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的创作思路范例6篇

画画的创作思路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1

【关键词】中国画;继承;改革

一、价值观决定艺术的形式和内容

艺术来源于生活也超脱于生活,艺术的创作不仅仅是作品的产生,更是作者思想的一种表达,并不是模仿可以做到的。国画的创作需要景的启迪,更需要情的融入,寄情于景,再把景借助于国画表现出来,同时也是把情的表达。国画的创作,作者是把无限的艺术思想,寄托于有限的艺术形象上。艺术形象和作品往往是作者思想、情趣、气质、个性、修养、经历、审美价值的表达,一件艺术品的价值往往也是由这些因素所决定的。一副好的国画的形成,包含了画家对艺术风格的长期追求,以及不断的探索,只有经历了艰苦的磨练,艺术风格才能得以真正的、而又准确的表现出来,正所谓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好的作品首先需要好的选材,而选材往往能够反映作者的心情,作品的主题也反映了作者的思想方向,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那么贯穿整个艺术创作过程的是艺术家高尚、纯真、完美、丰富的价值观念表现。一件美术作品,如果缺乏形式美,即使内容再深刻、再重大,也没有人喜欢看,更不要说感人。形式美对造型艺术的意义很大,视觉所感受的美,就是形式美的意义。与形式美相对的是人的内在的精神美。

二、中国画变革路向及其原则

国画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是我们民族的荣耀,但是,不得不承认国画的影响力在减弱,创作者也在减少,其创作的形势以及思维也并没有得到大的发展,反而逐渐的失去了原有的艺术魅力。国画的改革是必须的,也是不得已的,国画必须面对市场化。国画的改革在上世纪就已经开始了,但是可以发现多数的改革方向都是朝着中西融合,但是在实际中,更多的是被同化,国画的思想内容以及艺术形象已经全然不见,新的问题随之而来,如艺术评判标准混乱、艺术品格下降等等不断出现,尽管中西融合的方式极大地拓展了创作元素,打破了传统文化对创作的禁锢,但是国画越来越没有文化底蕴,一些作品更是低俗不堪。但是,这些问题不应阻断中国画迈向现代的步伐,随着时间推移,必将大浪淘沙,中国画定有可观的前景。我们要做的工作是,一面强调艺术应该反映社会现实,一面还须提倡艺术语言的自律,把艺术本体语言推进和现实表现有机统一起来,而非矫枉过正,割裂其联系。

国画的发展和改革必须坚持民族性,在创作选材和主体的确立上应该体现民族的特性。当然,鉴于西方画已经比较成熟的市场形势,我们可以借鉴其发展的模式,中西融合只是在形势和方式上的融合,其包含的文化必须是我们优秀的传统文化。国画的改革必须注意以下几点:首先,坚持主体不变,坚持我们的民族性,坚持以优秀民族文化为创作源泉。但是,可以适当将西方艺术经验纳入中国画特有框架中进行转化。其次,坚持本体意识。国画是一种形式语言,其根本是艺术文化的表达,是将艺术的语言用画笔表达出来,而并不过多的追求创作的形式。最后,国画需要多元化和开放精神,有效吸纳优秀的文化元素的思想。以此探索出中国画向前推进的多种可能性,只有具备开放融合理念,才能确保世界性认同。

三、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

纵观古代的画与今天的画已经韵味不同,现代的画家即使是临摹,也难以将古代画的笔墨韵味体现出来,由此可见,笔墨当随时代。传统画能够一直能走到今天,并被人们称道,可见传统给予现代人的价值是不可估量的,我们应该继承传统。对于传统画的继承我们不能走自觉继承路线,即被动地接受传统,走不出传统,而是要走自然继承路线,让传统画融入我们的生活,自然地接受并创新。说到创新,中国画的创新之路怎么走?应该如何进行中国画创新呢?笔者认为,当代画家首先应该学习中国的传统,对中国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慢慢地提高自身的艺术修养,然后在深入到现实的生活中去,以今天的万千气象为基础进行创作,发挥自己对现实的感受。这样的中国画创新路线其实就是将传统和现代相结合的创新。

笔者认为中国画的创新就是要创制出既超越古人又不同于西方的画作,将个人风格表现得更突出、更完美。在中国画的创新创作中应该把握下面这两个艺术审美关系:

(一)古今审美意识的关系

在赏画的过程中可以发现,中国画中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在中国画中,向我们展示的是我国人民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与渴望,在画中,也能感受到作者对社会和人生的感悟。中国画是我国古代哲学、宗教和精神生活的一个载体,也是古人内心审美意识与外界自然进行心灵对话的形象记录。现在的审美意识是物质条件下的意识形态,包含着个人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评判。可以说现代审美意识影响着当代画家对中国传统艺术的判断,所示在创作时,要凸显出鲜明的时代感,做到绘画传统功力与当代审美意识的和谐统一。

(二)中外绘画艺术的关系

对比中西方的绘画可以发现,中国画注重“意象”,欣赏时要静静观看,耐心地去敢问其中的意境,而西方画着重与纪实,表现效果为身临其境,反应的是客观存在。中国画的选材是超感觉的,它的格调是把一个无形的世界有形地表现出来了。西方画表现的真,注重于写实,但是中西方的绘画中又有相识之处,比如说西方的线条艺术、抽象造型以及概念绘画,这些都与中国画的传统艺术相类似。所以当代画家在中国画的创作中可以参考西方的写实主义和现代手法,选择可以增加中国画独特风格的手法加以运用。在中国画的创新中,笔者主张将传统与现代结合创新,在古今审美意识交融中探索中国画的发展,在认识中西方绘画艺术的关系中借鉴西方绘画艺术,增强艺术内涵,寻找创新之路。但是中国画在创新的过程中要立足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体现艺术的内涵,把握中国画的灵魂,走传统笔墨与现代意识结合创新的路子,要在继承中发展,画出具有中国文化内涵、又张扬个性艺术风格的作品。

