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画基础教学范例

画画基础教学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1

关键词: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往往只是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教学理念相对落后,教学方式比较单一,教学氛围比较沉闷,不太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和习惯的养成,导致一些学生对数学缺乏学习兴趣,对数学课堂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心理.初中数学是中学阶段的一门重要学科.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优化教学设计,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为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为了让学生对数学产生学习兴趣,教师要从各个方面加以努力.首先,教师要从内心深处热爱学生,了解学生的心理和感受,拉近与学生间的距离,把学生当朋友,平等友爱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这样,在传道授业解惑时,就会少很多障碍,使学生在不明白的地方敢于向老师请教.其次,教师要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体现数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比如,在引入新课的时候,教师要创设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贴近的情境;在设计练习的时候,教师要尽可能加入一些学生能感受到的事例;在某些教学环节,教师要采用做游戏的方式,让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理解知识的形成过程.再次,教师要适当运用幽默的教学语言,为课堂增加一些欢快的气氛,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

二、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能力有先天的因素,但更多在于后天的培养,尤其是数学能力,需要经过反反复复的锤炼才能形成.第一,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学会正向思维、逆向思维,学会逻辑推理,学会由条件得出结论,学会由结论找到条件,学会由一般到特殊,学会由特殊到一般,等等.第二,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比如,在学生完成一道题后,教师可以变换一下条件,让学生再去尝试一下,培养他们举一反三的能力.又如,在一个学生解答某道题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积极思考,看看有没有其他解决的方法和途径,让学生学会一题多解.第三,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的能力.比如,在讲解新课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总结一下本节课的所学知识;在讲解几道类似的题目后,教师可以让学生归纳一下这类题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在能力形成的过程中,对于学生的每一点进步和收获,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鼓励和表扬,增强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三、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增加互动,除了师生互动外,还要进行生生互动,而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就是生生互动的一种很好的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且能帮助学生弄懂一些难以理解的数学问题.在小组中,每一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想法和见解.在集思广益的过程中,也是对自己的知识的一种补充和完善.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给各个小组制定任务和目标,由小组长进行合理分工,在进行一段时间的讨论交流后,每个小组对于所完成的项目进行展示,然后大家给予评价和点评.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形成良好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自评、互评素养,实现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文明进行,使学生的整体知识架构得到完善.开展小组合作学习,能使学生在交流中进步,在讨论中成长,在合作中获益.

四、借助多媒体,让信息技术为数学教学服务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技术具有强大的功能,能把声音、图像、文字等融合在一起,以各种我们需要的形式呈现出来.这给相对枯燥乏味的数学教学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能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平台,使教学更加直观、更加具体,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在讲“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让圆动起来,从相离到相切再到相交一目了然,省去了在黑板上画图的工作,又能达到很好的效果.值得注意的是,多媒体虽好,但不要盲目地为了用而用,在具体使用过程中一定要结合教学实际.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教师要更新教学理念,优化教学模式,精心打造每一堂数学课,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除了教给学生必要的理论知识外,还要重视情感教育,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探索、观察、思考、总结,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数学知识的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2

关键词:医科院校;基础化学;教学改革;教学效果

基础化学是医科院校临床医学本科生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哈佛大学化学家科里教授曾预言“21世纪,化学将涵盖医学和化学之间的任何事情”,可见化学对医学发展和应用的重要先导作用。在化学课程中,基础化学包含了大量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和基本计算,可以说是对化学相关课程的学习起到基石的作用。学好学透基础化学课程,可为进一步理解疾病发生的化学机理、药物研发的过程和途径、药物对疾病的治疗原理提供重要的依据。因此对医学生来说,学习基础化学课程是非常必要的。为了进一步提高基础化学的教学效果,改变以前教师照本宣科、学生被动学习的局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大胆的改革,以探索适合基础化学教学的授课方法。下面就介绍教学改革中的一些尝试:

1介绍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

基础化学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包括的理论、公式和概念都比较多。若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仍然墨守成规,采用“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则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很难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适当地介绍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可以显著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近些年来,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s)的制备及其对阳离子、阴离子、溶剂分子和危险爆炸物分子的荧光检测一直是化学家们关注的一个研究热点。在设计MOFs荧光检测探针材料时,由于稀土元素Eu、Tb等多具有可见光区的窄带发射,特征峰位置明确,发射峰强度稳定,因此多被作为中心原子,而具有共轭结构的羧酸则多被作为配体构成MOF材料。通常利用MOF中配体和稀土元素间的电荷传递(LMCT,天线效应)可实现稀土元素的有效特征发射。然而,传统的稀土MOFs都是以各种刚性有机配体和稀土元素Eu或Tb配位后形成配合物。由于稀土元素可变的配位环境和高配位数,导致很难得到稳定可控的稀土MOFs材料,因此样品的组成很难控制,样品的重现性也难以把握。为了制备组成可控且性质稳定的稀土MOFs材料,国内外的科学家进行了艰苦的探索。李夏课题组根据长期的实验结果,总结出将稀土硝酸盐、共轭芳香多羧酸和1,10-邻菲咯啉等在水溶液中通过NaOH调节pH至近中性条件下,于160℃或180℃条件下水热反应3天,可以得到相应的配合物单晶[1]。最近,将这种原位合成的稀土配合物用于有害物质标记物的检测成为MOFs材料研究的一个热点领域。结构研究表明,除了相邻的Tb原子被草酸桥联形成双核单元外,Tb原子还被四个2,6-二(4-羧基苯基)吡啶配位形成一个独特的四轮风车结构。Tb-MOF材料的荧光光谱图表明:配体对中心稀土Tb元素有很强的天线效应,Tb的特征发射非常明显,545nm处的发射峰最强。在另一方面,对人们生命健康有害物质的检测和发现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及早检测和发现为防止各类疾病发生和传播提供了重要的依据。而2-硫代噻唑烷-4-羧酸(TTCA)是接触CS2人群尿样中的重要生物标志物。长期暴露在CS2中时,会发生视网膜症和肾疾患为特征的血管损伤;中毒初期会兴奋、头痛,继而意识丧失、昏睡直至死亡,因此很有必要检测尿中2-硫代噻唑烷-4-羧酸的含量。屈相龙等人将先前合成的Tb-MOF材料分别用于尿液中含有NaCl、KCl、NH4Cl、Na2SO4、肌酸、肌酐、葡萄糖、尿酸和2-硫代噻唑烷-4-羧酸等组分的荧光检测。他们发现,2-硫代噻唑烷-4-羧酸能显著淬灭Tb-MOF中Tb的特征荧光,而其他组分对荧光强度几乎不产生影响,这表明他们合成的以2,6-二(4-羧基苯基)吡啶等为共配体的Tb-MOF是一种有效检测2-硫代噻唑烷-4-羧酸的荧光探针。在对于有CS2接触史的人群进行尿样检查时,Tb-MOF荧光淬灭可作为身体吸收CS2的重要检测依据。结合Tb-MOF的合成、晶体结构和检测方面的最新实验数据,辅助以色彩绚丽diamond和origin软件制作的彩图。学生学习基础化学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教学效果也有了显著的提高。

