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范例6篇

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

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范文1

关键词:双排键电子琴;钢琴;比较;功能性现代科学技术特别是电子技术扩大了电子乐器的发展空间,电子乐器进军音乐世界有了坚强的后盾,传统西方乐器受到挑战。双排键电子琴因为其强大的模拟能力、强大的功能,后者居上,向乐器之王钢琴发起了挑战。钢琴功底是入门的钥匙,同时又熟练键盘指法,很容易入门,花很少的时间就可以让人惊叹地得道,可以很自然、熟练地弹奏双排键电子琴。但是进步是有限的,因为半路转换的不可少有钢琴的特点和味道在其中,并且在表现的技巧中钢琴的技巧多于所学到的电子琴,并且钢琴的掩盖了电子琴,因此会阻碍进一步发展。但是,有了钢琴的功底对于学习电子琴竟是一种有益的基础,可以摆脱很多初学者遇到的困惑,并且可以获得较大进步。

技巧是表现乐器特色和艺术手段的有效媒介。离了技巧,便谈不上艺术。要明确艺术并不等于技巧,艺术上实现技巧的有用性,不偏不倚地实现音乐目的。所以,音乐作品包含着技巧,技巧附着在作品中,两者不能分开,当然不能忘了乐器这个大前提。虽然它们均是键盘乐器,在发声却差别很大。

1钢琴的性能

钢琴的每根琴弦都有不可代替的作用,他们在共鸣箱里同时作用,形成悠长的余韵。钢琴的单一单音色使它摆脱其他音色的限制,为更多的音乐艺术家创作提供更大空间。

(1)钢琴演奏者只能控制音强与音长。钢琴是敲击产声的,在钢琴表演的过程中,演奏者的能动性有限,只能通过力度来控制音强和音色,因为这两者与作品和乐器有关。演奏者掌控音长,其旨在配合踏板的制音,达到掌握单向递减的声音的长度。在此情况下,表演者只对音强经由触键进行操控。一键多弦共鸣的钢琴构造,颤音有可能出现,是由于众多琴弦水平、垂直振动幅度不统一造成的。不同的力度和速度作用于按键,可能会发出各异的余音进而产生声音的改变。因为是击打这一简单的动作发出单调的音色,并且无法在发声已经发生之后再改变,只能慢慢变弱或者戛然而止。钢琴的单一性限制了钢琴演奏缺失变化,只利用其共鸣效果力度和声音长短交叉形成的共鸣效果控制和层次的余韵来增强表现力。这使得钢琴的演奏技巧显得尤为明显,并显示出了钢琴的拿手好戏,即借助微妙触键力道速度的变化,以及使用踏板变化声音长度等窍门。然而钢琴演奏技巧中,不少技巧是在屡次实践中总结而来,对乐器的依赖性很强,现在被抛弃的技巧。例如,翼琴、大键琴,它们在演奏时轻快、灵活、巧妙的指法运用和别的许多乐器在对于色彩的表达上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开始古钢琴演奏家采用这类指法的时候,完全忽略了要去考虑这种颇具特色的触键是否适用,能否改变音色。虽然,在巴赫前期,直指这种演奏方法里类似于弱指的锻炼这样的技巧,在人们记忆的脑海中早已销声匿迹,但对于钢琴演练而言,仍然保留一些专门的演奏技术,诸如克列门第练习曲中的连击音;英国式击弦构造有关的手指不换、独立进行分辨、重视长音符的节奏以及优美华丽的音色;车尔尼的练习曲快速灵活的手指变换归于维也纳式击弦的演奏法。

(2)钢琴的单一音色可以摆脱其他音色限制。然而我们要明白即使钢琴单调的音色使它的表现力缺乏丰富性,在某一程度上是钢琴的声音更纯、更清晰,没有各种各样的色调来限制它的主音,可以鲜明表达某一思想或主题。它不需要复杂的、变幻莫测的音色来修饰本身的感染力,它单一的音色却可以清晰表达丰富的思想和意境。它给贝多芬、莫扎特提供了自我发挥的机会和舞台。在最素的画纸上宣泄出美妙、深刻的旋律。

