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影像艺术范例6篇

数字影像艺术

数字影像艺术范文1

关键词:数字化;舞蹈影像;舞蹈艺术

中图分类号:J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3)10-107-1

一、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特征

数字化舞蹈作品以数字技术和传媒技术为基础,融入了舞蹈艺术创作者的感性认知和理性思维,能够创作出集舞蹈数据、音频、视频为一体的多媒体影像作品,并通过数字技术进行存储、传送和播放。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改变了传统舞蹈艺术中以动作语言真实再现视、听、触觉的形式,这种新型的舞蹈艺术借助影像语言,在不受时空限制的条件下,以虚拟的形态呈现视、听、触觉。相比较传统舞蹈艺术而言,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具备以下特征:

(一)创作形式非物质化

数字技术与舞蹈艺术的结合促使传统的舞蹈创作方式发生了变化,从而使得舞蹈创作艺术家的身份也随之产生了根本性位移。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创作趋于非物质化,突破了人体舞蹈动作、舞台表演的限制,可以使舞蹈艺术家充分发挥创造力和想象力,利用多媒体和超文本、虚拟影像与虚拟动作技术构建虚拟的舞蹈世界。一部完整的数字舞蹈影像作品需要不同领域的技术人员合作完成,舞蹈艺术家是最初的创意人,但却难以像传统舞蹈作品那样仅凭一人的力量完成舞蹈作品创作。这使得舞蹈艺术家在数字化舞蹈创作过程中既要熟练运用数字化技术,又不能过于依赖数字化技术,始终坚持自己对数字化舞蹈艺术的独特创意与构思,不断提高数字化舞蹈作品的艺术品位和价值。

(二)表现语言影像化

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的结构具备多层次性,其媒介为数字技术,材料为数字化舞蹈动作。舞蹈艺术家通过改造、整合、重新组织数字化舞蹈动作,将这些数字化舞蹈作品的符号或图纸转化为舞蹈影像语言,以达到存储舞蹈形象、传递舞蹈情感的目的。数字化舞蹈影像表意是舞蹈作品视觉表达的核心,在数字技术的支撑下,观众对影像的体验突破了现实时空的阻碍,能够通过观看虚拟数字角色来感知舞蹈艺术家赋予角色的内在灵魂。

(三)传播手段数字化

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传播的特点在于交互性和虚拟性,可以给观众全新的艺术体验。传统舞蹈艺术往往会使观众产生现场距离感,而数字化舞蹈艺术则赋予了观众更多的选择空间,观众能够在观看时间、地点、方式上进行选择,以满足其多样化的需求。同时,数字化技术为舞蹈艺术提供了更多的创作手段。在虚拟的环境下,数字化舞蹈与剧场舞蹈、民间舞蹈一样,都能够将观众的情感带入艺术作品形象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赏析。此外,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还具备互动性,观众既能够通过数字技术与舞蹈作品进行无障碍交流,也可以按照自己的思维参与到舞蹈作品的再创作中。观众只需要滑动鼠标、敲击键盘便能够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舞蹈内容,并随时进行跳过、重复、暂停操作,使观众在观看舞蹈作品时拥有充分的自。所以说,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更符合现代人接受大量信息的习惯和审美要求。

二、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趋势

(一)制造舞蹈影像的赛博空间

数字技术是美化舞蹈影像的有效技术。为了充分体现舞蹈影像艺术的感染力和吸引力,舞蹈编导可利用数字技术制造舞蹈影像的赛博空间,创新舞蹈影像艺术的发展路径。舞蹈编导可运用舞蹈演员身上的动作传感器连接现实演绎和虚拟呈现,为编导提供更广阔的创作空间,进而使观众能够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体会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的内涵。

(二)运用数字技术分析舞蹈动作

在创作舞蹈影像作品时,舞蹈编导可通过多维角度拍摄舞蹈演员的动作,将其呈现在电脑上,对清晰的动作画面进行分析、解构,找寻舞蹈影像作品最具特色的欣赏维度和最佳的观赏角度。在此基础之上,利用程式化的编舞模式,将肢体动作进行重新编排,改变其传统的运动和发力方式,不断创新编舞思维,创作出富有颠覆性、突破传统的舞蹈影像作品。

(三)实现舞蹈影像艺术成果的共享

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可通过网络交流平台,实现舞蹈编导、舞蹈演员与观众的互动,通过网络讨论与信息反馈了解观众对舞蹈艺术的审美需求,使舞蹈编导形成多元化的创作思想,避免在舞蹈创作过程中形成闭门造车的态度。同时,舞蹈编导还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实现与舞蹈演员的资源共享,及时与舞蹈演员交流新创意、新思维、新体验,并利用电脑直接呈现舞蹈演员需要变换的舞蹈动作,使舞蹈演员及时认识到自身的不足,进而使舞蹈影像作品更加完美。

三、结论

总而言之,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是舞蹈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智慧结晶。由于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具备创作形式非物质化、表现语言影像化、传播手段数字化的特点,它已经成为舞蹈艺术的一种创新发展路径。推动数字化舞蹈影像艺术的不断发展,需要舞蹈编导、舞蹈演员、舞蹈艺术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强调舞蹈艺术与数字化技术的完美结合,不断提高数字化舞蹈影像作品的审美价值和艺术品位。

参考文献:

[1]田旭.数字时代的舞蹈艺术[J].艺海,2011,(11).

[2]刘丽.论数字舞蹈的历史、特质和前景[J].北京舞蹈学院学报,2009,(06).

[3]尹卓良.数字化影像艺术创作的审美价值[J].大舞台,2010,(10).

