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化课程建设范例6篇

模块化课程建设

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1

关键词:课程模块化;粉体工程技术;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2-0090-02

Abstract:“Powder Engineering”is the professional basic course of the major of powder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nd the major of inorganic non-metallic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The paper discussed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he course modular to the powde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summarized the condition of teaching and practice teaching in the few years.At last,some suggestions were provided in order to learning the course well.

Key words:Course modular,powder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teaching reform

《粉体工程》课程是我院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和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是一门交叉性、应用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它作为这两个专业,特别是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增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过近年来的实践经验证明:《粉体工程》课程的教学质量如何,直接决定着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也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就业能力。我校于2003年开设了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科专业,2006年升级为本科专业,在此期间,我们对《粉体工程技术》课程进行了模块化教学改革,形成了一些经验,获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粉体工程技术》课程模块化设计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高校教育教学也在不断改革,依据课程建设应遵循“加强实践,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我们对《粉体工程技术》课程进行了模块化设计,即改变了传统的将《粉体工程》课程仅作为一门孤立的理论课来进行教学的做法,而根据其在整个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将与其有密切联系的其分课程组合在一起,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一个模块,模块中的课程主要包括《粉体工程专业导论》、《粉体工程》、《粉体工艺及设备》、《粉体工程双语教学》、《粉体工艺课程设计》和《粉体工程实训》。形成模块后,原课程组即转变为模块课程组,在教学内容和方法的设计和衔接上更加协调了,也更加有序了,使师生在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做到心中有数、脉络清晰,明显促进了教学效果。

二、教学文件的调整和规范化

课程模块确定后,根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人才培养的能力、素质、知识和技能等各方面的要求,我们联系《粉体工程技术》模块的具体教学内容,相应地将培养目标进行了分解,围绕模块中的核心课程《粉体工程》确定了新的教学大纲。该大纲由两部分组成,首先是模块教学大纲,其次是课程教学大纲。模块教学大纲主要有本模块简介、确定本模块的教学目标、课程组成、课时分配和模块考核方法。课程教学大纲则主要确定各课程的教学内容、课时分配、教学方法、参考资料等。由模块课程组负责人对全部教学工作负责,做到统一管理,使本模块与其他课程教学活动的安排更加顺畅。

三、模块化课程教学内容的整合

课程模块化后,我们对课程的内容进行了调整,使模块内各课程内容更加符合现代性和基础性、科学性和系统性的统一,使课程结构和教学内容得到进一步优化。例如,我们将《粉体工程》这门课中原有的涉及到基本原理、经典理论和方法等的内容仍保留在该课程中,而将涉及到与时展密切相关的工艺及设备方面的内容单独分出来,开设了《粉体工艺及设备》课程,同时增加了来自生产一线的相关内容,既增强了教学效果,又做到了教学与生产的紧密结合。进行科研活动、培养专业人才服务社会是高等院校的基本职能,教学质量的好坏和科研水平的高低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重要标准[1]。在实践方面,将教师的科研成果以《粉体工程实训》的形式体现出来,极大地促进了教师将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积极性。

四、教材编写和师资队伍的建设

由于国内只有极少数高校开设了粉体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又因我校的专业方向和其他高校的有所差异,因此,在教材方面可借鉴的经验较少。我们采取了各种途径,将教材的编写和师资队伍的建设紧密结合起来,较好地解决了教材和辅助资料的问题。例如,我们在课程模块化教学大纲确定后,组织了教师和国内著名大学的老师共同编写了《粉体工程学》一书[2],该书已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并被列入了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粉体工程导论》是我校开设的具有很强特色的课程,我们则请学科带头人亲自主讲本课程,由他撰写了讲义。为了使本专业学生在就业时能够面向更多的国际化企业,我们还开设了《粉体工程双语教学》课,为此,安排了一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去国外进行为期一年的深造,回国后承担了此课程的讲义编写和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实践方面,我们为了抓好《粉体工程实训》课程的教学,一方面安排了一位具有硕士学位的实验师主要负责此环节,同时派遣其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到目前为止,本课题组已有教授1人,副教授3人,讲师1人,实验师1人,基本形成了一支学历、年龄和职称分布合理的教学梯队。

五、教学过程与教学效果的考核方法改进

我们针对课程模块化教学的特点,将教学过程考核和教学效果考核相结合,将课程模块总体上作为一个整体考核,按综合评定方法分出优劣,同时,对各理论课和实践课分别进行考核,考核结果在一定程度上相关联,这样就强化了考核方法,主要目的是使学生能够掌握该模块的全部重要内容。对核心理论课程考核采用“N+2”的考核方法,“2”表示作业和笔记两项,“N”表示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其他要素,如到课率、测验情况、小论文写作情况等,最后进行综合评定。这样可使学生不仅重视课程最终考试成绩,同时也关注学习的过程,使之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以上是我们在学校进行教育教学改革中所进行的课程模块化改革的一些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后续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领域,需要我们不断开拓创新才会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沈冬冬.科研活动与课程教学相结合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2,(1):62-63.

