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例6篇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1

[关键词] 医务人员;静脉血栓栓塞症;认知现状;预防措施;调查分析

[中图分类号] R47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7)04(c)-0188-05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status of knowledg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in medical staff. Methods A questionnaire had been surveyed the status of the knowledg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implementation o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of 268 clinical medical staff in 14 clinical departments who have high incidence of VTE in third-class & first-grade polyclinics. Results The medical staff had got the average score (8.58±3.56) points in VTE knowledge. The highest score entry was the concept of VTE and the lowest one was that the PTE was the most serious complication of the DVT. The medical staff of different occupation, work experience,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title of the VTE knowledge differences were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medical staff had got the average score (10.88±6.01) points in VTE prevention measures. The highest score entry was the health education of VTE prevention and the lowest one was oral medicine of rivaroxaban. The medical staff who had got the highest level in VTE knowledge were the highest score in VTE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he secondary level one were lower than the former and the lowest level one were the lowest score, and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1). Conclusion The medical staff are in the middle level in VTE knowledg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and the medical staff were not learn the VTE knowledge and preventive measures comprehensive, which need to be further improved.

[Key words] Medical staff; Venous thromboembolism; Cognitive status; Preventive measures; Investigation and analysis

o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主要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thrombosis,DVT)和肺血栓栓塞症(pulmonary thromboembolism,PTE),即同一疾病在不同部位、不同发病阶段的不同表现,是仅次于肿瘤和心肌梗死的心脑血管疾病第三大死因,是癌症患者死亡的第二大病因[1-4]。VTE全球发病率为8‰~27‰,大部分VTE患者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典型,易漏诊漏治且治疗花费高[5-6]。有研究表明,VTE在亚洲国家(包括中国)的发病率正逐年上升[1,4-5,7]。VTE在亚洲国家(包括中国)的相关情况已经受到国际上相关领域学者的关注[8]。有资料显示,早期识别VTE风险因素,采取合适的预防措施,DVT相对风险可降低50%~60%,PTE相对风险可降低近2/3[1]。故医务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准确识别VTE风险因素,对VTE风险患者采取早期识别、科学评估、有效预防极其重要[9]。本研究开展义务人员VTE知识水平及预防措施的现状调查,为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VTE认知水平、改善预防措施实施现状提供科学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年7月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某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VTE高发临床科室的医务人员。纳入标准:①调查期间在14个VTE高发临床科室(包括心血管内科、血管外科、肝胆外科、乳腺外科、胃肠外科、血液内科、骨科、呼吸内科、肾病内科、胸外科、肿瘤科、妇科、产科、ICU)的医务人员;②知情同意并愿意接受问卷调查;③未同时参与其他研究项目者;④既往和现在无精神疾病或意识障碍;⑤年龄>18岁。排除标准:①拒绝接受问卷调查;②调查期间在编不在岗的医务人员;③有精神病史及意识障碍者;④实习生或进修生。

本研究共调查268名医务工作者,其中女性178名(66.4%),男性90名(33.6%);医生142名(53%),护士126名(47%);年龄为18~52岁,平均(26.42±6.285)岁;工作年限为1~30年,平均(4.40±6.016)年;学历:中专15名(5.6%),大专70名(26.1%),本科144名(53.7%),硕士36名(13.4%),博士3名(1.1%);职称:初级职称223名(83.2%),中级职称36名(13.4%),高级职称9名(3.4%);工作科室:内科系统144名(53.7%),外科系统124名(46.3%)。

1.2 调查工具

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对调查结果进行研究分析。调查问卷经笔者以查阅大量国内外VTE相关文献[1-9]为基础自行编制,并经由4名专家(临床医疗专家2名,临床护理专家2名)反复修改而成。问卷内容分为3个部分:①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职业、学历、工作年限、职称、科室;②医务人员VTE知识:18个条目,单选题,包括VTE的概念、病因、诊断、治疗等,每选择正确一个选项得1分,答错或不知道得0分,最高分为18分,最低分为0分;③医务人员VTE预防措施:8个条目,单选题,包括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弹力袜、健康宣教等,评分从“持续(一周内有5~7 d实施此类措施)、经常(一周内有3~4 d实施此类措施)、有时(一周内有1~2 d实施此类措施)、偶尔或从未(一周内实施此类措施的日子不超过1 d)”分别记3分、2分、1分,0分,最高分为24分,最低分为0分。第②~③部分评分均根据条目均分划分等级,分为低、中、高水平,得分越高表明水平越高;第②部分:0~6.00分为低水平,6.01~12.00分为中等水平,12.01~18.00分为高水平;第③部分:0~8.00分为低水平,8.01~16.00分为中等水平,16.01~24.00分为高水平。

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选择与研究对象背景相同的30名临床医务工作(不包括研究对象)进行预实验,测得调查问卷中第②部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64,第③部分的Cronbach′s α系数为0.872,问卷总Cronbach′s α系数为0.878。邀请临床医疗专家2名和临床护理专家2名(入选条件:副高职称及以上;从事VTE相关临床或护理研究20年以上)评定问卷中每个条目的内容效度CVI系数为0.75~1.00,平均CVI系数为0.864。

1.3 调查方法

问卷采用统一指导语,遵循知情同意和保密的原则,由两名经过培训的调查人员统一对2016年7月某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开展问卷调查。本次调查采用现场发放、现场回收问卷的方式,要求研究对象在规定时间(10~15 min)内独立完成,共现场发放问卷280份,当场回收问卷278份,剔除无效问卷10份(对于整份问卷作答呈规律性或者超过2个未回答条目即视为无效问卷),有效问卷268份,有效问卷回收率95.7%。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医务人员VTE知R现状

