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风险论文范例

债务风险论文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1

(一)债务融资现状

张桂杰(2009)认为融资结构是否合理是公司融资效率状况良好的必要条件,由于家族企业发展阶段和发展规模的不同,家族企业的融资结构呈现出不同的特征。一般情况下,高成长性的公司由于资产的扩张会显得资金比较紧张,负债率较高。这种情况在中小规模的家族企业中表现比较明显。但是上市家族企业却有不同的特点,上市家族企业更加偏向于股权融资,因而往往表现为较低的资产负债率。对于发展规模较小的家族企业,他们偏向于债务融资,从而获得发展资金。此时不同经营状况的家族企业融资困难程度不同,一般而言,经营状况良好的优质企业比较容易获得银行贷款,但是由于自身的资金积累和负债的破产偿债风险影响,家族掌控者更加偏向于稳健发展采用比较低的资产负债率。

叶山梅(2007)认为内源融资是民营中小企业的一个重要渠道,在我国民营中小型企业的资本来源比例中,自我融资高达90.5%。由于民营中小企业很难取得外援融资,加上自身的资本有限,所以其发展资金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民间借代,但是这种债务融资方式多数具有高利贷性质,成本高,风险大。

(二)家族企业债务融资影响因素

1.金融发展

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作用。唐松、杨勇(2009)通过对中国上市公司的债务融资与金融发展程度之间的研究得出结论。若债务比例增加1%,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与低的地区相比,公司市场价值平均多提高0.54%,并且债务融资与公司价值的正相关关系只在金融发展水平高的地区才存在。

张山梅(2007)认为我国金融体制存在弊端,中小型金融结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民营型企业的资金需求。另一方面,我国大部分地区民营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发育程度比较低,民营企业信用担保公司资金规模小,政府扶持力度弱,业务开展非常缓慢。此外,银企之间的信息不对称增加了融资的难度,银行为了了解企业真是的经营状况和发展前景将付出高昂的信息费用,为了减少成本支出,银行变紧缩对民营中小企业的贷款。

2.市场竞争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吴晓求(2009)认为,处于不同竞争状态的行业对公司资本结构的要求也不尽相同,充分竞争的行业更倾向于股权融资,倾向于分散风险,而相对垄断的行业更倾向于债务融资。

3.成本理论

对于实行现代管理模式的家族企业,还会遇到成本的问题,表现在:(1)在经营者持有企业股权水平不变的条件下,企业债务融资比例的增加会提高经营者的相对投资份额,增加经营者的工作动力。(2)股票融资需要企业支付红利,债务融资需要企业支付利息,但利息支付具有强制性。这就减少了企业的“自由现金流量”(剩余留利和折旧费之和),经营者从事企业价值非最大化行为的活动余地缩小(Jensen,1986)。(3)债务融资和股票融资相比,债务融资使企业的破产概率上升,经营者所受到的压力加大,为避免破产风险,经营者会更加努力地工作,减少不必要的奢侈消费。这些都有助于缓解经营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冲突,降低了人成本,从而构成了债务融资的收益。

二、家族企业债务风险控制研究

(一)债务风险涵义

朱忱(2009)指出,债务融资风险是指由资金供需情况、宏观经济环境等因素变化,企业筹集资金给财务成果带来的不确定性,即与企业债务融资相关的风险。它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债务筹资导致企业所有者权益下降的风险;二是指债务筹资可能导致企业财务困难甚至破产的风险。

以朱清香、宁宏义(2009)为代表的学者认为债务融资是企业资本结构中债务资本比率变化带来的风险,企业有可能会因为债务比率过高而发生现金支付危机,从而不能偿还到期债务,风险的积聚会严重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二)家族企业债务风险产生原因

家族企业债务等资的风险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方面:

1.吴元波,王晟(2008)认为家族企业债务风险来自于家族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入资金利息率的不确定性

企业投资利润率即投资报酬率,是指企业所得利润初始投资额的比率;借人资金利息率是企业借款时按市场利率计算的利息与借人资金的比率。由于企业某个期间所获利润无法确切估量,同期市场利率也处于变化之中,因而,企业投资利润率和借人资金利息率都具有不确定性。当投资利润率高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使用一部分借入资金,可以利用财务杠杆作用提高自有资金利润率;当投资利润率低于借入资金利息率时,企业使用借入资金将使自有资金利润率降低,甚至发生亏损,严重的则因资产负债率过高或不良资产的大量荇存,导致资不抵债而破产。

2.家族企业经营活动的成败

朱冰心(2005)提到家族企业还本付息资金最终来源于企业收益。企业收益与其日常经营管理密切相关,经营管理的好坏,影响当期收益的高低,决定现金流的多少,从而影响偿还到期债务本息“保证金”的充足与否,决定财务风险的高低。根据信号传递理论,企业经营管理不善,会给市场传递一种不良信号,使企业信誉受损,降低其在融资市场中的信用等级,导致筹资困难,使企业面临再融资资金短缺的风险,无法满足后续发展需要,使企业发展缓慢或停滞。

3.家族企业负债结构不合理

尹建中(2006)指出,负债结构是企业负债中各种负债数量的比例关系,尤其是短期负债资金的比例。影响负债结构的主要因素有:l、企业使用长期借款融资,其利息费用将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固定不变;采用短期借款融资,其利息费用可能会有大幅度波动。2、企业大量举借短期借款用于长期投资,当借款到期时,可能会出现难以筹措到足够的现金偿还到期债务的风险;此时,若债权人由于企业财务状况差而不愿将借款展期,企业经营将陷入困境。3、长期借款融资速度慢,资金成本较高,并且附带一些限制性条款。

4.市场利率和汇率变动

岳红梅(2009)认为企业等措资金,可能面临利率或汇率变动带来的风险,利率和汇率水平的高低直接决定企业资金成本的大小。当国家实行“双紧”政策,即紧缩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时,货币的供给量萎缩,贷款利息率不断提高,使得企业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增加。反之当国家实行“双松”政策,即扩张的财政政策和宽松的货币政策时,货币供给量增加,贷款利息率不断降低,企业筹资的资金成本降低,所负担的经营成本减少。同样,国际货币市场汇率的变动也给企业带来厂外币的收付风险。

(二)家族企业债务风险防范和预警

1.基于融资结构角度

陈强(2007)认为确定适度的负债比率、保持合理的负债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有助与家族预防债务风险。家族企业的负债比例要与自身具体情况相适应,实现风险与报酬的最优组合。企业应不定期进行测算,掌握资产、负债状况,并进行横向和纵向对比,根据实际情况,对比率进行适当调整,维持一个适度的负债规模。此外,他还指出对一些生产经营好,产品适销对路,资金周转快的企业,负债比率可以适当高些;反之,负债比率应适当低些,否则就会使企业在原来商业风险的基础上,又增加了筹资风险。同样,家族企业还应对长期债务与短期债务和债务偿还期限进行合理安排,防止在日后经营过程中本金和利息的偿付风险。

许月悦、叶涛(2009)在企业债务融资风险及对策研究一文中指出企业可以通过合理安排资本结构预防负债筹资风险。他们认为最佳资本结构是指加权资金成本最低、企业价值最大的资本结构。企业根据经营规模所拟定的资金需要量可以用多种筹资方式进行筹资,在资金总额既定的条件下,各种筹资方式不同的资金额就构成了不同的资本结构方案。分别计算各筹资方案的加权平均资金成本,然后对其进行比较,选择其最低的筹资方案。

2.基于现金流角度

(1)吴元波,王晟(2008)认为企业应根据现金流建立信用批准与信用条件。企业建立信用批准体系的目标是将坏账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水平内,对信用批准程序的改进受到信用风险控制要求的限制,在审核时应考虑客户的信用额度、信用批准程序以及信用限额,信用批准成本不能超过坏账的金额。信用批准过程不能太慢,企业应该经常对信用审核速度进行检查。在某些可行的情况下可以用电话对信用申请进行批准。此外,企业通过追查客户是否存在延期支付的纪录,也可以减少等待信用调查而延误的时间。企业在审核客户信用时还应考虑需要进行信用批准的最低限额。通常每个行业都有自己的信用标准,30天内全额付款是常见的信用条件,它要求在开出发票后30天内全额付款,没有任何折扣。在一些竞争非常激烈的行业,信用条件则更多是60天内全额付款或90天内全额付款。当然,信用条件会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而变化,但重要的是,企业一开始就应同客户明确支付条件,对于大额的订单,应要求客户在定货时交纳10%左右的定金。

(2)杨静,张新刚(2005)认为企业根据现金流加强订单与信用方面管理。企业应根据市场的具体情况,对供应商进行详细区分并分别进行管理,从而达到控制原材料存货和付款期限的目的,进而实现对物资流和现金流的有效控制。虽然信用条件通常为行业标准,但也应该有一定协商余地。大企业经常能够从小供应商处得到更优惠的信用条件;部分谈判可能会涉及在信用期长短和价格高低之间进行权衡。如果供应商对提前支付给予一定的折扣,那么所获得的利益应该超过提前支付所花费的成本。如果企业能够向供应商提供一个有保障的支付体系或计息支付方式,那么供应商就会乐于提供较长的信用期。

