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技术培训方案范例6篇

农业技术培训方案

农业技术培训方案范文1

为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农村劳动力科技文化素质,积极推进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达到提高农民的务农技能,促进农业生产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根据按照农业部,《关于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的通知》(农科教发[2006]2号)精神,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围绕农村经济发展的中心任务,以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为己任,改进培训方式,提升培训效果,充分发挥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主渠道作用,多形式、多层次开展农民科技培训,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保证。

二、任务目标

围绕优势主导产业,组织科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科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促进新技术、新品种和新成果的推广应用。在全市12个乡镇(街道),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33个重点行政村,加大培训力度和培训规模,每个村培训专业技术骨干农民不少于40名,进村技术指导不少15次,全市共培训和结对挂户1400名以上骨干农民,辐射带动1400名以上一般农民。

三、培训内容

以贴近农民、贴近实际、贴近市场、方便学习、降低成本、灵活高效为原则,围绕育肥牛、甜粘玉米、绿色水稻、食用菌、五味子栽培、贝母栽培、食用瓜栽培、苗木栽培、大棚蔬菜和地膜花生等12项内容,组织开展实用技术培训(见附表)。

四、主要措施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成立以分管农业的副市长陈辉担任组长,市农业、财政、畜牧、水利等相关部门领导为成员的“××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业局,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建立市级讲师团。从市级挑选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

建立镇级技术指导组。各镇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技术指导团,每镇4-6人。负责对本镇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实行分片负责。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从市级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业科技人员担任教学班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承担项目培训的农广校和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按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优势主导产业培训的时间,内容、次数、地点和教师(见附表),使进村培训指导工作各个环节按进度进行。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发展模式,通过深入农村,把急需的农业知识送到农民手中。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按照培训内容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等培训资料,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采取多种培训方式。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一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二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市电视台《农业科技之窗》栏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加强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等管理规则。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农民培训工程工作督导、管理、检查、考核等工作,协调解决在培训工作存的问题。

2、设立专职教师和联系户。市农广校、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要在每个村设专职培训教师1名,充分发挥专兼职教师的作用,让农民学懂、学会、学透,提高农民教育培训质量。并在村里建立3-5个联系户,向农民发放技术明白纸和有关资料,组织讲座和播放技术光盘,结合农时进行现场培训和技术指导。

3、规范管理,完善培训档案。“新型农民培训”项目实行联系教师负责制,每次进村培训指导活动都要有详实的受训农民登记表、培训内容、指导老师签字、培训现场照片,保留第一手培训资料,健全档案,以备检查验收。

4、建立信息报告制度。培训基地、实施乡镇和村设专职联系人1名,定期上报市新型农民培训活动进度、及时反馈培训效果、推荐学用科技示范户、典型户。

农业技术培训方案范文2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十二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农业工程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主导、上下联动、多元参与、广泛培训”的工作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促进农科教结合、产学研协作,利用冬春农闲季节,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培训,结合农业科教系统创先争优和深入基层“接地气”等活动,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在全国范围内掀起“学科技、用科技、促双增”的热潮。

二、工作原则

(一)立足实际

围绕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农业服务、农村管理与社会事业发展,从当地农业农村发展人才需求和农民培训需求出发,大力开展冬春农业生产技术,特别是防灾减灾和节本增效等关键技术实习培训,采取现场培训与远程培训相结合、入户指导与集中办班相结合、传统培训与现代培训相结合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快捷地传递给农民。

(二)广泛动员

采取部省联动的方式,广泛发动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农业科研、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等多方力量,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科技培训工作,推进专家、培训教师、农技人员与广大农户的对接互动,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构建机制

要注意探索和总结好经验、好做法,为今后开展冬春培训打好基础。通过科学部署,探索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参与、分工协作、高效运转”的大培训机制;组织农业科研、教育培训、技术推广力量,构建农业科技成果快速转化应用机制;依托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构建以农民需求为导向的农民培训反馈机制;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大培训稳定投入机制。

三、培训方式和内容

根据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和新农村建设的需要,依托现有各类项目资源,重点围绕强农惠农政策、防灾减灾知识、节本增效技术、种养业关键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产品加工与营销管理、农耕文化等内容,因地制宜地对基层农技人员、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普通农民开展培训。

(一)基层农技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高产创建示范县等项目,按照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要求,采取异地研修、集中办班、现场观摩等方式,对县、乡两级农技人员分区域、分专业进行培训,切实提高基层农技人员的专业水平和指导能力。

(二)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

重点依托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及农机购置补贴等农业重大工程项目,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乡村兽医、植保员、农机手、沼气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带头人、农业经营管理人员、涉农企业人员及农业创业人员等开展培训,着力提高农业和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三)农业科技示范户和种养大户培训

依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项目、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粮食高产创建工程等项目工程,采取集中培训、分户指导、实地观摩交流和田间学校等方式,重点培养种养规模较大、示范带动能力较强、有一定科技水平的科技示范户,提高他们的科技接受能力、自我发展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

(四)普通农民培训

结合各级各类农业项目,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现场培训、田间学校、入户指导、远程技术服务、发放光盘、明白纸、农村“大喇叭”等多样灵活的方式,逐村逐户扎实开展科技培训,快捷有效地为广大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全面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

四、任务分工

“十二五”期间,每年12月至次年4月底冬春农闲季节,在全国持续开展大培训。农业部统一部署,部省联动,以省为主组织实施。农业部各相关司局按照总体方案要求开展大培训工作。重点任务和分工如下。

(一)启动大培训行动

2011年12月初,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筹备召开全国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会议,启动大培训行动;12月上旬,印发《全国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方案》。