数字影像艺术范文2

当代影像数字艺术教育为适应现代全球市场的发展,已调整了传统艺术教育的模式,即在调整适应的基础上将传统艺术形态升级与更新,产生出新的艺术形式和品种,在艺术制作与艺术销售方式等方面做出相应的调整。文化创意产业时代的艺术教育应当把艺术表现作为教育的内容,通过制定培养方案、教学组织等环节向学生传授艺术观念、技法技能和艺术精神等,并不断发掘和启迪受教育对象的艺术智慧和艺术技艺的艺术潜能与创意。艺术教育的核心又是什么呢?“艺术的含义,它可以指一种创造活动,也可以指一种被创造出来的对象。而其核心最终都指向艺术的创造问题,艺术要存在就必须通过创造活动。”艺术的核心应当是“创造”,艺术教育的核心不是作品形式,而是培养有创新性思维的艺术人才。如何培养适应文化创意产业所需要的具有探索创新思维的艺术人才,是当今艺术教育的责任和历史使命。具体来看影像数字艺术现阶段的发展状况:影像数字艺术学科属于多学科交叉融合,2012年《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对原有学科和专业进行了新的划分,影像数字艺术在“艺术学”下的“戏剧与影视学”与“设计学”中都有体现。宽泛的内容元素势必要求教学内容丰富,然而进入新世纪才发展起来的新兴艺术学科,就中国目前的教育而言,显然其效果还不尽如人意。首先,从国内开办影像数字艺术专业各院校的模式上看就存在很大的差异。不同院校只是根据自身办学条件,将该专业分布于与自身相关的教学体系内,其定位存在文学、艺术学、理学以及工学之分;办学层次更是分布在专科、本科、硕士等,可谓五花八门。其次,由于学科不统一,课程设置的偏差就更大了,大多数院校根据自身办学条件设置课程。从目前调查情况来看,当前这些院校从事数字艺术教育的师资人员分为两类:一是传统美术院校新增专业,大多数教师由美术教育模式下转型而来;二是由计算机专业转型,属于理工科。虽然两者都与数字艺术密不可分,但毕竟是两个学科,基础知识与思维方式相去甚远,艺术类教师思维逻辑自由,天马行空不受约束,善于联想,但多缺乏数理常识,计算机应用能力差;计算机专业正好与之相反,如想使其紧密连接难度可想而知。就目前大多数院校招生来源来看,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很难形成统一课程实施方案;从开设课程来看,又都普遍缺失了人文课程方面的设置,如戏剧学、影视心理学等。再次,当前中国高校普遍存在盲目扩招,教育资源匮乏,教育方式不当所引发的一些人才培养问题。目前大多数院校所招的文理科以及艺术类学生,基础知识掌握差异过大,学生进入同一专业之后,很难做到教学同步开展。总之,目前数字影视艺术人才教育现状距离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差距。高校教育对社会作用形不成有效反馈,学生毕业后还需通过重新学习与适应才能融入社会。影像数字艺术本来是时展最需要的,高校教育却难发挥应有的作用。现在需要认真研究影像数字基础课程与应用课程设置和授课方式,切实加强学生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传统的美术绘画类课程是否还要保留?如何通过赏析等其他环节完善艺术教育过程,达到完善整个教育体系,培养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以适应市场需求?如何在实现艺术、技术的结合的同时,兼顾原创人才和中低端人才的阶梯性培养问题等,亟待深入研究与探索。

二、探索适应山西社会发展需要的教育模式

(一)构建合理的教育模式

教育模式是教育的核心,如何构建合理的符合艺术教育规律的理想模式更是重中之重。课程设置尤为关键。艺术类专业应当合理分配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比重,构建以专业必修为基础,以专业选修与艺术讲座为补充的课程体系。教学实施过程强调理论讲授与实践技法辅助手段相结合的方式组织进行。专业课程设置应以本专业核心知识与行业前沿动态为核心,不断探索相应的实践训练项目,启发学生对美的事物的理解以及对造型意识的把握。专业选修应努力发掘学生的兴趣点,引导学生展开造型艺术表现的意识,同时强化学生从宏观视角认识艺术。在此方面,国外的教学理念普遍认为,此时的课程设置应当广泛而全面,这将是学生步入社会之前的最后教育阶段,应当尽可能让学生接触与完善所学知识与理念。艺术讲座则是发挥其整合优势资源,拓展学生艺术视野与艺术表达能力最为直接的方式。艺术讲座的示范性与实践性是启迪学生创作欲望与理解艺术本质的有效途径。总之,艺术教育是围绕提高学生艺术创作为目标展开的,强调在欣赏中感悟艺术审美的本质,重视艺术赏析的亲见亲为的真实感受,训练学生对优秀艺术作品真切感受的质感与体量。这里重视的是学生的真实体验,而体验也正是艺术体悟的源泉所在,是艺术熏陶的途径,是产生无我同感共鸣的活动,这将使学生的审美意识提高到更高的水准。同时,应强调在艺术教育中树立独立思考、辩证观察等意识品质,让学生在感受艺术审美、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体验艺术创作的愉悦,并将这种愉悦变成一种持久的、健康的、积极的精神动力,产生对生命的热爱与敬畏之情。