(3)叶山梅(2007)认为企业在生产循环中加强现金流量管理。在企业生产循环中,和现金流量有关的主要是存货周转的速度。该循环中的关键控制点是在保证正常生产的前提下,尽量缩短存货周转期。企业应定期报告存货周转期及其变化并说明持有存货的成本。有关存货周转的资料可以编制在定期报告中,原材料、低值易耗品、在产品、产成品可以分别编制。在报告中,根据项目的购买、使用或销售方式进行归类分组。不重要的项目可以忽略不计。通过编制报告,企业可以判断出周转期正在改善和正在恶化的存货项目;这些变化所带来的成本或收益;如何改善恶化的存货周转期或巩固已改善的存货周转期。在生产循环中,控制企业现金流量最好的办法是实行适时制(justinTime)。适时制是一种由需求驱动的组织生产流程技术,其应用可以减少浪费和库存,以实现高质量的快速灵活生产。采用适时生产系统带来的第一个影响就是库存的急剧下降,随之而来的是由于现金循环的缩短而节约的利息费用。适时生产系统通过缩短存货周转期和降低库存量为企业带来财务利益,因此,财务管理人员应通过报告这些潜在的财务收益来鼓励适时生产系统的实施。在企业尚无能力实行适时制时,可采用确定经济订购量、再订购点和安全存货量等措施对存货进行管理。企业通过运用上述手段对生产循环进行管理,可以提高存货周转率,降低存货资金占用,从而使企业将更多的存量资金用于生产、投资等活动以及偿还债务,实现风险控制的目标。

(4)狄娜,顾强(2004)认为根据现金流对发货与存货加以控制。在发货环节中,影响现金流人速度的因素包括发货的速度,因为货物被发出后才能开具发票;收货确认书的返回,如果需要客户确认发货单或其他单据才能开据发票,那么应尽快将这些文件送交开票人;准确性,发货本身以及发货单据的错误会阻碍现金回收的过程。存货控制同样十分重要,当有了订单却没有存货进行供给时,现金流人速度就必然延缓。原材料库存的短缺阻碍生产进程,产成品短缺阻碍发货进程。如果向客户发货的进程受到阻碍,将会产生连锁反应。在对存货控制的检查中,企业应注意由于存货短缺而产生的无法履行的订单和延迟履行的订单数量。如果这一情况发生频繁,则意味着收款循环周期的拖延。

(5)狄娜,顾强(2004)认为需要根据现金流对应收账款加以控制。如果所有客户都全额准时支付货款,那么在收款循环阶段就不存在任何问题。然而,现实中许多客户都做不到准时付款,所以企业应该加强对应收账款的控制。应收账款控制包括了解每项应收账款的欠款人、金额及到期日;了解客户逾期应收账款的金额,是否还有其他未到期的欠款或其他订单;尽量高效快速地处理客户的质询;督促逾期未付款者付款;对未结清的应收账款定期编制报告。企业应按照个别账户监督与总账监督相结合的思路编制账龄分析表,按时间顺序详细列出每项逾期未付的款项,监督客户的支付情况,以利于催款人员追收。此外,相关人员还要定期计算企业的平均收账期,与同行业和本企业的历史情况对比,并随时调整企业的信用政策。此外,企业还应定期检查客户投诉、质询的次数以及妥善处理的速度。如果对客户质询处理得太慢,必然会导致大量应收账款无法及时收回。对逾期客户的最后手段是提请诉讼,企业应该确立一个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以确定发出提醒函的次数、频率以及对拒付者应采取的措施。企业在销售与收款循环中采取上述方法对现金流量进行管理,必将提高应收账款周转率,加速资金回笼,实现安全系数目标,提高现金销售能力比率,从而降低企业经营风险。

(6)朱敏(2001)认为企业需要依据现金流加强信用管理与付款工作。企业应该深入了解其供应商,定期对供应商进行检查,了解各供应商对付款期限的要求,分析出哪些供应商可能要求尽快付款,哪些供应商可能允许逾期付款,然后根据供应商的不同特点来调整自己的支付速度。企业应充分利用供应商所给予的信用期,并不定期地对付款进度进行检查,以确认每一笔款项都按预定时间进行支付。此外,企业还应该认真考虑延期支付可能带来的后果。延期付款可能有利于本企业的现金流量,但却是以供应商的现金流量恶化为代价的,实际上是将现金短缺的难题转嫁给了供应商,将加剧供应商筹资的难度,甚至会导致供应商破产。在推迟任何大额支付之前,企业都应仔细考虑供应商的财务状况和商业地位,这样的延期付款行为是否会影响与供应商之间的关系,从而导致供应商提供低质量的服务甚至停止供货。如果企业实行适时制,则是将供应商视为价值链上的伙伴。延期支付的方式显然与企业的存货管理制度相矛盾。企业若能有效地进行采购与付款循环的现金流量管理,就可以在不损害自身信誉的前提下获取足够长时间的商业信用,以相对较少的实有资金维持一个相对较大的采购与付款循环,从而达到企业风险控制的目标。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2

(一)地方公债的初期尝试

我国早在建国之初就尝试发行地方政府债券,1950年首先由东北人民政府发行了“东北生产建设折实公债”。此后国家逐步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地方公债的发行被叫停。1958年4月,我国《关于发行地方公债的决定》,该决定提出在必要时允许发行地方建设公债,并规定了发债的条件。1985年在地方政府投资冲动强烈的情况下,为避免盲目扩大投资规模带来的金融风险,中央再次叫停了地方债的发行。

(二)地方融资平台的是与非

受《预算法》的限制,地方政府在很长时间里一直无法以直接发行债务的方式融资。然而在分税制背景下,地方财政收支缺口不断扩大,地方政府为了规避《预算法》的限制,另辟蹊径,通过设立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进行融资。1992年7月22日,第一家地方融资平台———上海市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总公司在上海成立。此后,地方政府纷纷成立城投公司,地方融资平台以城投债形式发行的地方政府债务不断增加。地方融资平台在为地方政府融资的同时,也聚集了大量地方债务风险。2004年以后,城投债规模平均每年增加50%以上。特别是2009年应对金融危机和筹措中央刺激经济计划需要的配套资金,地方政府开始大规模筹建融资平台,通过发行企业债、中期票据等手段,筹措了大量平台贷款,地方政府债务规模不断扩大,风险剧增。

(三)地方政府债券的正式发行

2009年,财政部地方政府发行了2000亿地方政府债券。新疆维吾尔自治区2009年政府债券(一期)成为我国第一支正式上市交易的地方政府债券。从2011年起,上海、浙江、广东和深圳、江苏、山东成为自行发债的试点城市。2014年以来,我国地方政府债券正式进入自发自还阶段。上海、浙江、广东、深圳、江苏、山东、北京、江西、宁夏、青岛几个地方试点自发自还地方政府债券,在国家批准的发债规模限额以内,自行组织本地区政府债券发行、支付利息以及债务本金偿还事宜。

二、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现状

在地方融资平台大量发行城投债的时期,地方政府债务风险一度成为可能引发中国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最粗引线。在此背景下,2009年中央出台了《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预算管理办法》《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项目安排管理办法》和《财政部发行地方政府债券财政总预算会计核算办法》等一系列办法,规定由财政部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取代和置换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发行的城投债,以直接显性债务取代地方政府的隐形债务。2014年,为了进一步管理和控制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避免出现系统性金融风险,我国政府颁布了很多法律法规。其中最具标志意义的风险管理手段是出台了新修订的《预算法》。2014年新修订的《预算法》规定,国务院批准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的一部分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以内,以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筹措。这从法律层面上建立了以政府债券为主体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新修订的《预算法》对于地方政府发债作了很多规定,限制了发债主体、用途、规模、方式。在控制风险方面,新《预算法》规定举借债务应当有偿还计划和稳定的偿还资金来源。新修订《预算法》后,2014年国发43号文《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为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管理作出了更为明确的规定。43号文赋予地方政府依法适度举债融资的权限,提出了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并严格限定政府举债程序和资金用途。43号文把地方政府债务分门别类地纳入全口径预算管理,实现“借、用、还”相统一的管理模式。在规避地方融资平台聚集的风险方面,43号文剥离了融资平台公司的政府融资职能,由此,融资平台公司不得再新增政府债务。此举为地方融资平台退出地方政府债务历史舞台作出了明确规定,有效管理和控制了地方政府债务多年来通过地方融资平台积聚的风险。此后,我国又通过一系列办法循序渐进地剥离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首先,财预[2014]351号文《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方法》对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剥离进行了具体区分,分为不纳入的债务、一般债务和专项债务三种。2015年财政部《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2015年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201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预算管理办法》《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管理暂行办法》《关于做好2015年地方政府专项债券发行工作的通知》,对地方政府一般债券和专项债券进行了进一步明确。近两年来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出台为规范地方政府债务、完善财政体制、发挥地方政府债务在政府治理和促进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积极的政策准备和实践。2014年上半年,我国审计署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变化情况跟踪审计显示,抽审地区的政府性债务余额增长3.79%,比2013年同期平均增速下降了7%,地方政府债务增速有所放缓。这说明我国政府针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管理措施效果显著。

三、我国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的建议

从总体而言,近几年我国地方政府债务发展较为平稳,风险可控。但是,地方政府通过资本市场发行债券筹集资金,如果风险管理不到位,在发行、使用、偿还等过程中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引起金融领域的波动。在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较大的情况下,出现债务危机将导致金融体系甚至国家经济出现风险。因此构建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意义重大。本文尝试从三个角度提出对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方面的建议:

(一)完善地方政府债务的信用评级制度

按照国际上的通常做法,穆迪、惠誉、标普等评级机构的信用评级应对地方政府债券发行利率形成很强的指导性。然而目前我国自发自还试点地方政府债的信用等级均为AAA级,对不同的地方政府的债务偿还能力没有任何区别作用,对其发行利率没有任何指导作用。究其原因,在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市场化程度还很低,投资者、评级机构及政府普遍认为,地方政府的风险就是中央政府的风险,地方政府债券基本是中央政府兜底的,没有风险。但是,今天的情况已经不同往日。《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明确提出了地方政府对自己举借的债务负有偿还责任,中央政府实行不救助原则。这意味着中央政府的确有可能不会为地方政府债务买单,地方政府债务“刚兑”的打破是完全有可能发生的,地方政府债务存在一定风险。在此背景下,各地方政府借债的风险和利率必然不一样,需要信用评级机构对其进行评判,为投资者的投资提供参考。完善现有的信用评级制度将是有效的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方法。

(二)建全地方政府债务的信息披露制度

以前,地方政府并未编制资产负债表,只是通过财政预决算提供信息。财政预决算表只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地方政府的现金流入和流出的情况,只能为投资者提供流量信息,不能提供存量信息。只有健全了地方政府资产负债表等信息的披露,投资者才能得到地方政府资产负债率等偿债能力存量的指标,才能够充分、准确地估计地方债券的风险,理性投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明确提出了建立权责发生制的政府综合财务报告制度,编制政府的资产负债表。新的《预算法》要求地方政府公布资产负债表,这比“要求编制资产负债表”又进了一大步。经过一段时间的完善,地方政府的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负债比、经营活动现金净流量与到期债务比、经营活动现金流量比率、利息保障倍数、权益债务比率、负债结构比率、流动比率、速动比率、现金比率等信息真实而全面地进行披露,就能实质性地提升地方政府的财政透明度,约束地方政府过度举债的冲动,并且让投资者对地方政府债务的风险和利率作出正确判断,从源头上控制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

(三)建立地方政府债券保险制度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3

投资风险,投资的成功与失败,对企业的现金流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合理成功的投资会给企业带来利润。在涉及重大投资项目时,对项目缺乏了解,错误的做出决策,甚至会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收益分配在于向股东分配红利。公司向股东分配的红利过多时,有可能使得公司的现金流不足,而造成公司资金紧张,如果分配过少有回降低股东投资的热情,会给公司的经营造成压力。

二、企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1、企业资本结构不合理

企业的资本结构优化表现为,筹资成本降低,资本周转率上升。企业的资本结构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的比例,即负债资本和权益资本。如果债务资本过高,这时债权人对公司的的监督成本就会上升,也就是说成本上升,债权人会相应的要求提高利率,来弥补这种成本,这种成本最终会加转移股东身上,给公司带来较大的偿债压力。于此同时,大量举债而非股权融资,会造成公司管理者手中有大量现金流,这是容易造成公司管理者利用对公司经营的控制,盲目扩张,使得股东与公司管理者之间的委托成本上升。

2、外部宏观经济环境

企业生存于宏观的大环境中,整个宏观环境的状况对于公司的运营有着基础性的影响。这也是企业在财务管理中无法控制的客观外部因素,宏观环境包括了市场环境、政治环境、资源情况、宏观经济、法律环境等。这些环境的多变使得企业的财务风险是不可完全消除的,如市场经济环境恶化,那么企业的应收账款,坏账出现的可能性将会出现预测外的大弧度增加。同时,企业的存货周转率就很可能出现下降,企业的变现能力就会严重下降,资金周转困难。

3、企业内部财务管理建设不足

企业内部财务管理的建设问题包括了财务管理与企业战略目标的统一,以及财务管理人员和企业决策者的能力问题。企业的财务管理目标应该与企业的战略目标统一,共同产生协同效应,促进企业的发展。企业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的素质提高也直接影响着企业财务风险。企业的决策者和财务管理人员,是财务风险控制的直接人员,他们对于宏观经济的认识,对于企业财务目标的设立,以及对财务风险的认识和控制手段直接决定着企业的财务风险管理能力

4、可转换债券及其特征

可转换债券是指具有固定面值和一定存续期限的,并且持有人有权在规定期限内按照一定比例将其转换成发行公司普通股票的债务凭证(摩根斯坦利的定义)。可转债包含着看涨期权,也就是企业在合约中约定在一定时期内,可转债的持有人可以以约定的价格转换成公司股票,一般来说这个约定的价格高于公司现时股价,而这是一种权利,可转债的持有人可以选择转换或者不转换。发行可转债与立刻发行股票相比对权益的稀释程度较低。直接发行股票进行股权融资,意味着原有股东的权益稀释,甚至有可能导致控股股东失去对公司的控制权。而发行可转债,由于有可能在转换期公司股价没有到达约定价格而使得持有人放弃转股,而使得股东权益稀释度变低。

5、上市公司发行可转债后面临的问题

公司发行可转债会面临一个未来现金流不确定的问题,在转换期内,公司股价高于约定的转换价格,这时可转债的持有人就会选择转换为公司股票,此时公司面临一个如何提供给投资者公司股票的问题。如果公司选择增发新股来满足对于股票的需求,这时新股发行会导致收入和投票权的稀释,这时会受到原有股东的抵制,如果公司选择到市场上回购公司股票来满足转换为股票的需求又会导致公司资金的大弧度流出,有可能引发新的财务风险。公司还有一个解决方案,行使赎回权,在满足赎回条件时公司可以选择,但是赎回债券同在市场上购买股票一样会消耗公司大量资金,对公司的经营运作产生影响。企业在发行可转债是应该充分考虑未来的资金敞口问题,充分评估相应风险,必要是应采取相应的对冲措施,保障未来现金流的稳定。

三、结语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4

 

