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案例主要贡献范例6篇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范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工资 激励效果

中图分类号:F240;G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5)06-199-02

绩效工资(Performance Related Pay,简称PRP)又称绩效加薪、奖励工资或与评估挂钩的工资,是以职工被聘上岗的工作岗位为主,根据岗位技术含量、责任大小、劳动强度和环境优劣确定岗位等级,以企业经济效益和劳动力价位确定工资总量,以职工的劳动成果为依据支付劳动报酬,是劳动强度、人事制度与工资制度密切结合的工资制度。2006年,人事部和财政部共同下发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实施办法》,提出要大力推进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体现岗位绩效和分级分类管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更好地提供事业单位的公益服务水平。2009年9月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指出,事业单位实施绩效工资分三步展开,其中第三步从2010年1月1日起,在高等学校等其他事业单位实施。2014年7月1日,国家颁布了《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条例》指出“事业单位要建立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工资制度”,为事业单位工资制度改革及奖励性绩效工资体系的构建指明了方向。预计今后,绩效工资制度将会全面建立,奖励性绩效工资制度将会不断完善,深入推进,逐步构建符合高职院校教职工职业特点的薪酬分配激励制度。

一、绩效工资激励机制效能发挥的局限性

1.对绩效工资的意义认识不够。实行绩效工资的目的:一是要打破大锅饭,不再搞平均主义,不再做老好人,而是要有效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教职工的成长,促进教育事业的发展;二是要不断建立和完善高校绩效管理,促进激励。绩效管理的核心是提高组织绩效和教职工绩效,注重组织与员工绩效的衡量和改进。高职院校实行绩效工资是基于教职工在各自的岗位上取得的实绩和贡献给予报酬,以岗位为基础,以绩效为关键,根据超额完成工作任务、出色履行职责、取得突出业绩或做出特殊贡献的情况确定。绩效工资是工资制度中活的一部分,主要体现激励功能。因此,实行绩效工资,它的作用是体现在激励和制约上,而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涨工资。但是,很多教职工认为本来属于自己的一部分奖励性绩效而被单位拿去进行奖优罚劣,对实施绩效工资制度产生抵触情绪。此外,有些单位担心实施绩效工资会引发矛盾,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带着这种思想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使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形同虚设,达不到激励效果。

2.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和奖励性绩效的比例设置难以促进激励。绩效工资包括基础性绩效工资和奖励性绩效工资。基础性绩效工资由当地政府根据当地经济发展水平、物价水平、行业特点、岗位职责、工作年限等因素统一确定发放标准,占绩效工资的70%,具有保障作用。奖励性绩效工资主要体现的是工作量、工作业绩和实际贡献等要素,是整个绩效工资制度设计的核心,占绩效工资的30%,具有长期的激励作用,激励的重点是向关键岗位倾斜,向业务骨干倾斜,向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员倾斜。奖励性绩效工资在主管人事部门核定的绩效工资总额内,结合高校的实际特点,自主制定分配方案,按照规定的分配程序和要求发放。由此可见,想要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加强学校的内涵建设,须扩大奖励性绩效工资占绩效工资的比例,才能发挥绩效工资活的一部分不断去激励教职工。

3.绩效工资的分配依旧是各类津贴补贴的简单累加和归并,未能体现出激励。实行绩效工资后,高校各种津贴补贴得到了进一步的规范,项目名称得到了统一。但是,各高校仍然保持着原有的收入分配体系,只是将原有校内的各种津贴补贴的标准进行简单的累加和归并,在原有的津贴分配制度上做加减法,实际上执行的仍然是原来的津贴分配制度,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实施绩效工资,也没有真正体现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例如,有的高职院校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大部分是对基础性绩效工资的再分配,考虑更多的是所聘任的岗位类别和岗位等级,没有向关键岗位倾斜、没有向业务骨干倾斜、也没有向做出突出业绩的人员倾斜;没有重点激励的岗位、重点激励的项目;没有体现出岗位价值、没有体现出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

二、绩效工资激励机制的实践研究

1.正确认识绩效工资的意义。教职工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资源,也是最难充分利用的资源。“知人善用”,将合适的教职工调整到适合的岗位,使人尽其才是每位人力资源管理者的期望,也是人力资源管理的关键问题。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是真正解决这一关键问题的重要举措。高职院校应正确地认识绩效工资的意义,充分利用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工资分配实施方案,对教职工为学校的发展起到里程碑作用的人员,或教职工在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方面有突出业绩的人员,实现多劳多得和优绩优酬,不断调动教职工自身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2.绩效工资设计的原则。绩效工资分配采取“统筹兼顾、合理调控,注重激励、强化绩效,以人为本、科学考核,平稳过渡、着眼未来”的原则。

“统筹兼顾,合理调控。”高职院校对奖励性绩效工资总量和支出预算统一领导和管理,同时按照上级主管部门规定的有关文件精神对教职工年平均工资水平进行合理调控。

“注重激励,强化绩效。”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导向作用,使人员工资收入与岗位职责、工作业绩、实际贡献紧密联系,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适当拉开分配差距。

“以人为本,科学考核。”以人为本,系统科学地制订配套绩效考核实施办法和奖励性绩效工资标准,真正起到奖励先进、约束落后的作用。

“平稳过渡、着眼未来。”以保障不降低工资福利为基准,科学合理地制定绩效工资实施方案;实现津贴系数化,利于教职工进一步分享学校发展成果。

3.加强绩效工资中基础性绩效工资对基本工作量的规定。为了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作用,单位在设计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应将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最大化。一方面加大基础性绩效工资与基本教学工作、基本科研工作量、社会服务工作量的工作量完成程度挂钩,使安逸于现状而又不能完成基本工作量要求的人员只能拿到较少的工资总额,体现多劳多得的分配激励机制;另一方面扩大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的额度,对学校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加大激励,体现优绩优酬的分配激励机制。

4.合理利用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充分发挥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激励效果。奖励性绩效工资体现教职工工作业绩、实际贡献,是高职院校教职工收入中活的一部分,是国家收入分配政策中结合高职院校实际特点自主制定分配方案,自主进行分配的一种绩效工资激励政策。高职院校在有限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内,科学合理地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建立科学有效的激励导向机制,不但能调动和激发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还可以不断提升学校在同类院校的竞争力和知名度。

(1)以教育教学为中心,加大对获得教学成果团队和个人的奖励。高职院校的发展定位多为教学型的院校,以培养高技能人才为宗旨,对在教学成果上有突出贡献的团队和个人应给予积极的肯定,拿出一定的奖励性绩效工资额度进行奖励,鼓励教职工多为学校的发展贡献,树立方向标。比如应重点奖励部级教学成果奖、省级教学成果奖、部级教学团队、部级劳动奖章获得者、部级教学名师、省级教学名师、南粤优秀教师等获得的团队荣誉和个人。

(2)以人才培养为宗旨,加强专业和课程建设的内涵发展,加大对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团队和个人的奖励。高职院校立足的核心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专业建设是高职院校办学特色的集中体现,是学校办学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果;课程建设反映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关系到人才培养目标是否能实现。因此,在制定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方案时,应充分考虑到教职工对专业和课程建设的贡献程度,加大国家骨干校重点建设专业、国家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建设专业,国家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库建设专业,广东省示范性专业,省级重点建设专业;部级精品课程、省级精品课程、省级思想政治理论优质建设课程等团队和个人的奖励程度。

