调整群体结构。大豆推广精量点播,玉米综防田提倡催芽播种,降低发病率。六是推广精细整地,恶化病虫生境。翻地、细耙地病虫害明显低于未翻地,大豆病粒率减少,虫食率降低;玉米综防田拾净茬子,耕翻整地,降低虫源基数和病菌成活率。

3.2开发利用生物制剂,强化四大作物健身栽培

以保护利用天敌,积极开发利用生物制剂,把推广增产菌、赤眼蜂作为综防重要内容,通过以菌治病,以虫治虫,强化农作物健身栽培,维持农田生态平衡[3]。

3.3综合治理草害

杂草危害是造成农作物减产的重要原因之一,综合治理草害对农作物尤为必要。着重从药剂筛选、施药时期、杂草防治指标、施药技术改进及农业措施配合等5个方面进行试验示范推广,大面积对农作物杂草的进行综合防治[4]。

4 毕玉昌,杨萍.金安区开展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社会化服务的做法与建议[J].现代农业科技,():.

陈其志.农作物病虫草害可持续控制及其发展趋势[J].湖北农业科学,():-.

张玲,戴奋奋,赵刚.江苏省主要农作事病虫草害防治现状及对策探讨[J].中国农机化,():-.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2

[关键词] 玉米 病虫害 发生 预防 措施

[中图分类号] S4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5-0065-01

一、玉米大斑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玉米在发病的过程中,主要是从根部开始遭受到危害,逐渐影响到上方,早期发病过程中的症状主要是出现一些小点澄清灰色,并且向周边散开,霉烂程度长达几十毫米,不断扩散,最终导致玉米的死亡。当温度在16摄氏度到24摄氏度内时,大斑凸脐蠕孢会特别严重。尤其在雷雨天气或者湿度较高时,这种症状会特别明显。

2.防治方法

在种植过程中,不能连续种植玉米,要选择具有抗耐病较强的杂交,总之,尽量要消除一些带有病原的土壤中的病株,在防虫阶段要做好预备工作,种植玉米时,要防止灾害的发生,采用先进的种植方法,增强玉米对于环境的抵抗能力。

二、玉米病毒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玉米在生长过程中,容易感染病菌,尤其是有一些症状玉米,主要出现的症状有:根部出现褪色并且向周边扩散,颜色不匀,其中,粗缩病的主要症状是玉米长得矮小,并且弯曲。在玉米矮花叶病发生石牙虫传播了大量的疾病,从而影响到玉米的正常生长,使玉米生长速度变缓,而且玉米本身也容易枯萎。

2.防治措施

首先,从玉米的选种方面选择抗耐病性较强的玉米,其次,在药剂的选择方面,需要采用一定有效的喷雾姜芽虫等来消灭害虫,技术方面也要加强,从而从根本上解决防虫的问题。

三、蚜虫

1.症状及发病规律

症状牙虫是一种依附在玉米上的虫类,主要靠吸收玉米的营养来使自己生存,危害是使玉米变得枯黄,甚至死亡,对玉米收成有的极大影响。 牙虫是一种结构较为复杂的种类,其特征是孤雌生殖和两性生殖两种交替繁殖,因此多以群居生活,密集在玉米生长的地方。

2.防治措施

主要还是采用一些有效的药剂来防治或者利用天敌。

四、玉米青枯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玉米青枯病是玉米末期生长阶段经常发现的一种病状,主要表现为玉米叶片青枯并且褪色,玉米杆很容易倒伏,甚至枯萎死亡,这种病状,主要是有一些菌类感染引起的,包括镰刀菌和腐霉菌,土壤一旦湿度较高,或者天气比较潮湿,都会引起这样的症状。

2.防治方法

在品种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较好的品玉米品种,并且在技术方面重视排水措施等。

五、丝黑穗病

1.症状及发病规律

此病是玉米在苗期芽鞘入侵时常见的一种系统性玉米病害,病的果穗比正常的果穗要短,在开花期没有花穗,总体上也容易枯萎。可以混入一些肥料到,土中从而使得来年温度上升时,通过厚垣孢子借幼苗来,萌发。土壤一旦过于干燥和温度较低时,都会影响到幼苗的生长速度影响幼苗的感染几率。

