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影雕刻艺术范例6篇

皮影雕刻艺术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1

一、丰富华丽的头谱艺术

中国的皮影流派众多,若撇开皮影戏中表演之部分,单从皮影的造型之美来加以评判的话,陕西皮影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

陕西皮影是山牛皮手工镂刻、上色制成的。它具有刻工精细、上色典雅华丽,线条生动流畅、构图严谨概括的艺术特点-其中尤以丰富华丽的影头雕刻最为杰出。

以下即挑选部分陕西皮影头,与大家共同欣赏。

图1将巾子空脸影头这是一个清代制作的牛皮影人头,它的脸部完全镂空,仅以线条勾勒出脸线及眉眼。但它突出了饱满圆润的大额头,向上挑出的剑眉和炯炯有神的线眼,使人感觉这是一个英姿勃勃、意气风发的少年将才。

雕刻皮影的艺人经过几代人的锤炼、总结,归纳出几句精炼的口诀,来概括陕西皮影头的艺术特点,那就是:

眼眉平,多忠诚;圆眼睛,性情凶。

线线眼,性情柔;豹子眼,性情暴。

若要笑,嘴角翘;若要愁,锁眉头。

这些口诀概括地说明了刻制皮影人物如何掌握人物的性格特征和“喜、怒、哀、乐”的表情特征。

图2草圈子小丑的形象草圈子是一种中间有孔的帽子,代表戴者是一个打柴的樵夫。这个小丑是清饰的影头,因此雕刻艺人在他露出草圈子的头顶和耳旁画上了淡淡的绿色,表现清代小丑刮去部分头发而露出的青头皮。

图3戴五佛冠的天王头这个影头是四大天王即:持国、增长、广目,多闻中的一个。它的特点是眉毛与胡子的刻法。卷曲有力的须发从耳旁盘卷至颌下,显示出天王的威严和与众不同的相貌,具有威风凛凛的逼人气势。

二、陕西皮影的高超刻工和民俗之美

陕西皮影的造型之美往往令观者击节赞叹,这与当地的雕刻艺人独特的镂刻手法是密不可分的:陕西皮影采用的是推皮触刀的雕刻方法,即右手持刀不动,左手推皮按画稿触刀雕镂。这就使刻出的皮影线条流畅,曲弯有致,迥转圆润,犀利透剔。

图4红衣雪花女旗牌影人此影人四个一组,是作为穆桂英(或其他女将)出场时的亲兵随从而进行表演的,整件皮影显示出雕刻艺人在细节上的高超技艺和简繁有度的总体把握。

图5万字甲虎头龙旗牌影人此影人亦为四个一组,它是作为皇帝或亲王之类的大人物的随从而出场表演的,因此它的雕刻就更精细华丽,更富丽堂皇了。

三、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之美

陕西皮影不仅仅表演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传统故事,更将现实生活中的生动画面融入其中,表现出浓郁的生活气息和世俗之美。图6至图7即为其中的代表:这两个影人都是影戏《社火》中的人物。《社火堤表现我国北方逢年过节所进行的游艺活动的皮影戏:

图6被俗称为“瘦”的一个小人物他瘦得肋骨凸现,瘦得小腿瘦骨嶙峋,但却乐哈哈地吹着唢呐,多逗人:

图7一个举灯的社火影人他似乎还有点身份,大概是保长之流(相当于村支书级别)吧,你看他身穿斜格马褂,一手拿烟锅,另一手掌灯笼,倒挂眉,笑眯眯,真使人感到亲切:

图8四个一组的社火捧瓶童子这四个影人作童子形象,手捧的花瓶各插不同的花朵,分别丸象征春天的牡丹、象征夏天的荷花、象征秋天的和象征冬天的梅花竹子,总体形象表达了四季平(瓶)安的美好祝福。

图9 “马车看社火”景片这幅景片表现的仿佛是一户人家看完社火后回家的情景,老翁闲来点锅烟休息片刻,而儿童则精力旺盛,仍然嘻笑玩闹,中年管家则尽心尽责,点灯照路,而车后的小厮却已不耐疲乏打起了瞌睡。整幅皮影构图错落有致,人物形象刻划传神生动,难能可贵的是惟妙惟肖地表现了不同人物在同一时刻的不同感受与神态。

图10皮影“唐王游地狱”景片这个故事讲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因误斩泾河龙王而被追入地狱,后逢判官崔珏为其加寿,并得以返回人间的故事。纵观整幅皮影,崔珏红袍的线条气蕴生动,深浅晕染过渡自然,唐王的龙袍刻工精细,上色华丽,而小鬼的刻划则突出了“鬼趣”二字,确实为陕西皮影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作,

