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范例6篇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范文1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践行科学监管理念,突出人才优先、以用为本,以食品药品监管需求为依据,以能力建设为核心,以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强化教育培训基础、完善教育培训体系为载体,以人才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为手段,壮大人才队伍,优化人才结构,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良好人才成长环境,为切实履行食品药品监管职责,保障食品药品安全提供坚实的人才保证与广泛的智力支持。

(二)基本原则

强化责任,服务监管。坚持把保证食品药品安全作为人才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坚定不移地维护公众健康权益的责任感,优先推进监管人才发展。围绕食品药品监管的发展目标确定人才队伍建设任务,根据食品药品监管发展的需要制定人才政策措施,用食品药品监管的成果检验人才工作成效。促进食品药品监管人才队伍向高素质、专业化方向转变。

高端引领,夯实基层。大力培养善于创新和实践科学监管理念的领导人才、熟悉国际监管事务的国际化人才、高水平的技术监督骨干人才,充分发挥高层次人才在食品药品监管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引领作用。加强基层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基层人才队伍素质,促进全国食品药品安全保障能力的区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重点突破。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的统筹规划,充分发挥各方力量,整合资源,形成合力,推进食品药品监管各类人才的全面协调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坚持改革创新,重点解决制约监管人才发展的突出问题,加快构建有利于促进监管队伍向职业化、专业化发展的人才体制机制,为人才工作提供根本保障。

分类建设,分步实施。在人才发展战略总体框架下,根据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药品、医疗器械监管工作实际和人才队伍现状,分类确定各类人才队伍建设目标,分步实施各项工作任务,逐步形成数量充实、结构优化、素质优良、高端引领的特色人才发展格局。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培养造就一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业务精湛、素质优良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队伍,不断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营造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为加快食品药品监管事业发展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监管人才总量稳步增长。到2015年,监管人才总量达到0.11人/千人口配备标准,到2020年,监管人才总量达到0.13人/千人口配备标准,人才规模基本满足监管工作需求。

监管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到2015年,大学本科以上人才比例不低于75%,到2020年达到95%以上;到2015年,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比例超过15%,到2020年达到20%以上;到2015年,食品药品监管紧密相关专业人才比例超过75%;到2020年,技术监督人才占监管人才总量的比例大幅提升,专业人才的分布和层次趋于合理。

监管人才素质和能力进一步提升。到2015年,各类监管人才年度专业培训比例实现100%,具有法律教育培训背景的行政监管人才比例逐年增加;到2020年,实现对监管人才职业生涯全过程的教育培训,具有法律教育培训背景的行政监管人才比例达到100%,监管能力满足科学监管需要,专业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监管人才发展政策环境显著改善。到2020年,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更加科学完善,人才发展的法制和政策环境明显改善,人才使用效能显著提高。

二、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加强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培养造就一批国内权威、在国际监管事务中具有一定影响力的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到2020年,培养和引进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1000人。

主要举措:拓宽渠道,加大投入,建立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分类制定和实施培养、引进计划。依托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流动站、重大课题和工程、部级重点实验室和联合实验室等,有计划地培养检验检测领军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建立科研基金,扶持中青年研究人才,培养一批研究型检验检测人才。重点依托国际机构和国际组织,实施高层次国际化人才推进计划,着力培养和引进了解食品药品研发趋势和发展前沿、适应食品和医药行业发展水平,具有深度参与国际监管事务能力的技术审评、监督检查和监测评价的高层次技术监督人才。

(二)加强急需紧缺技术监督专门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培养和引进一批监管急需紧缺技术监督专门人才。到2020年,培养各领域技术监督骨干人才1万人,检验检测人才总量增加至3.9万人。

主要举措:制订技术监督人才队伍建设指导意见。培养和引进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开展审评员专业培训,重点扩充药品、医疗器械审评队伍规模,建成专业结构合理的部级和省级审评队伍。建立药品、医疗器械部级专职检查员队伍,逐步推进省级药品、医疗器械检查员队伍专职化发展。加快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和监督检查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培训规模。重点扩充部级监测评价队伍,合理配置省级监测评价专职人才,定向培养业务骨干。重点培养创新型、复合型、技能型检验检测人才,科学配置人才比例。

(三)加强基层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以提升行政监管和技术监督能力为重点,建设一支适应监管工作需要的基层人才队伍。到2020年,基层监管人员在现有基础上增加10万人。

主要举措:制订以地区人口、监管对象和监管面积数量等为依据的基层监管机构人才配置指导意见,合理扩大基层监管人才队伍规模,促进乡镇和农村监管力量配置。制定基层监管各类人才准入标准。配齐配强食品、保健食品和化妆品监管人才。全面实施岗位专业化培训。加强基层稽查执法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和管理力度。加大基层检验检测人才培训力度,强化快检技术培训。建立检验检测人才持证上岗制度。推进基层监测评价人才队伍建设,提高专业化程度。大力开展基层监管人才继续教育,鼓励参加在职学历教育,提升基层监管人员学历层次,提高食品药品监管所需专业人才比例。

(四)加强各类监管人才队伍建设

建设目标:建立科学的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培养适应科学监管需要的人才队伍,优化监管人才的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统筹推进各类监管人才协调发展。

主要举措:夯实各类监管人才队伍建设的基础,建立健全以提高素质与能力为核心的监管领域多专业、分级分类教育培训体系,设置和优化各类监管人才所需相关学科和专业,开展大规模教育培训。实施监管系统一把手素质能力提升工程。实施行政监管人才职业化培训工程。大力加强政策研究人才队伍、信息化人才队伍、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和新闻宣传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打造一支政治可靠、业务过硬,集行政管理能力、业务管理能力和社会管理能力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队伍。全面加强外聘专家管理。

三、制度和机制

(一)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准入制度

定期开展人才需求预测,优先选拔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研究制定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监管人才素质能力模型和岗位职责规范,确立各类监管岗位的任职条件;健全公开招聘、考试考察、推荐测评等多种形式相结合的人才选拔机制,探索监管人才委任、聘任、选任等任用方式,完善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等制度,全面规范监管人才职业准入。

(二)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培养开发机制

根据监管专业化特点,逐步建立食品药品监管相关学科体系;打造监管岗位规范化教育培训体系,逐步建立新任培训、日常培训和深造培训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开发机制,覆盖监管人才职业生涯全过程;加强培训基地、培训内容、培训方式、考核评估、组织实施的规范化管理。

(三)建立和完善监管人才交流机制

坚持多岗位任职,在转岗和轮岗中锻炼人才,实行关键岗位人员定期交流制度,推动行政监管机构和技术监督机构间的人才交流;鼓励优秀监管人才向基层和边远地区流动,选派国家局和省级局监管人员到基层,特别是到西部地区或贫困地区挂职锻炼;建立有利于提升基层监管能力的人才与技术合作交流机制,加大西部地区人才培养,选派西部地区监管人员到东、中部地区监管部门进行岗位实践;选派技术监督人员在教育、科研、生产等机构进修。

(四)建立和完善人才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

完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职业水平评价办法,建立人才多元化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脱颖而出。健全充分体现人才价值、有利于激发人才活力和维护人才合法权益的激励保障机制,稳定人才队伍。加强监管人才培训考核,进一步完善继续教育学分和教育培训档案等管理制度,建立培训考核与人才管理的联动机制,健全优秀人才评选表彰奖励制度,加大人才表彰力度,激发人才队伍创新活力。

