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范例6篇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范文1

如何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予教学的全过程,通过自己内在的思维发现规律,并能在探索规律的过程中发展思维,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重要的任务,正所谓“授之以渔养其终身”。“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纯粹地教给学生知识,不如教给他们学习知识的方法。有了方法,他们可以掌握更多的知识。在这种新课程理念下,教师要教好数学,就要在课前考虑如何教的问题。

教学设计是每个教师在上课之前必须要做的一件事情,如果不进行教学设计,就不能很好地、有效地组织教学,就不能将自己的思想完全地传授给学生。讲台是教师的舞台,教师要想把这台戏唱好,必须预先进行创作、设计,所以教师既是作者,又是导演,还是演员,同时还是乐队的指挥。设计是一个重要的环节,设计是一个不断改进、日趋完善的过程。我在设计《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教学过程中,就有这样的感受。当然,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思想,我在设计这一课时时,按照“授之以渔养其终身”进行设计、组织教学的。

一、教学设计的初稿

进行教学设计要充分研究学生的学习准备、学习条件与学习心理,钻研数学学科本身的内容,所谓“备课备两头”。《行程问题――相遇问题》是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教材第九册的内容,在这之前,学生们已经学过了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知道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有了这个基础可以更好的学习两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

我开始写教案时,就简单的按教材的教学内容的顺序和以往的经验一气呵成结果,认真看了之后,才发现缺乏新意,陈旧的教学方法和程式化的过程,没有体现出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的……可见,我的这份教学设计是没有经过精心设计的,只是凭借经验来完成任务是不行的了。经过思考后,便开始进行修改。我参阅了很多的有关资料,在导课、准备和练习上加了功,并且把每个环节又重新安排了一下,要比第一次心中有数多了。就这样,我的教学设计初稿完成了。

二、教学设计的实施

教案设计的合理性只有通过教学来验证。终于到了试教的时候了,我就按照教学设计的初稿开始上课。前几个环节都顺利完成了,可是,时间不够了,到要练习的时候下课了。课结束后,我自己想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分析之后,我明白了,在设计教学过程时,我只是考虑到了如何将知识传授给学生,所以每个环节都在强调要教的新课的概念,反复不断地分析给学生听,不敢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想,自己去分析,自己去解决问题。老师教的很累,但是教学效果并不理想。看来,教学设计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完成的,备学生怎样学,学什么更为重要。

三、教学设计的修改

经过第一次的试教,发现了教案中存在的问题后,对教学设计的修改也是必要的。在设计学生的学习方式时,最重要的是要考虑如何能做到让学生自主学习。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可以将一些重点、难点知识设计成关键的问题,让学生思考、探究,去解决这些问题,比老师反复讲解的效果要好。课后,我又对自己的教案进行了重新修改。在引探准备中,主要复习一个物体运动的行程问题,回忆“路程、速度、时间”之间的关系,了解一个物体运动的特征,并联想行程问题中一些经常考虑的因素,为新课作准备。而第二个环节里,我将几个概念分散在每个细节的环节里,一个部分讲一个概念。首先,在准备题中,通过学生演示,解决“从两地出发、相向、同时”;然后,在填完表格后,设计几个问题解决“相遇”的概念;再通过表格里的数据让学生观察,回答问题来解决“相遇时间”;接着,带领学生一起总结“相遇问题”应用题的特征;最后,在学生自己解答例题的过程中,分析“相遇问题”的特点,来选择合适的算法进行解答,通过形象生动的演示,解决“速度和”的概念。这样以来,概念很清晰,相信学生也容易理解,不会混淆,也会节约时间的。

四、教学设计的再次实施

经过这次修改后,我对《行程问题――相遇问题》的认识又深了一步。于是,拿着新的教案,我又一次的走进课堂,并邀请了学校的数学老师们来听课。这一次的课比第一次大有进步了。整个课堂秩序井然,教学环节紧凑,过度自然,概念讲的清楚,学生思维活跃,充分发挥出了学生的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每个问题都是学生自己去解决,并且学会了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养成良好的审题习惯。看来,教案是要经过反复修改、精心设计才可以将教学过程实施的更好。

