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危机的化解范例6篇

债务危机的化解

债务危机的化解范文1

【关键词】 欧债危机 解决 财政改革

自2010年希腊债务危机发生以来,欧债危机就在不断扩大及蔓延,并且出现了从小国到大国、自边缘及中心扩展的趋势,西班牙及意大利也正在上演着和希腊一样的故事,在这两年多的时间里,欧盟采取了多种救助措施,其他国家也伸出了援助之手,可欧债危机依然在上演,并且波及范围还在不断扩大,造成欧债危机的实质为财政危机,仅有加强财政改革,才有可能控制欧债危机蔓延。

1. 欧债危机原因

欧债危机所指的是在2008年的金融危机之后,希腊、西班牙等欧盟国家所发生债务危机,欧债危机主要发生在使用欧元的国家,从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之后,很多国家运用了财政及货币双宽松的政策,激发本国经济状况,这种经济刺激的政策,一定程度上遏制了经济形势恶化,可很多债务国财政的收支情况却在不断恶化,他们主要依靠举债来运作及刺激经济,这使得他们债务负担加重,再加上有些欧盟国家的实体经济衰落,以及人口老龄化等问题,财政情况雪上加霜,让希腊及使用欧元的一些国家爆发了债务危机,希腊及爱尔兰危机爆发后,欧盟与国际基金组织对爱尔兰及希腊给予了救助,并制定了有关金融稳定安排,克市场对欧债危机持有悲观态度,致使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等欧盟国家的国债上升,并且相继发生欧债危机,其危机还在不断扩大及蔓延。欧盟发生债务危机原有主要为下列几方面,一是政府及私人部门的长期举债,欧元各国存在着不同程度经济结构失衡问题,这是欧债危机发生主要原因,欧盟国家长时间以来实行低利率的政策,并获得充足及低廉借贷来促进本国经济增长,这虽掩饰了生产率劳动成本高的架构问题,可很多国家长期处于负债的投资状况,这使政府背负了巨额财政债务,在欧盟公约规定中,政府的财政赤字要控制在国内生产总值3%以内,可金融危机爆发让欧盟中的很多小国陷入了债务危机;二是超高福利政策,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层次不齐的,可欧盟一体化不断开展,一些不是很发达的国家,像葡萄牙及希腊等国迫于政治需要及工会组织压力等,在社会福利、工资及失业救助等有关方面向相对发达的法国及德国等发达国家看齐,这种超高福利政策也给国家带来了很大财政压力,致使一些国家背负巨额财政债务;三是产业结构的不平衡及制度不完善,欧盟很多国家的实体经济处于空心化,经济发展比较脆弱,对于不是很发达的国家,所依赖更多为劳动密集的制造业出口及旅游业,可随着全球一体化发展,使得制造业也在向新型的市场进行转变,原有劳动力优势就不存在了,这样在经济危机之下,紧靠航运业或者旅游业来发展,就显得非常脆弱了,不能抵御金融危机冲击,欧债危机不仅是经济危机还是政治危机,欧盟国家统一运用的是欧元,当国家自身面临金融危机后,没有办法通过货币贬值来减小债务规模及加强本国产品的出口,提高国际竞争能力,使得财政赤字扩大,政府债台高筑,让原本不景气经济更是雪上加霜。

2. 加强财政改革,解决债务危机措施

2.1目前欧债危机解决思路

对于欧债危机解决思路现在主要有两种,一是欧洲央行运用债券购买及流动管理环节欧盟债务,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央行已购买西班牙及意大利国债达550亿的欧元,可爱尔兰、希腊、西班牙、葡萄牙及意大利国债总额高达1450亿的欧元;二是让欧洲救助基金能够发挥更大作用,在向受援国提供紧急的贷款之外,还能够购买的债务,从而向欧元区的永久救助机制来过渡。这两者可以同时发挥作用,进行适当分工及配合,由央行来解决有关银行流动性业务,基金组织通过购买债务来缓解欧债危机,这两者相辅相成能在短时间内缓解危机。

2.2加强财政改革措施,解决欧债危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危机,仅实行救助是不能有效解决存在的危机问题的,应该加强财政改革,像蒙代尔就说过,解决欧债危机主要有三条路子,一是财力充足国家能对资金短缺国家实施援助之手,防止其破产;二是受援国把福利政策调整到和本国财力相当的水平,从而实现预算的平衡,并赢得成员国支持;三是欧洲能够建立统一财政机构,从而弥补欧元使用国管理结构上存在漏洞。现在欧盟正在积极准备建立稳定机制,作为永久性的机构,这个机构为欧盟委员会而不是欧盟国家,此机制能够提供金融防火墙,能保证有关违约国家偿还资金,并限制金融传染,并设立了经常账户的失衡,这是个纠正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平衡欧盟各国的经济状况,本人认为欧洲经济危机根本不在援助,而在于财政改革,欧洲问题主要在于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管理,当实体经济出了问题之后,谁都无法救援,像希腊及西班牙就是实体经济问题,加强各成员国经济结构完善及政策制度改变才是根本。

2.3欧债危机给我国启示

欧债危机主要是财政问题,这让我国的地方债也受到了关注,其来源也主要是财政问题,我国省市区是一级的财政主体,并没有独立发债权,要中央代替地方发债,无独立发债权是不能自主财政平衡的,尽管地方名义上不能发债,可所有地方均在举债,从我国分税制实施之后,事权及财权就存在不匹配的问题,尽管预算收入、预算外收入及中央转移支付的增长比较快,可不能有效满足地方上经济发展及政绩创造需要,很多地方政府有很多钱,但同时存在缺钱问题,我国也存在着与发达国家不同的地方债务危机,现在我国地方政府投资的饥渴是没有办法一直的,这就存在着很大资金偿还问题,一旦债务偿还不上,地方上就会存在债务危机,要想有效解决这种债务危机,就是建立统一的公共财政,从而预防出现欧债危机类似问题。

结束语:

欧债危机已经持续两年多了,到现在欧债危机还在不断恶化,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欧债危机问题,仅依靠援救工作是不够的,欧债危机的根源在于财政问题,具有统一货币可是没有统一财政机构,因此,加强财政改革,才能够有效解决欧洲出现的经济危机,同时我国也存在类似地方举债问题,要解决这种问题,也需要建立统一公共财政。

参考文献:

债务危机的化解范文2

【关键词】欧元;欧债危机;货币联盟;最优货币区

一、欧债危机的进程与原因分析

(一)欧债危机的进程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2009年5月希腊就遇到了债务问题,在欧盟的强力声援后,局势得到了一定的缓解,但半年后希腊的财政赤字并未改善,2009年12月11日,希腊政府披露其公共债务高达3000亿欧元,比此前公布的更为严重。受此影响,全球三大信用评级机构惠誉、标准普尔、穆迪相继下调希腊信用评级,希腊债务危机随机愈演愈烈。2010年4月23日,希腊政府正式向欧盟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申请援助,5月2日欧盟与IMF正式启动希腊救助机制,向希腊提供总额1100亿欧元的贷款。但这项计划并为平息投资者对希腊可能出现“国家破产”的担忧,相反市场上关于希腊债务危机可能蔓延至葡萄牙和西班牙的各种传言甚嚣尘上。一时间投资者恐慌情绪蔓延,全球主要金融市场动荡不已。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在经过长达11个小时“马拉松”会议后,终于在2010年5月10日凌晨宣布,将于IMF共同设立一项总额高达7500亿欧元的危机应对基金。其中欧盟委员会将提供600亿欧元,欧元区16个成员国将通过双边担保融资4400亿欧元,IMF将提供2500亿欧元。毫无疑问这项规模巨大的危机救助机制的签署,有助于稳定金融市场上投资者的信心,有助于防范危机的进一步扩展与升级。

与希腊债务危机不同,房地产泡沫是爱尔兰债务危机的始作俑者。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加之国际金融海啸的冲击,爱尔兰5大银行濒临破产。为了维护金融稳定,爱尔兰政府不得不耗费巨资救助本国银行,从而导致财政不堪重负。据爱尔兰政府2010年9月底公布的数字,救助本国5大银行需要500亿欧元,爱尔兰当年财政赤字猛增到GDP的32%,爱尔兰债务危机由此拉开序幕。到2010年底,爱尔兰10年期国债收益率逼近9%,创下自欧元1999年诞生以来的最高水平。这意味着爱尔兰政府从金融市场筹资的成本已高到难以承受,爱尔兰债务危机全面爆发。2010年11月21日爱尔兰政府向欧盟求援。房地产绑架了银行,银行又绑架了政府,这就是爱尔兰债务危机背后的简单逻辑。

在欧盟的救助下,爱尔兰债务危机暂时平静下来,但经过几个月的“表面平静”后,欧债危机的多米诺骨牌又倒一张。2011年4月6日葡萄牙步希腊、爱尔兰的后尘,向欧盟申请紧急资金援助,以缓解国内的债务危机。

