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1

【关键词】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园林景观;生态型园林

1、引言

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时应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且在设计布局和具体景观表现手法上一定要得体和适宜;一定要有利于实现人和山水的亲和,满足人们对回归自然的渴望;一定要有利于人居环境由于自然生态景观的引入而具有自然的生态美;一定要满足人居或人的各种户外活动小气候环境的宜人和安全。要想将自然生态园林景观类型和谐、得体地应用于现代人居环境,尚需要园林景观设计师从设计理念和表现手法上做深入细致地分析研究。

2、体现“以人为本”的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的要求

随着人们在生活水平提高,居民在购房时,除了考虑住区的位置、住宅户型平面、配套设施和物业管理的合理性因素外,更注重环境的综合质量。住宅环境的质量,主要包括绿色景观环境,人文环境、交通环境等,具体要求如下

2.1 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地域环境,营造地域特色

现代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自然环境,因地制宜,尽可能避免大开大挖,这是当今开发商和设计师的公识。尊重环境不仅指用地的地形、地貌、植被,水体,气候等自然环境,还应重视包括地域文化,遗址,历史名胜、民俗风情在内的人文环境。

2.1.1 小区园林绿化景观是居住环境设计的基本要求

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节奏的加快和城市污染的增强,居民日益渴望回归自然,对绿色环境渴望之极,而小区园林化可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它也是将来绿色人居环境设计发展的必然趋势。当然这里所说的“园林”是指宏观的,大尺度的,正向大地景观,郊野景观和生态景观等方向发展。任何小区的园林化设计,都要有一条明确的主景轴线或中心花园,并由此轴线或中心来组织整个小区的景观设计,贯穿整个小区的始终。

2.1.2 “人车分流”以满足小区交通环境设计的要求

近年来国家对公路,桥梁和交通工具的改良建设投入了大量资金,交通系统正在迅速发展。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居民的消费观念也是在日趋超前,汽车消费和旅游消费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因此如何解决好小区机动车行驶与停放,已成为当今现代小区环境设计中的一个新课题。小区环境设计所要追求的是安全、宁静、清新、自然、充满人情昧和生活气息。其中安全是首位,因此笔者认为“人车分流”是解决交通环境问题最理想的办法之一。我们从国家“小康居示范工程”中可以看出,在水平上乘的方案中,几乎都采用“车在周边行,人在中间走”的分流方式,人们可不受机动车的干扰,真正留给居民一个安全宁静的“以人为本”的绿色共享空间。

2.2 人居环境设计应尊重居民的生活习惯

笔者认为,小区人居环境设计应充分尊重当地的地域风俗和人们的生活习惯,应把小区住宅作为一种家庭生存生活载体来整体设计考虑,营造极具当地地域特色的现代住宅小区。因此,在人居环境设计中应解决好以下问题:

2.2.1 首先要提升环境设计的理念。

对人居环境设计要放大设计空间,走出居室,走出住宅小区的围墙去领会人和自然的关系。

小区的规划设计不但要考虑居室环境的优化,而且还有考虑户型,小区绿色生态环境和小区入口及周围城市大环境的对接、过渡和协调,否则这个人居环境就是不全面的人居环境,就是与城市这个大家庭格格不入的“异类”。一个世纪前美国著名建筑大师赖特就曾提出“有机建筑”理论,他非常重视建筑与周围环境的结合,认为建筑必须体现人的自然性,著名的“流水别墅”正是介于对大自然的渴望而成立的不朽名作。21世纪的建筑和小区设计,随着就WT0观念的逐渐发挥效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有机环境效应,将是重中之重。

2.2.2 要认真搞好规划设计

对室内外大、中、小地区环境应统一考虑,一开始就要有“全局在心、局部人手”的创新手法。大的人居环境规划应与周围的自然、地形、地貌、景观、交通、人文、历史、经济环境进行对接,使居住环境融入城市整体规划中去。小区内部的环境要力求构筑出回归自然、亲近自然的氛围,实现城市大环境到人户小环境的自然、流畅、协调的过渡与对接。这就使得居者的室内外环境互相对接,彼此沟通,容为一体,又处处遵循正常生活中的人们的生活方式,习惯和行为规律,满足人们在工作之余能享有一处轻松、安逸、环境优美的舒适场所。总之,在规划设计中,要遵循以居住者的行为活动规律为主线,以日常生活项目的停留时间为节点,划分各功能空间。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生态园林景观已成为现代住宅小区人居环境最重要的部分,直接反映处小区环境的优劣,因此,应加强小区的生态园林绿化景观设计,以改善和提高居民的居住环境水平。

3、生态园林景观设计的应用实例

3.1 项目实例

湖南长沙某住宅小区占地面积为8万多m2,以多层和小高层框架结构的住宅为主,总建筑面积近12万m2,小区定位为现代生态型高尚住宅区,其中绿化率达到40%。

3.2 园林景观设计构思

为充分体现出现代高尚住宅小区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满足自然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实现良好居住环境的设计要求,在小区园林景观设计时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构思设计:在现代的繁华城市里,人们为钢筋水泥构架的现代建筑所窒息,而要想生活在心灵可以休憩的绿色家园里,成了城市人的一种可遇而不可求的都市情结。在此笔者本着生态居住环境的设计理念,试图诠释一种崭新的现代生态生活社区,从而营造一个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自由漫步式家园。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绿色”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生态意识概念。绿色不单指色彩,而是代表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柔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绿”与“水”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

3.3 场地现状及评价

本项目根据现状分析总结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如下:

1)根据场地周围三面绿化围合的优越条件决定了小区与山、水的内在呼应关系及场地精神的延续,利用植物成为新的构成因素,构成了小区的主题:“水景、密林、人家”。

2)道路、停车场与建筑留给景观的空间有限,尤其是一区中心绿地,因地面构筑物过多,空间较为分散,需寻找一种元索来统一整个园区,所以利用自然的处理手法;改变园区的尺度感,并因形就势将功能分散,散点在整个园区之中,方便住户使用。