(3)钢琴键盘的相互配列可直观地显示音阶。钢琴键盘的位置安排让人一眼看出各个音阶,容易配成和弦,钢琴通过非常合适的转调技巧使音色可转化为不同的色彩。根据打击乐又方便对弦进行调节。钢琴键盘12平均律排列的方法,让其拥有能反应无调性的现代音乐的本领。总之涵盖了钢琴的特点,兼备牢固的构造,空进大的共鸣箱,赋予了它更多自由的成分。

2双排键电子琴的性能

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范文2

【关键词】传统琵琶;演奏技巧;探究

中图分类号:J632.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90-01

在我国古典民族乐器中,琵琶具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它拥有多变的音色、宽广的音域和多样的演奏手法,表现力极为丰富,被誉为“弹拨乐器之王”。琵琶从秦朝出现起一直发展到现在,其演奏技巧有了长足的变化和拓展。据统计,传统琵琶的演奏技巧目前已有五十多种。虽然琵琶演奏技巧已经极其丰富,但其最基本的弹奏技巧――弹挑技巧、按弦技巧、揉弦技巧,始终发挥着其他演奏技巧所无法替代的作用。

一、弹挑技巧

在传统琵琶演奏中,最基本的演奏技巧就是弹、挑,弹和挑也是在传统琵琶演奏中应用最为广泛的。弹挑技巧发展到现在,经过不断的组合和修改,已经逐渐演变出了双弹、双挑、夹弹、划、勾抹等演奏技巧。弹和挑都是在正确的持琵琶姿势下完成的。弹,就是用右手食指指甲端的部位向外侧弹出;挑,就是用右手大拇指指甲端向内侧挑起。通过深入研究弹挑技巧可以发现,弹挑技巧有“龙凤”之说,即按弹挑的手型分为“龙眼”和“凤眼”。除此之外,还有一种点、面、速、力、肉彼此配合的弹挑技巧。点,弹奏部位与缚手之间的距离。面,弹奏时入弦的深度。速,弹弦的速度。力,大臂、小臂、腕和手指的重量与加速度之间的乘积;肉,指甲和琵琶弦接触时的角度和所有指峰之间的不同。

琵琶弹奏是人体的生理、物理以及古典音乐艺术的相互结合,需要人体各方面相互协调。在学习琵琶弹奏技巧时,首先要对琵琶弹奏有个好的理解,然后进行系统、全面练习,只有熟练掌握了基本的弹奏技巧,才能在实际演奏中做到灵活运用。

二、按弦技巧

按弦也是传y琵琶演奏最重要的演奏技巧之一,按弦的基本要领很重要,也很多,一定要谨记。在演奏前要做好准备工作:首先,需要掌握“抬指”的技巧。抬指,就是以指根关节为基点,迅速抬起按指,当达到一定高度后再用向下垂直的力打在弦上,将弦按实的指被称为落指。在这一过程中,要求落指落在弦上的位置必须精准。按照弹奏的要领,落指的位置一般要求在紧挨着相和品的上方。如果距离比较远,就会造成按弦不实,音准、音色都会受到影响;如果落指的位置在相和品的下方,就会发出噪音。除了落指的位置有严格要求外,按弦的力度要求也非常严格。如果力度不够,就会导致按弦不实,弦与相和品接触不当会产生噪音。如果力度过重,就会使弦与相和品的接触力过大,导致弦离开原来的位置或是弦向内侧“纵起”。不管是哪一种,弦音都会高于正常演奏,导致乐音不准,影响演奏效果。

