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范例6篇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范文1

>> 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农机农艺融合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关键增产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苗期田间管理技术 2014年皖北地区小麦生产主导品种及主推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极端气候因子对淮北地区夏玉米生产的影响 淮北地区玉米品牌化生产集成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障碍因子及对策 淮北地区夏玉米倒伏原因及防御措施 淮北地区夏玉米土壤深层耕作的意义及壮苗培育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需水规律及调水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示范的产量结构及配套技术分析 淮北地区小麦―无籽西瓜―夏玉米间套种高效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规程 淮北地区夏玉米轻简化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夏玉米高产制约因素及增产措施 淮北地区夏玉米倒伏原因及预防措施 淮北地区麦茬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淮北地区玉米轻简化栽培技术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2011年农业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J].种业导刊,2011(5):42-47.

[3] 吴浩,范飞.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1(4):65,68.

[4] 谢彩真.夏玉米高产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2012(7):71.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范文2

关键词:玉米深加工;玉米产业;发展趋势

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玉米产量占全球玉米总产量的40%,中国占20%。美国每年用于深加工的玉米量已超过5000万吨,占玉米产量的20%左右。美国的玉米经济实力最强,技术最先进,并以此为基础形成了发达的玉米深加工业。美国玉米深加工产品,由19世纪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20世纪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一、美国玉米深加工现状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多样。美国玉米深加工已有150多年的历史,玉米深加工产品伴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丰富,已制造出3500种以上的产品,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淀粉糖、各种发酵产品、变性淀粉、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玉米深加工产品主要包括:一是玉米淀粉。美国的玉米淀粉工业发展迅猛,是世界淀粉生产产量最大的国家,2003年美国淀粉产量占世界淀粉总产量为50.8%。由于美国淀粉原料基地连片集中,所以淀粉厂的规模大,一般年生产能力在数十万吨。二是玉米淀粉糖。与其它淀粉糖相比,玉米淀粉糖具有成本低、副产品多、效益高等优点。美国玉米原淀粉有70%左右被用作制糖原料,仅用于生产糖类的玉米就达3300多万吨。玉米淀粉糖除用于食品工业外,还应用于其它工业,如用于空气清洁剂和烟草的保湿剂,也用于砖瓦制造中,通过防止干燥过程中水分移动减少破裂和变形,还可用于水泥中延迟其凝固时间。三是酒精。美国酒精用玉米的消费增长近几年来非常强劲,酒精生产消费的玉米量已超过淀粉行业,成为美国工业用玉米消费的主体。2003年度燃料酒精生产消费玉米2340万吨,比上年同期增加520万吨,增长幅度高达28.9%。在2005年,美国玉米产量的14.56%用于生产酒精,2006年,这一比重上升到20%以上。这主要是玉米燃料酒精迅猛发展所致,燃料酒精将成为未来玉米酒精加工的主要方向。四是赖氨酸。玉米深加工产品中,氨基酸类的产品主要是味精(谷氨酸钠)和赖氨酸。味精的生产主要在中国,赖氨酸的生产主要在美国和日本。目前,世界上95%以上的赖氨酸都作为饲料添加剂。随着世界饲料工业的发展,赖氨酸的消费量逐年增加。世界赖氨酸生产规模最大的是美国ADM公司,约占全球赖氨酸总产量的一半。

(二)有专业的玉米深加工组织。为提高玉米生产贸易及加工的组织化程度和产业竞争力,美国成立了玉米生产者协会、玉米贮藏与加工协会和玉米精加工协会,且3个协会间长期保持稳定的协同关系,使美国玉米加工产业具有规模化、组织化、集约化、现代化等特征。美国玉米精加工协会有9家公司,下属28家企业,年加工玉米3556万吨,平均每个企业日处理玉米3500吨以上。

(三)玉米深加工技术先进。美国在发展玉米精深加工业中不断进行科技创新,特别是节能、节水、节约原料和提高产品质量、提高效率和效益、降低成本费用和减轻环境污染的技术工艺。乳酸和琥珀酸等有机酸采用膜分离与细菌连续发酵生物反应器耦合技术和双极膜电渗析分离技术,赖氨酸生产采用连续离交法进行分离提纯。采用快脱纤维法和快脱胚芽法,提高了加工效率,提升了饲料副产品的价值。此外,经过改造的研磨技术有效提高了发酵罐的实际产量。

