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市场环境分析范例6篇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范文1

关键词:城市化;建筑设计;策划

1 引言

人是兼具感性和理性的复杂体,所有建筑的诞生及使用都是由人类完成,其规划、设计、审美、消费以及感知各个过程都相互影响,建筑策划目前在我国发展的时间虽然不长,但它是衔接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重要环节,它的出现使建筑设计更为合理化,减小了投资的风险,提高了设计环节的效率。

2 建筑策划的内容及其作用

2.1 建筑策划的内容

简单的讲,建筑策划的目的就是为建筑设计确立科学理性的设计依据,协调开发商与建筑师的意愿,使设计项目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建筑在策划中被当作产品看待,而产品要适应市场,所以建筑策划本身来源于市场的需求,通过分析市场,整合资源,寻求建筑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一般从市场调查入手,通过场地分析和对开发企业的调查,找出存在的矛盾,发现业主需求与社会需求、周围环境的矛盾点,并找到其中关键的矛盾点,做出解决矛盾的创意,这就是策划的要点。通常的情况是:给你一块地,你可以考虑建设不同功能的建筑,如写字楼、宾馆、商业楼或娱乐设施等,一般先要分析周边环境、市场条件,然后再选择最合适的建筑类型。建筑策划是为投资做决策,因此做什么样的建筑、什么内容、多大规模、什么时候做、工期多长等,都是建筑策划要考虑和决定的问题。策划中还需要考虑对情况变化的适应对策,以增加建筑设计的灵活性,比如给建筑的改建和功能置换留有余地等。建筑策划的内容包括:1) 对建设目标的明确;2) 对建设项目外部条件的把握,如社会环境、人文环境、自然环境、基础设施、规划设计条件等;3) 对建设项目内部条件的把握,如使用者、住户、商家、物业管理者、功能要求等;4) 对建筑项目空间构想的表述,形成概念设计,把空间构想的东西提出来,进行空间评价,这一点是建筑策划区别于一般方案设计不同的地方。运用建筑策划的手段来对空间构想进行空间评价,通过对生活的预测以及实态调查的分析、归纳、总结和提炼对空间加以修正,然后反馈到这个环节中去,这是建筑策划中最主要的过程;5) 建筑项目实现手段的确定,包括建筑材料、结构方式、构造、设备等技术构想,这也是建筑策划方案的一部分。

2.2 建筑策划的对建筑设计的作用

在快速城市化的影响下,现代建筑在规模不断扩展及复杂程度不断加深的同时,其对城市环境、社会生活及经济的影响亦随之加剧,传统建设程序的弊端日益突现:诸如逻辑性和经济性较差,缺乏科学性,难以保证设计项目建成后能获得良好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这些问题往往导致设计出的产品内容与实际需要脱节。因此,人们开始重视设计前期的研究工作,即研究设计依据的问题,建筑策划应运而生。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前期工作的重要部分,其基本的框架主要由三部分构成:1) 搜集并明确设计的环境资源条件和各种制约条件;2) 明确设计的要求,提出目标定位;3) 建立设计准则及相应的工作程序。建筑策划的产生正是建筑设计日益走向理性和科学的重要表现之一。从建筑学的角度出发,建筑策划可以理解为根据总体规划的目标设定,在对建筑设计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为其提供科学、逻辑、优化的设计依据。建筑策划追寻建筑设计的合理性、科学性和逻辑性,它从新的角度来审视建筑学,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

3 建筑策划在设计中的必要性

建筑策划是介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中不可或缺的中间环节,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向上渗透于宏观的总体规划立项环节,向下渗透到建筑设计环节,保证了建筑设计的科学性和逻辑性。建筑策划对于建筑师和开发商来说,是一个“双赢”的结果,一方面,建筑策划阶段的引入可以使开发商的投资目标更为明确,开发成本得到有效控制,从而保证了项目的投资回报;另一方面,建筑策划给建筑师带来了清晰的设计要求,从而避免了因设计的重大修改而耗费大量的精力。建筑策划针对不同的设计项目,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也有差异。比如,对于社区建筑策划,可能侧重社区主题的确立、户型规模的研究、土地的充分利用及空间价值的提升、建设成本的控制和建设资金的有效利用、技术经济指标等。对于商业建筑,可能会多做市场环境的分析与研究,策划内容出于外观和经济性的考虑,可能涉及建筑形体、空间形象、柱网的选择、空间的利用与分配、标准层的布置等,同时根据商业建筑的特点,还要考虑市场的适应与应变策划。由此可见,建筑设计要想高效顺利地进行,建筑策划必不可少。

4 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

通常所说的建筑设计无疑应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实际上包括建筑设计的前期研究即建筑策划理论。广义的设计概念应有三个阶段:

1) 设计条件的设定分析阶段;

2) 建筑空间构想、设定阶段;

3)建筑空间的具象表述阶段。

但从建立建筑策划理论的观点出发,前两个阶段又属于建筑策划的范畴,而且建筑策划通过第二阶段与建筑设计相沟通。建筑策划的后期工作,如空间构想、组合方式的研究、空间要素的把握以及材料设备的确定等是与建筑设计的前期工作,如初步方案的设计总图、平立剖图、设备系统图等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它们共同为进一步完成实施设计做准备。建筑策划是建筑设计的先行者,建筑策划如果没到位,房地产发展商往往会遭遇这样的困境:投入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在多家设计单位中进行建筑设计招标,常常得不到理想的结果,即使是初步选择一家设计单位再做方案优化,多数也不尽人意。建筑师也往往有这样的怨言:发展商主意多变,图纸的修改没完没了。究其原因是在建筑设计之前缺乏系统的建筑策划。建筑策划的任务是为建筑设计提供科学的逻辑再加上形象的设计依据,它先于建筑设计,又是和建筑设计互动深化发展并衔接于营销策划。总结起来,建筑策划与建筑设计的关系可以借用“骨骼”与“肌肉”来进行比喻,建筑策划建立的是骨骼框架,建筑设计则是以具体形象的建筑语言作为“肌肉”填充骨骼空间。

