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文明城市建设范例6篇

精神文明城市建设

精神文明城市建设范文1

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人为本,紧紧

围绕治城育人和城乡共建两大主题,以提升文明程度为目标,广泛深入地开展了精神文明建设活动,截止目前,全市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哈图布呼镇两届被评为全国文明乡镇,全市已连续三次通过自治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城市的验收,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按照地委年初的工作要求和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提出的工作目标,**市力争于2012年创建自治区文明城市。自治区文明城市标准很高,包括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正公平的法治环境,规范守信的市场环境,健康向上的人文环境,安居乐业的生活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扎实有效的创建活动等七大内容,要实现创建目标,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向纵深发展,我们的工作任重道远,还需要树立信心,作百倍努力,更要从现在开始,做好以下工作:

一、围绕创建工作统一思想认识

创建文明城市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不是靠哪个部门能单独完成的任务,而是需举全市之力,上下齐心协力谋大发展,才能得以实现,要把创建工作同推动提高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工作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同转变干部工作作风提高办事效率、提高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同凝心聚力、实现市委三届四次全委扩大会议提出的“建设具有较高影响力的工业强市”,与建设文明富裕、和谐新**的奋斗目标结合起来,谋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大发展,要充分发挥文明委成员的作用,调动全体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城市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形成机制,狠抓落实,以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丰硕成果为精神文明建设创建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围绕提升素质,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

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提高公民的思想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四有”新人,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实践活动,提升文明素质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要在抓好每年公民道德建设月活动的同时,把“一日”三文明教育工作贯穿于全年的工作中,充分发挥好文明学校教育阵地的作用,特别是各街道办事处的文明学校要进一步加强,以市民群众教育引导、以家庭美德、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建设为内容,抓出成效,办出特色。在提升市民文明素质方面,要充分发挥政府网站、广播、电视等媒体舆论宣传、引导监督的作用,弘扬正气,传播文明,曝光陋习,引领风尚,在全社会营造起讲文明、讲礼貌、知荣辱、树新风,争做文明**人的良好氛围,市文明委拟在明年春天组织开展一次道德模范评比表彰活动,充分挖掘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推广,以此推动公民道德建设实践活动的蓬勃开展,以达到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文明程度的目的。

三、围绕优化环境,打造诚信**

诚信即是一种承诺,也是一种美德,一个城市有了诚信,就会有发展的空间和活力,要把诚信建设作为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的重要任务抓好抓实,在打造诚信**上,要有新举措,着力构建以市场准则为基石,制度健全,管理有序,覆盖广泛的社会信用体系。以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个人诚信为重点,以做好服务窗口,执法部门企事业单位、中小学校农村信用联社等部门的诚信服务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诚信部门、诚信企业、诚信经营户、诚信公民、信用乡镇(村)模范还贷户的评选表彰活动,通过典型引路形成“人人参与,共铸诚信”的良好局面。工商、执法、教育部门,信用联社要积极做好宣传牵头,引导作用,努力营造诚实守信的信用环境。以丰硕的成果树立文明诚信**新形象,推动诚信**建设工作。

四、围绕“六大”创建,加强日常管理,提升创建水平

截止目前,全市已建成三级文明单位424个,占单位总数的近90%,其中自治区级62个,地区级129个,从数量上看,地区级以上文明单位只占创建数的48%,从结构上看,城区单位占比例较大,农村只占17.5 %,所以,加强文明单位日常监督管理,提高创建质量,重视侧重农村创建工作的指导极为重要。一是要总结经验,形成一套对文明单位监管、检查、指导、管理,各级领导齐抓共管的长效工作机制;二是要坚持对三级文明单位实行动态管理,对一些领导不重视,群众活动少,经济效益差,管理工作滑坡的文明单位予以清理摘牌,维护文明单位的声誉;三是坚持深入基层,分类指导,定期检查文明单位开展工作情况,巩固创建成果;四是加强文明单位监督,除单位自行公示外,坚持对新申报和届满的单位在媒体或网上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扩大监督面;五是发现亮点培育典型,力推一批领导重视,环境优良、群众参与积极性高,业绩突出社会信誉高的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单位再上新台阶,以此推动全市创建工作的扎实开展。

五、围绕乡村文明建设,抓好农村创建工作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20字方针来开展,结合今冬明春开展的科技支冬活动,要重在巩固“五清”工作成果上下功夫,在促进乡村文明上作文章,要充分发挥农村团组

织、妇代会的作用,以讲文明、讲卫生、讲科学、除陋习、树新风、铸诚信为内容,组织农村青年广泛开展健康向上的文化宣传活动,把“四在农家”、“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有效载体,规范创评,抓出成效,要通过建立规范的先进典型的光荣榜、星级榜,列入农村宣传文化墙等形式,广为宣传创建先进典型,激励农牧民群众争创文明户,争当新农民,丰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内容,推动新农村建设扎实开展。

六、围绕培养下一代,做好未成人教育工作

精神文明城市建设范文2

下面,我讲四点意见:

一、总结经验,查找不足,坚定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自信心。

近年来,我局在市委、市政府和市文明委的正确领导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加强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领导,全局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蓬勃开展。近年来我局的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可以用两句话概括:

