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范例6篇

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

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范文1

关键词:电网企业 境外融资 资金跨境

为扭转长期以来电力行业“重发电,轻输配”问题,近年来电网企业的电网建设投资巨大,并且未来仍将保持在较高水平,未来5年预计平均每年投资将接近5000亿元,发展任务重,资金需求较大。目前自有资金不足,融资渠道有限,高度依赖国内资本市场等问题使电网企业面临极大的融资压力。

一、引入境外资金支持境内发展的意义

(1)引入海外资金缓解境内投资压力,降低资金成本。

(2)在海外资本市场进行债券、股权融资,有利于电网企业拓宽融资途径,与国际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建立联系,树立良好品牌形象。

(3)有助于提升电网企业全球资金管理能力,盘活境外资金沉淀,提升资金运作效益,为境内外一体化资金配置奠定基础。

二、当前资金跨境流动的监管环境

国家外汇管理局是我国国际收支的主要监管部门,负责监督日常外汇收支业务,核定企业短期外债额度。人民银行是跨境人民币资金的主要监管部门,负责监督人民币跨境流动,推动人民币国际化战略实施。国家发改委是中长期外债的主要监管部门,负责按年核定中长期外债额度。

我国对不同性质的跨境资金流动采取分类监管政策,经常项目资金可自由流入境内,并按需结汇,资本项目资金流入则受到严格管制。跨境融资属于受严格管制的资本项目范畴,主要有债务融资和股权融资两大类。债务融资是指以借款、发债、租赁等债务方式引入境外资金(外债)。目前我国对外债实行总量控制、分类管理。近年来,为平衡国际收支、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促进人民币国际化,国家对资本项目收支管制有所放开,但由于外汇储备压力较大,总体上坚持“严进宽出”的监管思路,鼓励境内资金走出去,限制境外资金流进来。

电网企业通过传统途径跨境融资还存在政策障碍。

(一)直接举借外债

国家对境内中资企业直接举借外债的管理非常严格,借入中长期外债须经国家发改委批准,借入短期外债须由国家外管局批准额度,企业获批难度极大,几乎没有成功的案例。

(二)差

国家对外商投资企业实行特殊政策,可按不超过“差”(即核定投资额大于注册资本的差额)借入外债。电网企业一般不属于外商投资企业,无法取得国家外汇管理局核准的外债额度,不能直接向境外借款。

(三)内保外贷

国家将内保外贷(境内主体提供担保、境外主体融资)纳入外债管理。2012年以前,外管局对内保外贷进行严格限制,2012年以后逐步放开,实行个案审批,2014年5月外管局将对外担保审批制改为备案制,国内企业可以先为其境外子公司发债融资提供担保,再报备案,但禁止内保外贷资金以任何方式回流境内使用。

(四)股权融资

股权融资实质上是外商(包括境外注册的中资企业)对境内的直接投资。国家发改委2011年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对外商直接投资的产业政策进行了规范,将外商投资产业分为鼓励类、限制类和禁止类。鼓励外商投资的行业,对外商投资比例没有限制;限制外商投资的行业,一般要求中方控股;禁止外商投资的行业,外商不得投资。

三、跨境融资渠道分析

在当前的市场形势和监管环境下,企业境外融资直接用于境外项目没有政策障碍,成本优势也比较明显,可以有力保障国际业务发展的资金需求。但境外资金回流境内还面临监管政策的限制,需要选择合法合适的途径。结合近年来出台的跨境资本监管政策和企业实际做法,对下述可行渠道进行分析。

(一)跨境融资租赁模式

按照《外商投资租赁业管理办法》规定,外商投资融资租赁公司的风险资产一般不得超过净资产总额的10倍,境境内注册成立的外商投资租赁公司(外资占比25%以上),可以按不超过其净资产的10倍,向境外借款并兑换为人民币后调回境内使用。跨境融资租赁无需事前审批,仅需向当地外管局备案,手续简便,模式比较成熟,是目前较为可行的跨境融资渠道。

(二)跨境人民币资金池

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2014年11月人民银行了《关于跨国企业集团开展跨境人民币资金集中运营业务有关事宜的通知》,允许符合条件的跨国企业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实现境内外资金池有限度的互联互通。根据政策,企业集团指定一家境内成员单位(一般为财务公司)作为主办企业搭建资金池,选择境内外成员单位加入资金池。加入资金池成员单位的条件要求:经营时间要在三年以上,境内成员上年度营业收入不低于人民币50亿元,境外成员不低于人民币10亿元。通过资金池实现人民币资金跨境流动,资金流出不受限制,资金流入净额上限为境内成员企业的所有者权益×宏观审慎政策系数(目前为0.1,人民银行可动态调整)。

相对于跨境外币资金池,跨境人民币资金池可以通过境内成员企业所有者权益的一定比例获取资金净流入限额。电网公司境内净资产规模大,按此计算的资金流入理论上限额度较为可观。如果境外能够形成较大规模的人民币收入,或将境外外币兑换成人民币,将能够通过人民币跨境资金池引入境内使用。

(三)跨境外币资金池

2014年4月,国家外管局《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规定(试行)》,主要政策包括:一是允许跨国公司同时或单独开立国内、国际外汇资金主账户,集中管理境内外成员企业外汇资金,开展资金集中收付汇、轧差净额结算,并可以共享集团内各成员企业的外债额度和对外放款额度。二是允许跨国企业在国家外管局核定的外债额度内,实现国内、国际账户互联互通,便利境内外成员单位调剂资金余缺,但未经国家外管局批准,不能结汇在国内使用。

跨境外币资金池与人民币资金池管理逻辑相似,都是有限额的资金跨境流动,但外币资金池受外债额度限制。电网企业属于非贸易类型企业,一般境外资金存量较小,境内成员单位没有外债额度,申请外汇资金池外债额度难度较大,而且境内使用外汇资金的需求不大,目前通过跨境外汇资金池跨境融资尚不具备实施条件。