(二)开展阳光工程提质增效大培训行动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农业部农民科技教育培训中心等单位参与,按照培训要求,规范开展培训,全面促进阳光工程提质增效。

(三)开展现代农业科技与农耕文化远程大培训行动

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牵头,地方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参加,利用远程网络系统举办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大讲堂、现代农业科技大讲堂和农耕文化大讲堂,在北京启动大讲堂培训活动。

(四)组织“农业专家宣讲团”

由农业部科技教育司牵头,部属三院、部部共建大学参加,组织50名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和农业部重点实验室的专家,主要针对农技人员开展基础理论和重大技术培训。

(五)开展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牵头,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等单位参加,举办稳粮增产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冬春田间管理、农产品质量安全、防灾减灾等技术。

(六)开展农机化技术大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业机械化管理司牵头,农业部农业机械化技术开发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现代农业装备“学科群”配合,在江西举办大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技术等。

(七)开展水产健康养殖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渔业局牵头,全国水产技术推广总站等单位参加,组织水产技术推广体系等人员,重点培训水生动物防疫检疫、科学用药、水产品质量安全、稻田综合种养等技术。

(八)开展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兽医局牵头,中国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等单位参加,在、湖南等地举办乡村兽医师资培训活动,重点培训常见动物疫病诊断、用药原则及常用治疗等技术。

(九)开展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

由农业部农垦局牵头,中国农垦经济发展中心参加,在黑龙江等重点地区举办农垦奶牛现代化管理培训活动,重点培训标准化养殖、饲料营养、良种繁育、疾病防治、粪污生态处理等技术。

(十)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动

根据大培训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下简称“各省”)农业行政管理部门、部属三院、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部部和省部共建大学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制定实施方案,于12月中旬报农业部科技教育司。12月至次年4月底,各地、各单位全面开展大培训工作,并结合各自特点每年举办大培训标志性活动。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工作职责

农业部成立由有关司局和直属事业单位负责人组成的工作协调组,负责总体方案制定、综合协调、政策落实和总结宣传。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也要建立相应的协调机制,负责大培训方案的组织实施;各农业科研、教学、推广单位、农业广播电视学校、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综合试验站、农业部现代农业技术培训基地全面参与大培训行动。

(二)整合项目资源,形成工作合力

各省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统筹利用各方资源,依托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农业部重点实验室、阳光工程、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粮食高产创建工程、农业科研专项、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示范县、超级稻新品种选育与示范项目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大培训工作,形成“体系、项目、基地、人才”相结合的强大合力。

(三)开展督导检查,确保任务落实

各级农业行政主管部门要积极行动起来,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扎实抓好大培训的每一个环节。要加强监督检查,及时掌握各地培训工作进展,了解培训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提出应对措施,确保各项任务落实并取得实效。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充分利用电视、广播、网络、报刊、杂志等多种途径,大张旗鼓地宣传大培训行动。各省农业厅(委、局、办)和有关单位要确定专人负责大培训宣传和信息报送工作,充分挖掘和宣传扎根基层、服务农民的典型事迹,扩大大培训行动的影响力,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农业技术培训方案范文3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区“十二五”农业发展规划总体目标和中心任务,以现代农业发展和农民科技需求为重点,利用各类农业科技教育培训资源,在冬春农闲季节,深入基层,深入农村,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农业科技大培训,形成大联合、大协作、大培训的工作格局,为我区现代农业发展和备春耕生产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持。

二、工作原则

(一)明确培训内容。各地要根据不同人员、不同特色、不同产业、不同时间、不同的农业科技需求,制定详细的农技培训计划,有针对性地开展不同内容的农技培训。

(二)整合培训资源。以各街道(镇乡)成人学校为农民培训教学点,并与农网、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农民信箱等培训工作有机结合。同时聘请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教授,传授农业科技先进知识,促进农业科技成果在我区的应用。邀请区农业系统的技术骨干和农村实用人才进行现场指导。

(三)注重培训实效。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采用集中办班、进村授课、基地辅导、现场指导等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农业种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农机操作与维修、农业法律法规等有关知识的培训,使农民学到实在、实用的科技知识,以增强培训效果。

(四)创新培训模式。在我区以往的引导式培训、产业推动式培训、示范幅射式培训、基地现场式培训、走出去培训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创新培训模式,推进农业专家、农技人员、青年创业大学生、广大农户的有效对接,形成广泛参与、上下联动、层层落实的大培训格局。

三、具体安排

(一)时间安排。

“十二五”期间,从每年的12月到次年4月冬闲季节,持续开展大培训行动,每年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12月中旬-2月初)。进行全面动员部署,组织制定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

第二阶段(2月中旬-4月中旬)。按照方案,在全区范围大规模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

第三阶段(4月下旬-5月中旬)。各地、各单位对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进行全面总结。

(二)培训对象和方式。

1、农技人员培训。紧紧围绕农业部《基层农技人员培训大纲》和“653”农业人才培训工程要求,分级培训,分层实施,我局对全区中级专业技术人员、局属单位专业技术人员和乡镇农技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培训,基本做到二年轮训一遍,逐步使农技人员的继续教育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2、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培训。采取集中办班、现场实训、工学交替等方式,对村级动物防疫员、植保机防手、农资监管员、“三品一标”内检员等农业社会化服务人员开展培训。

3、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培训。运用农广校学历教育、农技人员分户指导、组织实地观摩交流等方式对农业科技示范户、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4、普通农民培训。利用科技下乡、入户指导、发放技术资料等易懂的培训方式,对普通农民开展“一业一训”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农民提供技术、信息和咨询服务。

