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范例6篇

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

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范文1

  工作总结还是认识世界的重要手段,是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必经之路。通过工作总结,使零星的,肤浅的,表面的感性认识上升到全面的,系统的,本质的,寻找出工作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从而掌握并运用这些规律,写好工作总结,须勤于思索,善于总结。以下是收录的一些范文,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帮助。

一、基本情况

为扎实有序推进综合执法改革的各项工作,紧紧围绕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目标任务,严格标准、精心实施、倒排工期、明确时限。按照既定任务时序,县综合行政执法局于2019年3月21日正式挂牌成立。暂核行政编制5个,班子领导职数为一正三副,实有班子成员一人。配备工作人员4人,均为公务员。现有办公室一间,面积为54个平方米,并拥有办公基本运行的设备,机构成立之初,积极落实办公场所、设备,有序推进印章刻制、开户建账、财务大平台建立等相关工作,健全部门运行基本框架。

二、工作开展情况

(一)专题学习,领会改革精神

机构改革之初,加强机构编制政策规定的学习力度,在吃透弄通上下功夫,深入学习领会省机构改革目标要求,领会改革精神,吃透改革政策、把握改革方向,确保改革目标明确、落实执行不偏。

(二)深入走访,搞好摸底工作

为做好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综合行政执法局先后多次通过实地走访、召开座谈会等方式,围绕职能划转、队伍整合和人员编制对农牧、住建、国土、安监等10多个部门进行调研,并认真听取各部门对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的意见建议,为扎实有序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奠定基础。

(三)严格标准,扎实有序推进

按照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推进会精神,以及县委、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以优化执法职能、整合执法队伍,实现“一支队伍管执法”为目标,以先易后难、平稳推进为原则,初拟“成熟一项、划转一项”为推进方式的综合行政执法改革方案,先期划转整合城市执法、人力资源和劳动保障执法、文化市场执法、农业执法、水政执法5支队伍。后期划转整合、交通运输执法市场监督管理执法、自然资源执法、卫生健康执法、应急执法5支行业领域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的实施方案。现阶段县综合行政执法局积极融入城市管理工作,配合县公安、生态环境、城市综合执法大队等职能部门开展了娱乐场所经营秩序整治、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工作,为今后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工作无缝对接、有序推进奠定坚实基础。

三、存在的困难问题

由于县内编制数量有限,机改新成立部门人员编制极缺,人员力量显得捉襟见肘,县内编制统筹和人员调配问题尤为突出。综合执法改革属新生事物,可参照借鉴的现实经验较少,工作中还存在观望等待的现象,导致工作推进迟缓。

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范文2

一、工作目标

通过集中一个月的时间,集中精力、集中人力、汇总难点、热点,着重解决“路长制”道路上影响市容秩序的摊贩乱、广告多、停车乱、秩序差的状况;通过由中心商务区向二环辐射的整治方式,着重解决关系*形象的重点地段的显见性问题,切实改善处于中心商务区、出入口位置的“路长制”道路容貌,展示*整洁有序的道路容貌和城市管理水平。

二、工作步骤

1、教育整改阶段(4月1日—20日):①由路长单位牵头,会同相关街道办事处、副路长单位、沿路两侧社居委对责任路段及延伸支路(10米以上)内有违章现象的责任单位、业主上门宣传教育,责令自查自纠。梳理屡教不改、须执法的对象,联系区“路长制”管理道路容貌整治办公室(以下简称办公室)综合执法组予以整治。②对责任路段的环境秩序问题,制定整治方案,组织相关部门进行方案论证,确定工作计划。3月15日—20日,办公室牵头组建综合执法队,综合执法队由综合执法组组长肖伟民负责,分别从城管局抽调20人,公安抽调8人,工商抽调8人,交警抽调2人组成,抽调人员于19日报到,综合执法队设在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内,综合执法组根据各路长单位确定的执法对象,制订执法计划,筹备综合执法。