结束语

国画的改革是当前非常紧迫的事情,国画要想传承下去就必须得改革。艺术的新探索以及对当前中国画民族艺术的反思是必须必要的,同时看到,艺术的真实性、审美价值与精神内涵在新时期文化背景下变得模糊化不是偶然的。本文简单介绍了国画的形式和内容的决定因素,以及国画发展的方向和必须坚持的原则。

【参考文献】

(1)周小平.中国画的创作思维及审美内涵【J】.皖西学院学报

(2)徐轶欧.浅谈中国画的创作【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2

【关键词】中国画 发展 继承传统 现代融合

当今,中国画艺术家立足东方,中学为本,传承传统文化,不拘一格融合西方文化,大大拓展中国画多元化、综合化的发展空间,走出了一条兼容发展之路。

一、中国画当今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中国画在继承民族绘画的文化环境中融入西方美术的表现形式与艺术观念,形成了流派纷呈、名家辈出、不断创新、市场繁荣的局面,呈现多元化、综合化发展态势,中国画内涵丰富、形式多样,适应开放的时代需求,成为东方文化的艺术代表,辉煌于世界艺术之林,然而,也面临着一些问题。

当前中国画呈现丰富多彩的面貌,向着多元空间发展,许多画家对画什么、怎么画、标准评价创新以及中国画走向和发展趋势感到迷茫。有的画家说着创新、发展,作品却又处于“古不出新意、新不出古意、古不出古意、新不出新意”的平庸状态,有的画家陷进材料创新泥潭,研究纸张、颜料等的改变,争相树立个性化形象,作品是中国画还是中国画式油画及其他都难以界定,令人困惑。

一些高等艺术院校在中国画教育别强调中国画的写实而忽视写意,并存在中国画创新误区,认为用西方绘画艺术及其表现技法来绘画中国画就是创新,或者在宣纸上进行素描就是创新。同时,在传授西方绘画艺术时,忽视优秀的民族传统和中国画强调艺术的意象性。

市场经济思想意识也冲击着中国画领域,现代拜金主义、急功近利的心态正影响着中国画画家,多数画家对作品进行局部改良,或者运用西方的油画技法,或者美其名曰“现代”或“前卫”,忽视作品质量,这就充分显露画家们的浮夸急躁心态与急于求成心理,这也导致画家艺术功力、艺术才能和综合修养不断衰弱,导致当今中国画时代被戏称是画坛群星灿烂、大师寥寥的时代。

二、中国画的创新与发展

(一)传统与创新

所谓传统,是相对创新而言的,传统是事物在创新发展中形成的,今天的艺术,只要存在价值和发展前景,不断创新发展之后,就成了传统艺术,有理论依据的创新就能够成为后人继续发展的基石。既要有理论基础,不脱离中国文化本质,又要在表现技法和表现形式上创新,赋予时代特点,适合时代需要,这样创造出的作品才是真正的优秀作品。中国画只有不断创新,才能得到新的发展,才能提高其艺术价值。

(二)如何实现创新与发展

万事万物都在飞速发展变化,中国画家必须要与时俱进,锐意进取,具有新思维、新意识,要对文化有新认识、对艺术有新感悟、对生活有新体验以及思维形式有新变化,走继承优秀传统,吸收先进文化,融进时代精神的自主创新之路,促进中国画发展与创新。

要在理性基础上形成创新意识。中国画的创新,要在继承中国传统优秀的文化艺术中寻找答案,中国画的民族传统不能丢,要深入研究中国文化,深入研究中国画发展历史,画家在创作中要有现代意识、要融入时代精神,要把自己的创新意识和所要表达的艺术内涵充分体现在作品中,作品越有艺术内涵就越有持久的生命力,对画家的要求也就越高,要求画家必须具备现代的创新意识、丰富的文化素养、良好的创作心态,这就要求画家必须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学习民族文化,学习现代科技,学习西方文化,兼收并蓄,融会贯通,与时俱进,开拓创新。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就具有时代感、有新的内涵和气度,这才是当今中国画家为之努力的方向。

要在绘画技法与艺术风格上创新,建立新的更加完善的艺术体系。绘画是一门创造性的艺术,绘画的艺术价值就在于创新。在符合中国画发展的艺术体系与艺术思维的框架下,绘画在新的艺术表现形式与新的技法表现方面的创新,能给人们带来全新的感官刺激,其深刻的艺术内涵能使人们心灵碰撞、产生震撼人心的效果。

三、中国画之发展趋势

中国画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每一幅作品都能体现画家“意象”思维方式与“写意”的造型观,也能体现画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是中国画艺术魅力的核心。

综观中国画发展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国画在继承中发展和创新。中国画的再发展也是在坚实传统基础上的发展,再创新也是在厚重历史积淀上的创新,万变不离其宗,这个“宗”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离开中国的传统文化,作品表达的文化内涵就不是中国的文化内涵,作品的艺术风格就不是中国画的艺术风格,中国画就会失去其艺术生命与艺术价值,中国画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中国画的发展与创新就是要在写意画上有所创新,突出融入现代意识。画家在深刻体验现实生活时,要体现与时代相适应的艺术形象和思想感情,要吸取民间美术的质朴与刚健,形成深邃意境,调和中西艺术,创造时代艺术,形式新颖的独特风格,使中国画作品具有应有的艺术魅力。

