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接成本范例6篇

直接成本

直接成本范文1

【关键词】 合并报表 成本法 编制

自2006年新会计准则颁布以来,关于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会计处理的规定也随之发生较大变化。其中新准则中明确要求母公司在编制合并财务报表时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要调整为权益法核算,在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中则采用成本法核算。同时《企业会计准则讲解》指出,企业可以直接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即在工作底稿中不对母公司个别财务报表进行调整,对有关项目直接进行抵销。具体到会计实务操作,企业会计准则讲解和现有教材则没有给予详细介绍。因而,为简化合并报表编制方法,本文详细探讨了在成本法核算下如何直接编制合并工作底稿抵销分录。

一、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理论分析与具体步骤

1、成本法下合并报表直接编制的理论分析

《企业会计准则》合并报表第十一条规定,“合并报表准则也允许企业直接在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采用成本法核算的基础上编制合并财务报表,但是所生成的合并报表应当符合合并报表准则的相关规定。”母公司在编制对全资子公司的合并报表工作底稿抵销分录时,操作相对较为简单。一方面,对于全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新企业会计准则中允许企业将购买子公司日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下推”反映至子公司账簿之中,这样购买日后编制合并报表就进一步得到了简化。另一方面,对于非全资子公司的会计核算,除需要抵销企业内部交易影响因素以外,更为关键的是要确定子公司中少数股东权益份额,以更加科学合理地进行合并报表的编制。企业合并财务报表中要对少数股东权益进行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并非源于子公司经营或交易事项,也非源于母公司经营或交易事项,其计量与母公司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成本选用何种核算方法没有相互联系。编制集团内部交易抵销分录后,再通过准确计量子公司利润中包含的少数股东损益以及子公司净资产中的少数股东权益,就可顺利编制出集团企业合并报表。

对于非同一控制下的控股合并,在购买日母公司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将以成本入账,如果长投不发生减值、发放清算性股利、减少或追加投资,那么成本法下母公司在购买日后对子公司的长期股权投资账面价值一般不变。但随着子公司留存收益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增加变化,子公司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会有所改变,因而,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通常不能与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直接抵销。子公司在购买日后发生的所有者权益变动应当分别确认归属于母公司的所有者权益与少数股东权益份额,而不需要将其抵销。

在成本法核算下直接编制合并抵销分录时,可用购买当日所有者权益数额与购买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两项来表达购买日后年末子公司所有者权益情况。具体来说:第一,在购买日,确定少数股东权益,对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和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进行抵销;第二,在购买日后集团企业内部交易事项已经抵销的基础上,首先对购买日后子公司所有者权益变动金额中少数股东权益进行准确计量,而后将其中剩余变动部分自动分配给母公司股东。

2、成本法下合并报表直接编制的具体步骤

(1)成本法下购买日后在第一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第一,调整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并确认商誉。同时,将购买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与相应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相互抵销,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第二,在长投后续计量中,要持续关注商誉、子公司账面价值与其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之间差额的后续会计处理。第三,编制当期集团内部交易事项的会计抵销分录。第四,将当期子公司实现的净利润(基于购买日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而计算的)及其他除留存收益以外的所有者权益项目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份额相应增减少数股东权益,并确认少数股东损益。第五,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受子公司股利分分配的影响,编制子公司当期股利分配与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

(2)成本法下购买日后在第二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购买日后在第二年末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思路与第一年末大致相同。但考虑到母子公司个别报表上并未反映上年度合并抵销分录情况,因而,在第二年度直接编制合并报表时就要先还原或调整报表中的年初未分配利润等项目。具体来说:第一,调整子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并确认商誉。同时,将购买日子公司所有者权益金额与相应的母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账户金额相互抵销,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第二,调整商誉并确认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子公司账面价值与其可辨认资产公允价值间的差额对当期资产负债表、损益表及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第三,对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间少数股东权益的变动予以确认,并确认该变动对期末未分配利润及其他的呢者权益项目的影响。第四,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所发生内部交易事项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影响的抵销分录,并编制当期集团内部交易的会计抵销分录。第五,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子公司所计提盈余公积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影响的抵销分录。第六,将子公司当期净利润中少数股东应享有的份额相应增减少数股东权益,并确认少数股东损益。最后,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受子公司股利分配的影响,同时编制子公司当期股利分配与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

二、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的案例分析

假设20×8年1月1日,母公司(甲)斥资300万元银行存款购买乙公司80%的股权使其成为子公司,在此之前甲乙不受共同的一方控制,合并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乙公司为股份有限公司,合并后乙受甲控制。甲公司在其合并备查簿中记录了购买日乙公司的各项可辨认资产、负债及或有负债公允价值。除了备查簿中显示的一项固定资产账面价值(为60万元)与公允价值(为70万元)不相等外,其他负债、资产的账面价值均与其公允价值一致。而且知道该项固定资产采用平均法计提折旧,尚剩余20年的折旧年限。此外,还知道购买日,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350万元(其中股本200万元,资本公积150万元);甲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700万元(其中股本400万元,资本公积80万元,盈余公积100万元,未分配利润120万元)。

