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重点研究范例6篇

预防医学重点研究

预防医学重点研究范文1

关键词:预防医学;机遇;挑战;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R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3)6-007-01

一、引言

预防医学属于医学的分支,和当前医学界的其他分支一样,预防医学也已经演变为一种涉及多种其他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现代预防医学以人类群体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种角度研究疾病出现的原因、规律,以及如何促进人类健康等要素。预防医学从预防目标上可以细分为环境预防学、流行病学、传染病学、未成年人预防学、劳动卫生学、职业病学等多个方向。

二、医学模式的改变对预防医学的影响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医疗技术水平取得了长远的发展,很多疾病都被医学界一一攻克,人类的生活质量也在很多方面得到了改善,但同时现代文明也使极大的改变了自然生态环境,人类的生存环境正在遭到破坏;激烈的社会竞争使很多人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压力,研究已经证实了很多生理疾病和心理压力之间有直接的联系。因此,仅限于生理健康的传统健康观念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现代健康观念认为健康应该包括三个方面,分别是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预防医学已经不再局限于对疾病的预防,而是向着提高人体的综合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方面发展。

三、多学科交叉为预防医学带来了全新的机遇

(一)蛋白质组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蛋白质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很多疾病的产生和预防机制都和蛋白质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蛋白质组学已经成为了和预防医学交叉最为紧密的学科之一。

蛋白质组学对特定细胞或组织的蛋白质进行研究,很多研究结论可以有利于了解疾病的病理过程,以及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对生物蛋白的影响。另外,蛋白质组学还可以被应用于病毒和细菌预防,控制病毒和有害细菌需要研制出针对性的疫苗和药物,通过蛋白质组学,研究人员可以很好的对目标病毒和细菌进行分析,这就为研制相关的疫苗和药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二)基因学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基因学发展到今天已经显现出了强大的功能性,很多和疾病产生有关的基因已经被确认,通过研究这些基因可以更好的了解疾病的发病机制和预防方法;医学界通过DNA重组技术研制出了很多新型药物和疫苗,例如基因重组乙肝疫苗等已经在临床上得到广泛的应用。

环境预防也是预防医学的主要研究和应用方向之一,随着环境污染的日益恶化,很多和人类生存环境有关的疾病的发病率一直呈上升趋势。通过DNA测序,可以从DNA的角度研究外界环境对人类基因序列的影响,鉴别可能导致基因变异的环境因素和易受影响人群,进而采取有针对性的预防措施。

(三)计算机和信息技术与预防医学的结合

信息技术使包含预防医学在内的很多传统学科的研究和实践方法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也促进了这些学科的进步。首先信息技术使得和预防医学有关的最新的研究成果可以在全世界范围内很好的进行传播,各国的医学机构可以方便的通过信息技术进行交流和合作,同时疫情通报、专题研究、医学会议等活动也可以通过信息技术实现,这些都为预防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很大的帮助。基于计算机技术的计算、统计和分析方法也为预防医学提供了大量的数据和理论支持。

四、我国预防医学面临多方面的挑战

(一)传染病的预防

传染病的预防是预防医学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也是我国预防医学当前面临的严峻挑战。首先一些已经得到控制的传染性疾病近些年来在我国又有死灰复燃之势。例如结核病在我国的发病率虽然在整体上处于下降趋势,但是这种趋势并不明显,在某些年份还有回升的势头。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2011年的结核病发病人数约为120万,数量为全球第二。

此外一些新型传染病也给预防医学提出了挑战,例如SARS、军团菌病、疯牛病、禽流感等疾病都在全球范围内给人类的生命和健康带来了很大的危害。由于早期缺少对于这些新型传染病的了解和控制手段,这些传染病的在爆发初期的蔓延速度和危害程度非常强,因此对这类疾病的预防也将成为预防医学今后面临的主要的任务。

(二)地方病的预防

我国幅员辽阔,当前的经济发展速度不均衡,很多地区由于当地自然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原因,仍存在有地方性疾病,而且预防的难度较大。其中,缺碘,缺硒、氟中毒和砷中毒在我国较为常见,这些地方病会直接的危害人体健康或间接引发其他疾病。我国有5.1亿人口生活在缺碘地区,占全世界缺碘人口总数的50%;全国约有4000万人受到缺氟的危害;地方性砷中毒的患者约有9000万,地方性疾病的预防在我国任重而道远。

