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例6篇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1

随着微博、微信的产生,移动终端技术的更新与广泛应用,预示着“微时代”已经来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及时了解“微时代”特征,利用“微时代”的创新载体进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当前思政课教师面临的重大机遇和挑战。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实现认同,才能实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因此,“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问题应该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广泛关注的问题。

一、“微时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面临的困境

随着信息技术和新媒体的迅猛发展,以微博和微信代表的以个人传播为主的新兴媒体已成为“微时代”人们不可或缺的生活方式。而随着平板电脑、智能手机、校园无线网络等的推广和普及,微信平台越来越成为高校学生获取信息及日常交往的主流载体。同时,我们也看到网络对他们的影响将与日俱增。这种影响不仅仅是生活越来越便利、获取信息越来越便捷,更重要的还有网络负面信息的扑面而来,给正处于成长关键期的高校学生带来的影响。例如微信传播的社会负面信息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冲击,老师的传统权威日益被消解。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尤其是认同问题,如何正确分析“微时代”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引导并净化自媒体生态,积极传递社会正能量,努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辨的能力,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重要职责。

1.“微时代”的价值多元化冲击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微时代”,随处都可以连接无线网络,高校学生将微信、微博等作为自己日常生活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起床玩微博,睡前聊微信。”相关研究显示,高校学生使用微信等获取信息的比例远远超过从传统媒介或教师、同学等途径。此外,微时代也改变着高校学生的社交方式。他们通过微信、微博等交往方式拓宽自己的交往空间。微信不仅使同学之间的信息沟通变得即时、直观、便捷,也使得高校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日常行为方式的改变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高校学生从思维方式到价值取向、从审美情趣到生活礼仪等日趋个性化和多元化。在此背景下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让他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一件可以通过简单“灌输”就能达到的事情。

2.“微时代”的“信息大爆炸”带来的负面效应弱化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微时代”,随着微博、微信传播的信息铺天盖地,使大学生眼花缭乱。而他们正处于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这一时期虽然有了较强的自我意识和判断力,但对传播的不良、不实信息缺乏较强的辨识力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容易出现盲目跟帖、传播等问题。目前网络上有些人为提高点击率和赢得人气而编造一些子虚乌有的不实信息,大肆传播和渲染一些社会负面信息,也引起了自我约束能力弱和是非判断能力不强的高校学生的广泛关注和扩散。这种传播和扩散如果遭遇政治信仰不坚定甚至信仰缺失、理想信念不坚定的高校学生的话,情况可能更可怕。这将会改变他们原有的价值判断,已有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性认知也会受到影响,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从认同到内化、外化的过程中遇到重重阻力。

3.“微时代”思政课教师的传统权威的消解也深刻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在以往的思想政治理论课上,政治课教师凭借年龄、专业、学科背景以及经验等优势,在师生交流中处于信息主导地位,知识渊博的形象往往会赢得高校学生的信服和敬仰。但在“微时代”,学生从自媒体获取的信息远远超过了政治课教师,政治课教师的知识权威正在被弱化。建立在师生双方知识信息不对称基础上的优势格局逐渐被打破,在信息的即时互动、分享、交流等方面,高校学生的能力远远高于政治课教师,加上学生对社会负面信息的关注超过正能量信息。政治课教师的知识和信息主动地位随着知识大爆炸、信息碎片化和裂变式传播的出现而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基于微信平台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路径

1.积极建立微信平台,延伸思政课课堂教学

既然“微时代”是无法避免的,那么高校思政课也应当保持对“微时代”的高度敏感,逐步创建微信平台,实现与学生互动,加强对学生思想动态的了解,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成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微信平台的建设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宣传部门、学生处、团委、学生社团等部门的通力合作,更需要校报、广播站等大力宣传和推广。在建设好微信平台的同时,要维护好微信平台的日常运营。通过正能量信息,发挥积极的舆论导向作用。要发挥隐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以此推动高校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微信等平台上积极推送案例、视频等教学资料,让高校学生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和现实解读。

2.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媒介素养,使其利用微信平台传递正能量

在微时代,随着信息传播渠道的不断开放,传播主体增多等都使得网络信息变得异常复杂,信息内容质量参差不齐。大学生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才能够正确辨别自媒体时代信息的真伪,从而积极参与信息传播,营造健康的媒体传播环境,传播正能量。此外,还要提升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信谣、不传谣。这样才能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的飞跃。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2

研究生教育是高层次的学历教育,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渠道。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以微博和微信等为主的新媒体工具广泛使用,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因此,积极探索微视域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现状及对策就成为当务之急。