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2

一、当前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存在的问题

为了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和学生对语文教育的期待,《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1]然而,这种理念上的初衷只是“看上去很美”。现实当中,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谓问题丛生,具体表现如下。

1.选修模块多样有余而科学不足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设置了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等五个系列。围绕这五个系列,各个学校集思广益,结合实际开发出了各种各样的选修模块,如“论语选读”、“中国小说欣赏”、“外国小说欣赏”、“影视名作欣赏”、“中国民俗文化”等等,不一而足。然而总体来看,这些选修模块在表面的“热闹”下却掩盖不了存在的缺陷。首先,选修模块大多限于语文学科领域内的“自娱自乐”,缺乏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糅合,少有的一些交叉内容却也仅限于简单的移植。显然,选修模块的狭窄视野必然带来学生学习视野的狭窄。其次,选修课程模块对学生发展关照不够。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

2.选修模块限制有余而自由不足

区别于必修课程,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与拓展,其主旨在于关照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志向,关照学生的个体差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自由与选择是选修课程的最大特征,这也是落实选修课程目标的关键所在。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中学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这些限制可以概况为两种:一种是完全以高考为“指挥棒”,明确要求只开设与高考内容相关的几个选修模块,并且要求全体学生都选这几个模块,如此导致选修课程“名存实亡”,湮灭了选修课程的本真含义和价值。一种是由于学校师资、教学设施限制,或没有更多的教师来开设选修课,或没有更多的教学场地提供给学生走班、自由选课,因此,学生只能“看菜吃饭”,统一时间、室、师指定选修课程。第三种情况是由于必修课程任务繁重,高三升学压力较大,许多学校干脆大量挤占和压缩选修课程的时间,使选修课程仅仅停留在静态的课程设计层面。

3.选修模块功利有余而功效不足

《课标》要求“选修课与必修课的教学存在一定的差距”,“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二、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的优化思路

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优化是指在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限制性与灵活性之间的调控以及各选修模块之间最优化的组联方式。科学设计语文选修课程模块是一项系统且复杂的工程,涉及诸多要素。要有机整合各种要素,就要求学校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围绕学生的语文基础、语文兴趣、语文能力,在语文必修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高,凸现课程的选择性,实现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要有效优化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模块设计,可以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课程结构入手。

1.宏观结构――探索“双轨并行+同步穿插”的选修模块实施模式

基于新课程理念而言,“走班制”应当是选修课程实施的最佳方式。然而,考虑到高中教育需要保障相对稳定而有序的教学秩序以及学校的教学设施、师资力量等软硬条件限制,高中选修课程实施要完全实现从传统的行政班授课制转到理想化的“走班制”,在当前多少是不可实现的。因此,实行“双轨并行”应当是高中选修课程实施的可行路径。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中学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在高中12个学段内(将以往的学期制改革为学段制,一学年分为4个学段,每个学段10周,其中9周学习,1周考试),第3~5学段开始设置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课程实施模式,会给学生从学习内容到学习方式上带来新鲜感,有利于学生科学的学习方式养成,有利于提高学生全面的语文素养。

2.中观结构――构建“统一集中+自主选择”的选修模块组联模式

高中阶段,“语文选修课程是在必修课程基础上的拓展和提高”,必修课程是主要和核心,选修课程只能是“锦上添花”,这一性质决定了语文选修课是在约束性下的选择性修习。因此,在高中12个学段的划分范畴内,学校在第1~2学段可只开设必修课程,原因有二:一是高中第一学期学生大多来自不同学校和地区,语文基础参差不齐,语文习惯各不相同,有必要对语文常规、语文基础、学习习惯进行统一的教学;二是以行政班为单位的必修学习有利于班级凝聚力、团队意识的培养。第3~5学段可以开设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原因有二:一是这一学段学生的语文基础还不够扎实,不能开设具有一定难度的、专题性的选修模块,以防挫伤学生语文学习积极性;二是趣味性的任意选修模块有益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第6~8学段集中开设限定选修模块,一是因为这一学段学生经过前面的学习,有了一定的语文基础,在必修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和提升有了可能;二是必修任务大多已完成,有充裕时间集中选修,为学生的专业方向的发展和学生的个性特长发展奠定基础。最后,学校可在第段开设偏向文理升学方向和就业方向的选修模块,主要解决高三学生分流,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以上选修课程模块组联模式,通过兴趣选修模块进入限定选修模块,再到专业提升和择业就业准备选修模块,模块切换频度适中,基本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既注重学生的语文学习基础、学习兴趣,更注意关照学生未来发展的需要。

3.微观结构――施行“有机整合+遴选优化”的模块内容选择模式

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3

【关键词】教学 课程 模块化

一、模块化教学的自我认识

我校现在正在进行基于教学内容的教学改革,争取用几年时间建成与部队建设实际和装备发展相一致的专业体系,与学员文化基础和认知特点规律相适应的内容体系。我认为我校改革的有效方法之一是推广模块化教学。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国外教学课程模式先后出现了世界劳工组织的“MES”模式、德国“双元制”模式和加拿大的“CBE”模式。他们统称为“能力本位模式”,都是从实际需求出发来选择内容,增强教学内容的适用性,并对专业课进行项目改造,实现课程功能的全面提升。我国从90年代开始引用这三种课程模式,在教学模式上突破了传统的以学科教学为中心的“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摆脱“学科本位”课程思想束缚。教学方法上也由原来的以教员为主逐渐向以学员为主发展。教育质量有了较好的改观,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的设备部先进、不齐全;学员的基础课教员对基层,实际装备等不了解;学员无法得到真正、有效的实习和实践活动;“双师型”教员尚未从真正意义上解决,教员对武器装备了解不够,讲解得不适合基层;武器装备技术人员又不能按照教学规律进行教学,也缺乏逻辑性;教学方法比较简单,学员学习的主动性和兴趣性并未形成。