(3)以提升科研水平为抓手,加大对获得科研成果团队和个人的奖励。高职院校大部分是属于教学型的学校,教师的主要工作是教学,科研意识相对淡薄,科研能力相对较弱。然而,高职院校的科研水平是体现高职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之一,应该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中予以足够的重视,给予政策的倾斜。对获得部级科学技术奖、广东省科学技术奖、深圳市科学技术奖、深圳市科技进步奖、深圳市科技创新奖、部级项目、省市级项目、广东省高校工程技术开发中心、深圳市重点实验室、深圳市首批教育科研专家工作室的团队和个人应给以奖励,鼓励有科研能力的教职工积极创新,加强研究。

(4)以提升青年骨干教师业务能力为根本,加大一线青年骨干教师的奖励。高职院校的大部分一线青年骨干教师,主要的工作是做好教学、站稳讲台,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对于超额完成教学工作任务,课堂教学效果好,学生评价质量优秀的一线骨干教师,学校应给予高度认可,在进行精神奖励的同时加大物资奖励的力度,在全校掀起教学质量评比优秀的良好氛围,不断提升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办学实力。

(5)以学生工作为基础,加大对学生工作有突出贡献的辅导员奖励。辅导员队伍是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全面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力量,也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引者和引路人。高职院校在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方案的设计中应充分考虑到辅导员队伍这一群体的特殊使命,对学生工作有突出贡献的辅导员加大奖励性绩效工资的分配。

5.规范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执行程序。以某高职院校为例,在进行人事制度改革中,成立了人事制度改革委员会,下设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专项工作小组。小组成员历经政策学习、数据调研、考察交流、制定方案、反复论证、党委研究、召开不同层次的专题座谈会、征求意见、吸收并修改方案等环节,制定和完善了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改革方案,由学校教职工代表大会审议通过,报主管部门备案后实施,使全体教职工对绩效工资的政策有所了解,对奖励性绩效工资的方案清楚明白。

三、绩效工资实施后的实践效果

1.绩效工资与岗位挂钩。某高职院校进行了专业技术人员分级和挂岗工作,绩效工资严格体现岗位职责、工作业绩等因素,根据岗位聘任和岗位履职情况来进行。在绩效工资改革中,实施了奖励性绩效工资与岗位类别、岗位等级、教学工作量、管理工作量、公共服务工作量、责任大小等直接挂钩联动,体现了多劳多得、优绩优酬的分配机制,进一步调动了学校教职工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体现教学和科研人员的主体地位。学校一切工作都是为了通过教学管理活动来最终实现战略目标,在岗位绩效工资改革中平衡好教学、管理、工勤三类岗位人员的绩效工资水平,既体现向教学科研一线教师的倾斜,又保证各类人员的协调发展。在奖励性绩效工资中,党政管理人员和教辅人员为教学人员的95%。

3.建立完善的、科学的考核体系。绩效工资强调的是按劳分配,多投入多产出多获酬,从而使教职工积极性得到发挥。例如,教师岗位的基本工作量包括每周10学时教学工作量和每学期20天公共服务工作量,以及相对应岗位的科研工作量。教辅岗位和党政管理岗位强调为教学服务工作的完成情况,采用360度的考核评价方式。

四、总结

总之,实施绩效工资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着急,也不容怠慢。绩效工资是一把“双刃剑”,用得好能大大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益,用得不好又会造成教职工的隔阂误会,妨碍学校的跨越式发展。因此,每个高职院校要结合各自的办学特点,构建符合高职教育发展规律的内部激励机制,充分发挥绩效工资的主观能动性,真正调动起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体现“有贡献有奖励,多贡献多奖励,无贡献不奖励”的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财政部.关于印发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的通知(国人部发[2006]56号),2006

[2] 罗双平.把握奖励性绩效工资激励倾斜力度.中国人才,2011(3)

[3] 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国务院令(第652号),2014

[4] 常书铭.高职院校绩效工资实施的现实困境及路径探析.职业技术教育,2014(16)

(作者单位: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深圳 518172)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范文2

关键词:生产决策 差量分析法 贡献分析法 增量利润

生产决策是企业短期经营决策的主要内容,而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是生产决策的主要方法。企业在进行新产品的开发决策、亏损产品是否停产、转产以及增产决策、特殊订单追加订货决策、零部件自制还是外购决策以及半成品或联产品是否深加工决策等中经常要选择这两种方法中的一种做出方案选择。

一、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一)差量分析法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差量分析法是比较不同方案的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进而计算差量利润并据此做出方案选择的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当差量损益(ΔP)>0时,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当差量损益(ΔP)

当差量损益(ΔP)=0时,方案A与方案B无差别。

(二)贡献分析法的概念及计算公式

贡献分析法是通过计算不同方案的贡献毛益进而选择方案的分析方法。其计算公式为:

在无专属成本等其他成本的情况下:

贡献毛益(CM)=销售收入-变动成本

如有专属成本,则在计算贡献毛益的基础上,还需计算剩余贡献毛益:

剩余贡献毛益=贡献毛益-专属成本

(剩余)贡献毛益>0,方案可行;

如有多个可行方案,选择(剩余)贡献毛益最大的方案。

二、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的应用

例1:某企业拟进行经营策略调整,现有A、B两个方案可供选择(由于资源能力的限制,企业只能在两方案中选择其中一个),两方案的收益及成本状况如表1。

会计处理解析:

差量分析法: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 =300×1 000-240×1 500=-6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200×1 000-180×1 500=-7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60 000-(-70 000)=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0,表明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贡献分析法:

A方案的贡献(CMA)=RA-CVA =300×1 000-200× 1 000=100 000(元)

B方案的贡献(CMB)=RB-CVB =240×1 500-180× 1 500=90 000(元)

由于A方案的贡献毛益(CMA)=100 000(元)>0,B方案的贡献毛益(CMB)=90 000(元)>0,故方案A与方案B均为可行方案,但选择方案A比选择方案B可多获10 000元的利润,故方案A优于方案B,选方案A。

由于方案决策时只涉及变动成本,故两种方法均较为简单。

如涉及专属成本则计算要复杂一些。

例2:续上例,如用A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50 000元;采用B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30 000元。则采用差量分析法求解差量收入不变仍为-60 000元,差量成本计算如下: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200×1 000+50 000-(180×1 500+30 000) =-5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60 000-(-50 000)=-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

如采用贡献分析法,则需在前例计算各方案贡献毛益的基础之上,进一步计算剩余贡献毛益,进而进行方案选择。

A的剩余贡献毛益=A的贡献毛益-A的专属成本= 100 000-50 000=50 000(元)

B的剩余贡献毛益=B的贡献毛益-B的专属成本= 90 000-30 000=60 000(元)

由于A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50 000(元)>0,B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60 000(元)>0,故方案A与方案B均为可行方案,但选择方案A比选择方案B少获10 000元的利润,故方案B优于方案A,选方案B。

由此可见,在简单的方案决策中,两种方法应用起来差别不大。

三、两种方法在生产决策中应用的局限性

(一)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

1.在备选方案只有两个时,差量分析法的应用较为简单,但如果涉及到多个方案选择决策时,采用差量分析法t要比较多次。

例3:某企业拟进行新产品开发,现有A、B、C三个互斥产品方案可供选择,开发三种产品都要用到某种资源,该资源供应是有限的,企业能动用的该资源最大量为30 000千克,三方案的资源消耗及收入、成本数据如表2。

试用差量分析法做出企业应开发何种产品的决策?