2.防治方法

在玉米选择的品种上,要具有一定的抗病能力,并且最大程度消除土壤中的有关病菌,减少病菌的发病率,一旦有病株要及时处理,保证幼苗的健康成长。

六、地下害虫

1.症状及发生规律

地下害虫通过使用幼苗的根经来生存,导致幼苗的死亡或者枯萎。地下害虫,一般在白天活动较为频繁,目前危害较大的为第十代幼虫他们通常以咬食幼苗为主从而引起幼苗的死亡

2.防治方法

可以随时清除杂草丛然等从病原上解决害虫的危害,并且在种植时江一定的药剂插入玉米幼苗中增强其抗病能力针对玉米常,遇见的病状进行有效的分析

七、总结

随着玉米种植的不断扩大,玉米虫灾害问题需要不断加强预防和控制,病虫害发生与防治措施上的分析也要不断改进。本文通过分析不同的玉米害虫及其症状,研究了玉米害虫在玉米种植过程中发生的规律,并且有针对性的提出了防治的方法。

参考文献

[1]高洁.特用玉米抗丝黑穗病遗传分析及其病菌致病性的遗传多样性[D].吉林农业大学,2005.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3

1 发生情况

1.1 发病程度

2005年全县玉米粗缩病发生面积4000hm2,一般田块病株率17%~45%,平均病株率28%,最重地块病株率83%,其中病株率达60%以上的地块有260hm2; 2006年该病发病面积4800hm2,平均病株率33%,病株率60%以上的地块面积约660hm2,最重的地块病株率达94%。

1.2 发生特点

发病地块具有明显的地域分布特点。全县16个乡镇都种植玉米,而玉米粗缩病发生为害较重的却只有5个乡镇。从茬口上看,95%以上的发病地块前茬作物是大蒜,其余为早收获的蔬菜茬;从地块分布看,靠近果园、树林、沟渠、村庄的地块发病重;从播种期看,发病地块播种时间集中在5月10~25日左右。普查结果显示,6月10日后播种的麦茬、大蒜茬、马铃薯茬玉米,无论哪个品种发病都很轻,病株率一般3%以下;从发病品种看,不同品种间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天泰14号、郑单958、临奥1号发病最重,农大108等其他品种则发病很p。2006年7月上旬调查,同一时期、同一区域播种的不同玉米品种发病情况,天泰14号发病率为38%,郑单958发病率为33%,临奥1号发病率24%,而农大108发病率则在5%以下。

2 发生原因

2.1 毒源积累多

玉米粗缩病菌属于寄生菌,主要寄生在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上。平邑县的主要作物是小麦,总面积达18000hm2,进而给病菌增加寄主数量,且传毒昆虫灰飞虱大多寄生在小麦或禾本科杂草上越冬。再加上平邑县近几年风调雨顺,雨水充沛,在小麦生长旺盛的同时,周边杂草也快速生长,都导致灰飞虱的大量繁殖。调查发现,2005、2006年11月上旬本县麦田灰飞虱密度分别是5头/m2和11头/m2,明显高于2002年以前3头/m2的密度。

2.2 玉米感病敏感期与灰飞虱传毒期吻合

由于大蒜上市时间比较早,在大蒜上市后可以适当播种玉米,平邑县大蒜面积约6000hm2,5月收获后开始种植玉米。5月下旬到6月上旬玉米正处于7叶前的感病敏感期,这与小麦成熟收获期相遇,也是一代灰飞虱成虫期,田间没有其他禾本科作物,灰飞虱便从麦田集中迁入玉米田取食传毒。

2.3 感病品种面积大

本县推广的天泰14号、郑单958等玉米品种产量性状好,群众认可,市场占有率高,种植面积较大。据观察测量,天泰14号和郑单958种子的千粒重一般分别在340克以上,明显大于农大108千粒重300克,幼苗长势强,叶色浓绿、健壮整齐,7叶期幼苗植株较农大108平均高3cm左右。灰飞虱在侵害农作物时,具有趋嫩、趋绿的习性,因此,在苗期,长势好的相对于长势差的玉米危害比较严重。在同时播种在同一区域的天泰14号和农大108,其发病的情况额有很大差距。