五、教学设计的反思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范文2

【关键词】场地调查 场地 植物 使用者

什么是场地调查,其与景观设计有什么关系?实际上两者具有相当深的联系。国内外的多种书刊和文章中指出,一个景观设计的过程(A Landscape Design Process)可分为三个步骤:调查(Survey)、分析(Analysis)和设计(Design),简称SAD。调查,顾名思义是指场地调查(Site investigation),大多以书面的文字报告结合场地实景图片表述;分析是指基于对场地客观事实的调查,对场地现状进行全面的评估和理解(evaluation and interpretation),例如手绘相应的场地横截面图,对于目前场地的排水流向结合专业知识进行分析和评论。设计,在这里指的是基于以上两个步骤对场地的调查和分析后,得出的关于下一步如何展开和进行设计的一个建议,通常这个设计建议以文字、设计概念草图结合示意图片来表示。

因此,在准备进行一个景观设计之前,要做的第一步是进行场地调查。场地调查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理解现有场地的情况,更是进行下一步概念设计意向提出的基础支持。成功的场地调查能帮助我们发现场地中有吸引力、迷人的景色,以及缺乏吸引力的区域。现场调查同时还能帮助我们找出当前场地的优缺点,以便于更好地进行下一步设计,例如处于场地中是否感受到噪音等问题,是否需要在特定区域增加乔木来阻挡炎炎夏日的阳光,是否需要一些其他规格或颜色的植物才增加现有场地植物的多样性,是否需要增加座椅、厕所等满足功能性需求等。

以上这些问题可以被规整为五个要点,这五点分别是场地位置和内容、场地的地理和地质情况、生态和植物的情况、使用者和场地的关系和感官分析。在下文中将分点来逐步详细说明。最重要的是,每次当去场地实地考察的时候,都携带一张含有比例尺的场地平面图,最好含有地形图、速写本或笔记本,可以随时记下你的想法和感受,可能的话最好有一台数码相机,图像比文字能更客观地记录场地的现状。

一、场地位置和内容(Site Location and Context)

第一步,主要在于对比事先收集的场地历史资料、历史地图和现有的场地平面图,找出有资料记载的近年场地的变化情况及原因。然后,确定场地的具体范围,在平面图上以简洁的线形注释,注明场地四周的界限是如何划分的,例如,围栏、围墙、绿篱等,并以实景照片或者手绘示意图来表示,从场地内看出去和场地外看进来的景色分别是怎样的,场地周边的用地情况是怎样的,是商业区、住宅小区、学校还是工厂等,在某个特定区域看向场地内外的视线是通透还是有遮挡的。最后,从城市或其他地区到场地的路线是怎样的,场地附近是否有公共交通站点,以及场地内部的交通流线情况,道路的铺装材质、损耗等。这些都应在平面图上注释,需要重点说明的应该记在笔记本上并拍摄现场照片。

二、场地的地理和地质情况(Geographical and geological survey)

首先,对于场地的土壤进行观察,尝试了解不同区域土壤的具体类型,如酸碱性、沙化、黏性等。了解场地的土壤类型和土壤条件非常重要,因为特定的植物适合特定类型的土壤。场地的土壤是砂质还是黏土状,是岩石还是碎石,土壤是硬实的还是松散的。如果土壤的土质地均匀,土壤不太松,也不太黏,那就说明这个区域的土壤便于通气透水,意味着是较适宜栽种植物的土壤。如果土壤含有太多的黏土,就会颗粒组成细、很坚硬或者较多的块状。虽然这种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强,但透水透气性能差;如果有土壤颗粒较粗、含有太多的沙子或砂砾的时候,就表示土壤的通气性强但蓄水性差,容易造成干旱和营养流失。

其次,场地中有没有某些区域长期比较干燥或湿润。通常情况下,坡地往往是偏干燥,而低洼的区域通常比较湿润。不同的植物适应于生长在不同的土壤环境;有些植物类型喜欢干燥的环境,反之有些植物更适于生长在湿润土壤。当你了解在场地分析的过程中了解的土壤类型后,就很容易在设计阶段挑选植物,将适宜的植物放在相对应的土壤类型的区域。

局域微气候对植物和人们在场地内活动的舒适度有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了解场地所在地区四季气候的情况是至关重要的,建议提前收集当地气象局资料等。但同时,这个区域的气候可能会由于场地上特殊的微气候出现波动。场地的方向和大小也决定了场地上可能会出现多个微气候群。因此,在场地所在区域的大气候下包含着很多不同的微气候。例如,南向的坡地相对比较温暖;在场地一个较高点,平均温度就会相对较高。和场地的微气候息息相关的是场地的阴影面和光照区域的观察,建议在同一天的不同时间进行多次考察,然后确定每个区域在一天的不同时段的阳光和阴影的接受程度。气候和光照共同决定了植物的品种和生长情况。当进行植物设计时,就能根据调查的结果来确定不同种类的植物的栽种区域。例如,喜阳性植物栽种在阳光充足的区域。同样,要了解场地的排水方式,也建议雨天和晴天各到现场一次。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范文3

