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音发声小技巧范例6篇

配音发声小技巧

配音发声小技巧范文1

关键词:心理调控;声乐教学;作用;联系

在声乐演出时,心理调控能力影响着人的意志、情绪以及演唱水准,提高心理调控能力,可以提高声乐表演的能力,影响着演唱着情绪的支配。如果在演出前歌唱者过于紧张,而且没有对情绪进行有效的调节,可能无法正确表达歌曲的情感,无法控制歌唱者歌唱的行为,这影响了演出的效果。在声乐教学中注重对学生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可以提高教学的水平,可以帮助学生掌握声乐的技巧。下面笔者对心理学与声乐学的关系进行简单的介绍,以供参考。

1 心理学与声乐学的联系

心理学包括多项内容,其中较为主要的有心理暗示、心理活动以及意志力等,在声乐联系的过程中,人的心理可以支配器官以及神经,影响着大脑的支配能力。在发声练习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到肌肉、发声器官以及感觉神经,而大脑对身体的各个器官有着操纵支配的能力,而在心理活动的影响下,大脑可能会发出错误的信号,这支配着学生的歌唱行为。在声乐教学时,教师将心理学融入教学中,可以控制大脑支配的意识,在大脑发出指令后,可以保证指令的正确性,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可以更好的贯彻与实施大脑发出的指令,大脑受到神经反馈后,可以对行为进行调整与支配,从而提高学生声乐表演能力。

2 声乐教学中的心理调控技巧

2.1 咬字吐字的技巧

不同的民族有着不同的语言,民族音乐是声乐表演的内容之一,由于民族音乐在发音与咬字方面与传统的演唱咬字有着一定区别,为了实现咬字吐字的清晰性,必须对学生进行培养,在咬字方面对学生高音以及音频的变化进行调整。在声乐表演的过程中,歌唱者咬字的方面不但与平时说话有着一定区别,在不同的歌曲中,发音也有着一定区别,尤其是在咬字的力度以及位置方面。提高演唱的水平,必须对发音进行锻炼,应用心理调控技巧,可以调整学生的心理反应,在演唱的过程中,咬字吐字一定要清楚,不能使发音出现残缺,利用心理调控技巧,可以对学生进行提醒与调整,在发音记忆时,学生可以通过联想或者设想的方式,对字词的发音进行记忆,这样才能保证演出的质量。

2.2 共鸣感觉的心理调控

在声乐歌唱的过程中,最佳的状态是产生共鸣效果,为了达到共鸣,需要应用一些心理调控技巧,首先,在演唱时学生要对呼吸进行调整,还要找到正确的发音以及共鸣的位置,要对心理进行适度的调整,如果学生心理比较紧张,可能会出现顾此失彼的问题。为了锻炼产生共鸣的技巧,学生要对相关生理知识进行了解与掌握,还要在平时的课堂中多练习,共鸣主要分为三种类型,一种是胸腔共鸣,一种是喉部共鸣,另一种是鼻腔与头腔共鸣,只有掌握这三种共鸣,才能真正掌握这门技巧。

2.2.1 胸腔共鸣。胸腔共鸣属于大气管共鸣,比较适合低音,在音域中发挥着基础的共鸣作用。在胸腔共鸣心理调控时,可以利用心理表象方法,学生可以想像自己的胸腔是一个化学试验用的小口大肚的瓶子,你的横膈膜就是瓶低。这样的心理感觉应该始终存在于歌唱者的心中,发挥它的引导作用。在歌唱时想像自己的胸部有口,声音就是从这个口里唱出来的。

2.2.2 喉部共鸣

喉部感觉是声乐学习中的矛盾焦点所在。对于喉部共鸣,心里调节在这里仍然能够发挥良好的作用。首先要保持积极的身体状态,这是唱好歌的前提。同时要有放松的心态,这是保证身体保持正确积极状态的关键。要能想到甚至是“看到”喉部在打开。

2.2.3 鼻腔与头腔

鼻腔共鸣与头腔共鸣的关键是如何打开头腔。在高音区演唱时,应该在心理上首先想到小舌头后面就是鼻咽口的位置,在内心听觉和内心视觉的监督与引导下找到把声音投射进鼻咽腔的角度,同时向后面哼唱,打开头腔的同时,在心理上要想像声音集中成点状,越到高音,感觉这个点越亮越集中。

3 良好歌唱心理的培养

3.1 重视情绪和情感的培养

情绪是建立在生理基础之上的一种主观心理活动。包括演唱者的喜、怒、哀、乐,这些直接或者间接地影响着他们的演唱。虽然人体的其他器官状态很正常,但是由于心理情绪异常甚至是有抵触、害怕,那么在这种情况下要乡演出成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我们经常可以看到有些平时唱的不错的学生,在台下练习的挺好,但是一上台,心跳加快、气息上浮、声音发抖,大脑一片空白。因此,对于一个声乐学生或者声乐老师来说,丰富的情感和稳定的可控的情绪是重要的心里品质之一。只有良好地运用情绪情感具有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才能提高学生声乐水平。

3.2 重视技巧的培养

良好的歌唱心理的形成,需要从心理的角度入手。更需要在歌唱技巧上下工夫。古语云:艺高人胆大。作为教师,必须认识到,歌唱技巧是演唱好歌曲的内在原因,根本原因。因此应该通过艰苦的反复的练习,使科学的发声方法成为学生熟练的技能。心理学告诉我们,由于反复的训练,能够形成条件反射式的技能。它的生理基础是:由于在大脑皮层的运动中形成了巩固的暂时的神经联系系统,在一定的条件刺激下,一系列的运动就会幻灯片播放一般一个接一个地产生出来。

3.3 重视心理暗示的作用

实践证明,在声乐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多肯定、少否定的办法是培养学生良好歌唱心理的有效办法。好学生是表扬出来的。教师可以抓住学生演唱中某个好的声音、好的乐句,提醒学生注意,这是他的闪光点,并进一步要求他对这个闪光点进行总结,上升到理论的高度,对其他部分的演唱形成指导作用。

结束语

综上所述,心理学与声乐学有着密切的联系,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只有培养学生心理调控能力,才能更好的发挥声乐水平,才能提高演唱的技巧。心理调控能力包括情绪、意志、感觉以及记忆等等,只有掌握心理调控技巧,才能在演出出发挥最佳的水平。为了提高声乐学习的效率,教师一定要提高教学的水平,在声乐教学中增加心理学教学,使学生可以灵活调整情绪,是自己在演出前可以达到最佳的状态。本文对心理调控能力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进行了分析,希望对声乐教师提供一定帮助,从而提高学生的成绩。

参考文献

[1]薛晓燕.声乐教学中歌唱心理调控能力的培养[J].北方文学(下旬),2012,11.

