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例6篇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文1

创境激趣就是能够使学生积极认识教学内容,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一个重要课堂教学环节。七年级学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如何走向新的学习生活、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在新的起点上憧憬未来,七年级也是人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七年级的思想品德课自然也就强调了“珍惜初中生活,做生活的主人”这一主题,力图通过生动、有趣、有效的教学形式培养学生关爱、自尊、自强的价值观。那么,如何在课堂上有限的四十分钟里实现这一教育目标,我认为,创境激趣环节彰显出其独特的魅力。

在充分结合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七年级思想品德材内容的基础上,我对关于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教学环节提出以下几点思考:

首先,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思想品德课是一门为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健康发展奠定基础的课程,思品课程给学生带来的不仅有身心的抚慰,密友般的善意的开导,还要让学生乐于接受和学习其他学科知识,因此,七年级思品课程的创境激趣环节在内容的主题选择上要与其学科门类相衔接,进而使学生能够在激发学习本课程兴趣的同时,也感知其他学科的知识奥妙,产生学习其他学科知识的兴趣。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三课《珍爱生命》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就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小动物、植物的生长历程复述,以及自然界生物的生命表征图片,在诱导学生思品课程内容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知识的兴趣。

其次,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的表现形式要能够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的机会。七年级学生刚刚走进初中生活,会有许多的欣喜,也有许多的胆怯。在思品课堂上的创境激趣环节采用学生表演小品、小组辩论赛、演唱主题歌曲、小游戏等丰富多样的表演形式,让学生对新的学习生活的陌生感、恐惧感,并让有一定特长的学生能够找到发挥自己才能的小平台,既诱发了学习思品课程的兴趣,也学生提供了展示自己才能的舞台,加强同学之间沟通和了解,将有利于班级的团结和共同的进步。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七课《品味生活》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就可以通过请学生展示出自己的艺术、体育等方面的特长,在愉快的导入新课程的同时,也让学生展示出自己在某些方面的特长。

第三,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可以让学生争做主人。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是学习的主人。在七年级思想品德课创境激趣环节让学生掌有主动权,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小组感兴趣的课题设计创境激趣环节的内容,准备该环节所需的资料、图片等,还可以针对某一课题开展小组的创境激趣环节内容、形式等的竞赛活动,每个小组还可以这样做既可以使学生产生主动学习的欲望,增强竞争意识,也可以使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组织协调得到很好的锻炼。如,七年级思想品德上册第二课《把握学习新节奏》的第二个框题《享受学习》的创境激趣教学环节设计上,可以开展“学习是苦多”与“学习是乐多”的以小组为单位的辩论活动,既发挥了学生的主动性,也增强了学生的竞争意识,同时也可加强小组同学之间的团结协作意识。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文2

一、学情分析

本学期八年级要面临初二生物会考,在上学期结束时我们已经结束了八下教材的大部分课程,只剩余了八年级下册传染病和免疫,用药与急救这部分知识。在疫情期间的进行了网课教学,八年级4班和5班学生大多数学生对于线上教学较认真学习,5班学生学习情况稍差。但由于学生在家休整时间过长,在刚入学的两周内,学习情绪还在适应调整期,而且还要面对各学科复习学习强度压力的叠加,导致学生的学习状态不佳,出现厌学等不良情绪,使得老师管理出现困扰,知识推进格外困难。加之学生对本学期生物会考也存在一定的焦虑,我们只能先来适应学生,再引导其适应我们的教学计划,争取有效推进会考复习工作。

二、教学内容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1)完成的新课教学内容:八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章产染病和免疫,第二章用药与急救,(2)复习初中生物七八年级所有内容。

七年级上册和下册的内容由于讲完时间过长,学生的知识储备并不是很好,而且这两部分内容还是会考重点考察的对象,所以这部分复习将花费时间较长也是重点复习内容。必须制定合理、有效的复习计划,引导学生系统复习、巩固、练习。

三、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周、第二周(4月20日---30日) 巩固线上教学内容

第三周           (5月6日 )   八年级生物线上教学评估测试

第三周            (5月7日 )     讲评八年级生物线上教学测试题

第四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一章+练习

第五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二章+练习

第六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一、二章+练习

第七周                           复习七年级上册第三、四、五章+练习

第八周                           第一次模拟考试   试卷讲评

第九周                           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一、二章