2.4 病害侵染循环复杂

发生玉米粗缩病的原因有很多,包括传毒昆虫灰飞虱的密度、带毒率和玉米幼苗期受灰飞虱等都有关系,且该病潜伏期长、无明显的病征、发生后防治困难等,使病情不能被及时发现与治疗,给农民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要提前做好预防工作,尽可能减少病害的发生几率。

3 综合防治措施

根据玉米粗缩病的发生特点,结合平邑县的实际情况,平邑县大力宣传培训,让农民明白玉米粗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推广“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运用以调整玉米播种期为主的农业防治,以种子包衣和麦田药剂防治传毒昆虫重点的化学防治,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据调查,2012年以来,玉米粗缩病发病率都在1%以下,不再构成为害。

3.1 加强监测和预报

要定期检测玉米植株,通过用其繁殖与越冬的寄主数量来估算灰飞虱的基数。依据其密度和带毒率预测病害程度,并及早制定预防方案,尽可能减少虫害为害情况。

3.2 选用抗性较强品种

为了减小粗缩病的危害,目前平邑县主要推广种植抗病性强的玉米品种。常见的有农大108、登海11、鲁单50、天泰10号等。

3.3 改进耕作制度

调整玉米播种期,让灰飞虱迁飞盛期与玉米幼苗期避开。平邑县一代灰飞虱迁入玉米田的高峰期是5月下旬至6月上旬,6月10日后播种的玉米幼苗基本可避开灰飞虱迁移扩散期,所以春茬和5月收获的大蒜茬,如果种植玉米可推迟播种,也可种植花生等非禾本科作物。蒜茬花生与玉米生育期相近,收获后不影响秋种农时,且效益比种植玉米还高。

3.4 改善玉米生长环境

灰飞虱主要的栖息地是杂草,因此要适时对玉米田间和地边的杂草,主要采用人工除草和化学除草的方式进行处理,通常选用的化学药剂有:百草枯、草甘膦。结合定苗,及时清除掉田间的带病植株,减少病源。合理施肥、浇水,并加强后期的管理,缩短感病敏感期,尽可能减少病毒传播的几率。

3.5 治理灰飞虱的越冬环境

夏病秋防,播种冬小麦前要多种子进行拌种,主要选用内吸性好、持续时间长的杀虫剂,可以有效预防灰飞虱的为害。10月中下旬越冬灰飞虱进入麦田越冬时,再喷一遍杀虫剂控制越冬虫源,压低越冬基数。

3.6 化学防治

3.6.1 种子药剂处理

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或10%氟虫腈悬浮种衣剂或600克/升吡虫啉悬浮种衣剂对玉米种包衣,可有效防治苗期灰飞虱的为害,有利于培养壮苗,提高玉米抗病力。

3.6.2 药剂防治灰飞虱

5月上旬全面防治小麦田灰飞虱,可用25%噻虫嗪水分散粒剂或50%吡蚜酮可湿性粉剂 2000倍液喷雾。玉米出苗后立即用上述药剂喷洒幼苗。

3.6.3 药剂防治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4

关键词:玉米丝黑穗病;防治

玉米丝黑穗病是玉米主产区的主要病害之一, 在我国东北地区普遍发生,其发病程度因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而表现不同,轻度发生年份其发病率在5-9左右,重度发生年份在30-40左右,生产实践当中发现发病率最高的达到64%,给农业生产带来巨大的危害。

1 症状

玉米丝黑穗病的症状在果穗和雄穗上均有症状表现,通常是在玉米出穗以后出现症状,受害的前期表现为笋状型、萎缩丛生性、黄条型、顶叶扭曲等特异症状,抽穗时期出现明显症状。病株雌穗短小,不吐花丝,除包叶外,整个果穗变成一个大的黑粉包,后期有些包叶破裂散出黑粉,即病菌的冬孢子。黑粉一般粘结成块,不易飞散,内部夹杂丝状寄主维管束组织。该病在苗期也表现出病症,其症状表现是:植株呈灰绿色、根基部扭曲、叶片僵直、整个植株发育迟缓。