一、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性

1.有助于研究生自身的成长。中共中央颁布的《关于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中指出: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因此,高校必?要加强对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研究生群体具有学历层次高、知识水平高等特点,如果有正确的价值观引领,就能够将聪明才智转化为建设国家的强大动力,否则就会给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造成极大损害。正如指出:“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而青年又处在价值观形成和确立的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十分重要。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样,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错了,剩余的扣子都会扣错。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1]172研究生知识层次较高,进入社会后占据许多重要的工作岗位,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道德品质对于他们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意义重大。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助于研究生摆正德与才的位置,做到德才兼备、全面发展。

2.有利于维护高校意识形态安全。对当前在校研究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教育,是国家意识形态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之一,有利于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兴国之魂在当前我国整个社会意识中的引领和凝聚作用。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1]163然而,受微文化、新媒体的影响,部分研究生价值取向的多元化却冲击着核心价值观的主导地位。因为网络是一个混杂的世界,容易让人们失去辨别力,动摇其理想信念,大大削弱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感召力和社会认同度。因此,要想维护高校在意识形态领域的安全,党和政府对研究生群体的要求不但在知识方面有要求,更需要在道德和个人价值观方面有要求和期待,这样才能筑牢高校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因此,在高校研究生教育阶段,加强对高校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就显得非常迫切而紧要。

3.有助于弘扬民族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九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大力弘扬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公民个人层面第一位强调的就是“爱国”,这与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核完全一致。强调:“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1]163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有助于他们把自己的成长和国家民族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在报效祖国、实现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指引下更好地学习研究,树立符合时展要求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行为标准,把对祖国的热爱、对知识的渴望和对真理的追求转化为人生前进的动力,为传承文化、继承优良传统美德和助推中国梦的实现做出更大的贡献。”[2]研究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不仅影响自身价值的实现,而且影响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二、微视域下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现状

从调查结果来看,当前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总体认识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但仍有一些倾向不容忽视。

1.关于研究生信仰方面。本次调查的研究生中,以马克思主义为信仰的人数为113人,占总数的54%,其次没有宗教信仰的研究生共75人,占36%,信仰道教、基督教和佛教的研究生分别占3%、2%和1%,信仰其他宗教的研究生占4%,没有信仰伊斯兰教的研究生。通过以上数据可以发现,超过半数的研究生坚定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的研究生只占10%。

2.关于一些时事和舆情事件对研究生价值观产生的影响及程度方面。有61位研究生表示会产生影响,一般会引发他们的一些思考,使他们重新审视一些事,占比29%;选择总是会产生影响,而且会很大程度地影响他们的看法,甚至有时让他们的看法发生质的转变的研究生有0人。选择经常产生影响,使其思考并且在以后的行动中有所体现的研究生有3人。选择偶尔产生影响,感觉会给他们带来不同角度思考的研究生人数最多,共111人,占总数的53.2%。选择很少受到影响和从不受到影响,坚持自己的观念看法的研究生分别有21人和13人。以上数据说明,社会时事及舆情对研究生的价值观影响不大,即使受到网络热议事件的影响,大多数研究生会采取理想思考的方式重新审视热议事件。

3.研究生对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看法。84%的研究生认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每个人密切相关,需倡导更需践行。11%的研究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过是个口号,没有太大实际意义。1%的研究生则认为没有必要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4%的研究生认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今社会应当追求之物,应注重提高文化素养,重在实践。以上数据表明,大多数研究生认为应该倡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与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不止应该倡导,更应该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而依然有少数研究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表示出不以为然。

4.研究生认为微信、微博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影响程度调查显示:54%的研究生认为微信、微博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影响很大,46%的研究生认为微信、微博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影响一般,没有研究生认为微信、微博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没有影响。这说明微信、微博等的发展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有或大或小的影响,所以相关部门应该加强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力度和广度。

5.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哪一方面是研究生最需要加强教育的。有102名研究生认为诚信是研究生最需加强教育的方面,其次是法治、文明、公正、平等和友善需要加强教育,分别有45、40、32、29和29人。最后是敬业、民主、富强、爱国、自由及和谐。通过上述数据表明,研究生的诚信最为缺乏,亟待加??。其次是对文明和法治的认识不足,需要加强学习力度。

三、微视域下加强研究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的对策

1.主渠道引导,注重思政课与新媒体技术的结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研究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重要途径,也是目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思政课教师要从国家、社会需要和研究生的现实情况出发,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融入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教学中,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理论改革,努力改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同时,思政课教师要将教育阵地从传统的课堂上拓展到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上,将传统教育与新媒体教育方式进行有机地结合,开展生动活泼、形式多样的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从而拉近师生距离,更好地对研究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2.榜样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观认同。榜样的示范作用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方式。一个榜样,就是一本鲜活的教科书,给人精神激励,给人信心动力。在研究生群体中努力挖掘具备正能量的先进典型,可以借助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大力宣传研究生身边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树立榜样,传播正能量。通过对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的宣传报道,促使研究生对照先进找差距,鼓励他们自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还可邀请社会正能量人士和校园先进人物在大学开设讲座,以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教育和鼓舞研究生,激起广大研究生学习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努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先进示范,让人们接受榜样身上所蕴藏的价值观、道德观,达到润物无声的效果。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3