导致葡萄牙经济崩溃,其实是一个“温水煮青蛙”的过程。近年来葡萄牙经济逐渐丧失活力,经济增长率低下,但民众不断要求提高工资,造成社会用工成本的上升和资金链紧张。此外前任政府为了刺激经济增长,推出了高昂的“交通计划”,拓宽城际交通网络,大建高速铁路,遗留下大笔账单和尚未完工的工程。低经济增长意味着政府必须通过加税等手段获取收入,但在欧盟普遍实行“高福利”和“减税”的背景下,加税无疑是宣告罢工和社会动荡的开始。在经济危机的打击下,债台高筑的葡萄牙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偿债压力。由于担心葡萄牙无法偿还债务,国际信用评估机构调低了葡萄牙的信用评级,更加剧了葡萄牙的经济困境。2010年葡萄牙的公共债务高达GDP的92.4%,预计2011年葡萄牙的公共债务高达GDP的97.3%。

2011年7月下旬以来,意大利债务问题趋向恶化。意大利股指连日下滑,10年期国债收益率更是攀升到6%以上的高位,意大利10年期国债与作为基准的德国同期国债的利差达到了390个基点,创下欧元区诞生12年以来的新高。作为欧元区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一旦发生债务违约,其对欧元区乃至全球经济的冲击都将远远大于希腊或爱尔兰。

(二)欧债危机的原因分析

1、欧债危机国经济基本面恶化,经济增长乏力,竞争力下降,再加上盲目的高福利政策是这些国家债务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欧猪五国(PIIGS即欧元区的葡萄牙、爱尔兰、意大利、希腊、西班牙)普遍面临着同样的问题:国家产业竞争力下降、人口老龄化日趋严重。在欧洲国家中,南欧国家更加依赖于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它们是欧元区内部贸易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国。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在亚洲等新兴经济体的竞争下,南欧国家的劳动力优势不复存在,竞争力明显下降。一方面这些国家没有及时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另一方面居民又要维持现有的高生活水平,这就使得政府债务及对外债务不断攀升。2009年希腊财政赤字与GDP之比高达13.6%,公共债务高达GDP的124.9%,外债与GDP之比高达73.5%,远远超过《稳定与增长与公约》的相应规定。

欧洲国家工业化与城市化时间较早,出生率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普遍面临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到20世纪末,欧洲大多数国家的人口结构都进入快速老龄化的进程。从国际经验看,日本是发达国家中第一个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日本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及总人口的数量从上世纪90年代初出现拐点,随之出现的是日本经济的持续低迷和公共债务的不断增长。整个欧洲正重复着十几年前日本的故事,这意味着这些国家将陷入经济长期低迷和公共债务的不断增长。这是欧债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2、从全球视角看,国际金融危机是欧债危机的外部诱因。我们可以从资产负债和财政收支两方面来分析这个问题。一方面欧洲部分金融业较为发达的经济体中,金融资产在其资产负债表中的比重较大,比如2008年初,冰岛的银行业资产是其GDP的9倍。金融危机重创冰岛和部分中东欧国家的资产负债表,冰岛资不抵债,陷入“国家破产”,部分中东欧国家外债压力巨大,都源于其资产的严重缩水。另一方面,为应对危机,欧元区各经济体扩大财政支出是必然的选择。金融危机直接扩大了欧元区各经济体的财政赤字和公共债务规模。由于2004年以来,部分欧盟国家已经突破了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财政赤字的规定,为应对危机,欧盟成员国的积极财政政策必然会扩大财政赤字的规模,直至公共债务水平引发信用评级的担忧,进而产生债务危机。欧盟各国财政赤字占GDP比例的均值从2008年底的不足3%飙升至2009年底的7%,同期公共债务GDP占比从65%提升到85%。

3、欧盟内部经济结构不均衡是是欧债危机的结构性因素。由于欧盟内部各经济体经济发展水平、生产效率和全球竞争力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各国政府面临着收入降低和支出增加的双重困境,只能选择扩大财政赤字以应对经济和社会问题。部分国家财政状况较差、财政纪律松懈。以PIIGS为代表的欧债危机问题是传统的财政收支问题,这说明欧盟成员国的财政审慎性具有缺陷,欧盟需要加强财政纪律的改革。这一缺陷之前是有防火墙的,就是欧盟的《稳定与增长公约》关于成员国财政赤字不能超过3%的规定,否则成员国会被惩罚。但是,2005年初,欧盟同意其成员国财政赤字可以“暂时”超过3%。《稳定与增长公约》的执行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虽然公约明确规定财政纪律要严格遵守,但是实际情况却未能有效地执行严格的财政纪律。宽松的财政纪律不能有效地维护欧洲货币联盟的稳定性。一旦有成员国不能自觉地遵守《稳定与增长公约》的规定,将有可能使整个欧元区的利益受损。

4、欧元区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二元矛盾”是欧债危机的制度性根源。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政策效果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具有差异性。在经济衰退与萧条阶段,财政政策的效果一般更加明显。在应对经济波动中,与其他国家相比,欧元区的货币政策需要谈判协调,政策的时效性较差。而且欧洲央行的政策框架主要来自于德国央行,即通货膨胀目标制。为了提高政策的及时性和增强政策效果,欧元区成员国就发挥财政政策的主动性,扩大财政支出促进经济增长。这相当于欧元区各成员国的货币政策“一条腿”被绑在一起,而财政政策“另一条腿”自行前进,最后造成了一条腿走路的困境,结果就是公共支出过度膨胀,财政赤字大幅上升,进而出现债务累计和信用问题。欧债危机暴露了欧洲一体化的制度缺陷。

欧盟的制度性缺陷还体现在欧元区。欧元区作为最优货币区理论的一大实践,成为国际经济学领域中政策实践的壮举。但是最优货币区是建立在生产要素流动性准则基础上的,即生产要素在区域内的流动性是最优货币区的基础性条件。欧元区扩张以后,成员国经济周期、经济结构和宏观经济指标差异较大,生产要素尤其是劳动力尚未能完全自由流动,因此造成货币区内成员国资源无法实现最优配置。这是欧元区和欧盟成员国出现经济结构和政策取向难以趋同的重要原因。

二、欧元之危

自希腊债务危机爆发以来,随着欧债危机的蔓延与加剧,动摇了国际金融市场上人们对欧元的信心。在危机面前,欧元区国家的矛盾也暴露出来。欧元对主要货币汇率走势如何变动,欧元作为一种国际储备货币的命运将何去何从,欧元区是否会解体,已成为国际金融市场最为关注的问题。

今天欧元的本质问题是欧盟的经济政策出了问题,而且这种问题是从欧元诞生的第一天起就埋下了,经济繁荣时期不会暴露出来,而当欧元区陷入经济萧条,欧元区的边缘国家希腊、葡萄牙等国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地、强有力地救助,危机便会爆发出来。就欧元区国家而言,由于货币一体化统一使用了欧元,希腊等国不能使用传统的货币贬值的政策,利率政策也因为德国主导欧元区而无效。财政平衡的能力只能依靠债券发行和增加税收来实现。表面上看是希腊的经济结构出现了严重的问题,主要依赖旅游业和航运业这两个经济周期明显行业的希腊经济,当经济陷入不景气后,税收锐减,就只能靠发债度日,换言之,只能靠透支国家信誉。但是,因为希腊等国发行的债券是欧元,所以希腊的危局不是简单的希腊货币危机,而是透支完希腊自己的信誉就接着透支欧元区的信誉。

在欧盟以及国际社会的救助下,欧债危机有所缓解。今年年初,由于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等国成功标售国债。由于此前投资者担心PIIGS国债融资困难,市场情绪一直紧绷。而葡、西、意等国国债顺利发行,是市场紧张情绪暂时缓解。受此影响,欧元汇率借势反弹,欧洲各主要股指也同时上扬。值得注意的是,虽然PIIGS国债发行超预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市场的短期忧虑,但其主要得益于以下三方面利好因素的支持:一是欧元区稳定机制改革及扩大救助资金规模的传闻;二是欧洲央行此前对国债的购买:三是中日等国相继表示购买欧元区国债,外部支持提振了市场信心。从欧债危机演化进程看,引发欧债危机的根源并未消除,风险警报并不能解除。

今年欧元区成员国将有大量债务到期,大量债务集中到期形成的短期流动性风险或将成为欧债危机新一波的主要诱因。其中希腊、爱尔兰、葡萄牙、西班牙和意大利到期债务(本息合计)分别为515.9、148.6、320.9、1533和3380.5亿欧元。PIIGS融资成本仍在上升,市场对欧债危机的担忧情绪仍在蔓延,欧债危机远未结束。