配音发声小技巧范文2

关键词:右手技巧;表现力;感染力

中图分类号:J622.1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172(2008)02

小提琴演奏需要左右手的协调配合才能完成,其中,右手技巧主要涉及音色质量,而音色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所以,小提琴演奏能否打动听众,除了音准节奏外,右手技巧的好坏对演奏的成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谓右手演奏技巧,实际上指的就是小提琴演奏者能够娴熟流畅地操纵千变万化的弓法,通过自如的运弓,使弓子在琴弦上摩擦产生共鸣,从而发出优美的乐声,演奏者通过抑扬顿挫的乐声来传达乐曲本身所蕴藏的情感信息,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因此,提高右手演奏技巧,对增强小提琴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通过探讨右手技巧与小提琴演奏的关系,从中寻找如何提高小提琴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的途径和方法。

有心理学家研究证实,在人际沟通过程中,语气声调比语言内容本身所能传达的情感效率更高,就其对沟通效果的影响程度而言,前者是后者的5.4倍。其实,从本质上讲,小提琴演奏与人际交流差不多,也是要追求演奏者与听众的良好沟通,只不过这种沟通的形式不是语言,而是琴声,演奏者通过自己的演奏来感染听众,借用琴声来传递演奏者所要表达的情感,进而实现演奏主体与听众客体之间心与心的沟通。而演奏意义上的沟通,与其说演奏者是在用琴说话,还不如说是演奏者在用手说话,因为所有的琴技,其实都是演奏者手上的功夫。从沟通的意义上讲,演奏与讲话,有异曲同工之妙。假如我们把左手的音准技巧比喻为讲话的内容,那么,右手的弓法技巧,就好比我们讲话的语气声调。假如左手表达的内容非常好,音准、节奏都做到了,但发出来的声音不动听不悦耳,右手不能在语气声调上给人以美的享受,演奏出动听的、扣人心弦的声音,那是肯定抓不住听众的。可见,右手技巧在演奏中何等重要。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右手的演奏技巧,增强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呢?下面从几个方面谈谈掌握右手演奏的基本方法。

一、持弓是演奏乐曲之基

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的小提琴演奏,都要求演奏者持弓的手腕和手指保持灵活,富有弹性,整个手部处于一种既控制,又放松的状态,这样才能适应演奏过程中的速度和力度变化。

正确的持弓姿势:右手臂自然放松,食指斜靠弓杆,中指、无名指顺势排列搭在弓杆上,手腕略微倾斜,食指微弯,小指尖轻触弓杆,拇指保持自然弯曲与中指关节成环型。食指的作用主要是掌握发音,所以它在弓杆的位置要适中,既不能过浅,也不能过深,其最佳位置,应在实践中反复摸索,以能发出理想的音色为准。小指是起平衡制约食指的作用,不能过于主动。正确的持弓是小提琴演奏的基础。如果持弓姿势不正确,必将给演奏者留下运弓隐患,影响发展。随着后期演奏难度的加大,持弓不正确的问题,最终将影响演奏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二、弓法是表达乐句之形

弓法,是指作曲家在其作品中所提供给演奏者的用弓方法。它是乐句情感表达的形式,比如:全弓、分弓、连弓、顿弓、跳弓、断弓、击弓、混合弓法等等。作曲家和演奏者在作品中究竟使用什么样的弓法,除了考虑方便流畅省力的因素外,更为重要的是应考虑不同弓法所表达的乐思,以充分体现弓法为乐思服务的宗旨。对于右手而言,弓法,可以说是演奏者传情达意最基本的方式。

比如,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第三乐章中的第2小节和232小节,演奏时需要使用全弓,而且上行换弦用上弓,其目的是为了表现既流畅连贯,又生动有力的乐句构思。

演奏巴赫的《E大调组曲》第1―3小节时,需要采用顿弓弓法,其目的是为了增强乐曲的节奏感,使音乐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演奏布鲁赫《g小调协奏曲》第二乐章同样的旋律表现出不同的情绪和右手运弓的不同色彩变化。

求自由、求解放、洪流涌动。主题旋律出现在乐队低声部,小提琴独奏以强有力的全弓、分弓与乐队主题遥相呼应:怒吼、呐喊 、乐队以同样的主题在各个声部交错出现,气势磅礴推向高潮。

另外,演奏者在演奏之前应围绕作品的乐思,认真揣摩作曲家使用弓法的意图,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在弓法的运用上,对作品进行二度创作演绎,使演奏能够充分揭示作品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从而达到感染听众的目的。

三、运弓是揭示乐思之道

如果说弓法是右手表达情感的基础,那么,运弓就是右手表达情感的重要途径。所谓运弓,就是演奏者按照乐曲的要求,运用轻重缓急、抑扬顿挫的技巧来控制弓子,使弓毛在琴弦上产生出不同的摩擦振动的音响效果,使小提琴发出各种悦耳动听、扣人心弦的乐声的过程。演奏者通过连贯的运弓,将各种不同的弓法有机地连接起来,从而向听众表达和传递一个相对完整的情绪情感信息。就一首动人的乐曲而言,它不可能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的,它一定是在跌宕起伏的过程中完成起承转合的,因此,整个乐曲旋律的流动都必须是富于变化的。就右手的演奏而言,这种变化则更多地体现在弓法的变化上。弓法的多样变化,自然要求演奏者必须具备高超的运弓能力,否则将难以驾驭乐曲内容所对应的形式,而且更不可能表达乐曲本身所蕴涵的激情。