3)现状场地地势平坦,竖向变化不足。故在尽量遵循土方就地平衡原则的前提下,塑造出多变的山地效果,组织和分隔不同空间,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和使用功能。

3.4 具体设计方案

在场地现状及评价及定位分析的基础上,本生态型住宅小区人居环境设计时,确定以“水景、密林、人家”为主题。

突出园林山水格局的构成元素——共同打造一个和谐、健康、生态的最佳城市人居环境。

3.5 生态型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特色

3.5.1 “水景”

南北走向的水系,将社区的不同空间相互串通,依空间流动的走势变化,水流的形状也产生或潭或溪,或渊或池,或静或动,或深远或幽静的不同变化。同时,围合水系的地形与水系相互作用于,形成完整的山水体系,为社区营造了理想的生态格局。小区内“小溪”成为贯穿整个场地的脉络,沿水系设计了各种休闲,漫步在草坪上、徜徉在碧水边、交流在浓荫下、休憩在花丛中,塑造一个亲和、健康、生态的时尚生活社区。体现人与城市生活和谐,集阳光、健康、都市情怀于一区,突出都市人文景观特色,见图1 。

图1 小区水景图

组团绿地相辅共同构筑了小区的景观绿地框架,“密林”和坡地成为围合各种类型空间的主要媒介。入口广场绿地的设计突出深山老林的纵深感,道路的布局、植物的规则种植,都有利于这种空间氛围的营造,乔木、灌木、地被均选择多种类,感受森林的气氛。楼间休憩空间强调向心力,设置植物围合的“兴奋点”,配合不同层次的植物种植,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与具有节奏的和弦,使整体环境景观意象渐入。

水景区植物的配置根据水流的特点及区域做不同的配置,在喷池处水流从滚水坝跌下。水面中央设小亭,通达小亭的汀步用本地的红砂岩组成,水面一直延伸到走廊的方亭中,将方亭突出走廊的部分做成水榭的形式,周边设美人靠。水岸自然蜿蜒,用真石堆砌成自然驳岸。植物运用上主要有:桂花、桃花、海桐、鸢尾、芦苇等,通过多种不同风格的植物和水景,将此景观映衬出江南小镇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并充分体现出主景观的大气磅礴与韵味深长。此外,水际边缘配以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等得体的园林植物以丰富水际线景观,如迎春、棣棠、黄菖蒲、千屈菜、水葱、香蒲、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水流经过的狭长区域则以垂柳,水草、置石对比布置,岸线自然堆砌,石头生动活泼,石缝处则以棣棠、南迎春、金钟花、书带草点缀,尽显江南水景的风韵和地域特色。

3.5.2 空间形式多样

居住区园林环境的空间美学将成为视觉景观的重要导则。树廊、竹廊、花廊等多条视觉景观通廊的营造,将社区内不同空间的园林环境融为一体。人口主轴线将南北各空间有机贯穿起来,空间序列感强。南北方向一条主要景观轴线和东北西南2条次景观轴线将园林景观节点串联其中,形成严整的“线形”空间格局与灵动活泼的“点状”空间节点适度结合的空间形式。再利用植物、构筑物、不同材质等园林景观设计的元素与手法塑造下一级尺度关系中“点”“线”“面”空间,使整个社区的室外空间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为你展示一幅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

小区大庭院空间中以大桂花树为主体,分别布置樟树、紫薇、玉兰、红枫、南天竹等,小庭院空间内,布置丛竹,芭蕉、苏铁等,随园景肆意点缀,突出表现园林的散漫、无序。此外,根据观赏性植物的季节性,分别选取春、夏、秋、冬四季开花的植物如春天开花的白玉兰、紫荆、紫藤、泡桐、合欢、海桐、鹅掌秋、樱花、桃花、迎春、金缕梅、连翘、流苏树等,夏天开花的有木槿、广玉兰、紫薇、夹竹桃、石榴、栀子花、棣棠,秋天有桂花、木英蓉、夹竹桃、小叶女贞、胡颓子、油茶、金丝桃,冬天开花则有梅花、枇杷、腊梅、山茶等等。根据不同的花相、花形、花色、花期,便能创造出四季花开不断、美丽芬芳的景观效果,见图2。

图2 庭院景观图

3.6 主要景观节点

3.6.1 入口景观区

位于小区西部主人口,一组红色跌水景墙、水台阶、石壁水景墙塑造了该区的总体形象。红色跌水景墙以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突出了人口景观的雕塑性和标志性。

3.6.2 中心景观区

中心景观区包括一区和二区中心绿地2部分。区内一条贯穿南北走向的水溪是中心绿地的主要园林景观核心,也是视线的通廊。亲水平台、密林广场、水边汀步等,是人们休闲、散步、锻炼的好去处。以水景为依托依水设计了亲水平台、水边广场等,主要如下:

1)树林通廊:人口道路的布局设计突出深山老林的纵深感,植物的规则种植,都有利于这种空间氛围的营造,乔木、灌木、地被选择多种类,感受森林的气氛。

2)童趣广场:考虑到成年人看护孩子的便利性,该广场与西侧的林荫广场相对,将成人活动范围与儿童活动范围紧密联系。从安全性和趣味性考虑,该广场的铺装采用木铺装和塑胶垫相结合,种植池、座凳等小品均进行特殊设计。

3)浅池涌泉:作为该区的特色景观,曲折而灵动的潺潺水湾,自然散落的水中置石,汩汩跃涌的泉眼,都将为小区的环境增添无限的动感和情趣。

4)聚景广场:以水景为依托,依树临水的聚景广场是一区中心绿地最佳的景观观赏点,景观在此处一览无余,框景、对景、借景等园林设计手法在此运用得淋漓尽致。广场外缘的曲线形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亲水的机会。

5)诗墙画壁:位于E中心绿地的北入口。高低错落的系列景墙排列于主园路东侧。我国传统的古诗词与西方现代绘画、雕刻艺术相融合,体现现代都市人对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追求。