关键词: 高效课堂; 导学案; 学习目标; 学情; 学法指导

中图分类号: G62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180-01

实施“高效课堂”教学,在新课程理念下重塑我们的课堂是继实施课改以来改革力度最大、涉及面最广、挑战性最强的一次探索。如何更新观念、摆脱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打造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导学案设计给我们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法和途径。它是构建高效课堂的有效载体;是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案;是学生学习的航标;是教师用以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内容,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建构知识能力的桥梁。

目前对我们而言,导学案还是个新生事物。由于它承载了新课程的教育理念,体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系统要求,又集“导、学、练、测、评”等功能于一体,所以对设计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年多来我们不断探索、实践、改进,按照临帖—入帖—破帖的思路大胆尝试,努力做到“用、学、研”合一,初步研讨出了自己的导学案模式。

导学案设计是从课前预习、课堂实施到评价的系统性、全过程的设计。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流程为:提前备课——集体研讨——轮流主备——二次备课——课后优化,从中可以看出与传统意义上的备课相比,导学案设计应是教师集体智慧的结晶。设计理念上导学案设计体现的是“以生为本、以学为本、以能为本”,有别于传统备课的“教师中心,知识中心,课堂中心”。 知识是学会的,不是教会的,能力是练会的,不是讲会的, 以学为圆心设计导学案,实现教与学和谐共赢。 下面就如何设计有效实施高效课堂的导学案,从备学习目标、备学情、备学法指导谈谈自己的理解和做法。

一、备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对学生达到的学习成果或最终行为的明确阐述。一切教学活动都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和展开的。教学目标有多个层次,从纬度讲是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领域,也称“三维目标”。就具体一个单元、一个课时,学习目标该如何确定出来呢?课标、教材、学生是确定单元教学目标的依据。因此,要想使课堂高效、目标定位恰当、明确就必须仔细研读课标、教材,了解学生的学习起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新课程下的教学要想教有目标、教有效率、教有效益,就必须首先研究课标。课标为导学案设计提供了极其丰富的信息,是教师进行导学案设计的重要参照,有非常强的利用价值。同时课标对教材作出了明确界定,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另外课标也提供了课程编写的基本思路,这是导学案设计的基本思路。作为教师而言,应该依据课标并对照教材,从课程目标一学段目标一单元目标一课时目标,整体考虑每一节课。

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新旧教材相比,在内涵和外延上都有了质的不同。如果再用老办法备新教材,等于“穿旧鞋走新路”,会导致与新课程理念上的不兼容,课程标准上的不符合,评价方向上的不配套,势必带来诸多问题。所以关于在导学案设计时如何用好教材的问题,首先解决的不是钻研教材、深挖教材的问题,而是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对教材观的重新审视和定位。教师拿到教材后,要对教材的设计意图进行研究,然后与课标要求相对照判断教材安排的合理性。教师必须要有新的教材观,要由过去“教教材”变为“用教材教”,同样学生也要由过去“学教材”变为“用教材学”。也有人说过去是“教师带着教材走进学生”,现在是“教师和学生一起走进课程”。教材不再是供传授的经典,不再是供记忆的知识仓库,而是促进学生发展的一种载体和工具,它只是好的例子,是师生之间对话的一种媒介。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之间水平和层次的差异,他们的知识储备、心理和技能特点以及各自的学习需求,都会对学习结果产生深刻的影响。作为指导教学实施的航标,教学目标的设计更要以学情为基础,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分层制订符合学生接受水平和需要的教学目标,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增强目标的针对性。

二、备学情

高效课堂教学定位在“以学定教,以教导学”,学习者的现状是导学案设计的出发点。所以在导学案设计别强调的就是学情调查,学情调查几乎贯穿了学生学习的全过程,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可以说学情调查是关乎教学成败的关键性因素,研究学情比研究教材、研究目标、研究教学策略更重要,学情调查是教师设计教学目标、教学策略、教学内容的前提和必备条件。当然,导学案设计要在全面分析学生学情差异的基础上,根据学情的层次性差异,具体进行以下分层设计的内容:分层设计学习目标,分层设计问题,分层设计展示板演,分层设计评价标准,分层设计达标测评等。可以看出,分层设计也同学情调查一样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

