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务审计论文范例

债务审计论文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1

摘要:

盈余管理是以企业管理当局为主体,以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为客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在准则允许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盈余管理现象十分普遍。另外,ST制度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业绩较差并到达一足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ST冠名的方法,来向投资者揭示该公司的财务情况。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角度,在分析*ST美利财务状况基础上,对其摘帽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ST美利;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盈余管理行为是企业利用会计的选择性合理改善收益的行为。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得到研究证实。但由于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准则还是不够完善,其中存在不少的局限性,这就为企业采用盈余管理留下了机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但是与国外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当前情形中,如果企业使用盈余管理方式不合理,就会有可能变为财务舞弊的不合法行为。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选择有很多种方式,如利用现行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关联交易、债务重组、政府的扶持等。在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与国外相对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只是在逐步的发展中。因此,在该方向的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国这类较特殊的ST公司的研究更加比较重要和迫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ST美利背景简介

(一)公司概况

中冶美利纸业成立于1985年,经过二十多年跨越式的发展,企业总资产77亿元人民币,拥有28条现代化的造纸生产线,企业拥有速生林基地50万亩,员工8000多人。成为一家集制浆、造纸、造纸林基地开发、造纸机械加工、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印刷包装、房地产开发、商贸、自营进出口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美利纸业经营范围机制纸、板纸、加工纸等中、高档文化及生活用纸的生产、经营、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二)财务状况

2013年和2014年两年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着债务负担沉重、流动资金短缺、低效资产较多等困难。在经济增速放缓、造纸行业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公司2013年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实现553,185,490.34元,2014年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实现622,013,445.02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59.41%和12.44%。2013年报告期内营业利润实现-261,677,469.95元,净利润实现-241,384,599.82元;2014年报告期内营业利润实现-400,618,043.98元,净利润实现-649,097,283.18元。美利纸业2013年到2014年各项目同比发生严重下降,导致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状况。鉴于这种状况,避免公司遭受退市风险,公司必须上下一心,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改善财务状况,实现*ST美利的摘星摘帽,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

三、*ST美利可采用的摘帽手段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ST制度,若公司连续亏损三年,则面临退市摘牌的风险。*ST美利在处于亏损的最后一年时,如果想在来年保住上市资格,则必须通过盈余管理方法,如进行重大的资产重组活动、大额度的关联交易或者是利用政府补助等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一)冲回预计负债

从*ST美利2014年财务报表中,我们看到报告期内,净利润-649,097,283.1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8.91%,除了本期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53.10%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宁波银行北京分行诉中冶纸业、林业公司及本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已二审判决,公司根据判决结果计提大量预计负债导致利润下降。美利纸业和中冶美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败诉,根据终审判决结果,本公司计提预计负债2.87亿元。针对本公司目前计提的高额预计负债,公司可以与宁波银行进行交涉,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免除公司就中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其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和抵押担保责任,从何减少预计负债的计提,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提升下期的净利润。

(二)资产置换

2014年美利纸业的四家子公司经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宁夏美利纸业板纸有限公司净利润为-1,224,658.83,深圳市美利纸业有限公司净利润为-64,528.70,宁夏兴中矿业有限公司净利润为-408,801.15,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净利润为-2,811,837.75。鉴于子公司的亏损状况,公司可以考虑出售亏损最严重的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的股权,或者与集团内部其他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进行资产置换,进而实现对亏损子公司的剥离,合并盈利状况较好的公司,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减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通过分析合并利润表,公司2013年资产减值损失合计为92,147,329.93,而公司2014年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80,743,536.49,基本翻了一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由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组成。我们看到,公司可以减少赊销业务,通过货币资金进行交易,进一步减少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公司可以根据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状况,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减少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计提的减值损失。

四、结束语

从文中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到,*ST美利在处于亏损的最后一年时,为了保住上市资格,通过冲回预计负债、资产置换、减提资产减值损失等盈余管理方法来实现下一年摘星摘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要依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和合法的盈余管理方法实现公司实现摘帽,进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作者:马靖超 王智航 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旭东.2012.ST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李安兰.201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盈佘管理案例研究.财会通讯

[3]任永平,李昊.2013.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更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财务与会计

[4]褚祺生.2013.基于会计估计变更的盈余管理研究.财经界

第二篇:审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摘要: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盈余管理分为合法的盈余管理和违法的盈余管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和股东的利益。盈余管理行为在宏观上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优化配置问题,不能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在微观上则会影响投资者和股东。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方式,因此必须从法律法规、社会影响等方面强化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

关键词:

上市公司;国内外学者

本文主要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和审计技术与方法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改善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和建议,以期为政府和社会改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提出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资本市场诞生之后,企业经理人向市场公布公司财务信息,以期向投资者筹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球范围内的财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如国外的安然公司会计利润造假现象、世通公司的虚构收入行为以及国内的银广夏事件,使得投资者失去了信心。这些大型公司的舞弊行为和其直接导致的破产正是由于管理层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编造企业利润,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在安然公司和其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爆出财务丑闻之后,美国政府和会计行业开始思考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之后,其召开紧急会议,公布了SOX法案,这个法案的公布是为了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尽量使得企业能够完全、完整、真实的公布信息,使得外部投资者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决策。美国希望通过这个法案,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信息公布,抑制盈余管理。在美国之后,我国也爆发了财务丑闻,如银广夏事件,因此,我国在此之后也开始完善会计行业的法规和准则,以期通过这些法律准则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审计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从审计主体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审计师的职称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资历越老,他所提供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就越高,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口碑越好,它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越高。DeAnlo(1981)从理论上对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公布信息的影响进行研究,他发现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越是具有品牌效应的事务所,其提供的审计报告的质量越高。Owhosoetal.(2002)也指出,审计师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够发现其被审计单位的错报与违规行为,其审计质量越高。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类似。李树华(1999)指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很大部分会根据他的工作经验来进行选择,工作能力强的审计师会搜集与他有用的信息来检查企业的信息,所以他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会比较高。雷光勇、刘丹(2006)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审计师的工作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量,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价格和审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指明,审计师的能力越强,费用越高,工作量越小,他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就会越高。顾明润等(2012)研究发现,外部的审计对于国家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大,他们更在乎外部审计,因此如果提高外部审计,他们的财务报告就会更可靠。曹国华等(2014)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比内部审计的效果更好。通过对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体质和发展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知道尽管国内外研究的放心差不多,但是研究的结果却不一样。

三、审计与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理论

JansenandMclean在1976年提出了委托理论,并且在最近20年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很多小公司逐步变成了大公司甚至是跨国公司,其要求的资本不断的增多,对于技术、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个时候,一般的所有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了,他们需要聘请更有专业能力和管理技术的人管理公司,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经营人,同时给他们限定一定的业绩标准,并且付给他们相当丰厚的报酬。然而职业经理人作为理性人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例如虚构利润以达到所有者制定的考核目标,或者建造豪华的办公司,不为经营业绩努力等。正式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想要的不一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委托理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在于所有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而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向所有者汇报,于是所有者开始要求有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利益,要求经营者真实的公布信息。披露真实、有效的信息能够使得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同时保证,所有者能够监督管理层,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管理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资本市场上,并不会所有的信息都是完全流通的,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免费取得的,因此市场上必然存在一方掌握的信息较多,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另一方必然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那么这时候拥有信息更多的一方就会选择对于自己来说利益最大的方案,那么信息获得较少的一方就可能会有损失。根据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时间和所展示的内容不同,可以将信息不对称分为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两种情况。道德风险是指信息的优势方由于没有其对所进行的决策不需要负责,或者在有关第三方的担保下只需要负部分责任,信息优势方就会在信息劣势方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投资获利,这优势方获利;反之,如果项目亏损,则信息劣势方遭受损失。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优势方由于其获取的信息很难被劣势方知晓,其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不会考虑信息劣势方,只做出对自身有利的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信息劣势方蒙受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知道的信息比外界要多很多,而外部投资者知道的信息都是从管理者得来的,也没有办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投资者在对外公布信息时,可以随心所欲,只选择对自己来说最有利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管理者公布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公布情况进行审计,减少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的可能,尽可能使企业真实的信息公布于众,这样才能使投资者和股东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四、总结

1、政府部门应该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强制公司公布其应该公布的内容,同时应该规范公司公布心的基本样式、内容等,使得不同的报告具有可比性,此外,准则应确定企业强制性披露的内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尽量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真实、完整。

3、应由监管机构选择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工作。在源头上避免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往来。监管机构在选择审计单位时,应公平、公正,综合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专业能力、审计数量等,最后选择合适的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4、应禁止审计单位向被审计单位提供除了审计以外的其他咨询工作,但是应该允许审计机构像其他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这样机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经济收入,又能避免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存在利益关系。

作者:廖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三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范

[摘要]

概述了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阐述了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运用关联方交易、利用资产重组等实施盈余管理的做法,提出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准则法规、加强外部监督管理等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过度;做法;对策

1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调节和控制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利润,以此达到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一是契约因素。契约因素包括薪酬、待遇和债务等。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级别待遇通常与公司业绩相关,所以他们就会借机调节利润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薪酬待遇。上市公司为了筹得资金或是降低筹资成本,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向银行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公司拥有良好偿债能力的会计报表;或者当财务状况没有达到债务合同的标准时,就会采用盈余管理对账项做出调整,以使偿债能力指标达到债务合同的标准。二是政治成本因素。当上市公司经营成本等指标处于规定范围之外时,政府就会采取提高税率、加强监管等方法进行严格把控,此时便产生了政治成本。为了避免受到政府关注而产生政治成本,那些规模较大、有垄断性质或者前景好的公司就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公司利润。同时,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业绩在一定程度影响地方政府的业绩,为了应对地方政府对公司业绩考核,管理人员就会运用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三是税收筹划因素。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不够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而且不同的客体所对应的起征点和税率是不同的,导致公司管理人员为了尽可能减少纳税而进行盈余管理,将高税率会计期间的净利润调整到低税率会计期间,或者将利润转移到不同地区的公司或同一地区的其他公司。四是资本市场因素。包括配股因素和退市因素。国家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设定了严格的盈利标准和额度限制;对退市条件的规定也非常明确。上市公司为了符合配股要求而使用盈余管理调节相应指标;或者为了使公司逃离退市的危机而采用盈余管理调节对外报告的财务数据。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做法