2 发病规律

该病为种传和土传病害,种传是以生产用种自身携带该病原菌进行传播。土壤传播途径是病菌以散落在土壤中,混入粪肥或附于种子表面的冬孢子越冬,成为下年初侵染源,又以土壤带菌为主。该病侵染期是在种子萌动期到9片苗令期,主要种子萌动期为主。在出苗后感染次之,玉米3叶期在之前,土壤温度21℃-28℃,湿度在中度偏早时最有利于病菌侵入。4-5叶期以后的玉米受侵染少,该病也无再侵染,在苗期侵染主要是因农事操作和昆虫危害产生破裂伤口感染此病。当种子发芽时候,病菌也萌发,初期染幼苗,随植株的生长,最后破坏穗部成为黑粉。连做地、耕作粗放、覆土过后、土壤干燥都有利于侵染发病,该病在高粱芽长15㎜前侵染高粱,则引起高粱丝黑穗病。

3 防治方法

玉米丝黑穗病是一种种传和土传病害,苗期侵染期长,必须采用抗病品种为主、药剂拌种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控制其危害。

其防治方法主要有:

3.1 选择抗病品种,特别是丝黑穗病高发区在选择种植品种上更要慎重。

3.2 及时除掉病瘤或拔掉病株,收获以后清洁田间,以减少初侵染源,重病区避免连作,应实行轮作。

3.3 精耕细作,适时播种,使得种子发芽早,出土快,减少发病。

3.4 农事操作时尽量避免伤害植株而产生破裂的伤口。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5

关键词:玉米;无公害;生产技术

农业部、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第12号部长令的《无公害农产品管理办法》第二条规定:无公害农产品是指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和规范的要求,经认证合格获得认证证书并允许使用无公害农产品标志的未经加工或初加工的食用农产品。

1产地环境要求

产地的选择要根据本地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和现状等方面的因素综合考虑。选择的基本原则是: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具体来说就是,产地最好集中连片,具备一定的生产规模,产地区域范围明确,产品相对稳定;产地区域范围内、灌溉水上游、产地上风向,均没有对于产地构成威胁的污染源;另外,应尽量避开公路主干线。在区域环境协同作用层次上,定期开展区域农业环境的监测、调查和评价,制定农业环境的中长期保护计划,保障和逐步提高区域农业环境的整体水平。在生产基地管理层次上,应制定适应当地生产特点的生产技术规程,生产操作标准化;制定严格的生产管理制度,做到责任可追溯;制定污染防治与消除的紧急措施,建立农产品基地环境安全预警系统。

2肥料、农药使用要求

农业生产中肥料、农药等投入品是为满足农作物对植物营养的需求和防治植物病、虫、草害的必需品,是确保农产品产量和质量的重要农业措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过程中,肥料、农药的使用时农产品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之一,不合理使用肥料、农药,不仅造成环境污染,而且使种植业产品中药物残留量超标。因此,要建立严格的投入品管理制度,对投入品的选择、购买、出入库、使用、贮藏等方面制定管理措施。

2.1肥料管理

肥料是指以提供植物养分为主要功效的各种物料,按经济性状可分为化肥、有机肥和微生物肥料三类。无公害玉米的肥料施用应按照科学施肥、配方施肥的要求,以有机肥为主,氮磷钾肥配合使用。以符合促进增产,保护土壤环境,培肥地力,实现可持续生产的要求。所使用的商品肥料,除根据农业部《肥料登记管理办法》规定免予登记的品种外,均须通过省级以上农业行政主管部门登记,并允许在玉米上施用的肥料产品。

2.2农药管理

农药是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手段,特别是病害流行、虫害暴发时更是有效的防治措施。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并非不使用农药,关键是如何科学合理地加以使用。禁止使用无“三证”农药和高毒、高残留农药或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的农药。在选择农药时,一是选用效果好,对人、畜、自然天地都没有毒性或毒性极微的生物农药、生化制剂、病毒制剂和农用抗生素等;二是选用植物性杀虫剂;三是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以及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生物农药等。农药施药后不能马上采收或收割,应严格执行农药安全间隔期的规定,以免造成人、畜中毒和加大农药残留量。