第十周                           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三、四章

第十一周                        复习七年级下册第五、六章

第十二周                        第二次模拟考试   试卷讲评

第十三周                        第三次模拟考试   试卷讲评

如果在教学实践中有什么特别变化,再根据实际需要做适当的调整。

四、教学措施

1、教师要继续深入学习有关的教育理论和转变教育观念,在继承传统教育优势的基础上力争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有所提高和创新。

2.由于本学期主要内容是复习,要做到每节课前几分钟对上节课重点知识点的听写,并当天及时批阅。教师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薄弱部分,及时巩固加强。

3.对后进生学习情况要采取多鼓励,多表扬的积极措施,关注他们的复习情况,如有需要可进行辅导帮助,使他们积极完成生物复习,多一份学习的自信心。

4.针对4班和5班的不同情况,我的教学重点在5班,5班学生拔尖学生较少,对这些学生要严格要求,强调细心认真是重点。同时加强两个班后进生的转化。

5.对于4班和5班学习在中下这部分的同学,采取一对一帮扶,要求学生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再由帮助自己的学生检查完成情况,教师不定时抽查。

6.后期把握生物会考题型,有针对地进行复习,联系,讲解,整体增大4班和5班的进步,从而能对整个年级的有所帮助。

7、在整个会考复习期间,一直要做到多鼓励、多支持学生,争取学生能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文3

造成这种原因的这不仅仅是小学作文教学与中学作文教学之间存在一个较高的台阶,学生要迈过这一高度,所造成的不适应,并且农村学生在认知水平,知识储备,学习条件和环境等,都影响到学生作文水平。而且,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对新课标的理解和认识的程度不同,中、小学的作文教学还存在一个不衔接的问题。在此,笔者就农村学校七年级作文教学,谈谈自己粗浅的认识。

1.教师要充分认识、正确解读课程标准,了解课标中中、小学作文教学要求的差异,这是进行七年级作文教学的基石。掌握新课标中对中、小学作文教学的不同要求,注意中、小学作文教学目标的承上与启下的相关要求,在教学中就能有目的、针对性的指导学生进行作文练习。在新课标中对第三学段作文教学的主要要求是:能写简单的纪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能根据习作内容表达的需要,分段表述。它更多关注学生的记叙能力,对表达方式没有具体的要求。新课标对中第四作文教学的主要要求是:写作要有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很显然,新课标对小学习作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也符合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习作能力,习作时,只需抓住一两件事情来表现一个中心即可。通常以“写实”为主要手段,大多叙写学生亲身经历或耳闻目睹的人、事、景、物,叙写的内容具体、形象、生动,符合小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的思维特点。而新课标对中学写作的要求相对较高,它要求学生“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并且还要“根据表达的中心,选择恰当的表达方式”。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没有一定的写作知识,没有经过一段时间的专门训练,学生很难达到这个要求。事实上,刚刚进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与小学五、六年级的学生相比,在这些方面没有丝毫优势,要他们一下子适应中学的作文教学要求,是不现实的。因此,中学教师只有熟悉这两个阶段作文要求,有针对性、目的性进行教学活动,才能在指导学生作文过程中顺利地衔接,让学生作文实现质的飞跃。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体验生活,用心思考,培养学生做写作的有心人,这是进行七年级作文教学的前提。中学生的作文,要求学生自己写出对自然、社会、人生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而这种感受和体验都来源于生活,而观察是学生体验、了解生活的重要方式。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于写作来说,材料是木之本、水之源。为了获取材料,必须学会观察,无论是写景,还是写物,都离不开观察,只有通过仔细地观察,才能写出景、物的个性来。伟大的革命先驱者鲁迅先生在谈到写作的时候曾经说过这样的话,“要创作,第一须观察。”“对任何事物必须观察透彻,方好下笔。”法国作家福楼拜在指导他的学生莫泊桑写作时强调指出:“对你所要表现的东西,要长时间很注意去观察它,以便能发现别人没有见过和没有写过的特点。任何事物里,都有未曾被发见的东西,因为人们用眼观看事物的时候,只习惯于回忆起前人对这事物的想法。最细微的事物里也会有一点点未被认识的东西。让我们去发掘它。”所以说,观察是写作前的必要准备,是摄取信息的重要途径。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对于写作来说非常重要。学生通过感觉器官的活动,对需要了解的事物或对象从各种角度、各个侧面进行仔细地去观察去发现去积累,捕捉生活的每一个精彩瞬间,对事物得出初步的感性认识,把生活中的美妙感受细细地写下来,这就为进一步的语言表达作好了必要的准备。从这点来说,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对七年级学生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知识水平、生理情况,结合本学校的特点,结合学生的学段特点,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指导学生观察身边的生活,体验自身经历的事情,并及时地记录下来,占有丰富多彩的生活素材,使得学生在写作中才有“米”下锅,才会有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

