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例6篇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文1

关键词:初中音乐;声势律动;音乐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633.9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5-0037-01

将声势律动科学合理地安排在音乐教学当中,能够提高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音乐教学中采用声势律动,是以学生的身体律动打节拍,让学生通过律动动作专心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中,提高学生音乐学习的动力,使音乐教学更富有创造力与感染力,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一、声势律动教学法的概念

声势指的是通过人体的各种姿势动作发出声响,主要的表现形式为拍手、跺脚等,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主要形式。声势以身体作为乐器,灵活运用身体的动作,通过身体律动把握音乐节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声势律动无需借助乐器器材,没有高难度的技巧,没有复杂的概念,每个学生都可以结合情境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节拍。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学生对音乐已有了最基本的认识,教师应鼓励学生利用自身的一些动作表现出对节奏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声势律动的最终目标与音乐教学目标是统一的,教师需要结合教材上的内容,让学生通过自己喜欢的肢体语言来表现对音乐的理解,为学生创造更好的声势律动机会,提高学生对音乐作品的领悟,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二、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节奏感。节奏感的培养在音乐教学中很关键。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行走、跑步、健身运动等本身就带有较强的节奏感,都是节奏的来源,为节奏教学提供了素材。初中生身体较为协调,反应能力与表现能力较为敏感,通过声势律动培养他们的节奏体验与感受是最佳方法。教师要认识到节奏感的重要性,把握好这个阶段,为培养好学生的节奏感打下良好的基础。

(2)提高创造力与想象力。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听到音乐会即兴发挥出肢体动作反应,这种即兴的发挥就是学生创造力的具体表现,教师可以借助这一点,培养学生用多种形式来表现对音乐的感受能力。丰富的想象力是音乐学习的基础,学生具备了想象力,就会对学习产生很大的兴趣。学生在感悟、体验声势律动的过程中也会σ衾钟懈深的理解,可以任意发挥想象。

(3)培养反应能力。在声势律动教学中,学生的动作是根据音量的高低、快慢,音色的变化,节奏的起伏等而自觉反应出来的,通过一定程度的专业训练,可以提高学生的反应敏感度,使得学生能够适应不同的音乐。教师在播放一首音乐作品时,先示范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学生可模仿也可自行创造。教师通过操作音乐的音量、音色、速度、节奏等培养学生的敏感程度,进而培养学生的反应能力。

(4)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初中生处于成长过程中的重要阶段,认知能力、思维能力、感知能力、辨别能力等都有显著的提高。在音乐教学过程中,部分学生因性格问题对学习缺少积极性。声势律动教学改变了传统的教学观念,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为学生创建了一个比较好的课堂环境。在这种环境中学生心情愉悦,性格变得开朗、热情,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

(1)节奏律动体验。在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地传授知识,而是要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对其进行教学体验。例如,在学习贝多芬的交响曲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在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关注一下节奏动作,使得学生真正参与到音乐欣赏中,理解音乐所表达的感情。声势律动教学法可以借助节奏模仿的形式让学生产生不一样的体验,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促进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发展。

(2)音乐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音乐与舞蹈是相辅相成的,音乐是通过声音向人们进行传递,而舞蹈是通过动作向人们展现,将音乐与舞蹈结合起来可以很好地营造艺术氛围。学生通过舞蹈进行音乐的学习,可以渲染课堂教学气氛。在学习《西海情歌》时,可以运用一些简单的动作,比如从“左右点布”到“退踏步”等,这些对于学生来说简单易懂。在需要运用一些高难度的动作,比如民族舞时,教师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结合具体情况,适当教学生一些高难度的动作,对学生进行集体指导,增强学生学习音乐的信心。

(3)音乐意境欣赏与心境感悟。音乐是营造意境的重要方式,要想真正感受音乐的魅力,就必须做到心境与意境的紧密结合。学生可以通过声势律动欣赏音乐的意境,进而提高心境的感受。例如,在学习《在希望的田野上》这首歌时,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在学习《丰收歌》时,教师可以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动作,如“割麦子”等,帮助学生在进行声势律动的同时,体会到劳动的艰辛,培养他们热爱劳动的精神。

四、结束语

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声势律动作为一种新型的音乐教学方法,对于促进初中音乐学习具有重大的意义。教师应当把握好学生音乐学习的这个关键时期,提高学生对音乐学习的积极性,提升学生的音乐水平及音乐素养,不断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文2