(三)心理和精神问题的预防

现代的健康标准已经不仅局限于生理的健康,心理健康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心理问题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整体健康程度,长期的心理亚健康状态会引发生理上的疾病。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必须面对快节奏的生活和激烈的竞争,很多人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压力,心理问题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程度一直在增加。因此心理问题在未来也将是预防医学关注的重点之一。

总结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预防医学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预防医学正在向社会预防的方向发展。当前预防医学已经呈现出了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计算机、生物等学科很好的和预防医学相结合,为预防医学的发展带来了良好的机遇,在未来,预防医学社会化和多学科交叉发展的特点必然进一步增强。我国预防医学应该坚持多学科综合和社会化预防的方向,积极的应对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未来预防医学必然会成为人们战胜疾病、促进健康的首选途径,为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杨占清, 彭佐林.近年我国流行病学研究进展[J]. 实用医药杂志,2002,19(2).

预防医学重点研究范文2

1. 基础医学研究推动了医学其他学科的发展.

在转化医学的发展中,基础医学是根本,只有在临床医学的研究中,才能实践新的技术和新的方法,并且在实践中不断的更新,基础医学也推动了护理医学的发展,为护理医学临床实践提供理论基础,并且在疾病的发展动向和预防方面都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的。并且基础医学也是免疫学和疫苗技术发展的基础,随着疫苗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感染疾病的预防和有效的控制,疾病预防从病原学预防拓展到生理预防,在心理预防等方面也有较大的发展。

2. 基础医学研究促进了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发.

当今社会,以生物医药学为基础的新药和医疗器械的研制,在社会中的发展越来越大。基础医学研究成果也促进了医疗器械研发的进步.生物材料学的研究,促进了人工关节、血管支架等疾病的治疗效果。生物芯片在疾病的监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还有病毒靶点及其诱导作用的研究,在白血病等血液疾病的治疗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预防医学重点研究范文3

一、预防医学教学改革背景

教育部提出了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向21世纪改革和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主动适应21世纪卫生服务和医学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改革高等医学专门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教育思想、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即“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2]。世界卫生组织也已将HealthforAll/2000进一步扩展为21世纪的预防卫生保健工作,将工作重点由获得健康转向主动的健康促进及健康保护。在国内,随着社区卫生服务的改革和全科医学的发展,各级医疗卫生部门对医学毕业生的要求越来越高:不仅仅是疾病的诊断与治疗者,还应当是交流能手、流行病学和行为医学的应用者、社会保健的支持者和卫生保健的提供者[3]。当前我国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我国的疾病谱和死亡谱已发生改变,由急性传染性疾病为主转变为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另一方面,传染病特别是新的传染病,时时威胁人民健康,地方病、营养不良和环境卫生问题以及劳动保护问题,都威胁着人民的健康[4]。

2003年SARS疫情的发生,突显了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育的薄弱,这是我国医学教育的通病。为此,教育部、卫生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预防医学相关课程教育的通知》,要求加强预防医学教育,补充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心理健康及非典治疗与防护等预防医学的相关课程,使广大毕业生能以更全面的知识和能力走上工作岗位。

二、预防医学教育现状

我国非预防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教学模式共有两类:

《卫生学》教材,包括环境卫生、劳动卫生、营养与食品卫生、统计学和卫生组织保健,其体系是沿用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科体系,是“卫生专业的大拼盘”;《预防医学》教材,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和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该教材打破了传统的卫生专业体系,围绕群体-环境-健康的基本观念将各有关内容重新融合,并要求增加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

长期以来医学教育忽视了进行有益的预防医学教学,不管选用哪种预防医学教学模式,随着医学的发展和学科的融合,困难也逐步体现出来。由于该学科长期被人轻视,对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专业联系较疏远,他们是为了完成学业的规定不得不学习该课程[5]。在教学上,重理论轻实践,纯学院式的教学使非预防医学专业的学生不了解中国的卫生现状,缺乏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虽然《预防医学》正被越来越多的院校所采用,要求增加了为期一个月的社会卫生实践。但苦于多数无进行社会卫生实践活动的经济实力或条件,很少开展预防医学的社会卫生实践。目前全国各医学院校已开始着手改革《预防医学》教学内容,以弥补以往教学中的不足,但没有现成经验。