2、积累了宝贵经验。以完善创建机制为切入点,建立健全3个体系。一是建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市局成立了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局属各基层单位相应成立了以党政一把手负总责的工作领导小组,较好地建立起党委统一领导、党政一把手亲自负责,政工职能部门具体落实、党政工团齐抓共管的领导体制。在2005、2006年安源区八一街召开的精神文明建设表彰会上,曾念辉同志因重视文明创建工作且成绩突出,连续两次荣获“领导重视奖”。二是建立了工作保证体系。为了把创建工作落到实处,结合我局实际,制定了文明创建工作“十五”规划和考核实施办法,将文明创建工作纳入了年度责任目标;为确保创建工作的顺利进行,拨出专门经费用于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教育和培训。三是建立了广泛的社会监督体系。我局实行了政务公开,在萍乡公路信息网站上开辟了专栏,在机关门口设立了政务公开栏,将审批事项、审批依据、审批程序、审批时限、监督电话等向社会公开,接受社会监督。尤其是2006年,被萍乡市定为政风行风评议单位,在主动接受各方评议员监督评议的同时,局领导还作客市政风行风热线,现场接受群众监督、听取群众意见、解答群众疑惑,萍乡交通文艺频道和萍乡电视台将节目播出后,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以抓好载体建设为关键点,将文明创建工作通过一定的载体表现出来。一是硬件设施更新完善上档次。按照逐步逐项更新完善硬件设施的指导思想,近年来,全局积极向上级争取资金,逐步对下属单位办公楼进行改造和新建,目前已有90%的办公楼被改造或新建,并已投入使用;局机关办公楼被装修一新,并实施了精心的绿化、美化、亮化工程,一位资深记者、诗人置身我局院内时,惊叹道“位于萍水河中央小岛上的特殊位置和绿树成荫、鸟语花香的环境,‘远离’城市的喧闹,仿佛置身世外桃源......”60%以上的道班房完成了配套和改造,其中40%的被改造成了庭院式大道班;局机关办公电脑更新、OA办公自动化系统的运用,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篮球场、门球场、羽毛球场和乒乓球室的完善健身器械的添置,为干部职工开展体育运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二是思想道德教育暖人心。从加强对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教育入手,开展以职业道德教育为重点,兼顾社会公德、家庭美德等教育,全面加强道德建设。在道德教育中坚持把说服和示范结合起来,让干部职工在参与中受到教育,自觉地用道德规范约束自己。三是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树正气。我局进一步完善了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落实了领导干部“收入申报”、“重大事项报告”及领导干部述职述廉等制度,加大了对工程项目招投标、施工管理、工程结算、大宗物资采购等关键环节的监督力度,开展了路政执法检查和清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以及治理商业贿赂专项活动,较好地弘扬了清正廉洁之风。四是创建活动形式多样。按照我局文明创建工作规划,以创建文明行业、文明单位、青年文明号、文明路、文明道班为抓手,积极开展了创建活动,路政队伍开展了“有困难,找路政”便民服务活动,工程施工现场积极开展文明施工竞赛活动,收费员“微笑之星”评比活动,全局召开了近500名运动员参加、十个比赛项目的首届职工运动会等等,创建活动形式多样,创建氛围浓。

但是,有了成效和经验,是不是我们在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就没有任何问题了呢?不是的。在我们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中还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基层领导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认识不够,误认为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可有可无,没有认真结合本单位实际开展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有的单位开展精神文明建设的形式比较单调、内容不够丰富,干部职工的综合素质与单位所得荣誉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等等。对此,我们要认真总结经验,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扎实工作,不断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提高到新的水平。

二、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责任感。

全力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对于全面提升城市整体文明程度,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对于我市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动我市现代化建设,具有关系全局、关系长远的重大意义。

1、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我市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建设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和谐协调发展,市民整体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全面提升的城市。文明城市的这一定位,立足于为人的全面发展开辟广阔的道路,涉及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个领域,充分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应该看到,城市发展的历史不仅是创造和集聚物质财富的历史,而且是创造和积累文明成果的历史。城市文明的升华,是城市科学发展的必然要求。把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整体推向前进,必将有力促进萍乡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

2、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载体。文明与和谐息息相关、相辅相成,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文明城市必然是人与人和谐相处、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城市。创建文明城市,就是要积极营造民主法治的政务环境、公平有序的社会环境、规范诚信的市场环境、品位高尚的人文环境、安全舒适的生活环境和优美良好的生态环境,充分体现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总体要求。我局作为市政府的一个重要职能部门,履行好职责,我们作为萍乡市的普通一员,全力支持和参与,推动全市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就是为构建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3、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途径。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根本要求。把萍乡建设成为经济发达、政治清明、文化繁荣、社会和谐、秩序井然、生态优良的文明城市,不断提高市民生活质量,不断增强市民的安全感、归宿感和自豪感,使城市科学发展、文明进步、和谐建设的成果惠及全市人民,是全市人民的共同心愿,也是我们每一位公路干部职工的美好愿望。

全局两级组织和领导干部要进一步提高对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团结带领广大干部职工积极投身到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实践中去。

三、明确目标,突出重点,兴起精神文明建设和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新高潮。

精神文明城市建设范文3

同志们:

今天,我们在这里召开全国文明城市巩固提升专项行动推进会议,主要是对城市清洁行动、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两项重点工作进行专题安排部署,动员全市上下迅速行动起来,以务实的作风、扎实的举措,持续巩固提升我市文明创建成果。刚才,宫鸣同志结合行动方案,就具体工作讲了很好的意见,我完全同意,希望大家认真学习领会,抓好贯彻落实。下面,我再强调四点意见。

一、以建设和谐宜居城市为目标,着力完善清洁行动长效管理机制

开展城市清洁行动,是治理低空面源扬尘污染、改善城市空气质量、优化城市人居环境的有效举措。虽然自去年以来,通过采取各种措施,我市城市环境卫生有了明显提升,但是卫生问题,稍有松懈就会反弹,“脏乱差”现象就会抬头。特别是前段时间,我市刚经历全国文明城市届满复审,容易产生麻痹松懈情绪,再加上一些新参评城市创建基础工作相对薄弱、存在突击现象,检查组极有可能通过暗访方式杀“回马枪”。因此,要在做好具体工作同时,更加注重长效机制建设。

(一)完善门前三包机制。要进一步强化“门前三包”责任制,制定具体方案,配套考核办法,推动沿路机关、单位、企业、门店落实相关责任。要采取集中培训、上门宣传、书面告知等形式,引导经营者明确管理区域和应尽职责,积极参与城市清洁行动,切实管好门前“责任田”,加快健全“门前三包”长效机制,确保“门前三包”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二)完善清扫保洁机制。按照省环境污染防治攻坚战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每周五下午要集中开展城市清洁行动。各级各部门要组织干部职工,对责任区域内的垃圾杂物、积尘杂草进行清除,彻底整治卫生死角。同时,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示范引导作用,加快构建专业清扫保洁、党员干部职工参与维护相结合的双向环境卫生清扫保洁机制。

(三)完善日常监管机制。住建、工商、食药监、卫计、环保、公安等部门要根据职责职能,分区域划片包干,将监管任务责任具体到人,形成横到边、纵到底、全覆盖、不间断、无缝隙的日常监管网络,推动卫生清洁工作网格化、日常化、规范化。对个别长期得不到解决的问题,要组织开展联合执法、严管重罚,彻底解决影响城市环境的各种问题。