四、陕西皮影的收藏和投资价值

皮影作为一种民间艺术,长期以来并不被人十分看重,但作为具有极高审美价值的艺术品,已渐渐得到一部分有远见的人士所喜爱、例如乾隆时代一位亲王府中养有刻皮影的高手,他的戏箱以工艺精美,用料讲究而著称于世,其作品大部分被美国中央自然历史博物馆和德国皮革博物馆收藏,另有少量藏于瑞典“东方艺术博物馆”中,国内仅存少量作品。而作为中国四大博物馆的上海博物馆也收藏了几千件陕西皮影,上海美术馆还开设了皮影专门陈列室,这都是皮影艺术逐渐得到人们关注的标志:

而作为投资艺术品,皮影也具有十分广阔的前景。据几位收藏皮影的老前辈对我描述,上世纪80年代(约1980―1985年),清代陕西皮影头的价格大约是一元人民币一个,到了几年前价格已是几十元一个了。而最近的行情是:较完整的清代影头已上涨至一百多元至二百元一个了.比较精美,刻工精细的代表作更是上涨到几百元1个头了。而陕西皮影中的大布景(如大金殿、帅帐、绣房等),由于刻工精细华丽,存世量较少的原因,上涨幅度更大。前年还是一万元一件的,去年年中就已涨至三至五万元一件了,而且还是有价无货的局面。

二十余年间,陕西皮影的价格巳上涨了几十倍至百倍,涨幅不可渭不快:但与清代同时期其他的艺术品如家具,竹刻等相比,皮影还远远没有达到它应有的价格。而陕西皮影以它的造型之美给观赏它的人带来的精神上的愉悦则远远高于它所附带的商业价值,正如收藏家马未部所言:经济上的好处是附加的,而文化带来的乐趣是终身的乐趣。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2

见到刘年华时已经快到下午四点,团队一行六人正在酒店里休息,连夜的驱车赶场让每个人脸上都布满了疲惫,女儿杨春霞招呼我们在隔壁房间坐下。虽然年过六旬,刘年华整个人的精神却非常好,显然对晚上的表演充满了期待,我们开始聊天,他突然记起什么来,又给一旁的女儿确认了一遍晚上的演出事宜。

没有祖传 只有拜师

源于潜江的“汤格”和“郭格”皮影戏雕镂艺术,以图案精细、圆润舒展、人物造型逼真生动、影大见长。歌腔皮影中的“鸡鸣腔”,源于东周时期的楚国民歌。2006年6月,由潜江市申报的江汉平原皮影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家传六代,师承四代,11岁学艺,13岁登台,从艺半个多世纪,皮影戏早已成为刘年华生活的一部分。皮影戏没有祖传,只有拜师,在清朝咸丰年间业内开始有了不成文的规矩,无论上一辈的技艺有多么精湛,都得系统拜师才算是正式传承的弟子。“一定要拜师,不拜师就不行”他说。一直到现在,即使女儿从小跟着自己摸爬滚打,有些技艺甚至娴熟到超越了自己,也一定要经过拜师这个过程才能正式成为传承弟子。代代相传的只有技艺,而拜师传承的则是责任和文化。

说到责任,刘年华回忆起祖父临终前对他说,作为刘家的长孙,你怎么样都得把戏唱下去。改革开放前,民间的文艺活动并不多,皮影戏很大程度上填满了人们茶余饭后的休闲时光,而唱皮影戏的人,也受到乡亲们的追捧。看戏的人多,演皮影戏的人也多,皮影戏在那时得到了巨大发展,逐渐成为一种民俗文化。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家的发展变迁,现代戏开始取代古装戏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正是那时,还是孩子的刘年华对现代戏的操作、设计和改革充满了兴趣,和父辈们一起参与其中,并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三年过后,到第四年,雕刻等基础技艺已经纯熟之后,刘年华才开始正式学习唱戏。《封神演义》、《岳飞传》和《隋唐演义》等,都是经常演出的经典曲目。通过自身改革成功挺过现代戏改革的风潮之后,,刘年华一行人重新走上“送戏下乡”的道路,皮影戏艺术开启了新的旅程。如今,虽然江汉平原皮影戏已经被列入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但真正愿意学习传承的人也寥寥无几。