(四)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

2014年2月,人民银行下发《中国人民银行上海总部关于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实验区扩大人民币跨境使用的通知》,同意自贸区内注册企业可以开展跨境双向人民币资金池业务,区内非银行金融机构可以开展人民币境外借款,借款上限不超过实缴资本的3倍,借入资金可用于自贸区内或境外。上海自贸区资金池政策与全国范围的跨境人民币资金池政策没有本质区别,只是取消了对参与企业的规模和成立时间限制,更有利于中小企业开展跨境资金池业务。

企业如果要享受自贸区政策,须将注册地迁入自贸区内,或在自贸区内设立子公司,才能按资本金的3倍取得境外借款。集团下属企业,特别是设备进出口公司,可以考虑将在上海自贸区内设立子公司,从而利用自贸区政策实现进出口过程中的跨境融资,降低融资成本。

(五)赴港发行人民币债券

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境内非金融机构赴香港特别行政区发行人民币债券有关事项的通知》,境内企业经国家发改委审批后,可在香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为支持人民币对外输出,国家发改委鼓励债券募集资金在境外进行固定资产投资,不鼓励作为境外一般运营资金或境外贷款再融资。目前已发行的债券均用于海外业务。受人民币对美元贬值等因素影响,香港人民币债券利率近年来上升较快,与境内发债的比较优势逐步缩小。

(六)境外股权融资

1、红筹结构融资

红筹结构是指境外注册企业持有境内企业股权的一种跨境产权结构。境外企业(控股公司)通过向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或提供股东贷款,可将境外资金引入境内。如华润、中粮、中化等央企,均在境外设立不同类型控股公司,持有集团内不同行业板块下的境内企业股权,形成了较为典型的红筹结构,通过向境内企业增资和提供股东贷款,将境外资金输入境内。

2、设立外商投资股权投资基金(QFLP)

外商投资股权投资企业,是指由境外企业或境外个人参与投资设立的,以对非上市企业进行股权投资为主要经营业务的企业,一般采用有限合伙制的组织形式。通过认购QFLP的基金份额,境外资金可引入境内。2010年以来,为了促进股权投资(PE)行业的发展,上海、北京、天津、重庆、深圳等地先后出台政策,鼓励在辖区内设立境外股权投资企业及其管理机构,引进境外资金和先进管理运作经验。业务流程上,国内企业可考虑以下属的境外子公司作为发起人和一般合伙人(GP),在等境内注册成立QFLP,境外子公司联合其他具有股权投资管理经验的机构,另设一家管理企业,受托管理QFLP的资金。但实际执行情况看,监管较为谨慎,外资参与热情还不高。

3、发行H股融资

经中国证监会和香港联交所批准,境内企业可在香港发行H股并在香港联交所上市,上市募集的资金可以引入境内使用。目前,多数国有银行、石油、发电央企均以H股方式上市融资。

4、股权直接投资境内

外资进入电网行业目前尚无先例。之前国家一直将电网列为外商投资限制类产业,2015年初,新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将电网的建设、经营改为在中方控股下鼓励外商投资的产业。国务院也2014年11月下发文件,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跨区输电通道、区域主干电网完善工程和大中城市配电网工程。但外资或民营资本的进入将对电网企业现有的工程投资模式带来巨大变化,需要成立相应的项目公司,政策的实施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另外,电网投资收益率偏低,净资产收益率维持在较低水平,对境外机构吸引力不大。

四、有关建议

(一)发挥电网企业资信优势,待利率条件合适择机引入境内

目前融资租赁方式已较为成熟,当境外资金成本低于境内时可通过该渠道引入境内,降低融资成本。

(二)持续跟踪跨境融资渠道的最新政策

结合我国资本项目开放进程,积极研究探索跨境融资租赁、跨境人民币和外币资金池等渠道,加强对“一带一路”战略、“人民币国际化”、自贸区建设、资本项目可兑换等诸多改革开放政策的研究,提早做好跨境融资的准备。

参考文献:

[1]张园园,宋炎,张宜.境内企业境外融资问题研究与建议[J].金融商务

[2]王鹏.发电企业境外资金的跨境流动分析[J].财税统计

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范文2

关键词:外商直接投资 特点 效应 对策 建议

一、加入WTO以来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特点

1.外商直接投资规模扩大。2001年我国实际吸收外商直接投资468.78亿美元,而2012年累计达1117.16亿美元。尽管受经济危机等经济波动因素的影响,2004年、2009年和2012年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略有下降,总体来说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规模呈不断扩大趋势。

2.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行业结构发生变化,外资投资结构进一步优化。外商直接投资主要集中在第二产业,随着我国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近年来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比重不断提高,第三产业内部行业分布也进一步优化,金融、零售、通信设备等吸引外资比重均有所增加。2001年我国第三产业吸收外商直接投资实际使用111.78亿美元,占总比重的23.9%,而2012年吸收497.8亿美元,占总比重的44.56%,有利于促进我国产业结构调整。

3.外资来源地有所变化。亚洲国家和地区仍是我国外资的主要来源,但其他国家和地区对华投资额有所增加。2012年全年对华投资前十位依次是香港、日本、新加坡、台湾、美国、韩国、德国、荷兰、英国和瑞士,占全国实际使用外资金额的91.4%。亚洲十国对华实际投入外资金额957.37亿美元,同比下降4.76%,美国实际投资31.3亿美元,同比增长4.5%。欧盟对华实际投资61.07亿美元,同比下降3.8%,我国投资环境的改善以及良好的区位优势吸引着更多国家来华投资。

4.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结构有所改善。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对外开放时间早、开放程度高,有较为先进的技术水平和较高素质的劳动力,加之优惠的政策和良好的投资环境,仍是外商投资较为集中的地区。而随着我国西部大开发、中部崛起、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提出,加强政策引导和改善投资环境,我国中西部地区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有所上升。2012年,中部地区吸引投资增速同比增长18.5%,,高于同期全国22.2个百分点,东部和西部地区增速同比降低4.2%和14.3%,分别低于同期全国0.5个百分点和10.6个百分点。①

