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管理知识培训范例6篇

病案管理知识培训

病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1

关键词:社区医生;高血压管理;高血压管理知识技能培训

人类健康正受到高血压等慢性病的威胁,高血压的患病率及患患者数正在迅猛增加,目前,高血压是心血管疾病发病、致残和死亡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1]。社区卫生服务的不断完善将充分发挥社区医生的"健康守门人"作用,提高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公平性与可及性,从而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探索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2]。针对社区医生的慢病管理培训必须是一项覆盖广、实用性强的工作,这就需要对培训效果进行客观评价,以便逐步改进培训策略和培训方法,形成科学、合理、高效的慢性病管理培训模式。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南京市主城区及周边共11个区的133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318例社区医生。

1.2方法

1.2.1测试卷设计文献分析法及专家咨询法。通过文献分析初步确定针对社区医生的高血压管理知识测试指标,并通过咨询流行病学与统计学专家、心血管内科专业主任医师等,最终确定测试卷。

1.2.2培训及测试方式:江苏省省级机关医院与南京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合办的"全科医师慢性病防治技能及社区慢病规范管理培训班"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11年版)》和《高血压防治指南》为基础,由经验丰富的心血管科主任医师、副主任医师针对高血压管理知识技能进行授课和与学员交流。

培训效果测试分别于培训前、培训后采用不记名填写试卷的方式进行测试。培训前发放"高血压技能及社区规范化管理测试卷I"318分,回收有效试卷228份,有效回收率71.70%。培训后发放"高血压技能及社区规范化管理测试卷II"318份,回收有效试卷211份,有效回收率66.35%。

1.2.3数据统计数据统一编码后,采用Epidata软件录入,运用Stata 11软件进行描述性分析、方差齐性检验、t检验和t'检验,分析社区医生对高血压管理知识掌握情况及培训后效果评估;比较主城区、非主城区社区医生知识掌握差异及这两组医生培训前后的效果差异。

2结果

2.1一般情况本次调查对象平均年龄(36.68 ±7.90)岁。初级职称占125例(48.08%),中级职称106例(40.77%),副高24例(9.23%),其他5例。学历:大专及以下97例(37.31%),本科153例(58.85%),研究生8例(3.08%)。

2.2 培训测试卷分析培训测试卷共考察高血压的知识技能共22道题,分为7个项目,分别为:高血压危险因素(x1)、诊断鉴别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x2)、血压测量方式(x3)、血压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x4)、药物治疗(x5)、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x6)、转诊标准(x7)。

它们分值所占比例如图1,可以看出高血压测试卷中药物治疗(x5)、诊断鉴别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x2)、血压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x4)、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x6)所占的比重较大。高血压危险因素(5%)、转诊标准(5%)所占比例较低。

图1高血压知识、技能测试卷考察项目

2.3高血压知识技能培训后效果评估培训前均分为(54.34±14.40)分,培训后均分提高为(70.53±13.1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增幅为22.95%。把培训前后7个项目得分进行比较,表1显示,每一项前后得分值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即培训后这些知识技能水平得到了显著提高。"患者血压控制目标、高血压治疗目标和方案"、"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转诊标准"前后得分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两组数据方差不齐,故采用t'检验,并采用welch方法对自由度进行矫正。

分析每项得分情况,通过数据校正转化为百分制,如表2所示,按得分提高幅度大小依次为:转诊标准(x7)、诊断鉴别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x2)、血压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x4)、并发症和靶器官损害(x6)、药物治疗(x5)、血压测量方式(x3)、高血压危险因素(x1)。

培训前,诊断鉴别(继发性)高血压(x2)、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x4)、转诊标准(x7)得分较低,均低于40分,培训后,诊断鉴别(继发性)高血压(x2)的分大幅度提高,得分为64;控制目标、治疗目标及方案(x4)得分提高幅度达49.12%,但得分仍然低于50分;转诊标准(x7)得分提高幅度达57.78%,但仍然低于60分,属于高血压管理知识技能中的薄弱环节。

2.4主城区与非主城区社区医生培训后得分对比本研究根据约定俗成把鼓楼区、玄武区、建邺区、栖霞区、秦淮区定义主城区,把浦口区、六合区、高淳区、溧水区、雨花区、江宁区定义为非主城区。

研究分别比较培训前、培训后试卷中,主城区和非主城区社区医生在总得分上差异;分别比较主城区医生经过培训后总得分的差异、非主城区医生经过培训后总得分差异,见表3。

两组数据:培训前主城区与非主城区社区医生的总得分;主城区社区医生培训前总得分和培训后总得分,经过方差齐性检验发现数据方差不齐,故采用t'检验,并采用welch方法对自由度进行矫正。