2.1.1医务人员VTE知识情况 结果显示,268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8.58±3.56)分,其中53名(19.8%)调查对象VTE知识为低水平,189名(70.5%)调查对象VTE知识为中等水平,26名(9.7%)调查对象VTE知识为高水平。医务人员VTE知识部分得分最高的4个条目依次为:VTE的概念、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可预防VTE、VTE以药物治疗为主、间歇充气加压装置可预防VTE;得分最低的四个条目依次为:PTE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静脉壁损伤是VTE的病因之一、D-二聚体可用于急性VTE筛查、口服利伐沙班可预防VTE且无需监测国际标准化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见表1。

2.1.2 不同人口学资料的医务人员VTE知识情况的比较 结果显示,不同职业、工作年限、学历、职称的医务人员VTE知识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其中,医生较高,护士得分较低;工作年限>15年的医务人员得分最高,工作年限1~5年者低分最低;硕士学历的医务人员得分最高,博士学历者其次,中专学历者最低;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得分最高,中级职称者次之,低级职称者最低。见表2。

2.2 医务人员VTE预防措施的实施情况

268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10.88±6.01)分,105名(39.2%)调查对象VTE预防措施实施为低水平,117名(43.7%)调查对象VTE预防措施实施为中等水平,46名(17.1%)调查对象VTE预防措施实施为高水平。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依次为:开展VTE预防的健康宣教、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使用弹力袜;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依次为:口服利伐沙班、开展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口服华法林。见表3。

2.3 不同VTE知识水平医务人员的VTE预防措施得分差异比较

将VTE知识现状调查中,被分为高水平、中等水平、低水平的医务人员3组之间的VTE预防措施得分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VTE知识水平为高水平的医务人员预防措施得分最高,中等水平者次之,低水平者得分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见表4。

3 讨论

3.1 提高医务人员VTE知识水平

调查显示,268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8.58±3.56)分,其中189名(70.5%)调查对象VTE知识为中等水平,说明参与本次调查的医务人员总体VTE知识现状处于中等水平,VTE总体知识水平不高,这与黄静等[9]研究一致。同时,VTE知识调查中,VTE概念条目得分最高,其余条目得分较低,其中得分最低的4个条目依次为:PTE是DVT最严重的并发症、静脉壁损伤是VTE的病因之一、D-二聚体可用于急性VTE筛查、口服利伐沙班可预防VTE且无需监测INR值;这说明医务人员VTE知识掌握不全面、当前存在VTE知识缺乏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不了解VTE的病因、诊断、预防、并发症等方面。研究显示,VTE知识的缺乏必将直接影响VTE的临床诊疗、护理,最终影响患者的预后,故提升医务人员VTE知识水平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10]。

同时,医生、工作年限>15年、硕士学历、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VTE知识得分均较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这表明医生的VTE知识水平普遍高于护士,工作年限长、学历高、职称高的医务人员随着工作经验的积累和高等教育的培养,在VTE知识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这与孔德华等[11]研究一致。本次调查中,硕士学历医务人员VTE知识平均得分(10.78±3.23)分,博士学历者平均得分(10.67±2.88)分,这可能与参与本次调查的博士医务人员的数量较少,仅有3人,且工作年限均为1~5年有关。对VTE知识调查中为低水平的53名(19.8%)医务人员进行分析:其中,医生9名(17.0%),护士44名(83.0%),工作年限均为1~5年,均为初级职称,说明提升医务人员VTE知识水平必须首先注重提升护士、工作年限1~5年、初级职称者的知识水平。

因此,医院应加强对护士、低年资、低学历、初级职称者的VTE知识培训力度,了解医务人员VTE知识培训需求,优化培训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相结合的针对性培训工作[12],鼓励临床上高年资、高学历、高级职称的医务人员对低年资、低学历、初级职称的医务人员传授知识与经验,从而提升医务人员VTE知识水平。

3.2 提升VTE预防措施实施水平

住院患者存在各种VTE危险因素,如恶性肿瘤、骨折、高龄、手术史、肥胖、制动、妊娠、血管损伤等,医务人员开展VTE早期预防,能降低VTE死亡率及减少并发症的发生[13-16]。VTE的预防措施主要包括基本预防、机械预防和药物预防3个方面[17]。调查显示,268名调查对象平均得分(10.88±6.01)分,105名(39.2%)调查对象VTE预防措施实施为低水平,117名(43.7%)调查对象VTE预防措施实施为中等水平,这表明医务人员VTE预防措施的实施情r总体处于中等水平,亟待提高。VTE预防措施调查的8个条目中,得分最高的3个条目依次为开展VTE预防的健康宣教、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使用弹力袜,得分最低的3个条目依次为:口服利伐沙班、开展住院患者VTE风险评估、口服华法林。这表明医务人员对VTE预防措施实施不全面,主要表现在较少使用药物预防和VTE风险评估等方面,提高医务工作者VTE预防措施水平,任重而道远。

将不同知识水平对VTE预防措施得分的差异进行比较发现:在VTE知识调查中为高水平的医务人员,其预防措施得分最高,中等水平者得分次之,低水平者得分最低。这表明,VTE知识水平较高的医务人员能够有效运用知识指导其开展VTE预防措施,医院在提高VTE预防措施的同时必须同时注重提高医务人员的VTE知识水平。