2、综合整治阶段(4月21日—30日):①路长单位依据整治方案,按计划组织力量、落实资金、落实行动、推进整治,着重对乱涂写、乱牵挂、白色垃圾、暴露垃圾多的部位和破损的公共设施,延伸支路(10米以上)两侧破旧墙体,实施清理、整修、清洗、粉刷。②综合执法队着重对解放西路、人民西路、五爱北路、县前西街、锡澄路、盛岸路、江海路等中心地段、入出口路段实施综合执法。区“路长制”管理道路容貌整治领导小组办公室下设的绩效考核组对道路的整治成效组织考核、通报。

3、巩固成果阶段(5月1日—12月30日):①各路长单位会同相关职能部门、街道、沿路两侧社居委对市容环境秩序易反复的部位跟踪管理、定期复查和组织宣传教育活动。②街道落实长效管理措施,实施路段管理责任到人和绩效考核机制;相关职能部门对路长单位、街道确定的抵制管理对象定期组织执法,巩固整治成效,维持道路容貌的长治久洁。

三、工作要求

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范文3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加强基础建设,完善工作机制,推进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促进全县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二、工作目标

总体目标是“跃位争先”,努力开创我县新时期人口计生工作的新局面。

三、工作措施

1、加大宣传力度,进一步优化人口计生工作舆论氛围。充分利用政务公开栏、村(居)务公开栏、各种网络媒体、电视台、印刷品、新闻会、专题讲座、宣传车、固定性标语横幅、乡村群众工作站等多种形式将现行的计划生育政策、法规进行广泛宣传,使之家喻户晓,让广大育龄群众吃下政策的定心丸。用我们强有力的宣传态势左右舆论,不让舆论左右我们。

2、加大执法力度,进一步整治全县生育秩序。严格执行群众工作纪律,依法加大社会抚养费的征收力度,努力扩大征收面,提高征收到位率,充分发挥执法分局中的作用,在加强指导乡镇社会抚养费征收的基础上,力争在每个乡镇办1-2个精品案,既要依法依程序,又要征收金额到位,更要加大依法强制征收力度,对有经济能力又拒缴的,坚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从而形成强大的法制震慑力。

3、强化综合施治,进一步形成齐抓共管的合力。一是健全机构,落实责任。实行一把手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一级抓一级的组织网络和责任网络,定期开展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的调度和检查。同时,坚持部门相互配合,分别结合工作实际,落实好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工作。二是加大政策兼容力度,努力形成人口和计划生育综合治理新格局。建立和完善人口计生综合治理部门协作配合制度,严把计生政策审查关。三是严厉打击“两非”行为,综合整治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全面落实住院分娩登记管理和妊娠十四周以上B超检查身份登记两项制度;严厉打击非法鉴定胎儿性别和选择性别终止妊娠行为;严格实行二孩审批和孕情跟踪管理制度。四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管理与服务。

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范文4

一、兼合职权,拓宽管控领域,执法由“分散”变“集中”

执法领域的确定是改革的前提。在学习考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按照上级关于执法事项划转的“四项原则”,结合高密市实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时间久、基础好、有经验的实际,在原有城市管理领域8项处罚权“相对集中”的基础上,把执行相对容易、技术要求不高、交叉执法明显、与群众密切相关的执法事项,予以一次性整体划转。经向全社会征求意见和相关方面共同论证,把市容环卫、城乡规划、文化市场、土地矿产资源、水行政、建筑业、农业等17个领域的1322项行政处罚权统一交由综合行政执法局集中行使。通过改革,不但改变了原来相关部门“自审、自批、自查、自罚”的“自管自”、“无约束”状态,斩断了利益链条,铲除了权力寻租,更为重要的是减少了交叉执法和重复执法,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权力集中”和“管罚分离”,避免了一些领域的执法混乱。结合中央、省意见,特别是中办发〔2016〕20号和鲁发〔2016〕26号文件精神,把“市政公用设施运行”和“环境卫生管理”等职能纳入综合行政执法部门,部门职责一次性调整到位,在理顺行政执法体制的同时,突出“城市管理”主业,实现了城市管理和综合执法的历史顺延和有效融合。