一、引言   债务期限结构是指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在企业债务融资中所占的比例结构。鉴于短期债务和长期债务在公司治理中所起作用以及对企业价值影响的不尽相同,债务期限结构反映出企业债务融资的许多基本问题,也构成了债务融资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几十年,国内外一些经济学家围绕债务期限结构问题从理论上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形成了债务期限结构方面不同的相关理论。关于债务期限结构的理论文献最早可以追溯到1974年Merton在《金融杂志》第29期上发表的论文“公司债务的定价:利率结构的风险”。在假设资本市场是完美的严格假设条件下,给出了债务期限结构与公司价值无关的结论。随后,有关债务期限结构理论研究集中在放松严格假设和调查债务期限结构相关性问题,如成本、信息不对称和税收等。总体看来,解释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现有理论可以归为四类:成本理论、信号传递理论、税收理论和期限匹配理论。有关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实证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并逐渐成为公司金融研究的热点问题。近年来,国内部分学者也对债权期限结构选择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如杨兴全、郑军(2004),袁卫秋(2004,2005),肖作平、李孔(2004)等人。相对于国外的研究,国内学者对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较少。有鉴于此,笔者在回顾国外文献的基础上,尽量兼顾国内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将涉及到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文献加以归纳,总结出了可能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三大类相关因素:行业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和公司治理结构因素。   二、影响债务期限结构的因素   1.行业因素   战略公司财务理论认为,产品竞争、公司的行业特性、产品生命周期等行业因素与公司的资本结构进而债务期限结构有着强烈的互动关系。企业所处的行业特性不同,其所具有的债务结构也存在不同。某些行业,如建筑业,其生产周期较长,所需的长期资金较多,于是需要较多的长期负债;而商品流通行业,存货和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较多,所以,短期负债占较大比例更为适宜。Smith(1986)认为管制行业(如公共事业公司)的管理者较非管制行业的管理者对未来投资决策具有较少的自由度。这一管理者自由度的减少降低了长期债务的逆向激励效应,因此,与非管制行业相比,管制行业的长期债务比例相对较高。根据Flannery(1986)的研究,金融公司的信息不对称性比工业企业严重。结果,金融公司比工业企业发行期限更短的债务,管制公司比工业企业发行期限更长的债务。Barnea,Haugen和Senber(1980)认为,由于投资者对金融公司的资产评估较难,这些公司资产替代效应发生的概率较高,因此公司应该选择短期债务融资来减少股东进行过度风险的激励。从国外经验研究的结果看,Scherr和Hulburt(2001)、El-vasiani,Guo和Tang(2002)、Barclay,Marx和Smith(2003)的经验研究都发现行业因素显著影响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国内学者大都也发现行业对债务期限结构有重要影响(肖作平,2006;陈文浩和任娟华,2007)。   2.公司特征因素   (1)与成本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   ①成长机会   Myers(1977)认为,如果债务期限在增长期权到期之前结束,则短期债务能够减轻投资不足问题,因为这给了贷款者和公司重新签订契约的机会。因此,在公司的投资机会集中,拥有较多增长期权的公司应使用期限较短的债务。Barneaetal.(1980)等认为,公司未来投资机会越多,负债融资产生资产替代与投资不足的概率越大,使用较多的短期债务能够有效抑制股东的资产替代行为。这是因为短期负债的价格对公司资产风险变动较敏感。拥有大量的未来投资机会的增长型公司应选择较多的短期负债融资。大多数实证研究表明公司成长机会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肖作平和李孔,2004)。   ②自由现金流量   Jensen(1986)认为债务能减少自由现金流量的成本。债务的控制作用在于降低管理者所能控制的自由现金流量,从而保证管理者行为符合股东目标,进而降低成本。Jensen(1986)进一步认为,当管理者存在着利用公司自由现金流收益从事获得非金钱私人利益的过度投资道德风险行为时,短期债务融资有利于削减公司的自由现金流量,并通过破产的可能性,增加管理者的经营激励。Hart和Moore(1995)认为,短期债务融资契约的治理效应主要体现在对公司的清算与约束管理者对自由现金流量的随意决定权方面。因此,具有大量自由现金流量的公司应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债务期限结构与自由现金流量负相关。   ③公司规模   一般说来,大公司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与问题相对较低,其所拥有的有形资产也较多,因此,大公司较容易接触长期债务市场。另一方面,由于大公司通常需要较多的剩余资金,因此,大公司也倾向于发行长期债务(Fama和Jensen,1983;Jalilvand和Harris,1984)。对于小公司而言,通常只能发行短期债务,这一方面是因为,小公司在市场竞争中失败的概率较高;另一方面是由于小公司中管理者通常持有较高比例的股份,因此小公司中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问题(如风险转移、求偿权稀释等)更为严重。为了控制两方面的贷款风险,债权人不得不缩短债务期限(Michaelasetal.1999;Titman和Wessel,1988)。因此,通常认为,债务期限与公司规模正相关。Barc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Stohs和Mauer(1996),肖作平和李孔(2004)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测。   (2)与信号传递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   ①公司质量   关于企业质量对于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不同的学者所持的观点是不同的。Flannery(1986),Kale和Noe(1990)认为,当公司具有关于其前景的私有信息时,其所有的证券将被错误定价。然而,长期债务被错误定价的程度大于短期债务。如果债务市场不能辨别公司质量的优劣,价值低估的优质公司就会选择定价偏离程度较小的短期债务,而价值高估的劣质公司就会选择定价偏离程度较高的长期债务。在这种分离均衡中,高质量公司将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低质量公司将发行更多的长期债务。因此,公司质量应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但是,他们同时认为如果优质的公司认为通过发行更多的短期债务将其与劣质公司相区分的代价太高,或劣质的公司认为冒充优质的公司去发行较多的短期债务收益更大,两种类型的公司将发行相同期限的债务,即存在一个混同均衡的债务市场。此时公司质量与债务期限不相关。在实证研究方面,Stohs和Mauer(1996),Goswam(i2001)等人证实了公司质量应与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即的公司采用债务期限结构可以向市场传递其质量类型的信号理论。Barc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研究证据较少支持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信号模型。#p#分页标题#e#   ②信息不对称程度   除分离信号均衡(公司选择债务期限显示其质量类型)外,混合均衡也是可能的。在混合均衡中,高质量公司和低质量公司都发行期限相同的债务。Flannery(1986),Barclay和Smith(1995)认为由于长期债务产生更大的信息成本,信息不对称性严重的公司(如高成长型公司)更可能发行短期债务。面临较少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公司将较少关注其债务期限选择的信号效应,更可能发行长期债务。因此,信息不对称程度应与债务期限负相关。在实证研究方面,Barclay和Smith(1995),Guedes和Opler(1996)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测。   ③财务杠杆   Morr(i1992)认为公司使用的债务资金越多,偿还债务的压力就会越大,而在相同的债务水平下,使用短期债务多的公司其财务风险要大于使用长期债务的公司。这是因为短期债务资金的使用期限短,公司所面临的再融资风险较大,一旦公司稍有经营不慎或外界的影响,就有陷入财务困境,甚至破产的危险。清算风险随财务杠杆水平的增加而提高。因此,在所有其它方而都一样的情况下,具有较高杠杆水平的企业期望使用更多的长期债务。在实证研究上,Stohs和Mauer(1996),Scherr和Hulbur(t2001)证实了财务杠杆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   (3)与税收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   ①实际税率   理论研究通常认为实际税率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Brick和Ravid(1985)认为,如果利率的期限结构为向上倾斜的曲线,公司发行长期负债的前期利息费用大于展期的短期负债。这时发行长期负债就会产生更多的债务税盾。公司的边际税率越高,这种效应越重要。因此,面临更高的实际税率的公司将发行期限更长的债务。在实证研究方面,大部学者的研究证据都无法支持这一理论预测,如Barclay和Smith(1995),Stohs和Mauer(1996),Guedes和Opler(1996),Scherr和Hulburt(2001),肖作平(2005),杨兴全和宋惠敏(2006)等人。但并不能因此忽视其影响作用,毕竟在一些学者的研究中还是得到了证明。   ②利率期限结构   关于利息期限结构对债务期限结构的影响,学者们证明了在不同的条件下存在不同的结论。Brick和Ravid(1985)分析了在利率确定的情况下债务期限选择的税收动机。在利率的期限结构为向上倾斜的曲线时,公司发行长期负债的前期利息费用大于展期的短期负债。发行长期负债降低了公司预期的纳税义务而增加了公司市场价值。相反,当利率的期限结构为向下倾斜的曲线时,选择短期负债能够提高公司的价值。因此,债务期限结构与利率的期限结构呈正相关。   ③公司价值波动   Kaneetal.(1985),Sarkar(1999)证明了在存在税收的条件下,最优的债务期限与公司价值波动性呈负相关关系。原因是公司价值波动性低避免了公司由于担心可能发生的破产成本而频繁地对其资本结构进行调整,这样这些公司就会倾向于发行长期债务而不是短期债务。换句话说,所有价值波动性高的公司都将由于对资本结构的关注而定期地发行短期债务。   (4)与期限匹配理论相关的影响因素资产期限结构:理论研究通常认为资产期限结构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Morris(1976)认为为了降低融资成本,降低清算风险,负债的期限应该与资产期限相匹配。Stohs和Mauer(1996),Scherr和Hulburt(2001),袁卫秋(2005),杨兴全和宋惠敏(2006)证实了上述理论预测。   3.公司治理结构影响因素   (1)第一大的股东持股   理论研究通常认为第一大股东持股和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Inderst和Muller(1999)认为控股股东持股比例较大,控股股东和债务人之间存在的严重问题,控股股东可能有强烈的动机侵害债权人的利益,即控股股东会迫使管理者从事资产替代和投资不足,以便使财富从债权人手中夺取。由于短期债务需要频繁的续借,Stulz(2000)认为短期债务是监督内部人机会主义的一种极有力的工具。因此,随着第一股东持股比例的增大,控制股东与债权人之间的冲突加剧,债务成本上升,于是短期债务使用增多,以缓解债务成本。Marchica(2006)研究证实了第一大股东持股与债务期限结构显著负相关。   (2)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   理论研究通常认为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度和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Pagano和Roell(1998)认为公司存在多个股东的好处有两方面:一是能够对管理者形成有效的监督;二是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内部化控制私人收益。LaPortaetal.(1999)认为,拥有足够股份的第二大股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控股股东的掠夺。Nagaretal.(2000)研究表明,如果公司拥有一些持股比例相当的股东,则股东之间的相互监督可以抑制某个大股东对公司利益转为私有。因此,少数大股东持股集中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公司治理水平,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控股股东的机会主义行为,减缓了成本问题,从而减少对短期债务的使用。Marchica(2006)证实这一观点。   (3)管理者持股   管理者持股比例对债务期限选择的影响是混合的。由于现代企业的特征是管理权和所有权相分离,公司管理者可能采取只利于自己而不利于股东的投资决策的激励,从而产生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委托问题。Jensen和Meckling(1976)认为管理者持股有助于使管理者和外部股东的利益相一致。当管理者持股比例较低的公司倾向于使用长期债务以避免外部监督,而随着管理者持股比例的提高,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利益一致性不断提高,债务期限渐缩短。因此,管理者持股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负相关。Dattaetal.(2005)实证了上述观点。   (4)国家持股   由于政府持有公司的股份,使其具有绝对或相对的控股地位,这样政府就会干预公司经营或银行借贷。政府干预公司经营或银行借贷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影响:一是通过财政补贴降低公司的违约的可能性,从而使公司更容易从银行获得长期贷款;二是直接通过对银行借贷决策的影响,帮助公司获得贷款,并且,为了降低官员轮换对贷款成本的影响,这种贷款更多的是长期贷款(Fanetal.,2003)。政府持股比例越高,干预公司经营或银行借贷的程度越严重,公司获得长期贷款的可能性越高。因此,国家持股与公司债务期限结构正相关。#p#分页标题#e#   三、结论与展望   在总结国内外诸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归纳得出了可能影响债权期限结构选择的相关因素。但在该领域内仍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作进一步的思考与探究,主要体现为:   1.债务期限结构替代指标的选取。目前对债务期限结构的衡量方式有三种:一是现存到期长期或短期债务与企业总债务的百分比,这种方法计算简单,但做会混淆债务期限和债务数量。二是企业各项负债到期期限的账面加权平均值,这种方法能够对不同期限的债务区别对待,但需要获得各项债务组成的信息;三是新发行债务工具的到期期限,即增量法。增量法能确定不同期限的债务融资选择的决定因素,更适合于检查公司债务期限结构的选择能否向市场传递其未来前景的信号,而不适合于检验资产期限和债务期限的匹配原则。上述这三种计算方法均存在不足,因此如何找到更准确的债务期限结构替代指标,对于研究结论的有效性非常关键。   2.不同来源债务资金的期限结构问题。目前对债务期限结构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对银行贷款的探讨,而对于债券、融资租赁、商业信用等债务资金的期限结构关注较少。因此未来的研究有必要探讨不同债权人结构对债务成本及企业债务融资的影响作用。   3.对公司债务期限结构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集中在公司特征因素上,缺乏对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如何影响债务期限结构选择的理论和实证分析,如股权结构、董事会特征、CEO任期、投资者法律保护、公司控制权市场和产品竞争市场等。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5