(四)政府对玉米深加工产业进行扶持。美国玉米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是采取了财政补贴和金融扶持。财政补贴一种是政府直接补贴给加工企业,另一种是政府在农业政策中对种植玉米的农户提供直接补贴。采取这种补贴措施取决于玉米的市场价格和销售量,农户的玉米出售量越大,自然得到的补贴款越多。政府对种植玉米的农民提供补贴后,降低了企业收购玉米的价格,相应降低了玉米加工企业的成本,有利于玉米加工业的发展。美国对玉米资源开发提供金融扶持的金融机构主要有两种:一种是商业银行。许多玉米加工企业建厂的一半资金是从商业银行得到的贷款,政府给予一定扶持。另一种是农业合作发展服务机构,当地政府为农业合作社提供无息贷款。另外,美国对玉米资源深度开发关键科学技术的研究提供支持。

二、美国玉米深加工业发展趋势

(一)玉米深加工产品不断丰富,应用范围不断扩大。在传统工业产品淀粉、糖、油和饲料中,淀粉已成为工业应用的龙头;在一些工业领域,淀粉已得到很好的应用。玉米深加工产品市场空间不断拓展,不断开发新用途和扩展原有用途。除继续淀粉及其深加工产品在传统领域的应用,更注重开发和开拓以下三领域的产品和市场:建筑产品中的增稠剂、粘合剂喷涂剂;铸造和陶瓷中的脱膜剂、防裂剂,日用化工中的填充剂、粘合剂等;高档产品,如高档医药生化产品、功能性食品及添加剂、精细化工产品及用化学方法或很难生产的产品(微生物多糖、工业酶制剂表面活性剂、高分子材料等)。

(二)玉米加工不断向精深发展。目前美国采用的玉米乙醇转化工艺分干磨和湿磨两种,前一种工艺投资成本相对较低,除生产乙醇外,其余产品都加工为动物饲料;后一种工艺则是把玉米籽粒分解成淀粉、麸质、胚芽和纤维。与干磨比较,湿磨具有延长产业链的重要优点:一方面,利用玉米的多价值属性分别加工出多种产品。诸如利用玉米胚芽生产高营养玉米油;利用玉米糠麸生产高蛋白饲料;纤维和液流混合干燥后也可当作低蛋白动物饲料出售。另一方面,利用湿磨工艺生产的纯淀粉通过延长产业链进一步加工出多种下游产品。玉米淀粉除经过发酵制取乙醇外,还可制作变性淀粉用于食品业、纺织业、造纸业及粘合剂等。用酶法可以把淀粉转化为一系列高纯度的葡萄糖下游产品,然后再通过发酵制成各种不同的终端产品。

(三)玉米开发利用向综合方向发展。美国在玉米利用方面进一步实现了综合化,在产品开发方面,生产出更多种类的变性淀粉。21世纪以来,为应对石油危机,美国大力开发石油替代品玉米燃料乙醇。随着对玉米成分和价值属性认识的提高,加上加工技术的革新,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完全改变了玉米单一化开发利用路线。采用玉米综合化开发利用路线,有效突破传统的只加工生产低附加值产品的玉米初加工业的局限和束缚,开拓加工生产包括醇、氨基酸、微生物、低聚糖和多糖、酶制剂、单细胞蛋白、抗生素等高附加值产品在内的现代玉米产业,因而被提高到发展“玉米产业经济”的高度。(四)现代生物技术不断推动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离不开现代生物技术的支撑。玉米深加工业未来新产品的开发、市场的开拓依然要依赖于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现代生物酶技术和基因工程技术。引用现代生物酶技术,色谱分离、膜分离技术,喷射、超微以及自动化微机控制等技术,使产业进入高科技、高产出的快速发展阶段。现代生物技术尤其是基因工程技术方面的进步,导致了一系列酶产品方面的创新和酶产品成本的降低,极大提高了玉米深加工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三、对我国玉米产业发展的借鉴

(一)不断开发新产品,发展玉米综合利用。玉米综合利用是提高玉米附加值的重要途径,也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玉米深加工业的发展趋势。我国应积极开发、引进玉米综合利用技术和联合生产方式,努力提高玉米加工的综合效益。适应市场需求、发挥现有优势和克服薄弱环节是确定玉米深加工业主导产品的决定因素。我国要在充分发挥味精、柠檬酸的生产规模和技术优势的同时,加快酒精(尤其是燃料酒精)、淀粉糖和变性淀粉的发展速度。

(二)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提高玉米加工效益。在中国玉米深加工的过程中,技术是一个瓶颈,因此,中国要以实现“玉米的精深加工”为目标,不断进行技术创新。目前,在玉米加工过程中,许多中国企业只是在模仿国外企业的核心技术,始终得不到高额垄断利润。所以,中国玉米加工企业应加大技术的投入,尽快开发自己的核心技术,同时国家应对玉米加工业的技术创新活动制定相应的保护和支持的政策。