二、以实现“三个美起来”为重点,全面推进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

关于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刚才,宫鸣同志作了详细安排部署。总的来说,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要重点围绕一个中心、突出一项任务、着力推动“三个美起来”,加快补齐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短板。

(一)围绕一个中心。就是要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要内容之一,党的进一步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强调,专门针对农村发展,提出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我们一定要按照党中央决策部署,认真抓好贯彻落实,着眼服务农村改革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扎实推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一要深入开展农村形势政策教育。充分利用各种宣传教育阵地,调动各方面力量,通过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宣传“三农”政策,宣传我市农村发展新成就,不断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二要积极培育新型农民。实施农民素质提升行动,以更新观念、提升素质、改善生活为主要内容,培育具有先进思想观念的新农民。实施法治宣传教育普及行动,培养农民群众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实施职业技术教育推广行动、农村“双创”工程,拓宽农民脱贫致富门路。三要大力宣传“三农”工作。适时策划推出专题专栏,充分反映我市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新进展,集中展示我市农村小康建设新成效,为我市“三农”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二)突出一项任务。就是要突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根本任务。一要继续抓好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加大公益广告制作刊播力度,创新推出一批导向鲜明、富有内涵、催人向上、传播力和感染力强的优秀作品,传播社会主流价值。把核心价值观融入民间文化、地方戏曲、农村广场文化,在潜移默化中,传播社会正能量。二要推动“践行价值观、文明我先行”系列活动向农村延伸。根据农村实际情况,对系列活动适当调整,突出重点、典型示范,全面推进、务求实效,努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载体更加丰富。三要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创建活动。运用“文明家庭”“最美家庭”等载体,传承家和万事兴、忠厚传家久、百善孝为先等优秀传统观念,让好家风支撑起好村风、好民风。要持续开展“十星级文明户”创评活动,为农村文明家庭创建打下坚实基础。四要切实抓好阵地建设。大力推进村史文化墙建设,充分挖掘农村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真实记载村庄的形成演变过程,弘扬历代村民留下的传统美德,增强村民的乡土情结和家园情怀,努力打造“留得住乡情、记得住乡愁”的美丽乡村与文明家园。

(三)着力推动乡风民风美起来。美丽乡村,美在风尚、美在风气、美在风俗。要广泛开展“推动移风易俗、树立文明乡风”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提倡文明新风,促进文明养成,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一要推选典型“树”文明。积极开展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选树活动,让群众学有典范、做有标尺。广泛开展典型人物先进事迹巡讲活动,对生活困难的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开展结对帮扶,大力倡导“德者有得”的鲜明导向。二要敦风化俗“育”文明。督促基层党员干部带头树好家风、立好家训,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建立激励考核机制,把规范操办婚丧喜庆事宜作为基层党建、党风廉洁建设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先进基层党支部、优秀党员评比的重要条件。三要志愿服务“植”文明。组织村三委干部和农民群众就近就便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营造互帮互助的良好风尚。组织城市志愿者为留守人员提供生活助困、精神扶持、医疗康复等服务,开展“送文化”活动,以志愿服务精神,厚植文明乡风。四要强化制度“促”文明。坚持问题导向,强化制度约束,遏制不良风气。发挥村规民约导向作用,在督促落实上下功夫,引导群众自觉践行。发挥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毒禁赌协会、红白理事会等群众组织的作用,引导农民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提高。深入开展“远离,倡树新风”活动,集中开展黄赌毒、封建迷信、非法宗教等专项整治行动。

(四)着力推动人居环境美起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工程、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愿望。要深入实施“清洁家园行动”,着力在巩固、拓展、延伸上下功夫,充实内容,提高效果。一要突出重点,全面推进垃圾治理。推进农村垃圾治理,重点在建立机制,关键在长期坚持。要进一步完善农村垃圾“户分类、村收集、镇运输、市处理”模式,健全村庄保洁队伍,推进城乡环卫一体化。继续开展村镇改路、改水、改厕等工作,切实解决脏乱差问题。全面做好死角盲区和公路、铁路、河渠沿边沿线环境治理,营造干净整洁宜居的生产生活环境。二要强化教育,努力提高农民素质。积极引导农民群众树立生态意识、环保观念,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之路。大力开展文明卫生知识教育,推动形成“人人讲文明、户户搞卫生、村村保清洁”的良好局面。三要积极引导,发挥群众主体作用。紧密联系农村和农民实际,精心组织开展“清洁家园·美丽庭院”“清洁家园·幸福村居”等创建活动,让群众切实感受新变化,享受精神文明创建新成果。

(五)着力推动文化生活美起来。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是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的内在品质。要继续实施农村文化“四个一批”建设,大力推动农村文化繁荣发展,努力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一要坚持文化便民,建好一批基层文化阵地。以标准化、均等化为主线,加快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重点推进农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建设,让群众共享文化成果。积极争取专项公益金,加快推进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为提升农村未成年人综合素质创造良好条件。二要坚持文化利民,发展一批地域特色文化。依据不同乡村的产业、文化、生活、环境特点,深入挖掘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艺术,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韵、一村一景,让美丽乡村既有颜值、更有气质。进一步重视和保护历史文化名镇(村)和传统村落,延续传统乡村文脉,增强美丽乡村建设的文化吸引力。三要坚持文化惠民,推出一批文化服务项目。大力实施优秀文艺作品普及工程,广泛开展“深入生活、扎根人民”主题实践活动,持续开展好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四要坚持文化为民,培养一批农村文化人才。鼓励更多艺术学校、民间艺术团体深入基层进行“点单式”教学、“帮带式”辅导、“驻点式”指导,对农民文艺骨干进行高层次专业培训,打造不走的文艺工作队。支持农村民间剧团、业余演出队等团体开展经营性文化服务,进一步丰富基层文化产品供给。

三、以文明村镇创建活动为抓手,不断提升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成效

文明村镇创建是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抓手,是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的有效载体。中央文明办明确要求,到2020年,全国文明城市50%以上的村和乡镇要达到县级及县级以上文明村镇标准。目前,我市文明镇比例已达到100%,但文明村占比仅为7%,还有很大差距。下一步,要突出抓好三个方面工作。