关键词:新体系教学法;奥尔夫教学法;体态律动;小学音乐课

奥尔夫教学法是德国著名音乐家奥尔夫所创。其实质是通过节奏让小学生来创造他们自己的音乐。该教学法并不要求很快就能教会学生歌唱、奏乐的方法,而是让学生接触音乐实践。不要求学生对老师所传授的内容进行完全的模仿,而是要求师生一起共同进行创造性的活动,形成一些新的东西。而体态律动是“达尔克罗兹”提出的一种以听觉经验为基础的教育体系,该体系着重用身体去表达自己对乐曲的理解。在教学实践中,运用体态律动可以极大地发挥孩子们的音乐才能,激发孩子们的创造力,活跃孩子们的创造思维,从而使得孩子们迸发出极强的表演能力。因此,在新体系教学实践活动中,开展体态律动的应用研究就显得非常必要而有意义。

一、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重要性

我们在听音乐时,手舞足蹈,这足以证明“律动”同音乐是密切相关的,这也正是音乐学科区别于其他学科的关键之处。手舞足蹈可以调动学生的各个身体器官,使其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不由自主地投入音乐的美好境界中,从而更好地感受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律动在小学生音乐教学中的重要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可以激发孩子音乐学习的兴趣

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如果纯粹地讲乐理知识,学生会觉得非常的枯燥,失去学习的兴趣。但是,如果让学生亲身去扮演其中的角色,一方面加深了他们对乐曲的印象,提高了上课的效率;另一方面,又使学生在扮演中掌握了一些平时很难记住的乐器音色特点,使原本枯燥的知识变得有趣。学生个个都成了热情的演员或观众,融入轻松、愉悦的氛围之中。新体系教学特别强调实践,体态律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具备“动”这个优点,在学习音乐中,让孩子动起来,使其对音乐产生兴趣,并且对接下来的活动保持渴望和迫切,这样孩子们会比在未动的情况下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正是由于新体系课堂上引入体态律动,才将课堂的整个氛围调动起来,使孩子们全部融入到课堂教学中,使得孩子们在感受快乐的同时学到知识。真正实现了寓教于乐,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快乐的教学目标。

(二)提高孩子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力推动世界,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小W生天真活泼、好奇心强、想象力丰富,他们对音乐的感受总是通过各种动作表现出来。在新体系教学中,运用体态律动教学法可以提高孩子们的创新思维和想象力。在孩子用肢体去表达思想的时候,正是孩子对思想的理解最强的时候。音乐也是如此,在课堂上让孩子们律动起来,可以使得孩子对音乐的理解更加容易。在孩子们进行思考的过程中,他们的思维得到了发展和创新,想象力得到了提高。

(三)有助于建立孩子的音乐节奏感和情绪表达

节奏感是音乐最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律动运动则可以增强音乐节奏感,提高乐感。在新体系教学活动中,通过引导孩子们肢体运动来表达对音乐节奏、旋律等要素的理解,教师可以通过一些简单的音来进行训练。例如:在听到四分音符的时候让孩子们做出下蹲或是拍手的动作,在听到八分音符的时候做出蹦跳的动作。同时,孩子们还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当听到欢快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快乐的情绪,当听到悲伤音乐的时候就会表现出伤感的表情。

二、体态律动在新体系教学中的运用

我国中小学推进与实施新课改以来,小学音乐课“律动”教学越来越受教师的重视。实践证明,律动教学在小学音乐课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运用“律动”教学法进行音乐教学时,要做到活而不乱,动中有节,动中有序,能放能收,不仅要发挥教师学习指导者的作用,还要发挥学生真正的主体作用。笔者认为要使律动教学更有效地开展,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如何引入体态律动

逐步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引入体态律动,增强孩子们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教师在开课前可以让孩子们排好队依次走进教室,并随之播放节奏和韵律感强的音乐,让孩子们随着音乐的节拍迈步,并设计一些相对简单的动作(跺脚、拍手、耸肩等)练习,这是一种不受条件、环境、时间制约的,极其简单易行且行之有效的培养幼儿节奏感的方法。通过有规律的拍手、拍腿、跺脚等形式掌握各种多变的节奏型,并为学生自己创造节奏型(为儿歌、歌曲伴奏)积累素材。