(二)寻求适宜的发展定位

山西诸多高校的艺术教育由于地理环境、经济等原因而落后于国内其他院校。但是如果将艺术教育置身在中国文化背景下,那么山特的地域文化会对艺术教育起到积极的促进意义。山特的地理环境是几千年文化传承连绵不绝的根源所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以及特殊的历史背景,正是艺术教育实践需要的,植根于这样的大背景下,山西的艺术教育自然就是以历史艺术为其主要的倡导对象与内容的。在此方面山西部分高校的方法值得借鉴,例如有的院校将学生毕业创作与毕业采风置于山西大院文化中,将建筑测绘、民俗题材采集等项目与学生创作相结合,学生创作有实例可循,言之有物创作意义自不必说。同时学生灵活的思维方式与现代技术应用也可做出有益的反馈,在促进地方经济、文物保护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如果将发掘山西本土文化作为高校教学研究重点,将艺术教育置身山西文化背景之下,在兼收西方优秀艺术的基础上,顺应时展的步伐,建设富有特色与成效的教育模式成为当今艺术教育的主要方向与目标,或许可以发现发掘本土文化的现实意义是引领学生步入中国文化殿堂最好的切入点。其艺术教育也最能代表本土文化气质与精神内涵,这样的定位也许正是艺术教育应该提倡与推崇的。

(三)面对行业现状调整应用

数字影像艺术范文3

关键词:数字技术;摄影艺术手法;摄影创作

1 数字时代下的摄影艺术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摄影的发展自始至终可以说是一场技术的革命。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日本在照相机上使用了半导体电子技术,使得以后的照相机的发展朝着智能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尤其是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数字图像处理技术的发展,摄影技术有了更多的科技支持。在现代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推动下,随着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摄影艺术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传统摄影中以光学成像和化学显影为基础的摄影技术受到现代数字技术的洗礼;摄影技术从前期的构图与拍摄到后期照片的处理、合成与文件储存、打印输出等一系列操作都离不开数字技术。

不同于以审美为目的的传统艺术摄影,数字时代下数码摄影的拍摄不再局限于只能拍看得见的东西,通过数码合成技术还能制作人们想象中的东西;不仅能拍生活中我们感知到的东西,还能将我们体会感悟的东西形象地“拍摄”(合成制作)出来。这种摄影技法的变化,不仅是传统摄影表现手法的进一步丰富,而且使摄影者的思想、观念得到更完美的表达,延展了摄影创作的范围,使得数码摄影具有无限的可能。

2 数字技术对摄影艺术创作的革新

自从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问世,电脑以完全超出人们想象的速度迅猛发展。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的数字媒体技术迅速发展,随着现代多媒体技术、移动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创新,社会政治、经济、军事、人类的文化和艺术生活越来越离不开数字技术。

数字时代的作品的创作和传播方式在数字技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强烈冲击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数字技术使传统的文学、绘画艺术、音乐以及电影、摄影等作品都能够转变成数字化作品,使得作品能够在网络技术的支持下更加快速并在更大范围内传播。同时,整个艺术生产和艺术消费观念在以数字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影响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对于艺术来说,首先,在历史上,从来没有过像网络时代下这样低的出版“门槛”,人人可以创作艺术,人人可以成为艺术家。其次,观众与作者的交流变得更加自由,但是,兼通科学艺术的人才在数字网络时代却显得尤为缺乏。对于摄影界来说这是个数字技术对图像的拍摄、后期处理以及传输等方面都给予了革命性的变革的新时代。一方面,在数字化技术的推动下,数字图像的操作和后期处理都变得简单、快捷。另一方面,随着数字软件的广泛使用,有大胆者为了使作品更加优秀而对作品原有的结构进行元素的移动、拼接,原本的游戏规则开始发生改变。

2.1 数字技术对摄影创作真实性的改变

长久以来,摄影创作都被人们看作是一个能够精确还原客观对象的技术手段,人们已经接受它真实再现客观事物的这种艺术形式。也就是说,摄影创作的对象都是客观世界中真实存在的,摄影只是通过某种技术复制还原某个时间或空间中静止或运动的事物。正如摄影师罗兰・巴特所认为的,“曾经存在过”才是摄影的真正价值。作为大众媒体,摄影与其他艺术不一样的是,摄影的创作过程是客观的,以真实存在为基础,它的价值就体现在它的真实性上,从而使它积累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数字技术的出现使得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受到强烈冲击。Photoshop等图像处理软件的过度使用使得事物本身真实的面目大打折扣。各种编辑软件的使用可以很轻易地将各种不相关的元素整合到同一件摄影作品里,传统摄影创作作为真实记录的证据观念被数字技术彻底改变。

数字技术能够通过各种图形处理软件将相机拍摄的素材快速拼接整合,成为与原有图像截然不同的图像。传统摄影创作中的图像在数字技术的影响下已经从原来的大小、色彩、光影等各种固定形态中解放出来,数码模块的不断重复组合、排列也取代了原来的冲洗放大。图像的所有属性都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改变,从修正曝光不足、暗色、偏斜到增加色彩、改变大小和横竖等等,都可以做到。在数字摄像艺术环境下,摄影师在拍摄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不再是后期底片图像的处理,因为后期的图像处理更多的是采用PS等软件来进行。在数码技术的影响下,摄影创作已经由之前为了还原艺术本源,变成对新的艺术形象的再创作,这是摄影技术向摄影艺术提升的新阶段。

2.2 数字技术丰富了摄影创作的表现手法

不同于传统摄影的以光化学为基础的银盐反应成像,基于数字技术图像处理下的摄影创作是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支持下形成的位图图像或矢量图。原始图像在曝光度、对比度、色彩的饱和度等方面都可以通过后期的数码暗房制作出来,达到完美的程度,从而大大丰富、提高了摄影的创作表现手法。

数字影像艺术范文4

[关键词]数字电影;数字艺术;大众文化;消费文化;网络文化;人文精神

一、数字电影到数字艺术

艺术与人类文明同行,身处科技高速发展的21世纪,当代的艺术表现形式已呈现出瞬息万变的景象,传统的美学观念和艺术式样遭到了新美学体系的挑战,一个崭新的数字艺术时代已经来临。人类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传输信息的手段更为简捷方便,数字电影艺术方兴未艾。