小区各休闲广场周围则以绿地及乔木、灌木、花卉混置,通过雕塑喷泉的合理应用,在各角落自然形成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园林小品,如香樟、银杏、石楠、垂柳、冬青、女贞、乌柏:红色的枫树、卫予、水杉、盐肤木、无患子等。常年异色叶树种如紫叶李、榆叶梅、胡颓子、湖南特有的红花槛木等,大大地丰富了小区园林的地域特色,使小区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内,将具地域特色的山水景观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一种亲切柔美的感觉,使小区整体显现气派、豪华而又不失轻松自然的氛围,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4、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市人居环境中营造山水型景观氛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对水的亲近。山水景观理念设计、表现于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中,它体现现代人居环境设计在追求的美学艺术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还应满足人的社会功能和周边环境生态功能理念要求。我国山水型人居环境设计刚刚起步,但从本小区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应用效果看,“绿色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代表了未来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趋势。

参考文献:

[1]夏建华. 浅谈住宅小区绿化设计理念[J]. 科技信息, 2010(3):342-343.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2

1、我国现代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方式不断改变,人们对于人居环境的需求也相应地发生着变化;因此,住区的规划和设计不断地推陈出新,设计理念和创作思维不断地更新,人居景观设计也在不断地发展。解放初期,住区规划大多采用了美国建筑师西萨佩里在30年代提出的“邻里单位”的设计理论,居住区范围以小学生上学不穿越城市干道为界,在居住区内设有小学和日常商业点;如上海的曹阳新村等。五十年代中期受原苏联规划理论影响,采用居住区——街坊的规划方式。街坊内以住宅为主,采用封闭的周边式布置,有的配置少量公共建筑,儿童上学和居民购物一般需穿越街坊道路。六十年代采用一条街的形式,沿街两旁各种商店、餐馆、旅馆、剧场等商业文化设施齐全。虽方便了居民的生活,却也带来居住环境恶化。

以上各阶段在住区规划设计中实行低标准,着重解决房荒问题,如几家共用厨房、卫生间等;因此在住区环境的景观设计方面很少甚至几乎不考虑。

随着人们对生活条件要求的提高,居住区规划中开始初步涉及居住区环境景观设计,但也只是在绿化方面得到了加强七十年代后期住宅建设规模迅速扩大,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成为当时主要的建设模式。在规划理论上形成居住区——居住小区——住宅组团的规划结构。

1981年国际建筑师协会第14届大会发出了《华沙宣言》,指出“要认识人类—建筑—环境这三者之间的密切相关性,建筑师、规划师在形成人类环境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八十年代后期“欧陆风格”影响到住区的景观设计与建设,盛行欧陆风情式的环境景观。如在小区中心绿地中布置用希腊柱式、罗马拱门、文艺复兴花饰等装点的亭、台、桥、门等,既无使用价值,又缺乏艺术品位。反映出这一阶段的人居景观设计还处在初级的盲目模仿阶段,还没有真正认识到人居环境景观的真正内涵。

改革开放使我国在经济得到迅速发展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的国际交流也得到了加强。人们开始注重住区环境的建设,并根据住区的规模和所处的地段,合理配置公共建筑,组织多种空间,以满足居民生活的物质与精神需求。如北京的塔院小区就是以反对称的手法,用折线形主路将住宅分成四个组团,布置了两种组合形式。一种将左右两排南北向住宅上下错开,避免了“直胡同”似的单调;另一种是采取高层塔式住宅与多层行列式住宅搭配,并适当错开的形式,从而改善了景观效果。。同时国际上对我国在人居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给予了肯定,如1992年北京菊儿胡同改造项目荣获世界人居奖;自1990年至2002年我国先后有唐山市政府(1990年)、深圳市住宅局(1992年)、杭州市政府(2001年)等十个城市或市长荣获联合国人类居住环境奖;2002年广东省广州市城市发展规划项目荣获迪拜国际改善人居环境最佳范例奖等等。

进入九十年代后开始强调以人的居住、生活、行为规律作为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指导原则,突出了“以人为核心”,把居民对居住环境、居住类型和物业管理三方面的需求作为重点。小区环境景观设计,是在小区中心集中设置公园式绿地和休憩娱乐场所。同时住区环境景观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注重与自然相结合;提倡简约明快的景观设计风格,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这一时期在全国出现了诸如大连的锦绣小区、上海春申城四季苑、北京的恩济里、深圳的金碧苑等许多优秀的住区景观设计。

另一方面住区环境也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1996年6月在联合国第二届人居会议上向大会提交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类住区发展报告》,提出了1996-2010年中国人类住区发展的“行动计划”,将可持续发展正式列入住区发展的目标。

2、人居景观设计的发展趋势

2.1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将进一步深入和细化

21世纪进入网络时代,一方面使人的社会分工更趋细化,合作更为广泛,更能左右环境;另一方面,也使人更为独立,一切东西——水、电、新闻、邮件、广告、甚至基于电脑的工作都可以直通家中,人与人之间直接接触与交往变得更加简单和稀少,人与社会和自然环境更为分离。但同时也使人们意识到人与人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性,更渴望回归自然,怀念里弄、胡同那种富有人情味的社区生活。如上海“新天地”的改造,就是在保留传统石库门里弄建筑空间格局、人文景观的基础上对建筑内部重新改建,对外部环境进行适当的调整,从而唤起了人们对过去生活的回忆;同时这也是充分尊重历史、文化而成功开发的典范。

因此,以人为本的“人”其范畴包括社会的人、历史的人、文化的人、生物的人、不同阶层的人和不同地域的人等等。也就是说景观设计只有在充分尊重自然、历史、文化和地域的基础上结合不同阶层人的生理和审美需求,才能体现设计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内涵。

2.2强调住区环境景观的共享性

使每套住房都获得良好的景观环境效果,是设计的首要目的。首先在规划设计时应尽可能地利用现有的自然环境创造人工景观,让人们都能够享受这些优美环境,共享住区的环境资源;其次,加强院落空间的领域性,利用各种环境要素丰富空间的层次,为人们提供相认、交流的场所;从而创造安静温馨、优美、祥和安全的居家环境。

2.3住区环境景观突出文脉的延续性

崇尚历史和文化是近年来住区环境设计的一大特点,开发商和设计师开始不再机械地割裂居住建筑和环境景观,开始在文化的大背景下进行居住区的策划和规划,通过建筑与环境艺术来表现历史文化的延续性。