培训前,主城区社区医生试卷总得分高于非主城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培训后,主城区社区医生试卷总得分仍然高于非主城区社区医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在通过培训,主城区、非主城区社区医生的总得分均比培训前提高了,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主城区培训后总得分增幅为26.78%,非主城区培训后总得分增幅为32.96%。非主城区医生虽然在培训前、培训后测试分数均低于主城区,但是通过培训,总得分的增幅大于主城区医生。

3讨论

3.1针对社区医生的薄弱点,加强培训力度本研究反映出,转诊标准、诊断鉴别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这三项得分较差。这三个项目所包含的子项目如下。"诊断鉴别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项目含"高血压分级的诊断"、"继发性高血压的辨别"、"难治性高血压的辨别"三个子项目;"血压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项目含:"血压控制不良的危害"、"高血压急症的降压处理"、"高血压治疗目标"三个子项目。

"转诊标准"主要考察医师辨别哪些情况需要转诊。"高血压转诊标准"得分较低,而本研究中95.77%的社区医生表示,当患者病情急性加重时因条件有限,"经常"为患者进行转诊,只有0.04%的医师表示出现这种情况,"较少"进行转诊。这一方面说明,社区医生能及时转诊患者,保障了急症患者能够得到救治,但同时,试卷反映社区医生对转诊标准掌握较差,说明有部分患者出现被过度转诊情况,也显示医生在对高血压诊疗信心不足。

在培训后,三个项目分数都以50%的幅度得到提高,但是分数仍然不理想,说明社区医生在这些方面知识较薄弱,但是通过培训,有显著效果。今后可以在高血压诊断、继发性高血压辨别、难治性高血压辨别、血压控制重要性、治疗目标制定、高血压急症降压处理、转诊标准的把握方面,加强重视、进行有针对性的深入培训,提高社区医生医疗质量。

3.2本研究试卷分析本研究显示,社区医生在转诊标准、诊断鉴别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这三方面基础较差。

而测试卷恰好"诊断鉴别高血压及继发性高血压"、"血压控制目标和治疗目标及方案"这两方面的知识比例最多。反映出在制定试卷时咨询的专家经验较为丰富,专家所在医院有与江苏省社区基层卫生协会联办"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班"的丰富经验。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

同时,说明社区医生对高血压知识技能掌握的不够透彻,深入。因为一但从多个角度进行较全面的考察,则分数显著较低。

3.3针对主城区、非主城区社区医生水平差异制定针对性培训方案培训前,主城区社区医生试卷总得分显著高于非主城区;经过本次慢病管理培训,主城区、非主城区社区医生的得分显著提高。非主城区医生虽然在培训前、培训后测试分数均低于主城区,但是通过培训,总得分的增幅大于主城区医生。但培训后,非主城区医生得分仍然低于主城区。

主城区与非主城区社区医生的知识掌握差异,设计有针对性的培训方案。下一步,研究将进一步分析,主城区与非主城区社区医生,对不同项目的知识差异情况,提出针对性的培训方案。

参考文献:

[1]Kearney PM,Whelton M, Reynolds K,et al.Global burden of hypertension:analysis of worldwide data[J].Lancet,2005,365:217-223.

[2]邱德星,李瑞莉,梁小云等.高血压社区适宜技术依从性的评价及分析[J].2010,13(6A):1820-1822.

病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2

1.1对象

参加培训的中小生产经营单位从事安全管理与技术的注册安全工程师(其他安全类别)349人,均为周期内首次参加职业卫生相关知识培训。

1.2方法

自填式问卷调查。分别于培训前后使用内容相同的试卷进行测试。内容分为用人单位职责、职业健康检查、职业病诊断、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等相关知识。

1.3统计学分析

应用EpiData3.1软件建立数据库,进行数据双录入和核查;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基本情况

参加培训人员共349人,培训前发放并回收试卷341份,培训后发放并回收问卷336份,在培训前后都有测试的作为有效试卷,共计328份。有效试卷显示,参加培训人员中男性239人,占72.9%;30岁以下、30~39岁、40~49岁、50岁及以上组分别为9人、129人、109人、57人,分别占3.0%、42.4%、35.9%、18.8%,24人未填写;大专及以下、大学本科、硕士及以上文化程度者分别为42人、185人、63人,分别占14.5%、63.8%、21.7%,38人未填写。