 

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堂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要途径,是新形势下教育工作者的职责所在。根据教育部于2001年颁发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把课程功能目标排在首位,即要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同时强调学科间的相互配合,发挥综合育人功能,不断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在初中化学课程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坚定学生社会主义信念、促进身心健康发展、增加社会责任感,形成正确价值观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指出,化学是在原子、分子水平上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应用的一门基础自然科学,其特征是研究物质和创造物质 [1 ]。化学不仅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也是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基础,是推进现代社会主义文明和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义务教育阶段的化学教育,要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好奇心,引导学生认识物质世界的变化规律,形成化学的基本观念;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启迪学生的科学思维,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引导学生认识化学、社会、技术、环境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根据化学学科教学的特点,青少年身心发展和成长规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自觉有机地在初中课堂教学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每位化学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要在化学教学中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渗透,首先教师就要全面把握化学学科的特点,通读化学教材,掌握其中有哪些章节蕴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素材,应该采用什么方法、方式在学科教学中进行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如何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成为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的重要依据。课堂教学模式要体现新的课程思想与教学价值观,使知识能真正进入学生视界,只有学生喜欢的知识,乐于接受和感悟的知识才是有生命的。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到教学中,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教育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如何让学生富有个性地、独立自主地、自由开放地合作与探究学习,怎样才能创设良好的课堂环境,才会使学生喜欢化学,让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取知识、提高能力、发展智力,这也是化学教学中的一门艺术。在平时的教学中,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1 通过实验创设新奇的情境,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离不开情景的创设,情景创设是教学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渗透的重要途径。因此,作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者——教师,就要科学设计教学,借助情景的创设,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比如,上绪言课的关键不在于知识的传授,重点在于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就是把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使学生对化学产生一种前所未有的冲动作为教学重点。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而观察能力是学好化学的一种重要能力,要求大家在观察实验现象时要仔细,并会用准确的语言描述。“绪言课”我给学生演示了几个和化学原理有关的小魔术:如魔棒点灯、烧不坏的手帕、用“水”点火、水变“牛奶”、溶液颜色变化等, 课堂上一下子热闹起来,学生都看得津津有味,又充满好奇。实验是最直观的教学手段,形状各异、洁净透明的玻璃仪器,五颜六色的药品,丰富多彩,生动鲜明的化学现象,最易激起学生的兴趣,引发思维。利用实验创设新奇的情境,给学生留下鲜明深刻的印象,让学生体会到化学的神秘,从而激起他们对化学世界的憧憬,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一旦有了兴趣,以后的化学学习对他们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愉快的体验过程,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因此,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初中化学课堂中,其核心是注重情景的创设,意在唤起学生的情感活动,让每个学生都会用自己内心的体验和感悟来学习。

 

2 通过科普知识,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的故事片段,用化学的科学观念、化学科学知识和化学科学方法观察、认识人与自然、自然与社会的关系,进行可持续发展教育。利用青少年都爱听故事的特点,在化学的发展史中,妙趣横生的典故很多。讲到石墨的导电性,我用美国轰炸南斯拉夫为例子,美国用几颗廉价的石墨导弹,就把南斯拉夫的所有的供电系统全部毁掉,为什么石墨导弹会有这么大的威力呢?

 

上“二氧化碳的性质”这节课,我讲述在欧洲意大利的那不勒斯城附近,有一个奇怪的山洞,山洞的名字很特别,叫“狗死洞”,为什么呢?因为不论谁牵着狗走进这个山洞,不一会儿,狗就扑通一下,晕倒了。人却没事儿,可是人要是弯腰救狗,那也会立即晕倒,趴在地上起不来。人要是不蹲下就可以平平安安出来,奇怪吗?“狗死洞”由此得名。经过科学家查明,才知道那个洞的岩石有些裂缝,从这些裂缝里不断地往外冒出一种气体——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有哪些性质?”“能供给呼吸吗?”

 

这些科普知识和化学史,让学生了解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了解化学在化解人类面临的一系列问题中所起的作用,逐步树立珍惜资源、合理使用化学物质的可持续发展观。从化学的角度认识科学、技术、社会和环境方面的关系,感受化学科技给人类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正面影响,客观看待社会上有关的热点问题,利用化学知识解决当前社会存在的问题。

 

3 通过多媒体和模型建构微粒观,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微粒观是人们对物质微粒性的基本看法,表现为自觉地在原子、分子、离子的水平上认识常见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用途和变化现象的思维倾向 [2 ]。中学化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是使学生建立对宏观物质的微粒性认识,使学生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自然界的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变化,形成对物质性质及其变化的本质认识。

 