(一)做好规划设计,有序推进文明村创建。各产业集聚(开发)区、镇要根据全市创建阶段目标,紧密联系工作实际,研究制定文明村创建规划,层层分解责任,层层传导压力,定期督导落实,形成梯次推进的良好局面。要对照目标责任,积极拓展思路,创新方式方法,抓好任务落实。要探索“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示范村建设与文明村镇培育有机融合的模式,统筹推进文明村创建工作,确保提前完成工作任务。

(二)多办实事好事,贴近群众关切抓创建。文明村创建要顺应群众过上幸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与改善民生紧密结合起来,多办好事实事,维护好实现好广大农民群众的基本权益。要将文明村创建与发展农村卫生、教育、体育等各项社会事业联系起来,发挥综合效应。要坚持硬件、软件一起抓,以镇为龙头、以村为基础、以户为抓手,广泛开展“文明家庭”“十星级文明户”“文明集市”等创建活动,从具体事抓起,使创建的过程真正成为解难题、办实事的过程,成为农民群众得实惠的过程。同时,注重诚信建设,大力实施农村道德信贷工程,积极倡导“文明有价、诚信是金”的为人处事理念,培养农民守信用讲诚信的行为准则。

(三)结合脱贫攻坚,突出精神扶贫抓创建。深化文明村创建,必须与脱贫攻坚有序衔接,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在贫困村大力弘扬中华民族自强不息、扶贫济困传统美德,引导群众克服等靠要思想,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要找准短板、反弹琵琶,发挥精神文明建设的助推作用,加快贫困村脱贫进程。要组织各级文明单位与农村尤其是贫困村开展文明帮建活动,既重物质帮扶又重精神帮扶,实现双向共赢。要坚持以城带乡、城乡共建的创建要求,加大城市文化资源向贫困村倾斜,形成城市支持农村、城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四、齐抓共管,凝聚合力,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实落地

大力实施清洁行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推进文明城市全域创建,是当前巩固提升文明城市创建成果的有效手段和途径,具有很强的协同性、互补性。各级各部门务必要明确责任、协调配合,确保各项工作任务落到实处。

一要加强组织领导。各产业集聚(开发)区、镇(街道)和市直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清洁行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成立专门工作领导小组,加强指导,协调推进。要明确分管领导责任,落实专兼职工作人员,细化工作措施,明确工作重点,做到有计划、有安排、有总结。要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保证资金投入用于清洁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

二要明确工作职责。市委农办、一体办、民政、财政、环保、住建、交通、教育、文化等部门要分工协作,整合资源,发挥各自优势,支持城乡一体创建。总工会、共青团、妇联、文联、残联、科协等群团组织要立足自身优势,把所联系群体的力量发动起来,形成支持城乡一体创建的新优势。

三要完善工作机制。继续发挥“火眼金睛”志愿服务队作用,不定期组织开展检查评比,推行“流动红黑旗”评比发放制度。进一步完善考核机制,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体系,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四要发挥主体作用。要充分相信群众,充分依靠群众,在清洁行动和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中,不断发现群众创新创造的新典型,推广群众创新创造的新经验。要通过项目带动、以奖代补等多种方式,积极吸引群众参与,努力用自己的勤劳智慧创造美好生活。

同志们,巩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是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满意度的民生工程,让我们积极行动起来,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不断开创文明城市创建新局面,努力为建设又富又美济源作出积极贡献。

精神文明城市建设范文4

关键词:城市精神;培育;城市竞争力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49X(2010)-03-0042-02

一、培育城市精神的重要意义

第一,培育城市精神,是增强城市凝聚力的现实需要。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独具特质的精神品质和文化核心。优良的城市精神是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主导着市民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能有效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现在的益阳正处在大发展、快发展、实现后发赶超的关键时期,在这百业勃发、经济腾飞之际,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城市精神的引领和激励。因此,提炼和培育融传统文化精华和时代精神内涵于一体的独具益阳特质的城市精神,是提升益阳城市文化内涵、增强城市凝聚力,建设美好新益阳的现实需要。

第二,培育城市精神,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的战略需要。城市精神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形象,没有文化内涵的城市,其繁荣往往是“昙花一现”。如果以人喻城,经济是形,文化是神,只有形神兼备,城市经济社会发展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城市竞争力的提升,前提条件就是这个城市要有鲜明的个性,要有自己的文化,有自己的精神,有自己的特色。因为拥有了这一切,这个城市才会生动,才对外具有强大的影响力。也更容易在人们头脑中打下烙印。我国不少大中城市,都围绕“城市精神”开展过或正在开展讨论和实践活动,旨在打响自己的城市文化品牌。益阳要建设成为充满活力、在更深层次上参与竞争的开放城市,就必须树立良好的对外形象,自觉促进文化与经济的有机结合。培育益阳城市精神,更有利于从深层次挖掘益阳文化内涵,凸显我们共同的价值观,最后形成独具特色的益阳文化,进一步提升益阳城市形象,提高益阳的知名度、美誉度和吸引力、影响力,向国内外展现益阳人的良好精神风貌,使城市精神真正成为益阳的标识,成为响亮的招商品牌。

第三,培育城市精神,是提高市民文明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的迫切需要。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是现代城市发展的重要目标。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硬件建设、市容环境卫生、市民行为举止,都是城市文明程度的外在表现。拥有独具特色的城市精神,能够凝聚全体市民为了共同的家园而团结奋斗,带动市民文明行为规范建设,提高市民文明素质,提升城市的文明程度。今年4月,市政府办公室印发了《益阳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先导工程实施方案》、《益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清洁工程实施方案》、《益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提质工程实施方案》、《益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绿化工程实施方案》、《益阳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亮化工程实施方案》的五个方案通知(益政办发〔2009〕1号)。各方案都提出了具体的工作目标和重点,号召全市上下要以更大更强的力度、更实更足的干劲投入到“创建”中去,在“创建”过程中努力塑造益阳城市的文明形象,形成益阳的创建特色。