三、揉弦技法

揉弦也是传统琵琶在演奏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技法。使用揉弦技法时,要根据作品的意境以及作品的艺术风格和所要表达的思想内涵,这是揉弦技巧运用的基本原则。按照传统琵琶的演奏,在乐曲方面主要有古典和近代之分。古典主要分为武曲和文曲。武曲的演奏气势一般比较恢宏庞大,曲调较为激烈,能表现一定的故事情节,武曲偏向写实,在演奏过程中较多运用扫拂等右手技法。所以,在运用揉弦的技法时,应注意恰当地运用压揉的方法,才能够表现出武曲才有的跌宕与刚劲、粗犷与高亢的特点。文曲的旋律一般较优美动人,表现自然风景或人物的内心情感等,文曲偏向抒情,在演奏过程中以运用揉弦拉弦等左手技法为主。文曲曲调相对舒缓、节奏比较缓慢,内容配合舞蹈的意境表现丰富而含蓄,这样才能很好地配合舞者表现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意境与思想。当使用传统琵琶演奏近代曲目时,应采用多种揉弦方式交替使用,因为近代乐曲的构曲以及音色变化都要比古代复杂一些,只有多种揉弦技巧交替运用,才能够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度,达到理想的演奏效果。

四、结语

结合上面所述,传统琵琶中的弹挑、按弦、揉弦等演奏技巧是演奏的基础,同时也是演奏的升华方式。琵琶的演奏技巧能够反映出一个演奏者的演奏功底,也能衡量出一个演奏者的演奏水平。所以,要想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琵琶演奏者,就必须要熟练掌握琵琶的弹挑、按弦与揉弦技巧,并不断进行完善和提高,以求精益求精,逐渐成长为一个高水平的琵琶演奏家,为传统琵琶艺术的发扬与继承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孟璐.琵琶曲《龙船》运用的演奏技法分析(上)――琵琶曲《龙船》三个版本中运用的基本演奏技法分析[J].北方音乐,2009(03).

[2]王范地.王范地琵琶演奏谱[M].伟确华粹出版社有限公司,2003:126.

[3]孙丽伟.传统琵琶乐曲中的文曲、武曲、文武曲[J].音乐研究,2001(01).

[4]刘石.琵琶轮指的动作法、训练法与运用[J].音乐艺术,2004(04).

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范文3

【关键词】个性化;多元性;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1-0083-01

一、流行音乐的艺术特征

(一)大众化的传播。流行歌曲采用最自然真实的音色来演唱,很多未经过专业声乐训练的人也可以用自己真实、质朴的演唱来表达歌曲的内容和内心的情感。因为流行歌曲的演唱比较口语化,具有叙述性特征,贴近生活,所以很容易让大众接受。

(二)个性时尚的表演风格。流行唱法需要突出个性化,很多流行歌手普遍存在统一的演唱技巧,痕迹太重,忽略感彩,淡化自己的音色,缺失了自己的特点。因此,流行歌曲的演唱一定要展现歌手自己的音色,同时在表演中歌手的舞蹈动作、服装搭配等也要跟随当下的时尚潮流,符合当今社会的流行趋势。

(三)多元性的音乐元素。流行唱法的风格多样,包括爵士、布鲁斯、摇滚、民谣、灵歌、舞曲、拉丁、说唱等。编曲配乐形式多样,包括管弦乐、电声乐、民乐等各种形式,包含着丰富的音乐元素。例如阿信演唱的《北京一夜》、中国好歌曲中的《悟空》《舍离断》,这几首歌曲里融入了京剧唱腔,而《北京一夜》的编曲和演唱又融入了摇滚的风格,乐曲配器有民族乐器,也有电声乐器,包括电脑制作结合了非常多的音乐元素。

(四)鲜明独特的风格韵味。流行歌曲有很多种类型,每一种类型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演唱特点和风格。例如摇滚、乡村民谣、布鲁斯等类型歌曲,演唱时在声音色彩的选择、情感表达方式等方面,都显示出了鲜明独特的风格特色。独特的韵味,一方面是指歌曲本身包含的特有韵味;另一方面是指演唱者把这首歌唱得很有韵味。流行唱法最注重的就是用情感唱出独特的韵味。

二、流行唱法的演唱技巧

(一)呼吸是根本。“气为声之本”“呼吸是歌唱的动力”。不论是流行唱法、美声唱法还是民族唱法,都离不开气息的支持,而呼吸的运用更是关键。歌唱中的呼吸,包含胸式呼吸、腹式呼吸、胸腹式联合呼吸,而被我们所接受的也是声乐业界普遍认同的是胸腹式联合呼吸法。