20×8年12月31日,甲持有乙80%股权,其在个别财务报表中对乙的长期股权投资金额为300万元,以成本法进行核算。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400万元(其中股本200万元,资本公积160万元,盈余公积10万元,未分配利润30万元)

在20×8年度,乙实现净利润10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其中向甲分配48万元,向其他股东分配12万元)并提取了10万元的法定公积,未分配利润为30万元。此外,乙因其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使其当期资本公积增加10万元。

在20×9年度,甲乙公司没有发生其他内部交易事项,乙实现净利润200万元,分配现金股利60万元(其中向甲分配48万元,向其他股东分配12万元)并提取了20万元的法定公积,未分配利润为120万元。此外,乙因其所持有的可供出售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而使其当期资本公积增加20万元。

20×9年12月31日,乙公司股东权益总额为560万元(其中股本200万元,资本公积180万元,盈余公积30万元,未分配利润1150万元)。

1、购买日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合并报表

在购买日,需要确认商誉,调整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公允价值,同时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的会计抵销分录,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单位:万元)。

借:股本 200

资本公积 150

固定资产 10

商誉 12 [300-(350+10)?鄢80%]

贷:长期股权投资 300

少数股东权益 72 [(350+10)?鄢20%]

2、购买日后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20×8年末(第一年末)合并报表

第一,对照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在购买日的公允价值,调整其账面价值并确认商誉,同时确认少数股东权益,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的抵销分录(详细分录同上一步骤)。

第二,调整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与其公允价值间的差额。

借:管理费用 0.5

贷:固定资产 0.5 [(70-60)/20]

第三,确认乙公司20×8年度中实现的净利润对少数股东权益增减变动的影响。

借:少数股东损益 19.9

贷:少数股东权益 19.9 [(100-0.5)?鄢20%]

第四,计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且归属于少数股东的损失或利得,将资本公积的其他变动调整为少数股东权益。

借:资本公积 2

贷:少数股东权益2

第五,编制当期乙公司盈余公积计提的会计抵销分录。

借:盈余公积 10

贷:提取盈余公积 10

第六,编制乙公司股利分配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48

少数股东权益 12

贷:对股东的分配 60

至此可知在20×8年末,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合计为81.9万元(72+19.9+2-12)。可以验证的是,这个计算结果与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再进行抵销分录编制的计算结果完全相同。

3、购买日后在成本法下直接编制20×9年末(第二年末)合并报表

第一,参照上述步骤,同样需要先确认商誉和少数股东权益,调整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账面价值为购买日的公允价值,同时编制乙公司所有者权益项目与甲公司长期股权投资项目间的抵销分录。

第二,将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调整金额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加以确认,同时调整购买日乙公司可辨认净资产公允价值与其账面价值间的差额。

借:管理费用0.5

期初未分配利润 0.5

贷:固定资产 1

第三,确定少数股东权益在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的变动情况,同时确认其对期初未分配利润及其他所有者权益项目的影响。

借:资本公积――期初 2

期初未分配利润 7.9

贷:少数股东权益 9.9

第四,编制购买日后至本期期初盈余公积的计提对期初未分配利润的影响。

借:盈余公积 10

贷:期初未分配利润 10

第五,确定乙公司本期实现的净利润对少数股东权益的影响。

借:少数股东损益 39.9

贷:少数股东权益 39.9 [(200-0.5)?鄢20%]

第六,计算直接计入所有者权益且归属于少数股东的利得与损失。

借:资本公积 4

贷:少数股东权益 4

第七,编制乙本期盈余公积计提的抵销分录。

借:盈余公积 20

贷:提取盈余公积 20

第八,编制乙公司本期股利分配的抵销分录。

借:投资收益48

少数股东权益 12

贷:对股东的分配 60

截至20×9年末,少数股东权益金额合计为113.8万元(72+9.9+39.9+4-12)。可以验证的是,这个计算结果同样与成本法调整为权益法后进行抵销的结果相符。

【参考文献】

[1] 财政部:企业会计准则讲解[M].人民出版社,2008.

直接成本范文2

关键词:企业直接成本管理;弊端;改进措施

Abstract: the direct cost of enterprise products, not only affect the accumulation of the country, and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the enterprise itself and the interests of worker masses. In further adjustment of the national economy, the improvement direct cost management problems has increasingly aroused people's attention and concern. Therefore, the research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problems directly, it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Keywords: enterprise cost management directly; Disadvantages; Improvement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F27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一、直接成本管理的概念