(五)创新药品、医疗器械安全监管人才队伍管理模式

按照药品、医疗器械全过程质量管理的要求,建立监督检查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完善技术审评队伍专业化、专职化制度,创新审评职务体系管理模式;创建学校教育、专门培训、工作实践相衔接,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结合的高层次、国际化审评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建立检验检测人才职业通道和合理流动机制,以及人才重点培养和国际引进机制。探索建立技术监督首席专家制度。

四、重大人才工程

(一)高层次国际化监管人才推进工程

积极推进高层次国际化人才培养,分类制订食品药品技术监督各专业领域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充分发挥部级监管机构的引领示范作用,每年至少引进1-3名科技领军人才,到2020年不少于20人;每年至少选派10名中青年业务骨干赴国外深造,到2020年不少于100人;每年至少举办一期20人规模的国内外食品药品技术监督高级研修班;每年至少重点培训食品药品检验检测、技术审评、监督检查、监测评价相关领域高层次专业人才100名。

(二)监管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适应社会发展、科技进步和改善民生的需要,围绕监管理念、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操作实务,开展大规模知识更新培训,不断提升监管人才队伍履职能力。各级监管部门充分利用中央补助地方监管能力建设项目经费和各级财政经费,到2020年,平均每年培训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人才不少于2万人,培训药品监管人才不少于1.5万人,培训医疗器械监管人才不少于1万人。其中,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不少于1.1万。定期开展省级监管机构领导班子成员、地县两级行政监管机构和省地两级技术监督机构主要负责人部级轮训。

(三)行政监管人员任职职业化培训工程

开展针对新进监管队伍或新任监管岗位、且不曾有行政监管工作经历的人员进行专门的新任培训。设置标准化培训课程,每年实施部级示范培训,重点培训相关人员100名。并分级组织实施,完成全部应训人员的岗前培训,做到不培训不上岗。

(四)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监管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科学核定人才队伍配备标准,及时划转和配备监管执法队伍,逐步建立一支总量不低于0.06人/千人口配备标准的专业化监管队伍。建立监管人才素质能力模型,严格准入标准,配齐配强监管队伍。分级分类实施全员轮训,强化专业知识、监管实务、应急管理、法律法规培训。建立食品监管工作的社会协管员和社会监督员队伍,构建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监管力量布局,确保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检验检测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努力建设一支规模达到1万人的食品、保健食品、化妆品检验检测队伍。

(五)监管人才教育培训基础工程

建立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高级研修学院为龙头、以区域性教育培训基地为支撑的监管人才培训教学体系;配备并逐步完善适应监管各类人才培养需要的教学、科研和演练设施;建立并逐步完善监管学科、课程和教材体系,大力培养和建设专兼结合的培训师资队伍;建立覆盖全系统的远程教育培训网络平台。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规划实施的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制定各项目标任务分解落实方案和重大工程实施办法。各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要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订具体的队伍建设方案。加强与相关部门的沟通协调,加大资源整合力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坚持不懈地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二)落实重点任务

在规划实施过程中,相关部门和单位要以规划的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为重点,结合工作实际,分解目标任务,明确分工和时间进度,组织制定相关配套政策,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强化责任,细化步骤,协作配合,确保规划的各项任务全面落实。

(三)加强人才工作管理

加强人才研究队伍和机构建设,建立规划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加强督促检查。持续开展监管人才发展战略研究。推进监管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完善人才信息平台和数据库。健全监管人才统计和定期制度。加大人才工作战略思想和政策宣传,营造有利于规划实施的良好环境和氛围。

(四)强化人才发展投入保障

促进建立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的食品药品监管人才发展投入机制,优先保证对监管人才发展的经费投入和财政支持。拓宽教育培训经费渠道,积极争取国际组织、政府间的人才培养项目,形成多渠道经费投入机制。设立人才建设专项经费,培养监管杰出人才。加强资金使用的监督和评估,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范文2

人才问题,始终是企业wWw.LWlm.Com改革与发展的核心问题和头等大事。尤其对于经历了改制阵痛的老国有企业,其转型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的人才储备水平。通过对多个经历改制的老国企人才队伍建设情况的调查、了解,在汇总大量基础数据和基本状况的前提下,分析、总结了这些企业在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希望能够通过探讨寻求解决之道。

人才队伍建设对于企业可持续发展,意义深远。虽然,从中央到地方、上至企业集团总部下至基层工厂,都认识到人才的重要,也都在大张旗鼓地搞人才队伍建设,但是,有些企业在人才的数量、结构、使用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应引起我们的警惕和重视。

目前改制老国企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数量、结构问题。带有计划经济烙印的老国企转型、改制而得以存活下来的企业,很难从根本上改变历史形成的职工数量大、质量低的局面,也就是说企业人才队伍结构优化的速度低于总量增长的速度,而且这种情况已经形成了恶性循环,其结果必然是人员队伍总量越来越大,但质量改善幅度不大,从而影响到新的人才引进计划实施。

二、人才使用问题。首先,企业在人才使用培养方面缺乏长远观念。在专业技术人员的使用和培养上普遍存在‘重使用、轻培养’的倾向。部分企业领导虽然注意到了人才再培养的必要性,却下不了决心让骨干专业技术人员去进修、深造,造成人员知识老化和人才资源的浪费。其次,一些企业缺乏合理配置,造成人才流失。人才流动关系到企业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我们这些企业的专业技术人才流动,还处在被动局面,突出的表现就是人才流失严重。

三、人才“断层”问题。人才“断层”问题,不仅仅是我们这些企业面临的突出问题,也是目前我国企业

人才队伍建设最普遍最突出的一个问题,主要表现有二个方面:一是年龄“断层”:专业技术人员最佳创造年龄时段一般为30-45岁,峰值为37岁。二是素质“断层”:人才素质“断层”主要反映在专业技术队伍的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的不合理上。例如拥有职称的岗位,初级的多,高级的少,老龄化的多。

打造高效团队,是企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关键

所谓团队精神,简单说就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和服务精神的集中体现。团队精神要求有统一的奋斗目标或价值观,而且需要信赖,需要适度的引导和协调,需要正确而统一的企业文化理念的传递和灌输。团队精神强调的是组织内部成员间的合作态度,为了一个统一的目标,成员自觉地认同肩负的责任并愿意为此目标共同奉献。打造高效团队必须遵循严管、适位、培训、储备的原则,才能提高团队水平。

坚持人才队伍建设,为企业发展提供核心保障

一、提高认识上注重连续性。提高思想认识是指导基层人才建设的前提,通过经常、持续、不间断的思想动员,引导、激发大家的学习动力和热情。“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人才建设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其自身特有的规律,决不能急于求成。

二、在培养对象上区分层次性。我们在人才建设上不能贪多求全、面面俱到,必须从实际出发,区分对象、层次,有针对性地培养。一是紧密联系岗位职责需要,区分层次。二是针对个人的兴趣爱好,有所侧重。三是根据个人的接受能力合理安排。通过分类开展学习培训,力求弱项得到弥补,强项得到提高,保证人人都学有所获。

三、在学习内容上体现特殊性。抓基层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企业经营目标为主,着眼职责使命,在学习内容上体现特殊性。一是注重理论武装,把政治理论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二是着眼打赢需要,把科技知识、技能技巧学习突出出来。三是着眼综合素质提高,把科学文化知识学习作为重要内容。广泛开展读书成才活动,大力倡导多读书、读好书,组织读书、读报、书评、演讲,浓厚读书成才氛围,wWw.LWlm.Com全面夯实文化基础;鼓励员工自觉参加在职学习、函授和自考,提升学历层次,扩大知识覆盖,推进综合素质的整体跃升。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范文3