要想解决上述的问题,实现教育以培养任职能力为为导向的目标,必须深化学校的教学改革,从专业学科学位毕业向任职能力本位转变,努力构建适应任职能力培养要求的课程模式与教学模式。只有创建快速适应部落基层变化需要的课程开发模式,使课程开发具有科学化、标准化和基层化的特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传统教育存在的问题。

二、课程模块化改革的意义

(一)可根据用人单位的不同需求变换模块教学内容,具有灵活性、实用性。现在的课程基本上都是按照长周期模式来设计的,每次都要重复整个课程开发过程,而且开发时间较长,难以跟上基层变化的速度。另外,学校的课程开发无法开发出适用于不同区域的课程模块。如果分解成一个个的小单元,即课程模块,那么根据基层的需要,只要适当地增加、减少或更换其中的一些模块,便可达到基层的要求。

(二)为学员提供了多种可选择的课程模块围绕学员的能力培养选择教学内容,体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课程的模块化也可以使学员根据自身的需求选取一些模块,组成适合自己的课程体系,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掌握学习进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学为主体”以学员为主的教学模式。另外,课程的模块化有利于增强学员的学习动机,因为每门课程的周期短,学员的学习结果可得到及时的评价和反馈。

(三)每个模块内容不多,讲究“必须、够用”,针对性强,突破了“学科教学”模式的局限,摆脱了“学位本位”课程思想束缚。构建模块体系以职业任务和行为过程为导向,以培养专业技能为主线,改革传统的学科型课程模式,构建以实践技能为中心模块式课程体系。其主旨就是让学员尽可能多地接触专业性内容,模块精讲,技能多练,让学员最大限度地投身到多学专业的环境中去。

三、课程模块化应当遵循的原则

(一)要有专业设置标准,专业设置符合培养目标,符合人才培养的特点。士官教育的教学改革必须要打破学科型的教学体系,改学科型教育为任职能力教育,以培养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导向,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为基础,以培养综合职业能力为本位,最后构建适应士官任职能力,符合学员终生学习要求,与实际情况、武器装备紧密结合,结构合理、灵活多变、特色鲜明、全面发展的院校专业设置标准新体系。

(二)符合学员个性选课和新知识引入的灵活性要求。建立课程的模块库要根据学员的实际情况,研究学员的心理特征和知识背景,适度地进行课程模块化建设,还要根据基础类专业的要求设定通用课程模块,根据各专业专门化方向要求设置专用课程模块。当需要开发新专业或老专业教学内容需要调整时,可从课程模块库中选择一些新的课程模块,能快速开发新专业或改造老专业。

(三)易理解、易操作、易实施、易推广。进入模块库的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要求、教学进程等方面要十分具体和清晰,对于新老师或首次接触该课程的老师能较快地熟悉课程内容并进入教学角色,缩短新课程适应期。

四、怎样构建课程模块化体系

课程模块化是以课程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功能分析为基础,充分考虑课程课程安排和课程实施的要求,将课程内容按照知识和能力要求,编排为合理的课程模块。在课程模块设计过程中,要进行专业分析,明确职责和能力,由学校的教授、专家领头,通过集中讨论,对学校专业的任职岗位进行职业能力分析,完成职业能力的归纳总结,按职业能力归纳总结开发相对独立的课程模块。

(一)基础课模块 。对所有的基础理论课(包括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进行分析,取消部分课程,对保留课程内容进行内容选择和压缩,只讲最基础、最重要、最实用的内容,其余的留给学员自学。公共课模块教学的主要目标是以一般能力培养为主,兼顾操作能力的培养,为学员的可持续发展、继续教育创造条件。

(二)专业课模块。根据岗位需要进行职业能力分析,按照不同岗位的主要能力设置若干个专门化模块。学员若达到某个岗位的要求,只需要完成相应的专门化模块的学习,接受相应的技能训练。每个专门化模块的能力目标是培养学员的职业能力,达到某个岗位所要求的专业技能水平。

(三)实践技能模块。实践技能模块是所有模块当中的重点模块,主要包括专业课实习、专业课设计、实训。能力目标是提高学员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实际工作技能,使学员能胜任岗位群每个岗位的工作,成为复合型人才。建立实践技能模块要打破原有的课程模块,再在广泛调查基层情况的基础上,有学校的专家、教授负责,聘请基层单位相关人士参加,共同拟定和设计实践技能模块类课程。

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药学;课程;模块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6)03-0024-02

中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中心,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突出“知识复合型”,突出“技能应用型”,突出“思维创新型”.模块化教学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手段.所谓模块化指的是“将一个专业内单一的教学活动组合成(不同的)主题式教学单位(即模块)”[1].每个模块都制订各自的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设置模块内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模块化教学通过有机地整合教学内容,精简教学时间,突出为专业服务的功能性.目前,我院药学院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的课程设置问题、模块化设计思路及实施思路如下:

1药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

1.1课程设置多,弱化专业教育

课程设置存在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课程、职业生涯教育、生涯教育课占据较多学时和学分的问题,严重挤压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时.据统计,在我院11级药学专业中公共基础课、素质教育课、通识教育学分为81,占总学分的39.7%;总学时1052,占总学时的40.49%,比例占据过大.这就造成专业课程学时安排捉襟见肘,无法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实施人才的培养.