5.外商直接投资方式趋于独资化。2012年我国新设外商直接投资企业24925个,其中外资企业占81.65%,实际使用外资金额占总金额的77.1%。而2002年1-10月,新批设立外商独资企业达18049家,占新批外商投资企业总数的65.3%。

二、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负面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给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然而外商直接投资也给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1.外商直接投资的质量和效益受到影响。一些地区片面地追求外资数量和规模的扩张,缺乏对所投资项目的科学评估,盲目地重复引进,造成了资源的浪费和投资效益的降低。

2.对我国经济自造成冲击,影响我国国家安全。随着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化,外商投资进入我国相关行业的限制减少,而一些跨国公司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对我国经济稳定带来了一些不利因素,同时由于凭借着先进技术和管理,其抢占我国国内市场和谋求技术、市场垄断对我国企业特别是一些我国还不成熟的行业和领域带来了巨大冲击。

3.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和产业均衡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条件好,资本收益率高,资本的逐利性使大量外资流向沿海地区,从而造成外商直接投资地区不均衡,不利于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同时近几年外资大量进入服务业,易形成经济泡沫,使产业结构发生扭曲。

4.对环境和资源的负效应。我国人口众多且资源总量丰富,劳动力成本较低,吸引了发达国家将劳动密集型和污染严重、资源消耗高的产业向我国转移,如塑料、电镀、造纸、制鞋等,不符合我国建可持续发展要求,给我国资源环境带来了巨大压力。

5.外商投资企业的非国民待遇给我国内资企业的冲击。我国加入WTO以来给予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以国民待遇,加之我国为吸引外资以弥补我国经济建设的资金缺口而给外商直接投资企业优惠政策,使其与我国内资企业相比有更低的生产经营成本和较强的竞争力。

三、减少外商直接投资负效应的对策和建议

1.注重外商直接投资质量的提高。结合我国实际的经济建设项目和资金需求情况,对投资项目进行全面科学的评估,避免盲目地重复投资和建设。注意把握国有企业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行业和领域的重要作用,维护我国经济自和国家安全。

2.完善外商直接投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导外商直接投资的地区和产业导向。鼓励外资流向我国中西部地区,同时改善我国中西部地区的投资环境和加强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给予中西部地区较为优惠的政策,充分发挥中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鼓励外资流向我国急需发展的产业,促进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引导外商直接投资企业制定与我国经济建设长期发展规划相一致的目标,减少高污染企业,节约我国资源,多投资环保产业,维护我国生态和谐。

3.逐步取消外商直接投资的非国民待遇,使其和我国内资企业处于同等的竞争地位。

4.贯彻落实国家自主创新战略,加强自主创新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升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同时要加强对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再创新,使我国的产业向高技术、高附加值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谢娜,韩秀丽.我国吸收外商直接投资的负效应及其对策分析[J].宁夏大学学报,2006,(4)

[2]袁伟,贾建华.我国吸收FDI的特点及趋势分析[J].江苏商论,2011,(10)

[3]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网站

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范文3

(一)贸易全球化的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新的动力

首先,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使跨国公司能更好地将其所有权优势与东道国的区位优势相结合,为跨国公司调整其对外直接投资的地区分布和增加对外直接投资带来了动力。随着各国关税水平不断降低,非关税壁垒不断减少,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在东道国的中间投入品进口也越来越自由。这一方面,使跨国公司能通过内部贸易,为一些子公司解决因东道国难以提供足够符合其要求的中间投入品而带来的质量控制问题;另一方面,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还可以使跨国公司根据不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通过直接投资实行区域性专业化生产,从而获取规模经济利益。此外,公司内部贸易的发展还为跨国公司通过转移定价获取额外收益提供了方便。其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加剧了东道国国内市场竞争,促进了东道国整体市场环境的改善和劳动力市场弹性的增强,为子公司降低在东道国的生产成本、提高经营效益创造了更好的条件。最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特别是服务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为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二)金融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

首先,金融市场全球化从两个方面降低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筹资成本。第一,随着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套汇、套利活动加剧,全球利率水平进一步趋同,并趋于下降,这降低了跨国公司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第二,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企业在金融市场上进行直接融资的成本。这主要是由于以下几个原因:其一,金融市场全球化大大改变了资本供应人和企业之间的关系。金融市场全球化的发展使企业的潜在投资者大大增加,而潜在投资者之间的竞争以及金融中介机构(主要是投资银行)之间的竞争,大大降低了企业进行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和交易成本。其二,金融市场全球化使争夺企业控制权的竞争更加激烈,从而强化了对企业管理人员的监督,降低了企业直接融资的利息成本。金融市场的全球化给企业管理人员带来了强大压力:如果他们经营管理不善,企业就很可能成为被兼并的目标。相反,企业经营状况良好就会使企业现有投资者受益,潜在的投资者也会随之增加,这有利于企业降低进一步融资的成本。其三,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证券交易的成本,直接和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直接融资的成本。在金融全球化不断发展的背景下,证券经纪人、投资银行的内部竞争及彼此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它们为争夺客户而不得不降低服务价格,从而降低了企业在国际金融市场上的证券交易成本。同时,企业也可通过选择效率高的证券交易所,降低证券交易的成本,进而降低筹资成本。另外,进入国际金融市场融资的企业对信息的披露必须遵循严格的规定,因而通过得到有价值的内部消息进行内部交易的可能性大大降低,这样,从事该企业证券交易的投资人和证券经纪人将会增加,该企业证券的流动性也会增强,从而筹资成本降低。其四,金融全球化使企业能有效利用各种不同的筹资工具,特别是一些新的金融工具和金融技术,以降低风险和筹资成本。

金融全球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筹资成本降低正是美国跨国公司增加从国际资本市场筹资以扩大其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动力和基础。