三、欧元的前景

欧债危机充分暴露了欧元区目前所存在的重大结构问题――统一货币联盟下财政联盟的缺失。基于当前的形势,我们认为欧债危机虽远未结束,但不至于导致欧元区解体乃至欧元崩溃。相反,目前的危机应该会使欧盟各国认真反思欧洲一体化的经验教训,亡羊补牢,进一步加强一体化建设。

首先,欧元区国家维护欧元的强烈政治意愿与消减债务的实际举措将有助于改善欧元区经济并利好欧元。经过十多年的运作,欧元影响巨大。如果债务危机导致欧元区解体,必然意味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逆转,带来的巨大损失将远比救市的成本大得多,将成为各方无法承受之重。目前欧元区的未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元区的火车头―德国的态度。德国愿意拿出多少钱支持危机中的其他欧元区国家,直接决定了危机的走向和欧元区的未来。虽然德国很不情愿,但出于它自身的利益,放弃欧元对它来说并不是一个好的选择。这是因为德国已经从欧元中获益良多,而放弃欧元所带来的后果对德国而言也是灾难性的。作为一个出口大国,欧元给德国带来了巨大的收益。欧元的出现极大地降低了欧元区内部的交易成本,统一的货币意味着汇率波动的完全消除,降低了贸易的不确定性,也使出口商不必在金融市场上花费成本对冲汇率风险。各国之间的价格信息由于统一的货币变得更加透明,有利于出口商及时反映。德国由于出口占GDP比重在欧元区各国中名列前茅(2009年达到46%),从欧元中获得的收益尤其巨大。对德国而言,放弃欧元除了失去这些收益,还会带来重大损失。欧元区国家是德国最重要的出口地。2009年,德国对欧元区其他国家的出口占到其总出口的43%。欧元崩盘对这些国家意味着融资成本的上升和经济的动荡,而对诸如希腊这些边缘国家则会带来经济危机,这都会导致德国出口的严重下滑,伤害其国内经济。而在政治层面上,放弃欧元更意味着德国半个世纪以来所推动的欧洲一体化运动的彻底失败,是其决不能接受的。

其次,美元、日元两大货币均有“硬伤”,也减轻了对欧元的压力。为应对危机,美联储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动摇了美元的信心,预计未来相当长的时期,美联储将会保持宽松的货币政策这将不利于美元。

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财政赤字已滑至4%以上,公共债务占GDP比重超过200%。2011年日本大地震及灾后重建会促使日本央行进一步放松货币政策,这将不利于日元的稳定。

“欧元之父”蒙代尔认为,欧元不会崩溃,但需要更多的体制性改革。欧债危机及其处理过程充分暴露初欧元体系的结构性缺陷:统一货币政策与独立财政政策的内在矛盾;有财政纪律而无有效监督和干预手段的矛盾;有严格要求而无危机援助机制的矛盾;货币统一与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矛盾;国家利益与欧洲认同的问题等等。如何进行欧元体制和欧盟制度改革,已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从积极的角度,欧债危机是对欧元区国家一次难得的压力测试,迫使欧元区各国重新审视一体化进程中存在的缺陷,及时纠偏。欧洲国家可能以本次危机为契机,进一步扫除欧洲一体化进程中的各种障碍,并致力于解决相关问题,欧元仍将是国际货币体系中重要的一员。

参考文献

[1]郎咸平,孙晋.欧元危机:渊源与解题[J].银行家,2010(6).

[2]李稻葵,张双长.欧洲债务危机:预判与对策[J].经济学动态,2010(7).

[3]王家强,李建军.欧元区债务危机与欧元前景[J].新金融,2010(10).

[4]姜艳霞.从欧洲债务危机看欧元区的制度困境[J].当代经济管理,2010(11).

债务危机的化解范文3

关键词 欧债危机 意大利 西班牙 欧元区国家 趋势

一、引言

随着“欧猪五国”(PIIGS)债务危机的轮番上演,债务危机愈演愈烈,其深度及广度远超当初的市场预期。债务危机不仅引起债券市场的巨大波动,甚至波及到银行系统以及外汇市场,为缓解危机而采取的紧缩性财政政策还累及实体经济受挫,债务危机的传染效应又将危机进一步蔓延至核心国家,由此引发全球对债务问题的广泛关注。一时间,风险不绝于耳,颠覆了人们对“债务绝对安全”的信念,给全球经济金融市场带来巨大动荡。

事实上,不仅是PIIGS,现今主要发达经济体的财政风险指标和债务水平均已超过警戒线。一场集中在发达经济体的全球债务危机的大幕正在缓缓拉开,而现在还只是序幕。

各债务危机国的现况怎样?债务问题的集中爆发将给发达经济体和全球经济格局带来怎样深远的影响?债务危机的演化发展将呈现怎样的新趋势?这都是国际金融市场迫切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在欧元区经济体中位列第三、第四的意大利和西班牙债务问题的具体剖析,结合分析国家的经济现况和债务走向,给出有价值的参考。

二、欧债危机加速器:意大利债务危机的演进

意大利作为欧元区第三、全球第经济体,2010年GDP总规模为1.55万亿欧元,远高于其他国家(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三国GDP总规模也仅为5570亿欧元)。意大利具有全球第三大的国债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一旦意大利爆发危机,将是欧债危机从欧洲边缘国家扩散至核心国家的重大升级。

截至2010年末,意大利的国债规模高达1.843万亿欧元,仅次于美国和日本,为欧元区最大债务国。2010年意大利财政赤字占GDP的比例为4.6%,虽比前一年有所下降,但公共债务占GDP的比例已达119%,远高于欧盟《稳定与增长公约》规定的上限,在欧元区仅次于希腊(图1)。

评级机构穆迪警告将可能下调意大利债务评级后,引发市场巨大的恐慌,意大利银行股遭到抛售,国债收益率飙升。截至2011年8月3日,意大利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6.3%,接近7%的救助临界点,与德国国债息差384个基点,也接近希腊、葡萄牙、爱尔兰接受救助前的息差水平。

随着国债收益率的飙升,意大利融资环境呈现恶化,未来将不得不继续以高成本进行发债融资。融资成本的增加令其面临的债务风险越来越大,“借新债还旧债”的模式难以为继。而目前的市场恐慌情绪意味着意大利政府的每一次标售都将面临巨大挑战,意大利将迎来极为艰难的时刻。此外,自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意大利经济增长一直处于疲弱状态,出口增长趋势微弱,进口商品价格高涨。而最新的PMI指数表明,意大利制造业增速为衰退以来最低水平,制造业已陷入停滞,经济增长进一步放缓。恶劣的经济环境使得意大利债务危机雪上加霜。债务庞大和经济增长疲软,使得意大利具备危机爆发的客观条件。

三、意大利债务危机再升级的原因

意大利债务危机既有制度原因,也有政策原因,不仅内因,还有外因。归纳起来,第一,债务危机的爆发源于政府财政赤字过高,而最低工资和高福利制度是导致过高赤字和债务危机的根本原因。第二,二战以来,凯恩斯主义大行其道,次贷危机爆发以后,各国政府纷纷采取扩张性财政政策拯救经济,造成政府的债务水平大幅增加,这是导致债务危机的重要原因。第三,欧元区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二元分离,统一的货币政策和分立的财政政策使得赤字和债务可调节余地有限。第四,债务危机是美国次贷危机和全球金融危机的传染效应和后续反应,金融危机是债务危机的触发因素。第五,评级机构警告下调评级导致金融市场恐慌性抛盘,对危机加重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此外,欧元区缺乏危机救助机制,监管不力、财政纪律存在制度漏洞,劳动力市场僵化、成本居高不下,科技投入低、创新不足,产业结构不完善、经济结构失衡,经济金融化等诸多原因,亦导致经济增长乏力,泡沫化程度高,赤字和债务庞大。

以上是意大利债务危机的形成原因,而意大利债务危机再升级的触发因素主要有以下四点:

其一,欧盟银行业监管局(E-BA)公布的欧盟银行业健康状况压力测试结果,令市场加大了对意大利银行业的担忧。2011年7月15日公布的压力测试结果显示,在91家参加测试的银行中,有8家未获通过,预计需要增资25亿欧元,另有16家银行涉险过关。虽然测试结果明显好于市场预期,但由于测试没有包含具体债务违约的假设方案,并未直接体现债务违约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低估了未能通过测试的银行数量。因此,测试的可信度受到质疑,使市场对意大利银行业的担忧有增无减。

其二,因希腊发生债务违约几成定局而导致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欧元区国家和IMF在上一轮1100亿欧元(1584亿美元)援助的基础上,再向希腊提供1090亿欧元(1570亿美元)贷款。希腊债务违约几成定局。据路透统计,意大利银行对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和西班牙的风险敞口总共大约500亿欧元。一旦希腊发生违约,市场的恐慌情绪将蔓延至欧元区的核心国家,市场的投资方向将发生逆转,资金会撤出股市、债市、商品市场,寻求避险。这将导致资产价格大幅波动,或引发新一轮的金融危机。