决策分析:

由于涉及三种方案比较,从中选出最优。所以必须依次比较,逐个排除。

由于生产产品可动用的资源有限,因此必须首先确定该资源能够生产的三种产品的产品量分别为多少。

A产品的产量QA=资源总量÷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30 000÷30=1 000(件)

B产品的产量QB=30 000÷20=1 500(件)

C产品的产量QC=30 000÷15=2 000(件)

首先对A、B两个方案进行取舍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460×1 000-320×1 5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300×1 000-180×1 500 =3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30 000 =-5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50 000

差量收入(ΔR)=方案B的收入(RB)-方案C的收入(RC)=320×1 500-200×2 000=8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B的成本(CB)-方案C的成本(CC)=180×1 500-100×2 000 =7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80 000-70 000 =1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10 000>0,表明方案B优于方案C,排除方案C。

因此,经过两次比较排除方案A、C后,最终选择方案B。

可见,两个方案进行选择时,采用差量分析法要计算一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进而做出方案选择决策;三个方案进行选择时则要计算两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最终做出方案选择决策;推而广之,N个方案进行选择时,要计算(N-1)次差量收入、差量成本、差量损益,并最终做出方案选择。可见,多个方案进行选择决策时应用差量分析法比较麻烦,这是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之一。

(2) 利用差量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时还要对最终选定的方案进行可行性验证。利用差量分析法进行方案决策时,只对各方案之间的优劣性进行了比较,而对于方案本身是否可行则没有论证。因此,如不对最终选定方案的可行性进行评价,可能导致最终选定的并非可行方案,进而导致决策失误。

例4:某企业现有生产能力200 000机器工时,但实际开工率只有原生产能力的80%,为充分利用企业现有生产能力,企业拟利用剩余生产能力进行新产品开发,现有A、B两种新产品开发方案可供选择,产品有关资料如表3所示。假设两种新产品开发中动用资源的成分大致相同,另开发A产品需增加研发费用20 000元,开发B产品需增研发费用15 000元。见表3。

假定企业只能开发其中一种产品,运用差量分析法做出开发何种产品的决策。

由于机器工时是生产产品的限制条件,故应先计算出剩余生产能力生产两种产品的产量。

A产品的产量QA=资源总量÷单位产品资源消耗量=200 000×20%÷80=500(件)

B产品的产量QB=40 000÷50=800(件)

差量收入(ΔR)=方案A的收入(RA)-方案B的收入(RB)=1 000×500-600×800 =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A的成本(CA)-方案B的成本(CB)=700×500+200 000-(450×800+15 0000)=40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40 000 =-20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20 000

但经仔细推敲,利用贡献分析法对方案B本身进行分析,我们会发现选择方案B也是有问题的,问题表现在方案B本身是不可行的。

B方案的贡献毛益(CMB)=RB-CVB=600×800-450×800=120 000(元)

B的剩余贡献毛益=B的贡献毛益-B的专属成本 = 120 000-150 000=-30 000(元)

B方案的剩余贡献毛益=-30 000(元)

(二)贡献分析法的局限性

贡献分析法的局限性表现在其成本的归集不是很清晰,从前述的公式中可以看出,贡献分析法在计算当期贡献时把变动成本、专属成本考虑在内,而对其他与决策有关的成本则未予以充分考虑,导致此法在应用时易出现成本归属不清晰,进而出现决策失误的问题,因此在实际应用中贡献分析法也要做出相应的改进。

四、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应用的改进建议

(一)差量分析法的改进

由于差量分析法的局限性可能导致最后选定的方案不具备可行性,故在利用差量分析法做出方案选择时应对比较后的优选方案做进一步的可行性验证,只有具备可行性的方案才能是最终选定的方案。

例5:某企业利用现有生产能力开发新产品,有两种方案可供选择,两方案的收益及成本状况见下页表4。

要求:利用差量分析法做出以下Q策:(1)假定企业原有生产能力无法转移,做出选择何种方案的决策;(2)如不开发新产品,企业生产能力可对外出租,年可获租金 50 000元,另采用甲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80 000元,采用乙方案需增加专属成本70 000元,试做出选择何种方案的决策。

决策分析:

(1)差量收入(ΔR)=方案甲的收入(R甲)-方案乙的收入(R乙) =100×5 000-60×8 0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甲的成本(C甲)-方案乙的成本(C乙)=80×5 000-48×8 000=16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20 000-16 000 =4 000(元)

由于差量损益(ΔP)=4 000>0,表明方案甲优于方案乙。

另方案甲的贡献毛益=(100-80)×5 000=100 000(元)>0,故方案甲为可行方案,即方案甲为最终选定方案,选择甲方案可使企业利润增加100 000元。

(2)差量收入(ΔR)=方案甲的收入(R甲)-方案乙的收入(R乙)=100×5 000-60×8 000=20 000(元)

差量成本(ΔC)=方案甲的成本(C甲)-方案乙的成本(C乙) =(80×5 000+50 000+80 000)-(48×8 000+50 000+ 70 000)=26 000(元)

差量损益(ΔP)=差量收入(ΔR)-差量成本(ΔC) = 20 000-26 000 =-6 000(元)

由于差量利润(ΔP)=-6 000

此时方案乙的贡献毛益=(60-48)×8 000-50 000- 70 000=-24 000(元)

(二)贡献分析法的改进

贡献实际是方案实施后给企业带来的利润增量,故方案可行与否取决于增量利润是否大于零,而方案间的取舍最终取决于各可行方案增量利润的比较。因此可以通过增量收入与增量成本的比较,进而计算增量利润评价方案的可行性并作出取舍选择。

增量利润=增量收入-增量成本

其中增量收入为有关决策实施后的收入增加量,增量成本为有关决策方案实施后的成本增加量,即所有与决策方案有关的收入和成本都可以归集到增量收入和增量成本中来,采用此法简化了计算,同时提高了决策的科学性。

例6:某企业现有剩余生产能力可用来生产A产品或B产品。如生产A产品,每年可实现A产品销售2 000件,A产品单价200元,单位变动成本150元,但由于A产品生产的特殊性企业需从外部聘用甲技术人员,年费用 60 000元;如生产B产品 ,每年可实现销售1 500件,但需增加专属设备70 000元,B产品单价280元,单位变动成本200元。

试采用贡献分析法做出企业应生产何种产品的决策。

分析:如生产A产品,除单位产品增加150元的变动成本外,每年60 000元的聘用甲技术人员的费用也要计入到增量成本中;如生产B产品,单位产品变动成本200元,专属设备费用70 000元也应计入增量成本中。

决策分析:

生产A产品的增量利润=生产A产品的增量收入-生产A产品的增量成本 =200×2 000-(150×2 000+60 000)= 40 000(元)

生产B产品的增量利润=生产B产品的增量收入-生产B产品的增量成本=280×1 500-(200×1 500+70 000)= 50 000(元)

A的增量利润=40 000元>0,B的增量利=50 000元>0,A、B两个方案均为可行方案,但由于B的增量利润大于A的增量利润,故应选择增量利润大的B方案。

综上,比较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在生产决策中的具体应用,笔者认为贡献分析法较差量分析法应用起来要相对简单一些,故贡献分析法较差量分析法应用更为广泛,更为实用。

五、 结语

差量分析法与贡献分析法同为生产决策的基本方法,其应用各有局限性。相较而言,改进后的贡献分析法通过增量收入与增量成本的比较,进而计算增量利润的方法;差量分析法通过计算差量收入、差量成本,进而计算差量利润,并应进行选定方案可行性评价的方法更为简单;现在贡献分析法改进后也更加实用,应用也更为广泛。

参考文献:

[1]周航.管理会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6.