 

一、引言   我国的金融市场在不断地演变,直接融资比例显著提高,企业发债增长较快。从图1可清楚看出1986—2011年我国每年的实际新增的融资金额,包括了商业银行新增贷款、各类债券和股票的筹资额。其中每年新增贷款额一直都是遥遥领先,2009年接近10万亿,达到最高值。随后其发展势头有所减弱,2011年新增贷款减少至7.5万亿。而债券类以及股票筹资的发展速度有所提高。尤其是债券市场,2000年以后一直保持着大幅度的增长,2005年企业债发行额突破1000亿,2009年又超过了1万亿大关,2011年企业债发行额增长到2.3万亿;国债和金融债的总和早在1994年就超过了1000亿元,到2003年突破了1万亿元大关,2011年国债和金融债发行额增长到4万亿;同时,股票市场近10多年也是突飞猛进,2000年筹资额突破1000亿,且增速明显,尽管2007年爆发了全球性金融危机,其筹资总额也超过了8000亿左右,2010年股票融资额达到最高峰近1万亿,2011年回调至7017亿元。1986—2011年,企业债券每年的发行额和其他金融市场融资的比率有何变化趋势,它们关系如何?图2给出了明显的答案:从整体上看,这三条曲线都成U型,这和企业债券的发展历程吻合,1986—1992年是企业债券初步发展时期,1993—2004年为调整萎缩期,2005—2011年飞速发展壮大期。企业债券发行额和当年新增贷款比率的曲线直接反映了我国债务结构,它位于三条曲线的最下方,体现我国银行贷款的主导地位,而在2011年企业债券对当年新增贷款的比率超过0.3,表明企业债券在债务结构中已占有一席之地;企业债券发行额和国债金融债发行额的比率曲线严格说是两个U型构成,1986—1992年第一个U型,1986年和1992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国债金融债发行额的比率超过了1,即企业债的发行额超过了国债和金融债的总和。但为了保证国债和金融债的顺利发行开始控制企业债的发行,2000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对国债金融债发行额的比率接近“0”,2005年快速拉升,2009年逼近1,随后2年国债金融债大幅增发,使得企业债占比稍微有所回落,故1992—2011年是其第二个U型;最上面是企业债券发行额和当年资本市场(股票和债券)的比率曲线,这反映了企业在资本市场融资工具的选择。企业债的发行最初早于股票,融资额占优。但1991年深沪交易所成立后,股票市场迅速发展,其融资额就一直超过企业债。直到2008年才翻转过来,当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占资本市场的比率超过了0.6,2011年企业债券发行额大幅超过股票融资,占资本市场融资额的0.76。总体上讲,在20多年的金融改革历程中,我国的债务结构经历了一个U型的变化轨迹,这种变化的内在规律是什么?它和整体的宏观经济因素和金融市场结构有何关系?下面通过时间序列来实证分析。   二、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提出   (一)国内外文献评述   国外不少学者认为融资结构与宏观经济因素有关。有些学者从理论上进行了研究。Corcoran(1977)[1]以及DeAngelo等(1980)[2]从理论上解释了通货膨胀导致更多的负债:因为通货膨胀降低了负债的真实成本,在通货膨胀期间对公司债券的需求上升。另一方面,如果随着通货膨胀的下降公司债券收益相对高于股票收益,公司债券的整体需求上升。Leland(1996)[3]认为,利息率和通货膨胀的变动扭曲了税收利益和破产成本,因此影响最优融资结构。更多学者则通过实证研究来说明债务结构与宏观因素的关系。   1.利率和通货膨胀率。Graham与Harvey(2001)[4]调查发现1/3美国制造业公司的财务总监在作债务决策时考虑了诸如利率和通货膨胀等宏观经济因素。Nejadmalayerz(2002)[5]运用Prohit模型分析宏观经济因素影响公司的融资选择行为发现:(l)利率期限结构影响公司资本结构;(2)随着短期国库券收益的上升,公司更可能发行债券而非股票;(3)随着长期国库券收益上升,公司发行债券的可能性上升;(4)随着通货膨胀的上升,公司发行债券的可能性下降。Jinwoo与Catherine(2002)[6]运用美国1967—1988年的相关数据,检验了利率、股票市场回报率对股票及债券发行的影响。发现利率的降低,会使债券发行量提高;在短期,债券发行量的提高会使股票发行量反方向变化。   2.股票市值、银行贷款占GDP的比率和GDP增长率。Booth等(2001)[7]采用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的混合数据,将多个宏观经济变量与债务结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横截面分析,得出了制度特征与总债务结构关系的结论。他们分别以总负债比率、长期账面负债比率和长期市场负债比率为被解释变量,以股票市场价值/GDP、银行总贷款/GDP、实际GDP增长率、通货膨胀率和Miller税收项目为解释变量。研究发现:(1)这些变量可以解释17个国家总负债比率27.5%的变化,16个国家长期账面负债比率22.4%的变化,14个国家长期市场负债比率25.8%的变化;(2)股票市场价值/GDP与杠杆负相关,表明当股票市场越发达,企业具有更多的融资选择权,从而可以减少负债融资的使用;(3)银行贷款/GDP与杠杆正相关,表明更发达的负债市场与更高的私人负债比率相关;   3.宏观经济周期。Jo?oA.C.Santos和AndrewWinton(2008)[8]引入了宏观经济周期对债务选择的影响。传统理论认为银行拥有借款人的私人信息从而可以通过更高的利息获取信息租金,因为这种信息独占增加了借款人的风险,而银行利用信息优势在经济衰退期间向借款企业提高利率。他们在控制了风险因素、企业和贷款的特征之后,通过比较了单独依赖银行的借款人和可以公开发债的借款人的各自银行在经济衰退期间的贷款定价,得出如下结论:第一,在经济衰退期的银行贷款利差要高于经济景气时银行贷款利差。第二,经济衰退期间拥有公开发行债券渠道的企业贷款利率增幅要小于没有债券融资渠道企业贷款利率的增幅。   4.金融市场发育和经济发展水平。Demirguc-Kunt与VojislavMaksimovic(1999)[9]的实证研究表明,企业采用外源融资与一国的银行体系和债券市场的发展具有正相关。债券市场和银行体系影响企业获取融资的方式是不同的,特别是在金融发展水平较低的情况下更是如此。债券市场的发展与长期融资密切相关,银行方面的融资则更多与短期融资关系密切。相比银行贷款而言,企业债券的发行需要更发达的金融市场:首先是借债方和投资方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相对较低,从而使公众投资者能够方便地、低成本地获得公司经营和财务信息,投资银行也能够将信息标准化地传递。如果企业的财务和经营信息很难向公众有效传递,则需要银行通过内部信息来监督企业(Allen与Gale,2000[10])。其次是存在大型的、盈利的、有声誉的企业,一方面这些企业能够承受债券市场的固定成本,有效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公司的风险小而降低了违约率,能够提供债券市场的有效供给。最后是存在大量的机构投资者,如保险公司和养老基金等,这些机构对公司债券品种存在持有偏好,从而提供有效的市场需求。因此,从经济发展阶段与企业融资方式来看:经济发展初期适宜银行为主的金融体系,经济成熟后则适宜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p#分页标题#e#   (二)研究假设   根据上述理论,本文着重分析相关宏观变量和债务结构的关系并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被解释变量债务结构指每年企业债券融资额占贷款融资额的的比率或者企业债券融资额占总债务融资额的比率,具体计算指标见表1。   1.利率。银行贷款偏重于短期债务,企业债券主要是长期债务。短期贷款会面临较高的利率风险,因为借款人必须对续借的贷款支付新的市场利率。而对续贷支付较高利率的风险提高了企业破产和财务困境的期望成本。当债务的到期期间缩短时,企业前景的不确定性将导致名义利率的所有三个组成部分(基础利率、违约溢价和通货膨胀率)都会提高。由于必须对续贷支付新的基础利率,这是使用贷款的借款人将承担的利息率风险的一部分。而且,如果企业使用占比较多的短期债务来提供资金,则违约溢价的波动将更大,这种利息率风险严重地威胁到贷款人。最后,如果通货膨胀率变化得非常快,对续借的短期债务支付的利率会是极端不确定。于是,对一个严重依赖短期贷款的企业而言,与通货膨胀相联系的利息率风险也会较大。总之,市场利率偏高时或处于上升通道时,企业将会配置更多长期的企业债券。我国的贷款利率和债券利率在大多数时期受到严格管制,直到最近几年才有所放松,中国人民银行规定的1年期存贷款利率是基准;1987年和1993年《企业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规定了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不得高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的40%,这造成债券票面利率低于同期的贷款利率。如果1年期贷款利率较高,企业会多选择发债来降低融资成本。如果企业预期央行未来加息,也会有更多企业选择债券这种长期债务来规避利率风险。因此,本文提出:假设1:我国债务结构和利率成正比。   2.金融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深化程度指标国际上通常用戈氏和麦氏指标从总体上衡量。前者是戈德史密斯(1969)提出的金融相关比率,指“某一时点上现存金融资产总额与国民财富之比”,用于衡量一国的经济金融化程度。戈氏指标的完整表达式:FIR=(M2+L+S)/GDP,L为各类贷款,S=债券余额+股市流通市值+保费,债券余额=国债余额+企业债券余额+金融债券;后者是麦金农(1973)运用货币存量与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指标,衡量一国的经济货币化程度,常简化为M2与GDP之比。显然,戈氏和麦氏指标的区别在于,前者分子中增加了L和S,与麦氏指标只注重金融负债相比,戈氏指标同时考虑了金融负债和金融资产,因此戈氏指标更全面的反映了我国的金融发展水平。为了充分反映一国的金融发展水平,本文分别选取这两个代表性的指标进行分析。一国金融的发展往往伴随着金融结构的转变,由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转化为直接融资占比越来越高,企业债券市场会越来越发达。因此,本文提出:假设2:我国债务结构和金融发展水平成正比。   3.股票融资。