队伍建设总结范例

队伍建设总结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1

关键词:畜牧业;兽医队伍;发展;策略

1畜牧兽医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兽医队伍技术人员知识更新速度较慢。兽医的专业技术和能力直接关系到兽医队伍的质量,所以在建设兽医队伍时,必须对兽医的技术能力加以重视[1]。可是就目前兽医队伍建设而言,普遍存在兽医技术人员知识老化问题,这就导致队伍建设受阻,即便是队伍已经建设成立,也会由于知识上的缺失导致队伍职能大打折扣。而造成此种局面的原因,与我国畜牧业分布有所关联,首先,我国畜牧业多分布在农村地区。虽然农村地区比较适合开展畜牧养殖,但是由于偏离城市,所以导致一些新型技术无法在此地区普及。其次,在农村地区从事兽医工作的人员,多是一些中老年人,而这些工作人员在长期的实践中,早已形成自己的经验和理论。因此,农村兽医工作人员对于一些新技术,存在较强的排斥心理,以此造成兽医队伍技术人员知识老化的问题。

1.2兽医工作环境和条件有待提高。工作环境和条件往往会影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兴趣,而在畜牧兽医工作中,由于长期与牲畜打交道,并且工作的环境极为苛刻,所以现代年轻人对兽医工作持观望态度,这就对兽医队伍建设造成了较大影响。此外,兽医从业人员数量有限,往往一个兽医要负责很大一片地区的牲畜医治、防疫等工作,在如此巨大的工作量下,兽医队伍建设难度较大。另外,兽医工作需要运用到大量的设备,但是就当前行业发展而言,设备数量和新旧程度存在严重落后情况,这就对兽医工作的开展造成了严重阻碍。因此,兽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好坏,是影响兽医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所以国家和地区应该针对此问题采取有效措施。

1.3领导对兽医队伍建设重视度不足。兽医队伍建设是一项利国利民的事情,所以必须得到国家、地区和人民的支持。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兽医部门却始终存在敷衍态度,这主要是由于部门领导,对兽医队伍建设不够重视。第一,部门领导认为畜牧业发展与兽医队伍不存在密切关系,所以在兽医队伍建设中,不能给予设备、资金、技术等方面的支持[2]。第二,由于领导对兽医队伍建设认识不到位,所以在队伍建设中领导不能合理地分配工作,以及对建设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不能及时上报和解决,以此造成兽医队伍建设工作进展缓慢,甚至止步不前。第三,上级管理部门对兽医队伍建设管理和监督存在缺陷,这就导致大量技术不合格的兽医混入队伍中,从而严重降低了兽医队伍的质量和职能。

2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的有效措施

2.1建立高素质的兽医队伍。兽医队伍建设应该以质量为根本,所以必须针对队伍成员进行一定的筛选,对技术能力不足的人员,要坚决从兽医队伍中剔除,而对于技术和素养较高的成员,应该予以提拔和表扬,如此一来就可以有效地提升兽医队伍的质量和综合职能,从而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保障[3]。此外,兽医技术是不断更新和发展的,为了确保兽医队伍可以更好地发挥职能,就需要定期对兽医工作人员进行技能培训和知识更新,以此保证兽医工作人员能够更好地开展工作。

2.2加强硬件供给,改善兽医工作环境和条件。兽医队伍建设中不能只重视人才的培养,同时还要确保硬件设备的支持,只有全面和具体地建设兽医队伍,才能保证发挥出队伍的价值和作用。因此,畜牧部门应该对兽医队伍给予资金上的扶持,从而让队伍在建设中足以购置先进的防疫、诊治等设备,进而提升兽医工作的质量和效率。此外,针对兽医工作环境和条件的问题,相关部门应该尽量提高兽医工作者的薪资待遇和补助,这样就可以吸引更多的年轻技术人员加入,以此进一步扩充队伍的实力。而在兽医工作环境方面,应该尽量为兽医工作者创造出良好的工作环境,例如给下乡的兽医人员配备车辆,如此一来不仅可以提升兽医工作的效率,还能够激发兽医工作者的积极性。

3结语

综上所述,在加强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过程中,存在着诸多问题,例如兽医技术和知识老化、兽医工作环境和条件较差、领导重视程度不足等,面对这些问题兽医队伍建设受到了巨大阻碍。因此,在长期的队伍建设实践中,必须以更加合理和科学的方式开展,例如从人才、设备、待遇方面等。通过畜牧兽医队伍的建设,为我国畜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保障,进而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参考文献

[1]耿卓.加强兽医队伍建设的策略[J].兽医导刊,2020(13):50.

[2]杨海涛.我国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及对策[J].乡村科技,2020(18):111-112.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2

关键词:新时代民办高职院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管理制度;实施策略

在新时代的高职院校发展过程中,必定伴随着高校管理工作的深入,积极地发挥组织员在工作中发挥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建立健全党组织机构框架,切实落实组织员的团队建设,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提升组织员的实际素养,切实发挥组织员的作用,从而更有深度地体现出工作的实践效果,创新工作路径,切实对高职院校顺利开展各项工作进行探讨,有效引导高职院校的思想建设。

一、强化组织员队伍建设,保障管理工作的实施效果

(一)打造人才梯队

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要切实加强基层以及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切实地发挥组织员的引导作用,从而能够与高职院校管理工作进行有机融合后,来指导职业院校思想建设的发展,把控职业院校建设过程中的前进方向。在工作开展过程中,组织员的实际作用是极为巨大的,必须进行组织员的队伍建设工作,以此促进高职院校整体工作的发展和进步,从而保障高职院校的发展方向,在实际的工作推动中起着极强的指导意义。职业院校要想获得长足的发展,就必须要打造优质的管理团队,从而保障更加完善地对学生开展思想教育工作,并确保在开展教学的过程中不仅做到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还应以专业的思想意识形态的打造将专业知识与核心素养的提升进行有机融合,而这也是职业院校进行人才培养和提升的重要途径,因此必须渗透思想建设内容,保证学生具有良好的政治素养和思想意识形态,完善思想保障体系[1]。

(二)树立阶段目标

在高职院校进行教学和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应构建完善的组织员团队,进而强化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作用,这是由于组织员的工作职责在于对管理工作进行筹备与组织,以此促使职业院校学生不断地提升自身的思想意识水平,从而形成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在学习和成长中培养良好的意识形态,从而保证自身的思想进步,并且具备远大的理想目标,能够树立自身成长和进步的阶段性目标,进而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观能动性,以积极的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高校教师必须对组织员工作开展研究、探索和分析,力求做到组织员工作效果的最大化。

