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经济战略报告范例6篇

数字经济战略报告

数字经济战略报告范文1

该报告同时也预测2013年中国广告花费将达到4392.7亿元人民币,较2012年增长11.6%。

《今年,明年:中国媒体行业预测》是群邑媒体与市场预测系列研究的一部分,数据来源于母公司WPP集团旗下各个领域的全球资源,包括广告、公关、市场研究和专业的沟通传播等。

报告中对于中国广告花费市场前景预估较为乐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考量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今年七月的《世界经济展望》对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根据该预测,中国2012年GDP将增长8.0%,2013年增速将达8.5%。相比其对全球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预估仅为3.5%和3.9%,中国经济仍保持了一个较高的增长。

平面媒体的数字化挑战

2011年报纸广告花费的年增长率仅为4.2%,互联网媒体广告花费的份额已超越报纸位居第二位。由于面临自身印刷和发行成本的不断上涨,同时遭遇外部新媒体日渐强烈的冲击,群邑认为今明两年纸媒广告花费的增幅还将进一步回落,预计2012和2013年报纸广告收入的增幅将分别为-1%和0%。由于数字时代下的读者的阅读习惯和信息与新闻获取方式都在悄然发生变化,纸媒的电子化和屏幕化是不少报纸媒体转型以应对数字媒体挑战的战略选择。

互联网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移动终端和移动互联网的异军突起不仅对报纸,也对杂志媒体造成了很大冲击,杂志媒体也正在以与报纸媒体相似的策略在应对数字化挑战。杂志广告花费份额在2011年仅占总体广告花费的3.1%。群邑预计今明两年,杂志媒体仍将保持增长,但增速会放缓,其增幅将为7%。

户外和手机媒体将迎来进一步发展

报告还显示,中国数字户外广告将保持一个高于传统户外广告增幅的增长态势。2011年数字户外媒体增长高达28%,而非数字户外广告增幅仅为2.4%。整体户外广告市场10%的增幅在很大程度上是由数字户外媒体驱动的,而新技术也必将为户外媒体的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例如NFC(近距离无线通讯)技术,在提升互动性以及从广告到达到进而采取下一步行动的转换率上都要优于其它数字媒体。

数字经济战略报告范文2

对于信息通信,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要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大幅放宽电力、电信等领域市场准入,消除各种隐性壁垒,鼓励民营企业扩大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等。

培育发展新动能

在创新驱动战略推进下,以新兴产业为代表的新经济加快发展,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2015年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上升到50.5%,首次占据“半壁江山”。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6.4%。高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快于一般工业。

互联网与各行业加速融合,新兴产业快速增长。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蓬勃发展,全年新登记注册企业增长21.6%,平均每天新增1.2万户。新动能对稳就业、促升级发挥了突出作用,正在推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

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多次提及信息通信,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对4G网络的点赞,在政府工作报告2015年工作回顾部分指出我国已建成世界最大的4G网络。

培育发展新动能,离不开政策的引导。政府工作报告指出,2015年,聚焦提质增效,推动产业创新升级。制定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和意见,出台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落实“互联网+”行动计划,增强经济发展新动力。一大批创客走上创业创新之路。完善农业支持政策,促进农业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启动实施《中国制造2025》,设立国家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扩大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创新引领

强化创新引领作用,为发展注入强大动力成为贯穿“十三五”的主线。

保持经济中高速增长,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十三五”时期经济年均增长保持在6.5%以上。加快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实施一批技术水平高、带动能力强的重大工程。到2020年,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比重大幅提升,全员劳动生产率从人均8.7万元提高到12万元以上。

在“十三五”时期主要目标任务明确的背景下,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必须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一批新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科学中心和技术创新中心,培育壮大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领军企业。持续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进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广泛应用。加快建设质量强国、制造强国。

到2020年,力争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战略前沿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迈进创新型国家和人才强国行列。

在2016重点工作部署中,总理指出,

充分释放全社会创业创新潜能。着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提高实体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总理指出,努力改善产品和服务供给。突出抓好三个方面。一是提升消费品品质。二是促进制造业升级。深入推进“中国制造+互联网”,建设若干部级制造业创新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启动工业强基、绿色制造、高端装备等重大工程。三是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启动新一轮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高技术服务业创新工程,大力发展数字创意产业。放宽市场准入,提高生产业专业化、生活业精细化水平。建设一批光网城市,推进5万个行政村通光纤,让更多城乡居民享受数字化生活。

体制机制改革

数字经济战略报告范文3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腾笼换鸟”和“双转移”

