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案管理学范例

病案管理学

病案管理学范文1

[关键词]医院管理;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技术应用

在现阶段,虽然我国医院的整体管理水平都得到了很大的提升,但仍旧有一部分医院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没有充分认识到病案信息管理对提升医院整体管理水平的重要性,也没有将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充分的应用到医院管理的整个过程中。病案信息不仅是患者的病情记录或医疗数据库,统计信息库,而且是医院的宝贵财富,是挽救人民生命的宝库。它可以真实的反映患者的实际情况,同时也能够为医院后续的研究提高科学的参考依据,提高医院的服务水平,在医疗改革中发挥作用。因此,为了有效改善我国目前紧张的医患关系,提升医院管理水平,首先就要对病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进行深入的研究。

1医院管理中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在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病案协调机制尚不完善

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是一项综合性比较强的技术,它不仅影响着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有效沟通,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各个部门之间的协调工作[1]。由于医院内部的部门设置数量较多,且交错复杂,再加上部分医院内部的协调结构不够完善,因此就导致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存在着一定的独立性与单一性,严重缺乏有效的沟通与交流,从而导致医院内部无法形成完整的协调机制。

1.2缺乏病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学科带头人

由于既往在认识上的偏差,病案信息管理学科在较长时间都是一门边缘学科,在医院整体发展中落后于其他学科。病案管理人员来源复杂,结构混乱,长期得不到专业继续教育,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机会不多,使病案管理人员素质提高较慢,对自己所从事的专业产生轻视,病案管理的队伍不稳定。同时病案信息管理技术专业的人员缺乏现象比较普遍,欠缺专业学科带头人、学术带头人来领导学科、学术的发展和建设,难以配合新形势下医院管理的工作。

1.3工作人员能力有待提升

随着医院管理体制的改变,管理理念的转变,我国医院员工的福利待遇水平也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提升。但在实际生活当中,仍旧有部分医院的福利待遇不高,这就会导致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高,再加上部分工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较低,就会严重的影响到病案管理人员的工作能力,从而降低医院病案管理质量[2]。同时由于部分医院的病案管理信息化水平较低,且在病案信息录入方面仍旧采用传统的手工录入形式,因此,病案管理人员在长期工作的过程中就会产生枯燥的情绪,影响到病案管理的水平。

1.4计算机操作水平不足

在我国现阶段,随着我国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其在医院病案管理的过程中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计算机技术在病案录入与管理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遗漏与错录等一系列问题,这就需要病案管理人员的不断提高自身的计算机操作水平,以此来有效预防与解决病案信息数据在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缺陷[3]。同时若病案管理人员不能熟练掌握计算机操作水平,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病案信息管理工作的效率。

2医院管理中病案信息管理技术的应用措施

2.1病案信息管理及技术的标准化

在我国现阶段,不管是对病案信息实施手工管理,还是采用计算机以及网络进行管理,其都存在管理标准不统一的问题,因此导致部分医院的病案信息管理水平较低,且缺乏标准的病案信息管理及技术,从而出现手工与计算机混合管理病案信息的现象[4]。因此这就要求,在病案信息管理人员对病案进行收集、整理、装订、借阅、归档以及设计病案首页、应用病案信息管理软件等环节中的各个要点进行标准化管理,并对其标准进行统一。《医院评审标准(2011年版)》中就对病案信息管理的标准进行了明确,因此各医院在开展病案信息管理的过程中都要严格遵守与执行。

2.2健全病案管理制度

随着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病案信息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医院最基础的管理工作之一。因此,在我国现阶段,要想从根本上提高医院整体的管理水平,首先就要做好医院内部的基础管理工作,以此来有效提高医院的病案信息利用效果[5]。同时随着我国计算机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水平的应用,传统的病案信息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因此医院就要不断增强对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重视程度[6],并根据新的医疗环境以及医院自身的发展条件来制定个性化的病案管理制度,以此来促进医院医疗工作的顺利开展,进一步提升医院相关工作人员的整体素质,提高社会整体的医疗水平。另一方面,要想进一步健全病案管理制度,就要在当前和今后持续的医改中,实现病案信息数据准确、全面和完整的质量管理,以此来为医疗决策提供了信息。而随着精细化、精益化管理,大数据的概念、DRGs-PPS的引入,ICD-10标准数据库的建立,更让病案信息技术部门有能力提供医、教、研、防、管、养老、康复的精细化数据,成为提供医疗机构大数据的医疗情报部门,因此,健全病案管理制度是十分有必要的。

2.3增强病案信息管理的规范性

为了进一步促进我国医院管理工作的规范化与合理化,首先就要建立一个系统的病案信息管理模式。这就要求医院要对病案信息的相关管理标准进行有效的完善,并严格执行病案管理制度,细化管理准则,将其深入贯彻与落实到实际的临床应用过程中。同时要加大对病案管理软件的开发力度,不断挖掘能够更好适应医疗新环境的病案信息管理技术,以此来对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掌握[8]。同时在计算机网络不断发展的大趋势下,医院病案信息管理工作不能将重点放在信息资源的保管方面,而是要将其重点拓展到信息的整理、处理、总结以及归纳等方面[9]。并通过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数字化技术、远程通讯技术的应用,以此来强力促动了病案信息管理学科的进步。

2.4提高病案质量,提升病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

目前,随着我国医院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医院要想实现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标,就要不断提高病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这就要求病案信息管理人员要通过各种信息收集形式以及途径来对患者的病案进行收集整理与归纳[10],以此来提高患者病案信息管理的真实性与完整性,通过对病案信息资料的分类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证后续医学研究的有效率,提高病案信息的利用率。同时也要充分发挥病案信息管理技术水平,通过计算机技术来避免由于人员收录病案信息过程中出现的失误[11],以此来有效提高医院整体的病案信息管理水平。另外,提升病案管理的信息化水平是实现医疗云数据、大数据的基础,提倡国际标准、国家标准的ICD-10、ICD-9-CM-3的应用,是试行DRGs-PPS,临床路径以及与WHO信息交互、共享的需要[12]。

2.5提升病历书写技术与病历书写质量

病案信息管理技术应用的范畴包含病历书写技术、病历书写质量以及质量保证体系[11]。而根据我国目前的病案书写情况来看,传统落后的病历书写技术不仅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病历书写的质量,同时也不利于提高病案信息管理的水平。如:对于住院患者来说,其自然项目中共享的六项不用重复书写,且要明确住院病历患者的初步诊断结果以及确诊结果的书写规则进行规范,同时也要对手术项目以及出院记录进行书写格式的规范,并尽可能避免重复书写[12]。除此之外,也要对患者的护理记录过程进行规范。通过对传统病历书写技术的创新与完善,不仅可以大大减少垃圾内容的生成,同时也能够有效提高病历书写质量,提升医院病案信息管理水平,帮助医院病历书写的质量在医院评审的期间尽早达到A级标准[13]。

2.6建立健全科学完善的管理奖惩制度

病案管理学范文2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习;临床科室教学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属于新型综合边缘学科,可适应现代医院信息技术的发展需求,培养更多的应用型人才,使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掌握医学相关知识、管理学相关知识、信息学相关知识、理论方面的知识等。当前,医学专业学生在毕业前实习,能够将相关的学科知识联合起来,应用到现代医院建设、管理工作中,所以利于学生及早适应岗位工作[1]。本文将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评价增加临床科室教学实习、传统大纲实习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将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期间收治的42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学生,按照是否增加临床科室实纲实习分组,分为B组、A组,每组均为41名。所有学生均为统招生、女性,A组年龄为18~22岁,中位年龄为(20.6±2.3)岁。B组年龄为20~22岁,中位年龄为(21.2±2.5)岁。A组和B组的相关数据相对比差异不存在,P>0.05。