根据优序融资理论表明:企业优先偏好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才是股权融资。而我国上市公司则存在显著的股权融资偏好(陆正飞和叶康涛,2004[11]),其次是银行贷款,最后才是发行公司债券。安义宽(2006)[12]认为企业更愿发行股票而不愿发行债券来融资的主要原因是:(1)股票融资是“不用还本”的,一旦发完股票获得资金“一劳永逸”;而公司债券却有到期还本付息的“刚性约束”。(2)在中国现行股票市场发展及监管体制不完善的情况下,公司经理人员既可通过“内部职工股”获得股份,获得一、二级市场股票价格的差价。同时,还可以通过其掌握“内幕信息”与其他方面“操纵市场”获利。而发行公司债券却没有个人获利的机会。(3)多年来,在中国各地政府都把上市公司当作本地企业的形象,竭尽全力支持上市公司的背景下,公司一旦上市,公司的高管人员在工资待遇、职权范围、费用支出方面都将得到明显提高或改善。与此相比,发行公司债券,除了募集资金外,公司高管人员很难从中获得个人好处,反而有还本付息的压力。因此我国企业偏好于股权融资而冷落债券融资。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3:我国债务结构和股票融资比率成反比。   4.国债融资。凯恩斯主义主张通过增加政府支出和削减税收来刺激需求。无论是增支还是减税,财政赤字均难以避免,赤字资金来源主要通过发行国债来弥补。自改革开放以来,除1985年外,我国财政每年都有赤字。财政赤字主要是通过发行国债解决的,替代了直接向中央银行进行透支和借款。不过,我国的国债资金除用以弥补财政赤字,还大量用于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农林水利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领域[13]。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对企业债券的融资有挤出效应。特别是企业债券曾长期实行发行额度审批,主要用于国有大中型企业的固定资产投资。有的年份甚至强调要优先保障国债的顺利发行,这样企业债的发行额度就会缩减。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4:我国债务结构和国债融资比率成反比。   5.银行贷款。从债务工具来讲银行贷款和企业债券拥有各自的比较优势,由于每个市场上主导的治理机制都有很大不足,所以企业选择不同的金融契约产生了信贷市场与企业债券市场的替代性。同时,由于企业债券市场有独立的信用评级制度,发债企业各种信息的公开披露,投资者在市场上的选择行为会产生一种“溢出效应”,即银行通过观察企业债券的评级和债券价格的波动就可以推断企业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做到对借款人分级,节省信息甄别成本,提高贷款质量。反过来,如果一家企业频繁获得银行贷款,基于银行的审慎行为和专业化能力,投资者可以判断企业的质量。对发债有“溢出效应”。这样,投资者和银行在市场上的投资策略分别产生了正的外部性,导致债券市场和信贷市场的共同发展。库珀等人认为,如果某当事人的战略选择增加了其他当事人的最优战略,那么就存在一种互补关系。我国的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到底是替代还是互补关系?由于我国的信用评级制度不完善,加上担保债券是发行主体,债券评级的信号效应不显著。从前面的图表可清晰的看出:银行贷款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率不断下降,而企业债券占金融资产总量的比率不断上升,因此我国的企业债券和银行贷款是一种替代的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5:我国债务结构和银行贷款融资比率成反比。#p#分页标题#e#   6.银行市场集中度。Cestone和White(2003)[14]研究发现,银行信贷市场集中度的上升会导致大银行占有更大的市场,信贷市场的竞争性越差,即银行间的竞争水平越低,银行就越没有动力给新借款者提供贷款。随着银行信贷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所导致的信贷供给的减少和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对所有的公司造成负面影响;同时银行业的垄断程度越高,银行对贷款企业的谈判能力越强,这样银行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控制贷款企业,抽取租金[15]。质量好的企业为摆脱大银行的控制,会积极寻求公开发债。本文的银行信贷市场集中度用CR4来表示:即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规模占全部信贷规模的比例,1989年之前,银行信贷几乎为四大银行所垄断,此后才出现四大国有银行之外的银行的信贷数据,中国银行信贷市场集中度一直处于下降的趋势,1989年为0.87,属于典型的寡占Ⅰ型的市场结构,到2008年为0.48,属于寡占Ⅳ型,尽管中国银行业市场集中度有较大的下降,但直到目前为止,四大银行的垄断格局并没有变化。因此,本文提出:假设6:我国债务结构和银行业的集中程度成正比。   三、实证设计   (一)变量选择与样本数据说明   1.变量的设定。见表1。   2.样本数据。本文样本区间取自1986—2010年共25年数据,1986—2008年的宏观金融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9)》《中国金融年鉴(1991—2009)》,2009—2010年数据来自中国国家统计局网站、中国人民银行网站以及中宏网相关数据。   (二)方程的设定及结论   根据上述理论分析,本文建立一个回归与时间序列的模型来分析债务结构的影响因素:DSt=C+β1RATEt+β2FIRt+β3STOCKt+β4PDEBTt+β5LOANt+β6CR4t+μt虽然从1982年企业就开始自发地进行债券融资,不过直到1986年才有具体的企业债券统计数据,由于统计资料的限制,本论文能够收集的样本数相对较小。但从一般经验来看,当n-k≥8或者n≥3(k+1)时t分布比较稳定,检验也比较有效(其中,n为样本数,k为不包括常数的解释变量的数目)。而本论文的样本容量满足了这个模型估计的基本要求。本论文用Eviews6.0统计软件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如表2所示。   结果中徳宾-沃森d统计量(DW值)均处于置信度1%时无一阶自相关的区域内,表明接受无序列相关的零假设;关于异方差现象,以上结果是以残差绝对值的倒数为权重采用了加权最小二乘法(WLS)而得来的,并对该结果进行怀特检验表明已不存在异方差现象。从实证结果来看,复判定系数R2)接近于1,说明模型拟合得较好。RATE、STOCK、PDEBT和LOAN的t检验值在四个方程都超过了置信度为5%的临界值,显著不为零。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和利率显著正相关,表明短期的基准利率上涨时,企业更偏好发行票面利率比银行贷款利率低且期限较长的企业债券来降低融资成本,假设1得以证明;企业债券融资占比和金融发展水平显著正相关,我国金融发展水平的深化伴随着债券市场20多年的高速发展。企业直接发债比率越来越高,符合假设2;股票、国债和贷款的融资占比同企业债券的融资占比成显著负相关,表明在我国资本市场中,股票是企业发债筹集长期资金的替代品。在严格管制的债券市场,国债的发行会显著挤压企业债券的发行额。而企业是发债还是贷款都是企业债务结构的选择。因此,实证结果验证了假设3、假设4和假设5;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的市场集中度和企业债券融资占比正相关,方程式(1)和(2)显著,而方程式(3)和(4)不显著,体现了高度垄断的银行信贷市场会迫使企业寻求直接发债,摆脱银行的租金抽取降低债务成本。假设6也基本得到验证。   (三)稳健性检验   为了检验方程(1)是否具有协整关系,本文运用单位根检验。这里采用ADF检验,运用Eviews6.0对变量及残差进行平稳性检验。在ADF检验中,本文采用最优滞后期选取的标准,在保证残差项不相关的前提下,同时采用AIC准则,作为最佳时滞的标准,检验的结果见表3。上述7个变量均是一阶单整的,即是I(1)的,并且其对应的残差项不存在一阶单整。表明方程具有一阶协整关系,原方程的回归结果是稳健的,其实证结果可信。作者对DS2、DS3、DS4和其对应的变量及残差同样做了ADF检验,结果和上面类似,表明方程的回归结果稳健。   四、结论与建议   我国长期以来以间接融资为主,直接融资不发达,企业资金来源过度依赖银行贷款,金融风险聚集于银行体系。但资本市场的发展使得企业直接融资规模占比接近1/3。2011年企业发行债券22582亿元,发行股票7017亿元,新增贷款74714亿元,债券和股票成为继贷款之后的企业重要融资渠道,尤其是企业债券已经成为第二大融资平台。银行贷款在企业融资比率中正逐步下降,中国正在经历“债务结构”的转型。   本文通过对我国宏观债务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时间序列实证研究,验证了理论假说,解释了我国整体债务结构演化的内在规律。我国基准利率越高,企业债券融资比率越高,这符合长短期债务的利率期限结构;我国债务结构和股票融资比率成反比,说明我国股票市场对企业债券市场的替代作用,直接导致了上市公司用股票融资来替代长期债务融资;银行贷款是我国企业最主要的债务工具,银行不仅在短期债务融资上占有主导优势,而且也承担了大部分企业中长期债务的融资,挤压了企业债券发行的空间。因此我国企业债券融资比率和银行贷款融资比率成反比。银行信贷市场集中度的上升所导致的信贷供给的减少和贷款利率的提高会对贷款企业造成负面影响,银行对企业的谈判能力越强,从其抽取租金越多。质量好的企业为了摆脱大银行的控制,会积极寻求公开发债;我国政府强调要优先保障国债的顺利发行,这样企业债的发行额度就会缩减,对企业债券的融资产生了一定的挤出效应。   企业债券市场近年的发展证明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可以改善中国金融市场的融资结构,降低金融系统的整体风险。因此,我国要优化债务结构,提高直接融资比率,应继续将企业债券作为提高直接融资比例的主渠道。一是从产品属性看,股权融资适于筹集核心资本,债务融资适于解决流动资金,两者是互补关系;而在债务融资中,公司债券与银行信贷可以相互替代,是直接融资中的主要债务融资工具。二是债券市场发展周期与股票市场的涨跌交错,发展债券融资有助于熨平资本市场周期,保持直接融资规模的稳定。#p#分页标题#e#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6