[2]孙茂竹.管理会计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4.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范文3

20__年3月8日是“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100周年纪念日,为了隆重纪念这一光辉节日,大力宣传在教育战线上辛勤耕耘、做出突出贡献的女教职工,教育局根据系统实际情况,开展以“庆百年巾帼,展妇女风采”为主题的“三八”节纪念活动。具体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女工工作,切实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努力为女教职工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提升其整体素质,引导其巾帼建功,为建设教育强区做出新贡献。

二、具体安排

(一)认真组织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

(二)积极筹备安排本系统的纪念活动

一年来,教育系统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涌现出了一批业绩突出、事迹感人的模范女教工,她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弘扬先进女职工的崇高精神和工作业绩,动员和激励广大教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本文 坚定的信心,为建设教育大区,教育强区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教育局决定举办隆重的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大会暨优秀女教师事迹报告会。请各单位务必于20__年1月22日前将女教师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左右,附个人简历)及其电子版一并报送教育局优秀女教师事迹报告会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305室,联系人:王春华,联系电话:2123251),每单位限报推荐名额1—2名。

1、具体项目名额评选条件如下:

(1)三八红旗手(150名)

评选条件:在教育教学及教辅岗位中认真工作,积极进取、无私奉献、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关爱学生,受到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的女教工;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女校级领导。

(2)三八红旗集体(50名)

评选范围:女性比例占60%以上的学校、教辅单位、年级组。

评选条件:忠诚教育事业,求真务实,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出色履行岗位职责;勇于奉献,师德高尚,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育工作者的光荣形象。

(3)“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集体(80名)

评选范围:女性比例占60%以上的教研组。

评选条件: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管理,构建温馨和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打造互助互促的团队精神。每位教师必须是政治立场坚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在教育教学中贡献突出,有良好的声誉,能够成为师生的榜样。(岗位女教师占百分之六十以上)

各校根据条件及分配名额认真组织推荐,并将事迹材料(20__字以内)于元月20日前上报教育局工会(305室)。教育局将根据上报材料组织评审。

2、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群众性的庆祝活动

(1)各校要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活动,活跃节日气氛。如:“争当文明成员,创建和谐家庭”,以“绿色生活进我家”为载体,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等。开展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题的普法进校园和“三八”妇女维权周(3月3日—3月9日)以法律宣传、法律服务为主的活动,各单位至少要出一块儿展板,届时将选出20家优秀单位于表彰会上展出。

(2)各单位要广泛征集女教工的才艺作品(包括绘画、书法、剪纸、手工等)于3月1日开学前将3—5件作品交教育局工会(305室),教育局将举办女教工才艺作品展,并对展出作品给予奖励。

三、要求

1、各单位要按本活动方案精神,高度重视,合理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好“三八”节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好各项纪念活动,着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广大女教职工度过一个热 烈、喜庆、温馨而有意义的节日,不断增强女教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核心力。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范文4

关键词: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excel电子表格 

中图分类号:g7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508( 20__)02-0039-05

管理会计在中国的运用,是在20世纪70年代末伴随着管理会计理论研究兴起而展开的, 其历史并不长。研究显示,我国管理会计高等教育已远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如何达到 管 理会计这门课程的教学目标,即通过该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领会管理会计的思想精髓,掌 握管理会计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学会各种分析方法的应用技能和技巧,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从事管理会计教学人员必须思考的问题。



一、目前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电大远程开放教育教学模式改革中,《管理会计》课程教学改革工作取得了 良好成果,教学资源不断更新,教学手段不断丰富,但是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其主 要问题有以下几个方面:

1、理论与实际工作相脱节的教学理念依然存在

管理会计科目最大的特点就是注重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并且不断在实践中总结 、更新符合我国企业实际情况的理论和方法。以现有文字教材的知识体系来看,已经涵盖 了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但是由于缺乏与实际工作的接口,加之囿于授课教师传统教学观 念、知识体系陈旧,学生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学习主动性差,致使教学双方只将学习的目 的 定位于考试及格,而不重视对知识实质的传授和领悟,因而无法有效地将管理会计知识应用 于实际工作中,成为没有生命力的课本知识。

2、电子表格技术与会计业务相剥离的落后观念仍未更新

excel是一个优秀的电子表格处理软件,具有强大的计算功能,在规划设计、工程造价 分析、工程经济分析、建设监理、财务统计及日常办公等诸多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本专科 各专业也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作为学生的基础课程进行学习和掌握。表面上看,这样的教学设 置使财会专业的学生既学习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又掌握了管理会计的基本技能。但是,在 教学计划设置中,只注重单科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将电子表格软件知识运用于财会领域, 未能将电子表格处理数据的能力引入到会计实际业务中来,也就不能将电子表格技术与管理 会计工作有机联系起来,进行相关分析与应用。这严重阻碍了学生对管理会计知识的领悟和 使用,无法灵活地将所学知识转化成实际工作技能。

3、实践性教学环节依然未能重视

本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尽管我们重视实践教学,教学过程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也开 展一些课堂讨论和案例分析,并努力做好平时作业和单元测验,但在实践教学问题上仍然存 在不少问题。一是在无法建立实践基地的情况下,没有组织起有效的实践方式,不能及时更 新实践内容,使实践知识滞后于社会发展需要;二是对于远程教育中实践教学的研究不够深 入,实践计划内容空泛,缺乏实质性的、具体的、可操作的、具有指导性的知识内核;三是 制定的实践教学文件和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尚需在改革过程中逐步规范和完 善,并进一步落实;四是对开展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指导和监督力度还不够,教学过程中的短 视和惰性造成实践性教学环节的名存实亡。



二、excel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应用的可行性 

将电子表格应用于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是由电子表格强大的数据处理、图表绘制 功能以及管理会计实践性、灵活性强等特点决定的,它可以有效地克服管理会计教学中存在 的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

电子表格在会计中的应用越来越普及,excel电子表格处理软件是一个拥有大量用户的 优秀电子表格程序。其优秀就在于它能在各种场合发挥出特有的作用,对于会计工作来说更 不例外。据最近的一份

调查报告显示,在美国cpa中,使用最多的软件为电子表格处理软件 :一周平均有11.7个小时使用电子表格,超过在字处理软件、会计账户处理软件、数据库管 理软件等其他一些在会计审计工作(后文统一简称为会计工作,同样,文中的会计人员也包 括审计人员)中经常使用的应用软件的平均周使用时间。随着我国会计电算化逐渐普及、会 计人员计算机技术水平的提高,电子表格在我国会计工作中的使用也日益受到重视。