医院应对VTE防治工作实施风险管理,组建VTE多学科团队,建立VTE防治中心[18]。VTE防治中心工作人员定期开展VTE预防培训,指导临床科室医务人员依据指南对患者进行评估与分级,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患者开展早期针对性预防,能有效降低VTE的发病率、降低平均住院日等[19]。在临床工作中,医院应开展医护一体化工作模式,加强医护合作,将医生和护士的临床工作有机结合起来[20-21]。医护一体化工作小组在共同查房的过程中,护士能将病情观察的结果及时向医生汇报,医生能够及时指导责任护士实施临床护理,不但能及时发现患者VTE风险因素、采取早期预防,而且能有效提高医护双方的VTE专业知识和技能。从而,提高医疗质量,节约医疗成本,提高患者满意度。

[参考文献]

[1] 刘凤林,张太平.中国普通外科围手术期血栓预防与管理指南[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6,36(5):469-474.

[2] 马军,吴一龙,秦叔逵,等.中国肿瘤相关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与治疗专家指南(2015版)[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5,35(11):907-920.

[3] Silverstein MD,Heit JA,Mohr DN,et al. Trends in the incidence of deep vein thrombisis and pulmonary embolism:a 25-year population-based study [J]. Arch Intern Med,1998,158(6):585-593.

[4] 钟南山.呼吸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5] Puurunen MK,Gona PN,Larson MG,et al. Epidemiology of venous throm boembolism in the framingham heart study [J]. Thromb Res,2016,145:27-33.

[6] Cohen AT,Agnelli G,F.A.Anderson,et al. VTE Impact Asses?鄄sment Group in Europe(VITAE). 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in Europe. The number of VTE events and associated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J]. Thromb Haemost,2007, 98(4):756C764.

[7] Molina JA,Gabriel ZJ,Heng BH,et al. Venous thromboem?鄄bolism at the National Healthcare Group,Singapore [J]. Ann.Med.2009,38(38):470.

[8] 《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的中国专家建议》写作组,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等.内科住院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中国专家建议(2015)[J].中华老年医学杂志,2015,34(4):345-352.

[9] 黄静,康占菊.临床护理人员深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知识水平及培训需求的调查分析[J].中国护理管理,2014,13(2):148-150.

[10] 徐园,杨旭,王晓杰,等.国内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现状的调查研究[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10):1222-1225.

[11] 孔德华,李海燕,钱火红,等.上海市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外科护士对深静脉血栓的认知现状调查分析[J].齐鲁护理杂志,2015,21(8):47-49.

[12] 张美燕.知信行模式培训预防术后病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效果研究[J]. 全科护理,2016,14(36):3866-3868.

[13] 吴春丽,林梅,鲍鹰等.静脉血栓栓塞症个性化风险评估工具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16,30(2):513-515.

[14] 任海燕,蒋秋萍,张寅.烧伤患者深静脉血栓的防治与护理研究进展[J].上海护理,2016,16(2):57-60.

[15] 朱颖洁,萧蕊英,田杏音,等.品管圈活动提高神经外科患者DVT预防护理措施落实率[J].护理学杂志,2016, 31(18):17-19.

[16] 刘广秀.健康教育联合PDCA循环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中的应用[J].齐鲁护理杂志,2016,22(8):24-26.

[17] 倪惠,邵凤慧,卢根娣.智能手机移动医疗应用程序及其对深静脉血栓预防的启示[J].护理杂志,2016, 33(7):43-46.

[18] 褚婕,胡琼,戚媚,等.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的抗凝风险管理[J].护理学杂志,2016,31(2):38-40.

[19] 张成欢,李莹,刘云,等.关节置换患者围手术期深静脉血栓形成预防现状的多中心研究[J].中国护理管理,2016, 16(2):180-185.

[20] 马培芳,李素云,余盈,等.t护一体化健康教育模式预防胃肠癌症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效果观察[J].护理学报,2016,23(12):70-72.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2

【关键词】 未病先防;亚健康;健康状况

DOI:10.14163/ki.11-5547/r.2017.18.111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influence by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on state of health in sub-health population. Methods A total of 150 sub-health people in physical examination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intervention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with 75 cases in each group. The control group received general guidance, and the intervention group received intervention for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in accordance with idea of preventive treatment of disease. Intervention effects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tervention group had obviously higher total effective rate as 88.00% than 74.67% in the control group, and their difference had statistical significance (P

【Key words】 Prevention before disease onset; Sub-health; State of health

亚健康有“次健康”、“第三状态”等称谓, 主要指非病非健康的一种临界状态[1], 也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次等健康状态, 是未病先防的关键时期。本课题通过实验的方式, 观察了其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是否有改善作用, 同时也为进一步纵向研究未病先防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奠定基础。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7月~2014年2月在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及本中心健康体检为亚健康者150例为研究对象, 入选标准参照 2006 年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2], 随机分为干预组与对照组, 各75例。干预组:男35例, 女40例, 平均年龄(45.6±8.3)岁。对照组:男37例, 女38例, 平均年龄(47.2±9.5)岁。两组研究对象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一般指导, 进行短信及电话随访。干预组: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运用未病先防的理念对研究对象给予针对性的指导并进行短信及电话随访, 适时对方案作出调整, 具体参照相关文献[3-6]。

