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旅游范例6篇

数字经济旅游

数字经济旅游范文1

一、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的含义和意义

历史文化遗产是千百年来人类活动的痕迹,蕴含着政治、经济、艺术、建筑、技术、社会活动和环境演变等大量的丰富的历史信息,然而在沧海桑田的历史变迁中,文化遗迹历经破坏、重建、修复和改造,很多历史信息不断变化甚至丢失,成为当代人无法解读的“密码”,留下诸多无法弥补的遗憾。有鉴于此,中华民族素来即有记录历史的优良传统,从实物载体的木简、纸质文本的典藏到数字媒介的立体化记录,从传统的舞台展示、书本传播向3D动画、全景全息呈现方式发展,体现了社会的飞速发展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进步。所谓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就是利用以计算机图形学、图像处理和虚拟现实技术为核心的综合信息技术,对历史文化遗产加以数字化建模、虚拟修复、辅助管理、数字展示,以互联网为平台,拓展文化遗产在虚拟空间中的时空延展性。现代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一方面为文化遗产的传承和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技术手段,另一方面也前所未有地改变了文化遗产的保护方式。目前,世界各国为了迎接信息时代的到来,将文化遗产转换成数字化形态的技术革命正方兴未艾,文化遗产数字化也成为将民族文化遗产和资源转化为新兴文化产业的一个关键环节。与其他保护方式相比较,历史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有其不可替代的特殊地位和优势:首先,数字化方式可以使文化传统得以有效保护和展现。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可以使现代文化和人类学家能够描绘一个民族的“文化基因图谱”,甚至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再现和复原久已失传的文化遗产。例如百多年前毁于英法联军之手的圆明园,这一久负盛名、具有重要历史文化价值和国际影响力的遗址群,要想全方位实物复原,必将耗费巨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需要克服众多的科学技术难题,但是如果采用数字化方式去呈现,就可以在不改变既定现状的前提下利用先进的数字技术得以网络化的复原。又如像敦煌莫高窟这样的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长期以来饱受“假日经济”游人过多、温湿度难以控制而导致壁画毁坏严重等困扰,为有效解决上述问题,当地文物管理部门与美国梅隆基金会签订了协议,拟建立“数字化虚拟洞窟”,这一技术突破实现之后,无论何时何地何人都会足不出户在网路虚拟的现实中游览敦煌莫高窟而不必造成对实体文物的损坏。其次,数字化方式有助于多元文化的传播和交流。数字多媒体技术具有即时性、海量性、全球性和互动性的特点,利用网路的即时有效传播,可以在将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遗产和资源永久保存的基础上,使得世界各国的人们都能平等共享。例如,中国多个省市博物馆、文化馆先后建立了以“360°环视扫描、虚实结合场景、三维空间虚拟”为特征的数字化全景式艺术体验平台,人们只要登陆相关网站,足不出户,就可以逛数字博物馆,看数字艺术展,倾听各种讲座,免费在线学习各类优秀教师讲授的精品课程,让普通市民随时都能在线欣赏精彩纷呈的文化盛宴。再次,数字化方式符合文物保护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在传统方式的文化遗产保护中,实物修复与重建往往需要耗费大量砖瓦、陶瓷、金属等结构材料、装饰材料和某些专用材料,造成对自然环境资源的破坏和浪费,甚至会使地方财政背负沉重的经济负担。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保护通过数字技术修复和还原文化遗产,虽然也需要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投入,但它不用消耗林木石材等自然环保资源,只需投入由电子计算机所承载的新兴网络信息技术,这种可持续的资源使用方式更符合中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经济社会发展原则,同时也代表着人类社会未来资源利用发展的走向。复次,文化遗产数字化可以使传统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具有巨大的经济意义。文化与经济高度融合所催生的“文化经济”,不仅会加速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和提升,而且还能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促进国民经济更加协调、健康和可持续快速发展。经过文化遗产与资源的数字化开发,即使民间文学、舞蹈、美术等“许多以往不被认为具有经济意义的文化形态,经由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所负载,进入经济学家和投资人的视野”,从而被赋予巨大的经济利益和经济价值;以往被认为处于经济生活“边缘”的文化事业机构,特别是一向依赖于公共资助的图书馆、博物馆、档案馆等,将可能被接入经济开发的中心地带。