3.认真指导学生阅读,让学生积累丰富的知识,以读带写,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这是学生写作的源泉。杜甫的诗中曾提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语有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可见,古人已经认识到读书与写作有着密切的关系。书读得多,知识才能丰富广博,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文采横溢。农村学生由于享有教育资源有限,学生知识面窄,阅读量小,所以有目的的、大量有效阅读是学生作文的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阅读能力的培养和训练是作文成功的最近通道。指导学生积极涉猎书海,不断接受文化熏陶,主动培养审美情趣,是为作文大量储备知识的能力的效途径。一个学生缺乏阅读能力或者说这种能力低下,知识心理就发育不全,很难激发作文兴趣。茅盾先生曾说:“一个作家阅读古今中外的名著而能深刻领会其构思、剪裁、塑造形象的好处,并且每读一遍会有新的心得,这就意味着他的欣赏力在一步步提高;而欣赏力的步步提高反过来会提高表现能力。”实践告诉我们,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的大量阅读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阅读其他相关书籍。既可以继续扩大学生的生活视野,扩宽知识面,又可以引发学生的写作欲望,提高鉴赏能力,还可以逐步丰富他们的语言、词汇、写作素材,领会和掌握一些基本的写作规律,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4.立足课堂,进行由片段到整体的梯级式训练,有效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由于教学的要求不同,刚升入七年级的学生,在作文的全面布局,合理安排文章结构,使文章条理清楚,扣题选材等方面能力不足,所以作文教学中让学生进行由片段到整体,由低到高的梯级式练习,是进行七年级作文衔接教学的有效途径。

所谓作文片断,就是指让学生用一段一节或是几句话的小篇幅,来表现生活中的一个断面,说明事物的一个方面,谈论对某事某现象的一点看法。进行片断的写作练习,可从局部着眼,从细微的地方入手,培养学生的“眼力”和“手力”,让他们用自己的笔随时写下“眼所见”“耳所闻”。从一点着眼,从小处着手,逐步提高,使学生的写作由片段描写慢慢过渡到整体的构思,全面的布局。这样练习可以使作文训练由浅入深、由简到繁、由片段到整体,对学生进行梯级的、有层次、有目的的训练。

在这种片段式的阶梯性训练中,教师要有目的指导学生对作文整体进行合理的构架,精心的安排。并且,写作中要认真指导,让学生写作中做到以点带面、以篇带类,有话可说,有话可写。也就是说教师给学生搭好梯子,让学生能够在教师的帮助下,自己学会爬梯子,从而逐步提高作文水平。

5.精心指导,让学生由“仿”到“创”,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关键。仿写,就是模仿别人的作文来写。模仿的作文,当然是优秀的美文,典型的范文。美文范文都是经得起时间的考验的,这些文章在选材立意,语言表达,行文结构上都是值得学生们在写作上借鉴。仿写就是借鉴优秀文章中在用词、表达,修辞、立意、结构等方面特点,在自己写文章时加以模仿借鉴。但这要明确强调的是仿写不是抄袭,不是不假思考的照搬不误,而是在阅读别人文章过程中,看到别人是怎样写作的,从而能给自己在写作上或是在语言运用,选材立意等方面给自己一个写作的思路。刚刚升入中学的七年级学生由于不了解中学作文的要求和规范性,而且缺乏生活经验和作文经验,写作文感到很吃力,往往对写作文有畏难情绪和厌倦心理。那么,做为七年级语文教师的首要任务就是在教学的过程中有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的让学生仿写作文。