2.1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

由于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加上公司外部的非专业人员难以判断公司所选的会计政策是否合适,让上市公司人为地操控会计政策的盈余管理空间。常用的方法:一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及变更。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影响到成本和损益。比如与直线折旧法相比,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降低所得税的现值总和,这样上市公司就等同于得到了一笔没有利息的贷款。即使是确定了折旧方法,仍然可以以客观环境变化为理由而变更和重估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从而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进而改变公司的成本和损益。如某公司有一台机械设备,原本按照15年的使用年限进行折旧,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台设备的使用年限变更为了8年。这就意味着设备的折旧率提高了,相应的,公司的利润也就减少了。所以折旧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年限的调整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实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二是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变更。会计准则中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种,在满足所选方法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前提下,不同的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所以,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存货的计价方式,实行盈余管理。三是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比例的调节。会计准则中,上市公司研发无形资产的支出按照阶段的不同,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实际发生的时候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证明符合资本化的要求后可以确定为无形资产。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研发无形资产的过程很复杂,而且整个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很难明确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所以,上市公司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改变费用化和资本化程度,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四是公允价值的主观计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尚不规范,所以在涉及到公允价值的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不公允的。而且公允价值的计量本就会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调整公允价值的计量,实现盈余管理。

2.2运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或者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双方,关联方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利条件。为盈余管理提供机会的关联方交易主要有:控制资金往来时所产生的利息,以此调节财务费用;使用脱离市场的不公平的价格购置或出售货物;相互转移优良的经营项目以及利润等。尤其是在上市公司想要取得配股资格或避免退市时,为了满足规定的盈利标准,就会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在很短的时间里制造出提高自身经营业绩,增强盈利能力的表象。

2.3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本来是为了协调上市公司的各项产业,使其拥有更好的经营状态,从而更好地融入新的经济环境。但在我国很多时候资产重组被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在母子公司之间转让与处置相应的资产,上市公司可以在不产生财务费用的前提下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优质资产;同时能通过转移劣质资产减少亏损。此外,有些上市公司会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进行大额的资产贸易使公司利润大幅度上升,或者与那些正在向上市公司过渡的关联公司进行一系列的不平等交易。通过上述做法,上市公司可以向公司内部注入利润而向公司外部输出亏损,实现利用资产重组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3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采用盈余管理后得到的会计数据可能不够公允,但是却是真实的。所以盈余管理不同于财务舞弊,不是违法行为。不仅不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且采用适度的盈余管理后,可以帮助公司减轻负担,减少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风险。但是盈余管理要有限度,一旦超出了合理的度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利益关联者的权益,并且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比起完全禁止盈余管理,更明智的做法是注重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的完善,从内部和外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更加规范。

3.1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只有拥有健全的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其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拥有较高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盈余管理。为此,要推进股权结构的变革,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可以通过回购股票、发行债券、股权转债权等方法分散股权使之处于制衡状态;可以把小股东联合在一起组成协会,使小股东实质上行使权力,监督大股东的用权情况;还可以让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并让中介机构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让多方投资者共同参与和监督上市公司的治理以有效抑止过度的盈余管理。要改善激励制度,防止管理人员因过于注重业绩和为了保护私人荣誉而进行盈余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考核,除了业绩要求和相关财务指标外,还可以适当加入其他内容的指标,如:沟通和领导才能、合作创新精神、人员的调控和分配能力等,以使评价更公正全面,消除管理人员为此进行的盈余管理。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独立董事既要有数量的要求,人选也应考虑周全,可以从多个相关领域挑选,例如债权人、投资者以及财务专家等;独立董事还应定期更换,严格把控在任时间和连任次数;独立董事应接受绩效考核,不称职的可以及时调整。从而使独立董事真正地脱离管理层和大股东,秉持认真负责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监督责任,促进减少过度盈余管理。

3.2完善会计准则法规

会计准则是多数利益关联者的保障,应由独立性的组织来制定,制定过程应尽量公开和透明,让利益关联者都能够参与准则的讨论研究并对准则的制定进行监督。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实施了一段时间,是时候进行修订完善了。应组织财会专家和投资者等组成的会计准则评估机构,对准则导致的盈余管理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长期的观察,并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参照国际评估标准总结出我国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提交负责制定准则的机构,推进会计准则的完善。同时,应尽可能地明确过度盈余管理的判断标准和处罚规定,加大对过度盈余管理的处罚力度,使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带来的成本大于可能获得的利益,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的冲动。只要会计准则不断地完善,上市公司迈向成熟,那么盈余管理最终会被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区间内。

3.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主要有证监会、财政、税务、银行等机构。虽然监管机构众多,但是各个监管机构都只负责本机构相关业务的监管,例如税务部门监管有无偷漏税、证监会关注股价波动、银行注重还债能力等。因此,所进行的监管是侧面的而不是全面的,监管的数据是部分的而不是完整的,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漏洞,无法察觉上市公司进行的盈余管理调控。为此,各个监管机构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监管合力。为了防止监管机构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降低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应通过立法明确监管机构的责任,切断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系,公平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责,达到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

作者:杨家祥 黄月眉 杨绍义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舟山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48-50.

[2]杜迎春.论企业盈余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100-101.

[3]马尚.防范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511-512.

[4]贾小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及管控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15-16.

[5]王永海,章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法及监管措施[J].财会月刊,2014(5):107-108.

第四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它还涉及到经济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世界关注的热点。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盈余管理问题,深刻分析盈余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以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范围内,在合法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节,以此来更好地管理资金,提高竞争优势。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筹资动因

筹集资金,是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在《公司法》一些法规中就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要求该公司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必须连续盈利才能成功上市。因此,企业便不得不加强盈余管理,从而取得合法资格。况且,财务报表经过盈余管理粉饰过后盈利能力会显示很强,能够吸引广大投资者,以此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从而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二)契约动因

我国的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贷款单位的申请也加大了审查力度,不仅包括贷款单位资格,还包括贷款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制度。考虑到能够更多地收回资金,债权人会制定出较多的限制条款,对债务人进行一定的约束。因而,对于急需筹集资金但是经营状况又不好的企业,就需要通过加强盈余管理,来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和贷款额,以便更多地从银行募集到款项。为了避免债务契约的束缚,上市公司会加强对公司盈余的管理。若企业的资产状况难以支付债权人的报酬,有损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契约,企业就会利用盈余管理粉饰报告增加利润,进而降低了违约风险又提高了自身信贷级别,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三)避税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加强盈余管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税。在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中,出台了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充分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下,通过对公司盈余的管理尽可能地调低应纳税额,将纳税给公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

在我国,可以采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来处理同一项经济交易,因此,对会计方法进行变更相对容易。一些上市公司会根据企业状况,在不同时期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来调整利润,以便企业能够良好运行。但是,为了盈余管理而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没有反映企业的真实业务实质,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二)费用与收益的确认不规范

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本期费用高就费用化,为了以后摊销就资本化或停止时间。在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方面,管理者会将并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以便调高本期收入增加利润。收入和费用都应遵循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条件,但是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前或延迟了费用或收益的确认时间,违背了其认定条件而随意变更。

(三)盈余管理使关联交易混乱

关联交易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为了实现预期销售额就将商品销售给其关联方,或者为了实现目标利润从关联方处低价购买原材料却将产成品高价卖回给关联方。企业和关联方利用盈余管理手段不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使得关联交易市场混乱,加大了管理难度。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由于会计准则一般都是根据对过去经济业务的研究所制定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方式多样化及经营范围扩大化,导致会计准则本身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这样,企业管理者和相关会计人员就抓住其滞后性来进行管理,做出最佳决策。

(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管,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外部的证券监管机构、政府机构以及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第三方的监督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较晚,对信息的披露水平还不高,并且披露效率也很低。其次,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并没有任何的考核机制,为了追逐利益互相竞争,其审计的会计报表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较晚,其治理结构还不健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董事会成员的组成不合理,股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内部人员利用职权进行操控,公司监督管理不到位。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公司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但是这些问题也给企业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为了优化企业经营治理结构,避免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构建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机制。解决股权过于集中问题,允许国有股、国有法人股上市流通,以鼓励机构投资者。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明确独立董事的主体地位,独立董事可以全程参加董事会并参与一些经营事项的决策,使独立董事真正履行责任,并能充分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应适当提高独立董事人数比例,以提升对董事的制衡能力,发挥其监督效力,严格控制盈余管理,避免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使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此外,把董事会与总经理进行分离,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注重企业盈余和市场价值的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且激励企业经营者,从而防止管理人员短期行为的发生,将经营者自身利益与企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有必要对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设置不同方法的运用条件,对一些事项规定更具体的适用条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完善,提高语言和相关概念的准确性,避免会计人员利用其模糊性发生财务舞弊行为。此外,我国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依据职业判断和进行主观性选择的空间。制定者应不断根据实务中的新进展、新动向,及时地修订并出台相关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确保会计准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对准则的实施做好宣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使其制定与实施之间密切配合保持一致,以增强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价值和它的硬约束力,减少上市公司的选择空间,限制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扩大。另外,要扩大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而提高会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企业内外部监管机制建设

加强企业内外部监管机制,是提高企业对外披露更加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监管来确保会计信息来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来保证经济交易的真实性,通过注册会计师第三方的监管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更换机制,强化其职业作用,在制度上真正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此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注册会计师法》,更有效地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增强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意识,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监督管理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缩小盈余管理范围,维护规范资本市场有序进行交易。

作者:陆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红玫.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防范措施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9):45-47.