(二)气声技巧。所谓气声技巧,是一种气息与声音不按常规发声状态组合的形式。传统唱法中,最注重气息与声音的完整结合。当气息通过声带时,声带自然闭合发声,这样的声音出来既结实又响亮,并且穿透力极强。而流行唱法则区别于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由于歌曲的不同风格以及感情表达方式,有的时候演唱者要有意使气息与声音不完全结合,仿佛是一种漏气的状态,声音中夹杂着气息,气息中荡漾着韵律,歌曲被演唱者诠释得既有柔情的一面,又有伤感的一面。

(三)混声的运用。人的声音存在一个换声区。对于学习流行唱法的初学者来讲,他们会问:混声不是美声唱法和民族唱法才能运用到的吗?其实不然,不管是哪种唱法都存在一个换声区,就是在演唱自然音域以上的音时,往往会出现“唱不上去”“卡住”的情况,这时,就需要混声技巧的帮助,使真声与假声完美结合转换进入头声,这种声音在气息的支持下听起来比较集中、靠前,不会像撕扯声带那样难以接受,又能够达到歌曲要求的音量和音高,听起来真实、贴切。

(四)把握声音的方向性。如何掌握声音的方向性是很重要的。因为在演唱过程中,歌手的位置是要不断移动的,无论你是唱低音、高音,头脑的意识要清晰,注意力要集中,声音永远是滚动向前的。口腔、鼻咽腔打开,深入体会唱高音时利用软腭提起带动咽壁的力量,形成强大的拉力作用,使高音具备一定的穿透力。根据歌曲不同的需要,适当运用咽壁力量,在演唱中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五)站立姿势与演唱的关系。在演唱流行歌曲时,良好的站立姿势很重要。从人的生理机能与发声状态上讲,站姿对于声乐演唱来说也较为重要。如驼背发声会使胸部挤压,气息无法通畅地在体内流动;翘下巴会造成颈部松弛,咽壁肌肉无力,给唱高音带来困难。良好的站姿应该是两眼平视有神,下颚内收,颈直不紧张,脊柱挺直,小腹微收,腰部稳定,身体不要僵硬。

三、结语

流行唱法是一种大众化、个性时尚、多元化、风格鲜明独特、普及性较强的唱法,既有流行性的一面,又有技巧性的一面。流行性是指这种唱法容易理解、容易接受、容易掌握;技巧性是指这种唱法也像其他唱法一样讲究发声、呼吸、咬字等技巧。要想成为一名具有专业水准的歌手,必须专门进行发声、呼吸、咬字、舞蹈等全方位的训练和包装。

参考文献:

[1]尤静波.流行音乐历史与风格[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7.

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范文4

关键词:民族声乐 共鸣 技巧

只有高超的技巧、优美的声音才是声乐演唱所需要的。每一位声乐演唱者都在努力的追求优美的嗓音,不断地提高自身的发声技巧。歌唱是一门高雅的艺术,通过声音,就能够让听众感受到其中的内容与情感,进而达到感化听众的目的。而正确的呼吸、咬字以及共鸣,才是良好声音的获取方法。在声带当中,人们的声音是非常小的,但是通过共鸣的方式,能够数倍地扩大原来的声音,从而让声音逐渐地趋近于完美。对于歌唱来说,共鸣是非常重要的前提,对于演唱者的音色、音量以及音高都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因此,我们要把握共鸣技巧,才能够展现完美的声音。

一、共鸣

想要声乐作品艺术效果的完美,我们就不能够忽视共鸣的作用,想要“运用”共鸣,我们就需要先对共鸣的基础理论知识有一个全面的了解。那么,什么才是共鸣?