1.1直接成本的概念

直接成本是指直接用于生产过程的各项费用。某一时期(如一年)的直接成本总额随产量的变化而变化,且随产量的增加大体上成正比增加,故直接成本又称为可变成本。

1.2直接成本管理的意义

首先,直接成本管理是企业增加赢利的根本途径 。降低成本可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加盈利,在现实生活中, 成本是抵减盈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 ,直接成本管理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方法。促进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成本管理工作的开展,可以促使企业改善生产管理、技术管理、质量管理、劳动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的经营管理工作,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再次 ,直接成本管理是企业提高竞争力的有力保障。通过成本管理活动,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能力。只有成本较低, 才能在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 以利于企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直接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2.1 忽视研发设计和售后的直接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的职能没有发挥到位,成本管理成了成本核算,无法为生产经营决策提供真实、有效的依据。企业的直接成本管理工作所承担的责任仍然停责直接成本管理工作的组织,留在“成本核算”阶段而没有进入“成本管理”阶段,除了财政部门以外,企业缺少专门负财政工作注重财政核算的准确程度,并以静态的事后分析作为手段,这样的直接成本管理职能是不完善的,导致各部门主管负责的资金额度使用在实际执行中更多地考虑生产与质量的需要而不是如何更有效的使用。

2.2 盲目生产,产品积压

在市场经济下直接成本是一个企业生产经营效率的体现,是企业内部投入和产出的对比关系,低直接成本意味着以较少的资源投入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意味着高效率,但未必就是高效益。我国许多企业按照成本习性划分和核算产品成本,通过提高产量可以降低单位产品分担的直接成本,如此,产量越高,单位产品直接成本就越低,在销售量不变的情况下,企业的利润也就越高。这种做法导致企业不管市场对产品的需求如何,片面地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产品直接成本,通过存货的积压,将生产过程发生的成本转移或隐藏于存货,提高短期利润。

2.3 直接成本管理的成本核算方法过于陈旧

虽然我国一些企业进行了先进直接成本管理方法的试点,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整体上讲,直接成本管理方式还是陈旧,已不能适应经济环境的要求。随着科学的飞速发展, 现代的制造企业,人工逐渐被机器和电脑辅助生产系统取代.直接人工成本比例下降, 固定制造费用比例上升, 产品成本的结构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实践表明,以前的标准成本核算方法与产品的实际成本存在一定偏差,已不能完全满足企业的管理需要.而标准成本管理模式在我国应用广泛主要还是因为其在控制成本方面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传统的成本计算已不能全面正确反映产品的消耗, 从而不能正确核算企业效益,不能为企业决策和控制提供正确及时的会计信息,而最终结果就是企业总体获利水平下降.直接成本的核算过程过分简单化。

2.4直接成本管理手段落后

在现代科技飞速发展,计算机大量运用的条件下,就不能再简化核算。直接成本核算管理采用传统的算账报账型成本管理,只计算财务成本,不计算管理成本;只重视事后算账,不重视事前预测和决策;因而难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直接成本管理的手段仍处于手工操作阶段,缺乏现代化管理手段。

2.5 直接成本信息的核算失真

在我国,有相当多的企业管理者,任意调整、编造成本资料, 从而使成本信息失真现象日益严重,并造成以成本为基础的各种管理活动的效能降低甚至给企业造成损失。成本核算的前提是算管结合,算为管用也就是成本核算应当与加强公司内部经营管理相结合,所提供的成本信息应当满足公司管理和决策的需要。现代直接成本管理的一个基本要求是成本信息提供的及时性、全面性和准确性。

三、改善直接成本管理的对策

3.1坚持以人为本,全员参与成本管理

尊重人才,采取多种途径、多项措施来提高全员素质。例如,重视以提高效率来降低成本,包括提高设备和员工的劳动效率等,其成本管理是“效率型、管理型”的,除控制制造成本和各项费用支出以外,提倡“尊重个性、以人为本”,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的潜力。注重加强对企业员工的培训,培养全面、多能的员工,提高员工的劳动效率。注重树立每一位员工自身的成本意识,形成“自下而上”的成本管理与控制。使企业里的每一位员工都能从自身做起,结合自身工作特点,主动寻找降低成本的方式与方法,为降低企业成本提出合理化建议。我国企业在成本管理中,对出现的问题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并将其及时解决。企业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成本管理的成功经验,实现企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高经济效益,获得竞争优势。

3.2改善直接成本管理外部经济环境

首先,整顿市场经济秩序,规范企业经济行为。国家要在严格实施《反不正当竞争法》和《反暴利法》的基础上,通过价格立法,以法律手段制止企业滥用定价权,并采取行政措施和经济手段,抑止某些企业特别是垄断性企业“以涨价代替成本管理”和“向涨价要效益”。其次,完善宏观成本调控体系。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过程中,实行“政企分开”无疑是必需的。最后,围绕增强市场竟争能力,加强科学管理,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政府有关主管部门在组织建工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 ,必须指导企业抓住夯实科学管理和队伍建设这个基础 ,走出以改制、改组代替科学管理和队伍建设的误区,促使企业在抓好改制、改组的同时 ,把工作的着眼点放在打好基础,加强管理,练好“内功”上。

3.3建立完善内部直接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首先,更新传统观念,树立现代成本管理意识。企业经营者在把主要精力用在放眼市场,打开销路,占领市场的同时,必须眼睛向内,狠抗生产乏营成本 ,这是在价格竞争、质量竞争中稳操胜券 ,从而稳固地占领市场的基础和后盾。其次,树立成本竞争能力。在企业的内部建立模拟市场,实行全员直接成本管理,实行全程直接成本管理,实行市场、科技、人力资源三位一体的全方位直接成本管理,并结合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完善企业内部直接成本管理运行机制。