5 工程实例分析

某购物中心位于广州市天河区,本建筑物中心以商业为主,其地上四层均为小商品商铺,其中首层配套的肉菜市场采用超市的形式设计,地下一层平时为停车库,战时为六级人防地下室。总用地面积为18716平方米,总建筑面积为27720平方米,其中地上总建筑面积为18959平方米,主要为肉菜市场和小商品市场,地下总建筑面积为8761平方米,为地下停车场;建筑密度为35.0%;容积率为1.49;绿化率为33.6%。购物中心为4层,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地下1层为人防地下室,1~4层为商业。各层层高:地下1 层为5.6 m,底层为5 m,地上 2~4 层为5m,顶层、机房层为2.7m,室内外高差0.3m,建筑总高 23.3m(主体部分)。

6 总平面施工布置图

建筑南北布置,场地东面临现有多层建筑,南临大道,西为现有道路,北临新规划道路。购物中心的主入口设在南面,并设有宽敞的广场,东、西、北面均设有出入口。

图1 正门入口示意图

6.1竖向设计

设计中将场地适当提高,略高于城市道路,以使建筑有良好的视觉形象,并为污水、雨水及其它管道的布置提供便利条件。

6.2交通流线

场地四周有便捷明确的交通路线,并均按通行汽车考虑。南大门为主路,正对购物中心主出入口;东侧铺路与原有道路合并;西侧铺路与规划道路相连,东侧和西侧设有通往地下车库出入口。下面图2、3建筑东、西入口示意图。

图2 图3

6.3绿化与美化

室外将种植树木、花卉和草坪,绿化系数达33.6%,以保证小环境的文明整洁。此外,在南广场的东侧建有反映购物中心特征的雕塑一座,面向城市的道路,具有明显的标志性。

6.4 室外工程做法

道路为180mm厚C30混凝土路,广场地面铺设广场砖。室外绿化区以种植常绿的小灌木为主。

在建筑设计中不仅要处理好建筑内部各要素的关系,而且在处理好建筑与外部要素和环境的关系。建筑内部各要素包括建筑、结构、设备、建筑物理、建筑材料和建筑施工等,一个建筑设计只有符合满足上述要素的要求,才能满足一般的使用功能。在建筑策划中都要充分的体现出来。

由于工程案例中原有的肉菜市场又脏又乱,且功能布置不合理,设施不完善,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生活发展需要,给村民的生活带来很多不便,制约经济发展。为认真贯彻市委常委会议关于“结合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全面整顿不符合卫生要求的农贸市场,逐步改造成环境整洁、布局合理、设施完善、污水污物处理符合卫生要求的肉菜市场”的精神,加快农村城市化进程和城中村改造和配合近年来龙洞村的建设,改善经营环境,提高经营档次和营销水平,适应城市现代化和现代流通业的发展要求,结合原有肉菜市场的实际,拟对原有肉菜市场进行改建,以适应经济发展的需求。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范文2

关键词:汽车北站;环境因素;场地

中图分类号:TU248.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0422(2013)02-0080-03

1、汽车北站概况

昆明市轨道交通首期工程线路全长约42km,总体呈南北走向,由1、2号线一期工程组成,是昆明轨道交通的骨干线路,汽车北站是首期工程起点站,东接严家山车辆段。车站所处地块位于盘龙区北部山水新城规划范围内,已建成的北部客运站以南,沣源路以北。轨道交通线路沿沣源路北侧以高架形式敷设,沣源路高于北部客运站广场约30m,形成三级台地,中间台地低于沣源路约10m,场地内有两条排洪河道一马料河、东大沟。站址周边概况见图1。

2、场地环境因素分析

本站复杂的场地环境条件是设计的关键,因此设计以场地环境因素为切入点,层层递进,导出本站最佳方案,并整合整个片区的城市规划。

通过现场调研及资料收集,在设计初始阶段,着重分析哪些环境因素对车站设计方案会产生影响,做到有的放矢,目标明确,工作有序。本站设计方案重点关注三大类环境因素:站点区域规划条件,场地自然环境、场地建构筑物条件。

2.1 站点区域规划条件分析

2.1.1 规划条件

站点区域位于规划的盘龙区“北部山水新城”范围内,“山水新城”规划结构为二核、二轴、四片区,站点位于生态型建设区南端,北部客运站是昆明市五大长途客运站之一,本区域是集长途、市内公交、轨道交通为一体的综合型枢纽,区域范围内的用地主要是商业、居住交通用地。用地规划见图2。

站点周边主要道路有沣源路(城市主干道),龙溪路,宝源路,宝云路,其中宝源路与沣源路是枢纽的主要人、车流的进出通道,见图3。

2.1.2 规划条件影响分析

2.1.2.1 对车站站位选择的引导

从城市交通系统分析,本区域应定位为对外交通与市内公交联系的枢纽节点,地铁汽车北站站是枢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它应靠近整个枢纽公共区域的核心。在站位选择过程中,确定了以北部客运枢纽进站广场为核心,公交、长途、地铁站围绕广场布置的格局,因此将车站的站位确定在广场的南侧阶地上是合理的选择。

2.1.2.2 对车站设计定位的引导

客运枢纽处在低于南侧主干道(沣源路)30~40m的盆地中相对孤立,城市被沣源路切割两个部分,处于阶地上的轨道交通车站除了交通功能,还是客运枢纽与周边城市区域的“触媒”,起衔接南北两侧城市空间的桥梁作用,使城市空间与功能形成自然的过渡转换。因此,设计引入“综合型枢纽”、“拼贴修补”、“过渡功能区”的概念,车站总体定位目标为:以交通功能为主,与北部客运站、公交站共同构筑形成昆明市北部新城的“综合型枢纽”节点,根据枢纽配套需要形成“交通+物业”的综合体,作为“过渡功能区”,弥合与城市周边区域的空间与功能的断裂。

2.1.2.3 开发业态的分析

本项目处昆明东北门户,北部客运站日发送量约20000人,目标群体为乘客及周边居民,活动特征以经停及短时驻留为主,区域现状缺乏相应配套设施。群体需求以快捷餐饮、小商品、住宿为主,参考其他客运集散区项目经验,餐饮占50%、零售商业占30%、快捷酒店2a‰