仿写时做到由简到繁,由浅入深,由学生熟悉的到未知的,让学生能根据范文进行仿写作文,修改作文。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又可以收到明显的效果,“其目的是化难为易。便于学生遁序渐进,拾级而登,克服畏难情绪,激发其写作的兴趣和自信”。在学生掌握一定的作文方面的知识、规范、技巧,作文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后,再让学生进行创作,是中小学作文衔接教学的必由之路。

总之,仿写可以使学生学会如何写作,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习作的兴趣,提高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和理解。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它的作用和地位,恰当的使用仿写这一手段,有效地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6.传授写作技巧,为中小学作文教学衔接搭好“桥”。小学阶段的作文教学几乎不涉及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理论性的知识,但是学生一进中学就得面对这些东西。这当然这也是造成学生不适应中学作文教学的一个因素。其次,七年级的学生的认知能力、思维能力和情感体验等,都处在相对较低的层次,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基本上停留在感性认识上,缺少深入思考的能力。教给学生写作的技巧也正是让学生能够更好的适应中学的作文教学。

一个人思想能力再强,知识再丰富,社会生活构料和感受积累得再多,缺乏必要的写作技巧――表现手段、艺术形式,如塑造形象、描绘事物、谋篇布局、语言运用,以及不同文学样式的构思技巧等等,也是写不出像样的作文来的。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文4

七彩阳光教育的第一个要义是全面育人,我们对学生提出了七个方面的具体要求:讲文明、爱学习、勤锻炼、善文艺、会劳动、懂科学、乐助人。第二个要义就是让学生生活在七彩阳光下,倡导用阳光的方法教育学生,使每一个学生都拥有阳光般的性格。

1.校本课程体系

学校确立了“全面育人”的学生培养理念,构建了服务于育人目标的校本课程体系。课程从培养“七星好少年”出发,从德、智、体、美、劳、科技、助人七个板块进行设计,着眼于礼仪修养培养,世界眼光培养,身心健康、自主意识、高雅情趣培养,劳动意识、劳动技能培养,科学态度、科学技能、科技意识培养和社会责任感培养,具体包括古诗文诵读、英语视听、数学阅读材料欣赏、跆拳道、游泳、音乐欣赏、剪纸、摄影、机器人、心理健康等课程。

2.社团组织机构

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了修身类、学知类、运动类、艺术类、生活类、科技类、公益类七大类三十个社团。社团活动实施达到学生参与100%,社团展示100%。每周一、三、五下午,小学、初中分时间段组织社团活动,社团组织已经形成了校级精品社团―校级社团―普及型社团三级发展模式。

3.主题实践活动框架

培养知行统一、全面发展的人才,离不开社会实践活动。为此,学校确立了十二个主题实践活动。全年十二月按固定主题有计划地开展,1月是中华传统文化月,2月是寒假“十个一”展示月,3月是公益月,4月是综合实践体验月……学校还借助北京市“博物馆之春”活动探索一种新型的社会大课堂教育模式,暨菜单式+研究式+协作式+分享式,最终引导学生自主选择,研学探究,拓宽视野,做学习的主人。活动涉及九大博物馆,全校一至八年级学生打破学科、打破班级、同一时间开展研学式学习活动。活动中,学生们尝试运用了问卷印证法、合作学习法、探索实验法、综合运用法等学习方法。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文5