(三)促进共同发展

高校在实施教育的过程中不仅要负责起学生技能培养的目标,还要肩负起培养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为新时代的建设培养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坚持党的领导,使高校成为顺利开展教书育人工作的坚强阵地,以此凝聚力引导全体师生党员,切实地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头脑,引导青年学生不断进步,进而增强党的影响力,团结大学生为了自身的成长和祖国建设不懈地努力。

二、融合党组织发展历程,建立组织员管理制度

(一)开展核心素养引导,落实核心培训

为了适应新的建设时期对于人才的需要,高校必须在自身建设的过程中,不断地提升核心素养教育的成果,从而遵循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坚持党的引导下的办学方向,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存在意义,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促进高校工作顺利开展,工作中的核心培养要求,按照高校的规章制度要求进行管理,要求做好大学生的思想意识打造工作,以及入党积极分子的发展工作,加强党员的思想教育和管理的实践工作,切实依据新时代的思想意识需求,加强高校的组织员建设,进而切实可行的对高校的教育和管理工作作出实际保障,引导学生思想意识的变化,构建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核心体系,以此作为高校组织员建设的重要支持和保障[2]。

(二)制定管理规划,完善素质教育

在高校的建设过程中,必须总结实际的高校组织情况,要建立规范化管理制度,打造一支素质优良的组织员队伍,切实的开展教育引导工作,切实发挥组织员队伍的引导作用,集合一切的优秀力量,切实的开展高校的核心素养引导工作,组织员队伍和党务工作队伍,在高校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效力,并做好人才队伍的选择和建设实施总体规划,明确组织员的职责和身份,构建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并通过组织员的工作职责发展党员,对于现有的组织员队伍发挥教育和管理工作,从而做好高职院校的规范化管理工作,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完善组织员队伍,构建教育体系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必须与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工作实施标准相结合,每个院系配备1~2名专职组织员,确保在学生管理工作过程中配置高效力量,进行高校组织管理工作,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满足高校提高学生核心素养工作的需要,探索组织员队伍的实际促进手段,促进组织员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建设进程,不断提升组织员的实践能力和理论水平,并注意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推动组织员队伍的建设,力求在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引导过程中发挥作用,构建高校核心素养培养工作体系。

三、遵循组织员建设现状,解决发展过程中实际问题

(一)解决实际困难,促进高效发展

党的组织员制度在实际的高校教育中意义重大,它是在党的建设实践过程中既往的实践经验逐步形成的,伴随着党的建设的发展得到了逐步的完善,它可以与党的发展历程进行有机融合,明确组织结构,并建设高校体制和组织员队伍,梳理党的组织员制度的演变过程,根据组织员制度的实践,通过组织员队伍建设,促进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并与实际工作效果进行融合,进一步提高组织员制度的发展和建设,在党员队伍建设中发挥作用,并分析组织部门的建设解决实际问题的发展现状,为高校组织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作用。

(二)构建约束机制,提高教育能力

高校组织员作为实际工作中的促进力量,在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中是重要的核心力量,能够有效提升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必须融合党员发展和党员队伍建设开展实践工作角度,实现组织员队伍建设的核心价值和意义,做好新形势下的发展党员工作,通过建立高素质的组织员队伍,促进发展党员的实际质量,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从而更好地满足高校开展教育教学管理工作的要求,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引导作用,不断地加强组织员队伍建设的实际工作,建立、健全实际的组织员工作促进和管理制度,还应有效融合制度的约束和推动能力加强党员队伍建设,从而提高党的引导和教育能力。

(三)优化组织结构,确保队伍稳定

在实践工作过程中,必须建立科学合理的组织员队伍,对于加强高职院校管理工作具有促进和保障作用,应通过规范化的管理工作,提升高职院校科学化管理水平,稳定组织员工作队伍,促进学生管理工作的具体实施,发挥组织员工作队伍的重要作用,从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角度,系统地展开实际工作,切实抓好组织员队伍建设工作,在实践过程中经过不断地发展完善,从而更好地面对现阶段高校组织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满足高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的实践要求,并融合高校的实践经验,直面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中的主要问题,解决高校组织员工作机构的健全工作,提升整体队伍的规模和实践意义,促进组织员结构的有效化和合理化,实现组织员队伍的稳定。

四、发展兼职特邀组织员,为队伍建设融入新鲜血液

(一)创新工作方法,布局组织建设

现阶段高校的工作内容繁杂,造成实际人力资源的短缺,因此,需对组织建设做好布局,构建特邀组织员、兼职组织员的组织队伍,其中,特邀组织员是指邀请高校的领导层以及具有较强管理经验的人员进行管理,兼职组织员的职责是对民办高校的工作进行辅助管理,以此确保构建立体化的组织管理模式。专职组织员的工作则是从专业化视角对高校内部的人、财、物资源进行管理,确保高校日常工作能够顺利开展,提升高校凝聚力。另外,高校也应对特邀组织员的实践模式展开实际探讨,发挥其在工作中的作用,形成良好的管理和工作模式,指导组织员队伍建设和实践,明确特邀组织员的内涵,实现高校人力资源的高质量、高效率建设,强化大学生党支部建设的实践效果。根据组织员制度的实际要求,引导兼职组织员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实际的指导和咨询作用,推动高职院校管理工作方法的创新,推动高素质学生队伍建设,提高学生党员发展工作的实际质量,分析高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重要性,促进特邀组织员队伍工作不断地发展,保障实际的工作制度不断完善,连同特邀组织员队伍建设,以创新性建设思路采取突破性的对策,不断地健全组织建设布局,不断完善调查研究开展科学的工作机制,促进特邀组织员队伍建设在实践中发挥实际效果。

(二)开展实践引导,提升工作技能

现阶段建立高校兼职组织员制度势在必行,为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求,可聘请特邀组织员为大学生实施思想引导,在大学生中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通过多元化的培训工作,充分发挥政治理论水平的优势,为基层管理工作的开展做好铺垫,确保对提升高职院校学生的核心素养产生实际效果,并从实践的角度发挥教育工作中的实际作用。在党的建设进程中,必须总结党员队伍发展的经验完善工作制度,切实提升高校组织人员的工作能力,并在实践中开展党员发展、教育和管理工作。