针对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将电子表格应用于管理会计的实践教学环节具有如下意义:

1、有利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

管理会计是企业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侧重于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管理会计的基本理 论及内容不仅应用于企业,而且可以应用于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excel是微软公司出 品的office系列办公软件中的一个组件,可以用来制作电子表格、完成许多复杂的数据运算 、进行数据的分析和预测并且具有强大的制作图表的功能,它可以处理绝大多数与数据相关 的实际业务,是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首先需要具备的基本计算机技能。传统的教学方法以教 师讲授为主,导致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相脱节,难以运用理论基础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 管理会计难以发挥应有的作用,电子表格也只是毕业成绩单上的摆设,根本不具备解决实际 问 题的能力,难以符合用工单位的业务要求。而将excel电子表格引入到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 节中是根据管理会计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标,以管理会计理论为基础,以电子表格软件为 工具,辅之以案例讨论,可以使学生具有“实战”的经历,促使学生勤于思考、善于决策。 事实证明,在实践环节中充分重视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知识的传授 有机地结合起来,变学生被动听课的过程为积极思维、主动实践的过程,是一种比较好的实 践教学方法。

2、有利于管理会计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

管理会计是对内会计,管理会计的信息是企业的专用信息,其会计信息是为企业管理当 局服务的,并不需要像财务会计那样受会计准则规范的约束。而且对于管理会计的系统需求 各个单位基于其规模、经营管理方式等的差异,差别较大,管理会计系统更趋近于各企业个 性化管理模式的重要组成,如有些企业具有适用战略管理会计系统的条件,而其他企业并 不具有该系统所要求的人才和企业管理机制。此外,管理会计的业务处理程序,不同 的企业会有所不同,如传统制造企业和现代弹性制造企业在制造费用的特性差异很大,其处 理方法亦差异很大。不同企业的业绩评价系统不必整齐划一。因此,管理会计的个性化、 灵活性决定了管理会计软件的灵活性和个性化,就使excel电子表格技术引入到管理会计工 作中成为必然。在目前尚没有成熟和真正意义上的管理会计软件的情况下,企业采用micros oft office办公软件系统中的excel电子表格进行管理会计业务处理,是一个简单高效、成 本低、操作性强的有力途径。综合上述考虑,若按照管理会计的信息是企业专用信息这一基 本认识,发挥excel电子表格强大的数据处理和图表功能,把管理会计的各种分析方法在电 子表格中实现,可以避免传统案例教学片面、孤立的教学情况,从而达到会计知识、计算机 知识相辅相成的教学效果。

3、有利于实践教学环节的创新发展

实践性教学环节是电大远程开放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同时也是在组织 实施方面相对有较大难度的一个环节。对于这一教学环节,普通高校已经有了较为完整的教 学计划和丰富的教学经验,但它并不能完全适用于具有分散性、流动性、自主性特点的远程 开放教育实践教学。尤其是对于管理会计等会计学专业课程来说,要更好地满足其所要求的 较强实践性、灵活性,目前,在实践教学方面尚没有成型的模式,将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 计教学实践环节中应用,是在远程开放教育会计学专业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中摸索出的一 种重要的实践教学方法,可以说是对传统会计课堂教学的有益尝试,无论对学生还是对教师 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都有一个适应过程,实施的具体办法和措施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完 善。相信不远的将来会计案例教学法在会计学专业中会被广泛应用,并能取得很大进展。



三、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的具体应用

在管理会计实践教学环节中,首先要明确excel电子表格软件做为数据处理手段的主体 地位,同时发挥案例教学方法在管理会计教学中的作用,以案例为引导,以电子表格为工具 ,二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主要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认真组织教学。 

1、确定excel电子表格的数据模型设计方法

管理会计的分析内容主要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预测分析、辅助决策等方面 的分析。在应用电子表格建立模型前首先确定设计原则,一般而言设计电子表格模型的方法 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第一,易于使用和传递信息。电子表格模型的最基本目的是传递有用、相关的信息给管 理人员。

第二,便于移植。电子表格逐渐从单用户一次使用转向多用户多次使用,这要求电子表 格模型具有较好的移植性。

第三,可靠。电子表格模型的输出应是正确一致的。

第四,易于审计。为管理人员或审计人员理解模型或检验结果的正确性,电子表格模型 应提供易于审计的功能或布局。

第五,易于修改。管理人员的需求总是在不断地变化,设计良好的电子表格模型应方便 修改或功能的改进。

明确了管理会计电子表格设计原则后,表格模型的建立应按照以下步骤来进行:

第一,明确问题。设计的第一步是明确问题,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如果在开始时没有明 白要解决的问题,则随后的工作都是徒劳的。在案例教学中,通常会将问题比较明了地 列示出来,便于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关键要明确一点,即要决定想用电子 表格来做什么,并应清楚要利用哪些数据、需要输出哪些结果。明确问题的结果是形成相关 的书面文件,将问题恰当简明地描述出来。

第二,定义模型的结构。明确问题后,就应决定哪些是决策变量、哪些是输出变量,决 策与输出变量间是何种函数关系。现实中解决问题的模型技术可能有比例模型、实物模型、 数学模型或纯文字描述模型等。要注意的是选择适当的模型来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硬要 通过某一特定的模型来解决。

第三,设计电子表格模型。定义好模型的结构后就可以着手在计算机上开始设计电子表 格模型。实际工作中,步骤2与步骤3可同时进行,不要图方便或节省时间而跳过步骤2。这 时应注意设计电子表格模型的要求是要使其易于使用、易于修改和易于审计。

第四,测试并分析电子表格模型。设计好模型后并不等于解决了问题,往往还要进行 数据的测试、进行灵敏度分析,电子表格可以很方便地实现“如果一怎样”(what-if)分 析。

2、精选代表性强、难易适度的管理会计案例

调查证明,大多数学生认为教师讲授是最为重要的教学方法。教师讲授作为传统教学方 法,对于学生学习知识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教师应首先根据管理会 计课程教学大纲要 求进行相关理论知识的简要讲授,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框架,然后结合具体章节的教学 目的选择合适案例。所选案例应尽可能以真实企业为例(也可自编案例),设计问题应尽量 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加大难度,并与学生的理论水平和分析能力相适应,以提高学生 参与的积极性。另外,选择案例时应注意选取学生较为熟悉和关注的问题,以激发学生的学 习兴趣,增强案例吸引力,提高案例教学的互动性。 

例如:贡献边际及相关指标计算问题。 

基本案情: 某企业年度内生产a产品和b产品,我们以a产品为分析对象,a产品单价为1 0元/件,单位变动成本为6元/件,全年固定成本为30000元,当年生产量为120__件,目标利 润20__0元。

设计问题:计算贡献边际指标;计算变动成本率;计算营业利润;计算保本点、保利点 。

确定案例之后,应于课前下发,让学生熟悉案例基本情况,根据案例提供的数据和信息 ,查阅相关资料,结合excel电子表格的应用,形成初步解决方案。 

3、根据管理会计案例设计数据模型

此处以管理会计中最典型的本量利分析为例,对案例进行数据模型的设计。

本量利分析是管理会计的核心内容,它是对企业一定时期和一定业务量范围内的固定成 本、变动成本、销售量、销售单价、利润等变量之间数量关系进行的一种定量分析方法,在 企业预测、决策、规划和控制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量利分析本身并无复杂的理论和方法可 言,但是本量利分析的计算工作量相当大,特别在因素分析时,如果变动的因素在一个以上 ,甚至全部因素都变动,那么其计算工作量就可想而知了。