民间金融作为一种内生的金融制度,在促进民营企业的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在带来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诸多风险。本文就风险浅析几点有效措施,以此来完善金融体系、加大政策支持、以期为民间金融风险防范提供具有价值的参考,为促进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健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关键词:

民间金融;风险体系

引言

民间金融作为国家金融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市场经济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就目前来看,民间金融长期处于被抑制的状态之中。因此,改革民间金融法制,为民间金融的发展提供适合的法制空间,为促进国家经济发展发挥出应用的作用。

一、民间金融的发展情况

随着我国各地民间资本的不断积累,多种多样的民间借贷也呈现“百花齐放”的状态。但是,由于缺少正规的理财渠道,而且传统的正规渠道收益普遍较低,我国的金融需求也被紧紧压抑着。而民间的投资公司是在2013年银行业钱荒中应运而生的,代替银行给中小企业提供相关的贷款业务。但是,由于缺乏明确的法律条文,在根本上也就很难给这些投资公司提供有效的管制,因此,一些不法行为经常出现。有些投资公司为了吸纳存款不断提高利息,再高利息转嫁给中小企业,这一形成呈现出恶性循环之态,缺少相关的法律保护使得民间金融风险增大。

二、完善民间金融的有效措施

民间金融既能优化融资结构,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的道路,还能减轻中小企业因为信贷对银行造成的压力,而且民间金融的存在与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正式金融的不足与缺陷。但是民间金融自身也存在着一定的缺陷,比方说抗风险能力不强、投机性强等缺点,这些缺点对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一定的干扰性,严重情况可能会引发局部金融危机,进而危害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所以,国家需要对民间金融进行有效规范、完善,使民间金融在国家金融体系中的价值充分发挥出来。比如,要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监管力度。这就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及时制定相关的法律法规,对民间金融进行制度化、科学化的管理,必要时也可以将其纳入到国家的宏观金融管理体系之中。除此之外,也要建立健全民间金融监管机制,对民间金融融资双方的交易操作要有效加以监管。再如,建立风险防控机制,最大限度地降低金融风险。由于民间金融长期游离于国家正规金融体系之外,因此,这也导致了民间金融缺乏法律的约束与制度管理,很容易发生违约、破产等状况。针对这种情况,政府要建立健全民间金融风险预警制度,而且还要设置专门的部门定期进行检查,最大程度地避免利率过高带来的风险。

三、设立民间风险挽救机制

在市场经济大环境的影响下,民间金融对社会经济来说就像一把“双刃剑”,既对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积极影响,同时也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负面影响,这就需要对其进行有效调控。而随着市场经济的不稳定发展以及民间金融风险的发生,对农村经济、中小微企业等都造成严重的影响,经济整体上的走向并不乐观,民营企业老板跑路、高利贷崩盘现象层出不穷,这也导致后果非常严重。基于此,针对具体情况,建立有效的风险处理与挽救机制,面对市场风险要采取积极措施,积极应对,采取及时挽救措施,及时做好民间金融风险准备,一旦出现问题,要及时启动相关的处理方案,有效避免债券债务关系混乱状况的产生。当出现风险时,在进行债权债务清理与偿还的过程中需要保持公平、透明的原则,严禁出现暗箱操作等现象的发生,这样也利于取得群众的信赖,对剩余财产进行彻查,公平对待每一位债权人。风险挽救机制最终目的是为了保护债权人的利益,帮助债权人在最大程度上取得清偿,但是,同时也要对债务人进行安全保护,将其维持在相对和平的状态之中,在此基础上再保证风险得到尽快解决。

四、促进利率市场的不断改革,提供金融服务规范局面

银行与金融公司经常接入短期款项,贷出长期款项,以此来实现长短期款项之间的利率差额。如果想要使银行不随利率的变化导致亏损,就需要买入利率的上限期权,以此来保证最低净利差收入,这样,也便于银行锁定最高借款成本,无论利率怎样变动,都能保证银行盈利。放松对利率的管制,加强对民间金融的立法支持,建立相关的法律法规,依法引导并规范民间金融,要适当放宽国家对民间资本进入中小银行的限制规定。在市场经济体制影响下,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制定出一套符合民情的利率体制是非常有必要的。此外,也要适度放开对利率体制的管制,让民间金融机构对贷款利率有一定的浮动权利,使利率市场化,逐渐建立健全民间金融体系,对个体相互、企业相互常规的、个体与企业相互的借贷行为予以有效保护,全面凸显民间金融的创造性,促进民间金融的可持续发展,为市场经济的发展做出应有贡献。

总而言之,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的金融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深入发展,金融业在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着竞争与挑战,想要使民间金融业在激烈的竞争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将其风险降到最低。在此,笔者也希望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不断建立健全民间金融体系,及时变革、及时创新,为民间金融业的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作者:饶婧洁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参考文献:

[1]姚耀军.非正规金融发展的区域差异及其经济增长效应[J].财经研究,2009(12):129-139.

[2]吕臣,林汉川,王玉燕.我国民间金融监管协调机制研究[J].上海经济研究,2014,10:63-73+80

[3]刘雨露.我国民间金融监管模式研究.四川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4]韩倩妮.金融创新背景下金融监管现状及对策.现代商业,2011(26).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7

关键词:财务风险;生产经营;风险防范

一、财务风险的简述

财务风险是指企业在每一次的财务活动中因为外部或者内部等各种不可控制的一些意外情况,使企业在现在或者未来的某时间段和范围内所得到的最终财务结果与活动前的预测财务结果不同或有很大的差异情况,从而使企业的最终结果与预测不同或亏损或盈利等等各种的可能结果。财务风险其实是企业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肯定会出现的现实问题,财务风险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现象,企业对与财务风险这一种情况只能尽可能制定一些计划和措施来最大限度的减轻财务风险带来的与预期偏差的结果,财务风险是企业发展中必然存在的不会消失也没有规律可循。

(一)财务风险的分类

企业的财务风险在企业发展的财务活动各个过程方面都有关联,可以划分为:筹资风险;投资风险;流动性风险和收益分配风险这四个方面。1.筹资风险指的是市场的巨额资金流动量大且不可控,对于市场的宏观环境影响重大,造成宏观环境的复杂多样变化快速,这一风险给企业的资金筹集这一目的造成了非常大不了控结果。2.投资风险指的是企业在投入资金后这一财务活动,因为外部的市场需求发生各种难以预料的变化让企业的最初预测的投资结果与现实的最终结果之间发生偏差的风险。它主要包含:利率风险;再投资风险;汇率风险;通货膨胀风险和违约风险等投资风险。3.流动性风险指的是企业的资产不能正常和明确的把现金和企业自身的债务发生移动和自身的付现责任不能正常承担的可能性的风险就是流动性风险。4.收益分配的风险是由于收益分配可能给企业的未来发展和管理带来的不利影响

(二)财务风险的成因

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非常多,不同的各项因素所产生的财务风险也各有差异。主要原因大致是由以下几个方面导致的:1.企业财务管理的外部宏观环境的多变性是企业发生财务风险的外部重要因素。因为企业的外部市场宏观环境并不是不会改变的,它是复杂多样的而且变化快速,外部环境也就是经济、法律、市场、资源等各种环境因素,这些外部环境因素是与企业的财务活动息息相关直接联系的,对于企业的发展前进具有非常重大的影响效果。2.企业的财务管理工作人员对与财务风险的存在认知不足或重视程度不高。因为财务风险它是客观存在的,不可能被消除的,所以企业只要是为了发展有了财务方面的活动,就会产生财务风险,而要是财务管理人员对财务风险严重缺乏风险意识情况发生,那么企业的财务活动结果是不会是按着企业的发展的方向前进,总是会有各种的因素让结果发生偏差,这对一个企业来说非常危险,因为企业的未来就变成未知,永远不会知道下一步是盈利还是亏损。3.财务决策的失误或没有科学性没有多方面的慎重考虑的决策,这是非常大的内部风险因素情况。而能避免财务决策失误的前提条件就是财务决策一定要科学化存在。因为不够细致科学的考虑结果可能会因为中途的各种意外而没有提前准备方案导致财务活动最终结果发生偏差。4.企业内部各部门的人员身份关系不明确或裙带关系。这是导致企业存在财务风险隐患的非常重要内部因素,比如老板的亲戚朋友在公司内部任职,这些工作人员会有自己家公司的意识,从而在不依循公司的规章制度,做事走捷径而使公司账务记录出现漏洞,对不上账对与企业的资金安全无法得到保证的情况发生。