3.4利用领先的科技实现高效益、低成本

在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谁掌握了科技制高点和核心技术,谁就能实现高效益、低成本。成本管理系统必须站在当前世界科技前沿,研究相关科学技术对企业、产品的影响。企业管理者可以利用作业成本法提供的信息来更好地对他们的产品、服务进行定价,以便使他们收到的收入与所付出的成本能够配比;企业管理者也可以利用作业成本计算法所提供的信息更好地选择产品组合。

3.5根据自身特点选择适当的直接成本控制方法

由于直接成本控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既有传统的能过差异分析进行的价值控制方法,也有利用技术革新、组织结构的协作制约功能的非价值控制方法。根据直接成本管理战略选择成本控制方法没有固定的范式,完全要依据企业的现实基础,考虑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生产方式等而定。

3.6增强成本观念,实行全员直接成本管理

在企业内部形成职工的民主和自主管理意识。在日常成本管理中,积极运用心理学、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成果,努力在职工行为规范中引入一种内在约束与激励机制。按照西方心理学家斯洛提出的人类基本需求层次理论,人类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可分为五个层次: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

参考文献

[1]王亮.企业直接成本管理的X因素[J].北京:刊授党校,2009.3

[2]赵春晖.树立企业成本管理新理念之我见[J].哈尔滨:哈尔滨工程大学财务处,2006.11

[3]刘,史成新.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弊端及成因[J].黑龙江鹤煤集团财务部,2005 年第3 期

直接成本范文3

关键词 县级医院 直接成本 数据采集

一、县级医院科室直接成本数据采集方法

在新《医院会计制度》第六部分成本报表参考格式中已经对医院各个科室直接成本内容进行了明确,直接成本内容包括人员经费、卫生材料费、药品费、固定资产折旧、无形资产摊销、提取医疗风险基金和其他费用等。在对这些直接成本数据采集过程中,为了能够提取到准确的数据信息,通常采用人事管理系统、HIS系统、资产管理系统以及财务系统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提取。其中人员经费数据主要来源于人事管理系统,卫生材料费、药品费以及医疗风险基金数据主要来源于HIS系统,固定资产折旧和无形资产摊销数据主要来源于资产管理系统,其他费用数据则是从财务系统中采集提取。

(一)人员经费数据采集方法

医院人事管理系统中有对各科室人员经费使用情况的记录,可以使用此系统进行人员经费数据采集。但是一些县级医院由于规模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有可能不设置此系统,如果出现这种情况可以通过查看财务系统中医疗业务成本――人员经费和管理费用――人员经费会计科目获取信息。同时,人员经费数据采集不能只是对在职人员进行信息采集,还应当考虑到离退休人员和实习人,医院应当要求各个科室负责人填写相关材料统计该科室离退休人员以及实习人员的经费情况,为提高直接成本数据采集质量奠定坚实基础。

(二)卫生材料费数据采集方法

第一,通过HIS系统的物资库导出卫生材料代码和名称。为了能够确保卫生材料代码的唯一性,对于医院中同一种卫生材料的不同规格或不同产地使用同一代码,采取医院本身的卫生材料代码和规格代码、产地代码的并集作为材料代码;第二,通过HIS系统的卫生材料进价库对卫生材料购入价进行导出。医院如果在一个月内多次采购某一代码卫生材料,在对购入价计算时将多次采购价的加权平均价作为购入价,使卫生材料代码能够与卫生材料平均购入价相对应;第三,通过HIS系统对本核算周期各科室所消耗的各类卫生材料的消耗量进行数据信息采集。这里要注意对临床科室的门诊卫生材料消耗和病房卫生材料消耗之间的缺乏,必须注意要在“消耗方式”上填写门诊/住院。

(三)药品费数据采集方法

药品费数据可以通过HIS系统的物资库中对药品代码和药品名称进行导出。如果遇到同一种药品的不同规格、不同产地使用同一代码以及某一代码药品在本周期内采购多次的情况可以参照卫生材料费用数据信息采集方式。

(四)固定资产折旧数据采集方法

在对此类成本信息数据采集时主要是从资产管理系统中对各科室名下所拥有的各类固定资产在本核算周期的计提金额提取出来。在采集时首先要注意正确填写各项固定资产的经费来源,是否属于财政资金、科教资金或自筹资金;其次还要重视资产类型信息填写,资产类型主要包括房屋及建筑物、专用设备、一般设备以及其他固定资产等;最后对于一般设备,其固定资产折旧金额要作为器械科成本向各临床服务类科室分摊的系数。

(五)其他费用数据采集方法

对于其他费用信息数据采集都是从财务系统中提取,在财务系统中查找核算周期费用类――管理费用中的其他费用,其他费用包括本核算周期内的办公费、差旅费、物业管理费、公务接待费以及水电费等内容。