最艰难的时候没有想过放弃

直到1978年,经过中国历史上文化的大洗礼之后,皮影艺术才慢慢复苏。刘年华找到十年前一起唱戏的老人,重新组起班子,通过三年多的发展,江汉平原上才重新响起了那曾经的曲调。这一次,却并没有以往那么轻松和顺利。

说起最困难的时候,刘年华从来没想过放弃,唯一想的就是坚持。1984年女儿杨春霞出生,新生命的降临让原本就一无所有的家庭更加举步维艰,一时间甚至隔天的温饱都难以维系,只能依靠亲戚接济勉强度日。在没有演出的日子里,刘年华就去做各种小工维持生计,皮影戏是一直没有放弃的手艺,有时也会瞒着家人买来牛皮,自己偷偷地雕刻皮影。日渐艰难难免会被劝说改行,他笑着说,改行干什么呢,我不会干别的,只会演皮影。每年春夏秋初,刘年华都会骑着自行车四处联系演出,四五个人组成的团队,自备所有道具,到乡下演一场,往往能挣来十几二十块钱,几人平分,每人分到几块钱。其他时间,则是妻子做小生意补贴家用。也被人笑过不务正业,唱戏能挣多少戏,玩这个就是懒惰,甚至到后来亲戚朋友们也不愿再借钱给他,怕他还不起。刘年华现在说起来这些时候都是面带笑容,有种熬过来了之后满心宽慰的感觉,但谁也无法感同身受彼时的难熬,就这么磕磕碰碰十几年,一直到女儿长大结婚,皮影戏还在唱,家里的生活也慢慢有了起色。

皮影是我们家的遗传

“她在读书的时候,就把我的小说全部翻看了一遍,小孩子记性好,说什么她都记得清清楚楚。有时候在我雕刻皮影的时候,她就在旁边给我出主意。那时候偷偷买的牛皮,她也拿来雕刻,反而我担心的不得了,一边怕她把牛皮浪费了,一边又怕她把雕刻的刀具磕坏了”,说起女儿杨春霞,刘年华的语气里满满的都是骄傲。

雕刻皮影的刀具是三辈祖传的,一套共有四十多把。在皮影技艺本身就越来越少的今天,雕刻用的刀具恐怕也没有多少留存,会打制的人更加无迹可寻,刘年华看得宝贝。女儿也没有让父亲失望,雕刻技艺学的精良,是地道的皮影艺术传承人。小孙子更是充满天分,小小年纪已经能指出雕刻中细微的偏差。

刘年华说自己最高兴就是自己的皮影艺术后继有人,女儿杨春霞会雕刻,对皮影很精通,孙子小小年纪就显现出浓厚的兴趣和卓越的天分。目前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给女儿找到一位顶尖的有高超雕刻技法的师傅让女儿正式拜师,和江汉平原皮影艺术能够一代代传承下去。他始终恪守传统,坚持皮影不能祖传,只能拜师。在现如今的社会环境里可能有人会觉得死板又固执,但唯有这样的坚持,才让江汉平原皮影艺术完整地保存至今。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3

【关键词】滦南皮影;校本课程;研发

校本课程,即以学校为本位、由学校自己确定的课程,它与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相对应。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为此,我校研发了皮影艺术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

一、校本课程现状的剖析

这几年,我县的一些学校结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纷纷开展校本课程的研发与建设,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研发的形式非常单一,没有特色,不少学校几乎都把古诗词背诵作为校本课程研发的内容。面对这种现状,我在思考,怎样才能研发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呢?农村有优美的风光,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我校有很多音乐、舞蹈、美术老师,有很多声乐、舞蹈、美术等特长学生,我们为什么不充分研发和利用这些资源呢?

二、我校校本课程研发的背景及学校简介

滦南皮影集音乐、美术、文学为一体,具有极大研究价值。受皮影艺术的启示,我校力图把皮影艺术引进校园。让民间艺术走进校园,融人课堂,让学生学习民间艺术,弘扬民间艺术,使这一民间艺术后继有人。我们学校是一所以艺术生培养见长的特色学校,进行皮影研发有很大的优势,校领导商议后,又争取了广大教师的意见,大家一致赞成,研发皮影艺术这一校本课程。

三、研发校本课程

(1)充分的调研准备。我们对全校学生与家长做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发现,绝大多数家长愿意孩子学习皮影艺术,目的是让孩子学有一技之长,并弘扬民间文化;几乎所有的学生愿意学习皮影艺术,他们说对此感兴趣。我们费劲周折从程庄镇前梁村请来了皮影艺术家张树川先生对教师进行培训,于是,每周六就成了教师们用皮影知识武装自己的时间。乐器的使用、演唱的方法、雕刻的技巧在艺人的指导下,教师们都成熟于胸。