3栽培技术

3.1品种选择

种子质量应达到国家一级种子质量标准,选择产量高、品质好、抗病性强,通过品种审定且适宜当地种植的玉米品种。

3.2土壤选择

选择土层深厚疏松、有机质丰富、土壤肥沃、排灌方便、保肥保水力强、pH6~7的砂壤土,集中连片种植。

3.3适宜播种期

玉米是喜温作物,日平均气温稳定在12℃以上,适宜播种。苗期、拔节期,生长下限温度为10℃,最适温度为18~20℃。孕穗、抽雄期,下限温度为17℃,上限温度为35℃,最适温度为24~26℃;灌浆期最适温度为24℃左右。0℃为致死温度。气候适宜,光照充足,无霜期≥120天,积温≥2400℃,使玉米能够充分成熟,自然灾害及病虫害较少发生。

3.4整地播种

种植前将地犁松、翻晒、耙碎,撒施基肥后耙平,使基肥充分与泥土混匀,再起畦种植。基肥施用充分腐熟的农家肥1500~2000kg/667m2、过磷酸钙50kg/667m2、复合肥20kg/667m2。

3.5水分管理

苗期应注意防涝渍,中后期防干旱,播种时如遇干旱,要及时浇水后才播种。出苗期控制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70%;苗期保持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60%~65%,促进根系生长,此期水分过多要排水降渍;拔节期以后进入玉米需水高峰期,应保持土壤水分在田间持水量的75%~80%,水分不足时要引水灌溉。

3.6病虫害综合防治

病虫害防治要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采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及化学防治综合措施,充分发挥综合防治病虫害的有效措施,尽量少用化学农药。

3.7防止倒伏

结合中耕利用人工或机械培土,防止倒伏。或喷施人工生长调节剂壮秆防倒。

4收获

玉米乳熟末、蜡熟初,按播种期先后顺序分期分批收获,并做到当天采集、当天加工。玉米最佳采收期花穗颜色深褐色,籽粒饱满,食味甜。若过早收获,风味差,产量低;过迟收获,淀粉含量高,果皮硬,渣多,因而适时采收十分重要。

5其他

无公害玉米生产的全过程,要建立田间生产技术档案,全面记载并妥善保存,以备查阅。

作者:邬茵兰 张 玮 邹燕萍 李素玲 单位:龙门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参考文献

玉米病虫害综合防治方案范文6

关键词:气候变暖;农作物;病虫害

当前,气候变化随着全球气候变暖而转变得十分迅速,春、夏、秋、冬季节性的明显度和差异度降低,这些严重影响到农作物的生存环境,从而影响农作物的创收,导致农业经济发展停滞甚至后退。在农业生态系统中,农作物病虫害的问题十分严重,尤其是在全球变暖的影响之下,农作物病虫害的发生频率增加、种类增加、变异增加,这些不可控因素都进一步加剧了农作物的生长培育问题。所以,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因素需要进一步研究。

1.我国农作物病虫害发生的现状

近些年,由于气候变暖的原因,农业生态系统发生着很大的变化,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农作物病虫害的损害程度加重,且病虫害的种类也在逐年增加。在我国,小麦、水稻以及玉米、棉花是较为常见的农作物,每个时间段发生的虫害是不一样的,本文对这些农作物在几十年间发生的病虫害情况梳理如下。

水稻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螟虫和稻瘟病为主;60年代螟虫的为害逐渐减弱,稻纵卷叶螟为害较重,病害方面以纹枯病为主;70年代稻纵卷叶螟进一步猖撅,螟虫回升,稻飞虱也上升为主要害虫,病害方面以自叶枯病为主;80年代稻飞虱和纹枯病大量发生;自90年代以来,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稻纹枯病、稻瘟病成为影响水稻生长的主要病虫害。

小麦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吸浆虫、粘虫、锈病为主;60年代吸浆虫和锈病得到了有效控制,粘虫出现先减弱后回升的隋况;到70年代粘虫的发生频率增加,赤霉病和锈病成为主要病虫害;80年代粘虫的为害势减弱,麦蚜成为重要害虫,赤霉病、锈病、丛矮病成为3大主要病害;90年代以来,吸浆虫、麦蚜、麦红蜘蛛、蝗虫、赤霉病、锈病成为小麦的主要病虫害。