住区环境作为城市人类居住的空间,也是住区文化的凝聚地与承载点;因此在住区环境的规划设计中要认识到文化特征对于住区居民健康、高尚情操培育的重要性。而营造住区环境的文化氛围,在具体规划设计中,应注重住区所在地域自然环境及地方建筑景观的特征;挖掘、提炼和发扬住区地域的历史文化传统,并在规划中予以体现。同时,还要注意到住区环境文化构成的丰富性、延续性与多元性,使住区环境具有高层次的文化品位与特色。如北京菊儿胡同和苏州桐芳巷的改造都在建筑符号语言、空间形态、色彩等方面继承了传统民居文化的精髓而受到了人们的高度好评。

2.4环境景观的艺术性向多元化发展

随着设计师们的日益成熟,盲目模仿、抄袭现象逐渐趋少;住区环境设计开始关注人们不断提升的审美需求,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同时环境景观更加关注居民生活的方便、健康与舒适性,不仅为人所赏,还要为人所用。尽可能创造自然、舒适、亲近、宜人的景观空间,实现人与景观有机融合。如亲地空间可以增加居民接触地面的机会,创造适合各类人群活动的室外场地和各种形式的屋顶花园等等;亲水空间,营造出人们亲水、观水、听水、戏水的场所;硬软景观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车库、台地、坡地、宅前屋后构造充满活力和自然情调的亲绿空间环境;而儿童活动的场地和设施的合理安排,可以培养儿童友好、合作、冒险的精神,创造良好的亲子空间。

2.5住区环境设计向可持续的生态的方向发展

住区环境质量的高低除艺术性的层面外,还要体现生态的一面。就微观的环境景观设计而言就是通过环境设计为居民提供良好的日照、通风、阻隔噪音、吸附有害气体的条件,同时对住区地域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及除人之外物种的尊重与关怀,实现住区地域生物的多样性。如在住区环境中还留出一定比例的“自然空间”,可以有效地调节住区的生态环境。而自然空间的生态功能主要体现在保持水土、固碳制氧、维持大气成份稳定、调节气温、增加空气湿度、改善住区气候、净化空气、吸尘滞尘、消减噪音等方面。因此,对于人居景观生态环境而言,共生与再生原则就要求我们特别注意和自然环境的结合与协作;善于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利用一切可以运用的因素,高效地利用地质因素和自然资源;减少人工层次而注意自然环境设计。

3、结束语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3

关键词:创意导向;文化;人居环境;对策

中图分类号:C912文献标识码: A

一、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内涵

“创意”在本文具体指的是建筑创意、文化创意、空间创意等。例如,舒适、创意、以人为本的住宅设计,是通过对建筑的创新来提升人居环境的品质。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建筑创意、文化创意、空间创意等手段营造的城市人居环境。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是以文化创意产业为发展动力,以丰富的公共空间为特色,倡导健康宜居生态环境的一种新型人居环境。

二、创意活动对人居环境的作用

1、创意产业为人居环境带来吸引力

创意产业包括建筑、艺术、传媒、体育等方方面面,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其为人居环境带来的吸引力表现在:创意产业和传统的第一、二、三产业相比更具有勃勃生机的创造性。创意产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创造性的载体,就在于能够吸纳并激发富有创新性的创意人才。

2、创意活动带来丰富的公共空间

在创意型人居环境中,人们会去博物馆、展览馆观看作品;会去美术馆品味艺术气息;会去广场、公园上游憩娱乐。博物馆、美术馆、广场等等这些均是创意型人居环境提供给人们的公共空间。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需要这些公共空间作为活力载体,提供给人们思想交流、放松娱乐、品味文化艺术等之用。

3、创意活动营造良好的人居氛围,打造健康的生态环境

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不仅仅包括建筑、道路、基础设施,还包括人居环境。创意型人居环境意味着“创意”这一理念已经贯穿与人们的生活之中,形成了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城市特有的思想氛围、行为习惯、价值取向。而这种思想氛围充满着对文化、艺术、娱乐等的向往,人们的精神世界也因此变得饱满而丰富,这有助于提升人们对居住、工作的满意度。

三、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的特征

1、宜居的生态环境

生态环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和保障,特别是对创意产业的发展和创意人才来说,宜居舒适的生态环境尤其重要。一方面要求空气质量良好、噪音污染低、废弃物利用等达到较高水平,另一方面要求住宅条件良好、交通便利、基础服务设施等一应俱全。

2、丰富的公共空间

开放的人居环境需要空间作为载体,引领人们进行交流等活动。在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中,咖啡馆、广场、公园、博物馆等等均是实现人们互动交流的空间场所。创意活动离不开丰富的公共空间。

3、艺术文化气息浓厚

在艺术和文化领域,创意往往能得到极致的发挥,它们也是创意型人居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这样的环境促进了人与人的交流,形成了开放的人居氛围。

四、我国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建设存在的问题

1、重视创意产业建设,忽视环境问题

政府建设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大部分是为了发展创意经济,而轻视营造健康的人居环境。例如,公园数量稀少、产业污染严重等问题。

2、盲目走高端路线

国内许多城市目前都出现了与之城市规模、经济承受能力不相符的高端大气的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等文化设施还有一些行政大楼。究其原因,大多数是政府为了一定的政绩而为之。大尺度、高端大气的文化设施只是为了城市的“门面”,难以保障所有居民都能体验这些设施带来的享受,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创意型人居环境。

3、忽视人的尺度

在我国人居环境中,大马路、大广场、大公园的现象并不少见。这些大开大合的设施片面追求形象工程而忽视人的尺度的问题。大尺度减少了居民之间的交流互动也浪费了城市的土地资源。

五、我国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对策

1、住宅设计注重舒适、创意、以人为本

住宅是人居环境中最基本的组成部分,对人居环境的创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住宅的材质、色彩影响着居民的心理活动和社区的形象;住宅的材料关系到资源的节约与浪费等。