(二)如何表现体态律动音乐的音调

在音乐教学环节中充分运用体态律动,提升孩子们对歌曲的感悟力和理解力。有的音乐作品抒情意味浓厚性强,节奏欢快,在学习过程中结合体态律动可使学习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欢快、热情的歌曲,配以舞动手臂、转身等动作,能够充分展示歌曲情绪高昂、欢快、热情的意境和特点。通过教学过程中对体态律动的应用,可以使孩子们深切感悟歌曲的意境和情感。在利用体态律动展示音乐的音调时,教师可以通过人体的肌肉活动来体现。例如:在3/4拍的动作中,表现强拍的时候,教师可拍手,表现弱拍的时候拍肩或拍腿两次;而2/4的动作表现和其他相似,强拍的时候,教师拍手,弱拍的时候只需拍肩或拍腿一次。这些动作能够直观形象地体现出音乐的音调,便于学生理解与记忆。

(三)如何近合理的示范

教师进行示范,孩子们根据音乐的韵律和老师的示范进行体会。在音乐课的学习过程中,教师根据学习的内容,将事先设计好的情景和动作通过引导的方式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逐一展示出来。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文3

关键词:初中音乐;教育;声势律动;方式方法

一、对于声势律动教学的认识

所谓声势就是通过人体造型来发出声响,在当下的声势教学中主要包含拍手、跺脚等方式去营造声音,这是一种表达自我情感的方式方法。在当下的初中音方萄е校初中生通常对音乐有一定的了解,具有一定的学习经验,学生可以从中利用自身的姿势去找到富有规律的节奏,进而提升其学习兴趣。让学生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大有裨益。所以,在具体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机会,让学生可以利用自己的身体去表达对音乐的理解。

二、声势律动在初中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1.培养学生的节奏感

人都会带有与生俱来的节奏感,例如行走、跳蹦以及肢体的协调动作,都是有一定的节奏的。所以,在具体的音乐教学中,教师必须充分地认识到帮助学生完成节奏训练的重要性,以节奏训练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将身体发展为乐器,实现人体与音乐的更进一步结合。初中时期也是开展学生节奏运动的最佳时期,学生对于音乐有着好奇心,自身对于节奏也较为敏感,这样可以进一步提升音乐教学的质量与效率。

2.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很容易对音乐鉴赏课程产生一定的误解,认为音乐鉴赏重点在于培养鉴赏能力,而忽略了学生的个性发展能力。在具体的教育过程中,教师应积极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不仅要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还要通过鉴赏能力,进一步完善学生的音乐素养,促进教学的全面发展。很多学生在听到音乐之后会不自觉地摆动身体,这种律动也表达了学生对音乐的接受情况,教师可以利用这个机会,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让学生通过更多的形式去表达自己对所听到音乐的理解。这样的方式方法虽然看上去很简单,但是却可以有效地实现音乐的教学目标。

三、声势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渗透

1.利用节奏律动完善教学

初中音乐教学活动中,声势律动的训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掌握音乐的知识和技能,在具体的节奏训练中就可以实现这一目标。音乐教育的目的在于对音乐文化的传承,而具体的音乐传承必定需要有相应的载体做支撑。加强课外音乐导入,丰富学生的课堂生活,是实现音乐教育的一条良好途径。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紧扣当下的生活问题,与学生展开交流,和学生建立起相应的对话,然后进行交流,尽可能对某个音乐技巧进行讨论,以此来引发学生的共鸣,以此来提升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和感悟等等。在对学生进行音乐教学时,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更多的节奏感。例如在学习《伏尔加船夫曲》时,在具体的欣赏过程中,学生就可以利用一些想象、动作来更好地参与音乐。

2.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

优美的音乐会让人感到心旷神怡,低沉的旋律也会让人感到忧伤,不同的音乐会带给人们不同的感受。在具体的音乐课堂上,教师要懂得利用音乐的熏陶,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让学生从心灵深处去感受来自音乐的美好。不同的地区、时代背景下都会产生不同风格的作品,而这些作品给人的感受也都大不相同。初中生在当下已经有了一定的审美需求,这个时候,教师更不能忽视对初中生审美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加强课程练习的同时,教师还要进一步鼓励学生多去聆听和感悟,做到听和练的结合。在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的创设,让学生更好地欣赏音乐,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例如在学习《牧歌》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营造大草原的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这种浩瀚无边的震撼,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音乐内容的主题和思想。教师也可以在其中传授一些经典的牧歌动作,让学生更好地融入音乐学习当中,这样学生的欣赏能力就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诸如此类的方法,教师还可以结合更多的课外内容以及有关的舞蹈,让学生带着身体的律动去体会歌曲的美妙。具体的过程,需要教师结合学生的接受情况来制定。