二、对黑龙江省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保护的若干思考

黑龙江省作为具有悠久历史的边疆省份,历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诸多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为保护挖掘与利用创造了先决条件。2004年黑龙江省全面启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在全省重点少数民族及汉族文化遗产资源区域普查基础上,初步梳理出57项重点保护、挖掘与利用的资源,有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进入旅游文化产业行列,创造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从整体来看,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能力和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保护形式单一。一是缺乏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责任意识。有些城市和地区,片面注重经济增长而忽视文化建设,文化遗产的隐性价值和房地产开发的眼前利益相比,后者更符合相关部门的政绩需求,因此,只顾单纯的经济开发和规模的扩张,城市在旧城改造和房地产开发中,不切实际地进行大拆大建,忽视了对历史文化遗产和城市特色的保护,其结果是导致有些历史文化名城面目全非,失去原有的文化韵味。二是开发形式较为单一。目前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资源开发的主要途径是政府主导之下的旅游开发,不可否认的是历史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的确可以为旅游部门增加直接的收入,但是在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中除了旅游之外还应开辟多种途径,应该在保护的基础上,追求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增加,市场调节和政府调控必须结合起来,极端的采用政府主导开发或市场主导开发都是不可取的。为解决上述问题,可以以历史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保护和开发作为契机,带动黑龙江省的历史文化遗产和资源的保护能力和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首先,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激发黑龙江省旅游业发展的新机遇。开发模式的选择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要综合考量旅游开发的历史、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地理位置、资源状况等主客观情况而灵活选择。目前来看,旅游业与信息产业的深度融合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趋势,与旅游相关的各种网站也成为网络经济中“异军突起”的一支重要力量。黑龙江省也应抓住基于数字技术的“文化之旅”的网络商机:一方面,深入挖掘省内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并赋予其旅游开发的价值,继续推动传统意义上的旅游业的信息化发展,使出游感觉更加方便、舒适,费用也更加低廉;另一方面,在数字化信息网络技术的基础上,将历史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建立虚拟旅游世界,彻底改变旅游服务模式,从根本上提高旅游活动质量。现实旅游业和新型旅游业的关系是:现实旅游依赖于虚拟旅游,虚拟旅游依赖于文化意义链接,文化是旅游业贯穿始终的关键环节,技术附着于文化,文化通过技术来体现。在虚拟旅游空间中,游客将旅游的对象物以及旅游活动本身与历史事件、文化观念联系起来,形成对于旅游吸引物的意义理解。这样的“旅游活动”与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主题有内在的联系,它能提高现代人的文化素养、还有助于人们形成现代文化眼光,从而对现代人的精神世界产生影响。其次,文化遗产数字化将激发现代教育发展的新机遇。目前,“数字化形象被认为是传播文化资源的第一步”,渗入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信息技术发展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信息内容以及对信息内容的需求成为推动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根据联合国科教文组织的研究结论,“教育产品是目前需求最大的网络信息内容服务产品”,关于新型共享知识手段的大量创造都应围绕文化内容而展开,文化内容应该在信息构成中占有重要席位,因此“文化遗产数字化是实现上述教育发展新机遇的关键”。由于数字化信息技术的发展可以在虚拟现实空间中再现真实的历史地理信息,并且能够与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的文字资料、文物图像实现“链接”,甚至辅以不同领域中专家学者的咨询与解说,传统的课堂教育与广义的文化信息资源实现普遍链接的条件已经具备,传统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界限将彻底打破。在数字技术教育产品市场需求大量增加的情况下,大量可接触和不可接触的文化遗产正在转化为最有价值的教育产业资源。因此黑龙江省也要加快教育产品信息化的发展步伐,通过多媒体、图像处理、虚拟现实等多种技术实现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的数字化,使之成为“教育强省”战略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再次,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必须体现深刻的文化内涵。任何一项文化遗产数字化活动,都要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进行,但文化遗产的数字化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复制,而是依靠人的灵感、创意和想象力,借助数字技术的手段对传统文化资源的再提升。黑龙江省已有部分数字化艺术馆、博物馆资源,内容单薄,有些仅能提供一些没有解说词的糟糕图片,或者只有一条解说词的一系列照片,因此淡化或模糊了文化内涵。因此,应用数字技术保护好中国的民族文化遗产,应在深入挖掘的基础上,全方位地展现文化本质和内涵,唯有如此,才能使人们为古老博大的中华文化所折服,才能激发和培育民族认同感,从而增强中华文化的社会凝聚力和创造力。

作者:朱子娟单位:齐齐哈尔大学

数字经济旅游范文2

建设公共服务体系

根据《北京市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三年建设指导意见》,2012-2014年,北京旅游将重点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即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旅游安全保障体系、旅游交通便捷服务体系、旅游惠民便民志愿者服务体系、旅游知识普及与旅游责任教育体系、旅游环境保护和旅游好客环境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的监管与评价指数体系、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建设规范及标准体系。

其实,北京旅游重点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与北京旅游市场的发展现状密不可分。随着旅游市场的日趋成熟,越来越多的来京游客选择自助游。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德谦表示,建设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体系是旅游活动开展的重要保障。据了解,目前北京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旅游公共服务发展相对滞后、总量供应不足、公共投入不足和分配不平衡等问题,需要完善旅游环境与公共服务。

开发自助旅游环境

记者了解到,未来三年北京A级景区将实现无线宽带覆盖。业内人士表示,北京已于去年开通“智慧旅游”服务,包括智能手机定位导游、蓝牙下载导游词、实时查看景区天气和人流等服务,极大方便自助游游客。不过,这要求北京的景区和公共场所能够提供无线网络,尤其是重点景区。

除了无线宽带,北京A级景区还将完善五种文字景区全景牌。其中,北京重点旅游景区将配装中、英、日、韩、俄五种文字全景牌和其他各类标识牌632面、旅游区交通标志牌436面。此外,市旅游委鼓励景区配置自助导游机,开发旅游景区自助导游软件系统,完善自助旅游环境与服务。

数字化提高旅游便捷性

据了解,北京旅游三年内将推进四个数字化建设,即数字景区、数字酒店、数字旅行社、数字乡村。业内人士表示,数字化旅游可让游客感到最直接的便利性。以数字景区为例,游客省去了排队买票的麻烦,可直接通过网络支付买票;购票成功后,手机将收到一条二维码彩信或数字验证码短信,即电子门票;游客经过安装在景区的识读设备,对电子门票进行扫描验证即可进入景区。截至去年,北京已有40余家景区列入电子门票预订系统。

数字经济旅游范文3

关键词:海南;国际旅游特区;国际经验借鉴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海南省高等学校科学研究项目《借助“一带一路”战略支点作用推动“海南国际旅游特区”建设的路径选择》(编号:Hnky2016-73)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一、海南国际旅游特区概述

海南国际旅游特区理念的提出是国际旅游岛建设的进一步深入,也是国际旅游岛升级的新高度,海南国际旅游特区来源于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但是发展水平又定位在高于国际旅游岛建设水平之上。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88年海南建省之初将旅游业拟作为海南经济发展的龙头产业,为将海南岛变为“旅游岛”打下了基础。建省之后的十几年以后,到了2000年海南岛的旅游业经历了十几年的积累之后,具备了一定的区域和国际影响力,是否可以将海南旅游岛的建设和名片推向国际成了多数海南建设者的共识,也正是在此时将海南建设成为国际旅游岛的构想开始出现。在此以后又经过了几年的论证和实践,到了2007年已经明确将建设国际旅游岛作为海南经济强省以及成为具有国家高度的重要战略。直到2009年国务院正式下发文件海南国际旅游岛实现了从无到有也实现了从地方到国家的质的转变。

自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至今,海南旅游业得到了蓬勃发展,随着海南旅游业的软件和硬件建设水平的不断提升,海南也逐渐地成为了许多国内和国外游客的旅游重要目的地之一。来海南旅游的游客数量和质量也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原有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旅游服务水平逐渐不能满足现有游客的需求。传统的旅游业向高质量的差异化的特色服务业转型也变得越来越迫切,旅游业的升级换代不可避免。但是,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升级向何处转型、怎么转型等多问题都困扰着海南旅游业做大做强。在海南国际旅游岛发展方向的选择问题上仁者见仁,众多专家学者也都给出了不同的构想。其中,大多数专家学者以及旅游业内人士认为海南旅游业想做大做强必须要自力更生走创新之路。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特”字上,也就是说怎么让海南国际旅游岛的建设更有特色,更能发挥海南自身旅游的优势。