二、整合机构,压减多支队伍,执法由“多头”变“专门”

执法机构的确立是改革的基础。根据改革要求,综合执法部门必须为行政机构。为解决执法主体资格问题,减少现有政府部门精简压力,在市直层面,搭建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执法中队的组织架构,整合城管、文化、农业、水利、国土等执法机构,组建综合行政执法局,为市政府直属正科级行政执法机构。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大队更名为综合行政执法大队,下设12个执法中队,11个中队派驻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工作,1个机动中队负责全市范围重大疑难案件的专案工作。在镇街层面,设立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为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党政工作机构,定性为属地管理的“实战主体”,负责辖区内综合行政执法的协调、调度、推进等工作。为解决“镇级政府看得见的管不着,部门管得着的看不见”等突出问题,镇级综合行政执法中队实行“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双重管理体制。镇街和经济开发区履行属地责任,以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名义统筹协调辖区内市场监管、环境保护、卫生计生、交通运输等部门派驻执法机构及镇街区执法力量,打造“综合执法+联合执法”的执法监管体系。改革前,全市有12支行政执法队伍;改革后,全市压减为1支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以及6支专门执法队伍,将腾出的机构资源用于全市中心工作和重点工作。

三、组合力量,配强精干人员,执法由“弱势”变“强势”

执法力量的组建是改革的核心。为破解人手不足、专业水平不高、综合素质欠缺等问题,按照“编随事走”和“好中选优”原则,为市综合行政执法局核定编制。根据上级“协管人员数量不得超过在编人员”的要求,为综合行政执法局核定200名执法辅助人员。改革期间,按照“工作需要、个人自愿、组织分配”的原则,从相关部门划转在编人员161名、执法辅助人员164名,此后又公开考选10名公务员、30名执法辅助人员,全市“带大盖帽”综合执法人员达到365名。为使问题“在一线发现、在一线解决”,在执法力量配置上注重向基层倾斜,一线人员配备达到了编制总数的85%以上。在每个城镇社区和行政村设立综合执法信息员,发现违法行为随时报告,减轻了执法队伍日常巡查压力,提高了执法精准度,筑牢了综合执法前沿防线。出台《高密市关于加强综合行政执法队伍建设的意见》,印发《高密市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综合素质培训工作方案》,进行2次大规模全封闭军事训练,开展各类培训36次,累计参与人数2195人次。通过培训,执法人员办案实务技能得到大幅提升,“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队伍初步形成。改革前,全市涉及改革领域的专兼职行政执法人员有520名,成“”状分散在不同执法队伍中,分散履行执法权。改革后,行政执法人员压减为365名,成“块”状集中在一个执法部门中,集中履行处罚权。人员看似少了,但更精干了,“小分队”变成“大部队”,有利于集中力量处理复杂社会矛盾,办大事、办大案,成为党委政府的“铁拳头”,人民群众的“保障军”。

四、综合考量,创新各类制度,执法由“粗放”变“规范”

执法制度的创新是改革的关键。机构统一、人员增多、权力增大后,面临的重要问题是谁来监管这支队伍。制定出台《高密市综合行政执法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责任追究的内容、情形、程序、方式,按照“责任倒追”和“跟踪问效”的要求,由市纪委、市委市政府督查局“高位监督”综合行政执法部门和涉及改革的相关管理部门依法履行职权。为妥善处理好职能划转后监管与处罚的关系,防止出现“改革之前谁都管,改革之后谁都不管”和“新交叉、新重叠、新推诿”,多次召集相关部门进行协商,形成“1+7+1”的协作配合框架,即制订1部协作配合意见,建立7项协作配合制度,出台1套“管理”和“执法”的职责分工办法,详细界定业务主管部门与综合行政执法局的权责关系。以市政府的名义,印发综合行政执法局机构、职责、人员“三定”规定,公布综合行政执法权力清单和责任清单,编制《执法办案程序规定》《综合行政执法暂行规定》《执法文件汇编》等执法规范手册,形成综合、系统、规范、科学的综合执法制度体系。突出“规范执法”和“精准执法”,管理制度、执法标识、法律文书、执法装备、岗位薪酬、教育培训“六统一”,确保执法公平公正。所有的制度规范,要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固化于制”,靠制度管人管事。改革前,制度缺失、管理失范,监督失控,“大事小事经常出”。改革后,制度完善,管理到位,监督有力,实现“干成事不出事”。