独竹漂运动是贵州省少数民族钟爱的一项体育运动.运动中,表演者脚踏1棵楠竹手持1支竹竿,便可在水面上任意漂行,进退自如.2011年9月,该项目被列入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比赛项目.在这次比赛中,贵州省选手荣获男、女一等奖.独竹漂运动中蕴含了譬如力学、重心、浮力、杠杆、光的折射等物理知识.在教学中,灵活运用教材中的物理学知识阐释独竹漂运动会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独竹漂运动中蕴含力的相关知识,如力的相互作用、力的三要素.因此,在讲解人教版(下同)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一节“力”中知识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时,可以向学生提问:“独竹漂运动员需要前进,应该怎么做?”通过提问提醒学生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教师还可以进一步发问:“竿划水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水给船的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是什么关系?”从而使学生弄清楚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关系.独竹漂运动中,运动员身体平衡是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而运动员身体的平衡与运动员对重心把握有关.在讲解八年级物理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中知识点“重心”这部分内容时,完全可以引入独竹漂运动,就地取材,带学生到花园栏杆处,利用狭窄的栏杆当成独竹漂,进行平衡比赛.将学生分为2组,一组学生背着手走栏杆,另一组学生手持长竿调节走过栏杆.通过这项活动使学生明白,独竹漂运动员是通过调节竹竿来调节重心的位置,从而使身体保持平衡.杠杆是中学物理教材中一项重要内容,而独竹漂运动也涉及到杠杆有关知识.在八年级第十二章简单机械的第一节“杠杆”学习中,可以提示学生独竹漂运动员手中的竹竿是不是起到了杠杆的作用,并让学生思考运动员手中的竹竿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划行和作图等方式,明白运动员手中的竹竿是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浮力是中学物理教学的一个重点、难点,有关浮力的计算在中考频繁出现.在第十章浮力教学中,教师通过对独竹漂的受力分析让学生明白:独竹漂、人和竿为一整体漂浮在水面上,运用物体的沉浮条件,当物体所受浮力等于重力时,物体可以漂浮.教师还可以设计相关习题引导学生思考,如“独竹漂”运动中,运动员赤脚踏在漂浮水面的单棵楠竹上,靠的是手里的细竿划水来保持平衡.可设计这样的题目,若竹子质量为12kg,运动员和细竿总质量为60kg,则此竹子受到的浮力大小为N,此时排开水的体积为m3.(取g=10N/kg,ρ水=1.0×103kg/m3)此外,通过播放划独竹漂的视频,让学生体会光的反射形成的倒影现象,及竹竿在水中被“折断”这一光的折射现象,使学生感受到民族体育运动之美和物理学之美.凯里经济开发区中学毗邻的下司镇一直开展独竹漂运动活动.2009年,由第九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筹委会、中国少数民族体育协会主办,黔东南州民委、州体育局和麻江县人民政府承办的全国龙舟暨独竹漂邀请赛就在这里举行.我校利用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组织部分学生到现场观看.此后,学生对独竹漂运动比较感兴趣,节假日还常到下司河边观看.当学生得知在这次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的苗族少年贺寿勇和胡朝贵两人被凯里学院破格免试录取之后,他们对这项运动更是痴迷.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这项身边的体育运动项目,使学生掌握了相关知识,可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抢花炮运动中能量转换和力学知识的运用

“抢花炮”有“东方橄榄球”的美称,是流行在侗族、壮族、仫佬族等民族中的一项具有浓郁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深受湘、鄂、渝、黔等省边境地区少数族同胞的喜欢,特别受侗族同胞钟爱,“侗乡三月风光好,天结良缘抢花炮;要得侗家姑娘爱,花炮场中称英豪”.在第三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抢花炮成为正式比赛项目之一.在贵州省从江县,每年农历正月二十八日都要举行花炮节,主要的活动是抢花炮.花炮用铁筒制成,筒内装着火药和一个用红绿线包裹的象征幸福的小铁圈.花炮分为头、二、三炮,共放3次.每放一炮,随着一声巨响,铁圈借助火药的冲力冲向天空,当铁圈从空中掉到地上时,少数民族小伙子们立即扑向前去争抢铁圈.抢花炮运动含有能量转换、力的相互作用、重力、摩擦力、速度等相关物理知识,充分利用抢花炮运动阐释教材中的相关知识也是民族地区中学物理教师教学的重要任务.利用抢花炮运动中丰富的力学知识,在进行初中力学复习时,可以用这一民族活动场景进行综合复习训练.教师先放一段抢花炮视频,根据视频请学生提出物理问题,并用所学知识解释.这也是近年来考试中常出现的题型,即开放性试题:花炮为什么能使铁环向上高速运动?所涉及物理知识是“力的作用是相互的”;花炮炸裂有什么能量转化?物理知识是“化学能转化为内能”;正在向上运动的铁圈受到哪些力的作用?铁圈上升下落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铁圈下落,运动员接住它时受到多大的力?在铁环上升到下落的过程中,其能量转化情况如何?这些训练可以打开学生的思路,整合所学知识,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