其次,由于金融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金融市场有机地联系在一起,金融市场连续24小时运营,这大大便利了美国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内管理其公司体系的筹资和资金分配,促进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规模的迅速扩大。

最后,金融市场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更好地规避金融风险提供了更好的条件。

(三)投资全球化的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创造了必要条件

从本质上讲,投资全球化是资本及其相关要素(技术、管理技能等)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合理地流动,它主要表现为投资自由化、规范化以及资本大规模跨国流动。投资自由化和规范化的发展,一方面扩大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空间,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其对外直接投资所面临的不确定因素,大大促进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变化

长期以来,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占领国际市场一直是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的战略目标,因此,东道国市场的规模和开放程度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选择的两个最重要的决定因素。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从20世纪50年代初开始向发达国家倾斜,此后,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比重不断下降。60年代后半期、70年代和80年代,这一比重都保持在25%左右的较低水平。虽然美国对发达国家投资占主导地位的对外直接投资区位格局在90年代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但90年代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力度明显加大。1990~1999年,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总额约2625.7亿美元,相当于80年代的5.7倍,约占90年代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33.1%,比80年代高近7个百分点。90年代美国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较大幅度增长,与80年代末以来经济全球化的大规模、全方位推进有着紧密的联系。

(一)贸易全球化的迅速发展为美国跨国公司调整其对外直接投资区位带来了压力

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一方面使国际贸易渠道越来越通畅,但另一方面也使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由于国际贸易环境越来越自由,突破市场壁垒,就地生产、就地销售作为传统的影响美国对外直接投资区位的因素,其重要性大大减弱。而降低生产和研发成本,提高企业的技术实力和产品的竞争力,以适应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更激烈的国际竞争显得更重要。获取发展中国家廉价的自然资源、劳动力以及知识、技术、技术人才等“创造资产”(Created  Assets),正是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大量增加的重要原因。从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员人数及劳动力成本变化的情况看,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也确实降低了其总体劳动力成本。1983年,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员总数为638.3万人,1989年增至662.2万人,雇员年均增长率仅为0.6%。与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海外子公司雇员数增长快得多,由1990年的683.4万人上升至1999年的890.7万人,(注: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年均增长率高达3.4%。而且,海外子公司雇员人数的增加,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美国跨国公司将劳动密集型生产环节大量转移至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发展中国家所致,其海外子公司仅在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印尼、韩国、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等10个发展中国家的雇员人数就从1983年的124.9万人增加到1999年的211.2万人,在这10个发展中国家的雇员数占其跨国公司体系雇员总数(母公司与海外子公司雇员之和)的比重也相应地由1983年的5.0%上升至1999年的7.3%。在海外子公司雇员人数迅速增加的同时,美国跨国公司总体劳动力成本上升幅度却大大下降。1990~1999年,海外子公司雇员数占跨国公司体系雇员总数的比重由1983~1989年的年均25.7%上升至29.4%,海外子公司雇员工资年均增长率由1983~1989年的7.9%降至1990~1999年的2.7%,相应地,美国跨国公司总体劳动力成本年均增长率则由1983~1989年的4.5%降至1990~1999年3.0%。(注: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整理。)由此可见,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大量增加确实降低了其总体劳动力成本。另外,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研发投入,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的科学技术人才进行研究开发,对降低其研发成本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投资全球化的发展使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在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成为可能

80年代以来,特别是80年代中期以来,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开始从限制外商直接投资向欢迎和鼓励外商直接投资转变。后,这些前社会主义国家在其市场化改革进程中也向国际资本敞开了大门,这样,80年代末以来,投资自由化浪潮在全球范围内蓬勃兴起。投资自由化可以分为单边、双边和多边三个层次。从单边层次上看,投资自由化主要表现为东道国外资政策自由化和投资硬环境的改善。从各国外资政策和法规变化来看,仅1991~1999年,东道国(绝大多数是发展中国家)对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政策和法规的调整多达1035项,其中94%(注:UNCTAD:World  Investment  Report,2000,p.6.)对外商直接投资有利。在实行外商直接投资管理政策自由化的同时,发展中国家自80年代中期以来在交通、电力、通讯等方面进行了大规模的投资,大大改善了投资硬环境。从双边和多边层次上看,投资自由化主要表现在双边和多边投资保护协定的不断增加。1999年,双边投资保护协定达1856个,避免双重征税协定达1982个,(注: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分别是1980年的10.3倍和2.8倍。另外,世贸组织多边协定中的《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以及《服务贸易总协定》也大大促进了国际直接投资管理的自由化。

在不断趋向自由化的同时,国际直接投资管理也在向规范化方向发展。这种规范化主要体现在区域和多边两个层次上的国际直接投资协调。区域层次的协调主要是区域一体化协议中包含的关于投资问题的条款。这些包含在一体化协议中的条款多是具有强制性的,例如欧盟成员国间资本自由流动的协议、1987年《东盟投资协定》、南方共同市场投资议定书、北美自由贸易协定等。区域层次上国际直接投资政策协调的主要内容往往在于放松对国际直接投资进入和开业的限制,进而取消歧视性经营条件以及进行投资保护等。这一层次投资协调的目的一方面是鼓励国际直接投资,但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规范和引导投资,促进国际直接投资的有序化。在区域层次的国际直接投资协调不断发展的同时,80年代中期以来,多边层次的国际直接投资协调也在不断加强。作为乌拉圭回合谈判成果的“一揽子”协议中包含了三个与国际直接投资有关的法律文件:《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服务贸易总协定》。尽管这三个文件涉及的只是外国直接投资待遇的个别方面,但具有较强的约束性。如《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对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其他两个协定对最惠国待遇和国民待遇问题提出了总原则。特别是《与贸易有关的投资措施协定》,其核心内容就是取消所有与关贸总协定“国民待遇条款”和“取消数量限制条款”不一致的投资措施。这三个法律文件一方面将会推动国际直接投资的进一步自由化,但另一方面,它们也将推动国际直接投资向规范化方向发展。另外,旨在规范国际直接投资的双边、多边及区域内谈判越来越多。在世界贸易组织(WTO)和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的组织和主持下,一些关于国际直接投资管理的多边谈判或讨论正在进行。在1998年6月举行的美洲自由贸易区谈判委员会第一次会议上,谈判各方同意由投资谈判小组制定一个包含广泛权利和义务的投资管理体制框架。南部非洲发展委员会、非洲国家组织也在就区内投资管理进行讨论。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内进行的关于多边投资协定(MAI)的谈判在1998年已告一段落,MAI的草案已经公布。MAI规定了透明度、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原则,并对没收外资资产、对外商直接投资企业的业绩要求及争端解决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尽管由于美、欧之间利益的严重冲突而导致MAI未能达成最终协议,但MAI谈判表达了发达国家试图推动国际直接投资进一步自由化和规范化的愿望,而且一些发展中国家,如巴西、阿根廷、智利、新加坡等也不同程度地表示愿意加入MAI,这表明国际直接投资的规范化有向更广泛、更深入方向发展的趋势。