(三)融合学科特点,开展品德引导

在高职院校开展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更好地培养实际工作中的组织人才,从而通过开展知识文化的学习,保障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的建设,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具有过硬的思想意识形态,突破职业院校教育的瓶颈,开展教育培训,确保在进行职业院校学员培训的过程中,进行学生的思想教育,对学生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以学科教育作为切入点开展管理工作,融合全面的思想教育的引导打造坚定的思想基础,以此确保一些体系化的模式开展管理,逐步完善管理方案,提高管理能力。

五、总结经验,以动态眼光调整实施策略

(一)统一思想意识,改善工作手段

在进行组织员建设的过程中,需引导与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及专业课的进一步发展,关注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意识的培养,调动大学生思维的能动性,促进学生思想意识的提升,不断与时俱进地与科学的发展观有机融合,实现思想意识形态的有机统一,从根本上统一思想,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想意识形态的改变,打造一支无往而不胜的组织员队伍,成为学校发展中的坚实力量,通过自身工作经验的不断积累,逐渐在动态上改善实际的工作手段,提升实际的工作效果。

(二)分析学生实情,构建评价体系

我国现阶段的发展态势良好,同时各种思想多元化的存在,因此必须做好组织员的队伍建设,更好地发挥对于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态势的实际引导,汲取党的传统文化精华,在新时代进行党的意识形态的引导和教育,从而促进在变革中不断地体验和进步,确保能够符合时展的特点以及新时代学生的思想状态开展实际教育,满足高职院校学生青春期阶段的教育诉求,融入生动、形象的教学方式对其展开党的精神的教育,促进手段和科学的评价体系保障实际的教学效果,促使高职院校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体系,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采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融入当前的时政热点开展鲜活生动的教育,用生动的形式促使党的价值观和核心理念走进学生的内心。

(三)以专业化教学,强化归属意识

高校组织员要对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进行观察,开展动态评价,通过实践引导过程开展评价,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学习的过程中更好地参与、实践,从而以实践活动探究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感同身受,体会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与专业课程相融合的意义,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获得灵魂的滋养,利用活动的开展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引导他们不断地成长和进步,提升对于高职院校文化的认同度和精神上的归属感。在高职院校开展学生教育的过程中,组织员应利用动态的工作手段,做到及时的引导和改变工作方式,及时把控和引导促进高职院校学生的思想价值观的形成和改变,教师要切实地发挥培养和引导作用,通过实际情况对学生进行培养教育,通过专业和生活实际的有机融合,实施直观生动的教育模式,观察学生的实际兴趣走向,及时调整实际操作办法,保障学生全心投入,实现良好的实践效果。

六、总结

在进行高职院校学生的教育过程中,必须通过组织员队伍的建设,促进学生的业务技能和思想意识的协同进步,做到技能和思想打造的互相促进,做好职业院校学生的教育工作,为高职院校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发展以及思想素质的进步作出努力,并通过兼职组织员等人才的吸纳为高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注入新鲜的血液,推动高职院校教育不断进步,也为整体学生能力素质的提升作出贡献,保障人才培养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姜亮.新时代高职院校组织员队伍建设的现状与思考[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32(1):83-87.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3

1.1加大相关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基层队伍建设,确保基层畜牧兽医队伍规范化、专业化、条块化运行。乡镇业务部门要“三权”归县,解决人员不足和专业人员在编不在岗的问题,确保有足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为现代畜牧业的发展保驾护航。要进一步明确乡镇站的公益性,把人员工资和办公经费全额纳入财政预算。严格按照公益性以及服务性原则,对于本地区畜牧业发展进行服务与指导。要把兽医体制改革搞彻底,服务与执法完全分开,从事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走公益性事业岗,全身心为畜牧业的发展作好服务。官方兽医等执法色彩较浓的岗位只从事执法监督,不从事畜牧业发展工作,人员编制参照公务员执行。

1.2提高乡镇及村专业技术人员的经济待遇和政治待遇,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加入队伍

出台相关优惠政策,吸引高校优秀毕业生到乡镇工作,比如在职称评聘、提干及培训深造方面上给予优先等;解决村级动物防疫员的养老保险和提高劳动报酬。在劳动报酬方面,确保不低于同期村干部的报酬;在养老保险方面参照村干部执行,才能够吸引职业学校,甚至大中专院校的毕业生加入这支队伍,才能确保村级动物防疫员留得住、稳得下、见成效。

1.3加强村、乡、县畜牧兽医人员交流与培训,不断更新专业知识

对于基层来讲,发展基层畜牧事业,加强村、乡、县3级畜牧队伍建设、人员的培训是知识不断更新的需要。要利用“农广校”、职业院校等平台,以“绿色证书”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基层农技推广”培训等为载体,加大对村级动物防疫员、县乡专业技术人员的培训,不断更新知识和完善知识,跟上新时期畜牧业发展的步伐;要把人员交流制度化,常态化。村级动物防疫员本乡镇的各村之间交流;乡镇的兽医和其他人员在全县的各乡镇之间交流。

1.4加强实用技术推广,健全兽医执法机构

加强畜牧兽医队伍建设,加大畜牧实用技术宣传推广力度,提高畜牧兽医人员畜牧实用技术水平。通过“乡村兽医”、“村级动物防疫员”和乡镇农业服务中心大力宣传与推广种草养畜、秸秆氨化、青贮饲料制作、饲料生喂、种羊串换、品种改良和厩舍改造等实用技术,从而使畜牧业完成从量的增加转化到质量和效益提升的飞跃,使之走向稳定健康、产业化方向发展的良性轨道,从而使畜牧业真正成为农民增收、农业增效、财政增长的支柱产业。

2、总结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4

关键词: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重要性

引言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逐步深入,农村迎来了其崭新的发展时期。政策、资金、人才的投入倾斜,使我国广大农村地区面貌焕然一新的同时,也使得更多的农民共享了国家发展的福祉。财会工作是农村资金管理、经济决策的重要支点,财会工作的良性发展将对农村的稳定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1]。我国农村财务会计能力普遍偏弱,农村经济的多元化发展过程中致使其经济管理的复杂性与日俱增,导致会计管理的短板也随之被放大。一支政治素养过硬、业务素养突出、服务意识超前的农村财务会计管理队伍将是一切农村工作开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将从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的问题总结着手,试探索新时期发展中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的科学路径。