2引入有针对性的案例式授课

作为医学生刚进入大学就要学习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学生很有必要学好基础化学。通常的教学方式是教师在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课程的传授形式呆板,学生的学习效果较差。为了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加灵活地开展课程的讲授,教师尝试引入了案例式授课[3]。例如在讲授配合物在医学上的应用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引入一氧化碳的中毒和治疗这个案例:CO为无色、无臭、无味的气体,是碳和含碳物质燃烧不完全时的产物。由于柴炉、煤炉的通风系统不畅以及煤气取暖器和煤气热水器的使用不当,导致了近年来的CO中毒病例大量增加。因为CO是无色、无臭的气体,不易觉察,因此被称为“沉默的杀手”。大家知道,人体内的血红蛋白由多肽链和血红素组成,承担着为体内新陈代谢生理活动运进O2和运出CO2的重要功能。其中每个血红素(又称亚铁原卟啉)由四个吡咯类亚基组成一个环,环中心为一个亚铁离子。每个血红素与一条多肽链连接,并且四个血红素与四条多肽链连接构成一个血红蛋白单体。通常血红蛋白血红素中Fe2+的第六个sp3d2杂化轨道和O2配位为体内运输O2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而CO也可以与血红素中Fe2+的第六个sp3d2杂化轨道配位结合,且它的配位能力比O2强。当人体发生CO中毒时,大部分血红蛋白都以CO-血红蛋白结合体的形式存在,从而丧失了载氧功能,引起血液及组织供氧中断,从而造成机体缺氧,甚至导致死亡。临床上用高压氧治疗CO中毒,是由于在高压氧舱中,氧的分压高,有利于氧与血红蛋白配位结合,O2置换了CO-血红蛋白结合体中的CO。这样就迅速解除了机体的缺氧状态,同时加速了CO-血红蛋白结合体的解离,促使CO从体内排出。研究发现,使血液CO浓度减半的时间,在室内需要200min,吸纯氧仅需40min。由此可见,应用高压氧治疗CO中毒是极有效的方法,对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和减少后遗症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学生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学习,对于配合物配位作用的理解更加深刻了。因此,引入有针对性的教学案例,可以使枯燥抽象的教学变得更加生动有趣,也显著地提升了教学效果。

3开展讨论式教学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3

【关键词】核心素养;化学计算;教学策略

21世纪学生核心素养是经过一定的教育后形成的适应社会与个人生活所必需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关键能力是核心素养的核心,其中包括问题解决能力、科学素养、反思能力等。这就要求学生不仅仅对知识记忆和回顾,还要能够将已有的知识用于实践,在问题解决中深入思考,能够进行分析与评价,有反思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要围绕着发展学生核心素养这一要求进行教学策略研究。教师要分析改进原有教学设计中的不足,通过发展学生的化学计算综合能力,阶梯式提升学生核心素养。

1.原有教学策略中的不足

1.1过程理解不全。在化学计算中,学生变现出来的能力不足,主要原因不是在于计算方面,而是学生对整个化学反应的过程理解不够,学生没有全面的掌握过程变化情况,只是从中掠取了部分内容,从而导致反应中物质量关系的混淆。

1.2方法归类偏少。平时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常以就题论题式机械训练为主。在试题的分析教学中,教师可以将化学计算中的表格题、流程题、图形题等进行归类,学生通过相似类型或不同类型间的比较学习更好地学会问题解决的方法。

1.3解决能力不足。在新情景下,学生运用原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足。学生是否学会学习?学生是否真正地能够进行问题的解决和实践?教师必须在全新、陌生的情景下去考查。学生仅仅能对熟知情景进行知识和技能的运用,这是远远不够的。这样的学生核心素养还远没达到相应素养的要求。1.4反思质疑缺失。过多教辅书籍带来的计算题海练习,学生只是重复性的低水平纸笔训练,缺少对科学本质的理解。教师过多关注试题的技巧性解答和熟练度的提高,也没有很好地培养学生分析与评价的能力,更不用说批判精神和质疑能力。

2.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实施,教师必须厘清学生认知过程中应达到能力要求。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策略设计时可以参考布卢姆的目标分类理论。布卢姆将教学分目标分类为: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六个不同层级。化学计算教学策略的制定,教师因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水平,充分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教学策略改进以发展的学生核心素养为宗旨,并对教学的组织形式、方法进行选择和优化,不断提高学生应用、分析和评价能力,引导学生向高阶思维发展,进而提升学生的素养水平。根据布卢姆的目标教学,初中化学计算的教学策略主要目标分类可定为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四个等级。这四个目标等级中,平时教师的教学设计在理解和应用这一目标等级较多,而分析和评价涉及较少。教师要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就要思考如何提升学生的分析、评价能力。教师可以通过模型建构和模型运用提高学生的过程理解和应用能力,还可积极创设新情景,在新情景下引导学生运用知识进行问题分析,进而评价方案设计,以促进学生深度学习,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2.1教学策略中关注模型建构与过程理解