建设海南国际旅游特区的想法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提出来。众所周知,海南是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但是旅游特区的建设却落后于全国很多省份,目前全国已经建设了几十个旅游特区,而放眼全世界旅游特区的数量已经有几千个了。既然要建设旅游特区就应该知道我们自身的优势是什么,我们有哪些可以发挥的强项。

旅游特区建设的重要一环就是如何突出一个“特”字,对海南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读这个“特”字。

在旅游服务水平上要提升一个档次。之前游客来海南旅游大多数是被海南独特的风景秀丽的热带风光、阳光、沙滩所吸引。以观赏风景为旅游的主要动机和出发点,因为海南独特的地理位置作为我国唯一的热带岛屿具有其他旅游目的地不可比拟的竞争优势。但是,近些年放眼全世界,越来越多的国人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随着出国人数的增多和对外国了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游客对海南岛的热带风光不再具有新鲜感,两次以上来海南旅游的游客数量逐渐减少,海南岛对游客的吸引力在下降。如何能在服务水平上做出改变,让海南旅游对游客增强吸引力。从当前旅游市场现状来看,无论在世界的任何地方单纯的只靠风景、山水旅游都已经不能满足游客的满意程度,尤其不能吸引游客进行二次消费,海南自然也不例外。在经过大量的市场调研之后,海南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已经服务水平上也进行了比较大的改革。海南旅游有其自身特殊性,海南岛整个都是旅游点并且旅游景点非常分散,大部分在东部、还有一些在西部和中部,因此,来海南旅游的大多数游客在海南都要三天以上,也就是说要在海南岛过夜两宿,这对海南的酒店、餐饮以及交通也都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在交通运输方面海南经过了几十年的建设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海南环线铁路的开通更是让游客免于奔波之苦,纵横交错的高速公路网也大大方便了自由行以及自驾游客的出行,在海空方面三亚游轮码头已经凤凰机场、海空美兰机场以及去年刚刚投入运营的博鳌机场让海南旅游陆海空一体化格局基本形成,一直困扰海南旅游业的交通问题基本解决。

在酒店业方面,海南在原有酒店业规模的基础上重新布局,将酒店业由原来的高端酒店主要集中在海空、三亚两个中心城市逐渐向县域城市倾斜,海南也成了全国在县域城市拥有五星级酒店最多的省份之一。高端酒店新格局的形成也让海南在旅游接待硬件提升方面达到了要求。

以交通业、酒店业为代表的海南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得到大力加强的同时,旅游服务质量、旅游业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以及在旅游产品的开发上都需要提升。旅游业从业人员服务水平不像硬件建设一样需要大量的时间积累,也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得到提升的。目前海南除了高端酒店之外一些中小型酒店业从业人员基本没有相关业务培训,从业人员背景也比较复杂。

旅游业提升水平最重要的要属旅游商品开发了。旅游业商品是游客对旅游目的地认可程度的重要指标,也是旅游目的地吸引游客二次消费的重要保障。海南旅游业目前的旅游产品多数是比较初级和低端的产品,比如椰子制品、贝类的工艺品等,这些旅游产品既不会提升海南的旅游档次也不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因此,如何开发旅游产品成了制约海南旅游业做大做强的一个重要因素。

二、海南国际旅游特区建设国内外经验借鉴

他山之石可以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非常宝贵的经验借鉴。其中,世界上许多旅游胜地都与海南有非常相像的成长轨迹,他们的经验或许可以为海南旅游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参考。

在全世界众多的旅游胜地中,要属韩国的济州岛与日本的冲绳岛最为有名,也与海南的情况最相似。韩国的济州岛在地理位置上与海南极其相似,在韩国属于远离半岛的一个岛屿,济州当地无论从人口数量、地缘优势已经经济发展水平都无法与韩国本土的其他行政区区域相比。如何发展济州当地的经济是一直困扰韩国政府的一件事情,直到20世纪七八十年代,韩国在济州实施了离岛免税政策,让济州获得了本土其他地方均不具备的优势,此后政府加大了对济州当地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兴建机场、码头等交通基础设施,为游客进出济州扫清了障碍,大量直飞济州岛国际航线的开通也让世界知道并了解济州。济州岛在施行离岛免税政策之后,当地政府的收入急剧增加,政府不但不需要追加对济州的建设投资,反而济州成了韩国经济的一个重要支点。济州离岛免税政策的实施给韩国带来大量财政收入的同时,也让韩国行业也都因此受益,尤其是酒店业和餐饮业还有交通运输业等,为韩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

除了韩国的济州之外,日本的冲绳也有类似的发展轨迹。冲绳岛从地理位置来讲远离日本本岛,交通运输极其不便利,经济更是长期被边缘化,日本政府每年也要拿出大量资金用于冲绳的民生建设,久而久之冲绳成了日本政府极大的负担。日本政府为了振兴冲绳岛的经济,采取了离岛退税的模式,该模式的采用比韩国济州岛还要早。离岛退税实施之后吸引了大量的日本国内以及国外游客,大量游客来冲绳岛购物不但享受到了非常高端的购物体验同时又可以以非常便宜的价格购买到自己喜欢的奢侈品,冲绳当地政府财政收入大幅增加,极大地缓解了日本政府的经济压力。

日本冲绳和韩国济州的经验为海南旅游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借鉴。首先从地理位置上来说海南岛作为我国最南端的岛屿,交通极其不便利,与济州和冲绳在韩国以及日本的地理位置极其相似。其次在经济发展水平上,海南由于建省较晚等一些因素的影响造成海南经济发展水平在全国一直属于相对落后的位置,这点也与济州和冲绳情况相同。海南在详细的考察了国外相关经验之后,在全国率先开始试行离岛免税购物政策,经过了几年的实践,海南离岛免税无论从购物额度还是免税商品品种数量都得到了很大提升。但是与济州和冲绳相比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比如在离岛免税的方式上目前仍是以飞机为主,其他离岛运输方式较少,刚刚在海南试行的火车离岛免税是开发海南旅游产品的又一尝试,由于火车自身车次较少造成该种方式比较收局限,可以借助三国际邮轮码头的优势开发海路离岛免税的新形式,尤其对于东南亚游客来说举例上比较近,乘坐轮船进出不失为另一种体验。