总之,声势律动就是通过学生自身一些姿势的律动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节奏感,进而提升学生对音乐的体会能力,在这个过程中,丰富学生的创造能力与审美鉴赏能力。所以,在初中音乐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善于把握这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音乐感知上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帮助学生实现德、智、体、美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周蒙婷.浅谈奥尔夫音乐教学法在初中音乐教育中的运用[J].音乐时空,2016(9):154-155.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文4

关键词:小学音乐;课堂教学;音乐律动;价值与应用

所谓音乐律动,是指人随着音乐旋律和节奏做有规律的摆动和演唱,比如跺脚、拍手和扭动身躯等。虽然音乐律动早已被应用于课堂教学实践,但是教学效果不是十分理想。这就证明课堂教学存在一些问题,要么是没有弄清楚哪个部分可以渗透音乐律动,要么是音乐律动的应用时机不对,所以课堂效果总是无法达到心理预期。因此,本文对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价值进行了探讨。

一、音乐节奏感的重要性及价值探讨

音乐节奏能够加强学生的音乐领悟能力。比如说在演唱会现场,当歌手奉献了一场激情澎湃的表演时,或者演唱节奏比较快的歌曲时,台下的观众就会随着节奏摆动身体。节奏是音乐的灵魂,只有准确掌握节奏才能深入了解音乐的魅力,体味音乐蕴含的情感。此外,音乐节奏与生活息息相关,比如说舞蹈演员需要准确掌握音乐节奏,这样才能呈现出整齐划一的舞蹈动作。音乐节奏训练能够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小学生在学习一首新歌曲的时候,如果熟悉歌曲的节奏,就可以准确记忆音符。每当听到我们熟悉的歌曲,就会情不自禁地跟着节奏摆动。如果能够掌握音乐的节奏,并随着歌曲哼唱就能更好地表达情感,同时也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音乐热情。音乐是一种充满节奏的艺术形式,节奏感强的音乐可以调动人们的情绪。一个人的乐感既有天生的,也可以经过后天培养形成。节奏训练能够激发小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节奏训练能够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让学生尽情释放内心的情感,培养学生对事情的专注度。音乐包括了旋律、节奏与和声,但是节奏是音乐的生命力,而且有快慢之分,快节奏能够激发人们内心的激情,慢节奏可以使人内心平静。同时,节奏训练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能力,更有利于学生左右脑的平衡发育。教师可以运用不同的教育形式来培养学生的音乐学习兴趣,因为不同的节奏感可以激发出不同的情绪。音乐节奏的特点是活泼、明快、有代入感,所以教师要改变传统的训练方式,运用多元化方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当学生能够正确掌握节奏感,提升学习效率和教学效果的目标也就能步步实现。

二、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践应用

在音乐教学中,我们要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主动性,在课堂教学中重视律动价值和有效运用,能够激发学生的音乐学习的情感和动力。

1.运用律动组织音乐活动

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运用律动,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听觉感受、内在情感和思维能力的统一,而舞蹈律动的运用有利于增强表演效果。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舞蹈动作,从而适应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的需要。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教师应该选择一些比较简单的舞蹈动作,再结合音乐加深学生对音乐的认识;对于中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应选择一些风格独特、能够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舞蹈性乐曲作为教材,然后编排出兼具形象美和韵律美的舞蹈动作,在课堂教学中指导学生进行练习。比如说在讲解《金孔雀轻轻跳》这一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傣族民族音乐的特色,教师可以创编一首与歌曲相关的傣族孔雀舞,让学生一边唱一边舞动,让歌曲的旋律与舞蹈动作融合在一起。演唱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说一下自己对歌曲的感受,学生亲身体验过歌曲的魅力以后纷纷发表了自己的意见。至于高年级的小学生,应该为他们选择一些富有创造性的律动素材,譬如《北京喜讯到边寨》这首音乐,它结合了苗族、傣族和彝族等多个少数民族的音乐元素,因此如何教会学生区分这些音乐元素就是教学重点。为了更好地区分,教师可以利用相对应的舞蹈动作让学生辨别,比如说播放到苗族音乐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跳苗族的摆手舞。通过这种舞蹈律动练习,学生不仅了解了多个民族的音乐特色,还学了对应的民族舞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这种律动练习,无疑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各种音乐特色,而且记忆更深刻和久远。