五、聚合资源,提升装备水平,执法由“简易”变“高端”

执法装备的完善是改革的保障。这次改革,全市共设立11个镇街区综合行政执法办公室和综合执法中队,为充分利用资源,两者实行联合办公,由镇街区协调解决办公场所,其中朝阳街道、姜庄镇、柴沟镇、柏城镇为其调配了单独的办公大楼,设立综合执法服务大厅。从农业局、国土局、水利局等单位划转11部执法车辆到综合行政执法局后,又专门召开市政府常务会议对综合行政执法工作涉及的经费、服装、车辆以及执法装备等事宜进行研究,明确了综合行政执法特殊岗位执勤补助标准和执法辅助人员工资标准,将执法装备和执法人员服装购置经费统一纳入财政预算,并先行增配20辆执法车辆和1辆商务警车,购置20万元的执法记录仪、数码照相机及破拆工具等。目前,执法车辆、执法装备已通过政府采购配备到位,满足了综合执法工作的基本需要。为提高战斗力和工作效能,市综合行政执法局以“数字化”平台建设为依托,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平台,建立完善“12319”语音呼叫系统、网上办案系统、视频监控系统、“执法通”移动巡查系统、无线对讲系统、GPS执法车辆定位系统,组建市容执法和环境卫生管理等9支应急队伍,按照“有诉必接、有接必办、有办必果”的要求,第一时间受理、派遣、处置和解决群众投诉求助,打通为民服务“最后一公里”通道。改革前,资金短缺,装备落后,保障薄弱,不能保障执法的基本运行。改革后,资金充足,装备先进,保障有力,基本实现“科技化、信息化、规范化”,向科技要战斗力,有力保障综合行政执法“高效运行”。

六、切合民生,回应社会关切,执法由“治民”变“为民”

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范文5

关键词:军队预算 财经制度 改革

中图分类号:F2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2-177-02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要“适应世界军事发展新趋势和我国发展新要求,推进军事理论、军事技术、军事组织、军事管理创新。”预算管理是经费管理的“龙头”,是强化经费宏观调控、优化经费投向投量、提高经费使用效益的重要控制措施和实施手段。全面建设现代后勤,推进科学理财,首先就要从预算抓起。新世纪新阶段深化军队预算制度改革,是确保走出一条投入较少、效益较高军队建设路子的重要举措。

一、新世纪新阶段深化军队预算制度改革的总体思路

深化军队预算制度改革,必须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使先进的预算管理理念与我国国情、军情紧密结合起来,立足于军队建设大局,坚持统筹规划、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军队预算的调控管理能力。

立足长远发展。军队建设的战略目标,最终要借助预算程序,通过资源的投入、配置,转化为具体的战斗力。目前,我军预算程序还不规范、不完整,宏观调控能力弱,预算编制与军队建设整体规划相脱节,单位、部门之间条块分割,经费重复投入、闲置浪费的现象仍比较突出。深化预算制度改革,就是要立足于军队的长远发展,将国家战略目标、国防战略目标、军队建设目标、军队建设需求与预算有机地衔接起来,将短期的资源安排与中长期的规划计划结合起来,形成一个渐进的、连续的、动态的资源投入机制,使预算安排符合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与军委、总部的建设思路保持高度一致,推动军队建设战略目标的实现。