2.2用人单位职责用人单位职责

相关知识共涉及12道题,题目分别是:(1)“三同时”的原则;(2)专人负责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确保检测系统正常运行;(3)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4)公布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结果;(5)对接触职业危害作业的劳动者,给予适当岗位津贴;(6)劳动合同中应写明工作过程中可能产生的职业病危害及其后果,职业病防护措施、待遇等;(7)用人单位提供职业病防护用品;(8)用人单位应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并妥善保管;(9)不得安排有职业禁忌的劳动者从事其所禁忌的作业;(10)对不适宜继续从事原工作的职业病病人,应调离并妥善安置;(11)非法用工单位对其患职业病的职工依法承担赔偿责任;(12)工会组织有权要求用人单位纠正违反职业病防治法律法规的行为。培训前对用人单位职责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54.0%~98.8%,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80.2%~99.7%,题目序号为1、2、8、9、12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与培训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见表1。2.3职业健康检查职业健康检查相关知识共涉及8道题,题目分别是:(13)岗前职业健康检查的目的;(14)健康检查依据的技术规范为GBZ188-2007;(15)从事粉尘作业劳动者,职业健康检查的必检项目;(16)苯作业工人的健康检查的目标疾病及禁忌证;(17)由政府批准的医疗卫生机构承担职业健康检查;(18)职业健康检查的费用由用人单位承担;(19)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时,有权索取职业健康监护档案的复印件,用人单位应如实、无偿提供,并在复印件上签章;(20)当医疗机构发现疑似职业病病人,并告知劳动者及用人单位时,用人单位应及时安排诊断。如表2所示,培训前对职业健康检查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27.8%~98.2%,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80.2%~99.7%。职业健康检查所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4职业病诊断职业病诊断相关知识共涉及8道题,题目分别是:(21)劳动者怀疑得了职业病,要去有职业病诊断资格的医疗机构进行诊断;(22)劳动者可以在用人单位所在地或者本人居地住进行职业病诊断;(23)目前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种类;(24)职业史是进行职业病诊断的重要前提条件;(25)用人单位承担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的费用;(26)职业病病人变动工作单位,其依法享有的待遇不变;(27)疑似职业病病人在诊断、医学观察期间用人单位不得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28)职工被诊断为职业病,应当向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如表3所示,培训前对职业病诊断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73.3%~98.2%,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80.2%~99.7%,序号为21、22、23、24、25、26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2.5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共涉及16道题,题目分别是:(29)职业性危害因素定义;(30)接触职业病危害因素,发生职业性疾患主要取决于接触浓度(强度)和时间;(31)尘肺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预防尤为重要;(32)生产性毒物进入人体最主要的途径;(33)毒物一次或短时间内大量进入人体后可引起急性中毒;(34)不能引起窒息性中毒的毒物;(35)一氧化碳不属于单纯窒息性气体;(36)苯作业工人的白血病属于我国法定职业病;(37)苯的慢性毒作用主要表现;(38)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采样规范为GBZ159-2004;(39)消除毒物是预防职业中毒的根本措施;(40)不适用于生产性毒物危害治理的方法———降温;(41)每周工作5d,接触连续性噪声的8h等效声级接触限值;(42)防治噪声危害的根本措施;(43)接触放射线的工作人员应佩戴个人剂量计;(44)对电离辐射起到防护作用的措施。如表4所示,培训前对基础知识和职业病危害预防与控制相关知识的知晓率为3.8%~96.6%,经培训后的知晓率为57.1%~96.9%。序号为30、32、33、34、35、36、37、38、39、40、41、42、43、44等知识培训后的知晓率较培训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3讨论

病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3

[关键词] 病案管理;素质;新时期

[中图分类号] C936 [文献标识码] 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5(a)-050-02

随着医疗保健体制的改革,社会医疗保险的实施,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以及社会信息化的发展,病案在医疗、教学、科研、保险、伤残鉴定以及医疗纠纷的处理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病案管理标准化、规范化、现代化、病案使用社会化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21世纪的信息管理人员,不但要有时代意识、信息意识、竞争意识和紧迫感和危机感,还要有更高层次的追求,要提高素质以适应高新技术在医院信息领域的应用,使医疗信息发挥其应有的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

1病案管理人员的素质现状

病案管理是涉及基础医药、经济管理及法律等多学科的边缘学科。病案管理人员必须掌握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病案管理成为医疗信息的“中枢”。可有些医疗单位的领导认为病案管理只是收集、整理、上架、借阅等简单的劳动,没有技术可言,往往安排一些无医学知识和档案管理知识的人员到病案室工作,多数没有经过系统培训,且来源繁杂,素质较低,造成病案管理人才的先天不足。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病案服务领域的进一步扩大,病案管理工作愈来愈复杂,所以在新时期的病案管理工作中,对病案管理人员提出更高的要求,必须具备更高、更强、更全面的素质,才能适应现代病案管理的需要。

2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素质的方法

争取领导的支持和重视,增加病案管理人员的配备。任何一项工作的完成离不开上级领导的支持,病案管理工作也不例外。要多和领导沟通,使领导重视和支持病案室的工作,在人员配备方面将病案专业人才、计算机专业人才充实到病案室,加大对病案室设备、资金的投入。