1.2方法:医院方面需构建医务处、病案统计科、临床科室,保证两组带教人员的沟通能力、表达能力,带教人员岗前接受培训7d。1.2.1B组实行传统大纲实习,均结合病案统计科内部实习方案轮转。1.2.2A组增加临床科室教学实习,初诊病案教学2个月,病案供应教学2个月,病案整理教学2.5个月,病案编码教学2.5个月、统计组教学2.5个月。带教教师均需结合实习教学大纲的要求,有计划的组织教学实习活动。教学实习的主要内容包括:病案建立、病案供应、病案整理、病案编目、病案统计、病案随诊。临床科室实习学生应协助带教教师应做好查房、病案整理、各类化验结果归档等工作,并及时将相关工作情况上报主管医师。然后,在带教教师的指导下,制作报表、科室医疗工作流程及职责、了解相关疾病的诊疗方法及技巧。此外,需协助带教教师进行门诊复查资料收集、整体、统计等工作,加强和患者、患者家属的沟通,实行报告统计、科室设备维护、文档管理等工作。

1.3观察内容:对比两组学生实习考核成绩,总分100分,其中工作态度、考勤、规章制度、实习任务完成的分值均为5分;病案整理归档的分值为30分;科室常见疾病诊疗知识、医疗数据整理分析、查房辅助工作、使用及维护临床科室设备的分值分别为:20分、10分、10分、10分。

1.4统计学处理方法:本次研究中,A组和B组学生的临床相关数据,均经统计学软件SPSS23.0分析。计量资料、两组实习考核成绩的对比,均使用(x-±s)代表,运用t检验处理。α=0.05作为数据的检验标准。组间对比显示:P<0.05,则表示有统计学的意义。

2结果

A组、B组的实习考核成绩分别为:(92.46±20.12)分、(75.43±18.24)分,组间比较具有对比差异,P<0.05,t=2.8736。

3讨论

实习考核的题型包括:选择题、填空题,以及问答题等,进行考核的目的为了解学生对病案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疾病编码多为应用题,能对学生基础知识掌握状况进行了解[2]。因为我国病案管理的起步比较晚,未构成一个比较成熟的体系,所以系统实训方面缺乏理论方面的内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中,需要做好课堂教学组织工作、教学环节设置工作,以此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学校教学管理部门,实行教学实习机制设计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到课程教学内容、不同课程间的联系,增加临床科室实习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临床医学知识、解剖学知识、疾病编码水平等[3-6]。此外,增加临床科室教学实习,利于使学生明确医护人员工作内容及职责,提高医疗服务的意识。在临床科室实习过程,应明确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习教学的规律,结合具体状况完善实习教学的内容,保证实习教学大纲内容的可行性。总之,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实习中,增加临床科室教学实习,有助于学生掌握医学相关知识,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能力,存在应用和推广的价值。

参考文献

[1]李晓东,鲁杨,张琴,等.浅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临床科室教学实习的意义[J].中国病案,2017,18(11):99-101.

[2]曲实.典型案例教学法在放射线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30):62-63.

[3]王敏.典型案例教学法在精神科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18):60-61.

[4]兰凯,张光伟,张渭民,等.导师制在本科生临床实践教学中的应用[J].医学信息,2019,32(4):14-15.

[5]张前进.新形势下临床实践教学技巧与带教能力提升的新思路[J].中国保健营养,2019,29(27):322.

病案管理学范文3

关键词:医学信息类专业;高等医学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

2016年,国务院印发的《关于促进和规范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发展的指导意见》及《“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对加强健康医疗(卫生)信息化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的要求,使得卫生信息化人才能力培养得以强化。高等医学院校的医学信息类专业作为卫生信息化人才培养的摇篮,应及时调整教学体系,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缩小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间的差距。本文通过调查部分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学情况,总结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并对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发展提出建议。

1研究对象

在宏观了解全国高校医学信息类专业设置情况的基础下,根据专业开设时间,从东北、华东、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域选取9所高等医学院校,分别是中国医科大学、新乡医学院、湖北中医药大学、重庆医科大学、广东药科大学、西南医科大学、辽宁中医药大学、安徽医科大学、川北医学院。以这些医学院校的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为例,分析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2医学信息类专业教育现状

我国医学信息类专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形成目前以本科教育为主体,向下涵盖专科教育,向上发展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教育的多层次教育体系[1]。

2.1培养目标

9所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基本情况及培养目标见表1[2~10]。可见,各高校在该专业培养目标定位上均体现出了专业性及行业应用性。

2.2师资队伍

通过调研发现[2~10],各校师资队伍有一定保障,专职教师10~25人,学位以硕士学位及以上为主,大多数院校博士所占比例大于学士所占比例,另外通过调查了解到部分学士学位教师正在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专业背景方面,以管理学、情报学为主,也有医学、法学、理学等专业背景,较广的专业背景使得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复合型得到强化。

2.3课程设置

医学信息类专业的交叉性和综合性决定了该专业课程设置的复杂性,如何将管理学相关课程、计算机类课程、医学相关课程合理安排,成为医学信息类专业面临的问题。中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基础知识课程:包括人体形态学、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生理学、病原生物与免疫学、病理解剖学、药理学、综合机能实验、诊断学等课程;(2)计算机技能课程:包括计算机编程、网络架构等课程;(3)信息管理知识和技能课程:包括信息检索、信息组织等课程;(4)外语技能课程;(5)数学和统计学课程。新乡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1)医学课程:包括基础医学、临床医学和预防医学课程;(2)情报学课程:包括信息管理、信息组织、医学情报分析研究、医学文献主题标引、医院管理信息系统、信息检索等课程;(3)信息技术课程:包括计算机基础、程序设计、数据库技术、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等课程;(4)社会实践。湖北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中医学基础、现代基础医学概论、管理学原理、卫生经济学、运筹学、信息管理学基础、信息组织、信息分析、程序设计基础、数据结构、数据库原理、计算机网络、卫生信息管理、病案信息管理学、网络数据库、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XML与电子病历、数字医学图像、数据统计分析、医院信息化项目管理、决策支持系统等。重庆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数据统计与信息分析软件包、卫生信息资源、医学信息分析、C++、数据库技术与医药管理应用、网络技术与信息安全、卫生信息安全管理、网页设计与网站建设、病案信息学、国际疾病分类、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建设与组织、信息检索、多媒体技术、预防医学、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卫生经济学。广东药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信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西方经济学、运筹学、管理学原理、管理统计学、计算机网络、管理信息系统、Java企业开发、医学决策分析、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数据挖掘、企业资源计划、临床医学概论、药学概论、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实训、数据库工程师实训。西南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学、医学统计学、普通物理学、电路分析、C语言程序设计、数据结构、操作系统、数据库原理及应用、微机原理、计算机网络与应用技术、图形图像处理、管理学原理、运筹学、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医院信息系统、医学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等。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概论、预防医学概论、卫生事业管理、管理学基础、管理心理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经济学、行政管理学、市场营销学、公共关系、公共财务、管理定量分析、应用统计、管理信息系统、管理文秘、医院管理学、战略管理、流行病学、卫生统计学、卫生法学、卫生经济学。安徽医科大学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基础医学、临床医学相关课程以及管理学、信息管理学、卫生信息管理学、管理信息系统、医院信息系统以及计算机技术、程序设计、数据库系统、软件工程、计算机网络等。川北医学院医学信息类专业开设以下课程:管理学原理、运筹学、统计学、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技术与应用、医院信息流程学、数据库原理、SQLServer数据库应用技术、网站建设与维护、医院信息系统、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医学信息分析。可见,早期(2000年以前)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程体系较完善,以计算机技能和信息管理技能课程为主;中期(2000—2008年)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特点是医学基础课学习以概论为主,以医院信息系统课程为主;近期(2009年至今)医学信息类专业的课程设置侧重于数据库系统、卫生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方面课程。