适应国情军情。西方新制度经济学认为,任何改革都具有“路径依赖”性,没有最理性的制度,只有最合适的制度。西方发达国家军队预算制度尽管有其先进之处,也并非放之四海而皆准,如PPBS创立于上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高度增长、国家能够充分满足军队建设发展需求的时期,而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困难时期就只能加以改进或被迫放弃。我军预算制度改革,必须摒弃对某一种预算模式的片面追崇,既要充分考虑到现有制度的特点,体现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又应适应国家财政制度的发展。应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以及军队使命任务的变化,逐步对预算方法、机制、体系进行改进完善,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军队预算制度体系。

坚持绩效理念。绩效,就是效果与效率的统一。重视绩效水平的提高是现代预算制度的显著特点。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大多把绩效作为预算制度的核心,如美军预算充分体现“基于能力”的思想,将预算项目绩效的考评作为预算程序的重要环节,使预算项目的选择符合军事上的有效性和经济上的效率性;英军预算中有一个十分严格的“公共开支审查”程序,对远景规划要做费用估算,对短期计划要求尽可能准确地计算成本,推动效益提高。我国政府绩效预算改革已经展开,军队预算由“投入型”向“绩效型”改革,乃是大势所趋。应树立以绩效为导向的理念,从编制、审批、执行、决算的整个流程,推动预算管理的全面转型。

二、新世纪新阶段深化军队预算制度改革的对策建议

新世纪新阶段深化军队预算制度改革,应按照军委批准的方案要求,在“零基、分类、综合、细化”的基础上,继续抓好各项改革政策落实,完善改革配套制度,不断强化预算的分配和监督职能,提高预算的科学性和约束力。

健全预算决策机制。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要推进决策科学化、民主化,完善决策信息和智力支持系统,增强决策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从目前我军财务管理的现状来看,“政绩工程”和“形象工程”并没有彻底根除,重复建设的现象仍有存在。因此,有必要完善预算决策机制,从根源上把握住经费投向投量。一是健全预算项目论证机制。财务部门作为价值管理部门,应切实参与到部队规划计划拟制和定点立项工作中去,从军事、技术、经济和建设条件上论证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开展投资估算,对经费可能、预期效益等进行综合评估,为项目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二是严格落实民主决策制度。党委“一班人”要树立全局意识,切实站在部队全面建设的高度,发挥集体智慧,共同搞好预算决策工作。落实好重大决策征求意见制度,对大项经费开支和事关官兵切身利益的经费事项安排,充分听取各级各部门和广大官兵的意见,形成由主官、财务、审计以及事业部门共同参与,民主与集中相结合、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预算决策机制。三是建立人机交互的辅助决策系统。开发预算项目决策辅助系统,存储与决策相关的数学规划、网格和表格等决策所需要的各种模型和各种预测方法、优化方法和模拟方法。通过集体决策、专家辅助决策、计算机辅助决策的互动,提高决策科学性。

完善预算编制方法。零基预算方法与基数预算方法相比,无论在科学性还是在操作性上,都有了明显进步。但零基预算方法也存在一定缺陷,例如预算决策项目是由下而上汇总的,容易导致总部在决策中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宏观调控的力度不强;而且,将决策压力都放在上级机关,上下级之间的有效沟通就成为十分关键的问题。因此,必须对零基预算方法予以适当补充,做到“两个衔接,一个弥补”,即向上与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衔接、向下与具体项目绩效衔接、弥补信息沟通的缺陷。向上与国防和军队发展战略衔接,就是要建立长、中、短期相结合的动态预算制度,军委和总部应根据国家同期发展规划与国家安全形势拟定五年规划,依据规划确定建设重点项目,确定财力投入比例和重点建设方向;各大单位应依据五年规划制定三年为周期的阶段性实施计划,确定实施纲要,并估算各年度的经费的需求数量;各单位根据三年规划,逐年分解落实长、中期保障任务,确定年度预算安排,并根据情况的变化不断修正规划和计划,实现预算的滚动式安排。向下与项目绩效衔接,就是要充分发挥工程投资评审中心等专业机构的职能作用,通过开展投资评估与项目后评价,提供项目的绩效情况,作为下一年度预算的依据与参考。弥补信息沟通的缺陷,就必须从健全预算项目库入手。应严格入库标准,根据项目预算要求,项目入库必须通过一系列的调查研究和可行性论证,在全面进行绩效分析、技术分析和资源条件分析的基础上,并确认项目符合军委、总部建设的规划计划。项目库应全面收录项目可行性论证中与预算决策相关的数据,包括项目名称、立项依据、使用功能、经费需求总额及构成、项目内容及效益分析等内容,并根据国家和军队建设需要,适时更新、修正或淘汰预算项目,确保预算备选项目的时效性。