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只是开发海南旅游产品的一次尝试,仅靠单一途径还远远不够,在此过程中也需要不断地借鉴国内外旅游发达省份及国家的成功经验,为海南旅游岛向旅游特区转型提供经验参考。

综上所述,海南旅游特区建设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升级版本,但是海南国际旅游特区建设并不是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的简单放大版和增强版,而是在内涵上有质的提升的新版本,旅游特区建设重在一个特字,如何体现这个特字,什么才是海南旅游的特性所在,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挖掘。从旅游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从以机场、码头、铁路、公路为代表的基础设施再到以旅游服务人员业务水平、旅游产品开发等软实力建设处处都是海南旅游特色的体现,只有将特色凸显,个性鲜明才可能在世界旅游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

参考文献:

[1]刘家诚,张应武,黄熙智.海南离岛免税政策的经济增长效应研究[J].海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5(01)

[2]杨劲松.我国国际旅游中的免税业发展问题探析[J].对外经贸实务,2012(08)

作者简介:

数字经济旅游范文4

内容摘要:日本是东亚地区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其旅游公共政策的调整过程对我国有着重要的启示意义。从历史的发展来看,日本旅游公共政策经历了“入境导向—国内导向—出境导向—出入境导向—入境导向”的整个过程。这与经济快速发展推动旅游产业演进密切相关。

关键词:日本 旅游产业演进 旅游公共政策 影响

引言

旅游产业演进是旅游产业化发展过程中规模扩大、效益提高以及结构升级的现象和关系的总和,它由自发性演进与干预性演进两种形式构成(苏振等,2011)。旅游公共政策则是国家或地方政府权力机构为了促进或规范旅游发展所制定和实施的有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规章制度和办法措施的总和(苏振等,2011)。结合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探索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机制及其与旅游产业演进的关系是一个富有挑战的基础理论命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国内外经济环境更为复杂,旅游发展的公共政策选择变得更具不确定性。学者们对如何运用旅游公共政策工具应对当前的现实问题尚存在一定程度的困惑和争议。例如,在入境、国内、出境三大市场结构出现显著改变的问题上,我国是否应对出境旅游份额高速增长采取限制的政策问题上争议颇多(戴学锋,2004;戴学峰、王栋贵,2008;杨军,2006;张广瑞,2005)。这一问题既是学者们思考和争鸣的焦点,也是政府和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 。

从日本旅游公共政策调整的轨迹来看,日本经济发展推动的旅游产业演进在影响政府公共政策的决策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梳理日本旅游产业的演进及其对旅游公共政策调整的影响过程,对我国旅游公共政策长期的调整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和价值。

日本旅游产业演进概况

日本是东亚地区战后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也是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并以赤字为特征的国家。从1859年起,日本政府就针对外国旅游者颁布了专门的政策。二战之后,日本的旅游产业发展进入了快速的发展轨道。根据1964-2007年日本出入境人次趋势统计(见图1),除了特殊年份,日本的旅游产业基本处于平稳增长态势,且出境旅游增长更快是最显著的特征。采用复合年均增长率计算,日本出境旅游复合年均增长率为11.8%,显著高于入境旅游7.5%的增幅。1964年日本入境旅游人次为35.3万人次,是同年出境旅游人数的约3倍;但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日本旅游产业入超的现象于1970年结束。1971年,日本出境旅游人数达96.1万人次,比同期入境旅游66.1万人次高出近50%。从1971年起日本出境旅游者人次首次超越入境人次至今,旅游产业在日本始终是日本的服务贸易赤字产业。几十年来,入境国际旅游者累计1.2亿人次,出境旅游者累计3.5亿人次,两者之比为0.33∶1。

从年代的划分来看,各阶段的出境旅游增速大都压倒性地高于入境增长率,直至21世纪前7年日本入境旅游才出现明显转变(见表1)。1964-1970年的7年间,日本旅游产业的出入境增长净值幅度差距不大。虽然入境旅游人次总量仍然大于出境旅游,但入境旅游增长趋势已经明显放缓,出境旅游增长率达到26.49%,是入境旅游增长率的两倍。1971-1980年入境旅游人数增长率比上一期下滑明显,年均增长率为7.14%,出境旅游增长率虽也降低,但增速仍是入境旅游的两倍。1980年比1971年出境旅游增加了294.8万人次,是入境旅游净增加65.6万人次的4.5倍。入境旅游人次在这一阶段首次被出境旅游人次超越,两者之比为0.34:1。1981-1990年入境旅游增速略有回升,达7.41%,而出境旅游增速仍高于入境增速,达10.63%。1990年与1981年相比,入境净增量165.3万人次,是出境旅游净增量699.1万人次的1/4,入境旅游者人次与出境相比的水平与20世纪70年代一期相差无几。1991-2000年间,入境与出境旅游人数年均增长率双双继续走低,入境旅游年均增长3.02%,出境旅游增长仍略高,达5.30%。入境人次与出境人次之比继续拉大,达0.26∶1。2000年与1991年相比,出境旅游人数增加718.5万人次,高于上一个10年的绝对量增幅,但入境旅游仅增加122.4万人次,比上一个10年的增幅低25%,可见经济低迷对日本入境旅游造成了显著的影响。但在21世纪的前7年数据统计中,日本入境旅游增长不论在幅度还是增长率上均有非常明显的改变。入境旅游增长率升至8.32%,仅次于1964-1970年的增长水平,入境人次与出境人次之比也回升至0.38∶1。但21世纪的前7年日本出境旅游不论增幅还是增长速度均大幅萎缩。出境增长率不足1%,2007年与2001年相比,出境旅游人数净增长量仅为106.9万人次,不足入境增长量的1/3。