(三)主要活动。

1、开展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围绕以点为主、点面结合、区乡联动、注重实效的原则,以3月份区乡联合组织科技下乡为标志,根据全区产业布局、区域特点和专业分类情况开展支农惠农政策宣传、新技术新品种推介、专家巡回讲解示范等形式多样的农业科技下乡服务活动。(责任单位:局科教法规科、局属有关单位)

2、开展农技人员素质提升培训。开展生产栽培技术、畜牧养殖技术、现代农业信息化服务知识等为主要内容的专业技术培训。(责任单位:局科教法规科、局属有关单位)

3、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培训。利用科技下乡和专题讲座等方法,为城乡农民和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讲解宣传农产品安全生产知识。(责任单位:局科教法规科、执法大队)

4、开展农业增产增效技术培训。有重点地针对粮油稳产高产中技术难点问题,在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功能区开展冬春田间管理、新品种、新技术的推广、防灾减灾等技术培训。大力推广“万元高效种植模式”,积极探索农作物制度创新,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技术服务。(责任单位:区植物检疫站)

5、开展畜禽养殖技术培训。针对不同规模、不同条件,帮助养殖场、养殖户把好品种引进关,及时有效地开展春季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工作,提供免疫、接种技术培训。(责任单位:区畜牧兽医站)

6、开展农机化技术培训。重点培训农机化新技术、安全生产技术、新型农机具使用与维修保养技术等。(责任单位:区农业机械化管理站)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领导,明确责任。各地、各单位要把大培训行动作为当前的一项重点工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工作力度和经费投入,落实培训工作任务和责任,确保区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顺利实施。

(二)强化整合,保障师资。要统筹整合各方师资,将农业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农业系统的技术骨干和农业一线专家、带头致富人等农村实用人才吸纳到专家库中,着力打造一支熟悉农民教育培训特点、了解农民实际需求、掌握现代知识技术的师资队伍,为冬春农业科技大培训行动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农业技术培训方案范文4

一、目标任务

本次轮训的对象是乡镇在岗的国家农技推广人员(其中包括畜牧、水产、农机等技术推广人员)。轮训的目标任务是更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的业务知识,提高政策理论水平、组织协调能力,增强公共服务意识、市场意识、法制意识和效益意识;优化农技推广人员业务技能结构,强化农业先进实用技术特别是共性关键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能力;提升农业公共信息服务、技术指导和农民培训等公益性农技推广服务的能力和水平。通过培训使广大农技推广人员及时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成为受农民欢迎的复合型服务人才。

二、培训内容

培训内容主要分公共知识部分和专业知识部分。公共知识部分包括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涉农法律法规、农资打假、农产品质量安全等。专业知识部分主要包括粮食等大宗作物、蔬菜、园艺、茶叶和蚕桑等特色经济作物、畜牧、水产等。培训教材由省农委组织统一编印,各地可结合生产实际增加培训内容。

三、培训组织方式

此次轮训以分期分批集中办班为主要培训形式,由县农业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每期培训班不少于40学时。

四、经费

乡镇农技推广人员培训经费由各县结合新型农民培训工程,按每人200元标准一并解决。

五、组织保障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基层农技推广人员素质高低直接关系到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应用步伐,关系到农民科技素质提高,关系到我省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进程。各地要充分认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的重要性、紧迫性和长期性,切实把农技推广人员培训工作摆上重要日程,加强领导,认真组织实施。

(二)精心组织,确保实效

各地要明确领导分工,确定专人负责,建立监督、评价、考核和奖惩机制,加强对培训工作的监督检查和指导。要将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接受培训情况,作为基层农技人员承担农民培训和优先承担农业科技推广项目的重要依据,推进培训工作深入开展。

(三)制定方案,抓好落实

各县要根据本地乡镇农技推广人员的具体情况,制定培训计划和实施方案,明确责任单位和培训机构,有序推进。有关单位要明确分工、密切配合、形成合力,确保在20*年9月30日前完成乡镇农技推广人员轮训工作。

农业技术培训方案范文5

同志们:

刚才,听了几位同志的发言,很受启发。这几位同志介绍的经验都很好,值得借鉴和推广。蒋美兰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地方政府对农民教育培训和农广校事业的重视与支持;亓红延同志的发言,反映了基层同志对教育培训的需求,也反映了广大农民对农广校工作的认可;吉林省双辽市和山东招远市农广校的做法和经验也值得大家借鉴。

这些年来,农广校的同志们,特别是长期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广大教师,辛勤工作,无私奉献,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培养了大量人才,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此,我代表农业部、代表杜青林部长,对大家表示衷心感谢,对工作在农民教育培训战线的同志们,表示亲切地慰问。下面,利用这个机会,我也作个发言,讲三点意见。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重要保证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明确了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系列政策措施,要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标准,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五中全会专门强调,要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的整体素质。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的战略部署,农业部提出了贯彻落实新农村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加快现代农业建设,实施“转变、拓展、提升”三大战略,启动“九大行动”。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内涵丰富,任务艰巨,需要我们付出艰苦的努力。我们要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使命感,首先要充分认识到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没有新农民就没有新农村;建设新农村,就要培养新农民。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主体,是新农村建设的直接参与者和主要受益者。没有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没有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新农村建设就缺乏根本支撑。只有培养造就千千万万高素质的新型农民,把农村巨大的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优势,形成持续推动建设新农村的力量源泉,才能让农民共享和使用农业科技成果,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才能提高农民务农和转移就业的能力,形成增收致富的长效机制;才能使农民崇尚科学,崇尚文明,形成农村良好的社会风气。