(2)成立由单位领导、专家和家长组成的课程研发领导小组。负责开展课改宣传,整合社区教育资源,配合学校教育,构建了一个资源共享、学校主导、社会参与、家长支持的良好社区教育大环境。

(3)确定课程科目。皮影艺术课程共设五个科目:皮影演唱;皮影操纵;皮影伴奏;皮影雕刻及形象设计;皮影剧本习作。

(4)重视实施与评价,完善校本课程研发与管理体系。

四、课程研发具体情况

(1)齐心协力研发课程。皮影演唱这一课程的研发中,课程教师编写出了皮影演唱教材,学校还购置了皮影演唱的各种光盘。在学唱的过程中,将《白蛇传》、《西游记》等,作为欣赏的内容,学生通过欣赏、接触皮影剧目,感受其艺术魅力,从而增强学习兴趣。皮影雕刻这一课程研发组的教师在研发过程中,也编写出了教材。任课教师已掌握了一整套皮影雕刻艺术,他门跟学生一起学习、一起成长。从皮子的制取到刀法的运用,以至涂色、造型,学生们逐渐掌握了雕刻方法,有些学生还会自己设计一些简单的影人。学校举行多次雕刻比赛,并选择好的皮影作品举办皮影艺展,《将相和》、《鸿门宴》、等一些故事性很强的课文已被孩子们用影人雕刻的形式展现了出来,部分学生作品还在县艺术节中获奖。皮影剧本这一课程研发组的教师,编写出《滦南皮影剧本创作》教材,引领学生在文学艺术的殿堂中畅游。皮影乐器课程选修的学生不太多,本学科有一定的难度,学校请木匠自制了几副鼓板,让学生练习。为减小学习的难度,增强趣味性,课程教师由二胡的练习人手,当学生入门后,再过渡到皮影专用乐器四胡的学习,一年下来,这些学生已能为皮影演唱伴奏。现在,这五个课程已形成了一条龙,皮影创作组的同学创作出剧本,然后乐器队的同学练习伴奏,演唱队的同学学习演唱,雕刻组的同学根据剧本设计并雕刻影人,操纵科目的同学练习操纵,最后五个课程科目合作出一部部作品,《三进门》、《滦南新农村》这些作品在全校学生中广为传唱。

(2)有效地实施课程。必修课程全校学生参与学习,纳入学校课程表实施,而选修课则由学生自愿报名,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学习。学生们学习校本课程兴趣十足,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唱上几句,可是校本课程不同于语文、数学,怎样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呢?我们设立了成长档案袋,每月一评,年终总评。在评价表上设有三大版块:“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

五、皮影校本课程研发的意义和反思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4

关键词:皮影;艺术教育;中小学课堂

引言:皮影作为一种传统的艺术形式,将民间工艺美术与戏曲巧妙结合,具有较强的艺术综合性。随着时代的进步,历史的变迁,现代科学技术也赋予了皮影戏这门古老艺术新的功能形态和审美价值。将皮影引入中小学课堂,使学生了解到皮影艺术对真、善、美价值观的追求,有利于优化学生审美价值判断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皮影艺术简介

何谓皮影艺术?它是指在夜晚时分,艺人们借助灯光的照映,在白色幕布后以灵活多变的操纵技巧操控富有精美雕刻工艺的纸或者透明动物皮的剪影形象再配合丰富抒情的特色唱腔和诸多乐器共同演绎各种历史、神话、传说故事的一门综合性艺术形式。

皮影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需经刮皮(动物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等多道程序才能完成。造型艺术形象更是需要对选好的动物皮进行经精雕细镂,雕刻手法以阴刻与阳刻形式协调表现,变化统一,富有形式美感。其唱腔也是多种多样,平、花、悲、凄凉、幽魂等唱腔与艺人挥动的影人虚实相生,使人赏心悦目、回味无穷。

皮影艺术发源于关中地区,随着历史战乱、民族融合,逐步传播到各地。由于气候、政治、经济、语言等多方面因素,各地区逐渐形成了自己富有浓郁地域性的奇特唱腔和独特艺术风格的皮影造型。它通常采用驴皮为原料,经刮皮、浆皮、选皮、描样、雕刻、上色、罩油、组装等多道程序塑造艺术形象。它将民间传统吉祥寓意和图案寓于皮影人物造型之中,集绘画、剪纸、雕刻、年画、戏曲等艺术形式于一身,涉及民俗学、文学、伦理学、美学乃至心理学等诸多学科,承载着浓厚的地域情感和乡土气息,它生动自然又充满情趣,蕴含劳动人民着天真质朴的醇美之风,拥有无尽艺术魅力。