病案管理人员应夯实专业知识,提高业务素质。病案回收后必须进行疾病分类、编码、统计、终末质量检查等。现代医学科学发展迅猛,各种医学名词、诊疗方法、药物名称层出不穷,给病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只有具备扎实的医疗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才能对疾病做出准确的分类编码,检查出病案存在的问题,杜绝乙、丙级不合格病案。病案室是医院的一个业务部门,是医疗技术档案的信息中心,病案信息资源是医学信息的主渠道,其应用范围和价值日益扩大。病案不只是传统地应用于临床、医疗、科研、教学的医学档案文件资料,它更是指导医院经营管理、评价医院工作质量、效率,进行医疗卫生工作预测和决策的依据。特别在电子病案广泛使用的今天,如何完善、增加、丰富医疗信息资源,如何规范、健全电子病案的管理,如何扩展和应用病案信息的网络以及如何做好病案软件的维护等,都对病案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所以要加强病案管理人员的继续教育,通过多种形式学习病案管理的新技术、新知识、新方法、新理论,以适应新形势下的病案管理的需要。通过参加各类形式的培训班、病案专题学术会学习病案管理专业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提高病案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卫生主管部门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病案管理人员,教学内容以实用为主,可涉及病案管理、医学统计、疾病分类、手术操作分类等等。

病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职业道德和法制意识的培养 病案是医务人员临床实践的原始记录,是医院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的重要资料,是医疗服务的法律依据。随着法制法规政策不断完善,人们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患者、家属用法律手段维护自身权益,医院用法律保护医院和医务人员的合法权利,法律成为患者和医院保护自身利益的武器。2002年9月1日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把病案推向了重要证据的角色,使病案成为处理医疗纠纷的重要法律文件。这就要求病案管理人员除了具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职业道德,还应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和勤恳扎实的工作作风。对每份病案都认真保管,慎言守密,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医疗机构病案管理实施条例的各项规章制度,把好病案整理、修改、分类、统计、归档、复印、借阅等环节,确保医、患的合法权利,实现病案的合理应用。

病案管理人员应加强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训。目前,计算机在病案管理中广泛应用,病案管理对从业者计算机操作水平的要求更趋于专业化。病案管理人员不能满足已有知识,要瞄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断进行自学、钻研和创新,及时对自己知识储备的内容和结构进行更新,还要注重在计算机知识和专业知识的结合上下功夫。病案管理电子化是今后发展的必然趋势,它可使病案管理水平更加科学化、标准化、现代化、规范化、高效化。因此,必须加强计算机专业知识的培训,才能真正实现病案管理科学化、网络化。

病案管理人员应加强新的服务理念,提高自身素养。病案管理是医院的一个窗口,面对医师、患者和社会各界人士,病案管理人员要待人热情诚恳,随时保持清醒头脑,以乐观的态度处理好与病案相关的每一件事情。加强自身心理素质修养,创造愉悦的工作氛围。既要坚持原则,又要头脑灵活。思想上由过去的“病案保管员”逐渐向“医疗信息管理员”角色转换。随着社会进步和我国医疗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病案作为信息资源被社会各界共享是社会发展的趋势,因此病案管理人员应及时转变服务理念,拓展思路,变被动管理为主动,充分开发利用病案资源,使医患双方的合法权利均得到保障。要不断提高病案管理水平,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使病案更好地服务于临床,服务于社会。

病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4

【关键词】急救护士;培训

【中图分类号】R472.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60-02

1 一般资料

我科共有护理人员13名,年龄:20-41岁;学历:中专10名,大专3名;职称:护士6名,护师 5名,主管护士2 名;其中招聘护士9 名,从事急诊护理工作1-3年10名,5年以上3名。

2 培训内容

2.1 理论培训

2.1.1 灾害一般知识:包括灾害的定义、种类、特点及各种灾害对人体的伤害和救治技术,增强急诊护士对灾害的认识。

2.1.2 现场救治知识包括护士的主要职责:伤情判断、检伤分类、伤员转运、登记统计、护理文书及常见急危重症院前处理流程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救治能力。

2.1.3 急症护理知识 包括各类烧伤、颅脑伤、胸部伤、腹部伤、骨折、休克、大血管损伤、各种急性器官功能衰竭、心跳骤停、各种急性中毒等,增强急诊护士的急症护理知识。

2.1.4 批量伤员抢救知识 成批患者抢救工作流程、各自职责。

2.1.5 自我防护知识:灾害现场可能对救援人员的健康造成威胁,因此要加强各类灾害自身防护知识的学习,包括环境、疫情、安全等方面的防护知识,增强急诊护士的自身防护意识。