数字电影,即制作工艺、制作方式、发行方式、传播方式等全方位数字化。数字电影不再以胶片为载体,以拷贝为发行方式,而是以数字文件的形式,通过网络、卫星直接传送到终端用户。从技术与艺术结合的角度来看,数字电影艺术属于艺术和科技高度融合的多学科的交叉领域,涵盖了科学技术、艺术审美、教育、经营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数字电影是数字艺术在这个时代的精彩典范,数字艺术的概念可以追溯到计算机诞生的1946年,但是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电影艺术)得以成为一个自主的艺术样式还是近些年的事情。

数字艺术泛指使用各种数字、信息技术制作的各种形式的有独立审美价值的艺术作品。它利用计算机以及相关数字化设备进行艺术活动,不仅以数字化设备为创作工具、创作对象和创作手段,还以数字化设备为传播和展示的媒介。数字艺术不经意间延伸到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着人们对传统艺术审美的认识。对于数字艺术的判断不再沿袭以往对经典世俗艺术概念的理解,而是对艺术概念的全新诠释。数字艺术的创作主体是人,是具有一定艺术才能,从事一定艺术活动的人,这与传统的艺术内涵相似,要求艺术创作主体要有创造力和想像力。不同的是,数字艺术的本体是超媒体,它是在主体对象化的过程中产生的,在数字化时代,超媒体在一定意义上充当了人的表征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数字艺术扩展了艺术的概念:艺术媒体传播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使得人们更加依赖于技术和物质。数字艺术这一新的艺术形式使得艺术创造从平面到立体,从空间到环境,从单向到交互成为可能,为艺术家全方位的艺术创作提供了崭新的平台。

二、解读当代数字艺术的文化背景

数字艺术已逐渐逼近世界的文化主流,对传统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彰显了一个虚拟的非物质世界,甚至有学者提出 “我们可以完全预见未来的数字艺术将成为我们社会的主流艺术”的观点。解读当代数字艺术的文化因素,正是因为大众文化的需求、消费文化的刺激和网络文化的支持,数字艺术包括数字电影艺术在21世纪的今天展现勃勃生机。

1.大众文化:数字艺术以商品的形式扩张。

数字艺术存在的背后隐含着多样的文化背景,商业是数字艺术最本质的发源因素,数字艺术的商业性决定了它的审美指向必须符合大众审美普遍关注的方面,数字艺术的整体格调亦会随着大众的品位变化而变化――数字艺术容易表达一种大众文化的力量。正是由于大众文化的培育和纵容,挑战了个体精英文化的话语霸权,为数字艺术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基础。

参照南帆在《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中对大众文化的理解,与传统的文化形式相比,大众文化具有一种裸的商品性,它也不打算掩盖自己和资本的关系――通过能够大批量生产的文化产品的消费,以实现利润最大化为根本目标。这使得畅销小说、商业电影、电视剧、各种形式的广告、通俗歌曲、休闲报刊、卡通音像制品以及时装模特表演等等,不仅构成了大众文化的主要成分,而且成为只有在买和卖的关系中才能实现自己文化价值的普通商品。

大众文化暗含的复制性与商品性要求,在数字艺术中得到了充分的肯定和发挥,商业电影、音像制品、网络影像等等大众文化关心和需要的形式不仅表现为商品,更需要有审美意识上的突破。数字艺术暗合了这一文化要求,也更加表达了大众的声音,所以我们才会看到高特效电影的高票房、数字摄影的流行、卡通漫画大行其道。而从属于大众文化的视觉文化更是数字艺术发展的良好温床。从文化格局的意义上来说,视觉文化提供给了我们一个建构更公平,更充满包容性的文化语境的契机,呈现一种大众化的发展倾向,视觉图像成了从事摄影、电影、电视、广告、艺术设计等研究者共同关心的问题,这就迫使数字艺术快速地成长起来适应外在环境的急切需求。

2.消费文化:数字艺术符合形象消费的需要。

从表象上看,数字艺术成为当今时尚消费的代名词,各种使用数字、信息技术创作的数字艺术在存储、浏览、视听形式上已经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生活和思维方式的改变。但是从消费文化的实质来分析,是中国乃至世界的消费结构的变化,使得数字娱乐产业消费成为了消费领域的主导产业,从这个意义上说,是消费文化刺激了数字艺术的高度发展,是商业与经济的需要使得数字艺术作为符号与影像的代名词进入到买与卖的流通领域。

暂且不论中国到底有没有进入后现代,以符号和影像为主要标志的消费现象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不争的事实,正如迈克・费瑟斯通在《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提到“闲暇消遣、艺术作品与一般意义上的文化,为文化工业所过滤;随着文化的高雅目标与价值屈从于生产过程与市场的逻辑,交换价值开始主宰人们对文化的接受”,可替代性大众商品文化,是费瑟斯通对大众文化中商品影像的功能的看法。在大众文化中,人们对商品的消费主要是消费它们的形像――从形像中获取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因此,影像就代替了使用价值,成为使用价值的代用品。

消费文化使用的是影像、记号和符号商品,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消费市场对多媒体影像、电子游戏、电脑动画、影视广告等数字艺术作品的需求已经达到供不应求的局面,数字艺术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商品,一旦有了经济利益的驱动,数字艺术的发展更像离弦之箭。这种社会发展的需求使得各大电视台、广播电台和影视机构、网站等全面设立与之相关的技术创作室,专业的广告、设计、动画公司也纷纷成立,国内外近200所高校设立了相关专业。毫不夸张地说,数字艺术正走出艺术和设计的范畴,以独立的力量服务于社会,也意味着另一个巨大的消费市场的诞生。