二、古老艺术之新功能

2015年国务院了《关于全面加强和促进美育工作的意见》。将皮影艺术引进中小学课堂是“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厚土壤,汲取人类文明优秀成果,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陶冶高尚道德情操、培育深厚的民族情感、激发想象力和创新意识、拥有开阔眼光和宽广的胸怀,培养造就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要求的重要体现。

教育部在的《学校艺术教育发展工作规程》中强调,中小学艺术教育活动是学校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将皮影教学引进中小学课堂,对于丰富中小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提高中小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审美素质,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新媒体、新技术层出不穷的信息时代下,将皮影艺术引进中小学课堂既能使非物质文化资源的得到充分利用,也可使皮影艺术本身得以创新和发展,并逐渐呈现新的社会功能。

三、课程优化与学生全面发展

皮影艺术因其涉及诸多艺术门类的综合性艺术特点,使小学课程内容获得极大丰富。皮影制作过程中绘稿、雕刻、上色等制作工艺关系到美术课程的丰富;皮影表演、皮影舞蹈等音乐项目涉及到音乐课程的改革;皮影健身操等体育项目关联到体育课程的完善。将皮影艺术引入课堂教学是丰富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校本美育课程,构建科学美育课程体系的重要体现。将皮影艺术引入中小学课堂教学,使课程内容得到丰富的同时也使皮影艺术得以继承和发展,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进步。

皮影艺术因其复杂的制作工艺,所以在制作环节的教学中使学生线性逻辑思维得以训练,制作工艺的逻辑性可以激发学生左脑潜质。绘稿环节需要学生广泛的搜集形象资料用过想象加工重组,使孩子形象思维也得到锻炼,不同乐器的交互演奏配以丰富的唱腔使学生在欣赏、学习中激发右脑潜质。在基础教学中使学生实现左右脑均衡发展,智力得到全面开发。

皮影艺术表演环节的教学课程要求影人的操控、音乐的伴奏、戏曲的演唱等多人协作共同完成,有利于培养学生责任感与团结友爱精神,有利于学生树立非功利性审美价值和审美人格,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和无私奉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整个皮影教学实践构架中,学生的智力、动手能力、协调能力全面得到训练,这为社会主义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了最初条件。面对新课标“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要求,皮影教学活动在突出学生主体性的同时结合自身特点,引导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和创新精神。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5

【关键词】华县皮影;历史渊源;发展过程;艺术魅力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040-02

1 华县皮影的历史渊源

皮影戏发源于汉,唐以后流传民间。众多的史料典籍记载印证:世界影戏源于中国――中国影戏源于陕西,华县(古华州)是陕西皮影的重要发源地之一。

1.1 华县蕴育皮影的地理和人文环境:华州,即今日的华县,是陕西东部的重州。历代建都于长安的帝王皆在华州置府衙、建驿亭;布重兵,遣要将,视华州为要冲。

古时的华州,因长年伴随着军事活动,是这里成为各地能工巧匠交流技艺的场所,制革、竹编和铁器制造等手工业、手工艺十分发达。同时,军事活动也带来了各种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活动,多种文化的交汇、共生,形成了华州地区多元化开放化的文化艺术氛围,这些都使得华州成为当时“人文鼎盛”的地区。

华县得天独厚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为皮影艺术的诞生、发展与传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丰富的传统风俗,如消灾纳福、逢年过节、社日庙会、得子贺岁和婚丧嫁娶等活动则是皮影戏赖以生存的土壤。

1.2 华县皮影艺术的起源:关于华县皮影起源有三种说法。一种是说汉文帝的幼子爱哭闹,照顾太子的宫女用树叶剪成人影,借着窗户里照进来的阳光,一边舞动一边哼唱小曲,太子转涕为笑。在华县民间皮影艺人中,广泛流传着这样一首诗:“汉妃抱子宫前耍,巧剪桐叶照窗纱。文帝治国安天下,制乐传入百姓家”。另一说是《汉书・外戚传》记载:“李夫人少而蚤卒,……上思念李夫人不已,方士齐少翁言能致其神,乃夜张灯烛,设帷帐,陈酒肉,而令上居他帐,遥望见好女如李夫人之貌……。”以上所言李夫人之事在《搜神记》、《论衡・自然篇》、《汉书・郊祀志》等典籍中多有记载。还有一说是中国皮影戏演变于中国古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时期方士、道士的“弄影术”。