[2]孙艳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中国外资,2014,(4):125-126.

[3]林永坚.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5,(12):181-182.

[4]赵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识别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2):67.

[5]唐兴波.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146-147.

第五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研究

[摘要]

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会计准则的发展。然而会计准则的发展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理论产生一系列的漏洞,这直接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如果解决不当,不仅会导致公司的亏损,更会导致我国经济的衰退。文章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论述,并且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这为平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准则;关系研究

1前言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的影响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界的一大焦点,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现在资本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也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上市公司虽然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是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却成为当今时展的一大难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此来促进会计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研究本文对于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需要。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论述

2.1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持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一种欺骗手段。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操控手段。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骗手段,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规范地将盈余资金拉向另一种投资方式,从而实现所期望值的行为。

2.2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企业为了会计政策的选择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就是因为在会计政策选择中,选择空间非常自由,这就会使得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的利益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当然,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方法,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自己期望值。上市公司交易的灵活性和内部政策的灵活性也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之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还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权限。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交易非常清楚,那么企业经营管理者就会为了企业的利益而采取盈余管理,以此来谋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3.1资本市场动机

对上市公司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又成为现在研究的重要对象。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场所,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常常会选择融资。因此,企业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政策,并且为了迎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资本市场动机。

3.2债务契约动机

在现在上市公司的发展中,债务融资仍然是上市公司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公司为了确保债务人能够安全偿还债务,上市公司会制定一系列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的相关条例,以此来避免债务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当然如果债务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相关的条例寻求赔偿。如果债务人利益受损时,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盈余管理减少违约风险,以此来确保债务契约的正常运行。

3.3避税动机

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管理当局者常常会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来避税,避税不等同于偷税漏税。避税就是可以通过不触碰国家法律文献的方式不交纳赋税,很多上市公司就是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子公司,从而减少本该交纳的赋税,因此,盈余管理的又一动机就是避税。

4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4.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采用会计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会计手段就是利用可选择的存货计价方法,这种会计手段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盈余手段。通过利用已经选择的存货计价来实施盈余管理手段,从而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会计手段中还可以利用减值准备。虽然我国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许多方面的减值准备不可转回,但是企业就应当学着利用这种减值准备实施盈余管理,从而获得利益。会计手段还包括变更折旧政策或折旧年限。这种手段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者的主观意念,如果他们有证据表明资产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当局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影响,从而达到他自己获得利益的目的。

4.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采用非会计手段

(1)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这个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或者是一个总公司有很多分公司,然而这些利益交易多是在这些公司内完成的,不关联到其他公司里。这就会使共同控制人,也就是企业的最大老板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非会计手段是通过各个公司的关联交易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利益关系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2)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就是为了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避免公司破产的风险,实现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进行资产重组,还可以使公司会计准则的更加完善,还可以让公司通过重组内部结构来协调发展。资产重组可以让公司避免不必要的亏损,可以让公司在经济经营不良的状况下,及时脱离现状,走向一个更加良好稳定的发展状态。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只有平衡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进步。如果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过多,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这样也就严重阻碍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进步。

5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成为当今时代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何解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这个难题急需解决。国内外的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研究,来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朝礼 胡佳佳 刘籽宏 陈腾 王雯娟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0-72.

[2]支晓强,童盼.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145-152.

[3]许波.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的互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52-55.

[4]董春诗,樊凤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市场,2016(29).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2

【关键词】新形势;财务风险;企业;肺炎

1引言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中国改革进行深水期、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在诸多因素影响下,企业需要应对的挑战趋多且复杂。尤其是2020年突如其来的肺炎疫情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冲击,导致企业经营出现诸多问题,加剧企业财务风险。因此,如何有效控制企业财务风险成为企业财务工作人员所必须要思考的问题。现结合多年工作实践,就如何控制企业财务风险进行详细的阐述,以此为今后工作提供实践经验参考。

2企业财务风险的概述

财务风险就是企业在财务管理活动,由于受各种因素以及难以预料因素的影响而导致企业财务管理偏离预期的目标造成经济损失的机会性或可能性。财务风险是伴随企业经营管理全过程的,是客观存在的。可以说财务风险是风险在财务领域的体现,其具有以下基本特征:①客观性。财务风险是客观存在不受人的意志所约束,在现实企业管理中财务风险并不能完全消灭,只有通过有效的措施将财务风险控制在最低范畴,避免出现无效费用的产生。②不确定性。不确定性是财务风险的显著特点,也是财务风险管理的难点。随着企业经营环境等因素的变化,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将会存在更大的不确定性,既财务风险发生的时间和结果都具有不确定性。③全面性。全面性相对应的是企业财务风险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从企业成立之初到企业灭亡都时时刻刻存在财务风险。

3肺炎疫情环境下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

2020年肺炎疫情的发生对全球经济造成巨大影响,增加了企业财务风险。结合多年实践工作,肺炎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3.1应收账款回笼周期延长,呆账死账比例上升。应收账款是企业扩大销售、占据市场、维护客户关系的重要举措,但是应收账款比例过高则会占据企业大量的流动资金,给企业带来巨大的财务安全隐患。肺炎疫情的发生无疑会延长企业应收账款的回笼周期,增加呆账死账的发生率:一方面,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诸多企业“停工停产”,生产、销售的停滞导致企业收入减少,到期的债务无法归还,导致赊销企业不能及时拿到货款,这样会给企业带来一系列负面影响。例如,赊销企业因不能按期拿到欠款,则不能及时采购原材料,从而进行后续的生产进度。另一方面,肺炎疫情的发展会导致一些中小型企业破产,而企业破产则会导致企业的应收账款成为死账,给企业带来巨大经济损失。例如,肺炎疫情发生,企业出现资金链断裂,难以偿还债务,企业不得不宣布破产,使得赊销企业的货款成为死账,无法追回。

3.2营运资金压力加大,融资成本增加。肺炎疫情发生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企业为了支撑运营必须要不断增加资金投入,进而引发融资业务的开展,增加企业的成本支出:一是肺炎疫情发生后,企业为了顺利生产必须要做好疫情防控工作,专门设置采购公共消毒用品、防疫防护用品以及开展工作人员健康检测等工作的费用。这些费用的支出无疑会增加企业的运营成本,降低企业利润。二是企业融资成本的增加。受肺炎疫情影响,企业的销售回款更加困难,企业为了生存发展必然要通过融资的手段获得经营资金。结合调查在肺炎疫情影响下,企业的融资成本会更高,例如,在金融机构信贷压缩的背景下,企业不得不采取民间融资的手段,而民间融资不仅利率高,而且存在稳定性差的问题,导致企业的融资压力越来越大。

3.3投资效益风险较高,股东利益难以保障。投资是企业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举措,投资具有不确定性,但是肺炎疫情的发生增加了投资管理的难度。肺炎属于不可抗力因素,虽然经过党中央的有效举措,我国肺炎疫情得到有效遏制,但是其具有突发性,因此,一旦发生就会给企业投资活动带来巨大影响。例如,基于国外部分国家疫情蔓延的现状,导致出口企业的投资活动承受巨大损失。投资风险的增加无疑会导致投资效益的降低或者导致投资出现亏损,影响企业股东的利益。分析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导致诸多决策没有经过严格的讨论论证。

4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

基于肺炎疫情环境下企业所面临的财务风险,基于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市场环境,企业必须要立足于现状,采取有效的措施防控财务风险。结合多年工作实践调查,控制企业财务风险的具体策略如下。

4.1加强应收账款管理,及时与客户沟通。肺炎疫情导致企业应收账款的回款周期延长,导致企业的流动资金压力凸显。为降低财务风险,规避呆账死账发生,企业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做好应收账款的管理工作:一是企业要加强对应收账款的分析,根据应收账款的金额、客户实际情况等建立完善的催款制度。例如,基于肺炎疫情影响,企业要设置专门的应收账款催款岗位,加强销售人员与催款人员的沟通,及时催促到期未偿还的欠款。尤其是对于到期偿还仍未偿还的应收账款要重点监督,避免其成为呆账、死账。二是要加强与客户的沟通,让客户认识到企业的难处,争取及时归还应收账款。企业要通过与客户的沟通了解客户的资金规模、债务比例以及信誉等情况,根据对客户的综合判断,分析客户的偿债能力,当发现企业存在破产可能时要及时通过法律的手段维护企业的自身利益。

4.2优化运营资金管理,拓展企业融资渠道。面对肺炎疫情导致企业运营资金支出增加、现金流恶化,针对该问题,企业要采取以下措施:一是企业要优化运营资金管理。企业必须在不影响商业声誉和企业形象的前提下,采取稳健的经营管理模式,提高流动资金利用率。影响企业运营资金支出的因素主要是企业的库存管理不到位,货物积压严重。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设备物资的管理,通过构建完善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对企业生产与销售的对接,降低存货库存成本。例如,企业要加快产品的销售,避免商品积压过多而占用大量的流动资金。二是要拓展企业的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融资是缓解企业运营成本的重要举措,虽然针对肺炎疫情国家出台了诸多优惠的财税政策,例如,延长到期的银行信贷周期等政策。但是对于企业而言,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仍然较为突出。所以在当前环境下,企业必须要主动调整,按照金融机构的要求做好相关工作。例如,企业要建立完善的财务信息披露制度,加强与金融机构的信息对接,避免因信息不对等而导致企业融资需求得不到满足。