二、县级医院科室直接成本数据采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医院财务系统细化不够

相当一部分医院属于事业单位,核算工作由财政部门统一管理,因此一些医院会计部门在财务系统录入凭证时为了减少工作量没有将各项费用成本细化分摊到各个科室中去。

(二)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管理有待加强

首先,一些医院在录制固定资产管理卡片时没有完善内容,诸如经费来源的信息数据都没有体现出来,致使成本信息数据采集工作质量降低;其次,一些医院还存在着固定资产清查工作不到位的情况,在进行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只是进行整体计提折旧,难以反映出各个科室实际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情况,直接增加信息采集难度。

(三)医院HIS系统信息不全

首先,一些医院存在着医生不通过电子病历将成本数据录入HIS系统而手工开单以及个别科室不将检查信息录入HIS系统的情况;其次,个别医院在采购医院耗材后不将诸如数量、价格及消耗量数据录入信息系统。这些行为都会直接造成医院HIS系统信息不全,进而导致成本数据信息采集难度增大情况的发生。

(四)医院卫生材料管理松散

在采购环节上,一些医院没有按照先申请再采购的正常流程进行采购,一些科室在采购时先对卫生材料采购后再后补申请手续,规范性较差,直接影响数据的准确性和真实性;在领用环节上,一些科室只在领料单上填写领用数量,价格一栏则空出,致使成本核算工作难度增大,进行信息采集难度加大;在使用环节上,一些医院并没有在库存管理上进行细化领回科室后均以库房为准,一旦出现问题难以落实到具体科室无账可查,间接使成本数据信息采集难度增加。

三、对于县级医院科室直接成本数据采集工作的一些建议

(一)对医院财务系统进一步细化

县级医院会计部门应当积极完善自身财务系统内容,应当积极配合财政部门的核算工作,安排足够的会计人员对自身各项费用成本进行细化,将各项费用成本凭证分摊到各个科室中去,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为成本数据采集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加大对医院固定资产管理系统的管理力度

首先,医院要对录制固定资产管理卡片提出一定的要求,不仅要要求相关人员在信息录入时填写资产的金额、数量、使用年限等信息,而且还要填写如经费来源等信息数据;其次,要加大对各科室固定资产清查工作力度,会计人员在对固定资产折旧计提时,不能只是进行整体计提折旧,而是应当分科室进行计提,使信息具有全面性,进而提高成本数据采集工作质量。

(三)完善医院HIS系统信息

首先,医院应当加大对HIS系统信息重要性的宣传力度,可以通过会议等形式向各个科室贯彻相关内容,促使各科室积极配合医院工作,从根本上控制和减少医生不通过电子病历将成本数据录入HIS系统而手工开单、个别科室不将检查信息录入系统以及采购耗材后不将诸如数量、价格及消耗量数据录入系统的情况;其次,医院可以建立考评制度,一旦发现以上情况要给予相关人员一定惩罚,以提高其主观能动性,进而提高HIS系统信息质量确保成本数据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开展。

(四)加强医院卫生材料管理

在采购环节上,科室应当先向院长提出资产及物资申请,讨论审批通过后再进行采购;在领用环节上,保管员必须严格把关,材料领取人必须完善领料单内容并逐一填写材料领取数量、价格、时间等信息,实物会计制消耗报表报相关科室;在使用环节上,会计部门要定期与各个科室进行核对盘点,设置材料明细账,出现问题要及时上报院长,查明原因后进行必要会计处理,为成本信息采集工作顺利开展提供有效理论依据。

(作者单位为内蒙古通辽市奈曼旗卫生局)

参考文献

[1] 黄运仪.关于医院实施标准成本的探讨――以某大型三甲医院门诊标准成本核算实践为例[J].现代医院,2013(1).

直接成本范文4

【关键词】云南;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教育;学生直接教育成本

一、少数民族农村小学学生直接教育成本的概念

随着信息的全球化,教育、社会、经济三者之间的关系更加密切。教育不仅可提高人们生活的质量,而且为国家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远远不断的动力。教育部门在曾经公益、服务部门的基础之上增加了一个角色――社会经济部门,不得不考虑教育上投入-产出比例,教育成本问题成为研究教育问题重点问题。

(一)个人直接教育成本的概念

随着教育经济学的诞生,在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教育成本的概念也随之应运而生。舒尔茨――教育经济学奠基人在他的著作《教育的经济价值》中首次提出“教育全部要素成本”这个概念。查阅文献得知:教育经济学中对教育成本的本质内涵界定是“教育成本的本质是为使受教育者接受教育服务而消耗的资源的价值,它既包括以货币支出的教育资源价值,也包括因资源用于教育所造成的价值损失,前者为教育的实支成本,后者为教育的机会成本。”[1]本文研究的是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个人的直接教育成本。个人直接成本即学生为了实现受教育机会,学生或者家庭直接支付的用货币衡量的所有费用的总和。主要包括(1)学杂费;(2)书本、文具等学习用品费;(3)学生往返学校的交通费;(4)额外的吃穿住费用。[2]也就是说学生想上学必须支付这些费用。个人直接的教育成本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不同国家、不同地区、不同的学校、不同的教育条件、不同的消费水平、不同的学校管理等都对个人直接教育成本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每个学生的直接教育成本是不相同的,甚至会存在很大的差异。