微观粒子是看不见的,如何把微观粒子宏观化,帮助学生真正理解微观世界的变化,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是怎样得到的。这要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基于学生的已有经验。比如,上分子和原子课时,先做好电解水的实验,让学生真实感受到实验的真实性,生成物确实是氢气和氧气,再用视频把电解水的实验微观变化过程播放一遍,让学生理解化学变化中原子是如何重新组成新分子。有条件的学校最好每个学生都给两个水分子的球棍模型,让学生自己动手组合出氧分子和氢分子的过程,通过把微观宏观化,让学生真正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最后投影解释化学变化的实际过程。

 

教学过程用实验,视频,课件、模型等直观教学手段,结合想象、类比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发现、解决抽象问题,达成三维目标,实现观念建构。让学生从宏观到微观感知物质的存在,体验物质之间转化的精彩过程,逐步认识“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可分的”等唯物主义观点。须重视学生学习的体验与感悟,把感悟作为学习的基础。必须让学生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深层内化,大脑对知识的重新组合、理解和建构,“生产”出自己的知识。

 

4 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

 

课程标准明确规定,教学中应该密切联系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化学与环境、化学与资源、化学与人类健康的关系,逐步树立科学发展观,领悟科学探究方法,增强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要求“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情景中感受化学的重要性,了解化学与日常生产生活的密切关系,逐步学会分析和解决与化学有关的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可以利用教材中空气,水资源保护,燃烧与灭火,金属资源的保护和利用等,与学生的生命活动、衣食住行息息相关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化学与生活的共生关系。教师将化学知识融入社会生产、生活实践中,有利于学生从更开阔的视野,更综合的视角,更加深刻地理解化学知识,从而热爱环境,珍惜生命,充分认识到化学在环境治理和提高人们生活品质方面的积极贡献,树立学好化学,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从而为培养学生的科学价值观打下坚实的基础 [3 ]。

 

总之,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然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是教师的一项创造性的劳动,教师要努力钻研教材、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结构、思维特性等方面下一番苦功。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将教材中蕴含的教育因素单独提取出来进行专门的讲解,而是找准渗透点,选择教学某一环节、某一知识点或训练点作为突破口,适时、适当、适量地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渗透于课堂讲授之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教师该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灵活选用适宜的授课方法,才能起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其内在的求知欲,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的融入初中化学课堂,真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4

【关键词】 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培育策略

新媒体,严格意义上称为数字化媒体,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之外发展起来的,依托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技术等新技术支持下的媒体形态。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今天,新媒体已经渗透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渐渐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乃至是思维方式。这种改变的速度与程度,在大学生中表现尤为突出。而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作为大学生整体中一个相对特殊的组成部分,他们在新媒体面前的表现令人担忧。这种担忧既来自于他们接受新媒体时所表现出来的盲目性与被动性,也来自于对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校园环境的冲击,甚至是对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的冲击。

一、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现状及其成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指导我们开展生活与学习的重要原则,每个公民都应该牢记于心,并积极践行。每个时代的大学生都将成为其所处时代的中流砥柱,文化艺术的繁荣发展是实现两个百年目标的应有之义,艺术类大学生又是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推动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队伍之一,高职艺术类大学生作为这支队伍的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调查发现,在这个特殊的群体中,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践行状况与社会期望值存在一定的差距。

一是熟知基本内容但缺乏深刻感悟。通过国家主导的各方面宣传与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人们非常熟悉的语句,但熟悉的背后往往缺乏深刻的思考与领悟。“知”是一回事,“道”却是另外一回事。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通过课堂、学校活动等各方面已经熟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但面对如下问题:如何理解基本内涵、如何与专业学习和未来发展结合起来、如何让核心价值观内化为我们的行为准则等,他们往往显得茫然,不知如何回答以上问题。

同时,他们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层面的理解是机械的、是被动的。在新媒体的各种视觉、听觉以及思想的冲击下,他们更加缺乏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了。新媒体正在挤压社会个体的生活空间,在艺术类高职院校中这种挤压更为明显。遇到难题,他们习惯了通过网络搜索寻找答案;遇到困惑,他们习惯了迁移网络中流行或追捧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种子,只有在良好的土壤中才会生根发芽,而每个个体就是种子的土壤。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这块土壤有待提高营养,真正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

二是践行意识薄弱,存在知行脱节的问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应该只是停留在课本和考试中,更应该自觉贯彻到我们的生活与学习中,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相处中时刻思考如何具体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持之以恒,最终成为我们的习惯与信仰,内化为稳定的国民素养。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潜心研究艺术,增强自身专业技能。但,如果艺术不能服务于社会与人民群众,这样的艺术就失去了生存根基。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是与人民群众进行交流的桥梁之一。所以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应广泛参加社会实践,在与人民群众的交流中感悟核心价值观,提炼升华并融入艺术作品。