理解能力是指学生能够从口头的、书面的或图表图形等教学信息中构建意义。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设计环节中,教师应创设真实而又新颖的情景,尽可能避开学生已有的解题经验,避免大量类似题目训练后,学生在解题表现具有的片面性,这不能完全反应出学生的真实能力,也不能有效促进学生对于整个反应过程的整体把握和本质理解。只有在面对新情景下的学习,学生才需重新思考反应过程,建立模型促进理解,重构认知结构。

2.2教学策略中关注模型应用与方法归类

应用是指学生能在特定情境中运用某个程序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初中化学计算中时常要学生能够运用化学反应质量守恒定律、物质中元素质量守恒、物质间质量比例关系等规律、原理来解决实际问题。布鲁纳认为,人类的知觉过程也就是对客观事物不断进行归类的过程。所以,教师在帮助学生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提供必要的信息,而且要教会学生掌握并综合运用对客观事物归类的方法。教师可以通过相似模型的变式训练,类似模型的比较学习中引导学生进行方法上的激活,寻找出解决某一共性问题时常用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思维能力。

2.3教学策略中关注情景分析与问题解决

分析是将材料分解为其组成部分并且确定这些部分是如何相互关联的以及部分同总体之间的联系。化学计算教学中,教师如何让学生能够从相关物质之间找到关联?教师不能将化学计算教学停留在简单的模式套用,而要让学生经历分析过程。如何指导学生能从部分不完整的信息中通过分析构建起整个反应模型,这是教学的难点。同时,教学重点应该落在学生的最近发展区,这对学生提升解决问题能力有一定的帮助。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一些错误前概念,启发诱导学生去探索发现规律、去纠正和补充错误的和片面的认识。

2.4教学策略中关注交流评价与反思质疑

评价需要学生能够依据准则和标准做出判断。学生对已建立的模型和方案进行自我评价或批判质疑,这是学习中的高阶思维,与高层次认知过程相关的主动信息加工有助于学生的深度学习。化学计算教学设计中教师可以开放式的引入问题,让学生通过计算进行交流评价,反思计算结果的多种可能性。这有助于学生学习的发展,学会深度学习,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综上所述,教师要从学生的过程理解、模型应用、情景分析和评价能力上逐渐渗透教学方法,让学生的素养水平能够螺旋式的向上发展。化学计算教学策略需促进探究、讨论和反思,帮助学习者发现学习的意义,达到深度思考和提高学习质量,进而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21世纪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6:145~147

[2]洛林•W•安德森等.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8:49~69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化学;信息技术;化学教学

在初中化学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现代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进一步改革初中化学的教学方式。化学属于传统的自然学科,自然学科的特点是严谨、具体、形象。在传统教学中囿于条件限制,我们只能局限在理论解说和实验室操作两个环节进行互补认知,但是有些化学现象和概念理论解说乏力,而实验操作又无法全部进行。而信息多媒体技术的飞速发展给了初中化学教师更多新的尝试,让信息多媒体技术辅助初中化学教学,得到更多的应用和实践,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在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初中化学的微观世界可以更加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可以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化学世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在化学中所学习到的具体内容。

一、信息技术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发挥着诸多的优势

(一)帮助学生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初中化学的学习具备一定的难度,学生既要具备较强的抽象思维能力,又要对一些化学的分子式等进行背诵,所以,这样的学习方式相对比较抽象,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学生的多种感官可以参与进来,从而增强学习过程的直观性。如:利用多媒体计算机强大的功能,巧妙地创设导入的情境,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如讲述“CO2性质”前,将意大利峡谷之谜、动物进入古老山洞出现死亡的现象制作成多媒体展示给学生,学生就会联系生活经验,去思考、分析,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成为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在课堂之上要用大量的时间手写板书,这是一个耗费时间的过程,虽然手写板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一边写一边说,但是总体来看也使得课堂教学的效率下降了。然而,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教师可以提前把一些分子式等内容写到课件上,这样,在一边播放课件的时候,教师可以腾出更多的精力对学生进行指导性的讲解。又如“原子的结构”一节,为了使学生掌握原子核的构成,质子、中子、电子的性质、质量关系、电荷关系、了解原子核外电子运动状态,做成动画,利用多媒体将微观世界扩大展示,逐步建立空间立体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达到变抽象为具体,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学习的效果。

(三)高效地反馈教学的效果

初中化学教学的效果如何?要得到及时的反馈,高效的反馈,教师可以将互联网信息技术融合到初中化学课堂中来,让学生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之下,对于自己所掌握的初中化学教学内容有及时的效果检测,这样也能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从而在教学中有针对性地进行调整。所以,在认识到了信息技术的辅助功能以后,教师就能够发挥信息技术的特长,灵活地应用到教学实践中,让信息技术发挥其必不可少的辅助作用。

二、借助信息技术,弥补高难度实验无法完成的缺憾

在初中化学教学中,有一些实验可以在学校的实验室中完成,而有的实验难度比较高,无法在现有条件下去实现。化学实验的条件千姿百态,其反应程度也各有强弱,反应时间长短不一,也有的实验对有毒气体收集操作要求高,这样无疑都给我们的动手实验带来了困难。这些在传统教学手段中束手无策的实验,就可以借助多媒体模拟实验来引导学生认知和学习。形象、直观的模拟实验可以具体慢放到每一个细节,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让学生全面掌握化学知识的生成和发展过程。比如在学习“远离有毒物质”时,通过教学以及实验,要让学生认识到,如果人体摄入重金属以及一氧化碳等有毒物质,会对身体造成怎样的伤害。所以,可以用信息技术,首先让学生来收看教师提前准备好的相关科普资料,这些资料包括图片和视频。让学生通过这些科普资料了解人体在中毒之后,会出现哪些症状,而中毒内在的原理又是如何发生的。因此,像这样的教学内容,只有借助信息多媒体技术才能高效地完成,所以,教师还需要进一步发挥多媒体技术的功能,以弥补现有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不足。