4.3完善投资决策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制度建设。投资是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导致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因素。基于肺炎疫情影响,导致全球经济竞争压力加剧,增加企业投资风险,尤其是对于出口企业而言,肺炎疫情的发生导致出口投资活动所面临的风险更加严重。因此,企业要建立完善的投资决策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建设:一是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决策讨论机制。企业重大决策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防止出现“一言堂”现象。例如,国有企业在进行重大决策时必须要由领导集体作出决策,并且要对决策项目进行严格的审计论证。二是要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防范投资决策风险。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是提高决策科学性、合理性的关键保障,为此企业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利用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企业投资决策全过程的监督审计,保证各项决策能够落到实处。例如,为防止企业决策在实施的过程中出现项目投资挪为他用的现象,企业要发挥纪检、审计部门的作用,定期对投资项目进行审计监督,并且做好投资项目信息的披露工作,提高投资信息透明度。

4.4提高财务人员专业技能,树立风险防范意识。基于肺炎疫情影响,国家出台了诸多政策,尤其是2021年1月1日新收入准则的全面实施,对企业财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企业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教育培训,让其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一是要加强对财务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对各种新制度的理解。例如,“金税三期”系统的应用对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更高,需要企业按照“金税三期”系统的要求申报税务,所以作为企业财务人员必须要掌握其相应的技能,避免因会计处理不规范而被税务部门所处罚。二是要树立风险防范意识。企业财务人员要主动转变工作思路,主动防范财务风险。总之,我国进入经济新常态,受肺炎疫情影响,日益复杂的市场环境使得企业面临诸多财务风险,增加了企业经营管理难度。为促进企业高质量发展,应对肺炎疫情影响,企业必须要加强应收账款管理,优化运营资金管理,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以此规避财务风险,提高企业财务管理工作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玉雷.浅谈中小企业的财务风险及防范措施[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21(01):96-97.

【2】邵阳阳.浅谈企业财务风险控制[J].全国流通经济,2020(31):69-71.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3

【关键词】核电基建项目;资产负债率;融资

1核电基建项目资金筹措模式

核电站建设投资额大,建设期长,投资风险大,核电站项目的建设融资一直是一个难题。融资成本对电站造价和售电成本有巨大影响,需要仔细策划。目前我国的核电项目融资构成主要有项目资本金和外部债务。项目股东投入的资本金在项目融资中属于风险资金,项目失败,资本金在偿还顺序中排列在最末位;项目顺利投运,资本金会分享经济效益,项目债权人也会将投资者投入的资本金看作其融资的安全保证。因此,对于一些建设周期长、期初投入大的项目,项目股东应将项目资本金提高到一定的程度,其他债权才有参加项目的保障,从而对项目投放资金。债务融资中包括股东的委托贷款、商业贷款、银团贷款、政府出口信贷等,如何筹集债务资金是项目融资问题的核心。当项目公司破产清算时,债务资金对资产的取得权顺序不低于其他各种形式债务资金。项目融资所采用的债务形式有:商业贷款、银团贷款、商业票据、外币债券等。在中国的核电建设的早期,项目资本金比例偏低,例如,大亚湾和岭澳一期核电站的资本金比例仅有项目投资金额的10%。近年来,按照国家对建设项目资本金注入比例的相关规定,核电项目的资本金比率最低为20%,田湾核电二期项目的资本金按照投资计划的20%配比注入。田湾核电二期项目计划总投资为374亿元,建设期自2012年12月至2018年12月,建设期间资本金总额为74.05亿元,剩余由公司开展项目贷款,资产负债为80.20%。由此来看,截至机组投产,股东资本金并未达到20%,导致公司的债务比例非常高,资产负债率超过80%。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约束的指导意见》,要求通过建立和完善国有企业资产负债管理机制,强化监督管控,促使高负债率的国有企业负债情况尽快回落至合理水平,国有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在2020年年末较2017年年末降低2个百分点左右。但因资本金注入机制、项目投产时间较短,导致核电项目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

2核电基建项目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2.1投资额高,建设周期长。投资规模是导致资产负债率上升的关键因素,核电企业承接如此大的投资任务,少量的资本金无法撬动与之匹配的资产规模。因为涉及核安全问题,工程设计复杂,国家相关监督管理部门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导致审批过程较长。选址、系统设计经过国家监管部门的批准,然后才能进入项目开工建设阶段,从选址到正式开工通常需要至少3~5年时间,核电设备的设计和建造也存在很多的审核节点,同时设备的特殊性需要定制相关设备,因此,核电站的实际建设期一般在5~8年。投资金额如此之大,建设周期长达多年,短期内无法产生效益,导致债务融资成为发展建设所需资金的唯一来源,负债规模随着资产规模不断增长,推高了核电企业的资产负债率。

2.2利润结余分配比例较高。核电企业生产经营非常规范,资产质量相对较高,通过不断地提质增效、提高资产周转效率,发电业务的利润贡献维持在稳定水平,现金流量充裕。但部分核电企业受到股东分红的要求,前期的项目投产后的现金流入除用于生产经营与偿还项目建设期债务外,几乎全部用来分红,利润留存率非常低。投资计划超过利润留存的部分仅能通过外部债务融资来补充。

2.3融资渠道相对单一。我国资本市场不够发达,融资市场主要为间接市场,由银行主导,大量居民储蓄长期积累,主要通过银行体系来调动支配资金资源,企业外部融资仍以贷款等间接融资为主。我国银行业风险评估和管控的技术相对落后,比较仰赖于政府刚性兑付和重资产的抵押担保对信贷资金到期偿还作出保障。银行在对企业的生产经营等背景信息尤其是信贷信息了解不完全的情况下,相对于民营企业,核电企业拥有大量的土地、设备等重资产,使得银行认为核电企业风险较低,贷款回收有所保障,因此,信贷资金会更加倾向流向大型国有企业。

2.4未建立有效的资本金补充机制。在核电机组并网调试完成投入商业运行后,按照会计准则要求,将核电项目在建工程转为资产。但核电企业设备量较大,受限于工程总包的建设方式,机组商运后尚有大额的预计仍需支付的工程尾款,资产盘点机项目竣工决算无法立即完成,为确保资产价值及后续的固定资产折旧核算相对准确,将对仍需支付的尾款作出预估计入资产转固价值。核电机组商运后仍有基建投资支出,但机组商运后股东方不再按照投资支出的20%补充安排项目资本金,该部分资金只能通过银行贷款等方式取得,导致核电基建项目实际资产负债率高于80%,这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

2.5承担部分政治责任。核电企业行业特殊,某种意义上承担了部分政治责任,使其负有通过“负债”扩大投资和稳增长的责任。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国内主要以投资驱动发展、带动经济增长,而核电基建项目的土建、设备安装等基本都是由国内国有企业承担。而核电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中,资本金仅为20%,主要发挥导向作用和撬动资金的杠杆作用。在资本金的引领作用下,和核电基建项目大额资金需求额前提下,债务或发债资金不断增加,必然导致资产负债率在项目投运以前不断增加。

3控制核电基建项目资产负债率的建议

3.1完善资本金补充机制。应当正视当前国有企业资本补充机制不及时、不完善所带来的不利影响,有发展前景的核电基建项目需要降低负债水平,适时适度进行资本补充。对核电基建商运后支出的项目投资应该及时根据投资支出匹配资本补充额,帮助核电企业消除后顾之忧,降低资产负债率。

3.2探索其他权益融资渠道。多元化的融资方式是降低企业资产负债率的有效方式,核电企业要积极探索利用除债务融资以外的融资方式去补充资金需求的头寸。探索新的股权性融资方式,择机开展权益类融资,发挥好如债转股、永续债等复合型融资产品的作用,来缓解企业的债务压力,整合现有资产,优化资源配置,拓宽核电基建项目的股权融资渠道,做好资产负债率的管控。

3.3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资金预算体系,投资计划与资金预算挂钩,增强资金预算的刚性,未纳入本年度资金预算的项目和超出本年度资金预算额度的项目,不可纳入月度流动资金流量预算,从而促进资金的统一管理、统一调度和统一平衡,使资金在流入流出和周转的时间尽量缩短,减少资金沉淀。另外,要进一步加强现金流管理,做好“两金”压控,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避免资金不必要的占用。

4结语

我国核电行业正处在发展阶段,核电企业初始投资巨大,建设周期较长,资本金投入比较低,所需资金主要来源于债务融资。随着核电行业不断蓬勃发展,融资模式也会趋于成熟。随着设备国产化比例增加,基建期投入资金会有所降低,企业的权益性融资模式会不断完善,从而使得核电基建项目资产负债率稳中有降。在资产负债率水平适度的情况下,核电项目资产将稳步增加,有利于核电企业保值增值,推动我国核电事业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璐.试论国企财务管理中的监督体制[J].财会学习,2016(21):74-76.