(二)培养新型农民是推进新农村建设的战略抓手。新农村建设的关键在于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素质。农村经济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技、三靠投入,但从长远看,关键还是要靠科技进步。在科技的创新和发展中,劳动者是决定因素,只有把农民培养成掌握和运用现代科技的新型农民,才能使农业科技成果真正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更好地实现“三增”目标。所以,我们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真正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培养新型农民是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抓手,抓住了新型农民培养,就抓住了新农村建设的关键。

(三)培养新型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客观需要。说到底,“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问题。我国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据统计,在4.9亿农村劳动力中,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占13%,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占36.7%,接受过系统农业职业技术教育的不足5%。农民的科技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制约了农村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制约了自我发展能力的提高,已经成为解决“三农”问题的瓶颈。不提高农民素质,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四)培养新型农民是加快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进一步指出,要“支持新型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素质。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劳动力的就业能力。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培养一大批生产能手、能工巧匠、经营能人和科技人员。”国务院近期的《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也明确要求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可以说,培养新型农民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动力。

二、当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中要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农民教育培训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根本途径。影响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因素很多,我这里主要强调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需重点解决的几个问题。

(一)发挥农业部门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首先,农业部门要进一步发挥好统筹、协调、组织和服务的功能,要千方百计争取政策和资金,制定规划,加强指导与评估,搭建好工作平台。其次,要充分利用教育、科技、文化等各行业、各部门的现有资源,形成农民教育培训合力。第三,要充分调动教育培训机构的积极性,使隶属于不同行业和部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广泛参与。第四,要充分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切实增强他们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采取更为有效的措施,建立健全农民教育培训工作长效机制。要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网络等远程教育培训手段的优势,采用发放技术明白纸、播放光盘、科技直通车下乡、开通科技大喇叭等等形式,开展普及性知识培训;要采取手把手、面对面的现场培训方式,注重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要进一步完善政策,加大投入力度,为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提供条件保障。在此基础上,要进一步完善体系、强化手段、稳定队伍、调动农民自身积极性,建立起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长效机制。

(三)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真正做到让农民满意。要引导教育培训机构根据农民的需要,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农民教育培训效果。要以培训内容农民是否需要、培训方式农民是否接受、培训结果农民是否满意,来作为衡量农民教育培训效果好不好、质量高不高的标准。要大力开展调查研究,摸清基本情况,准确把握农民需求,根据需求确定培训内容;在组织实施上,要进村办班,利用集中讲解、现场指导等灵活多样的培训方式,方便农民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确保取得实效,努力做到真正让农民满意。

三、农广校要充分发挥培养新型农民的重要作用

回良玉副总理在致中央农广校成立25周年贺信中指出,农广校“作为我国重要的农业职业教育、农民科技培训和农村实用人才培养基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历史进程中肩负着重大使命”。成立25年来,农广校开展了大规模的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培养了大批农村实用人才,为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农广校要进一步按照“培养新农民、建设新农村”的要求,紧紧围绕实施“三大战略”和“九大行动”,继续发挥农民教育培训的重要作用,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一)以培养新型农民为重点,大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民务农技能和科技文化水平。围绕主导产业和资源优势,举办各种实用技术培训班,积极开展培训、咨询、示范和推广服务,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和新方法。结合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举办绿色证书培训班,根据农民从事产业进行产前、产中、产后各个环节的系统培训,使农民具备从事农业技术工作要求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着力培养大批骨干农民。

(二)以培养适应城镇化、工业化需要的产业工人为重点,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提高农民转移就业能力。要发挥农广校自身优势,积极参与阳光工程,积极申请国家阳光工程培训任务,大力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民转岗转业技能,增强农民转移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步伐。在培训中,要提高培训的针对性,规范培训内容,保证培训时间,加强实践教学,努力提高培训质量。

(三)以培养农村实用人才为重点,积极参与“百万中专生计划”,培养具有中专学历的实用人才,提高他们带头致富和带领农民共同致富的能力。以产业发展为依托,围绕产业设置专业,采取远程教育和面授辅导相结合的方式,重点培养村组干部、专业能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骨干、农村经纪人和远程教育接收站点管理员等,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带头人和发展现代农业的骨干力量。“百万中专生计划”已被列入农业部2006年要办的15件实事之一。各级农广校要积极参与,主动承担任务,认真抓好招生、教学和管理等各个环节,确保把实事办实,把好事办好。

此外,还要以满足农民需求为导向,加强教育培训媒体资源和手段建设,增强自身实力。在模式、手段等方面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成功的经验,提高农民教育培训的效果和效益。

最后,我想再强调几个方面的工作。培养新型农民,农广校义不容辞,责任重大。要完成好这一历史重任,必须在以下几个方面狠下功夫。

(一)加强能力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农广校经过25年的发展,基本建立了覆盖全国的农民远程教育培训体系,为农村培养了大量实用人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是农民教育培训的一支宝贵力量。但目前总体来说,体系比较脆弱,基础条件差,严重制约了体系功能的发挥。今后要下大力气抓体系建设,从各方面争取政策和资金,健全机构,明确职能,改善条件;加强分类指导,对组织涣散、不能很好发挥作用的学校建议地方进行整改,鼓励战斗力强、基础条件好的学校多承担各种农民教育培训项目。有为才有位,农广校要在新农村建设中主动发挥作用,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重视与支持,努力成为深受欢迎的农民教育培训的中坚力量。