1.2课程模块多,未能体现应用型人才特点

药学专业课程的虽然已形成一定的课程模块,如职业生涯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专业核心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等,这样的划分未能与岗位连接起来,整合度不够,只是将学术性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一定的重新排队和堆砌,培养的目的性不明确,没有体现出系统性和科学性.

1.3实践教学零散,未能系统整合

以我院药学专业实践教学模块为例,从培养方式来说,由于实践课程模块和课程建设未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进行改革,沿用的仍然是传统的教学内容,基本还是传统的基础课、实习、论文的安排,没有与企业产品和应用药品从合成、制剂、质量控制等环节系统训练的结合,实践环节多,耗费大量学时,但学习效果有限.

2药学专业应用性课程模块化设计思路

紧扣高等教育教学重点,尊重市场经济规律,面向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借鉴国内外课程改革成果,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体现时代精神和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观、质量观和教育观为先导,以岗位、核心能力、课程模块化三级系统建设为目标,以模块化和实践性为重点,构建新的课程模块.课程建设要适应形势发展,加大实践教学比重;要优化和整合内容,降低重复性;要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实践教学环节.构建药学专业课程模块化体系,形成具有鲜明应用特色的课程模块,最终形成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应用人才培养模式相适应的优质教学资源.其研究内容有:

2.1理清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岗位需求

调研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需求,将药学专业岗位划分为营销与管理岗位(营销经理、产品经理、质量经理)、技术岗位(分析员、技术员)和药品应用岗位(药师、中药师、营养师),其中营养师是根据我国人民医疗保健意识和健康需求而增设的一个药学就业岗位.

2.2抓住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能力

药学专业学生主要培养的核心能力有销售与管理能力,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以及指导用药的能力.随着我国制药机械化、智能化水平和制药成本的的提高,目前对生产、研发人才的需求在逐步下降,而销售、管理、指导用药的人才需求相对较旺.

2.3以能力培养构建课程模块

药学专业课程多,有40-50门课程,每门课程似乎都很重要,但是梳理出课程与培养学生核心能力关系是人才培养的关键.销售与管理能力的模块组成有:药事管理模块(包含药学文化概论、现代制药企业文化、药事管理与法规课程)、营销技巧模块(包含医药市场营销学、中医药学概论、临床医学概论、临床用药指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课程)、GSP和GMP认证模块(包含GSP认证细则和GMP认证细则课程).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能力的模块组成有:合成模块(包含药物合成技术、药物化学、有机化学课程)、分析模块(包含分析化学、药物分析课程)、制剂模块(包含药剂学课程)、中药模块(包含常用中药识别、生药学、天然药物化学、中药制剂分析课程)、实践模块(包含基础化学实验、药品综合实验、岗位产品体验、实践技能考核课程).指导用药能力的模块组成有:综合知识模块(药学综合知识与技能、中医药概论、临床医学概论课程)、药师技术模块(药师岗位基础知识、药物治疗学课程)、临床用药模块(包括临床用药指南、药理学、临床药理学、药品毒理学课程)和营养学模块(包括基础营养学、疾病营养学、儿童营养学、老年营养学、食品营养学课程).

3课程模块化实施的思路和特征

3.1加强师资培训和培养机制,引入行业专家进入课堂

模块化课程实施的目的培养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大量行业背景和实践经验的教师作为支撑.因此,可以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两种方式解决.一是邀请行业专家进入课堂授课,可以是1-2节课或1-2章.二是将专任教师送到企业培训,回炉再造.

3.2整合课程,开发应用型课程,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考核方式和课程安排时间

整合《药物合成技术》与《药物化学》课程实验内容.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无机化学》课程的考核形式.筛选和整合当前的药学专业核心课(如《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剂学》,《药理学》,《药品营销与贸易》,《药事管理学》等),理清专业核心课、专业基础课的关系,以专业核心课程模块构建专业基础课程模块中课程,加强模块课程间整合力度.增加与专业发展、行业标准、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课程,如在专业基础课或选秀课中增加《药学专业英语》、《临床用药指南》、《药学行业职业标准》、《药学文化概论》、《物联网》、《现代企业管理》、《电子商务》等课程.《天然药物化学》实验、《药理学》课程采用双语教学.针对已毕业学生就业岗位和知识、能力需求的调研,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模块化调整和整合,扩大行业知识面.改革传统的满堂灌和单一板书教学方式,增加任务驱动、问题探究、角色扮演、讨论、情景模拟等教学法.如改革《药用基础实验化学》的教学内容,提高与不同专业的适应性.增加实验和实践学时比例,提高综合性、设计性实验比例,加大中试实验比例,改革实验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重点要促进专业课程模块中专业核心课程的综合性实验和中试实验的设计和整合,提高综合性和设计性实验比例.结合毕业论文、课题研究或行业联合,加大中试实验比例,使学生熟悉中试设备原理和操作.改革传统的学期排课时间,将专业模块课程尽量提前至第4、5、6学期,同时产品体验环节提前至第6学期,避免传统的7学期开设专业课和生产实习课程,学生已处于就业、考研状态,学习热情下降,厌学情绪比较严重.