运弓的技巧非常复杂,比如各种弓法之间的转换,琴弦之间的转换,和弦之间的转换、强弱的对比、力度的变化等等,这些技巧都不是一日之功,需要演奏者做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小提琴演奏中的运弓涉及右手多个关节的运动。从生理学意义上讲,流畅的运弓技术是肩、大臂、小臂、腕、掌、指等各部位关节在大脑的统一指挥下相互配合协调完成的。从表面上看,小提琴演奏,好像是将弓子横在琴弦上来回作直线运动。其实,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为满足弓子能够在琴弦上始终保持90度的平直而稳健的运行需要,右手各部位必须以各自关节为轴心不断地作方向各异、大小不等的椭圆形的屈伸运动。我们从梅纽因小提琴学校的教学录相中可以看到,他们的老师在教学生运弓之前,差不多要花长达半年的时间,要求学生右手持棍,不停地在地下画椭圆圈。这其实就是在帮助学生建立右手运弓的轨迹意识。等学生在实际运弓时,就可以避免简单地去追求僵硬的直线,而能够有意识地指挥右手在椭圆轨迹中尽快找到最佳的运弓方法。手臂旋转比手臂来回作直线屈伸更省力,这是早已被肌肉力学实验所证明了的。但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要很好地运用在小提琴演奏中,却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许多学生解决不好发音的问题,大都受困于这个环节。

所谓乐思是指作曲家试图通过音乐千变万化的声音形式来表达他的思想和心境。所以,乐曲的内核包裹着的,其实是音乐家内心丰富的人生经历情绪和情感。表现力强的乐曲一定是声音层次丰富、立体感强,具有质感和冲击力的作品。这样的作品要通过小提琴的声音来展示和表现,从右手的角度讲,那就要求演奏者的运弓技巧老练娴熟,又很强驾驭复杂弓法的能力。从这个意义上讲,运弓就好比一个绘画的调色板,何时轻,何时重;何时急,何时缓;何时暗,何时亮;何时浓,何时淡,都需要演奏者正确地把握。运弓技巧的最高境界,就是在不失水准的前提下,右手能够随心所欲地挥洒自如,将基本功融入到乐曲中去。

比如,布鲁赫《g小调协奏曲》,开头第6―7小节,乐思要表达的是一种极度痛苦,内心纠葛、挣扎的情绪。为此,在运弓技巧上,尤其强调弓子的浓度、宽度和速度,要求弓尖发力,由弱及强,运弓越来越宽,力度越来越强,速度越来越快。后面的4个叠音,从这个巅峰骤然跌落,越来越轻,越来越慢,这里所用的连弓与前面短分弓所表现的乐思截然不同。

34―36小节的和弦采用连续下弓,采用这种运弓手段,能够非常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悲愤的情绪。

萨拉萨蒂(1844―1908年)小提琴独奏曲《吉普赛之歌》自始自终讲究效果和技巧为世人所喜爱,它那荡气回肠的伤感色彩与艰涩深奥的小提琴技巧交织出来的效果,任何人听后都会心荡神弛。粗矿奔放的发音是继帕格尼尼以后再次突破了以往的创作演奏手法,使左右手演奏技巧得到了充分的革新和发展,右手弓法的多样和变化,击弓和拔奏的结合,泛音和滑奏的结合,快速分弓、快速琶音、快速连顿、快速跳弓等等,使得这首乐曲有声有色。萨拉萨蒂用十分恰当的手笔描写了吉普赛这一民族的性格,有悲有喜、活泼乐观、能歌善舞。演奏上使乐曲的旋律与技巧性得到了完美的结合。

四、音色是增强乐感之魂

音色是指声音的色调,在这里,具体指演奏者根据不同作品的风格和乐思,在小提琴演奏中所做出的音质和色调方面的艺术处理。小提琴的发音特点是音色优美圆润,纯净富有共鸣。但是在演奏中能否按照乐曲内容要求,充分表现小提琴特有的音色气质,能否抓住听众的心,其关键取决于右手运弓的技巧和功夫。

就弓法技巧、运弓技巧和发音技巧而言,从本质上讲,其实都属于右手发音技巧的范畴,为了叙述方便,笔者在这里按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递进关系,大致作了一个划分。

有了弓法基础,能够自如地运弓,并不代表就可以演奏出优美动听的旋律来。要想演奏出臻于完美的音色,需要演奏者细心体会作品的内涵,按照乐曲标注的表情符号,用心去对运弓技巧作更加细致的打磨和推敲,使演奏的发音日臻完美。那么,如何才能提高发音质量呢?其实,影响小提琴发音的因素主要有3个,即弓子的速度、力度和弓弦接触点。所谓速度,是指弓子在琴弦上的运行速度;所谓力度,是指右手通过弓子对琴弦施加的压力;所谓接触点,是指弓子接触琴弦的位置。可以说,所有符合乐曲要求的音质都是三者恰到好处的搭配所带来的结果。①压力与接触点的配合;②力度与弓速的配合;③弓速和接触点的配合。至于如何在实践中运用这些发音技巧,所有这一切都需要演奏者按照乐曲内容的要求,在表达音乐的节奏强度、音高、音质方面正确使用。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门德尔松的《e小调协奏曲》,这首乐曲是门德尔松1838年创作的,1845年首次演出,整个乐曲充满抒情的诗意,旋律优美,技巧华丽、委婉缠绵、热情欢快,该部作品不仅是门德尔松最杰出的作品也是浪漫派诞生以来最美丽的代表作之一。在这首乐曲中运用了右手弓法力度的变化,快速分弓、快速跳弓、击弓和连弓等,创作手法激情流畅。

演奏者要演奏好这首乐曲,除了具备自身的音乐修养和音乐感觉外,左右手必须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同时应深刻理解乐曲所蕴涵的情感,能够感受作者真正想要表达的乐思,使基本功与乐曲内容紧密结合,才能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

美国小提琴教育家伊化•加拉米安曾说:“一般来讲演奏者所存在的问题大多数都出现在右手”。卡尔弗来什也提到“右手运弓技巧比左手更为复杂”。以格拉米安的学生――小提琴家郑京和为例,她在朱利亚特音乐学院学习期间,格拉米安对她右手的训练非常严格,她说:“拉强音的时候,有时拉得手臂都快要掉下来了,他还一定要你找到他所需要的声音,做不到他就不肯罢休,但当你找到了那种声音的时候,你会知道那是对你最合适的声音。”正因为郑京和右手得到了很好的训练,经过其自己的刻苦努力,最终跨入了世界小提琴大师的行列。

综上所述,只有苦练右手运弓技巧,不断探索、不断进取、不断丰富右手的表达能力,才能在演奏中充分发挥右手“说话和传情”的能力,最终达到完美的演奏效果。

参考文献:

[1]莱奥波尔德•奥尔.小提琴经典作品的演奏解释[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0.