而创意性人居环境中的住宅应当具有鲜明地方性特色和文化特色。同时,应当将人文情怀体现于环境设计、建筑细节、室内等人居环境中的不同角落,营造温馨的环境。

2、完善文化设施规划,培育居民创意能力

文化艺术设施是创意型人居环境的“形象名片”,集中展示了一个社区或者一个城市的文化精神与创意能力。

我国创意型人居环境中的文化设施建设应当减少高端大气的博物馆、美术馆等的出现,尤其是在中小型城市,这不仅是浪费资源,同时群众参与度低。相反,政府应该合理规划文化设施的布局,较小设施规模、分散设置,提高基层的文化设施建设水平。

3、建设有特色创意型生活社区

在我国,具有特色的创意导向型社区较少,处于起步阶段。在建设创意型社区过程中,我们应该深入挖掘当地的文化特色,将其运用于社区的建设当中。文化的体现可以是通过有形载体,如一间咖啡馆的门面、一件雕塑、住宅色彩等,也可以是通过无形的精神氛围感染每一个人,如特色公园、广场所营造的空间感受。

六、给语

放眼全球,我们可以发现创意已经成为当下人居环境主要的关注点之一。将创意注入人居环境之中,打破传统人居环境的模式,为人们的生活添加新的动力则势在必行。创意导向型人居环境发展也将成为一个城市或者一个社区永续的发展动力。

参考文献:

[l] 童尔斯·兰德利【英】.创意城市:如何打造都市创意生活圈[M].杨幼兰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10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4

【关键词】居住建筑方面;人居环境;标准;作用

中国人居环境建设需具备五大条件。它们是:住区居民适当住房的保证;健康与安全的保障;人与城市住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建设;住区资源的可持续开发与利用。同时,中国人居环境建设还应遵循五大原则:正视生态困境,提高生态意识;人居环境建设与经济发展良性互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关怀广大人民群众,重视社会发展整体利益;科学的追求与艺术的创造相结合。

下面我就从五个方面阐述一下我对人居环境在居住建筑方面的认识。

1.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范围及其要求

居住建筑主要是指供家庭和集体生活、起居用的建筑物,包括各种类型的住宅,如别墅、低层住宅、多层住宅、高层住宅以及大量性建造的宿舍、旅馆等。其人居环境的主要范围包括居室、个体建筑、建筑群和住宅小区。

人居环境应包括自然环境(包括生态环境、气候环境、物理环境等)和人文环境(包括艺术环境、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等)两个方面。在进行规划与设计中,要求把这两方面的环境和谐的协调好,以达到居民所要的生活舒适、工作便利、邻里和睦、身心健康、环境美化的目的。

1.1自然环境方面。

(1)首先,要注意建筑地域的生态环境。居住区的建设离不开土地,它与建筑基地地形、地貌、地物等密切相关,规划设计要充分注意保护环境,防止污染,防止见山就挖、逢水就填、逢树就砍,致使青山绿水不断地遭到破坏的行为。不要滥用耕地。小区内要保证有足够的绿化面积,并要注意防止空气和水域的污染,应为居民创造出一个能健康地成长、愉快地生活的人居环境。

(2)其次,要遵循地区气候的特点。要注意居住区内气候环境设计,利用当地气候的有利因素,改善其不利因素。尽量减少对人工能源的依赖,多利用自然能源,寻求适应于当地气候特点的建筑形式,利用建筑自身的气候调节能力创造宜人的小气候。

(3)要努力创造良好的物理环境。在现代化的城市里,人口高密度聚居,耗能量剧增,城市街道宛如蛛网,机动车来往频繁,绿地、水面严重不足,以致空气污浊,噪音干扰,温度高,较干燥,在这些人为因素的影响下的声、光、热和空气的环境恶化,影响着人们的工作、生活与身体的健康,所以在建筑规划与设计以及建筑的措施与构造方面更要加以注意,如改善城市、住宅区以至室内的声、光、热和空气的质量应在重要的位置上。在城市里,建筑群的布局和房屋设计中要争取日照和自然通风,利用天然采光,防止噪音干扰,净化空气及调节好室内与周围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创造一个令人满意的良好的物理环境。

1.2人文环境方面

建筑要美观,环境要美化。众所周知,衣食住行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而建筑就是为了解决人类“住”的问题的。在建筑形式的创作中,要认识到形式要追随功能、环境、材料、构造与技术、社会生活方式和社会意识与文化传统等因素而定。建筑形象是反映建筑内容的建筑空间艺术形象和建筑外形构图。一个完善的建筑,其内容与形式应该是统一的,除了建筑本身的美观外,对建筑物周围的环境要注意美化,例如:种树、植草、开辟人工湖及设置喷泉、假山等。

2. 衡量健康型住宅的相关标准

健康住宅的主要基点在于:一切从居住者出发,满足居住者生理和心理的需求,生活在健康、安全、舒适和环保的室内和室外的居住环境中。健康住宅的评估标准大体分为四个因素;

(1)人居环境的健康性。主要指室内、室外影响健康、安全和舒适的因素。

(2)自然环境的亲和性。提倡自然,创造条件让人们接近自然、亲和自然。

(3)住区的环境保护。包括住区内视觉环境的保护,污水和中水处理,垃圾和垃圾处理及环境卫生等方面。

(4)健康环境的保障。主要是针对居住者本身的健康保障,包括医疗保健体系、家政服务系统、公共健身设施、社区老人活动场所等硬件建设。健康住宅理念的推出在全社会引起极大的反响。

3. 从人者有其居到花园小区和生态城市

3.1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居住条件还相当不理想,许多人没有自己的住房,于是,“人者有其居”成为一种理想,也成为各级政府的努力方向和政策的出发点。在此观念下,住房的增加是第一位的,而住房的舒适度及其周边环境,由于各种原因并不是政策的主要考虑内容。