3.3以产品体验为模式构建实践模块,增加学生学习兴趣,实现从感性到理性认识的深化

实践和创新教育已成为21世纪高等教育的主流,它是高校培养新型人才的重要途径,也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目标[2].当今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评价,更看重的是一个人的理论实践和创新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目前,地方高校都在尝试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在探索获得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密钥.实践模块的构建关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成败,根据我校教学改革的思路和措施,基本框架如下.

首先需要强化专业实验的整合力度,以综合实验模块为基础,将药品的合成、制剂、分析和药理活性串联起来.如整合《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分析化学》和《物理化学》四门课程实验构建综合实验模块;整合《药物化学》、《药物分析》、《药物制剂》、《药理学》专业课程实验,进行综合性实验设计,拿出2-3个药物,如以阿司匹林片、对乙酰氨基酚颗粒为产品进行综合性实验,让学生体验药品专业实验全过程.

其次要与企业合作,开发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应用教材.校企合作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根本途径和手段[3],要实现校企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要合作开发教程[4].如我院拟与相关研究所、生产企业合作编写《天然药物化学》、《药物合成反应》、《药物化学》、《药剂学》、《药物分析》实验教材,与药品销售企业合作编写《药品市场营销学》,与药品监督管理部分联合编写《药事管理学》课程.与药品研发、生产、质检部门,联合编写《药学行业职业标准》等职业标准课程教材.同时,调研行业现状,构建行业标准学习模块和执业药师实践模块,使学生提前了解岗位技能特点和能力要求.我国自1995年开始实施执业药师制度,药学专业建设的一个突出重点应放在执业药师的有效培养上.药师负有审查处方的合理性、正确性及向患者提供良好的药学服务等职责[8].到2013年底,中国有药品零售企业42万家,全国注册的执业药师只有8万多人.我国专职的临床药师缺口更大,很多医院100个床位配不到1名药师,与发达国家配备水平相距甚远.因此,加强以指导用药为目的的药师和临床药师的培养改革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需要在引入《药学专业综合知识》、《中药学专业综合知识》等执业药师理论课程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企业、研究所、药房、批发企业进行执业药师实践体验.

最后,行业标准学习、应用教材开发和执业药师实践都需要将落脚点放在产品体验上,即依托校、所、企合作基础,以药品体验模块为主线,设置综合实验,如以复方丹参片、板蓝根颗粒、感冒灵胶囊、川贝枇杷胶囊等为例,让学生体验其提取、纯化、干燥、粉碎、混匀、制剂、质量控制、销售、管理和应用等全过程.从而,将学生的学习落脚点放在产品开发和生产上.总之,以应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的课程模块化设计需要进一步对药学专业的课程建设进行改革和创新,整合内容体系,优化实践教学,将整合课程、编写应用型课程教材和融入课程行业标准作为抓手,探索新的课程模块体系,才能真正实现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培养出适应社会发展和企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徐理勤,赵东福,顾建民.从德国汉诺威应用科学大学模块化教学改革看学生能力的培养[J].高教探索,2008(3):70-72.

〔2〕花汉兵.电子创新实验基地设计与运行管理研究[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5(3):105-106.

〔3〕宋海南.药学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立的探索与实践.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13,(6):80

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5

(安徽新华学院 商学院,安徽 合肥 230088)

摘 要:根据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特点,剖析了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块化教学的成功经验,按照宏观、中观、微观的基本结构,重构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规格,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并根据岗位群的特点确定能力结构,构建细化的教学模块并进行模块描述.最后探析了实施模块化课程需要具备的条件,为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提供参考.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模块化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5-0262-04

基金项目:安徽省2013年高等学校省级质量工程项目(2013jyxm263);2013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青年课题(EIA130419);安徽新华学院2013重点教研项目(2013jy004)

随着国家和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对人才提出了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其中,培养能够把已经发现的一般自然规律转化为应用成果的应用型人才是企业、社会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的新希望[1].应用型本科人才明显区别于学术型人才,突出“应用”,知识结构具有时代性、应用性和复合性,为知识、能力和素质相互协调发展的高素质人才;具备专业岗位所需的操作能力、学习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表达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扎根于社会,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服务[2].

中国高等教育虽然经历了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但应用型高等教育的发展仍处于不断的探索之中,应用型高等教育的研究更多地停留在政策层面和理念层面上,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及其教学方法的运用是需要我们集中精力给予解决的关键问题[3].经过30多年的探索与发展,德国应用科学大学已创建了较为成熟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其模块化教学体系的设计与实施是值得我们大力借鉴的经验之一[4];构建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模块”,形成面向专业能力培养的基本教学单元(即教学模块),这些模块可以围绕特定的能力培养而进行有机组合,一项专业能力的培养可由一个或若干个教学模块来实现,模块对应的能力培养环节连贯递进,为校际间的学分互认提供了可能.因此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成功经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是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可行方法[5].