三、信息技术要与传统板书教学有机结合

传统的板书教学,在现在初中化学教学中还占有很大的比重,这种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通过板书的形式,学生能够跟随教师的思路,促进学生对于一些问题的理解变得更加深刻,尤其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更是需要通过板书的方式来加以攻克。所以,在信息多媒体技术的帮助下,很多教师往往会过分重视多媒体课件的应用,而忽视了板书的主要作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还是需要将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以便于学生能够区分出重点和难点,能够在学习中抓住核心问题。所以,传统和现代的教学方法和手段,都要有机结合,才能互相取长补短,共同为初中化学教学做出切实的贡献,而且教师在板书的教学过程中,与学生的互动会更加紧密,这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非常有好处的。同时,每一个教师特定的教学语言、教态、板书和应变能力都是最大的财富,只有把传统教学手段、教师个人特色和多媒体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真正发挥多媒体课堂教学的效果。总之,在初中化学教学中,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使得学生在学习中更加主动,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将多媒体信息技术的教学手段与传统的教学手段有机结合,可以使得学生对化学这门学科理解得更加深入,促进他们整体学习能力的提升。

参考文献:

[1]霍晓俊.信息技术引入初中化学课堂导入教学的有效性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3.

[2]杨传宇.信息技术环境下初中化学教学改革研究[J].科技信息,2010(19).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化学;化学实验教学;教学设计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普及,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使教学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实际上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化学实验对于学生进行化学知识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需要针对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有效优化,以此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的意义

(一)有利于学生化学理性认知的建构

在学生进行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某些特定情境往往能够帮助学生进行知识的理解与记忆,还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使学生能够对知识产生更深刻的记忆。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带领学生进行适当的化学实验,往往能够为学生创造出一个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教学环境,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进行初中化学的学习,能够对化学知识形成更加深刻的记忆。这是因为,对于初中生来说,他们的生理发育尚不成熟,因此在进行知识记忆的过程中,形象思维往往是他们对知识进行记忆与理解的主要方式,化学实验就是一种将抽象的知识具象化的渠道,这样的教学方式恰好迎合了初中生的记忆规律,因此教师在针对学生进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利用化学实验感性、形象的特点,使学生对化学实验中所蕴含的知识进行有效学习,并将化学知识通过观看实验、参与实验的方式进行有效内化,使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二)有利于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教学时,可以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方式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化学实验过程中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新奇、鲜明的现象,并且化学仪器在生活中并不常见,因此学生往往对于化学实验室中的一切都充满了好奇,如果在教师进行授课的过程中,能够正确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自然能够使学生对于化学学习产生兴趣。如果教师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再通过恰当的手段对学生进行引导,往往能够使学生较不稳定的“兴趣”转变为较稳定的“志趣”,使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化学学习。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态度

教师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能够使学生逐渐养成对于科学的尊重态度,使学生在进行化学学习的过程中明白什么叫做实事求是,并且使学生明确想要对化学知识、化学规律获得深刻理解,就必须要通过化学实验的手段进行学习,使学生了解到“实践出真知”的真正含义。另外,在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也能够对于学生一丝不苟、求真务实、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进行培养,使学生在进行化学实验的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勇于探索、不畏挫折的学习态度,并且使学生拥有一定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这对于学生进行化学知识的学习乃至日后的人生发展都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应当积极带领学生进行化学实验,并在进行化学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优化,使学生能够得到较为全面的发展。

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一)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优化

教师在进行初中化学实验教学前,首先需要在课前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设计。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针对实验内容进行合理优化,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获得较为明显的实验现象和结果。换言之,也就是将实验现象和结果明显化,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能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进行观察和操作。另外在进行实验器材的选择时,教师也需要对实验器材进行有效选择,尽量不要选择过于复杂的装置。例如,教师在进行人教版初中化学《分子的运动》的教学时,就可以为学生准备一杯浓氨水和一杯酚酞试液,并为学生分发试纸。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试纸上蘸上适量的酚酞试液,在旁边放置盛有氨水的小烧杯,并将试纸与烧杯用一个大烧杯扣住,过一段时间后,很多学生就会发现试纸居然变红了。这就是一个非常合适的实验。这样的实验教学有几个优点:首先在进行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实验器材并不复杂,甚至非常普通,那么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就可以有效避免实验器材过于复杂导致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另外,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可以通过肉眼观察完成对于实验结果的判断,且这一实验结果相对于其他实验而言更加明显,能够使学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完成对于实验的观察与总结,有助于学生以更加轻松的方式完成化学学习任务。

(二)对实验“异常”现象进行有效应用

在化学实验的过程中,每一次实验配比的些微差别、环境的变化甚至气温的改变都有可能会造成实验结果出现异常。这些“异常情况”有的在教师的意料之中,有的则在教师的意料之外。通常情况下,这些异常现象的发生往往是学生并未学到的知识点的体现。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有可能会告诉学生:这次的实验“失败”了。但是如果教师能够针对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有效优化,那么教师就可以针对这些“异常”情况加以利用,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使学生创新能力、分析能力都得到有效提升,还能够使学生由于这些“异常”情况的出现,而提升自身对于化学学习的兴趣。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开展人教版初中化学《空气中氧气体积分数测定》的实验教学时,有一名学生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误将硫放进燃烧匙内进行了燃烧,还有的同学使用了碳。这就导致实验过程中出现了异常,原本应当进入集气瓶中的水并没有进入到集气瓶中。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就可以通过对于教学设计的优化,对学生进行有效引导。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三)对实验进行有效总结

在传统的化学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对于化学实验教学并不重视,认为化学实验教学就是带领学生“玩”,因此,他们并不会针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有效的反思总结。但是这样的想法其实是不对的。无论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是否成功,教师都应当针对实验进行总结,因此教师在针对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优化的过程中,可以针对实验结果进行评价。例如,教师在带领学生进行蒸馏水的制取实验后,就可以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简单的评价。教师可以首先针对实验没有成功的小组的情况进行阐明,并带领学生共同针对实验失败原因进行分析,使学生了解在进行实验的过程中,为什么会出现获取的蒸馏水不纯净、含有杂质等情况,使学生通过教师的评价对于自己的实验过程进行反思,从而了解实验失败的原因,使学生通过进行反思的方式获得更大的进步,进而使学生的化学水平能够得到有效提升。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教师在进行化学教学的过程中,如果能够对化学实验教学设计进行有效优化,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激发学生进行化学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的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寇娟.试论初中化学实验教学设计的优化[J].课程教育研究,2015(6):154-155.