玉米害虫以玉米螟为主,在虫源基数高、气候条件适合的情况下,玉米螟将有大发生或局部地区大发生的可能。东北、西北、西南等地区二代粘虫发生为害玉米的趋势,主要决定于江准流域麦田一代粘虫的发生情况和5~6月份气候与天气形势的变化,仍有严重发生或部分地区特大发生的可能。

棉花的病虫害在20世纪50年代以棉蚜、红铃虫、黄矮病为主;60年代棉蚜、红铃虫得到控制,黄萎病为害加重;^0年代棉铃虫、棉蚜危害加重,黄枯萎病流行;80年代棉铃虫、棉蚜、红铃虫、红蜘蛛1大害虫严重威胁棉花生产;90年代以来,棉铃虫、柿虫牙等成为主要虫害。

2.气候变暖对农作物病虫害的影响

2.1对农作物害虫的发育及其种群增长的影响

在对农作物病害虫分析与研究过程中,不难发现,害虫生长季变暖能够更利于病害虫成长,使害虫种群增加迅速。当温度变高时,农作物的病虫生命较为活跃,还会使病虫发育历期延短,病害虫种群数量增加。例如,随着气候的变暖,麦长管蚜产量逐年增加,l育历期也缩短了,产仔期也会随着气候变暖的原因逐渐提前,温度在14.0 ℃ 时,产仔时间为24 d,温度在26.0℃ 时,产仔时间为9 d;气候变暖还对大白菜中的炭疽病的生长,是主要诱发炭疽病的原因。

2.2对农作物病害虫发生地理范围变化和危害程度的影响

在我国农作物病虫害研究中,发现生长季变暖能够让病害虫成长迅速,增大其危害农作物的程度。例如,在20世纪70年代之前,我国小麦白粉病的发生,在西南一些山区较为严重,发生范围也较少,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小麦白粉病已经扩展到我国湖北、安徽等一带,非常严重;在八十年代中期,白粉病又向北扩展,陕、甘、晋等地区也发生病害。由于全球气候变暖,20世纪以后,鲁西南棉铃虫第一二代也发生变化,发生期时间提前,第三四代棉铃虫也有所提前,危害程度也明显加重。

2.3对农作物害虫危害期以及害虫的繁殖影响

生长季变暖,可以使病虫危害期变得更长,严重得话更会导致害虫繁殖世代可能会比往年增加一个代次。如苏北地区1992年―2004年,稻纵卷叶螟调查中,结果发现,稻纵卷叶螟如若自然繁殖增加一代,病害虫量就会上涨62.2倍。在福建,年平均温度比往年增加一度,就会使褐稻虱世代增加到 0.8 代。

3.预防农作物病虫害的解决措施

3.1强化监测,建立健全农作物病虫害预警系统

监测部门要加强监测,对监测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发现病虫害生存的一般规律,从而根据这个一般规律建立起病虫害预警系统,并健全病虫害防治方案。通过分析研究,对未发生或者即将发生的病虫害问题进行科学预测、合理分析。同时,还要求监测部门实时监控农作物病虫害动态,全面掌握其生存规律、繁衍方式。另外,详细的农作物病虫害有关数据的收集、整理,也是对病虫害未来发展预测的一个重要条件,凭借这些数据,才能做出有针对性、全面、系统的预防和解决措施。

3.2开展综合防治,减轻危害损失

首先,农业部门要出台相关文件,倡导农业防治,鼓励农民种植有较强抗病虫害能力的农作物与品种,而且要经常地松土翻耕,使农作物病虫害的死亡率增加。同时,还要及时除草,给农作物创造一个清洁环境,减少因为杂物营养性而使病虫害滋生。施肥和水分的供给对于病虫害的防治也十分有用,比如对氮肥的合理使用,能使农作物植株抗虫能力增强,使病虫害发生概率降低。其次,药物防治。农业生产中农药的使用必不可少,但也要对农药使用量进行合理控制,适当的时间、适当的分量,都是对农作物病虫害有效防治的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