三、备学法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我认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导学案与传统教案最大区别在于“导学”,即教学生学,因此导学案必须要体现学生学习的过程,尤其要体现学习过程的方式方法指导。通过高效课堂真正把“教师变导师、教室变学室、灌输变探究”,引导学生调动和开发自己的潜能高效学习。教师要把精力更多用到研究指导学生如何制订学习计划?如何开展有效自学?如何整合课内外资源搜集有效信息?如何进行小组合作?如何进行问题展示?如何进行问题质疑?如何整理学习笔记?如何进行自我反思?……通过学法指导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范文4

作者:杜泰东 单位:哈尔滨技师学院

这个题目本身是个老问题,实际上也是理论如何联系实践的问题,可以说是所有学科教学都要面临的最经典问题之一。第一次面临这个问题时,是学生提出来的,那时负责学生的设计实践。发现许多学生面对设计课题,无从下手,不知所措;面对一件版面设计作品,最多只能凭个人主观感觉说出好坏,却说不出好在那里,坏在那里,而这时往往课程已近尾声。还有许多学生问如何设计版面,如何作设计这时问这个问题,已经有点晚了,做为学生来讲,他之所以提出这个问题,表明他虽然已经学习了版面设计的系统课程,但他本人对版面设计却还没有什么认识,没有自己的理解,那也就谈不上对这门课程的掌握。而这时一般课程已近大半,学生已经白白浪费了大量学习时间。对于这种现象,主要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由于我们在教学上普遍缺乏素质性教育,因此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不强,绝大部分是完全的被动接受,因此没有主动把老师所讲授的课程系统的联系进来,导致了各个教学章节互不往来,形成了一局死棋,所以理论无法联系实践,这也是学习设计学最大的弊病。另一方面,对于设计教学而言,我们在教学方法上还存在一些问题,那就是教学中深入性的实例分析太少,老师在授课时也没有把各个章节有机的联系起来,明确整个设计流程。教师之所以在教学方法上出现了这些问题,主要矛盾根源在于生产实践与理论教学之间的冲突。大到一个设计项目,小到一件设计作品,其最终完成都要涉及本专业的基本课程,这也包含了一门课程许多章节的知识,教师如果在第一章讲授实例,往往要涉及后面许多其它章节的内容,甚至其它学科知识。