二、提炼城市精神应坚持的原则

一要传承历史,彰显特色。历史文化是一个城市的本源和血脉,是城市精神的底色。城市精神就是经历史积淀而成的城市核心传统,或城市传统的核心价值观。离开深厚的城市文化传统,城市精神就失去了自本自根的凭据。即每一个城市的形成和存在都有着独特的天、地、人之氛围。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各种因素或多或少地给每一个城市都赋予了一定的惟它所固有的风格和禀性。我们益阳就是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古城,既有远古原始宗教文化、古代三国文化、梅山文化;又有近代的“三周文化”、“美人文化”;既是干国良臣陶澍之故里,又是“生命签证”国际义人何凤山之家乡;既有“中国羽毛球之乡”、“中国诗歌之乡”之美称,又有“鱼米之乡”、“黑茶之乡”之美誉。我们要从中细致梳理,归纳出核心成份,以彰显“人所不及”的益阳地域文化和人文资源。即酝酿新时期的城市精神,必须在基于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再注入新时代内涵,提炼出足以体现市民共同的价值观,并能影响或引导其共同的行为方式。否则,城市精神就失去其底蕴和凭据,既无个性,也显得可疑。

二要“汲取民智,拓展并深化理论研究。由于城市精神牵涉到整个城市的信仰、追求、价值观、行为方式,还将深刻影响到城市的发展战略,仅仅由城市首脑及少数智囊来提炼城市精神,似有失民意和理论基础,不当也不妥”[1]。我市专门召开城市精神研究专家座谈会,向社会公开征集城市精神表述语,是一个汲取民智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还可设立专项基金或追加专项调研投入,一方面以公开招标形式聚合学术优势力量介人,另一方面细化调研项目以吸引众多专家、学者参与,有效地扩大、深化理论基础;避免提炼城市精神过程中过于草率,理论准备不足,而导致城市精神“雷同化”或“虚热化”。

三要紧跟时代,立足现实。提炼概括城市精神,必须从城市的现状出发,顺应时代潮流,立足解决问题。在长期的创业和发展中,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中,益阳逐步形成了敢为人先、开放融合、奋力超越等等的精神和气质,也有建设“和谐益阳、绿色益阳、山水银城”的豪情壮志,这些内容反映了时代的要求,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但也要看到,由于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制约,人们的思想观念中还存在着某些封闭、僵化、保守的东西,进取精神、创业精神还不够强,争一流、干大事的劲头还不够强,这是影响和制约益阳发展的最大障碍。提炼概括新时期益阳城市精神,对富有时代气息积极、健康、向上的内容要充分吸收、大力弘扬,对存在的差距与不足也要有所考虑,引导人们更新观念,放宽眼界,放大胆量,放开手脚,用新思路新办法解决新问题。一个与时俱进的城市,必然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弘扬和培育反映时代要求、富有时代气息的新型时代精神。

四要明确城市的发展定位,着眼未来。“城市发展定位是引导城市发展的指南针,是谋划城市中长期发展必须解答的重大课题。城市发展的合理正确定位对于一个城市的稳定、快速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一个城市的定位,不是一个简单的名称和城市形象塑造问题,而是一个城市在全省、全国、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中角色的转变和战略的调整,它不仅接受城市决策者、城市经营者、城市居住者的检验,也要接受历史的检验。城市定位是构建城市精神的核心内容。城市发展定位的正确与否,决定着整个城市精神构建的成败”[2]。益阳的定位:一是重要的环省会中心城市,这个定位一定要有;二是新型工业化城市;三是宜居生态休闲度假城市。因此,提炼概括出来的益阳城市精神既立足现实,又着眼未来,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强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城市建设、文化建设、生态建设的战略部署,紧紧围绕全市人民齐心协力搞建设、千方百计谋发展、共同创造益阳美好未来的生动实践,这样的城市精神才具有一定前瞻性和超前意识,才会对益阳未来发展起到引领和激励作用。

五要植根群众,易于普及。人民群众是塑造城市精神的主体,也是城市精神实践的主体,城市精神最终也要体现在人民群众的思想观念、举止行为中。益阳城市精神要有广泛的群众基础,来自老百姓、被老百姓所普遍认可,反映广大群众的意愿和心声。要容易被群众接受,在表述上要大众化,高度概括、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流利畅达,便于记忆和传播,成为市民群众的“口头禅”,口口相传,迅速普及,以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三、培育益阳城市精神应抓好的重要工作环节

培育城市精神是城市文明提升的过程,既要大张旗鼓的有组织地开展有关城市精神的讨论和宣传,以强化广大市民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一种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同时更需要倡导一种“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的精神,使每一个市民都养成在现代城市中居住生活所需要严格遵循的行为规范。具体而言,应抓好以下几个关键环节:

一是强化宣传,形成凝聚力。培育益阳城市精神,首先要做好舆论宣传和教育引导工作,形成持续的、声势大、力度强的舆论推动力量。要紧密结合“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把培育益阳城市精神的宣传作为“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宣传的重要内容。要对新时期益阳市精神进行系统阐述和全面解读,在全市各行各业、各条战线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使益阳城市精神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进头脑。

二是加快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以物质文明促精神文明。城市精神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属于上层建筑,而上层建筑最终都是由经济基础所决定的。没有物质生产活动的支撑,就不可能有精神生产的活动;没有高度发展的物质文明,就不可能有高水平的精神文明。任何一座城市要培育城市精神,首先就是要大力发展经济,不断提升城市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只有让生活在这座城市里的每一个人都感受到幸福,都有认同感、自豪感和归属感,我们所倡导的城市精神才能真正被群众所接受与认同,并自觉地内化为自己的精神追求,体现于自己的行为举止之中。

三是要注重实效,积极实践。培育益阳城市精神,不是看提炼概括了几个“益阳城市精神”主题词,关键要看是否使益阳城市精神变成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取向,是否促进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否推动了各项工作。要结合“创建省级卫生文明城市”活动,发动和组织干部群众参与各类道德实践,自觉对照益阳城市精神来要求自己;同时还要以先进人物、先进典型来引领城市精神,以榜样形象的无穷力量来诠释城市精神,动员激励干部群众始终保持开拓进取、争创一流的精神状态,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积极投身建设美好新益阳的伟大实践。

“城市品牌、城市价值、城市竞争力构建‘十二五’中国城市新理念”[3]。城市精神是城市文化品牌,也是城市价值观的重要体现,更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软实力。同样进入“十二五”中国城市之一的益阳市,培育具有益阳特色的城市精神已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精神文明城市建设范文5