3.2然而,人者有其居,只是解决了人的基本需求,并未反映出入们的全部愿望,与社会整体的需要也有相当的距离。伴随着改革的深入,物质积累的增加;也伴随着思想的解放,人们接受了诸如环境保护、生态平衡、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等等广泛流行于当今时代的理念。于是在住宅问题上,有了更多更高的要求。不仅住宅本身的设计要更人性化,更舒适合理,住宅之外的环境也变得重要起来,小区的设施要配套,环境要美好,交通要方便等等。进而言之,整个城市的环境也被与人居联系起来,城市的规划和建设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城市的环境要绿化美化,生态要平衡,城市要适宜人居住。

4. 居住建筑人居环境创造与改善的对策和途径

4.1良好的人居环境,在小环境上体现在每一个细节的完美,每一处设施的适用;在大环境上要体现系统和综合的魅力,如果把建筑物、聚居区、城市群孤立看待,单独设计,而不与其他相联系,就会出现上述问题,这与人居环境的要求是不符合的。如何使建筑、适应时代的挑战,加快探求可持续发展的城市与建筑已成为人们不可回避的历史重任。

4.2居住建筑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使人造建筑环境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生态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卫生、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建造的范围,走向设计的整个环境,建筑的规划与设计不能只偏重于空间、形态、形式、视觉等方面去研究,而应从自然生态的角度去研究和探索问题。

4.3在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中,要注重保护生态环境,注重创造和改善居住区、住宅和居室的气候环境和物理环境,利用其有利因素,防止和改善其不利因素。同时要尊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满足人们的艺术爱好与邻里的社会活动。要善于继承地方传统建筑的宝贵经验,并善于学习和吸收国外建筑先进和科学的设计手法和具体措施,敢于改革和创新,为居民创造舒适良好的生活环境。

5. 建筑师在推广健康型居住建筑中应起的作用

5.1健康型居住建筑及人居环境的规划与设计要有利于促进人造居住建筑环境及人居环境与大自然的生态平衡,有利于形成自然环境的良性循环,一般要采取多学科(包括地理、生物、医学、植物、能源等)各专业人才共同探讨,由建筑师进行综合设计,这就意味着建筑设计要超越单一建筑设计的范围,走向设计整个环境。建筑师直接从事建筑及构配件的设计和选材工作,肩负着“设计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历史重任。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5

关键词:生态;居住区;绿化设计

中图分类号:S891文献标识码: A

二、“居住者有其屋”是当前基本任务

居住者有其屋从全国来看,依然是人居环境改善的首要任务。以往那种认为人居环境改善只是住房条件而非整体环境改善,或者只是花园豪宅方能称为环境良好的看法是十分片面。人居环境改善是一个系统工程。它包括内部环境-住房面积、室内美化、节能、设备安装、绿色建材的应用,又包括外部环境-室外环境绿化、美化,乔灌花草合理配置以及绿化面积的数量,公共绿化的多少,居住周边有无污染企业、噪声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还是以住为基本任务,兼顾环境改善,保护自然资源。好的地区二者应同步规划、同步开发、同步建设。“蓝天、碧水、绿色、清静”是每一个居住者和开发者的共同奋斗目标。

三、居住区环境绿化标准。

绿色住宅是将来开发者在新一轮的住宅产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所谓绿色住宅就是指在建设开发过程中,注重环境绿化、注重新型建材的采用、注重水资源的节约、注重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注重以花卉美化居室、注重对住居区垃圾的分类处理的居住区。由此可见,绿色住宅强调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那么居住环境看什么?环境良好的基本条件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容积率要低,楼宇间距要大,绿化优良,环境怡人。

消费者对居住环境的优劣评估往往只是凭感觉。那么除了感觉有没有一些具体的评判与指标呢?一般说有以下几个指标:①容积率和建筑密度越低越好。②楼间距越大越好。③绿化面积越多越好,树木比绿地好。(据分析大乔木的生态效益比草坪高出30倍。)④污染少。⑤小区选址要远离工厂、马路边、酒楼、商场等。除了以上的指标外,如果所建的住宅楼首、二层用作商业用途,则居住环境质量将打折扣。由此可见,现在仅以一个简单的绿化率,是远远不能科学评价一个居住小区的环境质量,应该更加科学细化综合考虑。首先,应该从整个小区绿化规划是否合理、善观、实用,各种配套设施是否齐全。道路交通系统,点、线、面层次绿化可丰富考虑。其次,规定一个区域里乔木、灌木的覆盖率,草坪的覆盖率在加上人均绿地,人均公共绿地等指标,方能反映出一个小区居住环境的优劣。

四、生态型是居住环境发展的方向

随着社会的进步,经济的发展,在生态危机间不是挑战的今天,人类对环境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量”方面的增加,而“质”的方面更要发展。对绿化环境的要求已不是简单地规划几块绿地,栽几排树,植几片草。必须“适当”和“可持续”的绿化环境,才是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绿化率较高的住宅与楼市中所占的比重已越来越长,但是使房地产升值的不是绿化数量的的简单增加,而是与居住区人事环境匹配的协调型生态景观、舒适、健康、高效、优美或者美观,生态型居住环境将是人们最好选择由此生态小区强调的是:“以人为本,与自然和谐”,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分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科学植物群落,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联系的新秩序,达到生态美、科学美和艺术美。追求节水、节能,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环境污染。强调人与环境的和谐,使人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形成一个良好循环系统。清洁、优美、文明的生态居住环境,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近。

五、本地区居住区环境的现状分析

从本地现有及正在开发建设的小区来看,开发商均已注意到小区外部环境的优劣对楼市的影响,并且不断加大对环境改造的投资力度,但是距离高标准、宁静优美居住环境,优雅美观的绿化氛围,设施完善的休憩场所还有一定的差距。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利益”与“环境改造”之间的不能平衡

开发商追求经济利益是其动力,而环境改造是耗其资金。所以为其经济效益,而增加住宅的容积率,减少居住的绿化面积,本人认为开发商没有在两者之间建立最佳的平衡点,对两者的依存关系研究的不够彻底。

2、缺乏超前性

居住区环境没有科学合理规划,平面、空间的围与放的创造及区域天际线的控制没有注重环境的流动性与有机性,在设计时对小区绿地的构成元素与周围建筑、居民的行为、心理需求及生态环境,没能充分考虑,各项之间缺乏整体统一与协调。