【2】魏祥健.大数据环境下审计与纪检监察协同监督动力机制构建[J].财会通讯,2020(2):111-114.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4

关键词:科技成果作价;投资;转化;风险管理

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是一种重要的科技成果转化方式,是科技成果持有人、科技成果完成人及科技成果转化的投资人三者之间通过建立新的经营实体,达到同心协力、合力实现科技成果的转化、共享科技成果转化预期雄厚收益的共同目标。由于科技成果具备特有性、独创性、别致性等优点,因此在价值评估、经营合作、法律法规、外部环境等方面存在不确定性,导致跨国企业在科技成果作价投资过程存在难以预料的风险。

一、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概述

(一)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2015修正)》(以下简称《转化法》)第十六条规定,科技成果持有者可以采用自行投资、向他人转让、许可他人使用、以该科技成果作为合作条件与他人共同合作、以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以及其他协商确定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以下简称《公司法》)第二十七条也规定,除法律、行政法规规定不得作为出资的财产除外,同时满足“可以用货币估价”且“可以依法转让”的科技成果均可以作价出资。简单地说,谁持有科技成果,就以谁的名义作价出资。

(二)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方式。基于《转化法》明确科技成果可以作价投资,提出“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折算股份或者出资比例”,以及2017年出台的《上海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对相关细节作出了说明,可以归纳提出研发机构、高等院校、企业可通过三种方式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①以本单位名义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②通过资产划拨等方式将科技成果转移至本单位独资设立的负责资产管理的法人,并以该法人名义将科技成果作价投资;③单位与完成、转化职务科技成果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对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所形成股份或者出资比例的分配作出事先约定的,以本单位和相关人员名义将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同年5月,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寿子琪对这三种作价方式中高校院所与成果完成人之间的成功分配关系做出解释,指出前两种方式属于“先投后分”,第三种方式属于“先分后投”。即第一种是高校院所先投,投完后和成果完成人进行分配;第二种是高校院所通过全资出资的资产管理公司或者管理资产的机构来投,投完后可与成果完成人进行分配;第三种是单位和成果完成人先约定一个分配比例,再进行作价投资。

二、跨国科技成果作价投资中存在的风险

如果确定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应对相关科技成果进行初步审查,具体包括对科技成果的权属进行审查:相关专利是否属于职务发明,是否存在共有情形,是否存在权属纠纷;对科技成果的效力进行审查,包括成果的有效期、是否存在许可、抵押、无效等情形;对科技成果的具体内容尤其是专利的价值进行审查。因此,在科技成果转化过程中,尤其是在合同、法律、政治、认同度等方面存在着难以意料的风险。

(一)合同风险。1.无效风险。无论是跨国企业、境内企业还是高校院所,在科技成果转换过程中均存在合同无效的风险,其表现形式主要是非法垄断技术、妨碍技术进步或侵害他人技术成果的技术合同,没有采取书面形式向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的转让专利申请权或专利权的合同。2.保密风险。“技术合同”的核心关键在于技术二字,作价投资合同中会涉及技术资料数据,如工艺、设计、报告、软件、样品、设备等,都有可能外泄,会对技术持有方造成损失。

(二)经营风险。跨国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是风险较高的探索性行为,投资失败所产生的负债会给投资人带来很大的损失,为避免该损失,在经营模式的选择上存在一定程度的风险,如选择以个人财产对企业债务承担责任的独资企业投资人和合伙企业合伙人,还是选择以企业全部财产为限承担责任的具有独立法人财产的公司企业法人,这需要谨慎选择。而且,跨国投资必然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投资所在国当地的法律法规、人文、文化、环境与技术持有者所在国之间存在差异,这会为企业经营带来风险。

(三)外部环境风险。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趋势下,各国之间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联系愈加密切。近年来,各国经济贸易发展水平各不相同,国与国之间的科学技术的确存在差距,通过这些差距,我们不难发现我国国内存在原始发明创新不足、核心竞争力匮乏等问题,而这些已经成为制约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的绊脚石。一方面,核心竞争力、科技创新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科技论文的质量和数量是衡量国家科技水平的重要指标。我国数量居世界前列,但被引用数量低于世界平均值,这表明我国科技研究及其成果并不被国际认同。另一方面,我国申请专利数跃居世界第一,但是质量较低、核心技术匮乏导致国际对中国科技及其成果的认同度较低,这是制约跨国企业来华进行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风险之一。

(四)跨国投资过程中科技成果估值难度过大。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围绕知识产权在不同主体之间转让、加工、应用、运营的过程。不同于主体参与的价值创造、价值传递、价值时间以及价值分配,跨国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协调、推进则是通过不同的交易来实现的,而交易得以开展的前提是有关各方对包括科技成果在内的交易品的价值认同。通常而言,估值方法有收益法和成本法两种。收益法中收益的预测和界定是比较困难的,各种风险因素、使用期限等的确定需要大量的经验,这对成本法的评估来讲,计算繁杂、工作强度高。各类贬值,特别是经济性贬值不易估算,很难掌控,往往会直接影响到评估活动的准确性。因此,两者评估的难度较大,对评估者的要求也非常高。再加上跨国企业存在国与国之间的法律法规、人文、文化、环境水土不服等原因,这导致跨国投资过程中的估值难度进一步加大。不仅如此,科技成果产量突出,转化率偏低的现象已成常态,同时也缺乏对科技成果进行科学、客观、量化的价值评估工具。科技成果作为技术含量高、独创性强的特殊产品,具有高利润、高风险的特点,这也是其价值评估难度较大的理由之一。

三、加强跨国科技成果作价投资风险管理措施

(一)完善跨国投资相关制度机制,减少政策风险和法律冲突。首先,为避免无效合同的发生,应当在签订合同前,要对其是否具有主体资格、权限、资产、债务、信用记录、内部治理、履行能力等进行调查。受让方调查出让方的原始所有者及所有权的同时,也需要注意相关的资质亦是查询重点。其次,签订合同时,须具体明确权利保护的范围。不仅是相关资料数据,还要与后续咨询、服务、培训相配套。全面详细地规定具体保密内容、处罚机制,使其责任化,受法律约束。另外,要对技术人员离职时可能存在的技术泄密零容忍,追究相应的责任。同时,企业也要格外地重视对在职技术人员保密义务的教育。明确员工在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不得从事具有与原公司存在竞争关系的业务,并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给予经济补偿。再次,建立有效的沟通联络,实时掌握跨国投资的相关法律法规及制度。科学技术成果作价投资方和科技成果持有方应加强法律风险防范意识,设立专门法律事务岗位或聘请有经验的律师参与决策。最后,规范科技成果估值流程,聘请专业知识产权评估机构和律师事务所对科技成果进行全面审核,并按照相关法律法规办理产权转移手续。

(二)完善跨国技术投资激励机制。完善跨国技术投资的相应政策以及法律法规、配套措施,改善知识产权保护环境,营造良好的合作氛围,加大科技研发费用的投入。同时,要通过与各国政府在不同领域设立基金项目和科研合作项目等方式,深入推动跨国合作的持续开展。另外,当今科学技术发展迅速,且学科划分十分精细,可以说科技成果的产生是大量的人才以集中的智慧转化而成的。科技型企业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有稳定的研发团队,在完善跨国技术投资激励的同时,也要加大对人才的重视。为此,国家出台了一系列引进科技人才政策,但这些政策往往都是对科技成果进行奖励,并不是对他们当前的工作行为进行激励。科技成果的成功,不是单靠一人的努力,而是整个团队共同努力的结果。褒奖多数集中在个人身上,而非团队。因此,应该加大研发过程中的激励力度,在保证激励杰出人才的同时,也要加大对团队的激励。这有利于吸引跨国企业、团队和人才,进而促进跨国技术投资。

(三)引入国内资本与高校院所共同参与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根据《公司法》规定,应当以科技成果持有人的名义作价出资,即谁持有科技成果,就以谁的名义作价出资。但对于高校院所来说,其作为公益性的事业单位,不允许事业单位经商办企。高校院所不适用科技成果作价出资的方式进行科技成果转化,或者作价出资后将所持有的股份或出资比例转让给科技人员或其他出资者,这种做法削弱了企业投资的积极性。另外,职能机关对高校院所的审计监管较严,这对企业来说,就多了一个延伸审计,也就多了一个风险,甚至有泄露商业机密的可能,这样的风险不是高校院所能掌控的。这就造成了高校院所不太愿意与民营企业合作创办企业,有些投资者也不太愿意与国有资本合作的情况。因此,高校院所可与跨国企业开展科技创新合作,这能够促进高校院所科研水平和学科核心竞争力的有效提高。同时,科技成果转化所带来的丰厚收益仍是人们难以抵挡的。以科技成果作价投资是国内外企业家投资科技成果转化普遍采用的方式。为了降低高校院所和企业的风险,可将职务科技成果划拨给其独资公司,也可引入国内的资本参与,以该公司的名义作价投资。引入国内资本与高校院所合作的优势较为明显,引资企业可充分借助高校院所的基础创新优势和人力资源降低企业的研发成本,为企业增加技术储备。在坚持互惠共赢原则的基础上,采取合作可以使我国高校院所和国内外企业获得更多的技术溢出和经济效益。

四、结语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5

    伴随着大学扩招的逐步深入,社会人才的供求关系出现了极大的变化,大学生就业市场逐步由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大学生也越来越成为了就业的弱势群体,而作为招聘方的企业也在不断地抱怨新进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因此,如何使更多的普通高校毕业生适应社会需求,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在就业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合适位置,是当代大学生面临的严峻考验, 也是普通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需进一步研究的重要课题。基于这一现实,学术界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问题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本文整理了与经管类会计学专业大学生实践能力相关的文献,对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概念和内涵有一个清晰的了解;同时调研了唐山市多家招聘单位的招聘要求,从招聘单位的视角分析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并结合分析经济管理类会计专业毕业生所认为的大学生应具备的实践能力,考察了招聘方要求和学生观点之间的差别,以期对经济管理类会计学本科专业大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等制定产生积极影响。

    (一)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大学生实践能力主要由一般实践能力和专业实践能力构成。其中,一般实践能力指所有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基本实践能力,主要包括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专业实践能力则指专业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及未来工作、人际关系处理等方面应具备的专业性实践能力。