2.运用歌曲律动优化课堂氛围

近几年,歌曲律动除了应用于音乐课堂,在其他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应用,尤其是小学低段教学,当课堂比较吵闹时,教师就会说“123坐坐好”的口令来管理课堂纪律,与“保持安静”这种命令式的语言相比,利用音乐旋律对学生来说更为有效。因为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特殊时期,常常很难控制自己的言行举止,注意力也很难长时间集中,让他们一堂课坐着不动是不可能的。而音律律动的运用既可以满足小学生好动的天性,又可以达到教育效果。在音乐课堂教学中,如果教师发现某些学生思想不集中,就可以利用节奏律动进行管理,比如说教师唱“哆瑞咪,请坐好”时,学生就要唱“咪瑞哆,就坐好”,这样一句简单的口令就可以让学生的思绪回到课堂,而且避免了言语上的冲突。当音乐课堂进行至一段时间后,学生的注意力就开始涣散,这时教师应播放一些比较轻松的音乐让学生摆动身体,譬如《拍手唱歌笑呵呵》,这样小学生就可以跟着律动放松自己的身体,从而达到消除疲倦感的目的,让学生把注意力重新放在课堂上。当然,这种律动也可以运用于其他学科。此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教学的开展让学生获得演唱会现场的气氛,感受歌唱者的律动,让学生获得律动认识和能力的提升。总之,音乐律动让小学生好动的天性有了发挥的空间,又可以彰显出音乐学科的特色,还能在学生跟随歌曲律动的同时培养他们的音乐能力,达到多重目的。另外,这种教学形式也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教师应对此进行深入研究,在探索中不断完善小学音乐教学,促进教学质量的提升。

参考文献:

[1]童琳.浅议律动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价值[J].音乐时空,2016,(4):149-150.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文5

关键词:体态律动 节奏感 音感 创造力 即兴能力

一、体态律动的概念界定

“体态律动”-Eurhvthmic是指优美的动作,是在听音乐的同时跟随音乐以身体运动来体验音乐,并将这种体验转化为感受和认知。

“体态律动”不同于舞蹈或者有音乐伴奏的体育运动,达尔克罗兹在谈到之间的区别时曾强调:体态律动的训练不是模仿动作,它不注重身体姿势和外在形式,而是要将再现音乐所必须的要素融化于我们的身心,要发展对音响节奏和身体节奏的通感,要达到能用我们的感官直接反应情感。它的过程是始于音响的。通过聆听和身体运动引发运动觉反应,这种反应是联结听觉和身体知觉的基础上的整个身体与大脑的沟通,也就是说是音乐、听觉、运动觉、情感和思维之间的内在联系过程。

“体态律动”强调时间、空间和力量三大要素。时间是慢的或者快的持续:力量是能量的强烈或者温和的感觉:空间是直接或间接的聚焦,时间和空间之间有着一种特殊的亲密关系,这是因为慢速度通常要求大幅度的动作:适中的速度要求适中的动作:快的速度要求小幅度的动作。把不同身体力量和能量运用到这些速度中,就会创造出一种节奏表现的流动性和可塑性。

二、体态律动教学的目标与原则

如何将体态律动的方法运用于音乐学习,理解达尔克罗兹的音乐教育理念非常有必要,他提出在音乐教学中,开发儿童的音乐感知能力和表现音乐的能力、开发听觉、视觉、运动觉等多元感官统合的音乐感应能力、开发身体和心灵的协调能力是儿童学习音乐的必须,无论是聆听着、表演者还是创作者,也不论那个年龄阶段,达尔克罗兹提出体态律动以下四个原则给学习者。

1、对儿童音乐技能的感知和音乐的感应能力必须要不断地发展,在最初的音乐学习中,体态律动可能对儿童来说仅仅是一种音乐游戏或者对节奏的感应学习,然而在更深层次的一个学习层次上,体态律动可能意味着需要听力一个乐句,此时,儿童的步态和感应音乐执行能力需要进一步发展。

2、开发儿童内心的音乐感觉:包括内心音乐听觉和内在的肢体表现,学生将内化的时间、空间和能量关系用体态律动运动回应听到的音乐。比如:儿童在听音乐时学会调整自己的空间和时间,试图一种步态的形式到达某个地方正好结束这首音乐。在开发儿童内在感觉的时间、空间和能量关系时可以用任何的肢体动作来表达。同样当儿童开始学习乐器之前,应该首先教导儿童用身体语言、肢体动作来准备学习乐器或唱歌的内心感觉和音乐感知之间的关系。