[2]卡尔•弗莱什.小提琴演奏艺术[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6.

[3]杨明望.世界名曲欣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7.

[4]刘洪.新概念小提琴演奏技术――五区位训练体系[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6.

[5]刘建军,刘民衡.实用小提琴演奏法[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1.

配音发声小技巧范文3

关键词:小学音乐;合唱教学;有效性;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6)02-0088-01

当前我国音乐课堂上的合唱教学往往没有得到教师的足够重视,学生获得合唱练习的机会较少,学生的音乐基础薄弱,这些问题严重阻碍了合唱音乐教学有效性的提升,也限制着学生音乐水平的提升。合唱教学作为音乐课堂教学中的重要部分,能够为学生形成基本的音乐唱功、掌握音乐常识奠定基础,同时也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演唱的积极性,促使学生在音乐课堂上受到更多的音乐熏陶,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文章立足音乐课堂教学现状,重点分析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

一、合唱教学有效性提升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小学音乐课堂中合唱教学的实效性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挫,教师的教学素质有待提升,这些问题严重限制了合唱教学的有效发展。首先,教师对提升学生合唱技能水平的积极性较低,合唱教学的训练难度大,不仅需要学生充分配合,还需要经过多次反复性的训练,才能够引导学生掌握合唱技巧,把握合唱的协调性和整体性。这些要求对于小学教师来说,难度要大一些,小学音乐教师的任课一般是采取兼任的方式,专业素质较低,对合唱教学的技巧把握不强,教师本身组织学生展开合唱教学的积极性也相对较低。其次,学生对合唱学习的积极性不高。合唱不仅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实质上对学生来说,合唱也比其他音乐技能训练的难度要大,因为学生不仅要把握多种声部,还需要增强训练强度以保证合唱的整体性,这就使得部分音乐唱功较差的学生或者乐感不强的学生产生了畏难感,因而不愿意参与到合唱学习过程中。另外,当前合唱教学的教学方式相对单一、贫乏,课堂上所采用的合唱教学方式都是通过教师领唱和引导的方式展开的,学生很难把握气息的运用和声部之间的配合。基于以上问题,可以看出当前小学音乐教学中合唱教学的有效性较差,教学现状不佳。

二、提高音乐课堂合唱教学有效性的路径分析

1. 重视演唱技巧讲解,促进学生演唱水平提高

合唱是一项集合了唱功和表演的音乐门类,在进行合唱时,需要合唱者利用不同声部的配合,尽量做到和谐统一,从而增强合唱曲目的美感。教师在引导小学生进行合唱时,其中的一个难点就是让学生学习合唱声部的配合,并掌握合唱技巧,更好地相互配合、整体协调。因此,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重点训练,让学生把握合唱时呼吸的技巧,学会调整合唱时的气息,从而更好地发挥自身的演唱技能。同时要让学生控制气息,根据歌曲的韵律调整气息,配合整个发声的需求,纠正合唱过程中的错误方法,强化学生的音准训练,同时让学生学会在不同声部之间继续转换和连接。例如,教师可以通过分声部、分节段训练法,让学生练习一个曲目,从歌词引导入手,让学生一边唱歌词一边学着掌握旋律,从而更好地把握音准和节奏。

2. 发挥乐器引导作用,促使学生掌握音律和谐

乐器在音乐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它能帮助学生把握音乐的节奏和旋律,能够更好地引导学生的发声,利用乐器进行辅的引导,是音乐教师应当掌握的一种技能。例如,教师可以利用《快乐的do re mi》类似的简单乐曲,让学生分声部进行音高和音准的训练,利用简单乐曲和乐器的配合,让学生把握歌曲的节奏感,从而逐渐训练学生的基本技能。除了常见的钢琴伴奏以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歌舞伴奏、打击乐器伴奏等方式,促使学生更好地把握音准和节奏。

3. 引导学生欣赏合唱乐曲,品味合唱曲目美感

要让学生学会欣赏合唱乐曲,先根据乐曲中所蕴含的情感和声律美把握合唱应当具备的素质,从欣赏逐步过渡到演唱,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掌握合唱技能,同时让学生从单纯反复的合唱练习中解脱出来,减少学生的厌烦感,提升学生的兴趣,刺激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可以筛选一些具有韵律的简单曲目,让学生多听几遍,通过熟悉的旋律自己哼唱和把握乐曲中声部的配合。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听一听维也纳童声合唱或者合唱比赛中的视频等,让学生感受合唱的感觉。

三、结束语

合唱教学作为音乐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需要教师充分学习,自觉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同时也需要学生积极努力,相互配合。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合唱技能学习和合唱训练的过程中,要从学生的兴趣点出发,利用新奇有趣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同时也要注意重点针对演唱技巧进行特别指导和着重训练,为学生进行合唱技能学习奠定基础,充分提升学生的合唱水平,强化教学效果的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周雪玉.试论如何提高小学音乐课堂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07).

[2]陈静文.如何提高小学音乐合唱教学的有效性[J].西部素质教育,2015(08).

配音发声小技巧范文4

[关键词]练习曲 声乐教学 作用 运用

声乐是一种特殊的语言表达方式,是由声音结合语言来表达人的思想感情,刻画艺术形象的一种综合艺术形式,是音乐与文学的完美结合。随着声乐的不断发展,声乐学习的普及率也越来越广,歌唱技巧也越来越成熟,这些都离不开发声练习曲的运用。练声曲(vocalise),即用一个或者多个元音演唱。无词的声乐练习曲或者音乐会 演唱的练声曲,它不只是训练学生掌握准确的音高和节奏的结构关系外,更十分重视培养学生歌唱的基木技能和音乐感觉。更高一级的专门声乐练习曲包含各种声乐技巧和演唱风格,能更加全面地拓展歌唱技能和歌唱综合知识。