2.4教学条件

9所院校均设有一间及以上实验室,大多安装了虚拟医院信息系统。在实践教学方面,各院校均有服务于实践教学的数量充足的实习基地,实习基地以医疗机构为主,还包括医学院校图书馆、医学信息研究所、公司企业、医学编辑部门、疾控机构等,可以较好地满足正常实践教学需要。

2.5医学信息类专业现状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可看出,医学信息类专业在师资队伍方面有一定的保障,但存在地区差异性;在课程设置方面,不同时期开设医学信息类专业的高等医学院校课程设置的侧重点不同;在学制方面,基本以四年为主,学位类型以管理学学位为主;大多以图书馆和附属医院作为实习基地,虽为实践教学提供了保证,但实习基地的范围还需拓展。通过实践教学,能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学科观念,掌握技能,增强实践能力,促进就业。

3建议

3.1更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

强化能力培养,在教学中注重创新思维培养;创建开放式实践教学平台(如医院信息系统等),加大医学信息组织、信息检索、数据结构等理论课程的实践教学所占比例,强调学生知识应用能力培养;重视专业见习、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在毕业论文中增加系统设计的题目与内容,同时避免毕业实习与毕业论文工作流于形式,切实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2明确培养目标,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

紧跟学科教育发展步伐,重视计算机技术与应用、管理科学等基础学科,重视实践教学,构建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宗旨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3.3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改革课程体系

以培养医学信息类专业带头人为重点,提高医学信息类专业教师的整体素质;改革课程体系,与时俱进,打造特色课程,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

3.4加强实习基地建设,提升毕业实习效果

在调研毕业生就业方向的基础上,丰富实习基地类型,扩大实习基地的地域范围,提高专业影响力,重视毕业实习方案的制订,以使学生通过毕业实习提高岗位胜任能力。

参考文献:

[1]曹高芳.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13.

[2]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

[3]新乡医学院2017年招收专业介绍[EB/OL].

[4]信息工程学院[EB/OL].

[5]本科专业介绍[EB/OL]

[6]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理工][EB/OL]

[7]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EB/OL]

[8]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介绍[EB/OL].

[9]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EB/OL].

病案管理学范文4

【关键词】病案数字化;管理系统;应用;分析

传统纸质病案回收、存储与提供在应用过程中不能满足医学科学的发展与需求,数字化病案的开发和应用研究已成为病案信息管理发展的主要趋势。数字化病案管理模式的建立,是信息化条件下新病案管理模式的标志,对实现病案信息共享,提高病案信息的利用率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病案数字化”就是将纸质病案转换成计算机可以识别的信息形式给予保存。《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实施办法》(1998年)第四章第二十一条中规定:“各级各类档案馆要逐步实现档案管理现代化。提供利用的档案应逐步实现以缩微品和其他复制形式的档案,载有档案收藏单位法定代表人的签名或印章标记的(院长印章),具有与档案原件同等的法律效力。”其为数字化病案提供了法律依据[1]。我院2011年5月启动数字影像病案管理系统,标志着我院已建立信息化条件下新的病案管理模式、病案存储模式、病案借阅模式,目前已完成1986—2017年约97万份在档纸质病案的数字化建档工作。数字影像病案制作以图片形式存储影像化纸质病案,该方案的实施开创了我省地州级医院病案管理的新模式,同时为下一步开展电子病案奠定了基础。

1资料与方法

1.1资料来源

我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保健为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三级甲等医院,实际开放床位数1500余张,年出院人数近7万人次,拥有比较完善的医院信息系统。资料来源于我院数字影像病案管理信息系统、HIS信息系统、LIS信息系统、病案统计信息管理系统。所有出院病案均按医院统计标准进行统计,按病案管理规范标准进行管理。

1.2方法

1.2.1建立数字影像病案管理系统

随着我院规模的扩大,入院患者不断增加,病案管理工作面临着病案存储空间严重不足,原始病案存在安全隐患,落后的手工管理模式,工作效率低下,病案资源利用率较低等涉及病案保存、调阅查询、保密性问题[2]。经过多方考察并进行可行性论证,病案数字化的特点恰好能解决以上的问题,我院决定采用服务外包方式进行纸质病案数字影像化制作及管理。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数字病案管理工作站、数字化病案管理浏览器、数字病案打印工作站。影像病案管理系统解决了纸质病案资料保存、科研教学利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等问题[3]。

1.2.2优化数字影像病案管理系统

2014年医院领导提出优化影像病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寻找影像病案制作的替代方案、节约资金。将数字影像病案系统同医院HIS系统相结合,探索数字影像病案与电子病案系统的集成,即仅影像化未实现电子化的纸质病案,通过信息系统将影像纸质病案和已实现电子化的病案整合成一份完整的电子病案。

1.2.3规章制度保障

规范考核标准,医院下发考核制度,根据文件要求制订“电子病案回收考核表”并不定期执行。

1.2.4评价指标

病案借阅服务量、历年服务量的平均增长速度(%)、病案借阅服务人群构成比。

2结果

2.1病案借阅量情况

我院2011年之前每年纸质病案服务量约1万份次,原因之一是受纸质病案唯一性的制约,1份病案1次只能提供给1位使用者。2011年启动影像病案管理系统,解决纸质病案资料保存、科研教学利用、信息安全、数据共享等问题。节省存储空间、提高病案管理人员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通过病案数字化归档系统制作后可实现网络资源共享,不同人员在不同地方可同时调阅同一份病案,多个部门同时借阅同一份病案[4]。临床医生不必往返于病房与病案室之间,节省了大量宝贵的时间。我院自建立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后,病案复印及借阅服务量逐年增加,2011—2017年借阅量从1.35万份增至11.17万份,平均增长速度为59.65%。其中院内借阅量从0.96万份增至6.05万份,平均增长速度为52.61%;院外借阅量从0.39万份增至5.12万份,平均增长速度为72.30%。运用SPSS20.0对表1数据做统计学处理,χ2=30469.96,P<0.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可认为院内、院外各年度构成比不全相同。数字影像病案管理系统的建立提高了病案科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效率,及时快捷满足患者、医保中心、保险公司、司法机关、院内科教研及管理对病案的需求。院内包括各临床医技科室、各职能管理部门;院外包括医保中心离线调阅、保险公司、公检法机构、患者。