二、财务风险的防范措施与补救

1.一定要对外部市场的宏观环境进行仔细大量的研究,实时监控做出预测,让企业对于外部的市场环境做到快速适应和不断学习做出预测来调整财务活动,企业还应该成立一个高效有用的财务管理机构来专门应对外部不断变化与发展的财务管理的宏观环境,从而使企业能在面对快速变化的外部市场宏观环境及时做出防范的措施来进行调整。2.需要不断地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风险防范意识,财务风险是不可消除而且不断变化的,企业财务管理人员也应该不断地提高风险防范的知识来应对各种的财务风险。还应通过不断地改进和提出会计策略来解决和防范现阶段和未来已经发生或可能会发生的企业财务风险问题。3.做出科学有效地经过慎重考虑的财务决策。企业的投资决策是企业在发展前进中的非常重要的决策,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到企业发展前进的各种资金结构的决策。企业的管理者必须要做好对与投资项目的各方面的可行性进行大量仔细的分析。从而做出正确有效地投资决策。4.规范企业内部财务关系,做到责、权、利相统一,按规章制度办事,减少公司裙带关系的情况影响,做到依规行事,避免走捷径开后门办事。而在利益分配方面,企业应该做到公正按企业的规章制度来分配,还要调动各部门之间的积极性。让企业能真正的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这一终极目标。5.建立健全财务的预防机制,企业要根据事实的偿债能力来制定企业之后的负债经营决策。还应建立健全企业的财务各项风险预警机制,要对企业的负债情况进行大量仔细的分析,因为在企业的资金各项结构中,如果负债的总占比过大,也就是企业已经负债过度的经营情况,会对企业之后的经营发展会有很大的影响。因而,在建立企业财务预防机制时,要正确认知到企业自身的负债能力来做决策,要能真正的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这一终极目标。

三、总结

综上所述,企业在发展前进的过程中财务风险是一定存在的,它是不会消失的也没有规矩可寻。而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因为各种因素而产生的财务风险,要想把影响降到最低,需要企业管理工作人员不断地加强对财务风险的了解与认知,尽可能制定一些计划和措施来最大限度的减轻财务风险带来的与预期偏差的结果,而且要对所有已经发生过可能发生的风险记录和制定紧急快速的措施来稳住局面,这样才能让财务风险得到合理控制,要能真正的做到责、权、利相统一这一终极企业目标。公司才能健康,快速,高效的可持续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谢艺坤.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青年科学(教师版),2014

[2]曹伟忠.中小企业财务风险的分析与防范[J].现代经济(现代物业下半月刊),2009

[3]孟笑杨.企业财务风险成因及对策分析[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

债务风险论文范文8

关键词: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管理举措;管理文化

传统意义上,信用风险指借款人不能按时还本付息给贷款人造成损失的风险。现代意义的信用风险是由交易对手违约给银行资产造成损失的风险。造成信用风险有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内部因素如信贷文化、风险管理水平、银行治理结构、银行内部控制度;外部因素如国家经济和法律的变动,社会政治变化,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等。

一、执行贷款分类标准,针对性进行信用风险有效管理

贷款分类标准是衡量贷款风险和质量的尺度,是贷款类型划分准则。我国传统贷款分类以借款合同的到期日为标准,未到期贷款一律视为正常贷款。对过期贷款按时间长短划分逾期、呆滞、呆帐贷款,这三类贷款合称不良贷款。由于传统的贷款分类方法不能动态反映企业贷款资产质量,也难以真实反映银行资产质量。为了加强商业银行信用管理,提高资产质量,中国人民银行1998年制定《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把贷款分为正常、关注、次级、可疑、损失五类,后三类为不良贷款。1.正常类贷款。借款人一直以来能正常还本付息,各方面情况正常,不存在影响偿还贷款本息的消极因素。2.关注类贷款。借款人偿还贷款本息没有问题,但存在情况将发生变化,这些变化会影响贷款本息偿还,一是企业改制,对银行债务可能产生不利影响;二是借款人股东或母子公司发生重大不利变化;三是借款人的主要财务指标,如资产负债率、销售利润率、存贷周转率低于同行业平均水平;四是借款人不按规定使用贷款;五是贷款抵押品、质押品价值下降;六是贷款保证人财务状况出现问题。3.次级类贷款。贷款缺陷明显,正常经营收入不足保证还款。次级类贷款特征:一是借款支付出现困难;二是借款人内部管理发生问题;三是借款人隐瞒事实套取贷款;四是借款人经营发生亏损;五是借款人只能拍卖抵押品作为还款来源。4.可疑类贷款。贷款肯定会发生一定损失。可疑类贷款特征:一是借款人发生停产、半停产状态;二是借款人已资不抵债;三是企业借改制之机逃避银行债务;四是银行已诉诸法律追贷款。5.损失类贷款。贷款要部分或全部发生损失。损失类贷款特征:一是企业已关停或名存实亡;二是借款人遭受重大自然灾害,损失巨大,无法补偿;三是借款人和担保人宣告破产;四是借款人死亡。根据中国人民银行《贷款风险分类指导原则》,正常类贷款要达到95%以上;次级类贷款、可疑类贷款、损失类贷款三类不良贷款合计控制在3%以下。

二、建立贷款质量评价制度,进行分类结果汇总分析、比较分析、不良贷款结构分析,达到控制贷款质量的目的

1.分类结果汇总分析。(1)不良贷款余额÷全部贷款额,该比率反映银行贷款质量总体状况。(2)正常类贷款+关注类贷款余额÷全部贷款余额,该比率反映银行贷款的安全程度。关注类贷款余额与全部贷款余额之比,是贷款质量变化趋势重要预警信号,要采取有效措施,严防关注类贷款向不良贷款转变。2.比较分析,主要是同期比较分析与同业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掌握贷款质量变化管理水平变化。(1)同期比较分析。同期指今年12月30日与去年、前年12月30日不良贷款余额是否下降,贷款质量是否向好的方向变化,管理水平是否提高。(2)同业比较分析。分析某个商业银行在某地商业银行贷款质量水平和贷款管理水平的位置,是居前列,还是居中,或是末端。监管部门常进行同业比较分析,同业比较分析有重要意义。常言道:“不怕不识货,只怕货比货”。通过同一环境下,同是商业银行,就比出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的高低,比出先进与落后。(3)不良贷款结构分析。主要分析行业结构,品种结构,期限结构。一是贷款结构分析。主要分析不良贷款较高的高风险行业,办法是调整信贷政策,强化信贷管理。二是贷款品种结构分析。商业银行的不同品种的贷款,其风险的表现形式不同,需要不同的专业管理知识和专业管理能力。通过贷款品种结构分析,找出每个贷款品种的强项和弱项,使银行经营做到有的放矢。三是贷款预期结构分析。商业银行的贷款期限结构分长期与短期,尽量做到贷款期限与客户产品生产周期一致,保证能按期偿还贷款。

三、健立信贷文化,从根本上加强信用风险管理

成功管理信用风险的第一要务是构建信贷文化。思想文化是自觉执行银行法律和规章制度的前提和基础,银行高管要把构建信贷文化作为信用管理的根本。1.以银行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银行业的理想追求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信贷文化的构建也应坚持追求长期利益,实现信贷结构的稳定性和可预期性,对波动性、机会主义持反对态度,力求平衡,按规律行事,力戒贪婪。2.以高层管理者支撑可持续发展。伟人创伟业,银行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银行高管作支撑,高层管理者对银行的风险与回报的权衡和驾驭,投资组合管理原则,不同信贷回报率的认知和把握,可持续发展经济规律的把握,促使银行持续健康发展。3.正确处理发展业务与贷款质量控制的关系,信贷文化要求在保证贷款质量的前提下实现业务发展最大化,即信贷安全前提下实现业务发展以质量控制的平衡。4.坚持按信贷政策和审贷程序办事。信贷文化要求信贷工作同信贷政策保持一致,不允许信贷工作与信贷政策脱节。对所谓“紧急”不符合信贷政策和审贷程序的贷款请求,要明智拒贷。5.客户前景分析胜过贷款担保。对贷款担保要坚持两分法:一方面担保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客户的信用,降低了违约风险;另一方面,一旦出现风险,银行向保证人追偿,会遇到各种情况,使贷款处于风险状态,贷款安全性大打折扣。6.人和制度是信贷文化的关键。人和制度是信贷文化的关键,只有银行建立有效的规章制度,银行工作才不会脱轨;只有银行员工不断提升素质,银行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纪家琪.中国地方金融风险问题研究[D].广州,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