项目处于坡地,可利用面积有限,因此开发不盲目追求规模(容积率1.6),将坡地改造为公园提供良好的环境,以服务于交通枢纽为核心兼顾周边居民,以零售、餐饮、快捷酒店为主,与周边统筹协调,以点带面,促进次中心形成,完善区域的规划功能布局,见图4。

2.2 场地自然环境分析

2.2.1 场地自然环境情况

本站所处场地属于低纬度高原山地季风气候,日照长、霜期短、年平均气温15℃,气候温和。场地区域以山地丘陵地貌为主,高程变化较大,南高北底,东高西低,东南侧是整个场地最高处,自东南角向北,高程沿沣源路护坡方向,逐步下降形成三级台地,沣源路高程约1957,二级台地约1948,北部客运站广场约1928,地表有两条排洪河道,分别是马料河和东大沟,沿沣源路护坡及台地的植被以灌木、地被为主,台地原为龙头村砖厂,阶地北面沿东大沟河道两侧生长有大型乔木,见图5。

2.2.2 自然环境影响分析

从场地分析受东大沟斜传场地,道路护坡自西向东逐步放缓,至东侧形成三级台地即三个标高层,中间层承上启下,台地与沣源路存在约9m高差,与北部客运站广场有20m高差,处理好三个标高层面的交通联系和空间关系,安排好轨道交通与物业开发的功能布局,处理好东大沟、台地、城市道路等与建筑的过渡衔接关系,协调建筑与场地环境,造就与自然和谐的建筑是本站设计的重点。

2.2.2.1 对车站功能布局的引导

根据现场台地地貌环境,设计将车站功能布局按三个标高界面布置,第一层界面为物业开发首层,与沣源路衔接,路面标高约1957,本层及以上各层设置商铺、餐厅、酒店等服务设施,建筑物周边布置主要入口、广场、环形车道等,第二个标高界面为地铁车站进站层,位于二级台地,标高约1948,布置地铁站厅层、环形车道、进站广场等,第三个标高界面为北部客运站广场,布置枢纽广场,联系楼扶梯、电梯、无障碍设施等。三个界面将车站功能区做了清晰的划分,同时各个界面之间设置电扶梯及联系车道互通。

2.2.2.2 对车站形态的影响

受地形的影响,沣源路北侧建筑基本陷于盆地中,从沣源路断面看城市天际线,建筑形体设计应弥补天际线的缺失,柔化城市环境,同时应强化枢纽的视觉形象,起到标示引导作用。因此地铁汽车北站站设置了上盖物业开发,其建筑物高度高出沣源路约24m,建筑总高33.45m,总宽36m,总长141m,其体量与周边建筑及地形契合协调,见图6。根据昆明地方气候与日照情况,我们对场地建筑的日照进行分析,合理安排建筑平面及高度,保证建筑物之间的建筑日照间距,见图7。

从全局考虑北部客运枢纽的各组成部分及其空间关系,改造进站广场至台地之间的区域,保留护坡上的原始植被,改造河道及沿岸护坡、增加绿化植被、交通及休憩空间;作为北部客运枢纽进站广场的延伸,依山就势形成连续的公共空间,加强了枢纽各个组成区域的整体性,并为广大乘客提供了宜人、便捷、舒适的环境。

2.3 场地周边建构筑物分析

2.3.1 场地周边建构筑物情况

场地主要构筑物有北部客运站主站房,联系站房屋面与沣源路的天桥,地块西南角的水泵房,东南角公交车场及其加油站。场地南侧建有部分高层居住区,东侧为西瓜市场,见图8。

2.3.2 建构筑物影响分析

2.3.2.1 对区间及车站形式的影响

为避让西南侧新建给水泵站结构安全距离(距桥梁结构边缘距离按不小于3m控制),区间桥梁(双线桥)贴沣源路护坡设置,为保证与地块东侧加油站的防火安全距离(距线路中心不小于35m),车站及区间设置在台地范围;线路上跨东大沟并下穿北部客运站至沣源路天桥的桥柱后进入地铁汽车北站站地块,受以上构筑物控制,本站设置为侧式车站,由于本站作为全线的起点站,进出站客流均为单向,采用侧式站台功能比较合理,两端分别为桥梁及明挖区间,侧式站台还可有效减少区间土建工程量。

2.3.2.2 对车站功能流线的影响

本站设置在交叉路口,为照顾路口周边的乘客进入地铁及北部客运站,设置了过街通道联系,为联系地铁与公交、长途客运站,台地设置地铁站厅层及入口广场,至北部客运站之间设置了楼梯、台阶、电扶梯;为满足物业开发的进出、停车等需要,围绕物业开发底层设置高架平台,布置环形车道及广场与沣源路平接,使地铁、公交、上盖开发各不同部分的流线简洁清晰,人车流线布局合理。流线分析见图9。

2.4 社会文化的影响分析

建筑设计需要考虑客观的环境因素,还要考虑到地域文化,正是人的物质与精神活动赋予建筑空间个性,设计中我们对本土文化进行发掘思考,在建筑设计中对民族服饰线、秧萝等的色彩、构型加以提炼应用,同时结合地形,将体现人与自然美好和谐的“元阳梯田”设计意向应用到景观设计中,以回应场地的地域特征,达到建筑与环境的和谐,见图10。

3、结语

本站在设计中主要关注几类设计产生重要影响的场地环境因素:

3.1 规划条件:站址及周边用地、道路交通规划,对场地的现状及规划需求必须给予同等关注,特别是现状与规划存在差异时,新建筑的建设应尽量调和两者的矛盾,并通过引入新建筑引导并促进规划,满足城市的需求。

3.2 自然条件:场地地貌是场地建筑的“底”,与建筑物互为“图底关系”,两者不可割裂,我们在设计中应对场地内的高程变化、地表覆盖物、河流、植被等情况做深入研究,并在设计中予以回应,使建筑与自然达成完美和谐,提供生态和谐的空间。