2.2 急救技能培训

2.2.1院前急救技能: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搬运、畅通气道、海氏手法等。

2.2.2专业救护技能:气管插管、静脉留置针的使用、给氧、清理呼吸道、洗胃、胸腔闭式引流、胃肠减压。

2.2.3各种抢救仪器的使用和维护:多功能监护仪、呼吸机、除颤仪、洗胃机、心电图机等。

3 培训方式

3.1 制定培训计划和评估标准 针对不同层次的护理人员制定规范化的培训计划,从理论、操作、规范服务等方面全面培训考核,并将考核结果与质量、效益、津贴挂勾,加强岗位培训,提高操作技能。

3.2 建立多种学习途径

(1)人人参与 以熬新主编的《急救护理学》为蓝本,年头制定学习计划,每人负责一个章节,每月安排一人讲课,从各常见疾病的基础知识如:解剖、病理生理、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到急救原则、护理常规。在备课的过程中自觉的把相关的理论知识全部学习一遍,促使护士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2)每季度组织一次急救技能培训,包括心肺复苏、止血、包扎、固定等,及多功能心电监护仪、机器洗胃、电除颤、呼吸机使用、急救用药等急救技术与知识培训。先由临床经验丰富的高年资医师及护士,进行各项操作技能的演示、讲解及各项操作的相关理论知识。最后由科主任、护士长及讲课人员组成考核小组,对参加训练的护士进行逐一考核过关。

(3) 一对一跟车督导我科院前急救小组由一名医生、一名护士、一名司机组成,在急救现场只有一名护士,这就要求护士具有较强的独立业务素质。年轻护士在出诊时,派一名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随同,观察年轻护士的整个处理过程,找出存在的问题,并告知年轻护士,与之分析交流,根据不同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

3.3 应急预案演练急诊科护士每天面对的是发病急、病情重且复杂的病人,其工作压力大、风险性高,而系统学习和培训的机会相对较少[1]。模拟急救作为一种有效的培训方法,在国内已得到了广泛运用[2]。演练的直观性、实用性、有效性、重复性和可控制性,可以使急诊科护士能系统、完整地体验与掌握基本理论知识和实践操作技能,全面提高急诊科护士的综合素质和整体协调能力。根据疾病好发季节及科内收治病人疾病特征,选取常见的、有代表性的病例:如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左心衰竭、批量伤员的处理流程、院前急救途中患者心跳、呼吸骤停,复合性外伤等,由护士长拟订模拟急救具体方案及人员配置,上报医院护理部批准备案,最后由医院医务科、护理部督导组织实施。

4 讨论

急诊科在临床治疗和院前急救中具有自身特点:病情急、病种多、治疗和抢救复杂,院前急救现场往往只有一个护士。针对这些特点,要求急诊专科护士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方能适应快速、多变的急救要求。把急救技能培训与应急预案演练有机结合是提高急救质量的关键,可全面提高急诊专科护士对急危重症的快速应变能力,对疾病能进行准确的观察和判断,提高院前危重病人的抢救成功率。经过几年的实施,急诊科护士在临床抢救工作中,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急诊急救的整体综合能力均得到很大提高。

参考文献

病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5

创新工作思路    强化培训指导

——扎实开展中学生艾滋病宣传教育工作

  (**县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工作办公室)

摘要:【目标】到2007年底,全县所有中学开设艾滋病预防知识生活技能教育课程,在校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0%以上。【方法】重视组织管理,建立长效机制,强化师资培训,开设艾滋病预防知识生活技能教育课程,广泛开展宣传活动,建立考核制度。【结果与成效】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县19所中学已全部开设了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课程,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项目实施前的47.8 %提高到83.66%。

实施者:**县教育局。

一、背景

**县地处秦岭南麓、**西省东南角,**、豫、**三省八县结合部。全县2307平方公里,辖16个乡镇,164个行政村,总人口238534人,每年有5万余人青壮年流向外地务工,属部级贫困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人口流动频繁,娱乐服务业繁荣,2004年我县先后被列为全国艾滋病综合防治示范区和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县。

截至2008年3月底,累计报告HIV/AIDS病例5例,其中本县籍4例,外县籍1例;男性3例,女性2例;2例死亡,1例服刑监管,2例失访。5例中3例为性接触感染,2例为血液感染。

全县共有19所中学,现在校学生23031人。2004年基线调查显示,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为47.8%。可见提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从青少年抓起已势在必行。

近几年来,**县教育局根据艾滋病项目工作要求和全县各中学实际,加强骨干教师培训和工作检查指导,扎实开展了师资培训和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宣传教育活动。