(三)加大生物研发力度,密切跟踪工业生物技术前沿。高度关注世界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发展的趋势,国务院成立了“国家生物技术研发与促进产业化领导小组”,明确未来20年生物技术和产业发展的重点和方向。以化工醇、聚乳酸等新产品为代表的玉米化工转化产品已成为各企业开发的重点。据统计,全国约有政府资助的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200个,拥有研发人员3万多人,现代生物技术企业500余家,从业人员超过5万人。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范文3

【关键词】玉米育种;发展方向

1.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现状及成绩

1.1 新品种、新自交系选育成果突出

我国育种家通过挖掘地方品种资源、渗入外来种质、组建和改良群体以及向温带玉米导入低纬度种质等手段,不断丰富育种的原始材料,有效的缓解了玉米种质遗传基础狭窄的矛盾,为自交系的选育和杂交种的选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出现了例如绥玉25、龙垦9号、龙单68等较好玉米杂交品种,尤其垦单23号更是引其高产、耐密、优质、早熟、抗倒、广适等优点得到大面积的推广。2006年到2013年以来共有119个普通品种通过国家审定。在各玉米产区,依靠1~2个品种当家的历史已经结束,新品种更换速度大大加快,新品种推广呈现多元化趋势。

1.2 种质资源的扩增和改良进展明显

新年来,我国玉米育种界的一个重要变化之一是愈来愈多的玉米育种工作者对种质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2006年我国玉米面积已扩大到2630万h,总产达到1.38亿t。中国农科院,中国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等单位在国家948项目的资助先选后从国家玉米小麦研究中心(CIMMYT)、美国、墨西哥等地引进一批玉米育种资源,并开始有计划的改良。大量文献证明;选育适当的轮回选择方法对提高群体的产量和配合力、早熟性和适应性,改善品种、提高抗逆性已经耐密植和耐肥性、改良种质建立基因库是成功的。

1.3 育种新材料和新方法的研究有长足进步

在生物技术方面,已开始系统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开展育种新材料、新方法的研究,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其中,郭景伦的使用与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的玉米单粒胚乳DNA快速提取方法的研究,可以应用到玉米种子纯度及真伪快速测定、玉米种子资源的遗传背景分析、目标基因的快速跟踪筛选、玉米自交系的快速提纯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雄性不育技术方面,中国农科院和黑龙江省农科院分别展开了玉米光温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2.我国玉米育种的发展趋势

随着我国人口数量的增加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日趋尖锐,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我国粮食安全供给是我国农业科学研究所面临的重要挑战。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以及农业产业化的发展都对玉米育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将对玉米育种的研究方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未来10年中,下列研究可能成为玉米育种的优先发展领域。

2.1 玉米高产育种研究

以色列玉米平均产量15750kg/h,2002年欧盟15国平均单产为8940kg/h,而我国目前玉米平均产量仅4800kg/h,与发达国家差距很大,说明我国玉米增产潜力很大。我国玉米育种研究不断提高选系标准和方法,增加亚热带资源的利用,有效利用亚热带资源改良地方品种,培育优良二环系。发挥地区优势;对于被誉为“中国黑土带”的黑龙江省中部光、温、水充沛的肥沃土壤,选用个体生产潜力大,平均单穗粒重大的品种;而黄海区域以增加群体穗数来提高单产为主,即适宜密植栽培的品种,密度宜为7.5万株/h。

2.2 玉米抗病育种研究

长期以来玉米病害一直是影响我国玉米高产稳产的主要限制因素之一。我国虽然在普通玉米抗病育种上有一定的进展,但有的品种抗害性并不高,有的病害发生程度受地区和年度间影响较大。

我国抗病育种需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加强玉米种质的扩增改良工作,充分利用地方品种、外引品种的优良基因拓宽原有谱系的遗传背景;二是加强玉米种的抗病性鉴定,选育多抗性品种;三是加强传统育种技术与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尽力保护种质资源的多样性,防患于未然。

2.3 特用玉米育种研究

特用型玉米是指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营养价值或加工利用价值的玉米,其技术含量和遗传附加值较高,国外也称作遗传增值玉米。近年来,我国特用型玉米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并且在弄些方面已达到或接近实际现进水平。包括;开发特用玉米的重大经济价值,研究了特用玉米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治疗性状和数量性状及其遗传变异规律,并探讨其在育种实践中的应用方法,为选育高产、优质、抗性强的优质特用玉米新品种提供科学依据。

2.4 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

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等生物技术为玉米育种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拓宽了玉米育种方向,加速了玉米育种进程。实践证明,生物技术是常规育种技术的补充,运用生物技术可以加快育种进程,提供育种水平。魏骏杰介绍了玉米育种主要应用的几种生物技术的现状和优点,并对存在的的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目前关于生物技术在玉米育种中的应用主要有以下3种。