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加强预算执行监控,对提高预算执行质量,从制度上规范和约束财经行为,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一是依据职能部门分工,实行多边监控。财务部门应在经费划拨、资金支付、经费结算等环节,对是否符合预算、开支是否真实合法等进行监督把关,考核预算执行情况,对事业成果进行跟踪问效;审计部门重点对经费支出中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防止军队资产流失,同时开展效益性审计;事业部门重点对预算项目实施过程进行控制以及对事业成果进行客观评估。各部门应协调好职责分工,系统整合监控力量,形成“矩阵式”的预算监控体系,提高预算的约束力。二是按照资金运行环节,实行全程监控。应加强预算收入监控,及时领取标准经费与项目经费,督促有偿服务收益收缴,确保预算收入的执行率;加强集中采购监控,确保采购活动阳光、透明,防止采购中的腐败行为;加强资金集中支付监控,财务部门必须在审查经费开支项目是否符合预算、手续是否齐全、内容是否合法之后,才能将资金直接支付给供应商;加强经费结算监控,按照经费审批程序和权限,分层次、分职责把好经费支出关口;加强实物资产监控,严格落实实物资产计价核算制度和统计报告制度,将资产纳入预算综合管理,做好资产处置管理,防止资产流失。三是借助多种技术手段,实行跟踪监控。应利用数据库技术和现行军队网络系统,开发军队预算执行监控系统,对单位预算执行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纠正预算执行中的偏差;应借助地方金融网络资源,推广军队账户资金网络监控系统,在开户银行与部队财务部门之间建立连接,对资金的结算划拨进行可视化管理,动态分析资金流向流量,确保资金安全。

重视预算绩效评价。发达国家军队非常重视预算的绩效评价和绩效审计工作,以便于为以后年度的预算决策提供依据。目前我军的预算绩效评价还处于起步阶段,应在确保数据真实、口径一致、标准值选取适当、专家评议过程规范的基础上,努力提高评价结论的可靠性。当前,应着重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做好军队预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可设计战斗力提高程度、保障力提高程度评价、综合社会贡献及民主满意程度等评议指标,依靠模糊评价对军队绩效进行评估;为保证评价的全面性,可以设置单位绩效、部门绩效和项目绩效指标,或根据事业经费支出设立绩效指标,如卫生事业费绩效、教育训练费绩效,等等。二是科学制订军队预算绩效评价标准。应以一定量的有效样本数据为基础,利用数理统计的原理进行预测和分析,从业务标准、计划标准、历史标准和经验标准四个方面,将好坏、优劣、强弱等特征用量化的方式进行量度,形成绩效评价的“标尺”。三是综合运用军队预算绩效评价的技术方法。将书面资料检查法、调查法和分析判断法等技术方法结合起来,根据评价对象的不同选择合适的技术方法组合,确保预算绩效评价的公平、真实、准确。要在绩效评价的基础上加强责任的追究和落实,做到赏罚严明。

三、新世纪新阶段深化军队预算制度改革的配套措施

军队预算制度改革是我军大力推行科学理财的重要举措。军委明确指出,要制定、完善配套措施,把配套改革与相关措施建设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来抓,逐步形成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新机制。