1 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的必要性

财务管理专业是我国开设高校最多的专业之一,人才需求量大,应用实践性强.但从国内高校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实际培养的人才动手能力来看,与岗位需求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因此,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H成功经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改革,是加快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实践创新能力的关键[4].

1.1 培养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的需要

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取决于高等学校的课程设置,课程体系改革是教学改革的主线,决定了人才培养目标、规格和质量的实现.模块化教学体系是以专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构成“模块”,取代传统教学体系的“课程”[6].“模块”是特定能力的培养与相关教学活动的有机组合,可以方便的重组,教学内容不重复,培养环节连贯递进,能灵活有效地支持模块互换与学分互认.德国应用科学大学(FH)的模块化教学体系已成为一种国际公认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成功范例,和我国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基本一致,因而推行模块化教学体系是解决我国应用型人才培养较好的途径.

1.2 以学科为主的现有课程体系不适应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很多高校中财务管理专业课程过多过细,直接导致基础课的设置薄弱,而财务管理活动需要的不仅是专业知识与技能,也需要专业外的锻炼与应用;但在这方面的课程设置明显不足,体系臃肿,内容界定不清,课程之间系统性差,尤其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职业素质的培养重视不够.

1.3 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的需要

财务管理专业的应用性很强,实践动手能力培养非常重要.但目前的实际情况是大多数高校财务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软件和硬件不能满足实践教学的需要,一方面是学校对实验室硬件软件投入不足,另一方校企合作力度不够,校外实习实训基地流于形式.从调研的高校来看,财务管理专业由于各方原因普遍存在实践教学薄弱,而应用型财务管理人才培养要求学生具备工程师职业技能,因此财务管理专业加强校企合作,强化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工程技术能力,需要进行课程模块化改革,注重能力培养.

2 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结构

结构合理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是模块化课程发挥应有作用的必要保证,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模块化课程中的模块设计,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拟将应用型财务管理专业课程体系设计成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模块层次[1],每个“微观模块”都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将这些若干个“微观模块”按照一定的教学规律,遵循“由浅入深、相对独立、相互支撑、环环相扣”的原则进行排列,组合成“中观、宏观模块”,最后形成整个专业的模块化课程框架方案.

2.1 宏观模块

宏观模块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统领和指导整个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并围绕特定专业方向合理设计教学方案.综合来看,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可以由基本素质模块、专业基础模块和应用能力模块三个宏观模块组成.基本素质模块包括公共基础模块、素质教育模块、生涯教育模块及公共选修模块等,主要培养学生的价值观与人际交往能力;专业基础模块包括专业理论模块、基本实践技能模块、专业选修模块,目的是培养学生从事某一行业或职业的基本技能和素养,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应用能力模块是按照专业所对应的岗位群设计专业核心模块、综合实验模块、毕业实习模块、毕业论文(设计)模块等,注重学生综合实习实训能力的提高,直接面向工作岗位培养学生职业技能.

2.2 中观模块

整个模块化体系的核心是中观模块,它不仅是宏观模块设计的基础,还统领各个微观模块.中观模块设计的依据是能力要素,通过调研和分析,依据国家(行业)职业标准对职业岗位群所作的知识要求,按照适度的原则设计微观模块,若干个微观模块组成一个中观模块.财务管理的过程包括资金筹集、资金的投入、资金的营运、收益的分配等,相应的岗位群有资金管理岗位、资产管理岗位、成本管理岗位、投资管理岗位、财务分析岗位、理财规划岗位、财务咨询、税务与筹划岗位等;根据每个岗位群的特点,分解出38个专业能力要素,相应的构建出38个模块;最终按照系统性、关联性的要求,设计出9个中观模块.

2.3 微观模块

微观模块是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础,与能力要素一一对应,不同的“能力要素”可以封装成具体的“教学模块”.例如,财务管理专业基础能力模块是由涵盖财务观念及财务制度设计能力、会计核算能力、预算与成本管理能力、投融资分析决策能力、税务与筹划能力、内部审计监督能力、职业素质修养能力7个基本能力构成;而这7个基本能力又分解出财务观念Ⅰ、财务制度设计Ⅱ、财务核算基础Ⅰ、财务核算基础Ⅱ等27个能力要素,分别对应财务规划基础、财务制度设计、会计基础理论、财务会计等27个微观模块.在组建微观模块时,要做到模块规模大小适中,设计合理,可以方便的组织教学;参照德国的经验,模块大小一般是2-4-6周学时或是3-6-12学分,尽量安排在一个学期内完成教学任务.

3 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途径

3.1 确定专业培养目标

参照应用型人才培养指导思想,确定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能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特别是地方经济建设对财务人才的需要,德、智、体全面发展,掌握现代企业财务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备财务决策、财务控制、财务分析、财务核算、资金管理能力,有较强的财务管理专业技能和发展潜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

3.2 确定专业对应的岗位群

通过对国内尤其是安徽省的大中型企业财务管理岗位需求的广泛调研,发现财务管理专业的岗位群贯穿于资本筹集、资金投入、资金回收的资金运动全过程,在资金筹集、资金投入、营运资金管理等资金活动的各个阶段都有财务管理人员参与,对应的专业能力岗位如图1所示.