我校预防医学系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已开设《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等课程,其中以《预防医学》为重点,各专业均开课,并且整个教学重点在卫生统计和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培养学生一定的科研设计和分析能力;在教学安排上,有理论和实验课,但没有社会卫生实践;《社会医学》为选修课;《临床营养学》只对护理本科专业开课,大多数学生在群体预防、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全科医学、流病调查等方面知识欠缺。

三、预防医学教学改革探索

现阶段医学模式正处于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的时期,但目前的医学教育尚不能起到推动医学模式转变的作用,因而预防医学的教学改革,将会极大地影响或促进该模式的应用[3]。教育部和卫生部在最近十多年来,也多次发文要求各高等医学院校加强预防医学的教学与改革,以应对医学模式的转变和世界卫生事业的发展[6]。为此,我系结合多年来的教学实践和“本科教学大纲的重新制定”的时机,进行了新的预防医学教学体系的改革探索。

1.改革教学内容。

新的教学大纲采用新版《预防医学》教材,全面体现了医学模式的转变,我们重点调整了《预防医学》的教学内容,从群体与预防角度出发,努力体现微观与宏观的综合,体现群体、预防、社会医学的整体观,实现预防、治疗和康复的整体统一;课时总数也由104节增加到120节;多媒体课件根据新教材和内容进行调整。具体见表1。

新的教学内容结合了临床医学专业的特点,其中包括群体健康及其影响因素、健康促进与疾病预防,重点讲授对各种不良环境因素的健康教育、健康促进和健康保护作用,使学生能真正做到运用所学的知识来预防各种不良社会因素,真正通过健康促进来达到健康保护的目的。树立正确的健康观,让学生能深刻理解医学模式的改变。

2.建立和实施新的课程体系。

多年来我院预防医学教研室在全日制本科层次开设的课程只有《预防医学》(人民卫生出版社)、《社会医学》和《临床营养学》,为了加强非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预防战略,调整了课程体系,申请开设了《社会医学》、《全科医学与社区卫生服务》、《艾滋病健康教育》和《临床科研设计与统计分析》等四门选修课,对部分专业学生增设了《卫生统计学》、《流行病学》、《科研设计》、《社会医学》、《健康教育学》和《运动营养学》等必修课。具体情况见表2。

3.改革教学方法。

以往我们的理论课教学方法较单调,主要为传统的板书和投影形式,教师备课工作量大,传递信息量小。从2002年开始,我院在各教室安装了多媒体设备,预防医学教研室各位教师自制多媒体课件,改变传统教学方法,采用多媒体课件授课,提高了教学效率。目前,在理论课教学中,100%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见表3。

4.改革考试方法。

《预防医学》的考试内容以往侧重概念和重要原理、方法的考核,学生在没有理解的基础上,通过强记也能获得高分,但在实际工作中不会应用。通过改革,从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转向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思维、操作、交流能力),特别是医学统计学和流行病学部分,增加了分析题和辨析题,充分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灵活应用。

四、存在的问题

1.实践基地的问题。

我校地处经济欠发达地区,城市规模小,学院经费紧张,人力资源也较为紧张,临床医学专业的预防医学实习基地至今尚未建立,无法开展为期一月的社会卫生实践,这对于改善和提高我院临床医学毕业生的预防战略意识会有较大影响。临床医学专业学生进行一定时间的预防医学实践,可以加深学生对于“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的认识,理解在临床实践中贯彻预防策略的重要意义,帮助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中更好地做到防治结合,以应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对社会的影响。在SARS疫情发生之后,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学校教学主管部门应转变观念,像对待临床实习基地建设一样,积极建立预防医学实习基地。

2.“研究型学习”的开展。

多媒体教学方法相比传统教学方法有它的优点,但运用不当或准备不足,会加快教学进度,出现3学时教学内容在2学时完成的现象,或为凑教学时间不断简单重复的现象[7],并且如果多媒体教学方法不改变“填鸭式”教学方法,学生的学习兴趣会受一定影响,教学质量也会受到影响。当前,我们虽然开展了多媒体教学方法,但应试教育的成分较多,素质教育的成分较少。“研究型学习”的教学模式对改善当前教育现状有一定的作用,这正是我们的薄弱之处。