中国画的创新还要追求表现语言上的创新,要求作品要有时代感,要有新的内涵和气度。中国画画家要遵循历史传承和发展规律,要提高艺术修养,坚持艺术创新。

结语

中国画的创新发展是时展的需要,是历史的必然,中国画画家应“法自我立”,在创造方法上,以古开今、中西融合,鼓励用探索、试验的方法探索水墨和重彩,继续延伸文人水墨的传统,大力拓展工笔重彩新的生存空间,多元化、综合化是中国画的发展趋势,大一统不是中国画的出路,“兼容”才是当今中国画发展的一条好路。

参考文献:

[1]蒋采苹.走出低谷的思索[J].美术,1991(6).

[2]郭怡综.观第三届全国画展对中国画发展的思考//第三届全国中国画展作品集[C].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3

关键词:吴冠中;东西融合;意境;创新;后印象派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02-0037-02

一、吴冠中的独特人生经历对他绘画风格的形成的重要影响

吴冠中的画风独具一格,在我看来,主要得益于他引人入胜的人生经历。吴冠中的人生经历,令人不可思议。他出生于江苏的农民家庭,在考上浙江大学后,因在大一军训时结识了杭州美术学院学生群,疯狂地爱上艺术,转入了杭州美院,开始走上艺术之路,吴冠中从一开始就是要“离经叛道”的。

在杭州美院,林风眠、潘天寿两位老师的引导下,他开始探寻别样的艺术方向。吴冠中性格里的大胆和反叛使他不仅冲破所谓的传统牢笼,更不拘泥于导师的指引。因此,吴冠中能有今天的瞩目成就,也就不足为奇了。两位老师的导引奠定了吴冠中一生的艺术基调,后赴法留学,则是吴冠中现代创新绘画道路的真正起点,他中西融合画风真正实践期的开始。以第一名考取赴法的吴冠中,正赶上了后印象派最盛行的时期。在吴冠中对凡高的极度崇拜上,也体现为他作品中日益凸显的意象化风格,和他画作注重深层思考的特点。后印象派对色彩及形体表现性因素的运用等。而他后来的作品中的抽象化,和综合的象征的美学原则,以及强烈的个性等,都有后印象派三位巨匠的影子。后印象派对吴冠中绘画风格的影响也是至关重的。

在法国,他接触到了真正的现代艺术,深受后印象派等的影响,真正把握住了他该去往的艺术方向。但因对祖国、故乡、亲人的眷恋情怀,完美的学习氛围和发展空间,没能阻挡住思乡的似箭归心。于是,吴冠中回到了生养他的土地。这不仅造成了他艺术风格的转向,更使他从此扎根蕴藏无限题材的土地,经历了的历史浩劫,和学术界变革浪潮的影响等,他不断挣扎在中西文化之间,作品也日渐成熟。

仔细总结吴冠中的经历,自弃理学艺后,他一直徘徊在西方文化与东方传统的十字路口上。早年师从林风眠和潘天寿,文化修养与艺术训练都是中国式的,而后,留学巴黎,则领他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西方美学世界。两者同样难忘,同样深刻,和其他留学巴黎的画家不同,他们都深深融入西方传统中去了,而吴冠中却不舍得弃其任一。复杂的艺术经历,吴冠中注定不会走单一的绘画路线,如二十世纪世界文明大融合的趋势一样,他必定要在东寻西找中融会贯通,最终,完成对中国美学的深刻认识及对西方现实技法的掌握,实现二者完美的结合点。

二、东西方审美因素在吴冠中作品中的完美糅合

(一)东西兼顾

在中国油画发展史上,林风眠的地位极为重要。作为他的学生,吴冠中早年以油画为主,致力于油画民族化的探索。70年代以后转向水墨,开始中国画的创新。继承他的老师林风眠开辟的道路,寻找东西方绘画共同的形式规律,结合西画块面中的结构与国画点线上的韵律,将西方的抽象形式美与中国的大写意并融,生化出了一种全新的现代中国画。例如他的《根扎南国》,进一步强化了点、线、面的抽象性节奏,落幅更加洒脱纵放。

对于当代美术而言,吴冠中的大胆创新永远是一个话题。他被认为是二十世纪中国画创作中最具风格魅力且富有创新思想的艺术家之一。多年来,画油画也画国画并且注重理论的吴冠中,边用画笔实践绘画创新,边执笔探讨自己对艺术的所思所想,思想和观点深刻影响了当代中国画的变革方向。因此,国际艺坛也认定他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努力将中国和西方两种绘画各取所长,将中西的思想文化熔于一炉,以创新的形式表现在自己的作品中,绘出别样的风景。无论当今画坛对吴冠中有怎样的争论,但我认为,作为中西融合的探索者,他和其师林风眠一样,有着无法抹去的贡献和成就。

吴冠中曾经在他文章(《油画实践甘苦谈》)中谈到:“我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之中,首先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的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生涯的核心。”因此,吴冠中一直探索和追求着对传统中国画意境和油画形式的融合。在他的作品中,往往包括了对色彩的平面化处理,点、线、面的抽象结构和简化了的具体物象关系,油画色彩的厚重和丰富性与中国民间艺术的清新明朗,以及传统中国画的淡雅意境等,都常常在他的画中自由结合,完美的实践了他自己对中西融合的认识与理论。