全球范围内投资管理的自由化和规范化,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外资政策的自由化和投资硬环境的改善,增强了发展中国家对国际直接投资的吸引力,这正是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直接投资的重要原因。

(三)金融全球化为美国跨国公司大量增加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

这种促进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金融市场全球化降低了美国跨国公司的筹资成本,增强了美国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包括对发展中国家的直接投资)的能力。

第二,金融市场全球化也为美国跨国公司转移在发展中国家投资的风险提供了良好的条件。80年代中期以来,在金融自由化改革不断推进的同时,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的资本市场也迅速发展。从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情况看,1990年,阿根廷、巴西、智利、墨西哥、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股市市值占GDP的比重分别为2.3%、3.5%、45%、12.5%、93.6%、7.1%、13.4%、113.6%和28%,1998年分别上升至15.2%、20.7%、65.9%、23.3%、112%、23.5%、54.2%、136%和31.4%。(注:World  Bank,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  2000,表5.2,http://www.worldbank.org。)发展中国家股市的发展一方面为美国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就地进行直接融资提供了条件,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通过贷款和发行债券给公司带来的金融风险;另一方面,随着金融全球化的发展,发展中国家资本市场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一旦有风吹草动,跨国公司也可通过资本市场迅速抽逃资金。另外,随着发展中国家积极参与金融全球化进程,其货币市场、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和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与国际接轨,跨国公司在发展中国家的子公司在进行对外经济交易中能更好地利用国际金融市场有效降低汇率、利率风险。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流向变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在将对外直接投资的重点由发展中国家转向发达国家的同时,其对外直接投资的部门结构也日益高级化。其主要表现是矿业、石油业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制造业所占比重基本稳定,服务业的比重迅速提高。1970~1989年的20年中,矿业、石油业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比重下降了20.2个百分点,服务业所占比重上升了26.4个百分点,制造业所占比重几乎没有改变,但制造业始终是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与70年代和80年代相比,90年代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行业配置发生了更深刻的变化:1990~199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高达4255.6亿美元,(注:根据美国商务部经济分析局(http://www.bea.doc.gov)对外直接投资统计数据整理。)占其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53.7%,大大超过制造业所占比重31.2%,首次取代制造业,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最多的行业。

与制造业相比,美国服务业所拥有的更明显的相对优势及世界各国经济服务化程度的进一步提高,是90年代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快速发展的实体基础,而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服务贸易自由化的迅速发展则是90年代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大幅度增长的直接原因。服务贸易的自由化始于80年代中期,它分为单边、区域性和多边三个层次。单边层次的自由化主要表现在各国对服务业的市场准入放宽限制;区域性服务贸易自由化主要体现在区域经济一体化协议中关于服务贸易自由化的有关条款及区域经济集团与周边国家签订的服务贸易协定,这些区域集团包括北美自由贸易区、欧盟、澳新自由贸易区及南方共同市场等;而世贸组织《服务贸易总协定》则是多边层次上服务贸易自由化的集中体现。首先,《服务贸易总协定》作为世贸组织多边协议之一,所有成员方都必须接受,这使服务贸易自由化真正具有全球意义。其次,《服务贸易总协定》规定了以无条件多边最惠国待遇为核心,包括保持透明度、对提供服务所需资格相互承认、实行自由化等一系列成员方所必须履行的一般性义务,为服务贸易的发展提供了更为自由的环境;再次,就市场准入条款而言,尽管《服务贸易总协定》没有给市场准入下定义,但其明确规定了禁止使用的6个方面的限制措施(除非成员在其承诺表中明确列出),这六大被禁止使用的限制措施十分清楚,操作性强,能有效减少纠纷并且便于监督。最后,《服务贸易总协定》要求世贸组织成员将服务贸易开放的承诺列入承诺表,承诺涵盖12个部门和155个分部门,而且对于每一个分部门,承诺又根据服务贸易的4种方式进行了细分,因此,《服务贸易总协定》所要求的服务贸易自由化,其广度和深度是史无前例的。

从世贸组织成立以来成员方在服务贸易方面的承诺来看,服务贸易自由化已取得重大实质性进展。以保险业和银行业自由化为例,发达国家已对直接保险服务的70%(注:Aaditya  Mattoo,"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WTO:Liberalization  Commitments  of  the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World  Economy,Vol.23,No.3,2000,p.361.)以及银行存贷业务的75%承诺实行自由化。发展中成员及经济转型成员承诺开放直接保险服务的50%,银行存贷业务的53%。(注:Aaditya  Mattoo,"Financial  Services  and  the  WTO:Liberalization  Commitments  of  the  Developing  and  Transition  Economies,"The  World  Economy,Vol.23,No.3,2000,p.361.)而且,商业存在作为对这两个行业影响最大的贸易形式,19个发展中成员及经济转型成员承诺在直接保险服务贸易中,除了对建立当地企业实体保留一定限制外,不再对商业存在这种形式采取其他限制措施,26个成员承诺对银行存贷业务实行完全自由化。