建设幸福广东,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不允许不改革,打破背离市场经济改革方向的利益格局

改革开放30多年来,广东省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中国香港和中国台湾地区,2011年广东人均GDP超过7000美元,跨入中上等收入国家或地区水平。最新数据显示,2011年广东地区生产总值突破5万亿元人民币,达5.3万亿元,增长10.0%,折合美元为8200亿美元,如果作为一个独立经济体参与全球排名的话,排在荷兰之前,居全球第15大“经济体”。

但是,广东省委书记并没有因此而陶醉,他没有过多关注GDP的多少,而是把目光投向“幸福广东”的建设。2011年初,在首次系统提出“幸福广东”的概念后,广东当地从官方到民间掀起了一阵讨论热潮。2012年5月9日,以《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为题在广东省第十一次党代会上作报告时,对“幸福广东”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阐述,使之成为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战略。

的党代会报告不长,只有1.6万多字,作报告的时间仅一个多小时,这在地方党代会报告中算是比较短的。特别令人关注的是,报告全文没有用一个数据。由此看来,当党代会报告放弃数据时,意味着报告更多的是要阐述理念或者采取布道的方式来传递主政者的价值观。这种风格和方式,其实是符合当前体制下省委原本的角色定位的。因为在省委和省政府的分工中,省委更多的是管战略,政府更多的是管执行。既然省委管战略,就有必要从众多具体的事务中脱身而出,更多去思考影响广东发展全局的大问题,从而谋篇布局,运筹帷幄。

这次广东省党代会报告的主题,符合中央对广东继续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排头兵的要求。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大会上强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提高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增强改革措施的协调性,找准深化改革开放的突破口,明确深化改革开放的重点,不失时机地推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注入强大动力。近5年来,总书记多次亲临广东视察工作,要求广东立足新起点、把握新趋势、建立新机制、增创新优势,当好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排头兵。因此,报告强调,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坚持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贯彻落实中央精神的必然要求,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坚定不移。

除了坚定不移地支持改革外,广东省党代会报告的主题,切合广东实际,体现了全省人民的共同期盼。客观地看,过去支撑广东快速发展的经济技术和社会条件已经或正在发生重大改变,广东正从高速增长期转入平稳增长期,处于新旧发展模式交替的关键时期。做大总量并不意味着全面发展,广东经济总量先后超过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地区,但论人均水平、创新能力、营商环境、社会管理,与“亚洲四小龙”相比仍有明显差距。这种形势变化的倒逼,为进一步推动科学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遇,也对创新发展理念、发展模式、体制机制等提出了新的要求。把握得好,就能破解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问题,顺利步入比较发达的现代化地区行列;把握得不好,也有可能跨不过“中等收入陷阱”,出现停滞和倒退,已经取得的发展成果也有可能断送。因此,报告强调,“我们没有任何理由骄傲自满,必须时刻保持清醒头脑,增强忧患意识”,这份报告将成为今后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加快转型升级,推进“腾笼换鸟”和“双转移”

加快转型升级是广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的重要路径,是事关广东前途命运的一场硬仗。这次党代会报告强调,转型升级是关系人民群众福祉和党的执政理念的重大经济、社会问题。报告提出,加快转型升级,实质是“好”字当头,首要的是提高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必须把创新作为核心推动力,把建设现代产业体系作为战略重点,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促进内外需协调拉动,强化绿色发展,夯实“三农”基础。

在主政广东的5年问,用得频率最高的词汇主要有两个,分别是“腾笼换鸟”和“双转移”。在这次党代会报告中,这两个词汇出现的频率依旧非常之高。透过这两个词汇,实质上反映了广东在区域协调发展方面一直采取的是分类下棋的发展主思路。广东有沿海也有山区,有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也有中国较为贫困地区,这在一定程度上可看做中国东西部格局的缩影。所以,在广东主政,必须要考虑到区域间的差异,用区别对待、分类指导的方针来推动区域间协调发展。

数字经济战略报告范文4

【关键词】报业重构 内部战略 外部战略

内部战略是管理性战略,主要是在现有资本结构下通过整合内部资源。包括控制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开发新产品、拓展新市场、调整组织结构、提高管理能力等,维持并发展企业竞争优势。

外部战略是交易性战略,着眼于资本扩张,主要是通过吸纳外部资源,包括组建合营企业、吸收外来资本、技术转让、战略联盟、长期融资、兼并与收购等。发展新的竞争优势。

两种战略的有机配合和有效运用。报业的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才能得以巩固。才能保持旺盛的市场生命力。