一、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三农问题是我国新时期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处理好现代化工业发展、缩小城乡发展差距、均衡农村公共资源配置、盘活农村经营体系等问题,不仅决定了农业发展的高度,更是广大农村居民能够共享改革开放成果的关键。在中华民族走向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之中,这是一块短板,同时也是决定国家发展高度的重要支点。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大批惠农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的实施大大激发了农村居民生产的积极性,农业的潜力和农民的创造力也被充分地激活。这些惠农政策的背后往往有着巨额的国家扶植资金及各级政府的资金投入,这也使得农村财务会计管理的重要性开始突显出来。不可忽视的是,当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财务会计人员的整体素质不高,专业能力不足,导致在财务管理中问题频出。农村经济的发展与农村会计人员的能力不足之间的问题开始进一步地显现。若未能充分地解决这一三农问题中的隐性问题,将有可能是农村成为“微腐败”的高发区,进而诱发各种矛盾[2]。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素质提升成为当前农村建设当中急需补足的问题。对农村财务会计队伍能力的提升,其现实的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首先,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有助于提高农村财务的管理水平。农村财务会计队伍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了农村财务管理水平的高低,提高农村财务队伍的整体素质能够让农村的财务管理在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层面获得提升,从而为保障涉农资金的安全提供保障。其次,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经济若想得到全面的发展,从宏观的角度上而言,稳定压倒一切。如何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素质不高将有可能诱发一系列的农村发展的内部矛盾,导致派系林立、纷争不断导致农村发展的环境遭受破坏[3]。再次,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有助于进一步提速城乡一体化进程。城乡发展统筹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调整当中的重要一环,在改善农村居民环境的同时,还农村发展以空间,还农业发展以活力成为重要的一个方向,农村会计作为政策的领路人之一,将能够自身能动性的行为,为村集体谋福祉,为村民谋利益,这将从另一个侧面驱动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农村财务会计队伍专项技能需提高。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将成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实施的重要支点。这将对农村的会计管理信息化水平提升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农村需基于会计工作的开展趋势,前瞻性地引入设备及管理系统,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技术搭建提供硬件基础。另一方面,应跟进对基础会计工作内容上的信息化改造,逐步实现对记账、账目核对能内容的信息化手段替代,从而使得农村财务会计管理从冗余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中解脱出来,为会计工作的信息化技术搭建提供软件基础。相对于传统的“镜像式”会计管理,会计工作模式下的会计管理对财务预测、决策、规划、控制和考核将变得精准而复杂,这就需要完善财会人员加快自身对于信息化建设服务能力上的获取[4]。

(二)农村财务会计队伍综合素养需提高。人才是一切事业得以发展的重要支点。对于农村财务会计工作的实践而言,卓越的系统与精干的人才才能共同开启农村财务会计工作模式的发展之路。会计工作为农村财会管理管理带来红利的同时,也对传统会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当前,很多基层的会计人员在会计工作的探索中有着技能、经验等多方面的不足。在实践中,部分管理人员的多是在边学习,边建设的情况下来实现对会计工作进程的跟进,在一定程度上滞缓了农村业财管理的发展进程。在财务集中管理的实践之中,人才的建设要优于制度的建设。需在这一发展导向下,提高财务团队的整体素质,从而为农村财务会计工作体系的搭建,夯实人才基点[5]。

(三)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长效机制。需建立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应放入农村各项工作的核心位置,但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财务会计管理队伍提升的关注度不够,并未在思想上引起足够的重视,同时在行动上也未见实质性的推动策略。在走访调查中发现,多个农村的会计在岗时间已超10年,队伍整体年龄偏大,也造成了其专业知识更新上的困难。基于这一发展现实,部分地区也针对性地开始站农村财务会计专项的提升规划,但这一有意义的探索从收效上是较小的。与此同时,应缺乏队伍建设上的长效机制,人员固化的背后是财会岗位的流动性不足,导致农村一些具有专业学历背景且致力于服务农村建设的居民未能及时地走上岗位,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极容易导致财务管理空档期的存在[6]。

(四)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考核机制。需跟进我国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当中的管理账目不透明、财务支出不规范,村集体资产流失严重等问题的频发,从更深层次的原因上出发是由于对农村会计管理上的监督不力所导致。因此,一方面要抓农村财务会计队伍的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及时地跟进对农村会计人员的监督体系建设。当前的现状是,县乡财务管理部门要么财政资金和人员紧张,无力应对农村财务监管这一问题,要么是态度暧昧或不够重视,对农村财务会计管理工作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对于出现的微腐败问题或出现的财务纠纷问题,多以现实情况、历史遗留等借口来搪塞。同时,因长时间缺乏系统的监管,也导致农村财务问题的追责无法顺利地展开。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农村会计成为农村腐败问题的高发区。

三、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的实施路径

(一)以德为先,能力为重。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应是从内心牢记党为人民服务的宗旨,铭刻发展的初心,能自觉拓展所在岗位的服务能力与范围。德才兼备、以德为先,要放在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培养和考核中的优先地位。立德是行之根本,也是会计人员能够自律的心理底线,一个有能力的农村财务会计人员,必先应是一个忠于党和人民,有胸怀和担当的人。要能够积极地应对群众的利益诉求,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核心理念,并自觉地担当起岗位服务的责任。在对农村财务会计人员的培养和考评中,要加大在社会公德和岗位品行、人格修养等方面的培训和考察,有效实施不良品行的一票否决制[7]。

(二)立足岗位,精准培养。农村财务会计人才建设要体现出人员结构全面化的理念。财务会计不能长期本土化,要想尽方式吸引优秀财务会计深入农村。在加强农村财务会计队伍建设中,以基本能力为基础,以发展能力为导向,坚持“选、培、用”相结合的原则。基层岗位构成严谨,在选用和培养“多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同时,也应更为精准地以基层“岗位”建设为前提,培养“专家型”的带头人和责任人。同时,要建立起青年会计培养体系,以青年会计的胜任力提升为驱动在提升整个农村财务会计队伍能力的同时,保证农村财务会计队伍时刻充满活力和朝气。

(三)多元发展,素养提升。问题的系统化与复杂化要求农村财务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综合的素质。日趋完善的会计分工和团队协作更需要能力结构上的综合。与之相适应的是队伍建设的要求也需要向综合性层面上实现跨越。因此,农村财务会计人才需要具备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需要保有扎实的专业能力,也需要具有良好的交际和表达及能力,具有创新的理性精神和持久性的学习热情。在达成会计能力提升的同时,农村财务会计人才在素质及能力的综合性层面也需要获得突破,去适应农村财务会计工作发展的特征,以创造性的思维来实现会计目标和会计样式的整体优化,推动农村财务会计改革的深入发展[8]。