一、练习曲在声乐教学中的作用

声乐练习曲是从各方面出发,遵循符合歌唱发声的训练规律来编写的,让学生在做发声练习的同时,发现调节声音的方法和歌唱的技巧,掌握从基础的发声状态转换为技巧性的歌唱状态再到艺术的歌唱,在声乐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1、使演唱基础更牢固、演唱方法更科学。著名声乐教育家金铁霖曾说:“要达到艺术性歌唱的嗓音技能发声训练通常要经历自然――不自然――新的自然三个阶段的变化发展”。这就说明歌唱发声技能必须经过专门的、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才能逐渐获得。在声乐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做歌唱前的发声练习,发声练习为歌唱的顺利进行做预热。专门的声乐练习曲具有很高的科学实用价值,如《孔空声乐练习曲》特别强调中声区的练习,在小字组的c音至小字一组的f音范围内来进行,依据中声区特点采用不同的调,练习曲强调音乐旋律的流畅性,自然平稳的气息运用,以及声音的连贯性。在中声区为歌者打下坚实的演唱基础,为演唱较高难度的作品做准备。《瓦卡伊实用声乐练习曲》是专门针对意大利语比较常见的基础发音技巧,并且用非常经典的诗歌来填词,做到实用性和趣味性相结合。《西贝尔36首初步练习曲》《派诺卡夫24首声乐练习曲》都是从发展学生的基础声区开始,选用小音程、平稳节奏的旋律关系来编写,可以锻炼歌唱生理机能,增强气息的控制能力,协调共鸣和音色的调控能力。

2、拓展学生的演唱技巧。人们常把学习声乐比喻为盖高楼,发声基础练习就是高楼的地基,歌唱的技巧运用相当于给楼房装饰不同的风格。在实际的声乐教学过程中,容易出现只注重单方面的技术练习,忽视整体协调的综合训练。只用一些简单的音阶模进的初级练习曲来训练,这种练习曲往往是技术含量很低,而且缺乏完整的乐思,造成学生的演唱水平提高缓慢,驾驭作品的能力也不强。在歌唱过程中不能长时间地做单一的练习,而是要把相联系的各方面协调起来,有的放矢才能使歌唱完美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斯皮格高级声乐练声曲集》这部作品根据人声的五个声部来编写,包含男高音、女高音、男中音、女中音、次女高音五本教材,根据五个声部的人声特点,非常有侧重来编写的具有综合的声乐技巧的练声曲。它是从著名歌唱家的日常训练练习曲和著名声乐教育家指导书中选出,并经过科学的、系统的编排,注重细节,专门为有较好演唱技巧的学生使用。如用多种节奏型和不同风格曲调的练声曲来训练歌者的声带的灵活度和持久力进而获得头腔共鸣。

3、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歌唱风格。掌握科学的发声方法,在艺术练习的过程中要善于领会正确的声音观念是学习声乐的前提。要用心感受自己的歌唱状态,善于分析和调整自己的发声状态,从而在歌唱中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形成良好的歌唱习惯。《音乐会练声曲集》汇集了世界各国著名作曲家的最经典的声乐练习曲。无论从气息的运用、声区的统一、高音的训练、旋律和节奏的特点、乐思的构成等方面都有着较为完整的编写。这些声乐练习曲都是有针对性的,而且是循序渐进式的,对学生建立正确的声音观念和歌唱风格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品融汇了美声唱法的多种技巧,并且具备完整音乐风格的创作,对各种节奏型、表情符号、力度和速度记号、装饰音的使用等都有详细的标注,让学生在做歌唱发声练习的过程中有明确方向。这些作品歌唱性极强,需要把人声当作一种乐器,通过高超的技巧,演奏一首首无词的乐曲。经过长期有效地进行掌握各种技巧的训练,更能发挥学生自身的歌唱潜能,从而使学生拓展声乐演唱技巧,为今后演唱不同技术难度、不同风格的歌唱作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练习曲在声乐教学中的运用

歌唱发声练习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掌握各种发声技巧,使歌唱发声的技术成为歌唱表现的有力手段,从而达到声情并茂的演唱。

1、练习曲在发声技巧教学训练中的运用。呼吸是声乐艺术的基础,是歌唱的原动力,“谁懂得呼吸,谁就会歌唱”说明呼吸在歌唱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行腔气息一定要贯穿到底,气息要吸得深,控制力要持久。这样才能适应舞台上又演又唱。用哼鸣做练习曲可以获得高位置头腔共鸣,哼鸣主要是依靠呼吸在共鸣腔体中的运动来产生,最后把声音安放在头腔中。声音中音质的好坏、不同音色的变化,很大一部分取决于共鸣运用是否得当,决定音色的重要因素。用跳音做练习曲可以增强小腹的收缩力和支撑力,锻炼声带的闭合,对于高音的站立和延长有很大的帮助,并且使音色富有音质和清晰的颗粒性。连音练习可以使声音的连贯优美,只有连贯的声音才能唱出动人的旋律来。连音和顿音相结合的练习曲,这样有利于歌唱状态的统一,顿音突出的是“点”的训练,连音更趋向于“面”的练习,这样以点带线、以面串点、点线结合使声音的位置统一,并保持气息均匀流畅。声音灵活性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适应歌曲演唱中快速、流动的要求,以达到更积极的身体、喉咙、气息的配合。

2、练习曲在音准、节奏教学训练中的运用。音准对于歌唱来说十分重要,音准是基础,是歌唱技术和艺术表现的前提条件。《阿勃特声乐练习曲》在音准训练的过程中结合上述因素来进行训练,对各种旋律下的音准尤其是变化音高的音准训练,提供了非常详细的练习曲目。节奏是构成音乐的第一要素,是音乐的“骨骼”,没有节奏就没有旋律,没有变化的节奏就更没有风格各异的音乐旋律。练习不同的节奏和节奏型对今后演唱各种风格的作品有着很大的帮助,例如在《斯皮格高级声乐练习曲集》包括一些较高难度的节奏,如附点节奏、一字多音的节奏、包含装饰音的节奏、切分音、三连音等等。这些练习曲既有很强的针对性因此只有把节奏唱好,才能准确的表达这些音乐,才能完全的表达出对于歌唱音乐所要求的真情实感。如附点节奏的演唱,附点一定要短促,声音要干净。三连音在演唱的过程中是很容易演唱成“前十六”或“后十六”节奏型,失去了三连音在作品中的音乐戏剧化。在练习曲中巧妙地利用其他混用的节奏型进行搭配,通过这样的对比练习,为声乐初学者学唱各种节奏型提供了非常好的的音乐素材,又为演唱者娴熟地准确地掌握节奏有着重要的作用。