其三,意大利政治局势动荡,金融市场对政治事件异常敏感。市场对于意大利内部的政治事件异常敏感。从1990年至今,意大利内阁更换过10次,平均每届内阁延续时间仅有两年。从议会结构来看,意大利议会并不存在绝对的多数党,总理贝卢斯科尼所在的执政党,无论在参议院还是在众议院都没有占到50%以上的席位。作为意大利金融市场最为信任的经济部长特雷蒙蒂,为缓解债务危机力推削减赤字计划,而他也于近期遭到腐败指控。市场担心贝卢斯科尼意图削弱或撤除特雷蒙蒂之职,致使未来财政紧缩计划顺利实施的前景堪忧。

其四,债务总额过高,而2011年八九月又是全年债券赎

回和融资高峰,加大了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当前意大利政府面临的困境是其财政现金流非常紧张。据路透估计,意大利2011年的融资需求为1878亿欧元。主要集中于8月和9月,分别为379亿和596亿欧元,占比达11.1%和17.7%。而与此同时,8月和9月却要支付高达304亿和519亿欧元的到期债券赎回,使得债券赎回和融资需求叠加形成高峰,更加大了债务危机爆发的风险。

四、意大利债务危机的影响

意大利债务危机对金融市场造成了重大冲击。为应对债务违约,银行信贷下滑,银行间的拆借利率上升,加之评级面临被下调后,增加了融资的风险溢价,国债收益率大幅上扬,金融市场融资成本上升,融资压力巨大。在此情况下,对意大利的巨额救助不仅将降低对其他待援国家的救助能力,也导致了银行业的危机,进而对实体经济构成威胁。

(一)未来2年融资压力巨大,欧洲救助资金将面临干涸,债务违约风险大增

欧洲的救助资金一直被视为此轮欧债危机的最大“防火墙”,截至2011年7月仍有余额近5600亿欧元。然而,2011年7月至2013年中期(EFSF资金到期日期),意大利国债市场融资需求高达近7560亿欧元(赤字1110亿欧元,国债赎回和票息支付为6450亿欧元)。这就意味着,一旦意大利被迫接受救助,目前的救助资金将面临干涸。最直接的结果,即是诸多国家因失去资金支持,债务违约的风险大增(图2)。

(二)欧洲银行业对意大利国债风险敞口巨大。债务危机必将触发银行业危机

意大利国债市场此前因规模巨大,流动性相对较好而成为诸多欧元区银行的重要投资主体。欧元区最大的91家银行持有的意大利国债规模高达近1000亿欧元,为对PIIGS其他四国债务总敞口的近2倍。因此,一旦意大利国债市场遭遇困境,对欧洲银行业的冲击巨大,由此导致银行坏账增加、流动性恶化、信贷萎缩、融资成本飙升等诸多重大问题,欧元区的经济复苏也将更加步履维艰。

(三)财政紧缩计划的实施对实体经济造成直接影响,金融市场风险大增加剧了实体经济的恶化

意大利为从根本上解决债务危机问题,不得不通过实施财政紧缩计划,大幅压缩行政开支和福利支出,以削减赤字。此举抑制了投资和消费,无疑对意大利实体经济产生不利影响。此外,银行惜贷以及融资成本上升也会抑制经济,金融系统面临的巨大风险又通过市场的传导机制进一步放大,使投资者信心受挫,出现恐慌性抛售,对市场的冲击力集中而剧烈,很可能会对金融系统带来毁灭性的打击,从而使实体经济进一步恶化。

五、西班牙债务危机的演进与影响

2010年,西班牙GDP约为1.06万亿欧元,约为希腊、葡萄牙、爱尔兰三国GDP之和的两倍左右。作为欧元区第四大经济体,西班牙目前经济复苏依旧乏力、失业率居高不下、制造业复苏疲弱、房地产行业依旧毫无起色。疲弱的经济状况极大地削弱了西班牙对于债务风险的防范能力,使得西班牙成为继意大利之后又一个面临债务危机的欧元区核心国家。

据统计,金融危机以来,西班牙房地产价格已经下跌了超过20%,新屋开工数量已经降到了历史低点,相关抵押资产价格大幅走低。受此影响,西班牙银行业的信贷风险陡升,银行业潜在的损失可能达到30%。从2011年5月开始,西班牙PMI指数再次下降到50以下,制造业再度陷入萎缩,经济前景低迷。

西班牙失业率也一路攀升到21.29%的历史最高点,是欧盟平均失业率的两倍,进一步拖累经济增长。长期居高不下的失业率一方面表明西班牙经济的疲弱,另一方面也意味着政府财政紧缩计划将面临巨大的阻力,财政赤字压力很难在短期内解决。就业问题已成为经济复苏的头等难题。

据德意志银行预计,2011年西班牙政府债务规模约为7300亿欧元,约占欧元区整体债务总额的9%,相当于希腊、爱尔兰和葡萄牙三国的债务之和。

除了西班牙政府债务之外,西班牙的银行业债务风险也是欧元区无法回避的问题。据国际清算银行的统计,如果西班牙银行业出现债务问题,仅德国便可能遭受1819亿美元损失,法国和英国的潜在损失也都在1000亿美元以上。

西班牙2010年赤字占GDP的比例高达9.24%。迫于欧盟成员国的压力,西班牙政府正力求在2011年将这一数据降至6%。尽管西班牙政府已经实施30年来规模最大的“减赤”措施,但IMF认为,西班牙为防止债务危机而采取的措施不够完善,其面临的债务风险相当巨大。截至2011年8月3日,西班牙5年期CDS跳涨至纪录高位,而十年期国债收益率已升至6.5%,与德国国债息差404个基点,均创下历史新高。

随着国债收益率急速上升,说明投资者对西班牙削减赤字和债务的能力缺乏信心。由此可见,目前西班牙国内经济复苏面临巨大压力,债务违约风险日甚一日,成为欧元区又一重大隐患。这样一个对欧元区举足轻重的国家一旦爆发债务危机,同样会给目前举步维艰的欧洲经济带来致命打击。

六、欧元区国家现况分析

意大利、西班牙再度成为欧债危机风暴的中心眼,这让已疲惫不堪的欧元区各国再次手忙脚乱。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已经转危为安。

(一)经济基本面堪忧

如表1所示,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计,希腊、葡萄牙经济在2011、2012年仍将继续保持负增长,而爱尔兰未来两年的经济增长也十分缓慢。三国的失业率近三年来也一路上扬。2011年失业率继续居高不下,已分别高达16.2%、14%、12%。

据德意志银行预计,2011、2012年希腊和葡萄牙出口乏力,经常账户将入不敷出,年增长均在-6%以上,而爱尔兰的经常账户状况亦难有起色,国际收支状况堪忧。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未来两年三国的CPI上涨的压力不大。根据德意志银行的预计,未来两年其CPI涨幅均在3%以内,通胀压力不大,否则势必引发更大的经济动荡和社会危机。

为缓解危机,三国未来两年的财政紧缩幅度都在5―10%之间。然而,在经济低增长甚至是负增长、高失业率、经常账户逆差等恶劣的形势下,其实体经济已是赢弱不堪。在此状况下,若要承受幅度如此巨大的财政紧缩政策,定然力不从心。

(二)债券市场压力巨大

截至2011年7月,希腊、葡萄牙和爱尔兰的10年期国债收益率较之其他欧元区国家均大幅上扬。希腊的10年期国债CDS在高位继续上行,而葡萄牙、爱尔兰的CDS分别急速上

扬300多个基点,站上1000基点的高位,表明其在债券市场上压力巨大。

如表1所示,尽管目前希腊、爱尔兰、葡萄牙已获得纾困资金的援助,但其债务规模依然庞大,且债务规模/GDP的比例在未来两年内将继续上升。

由此可知,经济增长停滞、高失业率、经常账户逆差的现况使希腊、葡萄牙、爱尔兰等欧元区国家的实体经济赢弱不堪,且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大幅度的财政紧缩政策对本已奄奄一息的实体经济意味着雪上加霜,恐难得到有效执行。欧元区国家未来几年内债务压力依然巨大,若财政紧缩计划不能有效执行,将使其无法再获得援助,并将导致其债务面临更大的危机。

七、欧债危机再升级的发展趋势

(一)高福利难以缩减,紧缩性财政政策面临巨大阻力。欧债危机难有实质性改观

最低工资和高福利制度是西方民主制度的三大支柱之一,而这一制度设计本身就扼杀了经济活力和经济增长,存在制度性缺陷。高福利意味着政府的高支出,而高支出必然伴随着高税收。高额的税收抑制了投资,抬高了劳动力成本。而随着新兴市场快速发展和低廉劳动力的吸引,发达国家传统制造业不断萎缩,就业机会减少,税基缩小,税收增长无法跟上福利开支的增长。即使在经济较好的年份,政府庞大的支出都需举债维持,一旦遇到经济发展减缓、停滞或衰退,政府的赤字就更加严重。若要延续高福利、高工资、高消费、低劳动的生活方式,只能靠举债维持,寅吃卯粮。