3.3 建构筑物条件:车站影响范围内的地面及地下建筑物、管线等,设计中应从安全、防火、日照、环保、使用等各方面综合考虑并理顺相互衔接关系。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范文3

关键词:滨水建筑;问题分析;策略探究

随着我国滨水建筑的增加,诸多问题随之产生,如滨水区出现环境恶化、水体污染以及生态失衡等,并且滨水景区出现拥塞、混乱、许多富有历史意义的结构遭到破坏等情况。滨水建筑作为滨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滨水区的环境改善、场所形成、特色突显、空间塑造以及视觉完善稍等有着重要作用,因此,滨水建筑的建设应该受到建筑学者的重点关注,从滨水建筑的环境、空间、形态等方面出发,探讨出科学合理的建筑方案,避免对滨水区的破坏。

1滨水建筑的概述

滨水建筑作为一种独特的建筑,将建筑形态和地形地貌特征相结合,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划分。将与水域有关的建筑统称为滨水建筑。滨水建筑就是有在滨水区内进行建筑而引申出来的概念,滨水建筑的判断是根据滨水建筑与水域边界的距离来判断的,一般为了方便人们相拥水域环境,两者之间的距离不会超过两百米,因为,从人们的视觉上分析,百分之九十的信息是人们由视觉获得的,根据相关科学研究,对于超过两百米范围的景区,人们的感知会将其视为远景,从而忽略了景区的存在,使得景区不能被很好的利用。

2滨水建筑特点解析

2.1空间特征

滨水建筑的空间特征包括:系统性、模糊性、流动性以及连续性。所谓系统性是指:按照一定的内部联系及秩序组合形成的整体。系统中的每一部分、元素或整体都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关系,具有系统性。系统科学中指出,高复杂性和高精确度是不能兼容的,也就是说,系统越复杂,系统的精确化能力相应的就会越小,这就是所谓的模糊性。由于水的无形、无态,使得滨水空间体现流动性的特质,主要表现在生态信息的渗透、流动,以及空间功能的流动两方面。滨水空间是流动性的系统,其空间形态要支持使用者的行为,具有连续性特征。

2.2环境特征

滨水建筑的环境特征包括:可达性、意象性、连续性、可停留性等。可达性包括生理和心理上的可达,为人们达到滨水环境提高便利,促进人们亲水活动的开展。滨水环境景观美丽,是城市建设发展的重要地段,因此,滨水环境的好坏关系着整个城市的形象问题。滨水环境具有时间和空间上的连续性,并且其空间的连续性呈现出方向性,表现为垂直方向水陆空间的连续过渡。时间连续性指历史文脉的延续,使人们从中获得稳定感。由于水环境的舒适性,使得人们对于滨水环境有停留的欲望。

2.3滨水建筑形态研究

建筑形态学又称形态构成学,从多个角度来研究建筑形态的设计。对于建筑形态的研究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出发:第一,构成要素层面。我们可以按照拓扑学的原理,将建筑抽象为由点、线、面三要素构成的,对这三要素的采用不同组合方式以及数量就构成了各种丰富多彩的建筑结构。第二,组织要素层面。任何事物都是由一定的构成要素,按照不同的组织方式构成的。第三,形体构成层面。形体构成又称几何学关系构成,而几何学的发展又与人类生存的空间有着密切联系。

3滨水建筑设计探讨

3.1协调建筑所在地环境

对滨水建筑整体环境的协调要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融合自然环境、完善城市结构、协调新旧建筑以及规划水体和岸线等。建筑只有与自然环境进行融合,才具有真正的意义,一般包括室内外空间互动和总体关系融合这两方面。城市结构体现了一个城市的特征,因此,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滨水城市的格局,保护其原有结构不受破坏。新建筑的建设要考虑他与相邻建筑的联系,从风格、形式上尊重老建筑。城市滨水岸线的规划要根据滨水城市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岸线划分。

3.2营造滨水建筑的场所特征

滨水建筑的场所特征要从环境的识别、公共活动的开设以及环境的基础建设方面进行。环境因素至关重要,因此,滨水建筑的建设必须要将环境作为首要考虑因素,并加强环境的基础建设过程,保证滨水城市的整体环境。城市活动的开展,有利于培养人文环境、唤起城市的场所精神。

3.3塑造滨水建筑的建筑形态

建筑影响着城市的空间形态以及人们对环境的评价。因此,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城市的塑造性以及整体形态,从建筑密度、容积率、建筑风格、建筑高度、色彩、尺寸、材料等方面来控制建筑的形式和体量。主要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界面因素、容积率和密度、建筑高度、尺寸与体量、色彩和材料以及建筑的特色造型等,对建筑的形态进行设计。

3.4提升建筑的文化内涵

对于建筑的文化内涵的提升可从,对历史建筑的更新利用以及对地域文化的保护延续这两方面展开。滨水城市从水边地带开始,并且,有提供对外交流的码头区域,这就使得滨水城市具有多元文化融合的历史特性,对城市的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因此,对滨水城市的旧建筑以及历史文化的保存越来越受到国家的重视。城市的发展是长期的文化积淀的过程,区域文化作为城市的灵活,在进行建筑的过程中,必须要做好对区域文化的保护和延续。

4滨水建筑实例分析

4.1建筑方案简介

以我国的核心景区清风阁作为建筑实例进行分析。清风阁是在1999年,为了纪念包拯诞辰1000周年而建造的,占地面积33亩,阁高42米,共有九层建筑,在清风阁的最顶端可以俯视整个城市的景区风光。清风阁以其古朴宏伟的建筑以及丰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了弘扬精神、宣传悠久历史文明的标志性建筑。

4.2滨水建筑布局设计

清风阁主要包括清风阁、公德广场以及陈列馆这三部分,作为景区主体建筑的清风阁,其方位是坐西朝东,与包公墓是相呼应设计的。公德广场由大门、广场、灯柱、鱼沼飞梁以及明月台等几部分组成。大门顶部的四个角分别是牛、马、羊、仙人带路,平台四角设有四角兽。主道两侧分别设有三根灯柱,均是用天然石料雕刻成的。灯柱上还有花瓣灯托以及莲花宝座等,并且还有方形的石柱、灯笼,灯柱的四面洞开,在中间安放灯体,灯柱的顶部设计为四角小亭,莲花和观音的设计有着清廉之风长明于世的寓意。