预防医学重点研究范文4

关键词:公共卫生;预防医学;联系;现状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的形式和内容存在很大程度的差异性,预防医学会涉及到很多的专业知识,对从业人员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公共卫生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统筹,工作非常复杂,但是只有二者兼容并济、相辅相成,才可以完善公共卫生行业,为广大群众营造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了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的质量,就必须要理清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之问的联系,明确工作内容和形式,从本质上提高服务质量,为公众提供更有效、更健康的安全卫生保障。

一、公共卫生服务的现状以及内涵

公共卫生服务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主要通过完善各项保障措施、落实各项医疗政策、评价各项医疗服务等来切实促进国民的身心健康,属于一种服务性的模式。而公共卫生就是通过对有关监测指标进行细化,综合考评各级医疗机构、卫生组织,对其工作进行有效监督,从而促使其不断进步。近数十年,我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性,充分重视中央、地方等各级地区的公共_卫生服务,深入公共卫生服务理念,同时积极落实各项政策,杜绝形式主义,同时以服务人员为公共信仰,健全有关制度、体系,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顺利开展,解决国民的健康问题。

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来看,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会一劳永逸,社会公共卫生服务体系的完善进程将贯穿在整个社会发展的进程之中。但是目前我国公共卫生服务的发展遇到了一些问题,一些重大的传染性疾病严重威胁着国民的身体健康,所以在今后很长~段时间内,公共卫生服务都应该以此为重点,加强对重大传染性疾病的防控措施,降低重大传染性疾病对国民造成的危害性,同时,公共卫生应急处理突发、紧急事件的能力还有待提高,没有形成统一的、科学的联动机制,问题发生后,经常会出现互相推诿责任的现象,倒是应急处理能力和工作效率得不到提高,此外,国家一些落后地区以及农村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由于缺少足够的人力、财力投入,导致工作质量不高。

二、预防医学的现状以及内涵

预防医学也是临床医学中最重要的学科之一,是公共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基础。主要以人群、环境的健康为基点,借助于临床医学、环境卫生学、基础科学的理论研究结果,来探讨人类健康和环境因索之间的细微连接,从而将其适用于人类,寻找有关疾病的防治规律,以预防为主为理念,推动公共卫生服务事业的进步和发展。

通过对预防医学进行深入研究,可以清晰的发现预防医学具有以下特点:

预防医学重视环境、健康和人群三者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微观、宏观统一分析的研究理念;(2)预防医学非常重视和临床医学之间的结合,以预防、治疗有机融合作为基本的医疗理念,不仅仅强调理论的指导性作用,更加注重实践的重要性。(3)预防医学涉及到的对象不仅仅是单一的个体,还包括以区域划分的人群,尤其是没有身患疾病的人群。

三、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之间的联系

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从表面上看,是两个工作内容、发展方向各不相同、并且分工明确的学科,但是二者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并且只有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才可以不断提高二者的工作质量和效率。

首先,公共卫生服务是预防医学的实践应用。如果说预防医学是一种理论性的研究,那么公共卫生服务就是一种实践性的检验,两者不可以混为一谈。虽然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的目的都是为了国民的身体健康,但是都需要社会各界的大力配合。预防医学更加倾向于研究,研究健康、人群、环境三者之间的微观联系,研究控翩疾病发展、保障公众健康、改善环境的方法,而公共卫生服务则更加倾向于实践,通过采取有效措施,检验理论的可行性与有效性,及时反馈理论的不足之处。并加以改正。所以,可以这样说,公共卫生服务经过长时间的不断发展,已经成为了一种制度,一种可以保障公众身体健康的重要制度,而预防医学无论经过多长时间的发展,都仍然属于临床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2)其次,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结合有关工作实践分析,公共卫生服务在某种程度上涵盖了预防医学的部分内容,也就是说,可以将预防医学划分到公共卫生服务的范围内,这种说法虽然可以清楚的显示二者之间的联系,但是却有很大程度上的片面性。预防医学通过有效的研究。

对疫情的传播和发展实施了有效的控制,防控效果较好,所以可以说,预防医学是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环节,是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效力的关键环节。