这就破坏了教学本身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因此传统设计教学都是在系统课程结束后,由教师指导设计实践,在实践中把所有知识系统的联系起来。这样做的缺点是白白浪费了课程前期大量宝贵的实践时间,后期设计实践时间又短,学生普遍缺乏实际设计能力。这里所谈到的版面设计是整个平面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它的重要性在平面设计体系中,除了标识设计之外,无人能及。因此解决上述问题,在设计教学中是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针对上面提到的一系列问题,在实际工作中总结了一些经验,下面谈一下在版面设计教学中的经验作法。首先,针对设计实践与理论教学的根本矛盾,和绝大多数学生课前不预习的特点。采用了短期预习概述法,就是在头几节课,用课前预习的形式,以概述性的授课方法,讲解版面设计中的关键性理论知识,如版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视觉流程、网格系统、形式感法则等。这部分课程结束以后,再按教材章节顺序,由头到尾详细讲解课程,这时就可以讲解分析版面设计实例了,既复习了预习中的关键性知识点,又让学生接触了实践。其次,在日常教学中,要先选一本好教材,然后以所选教材为中心,做为授课的一条明线,进行讲授。同时,根据目前国际上版面设计的发展趋势,以西方欧美版面设计风格和东方日韩版面设计风格为两条并行的暗线,用深入比较分析的方法,讲解欧美和日韩版面设计风格的实例作品。最好选择大设计公司,和知名设计师的优秀作品,这部分一定要展开讲。针对版面设计作品中的文字要素,可以让学生分析它的字体选择、字体的搭配组合、字距与行距、对齐方式、横排竖排、字体的设计和字体的大小位置等等。对于“图”要素,可以先分析它是摄影照片,或是图形,还是标志。如果是摄影照片的形式,它在设计上采用了什么处理手法,是退底、合成、打散重构、影调还是虚实,或局部与特写。如果是图形,是手绘还是电脑绘制、是具象图形还是抽象图形、是写实还是卡通漫画等等。如果是标志,那就看它在版面设计中如何延伸,如何应用,如何与辅助图形搭配使用。对于色彩要素,可以先分析它的主色调、颜色的种类、面积、复色的搭配、明度、纯度和色相等等。然后要分析版面设计这三大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再者,针对视觉流程的分析也必不可少,看设计师是用视觉习惯、视觉中心、对比、还是呼应和群组方法建立的视觉流程,他设计的视觉流程又属于哪类,是单向、斜向、曲线、还是导向和散点视觉流程。对于网格系统的分析,主要是版面率的多少、竖栏的确定和高度变化、标题的设定、照片和图形如何安排,以及针对多页码的类似杂志、报纸,或包装和系列广告等媒介,网格系统如何变化应对。针对形式感法则的分析也是必要的,版面设计采用的是平衡静态美中的对称式平衡,还是非对称式平衡;是律动式动态美中的重复、渐变、或特异,还是调和的统一美,或比例的对比美;是属于极简的现代风格,还是极繁的传统风格。以上的比较分析的方法,在日常教学中非常重要,应贯穿日常教学的始终。不仅在课堂上,要带领学生利用投影,对版面设计案例作深入展开的比较分析。而且,要布置成作业,让学生利用下课前的五分钟,用速写的手法把版面设计案例画在速写本上,回去按照上课时比较分析的项目、方法,自己独立分析比较。这样一个月下来,学生对版面设计,版面设计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肯定会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并且开阔了自己的设计眼界,积累了一定的设计素材,避免了自己闭门造车。接下来,可以在第二个月的教学活动中,在继续对版面设计实际案例进行深入比较分析的同时,开展对经典版面设计案例、学生自己欣赏的设计案例进行模仿性设计。这种模仿性设计训练在课上由教师指导进行,在课下以作业形式进行,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设计能力。经过上面两个月的训练,学生对于版面设计,就会有一些自己想法了。

现在可以趁热打铁,进行实战性的仿真性训练。在进行仿真性训练之前,还有一项非常重要的教学工作,那就是先向学生讲解设计的系统流程。版面设计的流程是先由客户提出委托和要求,再由设计人员进行市场调研、与同类产品进行分析比较,然后写出可行性的设计报告,总结出设计主题。根据设计主题作出设计创意,依据设计创意设计文字、图、色彩三大版面设计要素,确定三大要素的形式和相互关系。依据设计创意的主次关系,安排它们的视觉流程。最后把它们放到依据设计创意所设置的网格系统中,进行整体性的设计调整。在上述步骤中,设计创意贯穿了版面设计的三大要素、视觉流程、网格系统、形式感法则和整体性的设计调整,是这五者进行设计编排的依据。完成这部分教学之后,就可以对学生进行实战性的仿真训练了,给他们布置设计课题,让学生们依照上面讲授的系统设计流程,依靠前两个月的训练积累,先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为期三周的实战性的设计训练。三周后,再由学生自己独立进行为期三周的课题设计,每周在班上针对学生的版面设计作品进行公开的讲评分析两次。期末,学生们经过上述教学方法的训练和实践,版面设计的设计实践能力都有所提高。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范文5

关键词 Moodle;终身学习;自我导向学习;差异化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2)27-0042-04

Functional Analysis of Moodle to Support Teaching in University//Xiao Peng

Abstract This article aims to explain in the information age, life-long learning-based society called open source software Moodle 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from the classroom to expand to outside the classroom, the university classroom assisted instruction in the secondary classroom teaching the role and significance.

Key words Moodle; lifelong learning; self-directed study; differentiated instruction

Author’s address Shanghai Publishing and Printing College, Shanghai, China 200093

一位年轻的科技工作者曾经请教侯祥麟院士这样一个问题:怎样才能成为一名科学家?侯院士婉转地回答道:“每天只工作8小时是当不了科学家的。”多么富有深意的答案!成功与否不看你8小时以内做了些什么,而是看你8小时以外做了些什么,这就是成功秘诀。

企业、政府机构员工需要8小时外的“充电”,学校的教师和学生更需要8小时以外的努力付出。课堂中教师的知识传授对于每位学生来说都是平等的,学生若要想学到更多的知识,领先他人,就必须利用8小时后的时光。在这8小时后学生该如何去学习呢?本文就着重介绍一款开源软件——Moodle,主要介绍它在辅助大学课堂教学中是如何发挥魔力,促进学生的自我导向式学习的。