4.3建筑方案总结

对于清风阁建筑的分析,分别从单体滨水建筑的形式、群体滨水建筑的设计以及滨水环境等几方面,阐述了滨水建筑在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等。在滨水建筑的方案简介中介绍了方案的特点以及实施的效果,在实际进行滨水建筑的建设过程中,应该结合滨水城市的具体情况,如环境,文化,气候等因素,运用正确的思想、方法、理论,进行滨水建筑方案的设计,充分利用滨水城市的优势,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滨水建筑,最大程度的发挥滨水景区的作用,从而推动滨水城市的发展。

5总结

滨水建筑的设计设计过程是从宏观到具体的过程,要将滨水建筑的设计和所在地的整体环境结合起来,以场所的营造作为其设计的原则,坚持以人为本,为人服务、为人所用的精髓,将滨水建筑的设计作为城市人文内涵的载体,承担着传承传统文脉、民俗、宗教、地方乡土以及价值取向等责任。正确处理各种关系和矛盾,采用科学的方法组织各种元素,运用正确的理论、思想、方法,为滨水建筑的设计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盖大为.滨水建筑之解析与设计方法研究.合肥工业大学,2007,(8).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范文4

关键词: 工程地质 城市规划评价

工程地质是以环境工程地质学里的方法、理论、资料为基础,将环境科学与相关科目相结合的工作方法、基础理论。工程地质,是为顺应人类经济活动、工程建设的需要,为实现合理的城市改造、地质开发以及合理的开发利用且保护环境而兴起的,用以查明、勘探自然地质、区域工程地质条件的作用,由此研究地质环境与人类经济工程活动之间的关系及影响。

一. 城市环境地质问题

(1) 水资源问题:

随着经济发展与人口的增多,城市供水量也再不断的加大,城市的水资源也对城市发展有所影响。由于水资源的逐渐匮乏,从而引发了诸多环境问题,既而才受到世界的关注。由于地下水的过度开采,许多城市都出现了地面塌陷、路面沉降、饮用水源枯竭、海水倒灌等现象。供水资源与供水条件的保护,主要在于地下水的水源选择、分析、评价;地下水的合理开发、保护、管理;地下水科学的调节利用。因此,利用工程地质学对城市的水资源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评价,制定合理、科学的城市规划方案,既可以节约资金,也会对水资源保护,起到关键的作用。

(2) 城市垃圾:

城市垃圾主要分为生活垃圾、工业废料。伴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的扩大,人口的增加,从而生活垃圾与工业垃圾迅速激增,成为了城市的一个直接的或潜在的危害。垃圾所产生的危害会对地表产生污染,改变土地性质等,从而引发植物的枯萎,水源遭到破坏,大气受到影响,酸雨的形成,既而形成连锁反映,对人类的生活、财产造成严重危害。

(3) 地基问题:

地基的勘察不要有:岩土体结构、物理化学性质、微地貌、水文地质条件等方面。我国软土分布在国内沿海城市,特殊土的分部具有区域性特质。软土有空隙比大、强度低、松软、压缩性高等特点,由此对于施工与软土层上的工程项目经常会出现一些质量问题,例如地面裂缝、墙体开裂、建筑物不均匀沉降、桩基位移、基坑边坡塌落等。而地下水发生变化时,易改变土壤的物理力学性质。既而查明地基土质的物理力学性质、结构特征、水文地质等条件至关紧要,由此才能保证建筑的使用安全、地基的稳定性。

(4) 旧城区人为因素:

在旧城区内,热力场、重力场、地电场、声场、辐射场、地震效应场、地磁场等自然物理场,将受人类的经济活动、资源消耗等人为因素影响而发生改变,从而影响到水资源、大气圈、氧气含量等自然环境问题,危害旧城区内所有生物的健康。

二. 工程地质的流程、方法

(一)工程地质调查绘图:环境地质图与工程地质图,都能很好的反映出工程环境与地质环境间的关系,从而模拟真实情况:

1.依据制图内容,例如工程地质分区图、地质图等。从地质灾害角度考虑,研究、分析与场地相关的地质自然灾害,对其进行评价、研究地质环境所引发的不利影响,从而分析、制定预测防治措施。制图前,需要研究、调查、分析城区范围内的环境工程地质。

2.根据目的,如台山核电站等为某个特定工程提供资料。

(二)工程地质评价:

1.隐蔽工程评价:在城市规划时,需对其旧城区的电缆、古穴、下水系统、人防工程等进行评价与探查,从而制定图纸,为城市规划建设服务。

2.场地稳定行与适应性评价:需要针对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进行评价,主要为城市建设中的新城区开发,提供相应环境工程地质资料。

3.边坡稳定性评价:对人工斜坡与自然边坡进行研究,根据所得信息数据预测山崩、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对人类的生命安全与财产的危害系数,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

4.工程地质地震评价:根据场地地质结构,对发生地震的几率作分析,依据地震的实际案例,研究建筑物所能承受地震所产生的扭转力、竖向力,并根据破坏效果分析、改进建筑方案。

5.河流环境工程评价:对水库进行分析,研究因蓄水所诱发的地震、岸边再造等问题,对其结果进行评价,从而制定防治方案与应对措施。还需研究城区污水大量排入溪水、河流、湖泊等引起的地下水质变化、恶化,从而对人类活动的不良影响进行评价,为新的城市规划建设提供生态保护计划。转贴于

6.区域地壳稳定性评价:它是地质环境质量的第一要素,是指受地震运动、现代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地壳内在运动影响后的稳定度,其涉及地震活动、火山活动、地层断裂等不良地质作用的强度、结构、力场等方面,而地震活动对区域地壳的稳定性影响最大。针对地震带的城市建设,对其地层结构分析、评价,利用所得数据信息,提高城市规划中的建筑整体综合抗震能力,加强对地震的预防与应对措施。