关键词: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

文化艺术人才是我市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市文化发展和提升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力量,也是我们搞好文化工作的第一要素。为了进一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大力开发文化艺术人才资源,推动我市文化事业更快更好发展,加强我市的文化艺术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一、加强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

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而要发挥文化的积极作用就必须加强文化建设,文化建设的内容包括文化机构、文化设施、文化体制、文化工程、文化活动、文化人才等方面,其中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是根本。从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与文化建设其他方面内容的关系来看,要建设一流的文化机构,需要一流的文化人才;好的文化设施要发挥积极作用,需要优秀的文化人才;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为了更好吸引优秀人才并使之能更好地发挥作用;文化工程和文化活动的成功更是离不开优秀的文化人才。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素质,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而这就需要有一支规模较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文化人才队伍。

二、市直文化系统人才队伍的现状

近年来,市直文化系统的人才队伍在市文化局党委的领导下,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组织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和艺术创作活动,文化事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但是,在文化工作取得成绩的同时,当前系统内文艺人才队伍的状况不容乐观:总量偏小、总体年龄偏大、知识老化、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

截至目前为止,文化系统共有在职职工269人(不含改制单位),现有专业技术人员215人(占现有在职职工的79.9%),其中高级41人(占专技人员的19%),中级90人(占专技人员的42%),初级84人(占专技人员的39%);全系统40岁以上人员达126人(47%),40岁以下的有143人(53%);全系统硕士及以上学历5人(1.9%),本科学历74人(27.5%),大专学历79人(29.4%),高中及中专以下学历111人(41.3%)。人才队伍的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表演人才、美术人才、创作人才、文艺理论研究型人才、市场化运作人才缺乏。同时,系统外业余文艺人才也是捉襟见肘,艺术创作人才更是寥寥无几。人才队伍的这种现状,难以承担每年繁重的文艺活动任务,文艺创作也举步维艰,成为我市创建全国文化先进市,建设江苏历史文化名城不可忽视的制约因素。

三、人才队伍建设的发展目标

面对今后几年的新形势和新任务,我市目前的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还不能完全适应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要求,加快推进我市文艺人才队伍建设势在必行。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业务能力建设为核心,全面加强文艺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紧紧围绕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目标和任务,创新人才机制,优化人才结构,提升人才能力,激发人才活力,营造充满生机的人才环境,形成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推动人才队伍整体素质的不断提高。

——在人才规模上。争取人才总量有较大增加,“十一五”末,使文艺人才总量在全省省辖市中实现进位,在苏北地区实现进位,全系统在职人才总量达350人左右,年均增长6%,在现有人才基础上增幅15%。

——在人才结构上。要根据我市文化艺术事业发展的需要,调整人才结构,进一步优化人才资源配置。2010年末,现有专业技术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由现有的69%增加到75%;专业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重达到80%以上;高级职称人员占专业技术人员总数的20%左右。

——在人才素质上。要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具有创新精神,能够适应国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2010年末,在人才队伍中,要通过继续教育,不断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创新能力和综合素质,提高他们的学历水平,力争使在职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者由现在的47%增加到70%,高层次人才占人才总量的比重超过5%。

——在人才环境上。要通过改革,进一步完善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和制度,营造有利于优秀人才大量涌现、健康成长的良好氛围,形成激励人才想干事业、支持人才干成事业、保障人才干好事业的社会环境。

四、对当前文艺人才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

(一)树立正确用人标准。

无论是文化单位招聘人才、选拔领导,还是确定培养对象,首先有一个用人标准的问题。对文化人才进行评价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看其有没有优秀的、具有长久价值的、可以流传的作品。有关党政部门要对那些潜心钻研业务、可以创作出优秀作品的人才加以重视,提供条件加以重点培养,或选拔到重要岗位。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要给予重奖,还要树立典型,真正营造出“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环境氛围。

(二)制定文艺人才队伍建设规划。

包括人才引进计划、培养计划、管理计划等。按照人事定编规定和文艺团体改革发展的总体方向,进行科学的定编定岗,确定各类人才需求数量,制定具体人才标准,使文艺人才队伍适应新时期文化工作的需要。

(三)做好人才引进工作。

根据我市文化发展需要,做好人才引进工作,尤其要抓好紧缺人才和高层次人才引进工作;加快建立吸纳人才的绿色通道,进一步完善人才引进的各项服务措施,简化高层次人才引进的手续,实行人才引进及时办理;提高引进人才的待遇,进一步解决好现有人才的相关待遇和保护措施。

(四)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和使用。

加强对目前在岗人员的管理,培养德艺双馨的文艺工作者。首先,要提高他们的思想素质,对他们进行爱岗敬业教育;其次,要提高他们的业务素质,利用各种机会对他们进行专业培训,给他们下达创作任务和获奖指标,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和空间,让他们在实践中锻炼成长;此外,仅要立足培养基本队伍,还要培养好后续梯队。对目前空白和急需新增的人才,应抓紧在现有人员中进行培训选拔,力争使他们能早日成材。

1、加强党政人才的执政能力建设。要以提高素质、优化结构、改进作风、增强团结为重点,选好配强领导班子,采取在职学习、专题研讨和自主选学等形式,不断提高党政领导人才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要分解落实省委“百千万”党政领导干部培训工程,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网上定单式培训,结合政务公开、软环境建设、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增强公共服务意识,提升依法行政能力。

2、加强专业技术人才的创新能力建设。结合实施省“333新世纪科学技术带头人培养工程”、市“521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省宣传文化系统“五个一批”人才、市“宣传文化系统拔尖人才”等进一步抓好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要进一步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网上定单式培训的学习效果;对省市级专家、重点学术技术带头人和单位学术技术骨干,多创造外出参加学术、演出交流的机会;采取在职学习、专题研讨等形式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对业务和理论的学习。

(五)完善管理机制,优化人才成长环境。

1、改革人才流动、分配和奖励制度。要消除各种体制,研究畅通党政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之间交流贯通的渠道;鼓励事业单位在核定的工资总额内,合理拉大优秀人才与普通职工的工资收入差距;健全人才奖励制度,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政府奖励和单位奖励相结合的原则;制订艺术创作奖励暂行办法,激发他们的创作热情,鼓励他们多创优秀作品。

2、改革现行人事管理模式,完善人才选用制度。采取选拔、考核、考试、面试和选调等多种办法引进新人才;规范领导干部公开选拔、中层干部竞争上岗、工作实绩考核等制度,完善任期制、试用期制和岗位聘用制,比如面向全国招聘专业水平高、又有领导能力的人担任单位主要领导,然后由领导去聘用干部职工;在事业单位全面实施聘用制度和岗位管理制度,规范按需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等环节,形成人才能进能出、待遇能升能降、优秀人才能够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完善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的推荐、考核、评审和管理办法;加强对高层次人才的动态管理,打破专家终身制。

3、建设一流的文化机构和设施,为文化人才提供施展才干的舞台。文化机构是人才的聚集之所,文化设施是人才表演的舞台。一流的文化机构和文化设施是吸引文化人才的重要条件。对于文化设施的建设政府已经有规划,我们感受比较突出的是重视文化艺术中心、博物馆的建设。比如博物馆的建设,需要我们继续深入研究和发掘连云港作为海上丝绸之路发祥地、改革开放前沿地等的文化内涵,并找到恰当的纪念或展示形式。