3.网络文化:凸现数字艺术的主流方向。

在网络中,现实被边缘化、虚拟化,而这种虚拟世界本身带来的是对现实世界秩序的消解以及产生了新的属于网络的秩序,带来新的属于网络的文化观念,即网络文化,它制造出不同于现实的距离感和虚幻感,隐含了新的精神生活方式,并且悄无声息地改变着我们的艺术经验,网络改变着世界也创造了新的艺术形态。

数字艺术的交互性决定了它与网络文化密切关联,艺术的创作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形成一种崭新的生存体验,数字艺术互动的基本特性令越来越多的人成为艺术家,或者是参与到数字艺术行为中来,传统的精英文化意识被打破了,在这“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里,网络正在创造一个又一个神话,虚拟数字艺术作品在交互式的随意性和复制的无差别中更能使艺术与非艺术的界限变得模糊,甚至被消除。数字艺术把图像变成了一种瞬时的空间性存在,个体和公众的交互体验在网络的技术的支持下成为新的艺术审美方式。也正是如此,网络文化推动着数字艺术朝公众的方向发展,无论是艺术创造还是艺术体验,无论是真实再现还是现实的虚拟,网络文化将奠定数字艺术的主流艺术地位。

三、当代数字艺术潜在文化问题的思考

“艺术的数字化是一柄双刃剑,它为文艺的生产和传播开辟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广阔空间,同时,也布下了形形的文化陷阱”。数字艺术发展到今天是历史的必然,是科技作用于艺术的必然结果,但是作为一门艺术,仍然存在着潜在的文化问题,诸如缺乏对人文精神的关注以及对传统文化的继承,或许任何艺术形式的发生、发展必经一段艰苦的路程,数字艺术该如何完善自身,成为一种持久的艺术形式,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当人们在欣赏凡高、莫奈等大师的艺术作品时,内心世界感受到作品所表达的人文精神,感受到历史的积淀和朴素生活之中的人性美,得到精神的愉悦和满足。这种通过艺术作品内涵所催人深省的淳朴的美,实质上就是人文性的最好体现。所以,现在的数字艺术急切的需要传统文化精神的介入,因为人文精神是艺术作品真正打动人们心灵深处、抚慰人们情感世界的精神之源。

数字化技术对社会的影响是全方位的,在文化领域由于历史、民族、信仰等各种因素所造成各自的文化传承、艺术样式以及审美观念,正逐步在数字艺术时代被解构、重组。然而作为消费品的数字艺术被人们广为接受的同时,也传递了它的内在文化,所以关注数字艺术对传统文化的有力继承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是维护本民族艺术精神的需要,另一方面是抵制跨国的文化霸权和技术霸权的需要。

四、结语

中西方文化的历史和环境差异必然造成不同的艺术差异,本文对数字艺术的探讨也只是停留在国外理论和一般文化特性之上,尚未对中国具体问题作出具体的分析。中国的数字艺术貌似轰轰烈烈的展开,其背后还是隐藏着诸多问题:诸如中西方理论的差异、国内数字艺术理论研究的空白、数字艺术的创新、教育、技术等问题。本文希望通过对当代数字艺术的文化因素分析,了解数字电影乃至数字艺术发展过程中的欠缺,探寻文化对艺术发展的实质性影响,以期数字艺术在人类未来的艺术之路上走的更长远。

[参考文献]

[1] 南帆.双重视域――当代电子文化分析[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

[2] 罗兰・巴尔特,让・鲍德里亚. 形象的修辞[M].北京: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 迈克・费瑟斯通.消费文化与后现代主义[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

[4] 周智.新潮涌动:世界数字艺术[J].中外文化交流,2003,(5).

[5] 李云,王巧.关于数字艺术的思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05,(20):3.

[6] 黄坚.网络时代数字艺术的文化分析[J].艺术,2005,(2).

数字影像艺术范文5

【关键词】 数码 影像语言 摄影经验

摄影是艺术与技术的高度结合的产物技术的进步对摄影及影像的发展传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在科技快速发展的今天,数码技术的迅猛发展和普及,彻底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百年模式,使传统的摄影方式受到极大地冲击,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数码技术使摄影从传统的角色和框架中解放出来,数码科技带给以摄影为媒介进行创作的艺术家更大的空间,使艺术家们的思想得以淋漓尽致的实现。数码技术,扩大了艺术家的想象,丰富了艺术家表达主观臆念和创作的手段,增加了艺术家对摄影世界不断创新的无限可能。在数字化不断提高的时代里,数字技术的进步拓展了摄影艺术语言并为摄影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使摄影焕发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