共鸣指的是某一个物体由于受到振动从而发出了声音,并且这一种声音传播到了其他的物体之上时,其他的物体也出现了共振现象。除了基音之外,当一个发音体在发音振动时,也会出现微小的泛音。

形成人体共鸣主要是从歌唱的发音到人体内各种共鸣产生腔体的利用,在受到了气息的作用之后,对声带产生了冲击,从而出现了基音。虽然这一个基音非常的微弱,但是当基音进入到了固有的人体共鸣空间后,就会有不同刑事的声波共振产生,从而就出现了悦耳而又优美的歌声,使用共鸣不仅能够将音响的效果扩大,也能够达到美化声音的效果。

在发声时,对于可以调节的共鸣墙体进行调节的时候,主要是根据音的高低变化。每一个共鸣腔都不能够孤立使用,而是需要练成一体,共同使用,主要是将头、口、胸腔一起混合使用,从而形成“整体共吗”。

二、共鸣技巧在民族声乐当中的运用

(一)呼吸训练

由于民族声乐的唱法与美声虽然各有特点,但是也有共性。所以,我们可以根据民族声乐的延长方法,从而养成良好的歌唱语言以及发生法,在民族声乐唱法当中,把握正确的呼吸才是基础,对于整个国内的民族声乐演唱来说,呼吸的作用都无法磨灭。在呼吸训练当中,我们首要目标是找准呼吸支点。在站立的时候,首先要保持身体放松且又挺拔,然后嘴、鼻同时吸气,保持双肩不会出现上抬现象,并且在两肋和腰部找到气息的支点,再配合上收缩小腹,如此,在支点支持的控制之下,气息就能够缓缓地呼出。另外,在民族声乐的歌唱训练中还要根据音的强弱以及不同的音域来进行,比如:连音、低中高音、断音、强弱音的训练。最后,在呼吸时,必须保持自然性,不能够违背了生理规律。

(二)语言的训练

唱歌与说话是完全不同的,在演唱当中,吐字要求结合到声音的共鸣,也只有完美的结合,才能够让听众感觉到歌唱的动听、优美、丰满。因此,第一,做好五音的了解以及四声的分辨,在演唱当中还需要将旋律以及歌词所表达的情感准确的传达出来,这就要求了要严格的进行语言的训练。作为一名民族声乐的演唱者,需要将字头、字腹与字尾明确的分出来,在开头不能够拖延较多的时间,保持干净利落:在腹部要保持与声音密切的关系,在训练当中要注意合、开、齐、撮之间存在的不同,从而巧妙的结合字音,产生共鸣效果。第二,气息与吐字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要保持吐字、咬字的准确、清楚,通过气息将字送出来,并且配合上牙、齿、唇、舌的连贯性。另外,在歌词的内容上也要多多做好“备课”,才能够将歌词想要表达的意境结合起来。

(三)共鸣技巧的使用

在民族声乐的演唱当中对于“情”的表达是相当注重。所以,在演唱中对于共鸣的调节可以通过情绪以及情感的需要来进行,另外,也可以根据“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原则,来对共鸣腔进行灵活化的运用。还有,对于咽腔通道的运用也要留心,例如:在演唱中音区的时候,就需要将主导放在口咽腔、喉咽腔和鼻咽腔,在辅助配合上胸腔和鼻腔来达到共鸣,这只有如此的歌唱,才能够保持咽腔通道的“畅行无阻”。

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范文5

摘要 人的发声过程至少受着生理学和音响学两门学科的支配。生理学主控发声的机能;音响学主控声音的规则和特性。揭示“掩盖”(covered tones)技巧的秘密必须遵循从音响学到生理学再到音响学的探求规律。因为声音的效果属于现象的范畴,声音的生理机制属于本质的范畴。“掩盖”的本质就是对声带和发声管道的调节。

关键词 美声学派 男高音 掩盖 生理机制

18世纪末被称为“头声”(voce di testa,意)的假声唱法就是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掩盖”(covered tones)技巧。“掩盖”(coveredtones)技巧在不同的时期或不同的地域流派中称呼有所不同,诸如“遮盖”、“掩蔽”、“掩抑”、“关闭”等。男高音在音乐院校内被戏称为“难高音”或“难搞音”,“难”就难在高音极不容易解决,本人以为“掩盖”(covered tones)这一美声唱法的核心技巧正是男高音解决高音的有效途径。