核心竞争力的形成取决于组织对其资源的充分运作。报业整合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资金资源、内容资源,锻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使自身在愈演愈烈的媒体大厮杀中保持优势和领先地位。

传媒经济学博士曹鹏认为,传媒核心竞争力由核心团队、核心受众、核心内容三部分组成。就报纸而言,其核心竞争力就是报社内部卓越的行动能力以及其产生的各类名栏目、名版面、好稿件等,还包括优秀的组织能力。(《中国报业集团发展研究》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

由于媒体产业结构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变化,报业在未来转型方向上,应是结合各种媒体与现有企业的力量,由新闻报纸业升级为文化信息传播事业。为达此目的,报业的重构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加强主业拓展经营。

时下,多元化是众多报业采取的主要战略。企业的多元化战略原则是基于现有独特竞争力和商业模式而进入更多新产业。例如,麦当劳集中在全球快餐业务,而沃尔玛则集中于全球折扣零售业。无论企业集中于本产业还是进入其它产业,目的是强化企业核心商业模式。因此,企业的命运同其初始业务的赢利能力紧密相关。北京大学陈昌凤教授认为:“无论是报纸还是互联网,其核心就是通过各种方便快捷的手段传播信息和知识,是真正以内容为中心的多媒体时代的服务。”因此,报纸不应放弃主业,舍本逐末,而应通过加强主业来巩固实体,为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许多企业通过多元化战略获得了巨大优势,实现了长期赢利能力的提高。然而,多元化也存在某些缺陷,如各个产业的商业周期难以预测、成本、分散风险的理由等等,可能削弱价值创造优势,有时会造成危险。多元化战略应当使企业或者使其中的一个或多个业务单位,能够以较低成本和实现差异化完成一个或多个价值创造职能。有助于企业更好地管理产业竞争。

企业的多元化战略有内部创业、相关多元化和不相关多元化三种选择。对报业集团来说。相关多元化是进入另一个同企业现有业务活动相关的产业,两者间在价值链的某一个或几个环节上有共同点。其目的是通过转移和利用独特竞争力、资源分享和产品捆绑而实现收益。如能够生产副产品的生产资源除配合主产品的生产外,也可对外拓展成为独立的主产品,以增加业务量。在此原则下。广告部门可利用媒体所属产品的广大消费者为基础,涉足与本业相关的广告设计、资讯业务,提高生产资源的额外附加生产力。印务公司、发行公司也可如此。

不相关多元化是通过向新业务单位转移基本组织竞争力来提高利润,获得多种经营的好处,企业也只是专注于开发一种能加强每一个个体单位的多元业务模式,并无意在业务单位间转移和巧用竞争力。报纸要想在未来继续发挥它的影响力,可以利用自己的组织竞争优势扩展媒体版图,参与其它媒体的经营,和其它企业进行策略联盟,甚至介入一些新兴的事业。例如,以集团的发行公司结合国内物流公司的既有配销网络,建立集团所属的电子商务,进行配送货物到户的服务。

(二)“内容为王”重塑权威形象。

传统报纸市场由于环境变迁会逐渐萎缩,但报纸的阅读便利性仍在,读者对信息的真实也有强烈的愿望。使得报纸的市场不会消失。而报纸的功能也将由传统新闻的提供,转而加深它原创媒体权威的角色。除了报道新闻外,报纸更应着重于对新闻背后真相的挖掘与评析,使读者在阅读之后能很快直接切人事件,理解事件的本质。因此。未来报纸的走向将是精选信息,在不影响时效性的情况下,提供给读者一套经过整理、系统的信息。使读者能在节省时间和金钱的情况下,得到一整套信息服务。

媒介哲学家保尔・利文森(Paul Levinson)在《人类的回应》中提出了“人性回归”(anthropotropic)理论:所有媒介的诞生都是因子人类超越时空交流的延伸,而且终将变得越来越人性化――也就是说,它们处理信息的方式愈发像人一样“自然”且优于已有的任何媒介,从而使得通讯的便利性日益增加。因此,传统媒体要汲取网络媒体“人性化”的特点,增加与读者的互动性,使报道内容和形式更贴近读者,才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进而影响广告商的投资行为。

(三)围绕信息平台整合资源。

信息时代的来临,电子报的发展已是不可避免的趋势。但是,用增加网上收入来达到抵消纸媒收入减少的想法是否可行,现在还很难断言。截至2007年底。国内70%的传统报纸已建有自己的网站。多媒体数字报刊也超过传统报纸总数的1/3,不少媒体开始探索电子阅览器和手机二维码的应用。但是,在实际运作中,数字报刊业务的不断发展与持续盈利并没成正比。如《纽约时报》投巨资开发数字电子业务,网络营业收入仍微不足道;《联合早报》于1995年就建立了早报网,是世界上最先上网的华文报之一,2008年日页览量达500万,但一直没有盈利。