3、缺乏亲和性

从整体出发,立意在先,以人为本,强调人与自然的亲近是人居化环境的目标。但是我们地区的居住区在处理人、建筑、环境三者之间的关系缺乏耐心。没有注重高质量的生态与环境的紧密结合,缺乏人化质的设计。

4、缺乏美观性

流水、绿荫、家园,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人在画中行的艺术境地是每个居住者梦寐以求的场所。但是部分小区中心绿地楼间绿化缺乏生气,表现形式呆板,植物群种单一,缺乏个性及地方特色。

六、环境的改善和发展

1、环境规划原则和目标

在居住区初期规划时,必须将环境绿化统盘考虑,两者的设计者,要互相交流,不能各自为政。而规划本身就是解决三个和谐问题,即人与自然的和谐,时间延续性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在进行人居绿化环境的规划建设时,必须正确处理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协调关系。遵循整体协调发展,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以此来满足人们对绿化环境、生理、心理的需求,为能创造出舒适、优美的绿化环境。

2、创造条件,增加绿色空间

我们在进行住宅区建设时,不能忽视绿化环境的同步建设,特别对闲置零星的室外,更应该加以精心设计和建设,三五株树、一块景石,均能体现出不同景色,提高绿地面积。努力创造绿化条件和美化环境,如地面绿化确有困难,应考虑屋顶及墙体等立体、空间绿化的运用。提高绿化覆盖率,为居民多创造间接自然面绿化环境条件,净化生活空间环境,以提高人居环境质量。

3、创造具有地区文化特色的绿化环境

对居民所在地区文化特牲进行深入分析,调查并加以建设利用来提高居住区的文化品味,建设独具区域性特色的景点。不同城市、不同地市、其气侯、居民生活习惯,地方历史文脉有不同的特点,只有突出地区文化特性的环境才具有特色,才更有生命力,才能使绿化环境有质的飞跃。

4、创造内容丰富、功能齐全的绿色空间

深入调查研究居民对绿化环境的需求,适应不同阶层、不同年纪、不同职业的人群的不同需求,住宅区绿化空间是城市居民使用效率最高的设施及场所,也是居民日常主要户外活动的主要空间,满足日常体育、娱乐、游憩活动需要的主要场所。因此,在绿化环境塑造中,应该合理设置各座楼、广场、体育器材,以文明建康的景点和园林小品,来陶治情操,以此满足不同结构层次人们需求。

5、为居民创造具有美感的绿化环境

绿化环境是创造优美的人居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有具有艺术感染力,具有特色的园林绿化环境,才能给人以美的享受。那么,如何使居住环境的绿化给人的美感,使之符合绿色住宅的环境呢?绿化种植设计是以有生命的植物材料构成景观空间,而是园林中最有色彩和形态变化的因素。应在整个居住区做到“春意盎然”、“夏美葱郁”或组团的各个角落,又要使其林荫大道、灌木小径、成片花丛、斜坡草地,婉蜒小溪交相辉映。

在通过建筑、小品、雕塑、植物、水体等造园要素落实在不同的空间上,使人与自然、个体与群体、室内与室外的有机结合,和谐共处,为能创造出温馨的居住环境。

结束语:

二十世纪即将来临,改善人民环境是世界各国共同关注的主题,而创造舒适、优美的绿化环境是改善人居环境的关键,是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保证东文试图对居住区绿化环境设计质量进行探索,通过对本地区住宅小区绿化环境设计的实践中进行探索,并将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以获得更好的效果。有不当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参考文献:

《景观设计学》(美)西蒙兹者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住宅人居环境设计范文6

关键词:居住小区;园林景观设计; 生态环境

1工程概况

某住宅小区占地面积为8万多m2,以多层和小高层框架结构的住宅为主,总建筑面积近14 万m2,小区定位为现代生态型高尚住宅区,其中绿化率达到42%。

2 园林景观设计构思

生态环境最基本的要素是“绿”和“水”,“绿色”在这里已从狭隘的色彩概念转变为环保和生态意识概念。绿色不单指色彩,而是代表一种崇尚自然、回归自然的设计理念。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也。水在人与自然关系中起着特殊的协调作用。它不仅能给人带来欢愉、轻盈、柔和的感觉,而且还具有净化空气等重要的环保作用。有了“绿”与“水”的完美结合,既能取得丰富的环境效果,又能达到生态环保的目的,体现了“以人为本”和“以自然为本”的设计思想。

3场地现状及评价

本项目根据现状分析总结的问题及解决思路如下:

(1)根据场地周围三面绿化围合的优越条件决定了小区与山、水的内在呼应关系及场地精神的延续,利用植物成为新的构成因素,构成了小区的主题:“水景、密林、人家”。

(2)道路、停车场与建筑留给景观的空间有限,尤其是一区中心绿地,因地面构筑物过多,空间较为分散,需寻找一种元素来统一整个园区,所以利用自然的处理手法;改变园区的尺度感,并因形就势将功能分散,散点在整个园区之中,方便住户使用。

(3)现状场地地势平坦,竖向变化不足。故在尽量遵循土方就地平衡原则的前提下,塑造出多变的山地效果,组织和分隔不同空间,形成良好的视觉效果和使用功能。

4 具体设计方案

4.1生态型住宅小区园林景观设计特色

4.1.1“ 水景”。南北走向的水系,将社区的不同空间相互串通,依空间流动的走势变化,水流的形状也产生或潭或溪,或渊或池,或静或动,或深远或幽静的不同变化。同时,围合水系的地形与水系相互作用于,形成完整的山水体系,为社区营造了理想的生态格局。小区内“小溪”成为贯穿整个场地的脉络,沿水系设计了各种休闲,漫步在草坪上、徜徉在碧水边、交流在浓荫下、休憩在花丛中,塑造一个亲和、健康、生态的时尚生活社区。体现人与城市生活和谐,集阳光、健康、都市情怀于一区,突出都市人文景观特色。