4、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聚集、锻炼文化人才。文化活动就是文化的传播过程,是文化影响社会、发挥作用的途径和方式。连云港要争取举办又多又精的全国性的文化艺术活动,这不仅有利于聚集、锻炼相关文化人才,而且对于扩大连云港在江苏甚至全国的影响、增强连云港的文化氛围、提高市民的文化艺术素养、带动相关产业等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当然,在组织文化活动方面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能急功近利,搞一些只有轰轰烈烈的场面而缺乏深厚文化内涵的活动。比如,淮海戏作为具有地方特色、源远流长的重要艺术形式,应该重点扶持和发展。可以考虑加大对淮海戏人才的培养,对已有精品剧目进行演出补贴,培养和扩大观众群,从而为淮海剧奠定长久生存和发展的人才基础和群众基础。

5、实施重大文化工程,创作文化精品,提升文化人才。实施文化工程的目的是保存文化,或促进社会文化的发展和文化艺术精品的创作。文化工程可以给优秀人才和团体提供有利条件,为他们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文物保护、政府投资艺术项目、抓文学艺术精品的创作等,都是文化工程。可以成立相关的专家委员会,对要实施的文化工程进行系统而长远地规划,并对具体项目进行查考和论证。

(六)提高文化经营管理人才队伍水平。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范文4

在北京市教委的大力支持下,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舞院”)为落实人才强校战略,于2010年设立了“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课题。课题组根据国家和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精神,结合艺术教育特殊规律,以舞院为例认真开展调研,对艺术院校人才发展状况进行了摸底与研究。经过两年的调研,初步形成了对艺术院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思考。

步伐坚实,人才工作成效显著

“十一五”期间,各艺术院校坚持贯彻落实“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方针,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遵循艺术教育规律,紧紧围绕办学定位和发展目标,将人才工作列为院校发展大计,为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有力的人才支撑。

1.人才工作组织机制健全,工作思路清晰。各艺术院校在整体工作思路下,结合学院发展规划,将人才队伍建设与教师队伍建设、干部队伍建设统筹规划作为事业发展的有力保障,将打造高层次人才梯队、建立人才成长运行机制和营造良好的人才发展氛围作为工作目标。各校都成立了由党委书记和院长任组长的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在制定工作规划的同时考虑人才保证,在制定政策措施的同时考虑人才导向。在谋划与新一轮学科发展相匹配的改革举措时,对于人才规划有了前瞻性的思考和决策,做到了与学科建设相关的配套改革措施优先考虑。

2.人才总量逐年增加,教学科研成果丰富。各艺术院校根据办学需要,坚持引进优秀人才充实教师队伍,并积极建立相关保障和激励措施。近年来,艺术院校在国家高层次人才、部级教学名师、部级创新团队等各类优秀人才及创新团队评选中人才辈出,教学科研成果不断丰富,人才队伍的学术科研能力逐步提高,在理论研究、指导教学、为学科发展提供依据等方面发挥作用,充分体现了人才在提高高校核心竞争力方面起到的重要作用。

3.人才队伍的结构不断优化,综合素质整体提升。近年来,艺术院校凝聚了一支数量较多、素质较高的教师队伍,各学科人才队伍的年龄结构、专业结构、职称结构和学历结构不断趋向合理。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构成了师资队伍的主体,他们基础扎实、勤奋好学、开拓创新、富有朝气,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各级各类人才的职称、学历层次不断提高,专任教师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人数比例不断提高。

4.党政管理人员、教辅人员的整体素质和管理能力提升,服务水平有了明显改进。艺术院校党委坚持德才兼备原则和“干部四化”方针,不断深化干部制度改革,科学制定培训计划,加强制度建设,加强干部培训、监督和管理,干部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通过培训交流、学习实践等方式,提高了管理人员的素质;通过政策鼓励,帮助管理人员提升学位、学历。另外,招聘硕士以上学历人员充实到管理人员队伍,在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中不断加强管理人员的队伍建设,始终坚持以教学为中心,打造了一支勤于管理育人、乐于服务育人的队伍。

5.运行机制和管理制度更能体现以人为本,人才意识大为增强。在坚持“依法治校”的工作方针下,艺术院校根据上级精神和学校发展需要,制定和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积极稳妥地推进人事制度改革。同时,各校越来越重视骨干教师梯队建设,在学历进修、科研立项、学术研究等方面出台鼓励政策,建立激励机制。关心人才、爱护人才、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日益浓厚,“人才强校”的思想已经确立。

正视问题,人才工作仍需改进

未来的5年~10年,是高校各项事业实现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使命,为艺术院校的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同时,社会的复杂变化、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以及同行业的激烈竞争,使艺术院校面临着严峻的考验。近年来,艺术院校整体人才队伍建设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与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

1.人才结构不尽合理,人才队伍梯队建设仍需加强。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后备干部储备等方面的方案、措施仍需完善。从人才工作调研的数据分析来看,造成问题的主要原因为:一是对中青年骨干教师重使用、轻培养,有培养措施但尚不够系统;二是各艺术门类内部、各专业内部的论资排辈现象较为严重,传、帮、带尚需延伸。

2.人才机制还不够健全,引进人才、培养人才、使用人才的机制还应更加完善。人才队伍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激励机制、考核评价机制没有完全形成良性循环,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在人才工作调研中,教师们认为,国家在艺术高端人才队伍建设中最需要做的工作依次是: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用人制度,营造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完善科技成果的评价、奖励制度和工资分配方式;他们还认为艺术院校人才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个人发展空间不足。

3.思想观念和管理水平还不能够完全适应需要,可持续学习能力有待提高,国际视野有待进一步拓宽。在关于教师能力和素养提高方面的调研中,艺术院校教师将人才欠缺的主要素质和能力进行了排序,依次为:实际运作能力、沟通协调能力和人文素养。同时,教师们希望在成长中国家或单位提供的帮助依次是:提供出国学习机会、上级部门对艺术院校的职称评定应给予相应政策、举办系列高端学术讲座等。从数据中分析,多数教师将可持续学习摆在重要位置,并且已经将这种学习意识列为成才的重要因素,他们期待建立可持续培养机制、宽松的人才政策和创建良好的艺术交流机制。

4.处于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之中,教师队伍建设仍存在不稳定因素。随着当今社会的高速发展,经济利益驱动和人才自身素质已成为造成艺术院校人才队伍不够稳定的主要因素。在人才工作调研中,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因素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住房条件、经济收入和职务晋升机会。此外,教师对于第二职业的看法也是影响教师队伍稳定的重要因素,在调查中有近一半的教师表示有兼职收入。排在受访教师最关心问题前三位的依次是:工作内容、工资收入和发展机会。因此,要稳定教师队伍,就要解决好这些问题。

脚踏实地,人才工作任重道远

未来5年~10年,艺术院校人才队伍建设应力求使人才总量储备更加满足客观需要;人才结构更加适应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学术研究和传承文化、服务社会的总体要求;人才队伍的整体实力和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人才成长发展的环境不断优化;培养人才、吸引人才、用好人才的机制逐步完善。

1.完善人才队伍结构,加强人才队伍梯队建设和分类培养

第一,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艺术院校应着力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战略眼光、能够把握世界文化发展趋势和国家战略需求,具有卓越领导才能,善于组织文化创新活动和承担国家重大任务,具有崇高道德风尚和人格魅力,能够团结带领一群骨干人才共同奋斗的高层次人才。学校要积极为高层次人才的成长创造条件,在重大科研项目、创新基地建设、重要国内外学术交流等实践中,不断提高其学术地位、战略眼光、学术洞察力、领导和组织管理水平。在科研平台建设上,要围绕高层次人才做好建设规划。加大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培养力度,要锁定目标,列出名单,积极跟踪,重点瞄准那些有潜力成为高层次人才的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列出专项经费,有计划、有重点地选拔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出国出境学习、深造。