[2]顾云龙.初中化学实验课教学的优化设计探究[J].数理化解题研究:高中版,2016(11):17-18.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6

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将基础化学中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内容合理衔接,避免了实验内容重复,减少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开设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突出了实验的应用性教学。通过基础化学实验,使学生掌握了基本的实验技能,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关键词

化工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化学实验;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实验改革

化学学科是化工类专业的主干学科,化学类课程是培养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核心课程,化学类实验教学是培养高水平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环节。在化工类院(系)中,一般把化工类专业开设的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称为基础化学(又称四大化学)课程,基础化学课程都是地位非常重要、实践性非常强的核心课程。长期以来,在化工类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缺乏整体考虑,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各自独立设置,缺乏有机联系,部分内容重复;每门课的理论课和实验课分工太明确,相互融合和贯通不好,实验内容零散[1]。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基础化学教学过程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2]。要培养出高水平、高质量的应用型人才,在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不仅要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注重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还应加强学生工程能力的培养以及对新型科学仪器、新技术的详细了解和掌握[3]。为了更好地发挥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在化工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的独特作用,我们对基础化学实验教学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并开设出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这些改革明显地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水平和学生工程能力。

1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必要性

以前,原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各成体系,存在着内容重复,例如天平的使用、酸度计的使用、分光光度计的使用等内容在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实验中均有,在实验学时压缩的情况下,必须避免低水平的重复;基础化学实验课中验证性实验项目较多,综合、设计性的实验很少,对应用性实验教学重视不够,学生训练的机会很少,这种传统的实验体系已不能满足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制订新的实验教学大纲时,虽然将分析化学实验在原有的容量分析实验基础上增加了仪器分析,但总体上仪器分析学时较少,仅开出酸度计、分光光度计、气相色谱等3个实验项目,无法满足学生对现代仪器使用的需要,远远不能跟上科技进步和仪器发展的步伐。近年来,在全球范围内明显重视化工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问题,特别是中国政府提出现代绿色化工、化工清洁生产、循环经济的新理念,化工领域要突出做好绿色环保、节能降耗、减排增效和可持续发展的工作[4]。基础化学实验中存在着危险性、污染性、高成本、不直观性等问题,使很多基础化学实验过程难于在实验教学中具体实施或者即使进行实验也很难看到现象的本质。同时,实验中涉及的大型仪器设备造价昂贵、运行成本高,在教学中难以广泛使用,而且绝大多数仪器核心工作部件封闭,在工作状态下不可以观察其工作过程。随着科学的迅猛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基础化学实验教学的内容愈来愈丰富,要在有限的实验教学学时下扩充实验教学内容,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和效率,必须对传统的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改革。目前,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已将化学领入了信息时代,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采用模拟仿真技术,计算机图形图像技术等生成逼真的实验场境,在虚拟的情境中完成真实情况下难以甚至不能实现的实验已成为可能。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作为真实实验的重要补充可扩展,具有仿真性、沉浸感、安全等特点,与实物实验有机结合,可以使学生获得全面的训练,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观察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2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做法

根据现代化学实验教学需要,在反复论证利弊的基础上,成立了“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首先,及时调整了部分实验仪器设备的管理和使用,合并了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的天平室,将原有的天平集中管理和使用。调整的结果完全能够满足基础化学实验的需要,且基础化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天平室还可对其它学生实验开放,既避免了重复购置,又提高了天平的使用率。总之,显著地提高了基础化学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次,加强了基础化学实验主讲教师的力量,采取从事理论教学教师都要担任实验主讲教师,新到校的青年教师直接先到实验室专职做1年以上的实验主讲教师,充分发挥任课教师参加实验教学和实验教学改革的积极性。基础化学实验教学实行主讲教师制度,实验主讲教师负责实验课教学内容的改革与修订、实验教学过程的把关、实验教学考核的实施;对首次指导实验的新教师和首开新实验的教师,实行试讲试做工作制度。加强师资力量和提高实验教学水平为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支撑。第三,将无机与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课程涉及的实验内容作为一个整体统筹安排,对基础化学实验内容进行重组,使实验内容合理衔接,删除内容存在低水平重复的实验,突出基础化学实验的应用性,减少了验证性实验项目,增加了技能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项目。第四,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已基本构建了两大层次教学资源:第一层次———以强化双基教学为主导的基础化学虚拟仿真,该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主要以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等基本实验的实训,设置目的是让学生系统学习化工类专业的基础实验知识,掌握基础技能,强化基本操作能力训练。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团结协作的精神,加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提高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根据虚拟现实教学的特点,深化改革,加强课程建设,对实验基本操作类内容加强练习,保障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是实物实验的安全。本层次为学生开设虚拟仿真实验内容有:化学实验基本操作与实验室准入、无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分析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有机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物理化学虚拟仿真实验。第二层次———以强化应用能力为主导的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该层次的虚拟仿真实验课程设置主要以化学相关的仪器分析课程为主,包括电化学分析、色谱分析、光谱分析及其它大型仪器等实验项目的设置,设置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查阅、动手、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表达等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体到教学内容上则是重在使学生掌握常用大型分析仪器的结构原理、基本操作及应用等,掌握仪器分析中仪器维护、样品处理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方法,了解仪器分析领域的最新发展动向及其趋势,巩固课堂所学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发现、分析、处理、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学生素质教育,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把学生培养成为适应化工行业发展要求的新型人才。