1. 3 疗效判定标准 观察6个月, 干预前后研究对象均填写《亚健康躯体症状及社会适应能力观察表》[7]。显效:干预6个月后, 计分较干预前减少 >50%。有效: 干预6个月后, 计分较干预前减少 20%~50%。无效: 干预6个月后, 计分较干预前减少

1. 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8.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亚健康人群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身体不适状态[8], 其进展与脏腑功能强弱、气血、阴阳失衡关系密切, 是一种动态的变化状态。宫翠姣[9]对大连市某公立医院体检中心体检者进行了调查, 认为绝大多数体检者处于亚健康状态, 而且体检者多数自我保健意识薄弱, 具有通过医护人员和社区讲座获取健康保健知识的意愿。

“治未病”思想首见于《黄帝内经》[10], 学术思想源远流长, 它不仅是一种目标、理念, 更是一种临床境界。“治未病”体现出了祖国医学文化的优势, 按照人体生命信息与人体健康情况动态的变化[11], 提倡病安从来、恬淡虚无的理念, 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的疾病预防思维。罗俊英[12]观察了治未病理念用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效果, 认为在亚健康人群体检中采用治未病理念, 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中, 选择了广东省东莞市中医院及本中心就诊的健康体检亚健康者为研究对象, 观察了未病先防对亚健康人群健康状况的影响。结果显示, 干预组总有效率为88.00%, 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4.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 董永红.中青年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原因分析. 医学信息, 2016, 29(28):249-250.

[2] 中华中医药学会. 亚健康中医临床指南. 北京: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2006:12.

[3] 杨瑞芳. “治未病”思想对亚健康人群护理的启示.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 20(19):68.

[4] 杨菊香, 涂春兰, 李志峰, 等. 治未病理念应用于亚健康人群体检中的健康促进效果观察. 护理学报, 2014(15):61-64.

[5] 崔杰, 高超. 基于“治未病”思想浅探健康管理对亚健康人群的意义.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6, 29(4):446-448.

[6] 仲静. 中医“治未病”综合干预对体检亚健康人群心理健康的影响.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6, 10(10):259-260.

[7] 袁曙光, 袁文龙.中医导引法治疗亚健康41例疗效观察.甘肃中医学院学报, 2012, 29(6):40-41.

[8] 王立国, 部爱贤. 从中医情志学说思考亚健康状态.中t临床研究, 2016, 8(19):64-65.

[9] 宫翠姣.大连市某公立医院400名体检者体检需求的调查分析.中国医学创新, 2016, 13(4):111-114.

[10] 李艳林. 中医“治未病”与亚健康防治浅析.世界临床医学, 2016, 10(5):137-138.

[11] 张景辉.体质辨识在社区糖尿病“治未病”健康管理中的应用价值.中国实用医药, 2016, 11(24):268-269.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3

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培养医学生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的一项重要课题。经过多年摸索,我们主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开设语言训练类课程和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3方面来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效果显著。

关键词:语言沟通能力;预防医学;培养模式;医学语言学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公共卫生问题日趋复杂,传染性疾病、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妇幼和老年人健康问题等已成为影响我国居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国存在相对较低的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之间的矛盾。要解决这一矛盾,除了急需一支知识结构合理、专业能力强的高层次公共卫生人才队伍外,还对其所从事的医务活动提出了新的要求,即要与所服务的对象建立良好的关系。良好的语言沟通是协调关系、彼此信任的重要途径,是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将来顺利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从事社区卫生服务、提高全民健康意识的必备能力之一,也是我国现阶段医学教育一项迫在眉睫的重要课题。

1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势在必行

1.1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

2009年3月1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新时期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以下简称医改)的主要内容是“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形成四位一体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改革方案立足国情,着眼于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将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作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要求“到2020年,普遍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改任务的完成和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医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这就要求从事公共卫生服务的医务人员不仅了解、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更重要的是了解、熟悉人群的心理、人格特征等,建立和谐、平等、相互尊重、相互依赖的医群关系。因此,医群沟通技能培养是实现医疗改革目标的需要,也是高等医学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1.2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成为一名合格医务人员的必备条件

世界医学教育联合会著名的《福冈宣言》指出,“所有医生必须学会交流和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缺少同情应该看作与技术不够一样,是无能力的表现”。这是对所有医务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尤其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健康意识增强,从事基层医疗服务活动的人员必须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作为医疗队伍的后备力量,必须掌握良好的语言沟通技巧,提高人性化医学服务水平,成为现代医学模式所要求的合格医务人员。

1.3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提高实践质量的有力保障

预防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医务工作者,仅仅掌握书本上的基本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要在实践中不断验证所学理论知识,锻炼各种能力。因此,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必须经历实践阶段。这一阶段是培养学生医学思维、锻炼应变能力的必由之路,而人群是影响实践质量的关键因素。要圆满完成实践任务,提高实践质量,就必须加强与人们的交流沟通,建立和谐医群关系,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与配合,获得更多实践经验。

1.4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是高尚医德的本质反映

“言为心之声,语为情之感”。医学语言运用问题,从形式上讲是掌握医学语言艺术、遵守医学语言规范和要求的问题,实际上它是医务人员对人群情感、态度的体现,是医德医风的本质反映。医务人员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和风格,反映出不同的精神面貌与道德修养。医务人员要态度和蔼、真诚,通过良好的语言沟通能力来展示自己高尚的医德。