2.2病案借阅构成情况

2011—2017年全院、院内、院外病案复印及借阅服务量逐年增加,构成比2011—2017年院内>院外,但2017年院外借阅量增加幅度较大。对比院外各类病案借阅服务发现导致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我市医保中心离线查阅量,医保中心各年度病案借阅构成比变化与玉溪市相关医改及医保政策相符合。如:2011及2012年实行慢性病政策及50个病种付费,2016年玉溪市确定为第三批公立医院改革国家联系试点城市,2017年1月玉溪市开始实行二级以上公立综合医院DRGs付费制度改革。

3讨论

病案借阅服务量的多少及构成情况可以充分反映病案信息的利用情况,建立数字化病案管理系统的目的在于节省存储空间,提高病案管理人员效率,降低人力资源成本,保护原始病案资料,杜绝借阅不还及丢失问题,提高病案利用率。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完善。

3.1计算机接口问题

我院通过优化病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建立影像病案管理系统与院内各信息系统之间的数据接口,各信息系统的病案资料在下载、上传、审查等环节,数据接口程序经常报错,一旦报错系统接口正在执行下载或上传的任务就需重复执行;另一方面是病案资料信息量较大,数据接口执行速度相对较慢,需要有专人不定时查看并操作。上述原因导致病案科投入的人力成本增加,需要不断完善优化各信息系统数据接口的功能。

3.2电子病案提交问题

临床医生提交已出院电子病案后,病案管理人员才能从HIS系统下载病案并进行上传。运行至2017年初,发现电子病案不及时提交情况严重,造成影像病案系统中还未提交电子病案的病案不完整,严重影响了我院医保审核、各职能部门开展专项管理检查工作及病案借阅工作的有序进行。针对此种情况需制定相应的电子病案回收考核办法,保证电子病案及时提交。

3.3病案管理工作方式转变

纸质病案进行电子影像化后,工作方式由传统病案管理模式转变为对各信息系统之间电子病案资料的下载、上传等较为精细的工作,还需要对各操作流程的中间环节进行监控,确保各信息系统有序运行。严格来说,把纸质病案通过影像化处理,还需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本系统只是一个过渡产品,只有在基于完全数字化建立起电子病案系统,实现病案存储的第三阶段,即无纸化电子病案,才可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共享、科研和协助医疗等功能。

3.4外包公司人员管理

我院纸质病案数字化项目采用制作服务外包方式,公司评估影像病案制作量确定招聘工作人员数量,并按公司制度规范管理,严格按合同标准考核影像病案制作人员的翻拍质量及翻拍效率,提高病案制作效率、节约病案数字化项目的人力成本。同时存在外来人员管理问题,医院病案科需要按医院相关规章制度定期培训公司病案翻拍员,安排病案科人员按合同标准定期抽查翻拍病案质量;审核漏拍病案份数及页数,确保影像病案的质量及完整性。3.5医疗纠纷问题部分医疗纠纷患者对电子病案存在不信任问题,在医疗纠纷处理过程中仍存在需要对存档的纸质病案进行查找。

4结论

我院2011年5月启动数字影像病案管理系统,2014年优化病案数字化管理平台,在保证影像病案质量及完整性的前提下,很好地解决了历史病案的存储与利用问题。病案复印及借阅服务量逐年增加,2011—2017年借阅量从1.35万份增至11.17万份,平均增长速度为59.64%,提高了病案科的服务能力及服务效率,及时快捷满足患者、医保中心、保险公司、司法机关、院内科教研及管理对病案的需求;充分提升医院现有住院病案资源的服务水平,为目前实施的DRGs付费快速提供多方需求的病案信息服务,对医院的发展和社会服务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谭美玲,吴卫红,何玉英.病案数字化翻拍技术的思考[J].中国医院统计,2013,20(6):467-468.

[2]陈奕芝,张秋苑,黄仕娴,等.病案现代化信息管理实施的措施和效果分析[J].中国医院统计,2014,21(3):234-236.

[3]王芳,田少青,王蕾敏,等.病案电子化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病案,2008,9(7):34-35.

[4]阳红,胡剑超,樊宏,等.我院数字化病案的应用与实践[J].西南国防医药,2012,22(11):1247-1248.

[5]唐现策,曾军杰,崔亚玲,等.病案数字化系统的实施及体会[J].中国病案,2011,12(5):33-34.

[6]齐惠玲.浅议病案扫描管理系统带来的高效服务[J].中国病案,2007,8(2):34-35.

[7]王芳,田少青,王蕾敏,等.病案电子化的应用与体会[J].中国病案,2008,9(7):34-35.

[8]刘爱民.医院管理学病案管理分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301.

[9]符庆丹.电子病案是病案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J].中国医院统计,2005,12(3):281-282.

[10]王奕晶.医院数字化病案运用的探讨[J].中国卫生产业,2017,14(21):54-55.

[11]王娜.数字化病案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应用[J].心理医生,2016,22(13):235-236.

病案管理学范文5

【关键词】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内科学概论;教学实践与思考

病案信息是卫生信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卫生信息化水平的不断提升,病案信息在现代医学中日益受到关注,逐渐成为医院管理、医院等级评估、临床重点学科申报、医疗收费、医保付费、医疗纠纷处理中不可或缺的部分[1]。我校自开设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病案管理方向)以来,为首都城市和农村输送了大批高层次病案专业人才,该专业涉及多个跨学科专业,包括医学、管理学、信息学、计算机技术等[2]。目前,我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设置的临床医学课程共有6门,其中《内科学概论》为该专业的必修课之一,在实际教学中,发现该课程学时相对较少,50学时,疾病种类很多,如果只讲疾病的概况,学生对疾病就会一知半解,学习兴趣就会减少,课堂效果不佳;作为临床课程没有医院见习,学生对疾病的感性认识少,学习起来兴趣也差。笔者多年来一直承担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内科学概论》的教学工作,面对学时少,内容多,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以及提高教学效果等问题,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与思考,总结如下。

1优化教学内容,突出重点

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分配在医院的病案统计科从事病案的收集、整理、供应、保存、编码以及统计等工作[3],特别是编码工作,与临床疾病的关系相当密切,因此,了解临床疾病的特点,熟悉疾病的名称尤为关键。《内科学概论》课程设置的教学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内科临床疾病的相关知识,进一步完善其知识结构。因为是概论,其教学内容不宜“精深”,所涉及的范围和内容要广泛,但内容展开程度方面要有所限制。因此,在教学内容上重点介绍内科临床疾病的概念、临床表现、诊断和治疗原则,对于其发病机制、具体治疗等较深的医学内容不进行细讲。如果像培养临床医师那样过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从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鉴别诊断到治疗等面面俱到,是不可能在有限的学时内讲完这些内容的,即使有些疾病的内容能够勉强讲完,但不能讲得深入、透彻,以致学生不能完全理解,对所要求的内容也就掌握不牢固,在实际教学中,选择每篇中的常见病、多发病的章节进行讲授,并就其重点内容进行讲解、讲透,学生理解了所讲内容,既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也增加了师生间的互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1多媒体教学

内科疾病的内容多且复杂,有些内容学生难以理解,如果只是采用讲授的方式,学生会觉得枯燥乏味,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我们将课程内容转换成集文字、动画、视频、声音于一体图文、声像并茂的的多媒体课件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对疾病有一个丰富、形象、生动的认识,学生更容易理解记忆。例如,在讲授甲状腺机能亢进症(简称甲亢)时,其临床表现中的甲状腺肿大、眼征、高代谢症群、慢性肌病、胫前黏液性水肿等是教学中的难点,如果只讲授而没有图像或视频,学生难以理解;运用多媒体教学,使讲授内容更加明晰,学生易于理解。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能够有效地解决授课难点,将教学内容深入浅出地讲给学生,从而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4]。