二、做法: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制,落实工作目标管理

为保证艾滋病防治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在全县各中小学广泛有效扎实开展,切实提高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增强中学生的自律观念、自我保护意识和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培养他们自信、健康、负责任的生活态度,一是县教育局自项目工作启动之时,就成立了由主管局长任组长,普教、人事、教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普教股负责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的组织实施,并确定专人具体负责日常事务及办公。二是结合学校实际,编制年度《**县中学生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实施方案》,并印发全县各中学,明确目标任务,对师资培训、教育内容与方式、工作阶段划分与措施等作出了详细的安排部署,组织、指导全县各中学工作实施与活动开展。各中学也成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制定具体的工作实施方案,形成了主管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全力抓、相关领导配合抓,团队干部及班主任具体抓的工作格局。三是县教育局将艾滋病防治工作作为中小学德育和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列入校长三年任期目标和年度工作计划,与其它工作同安排同布置同检查同考评,形成了科学规范的长效管理机制。四是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列入中小学思想政治和健康教育课程计划,进教材、上课表、进课堂,年终考评与其他工作一同严格考核奖评,真正使此项工作制度化、规范化,有实效。

<二>、重视培训,强化管理,加强项目工作队伍建设

中小学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能否顺利实施,关键是建设一支责任心强,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热爱此项工作的教师队伍。为此,县教育局高度重视教师的培训工作。三年来,在全县16个乡镇和县直教育单位选派了45名工作责任心强、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参加了省、市举办的各种艾滋病师资培训班,通过集中学习培训,使受训教师迅速成为各乡镇中小学艾滋病防治宣传的骨干和中坚。同时还积极选派教师先后赴外县、市参观学习,使他们逐步成长为我县中小学艾滋病宣传教育的“土专家”。二是充分发挥培训者的作用,广泛开展县、乡(校)两级培训。教育局每年举办一至二期培训班,对学校团队干部、班主任、生物、健康教育教师分批培训,回校后担任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教师,自项目实施以来共培训团队干部32人、班主任117人、学科教师214人。同时充分发挥这些骨干教师的引领作用,利用节假日或暑期对全体教师进行教育培训,提高全体教师对艾滋病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形成骨干引领、全员参与的强大教师队伍。三是加强队伍管理,教育局要求凡参加县级以上培训的教师,必须担任学校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否则学校将被全县通报,为各中学校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的顺利实施提供了稳固优良的师资保障。

<三>、整合资源,创新形式,努力提高宣传教育工作实效

首先,充分发挥课堂教学这一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宣传教育的重要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认真贯彻教育部《中学生预防艾滋病教育大纲》,做到课堂教育四落实:落实了专题教育课时,即初中6学时,高中4学时;落实了教师,由市、县级培训的骨干教师分别担任各中学的授课教师;落实了教材,将《预防艾滋病,抗拒毒品生活技能教育指南》和《综合教育读本》中的预防艾滋病专章内容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内容列入课堂教学计划;落实了检查考核,各中学校将艾滋病宣传教育作为常规教学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教育局定期检查,量化考核,并将工作实施情况记录存档。

其次,积极整合现有教育资源,不断创新教育形式,广泛开展专题教育活动,扩大宣传教育的广度。一是把“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同学校德育工作紧密结合,教育中学生远离毒品,自觉抵制黄赌毒,以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和法制意识,各学校还通过暑假中学生道德实践和创新实践活动,扩大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二是预防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同学校的常规教学工作紧密结合,学校在利用课堂教学渗透预防知识的同时,还充分利用知识讲座、主题报告、团队活动、班会、俱乐部活动等时机,通过发放宣传资料,张贴宣传画,佩戴红丝带,编演小节目等形式,对学生进行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并将艾滋病防治知识做为中学生年度考试的一个内容纳入试卷,进一步巩固、深化了教育效果。三是同“青春红丝带”活动结合起来,开展“小手牵大手”,组织学生走出学校,深入社区、家庭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宣传活动,充分发挥中小学生的义务宣传员作用,扩大了宣传教育的辐射面。四是同学校艺术教育工作结合起来。以中小学艺术节或艺术展演活动为载体,组织全县中小学生通过书法、绘画、演讲、文艺表演等艺术形式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五是同“现代远程教育项目”实施紧密结合,充分利用远程教育项目设备,搜集下载相关预防宣传艾滋病知识的资料和课件,特别是利用中央10套“科教频道”和“空中课堂”上的优质教育资源,广泛开展预防宣传教育和技能培训,促进了项目工作的扎实实施。通过以上措施的实施和活动的开展,有力保证了宣传教育的效果。

<四>、加强协作,形成合力,营造良好的宣传教育环境

在艾滋病预防宣传教育活动中,县教育局十分重视部门协作,加强行业配合,致力形成合力,确保宣传教育效果。一是配合省教育厅和省项目办,在县高中、县高职中、县初中、富水镇初中、清油河镇初中,试马镇初中、党马乡初中、梁家湾九年制、太吉河镇初中、过风楼镇初中、**镇初中等中学开展预防艾滋病防治健康教育和调研工作,共培训教师50名,学生900名,发放问卷2000份,扩大了培训面,强化了培训效果。二是积极配合县疾控中心等单位,到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知识图片展览,组织学生参观后写心得,谈感想,深化教育效果。三是积极加强同团县委、县妇联等群团组织的联系,利用"三八"妇女节等重大节假日和重大纪念日,集中时间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四是充分利用寒、暑假组织学生参加德育实践活动,深入社区、农村发放宣传单、刷写宣传标语,扩大宣传面,形成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作,共同努力,齐抓共教的工作机制,为艾防工作实施取得实效,营造了良好的舆论氛围和工作环境。