第一,启动excel输入相关资料。

启动“windowsxp”之后,用鼠标单击“开始”,再单击“程序”及其下拉菜单中的“m icrosoftexcel”程序,即可启动“excel电子表格”,出现一张标为“book1”的空白电子 表格。在空白的电子表格中输入进行本量利分析相关资料,并另存为“本量利分析”。

第二,输入公式计算贡献边际指标、变动成本率、营业利润、保本点、保利点。

在a2至a5依次输入“生产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成本”;用鼠标 单击b7输入公式“=b3-b4”, 用鼠标单击b8输入公式“=b7*b2”, 用鼠标单击b9输入公 式“=b7/b3*100%”, 用鼠标单击b10输入公式“=1-b7/b3*100%”, 用鼠标单击b11输入公 式“=b8-b5”;在b2至b5依次输入“120__”、“10”、“6”、“30000”。按下回车键就 分别计算出单位贡献边际、贡献边际总额、贡献边际率、变动成本率、营业利润,如图1。 

〖bg(!〗〖bhdfg5mm,fk50mmzq,k30mmzqf〗

图2

在c2单元格输入“目标利润”,在a16、a17分别输入“保本点”、“保本额”;用鼠标 单击b16单元格,输入公式“=(b5+d2)/(b3-b4)”,用鼠标单击b17单元格,输入公式“=(b5 +d2)/(b7/b3*100%)”;在d2单元格输入“20__0”,按下回车键就可计算出保利量和保利额 指标,即创建完成了一个本量利分析的基本模型,如图3。

〖bg(!〗〖bhdfg6mm,fk50mmzq,k30mmzqf〗

〖jz〗图3

综上所述,将excel电子表格在管理会计教学实践环节中应用,符合开放教育以多种媒 体技术为手段,以教育的大众化、终身化为目标的教学要求,符合当今社会会计理论与实践 工作的发展潮流。而且,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在会计领域的广泛应用,电子表格与管理会计 的结合必将成为今后管理会计工作发展的必然趋势。参考文献:

[1]涂建明.我国管理会计电算化发展的思考[j].中国会计电算化,20__(11),15—16 .

[2]孙自保,赵德军.中小企业利用excel解决管理会计问题的应用[j].计算机时代,20__ ,(1),41—42.

[3]李敏.开放教育《管理会计》案例教学的思考[j].中国成人教育,20__,(5),2—3 .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范文5

【关键词】校际协作;同步交流;协调策略;概念图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009―8097(2009)07―0023―05

引言

“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以下简称‘校际协作’)”是顺应新课程要求的,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合作学习三者有机整合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徐晓东教授(2005)[1]给它的定义是指“利用互联网开展校际共同主题学习活动,并关注在不同学校间学习的差异性,相互利用这一差异开展学习,主要采用开展共同的调查研究或作品创作,以及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的学习,以此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深化理解”。它把学生的学习从课堂延伸到课外生活中,强调学生从复杂的经验中学习;强调利用各种差异开展合作学习,由此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相互认识;强调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来促进对信息技术的掌握和理解。

校际协作学习活动组织的一般形式包括:网下的综合实践学习、通过网络平台进行的异步交流学习、通过即时交流工具进行的同步交流学习。然而,“校际协作学习研究与实践开展几年以来,在网下综合实践学习、网络异步交流、同步交流等环节中都存在着不协调状态[2]”,本文将讨论在校际协作学习同步交流环节中存在的不协调状态及提高该环节协作效果的策略及应用效果。

一 校际协作中同步交流环节存在的不协调状态分析

校际协作中,学生通过网下的综合实践学习,获得亲身体验的学习成果、体会和感受,并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异步交流,还需要通过同时在线的同步交流进一步达到共同认知和共同理解。同步交流一般以在线会议形式或者非正式聊天形式体现,支持工具一般是QQ群、RTX或者其它的实时工具。在本研究中的同步交流,指的是有明确目标的、正式的在线会议,各成员互相汇报学习、活动情况或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等。

然而在线会议往往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该环节中的协作通常会存在不协调状态,主要包括:(1)会议效率不高,拖延时间,难以达到预定目标;(2)秩序混乱,发言不集中,容易离题;(3)容易出现争执,发生冲突;(4)容易出现僵局;(5)信息流失较大;(6)容易出现少数人唱戏,其他人看戏的局面,即协作中的ROM状态;(7)会议出勤率不高等。”[3]

笔者以“校际协作”项目主题学习活动《冬季蔬菜调查》(案例1)某次在线会议记录作为案例,说明该环节存在不协调状态的具体情况。

[案例1]《冬季蔬菜调查》学生在线会议记录摘录

1 案例概况

本次会议预定1小时,主题为冬季蔬菜调查结果交流。但实际上,会议持续了1个半小时,而且最后因为快到上课时间了,会议还没有宣布结束,学生就都慌慌张张地下线了。从会议记录来看,只有部分学生浅显地回答了预定的前两个问题,对于更深入的后两个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到。

2 片段分析

下面,摘录部分会议记录,以每条发言记录为单位进行编码并分片段,对其会话内容进行分析。

[片段1]

[1] ――[13:04:17] 合肥张老师:会议时间到了,本次会议1点至2点。请同学们抓紧时间谈谈你的冬季蔬菜调查活动。

[2] ――[13:04:24] 德州候x:我们这里冬季最常吃的蔬菜是大白菜

……

[4] ――[13:04:34] 8166:你吃过什么菜?

[5] ――[13:04:43] 梅县赖c:你好!

……

[7] ――[13:04:49] 8168:大家好!我叫张奕敏。

[8] ――[13:04:54] 德州申t:大家好,我叫申t,谁愿和我交朋友。

[9] ――[13:04:57] 8159:My name is ZhangYili!

[10]――[13:04:58] 德州温x:HELLO!

[11]――[13:05:03] 烟台陈q:蔬菜?都有什么呀?

[12]――[13:05:17] 合肥张l:你在干什么。

[13]――[13:05:22] 8164:你现在正在干吗?

[14]――[13:05:30] 梅县温x说:你好呀!

……

[17]――[13:05:34] 8161:你好,你有冬季蔬菜调查报告吗?

……

[24]――[13:06:01] 合肥沈c:如果你有能给我看一下吗?