(二)国家对少数民族地区在基础教育方面所施行的照顾政策

1.“两免一补”政策

在义务教育阶段全部学生享受免杂费和教科书费政策,寄宿的学生享受寄宿制生活补助费。

2.“春雷计划”的实施

大公司、大企业对成绩优秀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进行补助,并把这些学生整合成一个班――春蕾班。每个月补助定量的生活费;统一发放学生需要的生活用品;并定期看望被资助的学生的学习情况和生活情况。

二、对炉坪小学的学生直接教育成本的实证研究

收集炉坪小学15名同学直接教育成本信息,其中包括四年级13名学生和三年级的2名学生。这是一所村属的小学,里面就读的都是本村的学生,而且只有一至四年级,学生实行“走读”的形式,所以不需要支付交通费用。这所小学坐落于白族聚居区的偏远山区,所以享有“两免一补”政策,学杂费不用学生支付,而是国家统一拨款,但由于学校条件规模比较小,条件相对艰苦,不能给学生提供住宿的条件,再加上学生距离家都比较近,所以没有享受到寄宿制生活补助。奖助学金方面炉坪小学没有涉及。在收集信息过程中,这所小学里面的教师告知,学校几乎不会举办各类文体活动,最多的形式就是每个班级分一块菜地,在劳动课的时候老师带着学生进行劳动,会种一些应季的蔬菜或者是庄稼。

专属节日――“六一”儿童节,学校也不会让学生缴费来购买道具,都是教师带领学生用废旧的东西做的,或者用不用支付费用的东西代替,所以文体活动费也不用支付。学生需要支付的只是书籍文具费,大概在140-180之间。由于经济困难,所以没有学生上辅导班、培训班之类的辅导机构。也就是说在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阶段学生的个人直接教育成本在大概在140-180元每一学年。或许看到这个数字,你会不以为然,会很惊奇为什么这么少?但是在偏远的山村,没有经济来源,这个数字对家庭来说还是困难的,至今都还有很多家庭年年收入不到1000,出去一家人一年的开销,几乎没有钱支付这个费用,不少孩子因为支付不起这个费用而辍学,老师都为之可惜,但毫无办法无能为力。为了让家庭支付更少的直接教育成本,让更少的孩子辍学,为了提高这个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减少学生的直接教育成本迫在眉睫。

三、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直接教育成本的措施

根据上述内容,虽然国家给予少数民族很多照顾政策,在教育上给予很多倾斜,学生个人的直接教育成本相对于城市、发达的东部地区来说只是区区小数而已,但是辍学的现象仍然还是不少,由此可见,需要采取一些措施来降低少数民族地区农村小学学生直接成本十分有必要。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改善。

(一)国家层面

国家政府在大量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教育经费投入时,要有针对性,提高教育经费的使用效率,并且做好监督工作,以免发生钱到半路就被瓜分的现象。

(二)社会层面

当地的公司企业在有条件的基础上要做好社会公益服务,对经营困难的学校要提供支援,帮助学校度过难关;或者积极参与“扶贫”的活动,帮助特困户“脱贫”;对于成绩优异,但家庭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关心,帮助他更上一层楼。

(三)学校层面

学校要完善自身的管理,提供相应的奖助学金,让优秀的学生不失动力,困难的学生也有机会上学;扩大自身规模,学生越多,学生个人直接教育成本也就越少。

(四)家庭层面

家长要做好与教师的沟通,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减少由于孩子调皮捣蛋乱花钱而导致的教育成本的增多。

参考文献:

直接成本范文5

关键词:标准成本 成本差异分析

标准成本在成本预算的控制方面广泛应用,包括制定标准成本,找出成本差异并进行分析,和处其理差异的。标准成本法是比较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并给出差异报告的一种控制技术。我们熟知的成本差异是拿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变动性制造费用,和固定性制造费用四大项的实际成本和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就这四大项传统意义上的成本差异我提出了几个问题,并在本文中得到结论。

问题1: 变动成本法和完成成本法下,包含的成本差异是一样的吗?

问题2: 如果一件产品需要多于一种原材料或者人工,这时候会不会因为它们的组合不同,而需要更进一步的差异分析呢?

问题3: 如果事先制定的标准成本需要修正,那么在比较的时候是否应该和修正后的标准成本进行对比呢?