从日本国内旅游发展状况来看,自1983年日本国民首次将余暇休闲作为生活第一乐趣以来,日本国内旅游在其后近10年间里一直呈现蓬勃发展态势(凌强,2005)。但泡沫经济崩溃之后,日本国内旅游消费在小幅波动中呈逐年下滑趋势:从1992年至2004年,旅游总人数由19500万人次下降到15100万人次,降低23%;旅游消费总额由90000亿日元下降到60000亿日元,减少1/3;人均旅游消费也从72400日元降低到47000日元,减少35%(凌强,2008)。经济的波动对旅游产业演进的干扰非常明显。

日本旅游产业演进对旅游公共政策的影响

在日本,旅游产业演进的过程有着明显的经济推动色彩。同时,经济的赶超式快速发展作为推动日本旅游产业演进的重要因素,促使日本的入境、国内及出境三大旅游市场结构在数十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进而引起了日本旅游公共政策不断调整。

(一)日本旅游产业演进对初期“入境导向”旅游公共政策的影响

日本二战战败之初,日本的旅游公共政策都是围绕“入境导向”而提出。这是由于影响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的经济基础仍然薄弱,旅游产业的演进程度较低,政府发展旅游产业的唯一选择是通过旅游公共政策扩大外源型需求这一唯一选择。现实中,战后的日本百废待兴,日本政府的主要任务是复兴经济,急需大量外汇购买振兴经济的各种物资,而优先发展旅游,利用旅游产业创造外汇,无疑成为了政府的重要战略。虽然日本旅游产业的发展有一定的基础,但战后初期的旅游产业几乎回归起点。旅游产业创汇与其它产业相比具有成本低、速度快的明显优势,是积累外汇的理想首选手段。所以,政府大力地扶持政策特别是入境导向政策,这是迅速振兴旅游产业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历史时期,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举措,特别在旅游政策和旅游行政方面恢复支持入境旅游产业的发展。在旅游行政方面,1946年8月,日本帝国议会提出了《关于确立旅游国策的建议》和《关于招揽国际游客准备工作的建议》等。相关部门也开始着手组织筹备工作,如在运输省铁道总局业务局中设立旅游科,并制定关于旅游事业的综合性政策基本计划。1947年,日本召开战后第一次国会,在参众两院中设立了关于旅游事业问题的小委员会,开始着手调查文化遗产和旅游设施等情况。为了研究确立国家旅游政策的方针、对各省厅所管辖事务进行综合协调,日本政府于1948年7月在内阁中设立了“旅游事业审议会”(1949年6月成为总理府的附属机构),就有关旅游政策与行政等重要课题进行审议(1963年随着《旅游基本法》实施而告终)。随着相关管理机构和制度的建立,日本旅游政策也开始以立法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国际旅游方面,为提高接待外国游客的服务水平与服务质量,日本于1949年制定了《翻译导游法》;为推动适合外国游客使用的饭店的建设,对符合一定标准的饭店在税制等方面实行优惠措施,并为此出台了《国际旅游饭店建设法》(1949年)等等。1958年,日本政府制定的《旅游设施四年建设计划》将振兴国际旅游事业放在第一位。为了开展对外旅游宣传和招揽外国游客,1959年颁布了《日本旅游协会法》,并由此成立了日本旅游协会。1963年,为了迎接东京奥运会,日本实行出境自由化。1964年,为了便于对外宣传与吸收游客,对上述法进行了修改,更名为《国际旅游振兴会法》,并据此设立了“国际旅游振兴会”。在国内旅游与出境旅游的发展条件均不具备时,日本政府的旅游公共政策只能以“外源型需求”—把入境旅游市场作为优先恢复和培育的对象,从而形成了日本早期的入境旅游政策导向。

(二)日本旅游产业演进对国内旅游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的恢复,经济发展推动下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促使旅游公共政策向国内旅游转移。正是由于日本经济水平得到了快速恢复,内源型需求(即国内旅游需求)开始出现,旅游产业在市场结构上自发性演进出现的变化促使政府开始实施应对国内旅游问题的旅游公共政策。1955年之后,日本在国际贸易中的外汇收入大量增加并开始转为盈余,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日本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第二大债权国,加之日本政府提出了《国民收入倍增计划》(1960)使国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改善,可支配收入日趋增多,劳动时间开始缩短和休假制度得到改善,促进了国内旅游需求的急剧膨胀,国民大众旅游的时代已经到来。

在这一时期,日本国内旅游面临的突出矛盾是日益增长的“内源型需求”—国内旅游需求与仍然落后的基础设施和接待条件之间的矛盾。服务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型供给”不足已经成为阻碍了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障碍。在1955年,日本旅游政策史上第一次将推动国民旅游作为政策提上议事日程,旅游事业审议会开始着手研究、制定“社会旅游”政策。政策的具体内容包括了为国民建立低廉、可以放心使用的公共住宿设施、如公立青年之家(1955)、国民宿舍(1956)、公营青年旅馆(1958年)和国民休假村(1961年)等设施。作为振兴旅游事业的措施,日本政府于1956年还提出了《旅游事业振兴基本纲要》、1958年制定了《旅游设施四年建设计划》。进入60年代后期,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增长,日本国民对旅游休闲的需求日益增加,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过程中的“内源型”需求进一步扩大。为了应对这一发展趋势,日本政府提出了大规模旅游休闲基地建设,提高旅游产业的供给水平和能力的构想。具体方式是由相关省厅负责制定实施。其中,运输省提出了“旅游休闲地区”建设项目,而建设省和环境厅则提出了“大规模休闲城市”与“国民休养地”建设计划。这些建设项目大多得到实施并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

不难发现,在经济发展推动的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背景下,本国内源型旅游需求的扩张促使了日本旅游公共政策的目标已经逐步开始由入境旅游导向转向国内旅游。此时的日本旅游公共政策既注重振兴国际旅游业,同时还提出了一系列兴建各种有助于国内旅游事业发展的设施,力求推动国民旅行健康发展。

(三)日本旅游产业演进对鼓励出境旅游公共政策形成的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日本旅游公共政策开始向出境旅游倾斜。在经济发展的推动下,出境旅游市场需求已经形成并且继续扩大,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出现了旅游服务贸易赤字化倾向。日本的旅游服务贸易赤字并非是日本出境旅游鼓励政策所形成的结果。虽然日本通产省1987年9月制定了《海外旅游倍增计划》大力鼓励出境旅游发展,但日本出境旅游实际上在1971年就已经超过入境旅游人数,始终是赤字产业。同时,出境旅游的增长(1964-2000年)一直均以高于入境旅游增长约一倍的速度发展。1986年日本出境旅游人次为551.6万人次,是入境旅游人次206.2万人次的2.7倍;换言之,对于已经成为耗费外汇的赤字旅游产业,即使没有政府干预,日本旅游市场的基本格局也并不会出现根本性变化。