2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需要综合型、复合型医学人才,除了要求医务人员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与技能外,还在综合素质、人文素养等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工作的推进和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开展,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能力、表达能力方面提出了更高要求。但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在语言沟通方面存在的问题较多,主要表现如下。

2.1对语言沟通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许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对医群沟通、医群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对“健康”定义的认识,低估了社会、心理、环境等因素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目光只停留在医学知识传播上,而忽视了人群心理与情感需求。这种只关心疾病不关心病人的现象在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中普遍存在。有的学生仅按部就班地执行教师交给的任务或满足于医学知识传播,不愿真正关心服务对象,不与服务对象交流或交流很少,使后者感觉不到被关注、被关爱、被重视,进而影响自己的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

2.2没有掌握必要的语言沟通技巧

以往医学院校都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三基”上,在语言沟通方面没有针对性训练,学生缺乏必要的沟通经验与技巧。在与人群接触时,有的学生忽视了对服务对象心理因素的观察与研究,讲解知识时语言生硬、缺乏亲和力,询问病情时只顾收集信息,不能全面考虑病人的感受,让对方心里不舒服。有的学生因说话方式不恰当,导致沟通过程不愉快,无法达到预期沟通效果,从而影响了现场实践的正常进行。

2.3轻视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

很多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往往只重视专业知识学习,忽视了自身语言表达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语言表达能力及社会化程度很低,不了解风土人情,对人群缺乏理解、同情与关怀[1]。现场实践时,由于实践内容和方式、生活环境、接触对象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学生往往表现出与环境不协调、与人群沟通不畅等问题,大大阻碍了现场实践工作的顺利开展,也严重影响其将来的就业和发展[2]。

3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的途径

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目的在于培养和提高其语言表达能力及沟通能力,强化实践能力与技巧。

3.1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我院在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时,实施专业能力教育与实践能力培养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即课程学习、专业实践、课题研究相结合的培养模式,重点培养其解决公共卫生问题的综合能力。课程学习强调理论联系实践,课堂教学中实施PBL、TBL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以及自主学习能力;专业实践注重培养专业技能,特别是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课题研究要求学生具备公共卫生专业人员的基本素质,能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充分运用于实践,通过课题研究与论文(调研报告)写作进一步提高分析、解决公共卫生问题能力。课程学习和专业实践按照教学大纲安排在不同学期进行,而课题研究则结合教师的课题或者暑期“三下乡”活动,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其理论联系实践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2开设医学语言学课程,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

医学语言学是一门研究医学活动中医务人员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学科,和许多学科都有着密切联系[3]。学习医学语言学,不仅是医学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医学模式转变、基层社区卫生服务的客观需要。医学语言学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使广大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正确认识医学语言学的基本理论,掌握运用医学语言的基本技能,把握医学语言职业变体的客观规律,提高医学语言的表达能力,适应各方面对医学语言的要求,尤其是医疗改革对语言沟通能力的要求,为今后从事公共卫生服务工作打下良好基础。传统医学教育体系中没有医学语言学课程,普通的人文学课程又脱离医学专业实际。学生在校期间缺乏对医学语言表达能力的专门训练,完全是在毕业后漫长的实践中摸索出来的[4]。由于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培养缺乏相应的理论指导,致使一部分学生语言素养差,与人沟通时语言简单,缺乏条理性、逻辑性,和群众交谈时语意模糊不清,交流思想、表达感情、传递信息的方式缺少创造性。这些问题严重影响着医疗服务质量和医群关系的和谐发展。我院针对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的客观情况,面向大二以上学生开设医学语言学选修课,分别从医学语言的本质、特征、类别、应用等几方面进行介绍,重点讲述医务人员加强语言修养的必要性、语言修养的内容及途径。从医务人员和人群的语言沟通入手,结合实际,通过课内外大量实践训练,提高学生书面语和口语表达能力。课堂上我们设置特定场景由学生演示再展开讨论,课外组织学生结合实习、见习生活围绕某一主题开展辩论活动,从而加强语言沟通能力训练。课内外语言沟通能力训练不仅使学生从理论上深入理解了医学语言,而且提高了其口语表达能力,使其能够有意识地运用语言具体、准确地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

3.3通过课题研究,培养预防医学专业学生现场实践能力和语言沟通能力

知识和能力都来源于实践,素质更需要在实践中养成,实践教学环节对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沟通能力尤其重要。我院根据教师专业和研究方向,组成疾病预防与控制、妇幼保健与生殖健康、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等导师团队,以强化实践教学为着力点,建立了一批以课题研究(重点是社区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如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建立与管理、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等)为中心的现场实践基地,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

3.3.1农村社区妇幼保健课题研究从2010年开始,我们就建立了以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妇幼保健项目为中心的陵水县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实践基地,每年承担美国犹他大学医学生社会实践带教任务,利用暑期开展学术交流和科研课题研究,2006—2009级部分预防医学专业本科生也全程参与。4年来,我们和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一起与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农村社区妇幼保健工作,包括收集妇幼人群健康信息、主要健康问题与原因调查分析以及健康干预等;同时,还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开展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提供技术指导。在陵水县妇幼保健院及各乡镇卫生院开展的中美大学生联合社会实践活动,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和显著的社会效益。到目前为止,我院与美国犹他大学医学院共同撰写发表科研论文15篇,其中SCI论文两篇。我院长期与美国犹他大学合作开展农村妇幼营养改善工作,将公共卫生研究领域的新方法和新技术运用于基层,同时也使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一开始就具有国际化视野和国际合作经验,不仅学会如何与国际同行交流、与基层群众有效沟通,而且提高了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3.2城市社区慢性病综合防控课题研究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已创建部级慢性病综合示范区,承担辖区内城市居民的社区诊断、慢性病监测、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高危人群发现与干预及患者管理等综合防控工作。我院已与海口市美兰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签订了合作协议,该单位成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城市社区慢性病防控实践基地。我院2007级两名学生在该疾控中心实习,由于专业能力、组织能力和沟通能力都非常突出,毕业后留在疾控中心工作,一年后成了单位的骨干力量。