2.2传统教学与病例式教学相结合

由于传统的讲授法能够充分保持科学理论的完整性以及系统性,因此,在应用案例教学法时一定要注意与传统讲授法的有机结合,不能完全使用案例教学法[5]。在教学中发现,在讲授疾病理论知识的过程中适时加入相关典型病例进行讲解分析,可以生动课本内容,提高学习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适时启动问与答,加强师生间互动,活跃教学气氛,使学生参与到教学中,在寓教于乐中学生学会相关重点难点知识,最主要的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内容。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内科学概论》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以讲授理论知识为主,辅以生动的典型病例分析,完善教与学。由于学生在课前不具备本次课所讲疾病的理论知识,没有理论基础,谈不上分析病例,所以在课堂上,教师按疾病的概念、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实验室及辅助检查、诊断、治疗原则逐一并且有重点的讲解,在讲述的过程中或讲完上述内容后引入典型病例,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并分析该病例特点,针对所提问题进行回答。然后就本次课的重点难点再加以总结,使学生加深对教学内容的理解与记忆。

2.3网络沟通工具的应用

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教师没有足够的课堂时间答疑解惑,对于教学中的重点难点知识,学生在困惑时往往不能得到及时解决。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QQ、微信早已成为大学生密不可分的社交工具,利用QQ群、微信群可以使学生对一些难点知识有疑惑时,在课外时间与教师沟通交流,通过上述网络沟通工具如微信群留言及提问,可以直接向教师寻求问题的答案,有利于教师更好地答疑解惑,或者对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意见和建议,同时增加了师生之间的交流[6]。

3串讲每篇的教学内容

虽然学时有限,但是在有限的学时内最大程度地提高学习效率是教师应该思考的问题。我们安排所有章节讲完之后,串讲每篇的教学内容,对每篇常见病、多发病的特点,以及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区别和转归进行概述。如在泌尿系统疾病中主要讲授了肾小球疾病、尿路感染、慢性肾衰竭等内容;急性肾炎的特点是链球菌感染后l~3周发生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甚至少尿及肾功能不全等急性肾炎综合征表现,伴血清补体C3下降,于发病8周内病情逐渐减轻至完全恢复正常;慢性肾炎的特点是具有蛋白尿、血尿、伴或不伴水肿及高血压病史达3个月[7],可有或无肾功能损害;急性肾炎和慢性肾炎的共同点是均可有血尿、蛋白尿、水肿、高血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时类似急性肾炎的临床表现,二者的区别在于病理类型不同、病程不同,转归不同,急性肾炎大多数预后良好,6%~18%转为慢性肾炎,慢性肾炎病情迁延,最终发展至慢性肾衰竭[7]。这样串讲后使学生对每篇常见病、多发病有了清晰的整体的认识,能够抓住每一章节的重点内容,提高教学效果。总之,在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内科学概论》教学过程中要以教材为中心,优化教学内容,综合运用多种有效生动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掌握所要求的理论知识。

参考文献

[1]刘爱民.病案信息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9.

[2]刘志云,韩晓梅,阿布都沙拉木•依米提.强化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J].医学理论与实践,2016,29(13):1824-1828.

[3]谢立璟,周东平,付映宏,等.北京地区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特征分析[J].中国病案,2016,17(1):79-81.

[4]崔文君.非医学专业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的教学体会[J].现代医药卫生,2013,29(8):1264-1265.

[5]陈源,崔东涛.案例教学法在临床内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5,7(13):8-9.

[6]张培培,叶小菊,徐毅,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诊断学教学模式改革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7):138-141.

病案管理学范文6

1、发现并规范治疗活动性肺结核患者408例;

2、全县非结防机构网络报告肺结核或疑似肺结核患者转诊追踪总体到位率达90%;

3、全县涂阳肺结核患者密切接触者筛查率达95%以上;

4、全县新涂阳肺结核患者治愈率92%;

5、全县转入患者到位信息反馈率90%;

6、督导完成率95%;

7、药品破损率小于3%;

8、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病案信息初次录入及时率99%;

9、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病案转归信息完整率95%;

10、病人系统管理率在95%及以上;

11、实验室室间质量评价覆盖率100%,培养菌株20株。

二、具体措施

(一)加大防治力度,不断提高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

按照《结核病防治规划》的总体要求,认真落实防治策略和医疗保障政策,按照“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工作机制,提升能力,促进防治工作质量;将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落实,并纳入目标考核和绩效管理考核,实行责任追究制度。将结核病防治工作纳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与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落实对肺结核患者的免费诊疗与管理、医疗保障政策,将结核病治疗纳入政策覆盖范围,提高结核病患者的门诊、住院报销比例,对贫困患者实施医疗救助,切实减轻患者的医疗负担。要进一步规范结核病防治工作,切实落实肺结核患者发现、治疗管理、疫情监测、药品供应和技术督导等各项措施,提高DOTS实施质量。全县各级各类医疗机构要切实落实肺结核患者或疑似患者的报告和转诊工作。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负责结核病和疑似结核病患者的推荐与追踪。结防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为结核病可疑症状者免费提供痰涂片、胸部X线检查等诊断服务。做好结核病密切接触者、流动人口、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耐药患者、学生、羁押人群、老年人等特殊及高危人群的结核病定期筛查工作,以尽早发现肺结核患者。进一步提高结核病控制策略的实施质量,对肺结核患者实行规范化治疗,免费提供一线抗结核药品治疗和随访检查项目,规范开展辅助检查和辅助治疗。切实落实直接面视下的督导化疗措施,探索和推广适宜的治疗管理技术和方法,努力提高治疗管理服务质量,确保患者全程规律服药,提高系统管理率和治愈率,减少耐药的发生。严格实施涂片阴性病例的诊断管理和为可疑结核病患者提供诊断性抗感染治疗等规范。结防机构、乡镇/村要及时对未转诊和转诊未到位的病人采取电话、信函、督导员下乡、乡/村医生入户等多种形式予以追踪,提高追踪率和追踪到位率。

(二)积极推进新型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

认真贯彻执行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关于推进结核病防治服务体系建设工作的指导意见》,促进结核病患者发现、治疗、管理和关怀工作,提高防治质量,不断完善疾控机构、医疗卫生机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分工明确和协调配合的防治模式,积极推进新型防治服务体系建设,确保防治工作平稳过渡和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三)深化结核病健康促进工作

深入推进结核病防治知识百千万志愿者传播行动,按照国家“百千万志愿者结核病防治知识传播活动工作方案”要求,广泛招募、培训和巩固现有志愿者队伍,以不同形式,激励志愿者继续开展结核病防治宣传活动。开展社区网格员培训,将社区网格员发展为志愿者,利用社区网格组织开展结防知识传播,增强传播影响实效。认真总结结核病防治知识进“千校”工作经验,教育部门继续在辖区内的大、中、小学校内开展宣传活动,营造宣传氛围,讲授防治知识,增强师生防病意识,卫生、教育部门要督促学校不折不扣落实《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规范管理学校散发个案病例,坚决防止聚集疫情发生。要继续巩固结核病防治知识进“千村万户”工作成效,组织动员社区(乡村)医生、结核病宣传志愿者进社区、进家庭开展面对面宣传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居民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保障人民群众健康。