2 华县皮影的特点

华县皮影是陕西东路皮影的代表,与陕西乃至全国其他地区各流派皮影相比较,以其委婉优美的音乐唱腔,雕刻精美的艺术造型,奇妙精湛的演出技巧,在众多的皮影流派中一枝独秀,享有“国宝”、“活化石”、“中华一绝”的美誉,在国内外颇负盛名。

2.1 唱腔清丽婉转:华县皮影戏的唱腔有碗碗腔和眉户(又称迷胡、曲子)两种,流行于陕西及甘肃、青海等地。

碗碗腔属于板腔体属于板腔体,主要板式有:慢板、慢紧板、紧板、二六板、煽板、二八板、扬句子、滚板、三不齐、单句送等,其腔调分花音、平音、哭音,一般情绪用平音,表现高兴时用花音,表现激昂时用哭音。花脸戏吐字重、怒声如雷、震裂金石;生旦戏启口轻圆、柔情似水、转腔疾徐绵细,仄字收音,尖亮切响,如晴丝随微风上下起浮,一曲三折,荡气回肠,典雅飘逸。

眉户属曲牌联套体,用眉户演唱皮影戏的文字记载所见不多,据曾参加过张艺谋电影《活着》中皮影演出的、华县当今最著名的老艺人、现年七十六岁的潘京乐讲:华县过去有专门的眉户皮影戏班,用眉户演唱本戏、折子戏,后来只唱折子戏,他本人就唱过,当地老百姓最爱听,现在唱得少了。今年四十多岁的艺人魏金全现在还常用眉户演皮影折子戏。眉户曲调柔腻缠绵,尾音婉转起伏,绕耳不绝,极富抒彩。

2.2 造型细腻独特:华县皮影造型独特、雕镂精细、色彩鲜明、玲珑剔透,具有极高的艺术和民俗价值。影偶制作以上等牛皮为原料,经泡制刮毛去脂、磨、刻、染、熨、缀等二十余道工序精工细作而成。雕刻可分为阳刻和阴刻。阳刻就是以线条来表示脸的轮廓和眉目;阴刻则是以镂空的线条显示面部和结构和花纹。一般生旦角色使用阳刻,净角更多使用阴刻,丑角则多用阴阳结合的雕刻法。在着色上,华县皮影的色彩艳丽。影人的着色采用传统的绘画工笔重彩方法,以镂空线分色,用固有的色平涂分填,多次的烘染,再用大红大绿做强烈的对比,镂线计白,自然调和,绚丽协调。精细的雕刻技艺同色彩的协调组合使皮影无论从造型还是色度上都表现独特的艺术魅力。

2.3 表演技艺高超:皮影戏演出时,艺人们分工明确,五个人就可以完成一场戏的表演。所以在华县当地,皮影又叫“五人忙”。主要由“前声”“签手”“上档”“下档”“坐槽”组成。其中最重要的是“前声”,著名的皮影表演家潘京乐就是“前声”,生旦净末丑都由他一人演唱,唱的同时还要打大鼓弹月琴,有时一唱就是七八个小时。然后是“签手”,负责操纵皮影表演,外地的皮影戏,签手常常需要几个人,有的戏班子人数甚至超过十个。 “上档”,主要负责拉二弦琴和吹唢呐。“下档”,主要负责拉板胡、长号和配合签手。“坐槽”,也叫打后台,坐在后台的最后面,负责敲锣、打碗碗、击铙、打梆子等五件乐器。华县皮影,签手和前声都只有一个。这就像古语里说的“一口道尽千年事,双手对舞百万兵”。

皮影的舞台简单方便,用艺人的话说就是:“七长八短九块楼板,五叶芦席一卷,四条麻绳一挽,十二根线串,两个方桌一个镢头,啥都不管”。所有的支撑就是两个1.3米高的条凳,条凳上搭了6块木板,条凳四个角上绑了胳膊粗细的木椽,顶搭草席,前面绑上幕布。

华县皮影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清丽典雅的唱腔,细腻独特的雕刻技术以及高超的表演技艺使华县皮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华县皮影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独特的风景,也是世界艺术领域的一朵奇葩。