3.3 根据岗位群的特点确定能力结构

通过调研分析,结合企业行业的需求,剖析财务管理专业的培养规格与岗位群对人才的具体要求,将抽象的专业能力具体化为相应的能力要素,优化组合后形成能力模块.财务管理专业归纳出的能力模块设为两大类九种:一是基础能力模块,包括理财理念及思维能力、会计业务核算能力、投资决策与分析能力、税务筹划与规划能力、资金筹集与资本运作能力、内部审计与监督能力和职业素质修养能力,如图2所示;主要是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设计思维和造型能力,训练学生掌握理财规划的流程和方法、在会计核算与监督中考虑诸多理财技术因素包括核算、预算、投资决策、税务筹划等.二是实践能力模块,包括业务核算实践能力模块和理财规划实践能力模块,如图3所示;会计核算实践能力模块可以针对地方经济建设、根据企业需求动态变化而灵活设置,比如针对安徽省大中型企业发展情况可以制定业务核算模块和全面预算模块等;理财规划实践能力模块可以根据学生就业需求而灵活设置.

3.4 基于能力模块构建细化的教学模块

通过对七个“能力大模块”的分析,确定不同模块的具体能力要素间的关系,然后将大的能力模块分解成由浅入深、环环相扣“小模块”,即基本的教学单元(教学模块),具体见图4、图5.

3.5 制定模块描述

模块描述是教学的基本资料,教师可以作为教学的依据,学生依此了解学习内容、选定学习模块,更是学分和考试成绩认定的一个重要依据.模块描述一般涵盖四块内容:一是模块名称;模块名称应简单明了,通俗易懂,让人一看就知道学习这一模块后,能掌握哪些知识、能力和素质.二是模块说明;阐述模块的作用、模块的性质、规模大小(学时、学分)、水平等级、开课学期、授课教师等.三是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主要描述教学目标即应获得的能力、教学内容和参考书目等.四是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规定采用的教与学的方法,成绩如何考核等.

4 模块化课程教学实施的保障

4.1 建立模块化课程市场

引入竞争机制,促进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发展,并在管理中遵循“市场”的规则,是推行模块化课程的必要条件.模块化课程市场的“商品”是模块化课程,用以交换的“货币”是学分,教学双方在该市场可以自由地进行“商品”的“买卖”.教师作为卖主开发出能满足学生需要的的模块化课程即“商品”,学生作为买主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购买”.模块化课程市场越发达,学生选择的余地越大,买卖双方的积极性就越高,也就越能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创造性,越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

4.2 转变教学观念,提高教师模块化教学水平

财务管理专业实施模块化课程改革最大的难题就是教师是否胜任模块化综合教学.长期以来,教师都是以学科知识体系的内在逻辑来组织教学内容,形成了惯用的教学模式.实施模块化课程后,要以职业或行业所需的知识、技术或技能来组织教学内容,会给现有教师带来极大的不适应.因此,模块化课程改革首先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注重学生能力体系教育和提升;其次是提高教师的模块化综合教学能力,提升教师具体岗位实践操作技能.鼓励教师到合作企业实践锻炼,在企业财务管理的各个岗位轮岗实践,充分了解当前企业的具体任务,提高自身综合实践能力.

4.3 改革教学手段和考核方法

模块化课程教学要求改变传统的知识传授、学生听课的教学模式,在教学方法上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和创新能力,变“要我学为我要学”,采用实物模拟、情境法、身份置换法、案例教学、小组竞赛等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手段上利用多媒体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优势,将从现场拍摄的图片及精彩的教学视频及时呈现给学生,将企业实际的案例和实际使用的理财工具真实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在课堂中仍能通过较为直观的形式接触到真实过程,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完美结合.考核方法的改革:一是改变考核主体,模块化课程考核主体应该由学校、社会、企业、学生自我评价以及学生互评相结合;二是考试手段要多元化,改变传统的试卷考试为试卷考试、业务模拟、口试、方案设计与评价、答辩等多种手段,考核学生的综合能力.

4.4 加强教材建设

模块化课程改革注重学生能力的提高,尤其是实践动手能力的提高,传统的学科知识教材已无法满足需要.必须开发一套供各模块需要的体现能力结构的教材,模块化课程教材开发应进行充分的市场调研,与校企合作联合开发教材,吸纳行业专家、技术能手参与教材开发,使实践教学符合企业实际,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5 结束语

借鉴德国应用技术大学的成功经验,构建了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对实施模块化课程体系所需具备的条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对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的改革与研究,发现要真正提高学生的财务能力,必须改革现有的课程设置,在基础能力模块后开设各岗位群对应的实际应用能力模块,使培养的学生基础扎实、能力强劲.财务管理专业模块化课程改革只是一个初步的探索,实施模块化课程教学需要具备一系列条件,在今后的推行中会遇到各种问题和困难,只有通过不断的尝试和探索,进一步完善符合应用型本科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的课程模式,更好地服务于财务管理专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谷曼.材料成型类专业模块化课程建设的思考[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2(3):89-92.

〔2〕袁瞽,许强,王晓峰,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模块化教学改革研究一借鉴德国FH成功经验[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1(4):56-65.