(三)应用摇感技术:

摇感技术在环境工程地质研究与评价时,有着重要的作用。它具有成图成本低、技术块、质量好等优势,可对区域地质、场地地形、动力地质现象动态、地质构造、河流水质、土地利用等方面情况进行环境检测与环境质量评价,编制各种资料信息图件,而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提升,将摇感技术与计算机相结合,使其更电子信息化管理、操作,既而提高速度与灵活度,提高效率,更方便的掌握各方面信息。

三. 环境工程地质的作用:

环境工程地质,是一切工程项目施工前的必要条件,是通过工程地质的环境评价、研究、分析,预测不良环境地质作用对城市建筑安全、人类的生命健康的影响及后果,并制定、落实科学合理的应对方案与防治措施,依照环境工程地质学对场地开展全面的、综合的评价,为获得更合理、科学的施工方案、规划设计,提供资料。或以上述措施为前提,预测、研究人类活动对环境地质的影响,突显人类对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与影响,以及经过这些影响与破坏后,反过来对人类生命安全、生活环境、建筑安全等方面产生的危害与影响。例如,山林过度的砍伐,造成山体地质不牢固而引发山体滑坡、泥石流;地下煤矿资源过度开发,导致地面塌陷、地下水污染等,实行环境工程地质的主要意图,就是为了防治人类活动对环境质量的过度影响、破坏,同事防治自然环境对人类财产安全的威胁,为合理、科学的利用保护地质环境,提供最有力的依据。当发生地震、洪水、山体塌方等自然灾害时,依据环境工程地质相关勘探、分析、评价后,所做的对应方案,可迅速、及时、有序的开展救援等应急措施。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范文5

【关键词】城市更新、文脉传承、城市设计“三理论”

传统街区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反映着城市文化传统的延续和发展。然而,由于众多历史原因,有些街区已经成为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区内建筑破损严重,卫生条件不佳,基础设施落后,经济发展严重滞后,面临着亟待改造的问题。随着国内大规模城市建设的展开,能否保留城市文脉的记忆,能否使街区参与到新的城市生活中来,需要我们更加努力的探索和实践。

1、城市设计理论初探

1.1“三理论”概述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罗杰·特兰西克在《寻找失落的空间》一书中,通过对现代空间演进和历史典范的分析,得出有关城市设计的“三理论”:“图-底理论”、联系理论、场所理论。他主张将三种理论结合在一起形成一种综合理论进行城市设计,主张以“图—底理论”为基础研究建筑实体和空间虚体所占用地的比例关系,通过联系理论研究组织各部分之间的联系,以形成对城市空间结构的分析和理解,场所理论加入了人的需求和文化、历史及自然环境等考虑因素,倡导结合环境的独特形式和内在细节给予物质空间更多丰富的内容,它比“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更进一步。

1.2 “三理论”在街区更新中的作用

传统街区在更新中,应顺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寻求保护和更新之间的和谐关系,以恢复地区活力,实现其可持续发展。街区改造应综合三种理论的优点:赋予虚实以结构,建立各部之联系,并回应人性需求和各自环境的独特要素。

利用“图—底理论”分析街区格局和单体建筑之间的关系,有助于更好地了解城市街区的空间总体结构,从而在改造过程中创造出更积极的城市空间。

联系理论”则源于研究连接不同元素之间的“线”,这些线由街道、步行道、线形开敞空间或其他在空间上连接城市各个部分的连接要素组成。将之运用于街区更新之中,需要从大的层面,考虑城市整体结构的形成。

“场所理论”是以城市形体环境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性特征为研究主题,关注城市形象结构下的社会文化内涵和人与场所的深层次的情感沟通,有利于寻找有地方特色的生活方式及环境特征,有助于人性化街区的形成。

三个理论都从一个特定的侧面分析研究了城市环境,结合起来,综合运用,有利于我们对街区空间的全面分析和理解。

2、通天街的历史文脉和现状分析

2.1 通天街的历史文脉

通天街位于泰安老城之中,是泰安老城空间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泰安城的“三重空间”(如图1)是其城市发展所依托的重要文化内涵,所谓三重空间是指泰山南天门以上的为“天堂仙境”,以泰安城岱庙为中心的“人间闹市”和以城西南蒿里山为主要场所的“厚土大德”。“人间闹市”中包括的主要城市空间有:通天街、岱庙、岱宗坊、红门路、红门等。因此通天街作为城市的历史文化轴的主体空间、作为泰山文化的承载物,其本身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渊源。

2.2 通天街的现状评析

2.2.1 现状街区概况

泰安城中心区的传统建筑被大量拆除,取而代之的建筑绝大多数是在20 世纪80年代后兴建的。由于在规划设计时没有深入考虑泰安城的历史及文化因素,多数建筑空间沿袭了一般性城市建筑语汇,致使现在的泰安城市空间特征并不明显,其城市空间的文化品质不能体现泰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承担角色的重要性。城市文化中轴线上的历史遗迹——蒿里山、岱庙和历史街区——通天街、红门路等处的空间设计仅仅满足城市的基本的旅游功能和商业功能,并没有形成一个良好的城市空间组织序列。就目前通天街商业建筑空间承载量而言,其建筑空间容量无法承担其应当的城市文化功能、城市商业功能和城市旅游功能。

2.2.2 土地使用状况

通天街全长394米,以商业用地为主,但商业功能结构较为混杂,两侧有宾馆、银行、理发店、服装店等等。沿街两侧的片区中以民房为主,同时还有行政办公建筑,旅馆服务建筑,科教建筑等(如图2)。

通过对用地现状进行分析,总结其存在以下问题:

2.2.3 道路交通

通天街是泰安城最古老的街道之一,北达岱庙,自古为帝王封禅大典必经之路,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天街南接财源大街,西临青年路,人气旺盛,区域及人文环境优势突出。