(四)开展痰培养和分支杆菌药物敏感性实验

按照《四川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结核病实验室建设指导意见》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能力建设,强化质量控制和生物安全管理。县结防所开展分枝杆菌痰培养工作,提高诊断能力,完成目标任务。同时,将定点医疗机构结核病实验室纳入结核病实验室网络进行管理,不断提升实验室能力。

(五)加强基层队伍建设,提升防治能力

要根据疫情和结核病防治工作任务需要,合理配置防治人员。根据实际情况开展逐级培训,讲究培训方法,注重培训效果,切实提升防治队伍的专业技术水平。调动防治人员的积极性,稳定防治队伍,全面提高我县结核病防治能力。

(六)进一步完善和优化结核病防治监控与评价系统

按照国家下发的《全国结核病防治工作质量考评方案》和《全国结核病防治监控与评价计划》要求,在实际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重点工作监测,每季度对重点指标和学校结核病发现情况进行监测分析。加强结核病工作质量监测,大力提高基层结核病防治人员的监测工作能力和水平。加强对结核病监测指标数据的分析利用,要按照《结核病信息管理系统》的录入要求,进一步提高结核病信息录入的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在系统分析常规监测数据的基础上开展结核病防治工作督导,对防治工作进行系统梳理。

(七)加强抗结核药品的供应与管理

按照结核病药品管理工作的要求,在全县继续开展抗结核药品标准化管理工作的基础上,强化《抗结核药品规范化管理手册》应用,建立健全药品存储管理的规章制度,明确药品管理人员和职责,提高药品管理质量与水平,保证药品质量。做好抗结核药品计划、领取、分发和药品供应调剂,确保不间断供应。

(八)保持和发挥结核病综合防治示范区的示范作用

保持和继续创建先进工作经验,加强工作管理,进一步强化示范区工作质量,推动结核病防治示范区建设向纵深发展。

(九)继续做好特殊人群结核病防治工作

继续加强学校、TB/HIV双重感染,流动人口、耐药等特殊人群的结核病防治工作。要按照卫生部、教育部联合下发《学校结核病防控工作规范》要求,认真落实工作职责,在学校中大力开展结核病防治健康促进活动,强化学校医务人员结核病防治相关技能的培训,增强其结核病防治意识,使其在一般诊疗活动中能够及早发现、及早诊断肺结核患者;疾控中心要加强对学校结核病发病情况的日常监测,建立相互沟通、通报机制。按照《全国结核菌/艾滋病毒双重感染防治工作方案》要求,在全县建立和逐步推进结核病与艾滋病防治部门之间的合作机制,切实做好与艾滋病防治工作部门的沟通、协调与合作。

病案管理学范文7

【关键词】日间手术;管理机制;质量安全;规范化发展

国家了一系列政策在不断推动日间手术服务模式的创新发展,我国日间手术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2022年国家卫生健康委整合第一批、第二批日间手术术式,推荐了日间手术术式708个,较2016年增加了7.85倍。在快速发展初期,需要以质量与安全为核心,不断完善日间手术管理的制度建设。本文通过2020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院管理研究所开展的医疗机构日间手术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建设状况的实证调研,探讨日间手术服务模式规范化发展的管理要点。

1对象与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调查,选取了49所三级甲等公立医疗机构,通过网络问卷形式调查医疗机构开展日间手术的开展情况。在问卷收集中,因各医疗机构存在数据收集的客观困难,每题完成率有所差别,各项收集问题以实际完成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数据分析主要采用构成比、率的计算。

2结果

2.1基本情况

49所医疗机构分布于全国2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均为公立、非营利性政府办三级甲等医院。其中,综合医院44所(90%),专科医院5所(10%)。

2.2日间手术相关制度总体制定

情况49所医疗机构中有43所填写了日间手术相关制度的制定情况,包括医师准入制度、病种/术式准入制度、术前评估制度、麻醉评估制度、就诊服务流程制度、患者宣教制度、患者随访制度、日间手术科室管理制度、日间手术绩效考核制度、日间手术质量考核制度等10项主要相关制度,各项制度设置率详见图1。在以上10项日间手术相关制度中,各医疗机构制度的建设情况不一,其中10项制度均制定了的医疗机构有22所,占51.16%;制定了9项制度的有8所,占18.60%;制定了8项制度的有4所,占9.30%;制定了7项制度的有1所,占2.33%;制定了6项制度的有2所,占4.65%;制定了5项制度的有4所,占9.30%;制定了4项制度均的有1所,占2.33%;制定了2项制度的有1所,占2.33%。

2.3日间手术医师准入制度

在48所医疗机构填写医师的准入调查中,均设置了日间手术主刀医师准入制度,其中对主刀医师职称准入设置率100%,同时也在主刀医师工作年限、技术能力等方面设置准入,详见图2。

2.4日间手术病种和术式准入

49所医疗机构中23所填写了病种和术式准入情况,病种和术式准入依据以国家推荐+地方推荐+医疗机构推荐三结合的方式最多,占47.83%;其余选用依据分别为国家推荐+医疗机构推荐占17.39%、医疗机构推荐占13.04%、地方推荐+国家推荐占8.7%、国家推荐占8.7%、地方推荐占4.35%。2.5麻醉评估管理41所医疗机构填写了麻醉评估管理情况。麻醉评估包括预约诊疗时第一次麻醉评估和术前第二次麻醉评估。开展预约诊疗时第一次麻醉评估的医疗机构有35所(占85.37%),其中包括麻醉门诊医师进行评估的医疗机构30所,住院麻醉医师进行评估的医疗机构5所,未开展第一次麻醉评估的医疗机构6所(占14.63%)。开展术前第二次麻醉的医疗机构41所(100%),其中在麻醉门诊进行评估的医疗机构10所,在住院时麻醉医师进行评估的医疗机构31所。2.6日间手术病历书写管理46所医疗机构填写了病历管理情况,包括多种日间手术病历书写格式。病历书写格式分别为:采用专用日间手术病历的15所(占32.61%),采用常规住院病历的13所(占28.26%),采用24小时出入院记录的医疗机构9所(占19.57%),采用表格式日间手术病历的9所(占19.57%)。在日间手术病历归档设置方面,归档医疗机构病案科的占91.84%,未归档病案科的占8.16%。2.7日间手术临床路径管理24所医疗机构填写了临床路径管理。24所医疗机构中符合临床路径人次数在43~37632人次,均数为5725人次,中位数为3770人次;实际进入临床路径的比例为53%~100%,平均比例为93.2%;比例均值为92.29%,比例中位数为91.50%。另外,17所医疗机构提供了临床路径变异情况。临床变异人次数在2~785人次数,均值为258人次,中位数为246人次。临床路径变异比例为0.3%~27.0%,变异比例均值为6.77%,中位数为4.10%。详见图3。2.8出院后随访管理出院后随访内容包括一般随访、专科随访、满意度调查等3项内容。其中,39所医疗机构填写随访管理情况。在随访的内容方面,3项随访均开展的有25所,占64.10%;开展2项随访的11所,占28.21%;仅开展一般随访的2所,占5.13%;仅开展专科随访的1所,占2.56%。承担随访的部门、随访的工具在各医疗机构中可以说是各有千秋,详见图4。2.9制约日间手术开展的相关因素医疗机构按调查设置的12个制约日间手术开展因素打分,每项因素分值为1~5分,取各医疗机构打分平均分进行排序。被认为是制约本院开展日间手术前5位因素:信息系统的支撑、绩效考核分配、术前门诊检查检验应纳入医保、医保费用支付比例、医师工作量。详见图5。