发达国家的高福利极难缩减,因为在民主制度下,缩减福利的政策必将招致民众强烈反对。政客们为了取悦选民,不会轻易调整高福利政策。政府财政紧缩计划将难以有效执行,财政赤字压力很难在短期内解决,欧债危机亦难有实质性改观。

(二)债务困境拖累下,发达经济体进入低经济增长周期

发达经济体解决债务危机的方法有两个:一是通过财政紧缩,大幅压缩行政开支和社会福利支出,增加税收,将财政赤字转变为盈余,并长期积累,用来偿还债务;二是由国家的中央银行增发货币直接购买政府债券。

对于第一种方法,如果实施财政紧缩,由于整顿规模巨大,这将是一个长期的痛苦过程。财政紧缩意味着政府将增加税收、削减支出,在拖累经济下滑的同时,也会抑制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意愿,令经济活动更加疲弱。

对于第二种方法,如果国家央行增发货币购买债券,将导致经济体流动性泛滥,稀释货币购买力,加剧通货膨胀,给经济种下恶果。

不论哪种方法,给经济带来的负面影响都是十分严重的,庞大的债务及财政压力必将拖累发达经济体进入低经济增长周期。

(三)债务危机正在从国家向核心国家蔓延,主要发达经济体均背负巨额债务,质变正悄然发生,全球债务危机或将全面爆发

IMF2011年4月份的数据显示,全球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债务总量大部分呈增长态势,其中除了希腊、葡萄牙等国家之外,债务增幅靠前的不乏日本、美国、英国、西班牙、法国等核心国家,其中美国和日本的财政赤字也在增长,这些国家都潜伏着巨大的信用风险。2011年8月5日,标普将美国长期信用评级由“AAA”降至“AA+”,评级展望为负面。这是美国信用评级历史上首次遭“降级”,金融市场顿时掀起轩然大波,全球股市大跌,美国很可能面临债务违约已引发国际金融市场的广泛担忧。

债务问题经过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发达经济体所背负巨额债务短时间内无法解决。一般压缩财政赤字只能缓解债务膨胀,实现长期稳定的财政盈余才是解决债务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除了实施紧缩性财政政策之外,债务负担沉重的国家必须通过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提高经济增速。而目前尚未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经济增速可能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小于国债的实际利率。因此,高负债国家要想在短期内实现稳定的财政盈余几乎是不可能的。若无法采取有效措施保证财政收支平衡,则债务/GDP亦无法降低,债务危机必将愈演愈烈。此外,随着发达经济体增长速度放缓、竞争力下降、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涌现,财政压力进一步增加,债务风险将更加严重。接下来,量变必将产生质变,更大规模的全球债务危机或将浮出水面。

(四)欧债危机并不等同于欧元危机,债务危机必将进一步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

金融史学家金德伯格和提出“金融不安定假说”的明斯基曾通过大量著述来论证一国和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内在不稳定性,证明即便是金本位制和布雷顿森林体系也是不稳定的货币体系,亦难逃的命运。若从这一视角出发,将欧债危机单纯归咎于欧元显然失之偏颇。因为即使在汇率完全浮动的许多国家,依然会发生债务危机、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危机是金融货币体系内在不稳定性的必然结果。

虽然欧元的设计本身有其制度性缺陷,但由于欧盟成员国存在经济发展和财政税收等的不平衡,欧盟目前更大程度的财政政策的统一还有些遥远,这需要把更多国家权力让渡给欧盟机构,短期内很难被民众接受。随着欧债危机的深化,必将促使各国寻找更深层原因,并据此进行一些规则和制度安排并强化监管,最大程度降低危机的损失。目前,欧盟各国正力图从盟约里面寻找更多的协作空间,诸如财政政策协作,税收和福利政策的协调等。这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欧元的缺陷,深化欧洲一体化进程。

债务危机的化解范文4

[关键词]欧债危机;衰退;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3)01-00-02

2012年2月,欧洲央行启动第二轮三年期长期再融资操作,共有八百多家银行及金融机构获得总额五千多亿欧元的资金。加上2011年12月第一轮三年期再融资操作提供的四千多亿欧元,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欧央行共计向欧元区银行提供了1万多亿欧元的“低息贷款”。这样不同寻常的货币工具的实施尽管对经济发展长期存在很大的潜在危害,但还是有效缓解了银行融资难题,成功地把货币流动性注入深陷危机的欧洲债务市场中,使全球投资者看到了希望,希望此举成为整个欧债危机的转折点。但事实证明,欧债危机还远没有结束,欧债危机的长期影响正在逐步显现,其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会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值得我们警觉及研究。

一、希腊政治和经济面临危机,但短期内不会退出欧元区

希腊要想得到欧盟对其债务危机的救助,就必须满足德国等欧元区核心成员国提出的紧缩财政的严格要求,为此希腊已经动用了所有经济和政治资源,以得到欧盟救助,渡过危机。当前围绕财政紧缩问题希腊国内争议巨大,其与欧盟核心成员国之间的政治博弈也在斗争中逐步妥协,这将导致希腊社会分裂和迫使希腊退出欧元区的可能性加大,但是这场危机短期内难有最终结果,危机还会持续相当长时间,希腊等债务危机国将在煎熬中转型。

回顾希腊加入欧盟的历程,可以得到一些关于欧债危机发生的启示。2001年希腊通过财务造假加入欧元区,搭上了欧洲统一货币联盟创造的低成本融资便车,获得了与德国几乎相同的外部融资条件(希腊5年期国债收益率与德国同期限国债收益率的差距从1998—2000年平均3个百分点降至2001—2007年平均0.16个百分点)。从短期来看,希腊利用这个机会获得了巨大的好处,但加入欧盟并没有促进希腊推进结构性调整,相反在国内选举政治作用下,以过度融资、透支财政为手段维持高福利水平,讨好选民,获取选票成为政客的惯用手段。与此同时,希腊的经济发展在欧盟大的分工体系下去工业化现象逐步显现,出口以低端产品和服务为主,旅游业渐渐成为本国经济的支柱,整体经济缺乏核心竞争力。2009年债务危机爆发以来,希腊政府为争取欧盟的外部救援,不得不进行痛苦的财政紧缩,这进一步导致国民经济衰退和失业率上升,从而引发国内政治动荡。从这个过程可以看出欧债危机发生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和经济原因。

希腊是否退出欧元区,不完全取决于希腊,这是整个欧盟政治与经济博弈的结果。退出欧元区对希腊来讲是个艰难的抉择。理论上,退出欧元区将使希腊重新掌握国家货币政策的主导权,本国货币快速贬值,改善加入欧元区后的货币币值被动高估,可以使本国产品和服务在全球市场上重现价格吸引力,从而增加出口,获取外汇,以解燃眉之急。但是,从另一方面来讲,希腊退出欧元区不仅无助于治愈本国经济缺乏实际竞争力的痼疾,而且贬值导致的对外债务成本增加和通货膨胀上升,将使希腊经济和社会面临更大的负面冲击。希腊社会各界深知此害,反对财政紧缩,否定降低中低阶层保障水平,但不等于支持退出欧元区,更多的是社会各界对政府不满的宣泄。支持财政紧缩的中间右翼上台要求与欧盟重谈援助条件,最终是经济社会的现实情况决定希腊不可能退出欧元区,欧盟也不会让这样的先例发生,从而葬送半个世纪以来欧盟所取得的发展成果。

二、欧债危机将逐步缓解,但欧洲经济将陷入长期衰退

欧元经济区是欧洲各国半个世纪以来的成果,也是欧洲各国在当今世界经济新秩序演进过程中必然会产生的结果,有其存在的原因,所以欧盟各国不会轻易放弃欧元。单就财政状况整体而言,欧元区要好于美国和日本,2011年,欧元区的赤字率和债务率分别为4.1%和87.2%,同期美国和日本的赤字率分别为9.6%和10.1%,债务率分别为102.9%和229.8%,因此,如果单纯只是希腊的经济和债务危机,欧盟是完全有能力解决的,但目前意大利、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等先后卷入债务危机,不仅仅是债务规模太大,也有资本流动性和社会对未来的信心问题。任何一个欧洲国家都不希望欧元区解体,因此一定会全力阻止危机的蔓延,从2010年第一次援助希腊到今天欧元区各种金融防火墙的产生可以看出,欧盟一直在积极寻求解决危机的办法,只是欧元区的核心成员国从本国利益最优化的角度一直在讨价还价,但欧债危机终将逐步缓解。