一、数码技术与传统摄影的结合

1995年柯达公司推出了价格在1000美金以下的DC40相机,世界上第一部民用级的数码相机诞生了,从这个时期开始才体现了数码技术能够真正的推广。由于互联网的普及,网络生产率提高了,越来越多的机构接受数码影像。互联网技术使影像电子化变得如此轻松、容易。随着数码摄影的广泛应用,摄影也有了全新的发展方向,我们不可想像现在没有电脑的日子会是怎样的可怕,数字技术已经渗透到图片、设计、录像、及其他电子媒体领域。加拿大艺术家杰夫・沃尔说过“摄影是一种由照相机的前半部分与照相机的后半部分分别接受各种影像的事物。数码技术改变的是照相机的后半部分。”数码摄影的出现并没有局限摄影本身的发展,相反地加宽了摄影的领域,丰富了摄影的手段。数码摄影与传统摄影的本质仍然是摄影二字,也就是说无论手段如何变化,仍然是摄影这项活动,并没有因为技术的变化而改变了摄影的本质。因此我们只能说数码摄影只改变了摄影的创作方式与手段而并没有改变摄影本质。潘洛夫斯基有如下的看法:新技术的出现并不是因为由艺术的驱动而逐渐完美化,而是新科技的出现。导致一种新兴艺术逐渐走向完美化用影像记录事物与传递情感的本质。数字时代的到来,对于传统的摄影教学来说具有颠覆性的挑战。传统与现代教学模式的碰撞,是中国转型时期出现的新问题。有了数码摄影设备,更多人就不愿意在摄影基础上下工夫。而数码相机的高度自动化使摄影简单到几乎所有人都能拍照,摄影似乎变得越来越简单。在新技术的不断涌现的今天,传统的摄影教育也面临着新的课题。《人民摄影报》主办的摄影理论研讨会上,在谈到21世纪摄影数码化走向时,对于是否还要保留黑白暗房教学,大家各持己见。有的专家认为“越是数码时代,越需要让学生了解影像本质的东西,黑白暗房恰恰起了这样的作用。”还有的专家提出了“数码焦虑”的概念,认为数码“瓦解”了终极美感的价值标准,到了某一个阶段。或许传统的摄影会成为乡愁一样的东西。目前,大多数人还是认为在摄影教学中不应该完全摒弃传统的基础教学。在美国,数码成像技术早已列入专业的摄影课程之中。美国密而沃基地区技术学院的马克・萨克逊教授认为:“学生必须修完作为学习数码摄影先决条件的传统摄影课程才能上数码摄影课。”因为学习传统的黑白暗房技术可以训练学生的视觉能力和处理能力。数码技术与传统摄影的结合,可以带来很多方便。由电脑完成艺术实践中的过程,或过程中的某个环节甚至是材料与传统方式相比,它有着可以任意修改的、留有余地的、无限复制的独特特性,而传统技法中的绘画手段。摄影暗房技巧都可以通过软件模拟实现,当然它所带来的绘画体验是与传统手段有着很大区别的。而传统摄影在经过一些数码设备的处理后,可以转变为可以利用数码技术听处理的方式,例如,利用扫描仪把胶片转换成数码图片文件,把对图片的处理留在计算机中实现,降低图片处理的复杂程度并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留给摄影师更多的思考时间和意识空间,从而改变对摄影经验的认识,最终图像的输出,又完全可以通过数码输出设备把图像转移到常见的传统媒介中,例如相纸、画布、纸张、书籍等几乎所有的传统图像载体上,也可以由数字显示设备进行承载,或经由网络进行传播。数字技术的管理统筹可以说是数码与传统技术的整合或是综合艺术,任何技术的使用都是最大程度上实现创作者预想效果的方式,在这种情况下作者需要一个特殊的过程来实现它,过程与结果综合了传统与数码技术以及承载的媒介,所以最终结果并非是单纯的传统技术或单纯的数码技术。在这种情况下,再去强求作品的创作途径与方法是显得毫无必要的,我们应将注意力集中在艺术品的质量和它所传达的信息。

由于技术的因素而导致的数码影像艺术的走向有不可预知性,新的艺术经验会不断更新与技术进步的融合导致了数码影像艺术形式乃至渗透到的其他领域的变革不容忽视。数码影像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人类文明活动的各个层面,而作为视觉艺术创作领域中,也很大程度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方式和审美意识,使艺术实践的过程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直接、间接利用数码技术必将是艺术实践活动中任何领域都将采用的手段,而新的创作形式也会基于技术的发展而形成新的格局甚至是未来的艺术形式的不可预知性。

二、数码影像语言的特征

数码影像在创作的过程中,存在多种数码技术应用的形式,这种形式是与作品内容取向有一定关系的,而作为电子暗房制作功用时更加侧重的是在保留原照片内容的真实性同时最大化作品的表现力,这里就需要摄影家合理运用传统暗房经验来结合数码技术的图片处理功能来完成作品的制作。电子暗房的图片操作这种方式是数码摄影这种艺术常用的方式。所有在电脑里处理的图片都可以由类似暗房的操作技术来实践,并沿用传统暗房制作的摄影经验,包括影调、层次、色彩把握等等。但这也是两种不同的图像创作过程的表现,也会导致摄影经验甚至摄影意识的变化。当我们以数码技术、数码设备的先天优势进行创作时,以技术为摄影带来新的创作张力前提下,数码影像创作的前后期意识就应该在一定程度上作为创作者应该具备的摄影经验,因此新技术的应用得到了新的摄影经验,而新的摄影经验孕育着新的语言特征。