最后,公共卫生服务和预防医学是互相促进、互相发展的关系,公共卫生服务需要预防医学为其指导发展的方向,而预防医学也需要公共卫生服务对其进行有效管理,只有实现二者的紧密结合,才可以最大限度的发挥二者的工作效力,不断发展,互相促进。

综上所述,预防医学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深度,而公共卫生服务决定了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只有最大限度的扩大公共卫生工作的广度,使其覆盖公众生活的各个方面,才可以充分发挥两者的工作效力,并且,预防医学和公共卫生不仅是保障国民身体健康的有效途径,也是提高我国卫生服务质量的重要基础。

作者:李传信

参考文献: 

预防医学重点研究范文5

DOI:10.3969/j.issn.1005-5304.2013.11.001

中图分类号:R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04(2013)11-0001-02

中医预防保健是指在中医“治未病”为核心理念指导下预防疾病、养生保健的理论认识和技术方法,是中医药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是指在固定场所由专业人员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相关技术、手法、产品及知识等,以满足服务对象保养身心、改善体质、预防疾病、辅助治病和促进康复的需求。制定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在规范我国预防保健服务市场、提高预防保健服务水平、促进中医预防保健学术发展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笔者现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现有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1 我国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现状

由于时展、医学模式的转变,以及健康观念的变化,中医“治未病”理念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实践需求亦日益增加。随着国家的支持和重视,以及监管力度的增大,各类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相关标准和规范日益增多。

1.1 预防保健是中医标准体系的重要内容

预防保健是中医药标准化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化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国中医药法监发〔2012〕43号)明确提出中医“治未病”标准为中医标准体系建设中的重要任务。作为行政主管部门和权威学术团体,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和中华中医药学会大力推进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并初有成果。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自2009年起先后出台了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基本规范、服务机构标准等管理类标准,面向各级医疗卫生机构,从服务内容、服务设施等多角度提供指导规范。2006-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共21项相关技术标准,为服务实践过程中技术操作提供专业指南。

1.2 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

根据属性分类,完整的标准体系应包括基础标准、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三大类。基础标准是指在一定范围内作为其他标准的基础并具有广泛指导意义的标准,其他两类标准则分别是对预防保健服务中的技术及管理等事项进行协调统一。

从总体来看,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已初成体系。但目前已的标准规范以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为主,基础标准尚不足。2010年,经国家标准委员会批准立项的《保健服务业分类》

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2012BAI41B03)

通讯作者:彭锦,E-mail:

(项目编号为20100122-T-469)2项国家标准经过2年的调研撰写,于2013年在中国保健协会休闲保健专业委员会官网上公开征求意见。该标准规定了保健服务业分类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原则及基本分类方式,填补了预防保健服务基础标准的空白。

1.3 现有服务标准尚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部分在市场上出现较早的预防保健服务,从国家到地方,从技术、工作到管理,各层面均有规范可依。以保健按摩(包括盲人按摩)为例,“保健按摩师”和“足部保健师”早已作为2种国家职业标准,由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监管、组织专业培训,以规范从业人员准入资质,保障服务质量。原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4部委2009年出台《盲人医疗按摩管理办法》后,各省、市、自治区均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盲人保健按摩行业管理办法。部分地区还进一步制定了工作和技术标准,以确保地方监管落到实处。

标准化是学科发展过程中的必然环节。随着中医推拿按摩学科研究的发展,中华中医药学会2010年了一系列按摩保健行业技术标准,其中,对9项按摩保健技术,从术语和定义、操作步骤与要求、注意事项与禁忌等方面作出了明确详细的规定,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其他服务技术如沐浴、足疗和药膳,也陆续出台了相应的标准规范。2006-2008年,上海、南京、扬州的相关机构分别了地方沐浴、足浴行业经营和管理技术规范;2008年,商务部出台了《沐浴业经营技术规范》、《足浴保健经营技术规范》;2010年,中华中医药学会了足浴保健、中药药浴保健、藏药药浴等技术规范,中国药膳学会《中国药膳制作及从业资质基本要求标准》等。但是,就对该服务行业进行规范而言,现有标准无论从数量还是功能上均无法满足实际需求,预防保健服务领域标准规范的空白区域仍非常巨大,从基础研究到体系构建方面均有待加强。