(四)长效培养,跟进监督。农村财务会计问题的解决是一个长期逐步解决的过程。一方面应加大对农村财务岗位的优化蛇设置,使得愈来愈多的专业青年可以投身农村财务管理工作当中,另一方面应继续深化对农村财务管理人员的培训。个人认为,应从国家层面加大对农村会计培训资金的投入,并是这一工作向常态化发展层面进行落实,使农村的会计可以及时地更新知识体系,提升专业技能,进而保障呢农村财务工作质量提升。与此同时,应跟进建设农村财务管理监督管理机制,使整个管理工作能够更为地公正、透明。县乡两级财政部门也需要明确自身在农村财务管理当中的责任,履行好监督责任,发现问题及时责令整改,为农村会计工作筑牢“防火墙”。

四、结语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5

他们负责本社区的社区教育工作,为社区居民提供多样化的社区教育内容和社区教育方式。然而,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社区教育体系还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边缘。制度上和体制上的缺失,导致社区教育载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处于正式的国民教育序列和培训机构两种教育体系中间。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始终处于低水平、无组织的松散状态。而这样的师资队伍反过来又制约了社区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对找到社区教育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促进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政策、体制和制度衔接的问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1.缺少一支稳定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体系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一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传授者和实施者。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专门的制度和政策,社区教师的待遇、政策福利等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国民教育序列,也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而言,这是严重的不平等。这直接导致愿意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数量不多,素质不高,无法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理论研究。这也成为当今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2.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所谓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就是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将兼职教师、客座讲师、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社会知名人士等全部纳入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多样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为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但是目前,由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不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之余,如何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吸纳各方精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担任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目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3.缺乏专门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对社区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当前,社区教育仍然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地带,对于社区教育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少,社区教育本身又属于后续教育,而非国民序列教育,教师本身对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认为社区教育只是一种类似于知识普及或者培训班形式的教育。而目前的教育机制,对于社区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培训和职业发展上,也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教师不清楚职业发展的方向,无法得到系统的理论化的指导,使得的社区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探讨

1.政策上的缺失:没有专门的社区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社区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意义、作用都没有系统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对于社区教师的待遇、身份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区教师是否和国民序列的中小学教师以及高等教育的教师享受同等身份和待遇,是否统一纳入教育系统进行管理,是否享有同等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政策上,我们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多人对于社区教育和社区教师的身份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其和普通的培训机构混为一谈,社区教师的身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愿意并且有志于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人员少之又少,这无疑是影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理论上的缺失: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尽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社区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目前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阶段,还没有将这些实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而形成统一的理论成果。一方面,社区教育事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有志人士也非常少,民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各界的精英和有识之士投身此项事业,师资队伍数量较少,构成单一,对社区教育事业无法形成有力的支撑。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6

师资队伍建设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调查研究,了解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的现状,找出师资队伍建设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探索适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对策和路径,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关键词:

中等职业教育; 师资队伍; 问题对策

课题:

2014年度广西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一级立项项目“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研究”(编号:GXZZJG2014A035;主持人:黄玲芝)研究成果。

作为北部湾经济区核心城市,南宁市需要不断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而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也是加快现代职业教育发展的紧迫任务。笔者在“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模式的研究”课题研究的基础上,对南宁市中职学校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改善的对策与建议,探索适合教师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进一步提升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质量。

一、南宁市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基本情况

职教攻坚以来,南宁市高度重视职业教育发展,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呈现跨越式发展,教师的知识能力和实践能力不断攀升。教师队伍规模稳步扩大,结构进一步优化,整体素质明显提升,为南宁市职业教育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1.整体质量大幅提升

南宁市目前有专任教师2047人,其中,本科学历1880人,占91.84%,研究生及以上学历153人,占7.47%。“双师型”教师占专业教师比例为71%。总体上看,教师队伍的整体质量有大幅提升。

2.“双师型”教师人数增加

实行编制制度改革,在中职学校增加“非实名编制”,面向社会或企业引进人才,提高该类教师待遇,扩大“双师型”教师数量,保障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的适当比例。

3.学历结构有较大改善

近年来,南宁市招聘具有大学本科以上学历的高校毕业生,引进高学历中青年教师,充实中职教师队伍。同时,大力加强中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培训,建设了一批具有高学历、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4.制定科学评价标准

南宁市积极构建和完善以职业道德、职业能力和就业率为核心指标的中职教育教学质量评价监控体系,加强对学校教学工作的宏观指导,促进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提升。

二、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尽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的提高,但从长远来看,教师队伍总体上还很薄弱,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专业化水平还跟不上中职教育发展的需要。为此,笔者针对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建设现状的突出问题进行问卷调查,调查对象选取南宁市中等职业学校骨干教师、校级领导干部、师资培训管理者,力图从不同群体的视角考察问题。问卷采取无记名的方式完成,发问卷125份,有效卷115份,有效卷占92%。根据调查反映当前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

1.教师总量不足

根据《2015-2016学年度南宁市中小学校基本数据》,中职学校29所,在校生8.9092万人,专任教师2047人,生师比43.5∶1,这与教育部规定的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生师比20∶1的合格标准存在很大差距。中职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仍跟不上中职教育规模发展的需要。

2.优秀技能型教师过少

在受调查者中,有86.1%的人认为目前中职学校缺少优秀的高技能人才。在“H其他”项中,被调查者专门补充了当前中职教师“企业经历过少,解决企业技术问题能力低下”等问题。尽管目前职教集团的成立打通了学校通向企业的通道,但由于种种原因,目前这项措施还没有真正发挥它应有的作用。缺少行业(专业)一线工作经验,造成教师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3.名师匮乏

在调查中,有58.3%的受访者认为南宁市中职学校缺少专业领衔的名师。以南宁市2013年教坛明星和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评选为例,教坛明星24人,中职学校仅有1人,占4.2%;学科带头人180人,中职学校仅有3人,占1.7%;教学骨干2432人,中职学校仅有82人,占3.4%。按南宁市职业高中与普通高中学生数基本上达到1∶1的比例的现状,中职学校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明显滞后。

4.教师多为双证型双师,而非双素质型双师

问卷调查中,有55.6%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双师型”教师多为“双证”,相当一部分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与所从事专业无关,使“双师型”教师的整体素质大打折扣。从“双师素质”结构来看,专业课教师中既懂工艺、又有丰富实践经验和动手能力的高级技能人才非常短缺。