3讨论

3.1日间手术相关制度总体设置较好,但部分制度建设不够完善

被调查医疗机构在医师准入制度、就诊流程、病种准入制度、患者宣教制度、术前评估制度、临床评估等制度上设置较全,设置率均在90%以上;日间手术科室管理制度、患者随访制度设置率为83%~89%,需要完善;30%~35%的医疗机构未制定日间手术绩效考核、质量考核制度。说明各医疗机构在开展日间手术的初期对开展日间手术的管理机制、制度建设、运行机制、质量管理制度不健全,还处在摸索阶段。

3.2日间手术医师准入标准有待科学化和同质化

从调查情况看,各医疗机构对日间手术主刀医师职称、工作年限、技术能力均设置了准入条件,设置标准多样化,总体呈现出手术级别越高、对医师职称要求越高,但制定标准缺乏科学化、同质化,准入标准不一致会影响到日间手术的质量安全和医疗资源的再利用。各医疗机构应根据《医疗技术临床应用管理办法》,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探索本机构的医师准入标准和管理制度。

3.3提高术前麻醉评估率

术前麻醉评估是影响日间手术质量安全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降低日间手术当日取消率的重要手段。调查显示大部分医疗机构开展了两次麻醉评估,但在预约诊疗时第一次麻醉评估率未达到百分之百,这可能会导致手术当日取消手术。根据此次调查统计,被调查医疗机构日间手术当日取消手术平均比例为0.44%,比例均值为1.30%,比例中位数为0.34%。但有10.53%的医疗机构这一比例在4.35%~8.94%,提示可能与术前麻醉评估不足有关。各医疗机构应重视预约诊疗时的第一次麻醉评估,提高麻醉评估率是提高日间手术质量的重要保障。3.4日间手术病历书写格式多样化,日间手术病历书写需规范各医疗机构采用的日间手术病历书写格式呈现多样化,包括采用常规住院病历、24小时入出院记录、专用日间手术病历、日间手术表格式病历。日间病历的多样性容易导致患者的就医过程不能追溯,造成医疗质量安全隐患。因此,日间手术病历书写规范需要进一步的探讨研究。此外,日间手术病历应按照病案管理要求归档管理,有利于日间病历的完整性。

3.5临床路径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

将临床路径用于日间手术,被证实能更加具有效益。席辉等[1]认为临床路径管理模式能够降低日间手术的医疗成本。Fortier等[2]认为实施处理疼痛、恶心和呕吐等问题的临床路径,能减少日间手术后意外再入院的发生。护理临床路径亦能降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促进日间患者术后康复[3-4]。调查医疗机构日间手术临床路径变异比例总体上较低,变异比例均值为6.77%,低于一些传统住院病种的临床路径变异比例[5-6],可反映出被调查医疗机构对日间病种的选择相对适宜,但有4所医疗机构临床路径变异比例超过15%。此外,有多所医疗机构尚未制定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或未对日间手术临床路径指标进行统计。因此,应当建立日间手术临床路径管理制度。一方面对各住院手术病种的临床路径变异比例进行监测,对变异比例较小的手术病种考虑纳入日间手术的可行性;另一方面对日间手术临床路径进行有效监控,助力日间手术医疗服务质量提升。

3.6出院后随访内容和时间标准

不统一,需加强规范化 专科随访是观测术后并发症、降低非计划再入院率[7]、帮助患者恢复和提高患者满意度的主要途径。本次随访开展情况显示,专科随访的开展率较低(71.79%),医疗机构应重视专科随访的内容,探讨建立专科随访标准化模板。Brattwall等[8]、朱宏等[9]研究认为,术后最终随访时间应根据不同手术而有所区别。如腹股沟疝修补术、美容隆胸手术,完成最终随访时间可在一个月内,关节镜手术则至少3个月。筛选出了包括疼痛、活动、情绪、自理、活动、睡眠、性别、对止痛药的需求8个项目的患者评估指标,作为判断不同日间手术术后最终随访的工具。Berg等[10]认为,骨科患者是日间手术的弱势群体,出院后需要更密切的随访。而调查结果显示,各医疗机构随访内容和频次不等,术后30天内随访频次在1~4次,随访内容和标准应进一步探索研究。

3.7借助信息化平台助力日间手术服务规范开展

病案管理学范文8

关键词: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层次;课程设置;专业特色;专业归属;课程体系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及医学大数据时代的来临,为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发展提供了契机,也对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我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专业开设之初,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专业目标相近、课程设置雷同〔1〕等问题。而发达国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形成了多层次、全方位、比较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并且能够将卫生信息化的成果运用于临床诊疗、战略规划、患者管理、运营管理、培训与研究等方面。学习借鉴发达国家人才培养的经验,提升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水平,才能更好地完成大数据时代的教育使命。

一、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分析

(一)培养层次较全,专业特色不明显

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主要为全日制教育,分四个层次———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层次较全。专科层次的专业名称为“卫生信息管理”,主要在医学院校中开设,共31所。开设本科层面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院校共计52所〔2〕,专业名称为“医学信息学/生物信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医学、药学方向)”,学制4-5年,授予管理学、理学学位或医学学位;开设“医学信息工程”的院校有32所,学制四年,授予工学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研究方向较多,主要有医学信息学方向、医院管理方向、医药信息管理方向、医学信息管理方向,学制2-3年,包括学术型硕士和专业硕士两种,分别授予管理学硕士、医学硕士、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工学硕士、公共卫生管理专业硕士。招收院校共计64所。开设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有7所高校,其中4所院校为医学信息学方向,博士研究生学位类别为管理学博士和医学博士。由于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本身固有的综合性和交叉性,我国目前开展医学信息管理本科教育的大多为医药类院校和综合类院校。国内医学信息管理本科阶段人才培养起源于医学图书馆学,并且为了与图书情报专业硕士培养方向一致,较多高校将图书情报专业知识作为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重点。真正结合医学、医疗大数据的专业特色鲜明的人才教育成果并不多见。

(二)专业归属类别较多,培养方向差异明显

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归属类别较多,人才培养方向差异明显。专科人才培养着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基本技能包括:病案管理、疾病与手术分类、医院管理与医院统计,能从事医药卫生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与监测以及卫生信息系统建设与维护。本科人才培养以应用型和复合型相结合为主,主要分四个方向:一是医学图书情报管理方向;二是信息技术的研发及医学信息处理中的应用;三是卫生统计学在医学数据中的分析处理;四是医学信息工程专业培养以信息技术、智能仪器、医学与技术的融合为培养核心。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以研究型和高质量应用型为主,侧重于信息资源管理与利用、医院信息管理及标准、医学统计信息及方法研究、医学大数据挖掘等。我国高校各院校类别不同,自身发展存在差异,培养方向及培养目标差异明显。医学信息工程方向、医学信息技术研发方向的毕业生与医疗市场需求结合紧密;综合院校医学图书情报管理方向的毕业生侧重于图书情报管理及分析;一些高校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医学知识与计算机技术割裂开来,医学课程学时缩减至200学时以内,学生毕业时很难体现出信息学、计算机科学与医学交叉融合的学科优势。