配音发声小技巧范文5

关键词:即兴伴奏;技巧;和弦;音型;视奏能力;

劳动创造了人类,也创造了音乐。晟初人们所使用的音乐是没有规定好的曲谱,而是即兴的说唱、乐舞、演奏。随着人类生活的发展。音乐由最初的随心所欲,发展到为了使其更加悦耳产生理论上、技术上的规定和约束。即兴伴奏就是建立在乐器演奏技巧、和声基础和演奏者创造力三者之上的。它是根据即定的歌曲旋律,在键盘上即兴弹奏出包括一定的和声与织体的伴奏声部。

歌曲手风琴即兴伴奏是手风琴伴奏形式中一种最实际、最常用、最快捷的演奏技能。它要求伴奏者将手风琴演奏技巧、键盘和声手法、作曲理论知识结合起来,在旋律的限制下,在事先毫无准备的情况下进行瞬间的艺术再创作。它是一门集技艺性、实用性为一体的基础课。因此演奏者对键盘技能与作曲技法应用的高低好坏,对演奏水平能达到何种程度起着决定性的影响。

一、歌曲手风琴即兴伴奏特征

歌曲手风琴即必伴奏由于事先毫无准备,好象“即兴发言”或“即兴演讲”。所以一般说来,歌曲手风琴即兴伴奏不大可能完全采用歌曲的伴奏谱所采用的那样复杂的表现手法与技巧,而更具有实用性、即时性、灵活性等特点。这就需要伴奏者具有扎实的音乐理论知识和较好的键盘弹奏能力。

歌曲手风琴即兴伴奏,这不仅仅只是一个技术手法的处理问题,还应从作品的内容和整体结构出发,经过精心的艺术构思。激情地将它表现出来。所以必须具备敏捷的创作思维能力和丰富的想象力。

歌曲手风琴即兴伴奏,是音乐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虽以“伴”为主,但它与其伴奏对象共同塑造了一个完美的音乐形象。但是毕竟是“伴”,所以必须要注意以“伴”为主,不能“喧宾夺主”。

综上所述,歌曲手风琴即兴伴奏是手风琴艺术综合能力的反应。它不仅需要伴奏者具有敏捷的思维、灵活的手指能力、熟练掌握和声编配的理论知识,也将丰富的伴奏音型、织体及各种表现手法储存在大脑中。在键盘上正确的弹奏方法、设计合适的指法、在各常用调上移调弹奏等综合能力也是不可缺少的。

二、歌曲手风琴伴奏的技能、技巧

手风琴既是一件和声性很强的乐器,同时也是一件富于歌唱性的乐器,但不是每个人都能使其歌唱。你除了要有一双聪明灵巧的手和一个优秀的头脑,还要拥有坚实的基本练习基础。手型非常重要,它不但利于完成乐曲,而且利于表演和谐统一。手型不是固定不变的因为乐曲的本身也是高低起伏、强弱变化的。手型的原则应是尽力发挥手的积极性,培养指尖弹奏的准确性。要编配好的伴奏,首先要对这首乐曲进行全方面准确的分析研究,然后才能将各种技法使用得恰到好处。

(一)分析歌曲的内容,体裁、调式、调性以及曲式结构的特点

任何歌曲都有自己的音乐内容,它不仅仅体现在旋律中也体现在歌词当中。因此。在为歌曲编配伴奏时,应要先熟悉乐谱,通过歌曲的旋律和歌词来确定歌曲的题材、体裁以及调式调性、速度力度等诸多因素,从而来设计伴奏的手法与和声的织体。

(二)配置和弦

和弦的配置是重要的环节之一。不同的和弦连接可以表现不同的思想内容,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在开始时,可以先学用I、IV、V级三个正三和弦,慢慢随着学习的进一步深入可以逐步扩大和弦的选择。编配和弦最重要的一点是强调歌曲的调式调性。开头和结尾和弦大多数是主和弦,这样才能够明显地体现出歌曲是大调、小调或民族调式。结尾部分往往是正格、变格等终止形式。歌曲的中间部分或一个乐段结尾处常常有半终止的出现,这时往往落在属和弦、下属和弦等。和弦确定下来后,接下来就是琴上实际弹奏,根据弹奏的效果改变部分不协和的和弦。为旋律配置和弦时更换和弦的频率要由歌曲的性质来决定,比如:活泼的、节奏轻快的歌曲和声较疏,几个小节配一个和弦。慢速抒情的歌曲,可以一个小节配一个或两个和弦。总的来说,和弦的使用要以“少而精”为主要原则。

(三)确定伴奏音型

伴奏音型是即兴伴奏中和声进行的具体形态。音型是和弦的形态,和弦是音型的灵魂。所以,必须从和弦的角度去归纳音型的基本型态。柱式和弦的音型使用无论是在传统艺术歌曲,还是在现代通俗歌曲中都广为应用,在不同的类型、速度的歌曲中所造成的意境也迥然不同。如《掌声响起》的第一乐段仅用几个柱式和弦便造成一种轻静抒怀的味道。同样是柱式和弦如果用在《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中国,中国鲜红的太阳永不落》、《国际歌》等歌曲中,就会使这些进行曲式的歌曲更为有力度,共产党的光辉形象就生动地树立起来,也有了震撼人心的内在力量。

因此,在选用音型时,一定要从充分表现音乐内容的前提出发,充分发挥每种伴奏手法的内涵表现力量。

(四)歌曲的前奏、间奏与尾声

许多歌曲都有前奏、间奏和尾声,用以补充、发展或是烘托歌曲的内容与感情,成为整个歌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艺术效果也非常显著。

那么怎么样才能更好的处理歌曲的前奏、间奏与尾声呢?