1 初解Moodle

1.1 Moodle简介

Moodle是由澳大利亚教师Martin Dougiamas基于建构主义理论而开发的一种学习管理系统。该系统可以在任何一台支持PHP的计算机上运行,而且支持许多种类的数据库。Moodle是一款免费的开源软件,给资金缺乏的教育机构带来先进教学的可能性。目前,部分免费的Moodle课程已经拥有一些知名的远距离教学系统的能力,成为具有组织、跟踪、评估、发送、呈现、管理学习内容和学习活动,促进学习者之间交互等一系列功能的计算机(网络)系统,可以帮助教育者建立有效的在线学习社区(黎加厚,《21世纪信息化环境下高质量教学与教师专业发展现代远程教育方向》,南京,2006)。

1.2 Moodle的功能

Moodle的最大优点在于其功能强大,它由11个模块构成:网站管理模块、用户管理模块、课程管理模块、作业模块、聊天模块、投票模块、论坛模块、测试模块、资源模块、问卷调查模块、专题讨论模块等。教师可以利用这些模块中的功能,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设计教学内容,如支架式、抛锚式、随机进入式教学设计等。学习者则可以建立一个在线的个人档案袋,在可执行的权限下自主地有选择性地学习。

2 Moodle应用于教学中

2.1 自我导向学习(SDL)

古话说得好:“活到老,学到老。”古人就知道终身学习在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了,更何况进入Web2.0时代呢?终身学习主张学习是终身的历程,重视非正规与正式的学习,并且不分年龄、性别、职业与地位,不受时空的限制,人人享有普遍的学习机会。终身学习的范围涵盖了家庭、学校和社会三方面的学习活动,强调从个人的兴趣和社会的需求出发,学习什么、如何学、学习成果,更多地是由学习者自己来控制并担负责任。

自我导向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是终身学习的一种模式。世界著名的成人教育家诺尔斯认为:自我导向学习是描述一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每个个体在他人或没有他人的帮助下都能在活动中积极主动,诊断学习需求,明确叙述学习目标,识别人力资源和学习材料,选择和执行适当的学习策略,评价学习结果。

大学生已经成年,有一定的思想和想法,他们的自觉性强,适合于自我导向式的学习方式。Moodle作为一学习管理平台,在辅助大学生的课堂教学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与拓展,给具有能力差异的大学生一定的指导,适合于差异化教学。

2.2 Moodle辅助大学课堂教学

1)Moodle如何辅助大学课堂教学?为了吸引学习者的注意力,致使学习者能够实现终身学习的目标,教师在Moodle平台上设计课程时要恰如其分地运用课程设计技巧。Moodle课程设计有8大技巧:课程结构设计技巧、Moodle界面设计技巧、课程内容设计技巧、课程引导设计技巧、创建互动学习社区技巧、创建教师团队教学的技巧、评价与反馈设计技巧、学校应用信息化课程管理系统的技巧。

下面以老版东行记Moodle课程“如何进行课堂视频分析”为例,阐述教师在Moodle平台上是如何应用课程设计技巧来辅助大学课堂的教学的。

如何进行课程设计范文6

一、课程教学定位的思考

本校环境设计专业并不偏重建筑方向,而是以室内设计为主、景观设计为辅的人才培养思路,但是在刚接触专业设计课程的开始给学生开设本课程,意义亦很重要。如同学习服装设计的同学需要了解人体结构一样,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一样要了解室内外空间的依存的基础--建筑。同时建筑的风格、流派演变往往也是室内外空间设计潮流发展的领头兵,了解建筑是从事室内外空间设计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也是设计师的基本素养之一。但是在环境设计专业开始本课程与建筑学专业的课程有较多的不同,它更侧重于对建筑基本知识的理论学习、启发学生创新思维,不强调对建筑表现的过多训练。更由于本校本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情,强调在学生学习设计之始,就要培养学生对专业的兴趣,树立对环境设计行业正确的价值认同,除了基本理论知识的学习、设计方法的掌握和设计思维的训练之外,更加强着手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自学能力、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让学生关注设计、关注生活。