3、开发耳朵、眼睛、身体和思维之间敏锐的感应能力。因为在体态律动中,学生全身积极参与和用内心关注音乐并且给予回应。链接耳朵听到的音乐、眼睛看到的乐谱、身体动作的感觉、思维对音乐的理解,作为一种感官的统合回应给身体作出反应。

4、开发儿童的音乐记忆和读谱能力,把听觉和动觉图像可转化为符号,并且记忆以肢体形式表现出来,这是音乐读谱训练的有效手段,此时要求儿童要有更加敏锐的音乐感官能力,

三、体态律动对于学生音乐学习的意义

(一)体态律动有助于激发儿童的音乐本能

1、建立良好的节奏感

体态律动是一种典型的身体协调性与丰富表现力结合的一种身体律动,通过身体的活动,培养孩子感知与表达对音乐要素(旋律、节奏、力度、和声、曲式等)的了解。在练习中采用各种“原位动作”如:拍手、跺脚、摇摆、转动、弯曲,以及“移位动作”如:走、跑、跳跃、滑行等动作,来引导学生将音乐与身体律动的结合。譬如,听到四分音符可以走出走路的姿势,听到八分音符则可以做出跑步的动作,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运用动作来感应音乐中的相关元素。另外,教师也可以借助钢琴或者其他乐器伴奏,要学生作出相应的步态或音乐的强弱、变化和终止的动作。当然这些音乐活动都可以和唱歌、手指游戏、乐器演奏或故事情节等结合来呈现,体态律动运用耳朵和身体来体验各种不同的节奏,并且借此使得学生的音乐内在本质得以成长。

在教学中作为肢体节奏律动起点的教学角度:能够形成有意识的音乐体验的呼吸基础:对节奏动机性格表达的区分和判断:自然的即兴律动组织和有意识的自由表达,儿童如果能在早期音乐学习中享受过节奏自由表现,将来要进一步地了解和掌握现代音乐作品中不规范的节拍组合就不会感到困难,也才有能力欣赏体验现代音乐中复杂节奏及运用。

2、提高学生乐感能力

乐感训练与一般视唱听写课有所不同,在教学中作为乐感的教学包括了音级的听辨和音高空间距离感知:歌唱和声与和声进行的空间运动变化:同一旋律的不同节奏的歌唱:在课堂运动可能的范围内的体态律动运用探索。

首先,乐感训练常以律动方式实施,因为动作可以加深印象,动作大而沉重或小而轻巧,可以加强听者对低沉的和弦或清亮短促的高音之间的认知能力及分辨能力。其次,达尔克罗兹的体态律动在乐感训练上往往结合乐理理论,例如一段8小节的简易旋律视唱,对熟悉音乐者原是轻而易举,但教师若指定每遇二度音程必须略而不唱,演唱者就不能只做机械式反应,而必须在瞬间分析辨觉出二度音程,将之省略不唱,迫使演唱者养成分析所唱曲调的习惯。

3、发展内心听觉

内心听觉是体验和表现音乐最重要的音乐能力之一,它指不依赖乐器和人声想象出音乐音响的能力,这是音乐听觉训练的高层次目标,通过对所有音乐要素的综合训练的结果。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是培养学生具有内化动作和声响感觉的能力。通过(看得见的1明显的动作向想象的动作进行迁移而获得的,但它是凭借不断地强化抑制(看得见的)明显的动作来实现。在体态律动学习的领域,主要通过鼓励学生储存动作感觉、形象和声响的词汇来发展动觉想象和动觉记忆。因此,达尔克罗兹将其称之为内心听觉——肌肉感觉记忆,在最为简单的层次上,其可以表示为:

①大声拍一个节奏型,在空间运动身体,大声说、唱,或三者进行任意组合。

②默拍,在空间运动身体,静静地哼出来,或任意组合。

③减少动作和声响部分,但要在适合的时间和空间上能够进行内在感受和聆听。

④抑制所有明显的动作和声音,但要在身体内部进行感受和聆听,

⑤通过外化部分动作和声音的原始模式,试图替代这种静止的活动。

⑥更多是通过外化所有的原始模式,

⑦外化表现所有的原始模式。

培养学生的内心听觉主要运用“抑制一呈现”的学习模式。这样的学习模式具有注意和记忆的练习特点,以连续抑制外部活动。逐步转化为内部活动,以获得动觉和听觉记忆,再逐步呈现为外部活动,巩固记忆,以达到能力的迁移应用。