3基础化学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了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体系及其实验教学内容,实现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紧密结合、实验教学内容与工程应用能力培养紧密结合。按照“强化基础、循序渐进、逐步提高、注重应用”的原则,构建注重全面素质、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改革现有实验教学内容,减少重复内容,增加接续性实验;减少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增加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开发新技术实验内容,增加了化学仿真实验。将过去单独开设的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完全融合统一考虑。在实验教学中,实验课为60学时,与改革前两门实验课的学时总和相同,但在实验内容上进行了重新安排。在定量分析的实验方面,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像分析天平、酸度计、电导率仪等常规仪器的正确使用,精选了实验内容与阴、阳离子定性分析鉴定相结合的元素性质实验,目的是使学生在了解典型元素不同价态化合物的酸碱性和氧化还原性的同时,能利用其化学性质进行分离和鉴定。开设了多个综合性实验及1个初步的设计性实验,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教学方面,除无机化学实验、分析化学实验进行了大幅度改革外,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方面实验也进行了有效改革。物理化学实验新开出了燃煤质量测定1个综合性实验项目和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及活化能的测定、二元液系相图及工作曲线的绘制2个设计性实验项目,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知识应用能力。十分注意将基础化学的理论课和实验课统一考虑,有一些理论课内容与实验课内容联系紧密,放在实验课上讲,让学生边学理论边做实验,既丰富了实验内容,又缓解了理论课时间少内容多的矛盾。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结合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定位,分别构建了基础化学在线虚拟仿真实验、大型分析仪器虚拟仿真实验。充分利用虚拟仿真的优势和特点集中解决各部分在实物实验中的瓶颈问题,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互搭配,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突出了虚拟仿真实验的灵活高效性、安全环保性,以及涵盖面广和成本低廉的特色。首先,在基础化学虚拟仿真实验阶段,利用虚拟仿真实验具有的可重复型的特点,学生在虚拟实验工程中,可以反复练习,不拘泥于实验时间、仪器设备和药品的限制,更好地强化了学生的基本操作,解决了学时与学习效果之间的矛盾;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的可视化特点,使学生在虚拟实验中观察到经典化学实验难以跟踪、肉眼甚至仪器无法观察的分子微观变化以及相互作用,更真实和形象的描述化学反应的过程、揭示化学的本质,丰富学生的想象力和领悟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利用虚拟仿真实验绿色环保、仿真度高、交互性强的特点,突破传统实物实验的限制,达到实验过程绿色化、实验手段现代化和实验结论科学化的效果,让学生在安全、低毒、环保的实验环境中获取知识。其次,在化学实验仪器工作过程中仿真及虚拟操作训练,突破封闭化仪器设备内部结构及运行机制的不可视化,有利于学生对仪器设备的掌握和深刻理解。因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价格和运行成本昂贵。同时,大多数仪器核心工作部件封闭,特别是在工作状态下不可同时观察其内部工作过程。这些特点严重制约学生对仪器工作原理、运行机制的理解和掌握。而即时学生实际能够上机操作,时间也非常有限。化学虚拟实验利用计算机仿真,以仪器原理的逻辑顺序为依据,以可视化的反应仪器工作过程,增强学生对仪器原理和工作过程的理解,提高了大型仪器的操作能力和仪器利用率。虚拟仿真实验的引入,大大提高了实验的效率,解决了设备不足的矛盾,降低了成本,增强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型,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基础化学实验改革的效果

基础化学实验的教学改革,经过实践、完善、提高,广大师生对实验教学改革持赞同和支持的态度。教师一致认为,基础化学实验课开设技能性、综合性以及设计性实验,有利于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锻炼动手能力,有利于应用型人才培养。根据现在社会对毕业生的要求和国家教育部开展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必须要开出综合性实验、设计性实验,这样才有利于学生素质和知识应用能力、工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生对基础化学实验改革参与的积极性普遍较高,在对学生毕业前的调查中,学生认为收获较大。化学虚拟仿真实验是实物实验的补充,仿真实验与实物实验相互搭配,形成虚实结合、动静结合、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有机整体。突出了虚拟仿真实验的灵活高效性、安全环保性,以及涵盖面广和成本低廉的特色,以虚拟实验作为一种新型知识载体和实物实验的补充和延伸,通过强化虚拟实验与实物实验协同培养化工类人才,利用课内外一体化的实验教学模式,探索了虚实结合的化学实验新途径。近年,在化学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无机与分析化学实验、有机化学实验、物理化学实验3部特色实验教材,已应用于化学实验教学中,学生、教师反映良好,并被评为学校优秀教材。

5结语

基础化学实验教学是高等学校化工类专业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环节,它对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工程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加强实验教学中基本技能和综合实验的训练,对实验内容、实验的方法等方面实行全方位的优化。增加综合性实验数量,并不断将最新的科技成果引用到实验教学中,提高实验教学水平。开放实验室,加强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培养和训练,以适应面向现代企业发展的要求,培养出高水平的应用型人才。加强基础化学实验项目绿色化建设,从实验药品与溶剂的选用、原子经济反应、产品与工艺的安全性等方面考虑,对已开出的实验项目进行全面改造,真正达到绿色化要求,增加绿色实验项目,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按照现代实验教学理念以及当代先进科技水平,建设高度仿真、极具代表性的化学虚拟仿真实验,丰富实验教学资源,降低实验教学成本,提高实验教学水平,更好的完成工科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实现“虚实结合,相互补充,能实不虚,以虚补实”,对代表性的过程,要尽量建立“实物”,通过实训阶段,实现“虚实结合”,强化学习效果。对于复杂过程,以虚补实,实现“虚实互补”。

作者:沈国良 张梨黎 朱海峰 赵文凯 侯玲 薛斌 张静 单位:沈阳工业大学石油化工学院

参考文献

[1]范望喜,秦中立.整改实验教学提高教学质量[J].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报,2006,2(1):60~62.