尽管电子报短期带来不了多大经济效益。但可提高报纸的影响力,并能引导读者在阅览网络即时讯息后,转到报纸查阅相关信息,进一步了解事件真相。而且,数字技术和媒体的结合能达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效果。

从长远来看,平面媒体应成为即时讯息的提供者,并通过因特网的特性提供读者音像的多重享受。唯有如此。电子报与传统报纸之间的关系才是相互支持而非相互竞争的。尤其平面媒体要以其丰厚的资产与庞大的专业新闻体系来支持网络媒体的发展。此外,电子报应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网站企业,不应是“企业的网站”――仅仅是报纸的翻版;网站内容不是依据报类分,而要成为各报网站的一个集合体,按照读者需求排列,增加搜索引擎、收发邮件、游戏娱乐、电视、IP电话等多种功能。信息平台既可以从技术上发展成数字电视的互动。也可以从内容上建立如网站、论坛、短信等的互动,还可以在媒介平台的外部举办诸如俱乐部、见面会来与受众

互动。平面媒体还可结合网络科技发展电子商务,如网上银行、在线交易、网络资讯等,进一步拓展物流和广告业务。

(四)完善组织结构实行混和制。

平面媒体成立集团后,改用模拟分权制的组织形式,各子公司和子报的财务、人事管理和广告仍由集团统筹,但他们能独立经营,单独核算,有自己的职能机构和较大的自,负有“模拟性”的盈亏责任。这种方式调动了各生产单位的积极性,也有利于集团发挥整体竞争力。但权力下放也使各生产单位负责人主要考虑自身的利益,不太关心企业的全貌;信息沟通不灵,进而影响决策;各生产单位之间的经济核算。只能依据企业内部的价格。而不是市场价格,造成考核上的困难:各媒体采写的稿件相互转发后仍按内部稿费计,媒体之间难以形成合力。这些缺陷需要集团领导和建立相关组织加以协调来克服。

报业在未来势必要整合集团现有的资源。朝着整合型信息组织方向发展。平面媒体在保持各报差异化的前提下,可整合现有纸媒体与电子媒体的采编专业人员,联合办公或成立采编中心。扩大信息来源,将信息的搜集与分享集中化。可降低信息交易成本与流通成本,从而提高资源的有效利用率。增强其产品的整体影响力。2005年,《纽约时报》将数字工作室与报纸工作室融为一体,网络制作人和新闻采编人员合署办公,使更多信息资源从纸媒转向网络。

报业机构壮大后。就要依据产业发展要求完善组织结构,建立直线型和矩阵型相结合的混合型模式。在集团层面以职能型组织为主,子公司和子报基本以事业部形式存在,各个子公司和子报内部依据业务模式特点采用直线型或职能型组织结构。

(五)集中管理提高经济效益。

对于产品的生产与销售,必须从妥善使用专用性资产以降低交易成本的观点着手,将平面媒体的产品集中印刷处理,广告和发行的制度应进一步完善,以提高专用性资产的使用频率,降低平均固定成本。

(六)品牌战略增强影响力。

从平均成本递减理论来讲。开发并创造一个传媒产品的品牌需要较高的成本。而当品牌已经建立以后,这部分的成本也可视为已经固定的。那么对其品牌进行再开发所需要的成本,相对而言并不很多。所以,从整体而言,越充分利用已有的品牌价值,其平均成本将会越低。而且,实际上,在对品牌进行挖掘利用的同时,又可进一步增加品牌的知名度,二者是像波浪一样互相推动向前的。此外。受众心里也对品牌相关产品存在潜在的需求。

数字经济战略报告范文5

提要:从刚开始的跨区域合作运营都市报,到后来的数字化运作、资本化运作,以及设想中的“城市综合服务体”,华商传媒集团趟过多条转型路径,其中的经验、得失成败值得正在探索报业转型之路的报人深思。

关键词:华商传媒报业转型数字化

华商传媒集团的主体报纸《华商报》由原来的内刊《侨声时报》改名而来,1997年由张富汉等人入主,引进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定位为市民生活报,全面改版。与当时全国风起云涌的都市报一样,获得了极大的成功。在西安确立了绝对的市场地位。

从1999年开始,华商传媒集团先后跨区域合作运营了《新文化报》(吉林)、《华商晨报》(辽宁)、《重庆时报》等都市类报纸,现在这几张报纸在区域市场都牢牢占据了优势地位。

与大多数都市报一样,华商传媒集团的几张报纸也开始面临“透明的天花板”,报纸版面容量有限,无法持续再增加广告量;本地市场空间有限,竞争格局已趋稳定,无法再抢占市场份额;转型拓展成为必然的选择。从刚开始的跨区域合作运营都市报,到后来的数字化运作、资本化运作,以及设想中的“城市综合服务体”,华商传媒集团趟过多条转型路径,其中的经验、得失成败值得正在探索转型之路的报人深思。

跨产业延伸:相关还是不相关?