(二)体态律动有助于儿童创造性培养

1、培养儿童的音乐创造力

音乐创造力的培养同样也是体态律动在音乐学习中的重要手段,普通音乐教育是面向广大学生的素质教育,要培养这些学生的感知、观察、即兴表演的音乐能力,这些能力都可以通过体态律动融入音乐课堂展现出来,音乐创造力的即兴能力要求学生以积极探索为前提,而探索需要敏锐的观察能力,在体态律动课程中我们通过身体的表达解放学生的心理负担,使得他们能够尽情的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身体去感知,通过身体对空间、时间和力量的不同比例运用探索所有一切的运动可能性,不断的积累动作素材,身体的运用不仅仅是只为音乐体验而服务的,从自己的身体开始创造是物质基础,通过自己身体的运动而解放自己的思想和心理是精神基础。

达尔克罗兹在教授学生时。发现学生普遍缺乏音乐性、肢体性及情感性的感应力,以至于无法深入感受音乐的美,也造成在演奏音乐时的种种问题。因此体态律动训练能控制内在精神与情感的能力:训练肢体反应及表达能力:训练个人快速、正确、适当及感性地感应音乐的能力。以音乐为主题,主导动作的力度、速度,及挥洒的空间,不再只是烘托辅助动作。律动也不是韵律操,不须模仿老师人人整齐划一,可以各有各的方式表现,使学生创作的空间更为宽广。

2、培养儿童的音乐即兴能力

即兴的目的就是要在富有想象力的、同时性的和个性化的结合上进行音乐创造,在运用动作材料(节奏)与声音材料(音高、音阶、和声)上创造出更多灵巧、熟练的音乐表现方式。

在体态律动课中,身体和耳朵要接受训练,进行高效的表演。并且通过歌唱、音乐读写,教会耳朵能够去聆听、辨别、选择和记忆音响和运动的诸多特征。首先,即兴能够使学生音乐学习从具体感受到抽象概念的提升。即兴和想象力不会在真空中发展,任何看到的、听到的、触摸到的、品尝到的、感受到的或迁移到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成为即兴的一种激发动因,达尔克罗兹在体态律动课程中鼓励学生从实践中寻找富有创造性的方略与答案,解决具体的音乐实践问题,同时还大胆鼓励学生不断提高诸多概念的理解能力和简洁表达远远超出他们实际理解水平的抽象图形和概念能力。再次,能够使发展学生广阔的创造性,即兴是在大脑的指令和肌肉的理解之间进行的一种直接关联性的学习,其目的是为了表现个体自己的音乐感受。通过发展学生的感受能力、想象能力和记忆能力,以推进表演的发展与完善。因此,教师给予学生即兴更多的观察和灵活的调整,避免机械的模仿。通过学生的独创性,教师在不断鼓励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正如通过肌肉练习强化学生们的肌肉能力一样,在即兴中不断完善发展学生的音乐能力。

四、结语

律动在音乐教学中的运用范文6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因培养音乐教师的属性使然,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它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它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更具文化内涵,更具思想内涵,更具人文内涵,更具教育内涵,更具理论研究的内涵。

【关键词】

音乐教育;钢琴教学;教学内容;教学需要

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与钢琴演奏专业的钢琴教学在演奏属性上是一致的,但是在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法上又有其不同的特点。因为在培养目标上学生是做为未来教师而培养的,不是以舞台演奏为目的的教育,所以,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除了一般的钢琴弹奏技术和钢琴演奏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对学生全面音乐文化素养的培养,更偏向对学生理论研究能力的提高,强调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学习方法和发散性思维能力的培养。那么,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就不只是钢琴演奏的知识讲授与弹奏技术的传授,钢琴教学需要涵盖更加丰富的内容,归纳如下。

一、艺术哲学的内容

一般来说,艺术哲学是指用哲学的观点探讨艺术问题,还有另一个定义是作为美学的别称而被人们所熟知。在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艺术哲学主要是涵盖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审美教育的内容,钢琴演奏教学是以表达音乐审美为终极目的的教学,审美意识决定了演奏者和教学者的艺术水平。二是美学要回答的音乐哲学的根本问题,既音乐的本质是什么,音乐的目的是什么,音乐内容与音乐形式的关系如何理解。艺术哲学的内容,对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具有理论研究的意义,和实践指导的作用。