80年代中期以来,特别是世界贸易组织成立以来的服务贸易自由化极大地促进了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1990~1999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是1982~1989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量的5.4倍,1995~1999年5年中,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是1990~1994年对外直接投资总额的2.2倍,超过了1983~1994年12年间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总和。由此可见,90年代美国服务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迅猛增长与服务贸易自由化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经济全球化与美国对外直接投资方式的变化

长期以来,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自80年代后半期开始,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出现加速上升的趋势。进入90年代,美国跨国公司的跨国兼并活动风起云涌,一浪高过一浪。90年代,美国半数年份对外直接投资主要以跨国并购方式进行,特别是90年代后4年,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都在60%以上,1998年甚至超过90%。整个90年代,跨国并购在美国对外直接投资中所占的比重约为57%。尽管由于跨国并购案的成交金额存在跨期支付问题(一起跨国并购案的成交金额可能分几年支付),跨国并购当年的实际支付金额在对外直接投资总额中所占的比重实际上并没有那么高,但从90年代的总体情况看,跨国并购无疑已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

90年代跨国并购取代绿地投资成为美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主要方式,与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所带来的企业经营环境的巨大变化有直接关系。

第一,随着贸易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经济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各国市场与全球大市场的联系越来越紧密,这一方面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也迫使企业直接面对国际市场的激烈竞争,因此,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的敏感程度和反应速度快慢成为企业生死攸关的问题,而跨国并购正是企业对经营环境变化做出反应及提高企业反应速度的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之一。

首先,跨国并购是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争夺国际市场最快、最有效的手段。一方面,跨国并购能省掉绿地投资方式下进行固定资产投资所需的时间,使企业在东道国更迅速地建立商业存在;另一方面,跨国并购能使并购企业通过被并购企业迅速了解当地市场情况,获取企业经营决策所需的市场信息和客户信息,而且并购企业还可以通过被并购企业的销售渠道迅速抢占当地市场乃至全球市场,这比通过绿地投资或出口,逐步建立自己的销售网络占领市场的速度更快。

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范文4

一、中国与ASEAN投资成本的比较分析

一方面,随着东南亚地区AFTA的进一步深化发展,地区统一市场的形成,中国在市场因素的竞争优势将逐步面临更大的竞争;另一方面,数据表明日本跨国公司在东亚地区的直接投资主要是垂直型直接投资,即基于东亚各国间要素禀赋差异已降低生产成本和提升生产效率为目的的直接投资。正因为如此,由于近年来中国在成本方面的快速上升,迫使日本企业的海外直接投资向ASEAN各国转移。本文运用日本贸易振兴机构的统计调查数据并进行相应处理,通过比较两个主要经济体劳动成本、土地成本、公共费用、运输费用以及税收成本等方面的投资成本。由于获取数据所限,本文主要关注了各个国家的首都城市,并以此为代表进行分析说明。

(一)劳动成本

在劳动成本中分为制造业和非制造业两类,同时在制造业内部按职位分为工人、技术人员和管理职;在非制造业内部分为事务职和管理职(课长级以上)。图4比较了中国以及ASEAN5制造业劳动成本。可以看出,除作为发达国家的新加坡以外,中国工人的月工资位于各国之首。其中,越南制造业工人的月工资仅为111美元,而中国工人的月工资为538美元,是越南的近5倍。此外,技术人员的劳动成本略低于马来西亚。位于东亚主要国家的第三位。而非制造业中,中国普通事务职员工的劳动成本为854美元,位于新加坡的2233美元和马来西亚的920美元之后,居于第三位。而与同样作为主要被投资国的ASEAN低成本国家相比,不管是普通事务职劳动成本还是管理职劳动成本,中国都要高于其他国家。此外,从2011年名义工资上涨率来看,中国为13%,菲律宾为5.45%,马来西亚5.91%,泰国为6.5%。同样可以看出,中国的劳动成本上升压力非常明显。

(二)土地成本

由于日本企业在进行海外直接投资时主要采取新建现地企业的方式,因此,土地购取价格以及工业园区的租金等价格与M&A模式相比,就显得愈发重要。在土地成本中,我们将比较类别主要分为:工业园区的租地成本、事务所在市中心的租赁成本以及市中心商铺的租金成本等三类。其中,工业园区的租地成本主要影响制造业企业,市中心商铺租金主要影响服务业企业,而事务所租金通常会影响到两类企业。通过图6的比较我们明显看出在东亚地区主要被投资地区中,中国的各类成本远高于同类型的中低成本国家。例如,中国工业园区的租地价格平均为每月4.75-7.12美元/平方米(2011数据);而在ASEAN主要国家中,最高的为泰国每月6.95美元/平方米,其次菲律宾为每月2-6美元/平方米。除此之外,越南为每月0.166-0.188美元/平方米,柬埔寨仅为每月0.091美元/平方米。因此制造业工厂首先采取的战略是向中国内陆地区转移。但同时,考虑物流成本、运输成本等因素,更多的工厂更倾向于向东南亚低成本国家转移。

从主要影响第三产业的市中心商铺的租赁价格来看,中国平均为每月125美元/平方米,越南为每月25-85美元/平方米,而成本较低的马来西亚仅为每月18.31美元/平方米,缅甸为每月15美元/平方米。由于日系企业多采用在工业园区设立工厂、在市内设立办公事务所的方式,因此市内事务所的租金通常既会影响第二产业企业,也会影响到服务业等第三产业企业。通过图6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中国的事务所租金于较高水平,基本与市内中心地区的商铺租金价格持平。相似的价格结构还有菲律宾、柬埔寨和越南。比较特殊的价格结构为马来西亚和缅甸。这两个国家的事务所租金要高于市中心商铺租金。但由于,其价格绝对水平的低廉,因此对日本企业具有相当的吸引力。