华商传媒集团的多元产业几乎是与跨区域合作运营都市报同时进行的,其在报纸主业发展到一个平台之后就积极朝横向多元拓展。华商传媒集团的产业很丰富很多元,按照与主业的关系来划分的话,华商传媒集团的多元产业可以分为两种。

报业相关产业。如很多报业集团一样,华商传媒集团的多元化之路也是从印刷厂、发行部门开始的。立足于报业主业,围绕上下游的发行、印刷、广告,第一批多元化的结构单元应运而生。在此基础上建立的黄马甲公司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配送队伍,在西安、长春、沈阳、重庆共有12000名员工。与全国其他各类发行公司一样,黄马甲刚开始只承接自己报社的发行业务,后来开始业务多元化,譬如配送瓶装奶业务,在西安日均十几万瓶,每年都增长10%以上。目前,黄马甲公司逐步发展成为辐射全国的第三方物流配送网络。据齐东介绍,黄马甲2012年以来,正在积极拓展快递业务。西安、沈阳、重庆、长春四个城市的黄马甲都在积极运作,日均配送已超过一万单。黄马甲目前收入结构中,来自报纸发行的收_入占比已下降到40%左右。由于华商传媒集团的四地报纸架构,黄马甲的最大特点在于这些业务的异地复制和导地联动。

华商数码公司原来就是华商传媒集团的印刷厂,现在承印着集团所属报刊以及全国上百家报刊,2012年公司总收入超过5亿元,规模已经发展得很大。接下来,转型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由报纸印刷向商务印刷拓展。

华商圣锐广告公司则着华商传媒集团旗下报纸的外埠广告。

这些公司属于报业产业上下游延伸多元化的产物,都没有脱离开主业。

与报业无关的产业。华商传媒集团萱事长张富汉多年前就强调有能力的多元化发展。几年来,华商传媒逐步形成主业+投资的发展格局。在主业都市报业务仍然呈现增长势头的情形下。用报业形成的利润涉足投资业务,取得较好的回报。

华商传媒集团主张以传媒控制资本,以资本壮大传媒,降低跨行业风险,避免人才瓶颈。投资业务形成的良好回报,使集团有足够的财力涉足转型业务的探索。

报业数字化:新媒体不是报业的明天

受全国报业数字化浪潮的裹挟,华商传媒集团在20IO年前后也进行了一些积极的数字化尝试,但总体上投入不多。如网络方面,有华商网、新文化网、重庆时报橙网等新闻网站,沈阳辽一网、96128购物网等电子商务网站、123hi城市生活消费平台网站。2011年,华商传媒集团高层在接受本刊采访时说:“这些年来,就华商传媒集团而言,我们已经错过了很多东西,比如分类信息网站、视频网站、网购等,我们动手晚了。所以接下来要把握住机会。”

但时间进入2012、2013年,华商传媒集团认识到,“在区域里做独立的互联网产品已经被证明是没有意义的,在PC领域,绝大多数垂直网站已经失去机会。”也确实,没有听说过有哪个团购网站是媒体做起来的,以前说团购网站拥有区域、资源、商家的优势,但是还仍然无法获得竞争地位。网络,毕竟是没有疆域的平台。

实际上,华商传媒集团的大部分数字化转型举措都带有探路的性质,投入都不多。齐东说:“跟随战略的好处是没怎么花冤枉钱,摊子铺得不会太大,但也会丧失先机。看清趋势,看懂别人,看透自己,在这个基础上要敢于尝试。”

华商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冀万林认为:新媒体转型是全世界报纸面对产业转型时提出的共同目标,遗憾的是,“截至目前没有可供借鉴的成功案例”。一种模式如果只是几次尝试不成功,可能是个性问题,但十几年都没有规模化的成功案例,就一定有必然性规律了。

传统报纸在内容、品牌、公信力、营销等各方面看似都有优势,然而互联网发展十几年来,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三五年,唯独报纸的新媒体转型趟不出一条路。这其实也不是报业转型独有的困境,产业升级时,原先在传统领域居于优势地位的企业往往更加难以转身。现在看来,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企业无法适应新环境下的游戏规则,无法平衡既得利益和转型利益,无法建立有效的创新机制。