[2]高世萍,翟滨,于长顺等.无机及分析化学实验改革的研究与思考[J].实验室科学,2006,(3):42~43.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7

【关键词】跨文化目标;跨文化交际活动;初中英语

引言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双重性质。要实现两者统一,就需要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之中,通过教学活动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丰富学生的生活经历,促进学生积极的情感态度、良好的个性品格、开放的心理的形成。”(教育部2012)随着新课标的修订,英语课程目标从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转向学科核心素养,其中思维品质和语言能力、文化意识、学习能力一起被列为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要素(张金秀2016)。通过学习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理论后,发现“满堂灌”和过度强调英语课程工具性而忽略人文性的模式容易使教学走入误区。要想解决这些问题,应以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为突破口,通过让学生参与其中,体验活动带来的快乐和获得的成就感,从而激发他们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通过分析教材发现:当前使用的人教版(GoForIt!)初中英语教材中有丰富的跨文化教育素材,为开展跨文化交际活动提供了条件。于是尝试立足教材,以跨文化交际活动帮助提升初中英语教学实效。

一、跨文化交际活动对初中英语教学的意义

45分钟的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如何高效地实现教学目标是关键。利用跨文化交际活动联动的英语课堂不仅能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而且从英语教学角度来说,具有较大的意义。第一,相较于传统的英语课堂,增设了跨文化交际活动的英语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性更强,能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高他们的学习主观能动性,从而为开展后续教学奠定基础。第二,围绕跨文化交际展开的活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英语文化意识。例如,在人教版(GoForIt!)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10SectionA中,学生将有机会了解各国初次见面的打招呼方式。此话题贴近真实生活,实用性强,教师可充分挖掘材料,整合资源,在开展活动时注意文化渗透,使学生开阔国际视野,增强跨文化交际能力。第三,跨文化交际活动能促进英语常规课型的有效开展。结合英语学科特色,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师往往会实施相应的英语课型,如听说课、语法课、阅读课、写作课等。在这些常规课型中,跨文化交际活动不仅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能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

二、利用跨文化交际活动优化初中英语教学的策略

(一)呈现跨文化目标指引表

在开展活动之前,为了避免学生参与活动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获取对英语学习有用的知识或技能,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列入教学目标,有意识地将跨文化交际活动与教学融合起来。在利用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服务教学,并根据不同的需要制订适合的跨文化目标指引表或思维导图,让他们了解相关的跨文化内容,从而展开更有针对性的学习。以这种模式展开教学,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沉淀,将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

(二)巧设任务以促进输出

盖苏珊(SusanGass)曾提出一个关于二语习得各构成环节的课堂设计模式,认为语言从输入到输出包含五个阶段,即被感知的输入(apperceivedinput)、被理解的输入(comprehendedinput)、吸收(in-take)、整合(integration)和输出(output)。当学生习得跨文化知识后,教师应利用任务型教学方法,创设更多的机会,让学生在已有英语能力的基础上进行运用。所有的语言输出皆离不开扎实的语言知识和技能。初中阶段重点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教师应结合具体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有计划地开展与语言技能相关的产出任务,如能提高听说能力的小组汇报、个人演讲或读书分享会等。

(三)采取积极的评价和激励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及时和积极的评价,能有效地促使他们不断学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围绕学科核心素养对学生进行多元化评价,促使他们提高综合素质。评价的方式可以多种多样,如教师评价量表、小组评价量表、个人评价量表等。教师在收集和统计评价量表后,要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同时通过奖励、积分兑换等措施激励学生学习。

三、不同课型下的跨文化交际活动教学实践

(一)听说课

人教版(GoForIt!)初中《英语》九年级Unit10SectionB的话题是“中西方餐桌礼仪”,其中有大量的有关礼貌用餐和就餐禁忌的对话,基于此素材,希望通过融入跨文化交际活动的教学任务设计,使学生在学习和使用语言技能的同时,能够掌握西方的餐桌礼仪文化。本堂听说课以“Tablemanners”主题分享会的活动形式贯穿教学各环节。

(二)阅读课

人教版(GoFor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8SectionBReading的内容为美国的感恩节,此话题涉及西方国家传统的节日文化。教师可以通过Makeaturkeydinner竞赛的方式开展阅读教学。考虑到在课堂上制作火鸡大餐的种种局限性,建议学生周末在家动手制作,录制视频并保存,留待课堂展示配套使用。学生对此充满兴趣和期待。课上,教师运用视频导入话题,通过展示相关图片,呈现新单词,编写句子,填空巩固。以小组为单位,以抢答、竞赛的方式调动学生学习重点短语的积极性。在教完语言基础知识后,教师巧设教学任务,由浅到深,引导学生利用Skimming和Scanning等阅读技巧自主探究学习,通过填写思维导图梳理文本内容。教师边演示做火鸡大餐的步骤边引导学生用英语转述。最后,各小组成员组内分工,准备视频展示前的相关工作,如填写“Thanksgiving”跨文化目标指引表(见下页表2),组织语言陈述,然后播放视频。教师按照竞赛评分规则,评出获胜小组。

(三)写作课

人教版(GoForIt!)初中《英语》八年级(上)Unit5Doyouwanttowatchagameshow?围绕对电视节目的喜好展开讨论,话题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教材中还介绍了两个动画人物:花木兰和米奇老鼠。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教师设计了Myfavoritecartooncharacter主题写作活动。第一步,通过brainstorming,matching和translating等方式为学生解决了字、词、句的语言障碍。第二步,整合教材,利用readingandanswering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从主题风格和角色性格特征等方面分析,探究蕴含于其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不难发现:欧美动画故事基调轻松幽默,强调个人主义;中国动画更注重教育,体现了传统儒家文化。虽然两部动画片主题不同,但花木兰和米奇老鼠因各自独特的人格魅力深受全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面对中西方文化差异,教师应指导学生尊重和接纳,平等交流,互相学习。第三步,让学生填写“ComparisonofChineseandWesterncartooncharacters”跨文化目标指引表(见表3),总结本堂课的内容,为主题写作作铺垫。