5.中职教师相关专业培训不足

问卷调查中,关于目前的培训现状能否很好地满足不同层次教师的需求,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关于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有72.2%的人认为一般。可见,教师对当前的专业培训需求和积极性均不高。职业教育师资培训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体现在:一是师资培训方式尚未能体现职业教育特点,培训形式为专家讲座,实践操作性的培训少;二是师资培训内容针对性不强,大部分人认为培训方案应加强专业技能、企业培训;三是专业课教师紧缺,教师难有时间参加培训;四是没有建立科学的培训机制,对教师专业发展缺少系统规划。

三、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

在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职业教师队伍建设已纳入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建设和培养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的教师梯队,关系到高素质劳动力培养输送和地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有必要针对南宁市中职师资队伍专业化建设的问题,积极探索加强中等职业教育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除了问卷调查法,课题组有效采用了文献检索法,查找图书馆相关书籍和杂志及网络相关资料,了解中等职业学校名师培养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采用调查研究法,对南宁市6所主要学校中职名师队伍建设进行调研,基本与课题组研究思路达成共识。实地观摩江苏省中职名师工作室、江苏省“五课教研两课评比”、浙江省技能大师工作室等。采用案例研究法,汇编《中职学校名师案例集》,从中总结出名师成长规律。采用实践研究法,通过人才小高地建设、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南宁中职教师技能比赛、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中职学校校园开放日活动,使教育教学科研活动常态化。通过积极的探索,课题组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尝试。

1.名师培养的指明灯——《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

通过总结分析名师成长规律,名师成长工作室编写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教师成长报告册》,将名师成长的共性要求融入报告册,使培养对象目标明确,效果突出。侧重生涯规划、教育、教学、科研、企业锻炼,强调团队精神、争优意识。例如,教学篇:规范“备课”“上课”“听课”“说课”和“评课”五课教研的标准,明确“公开课”“示范课”的上课、评课标准,通过加强“五课”教研和“两课”评比,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教师通过填写报告册,能清晰地做出自己的生涯规划,同时准确判断自己的短板,同时单位明确自己的责任,为教师的成长提供更好地平台。

2.教师培养的平台——人才小高地、名师成长工作室、“双师型”教师企业实训基地

(1)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2014年4月中共南宁市委员会办公厅、南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联合转发的《中共南宁市委组织部南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关于公布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名单的通知》(南办发[2014]31号),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与各专业集团的牵头单位南宁市第一、三、四、六职业技术学校、广西南宁技师学院联合申报“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项目,成功入选第四批南宁市人才小高地。项目正在全面提高建设载体的师资水平,培养特级教师、教坛明星、学科带头人和教学骨干,辐射带动全市中等职业学校,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依托这一平台,中职教师团队实力飞速发展。人才小高地建设吸引了区(省)内外中职教育高端人才,柔性引进了一批职业教育专家,引进行业企业一批名师。政府给予政策支持,每年拨付专项经费,保证人才小高地建设。近两年,南宁市职业教育还引进特聘专家,每年拨付科研经费,保证职业教育科研工作的发展。如载体单位广西南宁技师学院新建了基建约10亿的校舍,各载体单位新建了2个以上高标准的实训室等,每年给予项目150万左右的科研经费。人才小高地项目助推职业教育的硬件建设,更促进了职业教育的软件建设。依托人才小高地项目,主要做了以下几方面培训:一是引进来,柔性引进专家讲解国家最新政策,指导国家政策的落地,例如教学诊断与改进、课程改革、现代学徒制等,编印了《中等职业教育法律法规政策文件选编》;二是走出去,与江苏省教科院职成所、江苏双元教育培训中心合作开发了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人才小高地建设”专业骨干教师赴江苏跟岗培训系列项目,有“一对一”的国赛金牌教练跟岗培训,重点校跟岗培训,科研单位跟岗培训等,培训更有针对性、时效性。

(2)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南宁市共建立了9个南宁市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名师成长工作室建设。名师成长工作人员组成结构由核心专家、行业和企业技能人才、专业骨干教师组成,每个工作室12人,每个成员带3名青年教师,每个名师成长工作室直接辐射人群约50人。名师成长工作室明确提出未来三年乃至“十三五”本专业发展规划,明确发展目标、主要任务、预期成果,创新运行管理机制,以课程和教学改革为抓手,以促进质量提升、师生发展为核心目标,实施高标准、高水平现代化建设。南宁市建设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名师成长工作室可归纳为以下三点:一是由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统一规划、组织实施名师工作室建设,名师工作室建设注重名师的生成,作为成就职业教育名师的摇篮;二是名师工作室是推动职业学校专业与课程建设、教学改革、课题研究、数字化资源开发等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措施;三是名师工作室以出业绩成果为任务推动团队成员培养培训,业绩成果直指各类国家奖项,团队成员要成长为专业教学骨干,在专业教学骨干中成就出专业教学名师。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名师工作室分为两类建设:第一类指专业课的名师工作室,由5所专业集团牵头学校按照重点建设的专业设置,每一个重点建设专业设置一个名师工作室;第二类指针对德育课程和文化基础课成立的名师工作室,分德育课程、语文和历史、数学、外语设置四个名师工作室,由局统筹安排牵头单位。

(3)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建设。在南宁市中等职业教育专业集团建设基础上,集团牵头单位还建立了9个“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基地由集团牵头单位与合作企业共建,政府每年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基地建设。集团牵头单位定期安排专业教师到企业学习实践,了解产业发展趋势、企业生产组织方式、工艺流程等基本情况,熟悉企业相关岗位(工种)职责、操作规范、用人标准、管理制度及企业文化等具体内容,学习与所教专业相关生产领域中应用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掌握主要岗位的操作技能,并结合企业实践探索改进实践教学的方法和途径,使学校教育教学更贴近企业贴近市场。“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以优秀中青年专业教师为培养对象,依托“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提高中职教师专业技能水平,培养一支勇于创新、精益求精的高素质专业教师队伍。重点建设原有9个以专业集团为基础,以“中职学校+行业企业”为主要模式的中职学校“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坚持校企共管共建原则,充分发挥集团牵头学校和基地合作企业的“双主体”作用,为中职教师的专业发展和企业实践建立稳定的、高层次的培养基地。到2020年,新增5~6个专业优势突出的“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累计建设教师培训基地15个,力争覆盖全市中职学校主体专业,满足中职教师专业发展需要,使“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中职专业教师总数的70%以上,形成逐步建立布局合理、功能完备、科学规范的教师培训体制,推动“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