第二,加强优秀学科带头人队伍建设。优秀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是高层次人才的后备人选,是院校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人才保障。要加速培养造就一大批优秀学科带头人,提高学院的学术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造就高水平的教学科研队伍,为未来发展提供强大的人才支持。围绕国家和北京市重点学科,进一步加强在相关学科领域具有国际或国内重要学术影响力的学科带头人培养力度,培育一批具有持续创新能力的学科团队。

第三,加强青年骨干教师队伍建设。要在教学科研的创新实践中锻炼培养青年骨干教师。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坚持以提高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导向,通过学术梯队建设、团队吸纳、项目资助或鼓励自由探索等方式,加大对青年骨干教师成长发展的支持力度。鼓励和支持青年骨干教师通过在职提升学历学位层次、积极参与科研工作、进入国内外高水平大学进修学习、开展经常性的学术交流活动等,加强对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以舞院为例,学校正在积极筹建“北京舞蹈学院教师教学发展中心”,进行教师培训、教学改革、研究交流、咨询服务,促进中青年教师教学能力提升,满足教师个性化、专业化发展需要。

第四,加强管理人员队伍建设。一是加强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首先,要坚持做好大规模培训干部工作,多渠道、多形式培养锻炼干部。其次,贯彻落实《党政联席会议制度》的有关规定,推动处级单位领导班子任期内阶段性责任目标的全面落实。再次,加强干部管理监督工作,逐步形成和完善干部培养、任用、管理、监督的配套机制,进一步规范工作程序,建立科学的考评体系。二是提高管理岗位干部素质。首先,要积极拓宽渠道、建立机制,为管理干部的发展搭建平台。其次,坚持举办岗前培训班、在职培训班和学习实践班,全面提高党政管理干部素质。再次,要进一步完善分配制度,建立能够充分体现管理人才价值与贡献的分配机制,使管理人才的地位和待遇得到提高。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完善人才选拔与激励机制

第一,按照中央《党政干部选拔任用条例》精神,要坚持事业发展与人才发展紧密结合,将干部选拔与人才培养统筹考虑,进一步完善处级干部竞争上岗实施办法,把更多优秀的人才选拔到领导管理岗位上来,使他们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第二,做好定编、设岗工作。按照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编制标准的意见》精神,要抓住艺术门类升级的有利契机,开展新一轮学科建设,据此积极向上级争取政策支持。坚持“总量控制、调整结构、分类管理、精简高效”的原则,通过进一步规范编制管理、强化岗位设置、完善聘任机制,逐步建立人员“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和约束机制。探索建立符合艺术院校发展的人事管理制度,为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人才支持。

第三,按照逐步建立以岗位绩效工资为主体的分配制度的思路,在深化教师聘任制度改革上,依据国家关于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总体部署,按照“按需设岗、公开招聘、择优聘任、合同管理”的原则,全面推行教师岗位分类管理和公开招聘制度,积极探索科学规范、符合现代大学制度的用人制度。

第四,严把人才遴选质量,注重思想政治素质、学风和科学精神、学术水平和科技创新能力、团结协作精神等。根据学科和岗位的不同特点,建立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和绩效提高为导向,由品德、知识、能力、业绩等要素构成,同行专家、专业组织和学生多元参与的教师评价体系。

3.完善人才工作机制,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围绕人才规划的任务和目标,抓好选留引进、培养、使用、评价四个环节。通过选留引进,保证人才总量供需平衡;通过培养,提高人才队伍水平,优化人才队伍结构;通过使用,锻炼人才队伍、提高人才素质;通过评价,发现并启用优秀人才。人才的培养和造就,要根据学校和学科发展的需要做好总体规划,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要把人、财、物统筹使用,使有限的资源发挥最大效用。创新人才组织模式,积极改革教学科研组织形式,打破人才组织上的体制,以重大科研项目为载体,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构建和扶持一批结构合理、优势互补、团结协作的学术梯队。在高层次人才的引进上,要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人才资源,继续加大力度抓紧抓好高层次引进工作。一是做到引人和引智并举;二是在引进规划上做到课题化研究;三是在个体引进计划的设计上做到项目化管理;四是在人才引进过程中做到个性化服务。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范文5

关键词: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改革措施;团队群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国家主席曾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指出,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学无疑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关键,而建设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又无疑是实现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核心。但是,当前高校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创新能力还不能满足建设创新型国家的要求,支撑人才培养的条件相对还比较薄弱,人才培养制度还有待改革完善。以科学发展观统揽师资队伍建设,贯彻人才引进与内部培养并重的方针,以保持适度师资规模、优化师资结构、提高师资水平、完善机制为目标,以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制度创新和机制转换为动力,以创新团队和学科梯队建设为重点,以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和中青年学术骨干的成长和培养为突破,努力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治学严谨、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富有活力的高水平师资队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瞄准国家信息化建设需要和计算机教育发展趋势,充分学习借鉴国内外著名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宝贵经验,寻找差距,弥补不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国家创新型人才培养服务。

1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分析

计算机科学是一门新兴学科,也是一门发展迅速的学科,同时还是一门应用极为广泛的学科,表现出工程性和服务性的特点,因此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应更加注重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符合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求。计算机专业人才的培养师资队伍是关键,计算机专业人才不仅要强调理论知识的培养,更要强调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高校师资管理需要考虑的重点问题包括:开展高端人才战略研究,采取引进和培养并重的策略加强高端人才队伍建设;探索新的人才聘任机制,采取灵活措施,实施青年人才引进计划,加强后备人才队伍建设;依据学科发展需要加强团队建设,使传统强势学科的师资队伍结构有利于优秀团队的形成,使那些必须发展的新兴交叉学科得到有竞争力的学术组织和学术团队的支撑;加强配套队伍建设力度,特别是科研和教学辅助队伍建设,这是发挥高端人才优势的前提,目的是使优质师资能把精力真正用到教学科研上去;开拓资源渠道,改善吸引人才的条件,包括生活条件、工资福利和工作条件,也包括软的制度资源和学术环境资源的建设。

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不能仅依赖于师资队伍建设的一般理论,有其特殊性,应以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研究师资队伍建设。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体现在: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相关的制度不够完善,未形成合理有效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吸引人才的强有力条件还不足;高校计算机学科普遍存在生师比高,“大师”缺,高水平师资规模不足;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整体结构不够合理,缺乏国内外大型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还不能实际满足社会大需求;计算机学科创新团队建设经验不足,缺乏部级教学团队与科研团队,创新团队还有待优化与整合,创新培养意识还有待加强提高。

(1) 师资建设制度不完善,竞争与激励机制不合理,吸引人才条件不利。完善师资队伍建设制度加强科学管理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制度仍不够完善,还需研究制定和完善一整套切合计算机学科发展实际的师资队伍建设规章制度,使师资队伍管理走上科学化、精细化、规范化的轨道,形成有利于充分发挥教师积极性的竞争与激励机制,形成有利于吸引人才的软硬件生态环境。

国内外大学有一些成功的经验值得分析借鉴。比如,黄明东研究了北美地区高等学校教师发展状况,包括职称晋升、培训、奖惩、工资待遇及教学和科研管理等方面。北美高校采取相对评估方法来选拔优秀人才,不拘一格晋升教师,没有指标限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规范学术道德奖惩制度;建立教职工退休金,保证教师安心乐业;淡化校内职能部门的行政权力,赋予教师和学生更多的参与管理的机会。