吴冠中的艺术实践正如同他的东寻西找,寻找符合作画的形象,也寻找心目中的形式,更是寻求感情的依托和释放……在对艺术形式美的无止境追求中,他也回答了中国现代绘画史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涉及到人们对他艺术的认识和评价。但他只醉心与绘画和创作,尽管任人评说,他完全处之坦然。他丰富的绘画创作实践和优美犀利的评论文字,已经构造了中国现代美术史上的奇迹。而这条东西融合之路,在前辈的努力开辟下,还要我们后人继续探索,不断摸索,才能为中西文艺互通有无搭起更好的桥梁,实现人类文明的共同繁荣。

(二)吴冠中油画作品中包含的独特意境

在当今画坛,走中西融合之路的画家很多,可吴冠中的油画绝对独具一格,他对常见景物的精粹提炼,他油画的独特用色和构图,他简约的画面中蕴涵的深刻意味等,这些都是他的作品能在中国油画界占有一席之地的原因。

吴冠中在50~70年代,一直致力于油画风景创作,并进行油画民族化的探索。对于自己在油画方面进行不断创新,融入中国艺术因素的原因,吴冠中曾经说过:“除非我们找到和发展了自己的绘画语言,否则西方只会把我们的艺术看作‘二手货’,中国观众也不会被感动。而我们也会被扫地出门。因此风筝不仅连接着形式和客观世界,而且连接着中国艺术家及其在社会的根。”因此,吴冠中绝不会将西方美学法则照单全收,不会忠实于传统油画,他借用油画的材质和特性,糅合部分中国画的用笔,其中有抽象因素,还有中国水墨的自然黑白关系的运用,创造出自己独有的吴式油画,以最独特的视角,翻录出他所热爱的祖国大江南北的一草一木。

因为吴冠中赋予油画中国人的意识和心灵,他的油画就不再重视创作法则,妙趣横生的独特意境,在他的油画中则成为重要的实践因子。对他来说,和后印象派他所尊崇的大师们一样,作品的题材似乎是无所谓的,只要物有所触或心有所感,便可以被感触所牵引,自然而然地创作出好的作品。为突出画面意境,吴冠中在油画中大胆融入中国山水画的特点,善于用黑、白、灰等来诠释其不舍的传统情结。有人评论吴冠中的作品说:他力图把欧洲油画描绘自然的直观生动性、油画色彩的丰富细腻性与中国传统艺术精神、审美理想融合到一起。非常简练和准确地总结出了吴冠中作品中的融合元素。

吴冠中在充分吸收和消化了东西方文化的精髓后,通过不断地探索和研究,开拓出全新的艺术疆界的。其油画浑然天成的中国意境美可谓独树一帜。吴冠中曾说:“对于绘画,我个人绝对不满足于纯形式的视觉舒适感,我更爱绘画中的意境,不过这意境是结合在形式美之中,必须通过形式才能体现,用绘画的眼睛去挖掘形象地意境,这就是我艺术的核心,就是我数十年来耕耘的对象,就是我工作中的大甘大苦。” 充分说明了吴冠中的艺术观和吴冠中对绘画意境的追求。

(三)吴冠中国画作品中鲜明的现代形式因素

吴冠中被国际艺坛认定为20世纪现代中国画的代表画家。他用中国画的工具材料结合西方现代艺术的观念、形式、方法表现出中国画的特有意境。他在国画现代化中找到了自己的艺术之路。在对国画的创新中,吴冠中对绘画创作思想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创作不是复制,创作就是要不断地创新古人和他人,创新真实景象。在国画的创作上,吴冠中敢于对客观对象进行大胆取舍、概括和再创造。用灵活的提炼方法,通过夸张变形、增添删简、嫁接移植等习惯方法,最终形成创新的画面。所以,吴冠中的风景画比自然对象更集中、更典型、更传神,因而也更具创造性。

吴冠中的国画作品有很多美的个体与组合体,这都来源于他对形式美的发现。他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和思考着不同形式构成的美,并将它完美地体现于他的国画中。然而,吴冠中并非一味地看重形式,他反对任何形式的僵化。对于只注重内容的,他呼吁形式美。对于只注重形式的,他又不断强调作品要有内涵,他用理论和实践证明,绘画作品的美“应是具内涵的美”。

吴冠中发表的《笔墨等于零》的文章。强调笔墨只是方不是目的。把强调控制笔墨技术层面转化为强调内容效果的艺术层面,不要做一个只懂笔墨使用的技术人,而要做一个会灵活运用笔墨,通过笔墨能表达情感的艺术人。吴冠中几十年东寻西找,画遍大江南北、海内海外,从不拘泥于一种固定的表现方法,不像我们常看到的那些程式化的山水花鸟,大同小异,没有多大区别。

吴冠中说:“抽象美是象征艺术的核心,每个人都有对它做出反应的本能。正如每个人都喜欢玩万花筒,每个人都喜爱单纯的轮廓和色彩。”的确,他的作品是一种经过洗练的大美。作为新时代的有为中国画画家,必须拥有创新的意识,敏于发现美和勤于创造美;灵活运用不同的表现方法强调自己的主观情感,才能创作出风格独特、符合时代的好作品来。

三、结论

对于吴冠中在中西融合方面所做的努力,和对他的评价,在此,我借用英国苏利文先生的话:“我们不能仅仅将吴看作为一个现代中国诠释抽象艺术的历史人物和一种新绘画风格的创造者――现在步他后尘者大有人在,而是一位画家,我们要看他的画本身所包含的素质:那种对祖国山水的深刻感情,技巧上的生命力和画中轮廓线条及色彩之美。这些素质使得画家可以从他自己那里获得安宁,轻松地生活、作画及与自然和谐,正如那著名的风筝不断线的比喻,人与自然的连接永远都不会断。”的确,他只是一位有思想的画家,他对中西美术融合之路的对错是非,需要历史和时间去见证,而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继续寻找现代东西方艺术元素的融合之路,更好的继承、发扬中国文明。

参考文献:

[1]瞿墨.融创时代――当代艺术手记[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

[2]吴冠中.吴冠中谈美新作本[M].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

[3]姜寿田.现代画家批评[M].郑州:河南美术出版社 ,2005.