(二)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育水平。从目前情况看,农广校师资队伍的能力和水平与承担任务的要求相比还有差距。要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培养既具有教育教学能力、又具有实践技能和指导能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特别要培养一支识大局、谋实事、讲实干的各级校长队伍。农广校由于自身拥有的专职教师队伍的力量有限,今后还要选聘农村各行各业的专家、基层科技人员和能工巧匠担任辅导学员学习和指导学员实践的兼职教师,建立起一支高水平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三)创新培训模式,工作落到实处。农广校要发挥体系健全、了解农村、熟悉农业、贴近农民的优势,发挥教育培训、科学普及、技术推广、信息传播、政策宣传的综合功能,不断拓宽工作思路,强化工作措施,下沉工作中心,把培训工作落到实处。这次农广校提出培训教师、媒体资源和人才培养“三进村”,就是一个很好的农民培训模式,贴近和方便农民,可以为农民提供有效的技术指导、优质的媒体资源和教育培训服务,可以把培训工作做实,让农民看到变化、得到实惠。当前,特别要创新对在家务农人员的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使其能成为新型农民,努力解决“会农的不务农、务农的不会农”的问题;要重视农民的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将其列为重要培训内容。

(四)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要利用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络等大众媒体,加强对农民教育培训重要性和农广校作用的宣传,使全社会认识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重要性、关注和支持农广校的工作,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同时拉动农民对教育培训的需求。要及时发现和树立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宣传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取得的成绩和典型人物的先进事迹,激励和鼓舞大家争优创先,争做贡献。

同志们,农民教育培训工作责任重大,事关新农村建设全局。希望大家继续发扬艰苦创业、团结奋斗、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的“农广精神”,培养新农民,服务新农村,争创佳绩,不辱使命。

谢谢大家!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4、建立学员考试、考核、发证制度。学员学完教学计划规定的理论和实践课后,参加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统一规定的考试和考核。考试、考核合格的学员,经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由市人民政府颁发农业部、财政部、统一印制的“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合格证书。

同志们,我们要以这个项目实施为契机,营造项目实施的浓烈氛围,整合现有资源,组装现代农业新技术,进一步加大农民培训的力度,全面提升我市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为我市农业的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张伟副书记在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上的讲话

--------------------------------------------------------------------------------

各位领导,同志们:

首先我代表招远市政府对前来参加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的中央农广校曾一春常务副校长、省农业厅庄文忠副厅长、省农广校姜维良校长、烟台市政府张广波副市长、烟台市农业局高延庆副局长、烟台农广校赵家福校长及中央、省、市的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热烈的欢迎。感谢上级领导和有关部门对我市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支持和帮助,也希望各位领导对招远市的工作给予指导和批评。

今天召开的全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启动仪式,是我市落实中共中央、省、市《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是加强农村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全市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重要举措,意义重大,影响深远。刚才大丁家村委和夏甸镇政府对各自开展农民教育培训的做法做了介绍,他们的做法和经验是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一个缩影。尤其是夏甸镇的经验做法很值得推广。下面就我市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讲三个方面的问题: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的重要性。

(一)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任务。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新型农民,是这一战略决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需要”。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也强调指出:“必须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培育造就新型农民。”这充分说明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不仅关系到广大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提高,同时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小康社会的发展进程。我们要通过这次会议,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的决策和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上来,把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把“三进村”行动做为培育新型农民的一项有力措施,狠抓落实。要象夏甸镇政府那样,早认识,早发动,统筹安排,抓组织、抓制度、抓落实,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开展的有声有色,推动全镇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的开展。

(二)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是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发展生产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致力于现代农业建设,是我市农业发展的目标,现代农业发展的动力来自科技进步和创新。现代农业的发展进程实际是先进科学技术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的过程,是用现代科技及装备改造传统农业的过程,是用现代技术培养和造就新型农民的过程。在现代农业中,生产、加工、运销各个环节,均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农业生产实现机械化,在某些领域实现自动化。这一切都要求广大农民必须具备一定的文化知识和高水平的生产技能,才能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现在开展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服务行动就是为我市现代农业的发展,培育造就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农民。

(三)开展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也是广大农民增收致富的需要。农民增收致富难,除了自然条件、市场价格、资金支持、信息匮乏等因素制约外,广大农民的科技水平偏低,接受和应用新技术的能力较差,也是影响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因素。通过不间断的农民教育培训,不断提高广大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是真正解决广大农民增收致富难的根本途径。我市许多农村经济发展比较好的村,大都是通过农业教育培训使广大农民掌握了农业新技术,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技能,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夏甸镇臧家村原来是一个穷村,在村党支部和村委的组织下,在市农广校的帮助下,通过开展经常性教育培训,大力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运用农业生产新技术,发展草莓和甜瓜生产,全村农民收入逐年提高,生活水平逐步改善,现已成为全镇学科技、用科技的典型村。今后我市农业发展就是要通过农民教育培训,让农民掌握农业新技术、新知识,依靠科技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二、全市今年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目标和任务

我市新型农民教育培训目标是:通过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培养一大批觉悟高、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能从事专业化生产和产业经营的新型农民。按照《农业部关于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的意见》要求,到2010年全市培养具有中等专业生产技能的农村实用人才1000名,绿色证书学员1万人,种养加生产能手2000人,能工巧匠和乡村科技人员2000人,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2.5万人。

今年的任务是:

(一)以农村实用人才培养“百万中专生计划”实施为重点,培养一批热爱农业、讲文明、懂技术,会经营的农村实用人才。今年全市将培训中等专业技术实用人才200人,每镇20名。

(二)以培养骨干农民为重点,继续实施农民绿色证书工程。今年全市将培训绿色证书学员2000人,每个镇(街道)要确保150人的培训任务。

(三)以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坚力量为重点,大力开展青年农民教育培训。今年全市选拔1000名优秀青年,由市农广校统一组织进行系统培训。

(四)以培植创业农民为重点,实施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工程。今年将从绿色证书和新世纪青年农民教育培训学员中,选拔500名优秀学员,通过政策引导、技术信息服务,经营理念的培训和创业资金援助,将他们培植成为规模化或专业化生产经营的农场主和农民企业家。