美、日两国高校教学人员人事管理中均为终身制与任期制并存,这两种教师人事管理的制度各有利弊,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教师、不同的专业,“选择性”是终身制与任期制的最佳结合点,即结合专业特点选择不同的教学人员的人事管理制度;美、日两国高校教学人员中具有高级职称的教师录用前审查极为严格,两国教师任用基本都要经过公开招聘、严格审查、任命三个阶段,两国对高校教授录用前都采取了极为严格的全面审查,竞争激烈,注意应聘者教学、科研、社会服务等综合素质水平;美、日两国高校均采取了“教授治校”的政策,两国高校教授均在课程要求、学生管理、教师人事管理中起决定性作用,都是教学人员人事管理的真正决定者,是最基本的意向决定管理者。韩国、日本在职业教育师资培养过程中对经历的问题、现状以及相关政策法规等内容进行分析研究后,均采取严格的法律法规保障师资队伍建设的质量、提高教师的地位、及时修改与完善教师资格证书制度等。

(2) 生师比高,“大师”缺,高水平师资规模不足。保持教师队伍的适度规模是师资队伍建设的前提。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普遍存在生师比高,高水平师资队伍规模还显不足,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匮乏。迫切需要通过实施人才外引内培工程等措施,做到引进急需的,用好现有的,留住优秀的,培养后继的。

(3) 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缺乏有企业工作背景的师资力量。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核心。目前高校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结构还不合理,表现在高层次人才匮乏、科研水平相对不足、学术梯队不够科学、项目实践与企业锻炼不足等等,必须不断研究师资队伍的动态演变,通过提高学位层次、优化年龄结构、改善学缘结构等措施,切实优化师资队伍结构,使教学与科研能够适应社会化应用需求。

(4) 团队建设力度不足,创新意识与能力还有待加强。创新团队建设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点。目前国家、省都在大力抓教学团队及科研团队的建设,以促进教学与科研水平。但高校计算机学科团队建设力度还不足,表现在师资力量未能充分聚合,存在各自为阵现象,跨学科师资合作与交流力度不强等等。团队的重要性众所周知,但是在具体的教学科研活动中,各自为阵的现象已成为高校的困惑。这种现象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一是传统学科上的分类,造成思想上的界限性,阻碍了学科之间的交流和合作,不利于新的学科的形成和综合优势的发挥。二是“指挥棒”问题,申请课题、发表学术论文、出成果等等,其目的都是为了晋升职称,而评定职称需要“第一作者”、“学术带头人”、“课题主要负责人”等等作为条件,导致参与积极性并不高,高校或研究机构中普遍形成了“导师+学生”模式的“学术团队”。三是经济利益的分配问题,诸如课题经费如何分配,科研成果转化后的利益如何分配,成果获奖后的奖金如何分配等问题,也易造成走“单干”之路。

高校必须不断探索创新团队建设,汇聚优秀师资力量,科学有效进行团队师资的优化与整合,构建计算机大学科创新团队群,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水平。

2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措施

创新型国家离不开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培养离不开创新型师资。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改革思路:制定与完善有利于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及有效措施;强化师资队伍管理,研究建立科学有效的计算机学科师资考核评价体系,创造良性竞争与激励的学术生态环境,营造学科创新氛围;探索师资队伍优化与整合,创建多学科会聚与多方向交叉融合的创新团队群,打造一流的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

2.1深化师资管理体系改革

完善的管理体系建设是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保障。高校应该根据计算机学科自身的学科特色,制定一系列有利于师资队伍建设的管理体系或规章制度,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改革措施,深化师资队伍管理体系的改革。

(1) 加强师资建设的组织领导与经费投入

高校须成立计算机学科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规范人才引进工作程序,负责人才引进计划的制订、拟引进人才的甄选等工作,做好人才引进计划筛选和人才引进政策及经费支持等工作,确保建设目标和政策措施真正落到实处。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出台了《计算机学院选留和引进人才条件》、《计算机学院引进人才经费配套及管理暂行办法》等一系列师资队伍建设配套规章制度,在保证新引进教师有关待遇按学校相关规定执行的前提下,学院对人才引进给予配套经费支持。例如,学院对引进的两院院士每年配套给予50万的岗位津贴;对引进的“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珞珈特聘教授、国外引进的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国内引进的博士生导师、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副教授、具有博士学位的其他人员配套给予额度不等的一次性安家费和科研启动费。此外,从硬件和软件两个方面加大对师资队伍的投入,创建优良的教学与科研环境。

(2) 研究师资建设的制度创新与机制改革

高校须充分分析研究自身的师资队伍动态演变特性,加大力度完善与创新计算机学科师资管理机制,通过引进学术带头人和培养年轻学术骨干等措施,不断创新与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机制,保证师资队伍作为群体的最优组合。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力求加大师资队伍建设力度,不断研究与改革,探索尝试一系列改革措施,努力建设高水平的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改革措施主要有:以教师职务聘任制改革为主体,将教师职务聘任与人才引进结合起来,聘用最符合岗位需要的人才;完善教授委员会制度,建立教授参与学术议事和咨询机制;推行教师学术休假制度,对连续5年年度工作考核达到合格及其以上、教学科研成果显著并具有副教授以上职务的教师,有计划地上报学校,安排1个学期的学术休假,便于其开展学术交流、研究等活动,学术假期间原则上不承担教学任务,当年教学工作量减半,享受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劳酬不低于当年平均水平;支持所有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带薪全脱产学习,在1~2年时间内取得博士学位;建立教师在职做博士后管理办法、教师兼职管理制度等;建立教师流动和淘汰机制,对不适应学院建设要求的教师、不能履行教师职责或不合格人员予以调整或辞退;建立健全师德建设制度,强化师德建设考核评估、监督机制,营造有利于创新的学术氛围和环境。

(3) 健全师资建设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

高校要建立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必须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引入竞争机制和激励机制,促进师资队伍的良性发展。我国高校可以借鉴北美地区高校采用的相对评价选优思想,建立严格的保密制度和有效的监督机制,在职称评审及职级评审、教师招聘等采用相对评价的选优方式,而不是目前的绝对评价法,改革创新现行的评价体系,使之更科学更合理,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实行年度考核和聘期考核相结合,以聘期为主的方式对教师进行考核;制定并落实《武汉大学人员聘用合同补充条款》,要求新聘教师在聘用合同第三年内必须申请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或申请到省部级以上纵向科研项目,聘期中期考核合格方能继续合同;按照《计算机学院本科学生评价教学活动实施细则》,对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行评价,对学生评教结果后3名的教师当年考评不能评优,并给予黄牌警告,连续两次处于后3名的,离岗培训;落实《计算机学院关于加强教学科研工作的若干规定》,教师的科研考核与职务晋升、评优评先、岗位津贴、年终劳酬以及各项奖励挂钩;实施《计算机学院教师岗位工作量计算办法》,设定教师教学、科研基本工作量标准,实行教学、科研统一记分并允许教学、科研分值打通使用,鼓励并允许教师以教学、科研业绩工作完成工作总量,学院以工作量总分值为依据进行年终考核,完善教师激励机制。