在本片段中,主持人已经宣布会议开始(发言[1]和[3]),但是一般的学生并没有理睬,热衷于互相打招呼,如发言[5]、[7]、[8]、[9]、[10]、[14]、[19]、[23]。有同学马上就响应的,见发言[4]、[6]、[11]、[22],然而从发言质量来看,这几个发言,虽然是学生针对主题的提问,但是这些提问对会议没有贡献。而发言[13]和[15]、[20]、[24]聊的却是私人话题,发言[17]聊的虽然与课题有关,却与本次会议主题无关。

[片段2]

(注:由于版面有限,以下几个片断具体记录省略)

在本片段中,持续的时间只有7秒,却有三人的八次发言,但仔细分类,发现同一人的发言内容都是完全重复的,如[25] 、[27]、[30]均重复的是“你回话啊”,[26]、[28]、[31]重复的是“你们有没有去农村”,[29]、[32]重复“你们冬季有什么菜”。笔者发现,在本次会议的其他时间段,这几个发言也有较多的重复。

[片段3]

本片断摘录的是在本研究中划归为对会议有贡献的发言。可以看出[33]“我们这里本地菜为:包菜,菠菜,青菜,大蒜……;大棚里的菜为:芦荟,辣椒,茄子,西红柿……”对会议内容进行了准备,在发言之前,进行了归纳;[34]“我们也一样,不过吃的最多的还是白菜”,对前面别人的发言进行反馈,并进行了补充;[36]“有青菜,萝卜,土豆。你们那边呢”,在介绍完自己的内容之后,反过来希望从别人那里了解情况;[39]“冬季的疏菜总量还是比较多的,如白菜、萝卜、芹菜、韭菜、莴笋等,加上现在的新技术生产的反季节蔬菜量就更多了”对现象进行了归纳;[41]“我想,尤其是超市,可以说,连进口的蔬菜都有,不知同学们调查过没有”从另一个角度提出新的问题。但是令笔者叹息的是,像这类对会议有贡献的发言,少之又少。可以从后面的统计中证明。

[片段4]

本片断中,发言[42]、[45]、[46]属于自己发牢骚,如“呜呜,没人理我”、“我好孤独哦”,[44]、[47]则有点质问、不耐烦的意思,如“为什么不理我”,而[43]、[48]则属于辱骂别人,如“你很笨”。这几类发言,在本会议中也不少。

3 统计分析

从以上摘录片段中,我们可以明显地感觉到不协调的存在。为了进一步分析这些现象在本案例中的发生频率,笔者制定了发言类别指示器(见表1),并以在线会议中持续30分钟的发言内容为单位,对各个发言进行分类和统计。

统计得出,本案例中,发言总数为597次,但是其中主题相关发言只有133次,仅占发言总数的22.27%,而主题无关发言,则高达发言总数的77%以上。

接下来,抽取主题相关发言,根据表1进行分类统计,结果如下表2所示。

从上表数据中,我们可以发现,在极少的主题相关发言中,对主题有贡献的发言或提问,仅占52.63%,而无贡献的发言和无意义的提问,占到主题相关发言的27.06%,再加上教师的不成功的引导,无贡献的发言则达到40%以上。

同时,对主题相关发言进一步就重复率进行分析,发现重复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无意义的提问的重复率达到将近70%。

再对主题无关发言进行统计分析,其统计结果如下表3。

从表3中,我们发现,个人交流占了主题无关发言的将近一半,其次则是打招呼,说明学生对会议目标并不明确。

从以上摘录的案例中,我们发现,会议进行过程中,学生发言非常积极,但是发言内容真正涉及到主题的却很少;会议拖了很长时间,却一直没有达到会议主题的目标;学生发言中不礼貌的现象还比较严重;会议纪律比较混乱。

二 同步交流协调策略及案例

同步交流中的不协调直接影响到该环节协作学习的效果和效率。而导致不协调状态的原因主要包括:同时在线的时间难以协调,通常是导致出勤率不高的一个重要原因;另外,对在线会议的重视程度,也影响了会议出勤率;会议如果没有负责人,学生和教师面对出现的问题,容易显得手足无措,导致秩序混乱;而如果会议流程没有周密安排,时间没有把握的话,往往也容易导致会议拖堂和混乱的现象;同步交流的工具本身的特点,如刷新快,容易掉线等,是导致信息流失和重复的一些原因;对主题的熟悉程度、热心程度、以及个人能力或水平影响着其参与会议的程度。

针对该环节容易出现的不协调状态,笔者提出同步交流协调策略。

在会议前,首先确定协调者角色,在这一环节中协调者角色有会议主持人(总体协调)、会话协调者(负责对会议中的发言进行整理)等,这些协调者分别做准备。协调者工作必须贯穿至少该次会议的整个过程。在会议中,各协调者各施其职,并且有序地组合应用各种协调方法,如激励法、分配法、提问法、重复信息法、会话整合法等,会议后鼓励学生继续深入自由交流。在整个同步交流的过程中,为了管理各参与者协作活动之间的依赖关系,提高该环节协作的效率和质量,协调者还需要进行额外的组织和管理工作,这些工作均遵循并灵活运用一定的规则和方法,由此形成同步交流协调策略,可以用下图1表示。

该策略的应用将通过以下案例2进行简单说明。

[案例2] “姊妹学校”项目“读、评、续童话《灰男孩艾斯朋》”活动同步交流

本活动分为听、读童话(学校活动)、评童话、续童话、评续集(异步交流)、在线交流五个阶段。其中评童话和续童话、评续集先异步地在平台上进行,同时也为后面的在线交流做准备。

下面摘录部分会议记录,以展示部分协调策略在在线会议中的体现。以下记录根据发言顺序展示,笔者对相应的发言按照体现的策略进行了归类,标记于发言前。其中[1]:主持人主持发言 [2]:纪律维持法 [3]:发言引导法 [4]:提问法 [5]:会话整合法 [6]:激励法 [7]:重复重要信息法。这些策略的实施,推动着会议的进展,并让学生的思维方式、观点得到充分展现。

[1]――2006-04-03 15:29:24 陈老师(主持人)

会议现在开始,首先请纪律协调员宣布会议纪律。

[2] ――2006-04-03 15:31:12 隆2吴老师

大家好!我宣布网络平台学生在线会议纪律:

1发言请用礼貌用语,不得发送与课题无关的话题和图片。

2 ……

[1][3][4] ――2006-04-03 15:34:11 陈老师(主持人)

公主和灰男孩结婚,他们会幸福吗?幸福是灰男孩争取回来的吗?

……

[3][4] ――2006-04-03 15:37:53 新2苏老师

艾斯朋凭什么争取到了幸福呢?

……

[1] ――2006-04-03 15:44:32 陈老师(主持人)

请会话整合协调员公布分类整合要点概念图

[5] ――2006-04-03 15:44:36 车老师(协调)

……

[1] ――2006-04-03 15:57:07 陈老师(主持人)

下面请评委老师开始对同学们的发言做个简短的点评。

[6][7] ――2006-04-03 16:00:06 林老师(评委)

各位同学在刚才的讨论中都表现非常不错,这里有一些精彩的发言片段给大家欣赏,我们对这些发言积极的同学给予一定的表扬!