(1)内部空间过于杂乱,缺乏明确的层次感和图形感,建筑实体和外部空间的比例不协调。(2)街区内的外部空间与城市道路缺乏积极有效的过渡和联系,内部空间相对闭塞。

(3)街区内开敞空间不足,缺乏有效的积极空间。

2.2.4 景观环境

通天街两侧聚集有大量居住区,其街巷的构成多保留自由的形态,街巷的名称也更是多样(如图3),如运舟街、卧虎街、卧龙街、关帝庙街、英武街、洼子街。一个又一个的神话传说在这里积淀,赋予了这些街巷不可磨灭的记忆点。保留片区旧有居民的记忆,是延续历史文脉的关键所在。

2.2.5 街区空间形态

街区北侧为岱庙、遥参亭,古建尺度较小,但街区内部建筑高度不一,两侧居民楼4至6层居多。部分建筑如万力大厦尺度过高,在街区各处都可看到万力大厦,影响视线景观。本应该对城市空间具有绝对控制权的岱庙在通天街区内超大尺度建筑的干扰下被大幅度弱化。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小尺度的建筑无法满足现代城市和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所以在街区更新的过程中,需要在传统和现代之间寻求平衡,延续历史和文化(如图4、5、6)。

3、通天街城市设计思路探讨

3.1 基于“三理论”的城市设计思路

根据对通天街现状的分析,将之与“三理论”结合,分析思路如下:

(1)将“图-底理论”运用于对街区土地利用的分析之中,对建筑和空间形态进行整合剖析,挖掘街区消极空间,构建传统街区的肌理和结构。

(2)利用“联系理论”,分析城市大轴线之中街区的角色和功能,结合土地使用的布局,以保护文物古迹为根本,合理组织交通和视觉联系,塑造街区空间形态。

(3)利用“场所理论”,塑造具有特色的环境景观;延续城市文脉,营造社区场所;邀请居民参与设计,保留城市记忆。通过街道、绿地或广场等具有“场所”意义空间的叠加来营造一个满足现代与传统的城市生活空间环境。

3.2 通天街的设计整合

3.2.1 功能要素的整合

从建筑的“图-底关系”可以看出,街道与建筑的线型空间较为凌乱,两侧建筑肌理截然不同,但均呈现建筑密度高的特征。街道东部建筑密度极高,构建成细密的网格系统,同时还有部分大体量的保留建筑,将这种小型网格打破。街道西部有很多大体量建筑,但建筑形态较为零散(如图7)。

商业空间是通天街的主体部分,沿通天街已经形成了较为连续的商业界面,但界面形式较为单调。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中提出,外部空间设计,每20至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都可打破空间的单调感,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可以通过改变橱窗状态,或是从墙面上做出突出物,用各种办法为外部空间带来节奏感,增加街区吸引力(如图8、9)。

3.2.2 场所空间的营造

用地和场所分别对应于建筑与空间的实体与虚体关系。建筑实体的设计必须考虑到与虚体结构的连接,使建筑和空间有效的共存。通过研究“图底关系”,分析其土地利用状况及空间形态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抽象出城市肌理的尺度。通天街片区肌理密度大,虚体空间不足,但传统城市由于功能的原因,建筑体量不可能太大,空间尺度也就相对较小,比较人性化。场所设计要考虑以通天街的历史人文景观为原型,结合现有的自然条件、空间形态和街道格局,将娱乐、文化、商业、居住、工作一同形成城市组织,创造出具有特定意义的场所空间。街区内部缺乏绿化,借助绿化设计可加强空间场所的连接,增加场所的吸引力。

3.2.3 城市轴线的联系

在城市设计中,街道起着统一社区的作用,以城市范围内的连接作为恢复城市连贯性和城市发展方向的引导,有利于街区的更新。在泰安市的总体规划中的历史文化轴中,通天街作为市民的公共生活核心空间之一,处在其中部,城市区位十分重要。考虑到“联系理论”,通天街的空间设计不能局限于街区本身,必须将街区放入城市的整体层面来考虑。以城市文化脉络为基本点,考虑城市空间的结构塑造,成为城市轴线在文化和空间上的双向延续。可将通天街规划为步行街区,隐喻其封禅大典的礼仪场所,并保持原有历史街区的传统建筑尺度和基本形态,强化街道的端点建筑,从而强调街区的入口序列空间。

3.2.5 历史文脉的延续

城市建设在满足城市功能的同时会削弱其文化功能,所以在街区的更新发展上应采用渐进的历史街区更新整治方法,对通天街进行空间改造。从城市整体空间文化出发,考虑城市历史文化轴线,强化通天街南北两端的牌坊,塑造吸引人流的入口开敞空间,引导行人进入历史街区,隐喻泰安古城南门的所在地和其历史文化核心作用。鼓励与历史文化有关的商铺进入,恢复泰安历史上传统商业街的经营特色。并结合通天街沿街建筑立面的整治,突出其作为泰安历史文化中轴线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城市的文化建设。在街道设施的设计上,尽可能的将泰安的帝王封禅文化和泰安自然及人文文化等信息加载到这些城市设施中,使这些环境小品在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的同时还能起到向使用者讲述城市文化历史的作用。

4、结语

传统街区的更新改造,需要考虑城市空间结构及文化传承的双向要求,因此在城市建设实践中,容易激发出大量的矛盾点,从而影响城市建设的实施。利用“图底理论”和“联系理论”进行分析,可达到整合街区空间结构,延续街区肌理特色,保留城市现代特征的目的;“场所理论”有助于营造人性化社区,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居民记忆,达到文化上的可持续发展。将城市设计的“三理论”相互连接的,发挥其优点长处,对解决街区现代更新建设与历史文脉传承的融合问题有着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罗杰·特兰西克,寻找失落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

[2]芦原义信,外部空间设计.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5

[3]诺伯格·舒尔兹,存在 空间 建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0.