完全成本法是一种对外编制财务报表时进行成本核算的方法。 成本按照完成本方法分为生产成本,也叫制造成本,和非生产成本,也叫非制造成本。 一个产品的成本包括了直接原材料,直接人工和制造费用,其中固定性制造费用是按照事先预定好的一个标准的比率分配到销货成本中的,是属于产品成本的一部分。而变动成本法区别于完全成本法,把成本分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只有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变动性制造费用属于产品成本的一部分,完全成本法下的固定性制造费用不属于产品成本,而是直接记入到当期的利润表,把这个成本算成期间费用。那么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不是存货成本,在变动成本法下,不会使用标准分配率。 其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唯一成本差异只有一个那就是价格差,是实际生产数量下实际所发生的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一个成本总额与在预算的生产数量下编制的标准固定性制造费用的一个总额之间的价格差异。在完全成本法下,除了变动成本法下的固定性制造费用所产生的价格差异外,我们还应该要考虑的是数量差异。其计算公式为:

固定性制造费用的数量差异 = 标准分配率 X(预算生产量应该用的标准人工小时数 - 实际生产量应该用的标准人工小时数)

结论1:完全成本法下的成本差异除了变动成本法的所有差异以外,还多了一个固定性制造费用数量差异。

当一件产品需要多于一种原材料时候,并且每一种原材料都可以分开控制,实际组合偏离标准组合所产生的组合和产出差异,我们就需要进一步分析。例如,

一个产品A需要用到F和G两种原材料, 单位标准成本分别是F用量5公斤,每公斤2元,共10元;G用量10公斤,每公斤3元,共30元,合计生产一个产品A需要40元。实际生产80个A产品用量500公斤F和730公斤的G。

直接原材料用量差异 = 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X (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的实际用量 - 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

F = 2元 X (500公斤 - 80个X 5公斤)= 200 元 (A)

G = 3 元 X (750公斤 - 80个 X 10 公斤) = 210 元 (F)

那么如果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按照标准的组合, 也就是5公斤:10公斤,也就是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的比例是一个怎么样的情况?

直接原材料用量组合差异 = 直接材料标准价格 X (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的实际用量按照实际组合分配 - 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的实际用量按照标准组合分配)

F = 2 元X (500公斤 - (500 + 730)X 1/3)= 180 元 (A)

G = 3 元 X (730 公斤 - (500 + 730)X 2/3) = 270 元 (F)

直接原材料用量产出差异 = 直接原材料标准价格 X (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的实际用量按照标准组合分配 - 实际产量下直接材料的标准用量按照标准组合分配)

F = 2元 X (410 公斤 - 80个X 5公斤)= 20 元(A)

G = 3 元 X (820 公斤 - 80个 X 10公斤)= 40 元 (A)

不难看出,A产品直接材料用量差异是10元有利差异,包括组合差异90元有利差异和产出差异80元不利差异。

总结2: 当一件产品需要多于一种原材料的时候,而且每一种原材料都可以分开控制其成本,我们需要把直接原材料用量差异分析的更为细致,包括了直接原材料的组合差异和直接原材料的产出差异。同样,如果一件产品需要多于一种人工时候,且可以分开每个成本可以控制,我们则需要把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分的更细致,分为组合差异和产出差异。

直接成本范文6

[关键词]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法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0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2095-3283(2013)03-0043-02

作者简介:邢玉升(1964-),男,黑龙江大学东北亚经济研究中心、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导,研究方向:中日经贸合作。

20世纪下半叶以来,各国对外直接投资迅猛发展,全球经济结构变化进入了由国际直接投资引导国际贸易的新时代。日本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国际直接投资领域迅速崛起,曾一度超越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对外直接投资大国,且经历了资源型、成本型到综合型的转变。本文试图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利弊加以分析。

一、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阶段特征

1对外直接投资的恢复期。二战后,日本致力于经济复兴,国内对于资本具有大量的需求,因此,在政策上对资本流出进行限制。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较小,投资领域主要集中在能源开发、食品、纺织等初级产品部门,而且投资区域主要面向发展中国家。

2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期。自20世纪60年代末,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国内成本的上升,导致中小企业以及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韩国及中国台湾、香港等地区转移,这反映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出口替代效应。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规模逐步扩大,其动机是利用投资目的地资源以及低成本优势。

3对外直接投资的扩张期。20世纪8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仅次于美国和英国的第三大投资国。这一时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呈现出高度化、多样化以及服务化的特点,第三产业在对外直接投资中的比重明显上升,同时发达国家成为对外投资的主要对象。

4对外直接投资的缩减期。自20世纪90年代初,日本的经济泡沫破灭后,对外直接投资规模开始逐年下降,尤其是对欧美的投资比重有所下降,而对亚洲的投资比重却有所上升。从投资结构上看,从以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向技术密集型产业方向发展,追求廉价劳动成本以及向第三国出口成为对外投资主导。

5对外直接投资的反弹期。近年来,在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并深化的大背景下,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总量急剧下降,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不降反升,表现出扩大的趋势,这主要源自日本国内经济的低迷以及严峻的国际经济形势压力。对外直接投资加速流向资本稀缺且收益率较高的地区。从区域来看,主要集中在亚洲地区,特别是借助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带来的对日贸易和投资需求,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由加工制造环节向高附加值环节延伸,以带动日本经济的复苏。

二、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与法律体系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特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以经营为目的,与被投资对象有长期的利益关系;二是对投资企业或资产有实质影响;三是尊重投资者的意愿,将占总投资比10%的证券投资也纳入对外直接投资范畴。