改善债务危机国的经济状况,降低社会保障对财政的严重依赖,打破财政紧缩的恶性循环是解决危机的关键,但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整个欧元区长期的努力。欧债危机爆发以来,欧洲在法、德两国的左右下出台了一系列救助危机的措施,其主要是基于德国主张的债务危机国必须首先解决财政赤字问题,主张紧缩财政,但紧缩必定造成经济增长乏力、银行坏账、政府支出、财政恶化的恶性循环,无法通过改善经济来解决危机。打破这种恶性循环的关键在于保持政策灵活,促进财政紧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平衡,在增长中解决问题。近来欧洲各国的政治精英们仿佛已经意识到了问题所在,财政紧缩的立场有所松动,甚至提出欧洲版的“马歇尔计划”。这是一种积极现象,包括欧洲金融稳定基金(EFSF)、欧洲稳定机制(ESM)、欧洲央行的长期再融资操作(LTRO)等各类金融防火墙也在不断夯实,但欧债危机源于欧元区的南北结构性差异,暴露了缺乏财政联盟有效约束和保障的货币联盟的内在不稳定性,在当前世界经济处于低迷期的大背景下,欧洲经济正在陷入衰退之中,何时能走出困境,正如德国总理默克尔所说:欧洲正处在解决危机的正确道路上,但是任何认为这场危机可以在一两年内解决的人是错误的,这场危机至少会持续五年以上。因此这场危机的解决将是一个长期过程,欧洲可能将陷入经济的长期衰退。

三、我国应对欧债危机持续恶化的策略

1.对欧债危机所带来的影响不轻视、不恐慌

欧债危机的发生,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较大的影响,但不能因此恐慌,更不能轻视欧债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在实体经济层面,我国已高度融入世界经济体系,对世界经济市场的波动无法再向30年前那样不受干扰地保持自我发展,外部冲击使我国经济难以独善其身。欧盟作为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2011年双边贸易额占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37.2%)和第三大外国直接投资来源地(2011年来自欧盟的FDI占比为5.5%),欧债危机持续恶化对我国经济具有较大的负面溢出效应,所以当前情况下国家一定要出台政策,大力推动外向型经济向内需型经济快速转型,以内需替代出口,缓解出口额快速下滑的压力。在金融层面,我国银行业对欧洲的直接融资总量较小,且主要集中在英、德、法三国,即使欧元区银行资产质量恶化蔓延到法、德这样的欧元区核心国,潜在损失也有限且可以承受。但是涉及实体经济的贸易融资、跨境贷款等对欧洲的间接敞口,由于分布面广、差异性大,在欧洲银行业加速去杠杆化进程中容易受到冲击,因此我国要借世界经济调整之机加快推动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

2.积极扩大内需,加快发展实体经济

当前欧债危机在经过一系列的救助之后,欧债危机正逐步缓解,在本次亚欧首脑会议上,各方都充分肯定了欧洲在债务危机中所做出的努力,使欧债危机对世界经济的影响逐步减少,相信欧洲有能力和意志解决危机。坚持冷静观察、认真分析,避免过于悲观而过早、过度实施经济刺激措施,加重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和不可持续,为经济将来高质量的发展埋下隐患。俗话说危中有机,没有必要过度恐慌。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经历了各种外部冲击。实践表明,做好自己的事情是我们应对危机、实现发展的根本出路。当前正是我国借助欧债危机时期,深入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让我国经济地位在世界经济秩序调整的大背景下逐步稳固。

深化改革,大力发展社会保障,刺激消费,拉动内需,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是我国应对欧债危机冲击的根本所在。改革不能靠等待时机,应着眼长远抢抓机遇,不因一时的风险而停滞。应继续坚持调结构、扩内需,推进关键领域改革,加快形成自主、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格局,降低对外部环境的依赖。在符合结构调整方向的前提下,灵活实施必要、有限的短期经济刺激政策,缓解经济大幅下行压力。

3.加快资本市场改革步伐

当前我国市场经济已经发展进入到瓶颈阶段,降低资源的集中度,释放民间资本的活力,允许民间资本进入一些行业领域,是进一步发展市场经济,加速经济转型的重要策略。同时改革资本市场,引导资本流向实体经济,避免民间资本去实业化,大量涌向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尽快减少资本、不动产领域的资产泡沫,降低过度投资而积聚的风险。尽快出台措施,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推进中小企业的快速发展。这些都是增强我国经济自身免疫力的重要途径。

积极参与国际合作。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时,美欧国家参与救助的金融机构最终都收回了成本并实现盈利,救助没有“打水漂”。因此,应审慎把握当前欧债危机中的机遇,既不能盲目援助、抄底和接盘,也不能固步不前。应抓住当前欧洲和国际社会对我有利的时机,在双边和多边国际合作中积极申明、维护和实现符合我国长远发展的国家利益,做好谋篇布局。

[参考文献]

[1]张晓晶,李成欧债危机的成因、演进路径及对中国经济的影响[J]开放导报,2010(4):26-31.

[2]张锐希腊债务危机的再救助与欧债危机的走向判识[J]武汉金融,2011(7):37-39.

[3]李本松当前世界金融危机的政治经济学批判与反思[J]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10(4):1.

债务危机的化解范文5

摘要:万解秋教授认为,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失衡,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难以用国家债务来填补,当然也不可能用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债务危机是这种经济衰退危机的必然表现,而仅仅想通过债务发行和货币投放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它有可能招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危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引以为戒的。白永秀教授认为,欧债危机从深层原因来看,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效率与公平、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责任与权利之间矛盾激化的必然产物。钱津研究员认为欧洲债务危机不是市场化的信用危机,而是政府信用的危机。传统的陈旧的货币理论直接导致了经济相对脆弱的一些欧洲国家在遭遇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的自家政府财务的危机。从本质上看,欧洲债务危机是一个货币理论亟需转换和推进的问题。余斌研究员则认为,欧债危机不同于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危机,它更多地是一场人为的危机。他进一步指出,如果中国大量持有欧债,那么欧盟和德法金融寡头必然会以国际社会的舆论压力如设置人权话题等手段在合适的时机迫使中国同样贬值所持有的欧债,借机掠夺中国人民。

关键词:债务危机;金融危机;欧洲联盟;实体经济;虚拟经济

中图分类号:F0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101(2012)03-0010-12

一、债务危机起因金融危机

欧债危机的爆发看起来是一场国家的债务危机,从希腊、意大利等国的债务曝险,到欧盟主要成员国的债务比重超越警戒线引发债务评级下调,显示的是一场可能的债务违约和债务危机。现在这场危机还在继续延宕过程中,影响波及可能进一步扩大,这也引起了人们的关注,为什么在全球经济最核心的欧元区国家爆发了前所未有的债务危机。

在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欧洲经济和金融市场时,货币体系和资本市场的健康稳定看起来是关键因素,金融市场剧烈波动产生的冲击波杀伤了融资过度、金融体系脆弱的国家,出现了像冰岛、爱尔兰这样的陷入危机的经济体。因为金融市场的扩张过度和过分的杠杆融资而导致金融体系脆弱部分曝险,一部分金融机构受到了影响,这显然与债务性质结构无关。

金融危机的冲击首先体现为对于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是否稳健的影响,当时主要的观察认识认为金融市场衍生品的杠杆化交易失控和银行类机构资产的过度市场交易是主要原因,其他金融机构和投资者的资产受到了影响,货币体系和货币政策并没有陷入危机,主要国家的货币体系和政策是健康稳定的。这些国家的财政体系也是健康安全的。在应对金融市场动荡时,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的政府都充分发挥了财政的最大能力对金融机构实施救援,主要国家的财政预算支出水平和赤字规模都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上升。很多人认为这是一种积极的财政政策,当然也是应该的,一些国家的财政甚至超越了自身的承载能力实施扩张和经济拉动,甚至还带动或强制其他金融机构实施扩张和提高支出水平,以应对经济下滑。这在学术界不同流派看来,是对于“自由主义经济理论”或自由市场经济机制的一次彻底批判和否定。

那么,在一个健康稳定的财政体制和货币体制下,金融体系的危机爆发可能吗?它仅仅可能是局部性的吗?这个问题似乎有点难以理解,金融市场的交易和融资活动与一国的财政体系活动和货币体系的活动可以完全地切割分离吗?这样的问题看起来并不清楚,在学术和政策实际运作层面并没有很多关注。在金融危机爆发初期,美国的财政体系并没有出现明显的危机,货币政策体系也显得稳健安全,利率、汇率和通货膨胀水平都是在稳定水平状态下运行,金融危机在当时显得像是个别银行和证券机构的信用危机。在应对流动性收缩和金融机构稳健时,美国政府冲在最前面,其采用了特种预算工具筹集资金,并给予了危机金融机构大幅度的资本输入,而美联储并未作出过多反应,维持了基本的货币供应和利率水平,只是在2009年以后当经济出现了明显的通货紧缩和就业率下降以后,才推出了扩张性的货币供应政策,即QE1和QE2。