2.4.1 玉米转基因技术

此种技术可以打破物种界限,克服有性杂交障碍,快速创造遗传变异,大大缩短新品种育成年限并且通过种属间基因的流动,弥补玉米遗传资源的不足,与常规育种结合必将带来育种上的重大突破。但其应用还有于种种原因受到一定限制,如基因转化率低、存在基因沉默现象、转基因产品对人畜的危害性鉴定较难、转基因的漂移可能对生态环境产生的影响等。

2.4.2 单倍体技术

单倍体育种是加速培育玉米自交系的一种有效方法,尽管目前在育种上约95%以上仍用系谱法和回交法等常规育种方法,但单倍体技术以其周期短、纯合度高等优点在育种上得到越来愈多的应用。虽然单倍体育种应用于 作物育种已取得了明显效果,但仍然存在缺点,缺点是;不能有效打破不良基因的连锁、基因间的重组几率较低、单倍体的诱导频率比高,此外,重组二倍体时染色体加倍具有一定的困难。

2.4.3分子标记技术

分子标记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省的以DNA多态性味基础的基础的遗传标记,它具有独特的优点,即在植物的不同发育阶段、不同环境条件下、不同组织都可以进行检测,使得对基因包括RFLP/RAPD/STS/SSR和AFLP等。他们可用于种质亲缘鉴定、资源种群划分、杂交和纯度检测以及识别和分离目的基因等。分子标记技术将成为常规育种技术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范文4

关键词:玉米;栽培技术;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 S51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7.07.010

1通透栽培技术

通透栽培技术是一种比^古老的玉米栽培技术,是20世纪50年代提出的,较适合干旱情况下的玉米种植。技术标准是将两条单垄合并成一条垄,在垄上种双行,行与行之间的距离为40厘米左右,垄与垄间的距离为100厘米左右。通透栽培技术是优化田间通风和通光性能,提高土地与光能的利用率,可以提高玉米幼苗的成活率,提高种植密度,使玉米增产达10%左右。利用通透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叶绿素a的含量显著提高,整体环境中的CO2浓度也明显增加,为玉米植株进行光合作用提供了充足的碳源。通透栽培技术种植的玉米要选择耐密的种子,以提高幼苗的存活率。在秋季对地块进行整理,以提高地块的墒情,同时加强田间管理,以保证玉米穗的长度、颗粒的重量的饱满度都高于常规种植。

2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

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推广的,近年来,由于玉米优质品种的出现,使覆膜技术的应用有所减少。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主要是针对早春和气候干旱或低温情况下的玉米种植,这种技术统一了覆膜、施肥和点播等栽培技术,达到了省时和提高效率的目的。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为玉米生长提供了良好的土、肥、热等条件,具有良好的生物和化学效应,在增加太阳对土壤辐射能量的同时,提高了地块的土壤温度,抑制了水分的大量蒸发。大垄行间覆膜栽培技术降低了外部环境对土壤的损害,有效地改善了土壤的特质,促进了土壤中微生物活动,增加了矿物质的含量。该技术的最佳效果是秋季进行整地,同时选择中熟或晚熟的品种,但要及时对残坏地膜进行处理,以免造成土壤污染。

3膜下滴灌栽培技术

膜下滴灌栽培技术是针对玉米早期干旱的情况比较适用的一种玉米栽培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在大垄双行覆膜的基础上进行滴灌灌溉,优点是节水、保墒、保温,可以增加肥料和养分、除草剂的利用率,提高产量。覆膜本身可以提高地表温度和土壤墒情,为玉米种子萌芽和幼苗健康生长提供良好条件,滴灌技术能够促进土壤水分和热量的均衡吸收,使玉米的产量和质量明显提高。膜下滴灌栽培技术使玉米产量增加的潜力比较大,但要根据地区土壤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膜下滴灌模式,以免造成浪费。

4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

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主要是玉米的整地、播种、施肥、中耕、收获、脱粒等整个生产过程都采用机械化模式。全程机械化栽培技术适用于土壤条件好、种子纯度高的早熟玉米品种的栽培。该技术可以减少人工成本的投入,提高作业效率,最大限度地实现节本增收,但是要求种植土地集约化。

5秸秆还田栽培技术

秸秆还田栽培技术的优势是增加土壤温度,保证地块墒情,减少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态环境。秸秆在秋收后粉碎还田后逐渐腐烂,可以增加土壤中的氮、磷、钾的含量,促进玉米根系活力,为玉米健康生长创造良好条件。秸秆还田后可以平衡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使土壤有机质充足,为玉米生长提供充足养分。