事实上,日本政府的理性目标既可以选择限制出境旅游过快增长引起的旅游服务贸易赤字,也可以选择鼓励赤字。政府最终选择鼓励赤字继续扩大,是受到了当时一系列社会经济环境的影响所进行的抉择。《海外旅游倍增计划》政策的制定在现在看来是国家发展环境下不得已的必然。由于日本国际货物贸易的顺差过大引起了贸易摩擦加剧,使得政府不得不设法缓和贸易顺差过大引发的矛盾。同时,美国逼迫日元升值,使日元从1971年12月起到1995年升幅达44倍,也是助推日本旅游贸易赤字的重要影响因素。另外,日本学者认为,日本出境旅游按总人口计算比例仍然比一些发达国家偏低。例如,1986年,日本每年平均只有约4%的人出境旅游,与英国(39%)、西德(34%)、法国(16%)和美国(12%)等发达国家相比显得相当低。综合上述原因,这是政府做出出境旅游扩大化目标的重要原因。

(四)日本旅游产业演进对再次加强入境旅游公共政策的影响

随着日本经济陷入低迷,旅游产业的“内源型需求”受到重创持续下滑,日本国内旅游需求萎缩导致旅游产业自发性演进面临极大障碍,政府不得不重新将旅游产业发展寄希望于国际市场的“外源型需求”,这也形成了新时期入境旅游重新成为政府旅游公共政策倾向的现象。

从政策实践来看,政策重点的转移经历了一个渐进的过程,即从大力发展出境到出入境双向鼓励的过渡,最终提出大力发展入境旅游的旅游公共政府的选择。1991年7月,政府颁布了《旅游交流扩大计划》;1992年和1994年,提出建设“国际会展城市”和“国际旅游示范区”;1993年修改《国际旅游饭店建设法》;1996年和1997年先后颁布了《21世纪招揽计划》与《外国游客招揽法》;2000年提出了《新访日游客倍增计划》(21世纪新欢迎计划);2003年,日本制定了《观光立国战略》,并计划到2010年将入境旅游人数提高到1000万人次。为此,日本专门设立了观光厅作为旅游政府主管机构。同时,召开观光立国推进战略会议,制定《观光立国行动计划》。为确保观光立国战略的顺利实施,2006年,进一步颁布了《观光立国推进基本法》。在这一历史阶段,为了扩大供给,在全国打造具有国际旅游竞争力的区域,发挥日本的区域国际旅游竞争优势,日本提出规划并建设国际旅游区的《旅游广域地区联合构想》。从1998年4月首次批准建设富士箱根伊豆国际旅游区到2007年3月批准建设琦玉县国际旅游区,10年间政府共批准设立了15个国际旅游区。2008年7月,日本实施《观光圈整备法》。根据《观光圈整备法》的要求,日本政府决定2008年拨款2亿8000万日元作为前期启动经费用于对观光圈及国际旅游区开发建设。同时,日本还积极加强世界遗产的申报,以扩大日本旅游资源在世界范围的影响力。

据统计,从1993年至2007年7月,日本共成功申报11处世界文化遗产、3处世界自然遗产(凌强,2008)。为了扩大国际旅游市场,日本政府还通过积极开展国际旅游合作扩大影响力,重点争取日本周边国家的良好合作环境的同时,也积极与澳大利亚、欧美等国建立旅游交流合作关系,为本国入境旅游发展创造潜在市场。例如,日韩签署《扩大日韩观光合作交流共同宣言》(2004)、日俄《日俄两国政府就旅游领域加强合作的计划》(2005)、日中韩签署《青岛宣言》(2007)、中日韩《釜山宣言》等等。日本政府在上述多种政策措施上体现出了强烈的增强入境旅游发展的倾向。这是在日本经济低迷导致旅游产业演进受阻的背景下旅游公共政策的理性选择。

结论

从动态的角度来看,日本旅游公共政策经历了“入境导向—国内导向—出境导向—出入境导向—入境导向”的整个历史过程。而这一过程形成的原因可以由日本旅游产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演进水平较好地得到解释。因此本文得到结论:旅游产业演进对日本旅游公共政策的选择具有重要影响。然而,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任何从单一维度的分析与解释其形成过程必然存在缺憾。如在日本旅游公共选择鼓励出境旅游的阶段中,对政策导向形成影响的因素还取决于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对政府理性目标选择发挥的作用。尽管如此,旅游产业的演进程度和水平仍然发挥了促进政策形成的基础性作用。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旅游产业演进本身对于旅游公共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

日本旅游产业演进及其旅游公共政策的形成过程对于我国的启示表现在:其一,旅游公共政策的提出应以旅游产业演进程度和阶段为出发点,过多的滞后或超越现有阶段均不可取;其二,我国地域范围广泛,经济发展与旅游产业演进不均衡的现实短期内无法改变,旅游公共政策应具有更充分的弹性,管理制度、发展方式上应体现因地制宜从而避免一刀切;其三,旅游公共政策的决策应结合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行理性选择。

参考文献:

1.苏振,杨永德,冯进松.论旅游产业的演进及其特征[J].中国经贸导刊,2011(22)

2.苏振,杨永德.北部湾经济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政策思考[J].特区经济,2011(12)

3.戴学锋.开征出境旅游消费税的设想[J].中国财政,2004(8)

4.戴学锋,王栋贵.从外汇储备构成和性质看我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J].旅游学刊,2008,23(12)

5.杨军.中国出境旅游“双高”格局与政策取向辨析—兼与戴学锋、巫宁同志商榷[J].旅游学刊,2006,21(6)

6.张广瑞.中国出境旅游热的冷静思考—关于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政策的辨析[J].财贸经济,2005(7)