[4]杨晔.生命的风景:吴冠中艺术专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3.

[5]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吴冠中.我负丹青――吴冠中自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7]吴冠中.画外文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

[8]吴永强.外国美术史[M].海口: 海南出版社, 2007.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4

关键词:丝网版画;平面构成;创作;影响

中图分类号:J2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44-01

一、平面构成对丝网版画在创作思路上的影响

丝网版画在国内的发展,由于受到历史和条件限制,丝网版画的创作主要集中于各大艺术院校的版画专业,从事创作的社会其他专业团体比较少。可以看出中国丝网版画的创作队伍集中在美术院校,由于他们比较重视三大设计构成的教学,所以,中国当代丝网版画在创作上呈现平面化和抽象画的特点,即点、线、面元素组合画面,强调画面的趣味性;同时抽取一定的形象,然后进行典型化的加工,最后呈现出既是来源于生活的形象,又超越生活原型的艺术形象。平面构成在创作思路上的具体分析:特点一、比较排斥照相拷贝的具象形式,主张绘画创作的艺术性,所以作品呈现抽象化的趋势。特点二、丝网版画的创作倾向于情感的表达,通过简洁的语汇形式在画面上呈现出要表达的情感。平面构成的点、线、面等语言既简单又具概括性是最为合适的。所以平面化的发展适合画者把感受传达给观者。

二、平面构成中抽象思维对丝网版画发展的影响

传统的绘画形式多是描摹自然的具象艺术形式,具象是美术创作过程中活跃在艺术家头脑中的形象,具象是区分表象的,表象只是保持在记忆中某一事物的形象,具象则是艺术家在生活中多次感受、多次接触、多次为之激动的既多彩丰富又高度凝炼了的形象。不仅仅是记忆、感知的结果,而且深深地打上了艺术家的情感烙印,是经过思维加工的艺术再创造。

正如安迪·沃霍尔的《玛丽莲·梦露》,作品本身来自一幅具象的照片通过丝网版画印刷而成。通过大量复制而产生视觉印象,唤起各种情感力量,产生出强烈的艺术冲击力。通过抽取的“梦露”形象作为一个视觉元素,不断的重复产生自动性表现,即平面构成思想对绘画创作的表现。

平面构成的创造有具象和抽象二种,具象丝网版画作品在发展过程中,本质变化不大。抽象形式的丝网版画作品逐渐发展的丰富起来。抽象是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抽象是形成概念的必要手段。具象和抽象的合理使用,让丝网版画的表现语言丰富多彩。

总之,平面构成重视抽象思维的研究,一种抽象的视觉语汇来表达理性美和数理逻辑的秩序感,并赋予了平面的画面的美学意义。其创作思维方式的过程:从理性—抽象—具象—再抽象—返回理性。这一过程也影响到当代丝网版画的创作路径。即从理性的抽象—具象形态—画面的理性抽象形态。从而使得这样创作出来的丝网版画在画面及其形态构成的形式、形状等方面更接近于当代设计艺术,而区别于传统意义上的架上绘画。

丝网版画的感光制版可以逼着还原照片,利用这一特点,结合平面构成中具象因素进行创作,形成特殊的画面效果。

三、平面化、构成化的图形创作思潮对当代中国丝网版画创作的影响

当古典艺术形式走向没落的同时,现代美术流派的发展造成绘画形式、样式的多元发展,丝网版画也随着现代绘画艺术的趋势而发展。当代艺术的发展,延伸了视觉图像在信息交流中的地位,越发提升了视觉艺术研究的理论地位。

当代图形艺术的盛行,主要由于新的影像技术的发展,即摄影术的诞生和数字化技术的发展。照片数码化以及数码图像的后期制作技术的飞跃,使得人人都可能实现成为艺术家的梦想。现代社会,人们无论生活在地球的任何角落都被无数的视觉形象所侵扰,这是一个视觉被迫接受资讯的时代。

在当代中国丝网版画创作中抽象化、符号化渐渐的盛行,平面化、构成化倾向在丝网版画中表现也比较的明显。视觉美学在丝网版画中得以体现,这些融合古典诗学美的思想,通过当代的绘画表现方式,重新的演绎,以平面化、构成化的倾向在丝网版画中明显的表现出来。例如上海版画家卢治平的“瓶非瓶系列”作品。作品中的瓶,并非是我们通常所见到的青花玉壶春瓶,或者明代永乐花景纹执壶,而是将它们作为一种平面化的构成元素,融入到当代丝网版画语境之中,寻找到与当代主义美学的结合点,创造出新的构成形式,呈现出富有当代情怀的,结合中国古典范式的美。在这里,传统构成元素已被突破,并且得到不断的延伸与外拓,从而“异化”为全新的、具有“形而上”哲思、包容了象征喻的意象美。