(三)课程体系各具特色,标准化程度不足

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一般分为四类:生物科学与医学类、计算机科学类、统计及方法类、信息组织与管理类。国内医学信息管理行业标准尚未确立,教学体系和结构缺乏统一的设置规划,课程内容侧重点也相差较大。以首都医科大学、中国医科大学为代表的高校生物科学与医学类课程较多,以广东医科大学和福建中医药大学为代表的高校计算机科学类课程较多,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医科大学、山西医科大学开设医学信息学和信息组织课程较多。医学课程占全部教学总学时的比例,占比最高的院校为吉林大学,达到了39.8%,学生毕业时授予医学学士学位,其人才培养方案中也着重提及了学生需系统掌握医药学基础知识的要求,比较重视学生医学知识的学习。目前,国内高校都是以医药课程为基础,结合学校自身的特点,按照一定比例加入信息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课程来构建课程体系。尽管经过多次修订,但由于缺乏课程设置的标准,导致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知识涉及不深,学生适应性不强。

二、发达国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特色分析

(一)具有完善的行业标准和形式多样的专业教育

美国医学信息学会(IMIA)按学历层次、培训对象和方式,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层次〔3〕分为专科教育、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博士后教育,此外,还包括短期培训、单科结业教育、远程教育及其他学位中的特性化教育。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要求具备四个知识和技能模块〔5〕:一是生物医学和卫生信息学核心知识和技能;二是医药、卫生和生物科学、卫生系统组织的知识和技能;三是信息学/计算机科学、数学和生物统计学的知识和技能;四是其他选修的知识和技能。英国计算机协会医学信息学论坛(BCSHIFBritishComputerSocietyHealthInformationForum)和英国医学信息学专业委员会(UKCHIPUnitedKingdomCouncilofHealthInformationProfes-sion)的成立,推动了英国医学信息学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英国高校开设的是医学信息学和生物信息学专业,人才培养分为本科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博士研究生教育,主要以硕士研究生教育为主。硕士研究生教育入学要求具有生物学、数学、计算机科学或其他相关学科的基础〔4〕,并具有使用计算机系统的经验及在卫生部门的相关工作经验。德国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分为本科生教育、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2〕。德国医学信息学、生物测量和流行病学协会GMDS提出了开发基于能力的“医学信息”本科教育。海德堡大学/海尔布隆大学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是在医学专业学生中开展医学信息学课程学习,经过2年学习,学分合格者授予医学信息学学士学位,之后选择方向开展研究,答辩合格后授予自然及工程技术科学硕士学位,课程类型主要分为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课程长度主要为4-6学期。

(二)拥有多种培养路径,侧重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美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形式多样,强调学科背景。美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全日制教育多数集中在硕士研究生教育和博士研究生教育,在入学条件上要求具有一定的计算机或生物医学工程类的学科背景,或具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美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的学位主要有理学学士、理学硕士、文学硕士、医学博士、哲学博士。本科阶段的主要学习目的是使学生具有较全面的医学专业知识,熟悉医疗行业的工作,了解该专业领域内对信息的核心需求。英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注重实践工作经验。学习类型有全日制和非全日制、远程学习、继续职业发展。英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培养主要授予理科学士、理学硕士、哲学硕士、哲学博士四种学位。德国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学科内容规范。海德堡大学和海尔布隆大学开设的本科专业培养模式为联合培养〔5〕。本科教育涉及医学、软件工程、工商管理和法律、医学信息学;选修模块包括诊断和治疗系统、医疗行业的信息系统、远程医疗/软件开发的信息系统等21个模块单元。发达国家还提供短期培训课程或远程课程,为医疗领域的工作人员提供学习平台。

三、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启示

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出台的《“十三五”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化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为构建覆盖公共卫生、计划生育、医疗服务、医疗保障、药品供应、行业管理、健康服务、大数据挖掘、科技创新等全业务应用系统的人口健康信息和健康医疗大数据应用服务体系,要强化组织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完善多渠道的人才培养机制,建立以国家健康医疗开放大学为基础、中国健康医疗教育慕课联盟为支撑的健康医疗教育培训云平台,与国内著名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国家健康医疗大数据研究院,加快培养复合型高端人才和符合实际需要的专业技术人才〔6〕。因此,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员将是推动国家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人才,具有医学背景的信息管理人才将更切合各大医疗卫生部门信息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借鉴国际化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经验,国内各高校从培养层次、课程体系、创新实践等方面开展了大数据环境下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探索,为我国医疗信息化发展提供相应的人才储备。

(一)通过多种方式搭建大数据与医学有效结合的平台

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国家教育部的倡导下,国内部分高校已经在探索与企业、医院联合搭建医学大数据平台,成立大数据学院,开展医学大数据分析人才的培养,同时进行医疗大数据的分析、预测,医院信息管理人员的培训,促进信息科学、医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有机融合。山西医科大学、广东医学院等高校都尝试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方式搭建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中心。学生在实习阶段进入实习实训中心,由实训中心兼职老师负责进行实践教学,用人单位可以在毕业生中进行择优录用。高校与医院的医疗大数据平台,重点与医院科室进行医疗大数据分析,将大数据研究成果与医疗服务过程紧密结合。山西医科大学已组建大数据研究院与健康大数据平台,在大数据与新医科背景下,为医学生开展大数据技术的选修模块课程,形成医学、信息学学科链,为高层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进行积极储备。

(二)提升培养层次,拓宽学科交叉融合的广度及范围

国内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已探索培养高层次、专业化人才的路径,扩大研究生培养的规模和范围,推动了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与相关专业的融合和进步。我们还可以借鉴发达国家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的经验,设定不同类别的医学信息专业技能及标准,具体划分出专业模块,在大专、本科、硕士、博士教育中多层次、全方位地构建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框架,规范不同阶段医学信息管理专业课程模块,设置医学知识模块、基本技能模块、专业提升模块、实践要求模块,使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具有明确的专业方向。同时扩大专业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招生规模,在医学、计算机学科中培养医学信息管理专业硕士,实现医学、信息技术的高层次融合。另外,为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开展短期培训课程或者远程教学,在卫生服务实践中促进多学科的交叉与融合。

(三)通过高校之间联合培养,扩大人才培养范围

高校之间适当探索联合办学,医科院校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可以尝试与理工院校计算机专业之间开展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联合培养。医学信息管理专业学生在完成医学课程模块、基础课程模块学习之后,进入计算机专业学习,选修相应的计算机课程模块,考核合格后,通过学分互认模式,获得学分。学生毕业后可以取得医学学位和工学学位,鼓励医学生进入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或者计算机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发挥医学和大数据分析的学科优势。高校之间通过联合办学,结合各自的专业优势为学生提供更加优化的课程与实践。此外为医学专业、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开设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技能课程,课程考核合格后,获得医学信息管理师资格,彰显医学信息管理的学科特色,以适应卫生信息化发展的需求,实现与国际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对接。

参考文献:

〔1〕王晓东,吴雅琴.大数据时代医学信息管理专业人才培养〔J〕.医学信息学杂志,2014,35(1):83-85.

〔2〕郭文秀,贺培风,李小霞,何小峰,吕艳华.基于国际视野的医学信息管理专业教育课程体系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5,35(18):44-45.

〔3〕栗文靖.美国、英国和德国医学信息学研究现状的对比分析〔D〕.北京:北京协和医学院,2011.

〔4〕吕少妮,任淑敏,王倩飞.美国医学信息学教育的发展及其启示〔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3,22(11):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