然而,社会实践也正在受到新媒体的冲击,影响着人们对实践价值的判断。社会实践是人生成长的重要基石,在实践中感悟成功与失败,在实践中找到自身的存在价值与成就价值。社会实践是一个静下心来、不受外界所扰、潜心研究和磨练意志的过程。而新媒体的出现使得社会实践的环境变得更加复杂化,尤其是参差不齐的新媒体涌现使得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使得价值观塑造工程变得尤为艰难。

三是政治信仰不够坚定,易受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不仅体现国民素养,更体现了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道路以及理论体系的自信。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情况不理想,其重要原因是缺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领悟,忽略特殊国情,忽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特殊性等等,这使得他们在独立分析和判断问题时易受到外界的影响,尤其是新媒体的影响,做出并非出自本意的判断,突出表现为政治信仰不够坚定。

艺术类高职院校公共必修课是开展政治信仰学习的主渠道,但是此类院校的大学生并不重视该课程,一方面是课程自身的原因,如没有进行与时俱进的改革等,但更为明显的原因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通识课程信仰教育的主渠道功能日益衰微。新媒体与课堂教学的结合一直是课程改革的重要议题,课堂教学手段与方式可以多样化,但是它的功能不能失去。功能的实现来自于双方的互动,即教学的改革与学生的接纳与认同。新媒体使得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对信仰教育的接纳与认同过程变得缓慢与不稳定,网络热点人物与事件不断冲击着他们的价值判断与价值认同。

二、新媒体时代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树立核心价值观的对策建议

新媒体是顺应时展的产物,是科技发展应用的广大领域。新媒体的出现,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它可以让日益衰微的行业起死回生,也可颠覆我们的知识与传统。颠覆既是毁坏的过程,也是重塑的过程,我们可以大胆尝试,利用新媒体来推动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校园环境是大学生价值观塑造的重要环境,在这里主要探讨校园环境如何利用新媒体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机制。

一是微信微博官方化,防止谣言四起,信息传达快、准、精。高职院校大学生获得信息的途径越多越不知如何取舍,甚至分不清正确与错误、是与非。为了第一时间准确传达社会与国家核心信息,高职院校可建立官方微信或微博。据统计,微信的使用率已经排在各类媒体的第一位,微信的传播功能不可小视。高职院校微信微博的官方化,既可以提高学院的知名度,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未见其校,先闻其声”,虽身在他处,但依然获得到学校与社会的各类信息,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良好传播平台。

二是信息种类精心筛选,切忌碎片化,突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现在各类新媒体的发展,已经让人眼花缭乱,而各类客户端与公众号的使用更是层出不穷。据调查,在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中最喜欢关注的微信公众号涉及服饰、妆容、明星、偶像剧、艺术等。信息的杂乱化和碎片化,不仅影响了高职院校艺术类大学生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固化和限制了他们的视野与思想本可以到达的高度,更是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行为与态度选择中的主体地位。所以,高职院校要积极开发适合本校艺术类大学生的各类公众号,种类与内容既要符合时代的气息,又要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蕴含其中。我们既要引导艺术类大学生关注与自己专业密切相关的各类公众号,又要引导他们关注与国家社会发展相关的信息。这样才使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不是空洞的,没有灵魂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

三是多渠道相互呼应,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传播与内化的良好环境。新媒体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提供了新的机遇与挑战,但也不要忽视传统渠道,如思想政治教育公共课、传统媒体、学生团体以各类大型主题活动等。新媒体可以与上述几种渠道形成合力,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如思想政治公共课,在新媒体时代,老师已经不是知识的拥有者与知识的唯一载体了,仅仅是课堂构成的一部分。新媒体不仅调动了学生主动获得知识的积极性,而且拓展了传统课堂的内涵与外延。思想政治教师可充分利用新媒体,赋予传统课堂新生命,提升主渠道地位。再如各类学生团体,在积极开发具有特色的本团公众号的基础上,可设置一系列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的项目活动,让艺术类大学生在实践的基础上,感受核心价值观对行为与态度的塑造。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5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新媒体;对策实践;微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14-0257-02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加强大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将其转化为自觉追求,是高校共青团工作的重要内容。当前,我国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积极健康的,主体意识和发展意识较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而新媒体环境的发展与普及对他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模式和价值观念产生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共青团工作需要与时俱进地拓展渠道与载体,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一、新媒体环境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

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后新发展的媒体形态,如今最热的当属微信、微博等。它们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通过互联网以及电脑、手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服务。第3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6月,中国手机网民规模5.27亿,手机上网使用率达83.4%,大学生是最为广泛、最为活跃的新媒体用户。

新媒体环境的迅猛发展,不可避免地对价值观教育带来影响,促使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静态走向动态;教育方式从说教转为感召、单向灌输转为全面渗透,极大提升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速度。但同时,也需要看到其副作用,不良信息泛滥、监管难度增大、文化多元冲击。因此,我们应努力探寻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的对策实践,需要掌握新媒体技术、技巧,更需要清晰新媒体环境下价值观教育的新特征、新规律。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微信实践