〔3〕杨幽红.能力导向的工科院校模块化课程体系设计与实施[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3):100-103.

〔4〕曹中红,魏朱宝.能力本位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重构——合肥学院会计专业模块化改革探索[J].合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21(4):61-65.

模块化课程建设范文6

【关键词】计算机应用 模块化课程 体系 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5-0188-02

模块化教学法MES(Modules of Employable Skills,模块式技能培训)作为中国中等职业教育普遍认可的主要教育模式之一,体现了其灵活性、针对性、现实性、经济性的优势,在中国中职教育广泛开展。本人在工作中积极探索计算机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对计算机模块化教学的课程体系和计算机课程的模块化教学方法进行研究,并运用于教学管理当中,深受学生的重视和喜爱,现在此与大家共同探讨交流。

一 构建模块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

模块化课程体系特点是以就业为导向,调研该职业岗位需要的共同知识与技能,按工种或专业技能设置相应的职业定向模块,并根据技术要求和市场变化对各职业岗位人才的需求情况构建课程体系结构,确定相应的专业主干课程;根据模块要求实现与相关职业能力衔接,确定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为了实现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本人通过对行业人才需求情况的调研,分析了该专业对应的职业岗位,将课程进行整合,直接与就业目标挂钩,强调素质、技能和就业能力的培养,确定职业定向模块类型、目标、应具备的专业技能和知识及所开专业主干课程,进一步确定课程的开出顺序和与之对应的职业资格证书。结合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进行模块细分、项目实战、阶段考核、达标设计,使主干课程目标明确,教师责任明确,学生任务明确,达到使学生快速胜任就业岗位的要求。

二 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就是打破原有学科课程体系,以实用能力、职业技能为培养目标,采用模块教材形式,改进原有学科内容的编排方式,综合原有相关学科内容,从而形成各个全模块课程集合。模块课程体系的框架构成应当按照职业技能培养目标类型,划分为三类模块:基本素质模块、行业基础模块和职业定向模块。下面主要就职业定向模块与大家探讨。

1.职业定向模块划分

本人将计算机应用专业分成以下模块,分别为:办公文秘模块、广告设计模块、计算机调试模块。一个大模块可看成一个工种,配合一个或多个职业资格证书,作为学生踏入工作岗位的专业技能证明。每个大模块由若干个主干课程组成,而每个主干课程又由若干个阶段性小模块,从而使计算机应用专业课的教学形成一个积木组合式的模块化教学模式。例如:办公文秘模块又可分为“应用文设计”“Word”“Excel”等主干课程,而“Word”主干课程又分“基础模块”“模拟排版”“创意排版”三个阶段性小模块。计算机应用专业职业定向模块划分见表1。

学期

2.各主干课程模块化教学实施

前面讲了每个主干课程又由若干个阶段性小模块组成,每个小模块的教学实施应依据“确定目标知识讲解案例分析模拟演练综合训练产学结合总结”的教学模式,来实施课程设计和教学组织。一般每一个大模块的开始都要讲授该模块的背景知识,如广告设计模块,首先介绍广告设计基础,即广告行业概况、广告的创意、色彩、构图等,再讲PhotoShop、Coreldraw等平面设计软件的使用,其重点已不再是以往的讲某个工具怎么用,而是怎样用这些软件实现自己的创意,做出需要的作品,这是与以往专业课堂教学明显不同所在。其教学实施过程具体见表2。

在考核方法上,应淡化理论考试为主的模式,抛弃以书面作业和试卷成绩来考核学生的方法,主要以实际操作成绩为准,充分调动学生动手的积极性。建议根据该课程的阶段性模块学习目标在每阶段模块结束后安排模块达标测试,从而确定学生的期末成绩。

三 模块化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考

值得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的课程都适合模块化教学,大家在应用时要认真分析、因材施教,千万不能闭门造车、弄巧成拙,所以在实际使用时有些问题还值得我们思考。

1.市场分析

市场分析是模块化课程设计培养目标和职业岗位的前提,其必须紧密联系市场需求。而计算机软硬件更新换代较快,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导致每年市场职业岗位对人才的要求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我们要及时深入公司和企业调研分析,适时改进模块化课程体系,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保证教与学与时俱进,把学生培养成合格的专业型技术人才。

2.教材处理

教材处理是模块化教学得以实施的基本保障。目前还尚无一套完整规范的适合中职计算机应用专业模块化教学的系列教材,而要编制出真正意义上的模块化教材,又是一项系统和复杂的工程。在教材不成熟的情况下,教师一是要大胆革新,打破传统的教学顺序,对教材进行处理,对知识点分类统筹,合理安排,根据模块化教学要求编制出科学的教案;二是要集中力量逐步编写模块化系列教材。

3.教师和学生素质

模块化教学对教师提出了很高的要求。首先要求教师熟悉职业岗位需求,能全面掌握并灵活运用职业定向模块所有的主干课程,还要求教师在教学上改革思想、转变观念、大胆创新。也就是说,主干课程教师既是一名优秀的中职教师,同时又兼有企业技术骨干的素质。模块化教学对学生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学生转变思想,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和思维模式,由原来被动的“听”“看”为主变为以主动“想”“做”为主,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协同学习的教学活动。

参考文献