3.3.3农村学生营养改善与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健康教育课题研究2013年,在海南省教育厅和海南省卫生厅的支持与领导下,我院开展了海南省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评估项目,对琼中县1440名中小学生的营养监测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并协助琼中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现场工作。同时,与琼中县教育局合作开展中小学学生营养问题调查和营养状况监测,主要工作包括学校营养午餐的食谱制定、师生及家长的营养健康教育、学生营养健康状况监测和学校营养午餐的效果评估等。琼中县也为我院预防医学专业学生提供实践基地,安排学生在该县的中小学长期开展学生营养监测、健康教育和疾病防治等课题研究。在这些课题实施过程中,从课题总体策划、调查问卷设计、调研过程具体实施到后期数据处理、论文(调研报告)撰写等,全部是在教师指导下由学生独立完成。学生从没有头绪到思路清晰,从羞于现场问卷调查到轻车熟路,从看着一堆数据无从下手到多种统计方法、统计软件运用自如,进步非常明显,不仅锻炼了项目策划能力、现场实践能力,而且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和沟通能力。在注重学生综合能力培养的总体目标要求下,我院预防医学专业毕业生已逐渐成为海南省各级公共卫生机构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才,均得到用人单位较高的评价。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语言沟通能力培养是因为其将来服务的对象是渴望得到关怀、渴望解决健康困惑的人群,医务人员的一言一行都与人群健康息息相关。医学以人为本,要真正实现这一目标、建立比较完善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就必须加强预防医学专业学生专业知识储备、语言沟通能力、现场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社会急需的高素质应用型、复合型、实践性预防医学专门人才,真正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马婷,倪虎波.浅析医学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途径[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2010,23(6):58-59.

[2]张芳贤.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在大学生就业中的重要作用[J].社科纵横:新理论版,2008,23(12):239-241.

[3]李永生,朱海兵.医务语言学概论[M].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5.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4

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被分离之后,两者都取得了自己领域内的重大突破,这是以前所没有的,例如:预防医学证实了牛痘的危害,临床医学也证实了人类的抗病能力在逐年增加。但是,在不断的摸索和研究中,相关研究者也发现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也开始制约起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发展,使得这两类学科的前进步伐受到了阻碍。其问题集中表现在相互之间缺乏交流的问题上,就像临床医学所能够取得的成就往往都是建立在已经发生过的或者已经蔓延开的疾病方面,对于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方面束手无策;而预防医学则正好相反,其在研究那些可能发生的疾病时,越来越多的遇到与临床医学相关的问题,而对于与临床医学之间的相互交流的缺乏,导致了预防医学进展受阻,压力增大。同时,在现代社会里,医疗成本正在逐渐增大,也就预示着医学研究的成本也在增大,政府和社会企业、组织的投资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医学研究的要求,使得许多高成本的课题无法正常进行,而两类学科之间没有足够的交流,也使得成本降低的几率越来越小,取得的成果越来越少,而政府和社会团体对于其研究越来越没有信心,常此以往下去就会产生恶性循环,使得相关研究进行得更加困难。

2整合发展

现代的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已经遇到了研究的瓶颈。双方存在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对方进行解决,因此,要想将这两类学科的科研进展的速度提高上去,就必须将两类学科进行整合发展。

2.1推动全科医学由于预防医学与临床医学所研究的内容和对象有着很大的差距,因此,两类学科都各自在自己的道路上发展,使得其在自身的领域内越来越精通,而对于其它领域则相形见绌。因此,要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使在研究中遇到的问题变得简单起来。另一方面,在整合的同时还要加大全科医学的推广速度,以社区医疗为基础,将全科医学广泛的开展出去,使得预防医学可以利用起临床医学在最基层的实践数据,而临床医学则可以通过预防医学研究的结果对一些流行病进行有效的预防,实实在在的为老百姓服务。

2.2结合教学内容在工作上推广全科医学还不能够从根本上解决整合的问题,应该从教育着手,合理安排一些教学的内容,使得临床医学类的学生能够学习到预防医学的知识,也使预防医学类的学生能够获得临床实践的经验。这样就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两类研究者只专精本门知识的问题,培养全面性人才,为在以后的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上的研究提供人才。

2.3国家推动整合在医疗界自身改革的同时,国家也要协助改革的进行,政府应该对相关的研究给予大力的支持,同时也要创造各种条件,使得两类学科的研究人员能够充分的交流,以达到互惠互利的的目标。

3结语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5

【摘要】 目的:探讨引起产后出血的原因及临床相关因素和治疗措施,评价临床干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2008年住院产妇,进行调查引起产后出血相关因素;培训推广预防技术,进行临床干预;最后比较前后产后出血情况,评价效果。结果: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有产程处理,新生儿出生体重,第3产程与第4产程干预;干预前后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孕期合理营养,正确处理产程,第3产程与第4产程干预,推广产后出血预防技术,推广称重法估计失血量,加强孕期保健,提倡住院分娩,提高接生人员的技术水平.等,有利于防治产后出血。