关键词:城市杜区;道德建设;传统文化

处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其特征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差异性明显增强”,为此,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十分必要。

200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转发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通知》中指出:“大力推进城市社区建设,是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和加强基层政权建设的重要内容,是面向新世纪我国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途径。”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城市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2001年10月中共中央印发了《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纲要明确指出:“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要继承中华民族几千年形成的传统美德,发扬我们党领导人民在长期革命斗争与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传统道德,积极借鉴世界各国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先进文明成果,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知难而进、一往无前,艰苦奋斗、务求实效,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时代精神,使公民道德建设既体现优良传统,又反映时代特点,始终充满生机与活力。”

1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必要性

1.1创建新时期现代化社区的需要

《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提出了坚持政府指导和社会共同参与相结合努力建设管理有序、服务完善、环境优美、治安良好、生活便利、人际关系和谐的新型现代化社区,在城市化进程中,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其他体制的变革势必对城市社区的生活带来影响:经济交往方式的改变使城市居民内在联系增强,城市居民间的交往机会也增多,交往需求增强,这就要求城市社区必须加强建设,以适应这一变化,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社区承担的社会职能越来越多,社区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在增强。无论是城市社区优美环境的创造、完善服务的实现,还是和谐的人际关系都需要道德的维系,都需要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1.2解决转型时期我国城市出现的伦理问题的需要

我国正从传统文明走向现代文明,经历着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在这个转变过程中,人们的道德观念出现了新的变化,并出现了一些伦理问题。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个人本位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个体的自主地位增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自私自利、损人利己的现象较为普遍。②人际关系功科化,作为市场经济建设的阵地,经济领域内通行的等价交换原则被扩展到社会生活,导致城市居民间人际关系的功利化,人际关系功利化会引发诸多道德问题,如奉献精神,互帮互助的精神的弱化乃至消失,人与人之间的感情淡漠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城市社区道德的建设。加强社区道德建设有助于人们处理好道德与经济的关系,处理好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激起人们从事社区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提高社区居民群众的精神境界和文化修养,从而推动社区发展。

总之,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是促进社区整合,社区团结的重要手段,是城市社区建设向前发展的基本前提,是增强城市社区建设凝聚力和吸引力的基础,是城市社区文明建设的关键。

2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可能性

我国城市社区的特征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

(1)城市社区的地域性为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的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城市社区就是由一定地域范围内的城市居民连同他们的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组织制度、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等方面构成的社会共同体。”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社区居民生活的场所,社区办社会的方式使居民对社区的依赖性增强,城市社区居民基于相近地域间的天然联系为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提供了可能性。

(2)我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使运用传统文化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成为可能。城市社区发展的自发方式主要是指“基于自身商品经济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条件,在外部经济与社会发展方式的影响下,经过自身经济与社会结构的不断分化和整合,逐渐地依靠自身发展的惯性,推动和促进城市化和工业化社会过程的方式。”自发方式是我国大部分的城市社区的发展方式。以自发方式发展的社区基于自身的文化传统、地理区位和自然资源逐步形成的,我国城市社区在其形成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社区文化,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汲取营养的土壤。

3运用传统文化加强我国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建议

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弘扬中华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要全面认识中国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努力探索发掘和研究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为社区建设服务,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运用传统文化加强社区道德建设就是要结合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及价值取向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3.1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对于加强城市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对中国人的道德境界、理想人格的培养,对中国家庭、社会的稳定以及中华民族的延续、发展都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文化精神是被本民族大多数成员所认同的、在民族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贯穿于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基本思想、基本观念。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在《中国文化概论》一书中被归纳为“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人本主义精神”,“天人合一精神”以及“礼治精神”。

3.1.1“刚健有为”的精神对于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易经·乾卦象传》上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自强不息、刚健有为的精神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向上、蓬勃发展的动力。这种精神在全民族的历史创造活动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华民族之所以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之所以有改革开放以来的高速发展,与这一精神是分不开的。刚健有为、自强不息的精神对于个人人生价值的实现也有着积极的意义,社区是社会的基因,我们建设社区的目的之一,也就是创造良好的环境,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在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激发了这种精神,弘扬发挥这种精神,才能建设一个富于创造性的社区。

3.1.2“以人为本”的精神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中国传统文化的“以人为本”包括“以民为本”“重人伦远鬼神”“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这三个方面。以民为贵的的重民思想是中国传统人本主义的重要体现,“重人伦远鬼神”则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重现世、重生活、重人伦的基本生命态度,“肯定个体的心性向善”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体表现为注重人的修养,从个人与家庭、宗族、国家的关系上来肯定个体心性的完善。

城市社区道德建设中,这些基本精神是建设良好环境与和睦的人际关系的思想基础,缺少了我们传统中的这些基本精神,中国人就不能称其为中国人,民族文化的这些精髓已为我们打上了深刻的烙印。

3.2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对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可以归结为“重伦理,倡导道德至上”、“重和谐与融合”、“重实际、追求稳定”、“重理性与人文教养”。

3.2.1重伦理、崇道德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伦理型文化,也被称作崇德型文化,孟子曰:“天下之国在本,国之本在家。”(《孟子,离娄上》)这句话概括出我国传统社会的实质——家国同构。家族是中国人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封建统治者建立统治秩序的基础。在家国同构这种宗法观念的影响下,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人伦关系成为个体最重要的任务。“崇德”也就是中国传统要求人要以德行修养为安身立命之本,重视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强调道德在社会、人生中的地位和作用,这种以道德为本位的文化重视个人对家庭的职责和对社会的义务,它有利于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有利于家庭的稳定,有利于社会的和谐。

3.2.2重人文教养的特征有助于加强城市社区道德建设

在中国历史上,维系社会伦理道德,调节个人心里平衡的力量来源于中国传统文化所强调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个体的自我反省、自我约束和自我完善又是来源于以礼乐精神为核心的人文教养,通过道德教育、礼乐熏陶,从而培养出人格理想和人生境界。

3.3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表现为中国传统文化系统中的价值系统,主要体现为价值判断,它对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指导作用。”传统中国文化的价值取向可以概括为“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以物质与精神关系中的重义轻利”,“尚古倾向和平均主义”。