首先是行业规律认知冲突。传统的内容和媒介稀缺环境下,报纸以内容传播形成有效的人群覆盖,所以有“内容为王”的说法,但最终贡献收入的对价不是内容,而是内容吸引的用户注意力。互联网改变了信息传播方式,内容过剩、多媒体化、实时互动等特性,都是传统报纸未曾遇到的。多数互联网公司都不依靠阅读形成用户核心价值,搜索、社交、游戏、娱乐、服务……都比新闻信息更有黏性,这是真正“用户为王”的时代。而传统报纸的新媒体转型架构,依然习惯于依赖自身有限的内容资源。在网络营销社会化、移动化、碎片化趋势已经很明显的当下,多数都市报新媒体还是画地为牢,停留在十几年前的新闻门户网站、展示广告营销的模式。优质内容必定有需求,但是传统都市报的内容生产和聚合能力有限且分散,结果是新闻聚合网站廉价整合嫁接传统媒体的内容和公信力,形成自己的商业规模。

其次是转型利益冲突。这是产业升级期间企业转型的共性问题。主业虽有下滑趋势,依然是现金牛,转型业务可能充满希望,但也充满风险,还往往与主业的现实利润贡献相冲突。要把握好既得利益与战略利益之间的平衡,不仅需要决策者的洞察力与胆识,还需要有长效的管理层激励和约束机制,这显然不是传统报业体制所能具备的。所以,报纸新媒体转型总是在投入与发展的矛盾中纠结,缺乏战略性资源投入规划,新媒体项目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而报纸主业则在温水煮青蛙的过程中越陷越深。

第三是创新机制冲突。互联网创新和创业是典型的高投入高风险,需要有效的基础制度支撑。企业风险归根到底就是资产安全问题。大企业存在多重委托关系,股东与管理者分离,必须有相应的内控体系来避免股东权益受到不当损害,传统报业也是如此。这就与互联网创新需要的开放、自主、灵活形成了矛盾。团队风险是智慧、精力、时间投入的机会成本,也需要对应的回报机制。市场化环境中,创业者和风险投资是互联网创新和创业的主体,通过资本和风险社会化、创业者个人利益捆绑和激励,实现了有效的风险分散和控制、激发出高度创业激情。这在传统都市报体制内无法实现,而依托职业化团队发展创新或创业型项目,多数都是缘木求鱼。

传统媒体在向新媒体转型中即使克服了上述障碍,取得个别项目突破,紧接着就会面临市场规模和结构不匹配的问题。都市报是区域城市媒体,以展示广告为主要产品,目前单一中心城市的市场规模通常达到10亿以上。而互联网是无边界的开放平台,展示广告并非网络经济的主体,以展示广告经营为主的新浪的2011年广告收入为2294亿元,仅相当于两个城市都市报市场之和。区域互联网展示广告市场规模更非常小,而一些新兴社会化平台很难区域化。这是由互联网和传统报纸不同的传播方式、广告主营销模式决定的。

如果将数字新媒体作为都市报转型的出路,不论是通过孵化还是并购的手段,要想达到能够承载未来报业下滑预期的市场规模,显然只有两个出路。一是基于现有资源能力,发展区域互联网媒体模式,进而复制和整合,形成跨地域的市场和业务规模。这个确实有人在尝试,尚未有显著进展,而绝大多数局限于单一区域的都市报根本无力推动。二是跳出现有资源能力,以资本手段整合相对成熟的垂直互联网项目。目前也有人在做,但接下来就是整合难题,即使新模式成功,也可能与原有业务和团队的转型关系不大。

报业的破茧重生:一平台开放与数字化转型

采访中,华商传媒集团管理层认为,传统报纸面临的挑战不仅是阅读习惯改变,而是全产业链转型,单从产业经济角度来看,行业萎缩不可避免,甚至有商业模式衰败的威胁,而新媒体转型既先天不足又无法支撑转型的战略期望。那么传统都市报的转型之路到底在哪里呢?