“掩盖”(covered tones)作为歌唱发声训练或换声时的一种手段、技巧,目的是避免换声区(be1~#f1音,女声高一个八度)时那些音过分“开放”(口腔声音太多,头腔声音太少,声音松散不集中,共鸣点的位置较底,声音有喊叫的成分,声音的“穿透力”不够)。声音过分“开放”是美声唱法的大忌,换言之,美声唱法就是要求在换声区用非“开放”的唱法,才能使高音区声音完全进入头腔进而产生美妙且具穿透力的声音。“掩盖”(covered tones)正是使换声区声音非“开放”的有效手段。“掩盖”(covered tones)时要求歌者的两组喉内肌的收缩促使甲状软骨前摆,使声带拉长变薄,由声带的整体振动到部分振动再到边缘震动的变化过程,也是从中声区向高声区发展的过程:甲杓肌的力量占绝对优势时,发出的声音有力,但沉重:环甲肌占绝对优势时,声音较虚弱,但柔美。嗓音训练的艺术就在于,为在发声的过程中使这两对肌肉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而不使一种肌肉占有绝对的优势,这就是“混声区”(mixed register)原理。当甲杓肌与环甲肌的功能处于相对独立的状态时,如果歌者试图以这种状态从一种功能“过渡”到另一种功能,必然会遇到所谓“过不去”的现象,这“过不去”的地方就是“换声点”(breaking point),也就是俗称的“坎儿”或意大利人所说的“小桥”(Ponticello,意),男声一般在e1-#f1音之间。如何过“桥”是嗓音训练中最重要和最困难的课题之一。“掩盖”(covered tones)恰恰是解决如何过“桥”问题的重要技巧、方法。可以说掌握了“掩盖”(covered tones)技巧就解决了声区问题。“掩盖”(covered tones)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将O、U等元音变暗,使共鸣体的调节有所改变而达到此目的。在唱轻声或为了获得某种嗓音效果时,也使用这种手段。“掩盖”(covered tones)技术是重要的一环,是训练把胸声和头声结合在一起(或称“过渡”)的重要手段,也是要克服喉内肌系中环甲肌组与甲杓肌组(它们是构成声区的主要肌体)之间在机理上的不平衡。喉内肌系是喉头肌肉群的一部分,是喉的周围直接参与嗓音生成的肌肉群,是嗓音的振源体的重要部分(总称喉),亦称喉头(产生基音的部位),它介于咽与气管之间,由7块软骨构成,即甲状软骨、环状软骨、杓状软骨、会厌软骨、小角软骨、楔状软骨和麦粒软骨。喉的外型由甲状骨的两个方形翼组成,它们在前方融合成“V”字形(喉结),上方有一个切迹,声带平卧在切迹下面。喉肌可分为不直接参与发声的喉外肌系和由喉内的环甲肌、甲杓肌和一组杓肌组成并直接参与发声的喉内肌系。环甲肌是发自环状软骨而附着在甲状软骨下前方的肌肉。它可纵向拉扯使甲状骨前摆,从而拉长声带使声带变薄,张力增加易于声带闭合并发出高音。甲杓肌是发自甲状骨内侧,另一端附于杓状软骨肌突上的肌肉。它的膜质外缘即声带。甲杓肌的收缩使声带缩短变厚,易于发出低音。杓肌中有一组可起到启闭声门的作用。声带又称声唇、声襞、真声带等,它是喉中上下两对前后走向的皱襞中下面的一对,上面的一对为假声带或室带。声带实际并非带子,而是具有弹性的纤维组织,是嗓音的主要振源体。假声带与正常发音无关,只是在耳语时可协助闭合声门。真假声带之间,喉壁两侧的袋形凹陷为喉室或称“莫尔加尼氏室”(ventricle of Mergagni),喉室的扩大可以过滤掉极高的泛音从而使嗓音柔美纯净。会厌是喉内七块软骨之一,是喉的叶状盖子,吞咽时下折盖住气管以确保食物进入食道,呼吸或歌唱时它近似垂直地竖立着,当异物进入喉咙或大声歌唱时,它会本能地下落。其实,人刚出生时这两肌组之间在肌理上是平衡的,健康婴儿的哭叫声中基本上听不到换声区的存在就是有力的证明。“掩盖”(covered tones)的首要的任务就是恰当地在肌理上使环甲肌组与甲杓肌组之间达到一种平衡。