在新媒体环境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坚持“以疏为主,以堵为辅,疏堵结合”的原则,在实践中挖掘新媒体潜在的教育能力。作为其中代表的微信,正逐步成为最重要的新媒体平台,截至2013年11月其注册用户量已经突破6亿。笔者于2014年6月23日至7月11日期间,承担了天津外国语大学2013级学生军训宣传工作,参与了军训微信订阅号的信息采编和工作(以下简称军训微信),经历了由最初的39名粉丝到后来单期2223条推送量的成长,不断实践创新,逐步摸索规律。在此以军训微信为例,呈现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实践创新。

(一)设计微信版块,统筹兼顾

军训微信需要借助新媒体资源,进行精心策划和布局,利用文字、图片、音视频的传播优势,形成多维度、多层次的立体传播途径,让军训微信成为学生熏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桥梁和纽带。军训微信共设立了9个主要版块,依次为军训进行时、你军训我护航、军训规定、工作采风、军训人物、侃侃军训、图说军训、影像军训、军训小贴士。从新闻报道、规定通知、人物访谈、温馨提示等多角度,持续营造奋发向上、顽强拼搏的训练氛围。

(二)服务管理并重,提升关注

前半程军训微信主要侧重服务,通过军训规定、军训小贴士两个板块提供服务信息,从乘车安排到作息时间,从训练场地到心理调适。这些信息在朋友圈里相互转发、持续发酵,最终吸附到每一位13级学生的微信上。截至6月28日军训正式开始,粉丝量已经上涨为568人,其中仅28日当天就增长了358人,占总人数的一半以上。

后半程军训微信将服务与管理并重。其一,相关服务信息持续提供;其二,海报、黑板报、标兵宿舍评比活动通知和结果;其三,开发微信签到管理功能,即在每节军事理论课开始前,学生手机发送“微考勤:学生姓名+课程名称+授课教师姓名”至军训微信,微信就会相应回复“签到已成功”。在有效弥补课堂点名考勤过多占用上课时间的同时,也极大提升了粉丝关注量。微信签到前三天的粉丝增长量依次为428人、414人、393人,总粉丝量也急速突破2 000人大关。

(三)结合时事热点,策划主题

1.七一系列报道,提升时效性

围绕七一活动主题,避免单纯理论说教,适时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立体化宣传活动,广泛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参与热情,形成时效性强的教育合力,增强教育效果。其一,在“军训进行时”做“凝心聚力庆七一激情似火颂党恩”报道,策划开展“爱我校园,美我天外”清理滨海校区“小广告”党日活动,唱红歌拉歌比赛,广播站“七一”特别节目;其二,在“侃侃军训”做“永远跟党走――军人使命之我见”主题征文;其三,在“军训人物”做“军训学生党员专访”,畅谈墨绿迷彩下的青春心;其四,在“图说军训”做“今天是你的生日”祝福,邀请7月1日的军训小寿星合影留念并撰写生日感言。

2.学员主题来稿,调动积极性

微信为大学生提供了展示自我、发表观点的平台,他们更加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和话语权。因此,军训微信需要逐渐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其的自觉内化,而“侃侃军训”的主题征文便是自觉内化的绝好平台。征文主题紧扣军训进程,如前期主题为“A面B面――从学生到士兵”等,展现学生初入军营的新鲜与不同;中期主题为“不抛弃,不放弃――为每天的小进步欢呼”等,鼓励学生训练有苦有乐,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后期主题为“感谢有你――给那些为军训付出的人们”等,引领学生在感谢中总结,在总结中升华。

3.适时温馨推送,增强交互性

在新媒体时代,交互性意味着受众有着更多的自,信息供需双方获得了更多的对等权,便于之间的顺畅沟通。军训期间新闻事件密集、信息时效性高,因此在温馨推送的层面,交互性的意义更加凸显。如学生因受到军训洗礼而在军训微信上表达了参军意愿,于是微信便适时推送《征兵入伍政策解读》,讲解征集对象和范围、报名方式、注意事项等,使学生对入伍全面了解,助力强军梦。再如军训拉歌需要歌词,军训微信便推出了“军歌嘹亮”,即向微信平台回复歌单中的序号或歌名,附有歌词的歌曲音频就会推送手机上,深受广大同学喜爱。

三、处理好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个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新媒体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需要结合大学生接触新媒体的行为特征,以实践调研为客观依据,熟悉新媒体的传播环境、传播内容、传播手段。相对传统教育模式,需要处理好新媒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四个关系,才能灵活运用新媒体,切实将具有核心价值观导向的服务和活动,落实到教育的实践过程中。