欧洲的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在金融危机冲击的初期,也体现出了一种有限的金融机构信用或支付危机,对于经济财政支出最多是一种间接的负面影响。金融危机并未影响到货币体系的稳定,欧元体系的货币政策是稳定健康的。它在应对金融危机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对于今天的欧债危机来说,它似乎与金融危机的爆发有着某种联系,但作为财政工具的债务危机又似乎与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的联系。

这种假设在过去一段时间里被多数人所接受,也就是欧债危机是债务问题,是欧盟内部经济发展和财政支出水平失调所带来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债务危机也就是一国的财政信用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没有直接关系。我们必须要问,这样的假设合理吗?金融危机条件下出现的债务危机与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究竟有何关系。

当我们深入地看一下欧元货币政策体系的结构影响,才能发现欧元体系内部财政体系的功能,它们二者其实是被紧紧地捆绑在一起的,财政支出体系与统一的非的货币政策体系被结合到一起时,它们的运作就已经潜伏了财政扩张和债务失控的危机,而国际金融危机就是此次欧元区债务危机爆发的导火线。因此,欧债危机,看似并非货币体系的危机,实际上真正是货币政策体系矛盾危机的集中爆发。我们这种分析假设的基本前提就是欧元货币体系隐含着内在的矛盾,财政体系的矛盾是一种突破口,债务危机在国际金融危机来袭中已经是无可避免的结局。

二、货币政策体系矛盾的财政表现

欧元作为欧盟统一货币始于1999年,它的产生肩负着特殊的使命与职能。它既是欧洲统一经济体的流通货币和支付工具,也成为欧元区的储备货币和外汇支付工具。欧元一诞生,就取代了欧洲各国原有流通的货币,并成为国际储备货币与美元、日元、英镑在国际结算中竞争,而且成为仅次于美元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的流通也形成了欧盟统一的货币政策,对于欧盟各国的经济发展和财政体系运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欧元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与美元竞争国际储备货币中获得了较高的市场份额,使欧洲央行获得了一定的经济利益。同时,在欧元区内部,统一的货币也带来了积极的作用和利益,对于资本流通、货物贸易和劳动力就业等带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欧元体系从诞生起就带来了它的不稳定性,它隐含的矛盾冲突在市场条件形成时就必然爆发出来。

第一,欧元作为一种区域性的货币是欧元区国家的货币,它的出现是建立在欧洲经济一体化和市场统一开放条件下的,17个国家形成的货币区大约有3.3亿人口,12万亿美元的GDP总量,人口规模已超过美国,GDP总量为美国的80%。欧元一出现就被认为具有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市场条件,欧洲各国经济文化社会和意识形态高度接近,经济市场化发展的水平差异较小,对于经济合作和联合市场化竞争的意愿十分强烈,因而在政治上的阻力也较小,大多数西欧国家都积极加入了欧元区,一些东欧国家也积极要求加入欧元体系,这也使欧元一度被多数人看好,甚至认为在未来10多年以后极有可能取代美元成为最主要的国际储备货币。欧元作为货币体系涉及到了诸多国家的权利和利益,在其中如果出现严重的利益冲突,货币体系的运行就会出现危机,尤其是在各国的经济利益诉求难以达成一致而又没有一种强制性的行政力量加以控制时,矛盾就会爆发,货币政策体系就难以去左右国家的财政行动,更不可能去控制各国的政治决策。而欧元被大多数人看好的原因就是因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和一定程度的政治联合行动,没有被看出其中可能存在的严重分裂隐患,也就是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政治结构和权力分配控制的不同,它们所获得的来自欧元体系的利益可能是不同的。而当面临市场冲击时他们所受到的冲击程度也是不同的,极有可能出现人们不愿看到的组合:最小的获益者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最大的受益者则成为最小的受害者。而十分不幸的是,在金融危机冲击下出现的欧债危机,正是这种结果。

第二,在各国纷纷放弃而加入欧元货币体系时,并没有考虑到这种可能的结果,显然也低估了这种可能性,也可能是在短期利益驱使下去搭便车,获得一些免费的经济利益。这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南欧和东欧的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会极尽努力直至修改财政数据力图加入这一体系。这种利益是什么,我们简而言之,就是在货币体系层面有可能的储备货币利益,竞争型的储备货币份额可能是发行和货币国际化流通获得实际的铸币税收入,而且统一的欧元变得更有竞争性,对于那些经济地位较为弱小的国家来说,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和对于美元的储备性依赖也会大大降低。而从经济层面上说,区域性货币减少了汇率波动带来的贸易摩擦,对于资本和劳动力的自由流动也会产生积极的效应,这在理论上也被归结为存在着一种最优的“区域货币配置效应”。

现在我们从实际状况看,金融危机的冲击粉碎了这种美丽的梦想,欧元区不得不回到严酷的现实中来。这个现实就是,欧元区货币的运作需要付出极高的运行成本,利益矛盾冲突积累又可能使得区域货币体系分崩离析,财政和债务危机的爆发是货币体系矛盾的直接体现。

第三,已有研究已经揭示了大量的问题和原因,指出了财政危机与金融危机的内在联系。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是一国经济调控的重要杠杆,区域货币体系的形成已经统一了货币政策,各国也就只有财政政策可以作为调节支出的工具了,欧元区成立时已经意识到财政支出规模和预算赤字有可能危及欧元体系的稳定,已经对各国的财政赤字占GDP比重规定了上限,但财政支出具有更高的含义,这一要求的提出没有强制的法律或行政约束,这为金融危机后的财政扩张和失控留下了隐患。

财政支出失控和债务危机爆发的诱发原因可以分为下列两个方面:一是从经济结构差异和政治决策冲突方面看,财政支出功能失控必然引发债务危机。欧元体系的17国在进入统一货币政策以后,各自的经济结构和经济竞争能力以及市场产品的发展前景差异极大,它们基本上可以分为三个不同的阵营。第一阵营即欧盟的领头羊德国和法国,其具有极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产品竞争力,劳动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人均GDP在35 000美元以上;第二阵营为意大利、荷兰、比利时、挪威、瑞典、芬兰等国家,经济结构较为优势,有较高的竞争力,人均GDP为25 000~45 000美元;第三阵营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爱尔兰、冰岛等国,经济发展处于较低水平,人均GDP大致为20 000~30 000美元,劳动生产率和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较低。这样的结构差异导致经济政策协调的困难。统一的利率、汇率和货币供应政策必然导致不同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企业在市场上具有不同的竞争力,并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更弱的“马太效应”,经济相对落后的国家的财政收入和预算支出能力会受到更大的制约,赤字政策和财政状况的恶化形成恶性循环。在金融危机爆发之前,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已经达到了危机临界状态,而且背负的债务包袱越来越重。二是从危机应对决策过程看,财政政策失控导致的债务危机是金融危机的扩展爆发,金融危机引发了债务危机的爆发,其中具有内在的联系。

欧元区国家具有较为近似的政治制度和经济体制,但其国内的政治结构、治理方法、社会文化影响还是有着较大差异,劳动生产率和产品创新能力较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包袱,福利主义盛行,出于政党利益要求而对于财政约束松弛,导致债台高筑。其中欧猪五国的当年赤字占GDP比重在2006年为1%左右,到2011年已经达到13%以上;累计的公共债务占GDP的比重从2006年的70%上升到120%以上,其中希腊已经达到180%以上,其他国家也达到了100%以上,大幅度超出了欧盟规定的安全警戒线。

在此次金融危机爆发时,出现了人们对于自由主义经济学理论的批判,对于用国家干预来影响市场的凯恩斯主义抱有幻想,学术上也出现了否定市场机制推崇国家干预的思潮,这正好迎合了激进主义思潮的国家干预控制的理念,在欧债危机爆发过程中,这种思潮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作为应对金融危机和信用收缩的主要政策,这些国家的财政纷纷采取了空前的扩张和救援行动,对于银行和金融机构的亏损进行补贴,增加公共项目的支出,甚至直接补贴消费者以拉动市场,应对危机事实上是在扩张支出刺激经济,这完全符合凯恩斯主义扩张性财政政策的原则,新凯恩斯主义者也主张财政扩张。

但随后我们看到的是狂热扩张后的严峻局面,欧元区各国的财政赤字和债务比重迅速上升,欧猪五国的财政赤字比重已经上升到15%左右,累计债务比重超过了GDP的1倍以上,更为严重的是债务在2009年以后,已经进入偿还期而财政已经失去了偿还能力,债务危机已经是一触即发。巨额的财政支出并没有带来就业和经济的增长,反而引发了严重的国内通货膨胀和失业增长,局面已经恶化到经济的负增长和高达20%左右的失业率,青年人的失业率已经达到50%以上,应对失业经济衰退和面对债务危机已是欧元区国家的两难处境。很明显,在财政扩张和收缩这条道路上根本就找不到出路。破产清算也许是唯一结局,这也意味着财政扩张主义的破产,连带着欧元货币体系的破产。