2.2优化师资队伍结构

优化师资队伍结构是师资队伍建设的主题。师资优化的目标从宏观上可以概括为总量适度、结构合理、质量可靠、效率可观。总量适度重点在量,即完成既定任务所需要的师资总量。结构合理是指多项能够量化的群体指标达到合理的水平,其目的是保证群体的优质高效。师资队伍的结构指标一般包括学科、职称、年龄、学历、学缘等。师资队伍的配置必须及时捕捉学科发展方向的需要,并通过改革政策加以引导。职称结构主要反映高校师资的总体水平,与高校的定位有关。作为研究型大学,除了完成本科教学任务外,科学研究和研究生培养占有重要地位,因此必须保持较高的高级职称比例,特别是教授比例。年龄结构主要反映师资的持续发展潜力,要使教学和科研工作稳步发展和持续增长,必须保持师资队伍的相对稳定,而年龄结构是保持这种稳定的基本指标。学历和学缘结构主要反映师资整体质量。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应当是高学历的具有多学缘经历的人群。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目前师生比约为1:17,教师规模偏小。在学历结构上,具有博士学位的约占教师总数的71%。在年龄结构上,35岁以下的、35~45岁的、45岁以上的教师分别占教师总数的 41%、33%、26%。在学缘结构上,学士、硕士和博士三个学历阶段均为外校的教师约占教师总数的29%。在职称结构上,教师正高、副高、中级结构比例为2:4:4,副高职称教师比例偏高。学院紧跟计算机学科建设与发展,不断探索计算机学科教育改革,适应IT行业发展需求,以聘用制和岗位责任制为核心,大力引进与培养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优化师资结构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学位层次,45岁以下教师士比例达到95%;优化年龄结构,加大中青年教师的培养和选拔力度,形成梯队合理、老中青相结合的教师队伍;改善学缘结构,增加教师队伍中具有校外、国外学术背景人员的比例,具有企业或科研院所研究经历人员的比例,以及具有实践经验的兼职教师比例。

学院在“十一五”规划方案中就优化师资结构建设方面明确提出:一是利用国际国内两种人才资源,积极向海内外招聘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珞珈教授和学术带头人,实现每个博士点都有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二是从国内外高水平研究型大学或一流学科中引进高层次人才。根据学科研究方向需求争取每年能够引进需求的高层次拔尖人才。三是努力改善本学科研究生学缘结构和生源质量,吸引校外重点院校的优秀毕业生源到学校就读研究生或攻读博士后,并努力提高博士研究生和博士后培养质量,做好师资储备。四是做好兼职教师队伍建设,继续聘请专业素质高、学术造诣深的专业人士、具有相当理论水平的实业家、科研院所和高科技企业的技术精英做客座或兼职教授,形成多元化、高学术含量的兼职教师队伍。

2.3创新团队群建设

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重在团队群建设,一流的师资队伍离不开高水平的师资团队,是教学与科研上水平、上台阶、有特色的强有力的保障。针对计算机学科的新兴、应用、工程、服务等特点,要致力于培养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强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和创新人才,就必须探索按学科研究方向与课程教学分类组建若干优质团队集成构建计算机大学科创新团队群,致力于教学与科研的创新性改革。团队群不是多学科研究方向或课程类的松散组合,而是集成各团队的优势或强势,形成跨学科跨课程的有机整体。在团队中,每一位成员都是不可或缺的一员,有明确的团队理念、团队原则、科学的合作与评价方式。

短平快的小课题小成果不需要学术团队;职称评定指标和要求,遏制团队的形成;频繁的评估和检查,不允许有很多精力去考虑组建学术团队,这种学术环境显然不利于团队的构建。如何构造创新团队,营造学术生态环境,使团队群能真正成为有机的整体,值得研究与探索。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建设及团队构建可考虑如下几点:一是整合优化计算机大学科师资力量,营造自由的学术氛围,打破学科之间壁垒,优化重组形成新的交叉学科和大学科;二是改革团队评估和考核机制,应根据计算机学科的特性,制定相关评估和考核机制;三是给学者有施展的空间,激励学科带头人组建创新团队,带领年青学术骨干进行原始创新研究,努力创造出显著性大成果;四是集合团队群的优势力量,规划重点研究的学科研究方向,实现多点交叉融合,以点带面不断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依据计算机大学科特点及自身特色,创新研究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建设,围绕创新型计算机大学科教学与科研体系,学院实施“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创新研究团队―教学团队―教学科研服务团队―学生科研团队”的多级管理模式,组建计算机软件研究团队、WEB数据管理团队、信息安全研究团队、计算机网络研究团队、计算机应用研究团队、计算机系统结构研究团队、多媒体技术研究团队,每个团队按研究方向点或研究项目由若干小组构成。每个团队由团队学术带头人、研究组组长、学术骨干教师、年青教师、团队配套辅助教师、在读博士与硕士研究生、客座专家顾问、企业技术高级工程师兼职人员等组成。学院在计算机大学科团队群创新建设中采取的规划措施主要有:

(1) 引进院士级顶尖学科带头人,占领师资队伍建设的制高点。采取“重点扶持,积极引举”的方针,通过“985工程”、“211工程”三期及计算机软件与理论重点学科建设等学科建设项目的实施,力争引进院士级的顶尖学科带头人,使其成为计算机学科团队群学术负责人。学科带头人应当在学术上有高深造诣,科研成果突出,在国内外知名度高,并对学科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和推动作用。

(2) 实施学院、研究所、团队群的矩阵式管理模式。改革内部管理体系,按照《计算机学院院属研究所管理办法》要求,建立研究所,每个研究所按研究方向组建创新研究团队,从纵向上形成实质性的以科研为主体的教师团队和科研梯队,每个教师可依照自身研究方向归属一个研究所与创新研究团队,实行研究所所长负责制,团队负责人作为研究所学术委员会委员,团队主要成员成为研究所学术骨干。同时从横向上成立相应的课群组,每个课群组涵盖以前的若干相近课程组,由课群组组长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领导下负责本课群的教学工作。

(3) 加大对团队中青年学术带头人和团队学术骨干的培养力度,打造“学科带头人+创新团队”的学科队伍。学术带头人队伍是高水平教师队伍的关键。学术带头人队伍建设,既要重视引进优秀人才,又要加强对校内优秀人才的培养。一是依托研究所,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凝聚学术队伍,扶持创新团队的建设,并在研究所建设过程中注意加强对青年学术带头人与骨干的培养。二是继续实施骨干人才支持计划、青年骨干人才派出计划,每年选派骨干教师到国外高水平大学的一流计算机学科进行合作研究,并保证合作研究时间至少在一年以上,从而提高在职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国际化水平。三是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建立以研究和创新为主导的导师责任制,严格导师遴选、培训、考核激励各个环节工作,提高骨干教师培养创新人才的能力。

(4) 加强青年教师培养工作,培养一批具有潜力的团队骨干力量。一是重视青年教师个人发展规划,积极支持学院在职攻读博士学位的教师顺利完成学业,实现45岁以下教师士比例达到95%的目标。二是提高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建立和完善青年教师助教制度,积极开展各类教学培训、科技论文写作培训、工程实践培训、讲课竞赛等各种形式的活动。三是培养青年教师的创新实践能力和科研能力,鼓励青年教师承担各类课题研究工作,加强与企业及科研单位的共建与联合培养,并利用学院青年教师科研基金,采用项目申报的方式资助青年教师进行研究工作,鼓励支持青年教师到企业及科研单位锻炼。四是增强教师的国际竞争能力,鼓励积极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每年选派青年教师出国进修、访问、讲学,积极支持青年教师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五是扩大青年教师的影响力,积极向校内外青年组织机构、科技协会和专业学术团体推荐优秀青年教师担任委员或评审工作。

3建议与总结

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应遵循“三个满足,三个结合”的原则,三个满足即满足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需要、满足教学与科研工作的需要、满足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的需要,三个结合即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激励与制约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依托科学合理的学科梯队和创新团队群,全面实现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目标。

总之,计算机学科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复杂且长期的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深化师资队伍建设与改革创新将任重道远,根本的目标是不断提高计算机学科人才培养质量,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服务。

参考文献:

[1] 刘波,戴长亮,孙赵君. 完善机制保障优化师资配置―北京大学师资队伍建设思考[J]. 中国高校师资研究,2008(1):2-3,17.