【关键词】 基层医院;产后出血;原因分析;相关因素;临床干预研究

产后出血是指胎儿娩出后24小时内出血量超过500ml,是分娩期严重并发症,居我国目前孕产妇死亡原因的首位,其发生率占分娩总数的2%-3%,由于分娩收集和测量失血量有一定难度,估计失血量偏少,实际发病率更高[1]。为探讨基层医院产后出血情况,寻找产后出血原因,降低产后出血量,对我院2007-2008年住院分娩产妇开展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选我院2007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产妇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流行病学研究与临床干预性研究。

1.2 研究方法本研究分3步:第1步(2007年1月-12月)进行流行病学调查,了解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分析其原因;第2步进行干预研究(2008年1月-6月),干预措施为培训人员,推广产后预防技术:为每例产妇产后出血评分,规范产程处理,干预第3 产程与第4产程(按摩子宫、宫缩剂使用);运用救治技术治疗产后出血患者包括使用前列腺素制剂、宫腔填纱(压迫)止血术、血管结扎止血术、子宫B-Lynch缝合术、手取胎盘术等;第3 步,了解干预后产后出血的发生情况(2008年6月-12月),并以干预前产后出血资料为对照进行比较,评价干预效果。

1.3研究指标分一般情况,医疗情况,出血情况3类指标。一般情况包括年龄,职业,文化、经济水平,医疗付费方式,既往史(包括产妇孕产史、宫腔操作史、特殊疾病史、妊娠并发症与合并症、妊娠期出血史、产检次数);医疗情况包括体检(身高、体重、宫高、腹围、血压),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小板、凝血时间、血型),分娩方式,新生儿体重,产程处理,第3产程与第4产程干预措施(按摩子宫或宫缩剂使用);出血情况包括产后2h和24h内出血量、产后出血原因与处理等。

1.4 产后出血量的测量用电子计价秤称重法测定出血量。测定方法:经阴道分娩产妇胎儿娩出后至缝合结束,用弯盆收集血液并称重,缝合结束至产后24小时称量产妇使用卫生物品(如卫生纸、巾)前后重量差值;剖宫产者在胎儿娩出后,更换吸引器,称量胎儿娩出后吸引瓶中的血、手术纱布使用前后重量差值,手术结束后至产后24h,称量产妇使用卫生物品(如卫生巾、纸)前后重量差值。依据血液密度1.05gml-1计,出血量=(物品使用后重量-物品使用前重量)/1.05g/ml=物品使用后重量952.38ml/kg-物品使用前重量952.38ml/kg,将电子计价称的“单位栏”值设定为952.38,即可直接读出称重后折算的毫升数,将卫生纸、沙块等物品使用前后称量所得折算值相减即得出血量。

2 结果

2.1干预前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完整者515例,其中产后出血103例,占20%。

2.1.1单因素分析干预前研究资料分为产后出血组和非产后出血组,将可能影响产后出血的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年龄、职业、是否“降消”(“降低孕产妇死亡,消除破伤风”)项目救助对象、医疗付费类型、血液检查、孕次、产次、流产次数、难产次数、上(取)环次数、出血史、宫高、腹围等诸因素无显著差异(P>0.05);新生儿体重、第3产程干预、第4产程干预、是否使用其他宫缩剂等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干预研究情况干预后研究对象中768例资料完整,其中产后出血77例,占9.03%。以干预前资料为对比,比较干预组与对照组的年龄、职业、医疗付费类型、是否“降消”项目救助对象、血液检查、出血史、特殊疾病、孕次、产次、宫高、腹围、新生儿体重等诸因素无显著差异(P>0.05),表明两组有可比性。干预前后第3产程干预、第4产程干预、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近年孕产妇死亡率虽极大幅度地下降,但基层孕产妇死亡率仍以产后出血为主要死亡原因。国内统计资料显示:死于产科出血的全部孕产妇中,农村孕产妇病例占80%左右,农村产科出血死亡率是城市的5-6倍[2]。2002年全国孕产妇死亡评审结果显示,可避免的孕产妇死亡比例高达86%。其中42.8%的孕产妇死亡是医疗部门治疗、处理不当所致[3]。由于“降消”项目的开展和新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基层医院住院分娩人数增加,研究基层医院产后出血发生情况,提高医务人员防治产后出血水平等,对降低产后出血发生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有重要意义。

由于计算方法和观察出血量准确程度不同,各地报道的产后出血发生率尚不一致,全国产后出血防治协助组通过精确测量收集出血量研究产后出血,报道的产后出血发生率为12.84%[4]。本研究显示,干预前本院产后出血率为20%,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干预后产后出血率降至9.03%,低于全国水平。本研究显示:职业、医疗付费类型及是否“降消”项目救助对象等社会因素不是影响产后出血的因素,其原因可能与生活水平提高,“降消”项目和农村合作医疗的普及、研究对象为住院分娩人群等有关。本研究显示年龄、既往孕(产)次、上(取)环史与产后出血无关,表明产后出血可以发生于任何人群。

本研究显示,产科人员掌握并正确应用产程图,合理处理产程。对第3产程干预和(或)第4产程干预(按摩子宫、宫缩剂使用等)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另外新生儿体重也是产后出血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所以防治产后出血应合理指导孕期营养,防治胎儿过重。