四、结语

画画基础教学范文8

【关键词】基础教育;教育集团化办学;措施;建议

早在上个世纪90年代,我国教育领域就已经开始开展教育集团化办学,而当时的教育集团化办学主要是以民办教育为主。随着近年来我国教育事业的持续改革,再加上教育公平的政策导向与社会需求,使得教育集团化办学逐渐渗透到公共教育领域,已经成为基础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多年的实践过程中,我国各个地区集团化办学呈现为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如北京的“城乡学校一体化”模式、杭州的“名校集团化”模式、上海的“委托管理”模式及学区化集团化模式、成都的“全域成都教育”模式等,为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2018年2月,松山湖青少年活动中心全面托管给市青少年活动中心,率先开展青少年活动中心组建教育集团,走在了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的前列,本研究基于松山湖青少年活动中心的集团化办学经验,提出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的途径。

一、建立市场化的集团化办学规范

随着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的持续深入,青少年活动中心(宫)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会逐步从最初的抱团发展朝着联动、共享、创新进行转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市场经济体制本身具备多元、灵活的运作模式,而教育本身的公益性直接决定了教育发展不能脱离市场化,但完全市场化则会违背教育的初衷。针对上述情况,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必然需要进行市场化转变,通过以下几个方面的措施,建立市场化的集团化办学规范:一方面,针对教育产业资源开展优化重组处理,以此来构建多元的投资办学机制,最终实现促进教育服务产业朝着多元化的趋势发展。另一方面,市场机制本身介入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方面的程度有限,需要政府进行积极的引导,同时通过宏观政策进行全面的调控,构建与此配套的审计制度、监控制度,保障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市场化的有序推进。如松山湖青少年活动中心地发展,应服从、服务于松山湖园区总体布局,坚持高定位谋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运作、高质量产出,和部级高新区的发展格局相匹配,构建实践性、探究性、智能性的青少年综合型成长平台,打造园区青少年慧教育的靓丽名片,发展青少年综合素质,提升青少年核心素养,提升园区教育人文指数和文化品位。

二、基于开放的基础保持活动中心自主性

封闭的环境缺乏动力、活力,自然也难以实现创新发展。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背景下,各个青少年活动中心(宫)需要以开放的心态来与核心学校、优秀校外教育机构(宫)开展交流沟通,如组织教学观摩、学习特色课程规划、组织片区联动活动等,基于青少年活动中心的带动作用,使得活动中心校园文化对其他成员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与此同时,在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初期,其要求保持集团化的统一性、一体化,尽管这种方式能够保障制度的高度统一,但其本身违背了活动中心成员的独特性、自主性。这就需要在开放的基础之上,完全保持成员自主性,对各个成员来说,学学校、校外教育机构(宫)的优秀校园(宫)文化、并非照搬照抄,而是基于特色进行移植,将其融入到自身的青少年活动中心(宫)文化中来,从而有效保障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开放性、自主性。总的来说,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过程中,为保障教育文化方面的同质化与独特性和谐共同,必然需要追求个性、共性方面的有效结合,在开展统一管理的同时,高度重视保护各个活动中心本身的优质特征,在全面巩固青少年活动中心(宫)特征的同时,有效协调各个成员的自主性,实现整体的协调发展。

三、加强教育集团化办学特色品牌建设

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发展战略在于名校办学品质的进一步巩固及延续,而要想实现上述战略目标,仍旧进行简单的同质化显然是不现实的。品牌是教育集团化办学综合实力的表现形式,而特色品牌就成为教育集团化办学优势资源的表现形式。这就需要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高度重视特色品牌建设,建立具有自身特色的办学模式。具体来说,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需要针对自身进行明确的定位,从集团自身的实际情况去进行深入的研究,基于科学化数据来将办学目标理念相关的基本框架建立起来。在进行精准定位的同时,还需要权衡数量、质量方面的要求,以此来规划集团发展定位,保障未来发展战略的科学性。此外,教育集团还应当针对地区教育市场开展深入的调研,切实掌握广大对象对教育的真实需求,针对集团发展定位、方向进行动态化的调整,保障劣势得以改正的同时,优势得以持续拓展,最终打造具有特色的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

四、基于信息化建设拓展优质资源

“互联网+”时代,信息化建设已经成为各行各业发展的主旋律,教育领域自然也不例外。对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来说,应当通过以下几个方面,全面拓展优质教育资源:一是构建统一、协同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平台,针对集团相关的信息资料进行监管,便于监管部门及时调用相关数据,保障监管的规范性、科学性;二是构建网络教育沟通平台,基于这个平台,教师不仅能够开展互联网教学,同时也能够开展各种科研活动,提升教研工作的效率;三是构建教育服务平台,针对集团教学资源进行全面的管控,同时可以与地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宫)相关的资源平台、运营平台以及服务平台进行对接,真正实现教学资源共建共享的目标;四是建设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基于开放化、多元化、多样化以及标准化等原则,建立高效的共享数字教育资源,使得地区优质教育资源能够开展规范、统一的建设,为地区教育事业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地区教育质量的整体提升。综上所述,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是一项系统、漫长、复杂的工程,其还需要动态的调整、不断的完善,才能够获得理想的效果。这就需要我们主动吸收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理念及经验,充分结合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的实际情况,通过建立市场化的集团化办学规范、基于开放的基础保持成员自主性、加强教育集团化办学特色品牌建设以及基于信息化建设拓展优质资源,全面促进基础教育阶段校外教育集团化办学健康、有序的发展,为我国校外教育事业的发展奠定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闫俊文,张劲松.民办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战略浅析———以山西太原市为例[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7,(03):76.

[2]李奕.集团化办学:基础教育基本公共服务模式的转型升级[J].人民教育,2017,(11):15.

[3]杨小微.探寻区域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的新机制———以集团化办学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4,(2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