1、前奏是乐曲的序幕、开场白,它应该造成听众的期待心理。前奏一般应该是短小精练、个性鲜明的。

1提示主旋律材料的前奏

以歌曲的末一句作为前奏的较为多见。由于首尾相通,可以自然地引进主旋律。乐曲结束句的和声进行大多都有终止式进行,用在前奏中能充分地揭示出调式的和声功能,肯定调性。同时,还可以将主旋律中节奏型、音调等最有个性的句子或片段抽出来作为前奏。这种手法可以使一首乐曲的精华部分更加醒目、难忘。

2用新旋律材料写成的前奏

用不同于主旋律的曲调做为前奏可以增加变化。它受主旋律的限制比较少,创造性想象的余地就更广阔。不过也不能随心所欲,可以是旋律型节奏型和主旋律类似,也可以是风格意境与主旋律融合。比如《我们的明天比蜜甜》,就是用主旋律的片段加装饰变化和紧缩的反复手法写成的,左手与右形成二声部模仿。

2、间奏与乐曲高潮的处理

间奏是指歌曲中长音或休止符以及乐段之间的伴奏处理。它的作用是为了更鲜明地衬托出音乐的情绪发展,伴奏可根据歌曲或乐曲的性质采用一些适当的手法来使音乐更加流畅、完整。

1节奏性的填补;当主旋律声部是长音或休止时,伴奏中持续着特性的节奏律动。

2音型性填补:将乐曲的主要旋律音调与和弦音进行有机的组合,写成具有一定规律的音型进行填补。比如《军港之夜》。

3尾声的处理

尾声是指在歌曲主体部分结尾以后,或是在最后的结束音上弹奏的那一部分旋律。它可以使歌曲的主体更加突出、集中,并达到更高的境界。同时也使演唱者的情绪随着尾声的进行推向高潮或渐渐平息。手风琴可以奏出持续且渐强的音响,因此当歌曲的结尾是在激情中结束时。用震音式最恰当,特别是在震音后再用和弦做结束更显得整齐有力。

三、嘉庆视奏能力的训练,掌握正确的弹奏方法

手风琴是一种技艺性很强的乐器。正确良好的弹奏方法、富于层次感的触键方式、较好的音阶、和弦技术,都是弹好歌曲手风琴伴奏的基础。

从弹奏技巧来说,技巧不等于伴奏技巧,二者有本质区别。前者是以机械练习为主来再现乐谱的,而后者是以创造性的劳动完成歌曲伴奏的伴奏任务,使之成为与歌曲相辅相成的整体。因此不必作大量的机械练习。但要练习脑的反应,不论何时何地,反复思考弹配方案,在内心视觉的“键盘”上配弹,用心听觉感觉、感受配弹的音响,最后上琴检验配弹的效果。

除此之外。还要坚持做移调练习,熟练掌握常用调的基本和弦配置,建立起键盘上的牢固的调性思维。所谓“台上有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掌握正确的弹奏技巧是需要长期艰苦、坚持不懈的努力方能巩固和完善。

四、丰富的想象力合创造力思维是关键

配音发声小技巧范文6

这档以播说结合的新闻节目的播报技巧,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一定的解决措施,以期促进该档节目的进一步发展。

关键词:口播;配音;《24小时》

中图分类号:G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2-0000-02

1.选取《24小时》分析的原因阐述

以新闻立台的中央电视台视新闻频道为灵魂和生命,央视新闻频道改版时曾于09年试行过一段时间的24小时直播,但由于各种原因而取消,近期央视新闻频道再次实现24小时直播制。这无疑有助于央视

打造国际大台的形象,力求把最新鲜的国内外新闻及时告知观众。新闻频道每天24小时不间断滚动播出国内外新闻,以强势媒体的独特魅力为中国了解世界引领先河。因此,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需要更

真诚去贴近百姓,也更应具备更广阔的心胸,培养关注国际事件的大国气度。

以央视新闻频道为典型的广播电视媒体,在现阶段已经做出很多方面新的调整,而广播电视语言传播作为直面广大受众的最后一环,其姿态是至关重要的。在每天晚上最后一个小时的时间里,《24小时

》会为观众梳理全天的新闻,成为新闻频道一档特别的新闻节目。

2.《24小时》口播与配音的个性特征

不同于《新闻联播》严肃正式的宣读式播音,新闻频道更多的表现出一种更为灵活生动、让受众可亲可感的播报式样态,它介乎于规范的传统播音与娓娓道来的“说新闻”之间。而《24小时》以其“回

顾式”的节目定位,很大程度上表现了主播“播说”结合的风格。

在每期节目一开始会播出一段当天最具新闻价值的简短视频,最后定格于一个引人注目的概括性话题,画面直接切到演播室,两位主播将就这一新闻加以论述,再现这则新闻的公众关注点,通常采用的

方式是真实融入的、是自然贴近的。比如在2011年9月10号教师节这一期的《24小时》,开始的新闻视频画面定格在:老师,您辛苦了!接下来直播间的两位主播展开了一段亲切真诚的论述:

邱启明面带微笑,自然地问了一声:老师,您辛苦了!欢迎您今天收看我们的《24小时》。肖燕也略带俏皮地说:9月10号,第27个教师节,向所有的老师问好。紧接着,两位主播在交流中开始一段论述

,用通俗的口语表达了真切深刻的内容,实属有感而发,加上双人的交流优势,让观众感受到了自然的讲述感和亲切感,虽然有一些口语化的瑕疵,却并不失专业水准,而让受众更觉贴近,这也是分寸

感的具体体现。但是启明稍微对个人老师的祝福说多了一点,也应注意。口语不同于生活的随意,而是生活的凝练之处。

而配音也是新闻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新闻片1配音不同于专题片配音,并非位于画面的从属地位,反而新闻片的画面有时只是语言的形象佐证,因此新闻片配音听起来很像新闻播报,只是相对于直面观

众的口播,缺乏一些形象感和个人发挥,而且比口头新闻播报声音轻一些,语气淡一点,以免干扰对画面的注意。

对于新闻片配音,在播讲速度和声音画面对应方面有严格要求,这就要求配音者有一定的应对能力和娴熟的语流控制。《24小时》的主播在完成新闻片配音部分时,除了体现出上面所说的专业要求,也

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主播自身的语言特点,但又在区分口播与配音方面拿捏恰当。

总之,不同于以往严肃呆板的正襟危坐,在《24小时》节目中,主播们用自然真诚的情感流露和敏锐冷静的新闻嗅觉呈现出独具魅力的《24小时》,在口播和配音部分,都让观众更多的感受到平和稳健

、清新洒脱、亲切干练、极富交流感的新闻播报。

3.口播与配音的处理技巧

口播更趋向于口语化,但仍然是新闻节目,既要有自然的交流感、亲和力又要保持庄重感,这就要求主播在语言表达方面恰切地拿捏分寸另外;口播的主要特点就是播音员可以直面观众,播音员的形象