本研究显示,干预前后产后出血量、产后出血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通过医务人员培训,推广子宫血管结扎止血术、子宫B-Lynch缝合术等,有利于减少产后出血量和产后出血率。

本研究采用称重法测量产后出血量,可以早期发现产后出血并准确估计出血量,采取措施。准确估计失血量是医院救治产后出血的关键。目前医院普遍采用目测法+容积法估算产后出血量,由于目测法估计出血量准确性较差,多数报道目测法测得的出血量仅为失血量的一半,容易低估 ,当产妇出现典型的失血症状时才引起注意,影响产后出血的及时救治及预后。本研究采用称重法并运用商用电子计价秤测量出血量,可将重量自动转换成毫升数,准确测量出血量,且使用简便,我们认为适合在基层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乐杰,妇产科学 [M],第七版,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205.

[2] 梁娟,李维敏,王艳萍,1996-2000年全国孕产妇变化趋势分析[J],中华妇产科杂志,2003,38:257-260.

[3] 王临虹,方利文,我国孕产妇杂志死亡的常见原因及其影响因素[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4,20:193-194.

预防医学研究的对象范文6

一、对象与方法

(一)对象。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我校部分大三本科学生500人进行调查。其中,护理专业65人、中西医专业95人、口腔专业28人、药学专业35人、临床及相关专业255人。

(二)方法。

本次调查共发放自行设计的调查问卷500份,回收478份,回收率为95.6%。对非预防医学专业医学生学习预防医学的心理需求进行调查,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理论教学的需求、实验教学的需求。采用SPSS13.5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不同专业学生在各种需求之间的差异性。

二、结果

(一)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设置的需求结果。

表1显示,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学时以及各章内容要求都不同。临床医学及其各专业方向学生对预防医学教学的总需求量较大,并且实践课程所占比例比其他专业高。大部分专业在自然环境与健康、职业环境与健康、统计与流行病学方法、疾病预防与控制、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等章节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较大。临床医学和药学专业对“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重相对于其他专业偏大。

(二)不同专业学生对课程内容分配比例需求结果。

表2显示,总的来说,各个专业对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这6部分内容的教学需求所占比例较偏高,但每个专业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人群健康研究的流行病原理与方法、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中医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会因素与健康;口腔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药学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人群健康研究的统计方法、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对与临床医生的作用;护理专业偏重于生活和职业环境与健康、食物与健康、行为与健康、社区预防服务与临床预防服务、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控制。

(三)不同专业学生对预防医学实践教学需求调查。

表2表明,各个专业对预防医学实验需求不同:临床及相关专业对开设社区卫生服务见习的需求最高,其次开设统计上机实习和疾病控制中心见习,社会实践需求最低(χ2=13.42,P<0.05);中西医结合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社区卫生服务见习次之,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8.93,P<0.05);药学专业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最低为社区卫生服务实习(χ2=18.23,P<0.05);口腔专业学生对实验室实验需求最高,其次是社会实践和社区卫生服务见习,对疾病控制中心见习需求最低(χ2=21.83,P<0.01);护理专业对社区卫生服务见习需求最高,其次是统计上机实习,疾病控制中心最低(χ2=23.64,P<0.01)。

对于同一实验不同专业需求不同。对于实验室实验: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χ2=15.98,P<0.05);统计上机实习:临床相关专业>护理专业>药学专业>口腔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5.90,P<0.01);疾病控制中心见习:临床相关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χ2=22.19,P<0.01);对于社会实践:口腔专业>临床相关专业>药学专业>护理专业(χ2=13.65,P<0.05);社区服务见习:护理专业>临床相关专业>中西医结合专业>口腔专业>药学专业(χ2=25.47,P<0.01)。

2.操作能力的比较。

研究表明,两种模式的培养,高职生的操作能力优于大专生。出现该结果是因为考试的时间的选择。该考试时间选择在学生下临床进行毕业实习前,此时,高职生不仅有学校的实验、实训,还经历了为期4个月的临床实践;而大专生毕业实习之前只有为期不到1个月的教学实习。所以两者的动手能力有明显区别。

3.情商状况。

此次研究显示:高职生情商的平均得分为55.60±7.55分,说明高职生具有基本的情商水平。两者比较除“外向性思维”高职生得分较高外,其他无明显差异。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高职生、大专生两者年龄相当,心智发展已基本成熟,且护理课程中,对情绪的知识也有所涉及,家庭、学校环境无明显差异;但高职生没有经历高考的压力,在情绪的表达中得到更好的发展。

4.临床能力的自评。

此次研究显示:临床处置能力、护理沟通能力、健康教育能力、临床管理能力、职业心理素质方面,高职生和大专生无明显差异,在临床科研能力、临床教学能力,自评得分高职生高于大专生。这是因为此次的问卷由学生自填。高职生由于较为外向,对自我的评价较高。另外他们经过两次的临床实践,对护士工作的感性认识更多些;而大专生第一次毕业实习,更多地是在适应实习环境,没有更多的时间对护理工作进行思考。

5.就业质量。

此次研究显示,除了“获得工作靠自己能力程度”的选项,“大部分靠别人”大专生略高于高职生,其他无明显差异。这是因为:就业是一个系统工程[3],除了学生自身的各方面的素质、学校提供的各种就业准备还有来自家庭的鼎力支持等等,都对学生就业有很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