数字经济旅游范文5

全国假日旅游部际协调会议办公室统计报告显示,今年春节黄金周期间,全国共接待游客1.76亿人次,比上年春节黄金周增长14.9%;实现旅游收入1014亿元,增长23.6%。也有不和谐音符。主打“国际旅游岛”招牌的海南省春节期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收入均大幅攀升,共实现旅游收入42.63亿元,但春节期间也有许多网友爆料海南收费不合理,餐饮、住宿、交通等漫天要价的行为十分普遍。面对质疑,三亚市政府新闻办微博称,黄金周在食品卫生、诚信经营等方面三亚没有接到一个投诉、举报电话。

数字解读:中国社科院旅游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王健民表示,欺诈、宰客现象往往是旅游业发展初级阶段的问题,海南省的旅游管理水平以及服务环境还严重滞后。海南的问题也存在于不少热门旅游城市。提高服务质量、政府的协调和管理能力将决定旅游城市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的未来。

1602起

1月22日除夕8时至23日大年初一8时,全国共发生火灾1602起,死亡1人,受伤3人,直接财产损失693万元。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数据显示,除夕夜,过半监测子站的PMIO的小时浓度超过1000微克/立方米,车公庄站PM2,5的小时浓度峰值一度达到1593微克/立方米,是前晚6时浓度数值(20微克/立方米)的近80倍。新浪微博上“你认为北京现阶段应该再次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吗?”的投票中,有78%的网民投票给“烟花爆竹浪费金钱污染大气威胁安全应该禁止”的选项。

数字解读:PM指数“爆表”,再一次让燃放烟花爆竹的议题出现在公众视野。在保留传统和安全环保之间,是否有一条妥协的中间道路呢?或许国外的一些经验可以给我们以启示:在西方许多国家,逢重大节庆也会燃放烟花,但统一由政府相关部门操作,人们可以安全地欣赏烟花之关,又尽可能地避免了对环境的威胁。

1个百分点

世界两大金融机构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分别今明两年全球经济预测,与去年6月和9月的前一次预测相比,两家机构均大幅下调了2012年与2013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其中,持续升级的欧债危机已成为当前全球经济复苏的主风险源,受此影响,在对中国今明两年经济增长的判断中,世界银行预测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将分别为8.4%和8.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中国经济将在今明两年分别增长8.2%和8.8%,比上次预测值分别下调了0.8和0.7个百分点。中国国家统计局最新的2011年经济数据显示,去年我国经济增速达到9.2%。这就意味着,根据两大机构的预测,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减慢1个百分点左右。

数字解读: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指出,需要采取更多的措施,在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的同时,下更大的气力来鼓励消费的增加,鼓励经济增长方式从过去过度依赖投资转向平衡依赖投资、消费和进出口。“中国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格局没有变,城镇化、工业化、市场化,这些过程都没有完结。城镇化,居民从农村转移到城市,从乡镇转移到县城,人均每年消费增加就不是几百块钱,而是一个质量级的增加。”

3年5倍

据台湾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统计,201 1年大陆居民赴台总数逾172万人次,相较于2008年的30.2万余人次,增幅超过5倍。大陆居民来台的类型、人数,以观光居冠,以下依次是专业交流、社会交流等。大陆居民因两岸通婚、亲属关系来台居留、停留等社会交流事由来台者,达7,5万余人次。台湾当局两岸事务主管部门表示,陆客来台个人游于2011年6月正式实施至今,未曾发生逾期停留或违规个案。

数字解读:台湾时事评论员江岷钦指出,正是在两岸大交流、大合作这样牢固的基础之上,一点一滴累积起来的互信才使得赴台个人游如此水到渠成。而国家旅游局局长、海峡两岸旅游交流协会会长邵琪伟则认为,两岸交流归根到底是人与人的交流,最珍贵的是两岸同胞心与心的沟通,这正是我们不遗余力推进两岸旅游交流与合作的宗旨。

16%

瑞信研究院公布的年度新兴市场消费者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在未来两年购买不动产的意愿明显下降;中国消费者依旧保持着对储蓄的热衷,收入减少的压力并没有导致减少储蓄。中国消费者在未来两年购买不动产的意愿为16%,比2010年调查报告的22%明显下降。中国消费者会将30%的月收入纳入储蓄,在所有受访国家消费者中最高。

数字解读:专家认为,在各种炒作遇阻的情况下,资金今后或将更多转向实体经济,国家应尽快改进我国金融制度,制定有效的措施促使资金供需的结合,鼓励我国经济更多向实体转向。为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必须给予实体企业更多优惠,减少企业税负,打破行业垄断并减少国家强制干预,为企业发展创造更公平环境,也应创造更好的投资渠道来引导资金流向实体经济。

24省区市

截至目前,内地31个省区市中,至少有24个已取消公费医疗,全部参加医疗保险。其他省份正在逐步取消公费医疗。据相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得了大病,医保胜于公费医疗。由于公费医疗没有实行大病统筹,也不享受社会医疗救助,在大病救治中,超出公费医疗目录的材料、药品、服务项目,要全部由个人承担。但门诊和普通病种住院报销比例,公费医疗高于医保。

数字解读:根据《中国经营报》记者的调查,大部分在地方政府采用的以医疗补贴替代公费医疗的方式中,医疗补贴的来源仍是财政出资,这与公费医疗的资金来源并无差异。而且,在改革后的模式中,公务员和企业职工、事业单位职工所享有的“医保”,具体政策仍有差异。但仍有专家认为,公务员医改虽然只涉及几百亿的资金,但这是一个制度问题,取消公费医疗并入医疗保险,使中国的保险制度走向一体化,意义重大。

165批次

最近几年,南京很多学校要求学生在寒暑假期间参与社会实践,学生们对社会公益事业缺乏了解,多数人及家长的目光会聚焦于孤儿院。岁末年初,南京儿童福利院的孤儿再次成为社会各界踊跃奉献爱心的对象。从2011年12月至今,孤儿们先后接待或参与了165批次、数千人次参加的社会捐赠或互动。在刚过去的2011年,该院共接待参观造访的社会企业或爱心团队达1566批次,平均每天接待4批次还多。频繁接待献爱心团队甚至让福利院的孩子大面积感染了水痘。

数字解读:南京儿童福利院是很多福利院的缩影,孩子们的尴尬和烦恼其实也是中国慈善事业的烦恼。去哪里献爱心?如何献爱心?如何体谅被捐助者的心理感受?红十字会等慈善组织在过去一年中遭遇的信任危机,显然让其无暇旁顾。中国需要更多NGO组织和志愿者参与慈善事业,多渠道多角度,方能多腿走路,平衡发展。全球最重