二、教育学的内容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的本质与目的,教育现象的发生与条件,教育教学的内容及其方法,揭示教育的一般规律的科学。中外历史上都留下了无数的教育理论遗产,特别是近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教育学理论得到了极大的推进,不仅在教学设备和教学手段上达到了日新月异的进步,而且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出新、不断的现代化。在音乐教育专业的学习中,虽然教育学是一门专业必修课,但它主要还是一门理论课程,而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中,教师应该有意识的把这种理论用于钢琴教学的实践中,使学生明白教育学理论的实际意义。

三、运动学的内容

钢琴学习与演奏的过程中有大量的肌体运动和技能练习,现代的钢琴教学和学习与过去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对运动心理学和运动医学的研究学习。钢琴教学在技术训练中很大程度上与运动学研究的内容是一致的,也是研究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规律。运动心理学主要是研究教学和训练中动作技能的形成和发展规律,研究运动知识的传授和运动技能的形成,研究运动技能迁移和反馈。运动心理学对于研究钢琴演奏技能的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对于研究钢琴演奏知识的传授和演奏技能的训练和提高,对于钢琴演奏心理的训练都有很大的启示作用。运动医学作为专门研究运动及缺乏运动的集体生理病理影响的综合科学,在防治各种运动创伤和运动疾病方面的研究成果,以及在评定程度,促进疲劳恢复等方面所运用的各种医学方法,对于钢琴技术训练中如何避免疲劳性损伤,从而发挥最大的训练效果,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和指导作用。

四、音乐学理论的内容

音乐学是研究音乐的基本理论的学科。与钢琴教学关系密切的相关分支学科有音乐史学的内容,在钢琴教学中对钢琴文献的学习和诠释,对钢琴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不同作曲家的作品风格的把握上有重要的意义。中外民族音乐学的内容,对钢琴教学中准确把握作品中各种民族音乐的韵味,乐曲中民族音乐的特点,演奏中民族音乐的风格等有极大的作用。音乐律学的内容,钢琴的音律是十二平均律,不同于其他音律,平均律是人为计算出的音律,不是自然产生的律,有其独特的音响特点,对律学的研究可以更好的理解和把握钢琴的声音变化,更好的定位钢琴演奏中声音的优劣和取舍。

五、音乐技术理论的内容

音乐技术理论包括乐理知识、读谱知识、听觉训练、和声理论、复调知识、配器常识、音乐分析等等内容。由于音乐的内容是音乐形式的内容,音乐形式是音乐内容的形式,这一音乐美学的定义,使得钢琴教学中音乐形式和内容的学习占据了大部分教学内容。音乐技术理论是研究音乐形式与内容的主要理论方法,是钢琴教学的主要内容。由于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和虚幻性,要真正理解音乐的内容,准确诠释作品的含义,就必须从研究音乐的形式入手,这就使钢琴教学中,师生要用一大部分的精力和时间,花在音乐技术理论的分析和研究上,花在对音乐形式的学习上。

六、钢琴教学法的内容

钢琴教学法主要从研究钢琴演奏技术和音乐表现为出发点,以教学实践和教学经验为依据,对钢琴演奏方法进行理论的归纳和总结。它借鉴教育方法论的成果,把教育理论应用于实践中的教育方法,具有科学性和实效性,使理论指导实践具有可操作性,它使钢琴教学理论转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钢琴教学方法,是钢琴教学最核心的内容。钢琴教学法的内容主要是针对初、中级的钢琴教学,对于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更具有实用性和现实意义。

七、系统论的内容

钢琴的教学过程是一个系统的过程,涉及到乐谱的阅读分析、演奏技术的掌握、舞台演奏的方方面面、技巧与情感的关系、理性与感性的统一等等,领域广、层次多,要想得到理想的教学目的必须用系统论的科学方法建立结构与功能完善的、适应钢琴演奏和教育的钢琴教学体系。系统论的研究意义在于从事物普遍联系发展的整体去探索对象的规律和特点。它使钢琴教学得以综合多学科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深入探讨钢琴教学中最复杂、最困难、最深层次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总之,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学,不能局限于钢琴弹奏和演奏的范围,不能等同于钢琴演奏专业的教学,也不能等同于一般乐器的学习。要始终坚守教师教育的属性,要意识到为未来培养教师的使命,要注意深入研究、广泛涉猎,要为培养具有独立精神和批判能力的音乐教育工作者而努力。音乐教育专业的钢琴教师应该是技术的传授者,是文化的传播者,是思想的点燃者,是未来音乐教师的引路人。

作者:王珀 单位:辽宁师范大学音乐学院

参考文献

[1]王次炤.音乐美学新论[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

[2]曹理,何工.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