3押加运动中力学与质量知识的运用

打开人教版物理八年级第七章第一节力时,映入眼帘的就是2个少数民族大汉的押加比赛场面.押加又称大象拔河,在藏区这一项目最普及,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押加比赛时,2名队员将一条宽宽的长绸缎带做成的圆环分别套于颈部,带子从两腿间通过,然后趴下,双手、脚前掌着地,把绳拉直,绳子中间标志物垂直于中界.听到口令后,运动员用脚、腰、颈及手臂的力量向前爬拉,以一方将置于两者之间的坠条拉过自己一侧的决胜线为胜利.运动中也蕴含了力学、动能大小与质量的关系,押加运动的优胜者往往就是较好地掌握了相关物理知识.第七节也是初中物理力学开端,教学中笔者选用押加比赛视频作为初中物理力学的引入.学生立刻被少数民族这充满力度,热烈地运动吸引.请学生观察押加运动特点,引导学生发问.其中会涉及到初中物理有关的大量力学知识由此引入新课,效果很好.押加运动基本技术包括蹬、爬、拉、滑、压等技术.(1)蹬:脚给地面向后的力,地面给脚向前的力.这就是第七章第一节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知识点的应用,即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二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同时分别作用在人和地面上.(2)爬:手腕和手指等与地面产生摩擦力,从而使身体向前移动.这里就涉及第八章运动和力,第三节摩擦力产生条件、方向等知识.(3)拉:用肩背牵拉绸缎.选用宽绸缎带子并放在身体较宽的部位———肩.正是运用第九章压强的第一节知识:压力一定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有关的知识点.(4)滑:双方队员在相互牵拉时,队员在前进或后退中出现脚步打滑,产生身移现象;这就是关于力的合成问题,可作为学生探讨的问题,为下一步高中力学学习埋下伏笔.(5)压:双方队员在相互牵拉中,为保持向前的拉力,防止自己的力量过小而造成身体被对方悬空拉起,从而降低身体重心、沉肩低头、弯腰屈膝的一种技术动作.这与第七章第三节重力中重心的高度与稳定的关系的知识有关,调节身体姿态,可以调节重心达到平衡.押加的比赛规则之一是男女分赛、体重分级,这正是关于动能大小与质量有关的鲜活例子.同时男女分赛、体重分级进行比赛,也正是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常用的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把多因素问题变成多个单因素问题.使学生明白科学探究方法是没有界限的.

4跳板运动中力学和能量转换知识的运用

跳板运动是朝鲜族妇女普遍喜爱的游戏之一,历史悠久,一般在元宵节、端午节和中秋节等日子举行[1].跳板运动涉及到中学物理教材中的多个知识点,如力学、杠杆、能量的转化、惯性等等.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跳板运动编写物理学开放性问题,如请列出跳板运动所涉及的物理现象并用所学物理知识进行解释.这样的问题往往能够引起学生积极思考,并常常会从多角度来分析:现象1:跳板的材质选用水曲柳木板.物理解释:这与人教版八年级第七章中科学世界《材料的性质》中的知识有关,水曲柳是材质坚硬又极具弹性的材料.具有弹性材料的特点:在弹性限度内,物体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弹性越大的,弹力越大.现象2:跳板的支点在中间.物理解释:其构造正是八年级物理第二十章简单机械中第1节杠杆种类中的等臂杠杆.动力臂和阻力臂相等,动力阻力也相等,杠杆平衡.使2个体重相当的对手获得相近的力.现象3:2个运动员,分别站在两端,轮流起跳.物理解释:这与八年级二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中能量的转化知识点、八年级二十章的牛顿第一定律中的惯性、八年级第七章力:力的作用效果知识点均有关.运动员向下蹬跳板,使跳板发生弹性形变而产生弹力,具有了弹性势能,把另一端运动员弹起,同时弹性势能转化为动能,运动员获得动能向上运动,利用惯性,运动员离开跳板后会继续向上运动,但重力的作用改变了运动员的运动状态,运动员向上的速度渐渐减小,直到为零.此时动能全部转化为重力势能,重力势能达到最大.运动员下落过程做自由落体运动,此过程重力势能转化为动能.下落至跳板,转化为弹性势能,使跳板发生弹性形变,使对面运动员运动.现象4:运动员在跳板的最顶端用力向下蹬跳板.物理解释:第七章力中力的三要素:作用点、大小、方向.力的作用点在跳板末端,用同样的力可以使跳板弹性形变程度最大;尽可能用最大的力蹬向下,可以增加跳板形变的程度,最大限度地把运动员身体消耗的化学能转化为跳板的弹性势能.初中物理中机械效率是一重要概念,可以运用跳板运动考查学生机械效率这一物理知识的理解,如:跳板是朝鲜族群众喜爱的一种娱乐活动,若支点在跳板的中央,当质量为60kg的2名运动员同时从1.5m高处由静止下落到跳板的同一端时,静立于跳板另一端的质量为50kg的1名女运动员向上弹起3m高,若不计空气阻力,则跳板的机械效率约为多大?