(一)处理好网下活动与网上教育的关系

网下传统的价值观教育主题活动与网上新媒体的网络文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互动影响的系统。虚拟空间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必有其现实背景和现实根源,问题解决最终离不开现实当中的实践活动。同时,网络世界不是现实的简单“复制”,不是传统教育的“电子版”,彼此无法相互替代。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须紧跟形式发展、把握时代脉搏,既要“键对键”,也要“面对面”,形成网下有活动、网上有交流。如军训微信的“七一系列活动”,网下的清理小广告党日活动与网上的七一主题征文、访谈相结合,教育宣传平台聚集放大,形成“春风化雨”的教育效果。

(二)处理好主题引导与意见互动的关系

一方面,面对当今的网络大数据,新媒体传播的信息良莠不齐,共青团需要牢固占领新媒体阵地,掌握正面舆论影响力。加强主题策划,结合重大主题活动、重要时间节点,立足“三贴近”,超前谋划、深入挖掘、掌握主流。并有意识地在大学生中培养网上意见领袖,发挥他们在引导学生舆论方面的作用,掌握网上话语的主动权。

另一方面,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更加追求教育过程中的平等和互动,教育也应本着平等、共享的原则,以大学生为中心,倾听他们的声音,重视他们的意见,用平等的姿态融入新媒体所带来的新的沟通方式中。如军训微信持续弘扬“烈火骄阳炼意志英姿飒爽展豪情”的军旅精神,便有学生在军训微信咨询征兵政策,军训微信随即发送相关信息,形成良性互动。

(三)处理好信息虚拟与观念真实的关系

新媒体技术的迅速发展,把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变得界限模糊,网络新媒体具有虚拟性、匿名性,性别、年龄、身份等信息被隐匿,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的交流方式,缩小了人际交往的心理距离,减少了心理防范,大学生易倾诉出真实的情感、疑惑、迷惘,暴露出的一些现实中难以暴露的问题。这就要求团干部能在虚拟中寻找到背后真实的情感、实际的问题,把虚拟的信息和真实的观念结合起来,将真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断倡导、积极践行。如军训微信后台不能显示粉丝的真实姓名,但能通过点击率知晓学生最关心的内容,于是军训纪实片《青春・军训・天外》适时推出,学生的热烈转发是最真实的反馈。

(四)处理开放传播与防范监管的关系

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和使用空间更加自由、便捷,增加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的时效性。但同时一些落后、腐朽、反动的思想言论也容易利用新媒体传播开来,削弱了传统教育的功能和效果,加大了舆论导向的难度,向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团干部在积极对待新媒体信息开放传播的同时,应重视网络信息资源管理,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对新媒体涉及的不良舆情要做到尽快发现、尽快上报、尽快应对,尤其要对网络舆情的进一步发展有一定的预判,使校园形成健康的新媒体环境。

综上所述,新媒体对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把双刃剑,高校共青团工作需要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理念,积极探索、实践新媒体教育的新方式、新方法,切实将价值观的具体要求和具体内容,落实到思想引领的全过程中。使大学生在弘扬主旋律、突出高品位的新媒体氛围中接受熏陶感染,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张兆文,陈清波.新媒体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途径[J].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2).

[2]邵璀菊.微信对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冲击与应对[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11).

微课的意义与价值范文6

关键词:微型课题 特点 步骤 反思

摘要: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的主要步骤是: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是一线教师对日常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具有普遍或典型意义的具体教育教学问题的分析和研究。其意义在于使教师行走在反思与成长之间,从研究中获得有价值的应用性、实践性成果。

微型课题研究的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它是教师自身对在备课、上课、布置作业、批改作业、考查与考试等各个教学环节中发现的值得研究的课题进行的分析或探索。个人微型课题研究的全过程主要由教师自己实施,它的直接目的是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和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另一种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这种方式主要是以备课组或教研组为单位,就组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某种普遍现象或困惑进行交流、探究。进而为提高小组教师整体专业素质和落实素质教育创造有利条件。这两种研究方式以不同的形式表达着其意义和价值。个人微型课题研究强调教师个体认识的深入和拓展;而小组微型课题研究强调通过互动实现各自素养的提升,强调参与课题探究以及在探究中的态度。

一、微型课题研究的特点

1 以典型案例研究为工具

典型案例研究指通过教师对教学情境下出现的典型事件(往往是偶发问题)做综合性、现象性探究,通过对案例的合理性解释和改进意义建构,实现问题的解决。对于典型案例研究而言,典型案例不一定是连贯的,它需要教师敏锐、细致的观察,更多受到教师主观因素的影响。

2 以教学问题为中心的具体问题为对象

课题研究的是教育、教学、教育拓展等方面的具体问题,以教学中的问题为中心,包括教学以外的涉及学生身心发展所有问题的研究。不过,相对于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而言,微型课题研究在于分析和探究那些当前教学实际中出现的能够引起教师和学生发展,教育和教学的优化、变革的具体问题。微型课题研究之微型就是教育情境中具有典型意义的现象,是教师和学生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综合实践等活动中发生过或正在进行的事件。它是真实的,情境性的。从微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对于教师个体或小组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们是偶发的,不可复制的,具有生成性;从宏观的角度看,这些现象和事件乃至整个微型课题研究更具针对性和紧迫性,对于教育教学的提升更具有实际意义。从这一层面来说。微型课题研究胜过一些空洞、疏离的宏观课题研究,具有强大的感染力。