当代丝网版画创作呈现平面化、构成化的发展趋势。丝网版画的艺术语言的多元化,在不断引入和吸收当代艺术设计思想,丝网版画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也得以提升发展,通过画面的构成语言的研究(平面构成),为丝网版画的创作提供了深刻的内涵和精神力量。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5

关键词:中国画;民间美术;引进;可能

在探讨中国画创作引进民间美术的几种可能这个问题前,我们不妨先回顾一下近代中国画创作的几次大的变革。以史为鉴,能让我们对当今中国画创作中的一些迷惑和误区有更深刻的思考,也为解决这些问题找到一些规律性的依据。

1 近现代中国画创作的几次大的变革

回顾中国画近百年在中国发展,我们不难发现,对于中国画的创作问题有这样的几次大的涉及到创作上重大变革的讨论:

第一次是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新文化运动如火如荼的在全中国展开,民主和科学成为当时的主要的社会思想命题;再加上中国学生不断去西方留学,把西方的绘画技法和哲学思想带回中国;在一片打倒孔家店和反封建反传统的激进呼声中,传统的中国画创作受到了严重的冲击,改良中国画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虽然有一些像中国画学研究会这样的团体和金城、周肇祥、陈师曾这样的画家维护传统,但是当时社会的主流绘画创作已由陈独秀等新文化的代表人物引到向西方学习,中西融合的道路。当时中国的思想家、学者和画家把“改造国画当成改造社会的一部分,主题庞大而沉重”。①艺术家在国画创作时,不但在考虑和讨论国画的创作技法和内容题材,还在思考和讨论中国社会的命运前途。

第二次是在1957年前后。批判民族虚无主义。新中国建立之初,普及性、通俗性、革命性、主题性、写实性的艺术潮流成为主导倾向。传统国画,特别是花鸟画,一度受到冷遇,被批评为不科学、不适合做主题性绘画。以江丰为代表的来自解放区的艺术领导,继续主张学习西方的写实艺术,特别提倡以苏联艺术为榜样,用写实的方法来改造中国画。针对当时情况,提出弘扬传统文化的号召,后来反右运动又展开了对崇洋的思想的批评。在这种批判民族虚无主义的倾向下,全国的国画界展开了关于中国创作的又一次大讨论,讨论的结果是要保护和继承国画传统,不应排斥传统国画。传统国画这一时期得到了复兴。国画创作由五四以来的不断强调中西融合的单调声音中,出现了像潘天寿关于中西绘画分属不同的体系,应该拉开距离的另一种声音。[1]

第三次是在八十年代中期,特别是1985年。这一阶段的国画创作,在横向上呈现三足鼎立的局面:有回归传统一派,代表的画派为新文人画派;倒向西方的一派,代表画派为新潮画派;学院一派,继续坚持现实主义道路。在纵向上,则是在历经了后的复苏和觉醒期的伤痕艺术和寻根艺术,在这一阶段开始走向了突破。在1985年这一年里,李小山在《江苏画刊》第七期发表了《当代中国画之我见》的文章,并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国画已到了穷途末路”的尖锐命题。美术界对其看法不一,有的评论家称它是“新思潮萌动的意向性表态”,“是符合时代要求的”,[2]另一方则是来自传统的回应(如1986年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黄秋园书画遗作展》、《李可染画展》、《吴作人画展》等)。“这次中国画前途的讨论实在是关于古今、中西之争的更为激烈的表现,其普遍意义则在如何实现中国古典绘画的现代转型,它使我们更为紧迫地感受到艺术向现代化的锐进。这也进一步引起我们对所谓古典传统式、古典革新式、中体西用式、中西合体式等各种类型中国画发展的思考。” [3]可以说,这次讨论关注的除了国画创作方面的问题,更深的主题还有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

当今画坛,中国画的创作呈多元化趋势。面对迅速发展的社会状况,人们不断出现的新的思想观念和感觉经验,国画家们在不断地进行各种实验。现代国画,强调绘画的本体性,不断地进行抽象试验。传统国画也在打破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和写意之间的界线在不断地做出努力。在工笔画方面,画家们进一步讨论了色彩和材料方面可开拓的前景,对传统色彩和材料进行改进,有些画家通过自己研制颜料和宣纸等创作出让人耳目一新的作品。在写意方面,试图突破传统的笔墨趣味的限制,引进西方绘画观念,但仍保持中国画的特色。新写意,实验水墨在这方面正从不同角度进行着实践。另外还有一些国画家,还在试图利用综合材料试验,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来重构国画新的艺术传达语言。当今的中国画坛虽然有“要不要笔墨”的争论,但是这些细枝末节的讨论并没有什么实在的价值。关于中国画的发展,重点地讨论还是在关于中国画创作的人文关怀和现实精神的问题上以及适应时代的笔墨等形式语言问题上。

总之,近百年来,中国画的创作始终没有脱离中与西、传统与现代的争论。这种争论在不同时期曾经给了我们的中国画不同的促进作用,但在当代社会也陷入了一个比较尴尬的境地,尽管我们每天都在讨论中国画的创作问题,但是我们的美展还是呈现“出作品但不出画家”[4]的情况。有悲观论者认为中国画现在处在止步不前的境地,将来的前景也不容乐观。这种说法虽然比较偏激,但是也说明一些问题。在这个文化多元且飞速发展的社会,中国画到底能走多久,走得怎么样,我们该如何提高现在的中国画的创作,是国画界常谈常新的话题。在这个问题上,继续发展文人画传统是一条途径,而多元引进其他的绘画种类的优秀因素,或许是提高中国画创作的另外一些途径。今天,在这里主要谈谈在中国创作中引进民间美术的几种可能。