2 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工作的思考

随着社会对“治未病”需求的不断增长,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行业机构正逐渐壮大。为规范服务市场,保障消费者利益,本领域标准化工作已被国家提上重要议程。

2.1 加快学科发展,完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体系

标准是学科成熟的重要标志。尽管有几千年的实践历史,但作为一门现代学科,中医预防保健学科尚处于起步阶段,其现状为“基础研究薄弱、理论体系不完善”,而中医预防保健

服务标准化的发展正受此制约。因此,要加快学科的发展步伐,加大对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科研投入,应重视基础研究,完善理论体系。

由于市场的需要,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技术的实践常先行于理论。许多服务技术尚不明确机理、适应症、适应人群,未进行有效性、安全性等评价,就已在市场上付诸实践,这有损消费者的利益及身心健康。因此,在步骤上不能等待基础研究和理论体系构建完善后再着手制定标准,而应齐头并行。集合行业专家的智慧,从目前预防保健服务的现状进行反思,明确主次,逐步完善标准体系框架构建。通过标准的制定、推广、应用、反馈和修订这一螺旋上升过程,指导基础研究的方向及促进理论体系的完善,进而推动中医预防保健学科的发展。

2.2 “产学研用”结合,促进服务标准应用推广

一项标准生命力的体现在于推广应用。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标准的应用主体是企业。因此,如果仅由科研机构和政府部门自上而下对中医预防保健服务进行标准化,那么,在推广应用环节必将遇到阻碍。

标准化是科研成果转化为市场所用的最高层次途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标准化更应紧密结合市场需求,确保能够有效指导并服务于实践。为此,必须在政府部门监管下,由科研机构和行业学会进行专业指导,邀请相关企业参与,结合专业培训机构,实行“产学研用”相结合,共同完成标准规范的制定。这既能保障标准的专业质量,又能充分满足市场需要,还能通过企业推广、培训等有效渠道进行应用。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鼓励企业参与的同时,要启动企业监管机制,规避防范不法企业借制定标准之名聚集钱财或垄断市场。此外,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应遵循中医理论的指导。因此,在相关标准规范的制定过程中,尤其当涉及中医预防保健服务核心技术时,应保证中医专业机构的参与。

3 结语

预防医学重点研究范文6

关键词:妇幼卫生保健机构;治未病;模式

中图分类号:R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7717(2011)12-2626-03

The Exploratory Study about Putting“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to Practice in Medical Institutions of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

HU Lingjuan,CHEN Zhanlu,ZHAO Huiqing,WU Feng,WEN Zhanquan,LI Ruifeng,WANG Yuwei

(Administration Schoo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e effectiveness of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work reflecs the health level of the population,quality of the life and civilization degree for a country, the rol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on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is not good enough for current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work.Based on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we should establish the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mode of tradtional Chinese medcine for maternal and child care network,which designes several service processes of prevention and healthcare for all types of people and analyses the supported conditions.

Key words:medical institutions of maternity and child care;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mode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9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资助项目(2010年第13号)

作者简介:胡凌娟(1973-),女,安徽宿州人,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卫生事业管理。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妇女儿童人数都占到总人口的近三分之二,是社会人口中数量最为庞大的群体,它是人类持续与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一个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程度,集中反映在妇女儿童的生存状况上。妇幼卫生工作的成效,综合反映了一个国家人口总体的健康素质、生活质量及文明程度,检验社会公平和现代化的水平,这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共识\[1\]。

随着我国社会转型和现代生活压力的增大,人们关注健康、期望长寿,对中医预防保健以及养生的概念越来越重视。而“治未病”思想是中医预防保健思想的精华所在,它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具有原创性的观点之一\[2\]。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建立完善的中医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善国民的身体素质,进而影响卫生总水平的提高。这一体系的建立要求在在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服务机构实现中医“治未病”理论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的功能。其中,妇幼卫生服务机构作为保障国家未来人力资源质量的健康服务实施载体,是体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1 基本构想