3.3.1“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积极进取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

直接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是《札记·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齐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八目影响了中国一批又一批的知识分子。它表现出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对人生的积极进取精神。这种价值取向强调个体的自我约束、自我激励和自我塑造,有利于塑造和谐完美的精神个性,有利于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有利于维持人际间的和谐关系,有利于形成社会发展的整体合力。

3.3.2“以伦理道德为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纽带”对于加强社区道德建设的意义

中国传统道德是建立在血缘与宗法关系基础上的,这就使家庭伦理道德成为中国传统社会道德的重要内容。这主要表现在对“孝”的推崇,家族中心的价值取向的最大特点是对“孝”的张扬,对“孝”的及其家族中心的观念强调,它赞成中华民族尊老敬老、讲求孝道的社会风尚,重视家庭成员之间的和谐,有利于家庭和社会的稳定。

精神文明城市建设范文6

[关键词]佳木斯;城市文化;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4)16-0092-03

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的人口、城市的面积快速增长,然而与城市规模快速扩张不相适应的是城市的文化建设,尤其是城市的主题文化建设亟需加强。城市主题文化是一座城市的名片,是一个城市区别于另外一座城市的精神体现。如何规划和建设城市文化不仅关系到城市发展的当前利益,更加关系到城市未来的健康发展。佳木斯作为中国东北部一个普通的中小城市,在当今城市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该如何挖掘独特的魅力,体现独特的文化优势,是摆在城市管理者、建设者和研究者面前的一个重大的现实问题。

1 对城市文化等相关概念的认识

1.1 “城市”

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是现代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活动的主要载体,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时代的鲜明标志。传统意义上大的城市是“城”与“市”的组合词,“城”,乃设防之壁垒;“市”,则是交易之处所。与现代城市的概念有了很大的不同。当代城市的概念是以非农业产业和非农业人口集聚形成的较大居民点(包括按国家行政建制设立的市、镇)。城市的行政管辖功能可能涉及较其本身更广泛的区域,其中有居民区、街道、医院、学校、写字楼、商业卖场、广场、公园等公共设施。并且呈现出现代明显特征:城市的开放性、规模宏大性、物流发达性、交通便利性、生活多样性、公共设施复杂功能强大、交流广泛性、文化多元性等。城市总体呈现建设与发展的状态,而鲜有防护之能了。这决定了城市文化建设的现实基础。

1.2 “文化”

到目前为止,还很少有某一个概念理解起来同“文化”一词这样复杂。关于“文化”的定义,古今中外至今也没有形成统一的界定。我国《现代汉语词典》将其定义为“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即其涵容的“器物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这是基于文化广义上的定义。而狭义的定义,即文化学意义上的文化,特指意识形态领域的精神文化,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人类发展的历程即是由文化进而文明的过程。在十七大的报告中指出,“要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力,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文化软实力是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就必须在壮大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和加强国防力量的同时,使国家文化软实力有一个大提高。”不管文化产业还是文化事业,现在都可以归结到文化软实力的范畴。20世纪80年代,小平同志有过一句名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初期,小平同志强调说“在经济科技高速发展中,一手硬一手软,重视了经济建设,忽略了精神文明建设”。而2013年的十,正式把文化软实力建设提高到国家战略的层面,足见中央政府对“文化”建设的重视。有识之士也注意到这是“中国理论建设”上的一个重大突破,中央政府第一次从理论角度认识到经济与文化的不可分割的社会关系。这也成为我们今天的城市文化建设的理论政策基础。

1.3 城市与文化

每一个城市有每一个城市的特点,就像人一样,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体味。这种“体味”给生活在这个城市里的人和进入这个城市的人以鲜明的印象或独特的感悟。城市所展现的恰恰是城市的文化。“城市”与“文化”的联姻,是在历史进程中自然发生的,是历史进步的必然产物。

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有机体,更多地具有地理、行政、区域、经济单位概念的意义,文化,则是一个城市的灵魂和气质,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和人们综合生活质量的重要标志。

城市和人共同造就城市文化。宏观地看,城市文化是文化的一种表现,是构成整个国家社会文化的最主要的部分,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过程中,创造的或自然形成的以城市地域空间为特点的文化模式,内容广泛而复杂。具象地看,城市文化又因城而异,城市文化是构建城市精神的基础,涵盖了精神的内容。

1.4 城市文化构成要素

城市文化应包括的内容:道德观、世界观、价值观、生活哲学、民族精神、群体人格、文化习俗、社会结构、伦理亲情关系、、日常生活、符号系统等各个方面。基于这样的认识,我们可以将城市的历史文化、发展变迁、功能地位、社会结构、人口构成、文化产品、精神风气,还有市民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人格类型、价值准则及其人际间的交流和交叉作用等都归入文化。城市文化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区域、一个国家的文化范式,与城市对于社会、人类的意义相吻合,标志着一种社会体制下的文化语境。

(1)空间特征――城市所处地理位置和环境,不可替代地成为城市第一层文化底色,使城市具有自己与生俱来、与众不同的地域特色。

(2)时间维度――城市的历史和独特的人文传统,是城市文化的第二特征,是城市文化底蕴的力量源泉,是城市抹不去的文化烙印。

(3)制度、原则――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顺利、持续推进的工作基础和保障,直接影响着城市文化的属性、形态和发展,规定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机制与走向。

(4)物态环境――城市街区规划,商业布局,产业布局,直观而立体地凸现着城市的气质、形象,是城市文化品位的显性标记和感性认知对象。

(5)城市文化设施建设、文化活动和精神文化产品的产出――是城市文化发育、发展的标识,直接从数量和质量上反映城市文化的状态。

(6)经济政策与经济状况――经济发达程度决定着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从根本上规定和制约着城市文化发展的潜力和未来高度,也制约着人们的文化消费心理和水平。

(7)民俗民风――构建城市文化的还有城市人口结构,市民素质、生活方式、风俗人情、价值观念、行为特征、人格心理、婚姻家庭、闲暇生活、消费心理、饮食习惯……,难以穷尽。

(8)城市文化精神――文化建设的最终的目的在于为现在社会的人们建立起一种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的主流精神,即城市文化精神,展现出一种文明的、优雅的、合理的人生方式,而这种方式尝试接近完美社会的人类理想、接近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