三、欧债危机的不同解读与启示

欧债危机的爆发已是事实,但如何看待其爆发却出现了不同的解读。这对于分析其影响冲击和经验借鉴也存在分歧。一种分析结论认为欧债危机就是一国的债务危机,是一国财政扩张和赤字预算导致收支失衡而引起的债务清偿危机,按此结论,可以认为是一种财政危机解读,这与货币金融危机没有直接关系,应对危机的方法就是收缩支出,恢复财政平衡,包括实施国际救援和债务重组。这一解读单纯化看待债务危机的爆发,无法解答为何在欧元体系国家中同时爆发债务危机,也不能解释为何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财政扩张行动后会爆发债务危机。另一种解读是将欧债危机看成是一种欧元区的货币危机,金融危机在欧元区的爆发冲击转化为了债务危机。在欧元货币政策体系内,各国已经失去了独立的货币政策和调整的措施,也就是失去了货币贬值避免经济衰退的手段,转而只能使用财政杠杆扩大预算支出来避免经济的过分收缩,财政支出的失衡引发了一部分经济弱势国家的债务危机。按此解读,金融危机引发的信用收缩和经济衰退只要应用货币贬值就可能解决,这是自欺欺人的观点,因为那些经历债务危机折磨的国家,岂不是轻轻松松就可以渡过难关了吗?从实际看,一个国家用自贬货币的方法是嫁祸于人,也不能自救,因为这必然会引发其他国家的货币报复性贬值,这样的货币汇率战根本不能解救一国经济的衰退危机,而且混乱的国际经济贸易关系必定会阻碍经济的复苏。

欧债危机是金融危机的延续,但其背后的根本原因是经济体制和结构的失衡,低效率的经济运行和增长动力的衰退,难以用国家债务来填补,当然也不可能用发行货币来解决,金融危机以及随后的债务危机是这种经济衰退危机的必然表现,而仅仅想通过债务发行和货币投放就能解决问题的想法,是不现实的,它有可能招致更严重的经济衰退和危机,这也是我们现在所应该引以为戒的。

参考文献:

[1]米什金.货币政策方略:来自金融危机的教训[J].金融评论,2010,(6).

[2]徐明棋.欧元区国家债务危机、欧元及欧盟经济[J].世界经济导刊,2011,(1).

[3]丁纯.金融危机冲击下的欧洲经济:表现、成因与前景[J].欧洲研究,2010,(4).

[4]白光裕,庄芮.从债务危机看欧洲一体化的两大缺陷[J].广东金融学院学报,2011,(11).

债务危机的化解范文6

无论与2010年5月危机初次爆发相比,还是与2011年六七月危机卷土重来相比,目前的欧债危机都更加深重,且前景更为黯淡。

危机恶化

作为欧债危机的源头,希腊尽管在今年7月获得第二轮1090亿欧元的贷款承诺,但希腊问题并没有好转,反而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主要原因包括:第一,希腊政府私下与芬兰政府达成双边协议,承诺以现金做抵押以换取芬兰在欧洲金融稳定机制中的贷款保证,这引发了欧元区其他国家的不满,可能延迟第二轮贷款方案的尽快落实。

第二,希腊政府威胁称,如果到今年9月私人投资者参与无条件展期债务方案的比例仍低于90%,希腊将取消原本承诺的债务交换方案。这加剧了希腊债务有序重组的不确定性。

第三,近期有两家希腊商业银行使用了希腊央行提供的紧急流动性支持机制,这表明希腊商业银行的流动性压力正在加剧。

除希腊外,其他“欧猪五国”的国债市场也动荡不安。目前最令人担忧的是意大利与西班牙不断上升的国债收益率,已达到其加入欧元区以来的峰值,这意味着债务危机风险已开始从欧元区国家向核心国家传导。

为什么近期欧债危机显著恶化?首先,今年二季度欧元区经济增长的低迷强化了投资者对债务可持续性的担忧。欧元区GDP季度环比增速由一季度的0.8%降至二季度的0.2%,欧元区经济火车头德国的GDP季度环比增速同期由1.3%降至0.1%。由于债务可持续性的条件是经济增长率高于市场利率,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导致投资者信心下跌,风险偏好增强,市场动荡加剧。

其次,欧洲商业银行普遍陷入融资困难,造成危机有从债务领域重新向私人银行领域回归的可能性。尽管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核心资本和杠杆比率与去年相比都有所加强,但近期欧洲银行股普遍暴跌、部分银行CDS息差显著扩大,凸显了市场对于商业银行能以较低成本筹集到足够运营资金的担忧。

8月以来,欧元LIBOR-OIS息差显著扩大、欧洲商业银行债券发行规模显著萎缩、全球货币市场基金显著调低对欧洲商业银行的风险敞口,这均表明欧洲商业银行陷入新的流动性短缺困境。

症结何在

欧债危机愈演愈烈凸显了债务危机的解决难度极大,以及欧元区政府应对本次债务危机的策略可能有问题。

其一,在经济增长、市场信心与财政紧缩三者之间,迄今为止已经形成一个致命循环。为了重新获得市场信心,从而以较低成本发行国债融资,危机国必须承诺进行大规模的财政紧缩。

然而,大规模的财政紧缩无疑会损害短期内的经济增长。而一旦经济增长率下降,投资者又会担心危机国政府能否如期偿还债务。三者之间的权衡好像陷入了一个死锁。

其二,在经济增长、债务与商业银行三者之间,形成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格局。如果经济增长率下降,那么政府的债务负担会变得更加沉重。

由于商业银行普遍持有大量债务,国债信用等级下调会导致商业银行资本金出现问题。商业银行应对资本充足率下降而做出的“去杠杆化”反应又会导致银行惜贷,加剧市场上的信贷紧缩,从而损害经济增长。从这一角度看,政府通过举债来援救商业银行的行为仅仅意味着金融风险的转移,而不能真正消除金融风险。

其三,欧元区只是一个松散的政治联盟,仅有统一的货币政策,而没有统一的财政政策与跨区域的转移支付机制,这导致欧元区不能像美国政府那样动用全部资源来应对危机。

欧元区内部目前存在两大政治难题,这两大难题都强化了各国政府与本国选民之间的矛盾:一方面,对德国、法国等核心国家而言,政府要动用本国财政资源去救援“欧猪五国”,已经遭致本国选民的强烈反对。

另一方面,对希腊等危机国而言,政府为了获得外部融资而不得不承诺进行大规模的财政紧缩,而财政紧缩主要采取增加税收或削减福利支出的形式,招致本国选民的强烈反对。当前欧元区各国政府与选民的强烈对立,折射出欧洲各国民众依然是在从国别思维而非区域思维出发来考虑问题的。

前景难料

欧元区政府目前还有没有能力应对甚至摆脱危机。从目前看,常规的手段只能缓解而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危机,非常规的手段又囿于政治压力而难以实施。欧债危机的演进前景可谓扑朔迷离。

目前欧元区政府应对债务危机的常规手段还有如下空间:第一,降息。与美国、日本的零利率相比,经过今年4月与7月的两次加息之后,目前欧元区基准利率在1%左右。鉴于欧元区核心CPI同比增速在7月已降至1.2%,意味着欧洲央行有1个百分点的降息空间。

第二,扩大EFSF的可动用资金规模及拓展EFSF的功能。最近德国内阁通过的EFSF调整草案已同意将EFSF的实际贷款额度由2500亿欧元调至4400亿欧元,并赋予EFSF在一级与二级市场直接购买债券,及向金融机构需进行重组的国家提供相应贷款的职能。

第三,欧洲央行继续实施证券购买计划与流动性管理来压低成员国国债收益率以及缓解商业银行的融资难问题。然而如前所述,这些手段只能缓解危机国的债务危机,并不能从根本上提高危机国的偿债能力以及提振投资者的信心,从而效果有限。

而目前市场上热议的欧元区可能出台的最重要非常规手段则是,发行欧元债券。由于欧元债券背后有欧元区所有高信用等级国家提供的联合担保,它能以极低的利率发行。用欧元债券来置换“欧猪五国”即将到期的国债,同样要求危机国进行可持续的财政紧缩计划,这能够极大地提振市场信心,或许是欧元区走出本次危机的可行途径。

然而,这一倡议遭到德国总理与德国财政部长的坚决反对。首先,这会造成极大的道德风险,包括希腊在内的债务国可能缺乏足够的动力进行结构调整;其次,发行欧元债券的前提是欧元区形成统一的财政政策框架与转移支付机制,这在立法上存在困难;再次,发行欧元债券将是欧洲经济金融一体化的高级阶段,而从现实出发,欧洲一体化应稳妥推进而非。其实,德国政府反对欧元债券的最重要原因是本国选民的反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