画画的创作思路范文6

关键词: 动画专业学生 3DsMax软件 建模能力 培养

目前,动画产业已成为21世纪的朝阳产业,中国数字艺术虽刚刚起步,但据调查,“动画游戏产品”未来市场产值将超过20亿美元。国家出台了扶持动画产业的相关政策,国内动画行业也开始重新发展,动画业前景无可限量。而从整个动画产业来看,动画作品的类型很大一部分是三维动画,而且三维特效技术在其它很多范畴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比如影视特效、广告、游戏、建筑、展示等设计方面也运用三维技术来辅助设计,科教医学方面也大量运用三维技术来虚拟现实。因此,三维特效技术不单单在动画方面,在社会各个方面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三维制作部分流程主要有:建模、材质和灯光、骨骼装配、动画设置、渲染、特效合成等,其中建模(造型)是整个流程的最重要的第一步,是整个三维动画的基础,是后续所有环节制作内容的载体。如果没有了模型,就谈不上材质、贴图、动画设置等了。因此,建立一个优秀的模型,是整个动画制作的关键之一。

虽然目前主流三维动画软件比较多,但是原理是基本一样的。下面以3Ds Max软件为例,结合动画专业的要求,谈谈我对3Ds Max建模课程中学生应该掌握哪些能力,以及怎样培养的一些看法。我认为在建模课程里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培养学生的能力。

一、了解三维动画的制作流程,明确三维模型的重要性,以及对后面环节的影响

由于三维模型的创建是整个三维动画制作的第一步,因此模型的质量直接影响到后面环节的制作效果,因此,我们有必要使学生在开始时了解建模的重要性,以及对后续环节的影响,了解建模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我们可以带领学生完成一个简单但是完整的三维情景动画制作,包括比较简单的模型、材质、动画、渲染等环节,从而了解整个三维动画的基本流程。其中重点是要举例说明模型对各环节的影响,例子应该包括正反两方面。

二、培养空间想象能力

大部分学生在之前都没有接触过三维的软件,虽然动画专业的学生普遍都有一定的美术基础,但是他们之前接受的美术训练基本是在二维的媒介中完成的,学生要立刻在完全三维的空间里面去构思、创建对象有一定的难度,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如果不能把平面的思维方式转换到三维空间里面去,学生必定不能继续后面的学习。因此,这部分能力的培养非常重要。

这部分可以首先通过一个简单的训练,学生掌握3Ds Max的基本变换操作,同时习惯从多个视图观察对象,确认对象的位置,建立三维空间的概念。比如:给学生提供一些道具和一个简单的室内空间模型,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意愿,调整各道具和房间的比例,把所给的道具放置到房间里面。如图1-3:

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首先体会在三维空间里面的位移,旋转放缩对象,确认物置、座标,各个方向的视图作用等,开始形成三维的思维模式。这只是课程开始时的一个方法,培养空间思维和想象能力需要贯穿于整个课程,要配合其它相应的方法,最终使学生建立起正确的空间概念,提高其空间想象力。

三、 从美术的角度出发,分析对象结构的能力

分析对象结构的能力非常重要,在绘画的时候,如果只是看到什么就画什么的话,是无法准确表现出对象的。要更好地表现对象,就必须建立在充分理解对象的空间结构的基础上,否则在面对复杂对象时,就无从下手,不知怎么表现。创建三维模型也是如此。

动画专业学生一般具备一定的美术基础,因此,重点是引导学生把观察方法这用到三维建模中。

四、 掌握3Ds Max软件的建模技术

3Ds Max是综合的三维动画软件,建模的功能非常强大,包含目前主流的几种建模技术。建模工具主要有:基本几何体的组合;复合物体和修改器;多边形/网格建模,以及面片建模和nurbs建模。学生要掌握各种主要的建模方法,同时最重要的是培养建模的思路,为后续的三维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本部分也是课程的重点。

基本和扩展几何体的组合属于建模方法中的基本方法。由于它们的功能有限,不能满足全部建模的需要,因此学生要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更多的建模方法。在这部分可以通过一些简单实例来练习,了解各基本形体的参数调节即可。

复合对象和修改器可以满足一些基本常见的规则形体的创建,但是其功能比较有限,对于复杂的,比如角色模型的创建就显得有点力不从心了。这部分可以重点讲解布尔运算,放样,建模用修改器等。

重点部分是主流的高级建模技术,包括多边形/网格建模,以及面片建模和nurbs建模。其中,由于3Ds Max软件自身的特点:多边形/网格建模非常强大,而nurbs建模技术则相对其他主流三维软件要弱一些,并且不太稳定,再者面片建模技术目前很少人使用,加上现在多边形建模方式逐渐成为主流,因此,在这几种强大的建模方式软件,重中之重就是多边形/网格建模技术的学习。

在这里我重点谈谈对于多边形建模技术教学的一点想法(由于多边形建模技术是在网格建模技术基础上开发而来,两者在原理上是相同的,并且在3Ds Max里面多边形工具已经完全可以取代网格建模工具了,因此,本文后面只谈多边形建模相关内容)。