1.5 城市文化的价值

城市文化是衡量一个城市是否具有持久生命力和持续保有集聚人气影响力的最重要的考量因素。城市的管理者早已经意识到这点,一个城市如果没有文化的底蕴和城市文明精神,就像人没有了生命一样。当前,我国许多城市都在积极研究自身的定位和发展问题,如香港一直致力于世界性城市建设,北京市把“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写进北京市“十二五”规划纲要,上海市以成功举办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契机聚焦世界城市建设。我省哈尔滨市利用哈洽会、国际冰雪节打造东方的巴黎。而地处中国东北部的佳木斯市将利用三江国际旅游节、三江国际泼雪节等活动打造东极明珠。

2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原则

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首重观念的更新,原则的建立,否则就容易流于形式。

(1)去行政化原则。城市文化应该是社会经济、文化的综合体现,不应该成为政治游戏的玩偶或阶级斗争的工具,也不应该是城市地方官员的“面子工程”,城市文化不是某一个人的“名片”,换一个行政长官就换一个“面孔”。城市文化既属于现在的城市市民,也属于这个城市未来的市民。城市文化建设是一个长效的工程,需要一届届政府努力地去维护、推动、实现和再发展。

(2)前瞻性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既不可脱离实际,又应比现存状态有明显提升,有明确的目标感,有可以追求和努力的空间。这种前瞻性所关注的不仅有城市本身的因素,还要考虑城市所在的区域位置、作用,以及时代潮流、文化走向等因素,并具有一种广阔的全球化的视野。

(3)本土化原则。城市文化不是空中楼阁,不能脱离该城市的历史遗传和地域特色,更不能脱离目前的城市现状,而应该是构筑在原有基础上的改造和创新,若全盘摒弃原有的地域精神痕迹,也就丧失了其本身的特色,所谓城市文化也就变得“千城一貌”,毫无意义。

(4)以人为本原则。城市文化建设必须一切从人本身出发,体现以人为本原则。一切服从于唤醒人的自知、提升人的素质的需要,关心人的长远发展的全过程,侧重人的全面发展的需要。

(5)柔性原则。文化的魅力在于以柔克刚,城市文化以柔软的方式在潜移默化中陶冶人、改造人。与法律和制度的“刚性”相反,城市文化应该属于软文化的范畴,应该遵循一种柔性的原则,更多通过内心情感的调动、环境氛围的营造、文化活动的感染以及榜样的力量等文化的手段而达至。

(6)全民参与原则。城市文化大讨论应引起全民关注,争取全民参与,不能沦为一种浮于表面的“文化活动”,而应沉淀为一种深层次的“文化建设”。要让市民意识到自己对城市负有的义务和责任,使之充分享受城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成果时,同时也是一个精神文化的参与者和维护者。

这些原则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这些原则的坚守,是城市文化建设能否获得成功的前提保障。

3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内容

3.1 佳木斯市城市发展现状

城市经济、文化建设发展滞后,城市总体发展模式单一,城市文化没有精神内核。

3.2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底蕴及城市文化发展的优势条件

(1)天赐的地理区位优势,是连接欧亚大陆桥的枢纽,有近30年远东贸易的经验。

(2)佳木斯市有一定的历史文化积淀,如金代五国城遗址。有较丰富的少数民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满族)人文传统,赫哲人民居旧址,鱼皮画等民族手工艺术品。

(3)世界三大黑土湿地之一的三江湿地,是纯自然的美丽风景之一;三江环绕,水草丰美,丘陵纵横,花木繁茂。

(4)有一定影响的现代人文活动,如三江国际旅游节文化、五月杏花节文化、三江国际泼雪节文化、三江知青节文化,为佳木斯市城市文化建设的长远战略规划提供了经验支撑。

3.3 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塑造策略

(1)城市文化精神发掘的原则。坚持植根历史、体现传统、反映当前、引领未来的四原则。

(2)城市文化发掘的方向和把握的要点。展示民族风情,弘扬传统文化;展现悠久的湿地文化,建立学术交流平台;高效利用丰富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独特旅游资源;做好主题文化产业,经营主题文化实体;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转变观念,多方融资;注意环保,污染性企业治理、汽车规模控制、生活垃圾处理要高标准。注意文化建设的“物态环境”(硬件因素)和“人文环境”(软件因素)的和谐关系。控制城市建筑纵向空间的规模,不要一味追求高度。

(3)城市文化精神的选择。城市文化精神,是一个城市具有的强势文化,它能够突出反映一个城市的文化特质,能够贯通其他经济、社会、人文、建筑等资源形成城市发展的张力,它是一个城市的文化符号、文化名片。城市文化精神使一个城市卓尔不群、魅力独特。塑造城市文化精神的目的,就是用独具特色的文化形象打造城市的品牌,营造自身特有的魅力,以其文化力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城市主题文化是具有相当影响力和独具特色吸引力的一种文化,它能形成竞争对手不具备的难以模仿性、不可替代性、不可重复性的核心竞争力。

城市精神大讨论和城市精神的提炼确立,是城市历史上值得记忆的伟大社会实践活动,是浩大的精神文化建设工程。而文化建设代表了一种思想观念和一种生活方式,它引导人们在满足了基本生存需求、物质需求的同时唤起对精神需求的渴望。

要确定城市的文化精神,首先需对城市的自然环境、历史沿革、文化内涵等基本背景深入了解,感受这座城市最独特的地方,找出它的若干特质,充分挖掘城市的地方特色和历史人文风情,结合区域城市发展方向,找出城市与众不同的主题符号和主题系统,确定最符合城市形象的文化精神主旨:拓荒精神、奉献精神(天下粮仓)、地球的生命(三江湿地)、东北延安、东方第一城,围绕上述关键词来设计佳木斯市城市文化精神。

3.4 城市文化建设的架构

可以简单地归结为城市文化的空间形态、城市文化的层次结构和城市文化的发展机制。

3.5 城市文化建设的实施

要注重核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联系,兼顾城市文化建设的层次化、深度化和广度化,固定政府承担历史责任的角色,提高政府城市化公共管理和服务的水平。

(1)文化建设实施的政府角色定位。

(2)文化建设实施的政策保障体系。

(3)文化建设实施的监控体系。

(4)文化建设实施的效果评估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