用photoshop作画是数码影像语言的特征之一。摄影方式的改变,打破传统的摄影表现手法,通过数码相机拍摄后,将所得的图像输入电脑,利用photoshop软件按照自己的观念和想法进行修改、合成而得到新的影像,摄影在创作方式和审美体系上有了独特的语言。在数字化时代,数码技术可以将原有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组合,可以人为的精确 修正。另一方面,数码技术可以重建我们已经失去的和难以想象的神秘世界,影像可以按照拍摄者的意愿进行创建和排列不再去拷贝一个真实,而是根据想象来营造真实。它显示的真实不再是真实,而是虚拟的真实,它改变了正常的生活空间,也改变着我们对过去的深思和想象,数字虚拟现实是用电子技术来创造新的世界的技术,这种技术能模拟出看似真实的环境和逼真的图像,包括视觉、听觉、触觉等信息。人们可以通过视、听、摸来感知,沉浸在模拟的环境中。现在,这种虚拟现实的技术发展很快,在网络游戏、广告、数字电影等应用广泛,最近热播的电影《阿凡达》里面有很多画面就是用数字技术3DStudio MAX软件模拟很多场景,使画面非常完美,有些场景或许比现实中的环境更加的动人,这就是影像制造者带领我们进入一个虚拟实境的数字领域,在那里,所有视觉再现的新形式都呈现出一种飘渺的超现实的美感!再者,摄影的基本功能是记录性,但当用它作为艺术表现时,我们却发现它并不完全是客观真实记录手段,因为我们拍摄的图片也许是画面的片段或局部,就像苏珊桑塔格所说:“摄影是时间与空间的切片”一样,摄影不可能揭示世界的全部真实,摄影的真实是部分的真实。数码摄影改变了传统摄影的“真实”,数字技术和摄影的结合使摄影记录真实变为虚拟真实,可以先有想象,再把想象变成影像,可以先有观念,再把观念转为影像,数字技术使创造真实成为可能。就像绘画从架上走向架下一样摄影跟随技术的不断更新,也不可避免的从传统媒介向多媒介形式转变,其中它所能够辐射到的领域几乎是所有视觉艺术形式中最广泛的。数码影像艺术不仅在屏幕、纸张上传播,还以装置、互动、新媒介等诸多艺术形式的出现世人面前,它将更加广泛的走向更多的领域。

三、数码影像创作空间的拓展和观念的变化

数字影像艺术范文6

关键词:数字技术电视画面艺术

作为视听艺术的电视艺术,电视画面艺术是其主要的组成部分。技术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不断推动着电视画面艺术向前发展。数字技术为电视创作提供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自由表达的可能性,在这个综合性的视听艺术领域中,数字技术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对电视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变革。特别是数字技术对电视画面艺术的变革更为深刻。

一、数字技术与电视画面艺术概论

技术与艺术相互作用的争论由来已久,有人认为科学追求是严,艺术的追求是美,一个是理性的演绎,另一个是灵感的发挥,二者之间少有共同之处。然而正如丹纳所说:“一个人之所以成为艺术家,是因为他惯于辨别事物的根本性质和特色;别人只是见到部分,他却能见到全体,还抓住它的精神。”这同科学家的精神本质何其相似。另一方面,艺术的表现方法离不开技术的发展,如果没有慢干型颜料的出现,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们就难以表现细腻的色调,如果是没有书写工具的发明,作家就难以写出长达几十万字的小说,如果没有乐器,音乐家就不会有流芳百世的乐曲,如果没有照相机,摄影艺术也就无从谈起。

数字技术在近几十年的发展中产生了多样的表现形式,在电视领域这样的情况尤为明显。可以说正是数字技术的推动了电视画面艺术的不断前进。艺术行为一直贯穿在人类历史的每一个环节,并且随着时代和文明的发展,在不断的寻找更合适的艺术表现形式来创造更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艺术品。作为目前人类接触最为广泛的电视,数字技术与电视画面艺术的结合正在创造最新最鲜活的艺术品。

二、数字技术丰富电视画面艺术

1.数字技术在电视节目制作中的应用

电视节目制作中数字技术主要可以用于处理实拍画面、合成数字影像和构建全数字虚拟影像。主要包括对前期拍摄的画面进行后期处理,调整画面的色度、亮度、饱和度、对比度等,对画面中的对象虚化、马赛克、放大、醒目提示、遮挡、变速、定格、套边、切割、合并等处理。合成数字影像。利用多个轨道画面的叠加、切换、抠像,来合成新的电视画面,创造出新的艺术效果。全数字虚拟影像。用二维和三维以及用激光扫描器和动作传感器生成虚拟的数字角色制作出全虚拟人物,或制作虚拟演播室等数字背景。

具体来说,数字技术可以应用到片头、标识logo,广告、宣传片,纪录片、科教片、电视剧等各种类型的电视画面中。

2.数字技术对电视画面艺术的影响

(1)技术与艺术的相互作用

数字化的电视画面艺术的产生源于技术和艺术的结合,艺术既要与技术进步保持持续的对话,又要对技术进行清醒地批判。艺术一方面依赖技术而存在,另一方面批判技术并超越技术的藩篱而发展。正如著名科学家李政道先生所阐明的:“艺术,使用创新的手法去唤醒每个人的遗失或潜意识中深藏得感情。情感越珍贵,唤起越强烈,反响越普遍,艺术越优秀。科学,是对自然界现象进行新的准确地观察和抽象,这种抽象地总结就是自然定律,定律的阐述越简单,应用越广泛,科学就越深刻。所以,科学和艺术的共同结合就是人的创造力,它们的目标都是真理的普及性,它们事实上是一枚硬币的两面,这样的一枚‘硬币’就代表了文化”。数字化的电视画面艺术就是技术和艺术结合的产物,人类艺术成就随着数字技术的出现增添了新的内容。

(2)数字技术丰富电视画面艺术的方式

①虚拟现实的时空

数字技术提供了虚拟现实的技术,应用这些技术电视可以模拟现实、重现历史、创造现实。从美学上考察,数字电视画面与现实的本质关系无外乎“虚拟现实主义”和“虚拟非现实主义”。

传统的影视艺术是建立在传统的生产方式之上的。其核心是“以现实反映现实”。即使是一个假造的现实(舞台化的布影、摄影棚里的布景、特制的特技模型)它也必须在现实生活中确实存在。

数字技术的蓬勃发展带来的电视画面艺术的典型样式则应当是“虚拟美学”。如尼葛洛庞帝所说“虚拟实在能使人造事物像真事物一样逼真,甚至比真实事物还要逼真。”全数字虚拟的技术为电视画面艺术工作者提供了更为开放的创作空间,数字技术为人类无边的想象插上了可以飞翔的翅膀。