6展望

6.1良种良法结合

良种良法结合是农作物栽培的最基本原则,随着科技发展,栽培技术是不断发展的,玉米品种更换也是必然的。玉米高产优质的关键是玉米种子早熟、优质、耐密、抗倒和适合机械收获等特点,所以良好的品种和科技的种植技术结合是玉米高产的关键。

6.2农机农艺配套

农机和农艺配套是农作物生产的关键。随着科技发展,全程机械化玉米种植方式逐渐广泛应用。全程机械化种植技术对玉米品种发芽率要求比较高,要求玉米的品种和生长特征都符合机械化要求,但是目前农机技术和农机设备参差不齐,不利于全程机械化生产。

6.3生态平衡

受条件限制,吉林省玉米耕作基本是连作,连作会造成土壤营养成分不足及土壤水资源的失衡,导致土壤结构破坏,容易造成病虫害的发生。而且玉米连作不利于生态平衡,也不利于玉米增产,所以在玉米栽培发展过程中要做适当轮作,以保证玉米产量和质量,保护生态平衡。

6.4高产高效并重

吉林省玉米种植过程中历来都比较重视高产,不是特别重视高效。栽培技术的研究也是将高产放到主要位置。最终会导致玉米研究的偏离,不利于玉米种植业的发展。

玉米栽培技术对玉米高产优产有很好的推动作用,要不断研究玉米生产技术,并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中。一是政府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推进农业相关科研机构与种植户的对接,以保证科研按照种植户需求进行研究,解决资源配置不足的问题,确保最先进的科学技术转化成实际成果。同时要注意知识产权的保护,尊重科研人员的成果,为玉米种植技术的推广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二是科研机构要与农业生产企业联合,为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创造条件,保证科研人员能了解农民的具体需求,方便科研人员对成果进行修改,实现技术和生产互补,为玉米栽培技术的推广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张阔.玉米栽培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J].农技服务, 2016,33(08):59.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范文5

一、保持玉米播种面积

玉米种植面积是玉米产量的保障,因此,保持乃至提高玉米种植面积是提高玉米产量的必要条件。随着土地沙漠化的扩大,耕地面积在逐渐的减少,在这种情况下,要保持住玉米的播种面积,使玉米的总产量不受影响,就得让耕地面积实现可持续发展。国家要加强森林的保护,适当地扩大森林在沙漠中的面积,防止耕地不会流失,要继续搞好退耕还林、还草等建设工程,加大防护林体系和防治沙漠化、盐碱化等治理工作,遏制水土流失和生态破坏。

要切实处理好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的关系,积极引导使用未利用的土地和废弃地,鼓励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的空间,从严控制非农业用地规模,实现对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征收耕地的占补平衡,杜绝各类建设对耕地的肆意侵蚀,并加大农村土地整理复垦力度,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稳定玉米播种面积。

要进一步完善、细化和实化土地流转政策,在遵循自愿、依法和有偿原则的前提下,促进耕地合理流转和适当集中,推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通过合作经营可解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的大农机和小地块的矛盾,解决无法统一作物品种、统一施肥标准和统一实施一系列农业技术措施及大型农业机械空运转多、成本高、闲置时间长等问题,充分发挥土地的规模经营、集约管理,给玉米生产机械化创造一个良好的发展平台,进一步提高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产出效率,提升农用地综合生产能力。

此外,还应加强对现有耕地的深度开发,通过先进的农业科技和耕作制度来提高耕地的利用效率,相对增加播种面积。

二、学习科学施肥方法

化肥是玉米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资料,科学的化肥投入对玉米稳定增产起到重要保障作用。化肥的有效施用不仅能提高土壤肥力,还可以提高作物的单产,对增加玉米产量有较大的效果。但是过量施用化肥,不仅造成农业生态环境的破坏,还会对玉米增产造成负面影响。根据边际报酬递减定律,应该从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水肥耦合等角度考虑,合理施用化肥,提高化肥的利用率和土壤肥力,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土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施用多成分、多功能、高效、高浓度、无污染的化肥,在化肥的使用上走有机、生物、无机相结合的道路。

不同的地质以及不同的玉米生产阶段所需要的肥料是不同的,应该实行测土配方分阶段施肥。为使不同地区、不同田块的施肥方法更加科学,必须采集耕层土样,测定土壤养分,根据化验结果、结合田间试验结果和玉米需肥规律,确定合理的施肥配方和施用方法,保证氮、磷、钾肥和微量元素配合使用,达到平衡施肥。同时为保证全生育期玉米生长需要,应做到基肥或种肥与拔节期深追氮肥相结合,尤其是湿润半湿润地区一定要避免使用长效复合元素化肥作基肥一次施入的施肥方法。玉米专用缓释复合肥的使用中要根据玉米不同时期对专用肥中营养比率和数量要求与单质化肥配合使用,并根据土壤肥力施用不同的专用底肥。