……

[6] ――2006-04-03 16:01:06 林老师(评委)

具体让我们来看一下大家发言的数据!(excel统计表截图)……

[1][4] ――2006-04-03 16:03:59 陈老师(主持人)

同学们的想法各有新意,从生活中到学习中,相信我们的同学也有更多的见解,下面我们再来看看下面一个话题,请同学们继续开展讨论:如果能够砍下橡树,挖口井就能得到公主和半个王国,你们愿不愿意也去尝试?……

……

三 同步交流协调策略的应用效果分析

为了检验该策略对同步交流效果的实际影响(会议效率、交流深度、人员参与程度),笔者在“姊妹学校”项目主题学习活动《读、评、续童话》(案例2)中实施该策略,并保存会议记录。将其记录与“校际协作”项目主题学习活动《冬季蔬菜》(案例1)的某次在线会议记录进行对话分析。

说明:案例1 是在“校际协作项目”后阶段进行的,在举行这次在线会议时,这些参与者已经参与该项目两年多,而且已经有过很多这样的在线会议经历,而案例2中的参与对象则参加“姊妹学校”项目只有十个月左右,而且参加在线会议的经历比较少,平时使用电脑和聊天工具也不多。

1 对会议效率的影响

案例1计划用时1个小时,结果在会议进行一个半小时之后,还没有完成会议任务,没有达到会议目标。案例2计划用时1个半小时,并且将目标分解成三个阶段,每一阶段半个小时,结果表明,时间利用得非常合理,一切按照计划完成任务,学生和教师的满意度非常高。由此可见,案例2的效率明显要高。

2 对人员参与程度的影响

从会议记录可以知道,案例1中参与成员39人,案例2参与的成员29人,均全部参与发言。分别取两个案例自会议开始20分钟后的半小时发言记录,进行统计分析。将发言次数划分为5次以下,5-15次,15-25次,25-35次,35次以上五个分组,统计各分组的发言次数,再用发言次数/参与总人数,得出两案例在各分组的人均发言率,制作统计图,如下图3所示:

从图3我们可以发现,两个案例的发言在5-15这个分组没有差别,均在接近60%位置,在15-25分组,案例2略大于案例1,但差别不大,而在其他几个分段组,则存在明显的差别。案例1中,人均发言率小于5的比重大,而发言达到25以上的,案例1中却没有。由此看出,案例2的参与程度较案例1略大,且发言稍积极,但从人的参与热情来说没有显著差异。

3 对交流深度的影响

对两案例的对话内容进行分析,分析的工具为表1标示器。对两案例的主题相关发言进行统计,并计算其与主题的相关率(=与主题相关的次数/总发言次数),如下表4所示。

从表4中我们可以发现,案例1中学生发言虽然很积极,但是主题相关率不到25%;而案例2中,学生不但积极发言,而且主题相关率达到98.13%,说明参与者离题的情况很少,主题相关程度很高。

笔者又进一步对主题相关发言的具体内容进行分类统计,并对比分析如下表5。

从上表5分析发现,案例2中无贡献的发言比案例1少将近15%,案例2中由于教师的引导和主持对会议有很大贡献,所以统计起来,实际有贡献的发言,占到了发言总数的80%多;而对案例1的统计与相关分析中,教师的有效引导的极少,所以有效发言率只有50%多一点。另外,案例2较案例1的有效发言重复率低将近40%。由此可见,案例2中会议的交流深度明显高。

4 分析结论

在学生兴趣差不多的同步交流中,协调策略的实施,对学生的参与热情没有很明显的影响。但是协调策略的实施能提高交流的效率和参与的主题相关程度,交流的深度明显提高,基本上能杜绝跑题现象和不文明发言现象。

结束语

在同步交流协调策略中,笔者第一次将概念图工具作为一个重要的协调工具使用,发现效果非常好,既直观又明了,快速地把学生的发言分类展示,为学生总结并整理新思路提供了很大的方便。

从后续的项目活动中,学生和老师更加熟悉了同步交流协调策略,会议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需要提醒的是,在实践中实施该策略,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提高学生各方面素质,特别是打字速度等,可以使同步交流协调策略的实施取得更好的促进效果。(2)在同步交流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和部署,对交流起到很大的帮助。(3)教师的引导很关键,其分解问题、提问技巧影响着学生的理解程度。(4)在线会议中,要注意避免大段粘贴的现象出现。(5)在线会议后留出一定的时间给学生自由交流,有助于提高学生之间关系的发展和讨论的深入。

参考文献

[1] 徐晓东.基于网络的校际协作学习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

2005(1):34-39.

教学案例主要贡献范文6

一、指导思想

积极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女工工作,切实维护女工的合法权益,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纪念和宣传活动努力为女教职工搭建展示才华的平台,提升其整体素质,引导其巾帼建功,为建设教育强区做出新贡献。

二、具体安排

(一)认真组织落实上级部门的各项工作

(二)积极筹备安排本系统的纪念活动

一年来,教育系统在区委区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涌现出了一批业绩突出、事迹感人的模范女教工,她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出了不平凡的业绩。为表彰先进,树立典型,进一步弘扬先进女职工的崇高精神和工作业绩,动员和激励广大教职工进一步解放思想,开拓创新,以更加饱满的热情和坚定的信心,为建设教育大区,教育强区做出更大的贡献,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到来之际,教育局决定举办隆重的庆祝“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表彰大会暨优秀女教师事迹报告会。请各单位务必于2010年1月22日前将女教师先进事迹材料(3000字左右,附个人简历)及其电子版一并报送教育局优秀女教师事迹报告会评选委员会办公室(设在××区教育局305室,联系人:王春华,联系电话:2123251),每单位限报推荐名额1—2名。

1、具体项目名额评选条件如下:

(1)三八红旗手(150名)

评选条件:在教育教学及教辅岗位中认真工作,积极进取、无私奉献、起到模范带头作用,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关爱学生,受到学生和家长一致好评的女教工;以身作则,廉洁自律,在教育教学管理工作中有突出贡献的女校级领导。

(2)三八红旗集体(50名)

评选范围:女性比例占60%以上的学校、教辅单位、年级组。

评选条件:忠诚教育事业,求真务实,积极探索,锐意改革,开拓创新,出色履行岗位职责;勇于奉献,师德高尚,展现了新时期人民教育工作者的光荣形象。

(3)“巾帼文明示范岗”先进集体(80名)

评选范围:女性比例占60%以上的教研组。

评选条件:以人为本,突出人性化管理,构建温馨和谐、团结协作的工作氛围,打造互助互促的团队精神。每位教师必须是政治立场坚定,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在教育教学中贡献突出,有良好的声誉,能够成为师生的榜样。(岗位女教师占百分之六十以上)

各校根据条件及分配名额认真组织推荐,并将事迹材料(2000字以内)于元月20日前上报教育局工会(305室)。教育局将根据上报材料组织评审。

2、精心策划组织开展主题鲜明、形式新颖的群众性的庆祝活动

(1)各校要在“三八”国际劳动妇女节前夕,结合学校实际开展各具特色的群众性活动,活跃节日气氛。如:“争当文明成员,创建和谐家庭”,以“绿色生活进我家”为载体,开展“节能减排家庭社区行动”倡导文明健康环保的生活方式等。开展以“妇女权益保障法”为主题的普法进校园和“三八”妇女维权周(3月3日—3月9日)以法律宣传、法律服务为主的活动,各单位至少要出一块儿展板,届时将选出20家优秀单位于表彰会上展出。

(2)各单位要广泛征集女教工的才艺作品(包括绘画、书法、剪纸、手工等)于3月1日开学前将3—5件作品交教育局工会(305室),教育局将举办女教工才艺作品展,并对展出作品给予奖励。

三、要求

1、各单位要按本活动方案精神,高度重视,合理安排,认真组织实施好“三八”节相关工作,积极开展好各项纪念活动,着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氛围,使广大女教职工度过一个热烈、喜庆、温馨而有意义的节日,不断增强女教工队伍的凝聚力和核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