[4]扬·盖尔,交往与空间.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5]冯伟、李昊,解读城市历史,寻求空间答案——以泰安通天街城市设计为例 城乡规划·园林建筑及绿化,2007

[6]姜利勇,传统与现代: 一个变换的图与底. 2005

建筑市场环境分析范文6

关键词: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应用分析

1、无锡市绿色建筑发展概况

2011年10月,无锡市被住建部授予国家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示范城市称号;2012年,无锡市被列入住建部评选的第一批智慧城市试点名单;2012年,经国家财政部、住建部批准,无锡太湖新城成为国家首批8个绿色生态城区之一;2014年,无锡市获得首批江苏省绿色建筑示范城市称号,标识着无锡市绿色建筑进入规模发展阶段。根据江苏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数据,截止2015年12月,无锡市(不含江阴、宜兴)共有6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总建筑面积730.51万平米。其中,三星级绿色建筑项目5个,总面积20.13万平方米,面积占比2.76%;二星级绿色建筑项目30个,总面积351.43万平方米,面积占比48.11%;一星级绿色建筑项目25个,总面积358.95万平方米,面积占比49.14%。无锡市一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大,接近50%,二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其次,也接近50%,而三星级绿色建筑占比最小,不足3%。

2、调研样本

本研究通过收集绿色建筑项目的申报书及自评估报告,统计分析无锡市绿色建筑项目应用的绿色建筑技术措施及关键定量指标。本研究共收集了24个绿色建筑项目,包括住宅项目8个(其中:三星级项目1个、二星级项目4个、一星级项目3个);办公与商业建筑项目16个(其中:三星级项目1个、二星级项目6个、一星级项目9个)。

3、绿色建筑技术体系应用分析

3.1住宅建筑技术应用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8个住宅项目全部为设计标识,其中,有6个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进行评价,有2个项目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进行评价。本研究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进行技术应用分析,共统计分析了56项技术措施[1-3],把40%的技术措施应用率作为高、低应用率的分界线。图1显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日照模拟优化、本土植物选用、提高绿地率、场地风环境模拟、复层绿化、公共交通连接、地下空间综合利用、公共服务配套完善以及铺设透水地面。图2显示了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高性能围护结构、节能灯具、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外遮阳系统以及太阳能热水系统。图3显示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水系统规划、节水器具、雨水回用系统、节水灌溉系统以及雨水径流控制、采取雨水入渗措施。图4显示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选用高强度钢。图5显示了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室内自然采光模拟与设计、室内隔声降噪措施以及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无锡市住宅建筑高频技术措施的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地方标准要求,增量成本较低以及适合本地气候条件。太阳能热水系统是典型的地方标准强制要求的措施,无锡市规定12层以下住宅建筑强制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日照模拟优化、场地风环境模拟等属于典型的低增量成本的技术措施,由于采用这些技术不会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产生显著影响,业主会更倾向于采用。雨水入渗措施、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等属于适合本地气候条件的技术措施,已经在无锡市传统的建筑中广泛采用。

3.2办公与商业建筑技术应用分析

本研究分析的16个办公与商业项目全部为绿色建筑设计标识,且项目全部按照《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进行评价,本研究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进行技术应用分析,共统计分析了88项技术措施[1-3],把40%的技术措施应用率作为高、低应用率的分界线。图6显示了节地与室外环境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光污染控制、场地风环境模拟、本土植物选用、复层绿化、公共交通连接、地下空间综合利用、人车分流、景观照明入射控制、场地噪声模拟以及提高绿地率。图7显示了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高效冷热源系统、节能灯具、能耗分项计量监控系统、空调系统部分负荷时段高效运行控制、节能电梯、排风热回收系统、节能照明控制系统、全新风运行、过渡季节新风利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以及高性能幕墙。图8显示了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水系统规划、节水器具、用水分项计量、区域中水利用、雨水回收系统以及节水灌溉系统。图9显示了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采用预拌混凝土、预拌砂浆以及选用高强度钢。图10显示了室内环境质量方面绿色建筑技术体系的选择应用情况,高应用率的技术措施包括:室内隔声降噪措施、室内背景噪声控制、采暖和空调的可调控性、无障碍设施、室内自然通风模拟与优化设计以及室内自然采光模拟与设计。无锡市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技术措施的应用主要是三个方面的原因,分别为地方标准要求,增量成本较低以及能有效节省运行费用。高性能围护结构以及可再生能源应用是典型的地方标准强制要求的措施,无锡市规定大型公建节能率需达到65%以及至少采用一种可再生能源系统。本土植物选用、场地风环境模拟等属于典型的低增量成本的技术措施,由于采用这些技术不会对绿色建筑项目的造价产生显著影响,业主会更倾向于采用。高效冷热源系统、过渡季节新风利用等能有效节省运行费用,有利于业主减少使用过程的成本。

4、绿色技术体系汇总分析

表1汇总了不同星级绿色建筑高频应用技术。通过分析可以发现,住宅建筑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四个方面。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较少。对于不同星级的住宅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两个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32项)、二星(26项)、一星(26项)。可以看出,三星级绿色建筑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显著多于二星级和一星级;二星级和一星级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数量一致。结果表明,在绿色建筑高频技术应用方面,一星级绿色建筑向二星级绿色建筑发展的难度并不大。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率绿色建筑技术应用主要集中在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三个方面。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高频率绿色建筑技术应用较少。对于不同星级的办公与商业建筑来说,绿色建筑技术应用的主要差别集中在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三个方面。在节能与能源利用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15项)、二星(13项)、一星(9项);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7项)、二星(6项)、一星(4项);在室内环境质量方面,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9项)、二星(7项)、一星(5项)。不同星级高频绿色建筑技术应用项数分别为:三星(44项)、二星(42项)、一星(30项)。可以看出,随着绿色建筑星级的提高,所需应用的绿色建筑高频技术显著增加。

5、结语

本文通过统计分析,从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以及室内环境质量五个方面,统计分析了绿色建筑技术措施的应用情况(住宅建筑56项、办公与商业建筑88项),给出了不同星级住宅建筑及办公与商业建筑高频应用绿色建筑技术体系。本研究为无锡市绿色建筑发展提供参考,同时可供其他夏热冬冷地区绿色建筑项目借鉴。

参考文献:

[1]程志军,叶凌.绿色建筑技术应用分析及《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06)修订建议[J].建筑科学,2012,(02):1-7+22.

[2]叶祖达.我国绿色建筑的设计技术选择分析[J].现代城市研究,2013,(10):6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