数字经济旅游范文6

川企遭重挫数千亿资产化乌有

“5•12”特大地震灾难对灾区人民造成了无法估量的生命损失,对全中国乃至整个世界都是一场可怕的梦魇,也给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重创。望着每天更新的数字,我们的心情万分沉重。国务院国资委主任李荣融表示,初步估计,此次四川地震灾害单算给中央企业带来的损失预计就超过了300亿元。

以往我们看到统计局公布的数字,每每的感觉都是单调的、冰冷的。而如今,当我们每天看到不断增加的伤亡数字时心情是悲痛的;看到爱心捐款的数字时心情是备受感动的;看到经济损失的数字时则让我们嗅到一种血醒的气味。

据四川省副省长李成云透露,截至25日,四川全省有22428家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灾害,经济损失超过2000亿元。仅德阳就有4193户企业受灾,直接经济损失462亿元,全市工业企业绝大部分停产,主要人力物力投入抢险救灾。其中剑南春损失10亿元;龙蟒集团损失10亿余元;蓝星机械厂房和机器设备损坏严重,房屋受损共计43幢;德阳经济开发区企业有大量房屋出现裂缝,正在检修;东汽汉旺本部受灾严重,办公大楼、叶片数控加工中心等17幢厂房和宿舍倒塌;东电墙体普遍裂缝,厂房基础、设备基础、设备部件损坏,精度受损……上述公布在德阳市政府公众信息网上的统计信息,不过是汶川大地震后川企“重伤”的一幕。

此次汶川大地震使中石油集团驻川、渝、陕、甘等地的油气田、炼化、销售等企业直接经济损失超过17亿元;国内航空公司二季度业绩将受到极大的影响;银行业不良贷款损失约在80亿~140亿人民币。据统计,农行在四川省共有776家分行,在各商业银行中是数目最多的,在灾情严重的阿坝和绵阳两地共有108家网点。 农行副行长张云曾表示,地震将给农行带来60亿元以上新增不良贷款。

经济学者刘正山则估算,地震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大约为5252亿元,今年初雪灾的经济损失为1516.5亿元,这就意味着大地震对经济造成的破坏,较雪灾多近2.5倍。对这一看法,国家信息中心首席经济师范剑平亦有同感,与雪灾相比,地震给人民生命财产造成的损失更大,企业直接经济损失更多。

旅游业受损严重 投资环境受影响

据四川省统计局统计,今年一季度四川省实现生产总值(GDP)2555.5亿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1213.2亿元。对比两组数据,本次汶川地震的经济损失超过了一季度四川第二产业增加值。事实上,汶川地震除了给四川的第一、第二产业造成经济损失外,第三产业也将面临严峻考验,在四川经济中占有一席之地的旅游业受损首当其中。

近几年,四川是中国旅游业发展最为迅速的省区之一,据四川省旅游局的数据显示,2007年,四川省旅游总收入达到1217.31亿元,接待国内游客数1.86亿人次,接待入境游客17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24.3%。2007年,入境旅游增长高于国内旅游增长,入境游客和收入增幅分别比国内高9.9个百分点和5.4个百分点;省外游客比重首次超过省内游客。四川旅游资源丰富,是我国的旅游大省,“5.12”汶川地震,使四川旅游业遭到重大打击。据统计,截至5月27日18时,四川全省旅游行业共计遭受经济损失500亿元左右。其中旅游景区遭受经济损失223.14亿元,各市(州)、县旅游局、宾馆饭店、旅行社、旅游城镇接待设施遭受经济损失92.33亿元。

从统计情况来看,受地震灾害最严重的绵阳、成都、德阳等地的旅游行业也相应损失最为惨重。其中,受灾严重的绵阳市旅游行业损失超过130亿元。除了旅游业外,也有人担心四川省的投资环境会因汶川地震而受损。这对近年处于增长快通道的四川经济来说,也是严重的重挫。

市场格局突变 五大行业显商机

自然灾害是无情的、无法抗拒的。盘点灾后损失,我们要化悲痛为力量,重整旗鼓投入到重建家园的战斗中。虽然自然灾害给我们带来了莫大的生命及财产的损失,但突发事件的出现往往会给市场格局带来新的影响,灾后重建工作将给一些企业带来一定的商机。

工程机械

由于四川是个多山地区,这次8.0级的大地震造成的山体滑波、泥石流,致使多条进汶川的公路中断,无数的学校、厂房、居民楼、机关办公楼、医院等设施变为废墟。因此,灾后重建对道路工程机械、挖掘机、推土机、装载机、起重机、混凝土机械、土石方机械都有较大量需求,工程机械企业将有一个较大的商机。

食品医药

通常在重大灾难性事件发生后,对于灾区爆发疫情的防范将成为重中之重,各类抗感染药物及疫苗需求量将快速放大,这可能会给大型普药生产企业带来生机。然而,医药企业因地震而获得超预期收益的可能性不大。但它会给全行业带来深远影响。食品行业由于是非周期性行业经济“滞涨”对其影响相对较小,需求量也相对增加。

水泥行业

因水泥行业是区域性产品,运输半径在300公里左右,因此地震对其他区域水泥企业没有影响。2008-2009年水泥价格仍处于加速阶段,四川价格2008年仍将高位运行。

钢铁行业

由于受灾地区主要是农村及城镇,灾后重建对水泥需求很大,也将增加钢铁需求,但钢铁新增需求占国内总需求的比重较低,由于存在较好的运输流动性,因此对国内建筑钢材价格的拉动作用比水泥小很多。相对来说,灾区域内的钢铁公司攀钢及重庆钢铁受益相对较大。

路桥基建

地震灾害后重建将刺激各种基础设施及地产投资进一步增大。灾后重建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房屋、公路、桥梁等需要修建,四川本地公司具有交通便利快捷的优势,四川地区的建筑类上市公司受益将更加明显。身处四川的中铁二局的主要业务为工程施工和房地产开发业务为主,四川路桥的主要业务以公路工程施工为主。灾后的重建将使得这两家公司的工程量快速增加。

重整山河川企在瓦砾中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