(五)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实施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培训阳光工程。今年全市培训转移农民工5000人。各培训单位要切实做好用工信息调查,提高培训质量,做好农民工的安置和就业后服务工作,使他们出得来、留得住、富的快。

三、组织开展“三进村”行动,培育大批留得住、用得上的农村实用人才。

为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提出的“加快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培养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的战略决策和最近农业部做出的在全国百县万村开展以培训教师进村、人才培养进村、媒体资源进村的新型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我市应做好以下工作:

一是组建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采取进村入户方式方便农民教育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和自我发展能力。由市农业局牵头,组织农广校教师和农业科技人员组成培训教师队伍,围绕我市主导产业,进村入户开展教育培训和技术指导服务,切实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建立培训教师下乡进村责任制,每个培训教师负责联系1-2个村,包帮3-5个农户的技术指导和技术服务,结合农时季节和生产发展需要组织农业科技讲座,播放技术光盘,发放农业科技资料。每年进村开展技术指导或服务要达12次以上。

二是整合科技直通车、农业科技大篷车、广播电视、多媒体、农村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接收站点和农业科技光盘、录音、电话等媒体资源进村,为农民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务。农广校要做好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致富早班车》和中央电视台7套《农广天地》栏目科技节目的宣传和播放,对适合我市农业发展的农业科技节目要制成光盘或录像通过农村党员干部远程教育网络,定期对广大农村党员干部播放。配合招远电视台《金都农业》电视栏目做好农业科技宣传,联系村要建立一处农业科技书屋,使农业科技书屋成为丰富农民科技文化知识、推进农村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阵地。农业局和农广校要管好用好农业科技入户直通车和农业科技大篷车,使两部车成为党的政策的宣传车、农业教育培训车和农业技术服务车,保证直通车每周下乡进村2次,全年不少170次。

三是深入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开展人才培养进村活动。为方便农民学习,降低培训费用,要尽量到村办班,以村为单位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成果,新品种。重点村每年举办各种培训班要达4次以上,培训农民300人次,培养绿色证书学员30人。围绕农村实用人才培养“中专生计划”的实施,每个重点村应培养中专以上学历实用人才3-5人。

实施“三进村”行动,是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工作的拓展和延伸,使农民教育培训工作更加贴近农村,贴近农民,贴近实际,对于促进农村稳定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各级各部门要切实把“三进村”行动做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采取得力措施,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工作中要坚持高标准,按照中央提出的“五句话二十字”要求,把农民教育培训“三进村”行动与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结合起来,同步推进,整体打造,全面发展。要按照我市“十一五”发展纲要确定的目标和年初制定的培训任务,落实好培训内容和工作措施。农业局要制定好实施方案、培训计划、培训内容、教师联户责任制和考核方法保证“三进村”活动按着制度化、规范化方向发展。各镇(街道)政府要积极配合农业部门做好“三进村”活动的组织领导,人员安排和示范村、户的选择安排等。在资金,人力和培训场地给予必要的支持,确保“三进村”活动取得实效。生产发展,生产宽裕是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和关键,新型农民教育培训和“三进村”活动必须始终把握住这个重点,要围绕农民群众最关心,最希望解决的关键技术和问题,进行培训,开展服务,为农民办实事,办好事,让农民真正看到“三进村”活动带来的变化和实效。

同志们,前段市农业局和农广校围绕“三进村”行动方案,同夏甸镇政府进行了一些尝试和探讨,已经取得很好的成效。目前全市“三进村”行动的各项准备工作基本就绪,会议结束后,各镇(街道)政府和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会议要求,以夏甸镇的经验做法为基础,再创新,再发展,以更大的成绩回报各级领导对招远市工作的支持和关心。

在全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动员大会上的讲话

各位领导、同志们:

为了探索农民科技培训的新途径,创建为农民生产经营提供技术服务的新机制,造就一大批适应新时期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需求的新型农民,加快我市全面建设小康村步伐,今年我市积极组织申报了中央三部委(农业部、财政部、团中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现已被确定为2005年度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实施县之一。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有助于促进我市农业主导产业的发展,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切实组织实施好该项目,现就项目的具体实施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明确目标任务,突出培训重点。

按照“专家进大户、大户带小户、农户帮农户、辐射千家万户”的技术培训思路,围绕我市水稻、小麦生产,以骨干农民培训为重点,构建提升广大农民科技能力的示范新体系。在全市选择2000名常年从事农业种植生产、具有一定文化水平和农业生产技术、有一定的种植规模、能带头应用新品种、新技术,在当地起一定示范带动作用的骨干农户,组成40个教学班进行重点培训。组织全市农技人员深入生产第一线,示范推广优良品种和配套技术,对骨干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和面对面、零距离的全程挂户培训,通过农技人员直接到户、良种良法直接到田、技术要领直接到人,培育和造就一批思想观念新、生产技能好、懂经营、善管理、辐射能力强的骨干农民,简单地说,就是动员市镇两级农技人员,结对挂户2000名骨干农民,辐射带动20000名一般农民,促进我市稻麦新品种和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构建市、镇、村三级服务的长效机制。

培训内容重点围绕我市优质水稻、中弱筋小麦2个优势主导产业,以3个优质水稻新品种、2个专用中筋、2个专用弱筋小麦新品种,针对作物生长周期开展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优质稻米无公害高产栽培技术,机插秧、麦套稻、水稻小苗抛栽,水稻条纹枯病防治技术,中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栽培技术,小麦精量播种技术,稻套麦等技术以及农业产业化,市场营销,农业法律法规,创业等培训。