我国是世界上具有相对独立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的国家之一。至2009年,覆盖全国的妇幼保健机构达3020个,妇幼卫生队伍已达50万人左右[3]。农村地区的妇幼卫生保健网由县、乡、村三级组成,县级妇幼保健机构是妇幼卫生服务网络的主导力量,承担着妇幼保健技术指导、技术服务和技术人员培训等主要任务。乡、村级妇幼卫生机构和人员则直接承担着产前检查、产后访视、儿童保健疾病预防等基础服务职能。城市区域的妇幼卫生服务网络主要由市、区和社区三级组成,通过转诊和上级对下级医疗机构的技术指导开展妇幼卫生工作。因此完善的妇幼卫生网络为“治未病”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实施的硬件条件。同时,中医预防保健的思想在妇女和儿童疾病防治领域具有先天的优势。妇幼卫生机构目前的预防保健工作主要是以西医预防内容为主,中医预防保健参与度很低,远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如果能够依托完善的妇幼网络,实现“治未病”理论在妇女、儿童保健方面的临床实践,将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妇幼健康的水平。课题组通过对全国几个主要地区的调研,结果显示,妇幼卫生工作中有许多是中医预防保健擅长的领域,如孕前女性体质调理、育前男性体质调理、孕期调理、产后恢复和保养、儿童体质调理和疾病防护、女性一生各个时期的保健等等。这些领域,中医的优势非常明显,自古至今有许多成熟的预防保健理论和方法,目前需要研究的是依托这类机构实践“治未病”的理念。基于这一构想,应当在各级各类妇幼卫生机构中成立中医“治未病”中心,作为组织实施的专门机构,负责起草中医预防保健实施方案,加强对技术规范、人才培养和培训、服务模式与考核评估等方面的研究与指导。整合机构各个科室资源,完善服务流程,拓展服务内容。

2 “治未病”服务流程设计

依托妇幼卫生机构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使其成为一个能够提供连续服务的工作流程。妇幼卫生机构的服务具有很多特点和优势,一是人员就医连续性强,尤其是孕产妇,会持续在一个机构就医或咨询,随访和持续性指导比较便利;二是有专门的孕产妇健康档案或资料记录卡,便于有针对性的实施个体化健康调理,三是除患病人群外,服务对象中包括了很多健康体检人群。这些都为“治未病”在妇幼保健机构中开展服务提供了可能。根据目前医疗机构科室设置和人员配备情况,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人群进行服务流程的设计。

2.1 儿童预防保健

2.2 妇女和育前男性预防保健

2.3 孕产妇预防保健

3 服务内容

一是孕前体质辨识与保健指导,即依据现有的体质辨识,辨证分型,对孕前妇女的体质进行调理和保健指导;二是孕期保健与指导;三是儿童体质辨识与保健指导,通过研究不同阶段体质分型量表进行体质辨识,根据不同时期儿童心理和生理特点开展中医药预防保健指导;四是产后调理与恢复,充分利用中医药各种调理方法,对健康产妇的体质进行调养,使其尽快恢复,对瘥后孕妇通过巩固干预等手段使其恢复正气;五是妇女日常保健工作,指除孕期与产褥期外其他各个时期妇女的日常保健。如经期、更年期不同体质和辨证调养;六是育前体质辨识与保健工作,针对育前男性体质进行辨识,分型进行体质调理,为孕育做好前期准备。

4 实施服务流程的保障措施

采取多种方式和渠道,大力宣传推广中医“治未病”的理念,营造全民重视中医预防保健的氛围,尤其关注妇女和儿童的预防保健。从人才、设备、技术方法的遴选等多方面创造条件,存进预防保健工作的开展。

4.1 理念推广

4.1.1 全方位宣传中医预防保健理念 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或报纸等宣传媒体,积极营造氛围,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理念。充分利用孕妇课堂、家长学校、儿童保健咨询门诊、宣传栏、制作各种宣传光盘、分发中医预防保健宣传单(册)、张贴画报等多种有效形式,大力普及中医预防保健的知识,宣传中医预防保健或“治未病”理念。

4.1.2 深化医务人员对中医预防保健理念的认识

院内各个科室要不断学习中医预防保健知识,努力提高对中医“治未病”理念的理解和认识,并将这一理念贯穿于医院的各项工作中去。将现有的孕产妇保健、儿童保健、育前保健等工作和中医孕前体质、育前体质,儿童体质分型与调理有机结合,在妇女、儿童、孕产妇等领域全面开展中医预防保健工作。

4.1.3 通过义诊巩固和强化基层群众的中医预防保健理念 定期组织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人员深入社区和农村地区,开展免费的咨询和诊疗活动,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基层群众,尤其是妇女对中医预防保健的认识,培育潜在市场。