3Ds Max的多边形建模工具非常强大,但是原理非常简单――在虚拟的三维空间里面的数字粘土,我们要做的就是按照我们想要的形状去捏这个数字粘土就可以了。虽然原理如此简单,但是由于多边形的工具非常多,因此学生在刚开始学习时,容易被满满几页的按钮吓倒,变得无所适从。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应该弱化工具、参数的讲解,在讲解了最主要的几个核心工具后,重点引导学生用美术的眼光观察对象,在美术的思维指导下使用多边形工具。这部分的关键是讲解一种或多种比较通用的、有代表性的建模思路,让学生能够触类旁通地独立完成不同对象模型的创建。本部分的讲解可以安排如下:

1.基本原理讲解

首先,通过一个简单实例,演示多边形制作流程,让学生对于这种建模技术有个总体认识,理解多边形建模的核心工具和流程。核心工具包括点(vertex)、线(edge)、边界(border)、多边形(polygon)、元素(element)子层级的作用,以及挤出、切割、倒角、切角等常用工具。其他工具在后续的实例制作中进一步掌握。而建模流程则先了解几个基本环节的不断循环:挤出面调节形态细分面挤出面调节形态。

2.深入掌握多边形建模思路

这部分目的是深入学习多边形建模的工具,另外多边形建模的理论和工具使用都非常简单,关键在于学生会不会运用这些工具,因此,多边形建模技术的学习重点还在于培养多边形建模的思路,分析对象的能力。

鉴于动画专业学生需要达到的模型要求更高:要求从基础的规则物体到复杂的生物模型都需要能够应付得来,因此,教师必须循序渐进地安排大量不同类型的练习,按顺序依次为:机械类模型创建,四足、多足、鸟类模型的创建,二足对象模型创建,卡通非人物角色创建,人物角色创建。具体要求如下:

(1)通过简单的机械类模型创建,进一步了解多边形建模的基本思路。

(2)四足/多足/鸟类模型的创建。这部分介绍典型的、有代表性的常见对象,比如四足动物(猫、狗)、多足动物、鸟类等对象的创建,通过这些练习,给学生介绍一套有扩展性的建模思路。所谓扩展性,指的是学生掌握这样的思路后,当遇到其他同一类别的对象时,能够举一反三,自己找到方法进行创建,比如实例介绍了四足动物――狗的创建,学生掌握这样的思路后,能够自行创建猫、猪、骆驼等四足对象的模型。

(3)二足对象创建。主要是针对人物角色躯干的建模思路。

(4)卡通非人物角色创建。主要针对卡通风格的角色进行训练。这部分对于真实度要求不高,但是容易完成一个完整的效果较好的作品,在加强了多边形工具掌握和建模思路的同时,可以起到激励学生积极性的作用,让学生有个阶段性的进步。

(5)人物角色创建。针对人物角色头部进行训练,掌握五官的创建,配合解剖理论,讲解整体布线和肌肉走向的关系。

人物模型的创建一般被认为是三维建模中最困难的部分,皆因人物角色是有机体,有非常复杂的肌肉系统,并且是我们最常接触的对象,即使看的人不了解人体解剖,但是模型有问题或者不自然,也还是会被一眼看出来,另外还要考虑三维模型的拓扑线走向,因此初学者完全自己创建的话是非常困难的。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引导学生逐渐掌握。

①尝试。完全由学生自行创建,一般有美术基础的学生都能够做出个大概,但是效果一般不会很理想。总结学生制作的问题,引出重点部分――要制作优秀的三维头部模型,必须在解剖理论的指导下进行,准确表达肌肉的走向和相互间的联系,而体现出这些的重要一点就是拓扑线的安排。

②针对每个五官,单独创建。

③讲解一种具有拓展性的比较合理快速的制作思路,使学生能够较好地通过拓扑线安排,合理体现肌肉的走向和分布。学生掌握后制作的模型可以准确表达出五官结构,以及能将各部分有机联系在一起,形成整个完整的头部。虽然人物头部外形有无数种,但是关键的骨骼、肌肉结构和走向却都是一样的,不论男女老少,东方人还是西方人。因此掌握了一套具有拓展性的比较合理快速的制作思路后,学生可以举一反三地创建出其他不同种族,不同特征的人物头部模型。在熟练之后,学生自然会总结,创造出适合自己的建模方法和思路。

五、综合建模和创新能力

综合建模能力是建模教学的最终目标。学生通过前面的学习,到这里要达到融会贯通的程度,还要深刻理解每种方法的特点及适用对象,对每种建模方法作用都非常清楚,以便在创建对象时能够根据情况,选择最适合的方法,选择适当的建模方法,在建模过程中才会做到事半功倍。这种能力不但能够反映教学效果,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教学手段上,我们一般按照从简入繁、实例教学为主的原则安排,用不同的实例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先引导学生运用美术的观察方法,分析对象结构,这里还要求在做之前,先在草稿纸上描绘对象,充分理解对象的结构,同时思考建模思路,选择建模工具和方法;然后由教师演示关键技巧;最后安排学生自行练习。同时每个实例必须有一个图文配合的教程,供学生参考或者课后复习。

总之,建模能力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练习、思考,总结,软件技术本身是简单的,关键在于能不能灵活运用。因此,除学习3Ds Max的建模技术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个过程,掌握三维建模的思路,这样才能使学生在学完课程后能够独挡一面,完成所需要的三维模型,同时为后续动画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四达.数字媒体艺术概论[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2]金燕.三维动画教学中3D Max多边形建模探讨[J].科学咨询(决策管理),2009.

[3]红雨,杨枭齐,孙耕,刘源.动画之路:3D高水平全面解决方案1[M].机械工业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