3 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师生成为研究主体

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教师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者,又是研究的策划人、负责人。在研究中,教师作为研究主体应该充分体现其自主性。在理论研究和宏观课题研究中。教师往往作为被研究者(仅仅是实践者),为那些专门搞教育研究的人员提供信息,而不能发出自己的声音,反思自己的发展。在微型课题研究中,教师作为主体,得到了更多反思、提升、甚至重建自身经验的时机。在某种意义上,无论是个人微型课题研究还是小组微型课题研究,都是教师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过程。很多在这方面有所建树的教师都是借助微型课题研究而使自己的教学、教研具有了更为丰富、独特甚至超前的意义!

4 结题追求问题解决,采用案例概括性归纳法

微型课题研究获得结论(成果)的方式是从具体的教育现象、事件中概括、归纳。微型课题研究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教学实际中的过程,也包括教学实际中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这种研究,通过对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让问题在分析研究的过程中自然呈现它的解决方案。追求其实际应用价值。从结论来看,微型课题研究的结论既有细致的现象、事件描述,又有基于现象、事件的逻辑分析;既真实地呈现教育教学过程。又在各种教学场景中透视种种现象、事件,把问题的因由展示出来,反馈于实际教学,从而显出微型课题研究的独特魅力。

二、微型课题研究的步骤

微型课题研究首先要找到值得研究的课题,这就是说教师进行研究前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在选题研究前,教师就应回答所选择的课题如何具体实施、有什么研究价值、对教育实践活动有何意义等问题;在课题研究中教师应依据课题研究的目的对研究的过程加以调控。结题时还应以研究的成果对比、验证课题研究目的。

一般来讲,在中小学开展的微型课题研究主要有这样的步骤:确定研究问题——筛选研究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进入研究情境——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

1 确定研究问题

这是微型课题研究的开端,更是关键一步!借用一句俗话:“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微型课题研究因为研究主体是教师个体或小组,存在着容易受到个人倾向的影响。容易偏离方向等局限性。微型课题研究关注微观层面的细微的教学现象、事件,更强调在案例研究中体察教育中的特殊行为或思想现象。通过这种途径,教师才能准确把握教学,反思自己的日常教育工作,找到改进策略。

微型课题所研究的应是具有研究意义的教育现象、事件。它包括两重含义:一是该问题困惑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二是该问题是普遍现象或典型问题,对教师具有实际意义。确定了研究问题,教师的微型课题研究才有了界定和方向。

2 筛选研究对象

筛选研究对象是研究顺利开展的保证。微型案例研究特别关注教师自身的认识、观念,重视日常教学实际,包括师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表现和转变,因而需要师生的理解、配合。教师要以开阔的视野来看待自己的这个微型课题,超越自己的个体经验而研究。选择对象不仅与问题典型与否有关,更与师生良好的沟通、足够的热忱密切相关。微型课题研究的对象一般为课堂教学中的师生自身,但教师要根据师生特点确定双方合作、探究的方面、额度等。没有这个前提,教师很难获得真实的第一手资料,研究也就不能获得实际意义。

3 进入研究情境

对情境进行研究的过程,就是教师自身进行教学活动、了解研究对象的过程。这是教师获得真实资料的第一来源。对于微型课题研究而言:个人研究,自己就是教学情境的组成部分,自然可以得到原汁原味的资料;小组研究,可以通过设计教学方案、备课、听课、评课等教研活动获得资料。能够直接进入教学情境是微型课题研究的捷径和优势所在。

4 分析研究资料

微型课题研究离不开对具体教学问题的分析、研究。这个过程既是教师进行反思的过程,又是教师远距离与这些教学现象、事件进行第二次甚至第N次对话的过程。教师每一次分析资料、研究资料的过程,都是他与文本新一次的对话,都会产生新的认识和体悟,进而寻求合理的意义解释和问题解决方案。

分析研究资料特别要注意避免主观臆断和闭门造车,要让资料说话。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将搜集到的资料编排成有序的现象、事件,让结论在动态的教学与分析研究中生成。教师在微型课题研究中还要注意对第一手资料的处理,“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教师要科学运用资料显示的结论,在结论真实客观的前提下,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一条符合实际的解决问题的途径。

5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报告是在前面大量工作的基础上的概括性归纳。它既包括对现象、事件的叙事性描述,又包括对现象、事件的论述性分析、研究和展望。微型案例研究需要在案例中翔实细致地展现问题及其产生原因、解决方案等,从而指导实际教学,助推教师专业发展,真正实现促进学生发展的素质教育!

三、微型课题研究的实践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