    (二)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构成 经济管理类大学生除了具备所有大学生均具备的一些基本特点外,还体现在他们接受了经济管理类的专业学习和初步科研训练,同时还表现在他们未来所从事的工作将基本限于具有经济管理行业背景的企业或者其他企业的经济管理类岗位。经济管理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将必须首先满足大学生实践能力的一般实践能力的基本要求,即具备学习能力、表达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心理健康能力、团队协作能力、身体健康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吃苦耐劳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外在表现能力、内在品行能力、一般经验能力、诚实勤奋精神、敏捷思维能力、勇于开拓精神、创新能力、应变能力、逻辑能力等方面的能力。同时,经济管理类大学生还必须具备包含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在内的专业实践能力。所谓专业经验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经验;所谓专业态度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形成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态度,主要包括工作责任心、勤恳敬业精神、细心认真精神、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工作态度及事业心等方面;所谓专业知识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积累起来的与未来工作相关的专业知识,从专业知识的来源看,专业知识包括从学校的书本中学到的知识和从相关实践经验中获得的知识,则专业知识能力中也涵盖了专业经验能力的一些要求;所谓专业工作能力是指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过程中养成的处理业务的相关能力,包括工作作风、工作抗压能力和专业业务能力等;所谓专业道德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与潜在良好职业道德形成相关的品德能力;而专业创新能力是指大学生在日常学习和生活中培养起来的以及在专业业务中不断创新进取的专业能力。

    目前的文献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不仅应该具有一般大学生应该具备的一般实践能力,同时,还必须具备专业经验能力、专业态度能力、专业工作能力、专业知识能力、专业道德能力和专业创新能力等专业实践能力。然而,在具体分析过程中,仅仅指出了经济管理类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基本构成,并未对相关的能力要求展开阐述;同时,也未结合会计学专业的特点对会计学专业大学生的实践能力等相关问题进行研究。

    二、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问题

    近年来,与市场对会计人员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相适应,高校的会计学教育方向特别是会计本科教育逐步向能力导向型转变,在进行理论知识传授的同时,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体系中的地位越来越突出。在会计学专业建设中,如何完善会计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内容、研究会计系列实验课程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掌握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与技能,提高创造性地应用会计信息进行经济决策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会计学专业的发展潮流要求教育工作者以人为本,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形成来自于他们亲力亲为的实践感受,来自于模拟现实工作环境场景下手与脑的自如配合以及知识的灵活迁移。这些活动的实现,都要依托于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设计与安排, 而这恰恰是现有会计实践教学体系薄弱之所在。具体表现在:

    (一)体系中各环节间的逻辑关系不清晰 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环节主要由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构成。 但这些环节之间并非等量并重的处在同一层面上。就社会实践与学年论文、毕业论文而言,三者之间是有逻辑上的先后顺序的: 没有实践就难以形成论文,特别是会计学本科论文多要求以当前实际存在的会计问题作依托、体现实际应用价值;而实验与实习、 社会实践之间可以并列,属不同的认知途径。由此可见, 将实验、实习、社会实践、课程设计、学年论文、毕业论文等环节简单罗列在一起,是缺少系统性思想作统驭的, 逻辑关系不够清晰。

    (二)学生主体地位不明确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会计学专业也莫不如此。会计学本身就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它既要求学生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同时更注重他们对实际业务的操控能力,而这种实际操控能力来自于学生在实践教学中的感受和感悟,它不能脱离“干前学”,但它更依赖于“干中学”。它是学生在实践教学中亲力亲为的切身感受,是学生对专业认知的必然阶段和过程,是不能被代替和剥夺的。在实践教学中,应由他们自己来设计“该怎样做”,他们才是教学的真正主体,这与理论教学中习惯以教师为主导的理念是不同的。然而,目前学生的主体地位尚不明确,教学观念的改变是迫切的。 #p#分页标题#e#

    (三)校外会计实习效果不佳 现在一般高校组织学生到校外企业实习很容易流于形式,原因主要是缺乏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由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具有一定的保密性,一般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在本单位进行会计实习,因此各高校在校外实习基地建设时往往会遇到来自企业的阻力。其次,校外实习点多面广,教学管理难度大。由于企业财务工作比较忙,其办公场地空间有限,每个单位一次只能接纳2~3个学生。这样每位指导教师要负责几个企业的学生实习,困难较大,加上有些企业对实习学生管理不严,放任自流,常常达不到预期效果。第三,实习时间安排与理论教学脱节。从各学校的教学组织来看,校外会计实习主要集中在学生全部专业课学习结束后进行,一般需要实习的内容较多,但学校受实习经费的限制,往往安排的实习时间有限,再加上会计理论教学与实习时间上存在差异,学生很难及时有效地解决书本上没有搞清的问题,不利于学生及时消化书本所学的知识。最后,学生对校外会计实习的兴趣不大。在企业的会计实践中,会计人员必须遵循统一会计制度的要求进行业务处理,并承担相应的会计责任,而指导会计实习的人员由于担心出现账务处理的错误而不愿意放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学生在实习单位很难接触到原始凭证等会计资料,因而实习中“只看不干”的现象普遍存在,导致学生对校外的会计实习失去兴趣,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得不到锻炼,实习收效不大。

    (四)忽视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2007年起实施的新会计准则,更加强调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对金融及其衍生品的驾驭能力,对企业合并、债务重组、非货币性资产交换等特殊业务事项的掌控能力,对公允价值的灵活运用能力。新准则的出台,是应经济全球化潮流而生,这势必在客观上导致会计学研究对象更加复杂和多变。不仅如此, 对一名会计从业人员来说,仅仅将这些复杂多变的经济业务作出专业处理远远不够,还要善于与环境沟通:与工商税务保持良好的沟通界面,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交流顺畅, 与生产销售部门分工协作等。高质量的会计人才不是在书斋中长大的, 也不是通过完善的理论逻辑训练达成的,从学生成长为一名高质量的会计人才,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安排是重要保证。 学生只有身临其境才能真正形成自己的体会和认知, 才有可能激发出灵感,创新也就水到渠成了。这也正是社会所期望的。

    三、会计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创新

    实践环节间逻辑关系的理顺,学生主体地位的凸现,在更宽视角下进行教学资源的配置,用好、用足校外企业资源,以及重新审视和看待会计学研究对象的复杂性与动态性是当前实践教学亟待解决的问题。鉴于此, 基于突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实训、实作为主线, 笔者提出构建创新型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一)基础性实训模块 会计学专业的基础性实训模块是针对会计学专业主干课程(如会计学基础、财务会计、成本会计等)单科结束后,在校内实验室进行的基础性实训。在实训资料的选择上,应首选企业真实业务和数据,尽量减少验证性实验的数量。同时,注意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积极推广运用虚拟、仿真等技术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广泛运用计算机等现代工具,提高实践教学含金量。为了更好地熟悉会计准则中有关金融业务与产品的规范,应增加适当比例的金融专业实训课。在实训中应引导学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培养沟通能力,使其尽量适应会计研究对象的复杂性。

    (二)综合实训模块这是在专业主干课程的理论教学基本完成之后进行的综合性实验。 此时, 学生已将升入大四, 一方面应鼓励学生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另一方面也应重视学生与企业的交流,并积极搭建两者沟通的平台。在实训阶段,应尽量以企业真实业务为依托,保证实验资料的鲜活。以学生为主,教师为辅地进行试验程序的设计。 针对具体业务,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其“会计职业判断”能力, 鼓励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开放式的答案和个人见解。

    在实训阶段虽然还要依托学校的综合实验室,但在指导教师的配备上,应优先选择有科研项目以及具有双师背景的教师,同时还应邀请相当比例的企业会计实务专家来共同完成,这也是优化资源配置的内在要求。通过实训教学模块的训练,学生已基本具备独立完成企业一般经济业务的会计处理能力,为下一步进入企业开展实作做好铺垫。

    (三)实作模块 经过在校内的基础性和综合实训后,学生对一般会计操作流程已较为熟悉了,具备了一定的专业水准。为了增强学生的综合业务处理能力,以及体验真实的会计工作界面与场景,就必须将其放在更大的专业背景中。因此,在教学实践中需要安排最重要的环节——实作模块训练。实作,即在真实的专业场所进行实际工作的训练。学生对特殊业务的处理,与工商税务界面的沟通,与会计师事务所等审计监督部门的交流,以及与企业内其他部门的协调等工作能力的培养,均是通过实作教学环节来实现的。实作教学模块的目标决定了该环节只能在校外的专业场所进行,这也有利于学生的实战锻炼。

    (四)专题写作与毕业设计环节 无论是专题写作(包括学年论文)还是毕业前的综合论文的设计与形成,均是以基础性实训、综合性实训及实作三大模块为基础形成的,是对前面实践教学环节的总结和认识上的提升,也是实践教学体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该环节应注意对学生写作思路与方法的指导,领会前期三大模块环节形成的数据的经济含义,全面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专业悟性、创新思维和科研意识,使其尽快成长为社会所需要的专业人才。

    除了上述在实践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外,为了保证会计实训的系统性、仿真性、趣味性,还应改革现有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的组织形式。《基础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由每个学生独立完成全部模拟实验的形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练习全部岗位的模拟实验内容,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全面地熟悉和掌握整个企业的会计业务。而《中级财务会计课程实训》可以选择分组、分岗共同完成实验的形式,将会计模拟实验室布置成一个模拟财会科,分设若干个会计岗位,如:出纳岗、资金岗、存货岗、成本岗、往来结算岗、总账岗、稽核岗等,此外还应设置开户银行结算处、纳税申报处等。在每个岗位上要标出岗位名称、岗位职责、规定每个岗位分管的会计科目及所属的账簿、确定经济业务发生后凭证的传递程序等。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学生可以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增强会计实验的仿真性、趣味性。 #p#分页标题#e#