1.调整预算管理体制。结构决定功能,分工带来效率。西方发达国家军队广泛实行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的制度,美军由国防规划与资源委员会编制预算,而预算的执行、资金的供应保障则由国防财会局来实现,不仅有利于提高决策和保障的效率,而且有利于实现预算管理的内部制衡,加强控制力度。应以师以下部队经费预算与资金收付相分离制度改革为契机,积极探索综合计划和预算决策职能机构与预算执行体系相对分离的预算体制。体制调整后,综合计划和预算决策机构的主要职责应包括:搜集掌握各方面的综合信息,为军委和各级党委确立规划、计划和预算目标提供建议;在军委和各级党委的指导下,拟定整个军队和本单位的中长期建设规划与计划草案;编制本级的分项预算和年度总预算或单位预算草案;审查分项经费和单位经费决算;对本级后勤财务部门、事业部门的预算执行情况实施监督。预算执行机构的职能应为:根据批准的预算安排,合理拨款和支付;进行会计账务处理;进行预算执行情况分析和编制决算;监督事业单位业务经费使用情况。同时,应赋予审计部门更高的独立性以加强外部监督效力。通过体制上的调整,解决财务部门人少事多的矛盾,提升预算管理水平的上升空间。

2.健全预算法规体系。预算制度的建立和运行都需要借助于系统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加强我军预算法规建设,当务之急就是要制定《军队预算管理条例》,统一军队预算的分类、分配方式和范围;明确各行为主体在军队预算体系中的职能与权限,以及军队预算执行中调整的条件、程序和审批权限;规范军队预算管理程序,明确预算管理职权;明确军队预算监督机构的职责、权限、形式和要求;规定军队预算的法律责任界定和处置。围绕《军队预算管理条例》,制定一整套相关的法规制度和技术标准,如军队决算管理规定、军队预算绩效评价办法等,建立预算文本标准、项目预算标准、预算考评技术标准、预算经费支出标准、信息系统标准等一系列技术标准,形成一个层次分明、完整配套的军队预算法规体系。应进一步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树立“预算就是法规”的观念,使维护预算的权威性和约束性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不断提高预算的约束力。

3.延长预算标准周期。预算编制阶段、预算执行与调整阶段、决算与绩效评价阶段共同称为预算的“标准周期”。一般而言,越是先进的预算制度,预算编制和绩效评价的时间就越长,预算的标准周期就越长,美军的一个标准预算周期就长达39个月之久,预算编制在执行前的17个月就开始了,其中预算的决策与编制要历时8个月,预算的论证与审批要经历9个月,在预算执行结束后,还要经过1年的预算审计与绩效评价,真正做到了预算的“全程”管理。相比而言,我军的预算周期就显得短得多。建议将预算编制的时间延长为1年,将人大对军队预算的审查时间延长为3个月,决算审计与绩效评价时间至少应为6个月,建立严格规范的军队预算标准周期管理制度,全面提高军队预算管理质量。

参考文献: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07.10.15

综合执法中队工作计划范文6

    我镇属***市移民大镇、林业重镇、旅游名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截止6月底,我镇总人口12969人,已婚育龄妇女2701人,领取独生子女数573人,出生人口107人。其中政策内出生98人,符合政策出生率91.6%,落实节育措施90例,其中结扎30例,上环32例,人流引产18例。多年来,我镇以稳定全镇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坚持党政统筹、民主管理、以人为本,推进计生村民自治纵深发展,我镇属***市移民大镇、林业重镇、旅游名镇,辖15个村、1个居委会,总人口12724人,已婚育龄妇女2799人。多年来,我镇以稳定低生育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为目标,坚持党政统筹、民主管理、以人为本,进一步夯实人口计生工作基础,强化镇村干部对计划生育工作的责任意识,充分调动育龄对象主动落实计生政策的积极性。进一步提高全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水平,更好地发挥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的示范、带动和辐射作用,推动全镇人口计划生育工作再上新台阶,结合**镇镇情,现就**镇计生工作作以如下汇报。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队伍建设

人口计生工作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是实现富民强镇的重要基础工作。**镇始终把计划生育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迅速调整并充实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计划生育领导小组,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计划生育工作,并将计划生育目标任务分解到户、落实到人。