参考文献

[1] 韦凯,张星,贾涛.华县皮影雕刻艺术造型研究[J].艺术理论,2008.01

[2] 于超武,蔺振杰.陕西东路皮影戏刍议[J].渭南师范学院学报,2008,(3)

[3] 陈胜莲,魏凤男.“化石,还活着……”[J].渭南师专学报,1993,(4)

[4] 江玉祥.中国影戏[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92.6

皮影雕刻艺术范文6

关键词:动漫人物;皮影艺术;技术保护;结合

中图分类号:J9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05-43-3

皮影戏始于中国汉代而兴于宋代,发展至今已形成了一套完备的艺术体系。这门艺术囊括了丰富的历史、文学、宗教、民俗、美术、音乐和戏曲等文化元素,是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民间艺术之一。但由于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特别是多种媒体技术的发展,人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样,20世纪末以传统技术为主的皮影戏发展式微,皮影戏班生存艰难,没有经济效益自然导致艺人流失,转行是他们迫不得已的选择。这必然给皮影戏的传承带来极大的障碍。如果一直固守原来的耗时耗人力的制作和表演方式,势必导致继续没落萧条的状态,为了保护和传承,今天不得不用新的眼光去找寻发展的渠道。

那么,在这个视觉艺术无限量冲击人们审美的时代,怎样激发观众的兴趣?这项研究探索无疑是众多研究人士都在关注的焦点。

当下新媒体技术带给我们艺术创作手段的极大丰富,是否可以通过新的媒体技术来展现皮影艺术,已经有了这类实践的例子。首先就在动漫领域,找到了两者可供结合的链接点,那就是技术上与形式上的融合性表现。此方向研究还有待发展,下文对皮影和动漫人物制作技术上的问题进行分析,试着找寻相关的拓展运用,以达到保护皮影艺术的目的。

一、皮影人物的制作技术

皮影从选料到制成,每一件要经过32道工序,一般可分为选皮泡制、雕刻、染色、组装四个步骤。皮影人物组装:在经过泡制、雕刻、染色后的人物肢体的每个部件,包括头、躯干、四肢、手、足等,在组装时是通过关节进行连接,准确地说是“依据节点,用多片局部造形组合”,基本程序是把制作皮影剩下的边角料泡软,剪成细条,搓制为皮筋线,将皮影人物身体各部分串接,便于人物的动作表现。皮影身上的关节线有十处:肩膀、腰部、左右手肘、左右手腕、左右手心、左右腿干。这些关节的分布,基本能够达到人物直立、躬身、后仰、下蹲、匍匐、行走、跑、跳等各种动作的完成。(图1)由于复杂的制作工艺带给传统皮影戏较多的限制。仅皮影雕刻的专用工具就有几十种,分别用来切、割、雕。基本技法分为阴刻、阳刻、镂空等。没有专门的学习与训练,一般人不可能掌握这门技艺,传统师徒制的传承方式显然在今天又缺乏时效性。再者,固定场地的要求,表演一场需要演艺者、说唱、伴奏等全套人员,特别是皮影人物动作的操控者有详尽分工,比如,演出西游记《三打白骨精》,孙悟空出场耍的金箍棒要舞得很圆,但这个动作通常需要三四个人表演完成。由此,无论是制作还是表演,在时下都显得不合节奏。那么怎么将复杂的制作变得简单,似乎在皮影艺术内部找不到有效的解决方案。

二、动漫人物的制作特点

动漫人物制作中,不论角色造型是胖是瘦,是高是矮,其身体都是由内部骨骼所支撑的。因为,人体的骨骼是构成各种动作的基础,构架了人的形体,起到维系人的肌肉和保护内脏的重要功能。动漫角色的骨骼并不拘泥于真实人体骨骼的细节,它主要是为角色动作服务的。只要大的形体结构就可以,像肋骨就是不用一根一根地都画出来,可以用一个整体的形状来表现。每个骨骼部分的连接是动作施展的关键,就是关节的作用,它制约着人的骨骼运动幅度大小。所以,连接骨骼的关节以接触点为轴心,正如图二显示红色的圆形所指关节的位置,它们决定骨骼的摆动角度,从而,构成各种人体运动的态势(图2)。动漫人物的结构、动势线、骨骼等一系列的手段都是为能够完成好一个漂亮的动态角色所准备的。每一种手段都是绘制动漫角色动作的利器。

在此,骨骼与节点连接正是两者可以结合互助的关键,应该是比较合适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三、技术保护的可行性