在多年积累的实践和理论基础上,日本逐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包括国际法和国内法两部分。

国际法规范日本与投资目的国之间在投资方面的权利义务,主要由国际条约、区域条约、双边投资协定和税收协定等组成。国内法则主要是规范国内投资,一是确定投资或资本进出的基本管理法,如外汇法等;二是普适性法律,规定涉及企业对外投资行为,如税法等;三是规范政策及实施管理的法律;四是明确有关管理部门职责的法律。

虽然目前日本逐步放松了对外直接投资管制,但是同时建立了特许、事前申报、事后报告以及统计调查制度的一系列的严格监管体系。

三、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的法经济分析

法经济学是法学和经济学的融合,是用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法律问题。如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看,对外直接投资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交易形式,它不仅影响到一国资本存量和贸易流量,同时也对技术进步、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产生作用。而从法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来看,以“成本-收益”作为基本工具,进行成本和收益及经济效益分析,可以对特定法律及其制度安排作出评价。而供给和需求是经济学的基础工具,也是法律成本收益分析的基础。

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对外直接投资更偏向于分析企业或产业的政策需求,强调同特征的企业或产业具有不同的政策偏好。那么,从“成本-收益”的角度,如果立法的净收益大于其他可供选择方案的净收益,人们会产生强化现存的法律体系的需求,寻求法律安排以期达到最佳效益。法律的目标是公正,经济学追求效率,公正和效率有时会发生很大的冲突,但在许多法经济学者看来,二者没有不可调和的冲突,他们认为效率即正义。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的形成有其特定历史背景。从法经济学的视角可以较好地审视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

首先,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经济发展的诉求。二战后,日本的经济体系遭受了沉重的打击,经济的恢复、发展以及稳定经济秩序成为首要任务,通过 “贸易立国”战略,拉动了本国经济发展,使日本一跃成为经济强国。在贸易领域,从20世纪60年代的纺织产业、70年代的电子产业到80年代的汽车产业等迅速壮大。70年代末,日本学者小岛清从日本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实践以及对美、日对外直接投资的比较研究,提出了“边际产业扩张论”,他认为日本对外投资能够促进东道国贸易,对提升当地经济起正面作用,而且能够加速提升日本的国际竞争力。为此,日本效仿美国早年的发展模式,以海外投资的方式避开贸易保护。但1985年的G5“广场协议”的签定,不仅导致日本进入经济衰退期,更是对其以出口为主导的产业产生了巨大影响。而美国为应对日本直接投资的流入,1988年通过了《埃克森-弗洛里奥修正案》,1989年美国再一次通过“超级301”条款,把日本列入不公平贸易名单,加剧了美日的贸易争端。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区域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日本经济衰退情况下,积极参与国际分工,加速产业转移,从过去的单纯市场,不断向生产、销售境外一体化发展已成为日本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另外,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降低管理成本的诉求。20世纪50年代,日本对外直接投资要逐一审批。此后根据外资政策、产业政策以及本国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影响,日本开始逐渐放松管制。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是由多个部门法以及行政规章作用构成规范对外直接投资的各环节的综合法律体系,形成了一套行政管理体系。一是“分工管理,一个窗口”模式,其目的是掌握本国企业在海外经营活动现状,了解此类经营活动对当地和国内带来的影响,为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二是对海外投资的统计调查,日本的财务省和经济产业省对企业和个人在海外的投资情况从不同角度进行统计、调查及。财务省每季度定期公布按国别和产业划分的海外投资数据;经济产业省对企业的海外投资经营活动进行调查。这对企业及各界了解、研究、评估对外投资发挥积极作用。

四、结语

从经济学的角度而言,经济活动的目是追求效益的最大化。为此,积极的对外投资自由化会得到各国的支持,但是现实并非如此,这主要源于经济活动多样化以及投资主导的世界经济使得要素流动及其利益创造进程复杂化。本文以法经济学的视角分析了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得出以下结论:首先,自20世纪80年代后期,日本对外直接投资的活动极为复杂,这来源于其直接投资的性质以及东道国的制度特征。其次,一味地以国家利益名义加速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并不能从中获得更大的效益,法律体系的设计应将对外直接投资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内,这不仅能够发展本国的核心利益,也能够在国际市场上扩大份额,增强国际竞争力。再次,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体系建设不能脱离对企业的支持,从某种意义上,企业在推动国家经济战略转型过程中,同样具有重要的意义。另外,从现有的经验和研究文献来看,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的经济效应似乎并不确定,对外直接投资法律体系的非经济意义可能大于经济意义,一些非经济因素如国家安全、国家战略以及民族主义等应在考虑之内。

[参考文献]

[1]李国平,田边裕日本的对外直接投资动机及其变化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

[2]王爽日本对外投资新趋势及对我国的影响[J]东岳论丛,2011(2):146-150

[3]亓长东,周燕日本对外直接投资法律及行政管理体系的经验启示[N]中国经济时报,2013-01-09

[4]丛中笑法与经济之学:法经济学与经济法学[J]当代法学,20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