二、狠抓措施,精心组织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作

(一)建立组织体系,打牢项目实施基础。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我市成立了“江都市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领导小组,由分管农业的副市长袁中飞担任组长,市政府办、农林局、财政局、团市委等相关部门负责人参加。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农林局,由分管科教的副局长任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项目建设的宣传发动、组织协调、资金筹措、监督管理等项工作。各镇围绕新型农民培训工作中心,要成立相应的工作班子,分管农业的领导要亲自抓,农业助理、农业农机服务中心主任要具体抓,并明确工作职责,分解目标任务,落实各项工作措施,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2、建立市镇两级培训体系。

建立市级讲师团。项目聘请扬州大学农学院院长王余龙教授为技术总监督;聘请扬州农科院院长马谈斌研究员任技术培训监督。从市级农业技术人员中挑选34名具有大专以上学历、中级以上职称、勤奋敬业、业务精良的同志组成市级讲师团。市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师资培训和骨干农民为主要对象的重点班培训。讲师团成员要因地制宜,根据作物生长进程结合生产上出现的问题认真备课,授课要通俗易懂、形象生动、具有系统性、针对性和实用性。在小麦、水稻生长期间,对骨干农民进行5次现场指导和跟踪服务。市级讲师团的成员要常下乡、常在乡,要求在1年中至少要拿出三分之一的时间下乡进行技术培训、指导。

建立镇级讲师团。各镇要从农技人员中选择具有一定技术水平、推广实践经验的人员组成讲师团,每镇4-8人。镇级讲师团负责对各镇的骨干农民进行现场指导,以及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并进村入户对骨干农民、一般农民进行巡回指导。镇级讲师团成员每人负责3-5个村,实行分片负责、包干到人。

成立教学班,明确班主任。为便于管理,集中统一培训,我市将2000名骨干农民分成40个教学班,每班50人,从各镇讲师团成员中选择具有较强工作责任心和较高的农业技术水平、熟悉农业推广工作和了解农民需求的农技推广人员担任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的班主任。班主任按教学计划认真组织好培训,做好教务管理、学员管理、考试考核等项工作,及时发放培训教材、明白纸,做好教学日志、考勤记录。班主任同时兼任巡回技术指导员,每人承包4-5个村,联系挂钩40-50个骨干农户,在生产关键时刻深入田头巡回指导。

(二)科学制定实施方案,严格按序时进度实施。

1、合理确定项目实施区。根据省培训方案和上级有关会议精神,我市组织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将全市13镇、211个行政村列入实施区。镇级项目实施率达到100%,村级项目实施率达到70%。确定仙女镇、大桥镇、宜陵镇、吴桥镇、浦头镇等5个镇为中弱筋小麦高效栽培技术培训的项目实施区;确定小纪镇、邵伯镇、武坚镇、樊川镇、真武镇、丁沟镇、郭村镇、丁伙镇等8个镇为优质水稻高效栽培技术为重点培训的项目实施区。

2、科学安排培训计划。根据农作物生长周期,结合农时季节、农村生产、生活特点安排培训内容,保证培训内容具有相对连续性和适应性、实用性。项目实施方案明确了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培训的时间,次数、地点和方式。

中弱筋小麦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5年9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群体质量栽培技术、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11月,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无公害生产技术,苗期管理及化除技术,企业经营与管理;第三次安排在2006年3月初,内容是中弱筋小麦拔节期管理,增磷补钾技术;第四次安排在4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两防一喷”技术,农村政策法规;第五次安排在5月上旬,内容是中弱筋小麦适期收获和贮藏技术,秸秆综合利用技术。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中弱筋小麦种子处理,麦田化除技术,苗期、返青期、拔节期、后期管理技术,小麦病虫害防治技术等。

优质水稻培训项目实施镇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集中培训5次,第一次安排在2006年4月,内容是水稻优良品种介绍、种子处理、水稻生产标准化技术、育秧技术、轻型栽培技术(含麦套稻、直播稻、机插秧)、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第二次安排在5月中旬,内容是水稻秧田管理及病虫草防治技术、水稻高产群体质量栽培技术;第三次安排在6月下旬,内容是水稻搁田及中后期管理;第四次安排在7月下旬,内容是科学使用穗肥及中后期病虫防治;第五次安排在10月上旬,内容是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新型农民创业培训、农产品加工。巡回指导5次,指导内容是秧田管理、水稻搁田、水稻促花保花肥的使用、水稻中后期水浆管理及病虫害防治、水稻收获及秸秆综合利用技术。

各镇要认真按项目集中培训实施进度和方案安排好组织和实施工作,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选择几个适合本镇推广应用的主导品种和主推技术,让农民掌握2-3项实用新技术。组织好农民进行集中培训,做到通知不漏一个、培训时不少一人,同时选择好培训地点,尽量减少农民出行的时间,方便农民就近参加培训,同时兼顾培训和辐射带动作用,骨干农民重点教学班培训地点可以镇农技学校为主,一般农民普及性教学班培训地点可选择在村农民学校、田间地头。

(三)创新培训形式,提高培训效果

整个培训工作采取“五个一”培训模式,即为骨干农民发放一张专家咨询卡、一本培训记录薄、一张明白纸、一本技术资料、一份专业技术生产光盘。在培训方式上要坚持做到“五个结合”,即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巡回指导相结合;室内与田间地头相结合;请进来与派下去相结合;教师授课与现场示范相结合;传统方法与现代手段相结合。

1、编印培训教材

市农干校要认真按照培训内容组织有关业务技术骨干编制科普性、实用性和针对性很强的培训教材,结合本市实际,重点围绕优质水稻和中弱筋小麦生产的各生育阶段,从田间准备,播种期,生长期、成熟期等不同生育阶段的管理技术,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不同栽培方式高产栽培技术,选择2-3个优良品种,编写技术手册、明白纸、生产流程图等培训资料,印刷2万份,发放到人,做到人手一册。