3.全面有效推动师资队伍培养的评价方式——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

(1)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科研工作是学校发展的重要支柱。科研实力是学校水平的重要体现。校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总结过去一年来学校所取得的成绩,表彰年度先进集体、个人,年度优秀科研成果、课题、著作、论文,明确今后科研工作的发展思路、奋斗目标和任务,通过表彰让科研工作成为个人乃至学校实现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以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为例,引进年度科研工作总结大会这一机制后,2016年,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3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点课题2项,获省级职业院校重大招标课题2项等等。

(2)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评比。自2014年起,南宁市已分批在市中职学校开展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管理检查评估工作,有效推进学校管理标准化、规范化,实现学校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具体做法是:以实地考察为主,只看常态工作资料,尽量不给学校添麻烦;考察组成员有局领导、教研机构领导、各学校代表,考察组分成行政组、教学组、德育组三个组;考察方式是从学生早上起床到晚上就寝全天全方位考察学校。在前一阶段教学与常规管理让学生“做得下来”的基础上,从2016年起,南宁市中职学校一日常规考察侧重引导学校建立教学诊断与评估体系,引导学校能够在不依靠外部评估的情况下,把教学质量管理得更加规范、精细、到位。教育多年的评估实践,以及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说明,保证质量离不开外部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检验、评估,但归根到底要依靠内外结合、以内为主,分工合作、协调平衡,既相互印证又相互制约的质量保障体系。通过职教攻坚、内涵建设等系列活动,南宁市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作为职业教育师资培训的管理者,要敢于正视目前仍不乐观的师资现状,勇挑改革创新重担,不断创新师资培训模式,建设一支既有较高的专业理论又有科研甚至研发能力的优秀教师队伍。

作者:黄玲芝 周报春 王玲玲 单位:南宁市职业教育中心

参考文献:

[1]娄自强,马小云,张慧.物流管理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思考[J].价值工程,2015(4).

[2]李体仁,赫芬芬,刘正安.职教师资现状的调研及存在问题的原因和对策[J].开源期刊,2014(6).

[3]艾咏梅.国外职教师资队伍建设概述[J].外国教育研究,1997(2).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7

关键词:人才培养;素质;创新;开拓;一流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战略

为实现《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中“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目标,改变我国目前是“期刊大国”而非“期刊强国”的现状,科技界和期刊界采取了多项举措,齐头奋进、深化改革、力图发展、着力创新,积极为创办一流期刊做好准备。科技期刊不仅要满足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也要履行好服务于科研的责任。需要注意的是,在稳抓期刊建设和深化期刊改革的同时,人才队伍的建设同样不容忽视。

一、建设人才队伍的任务

(一)建设结构化合理的人才队伍。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首先就要考虑人才队伍的结构,无论是团队成员的年龄结构、教育水平、资质还是个人经验、实际能力,都要满足科技期刊的要求。人才队伍的建设要均衡发展、着重培养,把人才建设落到实处,发挥团队的力量,提升协作水平,展现集体的凝聚力,为创建一流科技期刊共同努力。

(二)建设复合型、多层次的人才队伍。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就要看重人才的素质和能力,但不能局限于人才的素质和能力,要着力寻求高层次的复合型人才,挖掘在生产经营、新媒体传播等领域均有发展、有想法、有创新精神、勇于开拓的人才[1]。

(三)建设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队伍。要建设一流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就要满足时代的需求,与时俱进,顺应期刊界的形势和发展规律。应留意时展,关心科研前沿变化,把握当下,努力寻求突破,肩负起服务国家创新发展的使命,带动科研领域的飞速发展[2]。

二、人才队伍建设及培养战略

(一)从思想上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中国科协“中国科技期刊卓越行动计划”的开展,到联合印发《关于深化改革培育世界一流科技期刊的意见》,一系列行动都充分体现了我国打造高质量科技期刊的决心和信心。在追求发展的同时,也要讲求实际、立足现状,要设定符合现实需求的可完成的目标。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工作是思想建设,要从改变思想和厘清观念入手,以发展中国科技期刊为核心,着眼全局,立足根本,从思想上统一认识,调整视野,以符合科技期刊的发展形势[3]。

(二)从素质上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提升人才素质是关键。要严格把握人才准入和人才引进的关卡,对人才的教育水平和学术背景应设定合理的要求和一定的准入标准,不能只注重学历水平,还要对人才队伍进行综合考量,要在素质均衡的基础上有所突出、有所发展,要有一定的科学素养,对期刊的发展有正方向的助力[4]。进行人员培训也是提升员工素质的重要途径,参与培训的人选从特定人群到编辑团队整体都应有所侧重,要注意资源的公平性和特殊性。应建立相应的考评制度以及奖励机制,通过定期考核的形式调动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个人的竞争意识。要运用激励政策,使编辑队伍能够更好地确定自身的前进方向,激发其工作热情,提升其专业素质[5]。

(三)从能力上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的培养,要从能力培养入手。无论是编辑能力还是沟通能力,都应有一流科技期刊的水准,要有足够的能力支撑科技期刊的发展、引领科技期刊前进,为科技期刊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动力。应对编辑队伍进行定期培训,鼓励人才队伍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工作能力。1.一流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要有良好的编辑能力。作为一流科技期刊的编辑,要能编辑、会编辑、精于编辑,要有扎实的基础,熟知编辑工作的各项流程和技巧,这样才能在创一流科技期刊的道路上做好基础工作,保证科技期刊质量,提升期刊竞争力。在保持传统期刊优势的同时,还要寻求进一步的发展和突破。新形势下的编辑能力指的不仅是传统纸媒的编校工作,还包括网络媒介的传播手段。新的业态促使编辑的工作方式发生了转变,个人能力的高低在新业态下表现得尤为突出,这也要求期刊工作者更加努力地提升个人能力,增强工作能力和业务能力。2.一流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一是与作者的沟通,二是与读者的沟通。编辑需要通过沟通考察学术市场,了解期刊受众,引导期刊风向。广大科技期刊工作者应增强学术公关能力,处理好与读者和作者的沟通问题,通过沟通了解实际情况,解决现实问题,找出更适合期刊的发展道路[1]。3.一流科技期刊的人才队伍要有优秀的引领能力。一本好的科技期刊不仅要在专业领域有所成就,更要有在专业领域内引领学术的能力和担当。为此,专业性和敏锐度就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科技期刊工作者要具有前瞻性,有可辩证的预判能力,可以把握本专业前沿科研的发展方向,了解业界动态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科技期刊工作者要有敏锐的思维,有辨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准确把握关键领域和焦点问题。