    四、会计专业实践教学平台的建立

    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能否达到预定目标,关键在于是否建立配套的会计学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并处理好以下几个环节: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6

关键词:高校财务;教育;能力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把教育作为财政支出重点领域,并且给予优先保障。2017年1月10日,国务院的《国家教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了"一个不低于、两个只增不减"的要求。即保证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般不低于4%,确保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确保按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逐年只增不减。这充分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教育强国的宗旨,教育是实现中国梦、大国崛起的最有力的保障和基石。同时,伴随着教育投入的增加,教育经费支出结构也在不断优化,各级各类教育财政保障程度不断提高。因此,如何提高高校的财务能力,如何提高高校资金使用效率,如何防范高校财务风险,将是本文要探讨的高校财务能力建设问题。

一、高校财务能力建设背景分析

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2012年如期实现4%目标并连续五年保持在4%以上。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全国教育经费2016年总投入金额为38866亿元,较上年增加了7.57%,首次超过3万亿元。由于教育经费的投入加大,社会对于增加教育投入的呼声已经逐渐改变为教育经费是否合法合规的使用,使用效益如何的层面上。用好3万亿的教育经费,提高教育经费的效益,高校的财务能力建设首当其冲。

(一)高校教育经费来源多样化,财务管理难度加大

目前,我国高校的教育经费总量的增速在逐年下降,但是总量依然壮观。高校的教育经费来源越来越多元化,已经不仅仅拘泥于学生学费、住宿费、考试费,例如投资收益、附属单位上缴款、经营收入以及捐赠收入等其他收入占比越来越大。对于这些不同来源的经费,不能一刀切,沿用老办法管理。高校应该按照不同渠道的经费来源,采取不同要求的管理方式,使资金的使用效率达到最佳。

(二)不同的财务管理要求,需要相关规章制度的保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高等教育的综合改革也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陆续出台的《预算法》、《高等学校财务制度》、《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等法规对于我们高校财务来说既是指明灯,又是更高的管理要求。

(三)加强高校财务审计与监督,塑造高校良好形象

近年来,国家审计等部门加强对高校进行预决算审计、高校债务及校领导经济责任审计等方面。其中发现的高校各类经济案件,除了给高校经济带来损失之外,更重要的是带来了不好的社会影响,抹黑了一些涉事高校的声誉。高校在老百姓心中不仅仅是“象牙塔”,更是道德标杆和文化传承的主体。加强高校财务的审计与监督,防微杜渐,把贪念与欲望关在制度的笼子中,塑造高校的良好形象,是对社会的稳定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做出的最好贡献。

二、高校财务能力建设问题分析

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随着新会计制度的建立,高校财务管理的角色有了新的调整。因此,高校财务能力的建设对于提升高校财务风险的规避以及财务的管控具有积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状况是,高校的财务能力建设还存在着诸多问题。

(一)财务能力建设缺乏战略意义的管理功能

目前,我国高校财务人员多数忙于日常的报账、记账和报表等传统工作,缺乏对于全校资金的使用是否高效,财务活动的预测如何等方面的思考。对于诸如学校经济活动的涉税事宜的筹划,财务管理效率等方面更是缺乏了解。从而导致高校财务能力的管理功能只能是纸上谈兵而已,无法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高校财务能力建设的管理功能是高校自治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高校财权如何在高校内部分配的重要保障与监督。而管理功能的缺失,无法实现高校价值的最大化,更无法有效的制约责任与利益。

(二)财务能力建设缺乏人才的培养机制

大多数高校比较重视教学和科研的建设,往往忽视对财务人员的培养和建设。高校财务人员的现实状态是每天沉浸在大量重复性的工作中,对于工作业绩根本无从考虑。而这些工作看似简单,实则耗费大量精力,因此,财务工作难以被理解。同时,财务人员的提拔缓慢,一是财务管理岗位有限,二是受制于专业技术的限制,无法轻易到学校其他管理岗位晋升。另外,职称聘任又受到严格限制,处于不被重视的位置。目前,高校财务人员中,副高级会计师和高级会计师的比例严重偏低。究其原因,一是财务人员首先要通过全国高级会计师考试,此考试难度系数较大,不易通过,二是学校在评聘过程中,将财务人员向教师系列看齐,注重业绩,科研成果以及高标准的论文,这些要求对于平日工作繁重的会计人员来说,难度系数更大。于是,财务人员的日常付出和实际得到不成正比,严重打击工作积极性,造成工作中不积极,不主动,缺乏对于财务工作积极思索的热情和动力。所以,这种培养机制缺乏动力,容易造成财务工作迟滞,工作效率不高,导致财务队伍的涣散,缺乏向心力和凝聚力。

(三)财务能力建设缺乏完善的预算管理制度与内控制度

预算管理的不完善,不到位既有主观的因素又有客观的因素。主观因素是财务人员自身的专业知识不够全面,客观因素是由于每年招收的学生人数不确定性导致财政拨款以及预算收人都存在变动的可能性,导致高校的收人预算难以进行准确的测算。在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下导致为学校提供有效的财政信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都存在质疑,难以实现财务管理的实际意义。而大多数的高校采取的是预算会计制度,对于预算内的资金重视监控,而对于预算外的资金却疏于管理,无法做到真正的内部控制,容易造成腐败的滋生。

三、高校财务能力建设研究对策

随着高校收入来源的多样化,传统的财务管理方式已不能为高校发展带来活力,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建立符合高校发展的财务管理模式,注重财务能力的建设与研究。加强高校的财务管理措施,注重建立高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对高校的预算管理,在新兴的高校财务管理模式中采取新兴的管理理念,强化高校内部资源的优化调度,提高内部的资金使用效率。在财务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系统化的模式管理中提升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保证高校财务效率的提升。高校领导必须重视财务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养,把财务人员作为管理人才看待,将财务人员的能力建设纳入高校人才培养建设的整体规划中。对于财务人才的培养采取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办法。宏观上,调动财务人员参加会计职称考试的积极性。虽然高级会计师职称考试难度较大,但是高校可以弱化其他评定标准,做到真正的“以考代评”。微观上,高校应积极鼓励财务人员参加会计继续教育,加强与兄弟院校的沟通与学习,灵活选择各种与财务相关的税务、计算机、管理等培训。通过内部与外部的学习、交流、培训等手段,真正的开拓财务人员的眼界和能力,打造高素质的财务专业人才队伍。同时,高校财务人员要改变忙于日常事务性工作而远离专业理论知识学习的现状,积极主动地更新和充实自身的专业知识,及时了解会计制度改革的动态,增强创新能力。高校财务人员要有强烈的责任心,了解财务工作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坚持原则,坚持法规校规,用专业的会计知识和较高的职业道德来要求自己,规范自己。本着为师生服务的精神,正确使用会计规则,为学校记好账,管好帐,维护财务工作的严肃性和公平公正性。另外,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高校的管理和发展起着积极有效的作用,提升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不仅能调动其工作的积极性,更能为高校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高校应重视对于财务人员的奖励机制,通过对其业务能力的考核,工作业绩的评价,以及服务质量的监测来激励财务人员更好的工作,使财务人员真正的做到爱岗敬业,积极进取,从而保持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水平。

参考文献:

[1]龙梅.大学财务管理与服务体系的构建方式研究论述[J].经贸实践,2017(13).

[2]毛成银,傅淑园,吴云飞.我国高校财务治理创新和治理能力提升研究[J].商业会计,2016(4).

[3]蔡玲玲.高校现代财务管理体系的构建[J].财经界(学术版),2015(24).

[4]刘春晖.论高校财务干部的岗位履责能力建设问题[J].商业会计,2017(3).

[5]姚雪源.关于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的研究[J].财会学习,2017(13).

[6]田照俊.新时期高校财会队伍建设之思考[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7

为了保证我国的财务会计准则与国际会计准则接轨,新会计准则在很大的范围内进行了彻底的调整和改进,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强调对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运用要更为严格谨慎。显然,要实现这一目标,存在诸多困难需要克服。本论文从公允价值的概念出发,并就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作用与应用做了详细的阐述与分析,为我国当前的财务会计需求提供足够的理论依据与参考。

关键词:

财务会计;公允价值;计量

一、公允价值的内涵

公允价值的概念:指的是在公平交易过程中,双方当事人在知晓实际交易情形的前提下,自愿地进行资产交换或债务清偿的金额计量。新《企业会计准则》对其内涵进行了明确定义。由此可见,“公允价值”的概念已经包含了多种计量属性,这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定义殊途同归,成为综合型的计量属性。此外需要强调的是,公允价值实质上基于市场信息评价,并不是其它信息主体对资产或负债的认定。

二、公允价值计量的意义

1.助力市场参与主体进行资本保全

企业参与市场竞争,若会计核算工作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属性,这就符合实物资本维护的理论精神。企业的生产能力无时无刻不在耗费,若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计量,即一律按现行市价或未来现金流量现值计量,那么,就算在一段时期内物价持续上涨,企业还是可以购回原来相应规模的生产能力。这样的话,企业的实物资本就能够得到保障,生产规模和生产效率不会受到太大影响,确保企业资本稳定。

2.符合会计的配比原则

当前,收入、成本及费用的计量单位全都进行配比,将货币作为计量单位。不过,计量属性并不进行配比——收入按照现行市价计量,成本及费用均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计价。由此可知,两者之间的差额或收益由劳动者创造的纯利润和经济因素影响所带来的价格波动所构成。不容忽视的是,现行的利润分配制度对两者不进行区分,形成收益超分配、虚利实分的局面。如果企业都能按照公允价值来计量收益的成本和费用,就能够很好地避免不利局面的出现,有效地解决难题。所以说,大力推行公允价值计量能够保证会计核算与配比原则相契合。