科学有效的施用化肥能够提高土地养分,促进玉米生长,但从根本上培养土地肥力是更治本的方法。秸秆还田,能够增加土壤有机质,增肥地力。秸秆中含有大量的能源物质,还田后土壤生物激增数量、活性强度提高,提高有机质含量,利于抗旱保墒。秸秆还田还具有抑制土壤水分蒸发、储存降水、提高地温、降低病虫害的发生率、优化环境、防治污染等诸多优点。秸秆还田使秸秆中的有机质得到充分的利用,有利于生态农业和环保农业的发展。同时,深松整地培肥地力是玉米持续增产的基本要素之一,可以建立土壤水库,提高耕地的抗旱、抗涝能力。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粮食增收的重要支撑。在现代农业发展过程中,如果一个国家(地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不能满足当地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这将势必会成为制约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高的“瓶颈”之一。

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受自然灾害影响严重,每年都会受到不同程度水资源紧缺或洪涝灾害的影响,抵御自然灾害的一个最大制约因素是农业基础设施落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会导致农田的抗旱排涝能力减弱,土壤得不到保护,肥力得不到持续,严重制约着玉米的生产。要保证玉米生产中的有效灌溉面积以及排涝能力,就应加强水利设施的建设。适当的增加水利站的数量,使玉米在生长期间能得到充分的水供应,特别是有些水库的水资源要合理地利用,倡导节约用水,注重水利工程项目的落实,要让水利工程建在玉米种植比较密集的地区,对原有的中小型水利站进行维护,保证正常使用,达到玉米的有效灌溉面积,而且还要改善水利设施的管理工作,增加人员在农忙季节对水利设备的看管,增加设备的利用率。在建设水利工程的同时,要切实抓好节水改造、节水灌溉以及田间工程配套。要围绕保障防洪安全、建设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着力搞好中小河流治理。建立一批旱能灌、涝能排、旱涝保收的稳产高产农田,促进玉米增产。

在加强黑龙江省水利设施建设的同时,也要注重加强电力建设以及道路建设。加强电力建设,及时调整不符合国家要求的农业用电设备,奠定玉米生产中的能源基础;加强道路建设,为玉米生产运输提供保障。

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以及财力,因此,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核心是要解决投入问题。要建立健全以公共财政为主体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改变过去只依靠政府财政投入的做法,引入各种投资主体投入到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中,进行市场化管理。充分发挥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两只手”作用,通过出台民间资金投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相关鼓励措施和制定相关产业政策,促进个人、集体、外资等各类经济主体的社会资金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以政府为投资主体的多元化筹资渠道。通过以奖代补、项目补助等形式,把国家支持与农民群众投工投劳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带动作用。

四、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

机械动力对黑龙江省玉米产量有重要影响,开发研制适合黑龙江省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特点的机械动力,及时形成对劳动力转移后所形成的农业生产动力短缺的有效替代,成为进一步提高玉米产量的重要影响因素。

产品的性能是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关键,加快研究开发先进玉米生产装备是当务之急。政府部门要更加重视机械研发部门,提供优惠政策鼓励其生产出适合各地区的玉米生产的机械;要加大对农机的补贴力度,使得农户有经济能力承受机械购买或使用的费用;同时,改善农机维修网点参差不齐、修理技术低、收费标准不统一的现状;另外,农机推广部门要做好机械的宣传示范作用,让农户切实感受到机械化生产给玉米种植带来的好处和收益。

在提高农业机械水平过程中,要考虑很多问题。由于玉米生产条件复杂,耕作制度、种植方式多样,生产机械化难度较大,对生产机械化的迫切需求与技术及装备有效供给不足,已成为制约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的主要矛盾。这就迫切需要农机与农艺相结合,工程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农机工作者与农业工作者合作,共同研究确定主攻方向,选择技术路线和发展模式,协作攻关来解决好这一发展难题。国内外实践证明,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加强农机与农艺结合,不是谁适应谁的问题,而是用现代生产方式改变传统生产方式,共同建立一个高产、高效、全程机械化的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产品质量直接影响到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现在,有些产品性能不过关就大量推广应用,制造质量不过关也大量销售,给农民造成很大损失,严重影响了农民使用农业机械的热情。应加大农机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管力度,杜绝伪劣产品进入市场。要抓好人员技术培训,通过加强技术培训,一定能培养出会操作使用现代农业机器从事农业生产的新型农民。不仅能操作,会保养,出了问题还能处理,这样才能发挥机器的最大作用和效益,推动玉米生产机械化发展。