(三)公共费用及运输费用

除上述两类主要投入成本外,企业直接投入成本构成中还包括公共费用、运输费用以及税收成本。在这一子目中主要分析公共费用及运输(流通)费用。公共费用中主要包括了电费、水费以及燃气费用。由表2可以看出,中国与ASEAN各主要国家大都采用工业用费用高于一般生活用费用的结构模式,以及水费和电费多采用阶梯价格结构。其中较为特殊的价格结构为,新加坡工业用公共成本价格低于生活用成本价格;越南针对不同产业实行产别价格政策,例如,越南制造业电价成本低于生活用电价成本,而服务业电价成本高于生活用电价成本,可以从成本侧面看出越南政府吸引制造业投资的政策倾向。同时我们也应注意到,在与资源密切相关的公共费用成本层面,中国并为显现出前两类成本投入的较为特殊的高水平特征。因此,不难想象,随着中国政府进一步调整资源价格,例如,产业间的差别电价以及整体价格的提高,日本企业在中国投资的公共成本提高的压力进一步上升。基于数据的取得及可比性,本文主要关注了汽油价格、轻油价格以及标准货柜的海运成本。根据图7的比较,可以看出,中国与ASEAN主要国家相比,在汽油以及轻油价格上并无显著差别。同时,由于当前中国的汽油价格政策,在中期内汽油及轻油价格并不会形成影响中国投资环境的主要因素。此外,按每一标准货柜的运输价格成本的简均值比较,可以看出由于地理位置等因素,中国的每一标准货柜的运输成本与ASEAN主要国家相比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见图8)

(四)税收成本

根据中国与ASEAN主要国家的税率比较我们可以看出,在企业法人税方面,中国的法人税税率平均为17%,低于ASEAN主要国家平均20%的水平。但另一方面,在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等方面中国税收成本明显高于ASEAN平均水平。例如,在个人所得税方面,尽管大多数国家都实行的是累进税制,但是,中国的个人所得税税率最高可达到45%,与所有的ASEAN主要国家相比处在最高水平。此外,随着中国对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政策的调整,作为外资企业的日系企业在税收成本方面的压力存在进一步上升的风险。

二、结论及今后课题

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范文5

【关键词】安徽 经济产业结构 经济

一、加强利用外商投资促进安徽第一产业发展

(l)加强外资对农业的投入。由于农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基本地位,安徽农村经济水平的状况,将直接映射到全省社会经济水平发展。据安徽省农办估算,到现在,安徽省农作物品综合优良率不到50%,农作物品质量偏低,已成为影响安徽农作物品售卖、农民收入的突出问题,也影响着农业生产平衡稳定发展。而外商投资作为资金、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是推动农业产品市场化的重要推手。

现在,外国注资商直接注资进入安徽农业的比例依还很低,与安徽农业产业的发展要求极不相称。加强使用外商投资促进安徽第一产业发展,主要是要吸外国投资注入到农业,促进农业发展。因此要充分吸收使用外国投资,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就应从优化安徽农业注资环境入手,以达到引资的目的。通过国家企业法律导向以及农业市场化后所能带来的高额利润,是吸引外商投资进入农业市场的关键因素。但长期以来,由于受到各种原因素的制约,官方在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上面的财政注入都是相对有限的,不足以满足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要。因此,要更大幅度地提高安徽的农业产业对于外商投资的吸引力,改变长时期以来农业难以吸收到外国注资商直接注资的困境,就必须要不断强化农业基础条件建设,建立健全农业市场化的相关机制。

其次,对农业接收利用外商投资给予相应的法律支持。农业相对于工业和其他产业,有着其自身独特的优势:高度受制于自然条件。这就决定了农业市场的经济效益相对偏低,注资风险相对较大,资金的注资回笼期相对较长。而安徽农业的现代化普及和机械化应用都还较低,尤其是交通等许多自然条件的压制,严重阻碍了当地的农业现代化普及。正是由于农业市场自身存在的独特自然缺陷以及安徽农业市场发展的诸多限制,要求官方出台更多具有吸引力的市场优惠法律,改变现在农业现代化普及缓慢及两地间发展不平衡等状况,吸引许多的外商投资进入安徽的农业市场。

(2)充分利用外商投资调整安徽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从资金筹措的角度来说,可以利用外商投资开辟多类融资渠道,和多类方式筹措资金,克服单单依靠地方政府以及民间资本投入的资金来源单一的不足,进一步满足安徽农业发展与农业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所需求的巨大资金;从先进农业发展的管理模式以及研发、生产方式来说,可以利用外商投资吸收学习外商所拥有的先进管理经验与研发模式,从而推动农业的产业化和高端化发展;以技术引进的角度来看,可以利用外商投资对外国先进农业科技的了解,依据“引进、吸收、推广”的循环发展思路,围绕现代农业以及新农村建设全新需要,大力支持引进推广适应安徽农业生产实际以及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同时对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以及生态安全有着显著效果的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给予政策及资金支持。

二、高效利用外商投资推动安徽第二产业升级

安徽省传统产业面临的许多困难,存在工艺以及生产设备落后、资源利用效率过低、产业集中度低下、低价值生产能力剩余和高附加值端生产能力不足相互存在等现象。这就需要安徽省推进工业产业改革,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大产品价值链中高附加值端的比重等等,从而提升安徽工业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可以采用以下两种方式:一是省内企业利用外商投资的技术转让来引进各自企业所需要的高新技术,紧接着企业自身通过对引进相关技术的学习、吸收和创新等,不断增强高新技术的市场生存价值,同时提高高新技术产品的市场份额,渐渐的替代原有产品;二是通过外商投资合理兼并省内的工业企业,同时把自身拥有的先进管理经验以及高新技术引入企业,进一步扩大其高新技术产品的比例。可以采用外商投资参加改造对企业进行战略性重组,主要利用吸收跨国公司参股来达到改变企业股权结构的目标,或者形成跨国公司控股。