既然是转型而不是转产,就应该有三个基本出发点:基于现有业务和团队基础、围绕文化传媒产业、构建新的闭合产业链。否则从资本角度出发,面临主业下滑威胁,只需要退出夕阳的报纸业务,投资成熟的新兴产业即可,不存在转型的问题了。

基于都市报资源转型的主要原因,还是在于其平台价值。传统都市报商业模式的本质,是通过新闻信息传播,构建区域内主流大众人群的意识凝聚和传播平台,对人们的公共话题、生活方式、消费行为、甚至是价值观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进而将这种影响能力以广告的形式售卖给广告主,弥补信息生产成本并获得利润。

传统产业环境下,营销传播渠道有限,都市报直接将这种影响力以版面广告形式销售,就足以获得支撑完整产业链的收入规模,这是合理有效的商业模式选择。但现在环境变了,读者和广告主都有了更多更好的选项,都市报面临覆盖能力和经营效率的双重压力,两者互为因果,将导致报业经济的螺旋式持续下滑。要推动都市报的转型,就必须下决心斩断这个下滑曲线。也就是说,要在覆盖能力和经营效率两方面寻求突破并相互支撑。

华商传媒集团战略发展部部长冀万林谈了自己的观点:一个符合逻辑的战略选择就是“平台开放”。都市报资源的核心是拥有强大影响力和公信力的超级平台,其商业价值绝不仅限于广告销售。传统模式下,都市报将平台作为经营手段,实现了现金价值最大化,现在要应对产业转型挑战,就必须发挥平台的战略杠杆作用,将其战略价值最大化。

具体而言,平台开放是指都市报以其现有媒体平台的公信力、影响力为依托,围绕关联度大、成熟度高、具备增长潜力的行业,选择优质项目和团队,开放平台进行战略合作或经营模式转型,拓展进入城市文化、生活关联产业,扩大和深化都市报在细分领域的影响力,促进都市报原有的以新闻内容为导向的纸质城市信息平台,向以本地新闻、服务和应用为导向的数字化城市综合生活消费信息平台转型,延续报纸平台的市场地位、覆盖能力和营收规模,形成数字化传播时代的新型城市媒体商业模式和完整产业链。

都市报平台的开放包括两个层次的战略方向。首先是商业模式的开放,更加灵活地进行经营模式创新,发挥都市报影响力的战略杠杆作用,而不仅仅是现金营收。其次是创新机制的开放,以实际行动鼓励支持内部和外部创业团队的积极探索,在成熟的报纸管控机制下培育局部的数字化创业机制。

数字经济战略报告范文6

中国报业如何在2006年走过“拐点期”,打一场漂亮的翻身仗,成为了学界和业界关注的话题?

回首2006年,中国报业仍然没有完全走出前一年的困境,依然承受着国家宏观经济调控给报业广告经营带来的压力,依然面对新媒体对报纸广告资源和受众资源的瓜分显得力不从心。但是2005年的经历,让中国报业的从业者们开始更理性地审视中国报业的残酷竞争现实并开始积极主动地思考报业走出困境的战略良方。

根据慧聪媒体研究中心检测数据显示,2006年中国报刊业经营总额为760亿元,其中,报纸总额为691.5亿元,比上一年增长39亿元,同比增长5.97%。虽然增幅仍很缓慢,无法和曾经的平均增幅30%的辉煌相比,但报业的总量在增长,这是值得肯定的事实。在总结2005年报业转折年的经验和理性分析其原因的基础上,2006年的中国报业产业化呈现出以下几方面的特点。

一、报纸产业的数字化转型

进入21世纪,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的兴起开始冲击着传统的媒体市场。手机电视、楼宇电视、网络电视等新媒体的出现,也对报纸等传统媒体带来了巨大冲击,瓜分了报纸媒体的受众资源,近而蚕食着报纸的广告份额。根据艾瑞市场咨询的预测结果,2006年中国网络广告市场规模将达到46亿元,比2005年增长48.2%,其年增幅超过了报业曾经辉煌的业绩。

2006年“第三届中国报业竞争力年会”提出的《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明确指出,要确立数字报业发展战略,积极探索先进适用技术,实现传统报纸介质出版向数字网络出版的平滑过渡,并广泛利用各种数字内容显示终端和传播技术,发展“网络报”、“手机报”、“电子报纸”等多种数字网络出版形式。这是在网络媒体的冲击之下,报业借鉴网媒的优势,完善纸媒功能的重要途径,也为报业今后的发展,开辟了更广阔的空间。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于2006年8月推出“数字报业实验室计划”,首批加盟报业集团有17家。加盟集团对数字化报业进行了实践,开始探索报业的数字化发展之路。2006年9月7日,有着57年光荣历史的《天津日报》成功上星,成为我国首家进入卫星报纸销售系统的中文报纸。《天津日报》可在39个国家实现当天发行,即时阅读。2006年10月,宁波日报集团推出的我国首份便携式电子报《宁波播报》,以其先进的接收终端,大大提高了读者与编辑的的互动和交流。