五、推进农业科技进步

农业科技发展对玉米单产增长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良种的培育与推广、高产节本技术的组装配套与推广、新型投入品的研制开发、农民生产技能的培训与科技普及等方面。现代农业每一项新技术的出现,每一个新品种的培育成功,都有可能改变现有的农业生产格局和结构。因此,我们必须重视农业科技进步工作,加强玉米科研投入,加速培育玉米优质品种,改进栽培技术以及深加工转化研究,使技术进步成为农业新的经济增长点。

品种选育是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最经济、有效的途径,根据各自的育种目标和主攻方向,增加育种投资,尽快选育出适于黑龙江省种植利用的各类型玉米杂交种,尤其是高产优质品种、青贮专用或粮饲兼用品种、抗病高淀粉品种、优质食用品种和高油品种的选育工作;通过良种良法配套和规模化生产技术的研究,充分发挥新品种的增产潜力;通过开发和推广综合加工与利用技术,使玉米大幅度增值,提高玉米生产的经济效率。通过对新的玉米深加工工艺和技术的探索,开发新的玉米产品,寻找新的玉米产品出路,促进玉米生产的进一步发展;目前黑龙江省必须花大力气研究配套的不同产量水平的规范化栽培技术以及行之有效的单项增产技术。目前我省玉米种植习惯仍然是稀植大穗,就玉米高产栽培技术讲,我省已经落后国内先进的省份,如吉林、河南、山东等。完善高产栽培技术也是当前黑龙江省玉米生产重要任务之一。

另外,要根据黑龙江省实际情况,注重土地、水、环境等方面对生产的影响,重点研发、推广和应用玉米超高产、优质、高效、安全的技术,以持续的科技创新推动玉米单产的持续增长;要做好节约型技术的推广,以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和节能为突破口,大力推广新型科学技术;要大力推广合理施肥技术,优化肥料资源配置,在提高肥料利用率的同时又不对土壤造成破坏;要大力推广使用高效、低残留农药,确保植物机体不受破坏;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的科技技术,缓解季节性干旱对玉米生产造成的困扰。

完善的科技创新机制是推进农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条件,必须把农业科技发展放到突出位置,加大科技投入,建立专项基金来给予支持;要完善科技管理体系建设,以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目标,形成农科教、产学研有机结合的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在农业科技创新的基础上,要切实加强农业技术推广。要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农业科学技术推广机构为主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农业科研、教育等单位和涉农企业广泛参与、服务到位、分工协作、充满活力的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打造一个健全的、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推广新格局。要强化农业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应用,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配套、农作物精量播种、免耕播种、玉米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秸秆还田等先进适用的农业新技术,不断提高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率。

要重视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建设,为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开辟有效的通道。与此同时,农民是玉米生产的直接管理者,只有普遍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才能将农业科学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因此要增加教育经费,实施好农村义务教育,加强农民的职业技术培训,树立长期投入长期受益的观念,努力克服短期行为。对农民进行玉米知识的宣传,适当地开一些玉米生产的技术课程,从根本上提高农民的生产技能,强化玉米从播种到收割的管理工作,提高玉米的质量和产量。要给农民做好农业技术的传授工作,适当地对基层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强化工作人员的农业技术水平,扩大农业知识,对农民进行技术指导工作,提高玉米的总产量。

六、提高玉米利用率

要充分地发挥黑龙江省玉米主产区的优势,加大对那些有潜力或者潜力很大的地区生产投入,潜力很小的地区和投入量大、回报小的地区要适当地放弃,让那些农作物退出玉米主产区。瞄准市场,发展有机玉米和绿色玉米,可以利用非转基因玉米的优势,创造黑龙江省玉米品牌,增强玉米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积极开拓玉米市场,尤其是在国外市场的占有率,适当地引进国外的玉米生产技术,加大附加值较高的玉米品种的种植,如笋玉米、糯玉米和甜玉米的种植,改进玉米加工技术,多生产玉米饼、玉米芽和玉米油这些高价值的玉米产品。

另外,玉米一直是主要的饲料作物,有“饲料之王”之称,人均占有玉米数量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畜牧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标志。畜牧业是种植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必然要继之而起的产业。同时,畜牧业和畜产品加工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适合我省农业劳动力价格低廉的特点,是具有发展前途的产业。因此,作为玉米主产区要把畜牧业置于当地农村经济发展的重要位置,充分利用玉米多的优势,积极发展养殖业,增加肉、禽、蛋、奶等畜禽产品的生产,优化畜禽品种质量,搞好畜禽加工,变销售玉米为销售畜禽产品,走“粮仓”变“肉库”的道路,实行玉米的就地转化增值。

参考文献:

[1]齐聪.吉林省玉米生产影响因素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8:30,46.