4.2 服务提供平台

整合医院现有资源,包括体检中心或中医体质辨识室(孕前体质、成人、儿童体质辨识保健)、保健养生基地、妇保科、儿保科、男性科、中医科、传统疗法科、理疗科等,形成系统化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平台。各科室充实中医预防保健服务内容,承担妇幼卫生工作的“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阶段的服务工作。重点涵盖儿童保健、妇女保健、孕产妇保健和健康教育等部门。

4.3 中医药健康档案的建立

建立孕产妇和儿童等各类人群的中医健康档案。培养居民自助和自我保健的方法。培育简便验廉的保健方法运用到家庭,把中医适宜妇幼保健技术等传统疗法传授到个体或社区卫生机构,实现医疗机构和个体自我调护的紧密结合。

4.4 中医预防保健仪器设备及技术

中医学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3],总结了调摄情志、适度劳逸、合理饮食、谨慎起居等养生调摄之术,形成了食疗、针灸、推拿、气功、导引、心理、音乐、内服与外用药物治疗等多种调治方法,正所谓“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素问·异法方宜论》)。根据妇幼卫生服务的特殊性,采用一些确有效果的保健方法和具有中医特色的疗效确定的仪器设备,如心理调节、膳食调养、中药调理、针灸、按摩等。鼓励个人发掘中医预防保健手段和方法,如一些医院研发的院内药膳、药酒、膏方、帖敷等,适用于女性日常调理、产后体质恢复。还有一些针对儿童的推拿项目,不仅疗效好,而且使用方便,应当大力推广。

4.5 妇幼卫生中医预防保健人才

人才是中医“治未病”工作开展的根本支撑条件。根据医院层次的不同,设立中医妇幼保健咨询师、调理师。咨询师可以从现有中医师队伍引进院内选拔,并经过中医预防保健的系统培训,承担中医妇幼卫生技术指导工作。调理师可以通过培养一批具有中医妇幼预防保健专长的卫生技术人员承担。目前中医预备保健人才匮乏是制约妇幼保健机构开展“治未病”服务的瓶颈,研究中医妇幼卫生预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收稿日期:2011-07-12

基金项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治疗艾滋病试点项目(2009ZX1005-015,20100610)

作者简介:张颖(1982-),女,浙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

通讯作者:马建萍(1961-),女,新疆人,主任医师,学士,研究方向:艾滋病的中医药研究。保健人才的培训和培养是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内容之一。

5 结 论

妇幼卫生服务履行的是公共服务职能,它的宗旨是不断改善妇幼生存和健康状况、进而推动人口整体健康水平的提高,因此妇幼卫生服务中预防保健工作不能以营利为目的,而必须应坚持社会公益目标优先、侧重受益性和公平性的原则,提供不具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社会公共产品。2009年已婚育龄妇女人数为2.70亿人,婚检人数有19663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615万人\[4\],这些数据意味着妇幼卫生工作的任务非常繁重,需要政府的投入也非常大,投入不仅包括财政资金对硬件设施的投入,还包括技术和防治方法的研发支出。从经济学角度分析,社会成员的医疗和卫生保健消费行为具有明显的“正的外部性”,政府和劳动者所在的工作单位都是一定的受益者,在维护生命健康过程中应该起到应有的作用\[5\]。因此,一方面要增加政府对妇幼卫生工作的投入,另一方面,要把更多的公共资金投放到价廉适用的服务上去,如具有中医优势的预防保健项目。新增投入应当用来改变那种“重治疗、轻预防”的现象,要将妇幼卫生工作中中医预防保健的理论和政策转化为具体的,具有可操作性和可持续性的服务,需要政府和各级医务工作者在妇幼卫生服务领域更多地发挥中医预防保健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世界卫生组织,等.中国孕产妇与儿童生存策略研究[R].北京:2006.

\[2\] 张文斌,王永炎. 试论中医"治未病"之概念及其科学内容\[J\] .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7,30(7): 440-444.

\[3\] 孙涛.以“治未病”理念为指导发挥中医药调治亚健康优势——积极探索构建中医特色预防保健服务体系的一点思考\[J\]. 中医药管理杂志,2009,17 (1):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