2、建立农民科技书屋。

为进一步拓宽为农服务的广度,挖掘为农服务的深度,结合项目实施,在全市13个乡镇选择学习热情高、能率先应用农业先进技术、对周围农户具有一定辐射带动作用的农民家庭建立30个农民科技书屋,以便周围农民查询,及时了解和掌握新知识、新技术和新信息。

3、实施创业培植工程。

以此次项目培训为契机,推进农民培训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从骨干农民中选择20名年龄较轻、具有高中以上文化、有一定产业基础、有一定创业欲望、自愿长期参加培训的优秀学员,进行创业培植试点工作,到我市农干校进行集中培训一个月,对他们进行全方位的培训,培养出一批新型农场主、农民企业家。

4、采取多种培训方式。

针对培训对象的文化水平、接受能力、培训内容以及地域分布等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培训办法,全面开展培训工作。一是多层次开展培训。市以农广校为主阵地,着重对市镇两级讲师团成员,按计划进行提高性培训;乡镇以农技校为阵地,由市级讲师团成员对骨干农民进行培训;镇级讲师团对一般农民进行普及性培训。二是多形式开展培训。在“五个一”培训模式的基础上,根据新型农民科技培训的要求,采取集中办班、专题讲座、进村入户、发放资料等多种培训形式,做到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方法相结合、项目培训与送科技下乡活动相结合,在各镇建立试验示范基地,作为现场培训指导农民的试验田,由单纯指导农民变为带着农民干的新方式。三是多渠道开展培训。培训过程中,除利用确定的挂户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外,继续开展农技110咨询服务,24小时开通热线电话,帮助农民解疑释难,利用江都市电视台《农民电视课堂》节目,介绍新品种、新技术,播放无公害栽培技术、病虫草防治技术等,及时解决农民在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难题,以提高培训效果,扩大培训的辐射面。

三、明确责任,切实加强对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管理

1、加强制度建设。市项目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制订《讲师团成员工作守则》、《班主任工作守则》、《项目实施先进个人评选办法》、《优秀学员评选办法》等管理规则。各镇、各部门、讲师团成员要严格遵守

2、建立培训师资、学员(骨干农民)档案。设立专门的档案柜,并利用计算机进行档案管理,由市农广(干)校专人负责。乡镇一般农民普及班的档案由各乡镇确定专人负责,并及时报市农广(干)校汇集存档。

3、建立讲师团成员评价考核制度。通过对农民的访谈和由骨干农民填写评价表等方式对培训人员进行考核。通过评价和考核,听取骨干农民及一般农民及相关人员的意见和建议,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对培训项目实施工作得力的先进单位、优秀班主任、优秀教师给予表彰奖励;对工作开展不力的,将给予通报批评,限期整改,从而确保2005年新型农民科技培训项目的顺利实施。

农业技术培训方案范文6

1.2012年取得的工作成效

1.1科技培训指导工作情况 科技培训工作是农业技术推广部门的一项主要工作,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在制定详细的科技培训方案基础上,集中中心全员科技力量与政府和各级农业技术部门密切配合多渠道开展了丰富多彩的农业科技宣传普及培训和田间指导工作。自2011年12月开始至2012年5月结束,历时六个多月的时间,整个科技服务活动工作按计划、分层次、有步聚地有序进行,采取的方式灵活多样,达到了预期目标。

1.2“五个一”工程工作全面提升 由我中心提出的在全市范围内推行的“五个一”工程活动在我市已经推行了两年,得到了市政府、市农委领导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也得到了全市各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人员的配合。从过去两年的的实施情况看工作成效十分显著,科技人员和包保户双方都明显受益,推广机构公益性科技服务职能和工作效率,都得到了明显提高,对加快科技成果转化速度,提高整体科技人员的业务素质,树立农业技术推广机构和科技人员的良好形象方面都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1.3粮食高产攻关竞赛活动工作 粮食高产攻关竞赛活动是吉林省农业总站为组织全省农技推广系统扎实开展好“科技效益年活动”,配合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组织开展的粮食高产攻关工作。吉林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负责我市的粮食高产攻关竞赛活动的组织和开展工作。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及时制定和下发了活动方案和工作措施,并召集各县市区相关领导召开了活动工作调度会,做了具体的部署和落实。为配合此次竞赛活动,在市农科院举办了全市粮食高产攻关竞赛技术骨干培训班,全市新闻媒体广泛报道,基层科技人员受益匪浅。围绕粮油高产创建和高产攻关竞赛活动,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还承担完成了在市辖区范围内的700名农民农业专项技术的培训的任务。

1.4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和试验示范项目的工作情况 按照年初省、市农委推广计划的总体部署,市中心结合各县市区农技推广工作的特点确定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等12项栽培和土肥类全市本年度重点科技推广项目,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等10项重点试验示范技术。形成2012年吉林市农技推广(栽培、土肥类)指导意见和工作方案下发到各县市区。在落实年度全市重点推广项目和示范项目的同时,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还亲自引进落实了“水稻电热线育苗”、“水稻包膜缓释肥应用”、“生物有机肥”应用三个实验项目,落实试验点7个。

1.5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补助项目的落实工作 经过紧张有序的协调和落实,完成了项目88名技术指导员和873户科技示范户的遴选和对接,对技术指导员进行了任务落实,建立了技术指导员和科技示范户档案,完成了一次项目内全部指导员培训工作和科技示范基地设置等工作。目前正在开展科技示范户培训和指导等各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