三、结果与成效。

<一>、技能教育活动覆盖面广。截止2007年12月31日,全县19所中学已全部开设了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课程,45000余名中学生和2700余名中小学教师接受了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包括已毕业的高中、职中学生),全县培训骨干教师158人。

<二>、中学生艾滋病知识知晓率明显提高。通过2007年度专项调查结果显示,中学生艾滋病防治知识知晓率由项目实施前的47.8 %提高到83.66%。

<三>、中小学校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的长效工作机制基本形成。一是健全完善了工作组织机构,从计划制定到具体实施,层层有人抓,校校有落实,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二是实行了目标管理,艾滋病工作被列入校长三年任期制目标任务书,作为中小学德育和健康教育的一项长期而基本的工作,得到了重视和落实;三是艾滋病知识已作为生物、健康教育等课程的重要内容进入中小学课堂;四是建立完善了检查督导制度,定期检查与随机抽查相结合,促进了各中小学项目工作的均衡开展。

<四>中学生艾滋病生活技能教育成绩显著。2006年**市“校园红丝带,你我同行动”读报征文活动中,我县试马镇初中和**镇初中20名师生的征文分获市级一、二、三等奖;2007年**市中小学艾滋病教案征评活动中,我县高级中学教师石显武的《生活技能与做出安全行动》等8篇教案被**市教育局评为优秀教案;2008年在教育部组织的“全国学校预防艾滋病教育教案征集活动”中,我县富水镇初级中学选送的《识别危险性行为》一文,被评为全国“优秀教学活动”,拟收入由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出版的教案集。

四、经验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是关键。认识决定行动,领导决定成败。提高中小学校开展艾滋病防治生活技能宣传教育的认识,是搞好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思想基础。我县教育局及各中小学,正是从艾滋病防治宣传工作关乎亿万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关乎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这一历史的高度,来认识并安排此项工作的。

<二>、建立长效机制、狠抓过程管理是根本。没有规范、科学的长效管理机制和扎实的过程管理,再好的措施、再灵活的形式,都只能是一时之功,不能收到长久之效。

<三>、创新思路、灵活教育形式是前提。仅仅靠几节课、几次活动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需要发挥资源优势,不断变化、创新教育的方式方法,达到长教长新,坚持不懈。

<四>、加强协作、形成合力是搞好项目工作的必要保障。只有全社会的共同关注、共同努力,才会取得广泛而持久的教育效果。

总之,艾滋病工作任重而道远,需要坚持常抓不懈,虽然我们目前所面临的困难还很多,但我们有信心,在上级领导的帮助支持和相关部门的通力配合下,紧密结合我县实际,多想办法,再添措施,把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工作抓实抓好,抓出成效,确保中小学校园这块“净土”不受侵害,并发挥其应有的社会辐射教育作用,促进全县艾滋病防治工作的顺利实施并取得实效。

 

病案管理知识培训范文6

【关键词】校院合作 入职前 护理学 技能强化培训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1B-0122-02

护理学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其教学往往需要与临床护理接轨。临床护理工作既烦琐又辛苦,工作内容包括执行医嘱、观察病情、制定护理措施、打针、配药、健康宣教等。如何让入职前的学生跨越学校到临床实践的这道门槛,使她们的护理操作更规范化,更能与临床实践“零距离”接轨,充分体现人性化的服务理念?笔者认为,可以借鉴部分学校的经验,与合作医院签署“护理人才入职前培训协议书”,校院合作对入职前的护士生进行为期2个月的临床技能强化培训,使护理课堂教学与临床实践紧密对接。具体做法如下:

一、建立模拟病房

为使护士生达到入职护士的培养目标,学校可设计改建一些与临床一致的并且符合教学需要的模拟病房,模拟病房设置护士站并配有配药区和污物处理处,模拟病房床头设备带上装总压力表及吸氧器、负压吸引器接口、床头照明灯等。每间模拟病房配备有与病床数相同的不锈钢储物柜、模型架,贮存各项操作用物、护理模型人及褥垫、棉被、枕芯等。储物柜配有钥匙并由入职前护士班班长保管,本班学生可以在开放时间自由训练,每次实验前用物均由学生自己准备,实验后整理好放回原位,清点无误后登记。