[2] 黄明东. 北美地区高校教师发展状况探析[J]. 高等教育研究,2008(6):63-69.

[3] 封喜桃. 对美日高校教学人员人事制度的思考[J]. 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1):8.

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总结范文6

【摘 要】通过分析影响师资队伍主要的四个因素: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提出师资队伍建设必须转变观念、出台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制订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构建评价体系、完善激励制度五种对策。

关键词 师资队伍;人才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20-0108-02

作者简介:孙忠保,男,汉族,助理研究员,经济师,研究方向:人事管理。

基金项目:本文系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Q2014D31)、安徽省教育科学规划项目( JG14021)、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3qnzx31)、安徽师范大学青年教师科研专项资助项目(2013qnzx24)的研究成果。

《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到2020年,建成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这就要求学校制定更加科学合理的制度,加快师资队伍建设步伐,切实提高师资队伍的水平,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师资队伍结构一般标准

师资队伍结构一般来说包括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位结构、学缘结构、职称结构、专业结构、专兼职结构、地域结构、高水平人才层次结构等。一般年龄结构、学位结构、职称结构和学缘结构最受关注。姜远平等认为,年龄结构中30岁以下教师占9%左右,31至45岁教师占45%左右,45岁以上教师占45%左右。美国排名前30位大学专职教师比例都在90%左右,具有博士学位教师比例平均为96% 。张轶坤认为教学研究型大学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为45-50%,教学型高校教授、副教授的比例为30-40%,一般情况下教授、副教授、讲师、助教的比列应为

1 ∶ 3 ∶ 4 ∶ 2;学缘结构中取得外校学位的应该在70%以上。

二、影响师资队伍主要因素

影响师资队伍建设的主要因素有人才引进、人才培养、人才评价、人才激励。

1.人才引进。引进的人才是教师队伍的新鲜血液,其能力和层次直接影响教师队伍建设成果。引进人才,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分析现有师资队伍专业结构;准确了解人才道德修养和文化素养;眼于未来专业发展和社会人才培养需求,做到全面衡量引进人才的质量与数量、学历与能力、思想与道德等指标,使人才引进更具有科学性、合理性。在条件允许时,可以尝试由引进高学历人才向引进高层次人才转变,由引进个人向引进团队转变,由刚性引进向柔性引进转变。

2.人才培养。根据提高教师教学、科研能力需要,对教师进行目标培养。对新进教师,以掌握教学、科研基本方法为主,进行入职培养;对讲师,重点培养其教学、科研能力,培养目标瞄准副教授水平;对高级职称教师,培养重点放在科研能力上,以扩大视野,掌握研究领域最新知识,培养团队创新精神,培养目标是学科带头人或大师。培养途径可以是短期的学术会议交流,到国内外知名高校单科进修、访学、合作研究、学历学位进修、博士后研究等。

3.人才评价。评价师资队伍建设的效果,是对师资队伍建设过程的总结。通过人才评价,管理者才能清楚成绩和不足,实时监控培养方向,对取得的成绩继续保持,对存在的不足加以改进;评价效果的反馈,能够使教师明白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清楚自己所在队伍中的位置,有利于教师及时调整努力的方向。人才评价,对于端正人才思想、改进教育教学工作、深化教育改革具有重大意义。

4.人才激励。人才激励包括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建立合理激励分配机制,须体现多劳多得原则,这样才能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如果一刀切,会出现搭便车现象,导致人浮于事。对于乐于奉献、勇于奋斗、开拓创新的人才,要树立典型,营造激励文化氛围。通过有效的激励机制,让能当教师的人成为想当教师的人,让想做事的人成为想奉献的人;让教师收入、情感、压力和动力等因素更加协调,促进个人和团队潜能的发挥,从而提升师资队伍整体水平。

三、师资队伍建设对策

1.转变观念。师资队伍不是简单的人员集合,而是一种投资有回报的资源。教师和知识是投资的主体,投资是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师资队伍建设须有战略性规划和战术性规划。战略性规划可以5年一个周期,主要考虑长远发展目标和配套政策,规划队伍达到一定预期结构和水平。战术性规划可以1年一个周期,是战略性规划的具体化和专业化,是以战略性规划为指导的年度发展计划。战术性规划实施结果的累积促进战略性规划实施并成功完成。

2.加强资金投入保障制度建设。人才引进和培养投入须保障有力。影响人才引进主要因素有引进待遇、配偶安置、未来发展机遇。一般引进待遇是首要因素,实践证明:人才引进动辄每人10万元以上,人才培养每人每年5万元以上;安家费、人才科研启动基金越高,引进效果越明显;对于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待遇相对更加优厚,其它附加的优惠条件会更多,投入成本更高。随高水平大学教师队伍国际化进程的加快,投入也随之迅速攀升。因此,加强师资队伍资金保障制度建设是必要的。

3.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制度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需要纳入制度化轨道上来,还需建立两大制度,一是人才引进和培养甄选制度,二是人才引进和培养资助制度。围绕制度,学校层面一是要规范人力资源管理部门监督权,保证二级单位人才引进和培养与学校总体目标一致;二要下放二级单位人才引进考核权限,保证其选人用人的自主权。二级单位有了自主权,才会有义务根据本单位专业特点,科学论证本单位引进人才指标数,制定人才评价指标体系。在权利和义务对等条件下,二级单位才能保证引进人才的质量,才能在人才引进的过程中坚持公开选拔、公平竞争、择优录用的原则,才能肩负起责任把好人才引进入口关。人才培养方面,协调相关管理部门,甄别教师教学、科研、服务能力和水平,针对不同的教师,分类别、分层次制定培养计划和培养目标,使培训更加有针对性,提高培训效率。

4.加强师资队伍评价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须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坚持加大重要指标的权重、减小次要指标的权重、重视对产出质量的评价。评价指标的设置,能够根据教师的能力和工作态度把教师有效区分为四钟类型:贡献型、冲锋型、安分型和堕落型。每一个类型制定相应的对策,对贡献型的教师,鼓励并创造条件使其向更高人才层次发展;对于冲锋型的教师,给予专家辅导,为其发展助一臂之力;对于安分型的教师,给予必要的培训,帮助其回到学校发展目标轨道上来;对于堕落型的教师劝其离开专任教师岗位。

5.加强师资队伍激励制度建设。没有激励就没有活力。在激励制度建设方面须遵循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尽量满足个体高层次需要,即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在公开、公平、公正的基础上,把激励贯穿到人才引进、人才培养、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等过程中,使教师由被动发展变为主动发展,实现教师自我管理、自我激励、自我实现。

总之,高等学校师资队伍建设,须分析当前师资队伍建设的不足,明确建设目标,找出现状与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完善的制度体系为基础,着力于落实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师资队伍建设才能取得成效。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Z].2012.

[2]姜远平,刘少雪.世界一流大学教师学缘研究[J].江苏高教,2004,(4).

[3]张轶坤.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对策分析[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08,(4).

[4]刘莉莉.高校师资队伍结构优化及其对策研究——基于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分析[J].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