3.全方位掌握企业的财务变动状况

与历史成本进行比较,采用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原则的优势在于能够更为准确地显现出企业财务的资产情况,进而反映出企业的经营能力、偿债能力和承担财务风险的能力。由此可见,推行公允价值计量符合会计相关性、稳健性和可比性原则的要求。

4.辅助会计工作与目标需求相匹配

目前,资本市场逐步发展壮大且股权结构也在日益分散,由此导致投资者们的观念也在不断改变,如今信息使用者更多地关注资产盈利能力问题而非在意资产的完整性问题。除此之外,市场的通货膨胀、衍生金融工具和知识经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对成本会计造成了巨大威胁。所以,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逐渐显现,成为投资者对管理层进行约束的强有力工具。“决策有用”是会计工作的首要目标,资产计量要客观可靠并且能够预测企业未来的现金流量,则应用公允价值计量能更有效地保证这一目标实现。

三、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计量的运用

1.投资性房地产

能够提供有力证明,表示投资性房地产可以持续可靠地获得公允价值,公允价值计量才能够使用,但要满足的条件如下所示:首先,投资性房地产所在地必须得具备活跃的房地产市场;其次,企业可以从房地产的市场价格等信息合理估计其公允价值。

2.非货币资产交换

非货币性资产交换在本质上是商业性的:(1)在换入与换出资产有一方可采用公允价值进行可靠计量时,应当根据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来推断换入资产的入账成本;(2)换出资产的公允价值减去换出资产的账面价值作为非货币性交换损益。

3.企业合并

企业合并第一步就是去判断合并的类型。具体来说,就是判断是否为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来讲,通常是采用购买法,买方按照公允价值计量将资产、负债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入当期损益。卖方可辨认资产或负债,也按公允价值计量进行入账。

四、结束语

采用公允价值进行财务会计计量具备明显的优势,这是市场经济的选择,也是财务核算学科不断前进的发展趋势。将公允价值作为计量准则是我国会计行业发展的进步,但是如何正确运用这一计量准则并非一蹴而就,优势与荆棘并存。因此,在会计核算实践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修正和完善公允价值计量标准,最大程度地挖掘公允价值计量的优势,推动会计计量水平攀登高峰,逐步实现公允价值计量更为全面、更为成熟地合理运用。

作者:李航宇 单位:延安大学西安创新学院经管系

参考文献:

[1]章涛.新会计准则公允价值应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审计与理财,2009(5).

[2]程柯,陈志斌.基于新会计准则的公允价值应用研究[J].财会通讯,2010(1).

[3]邓峰.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4(19).

[4]何建丽.财务会计的公允价值计量研究[J],鄂州大学学报,2014(09).

[5]郑梦茹.新准则下非活跃市场公允价值计量问题研究[J],智富时代,2016(02).

债务审计论文范文8

【关键词】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内部控制;管理;问题;途径

近些年来,事业单位的财务管理工作和业务水平逐渐的在提高,但是依然存在一定的问题,部分单位存在管理制度不完善、制度执行不到位的情况,尤其是在此财务会计内部控制方面,导致了大量的资产没有利用在关键处,使得资产的利用率无法提高,造成了大量的资金浪费。因此建立有效的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加强资金的审计和监管是单位目前应该致力于改进的方向。

一、单位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会计制度薄弱

《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要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为了保证国家财产的安全稳定,社会团体、国家机关必须要建立和完善控制制度。但是在具体的运行当中,事业单位的内部会计管理依然存在很多漏洞和缺陷。主要有几下几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在内容方面涵盖不够全面。从单位的体制建设方面来看,单位的内部会计制度没有涵盖到单位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对于对有对投资的单位,没有建立建立监管制度,使得对外投资缺乏合规性,通常都是以领导主观决定来进行对外投资。有些单位对财务和会计工作人员没有实行严格的监管,使得国有资产外流。二是内部会计制度的管理对象不全面。财务会计内部控制制度不仅是对资金的管理控制,更是对人的管理。所有人员要在会计制度下工作,但是目前很多单位的财务会计制度管辖的人员没有涵盖完全,对于单位的领导和高级管理人员没有进行相应的约束。三是内部会计制度挂管理范围不全面。目前财务会计内控制度比较注重资金预算的控制而忽略了对预算外的资金控制。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财务会计核算不规范的体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原始凭证管理规范。在发生了经济活动之初,便采用凭证的方式记录经济发生的记录,相关法律规定在办理经济相关的业务时必须要如实的填写的凭证。但是在事业单位的凭证管理中存在很多问题,首先对外来凭证的审核不够严谨,有些单位对发票审核没有进行严格的规范。例如,发票的内容和报销的内容不相吻合,凭证缺少党委盖章,在采购是凭证的签收人不明等,以上的问题多有可能造成国有资产的外流。二是账务核算处理不规范。会计的账务是将大量的会计信息汇总在一起形成的会计账簿,其中记录着所有的资金往来,资产的走向,《会计法》中明确规定了任何单位不得私自设立会计账簿。有些事业单位财务会计在进行会计记账时存在很多的问题,账实不符、记账随意、账目漏缺、资产记录不详细、债务债权不清晰等,使得账目变得混乱。尤其是在年底结账时,只将收入和支出转移而不进行结余,导致了月科目不准确,无法真实的反映单位结余情况。三是财务基础工作比较模糊。有些单位财务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岗位职责不够明确,有些会计根本不知道自己的本职工作是什么,有些单位的出纳和会计是同一人。很多单位财务制度还没与形成书面,领导签字下发,使得很多财务制度都是口头上的,很多人不按照规范进行工作。单位印章的保管存在很大问题,保管松懈,借用随意。有的单位将所有的印章比如说财务章、公司章、法人章等都由出纳或者是会计保管,这给不法分子创造了便利机会。

(三)固定资产管理不规范

事业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与企业的固定资产管理存在一些不同,但是同样的重要,企业对固定资产会计提折旧和减值准备等,但是事业单位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就欠缺科学性主要的提现有如下几个方面:一是重购置,轻管理。很多事业单位的对固定资产的管理比较松懈,固定资产从入账开始到领用、保管等完全没有完整的记录,没有设立固定资产台账,不定期进行盘点记录等。甚至会出现固定资产在几经周转之后便会凭空消失。对于没有招投标的固定资产,资产的购买比较隐蔽,购买合同不公开。对于购进的资产,管理粗放,责任人不清晰,导致了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有些单位不按照国家的规定来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私自变卖固定资产等使得国有资产大量外流。二是固定资产明细账过于简单。有些事业单位由于固定资产管理存在较大的问题,使得会计账务在反应固定资产时存在虚假做账、错记漏记的情况,造成了账实不符。另外会计账目上通常只显示了固定资产的总价值,没有明细账目,总价值无法准确的反应规定固定资产的明细。有些账目上依然记录着已经不存在的固定资产,对于已经发生转移的固定资产没有及时的记录到台账当中,导致了账实不符。三是固定资产的保管存在问题。在固定资产的采购环节,会存在很多问题,采购流程不够透明,不公平交易货或者是暗箱操作时有发生。对采购来的固定资产,在保存和管理方面比较粗放,领用的固定资产转为私用,造成了国有资产的损失。

二、加强单位财务会计制度内控管理的途径

(一)完善会计制度内控的主导地位

根据相关法律的规定,单位的主管领导应该作为财务会计工作的第一责任人,重点检查单位的财务报告的真伪性,内容管是否完整,建立第一责任人的意识。要想加强财务监督工作,领导还应该加强财会方面的学习,培养财会意识,逐渐的改善组织的内部控制环境。其次要实行内部牵制制度,互相监督。会计岗和出纳岗岗位分离,但是职责不分离,他们两者之间是属于互相监督互相牵扯的关系。将业务办理和授权审批隔离开来,离会计记录和业务办理工作;分离会计记录和财务管理工作;分离业务办理和业务稽核工作;授权审批和控制检查工作。在权责分离情况下,保证账物分离以及钱账分离,明确各个岗位的职责以及权限,形成制约机制。充分发挥出审计部门的监督和检查作用,定期的对单位的财务状况和固定资产进行审计,总结单位的资金现状,并出具报告向外公示。

(二)加强基础会计工作

事业单位的财务会计通产是把握和单位所有资金的往来,在提升会计业务水平的同时要不断地强化会计的基础工作,使得会计基础工作逐渐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单位财务人员应该必须改进的方面。同时还要建立健全相关岗位责任制度,从财务凭证到会计记账、固定资产管理等方面都要做好按照流程和制度进行,严格要求自己,将自己的业务规范化。做好度财务会计岗位的绩效考核体制的建设,加强对会计监督和考核,对于违反规定的人要给与一定的处罚,保证会计工作能够符合规范。

(三)加强单位的固定资产管理

首先要加强领导和会计人员对固定资产管理的认识,促进固资产的管理和合理分配,严格监督固定资产私用的情况。对于大型设备和基建项目等要设立专项资金,同时建立固定资产项目库,定期检查,记录台账。固定资产的管理从采购入库开始建立固定资产台账,对固定资产的初始状况进行记录,之后对固定资产的流转进行记录,要知道固定资产当前使用人。严格按照国家的规定对固定资产进行报废处理,并且要进行登记,对报废固定资产的处理要严格的记录其剩余价值,不能出现私自处置报废固定资产的情况。当前单位存在很多会计内控制度不合理的现象,导致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很多资金外流,因此事业单位必须要加强财务会计的内控制度,提高相关人员的认识,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以及固定资产管理制度等来促进财务会计制度的内控管理。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