(四)从创新性上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作为文化生产和加工活动,科技期刊的编辑工作与创造性、创新性息息相关[6]。开篇选题、计划约稿、策划论证、稿件选取、组稿编排、编辑加工等过程都离不开编辑的创新力。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6年印发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强调了创新发展的重要性,也提出了国家的创新发展要着力于培养创新主体。科技期刊服务于创新发展与研究,更应把握重点,找准突破口,为国家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贡献力量。目前我国科技期刊起到的科技服务作用还很有限,无论是在引领科技发展上,还是在服务科研的角度都有很大的成长空间[2]。这也为科技期刊的发展指明了道路:科技期刊的发展不应只是期刊自身的发展,不能只看眼前效益,要提升创新意识,服务于全局。

(五)从开拓性上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传媒业带来了巨大冲击,以往的纸质期刊也逐步向电子期刊转变,众多期刊生产也在向企业化模式靠拢。新的形势造就了新的业态,这要求期刊工作者勇于开拓,以迎接新业态的挑战。诸多与国际合作的出版平台应运而生,也给增强期刊国际传播力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新的方法[7]。为应对市场化的考验,期刊工作者应转变身份,拓宽思路,勇于尝试,以开拓心和进取心面对新的征程[8]。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勇于开拓的基础上也要把握好度,应看准形势,明确市场定位,做好规划,有策略地进行转变。开拓并不意味着完全脱离过往,传统的传媒业仍有很多的经验值得借鉴,在开拓进取的同时应总结过往经验,传承前人的精神和文化。与此同时,对于国外的经验,切忌照搬照抄,应从中总结经验,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现状的开拓道路。

(六)从协作精神上创一流科技期刊人才队伍。期刊需要人员的分工配合,团体的协作尤为重要。一个好的团队绝不能只是体现每一个人的能力和成绩,而要体现整个团队的能力和成绩。因此,在进行人员培训的过程中,要注重团体意识的培养,提升团体协作能力。在根据个人特点有侧重地选定培养目标的同时也要注意均衡培训资源,有序进行系统化培训。现代企业文化中很重要的一环就是团体精神的塑造,高水平的凝聚力可以提升工作群体的精神面貌,提高团体协作效率,提升整体的工作质量。

三、进行人才队伍建设的意义

人才队伍是科技期刊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成就科技期刊的关键,是创一流科技期刊的主要力量。期刊工作者应坚守初心、深化改革、力图发展、着力创新、通力合作,推进科技期刊人才队伍的建设,完成期刊行业的大飞跃。科技期刊人才队伍建设有利于我国科技期刊整体水平的提升,可以增强我国科技期刊的竞争力、影响力和国际传播力,可以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创新发展道路,为我国从“科技大国”到“科技强国”的转变贡献力量。

队伍建设总结范文8

由于制度的原因,我国社区教育体系还处于国家教育体系的边缘。制度上和体制上的缺失,导致社区教育载体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即处于正式的国民教育序列和培训机构两种教育体系中间。这进一步导致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始终处于低水平、无组织的松散状态。而这样的师资队伍反过来又制约了社区教育事业稳定、快速地发展。分析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对找到社区教育建设的新思路和新办法,促进社区教育健康有序地发展意义重大。

二、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虽然目前我国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果,但由于政策、体制和制度衔接的问题,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一些问题。

1.缺少一支稳定的社区教育教师队伍体系

目前,我国社区教育的主要载体是一社区学院和社区学校。教师是社区教育的主要传授者和实施者。但是,由于目前缺乏专门的制度和政策,社区教师的待遇、政策福利等不能得到保障,相对于国民教育序列,也即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教师而言,这是严重的不平等。这直接导致愿意从事社区教育的人员数量不多,素质不高,无法形成一支较为稳定的教师队伍,专门从事社区教育的教学和理论研究。这也成为当今制约社区教育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

2.教师队伍构成单一,师资力量比较薄弱

所谓多样化的教师队伍,就是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将兼职教师、客座讲师、专家学者、行业精英、社会知名人士等全部纳入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形成多样化、全方位、多视角的社区教育师资队伍,为社区教育的长远发展奠定人力资源的基础。但是目前,由于社区教育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力度不够,在专职教师队伍建设之余,如何进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如何吸纳各方精英,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担任社区教育的兼职教师,形成一支多样化的教师队伍,也是目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3.缺乏专门的社区教育教师培训机制,对社区教师进行专门的培训

当前,社区教育仍然处于教育体系的边缘地带,对于社区教育的系统的理论研究还非常少,社区教育本身又属于后续教育,而非国民序列教育,教师本身对于社区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没有足够的认识,往往认为社区教育只是一种类似于知识普及或者培训班形式的教育。而目前的教育机制,对于社区教育的专任教师,在培训和职业发展上,也没有系统、科学的规划,教师不清楚职业发展的方向,无法得到系统的理论化的指导,使得的社区教育工作流于形式和表面,使得教师的整体素质不高,教育教学的水平长期在低水平徘徊。

三、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的原因探讨

1.政策上的缺失

没有专门的社区教教师队伍建设的政策和制度保障在我国目前的社区教育研究和实践中,对于社区教育在整个国家教育体系中的定位、意义、作用都没有系统的法律和制度规定。对于社区教师的待遇、身份等问题也没有明确的规定。社区教师是否和国民序列的中小学教师以及高等教育的教师享受同等身份和待遇,是否统一纳入教育系统进行管理,是否享有同等的职称晋升和职业发展空间,都没有具体的政策文件和法律法规。在政策上,我们也缺乏有效的引导,很多人对于社区教育和社区教师的身份都没有清楚的认识,将其和普通的培训机构混为一谈,社区教师的身份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境地,愿意并且有志于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人员少之又少,这无疑是影响社区教育师资队伍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之一。

2.理论上的缺失

缺乏系统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尽管我国的社区教育事业经历了三十多年的发展,但是社区教育的系统理论研究进展缓慢,目前的社区教育理论研究还处于对实践经验的总结阶段,还没有将这些实践进行系统化的研究,从而形成统一的理论成果。一方面,社区教育事业在社会上的认可度不高,从事社区教育事业的有志人士也非常少,民众的认知度和接受度普遍不高;另一方面,社区教育并没有在社会上形成有效的影响力,在师资力量薄弱的情况下,也很难吸引到足够的社会各界的精英和有识之士投身此项事业,师资队伍数量较少,构成单一,对社区教育事业无法形成有力的支撑。

3.管理上的缺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