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报刊司副司长林江称,报刊司推出的“数字报业实验室”作为一个开放性的计划,探索的不仅仅是加盟单位和领先报社的转型,更是全行业的转型。根据目前确定的计划,2007年将会发展300家以上的报社和关联产业单位加盟实验室。在这个过程中,会通过实验计划的组织实施,吸纳不同地域、不同类型和不同发展阶段的报社,进行分门别类的引导,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全行业共同朝着数字内容产业的方向发展。[1]

由此可以看出,报纸的数字化转向,是报业面对新兴数字媒体竞争的必然选择,也是报纸产业发展的一个必然趋势。

二、报纸产业与网络媒体的“亲密接触”

报纸和网络,一直被认为是天生的敌人。网络的兴起,无论在内容资源、受众资源还是广告资源,都很大程度上瓜分了报纸的市场份额,这也是近两年来报纸广告额出现大幅度下滑的主要原因之一。报纸作为传统媒体,在深度报道和和权威信息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而网络也具有时效性强、互动性强、信息量大等特点。随着报业经营者对自身弱点和网络特点认识的日益深入,报纸产业也从最初的开办报纸的网络版,发展到现在的与网络媒体的跨媒体经营,2006年就是这两大媒体亲密接触的一年。

2006年年初,百度公司就发起了建立“泛媒体联盟”计划。许多报纸媒体发现传统媒体读者的注意力开始向网络新闻转移,并希望通过互联网的优势来发掘传统媒体的发展空间和影响力。以《京华时报》为代表的强势报纸媒体加入了该联盟,《京华时报》社长吴海民表示:加入泛媒体联盟,一方面可以增加网站流量,使原创新闻内容得到更大范围的传播;同时于受众而言,信息传播的个性化发展将使搜索引擎成为一种必需的工具。而加入百度泛媒体联盟及与百度的此次合作,将是《京华时报》实施发展战略的重要一步。百度“泛媒体联盟”成就了新旧媒体的融合之道,目前国内已有数十家传统媒体与百度签订了“泛媒体联盟”合作协议。

最值得关注的是2006年12月, 解放日报报业集团与新浪公司宣布: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双方将探索平面媒体与网络媒体合作共赢的全新模式,共建联合传播平台,双方在新闻内容、市场经营和资本运作等领域开展全方位的合作。合作初期,通过解放日报集团的采访优势和新浪网的整合平台,双方将共建全球信息传播新平台。此外,双方各自旗下的平面与网络媒体在新闻表现上将形成良性互动,扩大彼此的影响力。在经营层面,双方将探索通过广告资源的共享共动,为客户提供整合营销方案。

报纸和网络,从竞争对手变成了亲密接触的合作伙伴,这无疑是报纸跨媒体经营战略的重要一步,也是2006年报纸产业发展的新特点。

三、报纸产业从“多元化”经营向“专业化”经营转向

近十几年来,报业集团的“多元化”经营已经成为内地报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报业集团在面对“多元化”经营问题的时候,往往思想简单,以为摊子铺得越大,经营的子公司越多,就会收益越多。近几年各集团公司总资产规模大幅增长,与这种以资金推动发展“多元化”经营的理念密切相连。有的报业集团甚至有二三十家子公司;经营的大小项目多达数十个。然而,盈利公司寥寥无几,大部分公司处于亏损状态。总的来说,在报业集团多元化经营中,投入和产出量不成正比。

面对新媒体对报业广告的冲击和分流,报纸媒体需要清楚地认识到,报纸的生命线在于广告,而广告商青睐的是读者。当前报纸的读者开始走向“碎片化”,个性化和多样化的价值需求,使读者的消费形式呈现出多样化。单一的大众报刊无法满足读者的多种需求,只有针对受众需求的专业化强、功能性突出的报纸,才能在“碎片化”的受众市场中占居席位。

《全国报纸出版业“十一五”发展纲要》指出,要大力提高报业专业化水平,积极发展专业性报纸(传媒)企业集团。实施专业性传媒企业集团发展计划,在现有具备良好发展基础的重点行业或重要细分市场的行业、专业报基础上,纵向发展一批在重点行业和重要细分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大型专业性传媒企业集团。比如南方日报报业集团,针对细分的受众市场,整合资源,打造了针对不同读者群体的“21世纪报系”,取得了明显的市场效益。

2006年中国报业依然没有完全走出“寒冬期”,但是我们看到了中国报业从业者面对困难的理性思考和冷静应对,我们相信中国报业的另一个春天并不会太远。

注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