其实,人的发声过程至少受着生理学和音响学两门学科的支配。生理学主控发声的机能:音响学主控声音的规则和特性。揭示“掩盖”(covered tones)技巧的秘密必须遵循从音响学到生理学再到音响学的探求规律。因为声音的效果属于现象的范畴,声音的生理机制属于本质的范畴。“掩盖”(covered tones)的本质就是对声带和发声管道的调节。发声管道通俗的讲就是打开的喉咙,科学地讲就是以喉咽、口咽、鼻咽为主的声音共鸣管道。如“打开喉咙”的真实含义应从以下几方面理解才全面准确:1、喉咙是咽和喉的统称。喉有甲状软骨、环状软骨和会厌软骨等构成,是不能打开的。2、“咙”主要意旨咽。咽,是指口腔后部主要有肌肉和黏膜构成的管子。咽,可分成上、中、下三段:上段咽与鼻腔相对应,叫做鼻咽:中段咽与口腔相对应,叫做口咽:下段咽与喉头相对应,叫做喉咽。咽是呼吸道和消化道的共同通道。也叫咽头。由此可知“打开喉咙”主要是打开咽腔,而非喉腔。“掩盖”(covered tones)技巧的本质意义正是对发声共鸣管道的合理调节。正如F.E米勒在他的《嗓音》一书中所言:“从最低的男低音直到最高的男高音……发声管道在调节中将出现几乎令人吃惊的变动”。恩里科・卡鲁索就是能唱男低音、男中音、戏剧性和抒情性男高音的全能声部的人才,他是运用“掩盖”(covered tones)技巧的典范,他“掩盖”(covered tones)后的声音不但能够使整个音域保持在同样的形态和音质上而且减去了发声器官的任何紧张。充分展示了“掩盖”(covered tones)技巧在训练和发展优美嗓音方面的可能性和必然性。

配音入门的技巧和方法范文6

关键词:竹笛;音色;呼吸;口型;舌

中图分类号:J6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1-0081-01

、一、呼吸方法

1.胸式呼吸:主要由于肋骨运动的呼吸叫做胸式呼吸。它表现的特征是:由于肋骨积极运动而膈肌很少参与,故吸气较浅、较少。这种呼吸方法在竹笛的演奏中并不可取。在竹笛教学和演奏中不提倡这种呼吸方法。

2.腹式呼吸:这种呼吸方法是直接用腹腔的扩张来带动胸肺,将气快速吸入腹腔。它的表现特征是:膈肌积极往下移动而肋骨处于被动状态。用这种呼吸方法演奏,会造成小腹肌肉紧张并导致肌肉僵硬,从而影响演奏的音色。因此,用腹式呼吸来吹笛也不是一种很好的呼吸方法。

3.胸腹联合式呼吸。这种呼吸类型综合了上述两种呼吸类型的特点,表现在膈肌和胸廓呼吸肌肉的同时动作上,使整个呼吸肌组织能协调地工作。其主要特征是:当吸气时,胸腔肋骨上升并向前举起,同时膈肌积极往下移动,肺吸入的空气量最大。另外,由于呼吸肌组织的协调工作,呼吸肌所承担的力分布较为均匀,大大减轻了呼吸肌的负荷,使呼吸更加的轻松。

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世界上所有管乐器演奏家和歌唱家公认的最好的呼吸方法。胸腹联合式呼吸的正确运用,使乐器发出的声音饱满有力、坚实而有弹性,从而在音乐表达方面更加灵活自如。由此可见胸腹联合式呼吸,是保证竹笛音色的基本前提。