首先,谈到保护,先对其定义再认识。“保护”是使自身(或他人、或其他事物)的权益不受损害。所以,这里所谈保护的前提是在不损害皮影艺术本身属性的基础上进行,也就是不能使其失去原有的存在形式和基本特征。为此,找到两者的关联无疑是实施保护的条件之一。

两者之间在技术上的相似:皮影人物以关节串接方式达到动作的完成,这种方式与动漫人物通过骨骼之间关节的连接完成动态表现是类似的。由这一相似性,能够使两者找到互通互换的支撑点,便于把今天看来制作繁琐,且技术濒临失传的皮影戏转换在动漫制作中,使其通过新的载体得到复兴和延续性发展。

动画的人物处理方法又是怎样对皮影人物的动作变化进行补充的?显然动画对人物的关节处理较多,更符合人的正常行动,而皮影则简单许多,肢体的摆动只能在前后和上下的范围内进行,动作也偏于呆板。比如,上肢的活动依靠上肢各个关节:肩、肘、腕、指,这些关节的运动构成了上肢各个部位的伸展弯屈、旋转和扭动等动作,其中的旋转和扭动只能在动画处理中实现上肢活动的三维空间运转,而皮影只能保持平面的二维空间活动。这一技术的补充必然丰富了皮影人物表现的生动性。

其次,保护所需的语境条件。皮影艺术和动漫,两者的语境必然有所不同。从语境考量的范围来看,涉及上下文、时间、空间、情景、对象、话语前提等都是语境因素。

皮影戏的时间显然早于动漫,空间发展也不同。皮影艺术自宋代蓬勃发展至今,经历了元明清直至今天,不同年代空间发生着转变,这期间的情景虽发生了截然不同的变化,但对皮影艺术的发展都有很大影响,直到今天的皮影艺术形式,应该是融入了各个时空文化元素集一体。因此,皮影艺术的源泉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对象,则是始终面对市井的娱乐欣赏者。

动漫艺术显然是新媒体技术的伴生物,是在现代时空背景中生存发展演变的。它的时空范围小于皮影艺术,自然只是现代文化的负载物,从传统文化的内涵来看,显得逊色。上下文仅仅局限于现当代文化中。但它的对象与皮影艺术大体一致。

由此,两者在语境分析中,各自有长有短。皮影艺术在固守原有传统形式的基础上,缺乏与时代俱进的改变,新媒体技术的冲击,使技术滞后、表现形式单一、经济效益低迷、濒于失传的皮影戏亟待实效性的变革。当然,动漫艺术也存在自身的不足:据北京市文化局副局长关宇介绍,目前我国民族原创动漫精品不足,表现在缺乏民族原创动漫精品。在人物故事、语言风格、画面等诸多方面缺少有中国历史文化内涵的、代表中国传统道德和价值观,有民族精神和情感的民族原创动漫精品。由以上问题的提出,可找寻到其间的互补之处:新媒体技术与民族原创精神。将二者互为补充,必然找到共同发展的途径。途径关键就是融合,比如,语境的融合。

相互融合后的语境:对象融合是最易解决的,本身两者在对象方面,存在一致性。可把皮影艺术的文化、时空背景补充在动漫中,找出互补的话语前提。此文,就以技术互补为前提,找寻保护与发展的出路。

一是皮影雕绘技术对动漫绘画技艺的补充。

皮影的雕刻技术非常精细,专用工具就有几十种,分别用来切、割、雕。例如:四川王皮影传人的雪花雕刻技术是皮影雕刻工艺中的最高水平,基本技法分为阴刻、阳刻、镂空等。除了花脸(净)用阴刻外,其他的人物脸部基本以阳刻为主。一般先刻脸谱,从眼角和眼眶开始。王皮影的人物雕工细腻,讲究线条清晰流畅。这类传统工艺可提供动漫人物形式美感塑造的无限元素,充实中国动漫人物的本土民族文化特色。同样,皮影的染色技法也独具特色,以透明度较好的植物和矿物颜料为主,借鉴中国传统工笔重彩画中的平涂、晕染技法,双面染色,使得色彩明艳,可赋予动漫人物传统民间美术的独特魅力。

二是三维动画技术对皮影表现形式的丰富。动漫制作技术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逐帧制作到计算机二维动画,直到现在的三维动画的过程。皮影表演中的每个动作就类似每个帧的制作,以往需要表演者操作无数根线和杆来控制人物动作的劳神费力工作,只需电脑处理就可解决,再配以音乐、歌唱。在制作环节简化发展了传统皮影艺术技艺失传、场地限制等问题。这种技术解决了传承保护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