二、结合临床设计培训内容

由于入职前的护士生已有系统的理论知识、操作技能及一定的临床实践经验,因此在培训中可根据教学目标,利用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设计常见的临床病例,如急性阑尾炎、急性支气管炎等,将护士生分成多个小组并每组每次给予不同病例,要求护士生以病例为主线充分发挥“头脑风暴”运用护理程序寻找护理问题。先让护士生分组独立查找资料、思考、讨论,寻找出该病例的护理问题及其解决方案,最后教师根据护士生汇总出来的问题及方案进行点评,取有效而可行的方案分配给各小组,让各小组成员带着问题进入相应的模拟病房进行操作技能的强化实训,将所学的理论知识及操作技能贯穿其中。通过充分发挥“头脑风暴”制定不同模拟疾病的护理措施—场景布置—准备用物—进行操作实践—操作完毕后将用物进行分类处置等系统而连贯的训练,激励学员认真采集、分析患者资料,寻求相关知识和技能,不断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完善操作程序,从而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操作技能的掌握和灵活运用。项目教学法和案例教学法的有机灵活应用,充分体现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护理课堂训练教学与临床贴近,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既培训了护士生的专业技能,也进一步增强了护士生对临床病案的理解及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

三、采用情境式培训方法

由于护士生即将进入临床工作,为了让她们在今后的护理工作中成为称职的“白衣天使”,能够真正做到“急病人所急、想病人所想”,理解病人的心理需要,可在培训中灵活运用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情境式培训方法,将动态、真实的过程融入每项操作技能训练中。教师安排培训项目内容,让每组护士生根据培训的内容事先分配角色,如病人、护士、家属、医师,并亲自布置模拟练习情景,把护理操作技能融于其中。角色互换能够促使护士生从多个层面体会及理解护士角色,体会病人的痛苦,理解病人的需要。护士生通过角色扮演锻炼、反复模拟练习及临床实践应用,对沟通技巧能有更深的理解,记忆也较为深刻,沟通技能得以提高。

四、在培训中强化人性化服务理念

整个培训过程以临床为背景,注重人性化的细节护理,注重沟通语言的表达,注重人文关怀的渗透。首先,要求护士生在整个护理操作中,要灵活处理,贴切实际,语言要通俗易懂,习惯使用礼貌语言。在每项技能强化训练里都要求护士生认真进行评估、核对、解释以及操作中与病人进行有效沟通等,让护士生认识到只有通过护士和蔼、亲切、礼貌的告知,病人才能够深切体会到护士的爱护与关怀、理解治疗的目的和护理的作用,从而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护理。其次,应耐心指导护士生学习操作中配合的方法,如交谈多使用安慰性语言,多听取病人的主诉,注意观察病人的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指导病人配合解决,耐心解答病人的提问、鼓励病人,使护士生懂得通过自身的努力营造一种和谐、轻松、愉快的氛围,让病人从中感受到温暖,得到心灵的慰藉。再次,学会运用肢体语言与病人交流,护士一个亲切的微笑、一个关心的眼神、一个轻柔的动作往往可以温暖每个病人,从而得到病人的信任。因此操作过程中,护士生应学会倾听病人的主诉,当病人感到痛苦时轻握病人的手抚摸病人并给予安慰,让其感到温暖。最后,训练中设置各种管道,如胃管、导尿管、引流管、输液管等,训练护士生学会如何处置各种管道,避免其脱落、扭转、堵塞;进行暴露性操作时要注意保护病人隐私,用屏风遮挡、关门、关窗。对无家属陪伴的病人,把水杯、毛巾、餐巾纸、便器等放于其伸手可及之处,使病人方便取放;操作完毕应询问病人还有什么需求。

五、采取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

一方面是监考小组成员评分。首先,随机将医院护理部代表及学校护理教师分组,同时在相应的训练场地内进行考核;其次,评分按百分制计算,分为五个项目评分:护理专业理论知识30分、护理操作技能40分、表达能力15分、物品准备是否齐全10分、仪表仪容5分。

另一方面是考核后综合点评。医院护理部主任和学校护理教研组长对所有参加培训的护士生及培训的每项操作进行汇总点评。考核后的点评对操作者提高、改进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总之,与临床接轨的入职前技能强化训练,在培训形式上突破了传统以学校和课堂为中心的封闭教学组织形式,密切了与医院的联系,发挥了学校与医院的各自优势,把教学活动与临床紧密结合起来;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临床技能,在教学方法上注重教学环节的过渡。这种原真性的实践培训方式极大地提高了入职前护士生的整体素养,更好地实现了护士生与医院需求的“零距离”对接。

【参考文献】

[1]陈伯利.临床护理操作考核中的存在问题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2006(1)

[2]黄文杰,李定梅,季怀平.情景剧表演在护理人际沟通教学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07(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