二、风门、口劲和口风的控制

1.风门:吹奏竹笛时两唇间挤压形成的小孔就是风门。它的大小是靠嘴角两边肌肉的收、松来决定的。风门太大,音色浑浊、松散、毛躁并且费力气。风门太小,气流柱太细,声音就紧绷或暗淡。所以风门的形状大小要恰到好处,演奏出的音色才能纯正。

2.口劲:口劲是嘴角及面部肌肉收缩的力度。口劲的力度松紧直接影响着风门的大小。口劲的使用必须均匀适当,富于变化。口劲用的好,就能保证口型、风门、口风的力度统一,从而保证音色的淳美、和谐。口劲用的不好,就会使音色产生很多的问题。例如,口劲过松,风门会变大变松,吹出的气流会很松散,从而影响竹笛的音色。严重的还可能造成风门漏气,演奏出的声音很散、很噪,不饱满不明亮。保证不了笛子吹奏的音色和乐曲的需要。

3.口风:竹笛吹奏时,口风的调节控制对音色的好坏极为重要。由于口风是通过风门吹出的气流柱,而气流柱的形状、射入笛子的角度以及它的速度、力度,都对笛子的音色有很大的影响。因此正确掌握口风训练的规律,对提高竹笛的演奏技能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根据不同音域,我们将口风的变化分为了缓吹、平吹、强吹、超吹等。具体运用到演奏中应该是:低音缓吹,中音平吹,高音强吹,超高音超吹。当然,根据乐曲的不同需要,这些吹法可以相互变化调节的。同时,好的口风一定离不开风门和口劲的支持和配合。因为气流柱是通过风门吹出的,所以气流柱的形状取决于风门的形状。同时,气流柱的速度和力度都受口劲的影响。由此可见,风门、口劲及口风,它们是一体的,在吹奏的过程中它们密不可分。较好的竹笛演奏需要自由调节风门、口劲及口风,这样才能保证有良好的音色。

三、舌技巧的运用

1.单吐:单吐是吹好笛子的第一块奠基石。练习单吐时舌头自然放在下齿龈,然后用气流冲击舌头发出“吐”字即可。因此,在初学笛子时练习吐音可以用练习“吐”字来练习,熟练后再放到笛子上练习。

2.双吐:双吐是在单吐发“吐”音的基础上,由舌根发“库”音的动作。它比单吐的速度要快,适用于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由于“库”字的发音较浑浊、较弱所以平时要多练习发“库”字的音,一直练到和“吐”字音的力度一致为止。

3.三吐:三吐是有一个单吐加一个双吐组成的。它的节奏型主要有前八后十六、前十六后八以及三连音。三吐练习的训练方法和单吐、双吐一样,是单吐、双吐的多样结合。

4.花舌:花舌是舌的又一技巧。笛子大师冯子存先生在演奏上分为了长、短、密、稀、软、硬各种花舌技巧。它的演奏方法是:将舌头放松,舌尖轻抵上牙床,用力呼气,气流使舌头产生振动从笛子中传出的音响效果。最初练习时可先用:“打嘟噜”的方法,熟练后再在笛子上练习。

舌头的灵活,吐音的清晰,对笛子的音色有很大影响。所以演奏者要加强舌的训练,才能奏出好的音色。

综上所述,气息、口型、舌的运用对竹笛的音色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在演奏竹笛时,正确的呼吸方法、气息的运用自如、舌技巧的灵活运用、正确的口型、收放自如的风门和口风都是保证好的竹笛音色的基础。同时,演奏者的心理素质、身体素质,以及情感表达的能力和演奏中即兴表演的能力,都是表现竹笛音色必不可少的因素。总之,只有科学刻苦的训练,掌握好各要素之间的相互配合,再加上演奏者对音乐的理解和情感的投入,才能保证好的竹笛音色,才能发挥中国竹笛艺术的优秀文化价值。

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中国民族器乐--竹笛的发展与研究》结题论文;项目编号:12C003。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