组团绿地相辅共同构筑了小区的景观绿地框架,“密林”和坡地成为围合各种类型空间的主要媒介。入口广场绿地的设计突出深山老林的纵深感,道路的布局、植物的规则种植,都有利于这种空间氛围的营造,乔木、灌木、地被均选择多种类,感受森林的气氛。楼间休憩空间强调向心力,设置植物围合的“兴奋点”,配合不同层次的植物种植,如同音乐的主旋律与具有节奏的和弦,使整体环境景观意象渐入。

水景区植物的配置根据水流的特点及区域做不同的配置,在喷池处水流从滚水坝跌下。水面中央设小亭,通达小亭的汀步用本地的红砂岩组成,水面一直延伸到走廊的方亭中,将方亭突出走廊的部分做成水榭的形式,周边设美人靠。水岸自然蜿蜒,用真石堆砌成自然驳岸。植物运用上主要有:桂花、桃花、海桐、鸢尾、芦苇等,通过多种不同风格的植物和水景,将此景观映衬出江南小镇的诗情画意的意境,并充分体现出主景观的大气磅礴与韵味深长。此外,水际边缘配以花灌木和宿根花卉等得体的园林植物以丰富水际线景观,如迎春、棣棠、黄菖蒲、千屈菜、水葱、香蒲、花叶芦竹、水生美人蕉等;水流经过的狭长区域则以垂柳、水草、置石对比布置,岸线自然堆砌,石头生动活泼,石缝处则以棣棠、南迎春、金钟花、书带草点缀,尽显江南水景的风韵和地域特色。

4.1.2空间形式多样。居住区园林环境的空间美学将成为视觉景观的重要导则。树廊、竹廊、花廊等多条视觉景观通廊的营造,将社区内不同空间的园林环境融为一体。人口主轴线将南北各空间有机贯穿起来,空间序列感强。南北方向一条主要景观轴线和东北西南2条次景观轴线将园林景观节点串联其中,形成严整的“线形”空间格局与灵动活泼的“点状”空间节点适度结合的空间形式。

再利用植物、构筑物、不同材质等园林景观设计的元素与手法塑造下一级尺度关系中“点”、“线”、“面”空间,使整个社区的室外空间层次丰富,形式多样,为你展示一幅浑然天成的美丽画卷。

小区大庭院空间中以大桂花树为主体,分别布置樟树、紫薇、玉兰、红枫、南天竹等,小庭院空间内,布置丛竹、芭蕉、苏铁等,随园景肆意点缀,突出表现园林的散漫、无序。此外,根据观赏性植物的季节性,分别选取春、夏、秋、冬四季开花的植物如春天开花的白玉兰、紫荆、紫藤、泡桐、合欢、海桐、鹅掌秋、樱花、桃花、迎春、金缕梅、连翘、流苏树等,夏天开花的有木槿、广玉兰、紫薇、夹竹桃、石榴、栀子花、棣棠,秋天有桂花、木英蓉、夹竹桃、小叶女贞、胡颓子、油茶、金丝桃,冬天开花则有梅花、枇杷、腊梅、山茶等等。根据不同的花相、花形、花色、花期,便能创造出四季花开不断、美丽芬芳的景观效果。

4.2主要景观节点

4.2.1入口景观区。位于小区西部主人口,一组红色跌水景墙、水台阶、石壁水景墙塑造了该区的总体形象。红色跌水景墙以其极强的视觉冲击力突出了人口景观的雕塑性和标志性。

4.2.2中心景观区。中心景观区包括一区和二区中心绿地2部分。区内一条贯穿南北走向的水溪是中心绿地的主要园林景观核心,也是视线的通廊。亲水平台、密林广场、水边汀步等,是人们休闲、散步、锻炼的好去处。以水景为依托依水设计了亲水平台、水边广场等,主要如下:

(1)树林通廊:人口道路的布局设计突出深山老林的纵深感,植物的规则种植,都有利于这种空间氛围的营造,乔木、灌木、地被选择多种类,感受森林的气氛。

(2)童趣广场:考虑到成年人看护孩子的便利性,该广场与西侧的林荫广场相对,将成人活动范围与儿童活动范围紧密联系。从安全性和趣味性考虑,该广场的铺装采用木铺装和塑胶垫相结合,种植池、座凳等小品均进行特殊设计。

(3)浅池涌泉:作为该区的特色景观,曲折而灵动的潺潺水湾,自然散落的水中置石,汩汩跃涌的泉眼,都将为小区的环境增添无限的动感和情趣。

(4)聚景广场:以水景为依托,依树临水的聚景广场是一区中心绿地最佳的景观观赏点,景观在此处一览无余,框景、对景、借景等园林设计手法在此运用得淋漓尽致。广场外缘的曲线形平台给人们提供了亲水的机会。

(5)诗墙画壁:位于中心绿地的北入口。高低错落的系列景墙排列于主园路东侧。我国传统的古诗词与西方现代绘画、雕刻艺术相融合,体现现代都市人对文化、艺术和生活的追求。

小区各休闲广场周围则以绿地及乔木、灌木、花卉混置,通过雕塑喷泉的合理应用,在各角落自然形成各式各样、各具特色的园林小品,如香樟、银杏、石楠、垂柳、冬青、女贞、乌柏:红色的枫树、卫予、水杉、盐肤木、无患子等。常年异色叶树种如紫叶李、榆叶梅、胡颓子、湖南特有的红花槛木等,大大地丰富了小区园林的地域特色,使小区居住环境也变得更加生动自然。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现代生态型住宅小区内,将地域特色的山水景观通过各种形式表现出来,给人一种亲切柔美的感觉,使小区整体显现气派、豪华而又不失轻松自然的氛围,创造出良好的人居环境。

5 结语

综上所述,在现代城市人居环境中营造山水型景观氛围,是为了满足人们对自然山水的渴望和对水的亲近。山水景观设计理念被设计师设计、表现于现代城市的人居环境中,它体现现代人居环境设计在追求的美学艺术的同时,人居环境设计还应满足人的社会功能和周边环境生态功能的理念体系。我国山水型人居环境设计刚刚起步,但从本小区人居环境的景观设计应用效果看,“绿色生态、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代表了未来人居环境景观设计的趋势。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