三、扩大利用外商投资拉动安徽第三产业飞跃

资本的逐利性使得近年来投入安徽省第三产业中外商直接投资,至少有80%都是流向与房地产业、公共服务业等关联的高利润产业,然则流向通一讯服务、交通运输服务和科教文卫部门以及其他基础设施所占份额极少。这也就使得安徽的第三产业中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内部结构严重比例失调,这对于安徽省第三产业的长期稳定发展是不利的,甚至可能会导致个别部门产生泡沫从而对整体经济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所以在吸引外资投资于第三产业的同时,要大力加强引导力度,理当根据不同行业的发展特性,积极采取制定差别税率、实行财政补贴以及收取差别利率等等措施,特别要留意并鼓励外资投向生产业以及现代服务业。生产业是指主要是为企业生产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业。按细的来区分,生产业包括例如产品分类、包装、仓储、运输、金融、保险、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勘探、技术研发等诸多领域,在此类方面,需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主动汲取外商投资,竭力拓展产业规模和区域辐射功能,鼓励以及正确引导外商投资于现代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细致慎重的推进金融、保险、电信、证券业的对外开放。

四、结论

经济产业结构变动与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界的热点问题,外商投资与经济产业结构的关系也越来越受到关注。我们应该继续的加大外商在安徽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外资吸引,根据安徽省的现状,我们要做到有劳动密集型产业居多慢慢地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变。不能盲目地淘汰,因为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具有社会竞争,而且可以吸收部分社会剩余劳动力,维护社会的安定。对高效率、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生产项目要优先引进。

参考文献:

直接投资和资本金注入区别范文6

一、金融投资的分类

(一)按融资方式划分

1.直接融资:是资金供给者与资金需求者直接见面,根据协议的条件直接融通资金。直接融资是以债券、股票为主要工具的一种金融运行机制,其特点是经济单位直接从社会上吸收、筹措资金。

2.间接融资:是资金的供给者和需求者不直接见面,而是通过金融机构为媒介进行的间接资金融通。如银行存款,就是资金供给者把资金存入银行,由银行把资金集中起来贷放给资金需求者,银行充当资金供求的中介,这是现代信用制度下典型的间接融资方式。

(二)按投资时间长短划分

1.长期投资:是投资期限在一年以上的投资活动。如一年以上的定期存款等,其偿还期较长;又如股票投资,是一种永久性、无期限的投资,没有偿还期。

2.短期投资:是投资期在一年以下的投资活动,其偿还期较短。如活期存款,其资金可以随时抽回;又如短期国库券,时间一般为3、6、9个月。投资时间的长短与金融资产的性质、收益、风险、流动性等都有着紧密的关系。

(三)按收入性质划分

金融投资的主要目的是获取收入,但证券种类很多,因其性质、期限等因素各不相同,因而其收入的高低和支付方式也有所不同,归结起来有两类。

1.固定收入投资:是投资者购买的某种金融资产应得收入,事前即规定一个确定的收益率,定期支付或到期支付,并在金融投资的整个期限内固定不变,如银行存款、债券、优先股投资等。这种投资一般风险性较小。

2.非固定收入投资:是投资者购买的某种金融资产应得收入,事前并不确定固定的收益率,也不一定会按期支付,而是因时而异,如普通股投资。这种投资一般风险较大,但获利机会也较大,收益也较高。二、我国金融投资的现状我国金融投资从实物投资中分离出来并发展壮大,是融合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进程之中的,并已呈现出投资主体多元化和投资工具多样化的发展趋势。我国金融投资的发展面临着种种困难,无论是融资工具的发行、流通、交易诸环节,还是资本市场现存的国有股症结、股市结构单一、吸收公司上市标准僵化等特点,以及证券业的组织、管理等方面都存在问题,发育不全的金融市场环境和运行扭曲的金融市场运行机制,严重地阻碍着金融市场的进一步发展。究其原因,一方面是由于商品经济发展程度的制约,但更现实的则是金融投资环境发育基础的薄弱与其环境要素组合体系的残缺不全。因此,改进和完善我国的金融投资环境已成为我们培育金融市场,完善金融投资体系,发展金融投资的关键。

三、中国金融投资的策略分析

面对全球经济一体化和投资自由化趋势给我国国际投资带来的挑战,我们应当顺应这一历史潮流,充分利用外国投资来对我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调整的积极因素,趋利弊害,制定正确的国际投资战略,进一步提高全球化下我国的综合国力和竞争力。

(一)适度保护民族工业

民族工业是以民族资本为主所建立的工业和工业体系。建国后,特别是经过改革开放30年的高速发展,我国的民族工业具有了一定的规模和竞争力,但正如前面所谈到的,目前我国一些行业几乎被外资垄断,导致民族工业逐渐被跨国公司所控制。这与我们利用外资发展民族工业的初衷相悖。所以,现阶段我们有必要在国际投资协议框架内采取适当的措施对民族工业,尤其是一些幼稚产业、新兴产业和具有高增长性的产业进行保护。

(二)制定适当的产业倾斜政策

近几年来,外国国际投资出现了资金加速流向高科技行业和服务业的趋势,我们应该顺应这种新趋势,指定相应的产业倾斜政策,调整利用外资的结构,进一步开放国内市场,从以制造业为主的开放转向以高科技和服务业为主的开放。统计资料显示,合理引导外资投资方向,鼓励外资进入中西部地区,特别是根据我国广大中西部地区资源丰富但基础产业薄弱的特征,积极引导外资流向中西部地区的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领域。同时,引导外资和东部发达地区将加工业逐步向中西部转移,不仅可以利用中西部地区的劳动力和资源优势加速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进程,而且有利于东部沿海地区的产业升级,有利于我国地区经济发展的平衡,从而促进我国经济的整体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