表达就显得十分重要,包括基本态度、表情变化、目光交流、姿势动作和服装饰物。所以口播新闻对播音员主持人在语言表达和形象表达两方面都提出更高的要求。如何满足这两方面的要求,则具体体

现在语言表达和形象表达两方面的传播技巧上:

3.1语言表达技巧

3.1.1电视口播新闻语句发音要自然、连贯。口型动作适当调整,不宜过大,只要保证声音圆润清晰就可以,这种自然也要把握好一般口语和新闻口播的区别,要做到表达平实,但要切忌空话套话。以下

面一段《24小时》中邱启明的口播为例,他的表达就是自然连贯、但又不失分寸,采用平民化视角和趣味化手法恰到好处的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

3.1.2口播更趋向去亲和力的口语化,但一定要做到态度鲜明,重点清晰。不要认为所有的新闻都是严肃的,切不可高于观众或过于表现自己,以自我为中心。《24小时》是“播说”风格,以“说”为主

,既保持亲和力,又有清晰的表达和鲜明的态度。白岩松曾说,十几年前《东方时空》从语态进行改革,现在依然面临这个挑战。因为空话套话依然在屏幕上乱飞,电视新闻工作者是新闻舆论的主要支

撑,不能一味地只知道用亲和力去迎合受众,却含混不清观点立场。在《24小时》中,节目导语先声夺人,整体脉络清晰,主播也将鲜明的态度、鲜明的立场融入播报中,在这里,注意抱团,重音的运

用关系到中心意思的突出,新闻的结尾呼应全篇,要有较强的结束感。

鲜明的政治立场和政治敏感是新闻工作者的最重要的素质要求,体现在时政新闻和重大新闻的播报中也最为明显。在口播时政新闻时,以小实声为主,吐字要有颗粒感,清晰有力饱满,给人以亲近的感

觉,切忌捏嗓子。口播重大新闻时,语速要慢,沉稳扎实,少用或不用嘘声轻声,这需要鲜明的政治立场和个人立场作为内在支撑点。《24小时》的国际新闻部分占了较大比重,在播报国际新闻时首先

要对国际局势保持清晰客观的认识,形成内部技巧的基础,在外部技巧方面注重语气的感彩和分量拿捏恰当,以及重音、停连的运用。

3.1.3相区别于广播新闻,电视新闻口播的速度更快,所以其节奏感就要更强而保持语势稳健。在这里要提出一点,口播新闻经常给人一种轻松畅快的感觉,尤其是非时政新闻,如财经、民生等资讯类以

及体育新闻,都表现出一种微快和新鲜感,要注意语速上的控制,并不是越快越好,既要提高语速,又要让受众感觉不出来,不慌不忙不乱,既要播出意思,又要让受众理解,这就是要运用节奏感的娴

熟把握,做到语势稳健又如珠如流。

3.2形象表达技巧

电视新闻播音员要保持一种成熟可信的形象是至关重要的,这也见于每一次播报的细微之处,口播新闻采用较大的头部镜头,就容易将缺陷放大,所以在形象表达技巧方面要十分注重。

3.2.1态度恳切真诚,新闻播报感而不入。这是一切形象表达的内在支撑,而深入理解稿件,明确对待观众的态度和对稿件内容的看法是前提。所以情绪的表达要真诚可感,与公众共鸣,又要感而不入,

忘记播音员的身份。

3.2.2表情变化不能夸张,恰到好处地表达感彩。在新闻口播中,观众会直观地感受到播音员面部表情的变化,从而判断播音员与观众的距离和节目的大体基调,但是只需要通过眼神

和眉宇之间的细微变化传达给观众即可,如果过分的表情变化会造成电视视觉的丑陋感,失去新闻原本的色彩。

3.2.3与观众的目光交流对于只有面部镜头的新闻口播至关重要。首先这种视觉接触不同于现实生活中那种,是虚拟的,需要播音员在实践工作中积累,建立这种与观众虚拟交流的感觉模式。为了完成与

观众的视觉接触,播音员应当利用意念和目光注视的位置来调整。通常目光的焦点要在镜头前端的下缘,假设对面是你的观众,而在低头看稿件之后,要回到原来的那个注视点,现在也已经开始普遍适

用提字器,在眼神随着字幕滚动时更要注意保持较窄的视觉范围,以免形成分散的目光,会让观众觉得没有交流感。在播报中,运用自己的眼神和表情不断与观众交流,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态度,这也让

观众更加直观地感受到播音员是否真诚、新闻是否可信以及播音员所代表媒体的舆论立场。

4.口播与新闻配音的转换衔接技巧

随着我国新闻节目的日渐改革,越来越多的播出形式充斥荧屏,有规范播报、有播说结合也有纯粹的说新闻等等,而在《24小时》中,我们更多看到是以播说结合为主的新闻播报,新闻片已不是一条单

独的新闻,它更灵活地衔接在主播和新闻片播放之间,这就需要播音员主持人的口播串联,才能是新闻片适用于节目中,这是播音员在兼顾口播和配音工作的同时,要注意这其中的风格转换,主要表现

在声音和播讲方式上。

从定义上来讲,前者只属于演播室中播音员的播报部分;而后者则可以是播出前由报道记者或播音员提前完成的,也可以是新闻播报时同步播出,播音员看着监视器画面,按照一定的速度使语言与画面

大体对应进行配音。在语言状态方面,前者可以有个人的发挥,并能借助于副语言加强与观众的交流,但需要张弛有度;后者则只有声音配合画面,所以语流感、节奏感方面要有变化,是配音与画面融

合,并且讲究时间限制,注意控制语速。

在前面涉及到配音的声音控制方面的要求,也就是要把握好这之间声音音量转换,要考虑新闻片画面内容性质,从而选择严肃庄重或者相对温和的声音表达,而在音量调整上也略见区别。《24小时》是

双人播报,在衔接口播和配音时有两个人来完成,这样就显得从容自然些,我们会发现即使是同一个人在处理这两部分播音,也会感觉声音明显不同,这就是处于对这两者区别的考虑。从播讲方式方面

讲,更加口语化的新闻口播在语气表达上会流于自然,加上语言个性的发挥,语态风格多样,新闻配音则基本要规范在一定的风格领域内,做到语势平稳、严谨规范,不能干扰新闻片的视觉传播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南著.影视声音艺术[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