(一)进一步健全领导包干责任制。建立落实镇干部包村、村组干部包组(户)制度和党政主要领导、分管领导联系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后进村制度。每年协调解决2至3个具体实际问题,检查、督促计划生育工作任务完成情况,促进后进村计划生育工作有效转化。村干部直系亲属不按时“三查一治”和落实长效节育措施,停发绩效工资,直到落实到位,如出现违法生育,取消该村干部个人的绩效工资。

(二)进一步强化计划生育综合治理。各人口计生综合治理单位要在镇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按照与镇党委、政府所签订责任状的要求,认真履行落实好管理职责,积极主动配合、齐抓共管,采取法律、教育、经济、行政等措施综合治理人口与计划生育问题。派出所、工商、卫生、财政、移民、学校、国土所、林管站、安监站等综合治理单位,在办理新生婴儿上户、合医补偿和接生待产、婴幼儿预防接种、工商营业执照办理、新生入学、林业、国土审批等业务时,都要及时与计生办衔接,主动协助督促计生对象履行计生义务,切实把人口计生综治部门办事联审把关制度执行到位,形成资源整合、政策融合、行动配合的计生工作格局。各部门要从人、财、物等方面保障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需要,安排足够的人口计生事业经费。

(三)进一步加强计生队伍建设。计生办配有工作人员四名:一名公务员行政编制,三名全额事业编制,优先配备了办公室设备,基本实现了信息化办公。加大了对村级计生专干的管理力度,提高计生队伍整体素质。坚持每月例会制,通过例会加强对计生工作人员的业务培训,使每名计生工作人员做到业务熟、能力强、不掉队,相互交流学习,提高村级专干的综合素质。

(四)进一步加强村民自治。完善村党支部、村(居)民委员会、村计划生育协会组织相结合的管理服务体系,建立和落实计划生育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务公开制度,利用村计划生育服务室、人口学校等阵地开展宣传《中华人民共和国计划生育法》和《湖南省人口与计划生育条例》等法律法规。村党支部、村民委员会要依法担负起行政村计划生育工作职责,认真领会相关法律法规精神,落实好“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分配集体经济收益、征地补偿费时,对独生子女家庭增加1人份额”规定,让村民感受到计生政策的阳关雨露,群众自治率达95%,群众满意度达98%。

二、夯实工作基础,打造诚信计生

(一)坚持“三个”结合,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措施。坚持依法行政、思想政治教育与利益导向相结合,坚持集中服务与经常性工作相结合,坚持优质服务、综合治理、专项行动与村民自治相结合,强化落实一孩上环、二孩结扎的节育措施和意外妊娠对象的人流、引产等补救措施,做到底子清,情况明,该上环的坚决上环,该结扎的坚决结扎,该流引产的坚决流引产,特别是狠抓“两女户”结扎、有意规避结扎措施户追查和流引产措施的落实,切实提高长效节育措施落实率,对对象实行实名销号制,消除违法生育隐患。

(二)坚持实事求是原则,报实统计数据,提高统计质量。严肃查处弄虚作假行为,着力打造“诚信计生”。各村要对每月的计生信息做到底子清、情况明,特别是出生人口、节育措施落实、流动人口管理、社会抚养费征收等数据要真实、准确,实事求是的上报到镇计生办,镇计生办不定期的进行明查暗访,并将统计质量与年度目标管理责任制考核挂钩。

(三)继续加大计生行政执法力度。加强住院分娩登记管理和妊娠14周以上B超检查身份登记工作,严格规范操作程序,确保出生信息统计的及时性、准确性。要进一步加大对违法生育对象的执行力度,对历年违法生育对象社会抚养费征收面达100%,征收到位率达到75%。对那些阻碍计生执法行为和拒不缴纳社会抚养费的违法对象,要进行严肃查处,依法向市计生执法大队、市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提高社会抚养费征收到位兑现率。镇纪检、政法部门要依法从严从快查处破坏、阻碍、干扰人口计生工作执行公务的案件,做到查处一起,警示一方,教育一片,营造良好的执法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