二、课程框架设计的研究

由于本专业学习重点为室内设计方向,且在学时整体压缩的情况下,本课程仅有32课时,要在这短短32课时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设计的大门,引导学生前进并激发学生兴趣,课程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从培养的目标、能力入手,在参考国内多所院校的课程教学基础之上,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框架。结合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将庞杂的教学内容进行梳理,形成五个模块化,每个模块解决一个问题,并且模块呈现逐层进阶,符合认知学习规律。

1.建筑基础知识

在本章节中了解建筑的发展、特征,与社会、民族、地区等关系,理解建筑基本构成要素,理解中西方古代建筑基本特征及不同,了解现代建筑基本类型风格。本模块重点是理论学习,拓展专业知识,为后期的学习做丰富的积累,打下创意基础。

2.建筑表现技法

主要介绍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建筑测量和绘制技法,为后期方案表现打下基础。本章节在传统建筑设计初步中是重中之重,特别是建筑绘制技法。但在本课程中其重要性有较大下降,一是因为非建筑类专业,对建筑表现技法训练过多会有偏颇,二是后续有《表现技法》课程。同时因为本门课程同时并行上《CAD与室内设计制图》,故本章节的建筑制图基本知识就侧重于较为简单的建筑识图与制图,与室内设计制图进行区分和衔接。

3.名家建筑分析

本模块通过对名家建筑的深入分析,加强学生对建筑空间、形式与材料等的深入了解,学习优秀,吸取经验,并培养学生的基本分析能力。“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是开展设计学习的一个有效途径,对于大师的作品的学习会有效提高学生对设计的认识,故在学习基本理论和初步掌握表现技法的基础上,开展对名家、大师作品的分析将非常重要。很多学生初步开展设计学习时,都感觉非常困难,不知道如何下手,其实“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对于设计学习来说也是一个必经的途径。但是如何去阅读,如何去分析,如何有效的从大师的作品中学习到经验,提取到对自己有帮助的设计元素,这却是很多学生困惑的地方。以往的教学中,老师往往先介绍一下设计基本原理,再举例讲解一下设计大师的作品,如年代、风格,观看一下图片就完了,学生真正动手做设计的时候还是糊涂,如何把大师的作品转化为自己设计的养分?在本章节中除了以名家建筑为例介绍了如何进行作品分析,并对学生开展训练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教学任务:通过名家建筑的分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当下设计的发展,了解并分析中国社会中城市、建筑、设计等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及思潮,引发学生对生活的思考。

4.立体空间升起

本章节重点是通过实体模型的制作训练,训练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塑造能力。作为学习室内外空间设计的同学,对从二维平面到三维立体空间的转变,甚至是四维空间的感受都对今后的专业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力。故对立体空间形态塑造的训练是本门课程的重点篇章,也是难点之一。在本章中先从平面图形的塑造开始训练,到立体空间形态的训练,从外在形态到内部空间,从实-虚空间的塑造转化到内部流线的设计,训练学生对空间的掌握和运用。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空间的感受和空间塑造的把握都会有一个较大的提升。

5.小建筑设计

本章是本课程最重要的一个篇章,也是最终教学成果的体现。通过前面理论的学习、制图训练、案例分析以及空间造型训练,最终达到设计前期基础的夯实,为完成最后一个设计目标而服务。通过讲解建筑设计程序、设计方法、平面组合设计、空间组合方式、造型艺术处理手法等让学生掌握相关设计流程、设计思路及方法。如同学会了如何驾驶车辆的理论却依然不会开车一样,“从无到有”“灵感一现”的设计过程在尚未入门的初学者面前显得是那么玄妙和不可琢磨。故本章节也以教师现场直接以自己的设计案例进行讲解演示来展现设计的流程、设计构思的发展、以及设计表现的方法,以此给学生带来更加直观、真切的认知,把整个过程剖析、展示一遍,学生方能真正了解“设计是这样做的啊!”才能开展模仿性设计,并通过一个小建筑设计的综合训练,实践课程全部学习成果,完成设计方案并将作品进行展示。

6.模型制作

实践周的课程设置即是希望在学期末对学生本学期所学习的重要课程进行一个回顾、提高和深化,结合建筑初步课程的教学,要求学生在前期建筑方案设计基础上,对图纸进行深入设计,并小组合作完成模型制作。时隔半学期后,再次审视方案,学生可以更加清醒的认识自己方案中的优缺点,并在小组内部进行激烈的研讨,对其进行修改,通过各种材质及工具的使用,完成建筑模型及周边环境的搭建。这种模型制作的过程也对学生动手能力、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有较好的训练。

三、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