数字化非线性编辑不断进入电视行业。影像经过数字化技术的处理,在屏幕上变得“为所欲为”。有趣的是,人(在电影电视中)越来越把真实世界和虚拟的世界混为一谈了,已经难以判断什么是真实的世界,什么是虚拟的世界了。

②数字电视画面的构图语言

电视画面构图“一般有静态性构图、动态性构图和综合性构图三种”。静态构图景别的两极得到扩张。大到宇宙万物,小到微观世界,凭借数字技术媒介,都能展现无遗。静态构图中用数字技术制作的字幕、图形、图表、地图是非常重要的信息再现手段。这些数字画面不仅能提高电视画面的信息容量,而且制作精良的数字字幕、图形等本身就成为了观看的乐趣之一。

动态性构图加强电视画面的节奏感,速度感。数字技术提供了更为多样的方法制作对比强烈、变化明显、节奏快速的电视画面。这种快节奏同对也适应与现代都市生活节奏同步的心理节奏。画面旋转、翻转、移动、切换,视点多变,构图多变,增强电视节目的视觉效果。

数字电视画面的综合构图动势效果极为强烈。综合使用了数字后期编辑技术和前期的拍摄技术。视线、视点运动的综合运动构图是审美活动的一种新的方式,它可以使景别、方位及画面空间都具有美感。综合运动决非是随心所欲的事情,和其它形态一样,它应当是在立意的基础上,对所有表现对象进行选择、组织、加工、捕捉而突出其表意和审美效能的结果。

③增加了电视画面艺术的交互性

如果艺术品有了交互性,那将是对人类集千百年之精髓所创造的传统艺术产生具有革命意义的冲击。

数字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得电视的交互成为可能,超女的冠亚军名次是大众通过短信投票而产生的,让观众有了充分参与感,交互性的方式提供给观众一种全新的观看电视的体验。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交互性”对观众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另一方面,数字技术的使得电视画面制作变得更普及,电视话语权也发生了变更。电视台越来越重视由大众来提供电视素材,很多电视新闻的现场画面都是大众用DV甚至手机拍摄的。

观众已经不是原来的单向接受者,他们提供电视画面,参与节目制作,并在观看中得到新鲜的观看体验。敏感的电视台开始有意识的提高电视的交互性。邀请观众作为主持人、增加观众参与环节,如电话、短信等。

随着技术的进步观众的参与程度将进一步提高,数字电视将提供观众更多的互动手段,虚拟人物的形象设计、动作编排、故事情节走向等环节都会有越来越多观众介入其中。观众将更全面的参与到节目的设计、制作、播出等整个过程中,电视画面艺术的交互性也会成为电视的必要属性。

④多种媒介整合电视画面艺术

艺术的发展不是一种艺术形式或者流派取代另一种艺术形式或流派的过程,而是一个叠加整合的进程。它历时性地先后出现了不同的艺术品类,诸如摄影、电影、影像艺术、电脑艺术、网络艺术、多媒体;随着新技术发展的广泛性和渗透性越来越强,各种新媒体艺术门类日趋走向综合。当一种新的媒介出现的时候,它不可能作为承载艺术的单独的媒介而存在,而是吸收原有介质的特质,然后融合在自己的艺术表现方式中,以一种“兼容并包、合而不同”的精神,创造出自己的独特视觉和美学特征。

电视画面艺术以前所未有的包容性,融合从古至今所有的视觉艺术品种与一体,数字技术在其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20世纪之初,ManRay就说过,“我拍摄那些我不想画的东西,画那些我不想拍摄的东西。”电视画面艺术多元化混用各种媒介,包括即时的现场影像、计算机合成影像、三维虚拟影像、手绘动画影像、电子技术的纯抽象影像等。它几乎包含了艺术制作中所有的媒介手段。

在新媒体艺术工作者的创造中,同一空间中的多个视频屏幕在结构上的并列,包括视频、雕塑以及环境、现成品装置的使用、音乐和多媒体的混合。这样的作品也建立在数字技术发展的平台上,将电视画面艺术看成表达的一种方式融入整体的作品之中。

⑤电视画面艺术的美学特征

电视画面艺术有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它结合了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的美学特征。非物质性的虚拟存在、图像化的思维方式、拼贴及超文本的非线性表现方式、即时性未完成式美感、在线空间的交互性审美、游戏世界的快乐审美、观念性个性地表达、批判既而超越的艺术精神、多媒体的整合并用等特征使其成为一门独特的艺术形式。它向我们不断演绎数字化时代的后审美主义艺术图景,也在不断促进艺术观念的革新。电视画面艺术彻底改变了人的视觉、思维、行为和认识方式,它的全面普即将导致以文字和平面图像为基本媒介的文化形态让位于以多媒体为基本形态的影像文化。我们可能会对这个社会是否景观社会或者仿真社会有所怀疑,但不可质疑的是,这是个“屏幕的社会”(asocietyofthescreen)。

三、结束语

数字技术为电视创作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表现方式,拓展了电视画面艺术的表现力,丰富了电视画面,还改变了电视画面艺术的创作观念。更重要的是数字技术带来了高清晰度和现场感以及强烈的视觉冲击,为观众带去了全新的视觉体验,改变了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总之,数字技术与电视画面艺术的联姻丰富了视觉艺术的内涵和外延,尤其对电视画面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数字技术对电视画面艺术来说就像是人们工作中的电脑一样,在继承和批判两种力量的作用下数字技术将与电视画面艺术有机的融合在一起开创电视创作的新天地。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