5教学建议

七年级的生物知识范文6

关键词:七年级;数学教学;探究性学习

一、探究性学习的特点

探究性学习是以学生自主探究数学问题为主,教师与学生共同研究为主的教学模式,即在教学过程中以教材内容为探讨的出发点,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引导下,以学生自身的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进行独立思考或是小组讨论。以此为学生提供充分的表达、探究和质疑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或集体等多种形式解决数学学习过程中所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数学思想、体会数学方法,从而提高其数学水平和数学实际运用能力。

二、七年级数学教学中开展探究性学习的策略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把学生引入某个数学问题中,通过创设带有疑问的问题情境,给学生指明探究目标和方向,以此激发其探究欲望,使其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探究学习中。而对于问题情境中所隐藏的知识点,教师最好是给予简单的提示,然后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或小组讨论的方式得出结果。

例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二元一次方程组》,为了使学生了解二元一次方程、二元一次方程组及其解等相关概念,我在课堂上设置了这样的教学情境:我提出让学生跟我一起来探究一下篮球方面的问题:“篮球比赛中胜一场得2分,打平得1分,负一场得零分,甲队在第一轮比赛中共进行了8场比赛,只负了3场,那么甲队胜了几场?平了几场呢?”然后要求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并给出一部分时间让其进行独立思考。学生都明确了这一问题的探究目标,进入跃跃欲试的探究状态,纷纷在纸上演算起来,最后他们有的用算术法来解答,有的运用列一元一次方程来解答,我再根据他们所采用的解法来调整接下来的课堂教学。由此可见,创设带有疑问的教学情境,提出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积极主动地探究数学问题。

2.强调探究性学习的课外延伸

探究性学习是学生建立在数学知识能力和自身生活经验基础之上的,综合运用所掌握的数学知识和技能进行探究活动。延伸、拓展学生的课外探究性活动,让他们在更广阔的空间去探究与创造,能够有效激发探究兴趣,对提高学生探究性水平和综合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重要作用。

例如,在学习了苏科版七年级上册的《走进图形世界》后,教师可以建议学生在户外时观察一些建筑物和物体等的外形,并联想相应的数学图形;在生活中运用纸盒,将其展开能够得到什么样的平面图形,从不同方向看同一个物体或建筑物,所看到的图形是怎样的等。丰富多彩的探究活动涉及学生的自然生活、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在数学知识的迁移中探究数学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新能力。

3.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

学生在探究性活动中经过不断的摸索与探究,获得了来之不易的成果,容易产生相应的主观感受和表达意向。交流沟通就是在探究的基础上,让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集体的交流,使他们能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方法和探究过程,引导学生对其他同学的探究方法进行分析,并反思自己的思维和探究方法,从而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借鉴与学习,丰富他们的知识点,使其数学知识和探究能力得以提高。

比如,苏科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丰富的图形世界》,我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展示了几组不同的图形,如圆柱、圆锥、三角形、长方形等,要求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将这些图形两两组合或多个组合拼凑成其他有趣的物体。只见学生在下面探究得十分开心,有的画图,有的拿相似物体动手拼凑,他们有将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拼成小猫小狗的,有将正方形和三角形拼成房子的等各种探究成果。讨论完之后,学生迫不及待地要发表自己的探究结果,于是我让他们主动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说出自己的探究过程,然后鼓励其他学生对这些探究成果的方法与过程进行小组探讨和交流,并让他们评出值得借鉴和表扬的地方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总而言之,在七年级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依据教材内容创设相应的问题情境,并对其探究活动加以课外延伸和拓展,给予更多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自主探究,使他们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注重探究性学习的交流评价,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使他们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探究活动中增强自身思考能力、数学问题的解决能力,从而提升数学整体素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