[2]卢宪英,崔卫杰.农户玉米生产行为及其供需缓解的路径选择[J].改革,2009(1):74-78.

[3]周丽静.气候变暖对黑龙江省水稻、玉米生产影响的研究[D].哈尔滨:东北农业大学,2009:35.

[4]李志会.黑龙江省玉米生产及影响因素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2:29.

玉米生产技术要点范文6

1、我国玉米种植分布情况

玉米种植在我国各个地区的分布并不均衡,主要集中在东北、华北和西南地区,大致形成一个从东北到西南的斜长形玉米栽培带。其中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河南、陕西、四川、贵州、云南、广西等是主要省区。东北是我国玉米的主要产区,其中吉林是我国玉米的第一大玉米生产省,年产量近二千万吨;其次是山东省和黑龙江省,年产量在一千五百万吨左右;河北、河南两省年产量也在千万吨以上。

春玉米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宁夏全部玉米种植区。河北、陕西两省的北部、山西省大部和甘肃省的部分地区。西南诸省的高山地区,以及西北地区。其共同特点是由于纬度及海拔高度的原因,积温不足,难以实行多熟种植,以一年一熟春玉米为主。

夏玉米主要集中在黄淮海地区,包括河南全省、山东全省、河北省的中南部、陕西省中部、陕西省南部、江苏省北部、安徽省北部,西南地区也有部分面积。

2、我国玉米病虫害的主要情况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玉米种植面积分布较广。所以我国不同玉米生态区病虫害的发生趋势是有所不同的。在东北生态区发现一种新病害一玉米鞘腐病;黄淮海玉米区桃蛀螟危害呈明显上升趋势;西南生态区玉米疯顶病新病害的发展势头需要密切关注。在所有地区发现的病虫害大致有以下几种:

(1)玉米小斑病、(2)玉米大斑病、(3)玉米圆斑病、(4)玉米纹枯病、(5)玉米锈病、(6)玉米褐斑病、(7)玉米(瘤)黑粉病、(8)玉米丝黑穗病、(9)玉米茎腐病、(10)玉米干腐病、(11)玉米穗腐病和粗腐病、(12)玉米矮花叶病、(13)玉米缺素症、(14)玉米螟。

3、栽培技术措施的优点

由于我国玉米种植面积非常广泛,玉米栽培技术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其主要优点有以下几个方面。

(1)栽培技术其内容包括品种选择、拌种剂的使用、除草灭虫、肥料的选择和使用、化学调控、亩密度和株行距的合理搭配等诸多方面,运用好栽培技术,就相当于使用了科学种植方法,能够大大提高单产。

(2)栽培技术把影响玉米超高产栽培的个体优势、群体优势、边行优势、养分的供需平衡优势、管理简化优势进行了优化组合。

(3)玉米栽培技术在不增加农民劳动强度和种植习惯的前提下,提高了单位面积的投入产出比,使对比产量提高30%-50%。该技术通俗易懂,实施简单,农民比较容易接受。

4、栽培技术措施对玉米病虫害调控的具体措施

(1)认真选择玉米品种:如坝区,以“豫玉22号”、“改良通单二号”等为主,搭配品种可选“鲁三2号”、“鲁三3号”、“奥玉3202”、“昭阳5号”等。一般山区,以“会单4号”、“昭阳5号”为主,搭配品种可选“罗单3号”、“云试5号”等

(2)合理施肥:采用重施底肥,轻施苗肥,重施攻穗肥,农家肥、氮、磷、钾肥合理搭配的原则。使玉米整个生长发育期不脱肥。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及气候特点,一般采用底肥每亩施农家肥1000-1500公斤,普钙40-50公斤,尿素10-12.5公斤,钾肥7.5公斤。普钙、尿素、钾肥不能与种子接触,防止烂种。5-7叶期每亩追施尿素15-20公斤,11-14叶期每亩追施尿素20-25公斤,追肥必须离茎杆3寸,深3寸,盖土3寸的方法,防止肥害和肥料损失。

(3)合理密植:根据土壤肥力状况,品种特性而定,如“豫玉22号”,在中等肥力地块,采用玉米套洋芋二套二,1.8米几个复合条带,塘距0.5米,每塘留2株,每亩1480塘2960株为宜,土壤肥沃,水分条件好可稍稀,土壤肥力差的可稍密。

(4)适时早播,及时防治病虫害:根据所在省区的气候特点,玉米的最佳播种期为4月1日-4月25日。播种时必须灌足出苗水,保证苗齐、苗全、苗壮,苗期注意防治土蚕、钻心虫,抽雄期注意防治蚜虫,加强田间肥水管理,适时收获,防止收获期阴雨连绵,低温造成霉烂,影响产量。

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